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儿童视角的文言文教学

时间:2019-05-15 06:11:3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基于儿童视角的文言文教学》,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基于儿童视角的文言文教学》。

第一篇:基于儿童视角的文言文教学

浙江绍兴市教育教学研究院(312000)莫国夫

最近,因工作原因,笔者对文言文教学做了一些随机的调查、访谈,发现70%以上的教师认为文言文教学就是让学生读读背背,理解文章每句话的意思,能写出关键文言字词的意思。同时,在课堂观察中发现:读诵全文、串讲意思、概括主题基本成为文言文教学的主要教学模式。更让人担忧的是,这种简单、机械的教学方式甚至还被冠之以“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求发展”等冠冕堂皇的标签。而80%以上被调查的孩子则认为文言文难懂、没味道、不想学,最好没有这个学习任务。

不管是教材中的文言文教学,还是课外的文言文课程拓展,“意趣”被风干、“意象”被无视、“要求”被拔高已是一个普遍的现象。有些教师和家长甚至简单地让小学生去背诵初中的古文,还美其名曰“初小衔接”。这恐怕与一些专家鼓吹的“对于经典,先背下来再说”这种简单化的、暴力式的教育口号不无关系。试问经历了这样无趣、无味的文言文学习的小学生,谁愿意长大后还津津有味地反刍内化这些“沉重的经典”?恐怕重现脑海的都是那些面目可憎的文字和惨淡无聊的学习经历了吧。

儿童是教育的原点和终点。文言文教学同样必需基于儿童,基于现实的、丰富的儿童生活。唯有如此,文言文教学才能担当应该担当的责任和使命。

一、以“游戏心态”让课堂多一些轻松愉悦

荷兰的哲学家胡伊青加说:人具有游戏的本质,人是“游戏的人”。席勒认为:游戏状态是一种克服了人的片面和异化的最高的人性状态,是自由与解放的真实体现。由此,我设想,真正好的教学应是具有游戏的本质的:它不是教师或是学生单方面“支配”教学的过程,而是师生双方共同为教学本身所吸引、迷惑,从中感受学习乐趣的过程。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儿童审美的基本方式是游戏。

笔者的一位学员在执教《活见鬼》(北师大版)中的“在以足撩之,偶不相值,因奋力挤之桥下而趋”一句,进行这样的设计:

1.哪位同学愿意扮演这个撑伞者来表演这一连串动作? 2.教师随机插问:

你能告诉我你当时在想些什么吗? “以足撩之”时你在想—— “奋力挤之桥下”时你在想—— “趋”时在想——

3.把这种感受放进去,你来读读这句话。

角色游戏是孩子们十分喜欢的教学形式,轻松好玩,容易使人体验深刻。《活见鬼》这个文本充满了荒诞和喜剧的意味,此处语言更是情节紧凑、形象鲜明。通过角色游戏,孩子可以更好地把握文句的意思,感受人物害怕的心理,从而为揭示文本的主旨蓄势。此可谓轻轻松松学古文的一个范例。

笔者在执教的《杨氏之子》时,也因为运用了角色表演的教学策略,而使课堂增色不少。师:我来当孔君平,请你来当杨氏之子,我们一起来模拟一下当时的情景。师:(作指状)“此是君家果。” 生1:(犹豫)“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师:这像杨氏子说的话吗?你忘了什么是“应声答”。(师生再次分角色对答)师:谁还想来试试? 师:(作指状)“此是君家果。” 生2:(脱口而出)“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师:不错,但是老师觉得你好像缺了点什么。其他同学帮助他,提点建议。生3:回答时应该自信一点、机灵一点。

生4:可以微笑着,眼睛咕噜一转再说,要有点淘气可爱的样子。(师生再次合作)

师:我想加点难度,来考察一下你这位杨氏之子的聪慧。师:这是你家的水果。

生6:没听说过孔雀是你家的鸟。师:“此是君家果。” 生6:“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师:从杨氏子的回答中,你们觉得他是个怎样的孩子? 教师一会儿用文言句式问,一会儿用白话问;学生则随机应变,活学活用。这样的角色模拟,让孩子们充分感受到杨氏之子的聪慧,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正如一位教师听课后所写:在一问一答中,在一古一今间,激发了孩子们的言语智慧,也“玩”出了语文的情趣,让孩子们感受到学习语文竟是一件如此有意思的事,哪怕是看似“一本正经”、“望而生畏”的古诗文。

再如,大声读、读准、读熟,是学习古文的基本策略。但有些教师简单地采取教学生画出停顿记号、再按节奏读的方法,结果学生读得小心翼翼,把一篇文章读得支离破碎。文言文大多读起来琅琅上口。儿童对音韵的感受优于成人。朗读教学不妨多一些游戏元素。比如,范读,教师不妨玩一下穿越,模仿古人来范读,让学生模仿跟读,重现古时教学的经典场景。相信经历这样的教学,他们会像喜欢唱歌、读诗一样喜欢读文言文。

基于这样的常识,教师还可以采用更多“好玩”的教学策略。比如,让学生穿越时空,学做古人来仿写一下文言文,就是一件十分有趣好玩的事情。朱文君老师的课例在这方面有很成功的经验。“仿写文言,就像模仿唱歌、模仿绘画一样„„他们没有受到任何关于文言的条条框框约束,全凭着对语言的直觉来写,以游戏的心态来写,文字反而显得浑然天成,没有雕琢之气。”(朱文君语)

一位动物学家将动物所有行为分为两类:接近与回避。我们接近快乐的事,回避带来痛苦与不愉快的事。愉快像胶水,能粘住我们的注意力,让我们朝喜欢的方向走。教学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让孩子把书本、教师与愉悦画上等号。如果一个孩子很少体验学习文言文的乐趣,那他只能感受到无趣,接下去的反应就是“回避”。我想这就是“常识”。

二、以连接想象让文本多一些故事元素 成尚荣先生说:“走进儿童心灵世界的不一定是知识、概念、道理,而往往是故事。”我想对于文言文的学习也是如此。以人教版为例,四篇文言文全是故事(除了《杨氏之子》外,另外三篇为《学弈》、《两小儿辩日》、《伯牙绝弦》),而一些课外的文言文教材,更是大量选自《世说新语》、《山海经》等的文言故事。怎样让文言文多一些故事元素,真正想儿童之所想,为儿童之所为呢?于永正老师的《杨氏之子》给我们做出了榜样。

