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贫困地区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困难及对策探究
贫困地区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困难及对策探究
作者:徐海良
摘要: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学习方式,信息处理能力已成为现代人最基本的能力和文化水平标志。信息技术作为中小学的必修课,是学生将来学习和生活必不可少的工具,然而在西部贫困地区,由于受思想观念、经济发展和师资环境的影响,广大农村中小学在信息教育、教学中存在许多的困难和问题,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阻碍了信息技术在农村的普及与发展。作为西部贫困地区农村学校一线的信息技术教师,借此谈谈农村学校信息技术教育面临的一些问题及对策。
关键字: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困难;对策
当今世界以信息技术为核心内容的现代科技竞争日趋激烈,各地中小学纷纷开设信息技术课程,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时期。但是,现在的信息技术课还是一门新兴学科,由于经济、设备、师资、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农村信息技术教育才刚刚起步。因此,在信息技术教育中不可避免地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本人结合我校信息技术教育状况,谈谈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与对策。
一、贫困地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现状 1.教学硬件匮乏
计算机软硬件技术更新换代日新月异,贫困地区中小学使用的学生电脑,大多只能进行打字练习、文本编排、数据格式化等常规教学之用,对于像Photoshop、CorelDraw、Flash、Dreamweaver之类对内存、显卡等硬件设备要求较高的设计类软件而言,这些电脑似乎有些力不从心。八年级(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的信息技术教材要求学生掌握简单的动画制作,然而由于硬件的性能指标太低,在实际教学中,我只能利用多媒体演示给学生们看,他们无法自己练习完成一件成品的设计。由于大部分电脑硬件老化,加之使用过程中不注意检修,导致大多数电脑存在不同程度的故障。比如我校机房现在使用的机械式鼠标因滚球丢失严重,使得鼠标瘫痪无法正常使用。对于维护问题,一来费用偏高,二来淘汰的零件难以购买,三来也没有人愿意卖买淘汰的硬件产品。2.师资力量薄弱
在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老师大多是半路出家,很少有专业的信息技术老师。,由于半路出家,教师的专业知识不扎实。有些内容教学起来就显得力不从心,一些本该细讲的内容就只能一笔带过。同时,信息技术学科与其它学科相比 , 可算是一门新兴学科,由于起步晚,没有现成的经验、方法可以借鉴,很多情况下,还需要教师自己去捉摸,一个教学内容,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才能深入浅出地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需要教师苦苦思索,不可避免地要多走许多弯路,使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3.教学理念陈旧
相当数量的学校和教师仍将信息技术课程错误的等同于计算机教学,认为信息技术课是计算机老师的事情与自己没什么关系,甚至觉得用多媒体教学还不如自己一支粉笔、一本教案、一块黑板、一张嘴省事些。信息技术与学科相整合的艰难性由此可见一斑。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室上课也只有在公开课、教学比武之类的竞赛活动中才难得一见,加之硬件所限,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得不到普遍应用。绘声绘色的课堂常态化对贫困地区的孩子来说还是个依稀的梦。4.重视程度不足
部分学校、家长、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认识不足,导致其对信息技术教育重视不够。在学校方面,由于社会对学校办学质量优劣的评价标准是基于该校考试评价成绩的好坏,这就导致学校的精力都放在语、数等几门学科方面,从而忽视其他学科的教育质量,这其中就包括信息技术教育。在家长方面,“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仍然是绝大多数家长的主要思想,每位家长都想望子成龙、望女成凤,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够成才,而他们认为成才的标准就是以后能不能考上名牌大学。他们也知道当今社会对电脑技术的需求,但会认为信息技术方面的学习会影响到孩子的学习,这无形中就让他们产生了“重主轻副”的思想,于是他们不支持甚至反对自己的子女花时间在副科的学习上。在学生方面,虽然十分喜欢上电脑课,鉴于上述的成才观以及社会、学校、家长的压力不得不放弃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花在主科的学习上,这与我国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的教育目的及素质教育所提倡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大相径庭,是不能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要求的。
二、若干对策探究
1.转变观念,提高信息技术教育基础地位 在数字化时代,电脑及其网络不仅使教学的内容得到充实,也促进着教学方法及手段的不断改革,成为现代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技术手段。但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关键问题不在于电脑进不进课堂,而在于教师和学生使用它做什么,如果把电脑及其网络视为解决教育问题症结的灵丹妙药,或攻破教学难关的万能工具,显然是不科学的,这就要求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信息技术教育不仅要传播计算机的基础知识,而且要把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以此来提高中小学生的素质,培养他们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各种能力,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信息意识和创新意识、有效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收集、处理、应用和传输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造能力及创新能力。我们(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的教育要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要培养具备“两个素质”、适应现代信息社会发展的人才,就必须转变观念,提高信息技术教育的相对地位,提高对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视程度。2.多措并举,加块信息技术教育硬件建设 如果信息技术教育基础设施建设跟不上的话,那么谈信息技术教育发展则是一句空话。对于经济相对落后的贫困地区而言,信息技术教育基础设施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团结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社会公益人士等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采取财政部门拨一点,教育部门帮一点,各级学校挤一点,公益人士捐一点,全校老师凑一点,多管齐下,保证信息技术教育的正常开展。一些贫困地区中小学领导配有专用笔记本电脑,这一做法值得商榷,我认为在电脑配备上应该本着学生优先、科任教师优先、电脑配备中档化的原则,让学生和老师先“富”起来,再带动领导“富”起来,最终实现“共同富裕”。3.加强培训,提升信息技术教育师资水平
