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眼与视觉详细教案
第三章第一节眼与视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眼球的主要结构及其功能;知道眼球的结构及其功能;了解视觉的形成。过程与方法
体验模型与实物的对应关系;体验物体分类的几种方式;体会物体结构与功能的关系以及各结构之间相互协调关系。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正常的眼睛与看清物体的关系的学习,意识到保护眼睛的重要性;明白科学实验的严谨性;体会事物归类整理的必要性。教学重点:眼球的结构和功能 教学难点:眼球的结构和功能
教学准备:眼球模型,饮料,杯子,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给同学们倒一杯饮料,请同学猜一猜这是什么液体?为什么? 学生:根据看、闻等感觉猜测。
教师:人们经常利用眼、耳、鼻、皮肤感觉器官接受刺激,获得信息,这其中95%以上是视觉信息,经由眼睛获得。那今天这节课就来认识下眼睛。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教师:先请同学说说这些我们经常看到的眼部结构(展示)。学生:眼睑,睫毛,瞳孔,虹膜,巩膜。教师:眼睛的结构比我们看到的复杂的多,有很多结构,其中感受光刺激的主要结构是眼球,所以我们把眼的结构分为眼球和眼的附属结构。现在我们来认识下眼的附属结构,(展示)眼的主要附属结构是眼睑(包括上睑和下睑),睫毛,结膜(包括球结膜和睑结膜),泪腺,眼外肌。请看图(展示),这些图说明眼睛的附属结构有什么功能?
学生:眼睑,泪腺,睫毛,结膜有保护眼球,保持眼睛湿润和清洁的作用,眼外肌收缩、舒张能使眼球灵活转动。
教师:是的,这些附属结构实际上都在为眼球服务,接下来我们看看眼球又是怎么样的呢?(展示)图3.1.3当中可以看到眼球的许多结构,现在请大家找一找图示的眼球的结构(展示),然后我们来说一说它们的特点与功能。学生:寻找数字所示的结构
教师:请各组组长代表你们组出示老师所指示的眼球结构。教师:1是什么?依据什么特点找到的? 学生:角膜,透明,圆孤形,眼球最前部。
教师:对,它有聚光的作用,我们换角膜就是这样换的(展示)。2是什么?依据什么特点找到的?
学生:巩膜,白色,眼球最外层。教师:对,(展示)我们透过结膜可以看到白色的巩膜,它有韧性,对眼球内部结构起保护作用。3是什么?依据什么特点找到的? 学生:虹膜,颜色较深,环状。教师:对,(展示)虹膜含有色素,色素含量多呈褐色,含量少呈蓝色,可以向中心扩张,也可以反向收缩,它中间的孔是瞳孔,类似于照相机的光圈,瞳孔内填充的4是什么? 学生:房水。
教师:对,房水是透明的液体,调节眼压的作用。那5是什么?依据什么特点找到的? 学生:睫状体,壁上突出的部分皱褶。
教师:是的,眼球壁中膜的增厚部分,内表面有许多突出并呈放射状排列的皱褶,(展示)这就是睫状体,它的外表面有睫状肌,起调节晶状体曲度的作用,6是什么?依据什么特点找到的?
学生:脉络膜,颜色深,有许多脉络,位于壁上中间层。教师:对,(展示)请大家看剖面图,脉络膜上布满了血管,且颜色较深,请同学们猜测这样的特点会有怎样的功能? 学生:可以运输营养,遮光。
教师:对可以起营养眼球和形成暗箱的功能。那7是什么?依据什么特点找到的? 学生:视网膜,壁上的最内层。教师:是的,(展示)视网膜在眼球壁的内层,它相当于照相机上的底片,有感光细胞,能把图像信息转换为神经冲动,视网膜上的黄斑中央凹是视觉最灵敏的区域,中央凹边上有个区域叫视盘(盲点)无视觉细胞,是视神经出眼球的部位。8是什么?依据什么特点找到的? 学生:晶状体,似凸透镜。
教师:对,相当于照相机镜头,那9呢?依据什么特点找到的? 学生:玻璃体,很大一块。
教师:是的,玻璃体无色透明胶体状,维持眼球形状的功能。10呢?依据什么特点找到的? 学生:视神经,与视网膜相连。
教师:对,可以传递神经冲动。那么多的结构我们来归类整理一下,先请同学们观察整个眼球类似什么? 学生:球。
教师:这个类似球的眼球内部装着一些东西,依据这个特点,我们将眼球分为眼球壁和眼球内容物两部分。眼球壁又可以分为外层、中层和内层,外层是什么? 学生:角膜、巩膜。教师:中层是什么?
学生:睫状体、虹膜、脉络膜。教师:内层是什么? 学生:视网膜。
教师:眼球内容物是什么? 学生:房水、晶状体、玻璃体。教师:眼睛在感受光的时候这些结构是怎么反应协调的呢?试想进入的眼睛的光线强弱需要调节吗?为什么要调节?靠什么调节?
