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板桥小学 邹立志
内容摘要:创新教育,就是指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的教育。它要求在注重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高度重视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不仅要授之以“鱼”,而且要授之以“渔”,更加要导之以“创”。语文,作为一门最重要的基础学科,作为学科改革的排头兵,应该注重对学生进行创新精神、创造能力的培养。尊重学生的个性,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气氛,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给学生搭建展示创新能力的舞台,语文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各种语文能力的培养,语文能力的核心又是思维能力,而思维能力的最高层次就是创新思维能力。因此,语文教学的目标就是要充分发挥和培养每个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关键词】创新教育 尊重学生 改进教学方法
开展创新教育、培养人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素质,是当今教育教学所要研究的重大课题。创新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素质教育的重点教育之一。用心地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培养他们创新意识;细心的点拨引导,真心地给孩子评价和肯定,爱护学生创造的火花,让每一位学生成为会学习、想创造、能创造的人。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创新不只是社会精英的专利,每个人只要具有创新意识和行为都能成功。由此可见,每个学生都有一定的创新潜力,并且这种潜力在教师的引发和培养下是完全可以挖掘和发展的。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呢?是本文着重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思维是一种主动性、独特性的思维方式。在理解和表达问题时,要求有独到的见解,不人云亦云,不说大话、空话、套话、假话,有自己的观察,自己的想象、自己的语言和自己的真实情感。在思考问题时,要求思路开阔,敢于突破传统定势,善于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因此,我们要充分运用语文学科在发展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方面的特殊功能,凭借课文、紧扣语言、展开想象、推动联想,最终实现创新。
1.发挥语文学科的思维功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如果一个老师有能力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那他就成功了一半。兴趣对求知对创新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也就是说,学习知识要有兴趣,如果学生情绪不高,兴味索然,心理上无准备,感知生理器官呈闭滞状态,还谈何创新?相反,如果很好地启发了学生的兴趣,使他们达到了想求明白和想学习那种跃跃欲试的地步,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进一步提高。为了刺激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应用灵活多样的形式来启迪学生的兴趣,为创新打开大门
2.通过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具体方法有下述几种:一是鼓励观察,促进联想。观察是认识事物的基础,观察能力是促使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提高的始发因素,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要使学生勤于观察、善于观察,要有目的地指导学生观察自然、观察社会、观察生活。通过观察产生联想,通过联想实现创新。如《秋天》这一课,完全可以把学生带到室外,去亲身观察、体验秋天的美景,然后教师再启
