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教案三课时

时间:2019-05-15 06:03:5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祝福教案三课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祝福教案三课时》。

第一篇:祝福教案三课时

《祝福》教案

(一)作家作品: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新文学的奠基人。鲁迅的小说集有《呐喊》和《彷徨》。《呐喊》收入鲁迅1918——1922年间所写的14篇作品,保留着“五四”前后奋起呼喊的时代特色,我们在初中阶段所学过的《故乡》《社戏》《孔乙己》以及今后我们将要学到的《药》《阿q正传》等都选自《呐喊》。《彷徨》收入鲁迅1924——1925年所写的《祝福》《在酒楼上》《伤逝》等共11篇小说,反映了鲁迅在上世纪20年代中期思想的苦闷,表现了他不断探索真理、寻求出路的可贵精神。《祝福》是我们在中学阶段所学的鲁迅小说中唯一一篇选自《彷徨》的小说。文中“四书”指《 大学 》、《 中庸 》、《 论语 》、《 孟子 》,“五经”指《 诗 》、《 书 》、《 礼 》、《 易 》、《 春秋 》五部经典著作。学习过程:

一、导入:我们在初中曾经学过鲁迅的小说《故乡》《孔乙己》,其中由活泼可爱而变

成麻木愚昧的闰土,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孔乙己,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学习的是鲁迅先生又一篇著名的小说——《祝福》。

回忆常识:小说三要素是 细致的人物刻画、完整的故事情节、典型的环境描写。小说的情节包括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

二、初读课文,掌握生字词,了解文学常识

1、字音积累 3分钟

钝(dùn)响寒暄(xuān)朱拓(tà)间(jiàn)或悚(sǒng)然踌蹰(chóu)(chú)不更(gēng)事 谬(miù)种 淡(dàn)然俨(yǎn)然 雪褥(rù)瑟(sa)瑟有声尘芥(jia)堆 形骸(hái)脸颊(jiá)沸反盈(yíng)天 贺家墺(ào)荸荠(bí)(qí)絮絮(xù)呜咽(ya)驯(xún)熟 桌帏(w?i)讪讪(shàn)咀嚼(jǔ)(júe)赏鉴 渣滓(zhā)(zǐ)瞥(piē)拗(niù)不过蹙(cù)缩 门槛(kǎn)窈(yǎo)陷惴惴(zhuì)歆享(xīn)(xiǎng)牲醴(shēng)(lǐ)蹒跚(pán)(shān)芒 wáng 刺:麦穗上的尖.3、字义识记 2分钟

俨然∶形容庄重严肃。讪讪 : 不好意思的样子 怔怔 :呆愣的样子。怨府:大家怨恨所集中的对象。

沸反盈天 :沸:滚翻;盈:充满。声音象水开锅一样沸腾翻滚,充满了空间。形容人声喧闹,乱成一片。百无聊赖:精神无处寄托,非常无聊。

4、你了解鲁迅吗? 陈丹青笑谈鲁迅5分钟(清华大学)

5、解释小诗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华盖:原系贵人出行时由侍者举着遮日避雨的类似伞之类的器具,鲁迅这里是反用。华盖:鲁迅《华盖集·题记》:“我平生没有学过算命,不过听老年人说,人是有时要交?华盖运?的。„„这运,在和尚是好运:顶有华盖,自然是成佛作祖之兆。但俗人可不行,华盖在上,就要给罩住了,只好碰钉子。”)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左传·哀公六年》:“鲍子曰:?汝忘君之为孺子牛而折其齿乎??”齐景公爱他的孩子,自己装作牛,口里衔着绳子,让孩子骑着。孩子跌倒,扯掉了他的牙齿。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三、快速阅读课文,画出课文中表示时间、地点的词语。完成下面的表格,明确本文的情

四、作者用倒叙的手法,回忆了祥林嫂的一生,小说的整个思路是“现实——过去——现

实”。请大家在课文中找出标志作者思路转换的句子。在结构上采取这种手法有什么作用?

“然而先前所见所闻她的半生事迹的断片,至此也联成一片了。”

小说将祥林嫂的悲惨结局在开始就呈现在读者面前,祥林嫂在富人们一片祝福声中寂然死去,形成了一股浓厚的悲剧气氛,可是,这样的一个悲惨结局非但没有人同情,竟然引起鲁四老爷的震怒,甚至被骂为“谬种”,这就造成了一系列的悬念:祥林嫂是什么样的人?她为什么会落到这样的境遇?她为什么会得罪鲁四老爷? 造成悬念;形成对比,突出主题。

五、细读小说,找出文中有关祥林嫂的故事片段,根据时间脉络,讲述《祥林嫂的故事》。

《祝福》教案

(二)【教学目的】

1、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

2、分析其他人物形象。

3、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请学生讲述祥林嫂的故事。其他学生评析、补充。

二、板书回顾:人物描写的方法有 外貌、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

1、本文的人物描写有几个方面?肖像、语言、动作。

再引导学生分析小说出现的人物。鲁迅说,刻画一个人,最好是画他的眼睛。找出文章描写祥林嫂外貌(特别是眼睛)的地方,画上横线,大声朗读一遍,并想一想有什么变化?分别

特点,从作者对她眼睛的描写可见祥林嫂悲惨命运的发展过程,生动具体地塑造了一个典型的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形象,她勤劳、善良、安分耐劳,有一定反抗性;但在旧社会她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被践踏,被迫害,被愚弄,被鄙视,最终为旧社会吞噬。

三、讨论、归纳人物形象。

祥林嫂是

1、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

2、勤劳、善良、安分耐劳,有一定反抗性

3、在旧社会她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被践踏,被迫害,被愚弄,被鄙视,最终为旧社会吞噬。鲁四老爷:鲁四老爷对雇用祥林嫂最初的态度是“皱眉,讨厌她是寡妇。祥林嫂被抢走时,鲁四老爷的反应可以用两次“可恶”和“然而”来概括。鲁四老爷估计祥林嫂是逃出来的,“皱一皱眉”表示反感,却没有丝毫同情心。寻人时,也仍然是“踱”。发现祥林嫂被抢走,鲁四老爷说了两次“可恶”,“然而”。我们细细分析一下就可以发现,里面没有丝毫是对祥林嫂的同情。第一次“可恶”的是婆婆“抢”的举动,给自己带来了麻烦。“然而”是书面语转折连词,后面隐含的意思是:祥林嫂私自逃出,礼教不容;婆婆作主,理所当然,而且表示了鲁四老爷的假斯文。第二次说可恶是针对卫老婆子的,对卫老婆子先荐祥林嫂然后又合伙劫她,闹得沸反盈天,有损鲁家的体面。“然而”找到像祥林嫂这样比男人还勤快的劳动力是不容易的。第一部分有一部分对鲁四老爷的大骂新党及其书房的描写。这一切都能可看出鲁四老爷是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他迂腐、保守、顽固,反对一切改革和革命,尊崇理学和孔孟之道,自觉维护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他自私伪善,冷酷无情,对祥林嫂的迫害大都是他授意或得到他默许的,是他通过“祝福”阻断了祥林嫂的生路,把她逼向死地。他是导致祥林嫂惨死的人物。

作品中的“我”是具有进步的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形象。“我”反感鲁四老爷,厌恶封建礼俗,同情祥林嫂,但另一方面又是软弱无能,无力给祥林嫂以帮助。在小说结构上,“我”又起着线索作用,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都是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来反映,“我”是事件的见证人。

五、小写作:请你运用其中一种或几种描写人物的方法,刻画一个性格突出的人物形象,字数150左右。

《祝福》教案

(三)【教学目的】1理解作品主题;2分析环境描写对表现文章主题的作用.教学过程:

一、分组讨论:造成祥林嫂悲剧的原因到底是什么?试归纳小说主题。

“祥林嫂是非死不可的,同情她的人和冷酷的人,自私的人,是一样把她往死地里赶,是一样使她增加痛苦。” ——丁玲

祥林嫂的悲剧形象地揭示了封建礼教、封建思想对劳动妇女的迫害和摧残。作品中,封建礼教(鲁四老爷为代表)、家庭(婆婆、大伯)、社会(鲁镇的人们),无不一步步把祥林嫂推向绝境。社会迫使她不能守节,又不能不守节,“要做奴隶而不得”,正是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造成了祥林嫂的悲剧。《祝福》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指出彻底反封建的必要性。

二、文中故事发生的大环境是在鲁镇的祝福节日中,作者为什么让故事在这个节日里发生?这些环境的描写对表达主题和刻画人物起什么作用?学生研读序幕和结尾部分有关环境描写。提示:

1、环境描写的分类: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2、环境描写的作用:

①提供人物生活的场所。②反映时代特征、社会特征。③渲染气氛,衬托人物心情。④侧面反映人物的性格,烘托人物形象。⑤暗示、推动情节的发展。

1、学生自读课文第1—2段,思考:课文是怎样描写鲁镇祝福景象的?哪些语句带有作者的感情或有特定的思想内容?

