第一篇:浅谈新课标下新闻课程的教学
浅谈新课标下新闻课程的教学
西机学校 郭芳萍
从2003年起,中学语文课程标准首次将新闻规定为课程主要内容,见于八年级第一单元、高一必修沟通与应用板块和选修三中,在此之前,新闻只是以单独篇目的形式散见于语文教材之中,作为其它体裁或内容主题的分子,成为教材某类单元组合形式的元素,而没有作为新闻文体自成系列,新闻进入语文课程,可以说是与时俱进。
一.中学生学习新闻类文本的意义
提高学生素质是我国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各级各类学校的学生都必须达到的要求,人的素质包含内容很多,有政治素质、思想素质、文化素质、艺术素质、科学素质等,语文课标中更是明确提出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新闻类文本因为能紧贴时代,用事实说话,对提高学生政治素质、文化素质、艺术素质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新闻类文本也是学生与社会沟通,了解时代的重要窗口,是兼有实用性与艺术性的一种文体,对培养学生筛选信息、辨明目标、提高阅读能力,把握时代精神有重要作用。同时,新闻类的教学,对扩展学生的基础学力作用重大,对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效果良好,学生通过阅读,可以让他们养成阅读新闻的好习惯,关心国内外大事和社会生活,培养对国家和社会的态度和责任感,了解新时代下信息的重要性,并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形成一定深度的思考和判断力,深入把握作者的立场、观点,学习其敬业能力和捕捉重大新闻的能力。
二,新闻文本教学三维目标的实施
高中语文将新闻篇目安排在“沟通与应用”板块,所选作品强调真实性,及时准确地反映了方方面面的社会信息,从真实的生活出发,传达出时代的精神,现从三维目标方面谈谈新闻类篇目的教学实施。
1.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构建
新闻强调真实,关注的是当下发生的事情,因此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时事,近来,党的十七大的召开、新的领导集体的组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嫦娥”奔月计划的实施、2008北京奥运会的到来„„一个个振奋人心的消息,为我们开展新闻教学创设了良好的氛围。以此为契机,从新闻本身去建构“情感态度价值观”。
我国新闻界比较公认的新闻定义为陆定一提出的“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新闻的本源是事实。“先有事实,后有新闻”,事实有什么性质,新闻就有同类的性质,这是新闻教学的基础,不能动摇。任何脱离事实,歪曲事实,编造事实的新闻,不能作为构建“情感态度价值观”维度的载体,为了在思想、道德和审美意识等方面引导学生,选用偏离事实甚至没有事实依据的所谓“具有教育意义”的新闻材料,只会起来相反作用。可以“海南香蕉事件”、“北京纸馅包子”等做为反面例子来讲。新闻的价值一般总结为及时、接近、显著、重大、趣味。在对学生教育时,应结合这五个方面进行分析。同时,报道者的立场也是“情感态度价值观”构建的重要方面,同样的事实,报道角度不同,立场不同,可能使事实呈现出各种人为的主观倾向和色彩,如教学《别了,不列颠尼亚》就应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教学《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则应时时警告人们,要以史为鉴,不要重蹈前人的覆辙。2.过程与方法的构建
新课标下对过程的强调标志着语文课从对学生学习结果的关注转变到对学习过程的重视,语文素养是存在于每个学生内部的文化心理结构,它是不可传递的,只有靠学生自身的实践应用活动才能养成,所以语文教学过程应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教师不再作为知识的权威将预先组织的知识体系传递给学生,而是与学生同共走过探究认识的过程。
新闻中所用到的材料大致有三种:一是新闻事实,二是背景材料,三是作者的主观评价。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把握这三个方面内容,与文本对话、交流,并学会据此分析一篇新闻的主要内容和写作特点。现以《别了,不列颠尼亚》为例作以说明:首先解题,毛泽东主席1949年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回国,美国政府的白皮书发表之时,曾写了一篇文章《别了,司徒雷登》本方活用了此题,“别了”,委婉中略含嘲讽口气,“不列颠尼亚”为英国皇家油轮,象征英国在香港的统治,中华民族的一段耻辱被洗刷,然后引导学生了解香港被占领156年5个月零4天的屈辱史,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引导学生找出其中有关背景的串插介绍。如有关港督府的背景及最后一段“1941年1月26日英国远征军第一次将米字旗插上港岛„„大英帝国从海上来„„”使这一事件具有了历史的凝重感,再次引导学生以时间为序找出文中四个特写:傍晚降旗,交接仪式,子夜告别,零点40分。使事件具有清晰的可视性,具有生动的可听性,清新而又富于动感。这一过程,是遵行学生对事件的认知习惯进行的,由于有对历史背景的介绍,学生有了强烈的阅读欲望,能很快的以时间为序筛选出文中的主要信息,在方法了采用了对话、讨论等方式进行,学生学得较为轻松。
