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上科学实验教案

时间:2019-05-15 06:30:5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六上科学实验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六上科学实验教案》。

第一篇:六上科学实验教案

第一个实验

实验名称:用显微镜观察水中的微生物 实验目的:观察认识微生物 实验器材:载玻片滴管显微镜水样。实验步骤:

1、调试好显微镜,换合适的目镜和物镜,调好反光镜,对好光。

2、用滴管吸取一滴水样,滴在玻片上,调节显微镜镜丰到清楚看到微生物。

3、记录所看到的微生物。观察实验现象:

水样在显微镜上清楚地看到微生物,草履虫水蚤鼓藻。总结实验结果

通过显微镜上观察水样知道水中有微生物。

第二个实验

实验名称:探究馒头发霉与哪些因素有关 实验目的:

探究在什么情况下物体容易发霉。实验器材:

新鲜馒头、烤干的馒头,透明塑料袋,暖气片。实验步骤:

1、分别把干馒头,湿馒头分别放入塑料袋。

2、将装有馒头的塑料袋放在暖气片上。

3、经过若干天观察,馒头的发霉情况。

4、记录干、湿的馒头的发霉情况。观察实验现象:

干馒头,湿馒头在同一温度下,湿馒头易发霉。总结实验结果:

经过验证:馒头的发霉与温度有关。

第三个实验

实验名称:用显微镜观察洋葱和人体表皮细胞,并比

较它们有什么不同 实验目的:

识别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的差不多异 实验器材:

显微镜、洋葱表皮、切片、人体表皮切片 实验步骤:

1、调好显微镜。

2、将人体表皮切片放在载玻片,对光。

3、观察人体表皮细胞形状,并做好记录。

4、将洋葱表皮切片放在载玻片上观察记录,所看到的洋葱表皮细胞形状。观察实验现象: 在显微镜下清晰地看到人体表皮细胞和洋葱表皮细胞的形状。总结实验结果:

洋葱表皮细胞近似长方形。

人体表皮细胞由许多不规则的细胞组成。

第四个实验

实验名称:火山和地震模拟实验 实验目的: 了解火山和地震的成因 实验所需的器材:

酒精灯、三角架、火柴、铁盒、土豆泥、番茄酱。实验步骤:

1、在铁盒了里放一些土豆做成山的形状,并在土豆泥中间挖一个小洞。

2、往洞里倒入一定量的番茄酱,用薄薄一层土豆泥封住洞口。

3、将铁盒子放到了铁架台上,用酒精灯加热,观察变热后观察番茄酱的外溢现象。实验现象:

当热到一定温度时,铁盒子的土豆泥沸腾番茄酱溢出。

总结实验结果:

形象地模拟火山地震现象。

第五个实验

实验名称:岩石风化模拟实验 实验目的:

发现冷暖变化对岩石的破坏作用。实验所需器材:

酒精灯、装有水的溶器、小石子、镊子、火柴。指导学生实验步骤:

1、检查酒精灯的酒精量,将酒精灯点燃。

2、用镊子来取小石子,放在酒精的外焰处。

3、小石子在酒精灯外焰上受热大约一分钟后将小石子放到水中

4、观察小石子在水的变化情况并作好记录。总结实验现象:

小石子经过加热后放到水中,碎成若干小块小石子并有小气泡产生。实验结果:

小石子在受热后在潮湿的环境下碎成许多小块。

第六个实验

实验目的:通过蜡烛熔化和燃烧的实验,认识物质的两类变化。实验所需器材:

蜡烛、酒精灯、蒸发皿、火柴、干燥的烧杯、澄清的石灰水、干抹布。指导学生实验步骤:

1、取小许蜡烛放入蒸发皿里,放在酒精灯上加热,观察蜡烛的变化记录。

2、点燃蜡烛,用干燥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观察记录。

3、将另一办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重新罩在火焰上方,观察并记录所到的情况。

实验现象:

1、变热的蜡变成液态,冷却后的变成固态。

2、干燥的烧杯有水雾生成。

3、有石灰水的烧杯有白色固体生成。实验结果:

物质的变化:没有新的物质产生(物理变化)

第七个实验

实验名称:研究物质的化学变化 实验目的: 研究铁生锈的原因 实验器材:

两颗铁钉、水、少许油、两根试管。实验步骤:

1、把铁钉放在盛满水的试管里。

2、往有水铁钉的试管里加入少许油。

3、每天观察铁钉的变化,并做好记录。

4、根据记录情况,写出结论。实验现象:

装有水并加少许油试管里的铁钉不会生锈。另一个加油的试管里的铁钉会生锈。实验结果:

铁在水和空气的情况下会生锈。

第八个实验

实验名称:用试纸检验物质的酸碱性 实验目的:

认识生活中的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 实验需要器材:

涂过白醋和碱水的纸花,喷壶、紫甘蓝水、碱水、白醋、带标签的玻璃容器、试管、实验步骤:

1、将两朵白纸花放好,分别用毛笔在花瓣上抹上白醋和碱水并作好标记。

2、分别向已经抹白醋和碱水的花瓣上喷紫甘蓝水。

3、记录花瓣发生颜色的变化。实验出现的现象: 抹有白醋的花瓣变红色。抹有碱水的花瓣变绿色。实验结果:

紫甘蓝水遇到酸性的特质变红色,遇到碱性物质变绿色。

第九个实验

实验名称:模拟环形山的成因 实验目的:

知道月球的基本情况以及环形山的成因 实验需要的器材:

沙盘、细沙子、大小不相同的石子、手电筒、环形山图片。实验步骤:

1、在一个盘子里铺上约3厘米厚的细沙。

2、从不同的高度往沙盘里丢下一些相同大小的石子。

3、再从同一高度丢下大小不同的石子。实验现象:

当石子丢到沙盘夺会形成大小深浅不同的石子坑。实验结果:

同一高度石子大的形成的石子坑大,小石子成的石子坑小。大小相同高度越高石子坑越大。

第十个实验

实验名称:假设与实验 实验目的:

明确什么是模拟实验和懂得假设要有依据。实验器材:

两张一样重的纸和一个小球。实验步骤:

1、把一张纸和一个小球同时从高处丢下

2、用两张一样重的纸,其中一张揉成团,同时从高处丢下。实验现象:

1、小球先着地。

2、揉成纸团的先着地。实验结果:

重量一样的物体,面积小的受到空气的阻力小,先落地,而面积大的受到空气阻力大,后落地。

第十一个实验

实验名称:

探究行星与太阳之间距离和行星公转周期有什么关系。实验目的:

认识行星与太阳的距离越远,行星的公转周期越长。实验器材:

一根1.5米长和细绳、一截6厘米长的塑料管、一个有孔的橡皮塞、一只秒电、一个砝码或几个垫圈。实验步骤:

1、把细绳穿塑料管,一头拴上橡皮塞,一头拴上砝码。

2、捏住塑料管,举过头顶,让橡皮塞做匀速圆周运动。注意:使塑料管下的绳长保持不眯。

3、分别使转动的绳长为20厘米,40厘米,60厘米,计算橡皮塞的不同运转周期。实验现象:

绳长不同长度(20厘米,40厘米,60厘米)计算橡皮塞在运转周期上是不同的。实验结果:

行星与太阳的距离越远,行星的公转周期越长,反之变越短。

雅灰小学2013—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六(1)(2)

实 验 教 案

教师:李华优

第二篇:六上科学实验操作培训

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实验操作要求

绍兴县齐贤镇中心小学

陈高峰

《工具和机械》单元 第二课 杠杆的科学

1、研究杠杆尺的实验

 实验材料:底板1块、长支架1个、杠杆尺1根、钩码若干。(学具中有) 操作方法:

(1)按学具中的图组装好实验装置;

(2)师介绍组装方法及支点、阻力点、用力点的位置及阻力点和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如何测量;

(3)在杠杆尺两边各选一个位置分别放上不同数量的钩码直至杠杆尺平衡为止,并记录相应数据到P6记录表中,判断其用力情况;(4)交流分析实验数据;(5)得出结论。

第三课 杠杆类工具的研究

1、杠杆类工具的比较实验

 实验材料:撬盖的铁片(或螺丝刀)、开瓶器、夹子(或镊子)、罐头、啤酒瓶。(自备) 操作方法:

(1)用撬盖的铁片去撬罐头、用开瓶器开啤酒瓶、用夹子夹东西;(2)在课本P7图上分析三点位置及用力情况。

2、小杆秤的观察与制作(让学生自己做)

 实验材料:1支长竹筷(秤杆)、螺丝帽或钩码(秤砣)、粗棉线或钓鱼线、小塑料圆盘(秤盘)、砝码(50克)、剪刀。(自备) 操作方法:

(1)如课本P9图片,把一 支竹筷打磨光滑,其中一个螺丝帽或钩码用钓鱼线系好做秤砣;

(2)自制一个秤盘,系好三条一样长的细绳并固定在秤杆上;

(3)在秤砣与秤盘间选择适当的位置系上一个绳套,作为初次实验的平衡点;(4)利用平衡原理制作托盘小杆秤刻度,在称盘内每次加一个砝码(50克),移动秤砣使秤平衡,并在秤杆的挂秤砣的位置做好标记,直到秤杆用完为止。

第四课 轮轴的秘密

1、研究轮轴作用的实验

 实验材料:轮轴1个、销子1个、钩码24个、2段棉线、底板1块、长支架1个。(学具中有)(或机械实验盒) 操作方法:

(1)如学具中的图组装轮轴装置;

(2)把一定数据的钩码挂在轴上,看成要克服的阻力;在轮上也挂上钩码,看成是我们用力的大小,直至平衡,反复做4种,并记录实验数据到课本P10表中。(3)交流分析数据。(4)得出结论。

2、研究轮的大小对轮轴作用的影响实验(材料准备可能较难) 实验材料: 添加1个轮圈。(自备) 操作方法:

(1)把轮圈组装到轮轴装置上;

(2)把一定数据的钩码挂在轴上,看成要克服的阻力;在更大的轮上也挂上钩码,看成是我们用力的大小,直至平衡,反复做3种,并记录实验数据。(3)交流分析数据。(4)得出结论。

第五课 定滑轮和动滑轮

1、研究定滑轮的作用的实验

 实验材料:定滑轮1个、钩码若干、1段线、铁架台1个。(六上工具箱中有) 操作方法:

(1)如课本P12图组装定滑轮装置;

(2)在定滑轮上挂一根绳子,在绳子的两端任意挂上一些钩码,当绳子平衡时,记录两端的钩码数(请注意滑轮受到的摩擦力不能太大,否则会产生不同数量的钩码也平衡的现象)反复做3-5次,并记录实验数据。(3)交流分析数据。(4)得出结论。

2、研究动滑轮的作用的实验

 实验材料:动滑轮1个、钩码若干、1段线、铁架台1个、平板弹簧称(测力计)1个。(六上教学工具箱中有) 操作方法:

(1)如课本P13图组装好动滑轮装置;

(2)复习测力计及使用方法以及力的单位:牛顿(N);

(3)用测力计测出直接提升重物与用动滑轮提升重物用的力(测力计每次拉的方向必须一致:竖直向上),反复做3-5次,并记录数据。(4)交流分析数据;(5)得出结论。

第六课 滑轮组

1、研究滑轮组的作用的实验

 实验材料:定滑轮和动滑轮各1个、钩码若干、1段线、铁架台1个、平板弹簧称(测力计)1个。(六上工具箱中有) 操作方法:

(1)如课本P14图组装滑轮组装置;

(2)用测力计测出直接提升重物与用滑轮组提升重物用的力(测力计每次拉的方向必须一致:竖直向下),反复做4种,并记录数据。(4)交流分析数据;(5)得出结论。

第七课 斜面的作用

1、研究斜面的作用的实验

 实验材料:1块搭斜面的平面板状材料(五上工具箱中有)、1个垫斜面的小物品、1盒钩码、1辆小车(六下教学工具箱中的小车)1个平板弹簧称(测力计)。(自备) 操作方法:

