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村中学生物教学存在的问题
农村中学生物教学存在的问题
生物是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门重要课程,也是自然学科的基础学科,我们的生活处处离不开生物学,但是,由于中考指挥棒的作用,导致一些农村初中生物教学越来越薄弱,一些领导和教师对生物教学很不重视,影响到了生物学科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现结合农村学校生物教学实际谈谈问题与解决问题的策略。
一、目前农村中学生物教学存在的问题
1.领导对初中生物教研工作重视不够。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过程中,素质教育往往停留在口头上。许多农村初中没有专门的生物教研组,而大多与物理、化学合并在同一教研组,在教研组开展活动时,主要讨论的也是统考科目的问题。另外不少学校对教师和学生学习成绩的考核依据仍然是以学生统考成绩和升学分数作为量化的主要指标,导致生物学科的教学和教研工作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教师的积极性与自信心受挫。
2.师资力量相对匮乏。许多农村中学学历合格的生物专业教师数量不多,因此,生物课的教学会出现“搭便车”的形式,由物理或化学教师兼任。虽说有些兼课教师也勉强能把初中课本的部分知识“啃”下来,在让学生死记硬背的条件下,也能让学生考出相对较好的成绩,但在实验和实验教学的技能方面和专业教师相比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生物学能力及综合素质。
3.学生不重视生物学科的学习。一方面学生从部分教师、家长平时谈话中,感觉到初中生物是门“副科”,学好、学不好对升学无关紧要,这些学生考虑到升学的现实,同时也迫于这种升学的压力,于是慢慢地把学习生物放在次要的地位。如生物课上缺乏热情、做所谓的“主科”作业等就经常发生。另外,我们的某些从事生物学科教学的教师课堂教学平淡无味,让人提不起兴趣,这同样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4.实验教学模式僵化。由于中考的指挥棒作用,许多学校把生物学科看着是“副科”,再加上农村中学由于经费困难,生物实验室、实验仪器设备、实验材料等硬件设施难以满足教学需求。在农村经常会出现突击性的实验操作,老师为了应付上面检查或理化生实验会考,临时抽些时间讲教材中规定的,该实验的实验目的、实验原理、仪器、操作,然后学生照着现成的实验步骤或照着老师的样子做,取几个数据,机械地训练操作技能,实验就算完成了。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方式都没有给学生留出足够的发展空间。
二、解决问题的策略
1.坚持教育方针,争取学校支持。作为生物教研部门和广大生物教师,一方面应理直气壮地按照课程标准要求进行生物教学和教研活动,积极与学校有关领导和行政部门沟通思想认识;另一方面,要主动为生物教学的课时安排、教研计划的制定、生物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课外活动的开展、教研活动的组织、教师与学生成绩的考核等方面,提出合理化和可行性的建议,以获得学校领导和有关行政部门的信赖和大力支持。挑选一位责任心强、熟悉初中生物教学、富有一定经验、热心生物教育事业等方面的教师来担任专职生物教研员,并认真地,有计划地开展好初中的生物教研工作。
2.定期参加学习培训,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目前农村生物教师的指导水平普遍不高,因此,要提高生物教学质量,必须先对农村生物教师进行系统的培训。可定期派遣部分生物教师参加相应培训班或函授班,也可邀请一些专家定期前来对生物教师进行培训。一方面,要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提高专业理论水平;另一方面,要进行教学方法的学习,提高专业教学水平。
3.激发兴趣,促进学生的学习。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教师教得好还要学生乐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笔者觉得可以作以下尝试:
(1)精设导入。“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对每堂课的导入应该精心设计,力图开场即能激起学生求知欲。这些问题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并促使他们开动脑筋思索、积极发言,使他们很快进入学习状态。
(2)巧设疑问。渴望了解生物的各种生命现象及活动,揭开生命运动的本质、规律,这是学生们普遍存在的心理。依据所教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巧设疑问,提升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3)巧设情景。创设情景是激发学生思维的好方法。教师可利用标本、模型、实物或利用生产生活中的相关生物现象为学生巧设一个有所感受的情境。
(4)贴近生活。教师应尽可能把生物问题与农村初中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紧密联系起来,彰显本土化和生活化。提问的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符合学生思维发展,学生学习时易于理解和接受,从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爱学、乐学。