信息技术水平是教师信息素质高低的重要体现,加强培训则是提高贫困地区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水平的最主要途径。为了提高培训实效,增强学习效果,培训机构将培训教程可分为理论篇和操作篇,理论篇又可细分为汉字输入法、计算机概论、操作系统、办公自动化软件、数据库、网络基础等知识块。操作篇则按理论篇的知识块顺序依次以操作性较强的范例、习题和作业成品呈现出来,老师们可以根据自身的信息技术水平灵活选择若干知识块参加培训,在规定的时间内通过考试则可以申请培训下一个或多个知识块,如此下去直至在规定的总时间内通过全部的知识块考核。这个总时间可以针对农村地区教师稍长一点,比如2-3年,而且考试内容不能刚打打字,排一下版,制几张表就OK了,应把考查重点放在提高教师对多媒体设备的使用和多媒体课件制作能力上来,加大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将所任教学科有机整4.积极探索,推进信息技术教育改革创新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改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利的学习工具。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整合在贫困地区步伐缓慢原因之一就是教师仍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对“新事物”从心理上仍有排斥情绪。各级教研部门必须加大这方面的学习力度,让城里的老师“走下去”,贫困地区的老师“走上来”,相互交流、学习,让贫困地区老师切实感受到信息技术的无穷魅力,激发他们学习信息技术的热情。同时,广泛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教研活动,掀起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相整合的学习高潮,让老师们转变观念,从心眼里喜欢、接受、学习、运用信息技术。
5.城乡共(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建,实现信息技术教育资源共享 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基础性工作。贫困地区信息技术教育资源紧缺一直是制约其发展的一大瓶颈,在农村中小学,学科内或者是校内的教研活动难以开展,校间教研活动难以组织的前提下,教师可以在信息技术教研室的安排下,进行网络教研。让信息技术教师接触到更新颖更有效的教学模式与方法,提高教学能力。教育行政部门要建立区域信息技术教育中心,为各学校提供信息资源的基础上,鼓励学校进行校园网建设,选择和制作适合课堂教学的多媒体课件。城乡教师可以通过资源库进行交流、学习,避免了重复建设,节约了时间和成本,实现了共享。
总而言之,贫困地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虽然面临重重困难,但我们一定要坚定信念,鼓足勇气大胆尝试,不断总结经验,把提高信息技术教育当作一项工程来抓,就一定会能迎来贫困地区信息技术教育全面、和谐发展的春天。合的考试力度,增加实践操作能力的考核比重,切实提高贫困地区教师的信息技术综合素质。
第二篇:浅谈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面临的困难及对策
浅谈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面临的困难及对策
武汉市黄陂区长岭中学胡才丰
内容摘要:目前,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存在着五个问题。一是硬件环境差,课时不足;二是信息技术老师专业化程度不高,研究性不强;三是重复式的教育抹灭了教师的激情;四是学生基础差、起点不一,对信息技术课,缺乏正确认识;五是信息技术课随叫随停,缺乏有组织的教研活动。解决的对策也有五点。一是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选择适合的教学内容;二是提高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思想观念;三是优化信息技术课课程结构;四是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兴趣;五是组织多元化的教研活动,开展丰富的教学评比。
关键字: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困难对策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人才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已经成为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经济与文化发达程度的标志和决定性因素,而“信息技术”作为一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课程,关系到将来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怎样让信息技术教育尤其是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落到实处,成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展现素质教育魅力的利器呢?目前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现状是什么?又面临哪些困难呢?
首先,硬件环境满足不了日常教学,课时不足。
经过两次“普九”工作之后,农村中小学普及了计算机机房,但由于计算机产品更新换代速度快,七八年前购置的机器已经满足不了现在的教学。以我校为例,校机房的机器是十年前教育局统一配置的,又经过后来的升级,赛扬1.7的cpu、128M的内存的电脑几乎只能满足OFFICE系列的教学,武汉出版社出版的信息技术教材,七年级下册、八年级上册、八年级下册里所要求的PHOTOSHOP、FLASH等软件就很难运行,特别是关于声音处理、机器人方面的内容,因为缺乏相关硬件,这方面的内容就没有纳入到教学计划中来。而且有的学校机房因为缺乏相关硬件至今没有组成局域网,教师无法广播教学只能一对一进行辅导,严重影响教学效率。
在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的课时一直是影响教师教学的主要原因。在硬件环境、师资较好的学校,信息技术课一个班一般是每周一节,而在一些比较落后的学校,信息技术课一个班甚至两周一节。信息技术学科本身的特点,对知识连续性的要求很高,一节课45分钟对于既要接受理论知识又要进行实践操作的学生来说,本来就很少,再加上课与课之间相隔的时间过长,知识没有得到巩固,学生学什么忘什么,因此每节课教师都要拿出一部分时间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如此一来,教学进度跟不上,教学内容滞后。教师完成不了规定的教学内容,学生也无法完成实践内容,严重影响教学质量。
其次,信息技术老师专业化程度不高,缺乏信息技术教学的研究。
信息技术教师数量不足曾是制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后来经过各方面的努力,信息技术教师的数量得到了很大的补充,可是从其他学科“转行”到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师却占有很大名额,这样做确实可以弥补信息技术教师数量的不足,可也大幅度降低了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素质。尽管政府、教育局加大了信息技术方面教师的招聘力度,但受到待遇和工作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很多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不愿意到农村学校任教。
信息技术学科是一门强调实际应用的学科,教学内容更新速度非常之快,这就需要教师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加工升华。而非计算机专业的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上是现学现教,根本就没有精力去深究教学内容,更没有精力和能力去研究教学方法。而且在大多数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不仅承担着本学科的教学工作,还担负着学校档案管理员、学籍管理员、课件制作员、网站编辑等角色。由于农村计算机技术普及程度不够,很多信息技术教师就成了解决计算机问题的专业人员,当网络、计算机、打印机、多媒体设备出现故障时,无论是在教室还是办公室、会议室,都有他们忙碌的身影。面对繁杂的工作,信息技术教师不好说拒绝的同时,投入到本学科教学研究上的时间与精力也大大减少,严重影响了信息技术教学质量。
