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文字学基础

时间:2019-05-15 06:51:3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古文字学基础》,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古文字学基础》。

第一篇:中国古文字学基础

中国古文字学基础

教学大纲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

2005年9月

中国古文字学基础

教学大纲

一.课程简介:

古文字学是以古代汉字和历史上流传下来各种古文字资料为研究对象的学科。作为传统文字学和以古代青铜器和碑刻等为主要研究对象的金石学的一部分,古文字的研究开始得很早。19世纪末甲骨文出土以后,古文字的研究逐渐兴盛,到20世纪发展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迄今学术界对古文字的认识并未取得一致。有人认为它以古代汉字本身为研究对象,侧重研究古文字的起源、性质、形体、结构、形音义的关系及其演变,系汉语文字学(简称汉字学)的一个分支,也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有人认为它是考释古代文字之学,侧重于释读各种出土文字资料并确定其史料价值,系历史考古学的一个门类。也有人主张古文字学既包括对古代汉字本身的研究,也包括对古代遗留下来的各种实物(如甲骨卜辞、铜器铭文、简册、帛书、石刻、玺印、陶器等)上的古汉字资料的研究,是介于文字学和考古学之间的边缘学科。

尽管人们在使用古文字学这一学术术语时,内涵并不完全一致,但古文字学和考古、历史、传统文化等学科的关系密不可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比较倾向于上述第三种认识,即古文字学以古代汉字的起源、性质、结构、演变以及考释古文字的方法为主要研究对象,同时在释读相关的出土文献(古文字资料)的基础上,揭示这些文献所反映的历史文化。

古文字学按照所研究的材料的不同,又分为甲骨学(以研究殷墟甲骨卜辞为主)、金文学(以研究殷周铜器铭文为主)、战国文字研究和简帛学(以研究战国、秦汉简牍帛书为主)4个分支。

我们现在开设的这门中国古文字学基础的课程,就是要将中国古文字学介绍给学生,让学生了解中国古文字学产生、发展、繁荣的基本情况相关基础知识。

二.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教学,我们的目的是使学生了解、熟悉、掌握以下几点:

第一,了解并掌握中国古文字学的基础知识。包括古文字学的一般常识、概念、古文字学的研究对象及其构成、古文字学的学习方法、与古文字有关的历史常识及著名古文字学家、学习古文字学的应该注意的问题等。

第二,通过学习,让学生能够认识一定数量的、最常见的、最基本的、最简单的各种类型(甲骨文、金文、陶文、货币文字、兵器刻辞、印玺文字简帛、封泥文字、盟书文字等)的古文字。并了解各种题材古文字的行款及背景知识。

第三,通过掌握一定的、相关的古文字学知识,要求学生达到能够阅读古文字方面的或与古文字有关的学术论文与著作,从而能够把学到的古文字学的知识作为继续扩大这方面知识的一条途径。有能力的学生,可以尝试作一些这方面的研究工作,比如查找、整理一些古文字的资料等,从而培养学生在古文字学方面的兴趣。

要求学生能够认真听讲、认真做好每堂课的笔记,能够多与老师交流、在课堂上主动向老师提问、并回答老师的问题。

给学生一定的参考书目,在每个章节后面开列有关本章节的参考阅读书目。要求学生通过练习初步掌握查找所需书目的方法,并能从所查到的书目中得到更多的知识。

三.学时安排:

①60学时(54课时学习,6课时复习、考试),各章具体学时附于各章教学内容之后。

②要求学生的自学时间与课堂教学的时间的比例至少为3:1。如有变动,再作要求

四.教法建议:

教师讲授与学生自学相结合。包括: ① 教师讲授必要的基本知识,② 教师指导并要求学生阅读若干种专著,③ 教师指导学生撰写读书报告,④ 要求学生围绕某一个研究课题查找参考书目。

五.考试方法:

包括对学生掌握的基本知识,读书情况,撰写读书报告,查找研究参考书目,学习态度和积极性等内容的检查与考查,综合上述各方面的检查与考查成绩,确定学生的本课程最后成绩。

具体做法是:期末实行闭卷考试,考实成绩占学终总成绩的60%,教学其间作两次课外作业,成绩占30%(每次15%);上课时回答老师的提问(课堂检查)、出勤及课堂纪律占10%。

六.教学内容纲目和复习思考题:

绪论 中国古文字学研究的对象及其意义(3课时)一.中国古文字学的概念和研究对象

古文字学的概念

古文字的研究对象

二.学习古文字的基本方法和意义

基本方法

学习古文字的意义 三.总结、讨论 四.参考书目:

唐 兰:《中国文字学》,上海古籍出版社,1949年。裘锡圭:《古文字概要》,商务印书馆,1999年。高 明:《中国古文字学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李学勤:《古文字初阶》 徐中舒:《怎样研究中国古文字》,《古文字研究》第十五辑,中华书局,1986年。五.复习思考题目:

1. 什么叫古文字学(古文字学的概念是什么)? 2. 学习古文字有什么重要意义?

第一章 汉字的发展沿革(3课时)一.汉字起源的传说

结绳记事和神话传说

仓颉造字的思考

“卦爻制作”与表意符号 二.汉字的萌芽、起源时期

新石器时代的陶器符号

文明萌生期陶符 三.汉字的逐步成熟时期

甲骨文阶段

青铜器铭文阶段

战国文字阶段 简牍、帛书阶段 四.参考书目介绍

蔡运章:《远古刻画符号与中国文字的起源》,《中原文物》,2001年,第4期。曹定云:《中国文字起源试探》,《殷都学刊》,2001年,第3期。杨振彬:《长江下游史前刻划符号》,《东南文化》,2001年,第3期。董楚平:《“方钺会矢”——良渚文化释读之一》,《东南文化》,2001年,第3期。罗 琨:《陶寺陶文考释》,《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通讯》,2001年2期。李健民:《陶寺遗址出土的朱书“文”字扁壶》,《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通讯》,2001年,第1期。尹显德等:《中国原氏社会的文字遗迹——陶文》,《源流》,1985年,第6期。五.复习思考题:

名词解释:古文字、仓颉、简牍、帛书、甲骨文、战国文字、金文 问答题:

1.如何看待象结绳记事、仓颉造字这样的有关文字起源的传说? 2.如何看待考古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刻符与汉字起源的关系? 3.各种成熟阶段的古文字(甲骨文、金文、战国文字)的特点是什么?

第二章 汉代小学的兴起和隋唐文字学研究的发展(3课时)一.小学的萌芽与兴起

汉字构形理据的分析

汉字的规范整理和字书的编纂 二.汉代小学的建立和发展

小学建立的历史背景

汉代小学的特征、分期及其成就 三.汉代童蒙正字字书的编定

“秦三仓”与“汉三仓”

《急救篇》

四.汉语训诂学和发言研究的发端

《尔雅》 《释名》 《方言》 五.《说文解字》和汉代小学研究

许慎生平及传作背景 六书理论

历代有关《说文》的研究 六.六朝隋唐的文字学成就

《广雅》与训诂学 《玉篇》与楷书 《匡谬正俗》 《经典释文》 五.参考书目介绍

胡奇光:《中国小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班固:《汉书·艺文志》。孙星衍辑:《仓颉篇三卷辑本一卷》,《续修四库全书》经部第243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 姚孝遂:《许慎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83年。张其昀:《“说文学”源流考略》,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年。六.复习思考题:

名词解释:小学、秦三仓、汉三仓、《急救篇》、《尔雅》、《释名》、《方言》、《说文》、《广雅》、六书、《玉篇》、《经典释文》 问答题:

1.什么是小学?