4.利用农村生物资源,做好生物实验教学。农村学校进行实验教学十分有利,不仅取材方便,而且大部分学生具有丰富的生活实例。比如参加过养鸡、养猪,帮助父母种植过水稻、蔬菜等农作物,还有相当大一部分学生捉过鱼、摸过虾。他们在劳作中有意无意地观察到动植物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惯和各种行为,脑海中积累了许多有价值的素材。这些经验带到学校,充实了实验教学内容,活跃了实验探索气氛,对实验课起到了不可估量的辅助作用。
总之,在农村中学生物教学设备和资源相对缺乏的条件下,作为一线生物教师,我们应当充分利用身边的一切可用资源,并潜心挖掘教学资源,让农村学生们收获更多的生物学知识、扩大视野、培养热爱大自然,爱护环境的美好情操,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第二篇:农村教师队伍存在问题
一,我县教师队伍中存在的问题
1,我县教师队伍特别是农村地区,教师普遍素质参差不齐,良莠不分,质量不高
我县现任中小学教师,大致有三块。老牌师范毕业生(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毕业)、民师转正的和近年师范毕业生。第一类个人素质、业务能力、师德建设等方面都是比较好的。第三类他们多为高考扩招后中考或高考上的师范院校,因而自身业务素质和敬业精神难免有先天不足的现象;第二类根据历史不同时期政策转正,很大一部分教学经验、敬业精神都没问题,但教师的教学理念跟不上新时代的要求,教学手段也落后,但有一部分人钻了政策孔子,利用不正当手段获得教师资格,素质极低,现在很多人也不在教学第一线,也没能力。
虽然许多教师通过20世纪末大规模的学历补偿教育和在职培训,但由于培训质量低和其他多方面原因,教师学历达标与能力达标存在较大落差,不少教师实际教学能力和整体素质并没有得到同步提高。
2,极个别教师职业道德低下,应该肯定,当前我县教师中大多数老师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他们不计名利,不计报酬,献身教育,但是我们也不能否认,在一些教师中存在道德观念迷茫,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心缺乏等问题,他们不安心于教学工作,不热爱自己的事业,耐不住寂寞,抵制不住各种名利的诱惑,表现为工作自由散漫,教学中乱收费,吃拿卡要家长,从事有偿家教,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时有发生,甚至出现过性侵犯学生等恶劣行为。
3,我县教师队伍不稳定
(1)教师队伍流动的单向性
我县教师队伍流动的单向性指教师有教育系统向非教育系统流动;一线教师向学校,学区,教育局教育行政人员流动;山区向平原,乡镇向县城及其周边地区流动;小学向初中,初中向高中流动
(2)教师队伍中的“躲猫猫”现象——在编不在岗
我县教师队伍中有许多教师在编不在岗,工资照领的现象,既增加了在岗教师的工作量,又浪费了我县的财政收入,在社会上影响极坏。
(3)教师队伍的“隐性流动”,指未构成现实的流动行为大多表现为:对教师职业的自卑感,对教学工作和学生感情的减退,以及工作积极性、责任感的变化;有的则“人在曹营心在汉”、“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等。
4,教师的结构不合理
(1)学科结构:配套不齐,短缺严重
小学学科结构性缺编最为紧缺的是英语、计算机、音乐、美术、体育、科技活动等学科的教师,高中学科结构性缺编主要是地理,生物,历史等学科的教师。
(2).学段结构:层层“拔高”,整体下滑
总的来讲,小学教师数量相对过剩,中学教师数量明显不足。我县近一段时间面临小学教师相对过剩、中学教师短缺的双重矛盾,为解决这一矛盾,出现了将小学高水平教师拔高为初中教师,将高水平的初中教师拔高为高中教师,或将有些短缺学科的大专毕业生拔高为高中教师等现象,这样既造成了初中和高中教师整体素质下滑,对小学教育更是釜底抽薪。
(3),地域结构:县城富余,乡镇不足
我县教师地域结构失衡主要表现以下几点:第一,从教师数量上来看,县城学校教师趋于饱和,乡镇学校教师明显不足。第二,从素质要求上来看,县城学校与乡镇学校对于教师的需求也不尽相同。县城学校希望有高学历、专业化程度高的教师,而乡镇学校则要求教师素质更为全面和综合,主要许多学校是一人一班,需要全能老师。第三,从教师流向上来看,从乡镇流向县城的多,回流的极少。
5,教师中普遍存在职业倦怠
我县广大的教师似乎都不满意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状态,普遍存在职业倦怠,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对自己缺失远大的理想追求,普遍认为教师工作是死工资,没有什么前途。具体表现在教学中,则是不求创新,不求上进,教学方法单
一、陈旧,不努力学习新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技巧,得过且过;不关心国家新的教育方针政策,思想观念陈旧,不能与时俱进。第二、工作中动力不足,缺乏热情和责任。没有工作动力,常常抱怨教育工作量大,压力大,工资少,待遇低,对工作没有兴趣。第三、对待学生缺少必要的恒心和耐心,爱心。在管理学生的工作中,做法简单,不会根据学生的心理规律和年龄特征进行有效的引导,忽视了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易与学生发生冲突。有了问题,要么放任自流,不闻不问;要么向家长告状,使本来已经紧张的师生关系更加尖锐,却很少从自己身上做检讨。