第三、同课多上,重复式的教学抹灭了教师的激情。
尽管目前信息技术教师的数量较过去有所增加,但在农村中小学,一所学校只有一个到两个信息技术教师的现象非常普遍,一个教师负责一个年级甚至是两个年级的信息技术教学任务的情况经常发生,而目前有些农村中小学,一个年级的班级数量多达十个以上,因此同样的教学内容,教师要重复讲十次左右。教学内容过多重复讲授,磨灭了大多数教师的教学激情。加之班级容量过大(50人左右),机器数量不够,常常是2~3名同学共用一台电脑,教师在教学时需要分一部分精力进行组织管理教学,因而,不少教师几堂课下来已经是身心俱疲,教学积极性降低了,教学激情也没有了,开始机械式的应付教学。
第四、学生信息技术基础差、起点不一,对信息技术课没有正确的认识 在学期刚开始的时候,笔者对校两个年级十几个班进行了一次学生信息技术基础的调查。结果显示,有一大半的学生在小学时候学习过信息技术课,有一定的信息技术基础;部分学生直到初中才接触信息技术课,其基础为零。可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却发现,有一定信息技术基础的同学,其基础也仅限会正确的开关机,很多学生连最基本的使用拼音输入法打字也不会,而基础为零的同学,面对电脑屏幕、键盘竟无所下手。信息技术的学习是一个连续性比较强的过程,前面学习的内容和打下的基础对后续知识的学习产生直接影响。而课堂上老师不可能把每个同学都照顾到,这样一来就形成了分化,基础好的同学信息技术水平越来越好,没有基础的同学依旧不知所措。长期如此,部分学生便丧失了学习信息技术课的兴趣。
还有一个更加严重的现象,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缺乏正确的认识。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几乎百分之七、八十的学生认为信息技术课是用来玩游戏、休息的课。甚至有学生抱怨,课堂上讲解的内容太多,留给他们玩游戏的时间太少。信息技术在学生心中没有分量,教师在课堂上所做的一切得不到学生的回应,教学便成了单方面的事,教师也失去了教学的动力。
第五、信息技术课随叫随停,缺乏有组织的教研活动。
目前,大多数地区义务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课还是一门非统考科目,不受领导和师生的重视。由于中、高考成绩关系到个人的前途命运,农村学生更加重视文化课的学习。每到月考、期中、期末考试前,信息技术课总会被数学、语文等学科占去。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计划成了摆设,随叫随停。遇到学校统计报表、录入学籍档案、中考报名等工作时,信息技术课经常被停课,教师被抽调借走,去完成这些任务。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在夹缝中求生存,教师专业前景一片暗淡,教师不抱积极态度,消极面对日常教学,得过且过,不求进取,不思创新。
信息技术学科不像其他学科,可以在年级内、校内组织丰富的教研活动,提高老师的教学水平。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师通常只有1~2名,无法在科内组织教研活动,在校内组织的教研活动中,也几乎是由非信息技术教师进行评价,无法给出实际建议,评价一片叫好,没有实事求是。缺乏有组织的教学交流和教研活动,信息技术教师就像井底之蛙,接触不到新鲜而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经验,从而导致课堂教学一成不变,没有新意和活力。
面对这些问题,都有哪些解决对策呢?笔者在此谈谈自己的愚见。首先,根据现有条件,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选择适合的教学内容。
教师要根据现有的条件灵活组织教学,采取分组教学,让学生自主学习。在硬件环境不理想、学生基础差的农村中小学,要尤其重视分组教学,把信息技术基础好的学生和基础差的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组,选派有责任感的小组长,给予小组长最大权利和义务,帮助教师管理组员,督促和监督组员完成课堂实践内容。
另外要合理改编教材,适当降低内容难度。因为小学和初中没有完善的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没有适合各个地区的通用教材,各个地区的信息技术教材也不尽一样。这就需要信息技术教师根据学生的基础来选定合适的教材,适当的时候还要对教材进行改编,例如:武汉出版社出版的信息技术教材,八年级下册十五课《机器人训练营》,就要进行适当修改,应该把这节课,变成一节机器人的展示课,而不是研究课,让学生通过上网搜索,图片展示了解机器人知识,而不是通过调配实体机器人进行学习。
其次,提高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思想观念。
实践证明,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才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信息技术教师要学会利用现代信息传输手段,加快教育信息的传播,用现代观教育念冲洗头脑,彻底摒弃沉默守旧的思想,要与时俱进。那怎样提高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思想观念呢?首先要明确信息技术教师是什么。信息技术教师是一名技术人员、是一名出色的授课教师、是一个管理者、是一个服务者、是一个研究者、是一个实践者。信息技术教师要抬头走自己的路,做学科型教师、研究型教师。专业发展要专一,不能急功近利,要静下心来剖析自己,发掘自己的专长和兴趣,把学生的发展放在事业的第一位,孜孜不倦地进行新知识的学习。其次,要在教学上下足功夫,在授课的方式和方法上,虚心求教,向同行前辈请教,向其他学科优秀教师请教。要善于阅读,读一些教育理论书籍,读大师作品、经典作品,通过读书加深自身底蕴,提高自身学养。最后,特别是农村信息技术教师要有职业信仰,要坚定不移的把信息技术教育这条路走下去。
再次,将信息技术教师还给课堂,优化信息技术课课程结构。
信息技术教师虽说是技术型的老师,但其主要的工作仍旧是课堂教学,虽说目前农村地区信息技术没有得到充分的普及,缺少电化方面的人员,但学校可以通过招聘等方式来解决电化人员缺乏的问题,不能把信息技术教师借来填数,要把信息技术教师还给课堂,还给学生。
而如何去优化信息技术课程结构,笔者认识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从课程本身上努力。根据国家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的规定,《信息技术》课程在小学、初中阶段课时不少于68学时,而目前绝大多数学校是没有达到这个标准的。这里就需要各级领导对信息技术教育有充分和正确的认识,肯定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性,强调和贯彻好素质教育的方针,根据实际情况最大程度的去履行《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的规定,增加信息技术课的课时。
2、在课程结构上下足功夫。例如:在武汉出版社出版的七年级《信息技术》上册中,活动内容被分WORD文字处理、POWERPOINT幻灯片制作、PHOTOSHOP图形处理,这个三活动单元。教师在进行这个三个部分的教学课程设计时要考虑到学生的基础和接受能力,对三个模块的课时安排进行科学的设置,避重就轻,在学生容易接受感兴趣的内容上要增加课时,在难度大、对电脑硬件要求高的内容上适当减少课时。
3、要采取适当的评价方法。在学期开始时采取诊断性评价,通过问卷、访谈等调查方式来了解学生的的信息技术基础。在平时作业管理时我们要采用形成性评价,去发现学生的错误,鼓励他们学习。在一学期结束时,采取终结性评价,考察学生这一学期对所学知识的了解。
第四、加强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认识,努力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兴趣。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是为了适应技术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而设置的必修课,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为主要目标,以操作性、实践性和探究性(创新性)为特征的指定学习领域,对于培养国家建设和国际竞争所需的信息技术人才、提高全社会的科技文化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奠基作用。
