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唱而入 定准课堂第一音
高歌而入
定准课堂第一音
临海市外国语学校 王晶莹
摘要:导入新课是整堂课的开端,也是决定课堂教学效率的第一个环节。本文就导入教学环节中应注意的三个方面:立足学生主体,激发学习兴趣;更新理念,连贯教学;服务教学内容,紧扣教学目标,提出怎样才是精彩而有效的导入教学构想。关键词:导入
学习兴趣
教学有机体
教学目标
“歌行起步,宜高唱而入,有‘黄河落天走东海’之势。以下随手波折,随步换形,苍苍莽莽中,自有灰线蛇踪,蛛丝马迹,使人眩其奇变,仍服其警严。”
——清·沈德潜
俗话说“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导入新课是整堂课的开端,犹如一幕剧的开幕式。开幕式开得好,整出剧也会随着高潮迭起,令观众叫好不绝。而一个好的导入设计,能使一堂课在起始阶段就先声夺人,引人入胜,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旺盛的求知欲,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为授课的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教师要提高教学效率,上好一堂课,首先就必须精心设计好导语,“高歌而入”,定准课堂第一音。但是,纵观各种形式的课堂教学,发现很多的课堂导入出现了“低俗的、卖弄噱头的、花里胡哨的、追求轰动效应”的现象。笔者通过自身的课堂教学实践及其在此基础上的理论思考,认为教师在设计课堂导入的过程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立足学生主体,激发学习兴趣
夸美纽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一个人积极认识与探究某种事物的心理特征,是学生学习的最好动力,是学习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一个对知识无兴趣或无需要的学生是很难能够持久、努力地学习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特别在上课始出,教师要在导入环节就设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努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此次新课程改革,积极倡导“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和谐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新制定的课程标准中就提出,应“注重学生成长的特点”,“使学生在充满教学民主的过程中,提高主动学习和发展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本着“以学生为本”的观念,在设计课堂导入的时候,了解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兴趣、爱好、特长,创设良好地情境将学生带入到课堂教学当中来。同时,教师在导课的时候,要注重师生互动,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来,使学生的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学习,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变得乐学、善学。
其次,在学生兴趣与教学内容之间要做好衔接。我们都知道,课堂导入的设计,最终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实施教学。也就是说,好的导入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意识,用高思维含量的问题来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甚至能贯穿整篇文章,使学生对要学习的内容有自己独特的思索过程。但是,有些老师在设计导课的时候,往往只关注学生的兴趣激发,使导课的内容与后面的教学内容风马牛不相及。所以,教师在导课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关注学生兴趣的培养,另一方面要积极研究教学内容。这就不仅有利于学生消除其他课程的延续思维或心理杂念的干扰,集中注意力饶有兴趣地投入到新的学习中去,更能加强学生对新课内容的思 1 索,促使其专注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地解决导入时留下的困惑。
如于漪老师在讲授《孔乙己》中,这样导入的:“凡读过鲁迅小说的,几乎没有不知道《孔乙己》的。凡读过《孔乙己》的人,无不在心中留下孔乙己这个遭到社会凉薄的苦人儿的形象。鲁迅最喜欢《孔乙己》这个形象,这是为什么呢?悲剧,往往令人泪下,然而,读了孔乙己的悲剧,眼泪常向肚里流,心里有隐隐作痛之感。这又是为什么呢?学习之后,请同学回答。”
一开始就连续制造了两个悬念,不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文本中,而且是带着疑问开始了阅读过程。解疑之时就是理解了本文主旨之时。这样的导入就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过程,也激发学生的学习意识。
二、更新理念,连贯教学
教学的过程具有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特点。导入是课堂教学的起始,要考虑到同后面教学环节之间的连贯和照应。但是许多老师在进行课堂导入的时候,不知不觉中割裂了教学流程,变成为导入而导入。如《山市》一课教师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我们都知道海市蜃楼是一种奇特的景象,它到底是什么样的呢?看到它的人又是如何描述的呢?下面我们来学习清代小说家蒲松龄的《山市》。”本来,这应该是个不错的导入,能够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意识。但接下来的教学环节却是检查预习的字词,两个教学环节严重脱节,精彩的导入也就变得低效或无效。若接下的环节安排的是范读课文、自读课文等各种形式的朗读,以解决导入中的疑问,这样两个教学环节才联系紧密,构成了课堂教学的一个有机体。
另外,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都倡导学生的自主学习。而过去一些基于学生没有预习,甚至不知道新课而设计的导入,在如今学生做了大量预习作业,以学生的阅读体验为主的教学理念下,显现出教学环节的极大浪费。如:《记念刘和珍君》标题中提到了人名——刘和珍,那么,刘和珍是什么人?作者为什么要记念她?既然是记念,就说明刘和珍有让人难以忘记的地方,很自然的提出问题刘和珍做了哪些事?