3. 知识与能力的构建
新课标要求,突出强调学生应在“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五个方面获得发展。本单元要求学生了解新闻报道和报告文学的一般特征和结构方式,培养阅读新闻的能力,培养筛选信息的能力。
首先引导学生了解新闻的文体特征:新闻基本特点为迅速及时、内容真实、语言简明,其基本结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标题要求准确、凝练、新颖、醒目,有的有引题,交待形势,烘托气氛,说明背景等,正题对一则消息内容的高度概括,副题往往是重要事实、结果的提要。导语:消息的第一句话或第一段话以凝练简明的语言概述新闻的主要内容或事实,鲜明地提示新闻的中心,写法常见的有叙述式、描写式、评论式、提问式、结论式;主体是对导语内容进行展开和补充,是消息的躯干,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先后顺序安排层次,按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安排层次;结语是消息最后一句或最后一段,可对全文内容作概括性小结,可用带有启发激励性的语言作结。可对发展趋势作预测,可提出值得深思的问题。再讲讲新闻的六要素:When(何时),Where(何地),Who(何人),What(何事),Why(何故),以及如何How.在了解了有关新闻文体的基本知识后,即转入能力的训练,此时应突出课标要求中的“应用*拓展”方面,如为新闻加标题、提炼一句话新闻,结合有关语文活动课撰写新闻、报道自己了解的国家大事、校园新闻等。如在10月24日下午6:05分,“嫦娥一号”升空后,指导学生上网查资料,写消息,将新闻的五大结构、六大要素活用于自己撰写的新闻中,学生写出了《“嫦娥一号”升空,标志中华文明与世界接轨》、《“嫦娥一号”卫星大“揭秘”》、《探月使者——“嫦娥一号”》等短小的新闻,让学生展开互评,找出优缺点,再结合课文《飞向太空的航程》,追寻新闻主体的结构模式,并在结语中得出自己的观点。强化了学生的自我探索意识,训练了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培养了学生敏锐的目光,熟悉了文体,再回到课本去赏析文本,则很容易就使学生有所收获。同时,针对近年来高考信息题,安排大量强化训练,提高综合能力。如对主要信息概括(不超过30字)例:农业部4时接到国家禽流感参考实验室鉴定报告,已确诊在云南省呈贡县发生的疑似高致病性禽流感为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农业部当日还接到报告,云南昆明市官渡区,甘肃皋兰县各发生一起疑似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当地政府已采取了扑杀和紧急强制免疫措施,并向国家禽流感参考室检送了资料,疫情已得到控制,尚未发现人员感染。对本类题目,要求学生根据新闻六要素,总结出“云南呈贡疫情确诊,云南、甘肃新发疑似病例各一起,已得到控制。”的答案。此类训练,对提高学生能力收效显著。
三.新闻课程教学成果的评估
学生学习新闻类课程的成效如何,关键在于有一套科学、适度的评估模式,笔者认为,从以下几方面去评估效果明显。
1.考核式评估 主要采用考试形成进行,结合近几年来的新闻类考察评估,可以有以下几种形式:为新闻拟标题、总结一句话新闻、搜集新闻主要信息、补写新闻导语、补写新闻结语等。此类评估,能在极短的时间内考察出学生的文本阅读能力,信息处理能力等,效果较好。现以拟写一句话新闻为例说明:一句话新闻就是运用一句话,采用标题新闻的语言表达形式,完成一篇新闻稿件的报道任务。它区别于新闻标题,不必有正题、引题、副题,它要严格完全地反映新闻事实,以尽可能少的语言表达尽可能丰富的新闻内容。一句话新闻拟写的步骤方法:⑴细看要求,确定要点⑵阅读材料,筛选信息①抓住重要句(首括句、总结句、过渡句)②把握关键词(尽可能用原文中负载重要信息的原词,必要时,则应将若干词语概括抽象为新词)③注意附加条件(特别是题干中提示的或限制的条件)⑶选择形式,组合信息①选择句式,安排层次。一句话新闻(标题新闻)通常采用陈述句式:人物+事件+时间+地点+原因,人物和事件构成主谓句,时间地点安排于状语位置,原因或作状语或安排于分句中,也可用对偶句②控制字数,草拟答案⑷依据倾向,验证答案根据下面的文字的信息要点,拟一条一句话新闻。(不超过25字)最近,国家财政部等四部委联合颁布了国企经营者业绩评价的新标准。改变了过去单一采用企业利润、产值与上一年纵向比较的评价方式。把单一指标变为综合指标,主要以企业净资产收益率作为评价核心。具体方法是以国有资产年报统计为依据,进行统一测算。按行业、地区、企业规模、效益水平的不同划分,确定出一个标准值。然后通过在全国同行业、同等规模企业间的比较,判断出企业经营业绩的好坏。(答案:国企业绩确立以净资产收益率为核心的综合评价标准。)