2.什么是“秦三仓”与“汉三仓”,它们产生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3.简述六朝隋唐时期的文字学成就?

第三章 两宋金石学的鼎盛和元明文字学研究的发展(3课时)一.“二徐”的《说文》研究

二.宋元明时代对“六书”的探讨

郑樵与《通志·六书略》

其它研究成果

三.宋代金石学的发展与繁荣

宋代金石学研究的成果之一——《集古录》

宋代金石学研究的成果之二——《考古图》

宋代金石学研究的成果之三——《宣和博古图录》

宋代金石学研究的成果之四——《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 宋代金石学研究的成果之五——洪适《隶释》 四.宋元明时期的字书、韵书编纂

《佩觿》 《类篇》 《字汇》 《广韵》 五.参考书目介绍

周祖谟:《问学集》,中华书局,1996年。朱建心:《金石学》,上海书店,1989年。夏 鼐:《沈括和考古学》,《考古学报》,1974年,第2期。《辞海》语言文字分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六.复习思考题:

名词解释:“六书”、《集古录》、《考古图》、《宣和博古图录》、《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释隶》、《佩觿》、《类篇》、《字汇》、《广韵》

问答题:

1.简述宋元明时期对六书的探讨情况? 2.简述宋代金石学的研究状况?

第四章 清代考据学的崛起和金石学、小学的复兴(3课时)一.“乾嘉学派”的相关贡献

戴震在音韵训诂学上的先驱作用

王念孙、王引之父子的训诂学成就 二.“说文四大家”的成果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朱骏声《说文同训定声》 桂馥《说文解字义证》

王筠《说文句读》和《说文释例》 三.清代金石学的复兴和繁荣

青铜器的主要研究成果——“西清四鉴” 石刻及其它研究成果

四.清代大型字典、词典的编纂

《康熙字典》 《经籍纂诂》

五.晚清甲骨学的奠基和“罗王之学”

刘 鹗《铁云藏龟》 孙诒让《契文举例》 “罗王之学”

罗振玉《殷墟书契》诸书与早期甲骨文的贡献 王国维的甲骨文、古史研究以及罗王的简牍学研究 六.参考书目介绍

王念孙:《广雅疏证》,江苏古籍出版社,1984年。徐 复:《广雅疏证弁言》,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年。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卜辞中的古代社会》,人民出版社,1954年。罗振玉、王国维:《流沙坠简》,中华书局,1993年。七.复习思考题:

名词解释:训诂学、段玉裁、西清四鉴、字书、《康熙字典》、《铁云藏龟》、《契文举例》 1.简述《说文》四大家对说文的研究成果? 2.清代金石学发展的基本情况如何? 3.何谓“罗王之学”?

第五章 20世纪中国古文字学研究的重大进展(3课时)一.现代田野考古学的创立及其对古文字学研究的贡献

“殷墟”的科学发掘

董作宾对甲骨文分期断代、历谱研究的贡献 二.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古文字学进展

甲骨学的主要进展——唐兰、胡厚宣对甲骨文研究的贡献 青铜器研究

唐兰的古文字学理论 郭沫若的甲骨学研究成果 郭沫若的金文研究

三.建国后古文字学以及甲骨学研究成就之一

建国后古文字学发展概况

资料整理研究型的巨著——《甲骨文合集》与《甲骨文编》 四.建国后甲骨学研究成果之二

甲骨文考释的新进展 甲骨片缀合研究的新进展 甲骨学断代研究的新进展 甲骨学综述性著作的问世 五.西周甲骨学

文字的释读 西周甲骨的分期 周原甲骨的祖属问题

六.建国后青铜器铭文研究的新进展

青铜器的发现与材料公布 青铜器资料汇编与工具书

借助青铜器铭文进行分期断代的研究 青铜器辨伪研究 七.战国文字的研究

战国文字研究概况

建国以来战国文字研究的繁荣

八.国际显学——简帛学研究的巨大进展

简帛学发展的一个阶段

简帛学发展的二个阶段 简帛学发展的三个阶段 九.参考书目介绍

王宇信、杨升南主编:《甲骨学一百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赵 诚:《二十世纪金文研究述要》,书海出版社,2003年。朱凤翰:《古代中国青铜器》,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沈颂金:《20世纪简帛学研究》,学苑出版社,2003年。李 济:《现代考古学与殷墟发掘》,见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安阳发掘报告》2。董作宾:《甲骨文断代研究例》,1933年,《殷历谱》,1945年。唐 兰:《殷墟文字记》、《中国文字学》 唐 兰:《古文字学导论》,齐鲁书社,1979年。胡厚宣:《五十年甲骨论著目录》 于省吾:《甲骨文字释林》,中华书局,1979年。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郭沫若全集》考古编(第七、八册),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郭沫若:《石鼓文研究》、《诅楚文考释》,见《郭沫若全集》考古编(第九册),科学出版社,2002年。于省吾主编:《甲骨文字诂林》,中华书局,1996年。裘锡圭:《古文字论集》,中华书局,1997年。

王宇信:《甲骨学通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畅文斋、顾铁符:《山西洪洞县坊堆村出土的甲骨》,《文物参考资料》,1956年,第7期。李学勤:《安阳小屯村以外出土的有字甲骨》,《文物参考资料》,1956年,第11期。王宇信:《西周甲骨探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徐锡台:《周原甲骨综述》,三秦出版社,1991年。朱歧祥:《周原甲骨研究》,台湾学生书局,1997年。王玉哲:《陕西周围所出甲骨文的来源试探》,《社会科学战线》,1982年,第1期。陈全方:《周原与周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徐中舒:《周原甲骨文初论》,《古文字研究论文集》,(《四川大学学报丛刊》第十集),1982年。高 明:《略论周原甲骨文的族属》,《考古与文物》,1989年,第10期。田昌五:《周原出土甲骨文反映的商周关系》,《文物》,1989年,第10期。杨升南:《周原甲骨族属考辨》,《殷都学刊》,1987年,第4期。张长寿:《殷商时代的青铜容器》,《考古学报》,1979年,第3期。郭宝钧:《商周铜器群综合研究》,文物出版社,1981年。陈梦家:《西周铜器断代》,《考古学报》,1955年第9、10期,1956年第1-4期。王世民、陈公柔:《西周青铜器分期断代研究》,文物出版社,1999年。杜勇、沈长云:《金文断代方法探微》,人民出版社,2002年。彭裕商:《西周青铜器年代综合研究》,巴蜀书社,2003年。陈佩芬:《青铜器辨伪》,《上海博物馆集刊》第3期,上海古籍出版社。罗福颐:《商周秦汉青铜器名铭文辨伪录》,《古文字研究》第十一辑,1985年。李学勤:《战国题铭概述》,《文物》,1959年,第7-9期。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一、二、三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2004年。何琳仪:《长沙楚帛书通释》,《江汉考古》,1986年,第1、2期。李学勤:《长沙楚帛书通论》,收入《楚文化研究论集》,第1集,荆楚书社,1987年。李 零:《长沙子弹库战国楚帛书研究》,中华书局,1985年。李 零:《楚帛书的再认识》,《中国文化》,1994年,第10期。李 零:《长沙子弹库楚帛书研究补正》,《古文字研究》第10辑,中华书局,2000年。庞 朴:《帛书五行篇研究》,齐鲁书社,1988年。十.复习思考题:

名词解释:“殷墟”、《甲骨文合集》、《甲骨文编》、西周甲骨、玺印、《流沙坠简》、《古陶文汇编》、《古玺汇编》、朱德熙、裘锡圭、陈梦家、《居延汉简甲乙编》、《马王堆汉墓帛书》、《上海博物馆藏楚竹书》(一、二、三册)、《敦煌汉简》、期刊《古文字研究》、《容成氏》、《战国纵横家书》、甲骨四堂 问答题:

1.简述董作宾甲骨文研究的成果。2.简述唐兰甲骨文研究的成果。3.简述胡厚宣甲骨文研究的成果。4.简述郭沫若甲骨文研究的成果。5.简述建国后青铜器铭文的研究状况。6.建国后战国文字的发展概况如何? 7.建国后简帛研究的发展情况怎样?

8.20世纪初我国震惊世界的四大考古发现是什么,分别简述其基本情况。

第六章 海外学者有关中国古文字学的研究(3课时)一.20世纪前的相关研究

明义士的甲骨学研究

林泰辅的甲骨学研究

高本汉、安特生的青铜器研究

二.20世纪下半叶日本学者的甲骨文、金文研究

白川静的贡献

岛邦男的甲骨学贡献 贝冢茂树的贡献 赤塚忠的贡献

三.20世纪下半叶海外学者的竹简帛书研究

日本以“图版轮流解读会”会员为主的简帛学研究

郭店楚墓竹简研究

马王堆汉墓简帛的研究

四.台湾香港地区的古文字学研究

台湾地区的古文字学研究 香港地区的古文字学研究 五.参考书目介绍

王宇信:《甲骨学通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周法高:《金文诂林》,相关中文大学出版社,1975年。明义士:《甲骨研究》,方辉整理,齐鲁书社,1996年。明明德:《甲骨研究》序,齐鲁书社,1996年。岛邦男:《殷墟卜辞研究》,昭和23年(1958),温天河、李寿林翻译,台北鼎文书局,1975年。陈星灿:《中国史前考古学史研究》,三联书店,1997年。白川静:《甲骨文的世界:古代殷王朝的构造》,东京平凡社,昭和47年,1972年,温天河等翻译,台北巨流图书公司,1977年。董作宾:《中国年历总谱》,香港大学出版社,1960年。饶宗颐:《殷代贞卜人物通考》,香港大学出版社,1959年。周法高:《金文诂林》,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75年。六.复习思考题:

名词解释:汉学、国学、白川静、林泰辅、明义士、《殷虚卜辞》、《甲骨研究》、高本汉、安特生、《金文通释》、岛邦男、《殷墟卜辞研究》、《殷墟卜辞综类》、贝冢茂、赤塚忠、伊藤道治、松丸道雄、林巳奈夫、沙畹、森鹿

三、大庭修、郭店楚简、马王堆汉墓简帛、董作宾、石璋如、严一萍、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释》、《殷历谱》、《甲骨文编》、饶宗颐、《殷代贞卜人物通考》、《甲骨文通检》、《金文诂林》

问答题:

1.简述 20世纪下半叶日本学者的甲骨文、金文研究? 2.台湾古文字研究的概况如何? 3.香港地区古文字研究的概况怎样?

4.陈述日本以“图版轮流解读会”会员为主的简帛学研究。

第七章 甲骨学——古文字学分类研究之一(6课时)一.殷商甲骨文

商代甲骨文的发现者、发现地点、发现时间

殷墟——商代都城、甲骨故乡

殷墟发掘

甲骨文的材料

甲骨的加工、修整

甲骨占卜

甲骨契刻及其形式

郑州二里岗、殷墟、周原甲骨的异同二.殷商甲骨文的基本内容

农业

军事

田猎 祭祀 自然天象 疾病 往来 刑错 称谓 畜牧业 地名 时间 职官 数字

三.甲骨文单字释读

干支类

数字方向类

人体类 动物类 植物类 农业食物类 自然地貌类 行动类 军事类 职官类 天象类 器用类 建筑城邑类 刑错灾病类 时间类 祭祀占卜类 称谓类

四.殷商甲骨片释读

第一期

第二期 第三期 第四期 第五期 五.西周甲骨

概述

西周甲骨片释读 六.甲骨文的书法艺术

甲骨文书法与书写工具及方法

甲骨文书法的作者 甲骨文书法的动感之美 甲骨文字结构的变化之美 甲骨文字的风格流变 西周甲骨文字的书法艺术 六.参考书目介绍

郭沫若:《卜辞通纂》,科学出版社,1983。商承祚:《殷契佚存》,金陵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影印本,1933年。郭沫若:《殷契粹编》,科学出版社,1965年。金同祖:《殷契遗珠》,上海中法初版委员会初版,1939年五月。陈梦家:《殷墟卜辞综述》,科学出版社,1956年;1988年。董作宾:《大龟四版考释》,《安阳发掘报告》第三期,1931年。董作宾:《甲骨学五十年》,1955年。丁 山:《甲骨文所见氏族及其制度》,1956年。胡厚宣:《殷墟发掘》,1955年。王宇信等:《甲骨学一百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李学勤:《殷代地理简论》,科学出版社,1959年。八.复习思考题:

名词解释:殷墟发掘、王懿荣、兆纹、卜辞、田猎卜辞、商先公先王、贞人、洹水、小屯村、商代王畿、临摹、1.殷墟甲骨文的内容总共有哪几大类,并简要介绍每一类。

2.殷墟甲骨文单字的释读中可以把甲骨文字分成几大类,并给每一类举出两个以上的例字。

第八章 商与西周金文——古文字学分类研究之二(6课时)一.青铜器简介 二.金文的研究 三.金文的年代

商代金文 西周早期金文 西周中期金文 西周晚期金文 四.金文的内容

祭祀与典礼 政治与军事 经济 法律 其它方面

五.商、西周金文句读释读

殷商时期 西周时期

六.殷商西周金文的书法艺术

青铜器铭文的书写者 殷商金文书法风格 西周金文书法风格 七.参考书目介绍

朱凤翰:《中国古代青铜》,南开大学出版社,1997年。马承源:《中国青铜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容庚、张维持:《殷周青铜器通论》,香港中华书局,1958年,又文物出版社,1984年。刘启益:《西周纪年》,广东教育出版社,2002年。李学勤:《西周中期青铜器的重要标尺》,《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1979年,第1期。郭沫若:《青铜时代》,上海群益出版社,1947年。唐 兰:《山西省岐山县董家村新出西周重要青铜器铭辞的译文和注释》,《文物》,1976年,第5期。李学勤:《新出青铜器研究》,文物出版社,1990年。李 丰:《黄河流域西周墓葬出土青铜礼器的分期与年代》,《考古学报》,1988年,第4期。徐中舒:《禹鼎的年代及其相关问题》,《考古学报》,1959年,第3期。张亚初:《解放后出土的若干西周铜器铭文的补释》,《出土文献研究》,文物出版社,1985年。上海博物馆:《商周青铜器铭文选》,文物出版社,1988年。八.复习思考题:

名词解释:《利簋》、《西清四鉴》、《三代吉金文存》、《殷周金文集成》、《金文编》、《金文诂林》、《天亡簋》、《何尊》、《大盂鼎》、《毛公鼎》、《墙盘》、《小盂鼎》、裘卫四器、眉县青铜器

问答题

1.简述西周青铜各期(早、中、晚)的基本特点。2.举例说明西周青铜铭文的内容分类。

第九章 春秋战国时期的金文——古文字学分类研究之三(3课时)一.概述 二.金文选读

中原及北方地区的金文

楚系金文

三.战国货币文字选读

春秋战国宗周货币——空首布

春秋战国晋国货币——釿布

春秋战国赵国货币——三孔布、无孔布、刀币

春秋战国魏国货币——桥足布 春秋战国齐国货币——齐刀及圜钱 春秋战国燕国货币——尖首布和圜钱

春秋战国楚国货币——爯、釿、布、蚁鼻钱

春秋战国秦国货币——圜钱、两甾圆钱、半两圆钱 四.战国玺印文字选读

齐国官私印 楚国官印 燕国官印 三晋官印 秦官私印

五.战国兵器刻辞选读

韩国兵器刻辞 魏国兵器刻辞 秦国兵器刻辞 燕国兵器刻辞 齐国兵器刻辞

七.春秋战国金文的书法艺术

中原及北方地区 山东地区

以楚国为中心的江汉地区

以吴、越、徐、舒等国为主的吴越地区 西土秦国地区 八.参考书目介绍

唐石父:《中国古钱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郭若愚:《先秦铸币文字考实与和辨伪》,上海书店初版,2001年。黄锡全:《先秦货币研究》,中华书局,2001年。朱 华:《戈阳布背文试探》,《中国钱币》,1986年,第2期。李家浩:《战国於疋布考》,《中国钱币》,1986年,第4期。黄锡全:《先秦货币中的地名》,《九州》第三辑“先秦地理专号”,商务印书馆,2003年。吴振武:《新见古兵地名考释两则》,《九州》第三辑“先秦地理专号”,商务印书馆,2003年。何琳仪:《返邦刀币考》,《中国钱币》,1986年,第3期。何琳仪:《兵器地名杂识》,《考古与文物》,1996年,第6期。黄盛璋,《试论三晋兵器的国别和年代及其相关问题》,《历史地理与考古论丛》,齐鲁书社,1982年。郝本性:《新郑“郑韩故城”发现一批战国铜兵器》,《文物》,1972年,第10期。蔡运章、杨海钦:《十一年皋落戈及其相关问题》,《考古》,1991年,第5期。朱帜、振甫:《河南舞阳出土的周、汉兵器》,《考古》,1994年,第3期。黄盛璋:《新发现之三晋兵器及其相关的问题》,《文博》,1987年,第2期。黄盛璋:《新出五年桐丘戈及其相关故城问题》,《考古》,1987年第12期。杨明珠:《山西芮城出土战国铜戈》,《考古》,1989年,第1期。裘锡圭:《战国货币考》,《北京大学学报》,1978年,第2期。

李学勤:《战国题铭概述》(中),《文物》1959年,第8期。李学勤:《论博山刀》,《中国钱币》,1986年,第3期。陈 浩:《建国以来浙江先秦货币的发现和相关问题的探讨》,《浙江金融增刊》,1986年,增刊。九.复习思考题:

名词解释:货币刻辞、兵器刻辞、玺印文字、《陈侯午敦》、《中山王(興昔)鼎》、《王孙遗者钟》、鄂军启节、空首布、《秦公簋》、《新郪虎符》、釿币、三孔布、圜钱、吉语印、郑武库、“郾王职作王萃”

问答题:

1.简述中原春秋战国时期金文的特点。2.简述春秋战国金文的书法艺术。

3.分别简述战国时期货币文字、玺印文字和兵器刻辞的基本概况和特点。

第十章 春秋战国石刻铭辞——古文字学分类研究之四(3课时)一.石刻铭辞研读

公乘得守丘刻石

石鼓文

石鼓文刻辞释读 二.诅楚文

诅楚文简介

诅楚文刻辞研读

三.战国秦高奴禾石权研读

简介

高奴禾石权铭文释读

四.20年代美日关系的发展—从协调到不协调 五.参考书目介绍

曹锦炎:《鸟虫书通考》,上海书画出版社,1999年。赵 超:《中国古代石刻概论》,文物出版社,1997年。徐自强:《唐兰对石鼓文的研究及其相关问题》,《故宫博物院院刊》,2001年,第4期。郭沫若:《郭沫若全集》考古卷之《石鼓文研究》,科学出版社,2002年。郭沫若:《郭沫若全集》考古卷之《石鼓文研究诅楚文考释》,科学出版社,2002年。陈炜湛:《诅楚文献疑》,《古文字研究》第十四辑,中华书局,1986年。六.复习思考题:

名词解释:石权、石鼓文、公乘的守丘刻石、诅楚文岣嵝碑 问答题:

1.解释公乘得守丘刻石的情况。2.请你谈谈石鼓文研究?

第十一章 春秋盟书文字——古文字学分类研究之五(3课时)一.侯马盟书

侯马盟书概况

侯马盟书选读 宗盟类 委质类

纳室类 诅咒类 二.温县盟书

温县盟书概况

温县盟书选读 三.参考书目介绍

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员会:《侯马盟书》,文物出版社,1976年。陈梦家:《东周盟誓与出土载书》,《考古》,1966年,第5期。郭沫若:《侯马盟书试探》,《文物》,1966年,第2期。郭沫若:《出土文物二三事》,《文物》,1972年,第3期。唐 兰:《侯马出土晋国赵嘉之盟载书新释》,《文物》,1972年,第8期。张 颔:《侯马盟书丛考》,见《侯马盟书》,文物出版社,1976年。张 颔:《侯马盟书丛考续》,《古文字研究》第一辑。李裕民:《我对侯马盟书的看法》,《考古》,1973年,第3期。陶正刚、王克林:《侯马东周盟誓遗址》,《文物》,1972年,第4期。高 明:《中国古文字学通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五.复习思考题:

名词解释:盟书、载书、宗盟、侯马盟书

问答题:

1简述侯马盟书的发现、性质和内容。

2.侯马盟书从内容上分可以分成哪几类,并解释之。3.简述侯马盟书与温县盟书的联系。

第十二章 春秋战国简帛文字——古文字学分类研究之六(3课时)一.简牍帛书概述

概述

历代简帛出土情况 二.简牍帛书的形制

修治形状 长度 编联方式 三.发现竹简举要

楚系竹简举要 秦系竹简举要 四.战国竹简文字选读

楚系简牍之一——湖北荆门郭店楚简:《老子》、《太一生水》、《五行》、《成之闻之》、《六德》

楚系简牍之二——上海博物馆苍战国竹书 秦系简牍之一——青川木牍 秦系简牍之二——龙岗秦简 秦系简牍之三——里耶秦简 五.帛书选读

概述

长沙子弹库帛书

长沙子弹库战国楚帛书文字选读 姑分长

六.春秋战国文字的书法艺术

简牍帛书的书写工具 隶书之辩

楚简帛书与战国时期南土的书法特点

秦系简牍与战国、早秦时期西北地区的书法特点 晋、豫玉简与春秋晚战国早期的书法艺术 七.参考书目介绍

王国维:《最近二三十年中中国新发现之学问》,出入《王国维论学集》 沈颂金:《二十世纪简帛学研究》,学苑出版社,2003年。《郭店楚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98年。李 零:《郭店楚简校读记》(修订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张春龙:《湘西里耶秦代简牍选释》,《中国历史文物》,2003年,第1期。饶宗颐、曾宪通:《战国楚帛书》,中华书局,1985年。谢桂华:《百年来的简帛与简帛学的发展》,《光明日报》,2001年9月4日B1版。刘信芳:《简帛<五行>述略》,《江汉考古》,2001年,第1期。廖名春:《从郭店楚简和马王堆帛书论“晚书”的真伪》,《北方论丛》,2001年第1期。丁 魏:《郭店楚墓竹简中外研究述略》,《中州学刊》,2000年,第2期。丁 华:《从云梦秦简看秦国的商业政策》,《江汉考古》,2001年,第3期。郭若愚:《长沙仰天湖战国竹简文字的摹写和考释》,《上海博物馆集刊》,1986年,第3期。何琳仪:《长沙帛书通释》,《江汉考古》,1986年,第1、2期。王 辉:《马王堆帛书<六十四卦>校读札记》,《古文字研究》,第十四辑,中华书局,1986年。

八.复习思考题:

名词解释:马王堆汉墓帛书、江陵楚简、郭店楚简、信阳长台关楚简、包山竹简、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简、新蔡楚简、睡虎地秦简、王家台秦简、青川秦简、天水放马滩秦简、长沙子弹库帛书

问答题:

1.简述简牍的成册过程。

2.战国简牍的内容都包括哪几个方面?各举一例。

3.简述战国帛书的发现情况,并说说战国帛书一般都有哪些内容? 4.春秋战国文字的在书法、书体的有那些特点?可以按照不同的古文字资料分别述说(简牍、帛书、玉石简(盟书),玺印、兵器刻辞、货币文字等)

期末考查:2课时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 马保春 2007年9月

第二篇:中国古代数学

引言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也是数学的发源地之一,由于地域、文化等特点,中国古代数学与欧洲数学存在着巨大的差别.这不仅表现在对理论与计算的偏重上,还表现在数学与社会关系的处理上.欧洲数学注重理论的逻辑推演和系统的建立.而与之相对,中国数学注重算法的研究和知识的现实可用性.这些特点使得中国数学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成就位居世界之首.尤其是在古希腊数学衰落之后,中国数学取得了许多举世瞩目的成就.当西欧进入黑暗时代时,中国数学却在腾飞,许多成就比后来欧洲在文艺复兴和文艺复兴之后取得的同样成就早得多.这些成就的取得固然令我们感到骄傲,但到了十四世纪以后中国数学却开始走向了衰落.几百年来,中国人在数学这片领域上几乎找不到任何重大的发现与创新.这其中的原因不能不令我们深思.对历史进行研究能让我们看到中国古代数学由兴到衰的过程.对产生这种结果的诸多因数进行分析就能让我们深刻认识到衰落的真正原因,从而弃其糟粕,取其精华.中国古代数学究竟取得了那些重要成就?中国古代数学又是怎样走向衰落的?为弄清这些问题,首先让我们来回顾一下中国的数学发展史.2 中国古代数学发展简史

数学在中国的历史悠久绵长.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有一些是记录数字的文字,包括从一至十,以及百、千、万,最大的数字为三万;司马迁的史记提到大禹治水使用了规、矩、准、绳等作图和测量工具,而且知道“勾三股四弦五”;《易经》中还包含有组合数学与二进制思想.2002年在湖南发掘的秦代古墓中,考古人员发现了距今大约2200多年的九九乘法表,与现代小学生使用的乘法口诀“小九九”十分相似.算筹是中国古代的计算工具,它在春秋时期已经很普遍;使用算筹进行计算称为筹算.中国古代数学的最大特点是建立在筹算基础之上,这与西方及阿拉伯数学是明显不同的.但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古代数学体系形成于自西汉至南北朝的三、四百年期间.《算数书》成书于西汉初年,是传世的中国最早的数学专著,它是1984年由考古学家在湖北江陵张家山出土的汉代竹简中发现的.《周髀算经》编纂于西汉末年,它虽然是一本关于“盖天说”的天文学著作,但是包括两项数学成就——(1)勾股定理的特例或普遍形式(“若求邪至日者,以日下为句,日高为股,句股各自乘,并而开方除之,得邪至日.”——这是中国最早关于勾股定理的书面记载);(2)测太阳高或远的“陈子测日法”.《九章算术》在中国古代数学发展过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经过许多人整理而成,大约成书于东汉时期.全书共收集了246个数学问题并且提供其解法,主要内容包括分数四则和比例算法、各种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关于勾股测量的计算等.在代数方面,《九章算术》在世界数学史上最早提出负数概念及正负数加减法法则;现在中学讲授的线性方程组的解法和《九章算术》介绍的方法大体相同.注重实际应用是《九章算术》的一个显著特点.该书的一些知识还传播至印度和阿拉伯,甚至经过这些地区远至欧洲.《九章算术》标志以筹算为基础的中国古代数学体系的正式形成.中国古代数学在三国及两晋时期侧重于理论研究,其中以赵爽与刘徽为主要代表人物.赵爽是三国时期吴人,在中国历史上他是最早对数学定理和公式进行证明的数学家之一,其学术成就体现于对《周髀算经》的阐释.在《勾股圆方图注》中,他还用几何方法证明了勾股定理,其实这已经体现“割补原理”的方法.用几何方法求解二次方程也是赵爽对中国古代数学的一大贡献.三国时期魏人刘徽则注释了《九章算术》,其著作