塑造创新性个性品质。因此,我们必须充分运用这些素材,不失时机地进行创新性教育,以促进学生创新性品质的发展与形成。二是通过教师榜样的作用,塑造创新性个性品质。教师的一言一行必将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最具感召力,教师是否具有创新性个性品质,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创新性个性品质的发展与形成。三是发挥家庭和社会的作用,塑造创新性个性品质。学生创新性个性品质的发展与形成还与一定的家庭及社会环境有关。因此,必须鼓励学生走出教堂,参加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调动学校、家庭和社会各方面因素,合力塑造学生的创新性个性品质
三、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给学生搭建展示创新能力的舞台
1、大胆设疑,撩拔创新思维火花。
创造从怀疑开始。思维的独特性是创造性思维的基本特征,它是以大胆质疑、勇于挑战、不盲目唯从、不迷信权威为前提的。在教学中,我们要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疑问。恰到好处的提问,往往会产生“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使学生在争论中求异,在评判中创新。例如巴金的《灯》是一篇文情并茂的散文,文中的“灯”是光明、温暖、希望和爱的象征。在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后指出“巴金心目中有盏永远亮着的灯,”你们的心中有这样一盏灯吗?话音未落,同学们已展开讨论,都在想自己心中的那盏灯。一位同学站起来说:“我心中的那盏灯是110报警治安服务岗,他给人以力量,驱走黑暗带来光明”。在同学们都点头与之有同感时,另一个同学站起来说:“我心中的那盏灯是母亲留给自己的灯光,它象征母亲的伟大和伟大的母爱”。同学们畅所欲言,教室里一片沸腾,是的灯给我们继续赶路的勇气和力量,人的一生会遇到坎坷和荆棘但不管处于怎样的
求异思维固然是创新思维的核心内容,但如果把创新思维和求异思维两者混为一谈,就未免有些片面了。“求异”是创新,有时“求同”也是创新。科学家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给飞机装上雷达,正是因为认识了事物之间所共通的相似规律,即“求同”的结果。学《秋天》一文的情景:老师一手拿着摊开的课本,一手象乐队指挥那样轻轻地打着拍子,眯缝起有神的大眼睛,微微摇晃着身子,入神地朗读着“秋天来了,天气凉了,一群大雁往南飞,一会儿排成人字,一会儿排成一字……”他说随着老师绘声绘色的读书声,一幅无比壮丽的充满诗情的画面永久地定格在了他的记忆里,它比几十年来在书本里和生活中见到的任何一幅秋色图都美得多。他还说前不久某校老师将这幅图景制成多媒体软件,象幻灯片那样放给学生看,以便于学生理解,可他觉得与小时候定格在记忆里的图景,不啻天壤之别。其实,学生的想象空间是无垠的,岂是一幅画面能勾勒的?
4、启发想象,拓宽学生思维空间。
想象是创新的翅膀。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潜心寻觅教材中的可想象因素,找准切入点,有意识地创造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让他们的心灵深处不断涌起创新的火花。如课文《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只是《水浒传》中第三回部分,将花和鲁智深(鲁提辖)的行侠仗义、嫉恶如仇、报打不平的英雄形象鲜明地展示在读者面前。教师可以趁热打铁,向学生介绍《水浒传》这部中国古典名著,让学生去关心鲁智深后来的命运,激起学生探知的兴趣。
总之,创新已成为了当今的主旋律,小学教师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贯彻创新意识,注重学习方式和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和挖掘学生的创新精神,8-
第二篇:中学语文教学中美的挖掘与创1(最终版)
中学语文教学中美的挖掘与创造
摘要
中学语文课本里蕴含者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及科学美,本文结合实例,介绍了如何凭借课文挖掘美,继而这种谈论了依托课堂创造教学之美的一些见解。
关键词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
发现美
创造美