6,教师教学中普遍存在教学常规抓的不紧,教科研意识普遍淡薄
由于没走出应试教育的影响,对教师的考核与评价往往只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的结果,而忽略了教学常规的要求,忽略了广大学生的教学利益要求,更谈不上教科研活动的开展。应该使广大教师通过参与教科研活动,解决教育实践出现的一系列敏感问题,彻底改变过去的“苦教”、“苦学”、“向时间要质量”的教育现状,逐步走上“向教科研要质量”的 科学化的教改道路。
7,教师中的不满情绪逐渐增加
由于公务员工资的逐步兑现而教师的还有部分未及时兑现,职称评定问题,师生纠纷,领导处理不公等问题是部分教师的不满情绪增加,特别有了网络这一平台更促进了这一现象。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路甬祥今天说,目前我国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还有3个问题比较突出:
——城乡教师编制标准不统一,农村比城市低。按照现行教师编制标准,农村初中、小学的教师每人负担学生数分别为18人、23人,城市初中、小学为13.5人、19人。而农村地广人稀,学校规模偏小,有些偏僻地区还大量存在着分散的教学点,据统计,全国目前约有10万个教学点。
——边远、贫困地区、山区教师依然紧缺。有些地方则是由于财政困难或财政供养人员超编,即使有编制也不聘用公办教师,而是低薪聘请代课教师,很多地方代课教师的工资不到公办教师工资的1/3。据教育部统计,全国农村尚有36万名代课教师。
——农村教师的年龄、学科结构不合理,在职培训机制尚需完善。教师年龄偏大的问题,在有的地方比较突出,一些农村学校的教师队伍正面临着年龄断层。在学科结构方面,农村学校的外语、音体美教师严重不足,一些课程无法开设。还有相当一批教师,长期缺乏培训,知识老化,难以承担起实施素质教育的重任。
提高农村教育水平的关键在教师。为解决以上问题,检查组建议应适时调整和统一城乡中小学教师编制标准,在编制上向农村倾斜,为农村学校安排少量附加编制,对学生少的教学点可单独核编,为寄宿制学校配备一定数量的生活管理教师。完善农村教师队伍的补充机制,推动建立贫困地区教师特殊补贴制度,使贫困地区派得进、留得住教师。(崔丽程刚)
农村教师队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使教育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的要求得到落实。学校一切工作的执行者和实践者都是教师,教师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教师队伍建设始终是学校发展的重中之重,没有高素质的人才和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一切美好愿望和长远奋斗目标都是不可能实现的。只有把教师队伍的质量搞上去,学校的长远发展和各项建设才有了根本保障。由此可见,教师素质对学校发展甚至是国家教育发展的重要影响。
在认真贯彻全(省)教会精神和深入学习国家(四川)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纲要之际,我对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水平进行来了调研。应该说现在教师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但在新形势下教师队伍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制约了学校的发展。主要问题有:
一、教育观念落后,师德师风弱化。部分教师思想观念陈旧,办法不多,信心不足,动力不强。教育提质的各项工作,在学校层面无法得到落实。一部分教师敬业精神不强、教育宗旨淡化、教育能力弱化,在知识更新、创新能力等方面还存在一些差距,不会制作课件,不会使用多媒体教学,有些学校的电教设备成了摆设。部分教师把学生当成摇钱树和聚宝盆利用,违规推销资料、有偿补课、家教家养,有的教师甚至体罚学生,影响了教师队伍的形象。
二、对社会现实不满,一些教师喜欢与高收入群体作待遇比较,长期发牢骚形成的消极思想影响教学工作情绪。
三、教师队伍年龄结构不合理。农村小学教师年龄老化现象比较突出此外,受编制、财力影响,加上优秀师范生、大学生不愿意到农村学校任教,导致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青黄不接。
四、学科结构不合理。农村中小学校,语文、数学等学科教师相对富余,而英语、信息技术、音乐、体育、美术等学科教师普遍不足。
五、聘任制度失去积极的主导作用。聘任终身制,让一些聘上小高的教师(以小学为例)失去了奋斗的目标,写论文再与其无关,派其出去参加优质课等比赛,也是能推尽量推,工作敷衍。
六、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教师高学历率不高。名优教师少,骨干教师缺乏。
七、缺乏危机意识,还存有“铁饭碗”意识,业务上不思进取,导致教师思想观念落后、专业知识老化、教学技能僵化、缺少爱与责任、教育目标不明确,等等。这样的一些不良现象任由其发展下去,无论对国家、对社会、对学校、对学生都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如何改变这样的局面?如何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下面,就本人在教育教学实践和管理工作中的思考,谈几点建议。