新课改下,学生不仅知道新课程将学什么,还做了大量的预习作业。这种情况下再绕半天弯子导入到所学的课上,让学生在一开始便觉得乏味,甚至会游离于课堂。因此,导入设计还要考虑到导入应该是整篇课文教学环节中的一环,要尊重学生预习的实际,在此基础上再引出一片新天地。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假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辩,造成观点冲突,既激活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又活跃课堂气氛。例如:上课伊始,老师提出两个问题:①在你前进的道路上,一个垮塌下来的大石头挡住去路,你是想办法搬掉大石头,还是绕路行走?大家讨论这个问题,发表针锋相对的看法。老师借势导入:让我们来看看古人的做法——《愚公移山》。
三、服务教学内容,紧扣教学目标
新课导入的方法和形式可以不断变化,但万变不离其宗,教学是为了使学生明其道,悟其理。因此,无论是开门见山或温故知新,还是设置悬念、模拟情境,都犹如一首乐曲的第一个音,它应为整个“乐章”定下一个“主旋律”服务。这一“主旋律”就是教学主题和教学目标。可以说导入是教学目标的展示,因为只有有了明确的学习目标,才能使学生产生达到目标的需要,而满足需要的渴望又能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责任感,从而形成学习的推动力。这是动员学生注意的前提,也是学生组织自我注意必不可少的心理动因。而学生 2 对目标的认识越清楚、越深刻,兴趣就越巩固,也就能有效地通过意志努力组织好自己的注意,并且很快地将注意从“强迫”发展到“自觉”,充分体现“主体”的主观能动性,进而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导入只有在能为教学服务且科学可行时才是“好导入”,否则就是“假导入”。如《苏州园林》一课:教师出示圆明园图,让学生回答:这是什么?学生回答后,讲解:圆明园曾以高度的建筑技巧、美轮美奂的园林风貌,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蕴被中外誉为“园中之园”。可惜这一历史文化瑰宝被八国联军洗劫一空后付之一炬。百余年来,斑斑残迹的圆明园在不断地诉说着自身和中华民族的屈辱。让我们走进苏州园林去找寻她远逝的风采吧。范读《苏州园林》进入新课。
这个血泪的故事并不能为学生学习新课内容创设必要的情境,反过来倒可能会干扰后面新课的学习。由此看来,导入的内容与教学主体内容脱离,再生动的导入也是无效的“假导入”。
同时,教师在设计导课的时候要合理地运用多媒体技术。不可否认,多媒体技术的引进,为课堂增添了许多生气,然而若是一味的将图片、音像代替了原有的文字品味,以形、色、光、色为导入手段,先入为主的代替文字给读者的意境和想象,虽然没有脱离教学内容,但却是无效甚至是负效的导入。如《桃花源记》借助多媒体展示桃源风光,却使学生迷失了那个武陵人心中的桃源。
有时候,绚烂的图片不如一句简单的话语。汪曾祺的《胡同文化》一文,学生看到课题很自然的就会产生疑问“什么是胡同文化?”这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去阅读全文,从课文中找出问题的答案,要求学生尽可能的找文章中的原话。这样学生通过阅读全文便能找出这样一句话“我们通常说的北京的市民文化,就是指的胡同文化。”从而理解胡同文化实质上是北京的市民文化。据此,教师可进一步提出问题:这种文化是怎样的一种文化;它的最终结局怎样。这样层层深入地解决课文的重点、难点。
导入环节就好比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歌唱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教无定法,精彩的导入能使学生如沐春风、如饮甘露,进入一种美妙的境界;促进新旧知识的联系,以旧引新,温故知新,而籍此促进学生知识的系统化;同时又能沟通师生的情感,使学生在和谐愉悦的气氛中,畅饮知识的琼浆,完善个性的发展。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应注重以上三点导入的基本原则,以精彩而有效的导入高歌而入,定好课堂第一音。
参考资料:
1、于漪《“导入”也要会“导”》,《语文教学通讯》,2008.1B
2、彭献《定准第一个音》,《中学语文教学》,2007.9
3、康琳《导入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与方法》
