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信息技术对教学的困难及帮助1
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面临的困难
首先,硬件环境满足不了日常教学,课时不足。
经过“普九”工作之后,农村中小学普及了计算机机房,但由于计算机产品更新换代速度快,七八年前购置的机器已经满足不了现在的教学。
其次,信息技术老师专业化程度不高,缺乏信息技术教学的研究。信息技术教师数量不足曾是制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后来经过各方面的努力,信息技术教师的数量得到了很大的补充,可是从其他学科“转行”到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师却占有很大名额,这样做确实可以弥补信息技术教师数量的不足,可也大幅度降低了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素质。尽管政府、教育局加大了信息技术方面教师的招聘力度,但受到待遇和工作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很多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不愿意到农村学校任教。
第三、同课多上,重复式的教学抹灭了教师的激情。
尽管目前信息技术教师的数量较过去有所增加,但在农村中小学,一所学校只有一个到两个信息技术教师的现象非常普遍,一个教师负责一个年级甚至是两个年级的信息技术教学任务的情况经常发生,而目前有些农村中小学,一个年级的班级数量多达十个以上,因此同样的教学内容,教师要重复讲十次左右。教学内容过多重复讲授,磨灭了大多数教师的教学激情。加之班级容量过大(50人左右),机器数量不够,常常是2名同学共用一台电脑,教师在教学时需要分一部分精力进行组织管理教学,因而,不少教师几堂课下来已经是身心俱疲,教学积极性降低了,教学激情也没有了,开始机械式的应付教学。
第四、学生信息技术基础差、起点不一,对信息技术课没有正确的认识 在学期刚开始的时候,笔者对校两个年级十几个班进行了一次学生信息技术基础的调查。结果显示,有一大半的学生在小学时候学习过信息技术课,有一定的信息技术基础;部分学生直到初中才接触信息技术课,其基础为零。可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却发现,有一定信息技术基础的同学,其基础也仅限会正确的开关机,很多学生连最基本的使用拼音输入法打字也不会,而基础为零的同学,面对电脑屏幕、键盘竟无所下手。信息技术的学习是一个连续性比较强的过程,前面学习的内容和打下的基础对后续知识的学习产生直接影响。而课堂上老师不可能把每个同学都照顾到,这样一来就形成了分化,基础好的同学信息技术水平越来越好,没有基础的同学依旧不知所措。长期如此,部分学生便丧失了学习信息技术课的兴趣。
第五、信息技术课随叫随停,缺乏有组织的教研活动。
目前,大多数地区义务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课还是一门非统考科目,不受领导和师生的重视。由于中、高考成绩关系到个人的前途命运,农村学生更加重视文化课的学习。每到月考、期中、期末考试前,信息技术课总会被数学、语文等学科占去。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计划成了摆设,随叫随停。遇到学校统计报表、录入学籍档案、中考报名等工作时,信息技术课经常被停课,教师被抽调借走,去完成这些任务。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在夹缝中求生存,教师专业前景一片暗淡,教师不抱积极态度,消极面对日常教学,得过且过,不求进取,不思创新。
信息技术应用对本学科教学的具体帮助。
一、掌握信息技术,服务于教育教学。
针对我校部分教师年龄偏大,好多教师对信息技术的掌握一知半解,有的甚至一点都不懂,因而要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中,必须要先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的培训。我校通过培训、互帮互学、教师利用业余时间认真钻研等方法,经过一段时间以后,教师基本上都能熟练使用信息技术进行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从而使教师无论在教学方法上,还是在教学方式上有了质的变化,教学模式也从传统教学模式逐渐向现代教学模式转变,从掌握单靠黑板、粉笔等传统教学方法与手段向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学手段转变,这是一个飞跃;由不懂信息技术到会运用信息技术,而且还会把先进的信息教育技术融入到教学工作中来,这是传统教学向现代教学的飞跃。
二、应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方式。
信息技术的应用,拓宽了教师教学视野,优化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现在要求教师不仅能用计算机进行备课,还能将教案改编成多媒体课件脚本,然后根据课件脚本制作出多媒体课件,在课堂上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进行教学,使学生能在身临其境的环境中获得知识。
三、发挥信息技术优势,帮助解决教育中的各类问题。