学生:需要,太强眼睛要受伤,太弱看不清。靠瞳孔调节。教师:瞳孔靠什么调节? 学生:虹膜。
教师:是的,光线刺激时眼睛里的虹膜和瞳孔是怎么协调的呢?我们来观察一下,请同学们及时记录光线强时和光线弱时的瞳孔和虹膜。学生:活动,得出结论。
教师:我们仅观察一个同学变化是不足以得出结论的,大家要多观察几个同学的变化,我们看看小组里的同学和其他小组的同学的变化(展示),可以得出:光线强时虹膜扩张,瞳孔缩小,光线弱时,虹膜收缩,瞳孔扩大。进入眼睛的光能穿透哪些眼部结构? 学生:角膜、房水、瞳孔、晶状体、玻璃体。教师:哪些结构会对光的起折射作用? 学生:角膜、房水、晶状体、玻璃体。
教师:对,这些结构构成了眼的折光系统。光线经折光系统的折射后成像到视网膜上,也就是远近物体发出的发散程度不同的光都可以会聚到视网膜上,这是正常眼睛该完成的任务,那么这是个怎样的折光系统?为什么远近不同的物体都成像在视网膜上呢? 学生:一个可调节折光程度的折光系统。
教师:实际上这个调节是靠改变晶状体的曲度来实现的。(展示)教师:那晶状体曲度是怎么改变的呢? 学生:依靠睫状体上睫状肌的收缩和舒张。教师:是的,(展示)看远物,睫状肌舒张,晶状体曲度变小,看近物,睫状肌收缩,晶状体曲度变大。那么是不是成像在视网膜上就是看到物体(形成视觉)了呢?不是的,请同学们根据视觉形成经过图(展示),然后说一说写一写视觉的形成经过。
学生:物体的光线经过角膜、房水、瞳孔、晶状体、玻璃体成像在视网膜上,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把图像信息转换为神经冲动然后经由视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教师:对,根据这个经过图,现在来分析下面这个问题(展示)。
学生:可能是视神经无法传递神经冲动,可能是大脑视皮层的视觉中枢不能正常工作,可能是视神经和眼部或脑部连接不上。
教师:是的,再分析一下这个问题(展示)
学生:可能是眼球中的结构不能发挥作用,可能是视神经和眼部或脑部连接不上。
教师:是的,总之要能看清物体眼睛、视神经、大脑视皮层和视觉通路必须正常工作。所以正常的眼睛是形成视觉的重要原因,而不正常的眼可能因眼的折光能力异常、眼球形态异常而使平行光线不能在静息、未调节的眼的视网膜上成像,这样的眼属于非正视眼,近视、远视、散光都属于非正视眼。所以为了能看清物体,我们要保护好眼睛。眼睛的功能除了参与视觉形成,其实还可以表达情感(展示),所以我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请同学们演一演这些情感。学生:表演
教师:哪个同学演得最像? 学生:选择
教师:演得像不像,除了看肢体动作还要看眼神是否到位,(展示各种情感的眼神),而眼神主要是能通过瞳孔的扩大缩小、眼球的转动、眼睑的张合程度以及目光凝视来体现的。
(三)小结
教师:回想这节课,我们学到了有关眼睛的这些关键词(展示),请大家把这些词的关系图画一画。
学生:画关系图。教师:请你解释一下 学生:解释 教师:(展示)这是老师画的关系图,跟你们的对比下,看看哪个更合适?也许大家有自己不一样的见解,也许还想到了更多的关键词,也能把它们连入关系图,欢迎大家课后补充。练习布置作业
第二篇:生物《眼与视觉》教案
眼与视觉
〖教学目标〗
本课内容是北师大版《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4单元第12章第2节 “感受器和感觉器官”的第一课时 “眼与视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理解感觉和感觉器官的含义。
(2)掌握并能描述眼球的结构和功能。
(3)了解视觉的形成过程及近视、远视和矫正方法。
(4)在实验观察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在分析和讨论中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判断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创设情景……实验探究……引领介绍……课件展示……讨论交流”方式完成。采用小组合作式学习,结合引探法、实验法、自学法和讨论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实验观察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
(2)培养学生保护视力、预防近视,自觉维护身心健康的美好情感。〖教学重点〗
1.眼球的结构与功能。
2.视觉的形成与近视、远视的矫正原理。
〖教学难点〗
眼的屈光调节及视觉的形成。
〖学情分析〗
本章内容属于教学过程中比较难的一个环节,知识性和理论性非常强,又不易理解,给学生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但是由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非常高,并能够把理论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变抽象为形象,所以学习起来也很容易。再加上前面几节课的学习,学生们对神经系统和神经调节也已有了一定的认识。通过大脑皮层上功能区的学习,使学生知道,通过这些功能区可以使人产生各种各样的感觉,这样在知识结构上为本节课的顺利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设计思路〗
新的课程改革呼唤新的教育理念和新的教育行为,教师已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灌输者,而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指导者和促进者。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学习能力,主动而有效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是现行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内容。
