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塞翁失马教案
《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教案
《塞翁失马》
楚江中心小学:盘满英
一、知识目标
1、能准确、熟练地朗读课文。
2、积累文言词语:亡 善 吊 何 遽 居 将 好 堕
髀 引 十九 以
二、能力目标
1、翻译浅显文言文,把握故事情节。
2、学会分析故事所蕴涵的辨证思想,并能在生活中运用。
三、情感目标
1、感悟寓言所揭示的深刻道理,在生活中积累智慧。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抢答成语: 学生看图说成语,比赛抢答——井底之蛙、画龙点睛、对牛弹琴、守株待兔、掩耳盗铃、亡羊补牢。
2.导入新课: 刚才同学们看图抢答的这六个成语,均来自于中国古代的寓言故事。所谓寓言,通常采用借此喻彼的手法,通过假托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古代的寓言故事《塞翁失马》,看看这个寓言假托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寄寓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给予我们怎样的启示?
二、读课文——检查预习,纠正字音
1、学习文言文,同学们可能感到有些困难。但“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反复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途径。昨天,已经要求大家回去预习课文了。现在,我们来检查一下。
(1)给下列生字注音。
遽(jù)将(jiàng)好(hào)
堕(duò)
折(shé)
髀(bì)
弦(xián)跛(bǒ)
(2)生齐读以上生字。
(3)指明学生试着来为大家读一遍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其他同学认真听,指出他读得好的地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2.学生齐读一遍课文。要求字正腔圆,即要求字音准确
3.老师范读,学生再读。要求读得抑扬顿挫(要注意停顿,要分出轻重,读出语气)。
三.读课文——疏通文意,划分节奏
1、这篇文章的重点字词我们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来解决。要求:小组首先组内翻译一遍课文,有疑问组员互相商量解决,然后每个同学至少提问两个字词,一人问,四人答,不能重复,轮流进行,这样每组至少要问十个字词。(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巡回指导)
2、请各组展示自己成功解决的字词。
3、提出还未解决的词或句。(先由其他组的学生回答,答不出再由老师补充。)
4、①试着为下列句子划分节奏。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
此/何遽/不为福↗乎?
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死者/十九
②指名学生试着读一遍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四、读课文——通文意,理关系,析情节
1.通文意:对照注释疏通文意,在自读的基础上,小组合作学习。如有不懂的问题可提出来,全班交流,师生共同解决。2.理关系:理清人物之间的关系。请指出“塞翁”、“善术者”、“其父”、“其子”、“父子”各指代谁?(如果能启发学生自己提出,并由此引起争论效果就更好)
3.析情节:此故事情节可分为四个部分,请同学们用简洁的语言来概括情节各部分的内容:失马——得马——折髀——相保
4.复述故事:采用比赛形式,让学生对照图片进行复述(创造性的复述)课文,以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和故事情节。
五.研读课文——提问题,探寓意
(1)这篇古代寓言故事讲述了一个塞翁失马得马、儿子折髀、父子相保的故事,那么这个故事寄寓了一个什么样的意味深长的道理呢?
(2)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分组合作讨论来探究寓言的寓意。
a.教师指示思考的角度
从寓言故事情节的发展来看,从塞翁对这件事的态度来看,从坏事和好事之间的关系来看。
b.合作研讨,全班交流。
(1)这则寓言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讨论、点拨: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因为祸中往往隐藏着福的因素,福中也常常预伏着祸的先机。福与祸、得与失、好与坏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因此应当用辩证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2)从“塞翁”能沉着冷静的静观事情的变化来看(为什么他能处变不惊?)
讨论、点拨:因为塞翁是一个“善术者”,能推测人事的吉凶祸福,他好像洞悉人间世事的变化之玄机,懂得祸福相依,利害相伴,且能转而相生的道理。因此,面对这一系列变化,他能处变不惊,沉着冷静,乐天知命,不因祸福而悲喜,不以得失为怀。正因为如此,我们认识事物应当把握事物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
(3)在“塞翁”看来,坏事能变成好事,好事能变成坏事,难道就不要一定的条件就可以转化的吗?