(1)如课本P16图组装斜面装置;

(2)用测力计测出直接提升重物与沿斜面提升重物用的力(测力计每次拉的方向必须一致:与斜面平行),反复做4种,并记录数据。(4)交流分析数据;(5)得出结论。

2、研究不同坡度斜面的作用的实验

 实验材料: 添加4个不同高度垫斜面的小物品、其余同上。(自备) 操作方法:

(1)如课本P17图组装好斜面装置;

(2)用测力计测出直接提升重物与沿不同坡度斜面提升重物用的力(测力计每次拉的方向必须一致:与斜面平行),并记录数据。(4)交流分析数据;(5)得出结论。

第八课 自行车上的简单机械

1、齿轮大小对改变轮子转动快慢的研究

 实验材料:1辆自行车或完整的自行车结构图、1辆变速自行车。(自备) 操作方法:

(1)数出前后齿轮的齿数推出自行车大齿轮带动小齿轮,转动速度变快;小齿轮带动大齿轮,转动速度变慢;

(2)在变速车中,大齿轮带动最小的驱动轮齿轮,转速最快,但是用力最多;大齿轮带动最大的驱动轮齿轮,转速最慢,但是省力最多。

《形状与结构》单元 第一课 抵抗弯曲

1、纸的宽度、厚度与抗弯曲能力关系的实验

 实验材料:长度21cm、宽度6cm相同、厚度不同(1张、2张、3张)的纸条(相同的A4纸粘贴而成),长度21cm、厚度相同(1张厚)、宽度不同(6cm、12cm、18cm)的纸条,铁垫圈(学具中有)。(自备)(或A4纸) 操作方法:

(1)如课本P27、P28图组装实验装置;

(2)两个实验都要控制垫起纸梁的高度不变,“弯曲了”的标准不变,纸板悬空部分的距离不变,放垫圈的位置不变。所不同的是第一个实验是改变纸板宽度而厚度不变,第二个实验是改变纸板厚度而宽度不变。(3)成倍改变纸梁的宽度和厚度,记录相应数据;(4)交流分析数据;(5)得出结论。

第二课 形状与抗弯曲能力

1、纸的形状与抗弯曲能力的测试实验

 实验材料:A4纸若干张、铁垫圈、双面胶或透明胶。(自备) 操作方法:

(1)如课本P29图组装实验装置;

(2)把大小相同的牛皮纸或挂历纸折成不同形状的纸,垫起不同形状纸梁的高度不变,“弯曲了”的标准不变,纸板悬空部分的距离不变,放垫圈的位置不变,记录相应数据。(3)交流分析数据;(4)得出结论。

2、瓦楞纸板的研究

实验材料:瓦楞纸板若干。(自备)操作方法:

(1)经过手掰瓦楞纸板感觉其软硬,撕开观察其构造,学生会发现瓦楞纸板有特殊的构造,正是这种构造使其抗弯曲能力变得很大。

(2)观察后研讨这样的结构为什么使柔软的纸变坚硬了,要学生作出自己的解释,这是对本节课形成的科学概念的变式应用。希望学生能发现瓦楞纸板不只是把纸单纯的弯折,也不是把纸单纯的平粘增加厚度,而是又折又黏合。

第三课 拱形的力量

1、测试纸拱的承重能力实验

 实验材料:做拱形的纸,铁垫圈若干。 操作方法:

(1)如课本P31、P32图组装实验装置;

(2)做一个纸拱放在桌上测试它能承受多少个垫圈的压力,注意每一次实验“弯曲了”的标准不变,放垫圈的位置不变,拱足间的距离不变,只改变两边拱足的高度,观察并记录实验数据;(3)交流分析数据;(4)得出结论。

2、搭一个瓜皮拱

 实验材料:实验桥墩、连接底座、6个梯形组件块。(六上教学工具箱中有) 操作方法:

(1)如下图组装梯形拱装置。

(2)观察承受压力时的拱形受力情况,用手试着向下压拱形,感受拱形能承受的压力有多大。

第四课 找拱形

1、寻找生活中的拱形构造

 实验材料:完整的和对半剖开的乒乓球,完整的和剪开的塑料饮料瓶,类似拱形、圆顶形和球形的物品或相关图片,若干根相同的硬纸条(演示拱形拼成圆顶形和球形)。(自备) 操作方法:

(1)通过“看”“捏”发现乒乓球壳本身不厚、较软;

(2)三个剖开的乒乓球壳承载了一大摞书。最后用手捏、压乒乓球,乒乓球“纹丝不动”。

(3)通过对乒乓球的观察、实验和分析,认识圆顶形承受力的特点。(3)要指导学生用比较、分部分、手捏的方法对塑料瓶进行观察,并完成记录表;

(4)提供头骨、肋骨、足骨的图片,也可以摸自己的身体感知;(2)提供其他生物体上的拱形,如:龟壳、贝壳、蛋壳 等进行观察。

第五课 做框架

1、制作四边形框架与三角形框架比较

 实验材料:竹棒、小橡皮筋。(六上工具箱有) 操作方法:

(1)先将小橡皮筋绕成两圈,套在甲竹棒一头,用两个手指捏住这两圈橡皮圈,把他拉长,压住乙竹棒后仍套回甲竹棒上,这两根竹棒就绑在一起了(马鞍形绑扎法);

(2)按以上方法做一个三角形与四边行框架,比较其稳固性;(3)得出结论。

2、做一个坚固的正方体框架

 实验材料:长短竹棒若干、小橡皮筋。(六上工具箱有) 操作方法:

(1)用“马鞍形绑扎法”把短竹棒扎成正方体,用长竹棒做斜杆加固直致最牢固为止;

(2)用书本放到做好的框架上,感受到框架的巨大 “力量”。

第六课 建高塔(讲解)

1、探究高塔不容易倒的实验

 实验材料:几个大小不同的塑料瓶、沙、吸管、胶带、水等。(自备) 操作方法:

(1)学生能够用到几个大小不同的塑料瓶、沙、吸管、胶带、水等材料制作高塔。

(2)要学生用扇风的方法检验建造的“高塔”的抗风能力,是启发学生认识框架结构的物体抗风能力比实体的物体强。(3)得出结论。

第七课 桥的形状和结构

1、模拟建造“钢缆桥”

 实验材料:木板或瓦楞纸板、绳子、两张有背的椅子。(自备) 操作方法:

(1)用木板或瓦楞纸板做“桥面”,用绳子做“钢缆”,用椅子背做“桥塔”搭成一个“钢索桥”。

(2)在纸板上放重物,不同程度地拉紧绳子,感觉用力的大小,体会把桥塔修得很高的道理。

第八课 用纸造一座“桥”

1、设计并制作一座“纸”桥

 实验材料:旧报纸一张、胶带、剪子、尺子。(自备) 操作方法:

(1)提出用纸造桥的要求,要求限制了时间,规定了使用的材料、桥的跨度、宽度、载重等;

(2)引导学生考虑纸的特性、桥选择什么样的形状和结构、桥由哪几部分组成,各用多少材料,怎么牢固地连接在一起……(3)介绍评价总结。

《能量》 第一课 电和磁

1、通电导线靠近指南针的实验  实验材料:电池、电池盒、小灯泡、灯座、导线(其中一根较长)、指南针、长约两米的多股绝缘导线。(或电流实验盒) 操作方法:

(1)如课本P48组装好实验装置;

(2)先用小灯泡电路中的长导线做实验,再用去掉了小灯泡的电路(短路状态)中的长导线做实验,短路时注意接通一下后马上断开,时间不能太长,比较两次磁针偏转情况,得出电流越大,磁针偏转角度越大;

2、通电线圈靠近指南针的实验  实验材料:同上。 操作方法:

(1)在三根手指上绕线圈,线圈大小能套在一般大小的指南针盒上,大约要绕10圈,如课本P49组装好实验装置;(2)通电后观察比较指南针偏转的角度;(2)得出结论。

第二课 电磁铁

1、制作铁钉电磁铁

 实验材料:多股绝缘胶线、大铁钉、小块砂纸、胶带、大头针。 操作方法:

(1)如课本P50组装好实验装置;

(2)接通电流,断开电流做几次吸大头针的实验 ;(3)汇报交流;(4)得出结论。

2、改变电磁铁南北极的实验  实验材料:同上添加指南针。 操作方法:

(1)如课本P50组装好实验装置;

(2)在通电情况下,铁钉的一端与小磁针的南极相吸,而与小磁针的北极相斥,或者现象相反,说明电磁铁也有南北极 ;

(3)根据课本P51插图提示知道线圈有两种不同的绕法,启发学生想到是否与绕线的方向有关;

(4)学生通过实验会发现当调换电池正负极连接时,或线圈缠绕的方向改变时,铁钉电磁铁南北极会改变(两种方法都是线圈中电流方向改变了)。

第三课 电磁铁的磁力

(一)1、研究电磁铁磁力大小与线圈圈数的关系

 实验材料:电池、电池盒、长约3米的多股绝缘导线、大铁钉、大头针。 操作方法:(1)如课本P54组装好实验装置,三个电磁铁只改变的条件是线圈圈数,线圈圈数的差别要较大,这是为了使实验现象的差别较大,便于观察 ;(2)分别接通电流,断开电流做几次吸大头针的实验,记录相应数据;(3)汇报交流;(4)得出结论。

第四课 电磁铁的磁力

(二)1、研究电磁铁磁力大小与其他因素的关系  实验材料:

组一:3节电池和电池盒、多股绝缘导线、大铁钉。

组二:直径不同的3个线圈管、电池、电池盒、多股绝缘导线、大铁钉。组三:长短不同、粗细相同的3个铁螺栓,电池、电池盒、多股绝缘导线。组四:长短相同、粗细不同的3个铁螺栓,电池、电池盒、多股绝缘导线。 操作方法

(1)学生选择其中一个因素进行研究,重点研究电池串联节数多少对电磁铁磁力大小的影响;

(2)如课本P54组装好实验装置,三个电磁铁只改变的小组所要检验的条件,其余条件相同,如线圈圈数都相同等;

(2)分别接通电流,断开电流做几次吸大头针的实验,记录相应数据;(3)汇报交流;(4)得出结论。

注意点:根据难易的不同,教师对学生的实验设计和实验过程要给予指导。对于一些因素,比如铁芯粗细与磁力大小的关系,实验数据表明二者关系并不明显,学生会感到困惑,教师在此要强调尊重数据,依据数据得出结论的科学态度。电磁铁磁力大小与铁芯粗细有关系,但不是铁芯越粗越好,也不是铁芯越细越好,这样“不单纯”“不典型”的研究学生过去很少遇到。其实,这种类型的关系在实际中是很多的,这正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好机会。

2、设计制作一个强力磁铁

 实验材料:较大铁螺栓、螺帽、垫圈,4米以上多股绝缘导线。 操作方法:

(1)把丝帽完全旋进螺杆,螺杆不伸出螺帽。在两片垫圈间密绕线圈200~300圈,用两节电池做电源;(2)测试其磁力大小。

第五课 神奇的小电动机(演示)

1、观察拆开小电动机

 实验材料:锁片已经撬开(容易拆开)的玩具小电动机。(自备) 操作方法:(1)拆开小电动机,根据课本P58介绍认识小电动机各部分名称。

2、探究小电动机转动原因的实验

 实验材料:转子、硬纸板盒或纸杯、橡皮筋、铜质单股粗导线做的V字形“电刷”、铁丝支架、电池、电池座、开关、导线、磁铁、大头针。 操作方法:

(1)按教科书分成四步插图形式组装好小电动机装置。注意 “V”形叉子是关键的部件,它起的是电刷的作用,要用较粗的铜导线制作,张开的角度要先试验一下,避免把换向器卡死,线头要用砂纸磨光,最好把转子的换向器也磨光一下;(2)分析原因。

第六课 电能和能量

1、调查家用电器的能量转换情况

 实验材料:容易弯折的铁丝。(自备) 操作方法:

(1)两手互相摩擦,体会手的感觉,反复弯折一段铁丝,摸摸弯折处的温度来认识人体的能量转化成了热能。

第七课 电能从哪里来(演示)

1、用手摇发电机发电的演示  实验材料:手摇发电机  操作方法:

(1)演示用手摇发电机发电点亮小灯泡 ;(2)如课本P63组装好发电机装置;

(3)想办法使小电动机转快一点,点亮小灯泡。注可能最后也没有点亮小灯泡,但他们都能看发电机到确实发出电来了,取得了实际的感受。

《生物的多样性》单元 第一课 校园生物大搜索

1、观察记录并分类校园的动植物

 实验材料:放大镜、小铲子等考察工具,记录单。 操作方法:

(1)将校园分为几个区域分小组进行调查;

(2)要对校园生物展开全面调查,包括土壤中的和曾经过往的动物;(3)用绘画、拍照等适宜的方法记录不知名的动植物;

(4)将调查的校园生物分为动物和植物两类分别记录,既要记录生物的名称,又要记录它们生长和经常活动的地点;(5)汇报交流总结。

第五课 相貌各异的我们

1、比较人相貌上的区别  实验材料:几个相貌特征组合成的性状图、班级相貌特征统计表、四张相同的头部相貌轮廓图、白纸、记号笔。 操作方法:

(1)每个学生在小组内选择1~2种相貌特征表现出的不同性状用文字或画写下来,并进行比较异同;

(2)对全班做一次相貌普查,并记录倒统计表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区分前额发际等不同。

(3)比较分析总结。

第六课 原来是相互关联的

1、研究鱼的体形的作用的实验

 实验材料:不同形状的塑料鱼、水盆、水。 操作方法:

(1)在水盆中用相同的力推动不同形状的塑料鱼,注意观察谁前进的最远,注意塑料鱼的大小不要相差太多;(2)汇报交流总结。

第三篇:科学实验教案

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课型:

编写时间

执行时间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一些气体也容易溶解于水。过程与方法:研究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进行气体溶解于水的实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溶解实验中认识到细致地观察、比较的重要性。意识到溶解在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和重要性。

【教学重点】了解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教学难点】研究气体在水中的溶解。【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装30毫升水的烧杯

2、筷子

1、小勺

2、食盐20克、苏打20克、汽水

1、开瓶器

1、注射器1。【教学过程】

一、研究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1.学生观察:打开桌上的纸包,说说知道里面是什么吗?

2.教师提问:给20克的食盐和20克的小苏打同时放在同样多的水中做溶解实验,猜一猜,食盐和小苏打谁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强?

3.引导实验设计:怎样进行这个对比实验比较公平? 4.组织学生实验:提醒学生做好实验记录。5.汇报交流:

2.观察气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1.教师出示汽水一瓶,摇一摇请学生观察液体中出现的气泡。

2.教师解释:我们在摇瓶子时从液体里逸出的气泡这就是溶解在饮料中的气体。知道是些什么气体吗?

3.学生实验:观察溶解在汽水里的二氧化碳

4.介绍操作步骤:用注射器吸三分之一的液体,再用橡皮帽封住管口,然后慢慢地往外拉(往里推)注射器的活塞,观察注射器里的气体和液体的变化。5.提问:怎样解释注射器里气体和液体的变化?

6.整理本节课的认识记录到科学笔记本上。(参考P29)拓展:怎样观察溶解在水中的空气?

三、课后总结:

四、课后作业:

1.在相同条件下,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2.等量的食盐和小苏打分别放入等量的水中,谁的溶解能力强?

五、课后反思:

溶解的快与慢

课型

编写时间

执行时间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可溶性的固体物质在水中的快慢与物体颗粒的大小(即表面积的大小)、水的温度以及混合溶液是否被搅动等因素有关。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经历 “ 问题 —假设 —验证 — 证实 ” 科学探究过程和控制单个变量进行对比实验的过程。体验研究影响溶解快慢因素的乐趣。【教学重点】方糖溶解实验的研究

【教学难点】对比实验过程中,各种相同条件的控制

【教学准备】分组实验:筷子

1、玻璃杯

2、热水和冷水、糖块

3、食盐

1、勺子

1、水槽1。【教学过程】

一、哪一个溶解的快。

1.复习:一个物体在水中溶解后有什么特征?

2.提问:取两份同样多的食盐,每份大约10克,同时放入同样多的水中(25ml),观察比较哪一杯中的食盐溶解的更快一些。3.学生观察实验。(教师指导对比方法)4.整理观察信息,交流想法。

5.提出新的条件:温度对溶解有没有影响呢?(60摄氏度左右,强调安全。)6.学生观察实验。(教师进一步指导实验操作)7.整理观察信息进行交流。

二、加快方糖溶解的研究

1.出示方糖:一块方糖在水中溶解的快慢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呢?

2.学生猜想形成假设:用搅拌的方法可以使肥皂溶解得快;热水比冷水更容易使肥皂溶解;将肥皂切成小块更容易溶解;加更多的水使肥皂溶解得快……

3.制定实验设计。(小组设计实验,用图示或文字等方法记录设计方案。)

(1)小组讨论:怎样利用实验来验证自己的假设(每组设计一两个实验来证实自己的猜想)。(2)各组实验设计交流汇报补充完善。教师板书相同条件和不同条件。(重点指导对比实验中变量的控制。)

(3)请一组演示其中一个对比实验,其余学生观察评议确保每组都能正确操作。4.学生分组实验,汇报实验结果,回应假设,总结评价。(注意引导学生反思实验过程中的不足)

5.整理课堂共识记录在科学笔记本上。

6.下面让我们来吃一块方塘,猜猜看,一块方糖在嘴里溶解需要多少时间?

三、课后总结:

四、课后作业:

1.在探究物体溶解的快与慢活动中,我们采用的试验方法叫(对比实验 2.(即加热又搅拌)能使砂糖很快溶解。

五、课后反思:

100毫升水里能溶解多少克食盐

课型

编写时间

执行时间

科学概念:食盐在一定量的水中溶解的量是有一定限度的,并不能无限量地溶解下去。过程与方法:学生能设计“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的实验,并能根据计划开展研究,学会运用数据作出解释。

演示实验器材:食盐、塑料小勺、筷子、烧杯、水

分组实验材料:食盐1小瓶备用、(亦可每包2克的食盐10包)、筷子

1、盛50ml水的烧杯

1、水槽

1、天平1。【教学过程】

一、引入问题3‟

1.老师桌上有盐、烧杯、水、勺子、筷子,猜猜看,能用这些材料做什么实验?

2.谁愿意和老师合作?(出示一杯清水,请一学生放一平勺盐,教师搅拌)大家看到盐怎么样了?再往杯中放一平勺盐又会怎样?

3.提问:如果不停地往这杯200ml水里放盐,不停地搅拌,盐会不断地溶解吗?(板书课题: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

二、制定一杯水50ml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的研究计划20‟ 1.请你推测一下,这杯50ml的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 2.学生猜测:2勺、3勺、5勺……

3.组织学生讨论:想知道谁的猜测正确,该怎么做呢?

4.组织学生汇报,完善研究计划。(建议用以下形式表达研究计划)研究计划

一、研究的问题

50ml水能溶解几勺食盐?

二、准备的材料

1、一杯50ml的水。

2、一小袋盐。

3、小塑料勺、筷子、记录纸。

三、实验过程

1、一勺一勺的加,每放一勺用尺刮一下。

2、等一勺完全溶解后再加第二勺,直到难以溶解为止。

3、记录完全溶解后的勺数。

四、研究结果

我们发现:50毫升的水能溶解 勺食盐,即 克食盐。5.关键性提问:(边交流边完成以上研究计划)1.一勺盐怎么算?(满满一勺,用尺平刮一下)

2.第一勺加进去以后,什么时候加第二勺?加到什么时候不要加了呢?(等溶解后再加第二勺,直到不能溶解为止。)

3.要判断是否溶解是在搅拌时观察还是搅拌后等一下再观察呢? 4.一共溶解几勺怎么算?(如果放到第7勺没有溶解算6勺)

5.根据大家讨论,我们制定了这份计划,计划中哪些地方制定得还不够完善,可以提出来修改。

三、分组实验5‟

1.学生根据研究计划,开展研究活动。(提醒做好研究记录)2.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四、交流和分析研究结果8‟

1.汇报实验数据。出示一张大表收集学生数据。2.从汇报的数据看,你发现了什么?

3.你们想一想:为什么同样一杯水里溶解的盐有多有少呢?(引导学生反思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导致同样一杯水溶解的盐不一样多。)

4.讨论:我们怎样回答50ml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看大多数组溶解多少食盐?)5.出示天平,测量1勺大约是()克,接下来换算50ml水大概溶解多少食盐。6.科学家的研究结果表明:在20摄氏度的环境下50ml能溶解18克的盐。拓展:下节课老师请你把这杯水中的食盐与水分离出来,你能想出什么办法呢?

三、课后总结:

四、课后作业:

1.在一定量的水中,物质溶解的量是(有一定限度的)。

2.在进行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盐的实验活动中,每次放盐的量要(一样多)。

五、课后反思:

分离盐和水的方法

课型

编写时间

执行时间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食盐溶解于水的变化过程是一个可逆的过程。用蒸发的方法可以分离出溶解在水中的盐,这种方法被广泛应用于生活中。如:海水晒盐。

过程与方法:能运用烧杯、酒精灯、三脚架、石棉网、蒸发皿等工具进行简单的观察实验,经历观察比较、描述溶解前后盐粒特征的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课外探究其他溶液分离方法的兴趣。【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正确使用酒精灯。

【教学难点】理解减少溶液中的水分可以进行分离盐和水。

【教学准备】小组观察实验:饱和盐水

1、食盐

1、清水

1、蒸发皿

1、放大镜

1、石棉网

1、酒精灯

1、三脚架1。【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上一节课留下来的浓盐水,请学生观察后提问:为什么这杯盐水杯底会有盐呢?你有什么办法能使杯底的盐继续溶解吗?(增加水量)

2.按照学生的说法演示实验:我们用纸条在杯壁给浓盐水的液面做个记号,然后一点一点地加水,使杯子里的食盐恰好全部溶解,把杯子放在窗台上让水蒸发,当杯子里的水面降到原来的刻度时,已经溶解的食盐会怎样?(学生思考)

3.继续思考:如果杯子里的水一天一天继续蒸发减少,直到水全部被蒸发掉,原先溶解在水里的食盐会怎样?食盐会随水一起蒸发呢还是会留在杯子里。(学生做解释)

二、观察蒸发皿中的白色颗粒,判断是否食盐。

1.讲解:用蒸发的方法水分减少很慢,我们还可以用酒精灯加热水的方法来加快水分的蒸发,看一看溶液中水分减少后食盐的变化。

2.出示实验装置,介绍各部分名称。(蒸发皿、石棉网、酒精灯、三脚架)3.教师演示实验操作,学生观察。

4.强调实验要点:酒精灯的构造、酒精灯的点火方法、酒精灯的灭火方法、在盐水还未完全蒸发之前熄灭酒精灯、加热后实验器皿会很烫要注意安全。

5.分组观察:用放大镜观察蒸发皿中留下的物质的形状、颜色、颗粒大小。

6.集体探讨:这些白色颗粒和食盐一样吗?它们也能溶解于水吗?它们是食盐吗?如果在蒸发皿中留下的是食盐,说明什么?(盐的水溶液中的水分蒸发后,盐并没有随水分一起蒸发掉,而是形成了盐的晶体留在蒸发皿中。)7.整理本节课达成的共同认识记录在科学笔记本上。拓展:阅读资料P37。

三、课后总结:

四、课后作业:

1.在„‟分离食盐与水”的实验中,我们使用了蒸发皿、(酒精灯)、(石棉网)、(三角架)等实验器材。

2.酒精灯的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

听听声音

课型

编写时间

执行时间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我们周围充满着不同的声音,我们也可以利用物体来制造出不同的声音。过程与方法:

运用语言来描述和记录听到的声音,并能根据声音的高、低、强、弱给听到的声音分类。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观察和描述各种声音的活动中,逐步养成细致 的观察习惯和态度,并乐于与同伴交流。【教学重点】细心倾听周围的声音。

【教学难点】能根据声音的高、低、强、弱给听到的声音分类。

【教学准备】分组材料:大小不同的音叉、大小不同的3枚钉子、实验记录单、收集一些关于声音的各种资料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这个单元我们要开始进行声音研究的活动,说说你所知道的关于声音的事情。你对声音的哪些问题比较感兴趣?你想研究关于声音的哪些问题?”