一、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保障师资队伍建设。
开展以“坚持科学发展,加快教育强县”为主题的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在师资队伍建设中我们必须以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为统领,强化教师为人师表的德育意识,用自己良好的人格魅力,超强的德育规范行为引领学生走向良性发展的轨道;强化教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意识,通过提高自身素养,创新教育教学方法,促进教学质量整体提高;强化教师与时俱进的意识,积极参加政治学习与业务培训,保证政治思想与业务知识与时俱进。
二、标本兼治,强化师德建设。
1、坚持思想教育与制度管理相结合。制定并实施各种师德规章制度,是规范教师依法从教、以德施教的必不可少的有效措施。但规章制度效能的发挥,还得依赖于教师的内在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因此,教师管理首先应当是师德管理。在师德管理中,要善于做到“三先”:即“管理先管人,管人先管心,管心先知心”。在强调执行和实施上级和学校制定的各种师德具体规范要求时,要想方设法了解把握教师的各种心态,然后进行有针对性的思想教育,让一些具体的师德规范要求和制度更容易得到教师的心理认同,真正内化为一种行为约束。
2、坚持抓积极因素与抓消极因素相结合。抓积极因素中,首先要树立师德新概念。把教师的成功放在首位,努力创设一个既照亮别人又照亮自己,在奉献中成就自我的良好环境。积极引导青年教师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培养一种甘于奉献、甘守清贫的职业精神。其次,学校校长要负起应有的责任,付出人文关怀,在对待教师成长上应当像班主任热爱每一个学生一样,公平对待每一个教职员工,鼓励支持相对后进的教职工成长。因为唯其热爱,才能善于发现每位教职员工的某种优点或长处,才能促其扬长避短。抓消极因素中,我们往往会发现这样一种现象:有些违背师德规范要求的事情,还常常发生在一些对班级管理严格要求,对学生则是“恨铁不成钢”的敬业型教师身上。在严格管理中与学生发生冲突时,或者言语过激,或者处理失当,引起个别学生或家长的误会、曲解和责难,有的还会造成一些不良影响,但却会得到其他一些教师的同情。校长在解决这些问题时也会感到很棘手。因此,我们必须冷静、恰当地处理好这些问题。一要晓以利害,严格要求教师不断提高师德修养,努力维护教师形象、学校形象、教育形象。二要引导教师讲究教育方法和策略,有点“自我保护意识”。三是在目前管理学生尚缺乏较好大环境的情况下,领导要为教师多承担责任,注意保护教师对学生严格管理的责任性和积极性。
3、坚持抓科学发展观学习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对于教师的一些合理需求和实际困难,即使我们的能力有限,也要竭尽全力,分忧解难。长此以往,就能大大增强领导与教师之间的亲和力和凝聚力。“人和万事兴”,不但利于激发教师的事业心和责任心,而且在碰到诸如评定职称、评优评先等难度较大的工作时,有些教师也能顾全大局,其中也不乏情感维系的因素。
应该说,教师的师德修养水平是其教育教学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抓好师德建设,让教师心中永远有追求,努力创设一种人人奋发向上的氛围,这是教师综合素质得以持续提高的原动力。
第三篇:农村音乐教学存在的问题调查报告
调查报告
实习单位:
所学专业:
实习所教专业:
实习年级:
实习学员姓名:
时间:2012-1-8常宁市官岭镇鹅院学校音乐学 音乐 四、七、八年级李婷
农村音乐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顶岗实习教学的这段时间里,我深刻地感受到音乐在农村教育中的一些问题。虽然新课程改革的普及,农村地区的学校也积极地响应,投入改革的大潮中。可是面对新课程、新教材,中学音乐教育仍存在着许多困难,而目前农村中学音乐教学情况仍令人担心和忧虑。长期以来,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人对艺术教育的重要性缺乏认识,认为音乐课可有可无。只重文化课,不重视艺术教育;只重比赛,不重视日常的教学等等。这些倾向,不利于农村艺术教育的健康发展,更谈不上什么“素质教育”。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村音乐教育的问题,把素质教育真正地落到实处,就必须正视农村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那么,是什么原因影响了农村音乐教育的健康发展呢?对此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师资的缺乏”与“专业生的积压”。
现在随着各大院校的扩大招生,近些年的专业毕业生已经逐渐步入社会,结束了音乐专职人员“供不应求”的局面,但根据调查我们可以得知,目前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师仍缺乏,而另一边却出现大批音乐院校的毕业生积压分配不下去,原因是教师额 饱和。原来,由于进一名老师就要多负担一份工资,许多学校宁可让别科老师代课也不愿接受专职的音乐老师。于是,有些学校的音乐课就让其他科任老师兼;有的干脆取消了音乐课;更有些学校招进了专职者却让其教其它的科目。因此,出现了一方面学校严重缺乏音乐师资,另一方面又有大批专业生积压,找不到对口的工作的怪现象。