因此在设计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时,我首先通过创设情景,游览秀丽的山水风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导入新课。然后,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操作、观察、分析、讨论、交流,从而了解眼球的结构及位置关系。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积极性很高,而且还锻炼了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能力。由于视觉的形成及近视、远视和矫正方法等方面的知识理论性很强,不易理解,因此在设计这方面内容的时候,我采用直观性很强的动态课件来演示,使抽象的内容变得形象、生动,易于学生接受。同时注意引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再经过同学们彼此的交流、合作,这样使重点和难点很容易被突破了。另外,在介绍近视成因的过程中,注意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谈感想,从而也激发了学生保护视力,珍惜健康的美好情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也进一步得到了升华。虽然本节内容有一定的难度,但是由于采用了大量的、先进的动画课件及深入浅出的教学语言,使学生在愉悦的课堂气氛中学得也比较轻松。学生在观察、分析、讨论、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到了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上课之前,请同学们跟老师一同游览一下桂林的山水(课件展示,有情景介绍),同学们感觉桂林的山水美不美?(美)那么你是通过身体的哪些部位感觉到桂林的山水美?(看到的和耳朵听到的介绍)。人体有很多的感觉器官可以感受外界的刺激,眼睛和耳朵是其中最重要的两个。尤其是眼睛,它是人体的视觉器官。据统计,人体从外界获取的信息有80%以上来自眼睛。因此,眼睛对于人体来说非常重要。我们每位同学都有一双美丽的眼睛,但是,你知道这双美丽的眼睛内部是什么样的吗?你又是怎样通过眼睛观察到外界事物的呢?同学们想知道吗?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开始今天的学习。(板书:眼与视觉)。
师:每个人都有爱美之心,平时我们经常照照镜子。但是,当你们在照镜子的时候,你发现镜子中的眼睛具有什么特点吗?
生:外面有眼睑、睫毛,里面有眼球,还有肌肉等。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以上同学们所提到的眼睑、睫毛、泪器、眼肌等结构都是我们从外部观察到的眼睛的一些附属结构。而它的内部是一个球体,称为眼球,它是眼睛的最主要部分。那么眼球由哪几部分结构构成,每一部分又具有什么样的功能呢?(微机出示板书:
一、眼球的结构和功能)。
在我们同学的桌子上都放有一个可拆装的眼球模型。下面就让我们通过实验的方法,观察这个模型,了解眼球的结构。同学们在观察的时候注意结合书中的插图,并按照书中实验的方法一步一步来完成。
同学们开始实验操作,通过拆卸和组装模型了解眼球的结构,并分析、讨论、交流。
师:同学们观察得非常细致,哪一组的同学愿意给大家介绍一下。
各个组的同学纷纷踊跃登场,按照模型的顺序介绍眼睛的结构。(眼球分眼球壁和内容物两部分。眼球壁又分外膜、中膜和内膜三层。外膜包括前面的角膜和后面的巩膜。中膜包括前部的虹膜、稍后部的睫状体、后部的脉络膜。内膜是视网膜。内容物包括房水、晶状体和玻璃体。)
师:同学们介绍得非常准确。下面我们一同来看大屏幕(课件展示眼球的各层结构关系,有配音。)
眼球的结构我们己经清楚了,那么各部分结构又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和功能呢?下面同学们阅读书中82页前五自然段的内容。阅读完之后,进行小组讨论,然后把你们讨论的结果汇总在笔记本上。
学生阅读起来,然后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同学们边研究边总结,课堂气氛很活跃。
讨论结束之后,我请同学们到前面把汇总的结果展示给大家,并且边指示模型边讲解。也许有的小组没有汇总全,然后可以由其他小组来补充。最后我用大屏幕把整个汇总的结果展示给大家。(课件展示)
师:这就是我们学习的眼球的结构和功能。同学们看,我手里拿的这是什么?(照相机)。我知道同学们的生活阅历非常丰富,那么哪位同学知道相机是怎样拍摄照片的呢?
许多同学积极回答:外界物体反射的光线经过相机镜头的折射之后,进入相机内部的暗箱里,然后在胶片上形成一个清晰的物像。经过化学物质的冲洗定影之后,这样就形成一个清晰可见的照片了。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那么我拿的这个相机和我们今天学习的眼球有什么关系呢?
生:相机成像的原理和眼球成像的原理是一样的。
师:非常不错,那么眼球到底是怎样形成物像的?视觉如何形成?请看大屏幕(课件展示视觉形成过程:物体反射的光线→ 角膜→瞳孔→晶状体→玻璃体→ 视网膜成像→视神经 →视觉中枢,形成视觉。)
看完之后,请同学们分析讨论。复述视觉的形成过程。引发学生对不明白的地方产生质疑,然后经过师生的共同努力,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
(焦点问题之一:如果这个物体往前或再往后一些,所形成的物像就不应该落在视网膜上了。那么为什么我们还能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呢?”
