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渗透科学素养的培育(五篇模版)

时间:2019-05-15 06:34:1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渗透科学素养的培育》,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渗透科学素养的培育》。

第一篇: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渗透科学素养的培育

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加强科学素养的培养

酒泉市一中

姚玉江

《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提出:“高中生物课程将在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尤其是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帮助学生理解生物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提高每个高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是本课程标准实施中的核心任务

什么是“生物科学素养”呢?《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指出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公民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知识、探究能力以及相关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它反映了一个人对生物科学领域中核心的基础内容的掌握和应用水平,以及在已有基础上不断提高自身科学素养的能力。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客服困难,合理开发教材,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基础上,优化课堂,加强生物科学素养的培育?笔者以模块2(必修二)为例,结合自身教学实际浅谈如下:

一.研究教材,让学生从生物科学发展史中受教育。

教材的编排涉及两条线索;一条是“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另一条是从孟德尔到摩尔根等对遗传问题的科学探究过程。体现了科学发展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的一般过程,也体现了从个体到细胞到分子的遗传学知识的内在逻辑联系,其中渗透着科学思维在实践中的运用,以及科学家表现出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教材中本身就蕴含丰富的课程资源,教师要善于挖掘和利用。

第一,引导学生利用各种资源了解人类对于遗传问题的研究历史,了解这一领域生物科学发展现状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状况。(以下介绍人类在遗传问题研究历史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值得学生学习的科学素养,如公民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知识、探究能力以及相关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它反映了一个人对生物科学领域中核心的基础内容的掌握和应用水平,以及在已有基础上不断提高自身科学素养的能力)

教师在课堂中及时对学生获取的资料进行展示评价和概括,利用课件介绍相关知识,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可以锻炼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并开拓视野从生物学视角认知世界。

第二,由表及里,按教材编排从孟德尔到减数分裂到摩尔根,让学生在科学研究的历程中获取知识。(以下也应写如何做的)

这样有助于学生从浓郁的历史感当中体悟科学发展的真实历程,培养其一般的逻辑思维能力。尽管有些教师喜欢将第二章减数分裂提前,似乎与必修一有丝分裂一起学习便于联系和比较,但破坏了知识的内在逻辑联系,影响学生对于科学研究真实历程的认知,不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

第三,从人类对遗传问题的认识到孟德尔的杂交实验,重视对科学家和科学研究过程的学习。(以下也应写如何做的)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概括性的讲述孟德尔的研究过程,既体现出孟德尔热爱科学锲而不舍敢于独立思考的精神,又体现出科学方法和创新精神在科学研究中的巨大作用。

二.开发教材,充分利用课程资源,渗透科学思维,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

理解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最好的办法是亲自体验科学实验和探究的过程。

1.切实保障实验,探究等学习活动的数量和质量。

必修二实验“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可以利用小组活动,以乒乓球或玻璃球代表雌雄配子,模拟生物在生殖过程中雌雄配子随机结合的过程,并实践对数据的统计和处理。“技能训练:设计程序”也要重视,可以让学生自主的利用课余时间设计方案,以小组为单位利用自习时间交流讨论完善,最后在班级中展示,可以很好的锻炼学生合作交流探究的意识和行为习惯。

2.发掘教材,制作模型。

在教学中,孟德尔对实验现象的解释是一个难点。在教学中,可以自己制作模型,以不同颜色的乒乓球组合代表基因型,以塑料板固定,演示配子产生过程,雌雄配子随机结合方式及子代基因组合类型。这样可以将遗传图解直观化,学生也乐于参与,大大提高课堂效果。将抽象的知识直观化,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让其进入到科学思维的探究历程中,有利于学生对知识旳理解和掌握。3.三.结合生活生产实际,理解科技与生产的联系,初步树立和形成解决问题的科学思维方法。

(这个例子没有结合生活,也没有联系生产,并没有将生活生产实践中的典型事例引入课堂)例如,刚学习完孟德尔“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对于课后习题2(题目略),可将该选择题进一步延伸,联系育种实际设问:1该类型(抗倒伏抗病)基因型有几种?2比例是多少?3能否直接将获得的类型大量推广种植?4如何进一步选育?5由此推测一般育种的程序是什么?

这样可以由浅入深,联系生产实际,引导学生思维纵向发展,一方面,可以将生活生产实践中的典型事例引入课堂,为我所用;另一方面,可以主动将教材知识或习题加以延伸,主动联系实践。

总之,熟悉教材,研究教材,挖掘教材,开发好教材资源,树立在课堂教学中贯彻新课程理念,以科学素养的形成为核心,灵活处理好课本知识与学生已有知识和能力的交汇,就能够达到我们教学的更高层目标。

第二篇:中学物理教学中科学素养渗透

中学物理教学中科学素养渗透

摘要:文章结合我国目前公众科学素养的概况、中学物理教学对科学素养渗透的重要意义,以现代学习理论为指导,紧密结合中学物理教学实际,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分析了科学素养培养与中学物理教学的关系以及对如何在中学物理教学过程中渗透科学素养提出六点建议:

1、提高教师自身的科学素养,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2、重视加强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3、重视渗透物理学史教育, 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和科学的思维方法;

4、重视科学、技术和社会知识的教育帮助学生树立科学态度和价值观;

5、重视各学科间的联系与渗透;

6、学生的科学素养渗透是循序渐进的。

关键词:科学素养;中学物理;物理教师

1引言

在现代社会,公众的科学素养水平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发展前途,最近中国科普研究所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我国人口的科学素养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城市、农村人口的科学素养分别为1.6%、0.6%,而美国的全国人口科学素养平均为6.67%。我国公民的科学素养平均水平落后发达国家百年之多。

面对世界科技水平和生产力的突飞猛进,对学生进行科学素养的培养,便显得尤为重要。进行物理科学素养教学是现代物理学科的基本理念.学校教育是提高大众科学素质的重要阵地,也是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主战场 而物理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除了传授学生基本的学科知识以及学习方法和能力外,更重要的是进行科学精神和科学素养的培养。加强对学生在科学研究的兴趣、实验技能方面的技能,同时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从而完善学生的科学素养。我们都知道,探索是创新的前提,而创新是探索的价值取向。“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所以要使我国在世界民族之林中立于不败之地,就需要培养大量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

2科学素养

2.1科学素养的内容

科学素养包括:数学、技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诸多方面;也包括熟悉世界、尊重自然界的统一性,懂得科学、数学和技术相互依赖的一些重要方法,有科学思维的能力,认识到科学、数学和技术是人类共同的事业,认识到它们的长处和局限性。同时,还要能够运用科学知识和思维方法处理个人和社会问题。即科学素养主要指必要的科学知识、科学思维方式、对科学的理解、科学的态度与价值观,以及运用科学的知识、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学将对一个人的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2.2科学素养的影响因素

教育是影响公民科学素养的主要因素,而经济是公民提高自身科学素养的驱动因素,政治因素则对公民科学素养的提高起引导性作用,文化体系也对公民科学素养有深刻影响,这些因素对公众科学素养有促进作用也有制约作用。

教育是影响我国公民科学素养的主要因素。建立和完善经济、社会发展的终身教育体系,需要大力发展社会教育,使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互相衔接,才能够有效的提升科学素养。

经济是提高公民自身科学素养的驱动因素。一方面,资金投入增加会为公民科学素养建设提供物质保障,另一方面,社会经济建设需要大批具备科学素养的劳动力,因此要求个人不断提升自身的科学素养以满足社会需求。

相关政策法规的制订、政府对公民科学素养建设的重视程度、各级领导干部的科学素养水平对我国公民整体科学素养影响很大,是提高我国公民科学素养的指导性因素。

2.3科学素养的重要意义

科学素养对政治、经济、文化等上层建筑有着深切而广泛的影响。第一:直接影响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科学素养的缺乏影响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知,更不具备掌握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素养。第二:科学素养水平对上层建筑的政体结构、法律制度、政治水平等影响重大。政治体制与法律结构是否与社会体制相适应并不断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执政党的科学素养水平。第三:科学素养是文化素养的中心。先进文化体现的价值观是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的集中体现,也是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的表达。卡尔·萨根说过:“科学方法似乎毫无趣味、很难理解,但是它比科学上的发现要重要得多。”国际科普理论学者认为,科学方法是科学素养中最重要的内容,公众理解科学,最重要的[1]就是要理解科学方法并能够运用这些方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3科学素养的发展状况

3.1各国公众科学素养发展不均衡

2001年,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的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具备公民科学素质的比例是1.44%,2003年是1.98%,2005年是1.60%,2007年是2.25%,2010年则为3.27%,中国公民科学素养水平(3.27%)相当于日本(1991年为3%)、加拿大(1989年为4%)和欧盟(1992年为5%)等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在20世纪80年代末的水平。在公民了解必要的科学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崇尚科学精神的程度这三个测量维度中,“公民了解必要的科学知识”与国外的差距较大。在“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上,公民的科学素养提升缓慢。2005年为7.4%,2007年为6.9%,[2]2010年仅达到9.8%。各类数据均表明我国公众科学素养的平均水平与发达国家相距甚远,任重而道远。

3.2学校是青少年科学素养培养的主战场 3.2.1国外积极完善学校教育体系

目前各国都十分重视科学教育,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成为科学教育的核心目标。美国政府的科普工作把提高公众特别是青少年的科学素养放在第一位,美国政府很担忧学校中青少年科学素养的缺乏,因为这关系到国家以后发展的持续竞争力。所以美国科普政策的首要目标就是要加强学生的科学教育,提高学校学生和尽可能多数大众的科学素养。

英国在1988年出台的《英国1988教育改革法》,让学生更多的掌握科学精神,科学思想和科学技术,成为学校教学的一个主要目标。英国各研究理事会把科普工作的重点都放在支持中小学校的科学教育上,各自设立面向学校的科普计划。由研究人员利用最新的科技成果,开发新奇的、富于启发性的科学教材和教学方法,供学校的教师使用。