二、探究内容:

(一)倾听周围的声音

从本节课开始,我们要开始研究关于声音的问题,在研究的过程中,务必要保持教室内的安静,这样才能保证我们的研究有效进行。

1、打开教室门,仔细听听,你周围有哪些声音?有什么不同吗?这些声音是由什么物体发出的?

2、你还听到过哪些声音?

3、小组讨论:这些声音有什么不同呢?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反馈交流: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我们总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当你们听到这些声音的时候,经常思考哪些问题呢?

小结: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我们要逐一的研究这些问题。

(二)听听音叉发出的声音

1、介绍音叉:一种发音乐器,用来调试乐器和测试音高的。

2、分组实验1:出示一组(两种)大小不同的音叉,用同样的力量敲击音叉,听听他们发出的声音。

比较:这两种音叉发出的声音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吗?能描述一下它们的声音吗?

3、分组实验2:选择其中一种音叉,先轻轻击打,再重一点击打,两个声音有什么不同吗?

4、小组交流讨论:刚才听到的这些声音,能进行描述和分类吗(尝试着用高、低、强、弱等词语对声音进行归类)?

5、分组实验3:根据准备的不同材料按课本p26途中所示,进行轻轻击打和重一点击打,听到了怎样的声音,把它描述出来,并记录下表: 击打钉子----我听到的声音

三、课后总结:

四、课后作业:

1.音叉是一种(发音乐器),用来调试乐器和测试(音高)。2.我听到周围的声音有的高有的(低),有的强有的(弱)。

五、课后反思: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课型

编写时间

执行时间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过程与方法:

能观察、比较、描述物体发生和不发生时的不同现象;能从多个物体发生的观察事实中对原因进行假设性解释;可以借助其他物体来观察不容易观察到的现象。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探究的过程中,积极大胆地阐述自己的发现;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和态度

【教学重点】认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实验中分析得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教学准备】

1面鼓、1把钢尺、2根皮筋、1个音叉、装水的水槽 【教学过程】

一、引入:

上节课中,我们已经知道通过不同力量的击打,对不同物体的击打都能产生各种各样的声音。那么声音究竟是怎么产生的呢?这节课我们将作继续的研究。

二、使物体发出声音

1、分组活动:出示鼓、钢尺、皮筋,你能想办法使这些物体发出声音吗?

2、记录并交流我们的想法:

为什么我们对物体用力(按压、弯曲、拉伸)后,物体没有发出声音,但是我们对物体进行击打、拨动却使物体发生了声音呢?

三、观察发声物体

1、分组实验1:在水槽里盛约2/3的清水,用轻而短促的力打音叉和用较大的力击打音叉,观察音叉的振动。用一个手指轻轻地接近振动着的音叉,感觉一下音叉的振动。观察:手指有什么感觉呢?水面有什么变化?水面的变化是怎么产生的?

交流反馈:手指有麻麻的振动感,水面产生了花纹,花纹就是由音叉的振动而产生的。

2、分组实验2:木板上拴着两个皮筋。拨动一个皮筋使它发出声音,另一个皮筋保持不动,不发出声音。

观察:发声的皮筋和不发声的皮筋的不同?如果抓住皮筋,使之不振动,还会发出声音吗?皮筋的振动与发出的声音有关吗? 交流反馈:

3、小组交流:

击打鼓时,我们看到了什么?这种现象与声音的产生有关吗?拨动钢尺时,我们看到了什么?这种现象与声音的产生有关吗?

4、小结:当一个物体(如音叉、鼓、钢尺、皮筋、铁钉等)在力的作用下,能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这个物体就是一个振动物体。声音就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四、课后总结:

五、课后作业:

1.声音是由物体()而产生的,()停止,声音就消失。

2.一个物体在力的作用下,能不断重复的做往返运动,这个物体就是一个().六、课后反思:

声音的变化

课型

编写时间

执行时间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音量是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就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就越弱。音高是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振动的频率越快,声音就越高;振动的频率越慢,声音就钺低。过程与方法:

能使物体发出强弱和高低不同的声音,对听到声音的不同进行描述,对物体在发出不同声音时的振动状态进行描述,把物体的振动状态和发出的不同声音联系起来。情感、态度、价值观:

形成善于观察,并把事物的特点和性质相联系的习惯。

【教学重点】认识到音量是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的,音高是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实验中分析得出音量是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的,音高是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钢尺、4个同样的被子内装有不同量的水、实验记录纸、1根橡皮筋、3个长短不同的铁钉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在第一节课中我们曾听到过大小不同的音叉发出的不同的声音,本节课我们要继续来研究声音的变化。

二、观察比较声音强弱的变化

1、使钢尺发出声音:出示钢尺:你能想办法使钢尺发出声音吗?----注意:拨动钢尺时,避免尺子与桌子发声。

2、研究钢尺幅度大小与音量之间的关系

要求:轻轻拨动钢尺,观察描述钢尺发出的声音;用力拨动钢尺,观察描述钢尺发出的声音。重复3次,并记录。

小结:轻轻拨动钢尺时,钢尺的振动幅度小,声音弱。用力拨动钢尺时,钢尺的振动幅度大,声音强。声音的强弱变化可以用音量来描述。音量是由钢尺的振动幅度决定的。音量的单位是分贝(dB)。

三、观察比较四个装有不同水量的杯子声音高低的变化

1、出示4个装有不同水量的杯子,你有什么发现吗?(同样大小的杯子,内装不同量的水)

2、如果用同样的力敲击这4个杯子,你预测他们发出的声音会有什么不同?能用声音高、较高、较低、低来描述吗?记录表2第一栏。

3、分组实验1,观察比较四个装有不同水量的杯子声音高低的变化,并记录。反馈交流:交流本小组的预测和实验结果,并对结果作简单的分析。

4、分组实验2:观察橡皮筋音高的变化

1)如何使橡皮筋发出声音呢?出示一块木板上钉两个钉子,两个钉子之间绑一根橡皮筋的装置。

2)把橡皮筋拉紧点,拨弹;稍稍放松些,拨弹。比较:橡皮筋发出的声音有什么变化?如何描述橡皮筋发出的声音的变化呢?

交流反馈:皮筋松,振动慢,发出的声音低。皮筋紧,振动快,发出的声音高。振动快慢用音高表示,音高的单位是赫兹(Hz)。

四、课后总结:

五、课后作业: 1.声音的强弱用(音量)来描述。2.声音的高低用(音高)来描述。3.小提琴的弦越细发出的声音就越(高)。

六、课后反思:

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

课型

编写时间

执行时间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尺子振动的频率受尺子延伸到桌子外的那部分长度的影响。这部分的长度会引起音高的变化:越长音高越低,越短音高越高。过程与方法:

探索和描述尺子伸出桌外不同长度在振动时发出的声音的变化情况,通过柱状图的分析,将尺子不同长度的振动与其声音联系起来。情感、态度、价值观:

养成勤于观察,乐于动脑的习惯。

【教学重点】认识尺子深处桌子外的那部分长度的变化能引起音高的变化 【教学难点】能通过柱状图分析出尺子不同长度的振动引起音高的变化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一把钢尺、一本厚的硬皮书、活动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出示钢尺,如何使钢尺发出声音呢?请同学上来试试。

2)如果我们不断地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他振动时发出声音的音高会发生变化吗?

二、探究尺子伸出桌面长短与音高的关系。

1、假设不断地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振动时发出声音的音高发生了变化,那么我们如何来验证这个实验呢?以小组为单位,制定一个简单的研究方案: 1)确定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的变化

2)实验前先进行预测,根据钢尺伸出桌面的变化,音高可能会发生什么变化?预测的理由是什么?

3)实验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按照尺子振动部分长度的变化顺序依次进行实验;注意区分尺子敲击桌面发出的声音和尺子引起周围空气振动发出的声音;把观察到的现象(音高用高、较高、较低、低表示)及时记录下来。)

2、教师一边讲解实验注意事项,一边演示分组活动:出示记录情况。

3、整理数据:通过表格中的数据,统计好“我们的观察柱状统计图”的表格,根据实验数据,能找出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合法出声音的音高变化规律吗?还能发现什么?

三、课后延伸

音量的变化物体的振动幅度大小有关,课后能设计实验证明吗?

四、课后总结:

五、课后作业: 1.伸出桌面的尺子越长,产生的声音就越(低)。2.小提琴的弦越短,产生的声音就越(高)。

六、课后反思:

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课型

编写时间

执行时间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声音是通过物体以波的形式,从一个地方传到另一个地方的。过程与方法:

借助实验和想象,对声音传播的方式进行描述。设计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实验,对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情况进行比较。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识到从实验中获取事实是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教学重点】理解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教学难点】设计声音在不同物体中传播的实验

【教学准备】音叉、“土电话”装置、不同的材料(木制米尺、棉线、尼龙绳)【教学过程】

一、引入

前面我们已经研究了很多有关声音的内容,那么声音究竟是怎样到达我们的耳朵的呢?在声音的传播过程中,声音会改变吗?今天我们将继续这方面的研究----出示课题。

二、研究声音的传播

1、第2课《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中我们已经发现:由于音叉的振动而产生了声音,那么音叉振动时是怎样引起水面波动的呢?

分组实验1:用击打过的音叉轻轻触及水面,音叉的振动引起了水的波动。要强调:这次实验与第2课中《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的要求不一样,这次的重点是要细致观察水面是如何波动的?并且把它描述出来。

小组交流、反馈:水面一拨一拨地从音叉所在中心慢慢向四周散开去

2、小游戏:平时我们经常接听电话,今天我们在课堂上也做个接电话的小游戏。老师给大家带来了简易小电话。出示实验装置,分别介绍。分组活动: “土电话”的研究 要求:

1)说话同学要小声说话,以听电话的同学不能直接听到为宜。2)接听电话的时候,电话线要拉紧,可不能松松垮垮哦。小组交流讨论:纸杯里听到的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小结: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当声波遇到物体时,会使物体产生振动,声音就是这样通过各种物质,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外一个地方的。

三、研究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

1、声音在所有的物体中都可以传播吗?让我们向上节课研究“尺子的音高变化”那样,一起来研究一下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出示材料:相同长的铝箔尺、木制米尺、棉线、尼龙绳,如何研究声音在这些材料中的传播呢?

2、能通过以上材料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声音在这些不同材料中的传播情况的不同吗?----小组讨论交流

3、反馈小结:一同学在物体的一端,握住振动音叉的柄,把音叉的一端缠绕在音叉上,另一个同学把物体的另一端紧靠耳朵,并使物体绷紧。换每一次材料,拿音叉的同学尽量都要用同样的力度敲击音叉,另一端的同学必须仔细听,然后记录在记录表格中。记录前先做好预测。

4、分组活动,声音在不同物体中传播的记录表

小组交流、反馈:实验结果与你预测结果一致吗?最后发现声音穿过哪种材料时效果最好(声音最大)?