讨论、点拨:转化是需要一定的条件的。如果胡人居住的地方没有马,坏事能变成好事吗?如果“塞翁”之子不喜欢骑马,好事能变成坏事吗?如果胡人不入侵边境,坏事能变成好事吗?“胡人居住的地方有马”,“‘塞翁’之子喜欢骑马”,“胡人入侵边境”,这些正是好事和坏事相互转化的条件。
由此我们可知:这则寓言通过假托“塞翁失马”的故事,寄托了这样一个寓意——坏事可以变成好事,好事也可以变成坏事,世上的任何事物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老师顺势点拨:这就是“塞翁失马”这个成语的意思。与此相关的有老子所说的“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还有俗语“塞翁失马,焉(安)知非福”。
六.联读课文——联系生活,谈体会
1.你是否也有过类似“塞翁失马”的经历?请你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这则寓言还可以给我们哪些启示。
2.讨论、小结:
(1).世上的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我们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应学会辩证的看问题。
(2).对待生活,我们应当积极乐观,不应消极悲观,应“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3).因为好坏、福祸、利害是相互转化的,在考虑问题时,我们应当考虑周全,处事要谨慎,要防患于未然。
(4).要因势利导,变祸为福;要创造条件,把坏事变成好事。(5).现实生活中,身处顺境时,我们不要沾沾自喜,要心存忧患,居安思危;身处逆境时,我们不要气馁,要安之泰然,处逆不惊.七.积读课文——背课文,积成语 1.背读课文。
2.积累成语﹕请学生比赛列举含“马”字的成语,读记成语。
板书设计:
塞 翁 失 马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失马————得马————折髀————相保
(祸)
(福)
(祸)
(福)
寓意:福祸得失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坦然面对
笑傲人生
第二篇:《塞翁失马》教案
《塞翁失马》教案
《淮南子》
教学目标 1. 2. 3. 积累文言词语,学会直译课文,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课文寓意。加深对寓言的认识,尝试续编和创作寓言。培养学生对阅读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难点
对“祸福相倚”的认识,即在一定条件下好事可以变成坏事,坏事也可以变成好事的哲学思想的理会。并能举出生活中“塞翁失马,安知非福”的例子来。教学重点 1. 2. 3. 学会查字典注音释词,学会用多种方式读懂文言文,积累文言词汇。掌握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文言文翻译方法。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教学方法:1.力求“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2.采用多种有效手段,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教学用具: 准备多媒体课件,内容切合实际,精简实用。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熟读课文,查字解词。
2.在看图配文的过程中,掌握全文的情节,学会“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翻译方法。
3.初步理解课文寓意。步骤 1.导入新课
说一个生活中的故事,引出《淮南子》里《塞翁失马》。
2.讲解课文出处,由西汉淮南王刘安组织门人编写的《淮南子》,故事精短,有较强的思想性,哲理性。
3.教师范读课文。提出背诵要求。教师可亲自背诵课文,以作示范。以激励学生背诵课文的信心。
4.学生分组研读课文,屏幕投影打出生字注音,重点词语的释义填空题。学生查字典后,在讨论的基础上弄清字词音义,为下步分析和理解课文打下基础。
屏幕上投出故事原文抽掉标点的《塞翁失马》,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这样的好处,叫同学用心记住课文的停顿,并学会文言文句读,感悟文言虚词作为停顿标志,揣摩句意。
5.请一个同学上台来主持,全体同学做图配文活动。
电脑屏幕打出十幅剪纸《塞翁失马》图片。每打出一幅,请一个同学根据原文和画面,配套写出有关解说词。时间10分钟。
6.学生在答出原文之后,主持人要学生口头翻译文言文语句。如果有困难老师和同学们可以帮助之。要提醒同学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语句要通顺,字字落实是一个比较好的办法。要训练学生字字对译的能力。7.引导学生初步理清文意,概括《塞翁失马》的寓意。
明确:在一定的条件下,事物的祸与福是可以转化的,坏事可以变成好事,好事也可能变成坏事。8.请同学们背诵课文。9.课外作业
课外阅读外国名著《伊索寓言》。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2.3.理清文章脉络,概括《塞翁失马》层意。
联系生活实际,谈一谈生活中的“塞翁失马,安知非福”现象。
掌握4个相关成语——“塞翁失马”、“塞翁失马,安知非福”、“祸福相倚”、“祸福为邻”。4.理解老子的一句名言“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5.自编寓言故事,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教学步骤
1.导入新课
可从老子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入手。引导学生回忆历史书上学过的老子的这句话的深刻含义。请学生答,不求全对。大致对就可,下面分析过程中还要讲到这句话的。
2.3.请一个学生复述课文,学生齐读课文。请学生分组之后回答,这篇文章的主要线索是:(可板书)
失马——将马——堕马——保马(父子相保)
情节一波三折,失马——吊之——此何遽不为福 将马——贺之——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堕马——吊之——此何遽不为福乎?