日本1947年3月颁布的《教育基本法》第二条提出,“在一切场合、时间,都必须实现教育目的”。其他涉及少儿校外教育的法律法规如《图书馆法》、《博物馆法》、《儿童福利法》等,都为少年儿童享受应有的社会权利、保证其健康成长提供了法律依据。这些法律规定国家及地方公共团体,应通过设立图书馆、博物馆、公民馆等设施和利用学校的设施以及其他适当方法实现青少年科普教育目的。[3]

3.2.2我国转变传统教育模式

青少年一直是我国的重点培养对象。2001年科技部、教育部、中宣部、中国科协和共青团联合颁布了《2001-2005年中国青少年科学技术普及活动指导纲要》从中小学的教育抓起,借鉴国外优秀的教育经验。将教育的重点从传统的科学知识的简单灌输,转到在科学观念的培养上。使学生知道,世界万物和社会发展具有自身的规律,无论是看待或是从事某件事情都必须遵循规律,从小培养起规律意识和理性精神。

4科学素养在物理教学中的发展 4.1物理学习的重要性

物理学讲解实证,以观测和实验为基础,通过观测和实验来揭示问题的本质。通过物理学习,对于自然的了解便由表面现象引申到实际生活,同时能激发我们的求知欲望,渴望对各种现象和规律进一步去研究、研究和思考。更重要的是通过物理学习,会增强我们用理性眼光看问题的能力,真正学习到物理学中认真、求实和创新,并且是他成为我们看待问题的准则。[4] 4.2我国的物理课程改革

4.2.1物理课标着重强调科学素养的培养

我国从小学开始就开设《科学》课程,到初中则细分为物理、化学、地理、生物。而物理的学科特点决定它将成为完成这一使命的主要动力。《物理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要让学生学习初步的物理知识与技能,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熏陶;它是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主要目标的自然科学基础课程。4.2.2我国中学物理教材的变化

由于学校正规科学教育和社会科普工作互动不足、衔接不够等问题的存在,不能保证在校学生以不同的方式、从不同的角度接触科学。我国现行的中学物理教材基本上都是力、热、光、电部分中的经典内容,原子物理部分也只停留在对原子结构及能级等初级及简单的知识讲解上。这样的经典物理内容教学由于经典物理本身的“机械性”、“绝对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而近代物理以“相对性”、“黑洞”等全新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加强学生对抽象微观物理知识的认知。新课改后的教材加入了近几十年的物理前沿知识,更有利于对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培养。[5]

5如何在中学物理教学中渗透科学素养

5.1提高教师自身的科学素养,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新课程改革是教育领域的一次极其深刻的变革。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结构、内容及评价体系等方面都比原有课程有了重大革新和突破,充分彰显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理念。高中新制定的物理课程标准则是“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

方面培养学生,让学生受到科学方法训练,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那么如何贯彻新的教学理念,把科学素养渗透到物理教学中,对于每位物理老师都是不可多得的机遇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是学习过程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参与者,在课堂物理教学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不应只是机械的给学生传授物理知识。更应该通过课堂、课外和校外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学生通过物理课程学习引申到对科学知识、科学思维方式、对科学的理解、科学的态度与价值观,并具备运用科学的知识、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和基本能力。

5.2重视加强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5.2.1物理实验教学的基本要求

物理实验是研究与发展物理科学的基本手段。它不是单纯的技术操作过程,其中包含了丰富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内容。搞好物理实验教学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更重要的是启发和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能力,激发学生科学研究兴趣、培养基本实验操作能力和提高综合素质(即动手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物理学习中科学素养的教育要“从物到理”,“识物讲理”。[8,9]物理教学中物理实验的普遍性和实践性,决定了科学素养渗透的重要性。

5.2.2教师如何完成实验教学

教学中应重视演示实验。在演示实验中增加学生参与的力度。单纯的教师演示剥夺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过程,而且一些演示学生根本看不清。在演示过程中可以适当运用多媒体,优化演示效果,帮助学生理解实验。5.2.3成立科学兴趣小组,开展基于项目的科学教学

通过学生自愿组队在教师的指导下,将我们课程中的一些实验项目交由学生自己验证,从实验信息的收集、实验的设计,项目的实施及最后的实验评价均有学生亲自完成,在合作学习的背景下,教师应当参与到不同的兴趣小组的学习活动中去与学生交流经验,当小组的合作学习遇到困难时, 教师应当及时地加以点拨和指导, 提供必要的帮助,最后由各小组并开展示团队的成果,并交流心得。在此过程中让学生亲历知识被发现的过程。不仅可以让所有同学都参与到活动中去,亲身去体验物理现象,进行思考,得出规律;还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沟通合作,而合作精神也是科学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

5.3重视渗透物理学史教育, 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和科学的思维方法

物理学发展到现在大约有400年的历史,物理学史是人类对自然界各种物理现象的一步宏伟的认识史,物理学史集中地体现了人类如何在与自然斗争并逐步了解物理世界的现象、结构、特征、规律和实质的过程。它蕴含了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因素,蕴含着的物理思想和观念的转变,是物理学家智慧的结晶。没有一蹴而就的科学成就,所有的物理成果其过程都是循序渐进,充满挑战与未知。正如我们所熟知的“居里夫妇礌的发现”、“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创立”、“牛顿定律的提出”等等都是出了巨大的代价才取得的。这样的物理学史教育有利于学生科学价值观和科学精神的形成,同时继承前人的永不言弃、善于发现总结的可贵品质。而科学价值观、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则是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