二、教学设施的落后使得音乐教学无法正常进行。
国家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教育的内容是由感受与鉴赏、表现、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四大领域构成。但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农村学校的教学资源得不到解决,教学设施无法完善。音乐教育存在只对其中一个领域或一个领域中的几个方面的内容展开教学,音乐教育呈现单调的发展状态。
大部分农村学校没有电视机、钢琴、多媒体教学平台和专用教室等相关设施,音乐课停留在“口传心授”这种教学模式。教师在讲台上一句句的教,学生“循规蹈矩”的坐在座位上学,音乐课成了“唱
歌课”,这决定了它的教学形式是单一的。音乐教学设备与器材、配置专用教室等艺术资源一直处于空白状态,这让原本落后的音乐教育更无法进行。
三、教学载体与农村的基础音乐教育不同步。
都知道我们开展教育活动是需要载体。新课程标准的出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型,新的教材也陆续出版,在各地区学校普及、使用。刚开始学习新教材时,我们确实感觉到了“焕然一新”,但是真正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时,我们却发现情况并没有想象中的乐观。教科书中的教学目标要求和学生本身的实际情况不同步。如七年级上册的教科书中,《DO—RE—MI》中要求学生通过聆听,自己补充歌曲的部分旋律,这对农村地区的学生来说,根本不能独立完成。又如四年级上册的教科书中出现了贝多芬名曲等欣赏曲目,这部分明显是受到专业院校的影响,难度很大。对于一些大中城市,教学设备、音乐教育水平较高的学校来说都有难度,农村学校上起来就更加困难。学生对音乐没有兴趣,不能理解音乐获得审美愉悦,无法从中体会音乐美感,教学效果也比较差。
四、只重比赛,不重视常规的教学活动。
由于师资、艺术资源的缺乏,再加上对艺术教育的错误观念,音乐教学不能正常开展,这直接影响到学生的音乐素质。当有艺术比赛或相关活动时,一些领导不理会平时的常规教学如何,一心想节目拿出名次,为学校争光。这也是很无奈的。
而现阶段各学校仍把升学率摆在首位,因为统考科目成绩的好坏关系到升学率,关系到学校的声誉;艺术教育则不列入统考科目,不好也无关紧要。因此当师资、设备、课时缺乏时,往往把音乐课暂放一边,这就造成音乐教学的“瘫痪”状态。俗话说得好: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没有平时的基础积累,出节目时教师总会觉得很困难,拿不出什么高质量的节目,最后也只能是排一些简单的合唱、小组表演唱应付,器乐、舞蹈等类型的节目是没办法进行的。对这些“临时抱佛脚”的节目质量也就可想而知了。
在我国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音乐教育仍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各学校的重视,人们已经意识到:没有音乐的教育不是完整的教育。农村的中小学生也离不开音乐,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更离不开音乐教学。针对农村的中学音乐教学存在的问题,需
采取一定的对策加以改进,要做到党的方针政策和政府行为的到位;农村音乐师资和质量、音乐教育专项资金的到位;教学配套设施的到位。改变农村基础音乐教育的现状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伟大工程,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与诸多现实困难,还需要政府,老师,家长,学生共同努力和密切配合。
相信只要我们与时俱进、从自身实际出发,以育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农村音乐教育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第四篇:农村初中地理教学存在的问题
农村初中地理教学存在的问题
册亨县第三中学:王太胜 覃金福
册亨县坡坪小学:陈子莲
摘要:随着我国中学地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在新的形势和要求下,现就我县近几年来对新教材的使用与教学,以及通过与其它县的交流和分析,谈谈在新的课程标准下,我县农村初级中学地理课程的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关键词: 农村、初中地理教学、存在的问题
引 言
初中地理教育是我国义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着义务教育的实施和学生的素质的提高。2012年是我县(册亨县)新课程改革实施的第六年,相对于其他课改实验区,我县的课改起步较晚。回顾几年多来的课改实验,在我县很多的农村中学,地理教学存在诸多不足,亟待改进。为了切实做好地理教育教学工作,为了积极推进我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纵深发展,结合我县的实际情况及我个人在新课改实践中的感受,谈谈在新的课程标准下,我县农村初级中学地理课程的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新“课标”的要求与农村师生目前的素质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纲要》明确规定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要求,强调“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由于受地区、经济、文化、交通、信息等因素的影响,目前,农村师生的素质还与要求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2.1教师的素质与要求存在着客观的差距。