教师应用信息化技术进行多媒体教学,同样也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学生学习语文课时,老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春天到了,会有什么样的变化?以前学生只能是通过教师的讲解,学生通过抽象的想象去回答问题,这样的学习,学生会觉得枯燥无味。教师采用多媒体课件来进行教学,播放五、六幅春天美丽景色画面,播放几个鲜花绽开,植物破土发芽的动画画面,播放一段学生身边的春天视频等,教师以讲解员的形式进行旁白。学生通过欣赏春天美丽的大自然画面,倾听老师的旁白,兴趣顿生,萌发想象,在教师的指导下用图文结合的方法,学习课文,求知欲受到激发,注意力被画面和动画吸引过来,学生就在愉悦的心境中,进入了学习的佳境。因而,应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多媒体教学,会使学生乐学,主动地学。
四、利用网络优势,开发学生潜能。
网络有着超越时空,不受时间地点等限制等特点,这为不同类型的学生提供了可充分发挥自己才能的平台。学校可通过建立校内的教育论坛,让学生把自己的一些想法、观点、问题等毫无保留地在论坛上发表出来,让教师能及时了解学生的情况和动态,为下一步的教育提供了必要的依据。通过论坛,也可让学生能充分张扬其个性,勇于发表自己的不同观点,从而达到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潜能的作用。通过网络,学生还能去寻找一些在书本上找不到的或是教师在课上不能完全讲全的内容,学生也可从一个感兴趣的点着手,去找寻相关的内容,将一些自己认为特别好的内容,可以通过论坛发布出去,让其他学生也能获知,并能发表不同的观点,从而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扩大了学生学习的范围,使学生真正做到了全面发展,展示特长。
第二篇:信息技术对教学的帮助
信息技术对教学的帮助
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先进的现代教学手段迅猛发展,给教育教学带来了无限生机,以其非凡的功能而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使课堂辅助教学技术提高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教师突破了传统教学在时间、空间和地域上的限制,利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较多的知识,切实地解决教学中的重点、难点,使课堂教学得到优化,并提高教学效果,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宽了思路,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共鸣,为老师们和学生们提供了更好的快捷的学习资源交流和共享的平台
第三篇:信息技术环境对教学设计的帮助
信息技术环境对教学设计的帮助
周晓东的培训心得(淮阳一高初中部)
1、学习环境的设计
教学设计的核心就是学习环境的设计,它一般是指与师生之间或学生之间的交互作用有关的学习环境的设计。教育家把建构主义学习环境概括为:是一种支持学习者进行建构性学习的信息资源、认知工具、教师、任务情境等学习资源的组合。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设计中,创设情境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学科内容有严谨结构的情况,这时要创设有丰富资源的学习环境;另一种是学习内容不具有严谨结构的情况,这时应创设接近真实情境的学习环境。学习活动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进行的。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应利用多媒体具有文本、图形、动画、视频图像、声音等多种媒体集成的特点,把教学内容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通过外部多种刺激迅速感知教学内容,这样通过创设直观情境,把教学内容变为具体的、可感知的信息,从而优化信息的获取过程。
2、教学中设计学习过程
过程的设计是指为达到给定的教学目标,首先要进行教学策略的制定和对学习者的特征分析,在此基础上进行优化的教学系统的设计。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它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但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因此,教学活动应围绕学生的学习活动而展开。在信息化环境下,学习过程的设计应根据教学目标,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行教学内容和相应知识点排列顺序的设计,以优化教学活动程序和教学方法。
3、教学信息的搜集、整合、设计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我们应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的优势,最大限度的提高学习效率,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以培养学生的自我求知能力。