师:这个“杨氏之子”究竟是谁呢?三国时候,曹操手下有一个谋士叫杨修,有人猜测,杨氏之子写的可能就是杨修的故事。那么,我们暂且把杨氏之子就假定为是杨修吧,这样称呼起来比较方便。这篇短文只有53个字,但是含义却很丰富。

下面我们用自己的笔,通过自己的想象,把文章来补充得丰满一些。第一句话:“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非常简练,根据这句话,请你想象一下杨氏小儿长什么模样。注意,相貌描写一定要体现出他的聪明。第一排同学写就扩写这句话。师:“孔君平谒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注意:是谁,去干什么,主人不在,是哪个人把小儿叫出来的。这里面蕴含着很多动作和对话。请第二排同学来写。师:“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他们难道就说了两句话吗?肯定不是的。往下肯定还有好多话呢!展开想象,一定要通过对话描写把杨修的聪慧表现出来。请第三排同学写这一段!„„

生1:梁国有一户人家,他家有个孩子叫杨修。虽然才九岁,但是非常聪明。胖乎乎的脸上,有一双明亮的大眼睛,嘴唇很薄,能说会道。凡是见过他的人,都说他是个聪明有教养的孩子。

生2:一日(师:我最欣赏“一日”,他不用“有一天”,用“一日”,有文言味道。),杨氏的好友孔君平前来拜访,家人为其开了门,并告知杨氏不在(师:应该是杨老爷不在。),他的儿子杨修在书房读书。孔君平想与杨修见面,看看多日不见,小杨修又学了些什么。管家告诉杨修孔君平来了,杨修赶忙出来迎接,并亲自为其摆上了水果,其中就有孔君平最爱吃的杨梅。

生3:孔君平看着果子,一眼看到了杨梅。他左思右想。该怎样考考杨修呢?哟!杨梅,杨修,你是杨它也是杨。这杨梅是你家的水果吧!(掌声。师:杨梅,杨修,联系起来了!多有意思呀!)杨修眼睛一转,灵机一动:“孔叔叔,我可从没听说过,这有‘孔’字的孔雀是您家的鸟啊!”孔君平摸着杨修的头说:“杨修你这个小机灵鬼儿啊!”杨修说:“嘿嘿!孔叔叔过奖了!”孔君平笑着说:“哈哈哈!真是个聪明孩子,聪明孩子!”(掌声。)师:你真是个聪明孩子,聪明孩子啊!„„

师:大家看看,三段话联起来是不是一篇好作文?这就叫故事新编。

教育立场说到底是儿童立场。文言文教学中的儿童立场,就是把儿童当主体,把儿童是否喜欢文言文当作评判教学的核心尺度。儿童天生喜欢听故事。于老师深谙其理,他带领着孩子把仅有53个字的《杨氏之子》,通过连接想象、扩展新编,变成一个精彩的故事。这样的“故事新编”,学生乐意写,更乐意演。儿童自己本身就充满着故事。读着这样的故事,每一个孩子都能找到自己的影子。做一个有故事素养的教师,我们要多向于永正老师先生学习。

三、以方法渗透让学习多一些学理规律

怎样把看似难懂的文言文教明白、教简单、教有趣,是教师在解读文本、设计教学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朱文君老师在《一人性缓》教学中有这样一个片断:(出示:“一人性缓。”)师:(先读此句)什么意思? 生:一个人性子很慢。

师:句子里没有“慢”字,你怎么弄出个“慢”字来? 生:句子里有个“缓”字。缓就是慢。

师:聪明,由“缓”想到“缓慢”,就明白了意思。那么,句子里只有一个“性”,你弄出个“性子”,也是这个方法? 生:对。师:很好。“一个人性子很缓慢”是我们现在的话,而古时候的人则说:“一人性缓。”不过,我们也能读懂。因为我们刚才用了什么方法来理解词语? 生:组词。

师:对,你叫什么名字呀? 生:杨天赐。

师:好,这种组词法,咱就命名为“杨天赐组词法”。

可以看出:此处朱老师的教学节奏放得很慢。在拉家常般的教学行进中,朱老师引导着孩子们用自己的方式感受着文言的表达方式。“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朱老师顺势总结理解文言的基本方法——“组词法”,并以学生名字来命名,可说是贴近了初识文言的孩子的认知规律。再如,一位名师在带领学生感受了《杨氏之子》中杨氏子的聪明机智后,是这样教学的: 再次出示:“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生:“惠”是通假字,跟智慧的“慧”是一个意思。

师:很好,你能看注释来理解古文。记住这是学习古文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师:那课文为什么不直接用‘智慧’的‘慧’呢?”(学生沉默。)(课件出示:《辞海》中“惠”的其中三层意思:1.仁慈;2.柔顺;3.跟“慧”相通,意思是聪明。)

师:仁慈、柔顺合起来就是说有礼貌、有教养,说话做事得体。你们从哪些词句看出来杨氏子有礼貌、有教养? 这个案例,教师不仅向学生传递了“看注释”这一常用的学习方法,更妙的是作者找到了《杨氏之子》这篇文言文的“文眼”,那就是“惠”。“聪惠”即聪明,这层意思一览无余。但教师却凭着自己扎实的文言功底,超越教材,向学生呈现了《辞海》中“惠”的三层意思。由此,我们才蓦然发现一个“惠”字,竟然暗合了文本的叙述方式,竟然暗合了文本的核心价值取向,这就是学理,这就是规律。我们的文言教学,需要多一些这样的发现,需要多一些这样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教学境界。

从上述两个教学片断来看,看似遍布荆棘的文言文教学,教师不妨追本溯源,根据文本特点择其要寻找一些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路径和方法。如此,文言文的教学一样可以清简自然、朴实高效。

在合适的时间、用合适的方式做合适的事情,应当是教育的常识,但毫无疑问,这远没有成为大家的共识。基于这样的思考,我想童年的文言文教学必须要基于儿童视角,唯有此,孩子才能在与古汉语的最初相遇中拥有一份喜悦、产生一份敬意。