第一、专职教师较少,县级以上骨干教师培训数占专任教师总数的11%,农村大部分地理教师是兼职教师,教师素质制约着课程改革的发展和地理素质教学的进行。
由于长期受学科的偏见的影响,从事地理学科学习的教师很少。从广大农村中学的地理教师资源来看,真正获得地理学科毕业的教师,全县还达不到20%,很多学校和班级的地理教学工作就由其它学科的教师来兼任。而这些教师本身又缺少专业的知识,对学科的认识和研究程度不够,在很大程度上是照本宣科,有的教师就是把课文给学生阅读一遍就算完成教学任务;有的教师为了应试教学,就直接叫学生在书本上将往年出现考试的地方勾画一下,叫学生下去多背诵,或者进行题海战术的训练。这种思想观念和教学方法,制约着地理课程改革的发展和课堂教学的创新。
第二、教师的思想观念还与要求存在着很大的差距。由于受传统教学和学校对教师评价制度的影响,很多的教师并没有把新“课标”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放在主要的工作精力上来。关心的也就是学生的考试成绩,没有注意到对自己的新教学要求和对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培养。
第三、在教学资源上看,很多教师手头的资料也就是那本唯一的教学参考书,教师传授给学生的知识也就成为了给学生一杯水而自己也只有一杯多点的水的状况,谈不上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甚至自己必需有一条小溪或大河的能力。
2.2 学生的素质与要求存在着最大的差距。
2.2.1、农村学生的接受能力、知识面、活动能力相对于城市学生较为薄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获得主要来自于课本和老师,要想建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还不太成熟。因为我们很多的学生基础很差,自我学习的觉悟不够,对知识的追求没有明确的目标。因而很多学生的知识来源,从目前来说,往往是靠课本和老师的教学。
对于课本,为了推进素质教育,所采取的一个重要措施主要是通过对教
学内容的删减、降低教学要求的来达到减轻学生负担的目的。虽然新教材在 很大程度上进行了改编,对知识的要求程度和知识量减轻很多,但在要求上却从一种形式向另一种形式的要求提高了很多。例如,新教材对知识的介绍,对于某些问题,教材往往只告诉结果,而过程和原因,则是要求学生对知识进行主动性学习和探究而获得。对于农村的学生来说,这是很难达到要求的,因为农村大多数学生手里就是那本课本,没有任何的学习资料和资源,再加上很多地理教师还是兼职教师,对知识也不太了解,你说他们能达到这个要求吗?对于我们的教师,个人思想观念和文化素质也还跟不上时代的要求,简单来说,要想培育出一批好学生出来,如果老师不花很大的精力和时间去工作,光靠课堂上的40分钟,我想教学效果是不会明显地显现出来的,只有死心塌地的从事教学工作,把学生放入自己的工作重点,一切都为了学生,这样学生的能力和素质才能体现出来。可是现在的社会有几个老师能真正地把全部的精力投放在学生的身上,自己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备课压力。因此,新教材对农村学生来说还不太适应,也制约着学生的学习的主体地位的确立。
2.2.2 新教材刚实施,没有先例鉴赏,小学时学生又缺少建立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锻炼,到中学后,一时想建立以学生学习为主,老师的教学为辅的机制,不仅学生达不到这个要求,连老师也很难做得圆满。
比如新教材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使老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好伙伴,改变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习惯。
虽然这此提法都说得很好,但是对于我们农村这部分学校来说,两年三年是很难正式转入新的教学轨道上来,原因是由于我们的学生和教师的素质还达不到这个要求。对于农村的学生来说,新教材还不太适应,就好像有些 教师所说的:“新教材是为适应城市学生的要求而编写似的。”农村学生的素质与城市学生的素质还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因为我们的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还很差,还需要很多直观的知识来巩固。如果没有教师的讲解和补充,学生真的是处于盲目的学习之中。因而对于目前的农村学生来,教
材的要求是否还有点高了点,农村学生的素质还达不到这个要求。