成功的教学,一方面要遵循教学规律,另一方面也必须合乎美学的规律。著名的语文教育学家刘国正先生说过“语文教学既要有严谨的科学性,有要有感人的艺术性。”“感人的艺术性”源自哪里?源自美的挖掘与创造。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根据中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基础、心理素质,凭借教材,挖掘美学的因素,营造宽松和谐的气氛,穿凿美的已经,这是当前语文界教学改革中的一个新课题,是时下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试图就此进行探讨。
一、凭借课文,挖掘美
“培养审美情趣,主要以课文作为凭借。”《大纲》一语道破了挖掘美的立足点。蔡元培说过:“美育的任务之一,就是正确认识美的各种形态。而语文课文,可以说是集各种形态之大成,是一个相对完整的美的系统。”因此,我们就需充分利用这一美育资源,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就美的存在形式而言,中学语文教材中涉及到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和科学美。自然美是指自然界中一切使人赏心悦目的事物具有的审美特征和审美价值。自然美是非常广泛的,教材中写景状物的文章往往表现出多姿多彩的自然美。朱自清的《春》写了春草、春花、春风、春雨等自然景物,从而表现春到江南的艳丽、柔和、温馨、生机勃发的美。《荷塘月色》则为我们描绘了明净清亮的月下荷塘、轻盈多姿的荷花、沁人心脾的缕缕荷香以及心怀淡淡的哀愁和喜悦,作者独步月下而组成的静谧、和谐,充满着优美的诗情画意的自然之美。《听潮》尽情的描绘了海睡、海醒、海怒的画面,真切地揭示了大海刚柔相济的美。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写了作者辞去彭泽县令后归家时的愉快心情和隐居的乐趣,表现出一种悠闲之美。《苏中园林》则使读者感知到园林的图画美。
社会美是指这会生活中各种事物、现象的美和人的美。它包括人物美、社会斗争美、劳动美等。其中人物在社会美中占据中心地位。而高尚的道德情操,进步的人生观又是人物美的核心。如:《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文,就高度评价了马克思作为科学家和革命家对人类科学及无产阶级革命所做的贡献,赞扬了马克思大无畏的胆略和气魄。《木兰诗》中的木兰深明大义、刚毅勇敢、勤劳善良,不图功名而有胸怀柔情。魏巍的《我的老师》中的蔡芸芝热爱学生,热情公正、温柔美丽、教导有方。而《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塑造了敢于斗争、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的蔺相如形象;《土地》写了劳动人民为保卫土地和争取成为土地的主人而进行的斗争。以上课文既表现了人的美,又体现了社会斗争的美。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三)“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则蕴含着劳动美。
艺术美是指艺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相统一,从艺术形象的整体表现出来的审美特征。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接触最多的艺术美的形式就是文学美。“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因而文学美又主要表现为语言美。现行的中学语文教材中,大多是文质兼美、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蕴藏着丰富的语言美的资源。借助语言所表现出来的美是独特的,不同体裁的文章各具独特的美。小说中环境描写的精致美,心理描写的细腻美;散文的意境美;杂文的犀利美;诗歌的音韵美;说明文的准确美;应用文的规范美等。如:老舍先生的小说《骆驼祥子》(节选《在烈日和暴雨下》一文),大力渲染环境描写为人物塑造设置典型环境,写太阳的炽热、路面的发烫、光线的刺眼,牲口的喘气,狗吐舌头,柳树的无精打采,可谓把热写得无以复加,同时为后边人们盼望风雨做铺垫,暴雨随狂风扑面而至,躲闪不及,路上行人一忽风不见,而就在这样天气下主人公人力车夫祥子为了生计而奔波,人物塑造成功于环境描写的精致。台湾作家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让我们感受了散文的意境美,带领我们一起走入自由轻灵的空间。鲁迅的杂文《友邦惊诧论》犹如一把犀利的匕首把丑陋事物揭露得体无完肤,激起我们的爱憎好恶之情,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让我们在诗歌的王国中陶醉,迷恋。茅以升的《中国石拱桥》一文在介绍石拱桥的构造特点、长度、宽度时准确性、严谨性让我们感受到说明文的准确美。