而如何让学生对信息技术课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一是社会、学校、教师要对信息技术课的重要性有足够的了解。目前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政策已经得到全面的贯彻,在每年暑假期间都有专门的信息技术培训,可以抓住这个机会对每个学科的每个教师去宣传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性。各个学科的教师都正确认识了信息技术课,都重视了信息技术课,潜移默化的,学生对信息技术课,就会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二是每个信息技术教师都要守护好自己的阵地,利用信息技术课的自身特点向学生宣传它的重要性,教师不仅要用说教的形式向学生宣传信息技术课的重要性,而且要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自己去体会它的重要性,从而形成正确的认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人对某一事物感兴趣时,认识和接受就快;而毫无兴趣时,认识就慢,或者不予接受甚至极力排斥。因此要提高信息技术教学的质量必须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学科的兴趣。教师可以从玩游戏入手,上课时多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自由操作,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和思维能力。信息技术课要有自身的课堂特点,要有别于其他学科,要让学生真正的当家作主,让学生深切的感受到学习信息技术课是快乐的。
第五、利用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组织多元化的教研活动,开展丰富的教学评比。
传统的教学研究形式是在学科内或者校内进行的,而信息技术学科有它得天独厚的优势,它的教研活动的方式除了像其他学科那样进行公开课,优质课,教学座谈等形式外还有一种信息技术学科特有的教研方式——网络教研。在农村中小学,学科内或者是校内的教研活动难以开展,校间教研活动难以组织的前提下,教师可以在信息技术教研室的安排下,进行网络教研。当然信息技术学科不能单一的采用网络教研,要常规教研与网络教研相结合,让它们之间进行优势互补,利用网络教研促进常规教研更上一个台阶。组织多元化的教研活动,能让信息技术教师接触到更新颖更有效的教学模式与方法,提高教学能力。
信息技术教师除了参加每年举行的教师教育技能大赛和辅导学生参加信息技术竞赛之外,还要多参加市区校各级举办的公开课,优质课的评比。公开课,优质课是教师经过精心设计和准备进行的展示课,体现了教师的教学功底和专业底蕴,但有时却不能充分体现常规课堂的情况,因此举办常规课评比也非常重要。信息技术教师要通过各种丰富的教学评比,认清自己的不足,集他人之所长补己之所短,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总之,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存在的那些问题和所面临的那些困难,不是一天所成的,而是由诸多原因所造成的,我们也不能指望在很短的时间内解决那些问题,只能本着实事求是的观点,敢于正视这些问题,采用科学的态度,不断改革,锐意进取,就一定能让信息技术教育在农村这片贫瘠而又渴望生机的土壤上发芽,生根、成树、成林。
参考文献:
[1]《信息素养论》王吉庆编著 上海教育出版社
[2]《中学计算机教育学》张晓如张再跃 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的通知》教基[2000]33号文件 [4]《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 [5]《教育学》 [6]《心理学》
[7]《新课标下信息技术教学评价的研究与实践》 李冬梅
第三篇:农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困难及对策范文
农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困难及对策
贵州省赫章县教育局教研室阳世宇
“国运兴衰,在于教育,教育大计,在于教师”。在当今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经来临的世界背景下,作为一名教师,尤其是农村的中小学教师,如何适应现代教育对教师素质的挑战?只有参加继续教育,树立终身教育观念,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当前,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的开展虽然使中小学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及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然而,工程的质量却不尽如人意。笔者仅从自己从事师训工作的的实践,谈一点粗浅的看法,就教于同仁。
一、农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面临的困难
农村,经济基础薄弱,文化落后,观念落后,教育资源严重缺乏,教师素质总体不高,教师继续教育困难重重。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教育资源贫乏
农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由于受到各种客观因素的制约,难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教育教学的要求。教师教育资源严重缺乏,继续教育学习除上级教育行政部门规定必订的几本资料外,其它资源廖廖无几,由于经济基础薄弱,上网学习更是天方夜谈。从而使得继续教育的开展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教师培训管理体制混乱、重复培训、造成资源浪费,影响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 要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教师必须积极主动参加继续教育培训。然而,由于教师这一特殊群体既要接受教育主管部门的管理,还须接受政府其它有关部门的管理,因此,在相关部门缺乏统筹的情况下,教师不得不接受来自各方面的种种培训,导致重复培训、资源浪费,给教师继续教育带来较坏影响。尤其个别部门仅以通过培训捞取收入为目的,组织的培训内容既缺少针对性,更难以保证培训的质量。如多个部门组织的计算机培训、法律法规培训与考试等。因而使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受到严重影响。
(三)认识不到位,工作被动
开展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如果没有强有力的组织领导或有关管理人员缺乏正确的认识,工作的开展将难以保证质量。由于在工作开展的过程中有关管理人员及部分教师缺乏正确的认识,工作被动,常规性的工作都难以保证其质量,更谈不上对工作的深入研究。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开展。
(四)培训机构不健全、培训者素质难以适应当前教师培训的需要
培训机构不健全或缺少相应的培训机构,又是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健康发展的一个严重障碍。尤其是民族贫困地区,不仅培训机构不健全,更为突出的是培训者队伍素质不高,人员稳定性较差,骨干培训及全员培训都不同程度出现倒金字塔的现象。这必然导致培训质量的低下及培训的随意性。
(五)培训内容过于整齐划一,脱离贫困地区教师实际
教师培训内容统一过多,与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生活实际存在一定差距,教师参加学习学非所用。一些学习内容教师要花较大的精力、较多的时间去学习,然而却由于条件所限,学非所用,脱离教师的工作和生活实际。
(六)经费缺乏保障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要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经费以政府财政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在地方教育事业费中专项列支。”然而,由于农村政府财政本身相当艰难,再加上观念等方面的原因,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所需经费往往难以形成保障机制,开展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步履艰难。