四、拓展延伸

1、出示玻璃钟罩中的小闹钟,小闹钟的声音是如何进入到我们的耳朵中的,能画出简单的传播路线图吗?

2、抽取玻璃罩中的空气,思考:声音变化了吗?为什么?

3、假设:当玻璃罩内的空气全部被抽出后,我们听到的声音会有什么变化?玻璃罩内的空气全部抽出后,声音真得听不到了,能说明什么问题吗?

五、课后总结:

六、课后作业: 1.声音能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

2.声音以(波)的形式进行传播,当声波遇到物体时,会使物体产生(振动)。

七、课后反思:

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课型

编写时间

执行时间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人的耳朵是由外耳、中耳和内耳构成的,外耳的耳廓把收集到的声音通过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这种振动信号传递到大脑,通过大脑的加工,我们就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了。过程与方法:

通过研究大小、远近不同的声音是怎样对自制的鼓膜模型的振动产生影响的,解释人耳鼓膜的作用;通过体验活动感受鼓膜的作用。情感、态度、价值观:

养成细心观察、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教学重点】鼓膜的作用

【教学难点】认识耳朵到底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教学准备】 耳的结构图、1个玻璃杯、气球皮(略大于玻璃杯口)、音叉、细沙 【教学过程】

一、引入

物体振动产生了声音,并且以波的形式通过空气传播到我们的耳朵里,那么耳朵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呢?

二、认识耳朵的构造和功能

1、要知道耳朵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必须认识耳朵:出示耳朵的结构图。师介绍耳朵的各部分,请学生推测:外耳、中耳、内耳主要有哪些作用?重点了解鼓膜在帮助我们听到声音中的作用。

2、鼓膜是怎样振动的呢?

三、研究鼓膜的作用

1、观察比较估摸的振动

1)要研究鼓膜的作用,必须有鼓膜,可是我们无法拿真实的鼓膜来研究,我们就来做一个“鼓膜模型”来研究鼓膜的作用吧。出示制作“鼓膜模型”,简单介绍如何制作“鼓膜模型(强调:”尽量将气球皮绷紧),并在“鼓膜模型”上放一点细沙。

2)分组实验:一学生拿着音叉在“鼓膜模型”前方敲击,仔细观察“鼓膜”----气球皮的变化。交流反馈:当物体发出声音时,鼓膜会发生振动,这种振动传到大脑里,大脑经过加工后,我们就听到声音了。

2、研究鼓膜振动与发生物强弱、和它接收声音远近的关系

分组活动:当学生拿着音叉用不同的力在“鼓膜模型”前方敲击时,仔细观察“鼓膜”----气球皮振动的不同;当学生拿着音叉用相同的力在“鼓膜模型”前方、较远的地方敲击时,仔细观察“鼓膜”----气球皮振动的不同。从以上实验中我们可以发现什么? 交流反馈:发声强,鼓膜振动厉害。发声弱,鼓膜振动微弱。距离近,鼓膜振动厉害。距离远,鼓膜振动微弱。

四、研究耳廓的作用

鼓膜振动传到我们的大脑中,大脑经过加工,使我们听到了声音。那么耳廓有什么作用吗?你能设计实验证明吗? 交流反馈:

五、课后总结:

六、课后作业:

1.(鼓膜)接受各种声音并产生振动。

2.耳廓具有(收集声波)的作用。

七、课后反思: 3-7 保护我们的听力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过高或过强的声音会对我们的听力产生伤害,保护听力就是要避免我们的耳朵听到过高或过强的声音并控制噪声。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保护听力的资料,了解我们的听力经常受到哪些伤害,知道保护听力的做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保护听力的重要性,养成良好的用耳习惯和在公共场所保持肃静的习惯。【教学重点】认识到保护听力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知道各种控制噪音的方法

【教学准备】录音准备(噪音和轻音乐)、发音罐、报纸、毛巾、棉花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

耳朵是我们的听觉器官,需要精心呵护,那么我们该怎样避免我们的听力受到伤害呢?----出示课题:保护我们的听力

二、远离噪声

1、听两段录音:课间10分钟吵杂的声音和一段优美的轻音乐,听了之后你有什么感受?

2、小组讨论:生活中有哪些声音属于噪音?噪音给你带来怎样的感受?

三、如何控制噪音呢?

1、过高过强的声音都会影响我们的听力,那么如何控制噪音呢?----小组讨论。

2、分组活动:做一个发声罐,使发声罐发出声音。

能利用桌上的材料(报纸、毛巾、棉花等)能想办法使发声罐的声音变轻呢?

3、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减少噪音的方法?小组讨论

4、我们的生活中,哪些场合需要我们控制音量?为什么?

四、课后延伸

1、经常使用耳塞听音乐好吗?为什么?

2、阅读P42“呵护自己的听觉器官”,从哪些地方需要我们注意保护听力,如何保护听力?

3、介绍电子扩音器

五、课后总结:

六、课后作业:

1.(噪声)和废气、废水一样是主要的环境污染之一。

2.耳是(听觉)器官,它使我们听到各种声音,帮助我们判断事物。

七、课后反思:

我们的身体

课型

编写时间

执行时间

4-1身体的结构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人体根据外观特征可以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四部分,如果根据做事情的不同人体还会有不同的结构划分。

2、人体的外部特点可以直接观察到,内部的特点可以借助一些工具观察到。过程与方法:

1、能够应用触摸、手捏、听等观察方法并结合体验活动,了解身体内部的结构。

2、能够根据观察目的的不同,选择与之相适应的观察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够在对人体的观察活动中,将想象与实际的观察区分开,保证观察活动的真实性。

2、对探究自己的身体感兴趣,感受人体构造的精巧与和谐之美。【教学重点】

身体由哪些部分组成,以及认识人体的左右对称的特点。【教学难点】 观察身体内部器官。【教学准备】

空白纸、放大镜、尺子、人体基本结构图等。【教学过程】

一、引入:动物的本领和它们的身体特点有关。

1、提出问题:人人知道青蛙是捕虫能手,青蛙为什么善于捕虫?老鹰为什么能抓住机灵的老鼠?啄木鸟为什么能吃到树干中的害虫?

2、放映录像带:青蛙的眼睛、后腿、舌头具有善于捕虫的特点,肤色用伪装来保护自己;老鹰有坚硬而带弯钩的喙,以及尖利的爪子,适于捕捉老鼠;啄木鸟的嘴尖尖的适合啄食隐藏在树干中的虫子,爪子两趾在前两趾在后,适于抓住树干。

3、小结:动物的本领和它们身体的特点有关系。

4、引出课题:人有哪些本领?人为什么这样有本领?今天我们来观察自己的身体。

二、观察人的身体。

1、观察身体的外形。我们的身体由哪几部分组成?

1、观察身体的外形。我们的身体由哪几部分组成?

(让学生观察到人体可以分成头、颈、躯干、四肢几个大的部分外,还可以让学生进一步把这些大的部分再划分为小的部分。如躯干部还可以可以分成胸部、腹部、肩部、腰部、臀部、背部等)

2、人体是左右对称的。

(1)教师提出问题:如果从头顶开始,通过鼻尖画一条线,把人的身体分为左右两部分,发现了什么?

(学生回答人体是对称的。这里要求学生具体说出怎样对称。通过讨论,学生明确:人体的左边和右边的眼、耳、鼻、上肢、下肢等各部分不仅大小、长短、粗细、颜色、形状而且位置都是一样的,即一一对应的)

(2)让学生亲自体验身体左右对称这种结构的好处。活动:①体验用两只眼睛看,比用一只眼睛看到的范围广; 活动:②让学生体会两只眼睛比用一只眼睛看得准确;

活动:③让学生先用两只手系红领巾,接着用一只手系红领巾,让学生体会两只手比一只手做事方便灵活;

活动:④让学生体会如果两只脚不一样长,弯腰、上台阶、转向都会很不方便,身体也不易保持平衡。

(这些活动生动有趣,又使学生体会到我们身体器官左右对称的优越性。当然从人体外部来看,结构上还有不少特点,但对小学生来说观察起来都有一定的难度,不便观察,所以也就把重点放在身体的左右对称这个特点上。从教学的情况来看,选择这个观察点,不仅符合学生的水平,而且选择的体验活动,方便易行,人人都能参与,学生很有兴趣,也使课堂气氛很活跃。)

3、观察身体的内部。

(1)教师用解暗箱的游戏引入(突破难点)。

教师准备一个牛皮纸袋,里面有一个塑料瓶,瓶里装半瓶水,另外还有其它的如夹钳、钟表等物品。教师让学生想办法推测里面的物品,并说出自己这样猜测的理由。学生通过用手摸、捏、摇、听等方法最后终于猜出了里面的物品。

接着教师出示一幅画,上面画有一个人体外表的轮廓,告诉学生人体好比刚才那个纸袋子,外面由皮肤包裹着,看不见里面,让学生想办法推测内部有什么。这时学生的思路打开了,想出了许多好办法:

①有的说,用耳朵可以听到心脏的跳动,从而可以知道心脏的位置; ②有的说,手臂曲起,可以摸到鼓起的肌肉;

③有的说,说话时有手摸喉部,可以摸到正在振动的声带;跑步后胸部一起一伏,可以知道那里是肺部;

④有的说,吃饱饭后,胀起来的地方是胃;

⑤有的说,饿的时候,肚子咕咕叫,这里可能是肠子; ⑥有的说,用力往下捏,可以摸到硬的,那是骨头; ……

最后让学生根据大家用看、摸、听等方法所得到的信息,综合想象一下人体的内部是什么模样?

(皮肤下面是什么、肌肉下面是什么、骨胳包着的是什么,血管和神经怎样分布……)4.身体怎样工作:

利用学生熟悉的身体活动,让学生在对活动的体验中,利用泡泡图的方式把活动中多个身体部分共同参与的情况表现出来。

思考:如果按照人体工作的类型划分,我们更深夜静可以怎么看待人体的组成呢?

三、课的延伸。

问题:直立行走是人区别于其它动物的重要特征之一,请查阅资料了解人体具备什么样的结构特点,使其能直立行走?

四、课后总结:

五、课后作业:

1.人体从外形上看,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四部分。2.人体的左右两部分是(均衡)、(对称)。板书设计: 观察我们的身体 头 颈 躯干 四肢

六、课后反思:

骨骼、关节和肌肉

课型

编写时间

执行时间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身体的肢体活动由骨骼、关节和肌肉共同完成,不同的运动形式,骨骼、关节和肌肉的组合结构也会有不同。过程与方法:

1、能够在观察的基础上,做出上肢结构形态的观察记录,并能够在不断完善认识的过程中,有意识的对自己的观察记录进行补充完善。

2、能查阅资料,了解有关上肢结构的知识,能够对照资料完善并纠正自己对人体结构的认识。

3、能够将动态的身体活动过程分解为若干动作分别进行细致有目的的观察活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够在独立思考得基础上,与他人分享研究结果,愿意合作交流。

2、能够正确对待观察、研究中不完善的结果,善于在反复观察、研究中完善认识。【教学重点】

了解在运动中,骨骼、关节和肌肉的协调运动,及身体在做不同运动的过程中,骨骼、关节和肌肉所发挥的作用。【教学难点】

用观察记录的方式记录下每一段学习中对研究议题的想法与思考过程。【教学准备】

人体基本结构图、骨骼模型等。【教学过程】

一、引入:我们的的里有一个支架,这就是骨骼。骨骼支撑着我们的身体,保护着我们的内脏器官,使我们能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骨骼能独立运动吗?有哪些组织与骨骼协调工作呢?