第二篇:有效推进音美课堂教学改革
有效推进音美课堂教学改革
——提高课堂效率
一、概述:
课改成败归根到底要体现在教学质量上,深入推进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一场深刻改革,音美新课程在实施中收获,校正中前行,喜悦与困惑交织着。作为走在教育第一线的音美教师不仅在课改的浪潮中展示着个人魅力,同时也体验着这其中艰难跋涉的探索过程。曾经为一节节独具匠心的教学设计而喝彩,也替一个个宣兵夺主华而不实的教学形式而惋惜,也就是在这一声声喝彩与惋惜中我们思考:音美新课程的普遍展开不仅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教师的专业成长,也促进了新型教育观、质量观的形成。由此看来,要提高音美课堂教学质量就必须重视和研究音美课堂的有效教学。
二、音美课堂教学现状分析:
(一)音乐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的《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高中音乐课共分为六大模块,其中“音乐鉴赏”为必修内容,其余五大模块即:歌唱、演奏、创作、音乐与舞蹈及音乐与戏剧表演为选修内容,学制为2年,并实行学分制管理,保证基础,通过设定必修学分(共3分),让每位学生都能达到基本的音乐学习要求,在义务教育音乐课程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自己的音乐素养。其中“音乐鉴赏”共36学时,2学分,可在高一或高二的任一学期开设,其余五大模块可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任选其一进行教学,共计18学时,1学分。因此,我校根据国家教育部的要求在高一年级开设了音乐鉴赏课,高二年级开设了歌唱课。
(二)美术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的《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普通高中美术课程设置了以下五个学习模块,供学生自主选择: A.美术鉴赏 B.绘画·雕塑 C.设计·工艺 D.书法·篆刻 E.现代媒体艺术
因此我校根据国家教育部的要求在高中开设“美术鉴赏”模块,修习18学时,获得1学分,然后转修“绘画·雕塑”模块,获得1学分,再转修 “设计·工艺”模块,获得1学分,共3学分。
(三)课堂教学现状: 1.教师的课堂教学现状:
能对音美新课程展开积极地教学实践活动,但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上还存在着教学方式较为单
一、教师重讲述、轻体验、重理论、轻实践以及教师在课堂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上不够完全的现象。2.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表现:
由于诸多原因,高中艺术课程总是处于边缘化的境地,音美课也是如此,尽管对于85%以上的学生来说都可以做到遵守纪律按时上课,但多数学生对音乐和美术课还存在着不太重视的现象,没有正确的认识音美课的作用,没有升学的压力,认为对高考没有意义,从而导致课堂听觉敏感性不强,缺乏对艺术的深层情感体验。
三、如何解决在音美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并有效提高音美教学课堂效率呢?
首先,学校、老师、家长、学生都要从主观上正确认识音美课不可替代的作用,启发引导,激发积极动机。高中学生都怀揣着对美好未来的向往,追求高尚的精神境界,教师经常进行有效的启发引导,能逐步得到学生心理的认同,从而以认真的态度来上音乐课和美术课。引导学生讨论高中开设音美课程的意义,学习理解理论上规定的课程宗旨,设计富含激情、切合学生发展的语言,激发他们积极学习音乐和美术的动机。比如可以对学生说:“同学们,新世纪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新世纪的人才,不仅要知识渊博,学有专长,还要有艺术修养,高雅品位,思维敏捷,富于创新。如果我们当代高中生能广泛接触一些中外经典音乐及美术作品,积累一些音乐和美术知识,丰富对音乐和美术的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那么将来大家步入高校、驰骋商场、涉猎社会,都会终生得到美好艺术的享受!”