第二篇:例谈语文教学的儿童视角

例谈语文教学的儿童视角

全国第六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上,香港的王清凤老师上了一节课《逃家小兔》,它让我再一次领略了语文教学的一种别样情怀,一股清新的课堂教学生动气息。和内地许多参赛教师相比,王老师的语言多了几分轻松、诙谐与家常,还有她运用教材的方式,对学生个性的张扬等等,都使我们看到了小学语文教学中童趣、童心、童真的魅力。

一、教材选择的儿童视角――童趣

现行语文课本一般情况下是由课程专家、语文教育教学专家等集体编写的,而教材的阅读对象是孩子。为什么不能让那些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富有童趣的儿童文学作品在教材中多多出现,或者是教材中的选文少一些,给教师和学生更多自行选择的余地呢?那些贴近儿童、能够真正激发儿童兴趣的作品,才能更深地触及儿童心灵,并对他们的言语生命给予有效滋养。

《逃家小兔》是美国图画书界的先驱性人物玛格莉特和克莱门特创作的,是屹立于儿童图书界60余年的经典之作。大意是:一天,一只小兔子突然对妈妈宣布说他要“离家出走了”――尽管后来我们知道,这并不是出于他的叛逆或是遭遇了什么委屈,不过是想知道妈妈有多么爱他――但我们还是不能不佩服这位机智而又豁达的妈妈,她没有惊诧,甚至没有问一个为什么:“如果你跑了,我就去追你,因为你是我的小宝贝呀!”紧接着,一场在幻想中展开的欢快而又奇特的追逐游戏就开始了。小兔子上天入地,可不管他扮成溪里的一条小鳟鱼、一朵秘密花园里的小花、一块高山上的大石头,还是一只小鸟,身后那个紧追不舍的妈妈总是能够抓住他。最后,小兔子逃累了,依偎在妈妈的身边说:我不再跑了。妈妈喂了他一根象征爱的红萝卜。

书中洋溢着母爱包围下充满想象力和生活情趣的纯真儿童情怀,色彩鲜明的画面中那栩栩如生的夸张可爱形象,对孩子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并足以把他们的想像力拓展到一个无限的空间,让他们感到一种安详宁静的愉快。因为几乎每个幼小的孩子都曾经在游戏中幻想过像小兔子一样离开家,用这样的方式来考验妈妈对自己的爱。

“小学语文”姓“小”,我们必须强烈地意识到学习的主体是儿童,以此作为区别其他学段的语文教学的标志。

二、教材解读的儿童视角――童心

1.用童心触摸文本

教学的成功建立在对儿童的理解上。而儿童的阅读心理与成人有着很大的差异,教师需要一种真诚的情怀,以儿童的眼睛去解读教材,用童心触摸文本,以此摆脱教师在审视文本时的自我中心和功利意识,避免固有观念的影响或纯自然科学式的“解释”,努力找到与儿童阅读心理高度共鸣的点,从而在课前寻求到教学目标达成的契机和突破口。儿童是最敏锐、纯真、灵性和极富想象力的存在,然而由于我们常常在拿到教材后便不自觉地、无意识地忘了我们还应当和可以是一个“孩子”,更多地考虑自己读到了什么,应当教给孩子什么,所以教学往往脱离孩子的心灵需求,陷入感情色彩的机械的公式化,导致道德教育的概念化,甚或窒息了学生原本可以打开的色彩斑斓的丰富世界,扼杀了学生内在的灵性和丰富的想象力。

一个拥有童心的教师必然如儿童般充满想象力、激情和好奇心、创造力。那种发自内心和从骨子里透出的“天真”,会使她(他)成为儿童心灵的“同路人”。这样的老师的教学带给孩子的影响是非同凡响的。同龄人之间巨大的相互作用力使我们认识到在成长的道路上,孩子更需要一个感同身受的知心“伙伴”而非道德与知识的“传教士”,这种童心的能量和魅力在王老师的课堂上随处可以感受得到。

2.顺应童心设计目标

在解读文本时,如果能够首先使自己成为感情真实的心性意义上的“儿童”,然后才是成人的自己和作为教师的责任,那么我们的教学目标设计就会尽可能地符合那个年龄段儿童的认知及情感规律,并留有较大的空间让他们在全方位多种类互动的学习活动中促使其言语智慧的提升,健全人格,形成美好的情感。

王老师这一课的教学目标为:学生透过学习这本图书的内容,体会家人对自己的关爱和重视;了解父母管教自己的心意;从而学习主动与家人沟通,并对家人付出自己的关怀。

教学重点为:(1)观察图书中的图画,想象故事的情节;(2)朗读和理解绘本中的文字,学习以“如果你……我就要……”的句式创作对话;(3)讨论图书的内容,学生交流自己的体验和思考兔妈妈的教育方式。

“想象故事情节”,“创作对话”,“讨论”,“交流自己的体验,思考兔妈妈的教育方式”,教学的目标既明确,又具有可操作性,也为儿童通过具体、丰富和具有较强开放性的学习活动达成目标并充分张扬个性提供了广阔舞台。

3.融入童心设计教学

融入童心,就可能最大限度地找准教学的起点,而不低估学生的能力,学生的学习活动也就不会做许多表面化的无用功。在课堂上,就会从容面对学生的理解偏差并用儿童喜闻乐见的方式作恰如其分的引导和点拨,更多地致力于唤醒儿童的阅读期待与探究意识。

《逃家小兔》一课的教学设计如下:

(一)看图描述图意,点书题

1.看图一,描述图意,猜想小兔母子之间的对话。

2.引入以小兔为题的图书《逃家小兔》,介绍图书的作者和绘者等资料。

(二)看图猜故事,逐步寻

1.出示图书中的图二,指导学生观察和想象及表达出来。

(提示?小兔想去哪里?他在做什么?他会看到什么东西呢?)