开头的祝福景象:小说在开头就渲染了鲁镇年终祝福的热闹忙碌的气氛:晚云的闪光、爆竹的钝响、幽微的火药和人们忙碌的景象。调动了读者的视觉、听觉和嗅觉,写得层次分明,具体形象,使人如见其景,如闻其声。课文中用“沉重”的晚云,“阴暗”的天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等语句透露出作者对这种气氛的反感和贬抑。其中有一句话“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今年自然也如此”值得注意。这句话点出了辛亥革命以后农村风俗习惯依旧,封建思想依旧。这些语句,勾勒了当时的社会环境,揭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基础。

2、学生阅读最后一段,思考其作用和特色。

结尾的祝福景象:这一段景物描写是由回想到现实,第一句是过渡,与前面转入回忆的句子照应,这一段描写与开头的景物描写前后呼应,渲染了热烈气氛,同时反衬出祥林嫂惨死的悲凉。最后一句故意虚写,那些“醉醺醺”蹒跚的“天地圣众”,哪里会赐福给穷人呢?买不起爆竹的穷人们,得到的只是无限的痛苦和悲哀。这个结尾,以“我”的感受来写景,深化了旧社会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使结构更加严谨完善。

3、讨论小说起名《祝福》的含义。

小说起于祝福,结于祝福,情节的发展与祝福有密切联系。鲁四老爷正是通过祝福把祥林嫂逼上绝路的。同时,祥林嫂是在祝福中死去,题为“祝福”就用祝福的热闹气氛来反衬祥林嫂的悲剧命运。另外,祝福是一种封建习俗。在旧社会,劳动人民无福可祝,无福可言,而祥林嫂正是因为这祝福而逼上绝境的。可见,小说取名为《祝福》具有深刻含义。

三、拓展:电影《祝福》有这样一个情节:祥林嫂捐了门槛,仍然被禁止参与祭祀活动,于是拿起菜刀,跑到土地庙怒砍门槛。你觉得增添这个情节妥当吗?写一篇短文,说说你的看法。篇二:《祝福》第三课时教案

《祝福》第三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

1、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

重、难点:

1、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

2、把握环境描写的巨大作用,体会环境与人物命运的必然联系

3、要注意领悟鲁迅先生冷峻的叙述之中所蕴涵的强烈的爱憎之情

教学内容: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从动作、语言等描写入手,分析文中人物形象。以查案的方式进行一下讨论:

一、讨论:祥林嫂死了,死因是什么?自然死亡?自杀?他杀?(可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陈述理由)

二、讨论:哪些人与祥林嫂之死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鲁四老爷、四婶、婆婆、大伯、卫老婆子、柳妈

三、讨论:这些人是如何将祥林嫂逼上死地的?

1、鲁四老爷:

思考: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鲁四老爷的特点?

明确:①④鲁四老爷对雇用祥林嫂最初的态度是——皱眉,讨厌她是寡妇。②祥林嫂被抢走时,鲁四老爷反应可以用两次“可恶”和“然而”来概括:鲁四老爷估计祥林嫂是逃出来的,“皱一皱眉”表示反感,却没有丝毫同情心。寻人时,也仍然是“踱”。发现祥林嫂被抢走,鲁四老爷说了两次“可恶”,“然而”。我们细细分析一下就可以发现,里面没有丝毫是对祥林嫂的同情。第一次“可恶”的是婆婆“抢”的举动,给自己带来了麻烦。“然而”是书面语重转连词,后面隐含的意思是:祥林嫂私自逃出,礼教不容;婆婆作主,理所当然,而且表示了鲁四老爷的假斯文。第二次说可恶是针对卫老婆子的,对卫老婆子先荐祥林嫂然后又合伙劫她,闹得沸反盈天,有损鲁家的体面。“然而”找到像祥林嫂这样比男人还勤快的劳动力是不容易的。③第一部分有一部分鲁四老爷的大骂新党及其书房的描写。这一切都能可看出鲁四老爷是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他迂腐、保守、顽固,反对一切改革和革命,尊崇理学和孔孟之道,自觉维护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他自私伪善,冷酷无情,对祥林嫂的迫害大都是他授意或得到他默许的,是他通过“祝福”阻断了祥林嫂的生路,把她逼向死地。他是导致祥林嫂惨死的人物。

2、婆婆和大伯:

婆婆强迫祥林嫂改嫁,说明旧社会劳动妇女没有人身自由,丈夫死了还得受制于婆婆。绳子一捆,塞在花轿里,以八十千的价格“卖”掉了。祥林嫂的出格反抗也不可能改变她的命运。从中我们还可看到一个矛盾:婆婆卖媳妇是应该的,甚至人们还夸她精明,祥林嫂的反抗是不应该的。在这个角度上,封建思想是支

持她婆婆的,婆婆可以支配媳妇的命运。但改嫁又偏偏是祥林嫂最大也是唯一的罪名。在这个方面,封建思想又不可能原谅祥林嫂的“罪”。在这个矛盾人,我们看不到祥林嫂的活路。

大伯收房子也是应该的。原因很简单,祥林嫂没了儿子,也就是没了贺家的后代,也就成了贺家的外人,房子是不能给她的。但封建思想又教育女子们:生是夫家人,死是夫家鬼。在这个矛盾中,我们也看不见祥林嫂的生存空间。

3、柳妈

柳妈和祥林嫂同样是一个旧社会的受害者,虽然她脸上已经“打皱”,眼睛已经“干枯”,可是在年节时还要给地主去帮工,可见她是一个受压迫的劳动妇女。但是由于她受封建迷信思想和封建礼教的毒害很深,相信地狱、报应之类的封建迷信思想和“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理学信条。至于她讲阴司故事给祥林嫂听,本身没有什么恶意,也完全是出于善意,主观愿望还是想为祥林嫂寻求“赎罪”的办法,救她出苦海,并非要置祥林嫂于死地。但柳妈以剥削阶级统治人民的思想——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为指导,来寻求解救祥林嫂的“药方”,这不但不会产生疗救的效果,反而给自己的姐妹造成难以支持的精神重压,把祥林嫂推向更恐怖的深渊。祥林嫂花了12元鹰洋去捐门槛,是她的又一次反抗和挣扎,她要顽强地活下去,争取恢复一个普通女佣的地位。所以捐了门槛以后“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祥林嫂以为从此可以摆脱厄运了。可是四婶在祭祀时的一句话使祥林嫂陷于绝境。祥林嫂捐门槛后本已告诉四婶,可四婶仍不让她沾手。祥林嫂受到了致命的打击。“眼睛窈陷下去,连精神也不济”,胆怯,惴惴,是一个木偶人。祥林嫂精神上的巨大变化,显示了心灵上的巨大创伤。最终,祥林嫂竟被鲁四老爷一脚踢开。柳妈还算是同情祥林嫂的一个。同情祥林嫂的人,也把祥林嫂推向深渊,更显示出悲剧之可悲。

4、鲁镇上的人们

鲁镇上的人们对祥林嫂的遭遇没有任何的同情,他们一开始只是用祥林嫂的悲剧满足一下自己的猎奇心理,等到厌倦了,便对之嘲笑唾弃,表现出一种冷漠厌烦的态度,他们也是深受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思想毒害的人,正是由于这种思想统治了他们的灵魂,所以,他们鄙视祥林嫂,他们的态度,也增加了祥林嫂精神上的痛苦,他们和鲁四老爷一起,把祥林嫂逼上了死路。