2.开放式评估。与考察式评估相比,开放式评估方式更为灵活,更能激发学生学习新闻的积极性,如听广播,写新闻,经常收听新闻是关心国家大事的表现,对我们提高认识,增长知识,开阔眼界大有好处,训练学生收听新闻联播,要求得出主要讲什么,内容要点要求齐全,主要内容把握较准,用自己的话讲,不背诵,语气连贯,态度大方。也可以结合校报开设《新闻采访》活动,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交际能力、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做到“教、学、做”合一,结合学校实际,去采访学校领导,关心学校总体发展,去采访有关老师,了解教师教学新特色,去采访体坛明星、学习标兵等,处处留心皆新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视点与角度,这大大激活学生的需要动机,提高了学生的认知素质,对学生的心理素质和社会素质都得到极大的提高,将学生采写的文章可以推荐在校院之声广播或校报发表,让学生有了成就感,更促进了新闻的教学,也评估了新闻教学的效果。
总之,本次新课改将新闻教学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我们应从三维上去充分研读教材,研讨教法,将新闻教学与新课标的目标紧密联系,让新闻教学与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紧密联系,使新闻教学成为新课标下语文教学的一个新的亮点。
第二篇:新课标下古诗文教学
新课标下古诗文教学试探
吴俊鸿
自从在语文课堂上引入“探究性学习”之后,很多的古诗文课堂教学渐渐地迷失了自我。整节语文课,朗读的声音比以前少了很多,教学中没有立足文本,而是花样百出,专搞什么小组讨论,并美其名曰“自主·合作·探究”。这种做法实际上是一种违背古诗文特点的教学倾向,一种舍本逐末的教学方法。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背离了古诗文教学的本质,而且是使语文能力的培养、人文精神的提升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脱离诵读的古诗文教学,就如同陷入沼泽,一切的活动都将成为空中楼阁。
古诗文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警句,丰富的积淀和独特的审美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蕴涵在文本中有中华民族勤劳勇敢的智慧,不屈不挠的精神。悠悠几千年的历史,岁月褪不去动人心魄、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故事;灿烂辉煌的华夏文明,孕育出多少人间精英、群星闪烁、耀眼长空。诗文中描景状物,令人心驰神往;写人记事,叫人回肠荡气。这里有秀丽瑰奇的自然景致,也有丰富多彩的风土人情;有披肝沥胆的劝世良言,更有刻骨铭心的警世忠言;有立志为学的高谈阔论,又有坦荡忠诚的身体力行 ;有功成名就的豪情万丈,还有官场失意的人生叹息。徜徉在古诗文天地,神游于知识的殿堂,会让学生目不暇接,美不胜收。《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诵读古代诗文要有意识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因此在教学古诗文时要特别注重诵读。诵读是我国学习古 诗文的传统经验。宋代理学家说过:“只要多诵读,遍数多,自然会琅琅上口,久久不忘。读的熟则不必解说,自晓其义也。”俗话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通过多诵读学生才能有丰富的语言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和独立阅读的能力。
在古诗文,特别是古诗教学中要注重体现外在的形式美、语言美、节奏美和内在的情感美。诵读恰好是完成这些任务的必经之路。中学语文课本中所选的古诗文,无一不是文质兼美的经典之作,既有思想层面的内涵美,又有艺术层面的形式美。接触这些风格迥异、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作品,犹如是走进了五光十色的宝库。诵读这些优秀之作,就如亲耳聆听中华最杰出的人物与你倾心而谈,心与心交流、情与情碰撞,在日月光华中接受沐浴,接受滋养。吟诵这样的杰出之作,怎能不使人满口余香,给人以不尽的回味?古诗文的重要特点是富有鲜明节奏的音乐美,本身具有形之于声的特性,较其他文学样式更适宜于朗读和背诵。古诗文是一块炽热的红煤,只有好的朗诵或朗读却会使它散发出全部的光和热。朗读能使眼到、口到、耳到、心到,使静止的古诗文动起来,变成听得清、看得到的形象画面,将我们更快更深入地带进诗的意境,去领略那摇荡心灵的思想美、图画美和音乐美。因此,我们在诗歌教学中,一定要把朗读训练作为重点,贯彻到诗歌教学的始终。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质疑,在读中探究,在读中感悟,在读中释疑,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古语云:“好读书,不求甚解”。这句话说得很有道理,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的东西,先不要提出太多读的要求,不要求理解很多,读了 再说,有什么体会可以写一写,说一说,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可多可少写了就行,不想写也可说说。对于方法,可根据自己的个性、爱好、特长自由选择,细吟慢读也可,高声诵读也可。一节好的古诗文教学课,教师应该在读的态度、情感、价值、方法等方面,都要潜心研究,精心布局,让学生读的层次分明,读的酣畅淋漓,读出丰富多彩的味道来。