总之,我们在读作品时透过语言文字可以感受到艺术美。字句的锤炼也可以达成各种美。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雪地捕鸟的全过程,作者用了“扫”、“露”、“支”、“撒”、“牵”、“拉”、“罩”等动词,语言准确、凝练。《岳阳楼记》骈散交错、语言节奏富于变化,读起来声调铿锵,意趣无穷。
艺术形象是决定艺术美的另一重要方面。文学作品最显著的特点就是通过典型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现实生活,寄寓审美情趣。如:都德的小说《最后一课》中的小弗朗士把热爱祖国的感情抖倾注在他的最后一节法语课上,韩麦尔先生把爱国主义精神铸造在他付出全身力量写出的“法兰西万岁!”这五个大字上。杂剧《窦娥冤》通过塑造一个纯朴善良、坚贞不屈的元代女性形象,反映了元代恶人横行、管理昏庸、法制黑暗的社会现实,从而创造了一种震撼人心的悲剧美。
课本中的文学作品里也少不了“丑”。如:《变色龙》里的奥楚蔑洛夫,《装在套子里的人》里的别里科夫,《守财奴》里的老葛朗台等。这些“丑”无不具有美感,正如罗丹所说:“在自然中一般人所谓的“丑”,在艺术中可以成为非常的美。”这是因为作家从正确的观点出发,对“丑”进行揭露、嘲讽、否定,激起人们的厌恶、憎恨,从而让读者更加热切地向往美,进而达到审美效果。
科学美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美,在科技说明文中显得尤为突出。如:《中国石拱桥》科学而准确地介绍了石拱桥的结构特点、兴建历史及价值。《眼睛与仿生学》主要说明人和动物的眼睛的不同结构和功能,揭示了研究各种不同构造和功能的眼睛,对发展仿生学,发展现代科学技术都有重要意义,使人们深深体会的哦科学研究、科学发展所具有的动力美,海体现了科学工作者不断研究新的科学领域的探索美。“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达雕塑家罗丹道出了这一亘古不变的真理。所以,我们语文教师应深入钻研教材,在这一“美的富矿”里挖掘美,为引导学生感知美、鉴赏美、创造美奠定基础。
二、依托课堂,创造美。
如何才能使学生有效地感受到课文的美,达到审美教育的预期效果呢?笔者认为,关键在课堂。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实施素质教育,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主战场均在课堂。教师引导学生感知、鉴赏课文之美,进而培养他们创造美,都离不开课堂。美育的最大特点是以情感为中介,潜移默化的,因此,没有良好的课堂氛围,缺少课堂教学之美,审美教育就仍是一句空话。鉴于此,我们就必须以课堂为依托,创造课堂教学的美。
(一)情感的和谐美
教师和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两个决定因素,他们都是有血有肉有思想的活生生的个体体系,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课堂教学是“人的情感——人的情感”的关系。所以,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必须营造出一种融洽、和谐的气氛。作为在课堂教学中居于主导地位的教师,就必须注重对学生情绪的感染,通过它来刺激、调动学生的无意注意的心理活动潜能,使他们在思想高度集中、精神完全放松的情况夏进行学习。
对学生情感的感染取决于教师的表情。教师的表情如同直观的教具,学生不难从中读出教师的各种心态,并能随时产生这样那样的心理反应。“做教师的决不能没有表情,不善于表情的人,就不能做教师。”马卡连柯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如果教师能根据不同的审美对象,在讲课时使用不同表情,灵活多变,“情动而辞发”、“披文以入情”(刘勰《文心雕龙》),学生就会有如临其境之感,从而产生感情上的共鸣。在这一美的氛围中,学生“就会像向往幸福一样幻想在你的这门学科领域有所创造”。(苏霍姆林斯基语)教师所期望达到的美育效果自然就不在话 下了。
(二)内容的新奇美
众所周知,教学内容和形式无论多么丰富、美妙,如果学生早已熟知,就很难产生美感。从生理学角度来看,人的感官是很容易疲劳的,需要变异和调剂,需要新鲜的刺激。青少年在这一方面尤为突出,他们天性好奇,注意力难于集中。因而,我们在课堂教学中,除了考虑内容的丰富美、条理美等外,必须竭力创造新奇美。如钟德赣老师创立的“五步三课型反刍式单元教学法”,就十分重视这一点。要求学生在阅读课文过程中,拟编思维训练题、分小组讨论,在单元结束时,让学生出单元测试题„„这一系列“反常”的做法,大大刺激了学生感官,引起了学生强烈的兴趣,从而产生了由此产生的新奇美引发的良性效应。
