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历史优秀教案
历史优秀教案)
(新授课案例)
必修一 第12课《鸦片战争》
【课标解读】
课标阐述: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识记《南京条约》等内容。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课标领会:
1.要求学生掌握的主干知识如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时间、背景、结果等。
2.条约的主要内容需要教师讲解请一些概念,如领事裁判权,科学归纳后,学生识记。
3.民族精神既要体现出英勇斗争的大无畏精神,又要说明中华民族不断探索、学习的精神。【单元备课】
一、《调整意见中》关于本专题内容阐述如下(★为选讲内容)
1.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1)了解鸦片战争的基本史实
★虎门销烟 战争爆发 ★三元里抗英 《南京条约》及其影响
(2)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基本史实
(3)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基本史实
甲午战争爆发 黄海大战 《马关条约》及其影响 ★台湾军民的反割台斗争
(4)了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基本史实
义和团运动的兴起 八国联军侵华 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斗争
《辛丑条约》及其影响
(5)通过上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虎门销烟 战争爆发 ★三元里抗英 《南京条约》及其影响
二、进度安排:新授课5课时
三、多元史观解读中国近代史前期的重要事件
1.近代化史观:人类历史是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变的历史,包括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
本专题的重要事件包括: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2.革命史观:革命斗争推动社会演进。
本专题的重要事件包括: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
四、专题《内忧外患和中华民族的奋起》的主题、特征、线索
1.一个主题
以反封建和反对外来侵略为目的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革命
2.两大矛盾、两大任务
民族矛盾: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
阶级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
侵略与抗争;探索与近代化
3.三个矛头: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
4.四条线索:
侵略史——列强侵华,中外反动势力勾结统治
抗争史——中国人民前仆后继反侵略反封建斗争
探索史——仁人志士不懈寻找救国救民真理道路
近代化史——发展资本主义,以谋求国家富强
五、知识框架
【本课分析】
鸦片战争作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在中国近代反侵略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故而《鸦片战争》作为必修一第四单元中的第一课。鸦片战争对我国的影响是巨大的,它是近代中国百年屈辱的开始,同时也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在教材中具有开篇点题的地位和作用。
一、知识能力
了解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给中国社会带来严重危害,并由此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
掌握林则徐维护中华民族利益,进行虎门销烟的壮举。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二、过程方法
探索分析: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和中英《南京条约》给中国社会造成的影响
运用史料:指导学生阅读文字材料、资料、自由阅读卡,从中获取与本课相关的史识
逻辑思维:训练学生从鸦片战争的原因、经过、结果、影响的时空坐标中,掌握系统有序的历史知识网络,形成良好的逻辑思维习惯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思想意识:通过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史实,认识资本主义发家史的肮脏和血腥,揭露资产阶级道德的虚伪和惟利是图的本质
爱国情感: 学习林则徐虎门销烟、维护中华民族利益和尊严的爱国主义精神;记取鸦片战争“落后挨打”的历史教训,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和振兴中华的历史使责任感
重点:19世纪中期的工业文明和农业文明发展概况的比较;中国从主权独立、领土完整、自给自足的封建国家在西方列强武力入侵下的变化。
难点:分析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社会政治和经济的重大变化,理解中国近代社会面貌的变化。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首先,请同学们来看一下当代中国面向海洋的亮“舰”。
图片中的亮“舰”,亮出了怎样的中国?(学生答:富强、独立等)亮出了怎样的民族精神?(学生答:探索、思考、创新等)当历史的指针指向170年前,当西方国家的军舰横列在中国海面上,古老的中国又是怎样亮出的国家实力和民族精神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鸦片战争”。
★“设计小贴士”:由“亮舰”导入,既有中国第一艘航母下水的材料,又有中国的海军图片,导入比较贴题,能吸引学生。
二、讲授新课
(一)“冶铁术”之应用——战前的中国和英国
由亮“舰”中的军舰引入制造它们最重要的原料是什么?(学生答:铁)。“冶铁术”作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在近代中英两国的应用的不同。
(1)展示材料:
材料一 英国将冶铁技术投入制造机器,并以此推动军事工业发展……中国冶铁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农业革命”,却没有发生“工业革命”。
——韩毓(yu)海《 500年来谁著史》
材料二 夷船内外均用白铁包裹,底用铜包。一船安炮七十二尊。而清军木质舰小,火炮费时多,射速慢。——1842年参赞大臣齐慎的奏折
教师:
思考:“冶铁术” 对两国经济发展的影响有何不同?战前两国的军事状况有何不同?
学生总结:
对两国经济发展的影响有何不同——中国:“冶铁术”在的应用促进了的农业发展。英国:促进了机器大生产和工业革命。
战前两国的军事状况有何不同——中国:军备落后。英国:坚船炮利。★“设计小贴士”:此设计“冶铁术的不同使用”用在这里经过反复思考,感觉这种对比比较综合,角度科学、新颖。实践证明此处是本节课的一大亮点。
(2)展示材料:
清朝军机处内景 17世纪英国议会会场
教师:
结合两幅图片,能看出两国当时的政治状况是怎样的?