5.4重视科学、技术和社会知识的教育帮助学生树立科学态度和价值观 5.4.1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科学素养教学强调学生的情感体验,即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以及伴随这一过程而产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和正确的价值观,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在这种

理念指导下的物理教学必须立足于学生的经验和生活,提倡教学向社会生活的回归,把各种知识和技能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利用所学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社会实践的意识。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知识、能力和情感的全面和谐地发展。5.4.2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物理教育应该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这也是素质教育的直观体现。将物理教学素材由单一的教材和课辅扩展到科技馆、博物馆、建筑展览。但一定要选择有利于学生发展又能够让学生接受的方式,而不是简单的为完成任务而“走马观花,具有针对性的让物理知识在相关领域得到应用。同时帮助学生拓宽终身学习的可持续性发展渠道,使学生学到有用的、必需的物理知识并掌握生存、生活的基本

[10]能力。这也是青少年应具备基本的科学素养的重要环节。5.5重视各学科间的联系与渗透

尽管物理学科是科学的主要部分。但科学包含的内容很广,包括科学的方法、技能,不同的学科领域(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以及科学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就要求教育工作者以科学的方法去融合与连结各学科之间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帮助学生建立起各个学科之间的知识网络体系,进而逐步完善科学知识体系。帮助学生 应用综合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去认识大自然的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是摆在当前物理教学者面前的一座大山,需要付出时间和经历去解决问题。不同的科学领域所涵盖的学科知识是不同的但又是紧密联系的,不可割裂。所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必须依靠多学科的整合[11,12]。5.6学生的科学素养渗透是循序渐进的

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教师我们在完成教学目标的同时,还要注重对学生思维的培养,同时渗透科学素养,抓住每一个锻炼学生思维的机会,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给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有利于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有利于学生顺利的完成对知识的理解。尊重学生的人格,提供全面自主的成长环境,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的综合品质。

在物理教学中构建和谐统一的师生关系,提倡民主教学。使学生自主、自觉、自为的个性得到充分的体现,增强学生对于物理学习的兴趣,同时学习到科学的思维方法、科学价值观,完善自我。物理学习中科学素养的渗透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教师不断总结反思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真正将科学素养渗透到物理教学过程中,使学生真正成为能担负起祖国复兴的神圣使命。

6结论

学校是为国家输送人才的主阵地,负有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使命。我国从小学开始就开设《科学》课程,到初中分为物理、化学、地理、生物。物理课程要让学生学习初步的物理知识与技能,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熏陶;它是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主要目标的自然科学基础课程。通过教育实习我发现大多数学生通过学习,只是了解了一些物理概念,掌握了几个公式,解决了几道题目而已。完全背离了物理教学的初衷。究其原因,一方面,受应试教育毒害严重;另一方面,教学理念、模式、方法也存在严重的滞后。为此我结合现代学习理论,紧密结合中学物理教学实际,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提出了如何在中学物理教学中渗透科学素养的六点建议:

1、提高教师自身的科学素养,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2、重视加强实验

教学,提高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3、重视渗透物理学史教育, 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和科学的思维方法;

4、重视科学、技术和社会知识的教育帮助学生树立科学态度和价值观;

5、重视各学科间的联系与渗透;

6、学生的科学素养渗透是循序渐进的。希望能为教学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帮助。

主要参考资料:

[1] 娄坤明.物理教学中的科学素养教育 [J].素质教育,2012,(12):122-123.[2] 王正平.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素养[J].物理教学,2012,34(11):14-16.[3] 汴新华,宛炳生,浅谈中学物理教学中科学素养的培养[J].池州师专学报, 2006,20(3):110-120.[4] 浦瑾,宋婷婷,徐平川.浅析中学物理教学课程改革[J].读与写杂志,2010,21(5):69—72.[5] 罗文波.初中物理教学中科学素养的培养刍议[J].教海探航报,2012,(1):49.[6] 高金莲.物理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培养浅论[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2,(22),110-113 [7] 葛霆, 刘薇, 李大光.中国公众的科学素养及国际对比[J].科学, 1995,(3): 4-7.[8] 袁运开, 王顺义.应给中学生以什么样的科学素质[J].科学, 2001, 53(5): 3-5.[9] 张艳云, 胡晓玉.物理教学中科学素养的培养 [J].职教探索, 2010, 45(5): 199 [10] 袁运开, 王顺义.应给中学生以什么样的科学素通过物理教学,提升科学素养[J].理化教学与研究, 2009,42(5): 170.[11] Specififcation A.Leeds,Assessment and QualificationsAlliance..2003

[12] Department for Educationand Employment.The National Curriulum forEngland:Science.1999