当然,创造课堂教学内容的新奇美,并不是可以天马行空般的随意翻新,而应以教学原则为基础,创新为目标,根据学生年龄特征、知识基础以及课文的具体内容要求而定。
(三)流程的节奏美 长期的教学实践让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在整个课堂教学的流程中,兴奋点的迁移是有一定的规律性的。上课铃到正式进入新课的几分钟内,学生的兴奋点仍在课间的某一人或事上。接下去的二三十分钟是学生注意力集中的高潮,随之渐渐回落。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重点、难点、特点要仔细讲、切实练,让学生的注意力、思维力、想象力、创造力都处于亢奋的积极状态,体现一个“紧”字。一些非重点或已经多次遇见过的知识点,则可以让学生自己看自己整理,以体现一个“松”字。总之,我们应根据学生的心理流程,讲究课堂教学的节奏,做到张弛有度。
郭沫若说:“宇宙的东西没有一样是死的,就因为都有一种节奏(可以说就是生命)在里面流淌着。”为此,我们就必须设计好课堂教学的流程,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讲讲、议议、读读、练练,张弛相间、完整有序、重点突出,充分体现出课堂教学的节奏美。
(四)传授的语言美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韩愈《师说》)“传道”、“授业”、“解惑”均离不开语言,教师的主导性亦是靠传授的语言来体现。语文学科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关于语言的一门学科,作为肩负语文学科教学的语文教师,无疑应是语言应用的典范,语文教师在传授过程中使用规范、简洁、幽默、严密且富有情感的语言,是“粘”住学生的最好的手段,亦是创造课堂教学美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在讲授课文内容时,能配上相应的语声、语调,使语声有高有低、抑扬顿挫,形成旋律,体现出不同调式特征,课堂教学就会具有“不可逆转和无法估量”的作用。
(五)板书的简明美
板书是教师在认真分析教材,处理教材的基础上,在课堂以简明的文字、线条等,将课文内容提纲挈领地在黑板上再现出来的直观教学手段。好的板书有利于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记忆、复习、巩固所学知识,海有利于训练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和笔记能力,同时,还能给学生以美感,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板书的特点好多,但最主要、最突出的应是简明。它是特级教师钟德赣先生要求老师“教会学生将‘厚’书读‘薄’”的一种有效方法。亦是在信息社会中利用有限时间获取最大信息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因此,我们语文教师应不遗余力地钻研教材,精心设计好板书,为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再创美的氛围。
中学语文课文里蕴含者的美学因素很多,语文课堂教学中创造美的探索亦是无止境的。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一步步深入,素质教育的日益完善,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势必愈来愈得到广大语文教师的重视,中学语文教学中美的挖潜会越来越深入,语文课堂必将是美的艺术,美的世界。
第三篇: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说明文的创新教读
说明文的创新教读
说明文是一种重要的应用文体,说明文阅读中考、高考都要考,说明文写作在生活中很实用,故教读好说明文至关重要。
现实中,说明文的教读不尽如人意,有的教师出于说明文的重要,把课文剖析了又剖析,练习题做了一遍又一遍,可是效果欠佳,学生做起说明文阅读题来还是不能得心应手,费了好大劲做了,得分却不高,写起说明文来也不得要领。
事实上,说明文教读与写作有简捷的方法和途径在。模仿记叙文的六要素,我把说明文归纳出了四要素:
一是抓住被说明事物的特征。无论是教学说明文、阅读说明文还是写作说明文,只要抓住了被说明事物的特征,就很容易下手,很多问题就能迎刃而解。例如《苏州园林》,叶圣陶先生抓住了苏州园林的总特征“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来写,写出了千古名文。教学时抓住这一特征就能理清文章的内容、结构、说明顺序等等。