2.出示图三至图六,分小组讨论,然后各组派同学出来口述各幅画的图意。

3.一齐探讨小兔逃家的原因,再次点题,并让学生各抒己见,说明自己若是小兔会有何做法。

(三)看图学句式,读对话

1.简述故事的内容,说明小兔和兔妈妈之间展开了一场捉迷藏的游戏。

2.出示图七,指导学生以“如果你……我就要……”的句式描述图意。

3.学生先设想兔妈妈的做法,再以同样的句式表达图八的意思。

4.朗读母子间的对话,再次猜想兔妈妈的其它做法,激发学生对图书的兴趣。

(四)看书配图画,说感想

1.派发图书,学生阅读图书,老师给予个别指导。

2.学生将图九至图十三与图二至图六进行配对,朗读书中的对话。

3.分组对读,再以开火车的形式进行创意对话。

4.小结:小兔与兔妈妈这样的你追我逃,你最喜欢哪一段对话?请同桌同学分角色朗读,演绎两者的对话,并说明为什么想读这一段对话。

5.引发学生思考:是否赞同兔妈妈的做法?若是你,你会如何?

(五)看图抒情意,写心卡

1.看图十四,小结为人父母者之爱意,使学生体会父母的用心良苦。

2.综述故事内容,学生表明内心体验,写心意卡致自己的父母。

3.延伸活动:课后,亲子共读此书,坦诚地交流彼此的意见,感受亲情之可贵,互表关爱之心。

上述设计实践了如何用教材教的问题,课堂真正成了学生的舞台。这种呈现文本内容的方式显然与我们以往看到的内地语文教学有明显差异。让学生带着自己的“前理解”走进文本,学生在阅读之前先参与故事的创编,阅读图画书的愿望被深层次地激发出来。这种基于文本、又超越文本的使用文本理念,是香港图画书教学的基本手段,能在经验与文本之间更好地促成对自我的重构,提升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能力,也避免了刻板地理解文本,阅读教学真正贴近了学生心灵。

三、教学过程的儿童视角――童真

1.亲切的童真

成功的教师就是把自己当孩子。这是一段课前谈话:

师:你们还记得我吗?(学生没有回答)

师:昨天我们见过几分钟,你们就把我给忘了,真过分。对我有什么印象?

生:很美丽。

生:很温柔。

生:非常好。

师:几分钟就可以看出一个好人啊?

生:很搞笑。

师:昨天你说我很暴笑,今天就换词了。

这节课,我的第一个感觉是,自然而不做作,是一种真实的课堂生活。“昨天我们见过几分钟,你们这么快就把我给忘了,真过分!”说这话的时候,王老师还做出一副生气的样子,两手插着腰。可你绝不会认为她真的在责怪孩子,孩子们当然心领神会,嘿嘿地笑了。如果换了内地的老师,敢不敢这样做?平时课上敢,公开课上无论如何不敢,这可犯了大忌,不尊重孩子啊。如果遇到这样的问题,我们的老师一定得这样说:“你们不说,我也知道,你们一定记得我的!”假话!

另一个感受是平等,真正的师生平等,心灵的平等。

师:我们认识了,我把你们当作朋友了,所以你当然要记住我啦;你喜欢我么?光喜欢还不行,要把我当作你们真正的朋友。其实我也很喜欢你们,你们和小兔一样可爱,所以我们能成为朋友。

老师以童言的率真和孩子们交流,孩子们熟悉这种感觉,这种表达。于是,短短的一段课前谈话,师生之间便有了一种心灵的默契。

还有一个感受是真实。

师:真是一只贪吃的小兔。周围这么漂亮,你如果是这只小兔,你愿意永远住在这美丽的田野里,住在这小小的树洞里吗?

生:我可不想永远躲在小小的树洞里,我要到外面的世界里去闯荡一下。

师:你真聪明,想到了老师想教的内容。

回过头来看看我们的课堂,经常听老师们这样表扬学生:“你真会思考,老师都没想到啊!”其实正相反,那些问题大都是老师课前预设好的。

2.尊重的童真

师:还有没有更好的方法?

生:变成蜜蜂逃到蜂巢里,妈妈肯定不会去蜂巢找我,如果妈妈到蜂巢去找我的话,蜜蜂就会蜇到她,她就不敢来找了。

师:但我发现这也有一点点残忍,怎么可以忍心蜇自己的妈妈呢?这可能也是个好方法,如果后半部分不做的话。谢谢你的建议。

“这可能是个好方法,如果后半部分不做的话。谢谢你的建议。”言外之意很清楚,你的想法我很认真地思考了,但我不同意你后半部分的想法,尽管这样,我仍然要真诚地向你表示感谢!

师:对不起,刚才我们聊得太愉快了,上不完,我们能不能继续下去?

生:可以。

师:你们决定就算。

在这里,所有的教都是为了学生,而不是为了观课者或评委的感受以及完美的课堂效果。

3.想象的童真

愉悦的心理状态,必然带来孩子们想象的放飞,思维的跳跃。

生:小兔很淘气,可是妈妈更淘气,它们开始聊天儿了。

生:小兔自己想逃跑。

师:逃到哪里去?

生:逃到妈妈不知道的地方去。

师:妈妈不知道的地方是哪里?

生:草丛里。

师:如果我是兔妈妈还是可以找你。

生:躲在白菜丛里,然后白菜丛太茂密了,妈妈就找不到它。

师:不如这样,给你一法宝,像孙悟空一样会变,你会变成什么?让妈妈找不到你。

生:逃到小伙伴家里。

师:只是从一个家逃到另一个家而已。你呢?

生:变成石头,等妈妈跑过来,我不动,妈妈就不知道我在哪里了。

师:好方法,你很聪明。还有没有更好的方法?

上面的教学片断,让我们看到了孩子们思维由呆板走向灵活、由单一走向多元发展的路径。王老师适时地引导,课堂导向语言及时地转换,为孩子们思维的拓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她在课堂上表现出香港教师的别样风情,使我深刻地认识到什么是真实可感的语文教学的儿童视角。我们的教学只有真正地契合儿童内心,执著地与儿童“同行”,才可能寻求到教与学的最佳路径。

(丁维,常州市冠英实验小学,213000)

第三篇:小说叙述中的儿童视角教学设计

《小说叙述中的儿童视角》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借助儿童视角,多角度品析作品主题,深入体悟作者情感。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回忆性导入,引入叙述视角概念,明确本节学习目标。

二、从视角角度,解读《我的叔叔于勒》主题

主题一

1、若瑟夫视角中的菲利普夫妇是如何对待于勒的?