In high school physics teaching scientific literacy Abstract: combining the general situation of public scientific literacy in our country at present, the high school physics teaching the importance of permeability to scientific literacy, with modern learning theory as guidance, closely combining the reality of secondary school physics teaching, draw lessons from forefathers' research results,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cientific literacy cultivation and high school physics teaching as well as to how to permeate scientific literacy in high school physics teaching process puts forward several Suggestions, hope to provide certain help for teaching workers.Key words: Scientific literacy;High school physics;Physics teachers

第三篇:在生物教学中渗透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素养

在生物教学中渗透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素养

王丽娜

(苏州大学基础医学与生物科学学院08级生物学科教育硕士,江苏苏州 215006;苏州市第十六中学,江苏 苏州 215000)

摘要:本文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去探讨了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辩证唯物主义科学素养的思考和尝试。笔者从生物的世界是物质的、生物的世界普遍联系的、生物的世界永恒发展的、生物的世界对立统一的方面进行探讨,并介绍了目前笔者在初中生物教学中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教学的尝试。关键词:辩证唯物主义 生物教育 科学素养 初中教育

0 引入

初中生物课程标准的目标是: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标准》提出了全体学生通过努力都应达到的基本要求“提高生物科学素养”,理解科学的本质以及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从而“为确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奠定必要的基础”。辩证唯物主义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它既为我们揭示了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又为我们提供了认识客观事物最科学的方法。通过生物课的教学,把学习生物知识与发展思维能力结合,向学生进行辩证唯物观点教育,不仅可以使深入了解生物的特征和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等基础知识,尝试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认识问题,还能为培养学生生物思维能力,帮助确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奠定必要的基础。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围绕学生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培养,进行了如下思考和实践。1 生物的世界是物质的 国外有神创论,我国也有女娲捏土造人的传说。然而,现代科技的的发展足以证明生命有着自己的进化规律,不是传说中的“神”制造出来的。初中生物开篇的《致同学》中就向学生们展示了多种多样的生物与生命现象,但不论它们是何种生物,它们都是物质的。绝大多数生物体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而组成细胞的各种化学元素在非生命的自然界中都是可以找到的,是客观存在的。既然组成细胞的元素是客观存在的,那由元素组成的细胞就更是客观存在的了。这表明生物体是有物质基础的,不是“谁”创造的。2 生物的世界普遍联系的

宇宙间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总是同周围的事物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着。从细胞水平来看,生物是由细胞、组织、器官、系统有规则的构成,细胞生活在内外环境之中,细胞与细胞之间大多存在胞间连丝,细胞与体液之间时刻进行着物质、能量与信息的交换。从生物个体水平来看,它们的普遍联系就更明显了。2.1 生物体内部的普遍联系

比如人体的八大系统,虽然它们的各个器官和系统有各自的形态结构和功能,但八大系统在神经系统的控制和内分泌系统的协调下,共同完成生命活动。它们各有分工,又相互联系协作。淀粉经过消化系统最终分解成葡萄糖,吸收后进入血液循环系统;葡萄糖在正常人血液中含量能够保持基本稳定,主要由内分泌系统产生的胰岛素在起作用;经过泌尿系统肾小囊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后,葡萄糖再次进入血液循环;随着血液循环的运输葡萄糖到达组织细胞,主要在细胞的线粒体内彻底氧化分解产生能量。这些能量为八大系统的运行提供保障。

2.2 生物体之间的普遍联系

同种生物体之间的种内互助、种内斗争及不同中生物之间的种间互助、种间斗争。包括捕食、竞争、寄生、共生等关系。例如,麝牛群在遇到狼群时,强壮的公牛会用身体组成一道坚不可摧的屏障,将幼崽围在中间,这种种间互助,有助于麝牛种族的延续。又如,水稻如果种植密度过大反而会造成减产,这就是水稻之间争夺阳光、空间、营养等种内斗争的缘故。再比如,达尔文在他的名著《物种起源》中讲述了一个“猫与三叶草”的故事,说英国人餐桌上牛肉的多少与猫有关系。猫与牛是怎样发生联系的呢?红三叶草的花朵如果没有丸花蜂的光顾,便不能传播花粉,因而也不能结子繁殖。英国由于丸花蜂家族兴旺,那里的三叶草也就长得格外茂盛。丸花蜂的多少决定田鼠的数量。因为田鼠爱吃丸花蜂的蜂房和幼虫,而田鼠又是猫的阶下囚,猫若多则田鼠必然少。因此,一个区域中有了大量的猫,通过它首先对田鼠,随着对丸花蜂的干预作用,可以使那个区域的红三叶草长的特别好。在英国,红三叶草是牛的主要食物,于是,英国人餐桌上牛肉的多少与猫发生了关系。2.3 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普遍联系