二 是一定的说明顺序。不管什么说明文,都必然有一定的说明顺序:总分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教学和阅读时抓住了说明顺序就把住了说明文的经 脉,抓住了说明文的纲,纲举目张,说明顺序理清了,其它教学目标和阅读要求就很容易达到。写作时安排好了恰当的说明顺序下笔成文时就能顺水滔滔,一气呵 成。还是以《苏州园林》为例,它采用了一般文章的一般顺序(“总——分——总”的顺序)结构全文,使文章结构严谨。教学时抓住了这个顺序就抓住了一条清晰的线,这条线可以把其它内容的珠了串起来。
三 是恰当多样的说明方法。任何说明文都要用恰当多样的说明方法来进行说明,说明方法用得好,说明文章就写得好。也可以说,说明方法的好坏关系到说明文章的好 坏。所以,抓住说明方法这个要素是教学阅读和写作说明文的关键。《苏州园林》因为采用了作比较、举例子、摹状貌等恰当多样的说明方法,所以成了名文。教学 中抓住了这些方法,就能更好地串联各种内容,更好地理解苏州园林的特点,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四 是说明的语言。说明文的语言同一般文体的语言是有区别的,它比一般文体的语言要求高,它要求准确、科学。这一点比较难把握,也比较难做到。故写作说明文时 问题往往出在这里。故教学和阅读说明文时要加强这一点,教学时要多讲,多比较,要让学生多体会,因为不同说明文的语言准确科学性是不同的,而且有的语言平实,有的有文采,有的„„如《苏州园林》的语言总特点是准确科学、朴素平实,但也有“因地制宜、自出心裁、盘曲嶙峋、珠光宝气、繁华愉悦”等有文采的词。体会得多了,区别得多了,对说明文的语言就有一定的把握了,阅读和写作说明文来也就有把握了。
以上四个要素是说明文的四个关键,抓住了这四个关键就抓住了说明文的精髓,整合这四个关键就能最大限度地优化说明文的教读与写作。
第四篇: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摘 要】 实施素质教育是培养全面发展的跨世纪人才的需要。而语文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学科,语文课堂教学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因此,加强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素质教育是适应未来人才素质的需要,也是教育改革的大趋势。
【关键词】 语文教学 素质教育 中学语文学科实施素质教育要遵循的原则
1.1 语文训练和思想道德教育统一的原则。语文是交流思想的工具。语言和思想内容是辩证统一、密不可分的,每一篇课文都包含着语言文字形式和思想内容两个方面。文因道存,道以文显。对语言文字形式的分析,能加深对思想内容的理解;对思想内容的理解,又能更深刻地领会语言文字形式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并能受到思想上的启迪和精神上的感染。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以文悟道,经熏陶感染,提高思想认识、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在领会思想内容的同时,因道学文,加深对语言文字的领悟,培养语文能力。
1.2 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相辅相成的原则。语言是思维的直接现实,思维靠语言来组织,二者相依存。在理解语言和语言表达的过程中,都需要思维。语言训练不能离开思维训练。在语言训练的过程中,要重视思维方法的学习、思维品质的培养和思维能力的发展;思维训练要贯穿在语言训练中,促进语言能力的提高。
1.3 听、说、读、写四种能力全面发展的原则。在语文的听、说、读、写四种能力中,听和读是通过语言文字达到理解和吸收;说和写是运用语言文字表达和倾吐。提高了听和说的能力,有利于提高读和写的能力,反过来,读和写的能力提高了,也有利于听和说能力的提高。同时,听和读是说和写的基础和前提,说和写对听和读起着消化和促进的作用。总之,听、说、读、写四种语文能力之间是互相联系、互相依存、互相渗透,又互相促进的关系,必须全面训练,不可偏废。训练时,要注意各自特点,协调进行,共同提高。
1.4 课内语文教学与课外语文学习相结合的原则。学习语言必须在社会实践中运用和接受检验。语文课课内时间有限,空间有限,而语文课堂之外却有广阔的语文活动天地。因此,必须课内课外相结合,课内带动课外,课外促进课内;课内举一,课外反三;课内打基础,课外练功夫。教师要认真进行课内教学,鼓励学生把课内学习所得运用于课外,积极指导课外学习,发展学生的特长,使课内教学和课外学习相互为用,提高教学质量。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策略