二、观察上肢的运动

1、拿重物:学生体验一侧手臂完成拿起哑铃动作。感受肌肉在运动中的变化和作用; 尝试使用不同的观察方法来了解运动中骨骼、关节和肌肉的协调运动。能感受到拿起、放下时都在用力、肌肉变化不同。观察方法及观察目的

分解观察上肢运动,降低观察难度。

借助对上肢活动的感受,了解骨骼关节与肌肉的关系。

2、记录我们的观察

用图文记录观察所得,强调将学生观察到的事实、体验到的感受,通过图画、文字真实的表现出来。交流

与相关资料比对(完善自己的认识)(是重要的学习方法)

通过观察记录,学生把自己对于上肢骨骼、关节和肌肉在活动中的关系,直观表现出来。

3、观察与骨骼、关节和肌肉相似的物体

对骨骼、肌肉、关节认识的拓展,利用现代机械上的类似构造,直观地表现三者的功能特点。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能使我们的骨骼粗壮、肌肉发达、关节更加灵活。再次明确三者关系,并上升到健康生活的高度。

三、课的延伸。

参加体育锻炼和我们的骨骼、肌肉、关节的关系。

四、课后总结:

五、课后作业:

1.骨骼具有(支撑身体)、保护内脏器官)和(支持运动)。2.骨骼不能独立运动,它与(关节)、(肌肉)协调工作。板书设计: 骨骼、关节和肌肉 骨骼 关节 肌肉

六、课后反思:

跳动起来会怎样

(一)课型

编写时间

执行时间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人体运动需要氧气,肺的气体交换作用将氧气吸收进血液,将二氧化碳排出体外。

2、人体运动量越大,消耗的氧气也就越多,就需要加快肺的呼吸,以吸收进更多的氧气。

3、经常锻炼身体,可以加大身体的肺活量,这样有利于身体健康。过程与方法:

1、合理使用实验记录单,能够测量单位时间内心跳与呼吸的次数,并进行数据分析。

2、能够结合实验现象、相关信息资料,作出对呼吸次数加快原因的分析。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愿意与同学相互交流,能够在合作中完成实验活动。

2、能够耐心、细致的完成心跳和呼吸次数的测量活动。【教学重点】

以学生很容易感受到的身体活动后的变化为线索,将呼吸和循环系统引入学生的视野,并展现出这两大系统在支持人体活动上的作用与联系。【教学难点】

以学生很容易感受到的身体活动后的变化为线索,将呼吸和循环系统引入学生的视野,并展现出这两大系统在支持人体活动上的作用与联系。【教学准备】

秒表、听诊器、塑料袋、吸管、肺活量测量仪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当我们跳动的时候,骨骼、关节和肌肉都参与了运动,发生了变化,我们的身体里还发生了什么变化?

二、测量心跳和呼吸(1)播放一段有关运动的录像。(播放学生跑步后的体征表现,如流汗、气喘、疲惫的视频资料)

(2)汇报交流:运动后身体发生哪些变化?(呼吸加快、流汗、心跳加快等)

(3)提出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反应?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我们的身体在运动后究竟会发生哪些变化。

2、探究运动前后呼吸次数的变化(1)测试运动前的呼吸次数

①一分钟自己的呼吸为几次?(一呼一吸算呼吸一次).②讨论交流掌握测试呼吸次数的方法。③学生测平静时的呼吸次数并做好记录。

④汇报统计发现:平静时大多数同学的每分钟呼吸次数在20-40次左右。(3)测试运动后的心跳和呼吸次数

①根据我们上课的这个环境,你能不能设计一个运动量比较大运动项目? ②学生设计并交流室内运动。

③强调运动时注意事项后做运动,测试运动后的心跳和呼吸的次数并做好记录。④汇报交流:运动后的呼吸次数。

三、呼吸为什么加快

1、提出问题:我们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呼吸,伴随着运动量的增加,每分钟呼吸的次数也会增加,那么运动与呼吸有什么关系呢?

2、体验活动:反复呼吸塑料袋里的空气,有什么感觉? 试着解释为什么会这样。学生猜测。

在这个活动中学生将会采集人体在平静、一定量的运动以及运动后几段时间内的每分钟心跳与呼吸次数的数据。并引出问题“呼吸为什么会加快”。验证活动:比较三瓶不同的气体。借助资料,认识到呼吸是气体的交换过程。

3、对运动和呼吸之间的关系做出解释。

通过测量跳动后的心跳与呼吸次数的变化,研究呼吸为什么会加快,将呼吸、心跳与人体活动的关系引入学生的研究视野之内。

知道运动要消耗氧气,而呼吸的功能就是在进行氧气与二氧化碳气的交换。

四、课后总结:

每天坚持跑步锻炼,如果我们的呼吸量增加了,说明我们的身体得到了锻炼。

五、课后作业:

1.人体的呼吸器官有(鼻腔)、(气管)、(支气管)、(肺)、(横膈膜)。2.运动对人有好处,锻炼时间越长就晕能提高身体素质。板书设计: 跳动起来会怎样 呼吸 心跳

氧气 氮气 二氧化碳 呼吸量

六、课后反思:

4-4跳动起来会怎样

(二)【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人体需要的氧气又肺吸入后进入血液,再由心脏通过血管输送到身体的各个部位,同时收集二氧化碳等废物,在排出体外。

2、人体运动量的增加,需要血液运输更多的氧气,心脏跳动速度的增加可以加大运输血液的数量。

3、锻炼身体可以增强心脏的力量,有利于身体健康。过程与方法:

1、能够通过实验的方式,了解到心脏工作强度和工作量。

2、愿意与同学相互交流,共同合作完成实验活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人体呼吸与循环过程中,身体各个器官之间相互协调、相互合作的过程,感受人体构造的精巧与和谐之美。【教学重点】

了解在人体活动过程中,当肺完成气体交换后,心脏所要完成的输送血液的功能。【教学难点】

了解在人体活动过程中,当肺完成气体交换后,心脏所要完成的输送血液的功能。【教学准备】

吸耳球、水槽2个、水、心脏模型 活动设计: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激活已有经验 提出探究问题

(1)播放一段有关运动的录像。(播放学生跑步后的体征表现,如流汗、气喘、疲惫的视频资料)

(2)汇报交流:运动后身体发生哪些变化?(呼吸加快、流汗、心跳加快等)回顾:运动后呼吸为什么会加快?

(3)提出问题:心跳为什么会加快?

2、探究运动前后心跳次数的变化(1)认识心脏和心跳

①(出示心脏模型)了解人的心脏是什么样子的?讲解心脏的位置和大小。②看书了解心脏不停跳动是在干什么?

③(播放视频)讲解:我们的心跳就是心脏在跳动,也就是心脏在收缩和舒张。(板书:心跳心脏收缩和舒张)心脏收缩和舒张一个过程就是我们常说的心跳一次。

④(播放视频)认识心脏在收缩和舒张使血液在人体循环的过程。(板书:血液循环)(2)测试运动前的心跳次数

①心脏跳动可有规律了,你们知道平静时自己每分钟心跳几次? ②交流:你有什么方法能测试自己的心脏一分钟跳动几次。(摸脉搏)③强调测试时注意事项。

④学生测平静时心跳次数并做好记录。

⑤汇报并统计。发现:平静时大多数同学的每分钟心跳次数在70-90次左右。(3)测试运动后的心跳次数 ①根据我们上课的这个环境,你能不能设计一个运动量比较大运动项目? ②学生设计并交流室内运动。

③强调运动时注意事项后做运动,测试运动后的心跳的次数并做好记录。④汇报交流:运动后的心跳次数。

⑤对比运动前后心跳次数的数据,分析这些数据说明了什么?

⑥发现:运动后人体的心跳次数明显加快了。(板书:运动 心跳加快)

3、认识剧烈运动后心跳加快的原因

(1)提出疑问:剧烈运动后我们的呼吸和心跳会加快,这是为什么?(2)心脏不停跳动使血液循环过程有什么作用?(播放一段视频)

用一个洗耳球和塑料管来体验(模拟)心脏收缩与舒张过程中的用力以及血液运输的形式。(3)谈话:心跳使血液在人体内不停地循环,血液向人体各处不断输送氧气和养分,同时又将身体内产生的废气通过肺部排出体外。那么,心跳加快使人体内的血液循环发生了什么变化?(心跳加快使人体内的血液循环加快。)

二、课外延伸

(1)出示情境:在登上高楼时有的同学会出现气喘吁吁的现象,而有的同学呼吸却没多大的变化?讨论:这种差别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2)交流汇报:①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会怎样? ②不锻炼或少锻炼的人又会怎样?

(4)解释这种现象差别的主要原因:经常体育锻炼的人心脏跳动比不经常锻炼的人更有力,肺的呼吸本领也强,因此,经常锻炼的人在运动时,心、肺能为人体提供足够的氧气,也就不容易出现气喘吁吁的现象。而不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他的心脏不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那么有力,心肺的供氧的本领不强,不能满足从事剧烈运动或繁重工作时人体对氧气的需要,要靠额外加快呼吸和心跳的次数来弥补,也就特别容易出现气喘吁吁的现象。(5)有什么办法能使我们的心脏更有力、更持久的工作?(6)讨论并交流。

(6)谈话: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以增强我们心肺功能,身体更健康。(板书:增强心肺功能 有利健康)

(6)讨论交流:在日常,我们可以进行哪些体育运动项目锻炼我们的身体?

三、总结提炼课题,体验收获喜悦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明白了什么?有哪些收获?(2)提炼课题:运动与健康。(板书)

三、课后总结:同学们,身体健康是第一,增强体质靠运动。我们要积极响应党中央关于开展“全国亿万青少年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号召,让我们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坚持每天锻炼一小时, 让我们的心肺功能更强,实现健康工作50年,幸福快乐一辈子。希望你们成为身心健康、充满活力的新一代接班人。

四、作业

1.(心脏)和(血管)是人体的血液循环器官。

2.心跳就是心脏的(收缩与舒张,心脏每收缩舒张一次)我们就会感觉到一次心跳。板书设计:

跳动起来会怎样

(二)心跳次数 血液循环 输送 排出体外

五、课后反思:

4-5食物在体内的旅行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www.1、人体活动需要的能量来自于消化器官对食物中营养的吸收。

2、人体的消化器官有口腔、食管、胃、小肠和大肠,每个器官都有各自的功能。食物在人体内将会按顺序进入这些消化器官,被消化吸收。过程与方法:

1、能够在已有经验的的基础上,做出食物消化过程图,并能够在不断完善认识的过程中,有意识的对自己的观察记录进行补充完善。

2、能查阅资料,了解有关食物在体内消化的知识,对照资料能够完善自己对人体消化器官的认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够在独立思考得基础上,与他人分享研究结果,愿意合作交流。2、能够正确对待研究中不完善的认识,善于在反复观察、研究中完善认识。【教学重点】

了解食物在人体内的消化过程。【教学难点】

了解食物在消化道里的运动方式。【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小馒头,听诊器,有关消化过程和消化器官的投影片或自制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小馒头及搜集到的关于良好饮食习惯的谚语。【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创造情景,导入新课。

讲述:同学们大都比较喜欢出去旅游吧?今天老师想和大家一起去旅行,好吗? 我们的旅行既不是去游览壮丽的山河,也不是去探险寻宝,我们将要钠里去呢? 先请我们的导游闪亮登场,(亮出馒头),今天我们将馒头导游到一个时刻充满了生机与活力的地方去。去哪里呢?

2、学生猜测后导出本课研究内容,食物的消化,并且板书课题。

二、认识人体的消化器官,探究食物在人体内的消化过程。

1、初步感知食物在人体内的消化

(1)提问,旅游时旅客可以更着导游走,我们增氧才能跟着馒头导游到我们身体里去旅行呀?