学生总结:
中国:高度集权的君主专制 英国:不断完善的君主立宪制 教师:
中国的皇帝集“天地君亲师”于一身,英王虽然是国家元首,平时只是仪式性的角色。那当这两个大国第一次外交往来时候,会有怎样的对白呢?
(3)展示材料: 1792年,马戛尔尼率领数800多组成的庞大使团和贵重的礼物远渡重洋,1793年9月终于见到了乾隆皇帝。
英王的信件“允许英商在舟山、宁波、天津等处贸易。请于舟山附近指定一个未经设防的小岛供英商居住使用。”
乾隆帝的敕喻回应:”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意思是:清朝物产丰富,品种应有尽有,原本就不打算与外国人进行商品交流来互通有无。
教师:
这个闭门羹标志着马戛尔尼使团访华的失败。这反映出两国的外交政策分别是?
学生总结:
中国:闭关政策。英国:开放扩张政策。
教师:
通过以上四个方面的比对,可以看出战争前的中国和英国分别代表哪两种不同的国家?哪两种不同的文明?
学生总结:
中国:没落的封建国家。英国: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
中国:传统封闭的农业文明。英国:高速发展的工业文明。
★“设计小贴士”:此处对比,教师点拨到位了,如提示学生第一则材料(韩
毓海)比较明显,学生多数都能总结出。体现了“大历史观”的教学,对学科思维的培养是有好处的。
教师:
当这两种存在差异的文明在传统的贸易中狭路相逢的时候,又是怎样的遭遇呢?
(4)展示材料:
教师:
英国商品在中国滞销的原因有哪些?
学生总结:
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抵制。中国国内没有广阔的市场。
教师:
而开放扩张的工业文明恰恰需要的什么?
学生总结:
原料和市场。教师: 为了打开中国的市场,获取充足的原料,英国开始向中国进行了输出了肮脏的输出手段,这就是?
学生总结:
走私鸦片。
(5)展示材料:
19世纪初,吸食鸦片的不过是富家子弟。后来,宫
府缙绅,工商优隶以及妇女僧士,都在吸食。
1838年,在广东、福建等地,十人九瘾。
英国在东印度公司的鸦片储备库 中国人当时吸食鸦片状况
教师:
马克思曾说:非法的鸦片贸易年年靠摧残人命和败坏道德来填满英国国库。
结合图片来说明:鸦片的肆虐给当时的中国社会带来怎样深重的影响?
学生总结:
经济上:白银大量外流带来的财政危机。政治上:英商行贿使得吏治的腐败。
军事上:战斗力的日渐削弱。社会风气:毒害了中国人的精神,道德的沦丧。
教师:
林则徐上书道光皇帝: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
银。这似乎击中了道光帝的软肋。清政府开始实施了什么运动?
学生总结:
禁烟运动。
教师:
大快人心的禁烟运动又一次切断了英国在中国寻求原料和市场的道路。这
时,英国开始以什么手段来打开中国的市场?
学生总结:
武力侵略手段。
(二)“铁炮”之轰击——战争的进程和影响
教师:
当两个国家在海面上兵戎相见之时,首先让我们一起来倾听历史它沉重的惊
涛拍岸声。
(1)展示材料:
两次鸦片战争的视频
教师:
结合两次鸦片战争的视频,总结西方强国发动战争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学生总结:
掠夺原料市场,获得商品倾销地。
教师:
也正如美国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所说“西方列强挑起武力争端的主要目的
就是为了扫除通商道路上的无数障碍”。
那么,列强挑起争端集中地区域和结果又是什么?
学生总结:
东南沿海地区。通过清政府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获取侵略权益而告终。教师:
两场战争横跨二十年,均以清政府的失败而告终。清政府为何遭遇了三千年
未有之败局?
(2)展示材料:
我们的军队是中古的军队,政府是中古的政府,我们的人民连士大夫在内,是中古的人民。我们虽拼命抵抗,终归失败。(fu)《中国近代史》
教师:
探究1:你认为中国战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学生总结:
——蒋廷黻根本原因:腐朽没落的封建主义难以对抗新兴的资本主义。
(3)展示材料:
材料一 列强对中国发动的侵略战争,严重践踏了中国的国家主权。他们
疯狂掠夺人民财产和国家财富、丧心病狂地毁坏中华文明遗产,中国国门洞开。——人民版历史《必修一》
材料二 新陈代谢的快速节奏打破了千百年的停滞状态。许多时论不断地使
用“里程碑”“划时代”等词反映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
——陈旭麓《中国近代史十五讲》
材料三 鸦片战争用火和剑的形式,告诉中国人的使命:中国必须近代化,顺合世界潮流。——茅海建《天朝的崩溃》
教师:
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怎样深远的影响?