“祥林嫂是非死不可的,同情她的人和冷酷的人,自私的人,是一样把她往死地里赶,是一样使她增加痛苦。” ——丁玲

四、思考:祥林嫂悲剧的社会原因。

明确:祥林嫂的悲剧形象地揭示了封建礼教、封建思想对劳动妇女的迫害和摧残。作品中,封建礼教(鲁四老爷为代表)、家庭(婆婆、大伯)、社会(鲁镇的人们),无不一步步把祥林嫂推向绝境。社会迫使她不能守节,又不能不守节,“要做奴隶而不得”,正是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造成了祥林嫂的悲剧。

五、讨论:小说起名《祝福》的含义。

明确:小说起于祝福,结于祝福,情节的发展与祝福有密切联系。鲁四老爷正是通过祝福把祥林嫂逼上绝路的。同时,祥林嫂是在祝福中死去,题为“祝福”就用祝福的热闹繁忙来反衬祥林嫂的悲剧命运。另外,祝福是一种封建习俗。在旧社会,劳动人民无福可祝,无福可言,而祥林嫂正是因为这祝福而逼上绝境的。可见,小说取名为《祝福》具有深刻含义。

六、思考:祥林嫂对她自己有没有责任呢?可以先讨论这个问题:有人说祥林嫂自始至终都没有反抗过,你认为呢?

明确:“反抗”主要表现在:面对婆婆的逼嫁,祥林嫂以死抗争;面对加诸身上的罪名,努力清洗;对死后魂灵的有无的怀疑则说明了她最后对整个传统的封建观念发生了怀疑(祥林嫂的三个问题有一个核心,死掉的一家在地狱能否见面。她希望其有,这样就可以和阿毛及贺老六见面,又希望其无,因为害怕被锯成两半。这是长期困扰她的内心深处的矛盾和痛苦。祥林嫂提出这个问题,是在遭受一连串的摧残和折磨后对封建传统观念的怀疑。祥林嫂对生活本无多少希求,只想用自己辛勤的劳动换得起码的生存条件,可是尽管她不断努力地追求,拼命地抗争,却得不到这起码的满足,反而成了有罪的人。所以,她对整个传统的封建观念发生了怀疑。)

“没有反抗”主要表现在:面对婆婆的逼嫁,祥林嫂以死抗争,只是为了所谓的贞节;面对加诸身上的罪名,努力清洗,却把全部的希望寄托在捐门槛上。由此可见,祥林嫂本人也是个受封建礼教思想毒害很深的人,她把封建礼教思想和迷信思想当作救命稻草,结果反而使自己陷入更恐怖的深渊。因此,我们可以说,祥林嫂也是杀害自己的凶手之一,她的死,既是他杀,也是自杀。但不管是他杀还是自杀,归根到底,是封建礼教将可怜的祥林嫂逼上了绝路。小说反封建的深刻主题,也就不难理解了。正如鲁迅先生的挚友许寿裳先生有关《祝福》的一段精辟的论断所说:“(《祝福》)描写一个旧社会中的女牺牲者,极其深刻,使知人世惨事,不惨在狼吃阿毛,而惨在礼教吃祥林嫂。”

七、讨论:作品中“我”的形象。

明确:作品中的“我“是一个具有正义感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我”反感鲁四老爷,厌恶封建礼俗,同情祥林嫂,但另一方面又是软弱无能,无力给祥林嫂以帮助。在小说结构上,“我”又起着线索作用,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都是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来反映,“我”是事件的见证人。

八、请同学们为我们可怜的祥林嫂写一副挽联。

例:

命运太坎坷,两度丧夫,更痛失爱子,问魂归何处?

礼教真虚伪,几番害人,终沦为乞丐,叹命丧黄泉。篇三:祝福(第三课时)教案

祝福(第三课时)教案

临川一中裴素芳

一、教材依据

《祝福》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必修三第一单元的第二课。

二、设计思想

1、教学指导思想:面向全体学生,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应用、审美和探究能力。

2、设计理念: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设计课程。培养学生良好的感情态度。

3、学情分析:前两节课已经解决了字词、文学常识,了解了故事情节,并分析了祥林嫂这一人物形象。这节课更深入地探讨已经有了基础,所以学生能够顺着老师的思路进一步挖掘思想。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引导学生通过文中人物的相关描述来分析人物形象。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人物的分析探究祥林搜的死因,揭示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通过文本的学习阐述自己对文中人物等的情感态度。教师通过问题的设计和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从而把握课文的知识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于苦难者同情,对于罪恶控诉的爱憎分明的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

1、通过人物的分析探究祥林搜的死因,揭示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2、培养学生对于苦难者同情,对于罪恶控诉的爱憎分明的精神。

五、教学方法:问题法、合作探究法

六、教学手段:多媒体

七、课时安排:一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直入正题

教师:小说一开篇就告诉我们——祥林搜死了。

幻灯片1:祥林搜死了!(屏幕呈现五个大字,感叹号犹如一把刀,下面在滴血。)

(二)问题探究

1、教师:那她到底是怎么死的呢?哪些人该负责?

鲁四老爷要吗?柳妈要吗?鲁镇的其他人们要吗?„„

幻灯片2:哪些人该负责?鲁四老爷柳妈鲁镇的其他人们„„

2、教师:鲁四老爷是个怎样的人?他对祥林搜做了些什么?(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出写鲁四老爷的相关段落、语言、神态等)分析(1):从第一段中“讲理学的老监生”、“大骂新党”可以看出鲁四老爷是个迂腐保守的人;从第二段关于他书房的描写可以看出鲁四老爷是尊崇理学和孔孟之道,并且是个虚伪的人。教师:是的,这是一个封建理学的卫道士,正是有这样一群人的存在,封建思想才这样牢固。

分析(2):他对祥林搜的表现:皱眉,讨厌祥林搜是个寡妇;“既是她婆婆要她回去,那有什么话可说呢?”“可恶!然而„„”;告诫四婶,不让祥林搜在祝福时沾手;祥林搜死后骂她是个“谬种”。从他对祥林搜的这一系列表现我们可以看出,鲁四老爷是一个自私伪善、冷酷无情、自觉维护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思想的人。幻灯片3:

(下面用同样的方法分析柳妈和鲁镇的其他人们)

幻灯片4:

幻灯片5:

教师:她们都是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的牺牲品。无法认识到自己同祥林搜处于同样的社会地位,反而来嘲笑讥讽自己的姐妹,把祥林搜当做取乐的工具,这是她们的悲哀,也正是当时中国贫困、落后的农村中劳动妇女的悲哀。

教师:鲁迅在《灯下漫笔》里说中国人民在历史上从来只有两种命运:想做奴隶而不得,暂时做稳了奴隶。祥林搜是“想做奴隶而不得”的人,鲁镇的其他妇女们是“暂时做稳了奴隶”的人。

教师:上到卫道士,下到善良的柳妈,甚至于同情祥林搜的“我”,都在把祥林搜往死路上赶,难怪丁玲说:“祥林嫂是非死不可的,同情她的人和冷酷的人,自私的人,是一样把她往死里赶,是一样使她精神上增加痛苦。” 幻灯片6:

“祥林嫂是非死不可的,同情她的人和冷酷的人,自私的人,是一样把她往死里赶,是一样使她精神上增加痛苦。”——丁玲

教师:这些人需要为祥林搜的死负责,然而显然他们都不是元凶。那么元凶是谁呢?

明确:封建礼教、封建迷信

教师小结:封建礼教、封建迷信思想是一个大笼子,把所有人都装在里面,然后那些人又造了一个笼子,把祥林搜装进去。

第二篇:祝福教案第二课时

《祝福》教案(第二课时)

人物形象分析:祥林嫂

方法:肖像描写

语言描写

行动描写

一、肖像描写

找出文中对祥林嫂进行的三次肖像描写,看看她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样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描写眼睛

描写衣着

描写脸色

要极俭省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出他的眼睛

——鲁迅

二、语言描写

(1)自述阿毛之死

提问:为什么作者不厌其烦地写?