(七)工学矛盾突出,教师负担过重
在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调查中了解到,由于编制紧缺,教师严重超负荷工作的现象普遍存在。有的农村学校教师工作量达百分之一百六、七十之多,城镇学校教师也由于班额过大(七、八十人一个班的现象常见),教师也是超负荷工作,难以抽出较多时间参加继续教育培训学习。
二、转变观念,积极探索,确保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有效开展
(一)切实转变观念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党的十六大报告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中提出了“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奋斗目标,此可谓高瞻远瞩,高屋建瓴。每一个人都只有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对人的素质的基本要求。而作为教师这一特殊群体,更应当成为建立学习型社会的表率。“朝闻道,夕死可也。”的古训,对我们可谓不无启迪。因此,无论是从事教育管理者还是每一位教师,只有牢固树立终身教育的思想,积极主动地投入到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中来,变被动管理为主动管理,变被动学为主动学,学习型社会这一共同的愿景才能得以真正实现。
(二)理顺管理体制,避免重复培训,切实减轻教师负担
加强对教师培训的管理,是搞好教师继续教育工作、提高教师培训质量的关键。而一段时间以来对教师培训管理的混乱状况,也应引起有关决策部门的高度重视。对教师培训的要求不仅需要考虑教师群体的需要,而且需要考虑教师个体的情况,还要因地制宜。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切实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否则不仅使培训缺乏实效性,教师参加培训更因不堪重负而丧失其积极主动性。因此,只有理顺管理体制,认真研究贫困地区教育的现实情况,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师继续教育,才能做到切实减轻教师工作上、经济上的负担,真正调动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主动性,才能确保教师继续教育的质量。
(三)建立经费、制度的有效保障机制
确保教师继续教育经费的专项投入是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得以正常开展的基本物质保障。建章立制才能使继续教育工作得以持续健康发展。而农村由于本身各方面基础薄弱,县级政府财政困难尤其突出,要建立专项经费保障机制必然显得无能为力。因而,农村要按国家有关政策法规设立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专项经费,除了自身多方筹措外,还需要得到上级的大力扶持,给予政策方面的倾斜。当然,在有了经费保障的基础上,如果缺乏必要的管理制度及措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开展也将难以走上持续健康发展的轨道。因此,只有建立经费、制度的有效保障机制,才能确保农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持续健康发展。
(四)整合有效培训资源,确保教师培训质量不断提高
教师培训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培训者素质的高低以及培训者对其它培训资源的有效整合。农村中小学的教师培训,由于培训者素质本身的限制,加上其它培训资源的严重缺乏,中小学教师培训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要求培训者一方面要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素质,另一方面要求培训者还必须具有开拓创新的意识,采取“走出去,请进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等,以弥补自身的不足,确保教师培训质量的不断提高。
(五)拓宽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选择培训内容的空间
从多年来开展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实践可以看到,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内容基本上由国家、省两级制定,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在开展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中往往处于被动执行的地位,这种整齐划一的培训内容必然难以照顾到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实际,这必将使中小学教师参加培训学习的积极性受到影响。因此,国家、省在制定有关中小学教师培训的政策方面,应尽量为县级教育部门及学校留下足够的选择空间,以确保培训内容适合于农村中小学教师从事教育教学的实际需要。
(六)真正贯彻执行好“面向全员,突出骨干,倾斜农村”的政策
“面向全员,突出骨干,倾斜农村”是中小学教师培训的一条基本原则。只有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都在各自不同的层面上认真贯彻执行好这一基本原则,形成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科学有效的运行机制,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实现“工程”的目标。
(七)抓好校本培训,注重培训实效,努力提高培训质量
校本培训要求校长是培训的第一责任人,立足于教师所在学校,以教师所在学校为培训基地。它不仅能较好地解决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学习中的工学矛盾,切实减轻教师的负担,更能确保培训的实效性,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因此,要抓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只有扎扎实实开展好校本培训,注重过程管理,才能真正确保继续教育工程的质量。
(八)加强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建设,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的培训者队伍
县级教师培训机构是对中小学教师培训进行组织、协调、指导、管理和服务的重要职能部门。其服务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一个县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因此,一方面要加强县级教师培训机构的硬件设施建设,另一方面要加强县级教师培训机构的教师队伍建设。既要使县级教师培训机构的硬件设施适应当前教师培训工作的需要,更需打造一支数量足够、素质优良、结构稳定的骨干培训者队伍。从而确保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的开展不断走向持续、健康发展的轨道。
(原载“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
第四篇: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现状分析及对策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现状分析及对策
河北滦县二中
李秀梅
近年来,随着各个学校对信息技术教学的重视,纷纷加大了对信息技术软硬件的投入,极大地促进了信息技术教学的开展。与此同时,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也暴露出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信息技术教学的现状分析:
1、学校领导对信息技术教学重视程度不够