学生总结:
1.破坏了中国的贸易主权、领土主权、关税主权等一系列权益。
2.独立发展的进程中断,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3.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精神觉醒。
4.刺激了中国进行近代化的探索实践。
★“设计小贴士”:此环节旨在通过典型的史料,从多角度分析战争对中国社
会的影响。引导学生答出上述的3和4就要依据史料。教师:
《全球通史》中曾提到:中国在连续性的战争中所遭遇的耻辱性的失败,迫
使这个国家放弃对西方屈尊的态度,并开始重新评判自己的文明。
那么,先进不屈的中国人又是怎样进行的抗争和探索呢?让我们一起来认识
(三)“铁骨”之精神——民族的抗争和探索
(1
教师:清政府爱国将领和普通百姓的不屈不挠的抗争事迹,充分印证了鲁迅先生的“中国的脊梁”的那铿锵有力的话语?
学生总结: 在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就有舍身求法的人,就有为民请命的人。正是这些人,构成了中华的脊梁,民族的脊梁。
教师:
而民族精神又是不断丰富和发展的,下面通过“两个林则徐”的材料,这体现出了怎样的精神内涵?
(2)展示材料:
材料一 林则徐有两个,前一个林则徐是主剿的,他的奏章充满自信,他是百战百胜的,可惜琦善受了英人的贿赂,把他驱逐了。林没有机会与英国比武,难怪中国人不服输。……第二个林则徐是慢慢觉悟了的。他到广东以后,知道中国军器不如西洋,所以他竭力买外国船炮,派人翻译外国刊物。
——摘编自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教师:
“两个林则徐”分别体现出怎样的精神?
学生总结:
不屈的抗争精神和善于反思、主动学习的精神。
教师:
不屈的抗争精神和反思学习的精神也早已走进历史的图腾中,成为永恒。这熠熠生辉的民族精神又如同磁石,吸引后世先进的中国人为之探索和奋斗。
★“设计小贴士”: “两个林则徐”的设计是想让学生认识到先进的中国人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在不同的时代和阶段,是有不同的特点的。
(2)展示材料:
图文展示先进中国人的探索:洋务派、维新派、革命派、中国共产党的系列探索。
(3)展示材料: 张岂之:从鸦片战争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个多世纪是中国社会变化最剧烈,思想更新最迅速的时期,中国人民从中世纪走向了现代社会。
教师:
是怎样的中华精神带领中国人民从中世纪走向了现代社会?
学生总结:
爱国主义精神。自强不息精神。勇于抗争的精神。大胆革新的精神。守正创新的精神等。
(4)展示材料:
中英签订《南京条约》场景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签字
从1842年耆英在《南京条约》中落下沉重的一笔到2001年中国的外经贸部部长石广生在多哈会议上落下铿锵的一笔,从中国当时被迫卷入世界洪流到以崭新的姿态主动融入世界。这是一个浴火重生、化茧为蝶的过程;也是一个不屈不挠、思考创新的过程。多难兴邦,殷忧启圣,历史也正因她的无情而有情。巴尔扎克曾说“一个能思考的人才是一个真正力大无边的人”。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到一个能思考的民族才是一个永葆生机的民族。最后,也希望同学们能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多份理性的思考,多些勇敢的担当。
★“设计小贴士”:通过不同年代不同的“开放“的对比,旨在对本课进行小结,也把教授内容提升到一个高度。
【练习反馈】
一、课堂练习
(典型史料题)1.马克思在评论鸦片战争时说,“在这场决斗中,陈腐世界的代表是激于道义,而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却是为了获得贱买贵卖的特权——这真是任何诗人想也不敢想的的一种奇异的对联式悲歌。”据此,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陈腐世界的代表”是指固守旧制度的清政府
B.“贱买贵卖的特权”说明英国侵华与鸦片无关
C.“对联式悲歌” 是指中英两国在战争中两败俱伤
D.“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体现出人类的正义和道德
反馈:多数学生能答对本题,答案A。要想学生讲清: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陈腐世界的代表”是指固守旧制度的清政府,“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是英国政府。“贱买贵卖的特权”说明英国侵华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打开中国市场; “对联式悲歌” 是指中英两国在战争中胜败对比。
(史论结合题)2.第一次鸦片战争是英国发动的侵略战争,中国进行的是正义的反侵略战争,但最终以英国获胜,中国失败而告终。这反映了 ①社会制度先进与否是决定战争胜负的条件之一 ②战争的性质不是决定战争胜负的惟一因素 ③英勇无畏的精神不能完全抵抗先进的军事技术 A.①②③ B.①② C.①③ D.②③
反馈:本题对学生来说难度适中,考查的关于战争的史论结内容。所给的3个选项,仔细揣摩意思的学生多数都能选对。
二、课后作业
(史论结合,开放评论)1.有人说:“鸦片战争是在执行一种历史使命,它是用侵略手段达到使中国向世界开放的目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是鸦片战争给中国送来了近代文明。”请结合有关史实,选用适当角度评述这种观点。
答案一:这种观点是错误的。(1)英国发动战争的根本目的是打开中国市场,把中国变成它的产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供给地。鸦片战争的性质是英国发动的一场侵略中国的战争。(2)鸦片战争的后果是使中国领土和主权开始遭到破坏,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鸦片战争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苦难。