更突出了祥林嫂的痛苦与自责

(2)与柳妈对话

加重了精神负担(3)与“我”对话

矛盾心理

希望破灭

补充:祥林嫂生活遭受种种不幸,充满迷信思想。

三、行动描写

找行动

反对再嫁——逃、撞

怕被分身——捐(门槛)

怀疑灵魂——问

补充:祥林嫂还是一个内心充满封建礼教,迷信思想的人。

第三篇:祝福教案第二课时

祝 福

教学目标:

一、把握小说人物的性格特征。

二、理解造成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认识封建礼教吃人的罪恶本质。教学重点:

学习肖像描写、行为描写等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教学难点:

抓住人物形象,从“人际关系环境”角度分析祥林嫂悲剧及悲剧根源。教学过程:

一、导入:

祥林嫂无名无姓,无牵无挂,在忙碌热闹的祝福声中,带着疑问、痛苦,也带着希望和幻想,凄然的死去了。她临死前提了三个问题:一个人死了以后,究竟有没有魂灵?有没有地狱?死掉的一家人都能见面吗?对魂灵,祥林嫂既“希望其有,又希望其无”。她希望死后的魂灵能与阿毛团圆,又害怕自己嫁过两个男人,不能从一而终,不能善终,要在地狱里受罪。是谁弄得祥林嫂欲生不得,欲死不能?是什么把她赶上了绝路呢?今天我们的任务就是探求祥林嫂的死因。

二、透过人物行为和肖像变化,从“人际关系环境”角度分析祥林嫂悲剧的根源。

(请学生按时间顺序,分析祥林嫂的行为及肖像变化,并深入挖掘其社会根源。)

1、祥林嫂的行为及目的

(1)请用四个字概括祥林嫂一生的行为。逃、撞、捐、问。

(2)她为什么会有这些行为?(引导学生揭示其行为的目的。)逃(不愿改嫁)

目的:守住贞节

撞(守住贞节)捐(洗清罪责)问(疑惑鬼神)

求得做人的尊严

(3)找出和行为相对应的肖像描写及整体印象。

第一次: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只是顺着眼。整体印象:模样还周正

第二次: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整体印象:痛苦。

第三次:脸色灰黑,眼睛窈陷下去,连精神也更不济 了。整体印象:木偶。第四次: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了,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整体印象:乞丐。

(4)对比四次肖像变化,总结祥林嫂的性格及命运。

祥林嫂是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她勤劳、善良、质朴、顽强,但在旧社会却不但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反而成了一个被践踏、被迫害、被愚弄、被鄙视的人物,以致被旧社会所吞噬。

三、讨论总结:“人际关系环境”对祥林嫂悲剧命运的作用。

1、是谁直接或间接地将祥林嫂逼向死亡? 鲁四老爷、四婶、柳妈、婆婆、大伯、鲁镇男女

2、他们都对祥林嫂做了什么,支配他们的思想是什么 ?

(1)鲁四老爷

鲁四老爷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是封建思想的坚决捍卫者。他自私、冷酷无情、思想僵化,反对社会的一切变化。对于祥林嫂,他开始只是“讨厌她是一个寡妇”,感到不吉利罢了,但还能容忍。后来祥林嫂再嫁回来,女人再嫁,在封建理学的伦理观念上,是女人最大的罪恶,鲁四老爷就不能容忍了,害怕玷污了祖先,最终剥夺了她的劳动权。凭着封建宗法思想和封建礼教的权威,把祥林嫂一步步逼上死亡的道路。

(2)婆婆和大伯

婆婆强迫祥林嫂改嫁,说明旧社会劳动妇女没有人身自由,丈夫死了还得受制于婆婆。从中我们还可看到一个矛盾:婆婆卖媳妇是应该的,甚至人们还夸她精明,祥林嫂的反抗是不应该的。在这个角度上,封建思想是支持她婆婆的,婆婆可以支配媳妇的命运。但改嫁又偏偏是祥林嫂最大也是唯一的罪名。在这个方面,封建思想又不可能原谅祥林嫂的“罪”。大伯收房子也是应该的。原因很简单,祥林嫂没了儿子,也就是没了贺家的后代,也就成了贺家的外人,房子是不能给她的。但封建思想又教育女子们:生是夫家人,死是夫家鬼。在这个矛盾中,我们也看不见祥林嫂的生存空间。

(3)柳妈

柳妈和祥林嫂同样是一个旧社会的受害者,她是一个受压迫的劳动妇女。但是由于她受封建迷信思想和封建礼教的毒害很深,相信封建迷信思想和“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理学信条。至于她讲阴司故事给祥林嫂听,本身没有什么恶意,主观愿望还是想为祥林嫂寻求“赎罪”的办法,救她出苦海,并非要置祥林嫂于死地。但柳妈以剥削阶级统治人民的思想——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为指导,来寻求解救祥林嫂的“药方”,这不但不会产生疗救的效果,反而给自己的姐妹造成难以支持的精神重压,把祥林嫂推向更恐怖的深渊。

(4)鲁镇的人们

鲁镇上的人们对祥林嫂的遭遇没有任何的同情,他们一开始只是用祥林嫂的悲剧满足一下自己的猎奇心理,等到厌倦了,便对之嘲笑唾弃,表现出一种冷漠厌烦的态度,他们也是深受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思想毒害的人,正是由于这种思想统治了他们的灵魂,所以,他们鄙视祥林嫂,他们的态度,也增加了祥林嫂精神上的痛苦,他们和鲁四老爷一起,把祥林嫂逼上了死路。

3、引导学生回顾总结祥林嫂的死因,揭示礼教吃人本质。

4、小结:

祥林嫂生活在“鲁镇社会”的最底层,她以善良、坚毅、朴实、忠厚的性格希求获得做为人的最起码的尊严和自由,即使这样,最终还是成了一个被践踏、被损害,被人们遗弃在尘芥堆中的女人。虽然她的心目中有着对鬼神的敬畏和对灵魂的迷惑,虽然他经历着贫穷、丧夫、丧子的沉重打击,但什么才是她走向穷途末路的根本原因呢?是鲁四老爷的“皱眉”;是四婶的“你放着吧,祥林嫂”;是婆婆的强迫再婚;是大伯的逐出家门;是善女人柳妈的阴间威胁论和捐门槛学说;是鲁镇男男女女的厌烦、唾弃和“又冷又尖”的笑。是罪恶、虚伪的封建礼教思想,是由这些人构成的有着畸形道德的病态社会。

四、总结:

(1)祥林嫂的悲剧是社会悲剧:

祥林嫂的悲剧形象地揭示了封建礼教、封建思想对劳动妇女的迫害和摧残。作品中,封建礼教(鲁四老爷为代表)、家庭(婆婆、大伯)、社会(鲁镇的人们),无不一步步把祥林嫂推向绝境。社会迫使她不能守节,又不能不守节,“要做奴隶而不得”,正是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造成了祥林嫂的悲剧。它虽然不是刀子,却比一切刀子更锋利,更凶残,杀人不见血。

(2)方法总结: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环境和故事情节。人物塑造中通常利用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描写手法,表现人物性格,反应人物命运,并通过人际关系即社会环境的描写揭示小说主题思想。

五、作业:

1.请你结合祥林嫂的生平遭遇,为她拟一副对联或挽联,并用现代人的眼光给她寻找出路。

2.找出课文中的环境描写,分析其作用。

第四篇:《祝福》名师教案(3课时)

《祝福》名师教案

【教学目标】

了解小说背景,研习课文,理清小说情节结构;

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明确“祝福”的深刻含义。【教学重点】

1.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教学难点】

1.准确把握祥造成林嫂悲剧的原因; 2.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了解小说背景;

2.研习课文,理清小说情节结构;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新课。

鲁迅先生写过一篇《〈呐喊〉自序》,文章不但告诉了我们年轻的鲁迅先生的曲折的生活经历,而且告诉了我们鲁迅先生的思想发展过程。鲁迅先生最终写起小说来,既是他的文学报国之梦的延续,也是受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他既要唤醒那些愚昧麻木的民众,也要慰藉在寂寞里奔驰的革命勇士,于是就有了他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呐喊》。在初中我们学过鲁迅的小说《故乡》.《孔乙己》,其中由活泼可爱而变成麻木愚昧的闰土,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孔乙己,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学习的是鲁迅先生又一篇著名的小说《祝福》。(板书)