比如七年级上册《三峡》(语文版)这篇课文,全文仅150余字,可谓精致小巧,然而作者竟在这极短的篇幅之内,用高超的具有音乐美感的语言,浓缩了万千气象,展现了无限风光,颇有“尺幅千里”的意味。花一节课时间,在老师指导下,带着各种问题,采取多种形式朗读,把讨论,欣赏,研究放在读的当中交错进行。在熟读的基础上,看看注释,结合思考练习,想一想,听听老师点拨,学生是能够理解课文的。至于文中三峡美到什么程度,作者怀着什么样的感情等等,不用太多讲述,学生会知道,能够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理解基本内容”和背诵了。如果用两节课时间教学,翻来覆去的讲解课文,反反复复挖掘义理,不厌其烦的讨论简单问题,就是不让学生熟读,到下课了才要求背诵,恐怕学生觉得越听越糊涂,早就失去了兴趣。在这一点,我认为我们要继承我们传统的教学方法,而不是一走上讲台就讲得“深入细致”,讲得“字字落实”,也不会搞句子分析,字字对译之类。只要文章读得多,背得熟,有一定的语感,又是通过自己诵读来整体感知文章,通过自己思考,粗通大义,明白主旨的,不是通过老师反复强调,硬塞进头脑的。自己感悟理解的就记得牢,以后随着年龄增长,读的书越来越多,理解的东西也就越来越 多,因为前后知识融会贯通,过去不理解的也能理解了。这样学习古诗文来,就不会感到有什么困难。所以,不论哪一类文言文,在教学时,首先要指导学生诵读。这诵读就是朗读和背诵,诵读应作为文言文教学的主要方法,这种方法应贯穿文言文教学的整个体系。一篇新课文,学生对文中的语言还是陌生的,那么他们就要通过反复地读去理解课文。在读的过程中理解语音、语义,在读的过程中增强语感,在读的过程中熟悉文章的内容要点,在读的过程中逐渐体会作品的艺术形象和思想感情。
因此,读是古诗文教学的生命线。我们要把时间让给学生,采用各种方式引导学生读。不要担心学生不理解,我们要相信他们将来读的多了,会理解的。即使有些不能理解,甚至读了大学都不能理解也无妨碍。我们的语文教师,谁敢说能理解所有的文言文呢?通过朗读、诵读,学生才能被所营造的意境和所传达的情感深深地震撼,才会发现原来古诗文竟是如此美妙、如此迷人,从而被引入一个奇妙的天地,由此产生高涨的热情与浓厚的兴趣,引发迫切学习的强烈愿望,激发学生更旺盛的求知欲,在课堂上进行探究学习。
既然朗读是如此的重要,那么我们就必须讲究一定的朗读技巧与方法。对古诗文的朗读,应首先根据其内容把握好基本情调和情绪,或慷慨激昂,或低回悲滞,快慢疾徐、抑扬顿挫要和情感格调适配,不能违背。其次要做到吐字发音准确、清晰、有力,抑扬顿挫、重音、停顿、速度要适当;再次,要采取多种形式诵读,引导学生听读、析读、自由读、合作读、探究读、配乐读,在反复的诵读中,赏析诗歌 的艺术技巧,品味诗人的真情实感。
我们要以“读”为线,创造姿态各异的教学形式;要以“读”为线,形成优美高雅的教学品位。古诗文的整个教学环节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初读——扫清字词障碍”、“解读——把握课文大意”、“研读——感悟作品情趣”、“品读——赏析评价文章”、“回读——总结学习收获”和“扩读——迁移学习能力”。只有这样学生才是思想的真正主人,还学生的主人意识,主体地位,学生才会在课堂上思接万千,视通万里,浮想联翩,古诗文才能真正学好。在实施语文新课标教材改革的浪潮中,我们再次响亮地提出了“古诗文教学以读为本”的口号,这无疑是一剂良药。只有让学生多读,会读,在读中细细品味,从读中体味人生,才是我们读透新课标,用好新教材的切入点。唯有如此,中学生的人文素养的提高,才指日可待。
第三篇:新课标下的地理课程安排调查报告
新课标下的地理课程安排调查报告
濉溪二中 孙先进
我作为一名高中地理教师,已经带了几届学生。从老版本的人教版两册地理到新课程标准改革后的3本必修课,内容要求有所降低。但对于高中教学来说,不管是课改前,还是课改后,高中地理的第一部分——自然地理的教学的难度都比较大,特别是自然地理的第一部分地球运动教学难度是高中地理教学最高的。为了了解濉溪县其他学校的情况和全县高中学生的情况,我做了一个调查来研究这个问题。
一、调查情况
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调查分为两部分:一是对教师的调查,二是对学生的调查。对于教师的调查面向的是全县的高中的地理老师,一共四个学校濉溪中学、濉溪二中、临涣中学、孙畽中学。对于学生的调查面向的是濉溪二中的高一学生,采用随机抽取班级的方法在平行班选取两个班级。选取濉溪二中学生的是因为,二中在濉溪县的教学和收取学生只能算是中游,这样的样本比较有代表性;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在操作上比较可行:我在濉溪二中工作,能够保证调查结果的相对真实性。
调查时间在2010年9月,对于教师的调查问卷发出去50份,收取有效调查问卷43三份。学生调查问卷150份,收回有效调查问卷132份。
二、调查结果
对于教师的问卷调查,调查的问题主要集中于课时的安排状况,教师感受的学生的地理基础知识状况和教师对课时安排的建议。对于这个些问题,收回的43份有效的调查问卷,答案惊人的相似:课时的安排濉溪中学高一安排3课时是最多的,其他三所中学都是两课时;学生的地理基础知识,管是学生情况较好的濉溪中学还是学习基础稍差的其他三所学校,反映的情况都是很差;课时安排的建议,教师普遍感觉课时不足,希望在高一的上学期加课时,而到高一下学期和高二课时相对充足。