答案:睫状体肌肉舒缩,调节晶状体曲度,从而使远近不同的物像都能清晰地成像在视网膜上,所以能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课件演示)
焦点问题之二:为什么在视网膜上形成的是一个倒像,而我们看到的像却都是正立的呢?
答案:这是由于受生活经验的影响。虽然看到的是倒像,但是由于长期的接触该事物,受到视觉和其他各种感受器的综合刺激,大脑皮层根据经验做了重新调整,这种调整从婴儿时期就已经开始了。所以我们看到的物像都是直立的。)
师:如果对于一个正常的眼球来说,外界物体反射的光线都能在视网膜上形成一个清晰的物像。但是,在生活中,由于有些人具有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或不注意用眼卫生,遗传等因素造成了眼部的一些疾病,近视和远视就是最常见的两种类型。
课前我要求同学们调查你所接触的环境中患近视眼的情况,不知同学们调查的怎么样了,请各个小组来汇报一下。
组1 调查对象:我校初一年级全体同学 总人数:688人
患近视人数:39人 患病率:5.7%
原因:看书太近,躺着走着看书,姿势不正确;看电视时间太长,打游戏机时间过长等。
组2调查对象:齐齐哈尔大学中文系学生 总人数:406人
患近视人数:157人 患病率:38.7%
原因:一大部分是因为用眼时间过长,眼睛疲劳所致;也有一部分是因为不注意用眼卫生,没有良好的行为习惯造成的;极少部分是父母遗传。
组3调查对象:红太阳幼儿园 总人数:65人
患近视人数:3人 患病率:3.07%
原因:遗传或意外伤害。
组4…
初四学年今年比去年相比 …
…
患病率提高,学习压力比较大。
师:同学们表现得非常好,都认真地完成了老师交给的任务。通过调查,我们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学习压力的增大,患近视的人数越来越多。那么,近视眼和远视眼到底是怎样形成的呢?应该如何进行矫正呢?请同学们看大屏幕。
(课件演示:近视和远视及矫正方法。)
师:我看到我们班级真有戴眼镜的同学,老师想请你谈一谈,你患的是哪一种眼病,患上后有什么样的感受?怎样进行矫正的?
(选择一至两名患有近视或远视的同学谈感想)
师:当眼睛患上近视或远视之后,看不清近处或远处的物体,严重影响了我们的学习和工作,所以要及时地进行矫治。这样才能保证我们及时、准确,而且高效率地完成学习和工作任务,以便于更好地适应社会。
课堂小结:(学生总结)
眼与视觉:
一、眼球的结构和功能
二、视觉的形成
三、近视、远视及矫正方法。
巩固训练:(微机出示“动一动脑”)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懂得了哪些方面的知识?有什么感想?今后如何去做呢?请同学们畅所欲言――激发了学生珍惜健康的美好情感。
〖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由于采用了大量的、生动的教学课件使深奥的内容变得浅显易懂,使抽象的内容变得形象生动,易于学生接受,便于学生掌握。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反映的效果非常好。同时,注重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引导学生去分析、讨论、交流,既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而且还激发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进一步体现。〖教学点评〗
本节课能够从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出发,紧紧围绕三维目标进行教学设计。优化和完善了课程内容,大胆采用研究性学习方式组织教学,使学生在问题的研究中不断获取知识,形成能力,掌握方法,陶冶情操。
本节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转变教师角色,形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教师一改传统教学中的统治地位,而是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教师通过组织学生观察、讨论、分析、交流,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同时通过创设情境,引发学生思考,激励学生质疑,发展学生思维,并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展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教师在活动中只是起到参与、点拨和促进的作用。学生在这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中发展了自我,体验到了获取知识的成功和喜悦。
2.开发课程资源,提高学习效率
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知识的整合,是我们实施课改目标的一个主导方向。本节课教师充分挖掘信息资源,利用模型及多媒体,让学生主动探究眼球的结构和视觉的形成。这样使抽象的内容变得形象、直观、生动,易于学生理解,便于学生掌握,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3.培养问题意识,为研究性学习创设条件
问题是进行探究活动的起点。人们常常会对那些有意义而又困惑不解的事物提出问题,然后通过各种途径、方法、手段去理解它、解释它,这就是问题意识。本节教学教师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树立问题意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才有学生提出“为什么人能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视网膜上形成的是一个倒像,而为什么我们看到的物体却是正立的?”等问题。这些问题,为进一步探究视觉的形成创设了条件。