其次,我们要以一种现代教学的理念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强调以素质教育为指导,关注教学的有效性,注重教与学的统一,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和教学方法的灵活性,它的核心是看学生是否愿意学、主动学以及怎么学、会不会学,因此作为教师要在教学中经常设计形式多样的活动来引导学生学习音乐及美术知识,提高他们学习音乐、美术的兴趣和积极性。当然还要积极配合学校搞好每年的艺术节等活动,以健康、高雅的气氛引导学生对艺术的追求,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音乐、美术的愿望。
另外,有效教学的“有效”并不是看教师有没有完成教学内容或教的精不精彩,而是要看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因此我们要明确树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思想,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指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体现教为学服务。还有就是不能把“效益”理解为“花最少的时间教最多的内容”,教学效益不取决于教学内容的多少,而取决于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的综合评价。因此,我们教师更要关注教学目标和教学反思,不断反省自己的教学行为和策略是否有效,是否还有比这更好的方法。
再者,教师要学会学习,学会科研,重构教师角色,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持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供保障。
四、具体操作内容与过程:
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这几个方面进行提高高中音美课堂教学效率:
1.在教学目标方面,增强课堂教学对学生情感世界的熏陶,更加重视对学生艺术审美能力的培养,教学目标要更加具体、明确。突出教学的重点及难点。
2.在教学内容方面,将全体学生的普遍参与和发展不同个性的因材施教有机结合起来。课堂教学突出音美的艺术特点。多元智能理论强调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和理解——为理解而教。因为,教学内容可以促进多种智能的发展;在不同的教学内容中可以发展某种特定的智能,高中生具有很强的求知欲,和较广的知识面,学校和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自觉地选择相关的学习内容,参与各项音乐活动。为学生提供基础性的、丰富多彩的内容和信息,拓展艺术视野,使音美学习更有趣、更容易。充分体现课堂教学多元化。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3.在教学方法方面,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共同为实现教学目标,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所采取的教学方式、途径和手段。它既包括教师“教”的方法,也包括学生“学”的方法。多元智能课程的方法就是一种努力发展每个学生的智力强项的方法。“运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使学生获得审美愉悦,做到以美育人、以美感人。”我们应本着通过表演、欣赏、创作及思考等形式培养学生对艺术学习的积极态度,并理解艺术和学习的关系,促进学生音美能力的发展。”多元智能教学是通过尽可能丰富的教学方法,已达成有效、高效的教学目的。
4.在教学评价方面,课堂教学评价是指依据教育方针、一定的教学目标,利用可能的评价技术,对教学效果和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等做出价值上的判断,以期改进教学工作。课堂教学评价是教学工作的重要一环,它对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学改革起着日益显著的作用。同时还要重视课堂真实测验。
五、预期结果:
(一)音乐 学生通过对《音乐鉴赏》课及《歌唱》课的学习,引导学生感受音乐、体验音乐、鉴赏音乐,使学生可以比以往更加热爱音乐,更希望通过鉴赏、演唱让自己与他人更加热爱生活,并且在离开校园之后的点滴生活中能够有欲望去发现、欣赏和创造更多的音乐之美,让自己的生活变得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幸福。
(二)美术
学生通过对《美术鉴赏》《绘画·雕塑》《设计·工艺》模块的学习,使学生可以对古今中西方优秀美术大师的绘画、雕刻、设计作品等作出较为准确的评价与评析,有一定的动手能力、创造力和简单的绘画能力。
六、总结:
总之,音美的新课程改革是一项整体的、复杂的、系统的基础教育建设工程,尤其是受制于教师个人文化心理积淀不足,准备不足等方面的因素,新课程改革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但只要我们努力学习,用正确的理念指导课改实践就能避免少走弯路,同时它更需要我们广大教师在课改实践中用责任心和智慧去反省与思考,这样才能做到与新课程同行,才能将课程改革的步伐迈得更大,走得更稳。