(2)学生咀嚼馒头,并且体会馒头在人体内的消化过程。(3)学生汇报

2、学生根据自己的感知经验,处不认识特难题的消化器官。

(1)讲述:当馒头导游进到胃里的时候没,我们看不到也感觉不到了,馒头导游,还会带我们到哪些地方旅游呢? 现在请同学们猜测并绘制一幅旅行图吧/(2)提出要求,绘制的景点名雀,消化器官路线清楚。活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绘制旅行图。

交流、展示绘制的旅行图个不幸同,但是大家都认为自己小组设计的旅行图最准确路线组合理,其实馒头旅行的景点是固定的,履行的路线也是固定的,怎样才可以知道谁画的旅行图是正确的呢。交流讨论。

(3)我们找来了最精确的旅行图,和标准图比较 找出差异。(4)各小组学生对照正确的消化器官进行自我修正。各小组在一次绘制旅行图。

(5)各小组进行比较先后画的旅行图,找出先后内两次的差异。(6)小组交流,比较那个同学绘制的消化器官明确。消化顺序清楚。学生汇报对消化器官的认识。

老师提问:食物是怎样被消化的? 不同的消化器官分别起到什么作用? 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感受汇报。

教师通过计算机可将向学生展示食物在消化器官里的消化过程。对学生有争议的胰脏何肝脏是否属于消化器官进行分析。

三、认识消化道的蠕动是推进食物前进的主要方式

1、提问:我们看过人倒立吃东西的表演,逆向过问什么人能倒立着吃东西吗

2、学生猜测,做出假设。

3、知道学生做模拟食物在消化道里运动的实验。

4、提问:消化道是用什么方式使食物前进的?

5、学生回答,老师讲这种方式归纳为蠕动

四、认识保护消化器官的重要性,那么我们在平时的生活中应该怎样做呢?

1、辨析,什么样的饮食习惯好?

2、讨论:因该怎样保护我们的消化器官及怎样养成正确的饮食习惯?

五、课后总结:

六、课后作业:

1.人体的主要消化器官包括(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2.消化过程是通过(消化器官)来完成的,共分四个步骤(摄入)、(消化)、(吸收)、(排泄)。板书设计: 食物在体内的旅行

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

七、课后反思:

口腔里的变化

课型

编写时间

执行时间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人体运动需要的能量来自于消化器官对食物中营养的吸收,食物在口腔里的有良好的初步消化过程,会利于整体消化器官的工作。

2、牙齿、舌和唾液共同参与了食物在口腔里的消化过程,他们的功能各不相同。

3、牙齿有三种,门齿、犬齿和臼齿,不同的牙齿有不同的功能,要保护好牙齿,利于身体健康。过程与方法:

1、能够在观察和已有经验的的基础上,做出食物在口腔内部变化和牙齿形状特征和分布的记录,并能够在不断完善认识的过程中,有意识的对自己的观察记录进行补充完善。

2、愿意与同学相互交流、合作,完善观察研究结果。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够认真细致的观察牙齿的形状特征。

2、愿意与他人分享研究结果,愿意合作交流。【教学重点】

人体运动需要的能量来自于消化器官对食物中营养的吸收,食物在口腔里的有良好的初步消化过程,会利于整体消化器官的工作。【教学难点】

能够在观察和已有经验的的基础上,做出食物在口腔内部变化和牙齿形状特征和分布的记录,并能够在不断完善认识的过程中,有意识的对自己的观察记录进行补充完善。【课前准备】

儿童牙齿模型、馒头、镜子、【教学过程】

一、引入

口腔是食物消化开始的地方,那么口腔在消化中发挥了什么作用呢?它是怎样工作的呢?

1、观察口腔

请学生分别慢慢咀嚼一小块馒头,把他们的感觉说出来,从食物形状和我们的感觉两个方面观察,并分析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

馒头会越嚼越甜。在不同的时间内,食物可能在口腔中发生了变化。体验牙齿、舌和唾液在食物消化过程中的作用及相互协调的工作方式。

要特别关注“安全问题”,在不能够保证卫生的情况下,不要操作“入口”的实验。可以让学生在家中完成体验活动,在课堂中进行汇报。

2、观察牙齿

①观察牙齿,讨论牙齿的不同形状,并画牙齿分布排列图,按形状给牙齿分类及标名。②讨论牙齿的作用。知道牙起着切碎、研磨食物的作用,不同牙齿承担着不同的工作。由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食物由大变小,加快了消化的速度。③体验三类牙齿在咀嚼活动中的协调工作。

二、讨论对牙齿的保护 ①讨论什么是蛀牙(龋病牙)?

②通过课前调查,让学生讨论交流:(1)想一想,自己平时是怎样护牙的?(2)你觉得哪些坏习惯是会影响牙齿生长的?

③.以下是老师预设的问题。

(1)怎样选牙刷和牙膏?

(2)在换牙时期,要多吃些什么,少吃些什么?

(3)你发现班里的小朋友存在哪些坏习惯?会有什么样的后果?

(4)如果发现你的同桌有这些坏习惯,你会怎么办?

(设计意图:本环节主要是通过师生的对话交流,纠正学生普遍存在的不良习惯。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参与面也比较广。在七嘴八舌的讨论中,在真实生动的画面前,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如果不及时改掉这些不良习惯,会产生怎样的后果,而且,学生的交流能力也得到锻炼与提高。)

三、课后总结:

四、课后作业:

1.口腔中的唾液初步消化食物中的(淀粉)。

2.牙齿按形状可以分为(门齿)、(犬齿)、(臼齿)。3.每一颗牙齿都由(牙冠)和(牙根)。板书设计: 口腔里的变化 牙齿、舌和唾液 切碎、研磨食物 龋病牙

五、课后反思:

4-7呵护我们的身体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人体的各个不同部分在进行各种生命活动的时候,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密切配合协同工作的。过程与方法:

1、能够用画图的方法,直观的表现人体各个器官之间的关系。

2、能够反复对自己的绘图作出修改、完善,掌握画图的方法。

3、能够清楚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增强语言表达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探究自己的身体感兴趣,感受人体构造的精巧与和谐之美。

2、能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与他人分享研究结果,愿意合作交流。

3、能够正确对待观察、研究中不完善的认识,善于在反复观察、研究中完善认识。【教学重点】

人体的各个不同部分在进行各种生命活动的时候,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密切配合协同工作的。【教学难点】

能够用画图的方法,直观的表现人体各个器官之间的关系。【课前准备】 人体模型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全面回顾前面学生所了解的人体的骨骼肌肉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的工作过程中,各系统内部不同器官相互之间的协作关系,同时还将进一步引导学生发现跨系统之间的协作关系,较全面的将人体的系统化结构呈现在学生面前。

1、人体的各个感官怎样协同工作

(1)小组讨论或集体研讨“人体的各个器官怎样协同工作”,用图、文呈现。(2)交流研讨,共享彼此的认识(3)绘制表示简单关系的画图。

(4)交流研讨,在简单绘图的基础上寻找图与图之间的关系,并以此关系绘制新图。(5)修改完善(循环反复)

讨论可分为两个层次:一是每节课中呈现的系统内部的协同工作;二是(如卡通人物所说)联系各个教学活动中涉及的人体活动,找出不同系统间的器官协同工作的情况。最后学生建议制作卡片进行拼摆,利于表达想法也利于他人理解。

2、人体各器官之间的联系

学生将要全面的思考人体各个器官之间的联系。需要通过讨论来丰富自己的想法,以寻求找到更多更广泛的联系,扩充自己的认识。在画图的过程中,也需要学生对各种联系反复思考,以寻找最适宜的表述方式。

二、健康生活

通过讨论,让学生理解“健康生活就是我们在了解了自己身体的结构和相互作用的规律后,爱护它们,促进他们更协调的工作。”

三、课后总结:

四、课后作业;1.吸收让我们吸进富有(氧气)的空气,呼出含有大量(二氧化碳)的废气 2.身体内分布最广的血管是(毛细血管)。板书设计: 呵护我们的身体 画图的指导 协同工作

五、课后反思:

第四篇:大象版五上科学实验教案

大象版科学五上实验教案

第一单元从太阳系到无限宇宙

1.制作宇宙模型

实验名称:构建太阳系模型

实验材料:卡纸、画纸、各种球。

实验类型:分组。

实验步骤:

1.出示八大行星与太阳的距离、行星直径的对比数据表格。

2.分析表格,理解数据,明白行星体积的大小以及距离太阳的远近。

3.构建太阳系模型,注意一定要尽量体现出八大行星的排列顺序、体

积的大小以及与太阳的距离。

第二单元 时间的脚步

2.《钟摆的秘密》

实验名称:探究影响摆摆动快慢的因素

实验目的:

通过实验,使学生认识到摆摆动的快慢与摆线长短有关,与摆锤的重量无关。

实验材料:细线、钩码、铁架台、秒表。

实验过程:

实验一:改变摆锤重量的实验{摆幅大小、摆绳的长短不变}

1.先制作一个摆锤。

2.利用秒表测量摆摆动10秒摆动了几次,并记录。{测量三次,以保证测量的准确性。

3.在不改变其他条件的情况下,将摆锤的重量增加。然后,测量新摆摆动10秒摆动了几次,并进行记录。{测量3次}

4.在不改变其他条件的情况下,将摆锤的重量再增加。然后,测量新摆摆动十秒摆动了多少次,并进行记录。{测量三次}

5.比较测量数据,说说自己的发现。小组讨论得出结果。

实验二:改变摆幅大小的实验{摆锤重量、摆绳长短不变。}

1.做好一个摆。

2.利用秒表测量摆摆动10秒摆动了几次,并记录。{测量三次}

3.在不改变其他条件的情况下,将摆幅增加。然后,测量新摆摆动10秒摆动了几次,并进行记录。{测量三次}

4.在不改变其他条件的情况下,将摆幅再增加。然后测量新摆摆动10秒摆动了几次,并进行记录。{测量三次}

5.比较测量数据,说说自己的发现。小组讨论出结果。

实验三:改变摆绳长度的实验{摆锤重量、摆幅大小不变}

1.做好一个摆。

2.利用秒表测量摆摆动10秒摆动了几次,并记录。{测量三次}

3.在不改变其他条件的情况下,将摆绳缩短一半,然后测量新摆摆动10秒摆动了几次,并进行记录。{测量三次} 4.在不改变其他条件的情况下,将摆绳再缩短一半然后测量新摆摆动10秒摆动了几次,并进行记录。{测量三次}

5.比较测量数据,说说自己的发现。小组讨论出结果。

实验结论:

摆摆动快慢与摆线长短有关,与摆锤的重量无关。摆线越长,摆动越慢;摆线越短,摆动越快。

注意事项:每个实验步骤要反复多做几次,这样取得的数据才准确。

3.小水钟

实验名称:滴漏实验 设计目的:通过实验使学生亲身经历用流水计量时间的活动,理解滴漏计时的原理。

材料:铁架台、一次性杯子、量筒、时钟、烧杯(每组一套)、毛巾(每组一块)过程和方法:

1.按照教材图将铁架台、量筒、一次性杯子等装好 2.堵住杯子下面的小孔,向杯中倒水 3.松开小孔,同时计时

4.记录有10毫升和50毫升水滴光所需的时间 现象:滴漏的时间根据杯子孔的大小和杯子的高度而定,因此教师要统一学生的实验条件,并课前做好准备。

注意事项:松开小孔和计时要同步

特别说明:杯子下面的小孔不宜过大,为控制水流的速度要多试几次。

第三单元 热能考察之旅

1.寻找热能

实验名称:摩擦生热小实验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使学生认识到摩擦生热,机械能转化为热能

实验类型:分组

实验材料:木板

手钻

砂纸

铁条 火柴

方法一:

实验过程:

1.一名同学用双手将木板固定住。

2.另一名同学双手持手钻在木板上钻动。

3.一段时间后,用手摸钻头的温度。

实验现象:手钻工作时,钻头会很热。

方法二:

实验过程:两手互相摩擦,体会手的感觉

实验现象:两手互相摩擦会感觉到手很热。

方法三:

1.用砂纸包住铁条

2.反复快速摩擦一段时间

3.用手摸铁条

实验现象:用手触摸铁条,会感觉到铁条很热。

方法四:

实验过程:在黑板上摩擦火柴头

实验现象:在黑板上摩擦火柴头,火柴会燃烧起来。

实验结论:摩擦产生热量,机械能转化为热能。

实验分析:

摩擦所产生的热首先会使摩擦部位变得干燥,进一步会升高温度,随着摩擦的进一步加强,产生的热量会越多,会感觉到很热,当达到一定温度后,火柴就会燃烧起来。

2.体积变化之谜

气体和固体的热胀冷缩实验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证明气体和固体也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强调科学探究中严谨的科学态度

实验材料:口部套上气球的烧瓶(每组一个)、水槽(每组一个)、暖瓶(内装热水,每组一个)、固体热胀冷缩装置、酒精灯(每组一套)过程和方法:

1.在空烧瓶口上套上气球

2.把烧瓶放在热水中,观察现象 3.再把烧瓶放在冷水中,观察现象

1.把铜环穿过铜球停在上方

2.用酒精灯加热铜球,约5分钟左右

3.放下铜环,铜环被卡在铜球上,无法穿过 4.把铜球放在冷水中冷却

5.再把铜环放下,铜环可以穿过

现象:空烧瓶放在热水中,瓶口的气球会逐渐膨胀,放入冷水会迅速收缩。铜球被加热后,铜环无法穿过;冷却铜球后,铜环可以正常穿过。

注意事项:使用热水时注意不要烫伤,使用酒精灯注意安全,禁止触摸铜球和铜环。

特别说明:固体热胀冷缩装置分为固定和手持两种,使用手持装置时铜环在从下部去套铜球。

第五单元 地球在“变脸”

5.地球结构模型的制作

制作目的:通过制作地球结构模型使学生更清楚地掌握地球内部的构造。

制作材料:各种材料的橡皮泥。制作步骤:

1、用黄色的橡皮泥做成球状,代表地核。

2、用橘红色的橡皮泥在黄色球形的外面在再保卫围一层,把黄色的球形裹起来,代表地幔。

3、再用棕色的橡皮泥在橘红色的橡皮泥外层包围一层,代表地壳。这样一个地球结构模型就制作好了。温馨提示:

1、注意各个橡皮泥圈层的厚度

2、可将球状模型切开,展现剖面,以便观察 整理器材:把橡皮泥分类整理存放备用。

模拟火山喷发试验

实验目的:

通过用简单器材做模拟实验,探究火山的成因,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实验器材:三脚架、铁盒子、土豆泥、番茄酱、酒精灯、火柴。实验步骤:

1、在铁盒子里放一些土豆泥,做成山的形状,并在土豆泥中间挖个小洞。

2、往洞里倒入一些番茄酱,用薄薄的一层土豆泥封住洞口。

3、把铁盒子放到三脚架上,用酒精灯加热,过一会儿观有什么现象发生

实验现象:番茄酱受热后沿洞口四周外溢。实验结论:

火山成因推想:地壳深处的物质被高温熔化成岩浆,岩浆在巨大的压力下沿着地壳的裂缝向上升,形成火山喷发 温馨提示:

1、土豆泥不能稀软,否则会影响实验效果。

2、不要让学生用手触加热过的番茄酱,以免烫伤。整理器材:把废物放进废物桶,器材归位放置。

实验名称:火山喷发模拟实验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了解火山喷发的原理,养成学生仔细观察的习惯。

实验材料:烧瓶或集气瓶、铝箔、小苏打、白醋或食用醋、洗涤剂、烧杯、报纸

过程和方法:

1.将铝箔围绕烧瓶口搭成火山的形状

2.将烧瓶放在报纸上,避免溅到桌子上

3.向烧瓶中倒入一些小苏打

4.再向烧瓶中倒上一些洗涤剂

5.向装好的烧瓶中倒入醋,观察现象

6.观察冷却后的现象

实验现象:向烧瓶中倒入醋时,烧瓶中会立即喷出大量泡沫,冷却后在铝箔上留下一些坚硬的粉末状物质。

注意事项:注意演示时不宜让学生靠得太近,避免喷发物溅到学生身上。

特别说明:此实验为教师演示实验。

第六单元 开心游乐场

2.蹦床里的学问 弹力大小的实验

实验目的:了解弹力的大小与物体形变大小的关系。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橡皮筋、直尺等

实验方法:用弹簧测力计把橡皮筋拉长1厘米、2厘米、3厘米等 实验结论:弹力的大小与物体的形变大小有关。在一定的限度内橡皮筋被拉得越长,产生的弹力越大。

3.滑梯里的奥秘 研究摩擦力大小的实验

实验目的:了解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关系。实验器材:测力计、毛巾、玻璃、木块、等 实验步骤:

1、把测力计挂在木块上。

2、分别放在玻璃、毛巾、地面、桌面等面上,匀速拉动读出测力计的读数。

实验结论: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物体间接触面光滑、摩擦力小,物体间接触面粗糙、摩擦力大。

第五篇:六上茉莉花教案

六年级音乐教案——第一单元——《茉莉花》

教学内容:学唱歌曲《茉莉花》 教学目标:

1、通过学唱〈茉莉花〉,使学生近一步了解茉莉花的美丽,并能通过优美、抒情的歌声表现出来。

2、指导学生熟练演唱,并能背唱

3、通过演唱、欣赏等活动感受不同版本的茉莉花中所包含的文化。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演唱。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用舒展,流畅的声音演唱歌曲。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旅游吗?你们都去过哪?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师:今天老师带你们去一个非常美丽的地方,看过影片之后猜一猜 我们到了哪里?

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二、放录像

同学回答刚才老师提出的问题

三、师:背景音乐有没有注意到?

师:今天我们一起到江南水乡走一走,共同学习并演绎这首江苏民歌〈茉莉花〉

四、歌曲学唱

1、听录音--------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选择:(课件)A、欢快活跃 B、亲切抒情

2、歌曲的旋律有什么特点? A、婉转细腻柔美 B、粗犷豪放抒情

3、歌曲表现了青年姑娘什么样的心理状态?

歌曲表面上是在表现年轻姑娘既想摘花又怕挨骂的天真神态,实质上是在表现青年男女之间的纯洁感情。

4、唱歌谱

师:就让我们带着愉快的心情把歌谱唱一唱(出示歌谱)学生分三组唱,第一组先慢唱,然后恢复原速。

5、歌曲教唱

师:这么动听的旋律配上美妙的歌词一定更好听 a)放录象(学生听)b)学生跟唱(多唱几遍)划拍唱-----难点纠正:

把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的容易出现的错误纠正过来。并告诉学生一字多音是江南民歌的一个特点。

6、放开声音唱一唱。

7、完整有感情的演唱。

师:想一想怎样才能把茉莉花唱的更美?每一句怎么处理? a)学生自己试着唱一唱

b)教师可提示:从速度、力度和演唱方法上有什么想法?

c)学生把每一句都试唱出来,说出为什么这样处理,全体在试唱,教师指导。d)按照同学们处理的方法大家一起感受演唱。(放录音)

五、欣赏与拓展

1、《茉莉花》是首民歌流传于全国各地,奇歌词基本相同或者大同小异,旋律上既有相同的因素,由尤其独特的地方特色,从而鲜明的表现了民歌的变异性。还有的把它改变成了器乐曲。

2、创编动作

请同学们自己为歌曲编动作

3、拓展

师:我们加一种唱法:轮唱 a)练习轮唱 b)清唱

c)放录音请同学唱第一段,全体起立唱第二段。

六、教师总结,师生再见 课后反思: 第 三 课 时 教学内容:

聆听三首不同地区的《茉莉花》,感受不同的风格 教学目标:

1、接触多首以“茉莉花”为题的音乐作品,能够从中认识到以“茉莉花”为代表的中国民歌是世界音乐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2、通过欣赏,让学生乐于进一步搜集并了解影响民歌变异的多种因素。教学重点: 感受不同地区的歌曲《茉莉花》。教学难点:

能够听辨并能用语言表述出它们在情感上、风格上的差异。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民歌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统一题材的作品在不同的地区会有什么样的区别呢?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进东北、河北,看看那里的茉莉花开得怎么样。

二、欣赏东北民歌《茉莉花》

1.师播放东北民歌《茉莉花》,设问: A歌曲在速度和力度上有什么特点?

B音乐的风格与东北人的性格有什么样的关系

C与江苏民歌《茉莉花》相比,歌词、旋律方面有何异同的地方? 2.小组讨论:

歌词基本相同,旋律变化比较大,显出东北人开朗的性格和音乐风格特点。3.师简介东北民歌《茉莉花》:

辽宁海城的《茉莉花》旋律进行中的大跳明显增多,衬词的处理也显出东北二人转的特点。

4.生学唱东北民歌《茉莉花》,感受二人转版的《茉莉花》。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地域的差异决定了民歌的风格。)

三、欣赏河北民歌《茉莉花》

1.师播放河北民歌《茉莉花》,设问: 与江苏民歌《茉莉花》相比,歌曲的旋律有什么特点? 2.生交流:

旋律中加入了升“sol”和升“do”等音符,显现出北方爽朗和明快的音乐风格特点。3.师简介河北民歌《茉莉花》:

河北南皮民歌《茉莉花》在旋律中保留了江苏民歌《茉莉花》中的一些主要因素、起始音也相近似。歌词的变化使歌曲融入较多的叙事说唱性特征。4.师用听唱法指导学生演唱河北民歌《茉莉花》的旋律。

四、巩固练习

1、师播放三首不同地区的《茉莉花》,让学生辨别是哪个地区的歌曲。

2、完成课本上的选择题。

下载六上科学实验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六上科学实验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六上海西教案

    绿色海西 1、美丽的蝴蝶皇后 教学目标 1、了解福建武夷山的蝴蝶——金斑喙凤蝶。 2、对福建武夷山的自然保护区有所了解。 3、感受家乡的丰富的自然资源,激发热爱生活的情感......

    六上毛笔字教案

    一、呼应 教学要求: 1指导学生知道什么叫“呼应”; 2使学生明白怎样呼应; 3使学生会书写心、源、九等字,体会笔画呼应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板书课题呼应 2激发兴趣 什么......

    六上语文教案

    备课教案语 文 六年级2班 游源华 2010 . 9. 8 1 山中访友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境界,激发学生类似体验,培养......

    六上课外阅读教案

    六上课外阅读教案 第一篇:春望 教学目标: 1. 了解《春望》这首诗歌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准确流畅地背诵这三首诗。2.学习《春望》深切感受诗人热爱国家、关心民众、眷念亲人的......

    六上写字教案

    课 时: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左右结构、左中右结构、上下结构、半包围结构的汉字的书写规则。 2、正确、规范地书写左右结构、上下结构、半包围结构的汉字。 重、难点:掌......

    六上综合教案

    第一单元 养成.服务 第一课 我与父母心连心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与父母产生矛盾的原因。产生代沟的直接原因和实质。逆反心理的具体表现。 过程与方法:2.对逆反心理的具体......

    六上 复习教案

    Review 1 ◆ 语言知识目标 1.通过活动,对本单元的知识进行巩固和运用。 2..复习成节辅音和重音。 ◆ 语言技能目标 能用英语就奥林匹克运动会的话题开展简单的交流。 ◆ 情......

    六上校本教案

    第一课时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教学目的: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诗意,体会诗人为收复失地而喜悦的心情,感受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诗意。 教学难点: 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