《九章算术注》不仅对《九章算术》的方法、公式和定理进行一般的解释和推导,而且系统地阐述了中国传统数学的理论体系与数学原理,并且多有创造.其发明的“割圆术”(圆内接正多边形面积无限逼近圆面积),为圆周率的计算奠定了基础,同时刘徽还算出圆周率的近似值——“3927/1250(3.1416)”.他设计的“牟合方盖”的几何模型为后人寻求球体积公式打下重要基础.在研究多面体体积过程中,刘徽运用极限方法证明了“阳马术”.另外,《海岛算经》也是刘徽编撰的一部数学论著.南北朝是中国古代数学的蓬勃发展时期,计有《孙子算经》、《夏侯阳算经》、《张丘建算经》等算学著作问世.祖冲之、祖暅父子的工作在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他们着重进行数学思维和数学推理,在前人刘徽《九章算术注》的基础上前进了一步.根据史料记载,其著作《缀术》(已失传)取得如下成就:①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 14世纪中、后叶明王朝建立以后,统治者奉行以八股文为特征的科举制度,在国家科举考试中大幅度消减数学内容,于是自此中国古代数学便开始呈现全面衰退之势,到了近代已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的数学水平.在中国古代数学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我们不难看出中国古代数学思想与西方数学思想的诸多不同点,也就是其独具特色的一面.接下来让我们来分析一下中国古代数学的思想特点.3 中国古代数学思想特点(1).(实用性)《九章算术》收集的每个问题都是与生产实践有联系的应用题,以解决问题为目的.从《九章算术》开始,中国古典数学著作的内容,几乎都与当时社会生活的实际需要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不仅表现在中国的算学经典基本上都遵从问题集解的体例编纂而成,而且它所涉及的内容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某些实际情况和需要,以致史学家们常常把古代数学典籍作为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生活、典章制度(特别是度量衡制度),以及工程技术(例如土木建筑、地图测绘)等方面的珍贵史料.而明代中期以后兴起的珠算著作,所论则更是直接应用于商业等方面的计算技术.中国古代数学典籍具有浓厚的应用数学色彩,在中国古代数学发展的漫长历史中,应用始终是数学的主题,而且中国古代数学的应用领域十分广泛,著名的十大算经清楚地表明了这一点,同时也表明“实用性”又是中国古代数学合理性的衡量标准.这与古代希腊数学追求纯粹“理性”形成强烈的对照.其实,中国古代数学一开始就同天文历法结下了不解之缘.中算史上许多具有世界意义的杰出成就就是来自历法推算的.例如,举世闻名的“大衍求一术”(一次同余式组解法)产于历法上元积年的推算,由于推算日、月、五星行度的需要中算家创立了“招差术”(高次内插法);而由于调整历法数据的要求,历算家发展了分数近似法.所以,实用性是中国传统数学的特点之一.(2).(算法程序化)中国传统数学的实用性,决定了他以解决实际问题和提高计算技术为其主要目标.不管是解决问题的方式还是具体的算法,中国数学都具有程序性的特点.中国古代的计算工具是算筹,筹算是以算筹为计算工具来记数,列式和进行各种演算的方法.有人曾经将中国传统数学与今天的计算技术对比,认为算筹相应于电子计算机可以看作“硬件”,那么中国古代的“算术”可以比做电子计算机计算的程序设计,是一种软件的思想.这种看法是很有道理的.中国的筹算不用运算符号,无须保留运算的中间过程,只要求通过筹式的逐步变换而最终获得问题的解答.因此,中国古代数学著作中的“术”,都是用一套一套的“程序语言”所描写的程序化算法.各种不同的筹法都有其基本的变换法则和固定的演算程序.中算家善于运用演算的对称性、循环性等特点,将演算程序设计得十分简捷而巧妙.如果说古希腊的数学家以发现数学的定理为目标,那么中算家则以创造精致的算法为已任.这种设计等式、算法之风气在中算史上长盛不衰,清代李锐所设计的“调日法术”和“求强弱术”等都可以说是我国古代传统的遗风.古代数学大体可以分为两种不同的类型:一种是长于逻辑推理,一种是发展计算方法.这也大致代表了西方数学和东方数学的不同特色.虽然以算为主的某些特点也为东方的古代印度数学和中世纪的阿拉伯数学所具有,但是,中国传统数学在这方面更具有典型性.中算对于算具的依赖性和形成一整套程序化的特点尤为突出.例如,印度和阿拉伯在历史上虽然也使用过土盘等算具,但都是辅助性的,主要还是使用笔算,与中国长期使用的算筹和珠算的情形大不相同,自然也没有形成像中国这样一贯的与“硬件”相对应的整套“软件”.(3).(模型化)“数学模型”是针对或参照某种事物系统的特征或数量关系,采用形式话数学语言,概括的近似地表达出来的一种数学结构.古代的数学模型当然没有这样严格,但如果不要求“形式化的数学语言”,对“数学结构”也作简单化的解释,则仍

然可以应用这个定义.按此定义,数学模型与现实世界的事物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与之有关的现实事物叫做现实原形,是为解释原型的问题才建立应用数学模型的.《九章算术》中大多数问题都具有一般性解法,是一类问题的模型,同类问题可以按同种方法解出.其实,以问题为中心、以算法为基础,主要依靠归纳思维建立数学模型,强调基本法则及其推广,是中国传统数学思想的精髓之一.中国传统数学的实用性,要求数学研究的结果能对各种实际问题进行分类,对每类问题给出统一的解法;以归纳为主的思维方式和以问题为中心的研究方式,倾向于建立基本问题的结构与解题模式,一般问题则被化归、分解为基本问题解决.由于中国传统数学未能建立起一套抽象的数学符号系统,对一般原理、法则的叙述一方面是借助文辞,一方面是通过具体问题的解题过程加以演示,使具体问题成为相应的数学模型.这种模型虽然和现代的数学模型有一定的区别,但二者在本质上是一样的.(4).(寓理于算)由于中国传统数学注重解决实际问题,而且因中国人综合、归纳思维的决定,所以中国传统数学不关心数学理论的形式化,但这并不意味中国传统仅停留在经验层次上而无理论建树.其实中国数学的算法中蕴涵着建立这些算法的理论基础,中国数学家习惯把数学概念与方法建立在少数几个不证自明、形象直观的数学原理之上,如代数中的“率”的理论,平面几何中的“出入相补”原理,立体几何中的“阳马术”、曲面体理论中的“截面原理”(或称刘祖原理,即卡瓦列利原理)等等.中国古代数学的特点虽然在一定的程度上促进了其自身的发展,但正是因为这其中的某些特点,中国古代数学走向了低谷.4 中国古代数学由兴转衰的原因分析(1).独尊儒术,蔑视逻辑.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得当时注重形式逻辑的墨子思想未能得到继承和发展.儒家思想讲究简约,而忽视了逻辑思维的过程.这一点从中国古代的典籍中能找到最准确的说明.《周髀算经》中虽然给出了勾股定理,但却没给出证明.《九章算术》同样只在给出题目的同时,给出一个结果和计算的程式,对其中的逻辑思维却没有去说明.中国古代数学这种只注重计算形式(即古代数学家所谓的“术”)与过程,不注重逻辑思维的做法,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禁锢了中国古代数学发展.这种情况的出现当然也有其原因,中国古代传统数学主要是在算筹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后来发展到以算盘为工具的计算时代,但是这些工具的使用在另一方面为中国人提供了一种程式化的求解方法,从而忽视了其中的逻辑思维过程.此外,中国传统数学讲究“寓理于算”.即使高度发达的宋元数学也是如此.数学书是由一系列的数学问题组成的.你也可以称它们为“习题解集”.数学理论以‘术”的形式出现.早期的“术”只有一个过程,后人就纷纷为它们作注,而这些注释也很简约.实际上就是举例“说明”,至于说明了什么,条件变一下怎么办,就要读者自已去总结了,从来不会给你一套系统的理论.这是一种相对原始的做法.但随着数学的发展,这种做法的局限性就表现出来了,它极不利于知识的总结.如果只有很少一点数学知识,那么,问题还不严重,但随着数学知识的增长,每个知识点都用一个题目来包装,而不把它们总结出来就难以从整体上去把握这些知识.这无论对学习数学还是研究,发展数学都是不利的.(2). 崇尚玄学,迷信数术,歪曲数学思想.魏晋时期,儒学虽然受到一定的冲击,但其统治地位并未受到动摇.老庄学说和儒家学说相反相成便形成了玄学.玄学原本探究的是有关人生的哲学,但后来与数学混在了一起.古人曾就常常以玄术来解释数学问题,使得数学概念和方法遭到歪曲.张衡是我国著名科学家.当时他虽然已经知道圆周率“周一径三”不准确,但由于他始终相信“周一径三”来源于“参天两地”的说法,一直没深入探究,因而未能将圆周率推算到更精确的地步,这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当玄术和数术充塞数学时,数学已经明显存有落后的隐患.(3). 故步自封,墨守成规,拒绝数学符号.中国古代数学是以汉语描述的,历来不重视汉字以外的数学符号,给逻辑思维带来很大的困难,使我国长期不能形成演绎推理的传统,严重影响了我国数学的发展.从明朝开始,中国就走上了闭关锁国的道路.这种行为与小农思想相适应,早在秦代就已经出现端倪,建一条长城将自己围起来,对外面的东西不闻不问.相比之下,西方在度过了中世纪的黑暗时期后,进入了文艺复兴时期.欧洲的扩张、航海技术开阔了西方人的眼界,同时也大大推动了数学的发展.在18世纪的改革和动荡中,新出现的资产阶级推翻了英、法的君主政治.封建的政治、社会和经济思想被经典的自由主义哲学所取代,这种哲学促进了19世纪的工业革命.社会生产力的提高成了西方数学发展的源源不断的动力.最终,近代的数学在西方被建立起来,而曾是数学大国之一的中国,在其中却无所作为.(4).此外,中国长期处于封建社会,迟迟未能进入资本主义阶段,也是导致中国古代数学发展停顿的直接原因.从整体上看,数学是与所处的社会生产力相适应的.中国社会长期处于封闭的小农经济环境,生产力低下,不仅没有工业,商业也不发达.整个社会对数学没有太高的要求,自然研究数学的人也就少了.恩格斯说,天文学和力学是推动数学发展的动力,而在当时的中国这种动力已趋近枯竭.5 我从中国古代数学的研究中得到的几点启示:

通过对中国古代数学史及数学思想史的研究,我们看到了中国古代数学由兴到衰的历史过程,并分析了其由兴到衰的历史原因.由此,针对中国古代数学发展的特殊历史背景,我对今后数学发展方向作出了以下意见:

(1).继承并创新中国古代传统数学思想的精华.数学应服务于生产实践,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虽然很多理论都是在贯之以“纯数学”,但是,我们应该相信,这些理论只是数学上的一个过渡,它的引入是为了解决其他的问题而展开的.现代数学教育中经常会引入一些现实中的模型,让学生用数学方法加以解决,这就是很好的做法.一方面它让学生认识到了数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理念;令一方面它有效得锻炼了学生数学建模的思想,并从真正意义上让学生学懂学活了.很多人怀疑中国古代数学知识已经过时,就在一些数学思想也与现代格格不入.其实这是不正确的.近年来,我国著名数学家吴文俊同志从中国古代数学擅长于算,习惯将算法程序化这一做法中得到了启示,从而研究开辟了机器证明数学命题的新领域.这就是很好的例子,它说明中国古代数学思想并没有过时,要想走出创新和成就的瓶颈,我们就必须认真研究中国古代数学的历史和世界数学的现状,并有效得将二者进行结合.(2).数学研究应沿着注重逻辑思维的过程以及理论体系的建立这一路线发展,虽然当今数学发展已经相当完备,但仍有大量的问题有待我们去努力解决.就比如:如何将数学的各个分支用一中简约的数学思想统一起来?这个难题有许许多多的数学工作者在为之奋斗,并取得了一的成绩,群论的建立就是其中优秀的范例.难以想像,如果对数学的理论体系没有一定的了解,并且不注重逻辑思维的过程,而又试图解决这一问题是多么困难的事.(3).数学研究要以一种科学的态度去对待.就比如马克思主义辩证思想,只要我们的数学研究秉承着这样一种思想,就不会走太多的弯路,更不会走上歧途.中国古代数学是与玄术并行发展的,这难免阻碍了数学的发展.而由于中国文化的特点,这种思想依然对一大批数学工作着有着较深的影响.我们的数学要发展和创新就不能不摒弃一切有碍数学发展的因素.(4).我们的每个理论研究者都应密切关注国内国外的学术动态,吸收一切有用的、正确的、外来的文化与知识,而不能做一个闭门造车的数学工作者.数学发展至今,很多

分支都已经发展地相当完备了,一个研究者倘若对世界数学在本领域的现状缺乏了解的情况下开展研究工作,必定会走弯路.多元化的信息时代为我们提供了便捷的世界文化知识交流渠道.网络就是很好的例子,我们可以充分地加以应用,从而共同推动数学的发展.(5).建立健全的国家发展体制.只有在一种迫切的发展动力下,才能激发人的潜力,从而创造出成绩.当代中国经济发展迅猛,生产力不断发展壮大.这种状况对我们的每个数学工作者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只要我们的数学工作者将目光更多地投入到生产实践中去,让科学服务于生产实践,就能有所成就,有所创新.6 结束语

中国传统数学思想具有显著的民族性特征.我国传统数学是沿着注重从实践经验中产生和发展数学的思维方式发展数学的,擅长于算,运算主要以算筹作为工具.但同时却又在逻辑思维上存有欠缺.这与西方许多国家发展数学的道路是不同的.中国传统数学思想有着自已的渊源和模式,有其长,也有其短.在初等数学领域之内,正是这种传统数学思想把我国数学推向世界的最高峰.许多国家与我国相比,望尘莫及.好的传统我们应当学会继承和发展.我们应当好好研究中国古代数学的独特之处,并将其加以应用,以指导当代的数学研究工作.对于落后不利于数学发展的思想我们又要学会放弃,就比如中国古代数学曾一度故步自封,这是极其不利于其自身发展的做法.我们要从中吸取教训,努力加强中西文化交流,尽可能多得吸取西方数学的精华与长处.这样我们的数学才能在真正意义上走想成熟.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数学思想,“纯粹的”民族传统是不行的,要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我们应该恰当调节数学和环境的关系,为数学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机制.并建立一套完善的理论体系,把应用广泛地拓展开来.另一方面我们要提高数学抽象结构,加强其内在联系,注重分析,全面把握,只有这样才是真正意义上认识了我国古代数学思想中体现出来的优与劣,我们的数学也才能拥有一片光明的前景.致谢:本论文的顺利完成主要得益于张正才教授和李圣国老师的辛勤指导和帮助.在此表示感谢!