第三篇:拉丁舞第一课堂工作总结
2010-2011学 高晓敏 年6月30日 公明中英文学校
第四篇:人音版一年第一学期教学计划
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一年级音乐教学计划
2011-08-24 16:37 本册教材的曲目选择,在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民族性基础上,注重歌曲的可唱性与欣赏曲的可听性。朗朗上口,易唱易记,让学生爱听。在乐谱使用上运用了字母谱。还有自制打击乐器,创编小音乐剧、游戏、舞蹈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在想象中去创造,促进思维,发展智力
一年级第一学期音乐教学工作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课程改革”的精神和要求,在实践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切实转变教师观念,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基本理念,将实践的过程转化为创新的过程。根据二年级的实际情况,制订音乐学科的教学工作计划,以便圆满完成本学期的音乐教学工作。二、一年级具体教学内容如下:
1、唱歌:共计20首。学习正确的唱歌姿势、坐姿,养成良好的歌唱习惯;学习自然地呼吸,做到不耸肩;咬字清楚,口型正确。能够有表情地演唱歌曲,能够随教师的要求整齐地开始和结束。18首歌曲能够基本背唱。
2、唱游:能随音乐的不同情绪、节奏、节拍的变化,有表情地进行律动、模仿动作和即兴动作;继续学习音乐剧、集体舞、歌表演、音乐游戏等,注意音乐与动作的配合,乐感的培养。
3、器乐:认识几种常见的乐器;学习演奏时与律动、音乐剧、音乐游戏、歌表演等相配合。
4、欣赏:培养学生良好的欣赏音乐的习惯,能够认真聆听音乐;欣赏中外优秀的儿童歌曲、民族和器乐曲;初步感受活泼、雄伟、优美、抒情等不同情绪的歌曲与乐曲。
5、音乐知识:学习的音乐知识:音的长短、音的高低、音的强弱;能够准确的拍读二拍子、三拍子等节奏。
三、教学重点、难点:
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感受能力与鉴赏能力。养成聆听音乐的良好习惯,逐步积累鉴赏音乐的经验。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审美能力、创造能力等。鼓励学生自信地演唱、演奏,发展学生的表演潜能及创造性。
四、教学要求:
1、遵循听觉艺术的感知规律,突出音乐学科特点。
2、注意音乐教学与各个领域间的有机结合。
3、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因材施教。
4、建立民主、和谐、平等互助的师生关系。
5、运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辅助音乐教学工作。
6、因地制宜实施《新音乐课程标准》。
7、落实器乐进课堂,做好校本课程教学计划,将器乐教学与其它音乐教学内容有机结合。
五、年级情况分析:
本学期学生开始正式系统化的学习音乐,应注意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使学生爱学、愿学。
学生年龄小,生性活泼,我会在这一点下功夫。重点发展舞蹈、律动的学习。增强学生身体的协调能力,让学生可以渐渐增强身体的协调性、节奏感。
六、教学措施:
1、加强学习有关音乐教学的理论书籍,以课改为契机,推动音乐教学的课程改革,向科学的课改靠拢,不断提高自身的音乐素质。
2、积极参加各种课改活动,注意经验的总结与整理。
3、认真钻研教材,把握本学科教学内容的在整体教学之中的地位及作用。备好、上好每一节课,做好课后小结。
4、重视学生平时的学习效果与考查。
5、在教学中,不断提高自身的各种能力。如:制作教具、多媒体课件等。
6、平时注重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
以上是一年级音乐教学计划,在实际教学工作中,会根据学生、工作具体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并随时修改、完善本计划。
第五篇:论文:乡土音乐进课堂
让每一个学生都会唱自己家乡的歌-----抢救保护、传承发扬连城乡土音乐艺术文化成就的构想
学校 :连城二中 姓名: 沈金玲
学科:音乐 2012-12-27
让每一个学生都会唱自己家乡的歌-----
抢救保护、传承发扬连城乡土音乐艺术文化成就的构想
“让每一个学生会唱自己家乡的歌”,是一句再平白不过的话了,重视本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已成为近年来国际音乐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当代社会的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必须转移到音乐教育之中,学校是音乐文化传承的主阵地,音乐教师是音乐文化的“活性文本”。因此,建立民族音乐文化观念,加强音乐教育的民族音乐文化基础,也是音乐学术共同体应该共同关心的迫切任务。中国音乐学院音乐研究所所长、教授谢嘉幸老师在他的文中指出:“音乐从来都被各民族视为是自己民族最宝贵的文化财富,一个民族音乐所内涵的情感和精神,往往就是这个民族的灵魂和思想,音乐是文化的灵魂,音乐是民族的血脉”。但是我们的青少年有多少人了解自己家乡的音乐?又有多少人会唱家乡的歌呢?