4.结合生活体验,提升价值观
新课程标准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课程目标之一提出来,体现了关注人的健康发展。新课程所提的价值观不仅强调个人的价值,更强调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因此,本节课通过调查社会环境中患近视眼的情况及调查后的感受,激发学生保护视力,关爱健康的美好情感,并树立维护健康的视觉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的价值观念,从而使教学目标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
第三篇:《眼与视觉》教学设计
《眼与视觉》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节选自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第一章《对环境的察觉》中的第六节“眼和视觉”第二课时,上一节课的学习内容是透镜的光学性质,以及探索透镜的成相规律。本节课是前一节课的延续,主要任务是让学生运用上节课透镜的知识,了解眼睛的结构和视觉的形成,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总结出近视远视的成因和矫正,另外还有人类视觉上的限制。
二、学情分析
教学对象是七年级学生。学生通过学习,已初步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认识。学生对成像原理的物理知识知之甚少,而视觉的形成却需要光学成像的知识作基础,而且该知识点比较抽象,在设计时,只需让学生了解光线经过晶状体和玻璃体发生折射、汇集一处形成物象。在实际生活中,有很多学生被近视困扰,他们对近视的成因、预防和纠正的兴趣较大。之前学生掌握了透镜的成像原理,这为下来学生近视远视成因打下了基础。通过学习让学生意识到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是非常重要的,从饮食到习惯的形成有所进步。达到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了解眼球的结构及各部分的功能;(2)掌握视觉的形成过程;(3)理解近视远视的成因;(4)知道近视远视的矫正。
2、过程与方法:(1)学会根据文字描述制作模型,培养自学能力;
(2)观察眼球模型、观察同桌的眼睛、凸透镜成像实验,培养观察能力、动手能力;(3)通过对眼睛各个部分的作用的分析、培养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意识(2)树立保护眼睛和用眼卫生的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
1、重点:眼睛的结构以及各部分的功能;视觉的形成过程;近视眼远视眼的成因;近视远视的矫正方法。
2、难点:视觉的形成过程;近视和远视的矫正方法。
五、教学方法:
本节课主要借助多媒体与实物模型,将教学内容直观化,便于学生对眼球结构的掌握。通过提问、启发和诱导,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重视对学生个性和创造精神的培养。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自主探究,活跃课堂氛围,培养动手能力。
六、教学准备: 多媒体、板书
七、教学流程图:
八、教学过程:
(一)游戏热场,引入新课:
采用同学们最熟悉的游戏“大家来找茬”,用多媒体展示两张有区别的图片,让同学们观察比较出不同之处,然后提问:刚刚的这个游戏主要是靠人体的哪个器官?学生会自然地回答是眼睛,由此进入到今天要学习的眼睛的知识。
(二)新课教学,合作探究
1、眼睛的结构
首先同学们互相观察同桌的眼睛并对其进行描述,这些描述都是关于眼睛的表象。要学习眼睛内部构造要借助眼球结构模型,将模型分开逐一讲解各部分结构及功能,并配以板书说明:眼睛最重要的结构是眼球,眼球由两大部分组成,眼球壁和内容物,其中眼球壁分三层,分别叫做外膜、中膜、内膜。外膜的角膜是光线最先到达的地方,透明的:巩膜是坚固的保护眼球的外膜。中膜的睫状体是两条可以伸缩的肌肉,调节晶状体的曲度;虹膜就是眼球里褐色的环形,中间有一个孔叫做瞳孔,不同的光照强度还会使瞳孔的大小发生变化。让学生阅读教材P33页的眼球结构图,思考下面问题:
为什么人眼睛的颜色不一样,这是由眼球的什么结构决定的?(虹膜)我们通常说得“翻白眼”,白色的部位是什么结构?(巩膜)眼睛里能够折射光线的是什么结构?(晶状体)感光细胞存在于眼球的什么部位?(视网膜)光线到达眼内的感光细胞,要经过哪些结构?
[过渡]:眼睛的结构这么复杂,我们是怎么看到物体的呢?接下来学习视觉的形成。视觉的形成
用多媒体展示上节课学习过的凸透镜成像实验,与本节课要学习的视网膜成像做对比,发现晶状体就相当于凸透镜,视网膜就相当于白纸板。而在视网膜上所成的像是倒立的缩小的实相。根据类比法,不难得出视觉的形成过程:物体的光线首先进入眼睛的角膜,依次分别是房水、晶状体、玻璃体,成像在视网膜上,内膜上还有视觉细胞,视觉细胞接收刺激,将这刺激经视神经传递到大脑,在大脑皮层的神经中枢形成视觉。所有感觉最终都是在大脑形成的。
[过渡]:虽然大脑中90%的信息来自人眼,但我们的视觉仍存在一定的限制。例如:为什么要用显微镜来观察细胞;为什么看不清远处的物体?接下来我们学习人类视觉上的限制。人类视觉上的限制
(1)找眼睛的近点:由学生按照P34的实验方法互动实验(2)找眼睛的远点:由学生按照P35的实验方法互动实验(3)找盲点:由学生按照P35的实验方法互动实验
(4)自检色盲:让学生看P37的辨色卡,并讲解有关色盲的知识
[过渡]:近点、远点、盲点都是人类视觉上的一些限制,但是这些还不是威胁人类的问题,与我们息息相关的视觉问题还有近视远视等等,接下来我们学习新的内容:近视远视的成因。近视的成因及矫正
用课件演示近视眼和正常眼的结构、成像情况,让学生仔细观察,进行比较。同时思考以下问题:
1、近视眼和正常眼在结构上有何不同?