答案二:这种观点有一定的道理。鸦片战争使中国由闭关自守逐步走向开放、走向近代化,加速中国内部变革。经济上,商品经济发展,封建经济开始瓦解,刺激了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思想上,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向西方学习,西学东渐局面开始形成。
反馈:题目属于现在比较主流的开放式的史论结合题目。题目中本身对此题怎样回答有了较清晰的导向,如“结合史实”进行评论。高一的学生对回答此题的方法还比较生疏,教师要仔细地讲清这一类题目该如何作答。
【板书设计】
一、19
中国:传统封闭的农业文明
英国:高速发展的工业文明
二、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
1.时间
2.区域
3.结果
4.影响(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三、民族的抗争探索
1.两个林则徐
2.中华精神的体现
【反思应对】
1.本教案使用中的亮点:
(1)紧紧围绕课标的要求来组织课堂教学。知识的整合,史料的选用,问题的设计都是围绕课标主要问题展开的。
(2)创新整合课程资源。一改传统授课的“背景、经过、结局(或意义、影响)”的“三段论”模式,将整堂课内容设计为“冶铁术之应用——战前的英
国和世界”、“铁炮之轰击——战争的进程和影响”、“铁骨之精神——民族的抗争和探索”。课堂互动和课堂效果都比较好。(3)比较巧妙地做到了“史料” “史观” “史论” “史家“的有机结合。在史料的基础上通过引导讨论,史论结合,学生本堂课的互动很好,有助于历史思维的培养。如,通过“冶铁术”的不同运用的材料,引导学生总结“战前中国是传统封闭的农业文明,英国是高速发展的工业文明”的结论。
2.本教案使用后的建议:
(1)在第二部分的教学中,关于“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学生的认识有很多一出口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分析教师所提供给的材料,从多元角度回答,既要点拨到主权遭到破坏,门户洞开;又要引导学生分析客观上也促进了中国的精神觉醒和探索实践。
(2)对于高一的学生,在阅读史料的方法、态度和习惯等方面,教师还应给予及时的点拨,帮助学生有效地从材料中提取信息。
(3)推荐资源:
笔者重点参考了蒋廷黻《中国近代史》(岳麓书社)第一章中“英国请中国订立邦交”“东西对打”“民族丧失二十年的光阴”“不平等条约的开始”中关于本节课都有较多的涉及,可以参考选用。
笔者也参考了《世界史近代史 下》(吴于廑 齐世荣编著)的第四章《工业革命》的第四节“工业革命的扩散”,第五章的第四节“中国被打开大门”,个人感觉有利于从比较史观进行讲解。
《全球通史》(美 斯塔夫里阿诺斯著)中的内容可以参考选用,重在分析对比19世纪中期的中国和西方的社会状况,让学生认识到时代发展的主流。
关于“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可以找些中国通商口岸城市发展变迁的史料,这有助于学生的直观理解,如《中国的现代化》(美 罗兹曼著)、《重读近代史》(朱维铮著)。
(姓名:×××;单位:××××;联系方式:×××)
荐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案全集 荐中
学历
史教案 荐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
川教版(500字)荐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全册
荐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3000字)
第二篇:九年级历史优秀教案
九年级历史优秀教案
一、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 “一战”后资本主义的相对稳定时期。1929年一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危机的爆发;危机的特点;危机的影响。罗斯福新政;罗斯福竞选总统;新政的目的和特点;新政措施;新政效果。
二、要使学生认识:
1.资本主义制度有着不可克服的根本矛盾,其稳定只能是相对的,暂时的,不稳定则是绝对的,永恒的。
年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根本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无法避免的。
3.垄断资产阶级销毁产品、毁坏生产设备和耕田等行径,认识到资本主义制度的腐朽性。
4.罗斯福新政有助于美国的尽快恢复,但是新政没有也不可能解决生产力危机的根源--一资本主义制度的不合理性,因而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危机。
三、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
1.通过资本主义社会的“稳定”、“危机”的相互交替的发展变化,培养学生观察认识历史的能力。
2.从对这次经济危机特点的分析,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综合能力。
3.通过对罗斯福新政措施、效果的分析,培养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1.重点:
1929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
2.难点:经济危机中一些经济方面的知识;罗斯福新政的一些内容。
教学过程复习提问上课后教师可向学生提问:一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召开过哪些会议?有何影响?