再如教师,你想通过启发和探究等来引导学生去学习,搞创新教学,可能你的想法在很多的班级是不会如愿以常的,大班额的上课导致教师无法关注全体学生,一个老师让一个教室里的五、六十个甚至更多的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其难度可想而知,因为老师面对的是注意力相对较难集中的少年。因为在拥挤的教室中学生多极分化比较严重,只有几个成绩较好的学生达到你的要求,而我们的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因而作为教师,很多的教学工作也受到了学生的制约。而对于这个问题,如果老师不讲,学生也不会去问。反过来想,教材不要求,你是否有必要去增加,我们的教学是不是都要围绕新课程标准来进行?但是你讲得周全,要考虑学生是否能消化,学生有这么大的承受能力吗,学生的思维的开发能否发挥出来,教师的创新教学能否体现出来。一切矛盾都围绕在教师的教学之中,要想处理好这些矛盾问题,作为教育的工作者,我们应因地因人施教,不要受形式主义的约束。
2.2.3 新教材本身也存在着很多的不足,比如有很多的知识,教材既然在正文上提到,而又不进行具体地分析说明,反而在内容上的减少,我认为这并不是提高学生能力开发学生智力的措施,对于农村学生来说是一大的障碍,因为农村学生的知识面较为狭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只能是从课本上找答案,因而使学生不能了解其原因,使学生处于一知半解的学习之中,如果教师不进行补充,学生只能蒙在鼓里。例如,冬季风和夏季风对我国气候的影响,我国水旱灾害的形成,课文中只有从活动中了解到的原因就是夏季风活动不稳定时造成,到底夏季风怎么活动不稳定,新教材避而不谈,学生不知道知识的来龙去脉,这是理解和记忆知识的一大障碍。如果离开了老师的讲授,靠学生去探索,在信息比较落后,条件较差的农村,想建立学生学习为主,教师教学为辅的机制,我想这还需要一个较为长期的过程。新教材对教师的培训和交流甚少,教师对新教材的认识和要求不太明确
由于各种原因,新教材对教师的培训还不到位,就比如我们这门地理学科来说吧,地理新教材的培训(包括研讨会、交流),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11%。据我知道我州也不过3次,并且参与的人数又不多,不能达到全面的普及,作为培训员的教师对二级培训做不到位,很多的二级培训根本就没有展开。没有具体地体现出来,特别是我们农村的地理老师更
谈不上什么研讨、交流;因而很多从事地理教学的教师可以说他们对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和内容基本是不知道,对新教材的要求(课标)不明确。简单来说教师对新教材认识不够,有的教师甚至没有领会其精神,没有改变以前的教学观念,也没有去加强自己对新教材的学习。评价机制尚未成熟制约着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
打开厚厚的《新课程改革教师必备手册》也没有找到一套完善的评价机制。只有在网上查询可以了解一下其它学校的评价机制,但这些机制也是在不断的完善过程之中,对于自身来说,只有本校的评价机制才具有现实意义,因此学校处理好对本校教师评价和教师处理好对学生的评价,对于促进教学是一大关键。生活在农村的广大师生,觉悟和素质从总体上来看还与城市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学生对知识的追求在很大程度上还存在着思想包袱,如今后的学习、家庭的经济承受能力、工作分配等;特别是考试制度的确立尚未明确,虽然地理今年参与了中考,是否能够延续,占分值多少,存在考究。学生在行动上出现,不积极、没兴趣。很大程度上使教师在地理教学活动中出现了种种不应有的思想障碍和工作阻力,从而影响了地理教学质量的提高。
结论:
①、将教学常规和教研活动结合起来,把常规的每个环节都落到实处。强化集体备课,形式多样化,地理学科因人数少,我们提倡集体备课听课化,上课前通过相互听课、修改达到集体备课的基本要求;初中教师提倡以题代讲,以题代练,备课就是进行针对复习内容进行综合性设计;新课改教师就是备知识点,针对知识备补充材料,备学生讨论的方式方法,学校检查人员也要改变只盖章,不检查教案质量的作法。
②、彻底改变教师讲多练少、只讲不练的现象,学校可出台针对教师每节课进行测评的方法,把提高教学质量落实到每一节课。继续落实课堂目标教学,实现堂堂清。
③、鼓励教师针对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学的感想,得失进行总结,实现学有所用,写有提高。不提倡写理论性很强的文章。
参考文献:
⑴、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M].教基[2001]17号2001年06月08日.⑵、侯莉华.《体味初中地理新教材》[M].2001年12月版,第32页.⑶、北京师联教育科学研究所.《新课程与初中地理教学二》[M].学苑音像出版社,2004年7月版,第48页.⑷、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J].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版:第2页.⑸十七大精神(教师 大学生)读本《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M].人民出版社,2008年6月,贵州教育“十五”建设成就,第53页.2013年3月 完成时间:
第五篇:农村小学科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农村小学怎样上好科学课
小学科学这门课程已越来越被重视,它的正常实施对于初中科学学科会有很好的铺垫作用,可是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学校教育长期受观念落后、师资短缺、设备陈旧短缺等因素影响,科学课不仅时有时无,而且科学教学一直沿袭“一本书一支粉笔”等的传统模式。学生越学越呆,学非所用,普遍对科学科不够重视,学校教育与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越离越远。