环境影响生物的生存,生物能适应环境,生物也影响着环境。例如,沙漠由于少水,生物的分布很少。而“沙漠之舟”——骆驼能适应沙漠的生活。骆驼的鼻孔里生有瓣膜,眼睫毛是双重的,耳朵的外壳可以折叠,这些结构都能帮助它防治风沙钻入眼、耳、鼻中。而且,高高的驼峰贮藏着大量的脂肪,当它又渴又饿的时候,脂肪会慢慢分解,变成它所需要的营养和水。同时骆驼对于沙漠植被的作用又是无法低估的。灌木丛籽经骆驼肠胃消化随粪便散落沙漠,雨水一灌溉就很容易生根发芽。长成后,还耐干旱、耐盐碱、耐风沙。特别是沙漠植物梭梭,只有骆驼将其顶部吃掉,它才会横向生长,渐成植被,否则就会枯死。倘若骆驼消失了,草原将会迅速沙漠化。3 生物的世界永恒发展的

生物界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从细胞水平来说,从一个受精卵细胞到生长发育为一个幼体,大多经历了细胞分裂、生长、分化;从个体水平来说,生物个体有生长、发育、生殖、衰老和死亡;从物种的水平来说,现代的物种经历了简单到复杂、低等到高等、水生到路生的进化;从生态系统的水平来说,有群落的演替和生物与环境的共同进化等。

《生物》本身也是一门不断变化发展的学科。以生物进化为例来说: 初期人们不知道生物是怎样来的,就说是上帝创造的; 十九世纪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一书,让人们知道生物的多样性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而现代科学证明了达尔文进化论的局限性,提出物种的进化是通过基因突变、隔离、自然选择而来的。所以就《生物学》本身而言也是不断发展完善的。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不适应,会随着环境的发展变化而变化。例如,一只草绿色的蚱蜢再生机盎然的绿草地上很难被天敌发现,而当秋天来临,那绿色的蚱蜢在枯黄草地的映衬下,正好成了天敌捕食的醒目目标。4 生物的世界对立统一的

世界上一切事物内部在任何时候都存在着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的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根本规律,这个规律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矛盾的双方既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对立、又相互斗争。对立统一规律是物质世界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最根本的规律,是辩证法的灵魂。

例如,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光合作用的实质合成有机物贮存能量,而细胞呼吸作用的实质是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这两种作用是相互独立、不同的生命活动,但又是相互依赖相互统一的。它们在生物体内是偶联进行的,甚至常常同时进行,共同决定着生物体的生长。又如,植物的蒸腾作用。众所周知,植物一旦缺水,很快就会面临死亡,而植物吸收的水分90%以上经蒸腾作用散失到空气中。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对水的一种浪费吗?原来蒸腾作用将大量的水散失到空气中的,可以降低叶表面温度,避免叶片被灼伤而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同时,大量的水被拉升到叶蒸腾出去,也带来了一种拉力,促进根进一步吸收水和无机盐。而蒸腾出去的水经过变化又可形成降雨,滋润植物。另外,转基因生物和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讨论、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正面效应和负面效应等等,它们也都是相互依存相互发展的,对立统一规律始终贯穿于生物知识的始终。5 辩证唯物主义在生物教学中的尝试

目前,笔者在初中生物教学中运用辩证唯物主义,重点强调以下四个方面: 5.1 实验是检验生物问题的唯一标准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学科,科学实验是这门学科最突出和最普遍的研究方法。而这种方法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最好体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科学理论只有应用于实践,才能体现其价值。实验的过程是认识真理的过程,生物学学习中大量的实验,可以使学生很好地体会认识与实践的关系,注意知识的来源和应用,使学生了解认识来自实践,通过学习,又可应用于实践。这就要求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实际操作能力和科学的思维能力。

笔者曾用一个简单的示范,来强调观察的重要性。用一个不透明的纸杯,装少许芥末调制的水,示范性地用手指蘸取液体放入口中尝味。接着请同学来重复笔者的操作,结果同学龇牙咧嘴的。原来笔者用中指蘸液体,放入口中的却是食指。在轻松的气氛中,学生们增强了观察重要的意识。为了加强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还应该根据教材内容把学生带到室外,实地观察动植物的形态结构和生态环境。在探究种子萌发需要的外界条件时,学生针对种子萌发的各种假设,基本可归纳为以下4条:(1)具备适宜的温度,充足的空气和水分时,种子能萌发;(2)缺乏充足的水分时,种子不萌发;(3)缺乏充足的空气时,种子不萌发;(4)缺乏适宜的温度时,种子不萌发。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验方案,从种子选取、器材准备、实验过程中水分补给、清除发黑、长霉种子等都由学生自己动手,亲自体验,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在动手的同时,学生必须注意观察种子萌发过程发生的变化(有的同学发现浸没在水中与未浸没在水中的种子都能萌发,只是萌发后生长速度不同),不同条件下种子萌发的不同情况、种子萌发过程中是根先萌发还是芽先萌发、每天生长情况又有何不同,这些都能在操作中较好地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与观察的敏锐性、细致性。同时,同学们根据自己的观察结果调整操作,使操作的可行性提高。而对观察结果的分析,就进一步培养了客观唯物地认识分析现象的科学思维能力。围绕实验过程,由现象看本质,由问题找原因,由不足思改进。对实验失败或异常反应现象,更要追根究底、决不轻易放过。如,有的同学发现一次性筷子上方未浸到水的种子也发芽了,同学们就分析。首先,很可能是种子本身含有足以使之发芽的水,其次,一次性筷子的戏水力强,最上端种子吸到了筷子上吸的水。至于,究竟是什么原因?需要设计实验再检验。