在回答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可归纳简结: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革命失败,资本主义国家统治暂时稳定。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建立,帝国主义国家间的矛盾暂时缓和。资本主义世界进入的相对稳定时期。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一、“繁荣”及其崩溃
20世纪20年代,各资本主义努力发展经济,很快出现了一个“繁荣”时期。美国的发展尤为迅速。
在讲述资本主义经济繁荣时,要给学生指出,繁荣后面潜伏的危机。就在资本主义世界的一片欢乐声中,资本主义危机突然降临,整个资本主义世界陷入巨大灾难中。
二、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1.危机爆发
关于危机产生的原因,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小字,使学生认识到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是由于资产阶级为了追求私利,盲目扩大生产,造成生产过剩。这是导致经济危机的主要原因。
关于危机的爆发,这次危机始发于美国纽约股票交易所的股票抛售。为什么股票抛售会导致经济危机?向学生简略解释几点:美国是资本主义国家,工厂企业都是私有的,大都是股分公司,和股票有直接关系;股票市价的价格是美国经济的晴雨表。经济繁荣,股票就升值,人们就会抢购;反之,经济凋敝,股票就贬,人们就抛售;1929年10月,纽约股票抛售狂潮的发生不是偶然的。在这以前,美国的汽车工业、钢铁工业等都已出现停滞状况。
1929年10月24日上午10点多钟,纽约股票交易所开盘伊始,大批股票拥入市场。盲目抛售,交易所陷入一片混乱,这一大抛售额达1000多万股,创股票交易所记录,股票价格暴跌。到11月中旬,交易所证券贬值50% 股票市场全部崩溃、信用破产。
2.危机的特点
特点一,范围广。过去危机只发生在几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里。但这次危机则席卷整个世界资本主义世界,既波及到资本主义国家,也波及到殖民地、半殖民地。另外,这次危机也影响到工、农、商、金融等所有一切经济领域,这也是过去任何一次危机所不及的。
特点二,时间长。以往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一般是几个月,最长的是一、二年。危机后经历短期的萧条,便转入复苏,而这次危机前后持续了5个年头。这次危机持续时间之长,是以往任何一次危机所没有的。
特点三,破坏性大。课本图表中列举的资本主义工业下降情况和世界贸易缩减的情况,已可看出这次危机的严重性。
3.危机的影响
1929-1933年经济危机对社会生产力产生什么影响?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归纳为二点,并做如下讲述:工人大量失业,劳动人民生活恶化。失业队伍的增加,随之而来的自然是工资降低,生活水平的下降。广大劳动人民生活无着、流离失所。销毁商品、生产破坏。一方面是广大劳动人民饥寒交迫、流离失所;另一方面却是资本家为追求自己利润而故意大量销毁产品。这种不正常的现象充分暴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腐朽和罪恶。
经济危机引起政治危机,造成各国社会的动荡不安,各国政府纷纷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三、罗斯福新政 罗斯福是美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总统。介绍罗斯福生平时,可指引学生阅读课本“罗斯福总统”画像下的生平简介。还可介绍一下罗罗斯福任总统后在电台上的“炉边谈论”,以增进学生对罗斯福的感性了解。
新政的目的和特点
新政的目的:新政的直接目的是要消除经济危机,稳定社会经济正常秩序。新政的根本目的是巩固资产阶级统治,巩固资本主义制度。在资本主义制度内部进行调整,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
新政的主要措施
新政的中心措施是对工业生产的调整,其任务是克服工业生产的盲目竞争所造成的生产过剩现象,减少失业,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
还有比如整顿金融、调整农业、举办公共工程。
新政的效果:经济方面:通过新政的一系列措施,经济得以较快恢复。政治方面:由于新政的一系列措施,社会矛盾逐渐缓和。稳定了美国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罗斯福新政由于不改变资本主义制度,因此只能遏制当时危机,而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危机。
第三篇:历史 教案
张掖市2011年初中历史评优课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第17课教案
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授课人: 张西岭 单 位: 张掖市第四中学 时 间: 2011年11月20日
第17课《“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教案
学习目标
1.简述九一八事变的史实,《义勇军进行曲》所反映的时代主题,知道西安事变。
2.通过学习九一八事变,了解日军对东北的蓄意侵略和肆意践踏行径,认识侵略战争的罪恶。结合历史背景,演唱(义勇军进行曲),感受这首歌曲的巨大震撼力,激发学生真挚的爱国情感。3.通过西安事变的发生与和平解决等事实,感受张学良、杨虎城的正义感和责任感,认识中国共产党人的博大胸襟。
学习方式:
自主、合作、探究式。以学生为主体,在活动、讨论中及时启发,以保护学生的灵感,激发他们的想像力和创造力,能大胆进行自主性和协作性的学习,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实现教学目标。多媒体教学与课本,教学指导方案,资料有机整合。师生互动,融为一体。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堂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学习,使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
学习重点:了解30年代日军对华侵略的过程和西安事变的历史作用。学习难点:对比蒋介石对日政策的变化,认识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原因 学习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播放音频《九一八小调》,营造本课学习的情感氛围,《防空警报》切入本课课题
二、学习新课:
(一)九一八事变