自从我国提出以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观念,乡土音乐教学也成为音乐教育的一个热点。乡土音乐是地域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民族将自己的文化,历史以及对环境做出的反应等各种体验都凝聚在自己的语言内,也包含在音乐语言里,并经过代代相传,维系着整个民族群体生命的延续。
课程资源是我国在跨世纪的课程改革中提出来的一个重要概念,是依据世界当代课程理念形成的新认识。乡土资源是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世界各国的中小学教学中都占有一定的地位,也是我国课程资源改革的最早着眼点之一。从2005年开始,龙岩市普通教育教学研究室就开展了《闽西乡土音乐进课堂》的课题研究,本人有幸也参与了课题的研究及实验。
本文就如何抢救保护、传承发扬连城乡土音乐艺术文化成就谈谈自己的构想
(一)连城乡土音乐教育现状:
连城地处闽西山区。方言归属闽西客家语系。但由于地理环境、民族历史、生活习俗等因素,语言复杂,山前与山后都有差异,形成了客家方言体系中较为 2
独特的语言。作为最直接反映人民群众社会生活的民间音乐,其个性也就随之而产生。由于历史的变迁,外来文化的流入,外来音乐和本地音乐相互溶合,久而久之形成连城民间音乐旋律上的独特风格。在连城县,地方艺术繁多。有连城童谣、提线木偶戏、客家山歌、十番音乐、闽西汉剧等。其中闽西客家十番音乐(连城县)、闽西汉剧(连城县)已成功申报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然而,随着多流行音乐的迅猛发展、网络音乐的大量传播、家庭多媒体视听设备的广泛普及的兴起,人们欣赏音乐的方式、途径、习惯都发生很大的变化。民间乡土音乐受到极大的冲击,一些民间音乐不断被边缘化,甚至有些民间音乐种类导致消亡。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丢失了乡韵悠扬的儿歌童谣,远离了充满故土情怀的乡间戏台。连城的孩子听不懂连城话、我们的学生念不出一段童谣、唱不出一首儿歌、没有完整看过一场传统戏剧、不了解当地民间传统习俗的现象普遍存在。从文化的角度来分析,我们的学生已经不能称为完整意义的客家人„„就此一现象而言,开展民间乡土音乐的教学研究与探索是十分有必要的。
(二)连城乡土音乐资源开发的意义和可行性:
1、以本土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观念的指导,各地方言语调影响着当地的名歌,曲艺和戏曲的风格特色,而器乐又是在名歌戏曲等音乐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方言就被自然的带到音乐中来,方言语音是影响一个民族或地域文化成为整体性的主要因素,也影响着这个民族或地区的民俗活动的音乐,也投射出了这个地区文化上的统一性。
2、区域文化的发展与音乐教育相结合的保障。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启动以来,乡土资源开发利用研究成为“热点”之一。本次基础教育改革努力建立合理的课程结构,更新课程内容,特别是制定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政策,提高课程的适应性,满足不同地方、学校和学生的需要。除国家课程以外,地方和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应占一定的比例,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编写的教学占教学总量的80%—85%,地方学校教学占教学总量的15%—20%。地方和学校音乐教育应结合当地人文地理环境和民族文化传统,开发具有地区、民族和学校特色的音乐课程资源。
(三)乡土音乐教育的难点:
1、教师对乡土音乐知识的匮乏以及对乡土音乐传承理念的理解程度不一。大部分老师对于乡土音乐的重要性都持肯定态度,也认为乡土音乐可以培养学生热爱本地区的热情,但是关于传承什么,怎么传承,以及乡土音乐文化都包含哪些内容,大部分教师对此是很模糊的。