2、近视眼和正常眼在对光线的折射程度、成像地方上有何不同?通过学生分析,归纳得出:如果眼球的前后径过长,或者晶状体的曲度过大,远处物体反射来的光线通过晶状体折射后形成的物像,就会落在视网膜的前方,因而看不清远处的物体。这样的眼,叫做近视眼。班级里肯定有学生是近视戴眼镜的,请这些同学说说他们的眼镜是属于什么透镜?并请其他同学说说为什么这种透镜可以使视野清晰。经过同学们的积极讨论最后归纳:近视眼成因是眼球的前后径过长,或者晶状体的曲度过大,来自物体的光线聚集在视网膜的前面,采用凹透镜制成的眼镜,使光通过眼镜先发散,再通过晶状体会聚,使会聚点后移到视网膜上。最后用课件演示配戴近视眼镜的矫正光路图,并强调爱护眼睛、保护视力的重要性和方法。
5、远视的成因及矫正
用课件演示远视眼和正常眼的结构、成像情况,由教师指出远视眼和正常眼在结构上的不同,以及远视眼和正常眼在对光线的折射程度、成像地方上的不同:如果眼球的前后径过短,或者晶状体的弹性小,近处物体反射来的光线通过晶状体折射后形成的物像,就会落在视网膜后方,因而看不清近处的物体。这样的眼,叫做远视眼。远视眼成因是眼球的前后径过短,或者晶状体的曲度过小,来自物体的光线聚集在视网膜的后面,采用凸透镜制成的眼镜,使光通过眼镜先会聚,再通过晶状体会聚,使会聚点前移到视网膜上。
(三)知识深化,巩固记忆
学习了近视与远视,学生可以列表总结近视与远视的成因、结果及矫正的方法。
近视
远视
眼球前后径
过长
过短
晶状体
曲度过大
弹性小
像落在视网膜的何处
前方
后方
看不清何处物体
远处
近处
矫正办法
戴凹透镜 戴凸透镜
(四)课堂练习,评价反馈
用课件展示课前准备好的课堂练习,进行形成性评价,通过学生的回答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1、在眼球结构中,能改变曲度使人可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是(C)A、角膜
B、瞳孔
C、晶状体
D、玻璃体
2、眼球内具有感官细胞的结构是(D)
A、角膜
B、巩膜
C、脉络膜
D、视网膜
3、矫正近视眼佩戴的镜片是(B)
A、平面镜
B、凹透镜
C、凸透镜
D、凹面镜
4、眼球中具有折光作用的结构是(B)
A、角膜
B、晶状体
C、巩膜
D、虹膜
5、视觉是在视网膜上形成的。(×)
6、为了节约时间,应该边走路边看书(×)
7、读写姿势要正确,眼与书的距离要在10厘米左右(×)
8、当人观看一个由远处移近的物体时,晶状体会逐渐变厚。(√)
九、板书:
第六节、眼和视觉1、2、3、人类视觉上的限制:近点、远点、盲点、色盲
4、近视眼与远视眼
近视
远视
眼球前后径
过长
过短
晶状体
曲度过大
弹性小
像落在视网膜的何处
前方
后方
看不清何处物体
远处
近处
矫正办法
戴凹透镜
戴凸透镜
第四篇:视觉与心理学教案
主讲:祝伟男
课程名称:视觉与心理学
授课对象:*高中*班全体学生
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一些视觉现象及深度知觉的心理机制。教学重点和难点:视觉后像,立体知觉的单眼线索,双眼线索 教学内容:
播放课件,先让学生看一张有关视觉后像的图片,这张图片很神奇,会激起同学强烈的学习兴趣,使大家带着问题去学习。
开始正式授课
一、视觉现象——后像,刺激物对感受器的作用停止后,感觉现象并不消失,它能保留一个短暂时间,这种现象叫后像。后像分两种,正后像和负后像。后像的品质与刺激物相同叫正后像;后像的品质与刺激物相反,叫负后像。颜色也有后像一般为负后像。
结合视觉后像解释正式授课前播放的图片,大家为什么会看到这样的效果:我们刚刚看过的图片是颜色后像,后像的品质与刺激物相反,是负后像。黑色与白色是一对补色,所以我们看到了右下角的图片。
二、单眼和双眼视觉
(一)立体知觉的单眼线索 1.对象重叠(遮挡)
是指一个物体部分地隐藏或遮挡另一个物体。如果一个物体部分遮挡另一个物体,那么我们就会知觉到完全暴露的物体离我们近。播放相关图片
2.空气透视