1.播放视频《九一八事变》。学生结合视频,看书P85-86页,小组合作完成每组发的合作自学卡片。2.教师板书课题及知识要点,教师巡视明了学情。
3.学生主持提问展示小组合作自学卡的展示。教师指导学生展示过程。
4.设计意图: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的热情,激发学习兴趣。学生在自己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中掌握有关九一八事变的基础知识。5.小组合作自学卡部分内容:
1).近代中日之间发生过哪两次战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 年9月18日,驻扎中国东北的日本关东军经过精心策划,炸毁沈阳北郊附近的一段铁路,反诬是中国军队破坏,并以此为借口,炮击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攻占。这就是震惊中外的。
3).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采取 方针,不到半年的时间,日军就占领了。标志中国局部抗战开始。
6.过渡:简单评述学生展示,小结九一八事变,深化理解。语言营造中华民族开始出现危险的
情感氛围。出示课件日本占领中国东北的图片。深情、忧伤、激愤的说:日军占领了我们的东北„„中华民族面临更加严重的民主危机,中日民族矛盾逐步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涨。音乐家也投身到抗日救亡运动中去,创作了许多鼓舞中国人民抗战斗志的战歌
(二)不朽的民族战歌(板书)1.课件歌曲及学习活动
2.结合课本87页学生展示,明了国歌《义勇军进行曲》产生的背景,反映的时代主体,及影响。3.出现唱国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居安思危,勿忘国耻。5.课堂学习小活动。
6.出示抗日英雄榜。(崇敬,赞美,缅怀)在这些优秀民族战歌的鼓舞下,抗日救亡运动更加高涨,许许多多中华民族的英雄儿女奔赴抗日前线„„
(三)西安事变
1.看图片,思考。播放西安事变的视频。教师提要求,学生注意观看。2.结合视频引导学生展示。
3.课堂学习探究活动:结合展示内容和P88-89.4.学生小组合作,教师巡视指导,明了学情。
5.引导学生组织活动展示,教师引领学习进程,有效驾驭课堂学习。
6.教师引导小结活动及活动探究内容,西安事变使“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和平解决则成为时局转变的关键„„(历史意义)。
中华民族实现了空前的团结,团结起来的中华民族„„
三、通过活动小结本节内容
四、通过学习活动巩固练习本节课学习内容。
五、结束本课:勿忘国耻,居安思危,远离战争,珍爱和平。
六、板书设计 一、九一八事变
二、民族战歌
三、西安事变 1931.9.18 民族危机 1936.12.12 不抵抗 聂耳 田汉 张学良 杨虎城 东北三省 《义勇军进行曲》 和平解决
第四篇:高一历史公开课教案
高一历史公开课教案
授课时间:第七周星期五第四节
教学班级:高一(4)班 教学内容:《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迁》
授课教师: 学
科:历史
授课类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近代以来衣、食、住、风俗方面变迁的表现。
2.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采取的“菜篮子工程”和“安居工程”。3.理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背景和原因。【过程与方法】
利用历史资料和图片,联系现实生活,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参与讨论。【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我国人民近代生活方式和习俗的变化,是文明和进步的表现。●教学重点
近代以来我国服饰和风俗习惯的变化。●教学难点
影响物质生活和社会风俗变化的因素。●教学方法
讲授、提问、参与式讨论
●教学用具
多媒体投影仪、PPt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在前面的课当中,我们已经学习了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具 体就是指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势力的入侵,造成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进而产生了民族资本主义。那么,鸦片战争作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除了改变中国的经济结构外,还极大的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和风俗习惯。
二、讲授新课
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把学生分成服饰、饮食、居室和风俗四个小组,分别思考、讨论这四个方面发生的变化有哪些。
学生代表回答。
(一)服饰方面
第一阶段——鸦片战争到新中国建立
男装: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
主要介绍中山装的由来及服饰变化的趋势(繁琐、厚笨——简约、美观、中西合璧)。
女装:旗袍(旧式、新式)
过程评价:晚清普通女子的着装宽松肥大,遮住了女性的曲线美,20世纪20年代后,旗袍经历了改革与创新。
第二阶段——新中国成立到十一届三中全会
男装:列宁装、中山装(干部服)、绿军装
女装:列宁装、布拉吉(连衣裙)第三阶段——改革开放以后
服饰由基本的“穿得暖”向“穿得好”转变,各种款式的服装层出不穷,灰蓝色调变成五彩缤纷。(多媒体课件展示现代服饰)
过程小结:中国近代以来服饰的变化趋势是由“封闭”走向“开放”、“个性化”。(追求名牌效应)
(二)饮食方面
民以食为天,饮食受到自然环境和生产方式的影响,具有强烈的民族地域特性,如:南北方不同的生产方式和作物种类导致地区差异明显,南方以稻米 为主,北方以面食肉类为主,除此之外还形成地域性的特色名菜。
1.中餐:中国八大菜系
2.西餐:西式点心、饮料、糖果、咖啡——大城市中的时尚 问题设置:中西饮食文化有什么区别? 西方:饮食以营养为最高标准
中国:追求美味为进食的首要目的 新中国成立初,由于生产力水平低,再加上“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和中苏关系破裂、自然灾害等原因,物资比较匮乏,许多生活用品必须用票供应。
多媒体展示:粮票、布票和油票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政府发动的“菜篮子工程”极大的丰富了膳食结构并向营养花的方向发展。(蔬菜、蛋肉走入平常百姓家)
(三)居室建筑
问题情境:你知道中国传统的居室是什么样子吗?