对于学生的问卷调查,调查的问题主要集中于学生的听课状况、学生对地理的了解和学生在初中时候的地理学校情况。对于这些问题学生的回答有所不同。第一个问题,学生的听课学习情况,132份有效调查问卷,有113份回答很难、15份回答难、4份回答还行。对于第二问题所有学生都回答以前对地理了解很少。对于第三个问题,132份有效调查问卷,有45答完全没上过地理课、有60人回答无专业地理老师、其他的回答有地理老师;对于初中时候地理的学习情况,上过地理课的学生也回答没认真听过地理课。
这些调查结果大部分和我平时了解的情况是吻合的,也符合濉溪县地理教学在初中和高中的现状。同时在调查的时候,我都是亲自调查保证数据的可靠性,特别对于学生的调查,都是我深入班级,专门抽出时间,而且是不记名的方式让学生按照自己的真实情况来填写。所以,这次的调查结果或许会有微小的偏差,但总体的数据结果还是可信的。
三、问题分析
对于教师的调查,主要的上课的难度和感觉课时紧张在高一上学期,也就是学习自然地理的部分。这部分内容共分五章:行星地球、地球上的大气、地球上的水、地表形态的塑造和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整个内容来说,五部分越向后面学习应该越简单,最难的在第一部分——行星地球。行星地球核心内
容和难点在于地球的运动及其意义。学习这部分需要很高的抽象思维能力,同事初中的地球的基本知识也必不可少。我们的学生恰恰缺少这些,特别是地球基础知识:地球仪、经纬线、地球上的方向、经纬度、,东西半球等等。这些知识的缺乏恰恰是听懂不会做的原因。如果我们作为高中教师,在上课的时候再穿插着讲解这些知识、训练这些能力,很显然时间就不够用的了。
学生的问卷结果反应了学生在初中的时候基本没学过地理,甚至都没接触过地理。我们不了解就不会去爱他,这样学生怎么可能有兴趣去学习地理。地理知识的缺乏加上这部分的理解难度,直接导致学生产生畏难心里——对学习地理失去信心。这样的结果导致学生在学习这部分内容的时候,除了少部分以外,其他的都认为自己学不会、成绩很差。
四、解决办法
经过调查了解的情况,加上我的心得,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解决这个问题,让地理的教学和学习更进一步,推动学生的整体科学素质。、加强初中地理教学。初中地理教学缺失是这个问题的根源,所以可以加强初中地理教学。至少我们可以满足在每个学校都要开地理课,使得地理的课时量得到保证。保证了课时量以后,就是要注意教师的问题,教师的缺失是个大问题。们可以加强培训,即使不是专业的地理教师,经过几轮地理专业课培训以后,也能逐步适应地理的教学。
2、尝试促进人们初中地理教学的重视。促进教学的方法最有效果的是升学考试。我们经常听说高考是高中教学的指挥棒,相同的中考就是初中教学的指挥棒。这个话虽然有所偏颇,但也能反应人民的心理——考我就重视,不考我就不重视。中考是个很大的事情,改革也不可能一步到位,但我们可以做一些尝试。比如在中考中加入一张地理试卷,30分-50分,而且不计入总分,只作为参考分数。然后视情况再进行逐步的改变。这样做以后就能大大提高初中地理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学习和老师教学的积极性。
3、对高中的地理课时安排做灵活调整。新课程标准要求高中地理课时:必修课2课时三学期或者3课时上两学期。这样的安排三学期就对应的三本必修课,修2和必修3没问题,但对于必修1来说,教学难度太大;必修2、3教学难度一般。课程标准的要求并不能满足每个地方的需要:我调查,在城市的中学,这样安排完全没问题,但对于我们来说,生源多数是农村初中的,就不太合适。所以我们在这个基础上可以进行微调。例如适当延长必修1内容的时间而不限定在高一上学期上完;或者在高一上学期稍微增加课时,相应的在剩下两学期减少课时的安排。这些方法操作起来或者有一定的难度,但并不是不可能的。
这次调查对我来说收获还是很大的,我了解了学生在必修1学习困难的原因。即使不能像我所想的那样做出调整,作为教师我也应该在自身的教学上更加钻研,看能不能通过自身在教学上的改革去适应这样的环境,以追求更佳的教学效果。
第四篇:新课标下初中历史个性化教学
转自论文部落论文范文发表论文发表
新课标下初中历史个性化教学
作者:邢艳莉
摘 要:在学校中,课堂教学质量直接决定了该校的办学质量,随着新的教学理念的推行,不管是各大高校还是中小学课堂,对于课堂教学的个性化和科学化都有着自己的独特创新和实践。目前,初中历史教学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发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自主能力为目标,使教学水平上升至一个新的平台,本文将重点分析初中历史教学的创新和改革。
关键词:新课标;初中历史;教学;个性化
随着新课程改革在我国大规模展开,新时代对初中历史教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历史是义务教育阶段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学习这门课程将帮助学生获得必要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知识和技能,也引导着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往往是非常单一的,是典型的“填鸭式”教学。在这种教学方式下,教师占主导地位,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在新课标要求下,初中历史教学应该积极的发挥学生主动性,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有个性的学习,逐步实现初中历史的个性化教学。