一、农村小学科学实施中出现的问题
(1)领导重视不够、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不高。(2)班级学生人数过多,活动开展不易。(3)实验条件难以满足。(4)理论与实践脱节。(5)评价滞后。
二、方法措施
根据科学学科的特点,结合农村自然条件、教学条件和经济发展的实际,积极尝试索,大胆改革,可解决农村科学教学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使科学课的教学收到较好的效果。
1、人人参与活动,提高兴趣
《科学课程标准(3-6年级)》(实验稿)指出:“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让他们观察事物,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比单纯讲解有
效得多,而且三、四年级的科学教材就是往这边发展。在上三年级科学《蜗牛》这课时,把学生带到校园外,让全班在十分钟内寻找蜗牛,学生当然兴奋不已,不到十分钟人人手里都有蜗牛,找到多的学生显示出得意的神色,但是大多数学生手里拿着蜗牛,却不知道从何处观察。这时教师就应充当引导的重要角色了,先带有提示性的问答,也可以把大的观察目标和目的讲出来,让学生有个方向,也可以让学生自由畅想。比赛谁观察得更多更仔细,谁又发现了什么问题,谁又解决了什么问题,然后分组谈论,交流总结,最后小组汇报观察结果,效果甚佳。这样学生都参与了科学活动,培养了他们的能动性、积极性、集体性、探究性,为他们营造了一个宽松、和谐、民主、融洽的学习环境,使原来自然课的枯燥乏味变成了浓厚积极的科学课。
《科学课程标准(3-6年级)》十分强调以科学探究为主的组织教学,它不仅通过目标、具体内容标准和科学教学活动的类型和设计等形式增强了科学探究的可操作性,而且明确告诉教师们,科学素质是无法像知识那样直接“教”给学生的,教师必须通过组织一个个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参与这些活动过程中感受、体验并内化。所以科学课上必须有科学活动,科学活动必须有学生参与,学生只有参与了,才能提高他们对科学探究活动的积极性和兴趣性。在上三年级上学期第一单元《各种各样的叶》一课,主要是让学生认识各种各样的叶。老师叫学生在校内采集各种不同的叶子,课堂上,叶子各种形状、颜色、大小激起了学生的无穷的兴趣,使他们对叶子探究表现出了相当高的热情,让学生分成小组,对不同的叶子,相同的叶子进行比较、归纳、分析,逐一认识,并且制作标本,这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对科学的学习兴趣。
2、走出课堂,补设备仪器不足
课堂满足不了学生的求知欲,将学生的学习置于广阔的生活背景,丰富他们的学习经历。根据教学内容,带学生到校园、家庭、社会、大自然中去学科学,因此我们不要把学生束缚在教室里,教室外才是科学的天地,小学生探究科学活动不是一节课就能完成的,要重视课前调查准备和课后的探究活动。
根据农村学生课外时间充足,常与活生生的科学事物、农业生产相伴的生活实际,把科学课前和课后当作整个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部分,狠抓了课外观察实践的指导。如在教《昆虫》一课前,老师让学生到野外去抓虫子,带进课堂进行研究。在抓虫子的过程中学生获得了许多关于虫子的生活环境、外形特点、行动方式等方面的感性知识,为课堂教学提供了良好的认识基础。课后,我们又组织学生对稻田的昆虫进行观察研究。通过观察,同学们不仅对昆虫的特点和生活习性有了比较深刻的了解,而且还提高了消灭害虫、保护益虫的认识。又如学生学习了地质单元教材以后,我组织学生对本地的岩层进行考察。通过考察,认识了各类岩石的结构和成因,知道了泥石流隐患的严重性。
3.运用电教手段,优化课堂教学。
在小学自然教学中,恰当运用电教手段,是优化课堂教学,突破教学难点的必要条件。只有恰当地应用电 教手段,才能发挥其在教
与学中的媒介作用,化难为易,从而优化课堂教学。提高电教艺术的关键在于巧用电 教手段。教学中不注意电化教学的特点,不考虑选择运用电教手段的时机,就不能充分发挥其优势,起不到应 有的作用。
4、建立评价方式
课堂评价作为教学手段之一,贯穿于整个课堂交流活动之中,他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探索学习兴趣,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评判能力和总结概括能力。教师可在科学课堂中,注重过程性评价,以学生发展为本,善于发现学生各方面的表现,并以激励性的语言,加以评价和必要的强化、引导。正确的当然要肯定,不正确要婉转提出,体现评价的多元化。因此教师要善于“洞察细微”。在课堂上,利用多种形式(个人评价与小组评价相结合;自我评价与同伴评价、教师相结合;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多层次地进行评价,促进学生参与课堂探究交流中。及时奖励表现尤为突出的小组、个人(包括学生的态度、积极性、特别发现等),定期对个人、小组、班级进行评价。在前段时间,一老师向我提起了她的奖励方法:对于表现好的个人,会在他们的书本上印上星星,满三个星星换一个月亮,满三个月亮就能在教室的“苹果树”上长一个苹果。每个人都有一个苹果,每个小组都有自己的苹果树。这样的方式把各层次的评价结合起来,试了下,效果还不错,可以试试
农村小学怎样上好科学课
柑榄小学
黄振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