信息技术课与其他学科有着较大的区别,那就是对学生实际操作技能掌握要求较高,边学边操作,上机实践时间很多,而这就必须投入大量资金用于信息技术的软硬件建设,现在学生用的设备陈旧、老化,对于人数较多的班级,上机操作有时人员拥挤,甚至是几个人共同使用一台机器,这样一来,学生就不会把心思花在学习上。
2、教师对信息技术教学的积极性不高
在许多学校,信息技术教师在从事信息技术课教学同时,常常身兼数职,如机房管理员、网络管理员、电教设备维修人员、甚至是打字员等,他们在工作上所付出的可能比一般的主科教师多,但是由于信息技术学科不是一门主科,他们所得到的报酬可能比别人还少,在心态上就会显得不平衡;加之这门学科又不用参加升学考试,所以在教学上积极性不高,备课、上课马马虎虎,有的甚至放之任之,让学生自已在机房玩。
3、信息技术学科教材陈旧
信息技术学科不同于常规科目,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不断更新,其内容的变化较为频繁,而且,内容的重复性也十分强,无论是哪一个版本的教材,打开一看,从小学到高中,内容都大致差不多,只是深浅程度有点变化而已,难以适应日新月异的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有的知识点,学生读小学在学、上初中也在学,上高中了,还在学它,也难怪学生没有学习兴趣了。
4、学生基础水平参差不齐,对信息技术学习的认识不够
由于各地、各个学生经济条件不同,有的学生家里就有计算机,而有的学生可能还从没接触过计算机,因此他们的信息技术水平也参差不齐。教师在进行信息技术教学的时候,也不太好操作,通常是搞“一个水平线”教学,结果是有的同学听得嗦然无味,因为他们可能已经掌握了这些知识,而基础差的同学则可能根本就听不懂,这样一来,学生就更没有兴趣学习了。对于绝大多数学生而言,都喜欢上信息技术课,但并不等于他们都喜欢信息技术,原因就在于他们更多的喜欢在玩、娱乐方面,如聊天、玩游戏等。于是在课堂上就出现了这样的现象:许多学生表面上在听课,实际上什么也没听进去,只等教师把课讲完后就利用剩余的时间来玩。
二、信息技术教学现状的对策:
针对信息技术教学实施过程中暴露出的种种问题,全体信息技术老师,结合本校设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了数年改革和探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和信息素养都获得了显著的提高。我们的具体措施如下:
1、学校领导高度重视信息技术教学 多媒体网络教室专线接入Internet)学校现有教学用计算机两百多台,每个班每周开设信息技术课达2节,实现了一人一机操作,极大地促进了信息技术教学的开展。鼓励各班同学自办班级网页,展示学生自已的学习、活动风采,在活动过程中提高信息技术的兴趣和应用能力。同时,为了帮助教师搞好信息技术教学,学校每年都订阅了《中国电脑教育报》、《电脑报》、《信息技术教育》、《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等报刊杂志,供老师们参考,鼓励信息技术老师参加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的课件比赛、课堂教学比赛等活动,学校给予相应的物质和精神鼓励。
2、调动教师参与教学的积极性
信息技术教学的开展,学校专门成立了信息技术教研组,统一组织管理、研究全校的信息技术教学问题,每两周开展一次信息技术教研会,总结教学经验与得失,并要求每个信息技术教师每学期都要上一次校内公开课,来促进教师搞好信息技术教学。学校每学期都划拨信息技术教研活动经费,派出信息技术教师外出学习、培训,参加各级主管部门组织的信息技术教学研讨会,从而提高了信息技术教师的业务水平。在对信息技术教师的考核上,将信息技术学科纳入学校每学期期末考试范围,与其他学科一样,统一考核、评价,并与教师教学质量奖挂钩,这样一来,教师教学开展的积极性得以较大提高。
3、提高学生自主意识,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
针对学生对信息技术学科不重视的问题,绵阳南山中学双语学校加以了正确引导,并将信息技术学科纳入了期末考试范围,引起了学生的高度重视。针对学生的知识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我们采用分层教学的方式进行教学:对于基础较好的同学,按排较难、较多的教学任务;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按排较少、较简单的教学任务,这样就避免了学生“吃太饱和吃不饱”的现象。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求教师尝试使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多采用赏识教育的方式,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充分调动他们在学习上积极性,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在信息技术教学活动中,不断总结,积极探索对策之路,使我校的信息技术教学得到了较好的发展,教师的教学积极性提高了,学生对信息技术课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生的信息素养也得到了较大提高,很多同学上大学之后,选择了信息技术相关的专业。
总而言之,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兴学科,与其他传统学科相比,缺少现成教学经验和教学模式供我们借鉴,学校的实践与探索,只能是抛砖引玉,我们希望能与同行进行交流和探讨,共同提高信息技术教学质量。
第五篇:农村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困难与对策
农村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困难与对策
摘 要:素质教育注重全面发展,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体差异,强调终身教育,突出创新精神,对农村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农村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正确认识和全面领会素质教育精神是前提,缩小城乡差距是条件,提高管理水平是关键,积极开展课程与教学改革是契机,提高教师素质是核心,充分利用城市教育资源带动农村教育发展是有效方式,优化教育结构是保障。
关键词:基础教育/素质教育/农村教育/农村中小学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党中央国务院从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出发做出的一项重大决策,也是对教育提出的一项战略性任务,对于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增强创新能力,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步伐等具有重要意义。在农村中小学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不仅有利于促进农村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也有利于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这对于实现教育均衡化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全面小康目标具有特殊价值。
一、农村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在农村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存在着师资力量薄弱,办学条件较差,教育资源短缺,教育结构单一等方面的问题,这主要是由于当前我国存在的、越来越严重的城乡差异造成的。
1.城乡差距的存在,使得农村家长认识到,只有将孩子送进高等学校才是摆脱农村户口、摆脱贫困的最佳出路,甚至是唯一出路。城市居民具有良好的生活环境,在医疗、教育、失业救济,甚至在衣食住行等方面都享受各种优惠,而农村人则与此无缘。不仅如此,在很多情况下,农村人即使有钱也无法享受城市人的特殊待遇,比如子女入学、高水平的医疗等。因此;农村的家长和学生都知道,只有好好学习,通过各种考试才能加入到可以享受各种优厚待遇的城市人的行列。哪个校升学率高,哪个学校就好;只要能使孩子考上大学的学校就是好学校;能让孩子考上大学的老师就是好老师。这是他们评价学校、评价老师的唯—标准,也是他们对教育的唯一追求。因此,越是贫穷的地方,“应试教育”越严重,素质教育的推进越困难。