1.中国传统住宅样式
多媒体课件展示:北方四合院、江南民居 2.西方住房开始出现(外国人来华后)
合作探究:西方居住理念传入中国后,中国居室建筑与家具陈设发生了那些变化?
富贵人家修建了完全欧化的新式住宅,其名开始采用“公寓、别墅、新村、花园”等。西式家具如沙发、茶几、写字台、穿衣镜、座钟等开始受到中国百姓的欢迎。
3.现代建筑形式更加丰富
多媒体课件展示现代建筑。
1985年国家启动了“安居工程”,让中低收入的职工能以较低的价格买到合适的住房,且建筑更注重人性、生态和环境的保护。
(四)风俗习惯
问题情境:列举旧中国有那些落后的风俗。
社交礼仪
蓄辫缠足
婚丧习俗
评价:简单、简约的生活理念和男女平等思想。
三、课堂小结
多媒体显示。
四、课堂练习(学生当堂做,教师检查并订正讲解)
五、板书设计
物 质
六、作业设计
1.列举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主要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2.预习下一课时,思考新中国以来的铁路建设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百姓生活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七、课后思
指导老师签字: 饮食 服饰 居室
习俗(精神)
第五篇:社会历史的主体优秀公开课教案
社会历史的主体优秀公开课教案
2016-02-16 12:21 594次
社会历史的主体 高中思想政治
人教2003课标版
1、知识与技能目标
通过社会历史的主体的学习,明确社会历史首先是物质生产发展的历史,形成自觉坚持用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看待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以及培养历史地、辨证地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分析基础上进行综合的能力,以及学科间的综合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自主学习、互动合作、探究学习过程中培养科学的学习方法,展示并发展个性特长。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坚持群众立场,坚持群众路线,自觉站在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培养尊重劳动、热爱人民的情感。
高二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认知能力,但是基础知识的理解能力不是很好,学习的主体性不强。
1、重点
(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表现。(2)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观点。(3)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2.难点: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学习新课〗
探究活动一:究竟谁是历史的创造者? 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1、人民群众的含义: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既包括普通个人,也包括杰出人物。正确认识人民群众这一概念:第一.“人民群众”有量的规定性,是“人们”中的大多数。有质的规定性,是指一切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第二.劳动群众是人民群众的主体部分。
2.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曲辕犁的发展,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黄道婆改进纺车,提高工效好几倍;“珍妮机”的出现,使大批的纺布厂得以建立;瓦特改进过的蒸汽机广泛应用后,物质财富简直像魔术似的变换出来。劳动群众以自己的体力和脑力投入到生产过程中,社会上才有了数不清的物质财富。
(2)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鲁迅说: 田园诗人陶渊明如果没有劳动人民供他吃、穿、住、用,那他就不但没有酒喝,而且没有饭吃,只能饿死在东篱旁,哪里还能吟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呢? 屈原的《离骚》、《九歌》直接取材于远古时代人民群众创造的神话和传说。
《水浒》、《三国演义》、《西厢记》、《浮士德》等世界名著,都是在民间口头文学和民间传说的基础上修琢提炼而成。
民间音乐家华彦钧即“瞎子阿炳”,1893年出生,江苏无锡人,一生坎坷,献身音乐,终成杰出的民间音乐家。他创作演奏的6首二胡、琵琶乐曲是我国民族音乐的瑰宝,在国际乐坛上享有盛誉。其中,《 二泉映月 》被列为世界十大名曲之一,被美国宇宙飞船带入太空播放。华彦钧又是世界音乐史上的一代名人。(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在我国解放战争的辽沈、淮海和平津三大战役中,支前民工就有490多万,支前粮食就有40多万吨,从而有力的保证了战役的胜利。探究活动二:如何理解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让同学们看材料
产党员邱娥国,“上管天文地理,下管鸡毛蒜皮”,时时刻刻关心群众的切身利益,尽心竭力为群众做好事。他为走失寻找亲人,赡养无助的孤寡老人,为一千多人办“农转非”户口却不收分文。他参与破获五百多起刑事案件,保得一方百姓平安。
通过材料让同学想一想引出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二.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1、党的群众观点
(1)基本内容: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2)基本要求: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坚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
2、党的群众路线
(1)基本内容: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2)地位: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3、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实践意义
(1)是党领导中国人民夺取民主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
(2)是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并成功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 〖课堂小结〗
1、展示考点:人民群众的概念;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2、知识整合:人民群众通过实践创造历史,创造了物质财富,精神财富,成为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这就要求我们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是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夺取民主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也是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并成功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