二.介绍背景。

《祝福》写于1924年2月,是鲁迅第二部短篇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鲁迅一生有三部短篇小说集:《呐喊》(收有1918---1922年间创作的小说).《彷徨》(收入1924---1925

/ 8 年所写的11篇小说).《故事新编》(历史小说集,收入1922---1935年间的作品。)鲁迅以极大的热情欢呼辛亥革命的爆发,可是不久就失望了。他看到辛亥革命以后,帝制政权虽被推翻,但代之而起的却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封建社会的基础并没有彻底摧毁,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宗法观念.封建礼教仍然是压在人民头上的精神枷锁。这一时期的鲁迅基本上还是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还不可能用马克思主义来分析观察,有时就不免发生怀疑,感到失望。他把这一时期的小说集叫做《彷徨》,显然反映了其时自己忧愤的心情。但鲁迅决没有畏缩.退避,而是积极奋斗。

《祝福》这篇小说成功地塑造了一个中国封建社会的妇女祥林嫂的形象。小说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地主阶级对劳动妇女的摧残与迫害,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指出彻底反封建的必要性。三.研习课文。

1.学生活动:速读课文,了解小说内容。

要求:分别用一句话概括各部分大意。

【明确】第一部分:祥林嫂在鲁镇人的祝福声中凄然死去。

第二部分:祥林嫂第一次到鲁镇做工。(死了丈夫,不堪虐待逃出婆家,被婆家抓回。)第三部分:祥林嫂被强行改嫁给贺老六。

第四部分:祥林嫂第二次到鲁镇做工。(死了第二个丈夫,儿子被狼叼走,鲁镇的人奚落祥林嫂,鲁四老爷不准祥林嫂参与祭祀,祥林嫂捐门槛,祥林嫂沦为乞丐。)

第五部分:鲁镇年终祝福的情景,我的感受。

2.《祝福》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关于祥林嫂的故事。一个完整的故事一般分为这样几步:序幕——开端(发生)——发展——高潮——结局——尾声。提问:这个故事的序幕.开端(发生).发展.高潮.结局.尾声各是什么?小说是怎样安排故事的情节结构的呢?

【明确】①.序幕:鲁镇年终祝福景象。开端:祥林嫂初到鲁镇做工。发展:祥林嫂被强行改嫁给贺老六。高潮:祥林嫂第二次到鲁镇做工。结局:祥林嫂在鲁镇人的祝福声中凄然死去。尾声:鲁镇年终祝福的情景,我的感受。

②.本文在序幕以后就写出了故事的结局,这是采取了倒叙的手法。

3.理解倒叙手法在文中的作用? 【讨论归纳】

①.设置悬念,使读者急于追根溯源探求原委;

/ 8 ②.写祥林嫂在富人们一片祝福中死去,造成了浓重的悲剧气氛,而且死后引起了鲁四老爷的震怒,揭示了祥林嫂与鲁四老爷之间的尖锐的矛盾,突出了小说反封建的主题。

四.布置作业。

1.正确掌握下列加点词语的读音:

寒暄.朱拓.间或一轮.踌蹰.忌讳.聘礼.呜咽.祭祀.咀嚼.诡秘.炮烙 .............2.祥林嫂在鲁镇人的祝福声中凄然死去了。有人说,祥林嫂是被鲁四老爷之流逼迫致死的;也有人说,祥林嫂是被柳妈这一类人害死了祥林嫂。试想,造成祥林嫂人生悲剧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讨论造成祥林嫂人生悲剧的原因。重点分析鲁四老爷和柳妈的形象。【教学内容及过程】 研读课文

一.作业检查。正确拼读下列加点的词语:

寒暄或一轮jiàn 踌蹰.xuān 朱拓.tà 间...chóuchú 忌讳礼pìn 呜咽.huì 聘..yâ 祭祀.sì 咀嚼秘ɡuǐ 炮烙páo ..jǔjuã 诡..二.合作探究

分析讨论祥林嫂.鲁四老爷和柳妈的形象,初探造成祥林嫂人生悲剧的原因。

㈠祥林嫂在鲁镇人的祝福声中凄然死去,但祥林嫂的形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思考下列问题,分析祥林嫂形象。

1.祥林嫂为什么要前后两次来到鲁家做工?

2.祥林嫂第一次到鲁镇时,面对繁重的工作,祥林嫂为什么“反而满足”呢? 3.祥林嫂死了第一个丈夫,改嫁给贺老六,但鲁镇的人们为什么仍叫她祥林嫂? 4.在鲁镇,鲁四老爷.镇上的人们对待祥林嫂这个“嫁而再寡”的不幸女人态度如何? 5.祥林嫂第二次到鲁镇后,总是不厌其烦地讲述阿毛的遇害的故事? 【明确】

1.死了丈夫,不堪婆家虐待/死了第二个丈夫,失去了儿子,族家大伯收房子,被赶出婆家。

/ 8 2.既反映了祥林嫂的勤劳,对生活要求的低微,也反衬了她在婆家所受到的迫害之重。3.否定祥林嫂再嫁。

4.镇上的人们同情而奚落,鲁四老爷说她伤风败俗,最终赶她出鲁家。

5.阿毛的死,使不幸的祥林嫂最终失去了生活的希望,对儿子的思念与内疚,使善良的祥林嫂近于麻木。

【小结】祥林嫂是生活在旧中国的一个被践踏.被愚弄.被迫害.被鄙视的勤劳.善良的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

(二)祥林嫂在鲁镇人的祝福声中凄然死去了。有人说,祥林嫂是被鲁四老爷之流逼迫致死的;也有人说,祥林嫂是被柳妈这一类人害死了祥林嫂。那鲁四老爷和柳妈为何许人呢? 1.鲁四老爷形象分析。

以下几处是小说中关于鲁四老爷对祥林嫂态度的描写: a.祥林嫂第一次到鲁家时,鲁四老爷“皱了皱眉”。(讨厌她是一个寡妇。)

b.祥林嫂被抢时,先是大骂“可恶”,接着又是“然而”。

(既是祥林嫂的婆家要她回去,自然是有道理的;祥林嫂既是逃出来的,可见不守妇道,抓回去也在情理之中。)

c.祥林嫂第二次到鲁家时,鲁四爷暗暗告诫四婶:用她帮忙还可以,祭祀时候可不能用她沾手。(这种人似乎很可怜,但是败坏风俗。不容忍她的再嫁,害怕玷污了祖先。)

d.祥林嫂死后,鲁四老爷高声诅咒:“不早不晚,偏偏要在这个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死于祝福的时候,大不吉利。)

——从以上情节可知,鲁四老爷为人恶毒,毫无怜悯之心;维护封建礼教和迷信思想。思考:小说除了以上几处写到鲁四老爷,还有哪些地方对他作较为细致的描写?通过这些描写,让我们认识了一个怎样的鲁四老爷的形象?

【明确】1.①和“我”见面时大骂新党;②对鲁四老爷的书房陈设的描写。

2.①和“我”见面时大骂新党,足见他保守.反动,反对改革与革命,维护封建旧制度。

②对鲁四老爷的书房陈设的描写,则点明了他的身分——地主阶级.封建理学的卫道士,从而揭示出他成为杀害祥林嫂的刽子手的深刻的阶级根源和思想根源。

【小结】鲁四老爷是当时农村中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地主阶级知识

/ 8 分子的典型形象。他政治上迂腐.保守,顽固地维护旧有的封建制度,反对一切改革与革命。他思想上反动,尊崇理学和孔孟之道。自觉维护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他是造成祥林嫂悲剧的一个重要人物。2.柳妈形象分析。

【明确】关于柳妈的描写有两处:①柳妈奚落祥林嫂再嫁;②柳妈说鬼,动员祥林嫂捐门槛。提问:柳妈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分析:①柳妈和祥林嫂一样都是旧社会的受害者。虽然她脸上已经“打皱”,眼睛已经“干枯”,可是在年节时还要给地主去帮工,可见,她也是一个受压迫的劳动妇女。

②由于她受封建迷信思想和封建礼教的毒害很深,相信天堂.地狱之类邪说,所以她对祥林嫂改嫁时头上留下的伤疤,采取奚落的态度。至于她讲阴司故事给祥林嫂听,也完全出于善意,主观愿望还是想为祥林嫂寻求“赎罪”的办法,救她跳出苦海,并非要置祥林嫂于死地,只是结果适得其反。

她的主观愿望和客观效果的矛盾说明柳妈是以剥削阶级统治人民的思想──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思想为指导,来寻求解救祥林嫂的“药方”的,这不但不会产生“疗效”的效果,反而给自己的姐妹造成了难以支持的精神重压,把祥林嫂推向更恐怖的深渊之中。同情他的人,也把他推向深渊,这更显示出悲剧的可悲。柳妈正是这样一个同情祥林嫂而又给她痛苦的人。三.课后思考

1.造成祥林嫂人生悲剧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根据以上分析可知,这原因来自鲁四老爷之流,也来自柳妈等人,但仔细想想,这原因是否也来自祥林嫂自身呢?