它表明的是在一定条件下的祸福可以转化的。
明确:文章可以分为四层。分别在其父曰“此何遽„„乎?“之后,和最后。层意如线索而所归纳的,可以允许学生有自己的概括。
4.下面请几个同学谈自己在生活中碰到的“塞翁失马”,可以放开来谈。不要局限于校园生活。可以是自己亲身经历的,也可以是耳闻目睹的事。
这是一个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活动。教师要尽量提供一个宽松的环境给学生们。让学生们充分享受发言的乐趣。不要把学生思维固定在坏事变好事,好事变坏事这一个思维模式上。
5.讨论后,叫学生写寓言。
教师要引导学生概括学了寓言四则后,寓言的特征。、寓言是一种带的讽喻或劝戒作用的文学体裁。它篇幅短小,多用虚构手法,拟人化手法,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一般一个寓言表明一个观点。我们把它叫做寓意。要善于从全局上把握寓言的寓意,它不是唯一的,但是也不是可以随意引申化用的。有的寓言已被人们凝固为成语,其寓意基本是固定的了,不可以随意阐发延伸。
在明白了寓言的基本特点的基础上,请同学自编寓言。提供几个参考题目:
塞翁新传——可以发挥同学们的想像,写出课文之外的故事来。
塞翁之子——可以塞翁儿子的身份,联想其后来跛腿之后的生活,他有没有继承塞翁的衣钵。也成为了一个“善术者”呢?他是不是也明白了生活中的祸福关系呢? 也可以写其他的寓言故事.但是要求写出“祸福相倚”这样大致相当的主题。6.要求当堂交流,可以布置少数基础较好的学生课前写好,课堂上可拿出来供同学讨论效仿。7.布置作业。
可以让学生做一些思考和练习题,然后,课外阅读一本书《中国寓言作品选》可向学校图书馆借。
收集学生作品归类整理,以便向学校推荐。
第三篇:塞翁失马教案
《塞翁失马》教学设计方案
导入新课:
所谓寓言,通常采用借此喻彼的手法,通过假托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古代的寓言故事《塞翁失马》,塞翁失马——表面意思是:边塞一个老翁丢失了马。看看这个寓言假托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寄寓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给予我们怎样的启示?
从前,有位老汉住在与胡人相邻的边塞地区,来来往往的过客都尊称他为“塞翁”。塞翁生性达观,为人处世的方法与众不同。
一,并板书课题。
1,学生齐读一遍课文。要求字正腔圆,即要求字音准确,发音饱满。
其父(fǔ)曰——老年男子的意思 父(fù)子相保 何遽(JU4)
其马将(jiāng)胡骏马而归 使关羽将(jiàng)三万兵至益阳 其子好(Hao4)骑 堕(Duo4)而折(shé)其髀(bi4)——折:读she2 是断的意思。损兵折(shé)将
2,再读——通文意,析情节。
要理解寓言故事,首先必须疏通文意,了解故事的内容。
通文意:一边翻译,一边强调重点词语(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省略句,词类活用、虚词)。
实词:表示实在意义的词,有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
虚词:不表示实在意义而表示语法意义的词,有: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作用:代词 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代人多为第三人称,助词 1.结构助词,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2.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靠近边境一带居住的人中有一个善于精通术数的老人,他家的马无缘无故逃跑到了胡人的住地。)“之人”——助词,相当于“的”。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判断句。“亡”——一词多义。“逃跑 ”。——古今义。古义:丢失,逃跑。今义:死亡。“而”——表顺承。
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邻居们都为此来慰问他。那个老人说:“这怎么就不能变成一件好事呢?”