〖巩固练习〗
1.在我国农村改革中,农民首创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首选了第一个村民委员会,创办了第一批乡镇企业,被称为我国农民的三大创举。这充分说明了人民群众是(a)a.社会历史的创造者
b.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c.社会变革的引导者
d.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2.1978年12月,小岗村18户农民签定了“分田到户 ” 的“秘密协议”,从此拉开了我国农村改革的序幕。这场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这说明(c)a.社会存在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b.社会意识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 c.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 d.群众的首创精神解决了社会基本矛盾 【教学反思】
总结经验与不足,进一步改进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水平。社会历史的主体 社会历史的主体 〖学习新课〗
探究活动一:究竟谁是历史的创造者? 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1、人民群众的含义: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既包括普通个人,也包括杰出人物。
正确认识人民群众这一概念:第一.“人民群众”有量的规定性,是“人们”中的大多数。有质的规定性,是指一切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第二.劳动群众是人民群众的主体部分。
2.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曲辕犁的发展,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黄道婆改进纺车,提高工效好几倍;“珍妮机”的出现,使大批的纺布厂得以建立;瓦特改进过的蒸汽机广泛应用后,物质财富简直像魔术似的变换出来。劳动群众以自己的体力和脑力投入到生产过程中,社会上才有了数不清的物质财富。
(2)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鲁迅说: 田园诗人陶渊明如果没有劳动人民供他吃、穿、住、用,那他就不但没有酒喝,而且没有饭吃,只能饿死在东篱旁,哪里还能吟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呢? 屈原的《离骚》、《九歌》直接取材于远古时代人民群众创造的神话和传说。《水浒》、《三国演义》、《西厢记》、《浮士德》等世界名著,都是在民间口头文学和民间传说的基础上修琢提炼而成。
民间音乐家华彦钧即“瞎子阿炳”,1893年出生,江苏无锡人,一生坎坷,献身音乐,终成杰出的民间音乐家。他创作演奏的6首二胡、琵琶乐曲是我国民族音乐的瑰宝,在国际乐坛上享有盛誉。其中,《 二泉映月 》被列为世界十大名曲之一,被美国宇宙飞船带入太空播放。华彦钧又是世界音乐史上的一代名人。(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在我国解放战争的辽沈、淮海和平津三大战役中,支前民工就有490多万,支前粮食就有40多万吨,从而有力的保证了战役的胜利。探究活动二:如何理解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让同学们看材料
产党员邱娥国,“上管天文地理,下管鸡毛蒜皮”,时时刻刻关心群众的切身利益,尽心竭力为群众做好事。他为走失寻找亲人,赡养无助的孤寡老人,为一千多人办“农转非”户口却不收分文。他参与破获五百多起刑事案件,保得一方百姓平安。
通过材料让同学想一想引出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二.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1、党的群众观点
(1)基本内容: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2)基本要求: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坚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
2、党的群众路线
(1)基本内容: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2)地位: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3、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实践意义
(1)是党领导中国人民夺取民主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2)是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并成功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 〖课堂小结〗
1、展示考点:人民群众的概念;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2、知识整合:人民群众通过实践创造历史,创造了物质财富,精神财富,成为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这就要求我们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是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夺取民主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也是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并成功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
〖巩固练习〗
1.在我国农村改革中,农民首创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首选了第一个村民委员会,创办了第一批乡镇企业,被称为我国农民的三大创举。这充分说明了人民群众是(a)a.社会历史的创造者
b.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c.社会变革的引导者
d.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2.1978年12月,小岗村18户农民签定了“分田到户 ” 的“秘密协议”,从此拉开了我国农村改革的序幕。这场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这说明(c)
a.社会存在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b.社会意识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 c.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 d.群众的首创精神解决了社会基本矛盾 【教学反思】
总结经验与不足,进一步改进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