5.2 透过现象看本质

在初中阶段,遗传学的表现型是基因型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这其中基因型是控制因素,环境是影响因素。试题常出现一些具体的表现型,让学生判断其可否遗传给下一代。这个表现型就是现象,是否可遗传给下一代,就要看本质上是哪种因素在起作用。例如,转基因小鼠的后代,也会遗传转基因小鼠的硕大体形吗?体形硕大是表现型是现象,是哪种因素在起作用呢?是基因在起作用,所以是可遗传的。如果是普通小鼠喂养太多,造成体形变大现象,这就是环境在起作用,是不可遗传的。5.3 结构和功能相统一

初中生物学习中,涉及到空中的生物、陆地上的生物和水中的生物,同学们最怕记忆这么多种生物的结构和功能。常有同学在交流中,向笔者反应,刚学时还记得清,一旦学多了,就都混淆在一起了。经过总结后,笔者在教学中,特别强调生物结构和功能的有共同的物质基础——细胞,所以,生物体结构和功能是相统一的,结构和功能又往往是适应环境的。现在,同学们会通过生物体生存的环境,推测生物体的功能,进而总结生物体的结构特点。有同学说,这样学习后,各种环境中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记忆得更清晰了,有时,一时忘了,也能大概分析出来。5.4 动态平衡

自然界,绝大多数情况都是动态平衡的,可在一定范围内波动,但如果突破了这个范围,平衡就失去了。例如,在学习细胞吸水细胞失水一节内容时,许多同学不明白水为什么会往浓度高的方向流动。笔者运用了“动态平衡”的方法,让同学假设自己是水,现在一边浓度高一边浓度低,你是水,为了保持“平衡”,你往哪去?(当然是浓度高的一边)注意,这种平衡是“动态”的,所以浓度低的一边有水进入浓度高的一边的,同时,浓度高的一边也有水进入浓度低的一边,总的趋势是,水从低浓度向高浓度流动。再比如,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这种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一条食物链上的生物体数目大多是在一定范围内波动。6 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生物教学,使学生接受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这是生物课程标准中规定的一项重要教育任务。恩格斯指出:“一个民族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自然社会中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为各门具体科学提供了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需紧扣教材,把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寓于教学之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非常必要的。在教学中要渗透唯物辩证法,指导学生掌握并运用生物科学的基本观点、原理和规律。这既是教学内容中的重点知识,又是进行科学素养和思维方法、学习方法指导的重要内容。如果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掌握了这些内容,就如同掌握了一把开启生物科学知识大门的钥匙。他们会运用这把钥匙去思考、解决学习中遇到的新问题,而使学习过程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和产生积极的迁移作用。

第四篇:浅谈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

浅谈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

摘要:小学的德育主要是养成教育,学校教育必须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摆在首位,尤其是在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的情况下则显得更加重要,如何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本文将一一讲述。

邓小平同志对学校的德育工作寄予厚望,各级教育领导部门也都强调必须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新人,以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所以学校教育必须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摆在首位,尤其是在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的情况下则显得更加重要。因为随着商品的流通,人们原有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受到了冲击,产生了变化。这种冲击与变化也直接影响到青少年一代。因此,摆在每个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任务是如何搞好学校德育工作,以取得更为明显的成效。

小学的德育主要是养成教育。即让小学生从小养成懂得守纪律、关心他人、尊敬师长、爱护公物、勤俭节约、不怕困难。勇于向上的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进一步树立热爱特区、热爱祖国的思想,并愿意为特区和祖国的建设努力学习,贡献自己的一切。而这些良好品德的形成,必须靠潜移默化、日积月累。笔者认为,课堂教学既是学校传授文化知识和技能的阵地,又是德育的重要阵地,应该在这个阵地上充分传授知识和技能,积极渗透品德教育,充分发挥每一学科的德育功能。

为培养合格的一代新人,我国在《教育法》、《教师法》和《义务教育法》上体现了德育的内容,在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要使学生了解祖国的语言文字美、山河壮丽、人民勤劳智慧;了解和热爱革命领袖及中国共产党„„其它学科包括数学、英语、自然、音乐、体育、美术等教学大纲中也都明确提出了思想教育的内容和任务。