一、新课标下历史教学的优点
新课改的目标是要落实素质教育,实现以人为本,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从内心深处想要学习,能积极主动地去创新实践,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教师必须从根本上调整教学方法,而不是只做做样子,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这样才能事半功倍,提高教学水平。
1、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想象力
初中历史教学的改革注重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教师只是起指导和适时点睛的作用,没有老师教学模式的束缚,学生可以自由发挥。因思维不再受到限制,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在独立思考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会实现质的飞跃,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想象力。而在此过程中,教师也并不是完完全全的“放手”,在不干涉学生思考的前提下要对学生做出适时的指导,特别是学生在遇到困难的时候。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导游而不是保姆,关键是要教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这样学生在学习中遇到难题时才能以不变应万变。
2、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为了应对各种各样的考试,学生整天都埋没在书本中,不停地死记硬背,进而对学习失去了兴趣,有的学生甚至有厌学的现象。作为教学主体的学生,只是在被动地接受老师灌输的知识,而不是想要积极主动地去学习。课程改革重视学生的想法,学生想学什么、怎么学,老师就根据学生的需要来授课,学习内容全由学生来决定,这样就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由最初的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学习的热切愿望,明确的学习目的,是学生学习活动最重要的动力。”可见,浓厚的学习兴趣对学生学习是多么重要。
3、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不得不进行的心灵的接触。”课程的改革让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在课堂上师生之间能进行各种互动,教师提问,学生积极发言,营造一种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而不是以前那种死气沉沉、备受压抑的课堂。在这种其乐融融的环境中,学生会更容易地掌握知识,教师教得开心,学生学得用心,教学质量就自然而然地提高。
二、初中历史个性化教学之我见
改革初中历史教学模式,教师为学生营造自由轻松的学习氛围,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自
转自论文部落论文范文发表论文发表
由翱翔,这是教学中最满意的效果。时代是在不断进步发展的,教育的地位变得越来越重要,如果墨守成规、固步自封,不改进教学方式,那么教学水平永远也得不到提升,我们国家的教育只会越来越落后。以下便是小学语文创新改革的几方面。
1、新课标下初中历史的体验式教学
新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目标就是要发展学生的个性,从各方面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以及创新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尽量在课堂上亲身体验,调动各方面的积极能动性。老师对课堂的把握有时候与学生的学习热情也息息相关,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课堂互动,老师在课堂中与学生交流也会更有热情。老师掌握的历史知识更系统更丰富,对一个历史事件的思考也会更全面,但是往往如此容易形成思维定性。让学生亲身体验,教师首先应思考如何让学生与自己互动。在传统的课堂上,教师扮演的角色一般是死板的讲授书本知识,照本宣科,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认为只要把书本知识念完了学生就能接受了。在新课标下的课堂应该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在一堂课开始之前,教师应该准备好课上该提出的问题,2、由课堂到课外、理论到实践的延伸拓展
将课堂延伸到课外,结合课内学习和课外活动,有利于学生去观察生活,观察自己周围的事物,把知识与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并不是现在教学所倡导的,脱离生活的学习不是真正的学习。现在西方教育非常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而我国在教学方面没有真正做到理论结合实践,大部分学生的理论成绩都十分优秀,而正当要动手实践时就不知道怎么做了,平时实践的机会少了。学习理论知识最终都要应用到实践活动中去,这样的学习才是成功的。