2.1 加强阅读训练,提高阅读能力。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把重点放在指导学法上。一是培养学生识记能力。指导学生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在上下文中的含义和作用,要求学生对生字读音准确、书写无误,对新词语理解正确;二是指导学生根据不同的文体特点,理解课文的中心、结构、方法,对体裁不同或相同的课文进行分析比较,把教材作为例子,由讲读延伸到自读,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循序渐进,举一反三,反复训练,以掌握阅读技巧;三是指导学生欣赏课文中优美、精辟的语句,欣赏文学作品的现象和描写,对学生同时进行审美教育,陶冶情操,鼓励学生对课文的内容、语言、写法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四是指导和训练学生默读、精读、略读、速读、比较阅读,培养学生卷点批注、摘录、制作卡片、写读书心得笔记、列提纲的习惯;五是督促学生多阅读课外读物,多看报,多听新闻,多看具有趣味性和知识性的电视节目(如中央台的“开心词典”等益智类节目),每学期应提倡阅读2~3部名著。阅读教学从以上五个方面认真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必定会大有提高。考试中的选择字音、字形、词语的运用等就不会出现失误,各类文体的语段阅读也会手到擒拿。
2.2 构建“创造性”语文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符合新时代教育形势的要求了,这就要改变观念,改革教学。在教学中,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应把握以下几点:
2.2.1 教师教给多种读书方法,引导学生把文章读活,如诗和散文,要满怀感情边抑扬顿挫地诵读,边想象诗文中的意境。读戏剧,让学生分角色演读比赛,写出人物分析。读说明文和议论文,要快速阅读,然后写出文中几个要点。读小说,让学生边读边画出文中环境或人物的肖像,写出人物分析。
2.2.2 启发思考,引导学生善于提出问题,鼓励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萌芽,经常让学生边读书,边提问题,逐渐养成思考的习惯。
2.2.3 教师要善于归纳学生质疑中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实现思维交锋,智力杂交。争论使学生思维富有灵活性,流畅性和独特性,逐步形成创造性的思维品质。
2.2.4 讲清重点、难点、疑点知识间的联系以及读写方法,引导学生做好小结,归纳整理知识结构,对教与学做出及时评价。语老师用大部分时间引导学生做卡片、做笔记、整理知识系统。
2.2.5 精心设计练习作业,培养学生迁移与创造能力。教师设计作业大致可分三类:一是让学生归纳整理知识结构;二是听、读类输入信息方面迁移性训练;三是说、写类输出或生成信息方面的训练。
第五篇: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弱势群体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弱势群体
——论如何搞好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当代文学作品的教学
用一句流行语言来评论当代文学作品在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地位可以说它是弱势群体。如果用一句不客气的俗语来说的话,那可就是“二姨夫——甩货”了。不是我对当代作家和教材编写者的不恭,当代文学作品在中学教材中确实处在一个很尴尬的境地。无论是散文、小说,还是诗歌,几乎清一色的都是自读课。面对有限的课时、繁重的工作量,为了取得好的成绩,各位老师自然使尽浑身解数来保证重点篇目的教学。这些当代文学的经典著作也就被挤兑得不得不靠边站了。
而当代文学作品的尴尬处境还远远不在于此。虽然其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处于绝对的劣势,但在高考试卷上却又占据着绝对的“强权”。高考中的现代文阅读部分三篇文章,无论是散文还是科技文,几乎都是当代文学作品,而且分值也是仅次于作文的另一个重头戏。这样就造成了平时教学与考试要求的一个失衡。
在这种形势下,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即教材),尽量的协调好教学与考试的需求,就变得至关重要了。在我看来,当代文学对于学生的影响主要涉及到考试中的作文和阅读两部分内容。因此,如何把握住当代文学作品对于学生阅读与写作的关联,就成为我们每位老师在当代文学作品教学中所应关注的重点了。