2.城乡社会经济发展存在较大差距,使得农村青年就业、致富更为困难和艰辛,进一步加剧了农村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在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由于地少人多,生产力比较落后,工业不发达,因此除了种植和养殖以外很少有其他出路。特别是中西部农村地区,农业生产手段还十分落后,农业的现代化程度较低,资金匮乏,即使接受过职业技术教育的青年,其创业空间也不是很大,而且十分艰辛。大多数农村青年还是要进入城市,并且主要从事的是体力劳动,这就使得农村家长和学生对职业技术教育不太热情,学习成绩较好的,更多地愿意到普通学校学习,希望将来能够升入高等学校;学校成绩较差的,早早辍学,外出打工。
3.城乡居民在社会资本上的差距,使得农村家长和学生认为,只有努力学习,提高考试分数才能在竞争中获胜,这进一步加剧了“应试教育”在农村学校的盛行。和城市学生的家长相比,农村学生的家长由于社会资本相对较少,在各种机会面前处于不利境地,只有依靠较好的学习成绩,确切地说,只有依靠较好的考试成绩来和城市学生竞争。因此,从家长、学生到老师都非常清楚:只有考试成绩好,才能在竞争中有一些优势。
4.城乡学校在办学条件方面的差距,使得农村学校更加依靠学生苦学、教师苦教、死记硬背来提高成绩。办学条件是制约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与城市学校相比,农村中小学在实验设备、图书资料、课程资源等方面均较差,难以满足教育教学的需要。在中西部的一些农村学校,甚至没有实验设备,没有图书资料,更没有信息技术方面的软硬件条件。学生应该通过亲自动手实验来获取的知识和能力,由于没有实验只好死记硬背教材,学生应该通过查
阅资料来学习的内容只好靠老师告诉、自己硬记。为了牢固记住这些应该通过实验、课外阅读、信息技术手段来获得的知识和能力,达到教学目标,在升学、考试中与城市学生竞争,教师、学生只好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记住、背会这些知识。
5.城乡学校在师资方面的差距,使得农村学校教学方式单一,学生学习枯燥,教师厌教,学生厌学。农村学校和城市学校的教师相比,在学历、职称、能力、水平、见识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距。目前,我国数量众多的代课教师,主要分布在农村中小学。特别是相当多的农村学校都没有音乐、体育、美术、信息技术等学科的教师,从而造成这些学科或者不开,或者简单应付。我们的一项研究表明,和城市学校相比,农村学校的教师工作环境较差,收入较低,工作负担较重。另外,农村中小学教师很少有机会外出参加培训、开展学术交流、进修提高,在职教师专业发展机会也严重缺乏。这就导致了农村中小学教师在教育观念、教学水平、评价方式、课堂管理等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我们课题组曾在四个县的农村小学、初中进行课堂教学的个案研究,结果发现,在农村中小学“端坐静听”是主要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控制下的“注入式讲授”是主要的教学方法,反复读书、死记硬背是主要的学习方式,周周考试、以分数排名是评价师生的唯一标准。教师教学方式单一,学生学习枯燥乏味,教师厌教,学生厌学,辍学率居高不下。单纯追求分数、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普遍存在,农村学校“应试教育”更加严重,实施素质教育的困难更多。
6.城乡教育管理上的差距,使得农村学校的教师更加片面追求考试分数,进一步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与城市的管理不同,目前对农村学校的管理主要是由县教育局代表县政府具体进行的,县教育局是最主要的管理机构。由于在农村,村民、家长等在参与学校管理方面还不是很多、很普遍,家长、学生评价学校的主要标准就是看升学率,农村家长对学校也几乎没有选择的余地,因此县教育局在农村学校的管理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教育局对学校的管理和评价也主要是看考试分数,看升学率;对教师的管理也主要是看考试分数。目前;许多地方对教师实行的末位淘汰制就是典型的表现。这进一步强化了学校、教师和家长对考试分数的追求。另外,农村教师的流动也进二步强化了教师对考试分数的追求。凡是教得好的老师即所教学生考试分数高的教师,很快就调入城里,即使本县不调,也会有其他地方来挖,而所教学生成绩较低的教师只能留在原地,甚至还要被调到条件更差的学校,在城市学校中教得不好的教师即所教学生考试成绩较差的教师,也会被“流动”到农村学校。
二、素质教育对促进农村教育发展的特殊意义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要方向。这一方面是由于国际国内的客观形势对教育的现实提出了新的要求,另一方面是由于教育理论及实践自身的发展也提出了改革的要求。特别是在21世纪的今天,随着教育在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地位的进一步确立,使得素质教育这一普通词语带有了浓厚的时代特色和中国特点,并且产生了新的丰富的含义。我们今天所说的素质教育具有以下几种含义或特性。
1.全面性与整体性。全面性就是要求教育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即学生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全面、和谐发展。当前,从我国中小学教育的实际情况来看,还远没有做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片面地重视智育而轻视其他,尤其是对德育重视不够,而在智育中又片面强调知识的传授,忽视能力的培养与智力的发展。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对于全面发展教育理论理解不深,特别是没有理解到全面发展的整体性,教育方针把全面发展分为几育来谈是为了更便于说明和理解。实际上这几育所育成的人的素质是一个不可分的整体。而每个人就是靠着这个整体素质来发挥本人的作用的,所以发展的全面性应与整体性结合起来理解,几育不能得到平衡的发展,整体的作用就难以正常地发挥出来。
2.全民性与民主性。素质教育的对象应该包括所有的人,人人都有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的权
利与义务。当然,由于人的天赋潜能之不同,不能强使所有的人都接受同一的教育,但教育的机会应该是平等的,不能人为地加以限制。
3.终身性与可持续性。素质教育要及早开始,要在中小学打好基础,但在以后的教育阶段中仍应巩固提高,并且坚持终身。今天之所以强调终身教育,不仅是为了获取新知识及适应职业变动的需要,更重要的意义在于人与社会的持续发展需要每个人都应有终身学习的意识与能力。
4.个性与差异性。人与人之间总是存在着或小或大的差异,因此,实行素质教育必须适应这种客观存在的差异,即所谓因材施教。只有把各人不同的潜能充分发挥出来,才能算是充分实现了教育机会均等的原则。可见,这里提到的个性与差异性和前面提到的全民性并尤矛盾,而是相辅相成的:
5.主动性与创造性。教育是离不开学习者的主体性的,教育功能是否能充分发挥,关键在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对于主体性的认识。只有从根本上认识到这种主体性的重要,才能派生出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在学习者的主体性中,创造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它是人与社会不断发展的必要因素与条件,也不断给予主动性以生长与活力。
综上所述,素质教育对于农村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素质教育的全面性和整体性,对于解决农村中小学只重视知识传授而忽视学生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发展,克服枯燥单调的知识记忆,克服学生厌学具有重要独特价值。素质教育的全民性与民主性对于保障每位儿童特别是农村儿童的学习权利,保证教育公平,实现教育均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素质教育的终身性和可持续性,对于农村儿童青少年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促进农村中小学课程与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素质教育的个性与差异性对于农村中小学进一步尊重学生的潜能和特质,贯彻因材施教原则,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素质教育的主动性与创造性要求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活动要注重儿童的内在需求及其心理、生理发展特点,遵循儿童发展的身心特点,要采用多元化的方法,使得教育教学活动生动活泼。