“吊”——安慰。古今异义。古义:慰问。今义:悬挂。其父:那老翁。“父”——古义:长辈男子 今义:父亲。何遽——怎么就。乎——语气词。
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过了几个月,那匹马带着胡人的良马回来了。居——经过。古义:经过。今义:居住。其马——他的马。“将”——带领。一词多义:将有 带领。而——表并列关系。
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邻居们都前来祝贺他们一家。那个老人说:“这怎么就不能变成一件坏事呢?”
之——代词,指他的马回来这件事。
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他家中有很多好马,他的儿子喜欢骑马,结果从马上掉下来摔得大腿骨折。
富——很多。髀——大腿。“而”——顺承关系。
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人们都前来安慰他们一家。那个老人说:“这怎么就不能变成一件好事呢?”
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过了一年,胡人大举入侵边境一带,壮年男子都拿起弓箭去作战。
大——形容词活用为状语。“大举”。引——拉,拿。“下车引之”——拉德意思。
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靠近边境一带的人,绝大部分都死了。唯独这个人因为腿瘸的缘故免于征战,父子得以保全生命。十九——十分之九。故——什么什么的缘故。
理关系:理清人物之间的关系。
请指出“塞翁”、“善术者”、“其父”、“其子”、“父子”各指代谁?(如果能启发学生自己提出,并由此引起争论效果就更好)
塞翁,善术者,其父——指老翁。其子:老翁的儿子。父子:老翁与他的儿子。
析情节:此故事情节可分为几个部分,请同学们用简洁的语言来概括情节各部分的内容: 失马——得马——折髀——相保
二,研读(15分钟)——提问题,探寓意
这篇古代寓言故事讲述了一个塞翁失马得马、儿子折髀、父子相保的故事,那么这个故事寄寓了一个什么样的意味深长的道理呢? 学生可能研讨的角度:
(1)从寓言故事情节的发展来看(福祸得失的一系列变化说明了什么道理?)
讨论、点拨: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因为祸中往往隐藏着福的因素,福中也常常预伏着祸的先机。福与祸、得与失、好与坏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因此应当用辩证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2)从“塞翁”能沉着冷静的静观事情的变化来看(面对一系列变化,塞翁为什么能处变不惊?)(紧紧抓住“塞翁”那三句话来思考。也可让学生读读那三句反问句,通过揣摩语气来达到目的。)讨论、点拨:因为塞翁是一个“善术者”,能推测人事的吉凶祸福,他好像洞悉人间世事的变化之玄机,懂得祸福相依,利害相伴,且能转而相生的道理。因此,面对这一系列变化,他能处变不惊,沉着冷静,乐天知命,不因祸福而悲喜,不以得失为怀。正因为如此,我们认识事物应当把握事物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
(3)在“塞翁”看来,坏事能变成好事,好事能变成坏事,难道就不要一定的条件就可以转化的吗? 讨论、点拨:转化是需要一定的条件的。如果胡人居住的地方没有马,坏事能变成好事吗?如果“塞翁”之子不喜欢骑马,好事能变成坏事吗?如果胡人不入侵边境,坏事能变成好事吗?“胡人居住的地方有马”,“‘塞翁’之子喜欢骑马”,“胡人入侵边境”,这些正是好事和坏事相互转化的条件。
由此我们可知:这则寓言通过假托“塞翁失马”的故事,寄托了这样一个寓意——坏事可以变成好事,好事也可以变成坏事,世上的任何事物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简要板书,见上)
老师可以顺势点拨:这就是“塞翁失马”这个成语的意思。与此相关的有老子所说的“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还有俗语“塞翁失马,焉(安)知非福”。(黑体字板书)
三.积读(3分钟)——背课文,积成语
请学生比赛列举含“马”字的成语,然后展示课件八,读记成语。
板书设计:塞翁失马————塞翁失马,焉(安)知非福 西汉淮南王刘安
失马————得马————折髀————相保
(祸)------(福)-----(祸)-------(福)
寓意:福祸得失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板书:
虚词:其:代词,他们,他 他们的 他的(堕而折其髀)
乎:语气词,相当于吗(“此何遽不能为祸乎?”)