(由此主问题体悟文本,感受到当时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冷漠)。

主题

二、2、若瑟夫视角中的菲利普夫妇的日常生活片段解读。

(由此主问题,体悟出菲利普夫妇所代表的小人物生活的困苦,理解菲利普夫妇对待于勒冷漠的原因,从而解读出作者借若瑟夫所传达的对于小人物的同情与悲悯)

主题三

3、若瑟夫视角中的于勒是什么样的?(由此主问题体悟出小若瑟夫以及成人若瑟夫对于于勒对于穷苦之人的同情、可怜,从而解读出作者借若瑟夫所传达出的对于人性的期待与信心)

4、总结:借助若瑟夫视角对于主题的解读有: 人情的冷漠

小人物生活的辛酸与无奈 对于小人物的同情与悲悯 对人性的期待与信心

三、迁移应用。借助对视角的学习与理解,解读《孔乙己》中以小伙计作为叙述者好处。问题设置:

1、《孔乙己》中还可以用谁来作为讲故事的人? 讲出的故事是否一样?

(由此问题比较得出,由小伙计作为叙述人,能够更加真实、客观而又完整的展现孔乙己的悲剧,突出作品主题。)

2、小伙计对待孔乙己的态度是怎样的?

(由此问题,品味文本,体悟出孩子也在渐渐被周围冷漠的环境同化。国人的麻木与冷漠,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不仅停留在这代人的身上,也在祸及下一代人。从而更深刻的理解作品主题,明确作者的写作意图。)

四、小结。

五、作业。

从视角的角度重新读都德的《最后一课》,体会作者用小弗朗士作为叙述者的好处。

第四篇:以儿童的视角诠释教材

以儿童的视角诠释教材

----关于创编小学数学教材的实践与思考

内容摘要:满足儿童的学习需求应以人文关怀满足儿童作为活生生的人的被理解、尊重的情感需求。许多时候,我们虽然强调满足儿童的需求,可我们并不了解儿童究竟喜欢什么样的数学,喜欢什么样的数学课堂。

一、以儿童的视角诠释教材:一个不得不说的话题。

二、当前创编教材的现状:其实你不懂我的心。现状一:不敢越雷池一步,墨守成规地照搬教材。现状二:不考虑儿童需要,一厢情愿地改编教材。现状三:不考虑本地实际,人云亦云地模仿他例。

三、以儿童视角诠释教材的策略:想说爱你也容易。

(一)拨动儿童的心弦,化静态文本为动态过程

(二)关注儿童的思维,化图文范式为生活情境

(三)立足儿童的经验,化统一例题为校本特色

(四)基于儿童的兴趣,化闭合定型为开放多解 关 键 词: 儿童 视角 诠释 教材

儿童是教育事业的服务对象,他们的学习需求与学习体验的满足程度,是判断教育成效的一项重要指标,也是评价教师专业素质的根本尺度。满足儿童的学习需求,不仅是对其提供科学的知识,培训应用的技能,还应以人文关怀满足儿童作为活生生的人的被理解、尊重的情感需求。所以,教师要体察儿童的情感需要,实施适合他们需求的教学。许多时候,我们虽然强调满足儿童的需求,可我们并不了解儿童究竟喜欢什么样的数学,喜欢什么样的数学课堂。作为数学教师,对于我们孩子的数学学习需求究竟了解多少?

一、以儿童的视角诠释教材:一个不得不说的话题。

长期以来,我们的数学教育漠视儿童的感受、体验和需要。在我们的潜意识里,常常把学生假设成没有情感需求的知识容器,给什么,他就接受什么,不需要选择。在教育的过程中,儿童并没有发言权,他们只是被动地接受。《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我们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有效的学习素材。小学阶段的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儿童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可许多时候我们并不了解儿童究竟喜欢什么样的数学,喜欢什么样的数学课堂,因此以儿童的视角诠释教材是一个不得不说的话题。

(一)研究的缘起:一幅儿童画的启迪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一次在“儿童心目中的好老师”的征文征画活动中,征集到了这样一幅画——画中的教师左手托着知识,右手托着天平,一男一女两

个同学站在天平的两端。老师的脚下还分别放置着课外书、竖笛、地球、足球、篮球等儿童心仪的物品,更特别的是老师的肚子里还有一片海,象征着宽广的胸怀;绽开的笑脸上居然还被独出心裁地安上了一只天眼,仿佛是灿烂的太阳。这幅画使得教师们在心灵震撼之余开始对自身教育方式进行深刻的反思:教育服务的对象是学生,“以学生为中心”也就是意味着要设身处地地体察儿童的内心需求。要做一名学生心目中的好教师,首先是要了解学生,要学会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只有这样,我们在设计、实施教学时,才能符合孩子的情感需求,从而有效促进孩子学习和成长。说到底,就是要让教师们建立起“以人为本”的教育观,把儿童的视角纳入有关教材的建设过程,以儿童愉悦的学习方式设计和组织教学。

(二)有关概念的界定

1.儿童视角:儿童视角作为一种独特的叙事视角和心理原型,指的是借助于儿童的眼光或口吻来创编数学情境,使教学情境的呈现过程具有鲜明的儿童思维的特征。

2.诠释教材:指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设计过程中,以新课程标准为准则,以数学教材为蓝本,以学生的实际为突破口,创造性地优化组合教材,使之更具有情趣化、生活化、活动化。

3.以儿童的视角诠释教材:指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或教学过程中,建立起“以人为本”的教育观,以小学数学教材为蓝本,以儿童的实际为突破口,把儿童的视角纳入数学教材的建设过程,创造性地优化组合教材,以儿童愉悦的学习方式设计教学。

二、当前创编教材的现状:其实你不懂我的心。

理想的数学课堂是一片启迪学生心智的沃土,学生徜徉在这片沃土上,积极思维、快乐互动、自由合作,在不知不觉中掌握数学知识、发展数学素养、形成数学能力。但现实中我们常常遗憾地发现,在数学课堂上,孩子们往往表现的是沉闷和呆板,显然孩子们在课堂上并不快乐。大家可能都有过兴匆匆地上课,灰溜溜地下课的经历,其实这多是因为师生的视界差异。如果我们不懂儿童的心,不以儿童的视角进行创编教材,那么我们的“教”就不可能有效地为“学”服务,教与学双方在课堂上就无法和谐协调,这样的“教”往往是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获。