要使这一思想教育落到实处,首先要认识德育不是空洞的政治口号,更不能靠生硬地灌输。这就要求每一位教师除了学习有关法律、法规,还必须深入学习教学大纲和教材,积极挖掘教材内容的思想性。其实,各学科的思想内容是十分丰富的,不仅思想品德、语文、英语课的思想教育内容充实,其它学科的潜在思想教育内容也不少。如数学课必须适当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培养科学的思想方法;自然课可利用自然现象和实验引导学生爱护大自然,利用大自然为人类服务,并树立良好的环保意识。美术、音乐可结合实际,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只要教师认真备好每一节课,把思想教育内容科学地,灵活生动地融会于教学过程中,就能把思想教育作为课堂教学中一个任务来完成。其次,教师要结合班级和学生的实际,结合课文的中心、段落或字词句,深挖其思想精华,科学地渗透品德教育。当然,品德教育还必须结合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寓思想教育于有趣的教学活动和课外活动之中,使学生在这些活动过程中,受到教育,规范行为,形成良好习惯。我们完全可以结合班级实际和学校的中心工作来进行。例如,学校抓校风建设时,教师可以结合班级中存在的问题和违纪现象,引导学生去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区分好坏,明辨是非,从而增强学生的“免疫”力。如果学生无法分辨或意见不统一,教师可以适当提示,切忌过早下结论和简单地灌输。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授课的内容,相应地开展主题班会、集体游戏,参观旅行等一系列的课外活动,深化教学内容。课内课外有机结合,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第五篇:浅谈在课堂教学中 渗透德育

浅谈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

邓小平同志对学校的德育工作寄予厚望,各级教育领导部门也都强调必须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新人,以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所以学校教育必须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摆在首位,尤其是在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的情况下则显得更加重要。因为随着商品的流通,人们原有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受到了冲击,产生了变化。这种冲击与变化也直接影响到青少年一代。因此,摆在每个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任务是如何搞好学校德育工作,以取得更为明显的成效。

小学的德育主要是养成教育。即让小学生从小养成懂得守纪律、关心他人、尊敬师长、爱护公物、勤俭节约、不怕困难。勇于向上的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进一步树立热爱特区、热爱祖国的思想,并愿意为特区和祖国的建设努力学习,贡献自己的一切。而这些良好品德的形成,必须靠潜移默化、日积月累。笔者认为,课堂教学既是学校传授文化知识和技能的阵地,又是德育的重要阵地,应该在这个阵地上充分传授知识和技能,积极渗透品德教育,充分发挥每一学科的德育功能。

为培养合格的一代新人,我国在《教育法》、《教师法》和《义务教育法》上体现了德育的内容,在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要使学生了解祖国的语言文字美、山河壮丽、人民勤劳智慧;了解和热爱革命领袖及中国共产党„„其它学科包括数学、英语、自然、音乐、体育、美术等教学大纲中也都明确提出了思想教育的内容和任务。

要使这一思想教育落到实处,首先要认识德育不是空洞的政治口号,更不能靠生硬地灌输。这就要求每一位教师除了学习有关法律、法规,还必须深入学习教学大纲和教材,积极挖掘教材内容的思想性。其实,各学科的思想内容是十分丰富的,不仅思想品德、语文、英语课的思想教育内容充实,其它学科的潜在思想教育内容也不少。如数学课必须适当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培养科学的思想方法;自然课可利用自然现象和实验引导学生爱护大自然,利用大自然为人类服务,并树立良好的环保意识。美术、音乐可结合实际,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只要教师认真备好每一节课,把思想教育内容科学地,灵活生动地融会于教学过程中,就能把思想教育作为课堂教学中一个任务来完成。其次,教师要结合班级和学生的实际,结合课文的中心、段落或字词句,深挖其思想精华,科学地渗透品德教育。当然,品德教育还必须结合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寓思想教育于有趣的教学活动和课外活动之中,使学生在这些活动过程中,受到教育,规范行为,形成良好习惯。我们完全可以结合班级实际和学校的中心工作来进行。例如,学校抓校风建设时,教师可以结合班级中存在的问题和违纪现象,引导学生去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区分好坏,明辨是非,从而增强学生的“免疫”力。如果学生无法分辨或意见不统一,教师可以适当提示,切忌过早下结论和简单地灌输。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授课的内容,相应地开展主题班会、集体游戏,参观旅行等一系列的课外活动,深化教学内容。课内课外有机结合,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下载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渗透科学素养的培育(五篇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渗透科学素养的培育(五篇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数学传统文化

    在数学课堂上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是实施素质教育,实施素质教育,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我们要培养21世纪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在各学科教学中,......

    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

    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 风冈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刘海华 加强职业技术学校学生的法制教育,既是落实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建设社会法治国家的基础性工作,又是各级各类......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 [摘要]: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他们的健康成长受到关注,在教学中,尤其是语文教学渗透法制教育,从小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进行法律素质培养,不仅可以预防和......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数学是小学教学体系中十分重要的一门基础课程,对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归纳推理能力、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都具有重要意义。除此之外,小......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渗透法制教育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渗透法制教育 现代社会是法制社会,人们保护自己的主要武器便是法律。因此,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就成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渗透文明礼仪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渗透文明礼仪 礼仪就是律己、敬人的一种行为规范,是表现对他人尊重和理解的过程和手段。文明礼仪,不仅是个人素质、教养的体现,也是个人道德和社会公德的......

    德育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渗透

    德育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渗透 新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该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渗透文明礼仪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渗透文明礼仪 课堂教学中贯彻文明素养教育不仅是课堂教学改革的需要,也是现代教育观念更新的需要。近年来,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我校吸纳了很多外来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