3、因材施教、采取多样灵活的教学方式
每位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如果用统一的教学方式可能会阻碍学生的个性发展,不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因材施教早在教育家孔子就已经提出,现在仍然是教学中较为重要的策略。教师要留意观察学生学习的特点,发扬学生的长处,变缺点为优点,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风格制定与风格相匹配的教学方式。对待学习成绩不太好的学生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千万不能忽略甚至是放弃学生。
总而言之,初中历史个性化教学始终要把握住学生的主体性,当学生对历史学系通过趣味课堂产生学习兴趣时,他们自己是主动在学习,同时对于很多一知半解,课本没有详细展开的知识点他们会自己去查找资料分析探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习的更深入更主动,还串连起了课本上的简略的很多断层。老师为提高课堂效果可以做出诸如备课准备幽默风趣的内容,课前利用趣味故事导入,在课堂中与学生多多交流,为学生提供自我展示的平台等多种渠道。在新课改的理念下,初中历史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自主能力,努力做到“授之以渔”。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相信初中历史教学改革会在此精神下取得较好的成果。
参考文献:
[1] 范键.如何使高等教学课堂教学科学化[J].现代企业教育 2007年04期
[2] 王加丰.我国历史教育面临的几个深层次问题[J].历史教学问题.2005(06)
[3] 胡安桢.浅谈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咸宁学院学报 2008年02期
第五篇:新课标下高中数学教学探微
新课标下高中数学教学探微
新课标无论从目标、要求还是结构、体例上都是全新的,它适应形势的发展,体现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要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蓝本。新课标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着眼于学生的全面成长,促进学生认知、情感、态度与技能等方面的和谐发展,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唤醒、开掘与提升,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新课标在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等方面全面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功能。学习了新课标,数学教师应形成新的教育理念,高中新课标下的数学教学。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一、教师的教学方式与学生的学习方式转变
在乎时的教学中,注意多利用直观因素的作用,多采用一些与学生密切联系的具体的模型与具体的实例,逐渐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引起他们的直觉思维,然后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教学应采取“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过程。现代数学教学在教学设计上很重要的新理念,就是要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的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理解和发展数学,密切数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当学习的材料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相联系时,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兴趣,数学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因此,数学课堂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已的身边,就存在于自己熟悉的现实世界中。