现状一:不敢越雷池一步,墨守成规地照搬教材。

成因:由于受传统教材观的影响,不少教师只会“教教材”而不会“用教材教”。他们一味按照教材的安排或拿着现成教案进行教学。这些教师不但没有理解教材编排的真实意图,就更不用说有效地创编教材了。因为教师不能依据教材 2

内容和学生认知发展水平来合理配置、适当组合,所以只能墨守成规地照本宣科式地使用教材。

现状二:不考虑儿童需要,一厢情愿地改编教材。

成因:虽然许多教师摒弃“教教材”的传统观念,转向“用教材教”的新理念,努力地对所使用的教材适当补充、扩建,进行二度开发,但是由于缺乏以“人为本”的理念,“教”是为了“学”服务的思想。所谓的对教材的二度开发,也只是教者以自己已有的成人化的经验和认知对教材所进行的一厢情愿式地改编。

现状三:不考虑本地实际,人云亦云地模仿他例。

成因:许多教师由于缺乏应有的理论支撑,不能很好地理解教材编排的真实意图,又缺乏有效地创编教材的经验。为了追求好的教学效果,只好人云亦云地改编教材,机械地、生搬硬套地模仿名师的成功案例。

三、以儿童视角诠释教材的策略:想说爱你也容易。

新版小学数学教材构建的框架是纵向按数学知识内容排列,以最基本的数学知识为主干,各项知识互相穿插,由浅入深地螺旋上升;横向按实施的形态分类,以培养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线索,将数学知识构建和数学问题解决等各项活动,贯穿所有相关内容。但教材在编排中不可避免地把数学知识整体划分成一个个知识点,按知识点的难易程度进行编排。这种把原本具有丰富内在联系的知识经过人为处理变成以“点”为单位的符号系统的做法,既割裂了数学知识整体间的联系,又割裂了数学知识与人的生活世界的联系。因此,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在立足课程标准的同时,要关注各个学段儿童的知识经验和年龄特征,关注数学知识特点与儿童认知特点的协调。要能从儿童的独特视角捕捉“生活现象”,设计“生活情境”,勾勒“生活画面”,将触角延伸至儿童的“生活世界”创生教材以外的资源,使之符合儿童的“数学现实”。

(一)拨动儿童的心弦,化静态文本为动态过程

儿童的本性是好动的,因此儿童的数学学习也是一种动态的活动过程。现有的教材体系,每一道例题的呈现还是以静态文本为主,没能够直接地形成一个个活动的情境。教材所安排的学生活动,在呈现上没有做到动起来,这种静态文本的教材并不容易吸引活泼好动儿童的注意力,因此学生对文本的感知和领悟就会受到一定的限制,继而给他们的数学学习活动带来了困难。而《课程标准》要求很多的学习内容必须经过学生的“亲历”行为,如果没有动态的活动情境让每一名学生动起来参加到对知识的探究中去,那么这种“亲历”的效果将大打折扣。为此,教学时,应尽可能将课本中所提供的文本情境变成活动的,为学生的探究学习提供操作与实践的机会,把参观式的浏览转化成学生实实在在的活动参与,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索,在活动中合作交流,在活动中亲身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3

在活动中主动地构建数学知识。

1.变静为动。

“活动是智慧的根源”,也是儿童的经验建构方式。在活动中学习数学是儿童的一种自由与自觉,因为它摆脱了儿童生疏的纸笔策略,营造了具有真实的、有意义的、支持性的情境,使得数学学习成为“真实的数学学习”,符合儿童心智的发展。在新课程背景下,教材不再是学生从事数学学习活动时的模版,也不再是“不容改变”的、定理式的知识结构,而是学生从事数学学习的基本素材,它只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提供了基本线索、基本内容和主要的活动机会。由于学生的已有知识储备与教材编排体系的知识基础之间,学生的具体生活经验与教材设计的统一现实场景之间,难免存在一定的偏差。教师作为课程的实施者、开发者,完全可以根据教材的特点,着力改变文本教材的呈现方式,遵循学生发展的需要和状况来设计教学,变静为动使教材真正为儿童的数学学习活动服务。如“用字母表示数”一课中,由于平常生活中学生对用字母表示数量间的关系非常陌生,利用教材中提供的例子难以达到预定的目标。如果创设魔盒这样的活动情境,学生在猜想魔盒的秘密活动中不知不觉的达成了目标,小小的变静为动在轻松愉悦中获得知识,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2.化虚为实。

数学学习过程既包括把一个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也包括对已经符号化了的数学问题做进一步抽象化处理,并尝试建立和使用不同的数学模型,从而发展更为完善、合理、富于个性化的框架结构。这两个具有梯次发展、互为因果关系的过程,都必须建立在儿童有丰富的现实生活经历,并且形成了相当的表象的基础之上。因为学生产生研究数学问题的愿望,往往是现实问题与已有经验的冲突引起。对儿童来说,学数学不应是简单重复地记数学、背数学、练数学,而更应是自主探究式的“做数学”。因为思维的形成,必须从外在的可见活动开始,这既是人类数学经验的起源,也是儿童心智发展的历程,儿童需要“用手思考”。教师作为课程的实施者、开发者,应该根据数学知识的特点,着力改变文本教材的呈现方式,把教材中的虚拟场景转换成真实可操作的情境,使数学学习有利于学生的自主探究。如“圆的周长”教学,先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发现需要认识圆周长,接着用自己熟悉的方法来测量圆形表面的周长,通过操作学生感悟到每次测量周长比较麻烦,产生要发现一种新方法解决问题的愿望,这时引导学生猜想验证圆周长的大小由什么因素决定,然后对测量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周长与直径的比率不变,圆周长的计算方法就油然而生。真实再现问题的产生与解决过程,伴随着过程展开,学生不仅了解科学成果,并获得学习方法和研究策略的训练,使学生对知识的真正理解(自主建构)和个性化智慧发展成为可能。