a、具有多重刺激感观,传输信息量大、速度快的多媒体教学,信息传输质量高、应用范围广,交互性强等特点。利用多媒体,特别是超媒体技术,建立教学内容的结构化、动态化、形象化表示,使其不仅包含文字和图形,还能呈现声音、动画、录像以及模拟的三维景象,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彻底改变教师一支粉笔.一张嘴“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方式。如:对课堂中,动物、食物和景点介绍,传统教学方式下,教师要花三节课的时间才能讲完,而且效果并不理想。后来,我制作了一个十多分钟的教学短片,并配乐解说。同学们很快被优美真实的画面、、悦耳动听的音乐所吸引。实践证明动物、食物和景点类的教学内容非常适合用自制教学片来讲解。这种通过创设直观情境,把教学内容变为具体的、可感知的信息,生动的展现在学生的面前的设计,优化了信息的获取过程,极大的调动了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益。在多媒体教学设计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知识结构,而且更要让学生通过对各种形象化的教学媒体的观察与思维,引导学生去探索、发现、归纳、总结,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以启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能力,切实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b、网络教学,特别是Internet网,毋庸置疑,它是世界上最大最全的知识库、资源库。可以使全世界的教育资源连成一个信息海洋。在网络环境下,由于知识和资源都是按人类联想思维特点的超文本结构组织起来的,因而特别适合学生进行“自主发现、自主探索”式学习,并为学生发散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孕育提供了沃土。
所以说多媒体给了我们更多的创新空间,网络使我们打破了时空界限,信息的获取、加工、创造成为知识创新的过程。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课堂是一个资源丰富、“随机进入”的宝
4、教学模式的设计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观念、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过程的稳定结构形式。在一般的教学过程中包含教师、学生、教科书和媒体等四个因素,这四个要素相互关联、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稳定的结构形式便称为教学模式。我们认为学生是知识建构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学习的许多目标和任务都要学生主动、有目的的获取材料来实现。而信息技术又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开放性的实践平台,多媒体和网络环境在教学中的应用,为学生有目的的获取信息提供了方便。因此,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我们应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努力建立“授之以渔”,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总之,信息化教学它可以创设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把图形、声音、动画、文字、影像等信息进行整合,把枯燥无味的教学形式以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传达给学生们,通过以景激趣、创境激情等直观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动中学、动中练、动中习得语言技能,把学习当成一种愉悦的体验和感受,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可以说在一堂课的学习过程设计中,我努力把课程的教学与信息技术有机的结合起来,并以任务型教学为指导思想,始终贯彻“学生先行,教师后行”“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原则,使整个课堂洋溢着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氛围。这堂课,从课外学生整理信息到课内教学的组织和多媒体的使用都体现了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的整合,这堂课很有特色。
第四篇:信息技术对新课程高中数学教学的几点帮助
信息技术对新课程高中数学教学的几点帮助
摘要:新课程的课程标准中提到高中数学提倡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有机整合,目的是为了利于学生认识数学的本质。为了贯彻和落实此标准,在高中数学教学中,信息技术有效的应用在其中,可以加强知识的问题探究,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加强知识的直观形象,培养学生的趣味性、加强知识的紧密联系,提高学生的思维拓展、加强知识的应用,增强学生的数学思想意识、减轻教师的教学工作,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关键词:新课程信息技术高中数学教学
新课程已经在山西省实行了四年,对于《普通高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的:高中课程应提倡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有机整合,整合的原则是有利于学生认识数学本质。高中数学课程应提倡利用信息技术来呈现以往教学中难以呈现的课程内容,应加强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结合。为了贯彻新的课程标准,实施网络教学与课堂教学的整合,我就结合教学实际,简单谈谈信息技术对数学教学的几点帮助:
一、加强知识的问题探究,培养学生的主动性