物体反射的光线在传送过程中是有变化的,其中包括空气的过滤和引起的光线的散射。结果,远处物体显得模糊,细节不如近物清晰。人们根据这种线索也能推知物体的距离。播放相关图片
3.线条透视
处于同一平面上的物体,利用他们各自所成的视觉的大小,就可以帮助判断其远近。播放相关图片
4.阴影
通常,物体表面离光源最近的部分最亮。当物体表面离开光源一定距离后,其表面变暗,或产生阴影。在非连续的物体表面,阴影线索也能产生深度知觉。播放相关图片
5.结构极差 大多数物体的表面都以其纹理或结构等微观形式而相互区别。当我们观察具有结构的表面时,随着距离的增加,组成结构的成分的密度越大。播放相关图片
6.相对大小
当同时或短时间相继观察两个不同大小的相似或相同形状的物体时,通常感觉比较大的刺激离我们较近,这种线索称为相对大小。播放相关图片
7.运动极差
观察者在物体运动时所产生的被观察物体之间深度知觉或距离的单眼线索称为运动视差。特别是指当观察者的头运动时,离观察者不同距离的物体移动后所形成的视差像称为运动视差。播放相关视频
8.运动透视
当观察者向前移动时,视野中的景物也会连续活动。近处物体流动的速度大,远处物体流动的速度小,这种现象叫运动透视。播放相关视频 讨论与练习;给出两幅图,思考我们在知觉图画上的物体时,运用了哪些单眼线索?
(二)双眼线索
单眼深度线索能够为我们提供大量深度信息,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完成许多视觉指导下的操作任务。然而,有些深度线索是需要双眼的共同作用。双眼视差和深度知觉
由立体的不同部分投射到双眼视网膜的视像差形成的深度知觉称为视觉深度知觉。最初的立体观察器叫做立体视镜,是1838年由英国物理学家设计的。他认为如果给两只眼睛分别呈现具有微小差异的两幅相似图片,即立体图时,就能产生人为的深度知觉。播放相关图片,做进一步讲解。
三、结束语
第五篇:第一节_人眼的视觉特性-总结
第一节 人眼的视觉特性
1、在一般情况下,如有两种光谱成分不同的光,只要三种光敏细胞对它们的感觉相同,则主观彩色感觉(包括亮度和色度)就相同。
2、格拉斯曼定律—复合光的亮度等于各光分量的亮度之和。
3、人眼的视觉范围有一定的限度,明暗感觉是相对的。
4、韦伯-费赫涅尔定律—亮度感觉与亮度L的对数成线性关系。
5、一方面,重现景物的亮度无需等于实际景物的亮度,而只需保持二者的最大亮度与最小亮度的比值不变;另一方面,人眼不能察觉的亮度差别,在重现景物时也无需精确复制出来。
6、人眼分辨景物细节有一极限值,对彩色细节的分辨能力远比对亮度细节分辨力低。
7、视觉的空间频率响应具有低通滤波器性质。
8、人眼存在视觉惰性—电影、电视放映的生理基础。
临界闪烁频率取决于亮度、亮度变化幅度、观看距离等。
一、人眼的亮度感觉
1.人眼的光亮感觉
光也是一种电磁辐射,人眼对780~380纳米之间电磁波的刺激有光亮的感觉,故波长在这个范围内的电磁波称为可见光。2.人眼的彩色感觉
人眼对780~380纳米之间的光还有彩色感觉,具体如图1-1所示。3.人眼的视敏特性
人眼对380~780纳米内不同波长的光具有不同的敏感程度,称为人眼的视敏特性。衡量描述人眼视敏特性的物理量为视敏函数和相对视敏函数。
1)视敏函数 在相同亮度感觉的条件下,不同波长上光辐射功率各波长光明亮感觉的敏感程度。称
为视敏函数。的倒数可以用来衡量人眼对
2)相对视敏函数 实验表明,人眼对波长为555纳米的光最敏感,因此把任意波长的光的视敏函数与最大视敏函数值K(555)相比的比值称为相对视敏函数,记为:
如图1-2所示,左边的曲线是暗视觉曲线,右边的是明视觉曲线。
二、人眼亮度感觉的特性(描述人眼对光亮差别的感觉特性)
1. 亮度:光源或反射面的明亮程度,亮度的单位为(坎德拉/平方米)。
2. 亮度视觉的范围:人眼总的感光范围极其宽广,明视觉的亮度感觉范围为而暗视觉的感觉范围为千分之几 3. 光亮感觉的特点:
1)人眼的主观亮度感觉与周围环境亮度有关。2)主观亮度感觉S与亮度值B的对数成比例关系:,其中
到几个。
到 量级,和K是常数。