(二)关注儿童的思维,化图文范式为生活情境

数学教材是数学课程资源的核心部分,是学校数学教学的核心材料。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新课程理念下的“教材”的内涵又有了新的发展。我们要摒弃“教教材”的传统观念,转向“用教材教”的全新理念。要善于结合实际教学需要,灵活而有创造性的地使用教材,对所使用的教材适当补充、扩建,进行二度开发。新版教材从例子的内容到解决问题的过程,插图明显增多,文字量明显减少,表面看比旧教材丰富得多,教学似乎可以比原来轻松,其实不然。只有当数学与儿童的现实生活密切联系时,数学才是鲜活的、富有生命力的,教材编排的例子才是有效的。儿童应该学习儿童的数学,儿童数学却应该亲近儿童,符合儿童的视角。儿童的思维离不开具体形象思维,这种具体形象不单是数学知识呈现上的图文并茂,更应是儿童在头脑中知识储备的丰富多彩,因此纯粹图文式的教学起点对于儿童来说仍具有不可攀性。所以我们需要借取生活素材,把“儿童生活”嵌入数学教学,让“陌生的数学”变得熟悉、亲切。

1.呈现知识背景,体验知识的来龙去脉。

心理学家曾指出:“一切真理都要学生自己获得,或者由他重新发现,至少由他重建,而不是简单地递给他。”这一观点体现在教学中必须积极引导学生去主动参与。只有主动参与,才能使认知与知识的获取得到和谐的发展。一年级教材中的“几个”和“第几个”是生活中的常用语,学生会说,但不是很清楚它的实际含义。因此在执教“可爱的校园”时,可以将这节课搬到了操场上。“孩子们,今天我们来找一找、数一数校园里有多少花、多少树、几个大字、几个雕塑、几个篮球架等,看你能不能发现在观察中的数学问题!”这种呈现了知识背景,让儿童体验知识来龙去脉的数学课,使学生们明白了数学来源于生活,他们七嘴八舌地说着自己的发现。学生用自己的亲身体验理解了“数”的来源,兴致盎然。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把教材中平面的图文范式转换成立体的生活场景,寻求数学知识的源头,让学生明白数学知识从何处产生,为什么会产生,从而产生内在的学习动力。

2.挖掘社会生活,体验知识的应用过程。

生活是个万花筒,处处有数学。儿童是一群天真烂漫的孩子,和他们有着巨大反差的,是严肃抽象的数字。在数学教学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从哪里来,更要让他们知道用于何处去。只要教师善于从生活中寻找并合理利用它的“原型”进行教学,就能变抽象为形象,让学生去体验,去探究,去思维,去创造,学生的学习也就能变被动为主动,变怕学为乐学。例如,学习了“分类与比较”后让学生动手整理一下自己的房间;在认识了“方位”后,我带领学生 5

走出校门,了解一下学校的周围都有哪些建筑物,在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同时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也会得到发展。

(三)立足儿童的经验,化统一例题为校本特色

儿童数学学习不是一张白纸,而是有着他的前期独特经验,这不仅仅表现为各自不同的数学知识准备,而且表现为各自不同的思维方式。儿童的数学化过程就是儿童“自组织”数学学习材料的过程,也是儿童对客观的“数学知识”进行主观“意义赋予”的过程。换言之,儿童的数学学习是儿童在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的一种自我的、能动的、有意义的建构。新教材尤其关注的是问题情境的创设,力求在情境中解决生活问题,获取新知.在这方面新教材虽然已为师生创设了广泛的教学情境,但由于实验面很广,同一版本教材的使用范围是全国各地的许多实验区,而实际上每个省市、每个地区、每所学校的具体情况又都不尽相同,教材的编排必然要受到城乡、地区等诸多因素的制约,所创设的情境不可能照顾到全面,因此任何一种教材所选用的例子,都没有办法做到适应所有地域的学生,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充当教材的“复印者”,必须根据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在课标的框架内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大胆地对教材进行取舍、重组、优化,把教材中统一安排的、不适合本地学生的例子,改成本地学生普遍能接触到的例子,使学生能产生积极的共鸣。例如:在一年级“确定位置”的第二节,练一练的第一题:他们住在第几层第几号?这道题对城市生活比较陌生的农村学生来说就很不适应。因此,在教学时我便进行了合理的调整。即:同学们,咱们照的相片取回来了,你们想看看吗?好,现在老师就把它装在相框里。注意看老师把每个人的相片都贴在什么位置。这样即符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巩固了新知——确定位置。同时农村学生活动面比较狭小,和父母逛公园、看电影是绝大多数孩子根本体验不到的一种生活情趣。像 “找座”这样的练习对学生来说难度是很大的。所以,在处理此问题时,我特意带领学生到大会议室上了一节活动课“排座”。一节课下来,同学们开开心心,令人头痛的“找座”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再如“两位数加两位数”教材中例子的情境是二年级4个班学生要坐公共汽车去参观博物馆,这样的情境对于城市学生来说,是较熟悉的,起码看见公共汽车是家常便饭,而对于农村二年级学生来说就不一样了,很多学生不知道博物馆是什么。如果按教材中的情境来教学,虽有趣,但离学生太遥远,教学效果自然不够理想。如果将例子情境转换成本地学生都知道的事物那效果就好得多了。比如把例子改为:本校的语音室可以坐64人。二年甲班有45人,乙班有43人,这两个班的同学同时到语音室听音乐,坐得下吗?通过这样的改变,学生感到例子是身边的事物,兴趣倍增,求知欲就容易被激发起来,学习的效果自然就提高了。