新课程下的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数学活动,数学学习不再是单纯的知识的接受。现代认知科学。尤其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知识是不能被传递的。教师在课堂上传递的只是信息,知识必须通过学生主动建构才能获得”。也就是说,学习是学习者自己的事情,谁也不能代替。《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为此,在数学教学中也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建立探索性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可采用自主性学习、合作性学习、探究性学习。比如合作性学习,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进行分组学习,要充分关注学生在小组内的表现,让他们在小组内充分交流并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宽松的、愉悦的、安全的、支持性的环境和氛围,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对学生在探索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出现的问题,要给予适时、有效的帮助和引导,使学生都能在数学学习中获得成功感,让他们更有信心和兴趣去学好数学。
平时教师要重视个别辅导,深入的观察,查漏补缺,因材施教,争取做到一把锁,至少有一把钥匙开,耐心教育,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促使他们把外部动机转化为内部动机,把社会动机化作个人的内在动机,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只有这样,才能促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注重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在教学中要挖掘教材内容中的学法因素,把学法指导渗透到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有尽可能多的时间和余地自学,独立地思考和解决问题。当学生在自主学习探究过程中遇到实在不能解决的问题时,教师要及时地了解学生不能解决的原因和思路,并及时纠正和指导学生去解决问题,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与老师不断地交流思想和情感。在传授知识、训练技能时,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及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加以总结,使其逐步系统完善。并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总要暴露出这样那样的问题,这就需要老师对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有较清晰的认识,善于发现问题的症结,在教学工作过程中密切注意学情,加强调查与观察,最好对每名学生的学习情况建立个人档案,随时记载并采取相应措施予以针对性矫正,从而使学生改进学法,逐步掌握科学的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
三、诱发学生灵感。提高学生数学兴趣
灵感是一种直觉思维。它大体是指由于长期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和知识而突然产生的富有创造性的思路它是认识上质的飞跃。灵感的发生往往伴随着突破和创新。
在教学中。教师应及时捕捉和诱发学生学习中出现的灵感,对于学生别出心裁的想法,违反常规的解答,标新立异的构思,哪怕只有一点点的新意,都应及时给予肯定。同时,还应当运用数形结台、变换角度、类比形式等方法去诱导学生的数学直觉和灵感,促使学生能直接越过逻辑推理而寻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例如。有这样的一道题:把3/7,6/13,4/9,12/25用“>”号排列起来。对于这道题,学生通常都是采用先通分再比较的方法,但出于公分母太太。解答非常麻烦。为此,我在教学中,安排学生回头观察后桌同学抄的题目(7/3,13/6,9/4,25/12),然后再想一想可以怎样比较这些数的大小,倒过来的数字诱发了学生瞬间的灵感,使很多学生寻找到把这些分数化成同分子分数再比较太小的简捷方法
总之,高中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和共同发展的过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把学生放在“主人”的位置上。让学生真正的成为教学的主体,让新的数学教育给我们的所有学生“一双能用数学视角观察世界的眼睛;一个能用数学思维思考世界的头脑”。实践证明:只要教师能深挖自身因素,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就一定能实现由学生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伟大转变。使学生真正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从而积极主动地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