例如在讲授“函数y=Asin(ωx+φ)图象的变换”时,传统教学中,学生少主动参与,多被动接受;少自我意识,多依附性。学生被束缚在教师、教材、课堂的圈子中,不便于理解和掌握,而且学生的主动性又调动不起来,使得教学任务很难完成和教学目标很难实现。但是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那就使得这节课学生轻而易举的掌握了。提高了学生的主动性和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节课可以在多媒体教室教学,每人一台电脑,通过电脑上的“函数图象变换”软件,随意的输入数据A、ω、φ,从而得到不同的正、余曲线,通过让学生从解析式和图象的角度自己分析参数A,ω对函数图象的影响,让学生体会化复杂为简单的化归思想,从感性上加深认识、体会图象的美感,形成视觉冲击,加强教学效果,令人印象深刻,积极地调动了学生参与探究的兴趣,继而提出探究性问题:“通过对A、ω、φ的变化,为什么正弦曲线与余弦曲线可以互化?”、“它们之间有怎样的联系?”、“能否体现出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等。
在课堂上利用信息技术,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更能有效地加强学生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无处不有数学知识的存在,从而让学生懂得学习是为了更好地运用,让学生把学习数学当作一种乐趣。而且还可以开拓学生的思维,给学生发展的空间。
二、加强知识的直观形象,培养学生的趣味性
例如在讲授“线性规划”课时,只提出实际的数学问题并利用信息技术把数学问题形象化,通过学生下面画,上面教师画,让其直观的形象的摆在学生面前。
例如在上“立体几何体积的求法”课时,利用几何画板展示“三棱柱被切割成三个三棱锥,再把三棱锥补成三棱柱”的动画,真正做到让所有立体几何图形都动起来”。学生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联想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立体几何的兴趣与好奇心,有效地降低学生对立体几何的恐惧感。
例如在讲授解三角形内容中,关于曲柄连杆机构运动的时候,利用几何画板制作出动画演示,效果一目了然,印象也比较深刻,便于学生理解接受和掌握。
将信息技术融于教学课堂,利用信息技术图文并茂、声像并举、能动会变、形象直观的特点为学生创设各种情境,可激起学生的各种感官的参与,调动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激发动机和兴趣。
第五篇:教学案例.怎样帮助有困难的人
教学案例
活用教材,训练孩子口语表达能力
-----怎样帮助身边有困难的人
曾
艳
今天,我和孩子们一起学习了《泉水》一文。《泉水》是二年级下册的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第二单元以“奉献与关爱”为主题,单元导语:“我们在父母和老师的关怀下幸福成长。我们也要学会关爱别人,谁需要帮助,我们就伸出热情的手;谁需要温暖,我们就献上一颗火热的心。”因此,本人将这个思想教育作文教学这篇课文的重点,希望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对帮助他人的精神有一种敬佩和赞同,并且能促使理解深刻的学生在今后能指导他们自己的行为。
这篇课文,无论是文字还是内容,都像一股清泉,潺潺地流淌着,洒下一路爱心。我在教学本课时,强调自读自悟,尊重学生的独特感悟,尽量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读中品味,在读中积累,在读中体会到奉献的幸福感。学生在读和说的语言实践活动中,提高了语文素养。
在教学设计的“拓展延伸”板块,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口语训练题:孩子们,生活中像泉水这样有爱心的人多吗?你们愿意做一个像泉水一样乐于奉献的人吗?生活中有许多正遭遇困难的人,需要我们伸出援助之手,如果你遇到下面其中的一种情况,你会怎么做?
1、考试的时候,同桌的铅笔掉地上,笔芯断了,你回怎么做?
2、在超市,你遇到一个走丢的3岁左右的孩子,你会怎么做?
3、在公交车上,一位年迈的老奶奶上来,你会怎么做? 孩子们思考一会儿,有人举手了,涂晓杰:我会马上借给他一枝笔,说:“拿去写吧,不要着急。” 张宣明:我会马上给他捡起来,帮他削好,递给他。郭云龙:如果我没有多余的笔,我会告诉老师,让老师帮助解决。
……
师:孩子们的办法真多,遇到身边有困难的人都会伸出援助之手,老师感到欣慰。接着看第二个话题。
何佳怡:我会向超市的服务台报告,让他们在广播里通知一下,这样走丢孩子的爸爸妈妈听到广播就会前来认领。
易兵昌补充:也可以让他(走丢的孩子)站在出口,他的爸爸妈妈在超市找不到,就会出去找,一出去也就看到他了。
掌声响起,办法真好!就在出口等,也能等到爸爸妈妈。李思进:可以把他带到民警叔叔那儿,他们会找到走丢孩子的爸爸妈妈的。
周涛:我会问他爸爸妈妈的电话号码,然后让他爸爸妈妈来接她回家。
郭佳宇:我会问他家住哪里,然后送他回家。
王玉茹:我会给孩子拍照。再把照片打印出来贴在广告板,让更多的人一起找。
冯兴伟补充:那是“寻人启事”,也可以传在网上。……
师:真是不错的主意。他的爸爸妈妈知道你们出的这些主意,一定高兴极了。
接下来是第三话题:
李思进:我会走上前去,小心翼翼把老奶奶扶到我的座位上:“老奶奶,您请坐!”
刘玉婷:如果我没有座位,我会给老奶奶找一个座位,让她坐下,如果太闷,我会把窗户打开。
潘杰:我会把她扶上车,如果实在没有作位,我就站在她的身旁,照顾她;她下车,我会小心地扶她走下去。
用活教材是课程标准的新理念。“我们不能把教科书理解为文本课程,教材应当是一种体验课程,每个学生在阅读中都带有自己的经验背景,带着自己独特的感受去体验教材”。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既把教材看作是引导学生认知发展、生活学习、人格构建的一种范例,它不是学生必须完全接受的对象和内容,而是引起学生认知、分析、理解事物并进行反思、批判和建构意义的中介,是案例或范例。所以教师应充分利用阅读教学这个有利条件来训练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