古今异义:
“亡” ——古义:丢失,逃跑。今义:死亡。“父”——古义:长辈男子 今义:父亲。“吊”——安慰。古义:慰问。今义:悬挂。居——经过。古义:经过。今义:居住。
一词多义:
亡:“丢失” “逃跑 ”。“将”——带领。一词多义:将有 带领。之:的 他的。而:
⑴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例:
①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②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③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
④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2)表示并列关系。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唐·柳宗元《捕蛇者说》(3)表示递进关系。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劝学》
(4)表示承接关系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宋·苏轼《石钟山记》(5)表示转折关系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6)表示假设关系 诸君而(如果)有意;瞻余马首可也。――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第四篇:塞翁失马教案
塞翁失马 教案
教学重点:
学生能联系生活实际说出寓言的寓意 教学难点:
学生能解释文中常用实词和虚词的意思。
导入:在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看图猜成语。出示图片(井底之蛙、画蛇添足、狐假虎威、掩耳盗铃、对牛弹琴、守株待兔)提问:这些故事有一个特点,它们都是什么故事?——寓言故事 由此引出寓言故事的特点:短小精炼、富有哲理
其实寓言早在我国的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盛行,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一篇两千多年前的寓言故事——《塞翁失马》 提问:《塞翁失马》选自哪本著作?
提问:《塞翁失马》选自《淮南子》,是西汉淮南王刘安所编,而不是刘安所著。
朗读环节:
下面我们进入文章的学习,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第一遍的朗读,我对大家不做任何要求,大家觉得该怎么读就怎么读。
在听同学们读课文的时候我发现了几个小小的问题,同学们自己注意到了吗?我先请一位同学来朗读,其他同学仔细听,他有没有什么问题?
(生读完后)好的,谢谢,有几个小问题,同学们听出来没? 强调:其父曰、其马将胡骏马而归、堕而折其髀的读音 正音以后,学生齐读文章,注意字音。
师:下面我们要加大难度,(出示去掉标点以后的文章)去掉标点以后,谁来给我们读一读,请注意句读。请同学们先自己试着读读看,看能不能读准。(生自由朗读)好,我请一位同学来给我们朗读,我的要求是声音要响亮。
(请两位同学朗读,之后全班齐读)字词环节:
请学生在3分钟思考之后找出自己难以理解的词语或句子 小组之间借助工具书讨论能解决的词语,字词强调四个“而”字,重点字词强调一遍。
这篇文章的故事很明朗,主人公是谁?——塞翁 从文章中你发现,塞翁身上发生了几件事情?
四件事:马无故亡而入胡、其马带胡俊马而归、其子堕而折其髀、父子相保。
从四件事情中引出好事和坏事之间是能相互转化的。即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Ppt出示《狐狸和葡萄》,请学生按照《狐狸和葡萄》的格式,为《塞翁失马》这篇文章加上一个小小的尾巴,“这个故事适用于那些„„”
第五篇:《塞翁失马》教案
《塞翁失马》教案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学会翻译课文,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课文寓意。2.培养学生对阅读文言文的兴趣。教学难点
对“祸福相倚”的认识,即在一定条件下好事可以变成坏事,坏事也可以变成好事的哲学思想的理会。并能举出生活中“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例子来。
教学重点
学会用多种方式读懂文言文,积累文言词汇。教学方法
1.力求“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2.采用多种有效手段,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教学用具
准备多媒体课件,内容切合实际,精简实用。课时安排
一课时。教学步骤 导入新课
我们读过很多故事,像井底之蛙、画龙点睛、对牛弹琴、守株待兔、掩耳盗铃、亡羊补牢均来自于中国古代的寓言故事。所谓寓言,通常采用借此喻彼的手法,通过假托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今天,让我们一起来
/ 5 学习古代的寓言故事《塞翁失马》,看看这个寓言假托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寄寓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给予我们怎样的启示?