(四)基于儿童的兴趣,化闭合定型为开放多解

儿童的数学学习是一种儿童的主动观察、思考、操作、探究、尝试、发现与体验活动,它让儿童用一种整体的、手脑联动的实践方式去把握认识对象。儿童视阈中的数学就不应简单地被等同于数学知识的汇集,不应被看作无可怀疑的真理的集合,而应主要被看作儿童的一种“创新性建构”。因此儿童的数学学习和研究,是儿童的思想实验或“准实验”。儿童的数学学习兴趣来自于儿童在数学学习中的成功体验,更来自于儿童在数学学习中提出的独特见解。传统教材的例子一般是闭合型的,即条件已知、问题具体、解决问题的方法定型。闭合型的例子的方便之处是思路直,教学过程易掌握,不足之处是捆住了学生的思维,不利于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新版教材例子有一些设计成开放型或半开放型的。针对这些情况,教学时应当有充分的准备,把握好教材的要求,摸清学生的底细,该放手时就放手,做到胸有成竹。同时,遇到教材中闭合定型的例子,我们也要从改变条件或问题入手,如在一个情境中提出的条件或超出或少于解决问题所需的条件,要解决的问题有时需要学生通过观察自行提出来等等,不但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而有助于培养儿童的发散思维。例如教学“2、3、4的乘法口诀”例5时,情境图中画有4棵玉米各结有玉米3个,小熊摘走一个,小鸟问还有几个?这个例子的意图是让学生发现有3个3,另外还有一个3少了1,一共是几?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先观察玉米图,然后计算剩下几个玉米,在这里,不限制学生用什么方法计算,只要算对就行,可能学生有的逐个算出结果,有的用3+3+3+2算出结果,有的用3×3+2算出结果,也有的用3×4-1算出结果,对各种方法逐一评价表扬后,再引导学生通过比较找出较为简便的计算方法。通过开放性的教学,学生的思维得到锻炼,创新精神也得到培养,不同的学生得到了不同的发展。

总之,我们数学教师应该创造性地利用和开发教学资源,将课堂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同时我们也应该蹲下身来以儿童的视角看问题,努力寻找数学与儿童已有经验的结合点,体现数学教学为儿童的成长服务。为学生营造既“好吃”又有“营养”的数学学习空间,使数学成为学生的魅力课程,从而激发学生爱学数学的兴趣和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使之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参考文献:

①《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②《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 郭德俊主编

③康华健 《走向生活化数学课堂教学》 《数学学习与研究(教研版)》 2009年05期

④郭文静等 《教材开发:数学课程校本化实施的有效策略》 《江苏教育研究》 2008年12期

⑤谭斌 《论学生的需要》 《教育学报》 2005年5期

第五篇:心理学视角的儿童成长故事

心理学视角的儿童成长故事

“嘉顿苏尔发展心理学工作室”著有国内第一套心理学视角的儿童成长故事丛书,该丛书依据儿童人格发展的重要方面分为6个主题,每个主题又由构成该主题主要内容的9个故事组成,丛书特点为:

一.所有故事均具有典型的儿童发展心理学意义。

…在强化儿童故事本应具备的生动、奇趣、幻想和童真的前提下,所有情节都围绕着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的一个个重要环节而精心设计,故事中的所有事件都不是孤立的二. 以最浅显的方式,讲述最深奥的道理。

……用儿童故事这种最浅显的方式,把一些让许多成人都很难理解和操作的概念和哲理,如自我接纳、对自己情绪负责、接受已经发生的事情、关注当下、寻找内心的快乐等,让小小的孩童也能明白和领悟……

三. 以儿童的视角讲述故事,真实而细腻地描写儿童的心理过程。不仅故事的背景和情节充满了奇特和想象,而且,故事的基本结构和细致入微的情感、心理描写却完全体现了儿童的思维方式,再现了儿童成长过程中的心理特征、问题和冲突,它们是那么地真实和亲切,似乎在故事中的每一个主人公身上,孩子都能找到自己和周围伙伴的影子……

四. 帮助父母走入孩子的内心。

……父母在读故事的过程中,尤其是通过专家的点拨,终于能重新试着从心理学的角度,以孩子的视角,充分地体会和理解孩子成长中的喜怒哀乐、思维方式和行为特点

五. 生动而系统的情境化案例教学。

…… 教育孩子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是学一堆空洞的理论,或受几个生动的育儿故事的启发,就能立刻在生活中应用自如的,理论联系实际,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六. 藉由故事和专家的指导,提供了父母自我成长的契机

……在故事中,专家通过对父母错误行为的分析,揭示了行为背后的心理学的意义,不仅帮助父母了解什么行为是错误的,而且开始思考自身成长的问题,了解是什么样的成长经历和环境造成了这样的行为,由此成为父母自我成长的契机

…… 丛书的六个主题及其相关故事介绍

主题一 培养孩子的自主性和责任感(9个故事22个关键点)主题二:帮助孩子成为自己情绪的主人(9个故事20个关键点)主题三:培养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9个故事24个关键点和问题)主题四:建立爱的连接(9个故事27个关键点)

主题五:改变孩子的思维和行为习惯(9个故事21个关键点)主题六:帮助孩子面对生活中的难题(9个故事24个关键点)

下载基于儿童视角的文言文教学word格式文档
下载基于儿童视角的文言文教学.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文言文教学

    细节、模式、期待 ———文言文教学的三套车 中考复习(九年级)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教学文摘 → 细节、模式、期待 ———文言文教学的三套车 中考复习(九年级) 2013-08-......

    文言文教学

    文言文教学的一点浅见 宾川四中 李娟 摘要:文言文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诵读古代诗词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能借助工具书理解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汲取文言文中有生命力......

    基于活语文视角的儿童古诗词教学策略

    基于活语文视角的儿童古诗词教学策略 【摘 要】文章针对目前小学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从活语文的视角进行了分析与思考,认为古诗词课程应是开放而富有活力的,应遵循乐的......

    公共政策视角下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分析

    一、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分析 根据《中国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全国拥有的农村留守儿童数量占农村全部儿童总数的37.7%。目前贵州省的农村留守儿童数量为116万(来源:贵......

    系统视角下的自闭症儿童案例分析

    系统视角下的自闭症儿童案例分析 李文蛟121615010014 一 、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自闭症,一种较为严重的发育障碍性疾病,主要是由于脑生物学上的因素导致认知和情感上的障碍。它的......

    鲁迅作品儿童视角的切入与叙述

    鲁迅作品儿童视角的切入与叙述 从20世纪20年代初起,鲁迅作品就开始进入语文课本。此后,几乎各套语文课本都选入相当数量的鲁迅作品,其中涉及的作品包括《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文言文教学总结

    文言文教学 ?老师们,上午好!希望大家对我刚才的那节课多提宝贵意见。下面我谈一谈自己在文言文教学,特别是高三复习时的一些具体做法。 ??? 高考考纲要求高中生“有阅读浅显......

    小学文言文教学

    小学文言文教学“五步模式” (2012 文言文,是传承经典文化的载体,学习文言文是学生对中华历史文化最直接的继承。让小学生适当接触一些文言名篇,对学习感受文言文的语言特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