作文教学是穿插在整个教学环境中的。我们可以从作品的整体结构、写作技法、所用修辞、表达思想„„很多方面来给学生启发、渗透。不是一朝一夕、想起来就做想不起来就不做的事,而是应该贯穿到我们每位老师的教学理念中去的、随时要注意的事。在这里我不想多谈。
我主要想关注的还是作为教师我们应如何利用有限的当代作品,教会学生阅读当代作品的方法,提高其审美情趣。经过思考和探索,我开始实践“个性化阅读教学”。个性化阅读,也就是引导学生遵循基本的阅读方法,尊重他们的阅读习惯、思维方式,允许他们在已有的知识系统、情感体验、智力水平基础上对作品进行或深或浅、或多或寡的感悟,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阅读主动性。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实现认知教学、智能训练和人格教育三位一体的阅读功能。“个性化阅读教学”大体采用“整体感知一互动感悟一重点突破一训练语言”的操作策略。作为教师,我的主要任务就是根据阅读材料的性质和阅读主体的情趣、心理创设氛围,提供自主阅读和训练的机会和环境。我的这一尝试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效果。
比如,《天山景物记》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写景散文,处处洋溢着浓郁的诗情。我先用一课时让学生充分阅读、鉴赏品味、互动感悟,然后再用一课时教学生依文对“歌”(作对联、写诗歌)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第二课时我是这样安排的:
一节课伊始,我就用饱含激情的语调说:“同学们,著名作家碧野同志用一支点染江山的彩笔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幅旖旎温柔、艳丽迷人的天山自然风光,前两个小标题下的景物更是美不胜收。祖国的名山胜水多佳联妙对,文人墨客的题诗歌咏更为之增色添辉。今天我们依据这两部分的内容学写对联,为天山增添一道文化景观,如何?”学生的眼睛亮亮的,一下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复习了对联的特点和写作要领后,我提出训练要求:可独立撰写,也可合作完成,并请写在投影片上准备“发表”。
十分钟后,思维敏捷、素有“才子”之称的张闻宇同学率先举手:“我拟了两联。一联是‘戈壁沙滩,赤日炎炎,暑气溽溽;天山雪峰,白云朵朵,溪流潺潺’。另一联是‘红鳞映清流诗情一片,蓝天衬雪峰画意无穷’。”同学们报以热烈的掌声,但也指出“无穷”与对应词“一片”结构不同,对仗不工,可以改为“几重”。女“诗人”季莉敏也不甘落后:“林海浩瀚,推出万重浪;雪峰矗立,插入千层云。”又是一阵掌声。一向腼腆的赵云同学站了起来:“青青蓝蓝,绿草毯上野花点点;重重叠叠,塔松伞下日影斑斑。”得到同学们的一致赞同。徐亮说:“我仿赵云句式写了一联:‘隐隐约约,山石鼓上水声阵阵;蜿蜿蜒蜒,密林深处鸟鸣声声。”’我投以赞许的目光,并指出“蜿蜒”是连绵词,不可随便拆开随意增加音节,可以改为“清清幽幽”。
武侠小说迷郑枫递来他写的投影片:“巍峨天山入云霄峰擎玉臂,氤氲紫气绕太虚竹展翠枝。”“妙!妙!”同学们击节赞叹。原来联语巧妙嵌进了金庸《天龙八部》中的两个人名:萧峰与虚竹,的确很可玩味。得了鼓励的他又补充说,“我还有一句下联‘壮丽瀑布泻断崖水开白莲’,这与课文意境更相合些。”同学们点头称是。这时,钱虎斌同学念出他的上联:“落日熔金暮云合璧夕阳无限好。”并诚征下联。课代表瞿玲燕略作思考后说:“牧马奔腾野花绚烂草原风情浓。”钱虎斌同学巧妙点化古人诗句,不露痕迹,既显得典雅又与牧场黄昏的情境相合,真是不错。
同学们还兴致勃勃地交流了他们合作完成的对联,出现了诸如“牧羊似玉珠点缀草场,森林似青幔遮盖群峰”;“风临毡包弦音袅娜溢笑语,月洒牧场草色朦胧引遐思”等精彩联语。课堂气氛空前活跃。
离下课还有十多分钟,我因势利导进入第二个环节:学写诗歌。
我说:“同学们,联语就是诗语,特别是律诗,要讲究平仄,中联两联要求„„”“对仗!”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对。刚才同学们以凝练的联语已经很好地概括了课文的内容,下面能否再进一步,把有关”雪峰、溪流、森林、野花“的联语加以组织,串连成一首能概括这部分内容的律诗呢?除每句最后一字必须注意平仄外其余的可不计较。” 5分钟以后,一位男生大声念了他的“作品”:“天山脚下走,人在画中游。蓝天衬雪峰,红鳞映清流。蹄响林愈静,鸟鸣山更幽。骏马行溪畔,野花过人头。”同学们报以更热烈的掌声。我十分欣喜,鼓励同学们:“依文写诗并不难,关键在于对语言的敏感和提炼。下面请同学们依据‘迷人的夏季牧场’改写一首体式更为自由的‘新诗’。”同学们立即兴致盎然地进入了新的“创作”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