学习新课
一、大声地读——读通
1.学生自由地大声地朗读课文。要求字正腔圆,即字音准确。展示课件:提醒学生注意的字词。
2.对照注释疏通文意,在自读的基础上,小组合作学习。如有不懂的问题可提出来,全班交流,师生共同解决。
强调下面重点词语(古今异义)的意义: 展示课件:
(一)马无故亡(逃跑)而入胡 人皆吊(安慰)之 居(经过)数月 其马将(带领)胡骏马而归 其子好(喜欢)骑 死者十九(十分之九,绝大部分)
(二)翻译下列语句: 马无故亡而入胡
人皆吊之
此何遽不为福乎?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3.用简练的语言概括这则寓言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失马——得马——折髀——相保
/ 5
二、生动地读——读懂
1.学生按以下要求朗读,老师适时指导。
(1)读出抑扬顿挫,读出情节的波折,也就是福祸得失的一系列变化。从寓言故事情节的发展来看:
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因为祸中往往隐藏着福的因素,福中也常常预伏着祸的先机。福与祸、得与失、好与坏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因此应当用辩证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2)揣摩“塞翁”所说的三句反问句的语气,读出塞翁的处变不惊。从塞翁及众人对这件事的态度来看:
因为塞翁是一个“善术者”,能推测人事的吉凶祸福,他好像洞悉人间世事的变化之玄机,懂得祸福相依,利害相伴,且能转而相生的道理。因此,面对这一系列变化,他能处变不惊,沉着冷静,乐天知命,不因祸福而悲喜,不以得失为怀。正因为如此,我们认识事物应当把握事物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
2.师生共同合作,读出故事的味道。(1)老师读塞翁说的话,学生读旁白。
(2)老师读“得马、相保”这两个“扬”的情节,学生读“失马、折髀”这两个“抑”的情节。
从坏事和好事之间的关系来看:
转化是需要一定的条件的。如果胡人居住的地方没有马,坏事能变成好事吗?如果“塞翁”之子不喜欢骑马,好事能变成坏事吗?如果胡人不入侵边境,坏事能变成好事吗?“胡人居住的地方有马”,“‘塞翁’之子喜欢骑马”,“胡人入侵边境”,这些正是好事和坏事相互转化的条件。
三、深入地读——读透
/ 5 1.这篇古代寓言故事讲述了一个塞翁失马、得马、儿子堕马折髀、父子相保的故事,那么这个故事寄寓了一个什么样的意味深长的道理呢?
学生讨论、总结
这则寓言通过假托“塞翁失马”的故事,寄托了这样一个寓意——坏事可以变成好事,好事也可以变成坏事,世上的任何事物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老师可以顺势点拨:这就是“塞翁失马”这个成语的意思。与此相关的有老子所说的“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还有俗语“塞翁失马,焉(安)知非福”。
2.你是否也有过类似“塞翁失马”的经历?请你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这则寓言还可以给我们哪些启示。
●世上的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我们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应学会辩证的看问题。
●对待生活,我们应当积极乐观,不应消极悲观,应“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因为好坏、福祸、利害是相互转化的,在考虑问题时,我们应当考虑周全,处事要谨慎,要防患于未然。
●要因势利导,变祸为福;要创造条件,把坏事变成好事。
●现实生活中,身处顺境时,我们不要沾沾自喜,要心存忧患,居安思危;身处逆境时,我们不要气馁,要安之泰然,处逆不惊.„„„„
3.积累与本课意思相近的成语。否极泰来 福祸相依 亦得亦失
/ 5 福兮祸所依,祸兮福所伏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布置作业
课外阅读《中国寓言作品选》 板书设计
塞翁失马
失马————得马————折髀————相保(祸)(福)(祸)(福)
寓意:福祸得失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