3)主观亮度感觉是心理量而不是物理量,故其单位是以实验得出的变化级数(S)来表征的。实验表明,在不同的亮度B值下,人眼能觉察的最小亮度变化小,但是 之间。
人眼的亮度感觉并非决定于绝对亮度变化,而是决定于相对亮度变化。故重现景物的亮度无须等于实际景物的亮度,而只需保持最大亮度4. 对比度和亮度层次
1)对比度:指光源或发光面的最大亮度用下式表示:
与最小亮度
之比值。
与最小亮度之比值相同,就能给人以真实感。/B的值是大致相同的。
/B称为对比度灵敏度阈,用
标记,其值通常在0.005~0.0
5将可觉察的最小相对亮度变化
并非定值。B大,也大;B小,也。外界景物的对比度不超过100:1,显象管图像的对比度为30:1。
实际观看图象时,其对比度会受到环境光的影响而下降,图像实际的对比度为:。
2)亮度层次
概念:亮度层次指画面最大亮度和最小亮度之间可分辨的亮度级差数,也称为灰度层次,用n标记。
亮度层次是图像质量的重要参数。亮度层次多,图像显得明暗层次丰富,柔和细腻;反之,亮度层次少,图像会显得单调生硬。
亮度感觉
亮度视觉范围:人眼能够感觉到的亮度范围。这个范围很大,可达109:1。人眼总的视觉范围很宽,但不能在同一时间感受这么大的亮度范围。当平均亮度适中时,亮度范围为1000:1;平均亮度较高或较低时亮度范围只有10:1;通常情况下为100:1;电影银幕亮度范围大致为100:1;显像管亮度范围约为30:1。
人眼对景物亮度的主观感觉不仅取决于景物实际亮度值,而且还与周围环境的平均亮度有关。人眼的明暗感觉是相对的,在不同环境亮度下,对同一亮度的主观感觉会不同。
三、人眼的视觉惰性和闪烁感觉(描述人眼对光亮变化连续性感觉的特性)
1.视觉惰性
当有光脉冲刺激人眼时,视觉的建立和消失都需要一定的过程,即具有一定的惰性。光源消失以后,景物影响会在视觉中保留一段时间,称为视觉暂留或视觉惰性现象。视觉暂留时间在0.05~0.2秒。
实验表明,若景物以间歇性光亮重复呈现,只要重复频率大于20赫兹,视觉上始终保留有景物存在地印象。该重复频率可称为融合频率。人眼感觉的连续性是活动画面有连续感的前提。在荧光屏上,电视图像是几十万个象素按一定顺序轮流发光形成,然而人们看到的是每幅完整的画面在整体的发光,获得一幅幅连续画面印象的感觉,正是视觉暂留效应的结果。2.闪烁感觉和临界闪烁频率 1)闪烁感觉
如果周期性重复的脉冲光源作用到视网膜上,当脉冲光的重复频率不够高时,人眼会对之产生一明一暗交替变化的闪烁感觉。这是因为光源在有光和无光间变化时,人眼在亮度感觉上能辨识出它们的差异所致。
2)临界闪烁频率
把不再引起闪烁感觉的光源的最低重复频率称为临界闪烁频率,常用
表示。临界闪烁频率的值与很多因素有关。其中,脉冲光源亮度公式:、背景亮度和明亮时间占空比三者的影响较为明显。有如下经验,其中,a和b是和许多因素有关的常数。对于电视荧光屏,a=9.6, b=26.6,得出 =45。8Hz,这就是电视图像不闪烁的最低重复频率。这个值对电视场频的选择提出了基本的要求。图1-3给出了不同频率的闪烁情况。
“以上2图没有验证那张是正确的“
四、人眼的分辨力
1.视角、分辨角和分辨力
1)视角:观看物体时,人眼对该物体所张的角度。(能清晰的观看出视场区域所对应的双眼视角大约是)
2)分辨力 人眼分辨图象的细节能力称为分辨力,可用分辨角来衡量。它也反映了人眼的视力。在量值上,分辨角用表示,由图1-4可知:,因为实际的很小,它大致和可分辨的紧邻的两点间距成正比,和观看距离L成反比,即(弧度)=3438(分)。分辨角的倒数为分辨力。分辨力还和照度及景物相对对比度有关。
。这个值对电视系统扫描行数的选择提出了基
正常视力的人,在中等亮度和对比度下,本要求。
2.分辨力和景物运动的连续感的关系 人眼对运动景物的分辨力要低于对静止景物的分辨力,其分辨角值约是静止景物时的5倍,即 =7.5'。这个数值关系到人眼对运动景物的连续平滑感,要求图像在相继两次呈现之间运动景物的相对位移对人眼的张角不超过7.5'。从而对图象的换幅频率提出了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