2.小说中重要人物除了祥林嫂.鲁四老爷.柳妈外,还有一个不可或缺的人物——“我”,试想一想,小说中“我”是一个怎样的人?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1.进一步研讨造成祥林嫂人生悲剧的原因。2.分析“我”的形象。3.分析小说的环境描写。4.明确“祝福”的深刻含义。【内容及步骤】

一.进一步研讨造成祥林嫂人生悲剧的原因。

/ 8

(一)分析造成祥林嫂人生悲剧的自身原因。

提问:上节课,我们分析了鲁四老爷和柳妈的形象,根据分析可知,造成祥林嫂人生悲剧的原因既来自鲁四老爷之流,也来自柳妈等人,但仔细想一下,这原因是否也来自祥林嫂自身呢?

【明确】1.相信封建迷信和封建礼教思想。

(虔诚地参与祭祀活动,相信有神鬼迷信和捐门槛可以消祸的邪说。)

2.自觉的奴隶性格。

她逃到鲁镇,做了鲁四老爷家的女工。她食物不论,干活不停,“实在比勤快的男人还勤快。到年底,扫尘,洗地,杀鸡,宰鹅,彻夜的煮福礼,全是她一人担当”,“然而她反而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

被暴力嫁给贺老六后,新丈夫“有的是力气,会做活;房子是自家的”。加上有了孩子,她就又感到满足了,旁人也以为她交了好运。

这种“满足”和“好运”本身就带有悲剧的性质,因为她所感到满足的并非是不受压迫的“人”的地位,而是“安分耐劳”的奴隶式生活。而最后连做奴隶的资格也被剥夺了。这种自觉的奴隶性格,正是造成祥林嫂悲剧的内在原因。

(二)总结造成祥林嫂人生悲剧的原因。

祥林嫂是一位不幸的女人,造成其人生悲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鲁四老爷和柳妈等人的外在原因,也有祥林嫂自身的内在原因。鲁四老爷为什么要迫害祥林嫂呢,除了阶级的原因之外,还因为祥林嫂的再嫁,而这在当时是不合礼法的。而柳妈等人不经意的迫害,却更是因为祥林嫂的再嫁以及相信神鬼的迷信思想。在祥林嫂方面,也是选择的用迷信的办法寻求解脱,结果,使自己走向了更加黑暗的深渊。这样看来,封建礼教和迷信思想才是造成祥林嫂人生悲剧的真正原因。

思考:生活中有那么多人物可书可写,作者为什么单要塑造不幸的祥林嫂来写呢?

祥林嫂的一生无疑是个悲剧——既是一个性格悲剧,更是一个社会悲剧。鲁迅对悲剧下过一个定义:“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是旧中国千百万劳动妇女悲惨遭遇的真实写照。作者正是通过塑造祥林嫂这一典型人物,对吃人的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进行深刻的揭露和有力地抨击的。

二.“我”的形象分析。

/ 8 小说中重要人物除了祥林嫂.鲁四老爷.柳妈外,还有一个不可或缺的人物——“我”,试想一想,小说中“我”是一个怎样的人?

小说中的“我”是一个具有进步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我”有反封建的思想倾向,憎恶鲁四老爷,同情祥林嫂。对祥林嫂提出的“魂灵的有无”的问题,之所以作了含糊的回答,有其善良的一面;同时也反映了“我”的软弱和无能。

在小说的结构上,“我”又起着线索的作用。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都是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来展现的。“我”是事件的见证人。

三.分析小说的环境描写。

问题:小说中有三处写到祝福的场面,作者巧妙地把祥林嫂悲剧性格上的几次重大变化,都集中在鲁镇“祝福”的特定的环境里,这样安排有何作用? ①第一次是描写镇上各家准备“祝福”的情景。

祝福是“鲁镇年终的大典”,富人们要在这一天“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的好运气”,而制作“福礼”却要像祥林嫂一样的女人“臂膊在水里浸得通红”,没日没夜地付出自己的艰辛,可见富人们所祈求的幸福,是建立在榨取这些廉价奴隶的血汗之上的。这样通过环境描写就揭露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预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性。同时,通过“年年如此,家家如此”,“今年自然也如此”的描写,也显示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农村的状况:阶级关系依旧,风俗习惯依旧;人们的思想意识依旧。总之,封建势力和封建迷信思想对农村的统治依旧。这样,通过环境描写,就揭示出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预示了祥林嫂悲剧的必然性。

②第二次是对鲁四老爷家祝福的描写。

祝福本身就是旧社会最富有特色的封建迷信活动,所以在祝福时封建宗法思想和反动的理学观念也表现得最为强烈,在鲁四老爷不准“败坏风俗”的祥林嫂沾手的告诫下,祥林嫂失去了祝福的权力。她为了求取这点权力,用“历来积存的工钱”捐了一条“赎”罪的门槛,但所得到的仍是“你放着罢,祥林嫂”。这样一句喝令,就粉碎了她生前免于侮辱,死后免于痛苦的愿望,她的一切挣扎的希望都在这一句喝令中破灭了。就这样,鲁四老爷在祝福的时刻凭着封建宗法思想和封建礼教的淫威,把祥林嫂一步步逼上死亡的道路。

特定的环境描写,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同时也增加了人物形象的真实感与感染力。③第三次是结尾通过“我”的感受对祝福景象的描写。

祥林嫂死的惨象和天地圣众“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的气氛,形成鲜明的对照,7 / 8 深化了对旧社会杀人本质的揭露,同时在布局上也起到了首尾呼应,使小说结构更臻完善的作用。

四.理解“祝福”为标题的深刻含义。

1.小说起于祝福,结于祝福,中间一再写到祝福,情节的发展与祝福有着密切的关系。(结构情节的作用)

2.封建势力通过祝福杀害了祥林嫂,祥林嫂又死于“天地圣众”“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的祝福声中。通过这个标题,就把“凶人的愚顽的欢呼”和“悲惨的弱者”的不幸,鲜明地摆到读者的面前,形成强烈的对比,在表现主题方面更增强了祥林嫂遭遇的悲剧性。(深化主题的作用)

五.布置作业

1.小说前后三次描写了祥林嫂的肖像,特别突出了对眼睛的描写,试比较前后描写的不同,并分析肖像描写对于表现人物形象有何作用。

2.文句分析。(p7末尾段—p8首段。)A.正确理解下列语句的含义: ①活得有趣的人们: ②无聊生者: ③厌见者:

④反而渐渐地舒畅起来: B.断句:

则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

/ 8

第五篇:赤壁赋教案(三课时)

《赤壁赋》全程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了解作品“以文为赋”,骈散结合的形式特点,鉴赏品味课文精美的语言。2.了解作者运用的主客问答这一赋体的传统手法,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3.理解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了解其宇宙观、人生观中辩证、达观成分的积极意义。

二、能力培养目标

1.培养学生通过诵读体悟和鉴赏优美、形象语言的能力。

2.培养对精品诗文的整体把握能力,能知人论世领悟文旨,理通思路,赏析表现手法,辨别高下优劣。

三、德育渗透目标

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坎坷,笑对苦难的乐观主义精神。

重点、难点

理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赏析课文典雅、精美的语言,是本文学习的重点;了解主客问答这一赋体传统手法在表达思想情感中的作用,了解作者在旷达的风貌之下寄寓的悲愤苦闷的复杂情感,是理解鉴赏上的难点。

解决办法:

1.介绍与课文相关的作者生平经历,力求知人论世,较深入地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2.反复诵读课文,体会文章的语言与意境之美。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宋代的黄州,就是今天湖北黄冈。黄冈西北的长江边上,有一处风景胜地。那儿矗立着一座红褐色的山崖,因为形状有些像鼻子,人们就称它为赤鼾矶;又因为山崖陡峭如一面墙壁,所以它也被称为赤壁。宋神宗元年,苏轼遭受政治迫害,被贬谪到黄州已经两年了。“长江绕廓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水中的鲜鱼,山间的新笋,江城的一切风物,都给政治失意的苏轼带来了莫大的慰藉。那时,他曾站在江边的赤壁上,眺望如画江山,唱出“大江东去”的豪放歌声。他还在七月十六日一个幽静的夜晚,驾舟畅游于赤壁之下的长江水面,写下了千古名作《赤壁赋》。

二.作者背景及解题(学生课前搜集,教师做补充)

苏轼出身于一个比较清寒的文人家庭,从幼年起就受到良好的文学熏陶,尤其是在父亲苏洵的影响下,早年便‘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宋仁宗嘉花二年(l057 年)苏轼中进土,年方21岁,嘉拓六年,授大理寺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厅公事,由此,踏上了一条颠沛坎坷的仕途生涯。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其实是谏官李定、舒擅、何正臣三人断章取义地摘出他讽刺新法的诗句进行诬陷。“乌台”即御使府,详见下文.),后经苏辙等人营救才免罪释放,被贬满黄州团练副使。从“乌台诗案”到流放黄州是苏轼人生的重要转折,政治上失意访惶,精神上孤独苦闷。但是生性旷达的诗人在老庄佛禅和山水之乐中求得解脱,自号“东坡居士”,并写了千古传唱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这样充满哲学意味,凝聚人生思考的名篇佳作。

关于“赋”:

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其特点是“铺采螭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屈原为代表的“骚赋”,汉代为代表的“辞赋”,魏晋以后的“骈赋”,唐代又由骈体转为“律赋”,宋代以散文形式写,称为“文赋”。著名的有杜牧的《阿房宫赋》、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赤壁赋》。苏轼的《赤壁赋》摆脱了魏晋时期铺陈浮华、罗列词藻的文风,紧紧围绕着自己的“志”,追求真情实景。这篇文章的景物描写虽然笔墨不多,但是意境创造真切情新,景物描写优美自然,抒发情感也真挚朴实。在创作风格达到炉火纯青程度,成了千古不朽的名作。

三. 教师配乐朗诵全文,要求听准字音,听出节奏,听教师对文章感情变化的处理。

壬rãn戌xū 属zhǔ客 窈yǎo窕tiǎo 冯píng虚御风 桂棹zhào 倚歌而和hâ 愀qiǎo然 舳zhú舻lú 山川相缪liáo 酾shī酒 横槊shuò 渔樵qiáo 江渚zhǔ 匏páo樽 蜉fú蝣

指导朗读应注意下列几点:

1、读出重音。如“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动词重读;“哀吾生之须臾,慕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韵字重读;“而今安在哉”“而又何羡乎”疑词重读。

2、读出节奏。如: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盖将/自其变//而观之。

3、读气势。如“方其破荆洲,下东陵,顺流而东也,(停顿较小语速较快)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朔赋诗(节奉一至语速舒缓)固一世之雄也,(停顿较大气势豪迈而今安在哉?(情感急转缓慢低沉)”。

4、读出情感。如:“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何其乐也。“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何悲哉。“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而吾与子所共适”,何其旷达。“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又何其洒脱。读者细心体悟词语的抑扬顿挫,文句的舒缓轻重

四.自由朗读课文,疏通字词 课文注释补充:

泛舟:荡舟,划着船。泛,浮行,漂浮。

白露横江:白茫茫的水气横铺在江面上。横,横铺,覆盖,笼罩。

浩浩乎:广阔的样子。

饮酒乐甚:喝着酒,快乐极了。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像是怨恨,又像是思慕,像是哭泣,又像是倾诉。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能使潜藏在深渊中的蛟龙起舞,孤舟上的寡妇哭泣。舞、泣,都是动词的使动用法。

侣鱼虾而友麋鹿:以鱼虾为伴侣,以麋鹿为朋友。侣、友,名词的意动用法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拉着飞升的仙人在宇宙遨游,抱着明月长久存在下去。挟,夹持。以,连词,同“而”。长终,指与明月相终,即永远存在。

取之无禁,用之不竭:占有它们,无人禁止,使用它们,无穷无尽。

洗盏更酌:洗净杯子,重新斟酒。

第二课时

课文结构及鉴赏

(一)、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思考找出作者情感变化的过程(找出原句)教师明确:乐甚——愀然——悲——喜而笑

乐————悲————乐

(二)、集体朗读

作者为什么乐,又为什么悲?怎样从乐转悲,又如何从悲转乐的?我们一段一段 的分析。

(三)研读第一段

1、默读,思考赤壁之景到底怎样,找出描写赤壁之景的句子。

明确: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万顷之茫然

2、请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风月无边的赤壁秋景图。

明确:清风和明月交织,露珠和水色辉映,幽雅而宁静,苍茫而朦胧,风月无边,秋景如画。

板书:画意—美

3、“一切景语皆情语”,在这清幽朦胧的景色中,主人公心情如何?哪些词句最 能直接传达这种泛舟秋江的心情?

明确:“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诵”、“歌”,古人在心情愉悦的时候最爱做的两件事就是喝酒、唱歌。表现出泛舟秋江赏美景的愉悦;“纵”,是放纵吗?不是,大家看一下注释怎么解释的,任,在这里有听凭、随意的意思。主人公在茫无边际的江水中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于是“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作者自己在辽阔江面上泛舟,仿佛在浩荡的太空中乘风飞行,毫无阻碍简直就要远离人世,飘飘升入仙界里去了,令人陶醉其中。如此之美景使人心旷神怡,此一乐也――山水之乐、诗酒之乐。

板书:诗情—乐。

4.作者开始游赤壁时,景色如何?心情如何?

景:皓月当空,碧水万顷,月光朦胧,清风徐徐,景象澄沏,如梦境一般。事:友人相聚,泛舟江上,畅饮美酒,咏诗诵文,迎风赏月。情:“乐”。舒畅飘逸,飘飘欲仙,超然物外,陶醉于良辰美景。

5、齐读第一段,要读出羽化登仙、飘然世外的欢快之情

(四)研读第二段

1、朗读。

2、开头继上文写泛舟时的欢乐心情,“于是饮酒乐甚”,古人抒发欢乐之情往往 是饮酒赋诗,此处也不例外,“扣舷而歌之”就是写照。作者不仅歌“窈窕之章”,还歌“渺渺兮余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3、这首歌有谁的风格?(生答:屈原)

屈原为什么写离骚?司马迁在《史记》中说,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苏轼也要寄托忧愁吗?

明确:苏轼的政治遭遇:这篇赋写于宋神宗赵顼元丰五年(1082)作者被贬黄 州之后。被贬的起因,是谏官李定、舒禀、何正臣等人从苏轼的诗作里摘出一些 讽刺新法的诗名,告发他反对新法,结果苏轼被捕入狱。出狱后被贬到黄州,名 义上任团练副使,实则等于充军。(检查学生课前资料搜集—乌台诗案)。用病逝前两个月所作的《自体金山画像》: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余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这首诗正是作于作者被贬黄州作团练副使时,大家说这时苏轼的心情如何啊?(生答忧愁)

4、再回到课本,看第二段,第一句延续上段写乐而歌,紧接着感情由乐转悲。那么他是从哪里开始转悲的呢?他的情感转折点在哪里?