2、现有乡土音乐教材的不完善以及教学资源的匮乏。由于连城特有的地域性,造成了5里一方言的特殊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各地区不同的方言语调难以把握,原本生动传神的乡土音乐也因此变得枯燥无味。
3、学生对乡土音乐缺乏兴趣。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学生对乡土音乐进课堂大多持支持的态度,但是在实际的学习中,教师却反映学生不愿意学习乡土音乐。原因主要有2个。第一,像其他地区的学生一样,连城中小学大部分学生感兴趣的是流行音乐,平时听的主要是流行音乐,所关注的也是以之有关的网站,学生在音乐生活中接触的传统音乐以及乡土音乐不多。音乐生活中传统音乐的缺失以及缺乏引导,使得学生对传统音乐乡土音乐缺乏兴趣。第二,学生对于乡土音乐接触很少,如果纯粹是教唱民歌,听一段乐曲,学生很难提起兴趣,更谈不上情感的体验了。
(四)乡土音乐资源在学校音乐课程中开发的途径:
一、校内资源开发
1、建设乡土音乐教材是系统音乐教学的保证。
为了更好的上好乡土音乐课,我们组织全校的音乐教师共同参与。通过查找资料,与民间艺人沟通交流,下乡采风等多种形式搜集整理了许多宝贵的材料,通过实践教学,整理成册,编写成教材,作为系统音乐教学的保证。
2、音乐教师是提高乡土音乐教学质量的关键。
(1)对学生展开调查,了解学生对本土音乐艺术的了解程度,摸清学生对本土音乐学习的态度及喜好的形式、内容,为教学内容的范围作出合理的选择。
(2)注重每个课时教学的研究:把课题实验真正落在课堂教学实处,通过不断的学习实践反思,探索本地乡土音乐的教育研究。
(3)利用校园课间时间,开展乡土音乐艺术实践的各种学习表演活动;利用校园的广播、墙报等媒体,熏陶、宣传乡土音乐艺术。
二、校外资源开发
1、利用现有的乡土音乐资源:(1)收集相关的民间音乐音像、歌谱、文字。走访我县文化馆退休工作人员张江万,并从我县文化馆处收集了大量珍贵音像、歌谱、文字(2)利用我县春节期间多地将举行大型民俗文化活动,在此期间,向当地民间老艺人了解民俗活动中十番音乐的演奏技巧及各乡镇山歌的演唱形式,观看连城木偶剧团在本县城的下乡演出活动,延伸课堂学习空间。
2、利用网络资源 :当前的网络资源十分丰富,我们在教学中首先考虑到网络资源的运用,把网站上大量分散的乡土音乐资源搜集起来进行有序化,规范化的加工整理,提供给广大教师和学生利用。例如刚刚获得第二届八省优秀客家山歌(广东东莞)邀请赛金奖的无伴奏、以连城方言演唱的原生态男女声小组唱《丰收谣》。
(五)把乡土音乐带进课堂:
1、以活动为主的教学方式
学校课外音乐活动是音乐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指导学校音乐课外活动是音乐教师的职责,要制定每学期的全校课外音乐活动计划,争取取得学校有关部门的配合。在活动设备、场地和经费上给予支持和保障。
2、多种形式相结合渗透的教学模式
音乐教学不同于其他科目的教学,仅仅进行学科体系知识的教学是不能完成教学目标中对于学生人格的培养和情感的熏陶引导。音乐教学是情感的教学,在乡土音乐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完成的目标除了对于乡土音乐相关知识的教学以外,更重要的是情感的体验以及乡土音乐文化的渗入教学,所以我们要采取审美体验、创作表演、采风收集、观摩交流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模式,进行立体式的教学。
乡土音乐资源开发涉及到方方面面,从教师的观念转变到教材的建设,从教育部门的重视程度等到资源开发的资金政策上的保障,具体的实施还需要多方面的支持。只有相关的保障工作做好,才能够真正把乡土音乐资源开发落实到教学中。我们的音乐教育应该是一个开放系统,这一点是不会有人反对的,从文化的角度来看音乐,就象我们的语言发展一样,先学方言,再学普通话,再学外国语,音乐教育中也应该是先学乡土音乐,再学民族音乐,再了解外国音乐,只有这样,才能使每一个学生拥有最优化的音乐素质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