三、农村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对策
1.实事求是,正确认识和全面领会素质教育的精神是农村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农村学校实施素质教育,一定要实事求是,特别要正确、全面理解素质教育的内涵和精神实质。当前,许多地方特别是相当多的农村学校,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不能正确、全面理解素质教育的内涵,要么将素质教育与升学对立起来,认为素质教育不要升学率了,因此导致教师、学生和家长拒斥素质教育;要么认为素质教育就是开展课外活动,甚至在课外活动方面与城市学校盲目攀比;素质教育是要克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做法,是要克服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全部围绕考试进行的做法。
当前农村中小学辍学率和留级率较高的现象依然存在,农村学校依然要强调升学率,但不是片面追求升学率,而是强调在全体学生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或终身发展、生动活泼学习前提下的升学率。实施素质教育是降低留级率和辍学率,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要通过各种宣传、典型示范、经验交流会、现场观摩等,使农村学校校长、教师、学生和家长了解素质教育的特点,全面领会素质教育的精神实质。
2.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缩小城乡差距是农村学校推进素质教育的条件。只有城乡协调发展,城乡差距缩小到一定的程度,农村教育才能真正摆脱“跳农门”的局面,农村学校才能从根本上摆脱“应试教育”的制约,素质教育才能顺利推进。
3.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绩效观,加强基层教育行政部门和农村学校校长的能力建设,提高教育领导能力和管理水平是农村学校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对农村基础教育来说,县级政府是最主要的办学主体,对教育发展的影响较大,因此县级政府的教育观念,特别是发展观和绩效观直接影响着当地教育的发展,尤其影响素质教育的推进。
当前,县级教育局局长对素质教育的认识尚不到位,甚至是一些地方学校实施素质教育 的障碍。因此,要通过研讨、培训、考察、学习等,使各级领导对素质教育有更多的了解和认识。县教育局代表县级政府具体负责本地区教育发展的规划和管理,因此教育局负责人的发展观、对素质教育的认识等,直接决定其对学校的管理和评价、对教师的管理和评价,决定着校长的选拔、任用和评价,决定着当地教育发展的方向和水平。对县教育局主要负责人应加大培训的力度,要选拔那些在实施素质教育方面卓有成效的于部担任教育局局长或主要负责人。农村学校校长的选拔与任用,对校长的考核与评价,也要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进行,避免单纯按照升学率来进行。
4.积极开展课程与教学改革,全面实施新课程,转变教与学的方式,是农村中小学推进素质教育的契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为了推进素质教育而采取的重大改革措施,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
新课程从纲要的起草到课程标准的制定,既体现了国家的意志,又参照了国际趋势,具有先进性和可行性。新课程在国家级实验区和省级实验区的实验也表明其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对农村中小学来说,新课程不仅有利于培养目标的进一步明确、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更好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且也有利于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和不同发展,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
特别是新课程对于解决农村学校长期存在课程文化单
一、课程内容脱离当地实际、教师教学方式单
一、学生学习兴趣不浓、辍学率居高不下等突出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为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契机,是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因此,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应创造条件,积极支持农村中小学实施新课程。农村学校也应该积极行动起来,认真实施新课程,在课程改革中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5.加强农村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是农村中小学推进素质教育的核心。目前,农村中小学的教师队伍无论是从数量还是从质量来看,都与城市学校的差距较大,不能适应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的需要,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特别是新课程的实施,要求要树立科学的课程观,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不再单单是教书匠,而是课程的实施者、创造者,教师要能根据课程标准、学生的实际、现实的课程资源等,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教师要能根据一定的教育理念、学校的办学特色、学生发展的需要开发校本课程。这些对农村中小学教师来说都是新课题、新要求。因此各级地方政府应抓住这一机会,建立和完善新的教师培训机制,开展以新课程为主的新一轮教师培训。
6.积极开展城乡对口支援,对口交流,充分利用城市教育资源带动乡村教育发展,是促进农村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方式。我国东部地区以及西部地区大中城市的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速度相对较快,教师的水平也相对较高,而且在推进素质教育方面创造出了一些经验。这些经验对农村中小学来说是十分需要的,对于促进农村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是十分有效的,因此搞好对口支援对农村中小学推进素质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国家教育部或地方政府应组织有关专家,研究农村学校推进素质教育中的各种问题,特别是各种热点、难点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对策;组织有关专家,深入农村中小学,开展校长和教师培训,解答校长和教师在实施、素质教育中遇到的各种疑难问题,或与农村中小学校长和教师共同探讨、解决素质教育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特别应组织发达地区和城市学校的优秀教师或校长到农村学校担任校长,实行城市学校教师到农村学校轮流任教等措施。
7.优化农村教育的结构,提供实用的职业技术教育是农村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保障。要注重农村小学、初中和高中的协调发展。当前许多地方农村高中数量偏少,难以满足初中毕业生的升学需求,进一步加剧了入学的竞争,强化了“应试教育”。还要注意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比例。政府要加大对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的投入,除了校舍和实验设备、师资等投入以外,还要注意设立助学金、奖学金,积极开展银行助学贷款,保证学生能够接受实用的
职业技术教育,从而增强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的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