明确:多数人认为,作者感情脉络由喜转悲,是从箫声出现开始的。而清人李扶九在《古文笔法百篇》中说:“篇中所言,不过随时行乐,惟美人二字,则公真意所在。”

5、问:你们认为文中由乐转悲的原因是什么――是客的箫声,还是苏轼歌中的“美人”二字本身就蕴含着悲意?(前后讨论后发言)

教师发表见解(供参考):美人,在离骚中,屈原说“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将美人比作楚怀王。这个意象从离骚起,就开始具有政治寓意,或者比作君王,或者比作自己的政治理想。比如李白在《长相思》中“美人如花隔云端”。苏轼在这里借用离骚的意境,正是为了写出自己与屈原相似遭遇引发的相似的心境,写出了苏轼忠君的殷切,希望君主能重用自己,希望自己能为大宋分忧,而自己却遭受贬谪,理想无法实现,悲从中来。所以他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就感叹

“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作者的心情于是由对天地自然界的浩渺的赞美引出对人世不如意的“悲情”,而这种悲情借客人箫声的悲凉反映出来,“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泣孤舟之嫠妇”。苏轼借助夸张,想象,比喻等手法,把洞箫那种低回的哀音表现得十分形象,真切。

6、朗读:

体会苏子在唱歌时流露的悲情。

第三课时

(一)研读第三段

1、朗读第三段

2、问:这一段,作者写了几层悲意,都有哪些悲呢?

明确:赞颂曹操的功业并不是主要的,“而今安在哉?”一句才是重点。就是这么个一世之雄,随大江东去而销声匿迹,是何等的黯然。这是“风流总被雨风出去”之悲,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之悲。A、英雄不在之悲(板书)。

问:客除了悲叹英雄不在,还有何悲?(朗读“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羡长江之无穷。”)(“寄蜉蝣于天地,涉沧海之一粟。”――“蜉蝣与天地,沧海与一粟”对比,说明 人的渺小。)(“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吾生之须臾和长江之无穷对比,说明人生短暂,如匆匆过客。)此二悲也。这是人生“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之悲,B、人生短暂之悲。(板书)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骤,是多次的意思。说明理想美好,却难以实现。理想与现实之冲突的悲哀,此三悲也。C、理想现实矛盾之悲。(板书)

客之三悲一由古(一世之雄)今(而今安在)历史对比生悲(英雄不存),一由人生短暂(寄蜉蝣、哀吾生)感触生悲(人生不永),一由理想(挟飞仙,抱明月)现实(不可骤得)矛盾生悲(脱世不得)。以上三悲都是从小我的观点得出的。几层悲情转换中,有一个其关键作用的虚词,是?(况):“况吾与子„„”之况。一个况字将作者从怀古转为忧今,从感叹他人转为哀叹自己。

3、如何理解“客”之所“悲”?

客”之所以“悲”,在于触景伤怀,有感于人生短暂。眼前之景,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曹操的诗句,进而联想到曹操兵败赤壁的惨状,这么个“一世之雄”尚且随着“大江东去”,而销声匿迹,那么默默无闻的平庸之辈就更连影子也不曾晃动一下便悄然消失了。表现出一种消极的人生观和虚无主义思想。虽为客,实际反映了作者本人思想中的消极面。

4、通过第三段,看情景理如何结合?(重点)

通过客曰写眼前的江水明月,是写景;由此想到曹操周瑜的“而今安在”,揭示人生短促之悲,是议论,怀古见己之渺小,自然生出“渺沧海之一粟,羡长江之无穷”,的感慨,是抒情。情景理完美的结合在一起。

(二).研读第四段

1、朗读第四段,思考: 作者既然如此之“悲”,最后一段又为何借客人之口说出了自己“喜而笑”呢?(讨论第四段)。

心病还需心药医,听了苏轼的一番道理,客人思想上得到了顿悟,苏轼是怎样说理的,能为我们阐述一下吗?

明确:苏子以明月江水作比,从“变与不变”的角度阐发,说明世界的万物和人生,都既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从变的角度看,天地万物就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能保持不变;从不变的角度看,物我无尽,万物和人类都是永久不变的。因此,用不着羡慕江水和明月的永不增减,也用不着哀叹人生的短促。

板书:由情入理

2、问:那苏子认为该怎样度过人生呢?

明确:大自然是个无穷宝藏,江上之清风有声,山间之明月有色,江山无尽天地无私,风月长存,声色俱美,正可徘徊其间而自得其乐。正是用这种观点看待万事万物,作者的悲怨也就得到了思想上的解脱。回归自然,融于自然在恬淡幽静、气氛清新的清风明月中找到了精神的寄托。思想矛盾解决了,心胸也随之旷达超脱起来。

苏轼的这种成熟最终让客人“喜而笑”。请同学们齐读最后一段,此时的喜是大喜大悟的喜。是彻底悟透人生后的喜。

(三)品苏之韵

卜算子

黄州定惠院寓居作

(1083

贬居黄州)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定**

(1082

贬居黄州)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1、这两首词分别写出了苏轼被贬黄州后的心路历程。大家自由读一读,看看你分别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苏轼?

《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一个孤独寂寞的苏轼;《定**》,一个忧乐两忘,祸福不惊,任天而动的苏轼。

2、点拨:

注意《定**》的下阙,这里描绘了一个充满哲理的画面:一边是料峭春风,作者感到丝丝的寒意;一边是山头斜照,作者感到些许的暖意。这既是写景,也是表达人生的哲理。人生不就是这样充满辩证法吗?在寒冷中有温暖,在逆境中有希望,在忧患中有喜悦。当我们的心灵进入了宁静的境界的时候,再看生活中的风雨或阳光,哪有什么区别呢?都微不足道。“宠辱不惊。”苏轼在这里表达的正是这样一种哲理。

(四)、总结:

1、同学们:

面对亡国的悲痛,屈原„„选择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面对官场的黑暗,陶渊明„„选择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面对权贵的淫威,李白„„选择了“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面对命运的不公,苏轼„„?

2、写一句你认为最有文采最有意蕴的话。(有时间就写,没时间就留待作业)

所以,苏轼是——【课件】

最浪漫的诗人,最豪放的词家,最超脱的文人,最潇洒的过客,最具人格魅力的大师。

苏东坡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心灵的喜悦,是他思想的快乐,他的精神滋养着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田,提升着每个人的人格。愿我们用心去体味生命中的每一缕清风,每一轮明月。因为——(读)

在人生中还有比成功和幸福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凌驾于一切祸福之上的豁达胸怀!

——周国平

下载祝福教案三课时word格式文档
下载祝福教案三课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故乡教案(三课时)

    《故乡》教学设计 ——鲁 迅(1881.9.5—1936.10.19) 主备人:张 星 年级:九年级 时间:2013年9月15日星期日 从容说课 《故乡》作为鲁迅短篇小说的典范之作,以叙事主人公“我”回......

    师说三课时教案

    《师说》是一篇非常重要的语文课文,下面就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师说三课时教案的相关文章,希望可以帮到您,如果你觉得不错的话可以分享给更多小伙伴哦!师说三课时教案教学目标 :1......

    读书方法三课时教案

    读书方法教案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读书交流活动,激发学生读书的爱好。2、通过读书交流活动,指导学生读书的方法。3、通过读书交流活动,培养学生感悟文章内容的能力和口头表达......

    跆拳道教案(前三课时)

    跆拳道 第一课时 一、 1.根据人数、身高整理队伍,分为两排,报数。安排队长。 2.立正:两脚并立,脚尖和脚跟靠拢,两眼平视前方,身体直立,下巴微收,双臂下垂,两手掌手心向里紧贴于大腿两......

    绿野仙踪阅读教案三课时[★]

    绿野仙踪 阅读推荐课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读整本书的基本方法,学会看封面,看目录,看内容简介。 2、学会用读、划、猜、想、演等方法进行阅读,理解书中内容,体会人物的内心。 3、......

    《编花篮》教案三课时

    《编花篮》教案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掌握编花篮的基本方法、技能,能编出一个小花篮。 2. 了解有关插花的基本方法和形式美法则,制作一件插花作品。 3.养成精心制作的良好习惯......

    《小小的船》三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7个生字:船、两、尖、看、见、闪、星;认识新笔画:横折弯;认识舟字旁、目字底和小字头,说出它们的名称,学会书写;理解“月儿”“两头”“看见”“星星”“弯弯”......

    八年级下册《雨花石》教案三课时

    八年级下册《雨花石》教案三时 一教学目标 1在音乐活动中,加深对先烈的敬仰,加深对祖国的热爱,加深对和平生活的热爱和珍惜。 2能深情而流畅地被厂歌曲《雨花石》,演唱《共和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