参考文献

文献资料

[1] http://.[2]王树禾, 数学思想史,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3.[3]王青建, 数学史简编,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4]朱家生, 数学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5]李迪,数学史研究文集,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0.[6]李文林, 数学史教程,2000.[7]李继闵, 《九章算术》导读与注释型,1998.[8]郭书春, 中国古代数学,1997 [9]袁小明 胡炳生 周焕山,数学思想发展简史,1992.[10]高隆昌 胡勋玉,中国数学的智慧之光,1992.[11]项观捷,中国古代数学成就,1988.[12]李惠民,漫谈古代数学,1986.[13]傅钟鹏,中华古数学巡礼,1984.[14]陈竹如,破译科学的密码——中国古代数学.[15] 毛建儒,对中国近代数学落后原因的分析,自然辩证法研究,2001.[16]王乃信,许瑞峰,傅向华.中国古代数学的辉煌与衰落.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2001(1):110-114

[17]郭华光,张晓磊.试论中国古代数学衰落的原因及启示.数学教育学报,2001(10):95-98 [18]郭金彬.“算经十书”数学思想简论.厦门大学学报,2003(1):100-107

[19]陈莉,马浩.中国古代数学发展缓慢的启示.黄山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2):112-114

[20] 刘明海 , 张素亮 THE POSITION OF THE AIENT MATHEMATICS IN CHINA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WORLD MATHEMATICS Journal of Qufu Normal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21]王汝发 , 陈建兰 The Effect of the I Ching on the Anciant Mathematical Thoughts,Journal of Lanzhou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22] Li Wenlin ,The Development and Influence of Chinese Classic Mathematics, Bulletin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23] XU Rui-feng ,The brightness and decline of the ancient Chinese mathematics, Journal of Northwest Sci-Tech University of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24] 王汝发,The Impact of the “Nine Chapter Arithmetic” o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Ancient Mathematics,Zhejiang Journal of Animal Science and Veterinary Medicine.

第三篇:中国古现代诗歌

中国古代诗歌分类

一.诗按音律分,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古体诗和近体诗是唐代形成的概念,是从诗的音律角度来划分的。

(1)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①楚辞体:是战国时期楚国屈原所创的一种诗歌形式,其特点是运用楚地方言、声韵,具有浓厚的楚地色彩。东汉刘向编辑的《楚辞》,全书十七篇,以屈原作品为主,而屈原作品又以《离骚》为代表作,后人因此又称“楚辞体”为“骚体”。②乐府:本是汉武帝时掌管音乐的官署名称,后变成诗体的名称。汉、魏、南北朝乐府官署采集和创作的乐歌,简称为乐府。魏晋和唐代及其以后诗人拟乐府写的诗歌虽不入乐,也成为乐府和拟乐府。如《敕勒歌》《木兰诗》《短歌行》(曹操)。一般来说,乐府诗的标题上有的加“歌”“行”“引”“曲”“吟”等。③歌行体:是乐府诗的一种变体。汉、魏以后的乐府诗,题名为“歌”“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都是“歌曲”的意思,其音节、格律一般都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以后遂有“歌行”体。到了唐代,初唐诗人写乐府诗,除沿用汉魏六朝乐府旧题外,已有少数诗人另立新题,虽辞为乐府,已不限于声律,故称新乐府。此类诗歌,至李白、杜甫而大有发展。如,杜甫的《悲陈陶》《哀江头》《兵车行》《丽人行》,白居易的许多作品,其形式采用乐府歌行体,大多三言、七言错杂运用。

中国古代诗歌大致可分为诗、词、曲三类,按照内容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哲理诗。按照形式可分为古体诗、近体诗、自由诗(现代诗)。

1、古体诗(或“古风”),这个名称始于唐代,唐人把当时新出现的格律诗称为近体诗,而把产生于唐以前较少格律限制的诗称为古体诗,包括《诗经》、乐府诗、南北朝民歌等。后人沿袭唐人说法,把唐以前的乐府民歌、文人诗、以及唐以后文人仿照它的体式而写的诗歌,统称为“古体诗”。按照诗句的字数,有四言(如《诗经》)、五言(如“汉乐府”诗)、七言(如曹丕《燕歌行》、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杂言(如李白《蜀道难》)等。古体诗押韵较自由。

2、近体诗,又称格律诗是唐代形成的一种诗体,其平仄、声韵、节奏、结构、字数、停顿都有统一严格的规定。可分为绝句和律诗两种,绝句每首四句,一二四句末字须押韵(第三句末字可不押),根据每句字数又分为五言绝句和七言绝

句,绝句可看作律诗的截取。如《山行》和《秋词》均为七言绝句,《秋词》一二四句末字“寥、朝、霄”押ao韵。律诗一般为八句,超过八句的称为排律(或“长律”)。一般的律诗每首四联八句,两句为一联,分首、颔、颈、尾联,其中颔联、颈联上下两句必须对仗(修辞称对偶),二四六八句末字须押韵(首句末字可押可不押),根据每句字数又分为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如《登高》为七律,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两句形成工整的对仗,一二四六八句末字“哀、回、来、台、杯、”押“ai”韵(古时回、杯亦押“ai”韵)。

3、词是唐代末期兴起,兴盛于宋代的一种诗歌艺术形式。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又称曲子词、长短句、诗余、琴趣,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诗和词都属于韵文的范围,但诗只供吟咏,词则入乐而歌唱。每首词都有一个表示音乐性的曲调(即词牌)。一般都分两段(叫做上下片或上下阕),字数和句子的长短都是固定的,有一定的格式。声韵规定严格,用字分平仄。句式参差不齐,句子长短不一。宋词在风格上分豪放派和婉约派两种,豪放派代表人物是苏轼、陆游、岳飞和辛弃疾,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是柳永,周邦彦,晏殊,秦观和李清照。

4、曲是继唐诗宋词之后兴起,兴盛于元代的一种诗歌艺术形式,包括杂剧和散曲两种,是元代文学主体。杂剧就是戏剧,一般有四折戏加一个楔子组成,一折相当于现代戏剧的一幕;楔子相当于序幕或过场,放在全剧开头或中间。散曲是一种同音乐结合的长短句歌词,散曲的兴起和词的衰退几乎是同时的,它包括小令、套数,之所以称为“散”,是与元杂剧的整套剧曲相对而言的,同时。相对于词,体式相近,相对自由,可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且多使用口语。小令又叫“叶儿”,是单个的曲子。'套曲',又称“套曲”“散套”,通常由同一宫调的若干曲子连缀而成。曲因是配合音乐的长短调,不论散曲或戏曲,其曲子前一般都标明宫调和曲牌名,且每种曲牌都属于一定的宫调,如《[越调]天净沙·秋思》[越调]即表明宫调为越调,曲牌为天净沙。

二.按内容来分类:可分为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山水田园诗、战争诗、行旅诗和闺怨诗、送别诗、边塞诗、悼亡诗、。(1)怀古诗。

一般是怀念古代的人物和事迹。咏史怀古诗往往将史实与现实扭结到一起,或感慨个人遭遇,或抨击社会现实。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感慨个人遭遇,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年过半百,功业无成。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表达对朝廷苟且偷生的不满,抨击社会现实。也有的咏史怀古诗只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与评价,或仅是客观的叙述,诗人自身的遭遇不在其中,诗人的感慨只是画外之音而已。如,刘禹锡的《乌衣巷》,今昔对比,表达了诗人的历史沧桑之感。(2)咏物诗。

咏物诗的特点: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等表现手法。(3)山水田园诗。

南朝谢灵运开山水诗先河,东晋陶渊明开田园诗先河,发展到唐代,有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人物是王维、孟浩然。山水田园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4)战争诗。

从先秦就有了以边塞、战争为题材的诗,发展到唐代,由于战争仍频,统治者重武轻文,士人邀功边庭以博取功名比由科举进身容易得多,加之盛唐那种积极用世、昂扬奋进的时代气氛,于是奇情壮丽的边塞诗便大大发展起来了,形成一个新的诗歌流派,其代表人物是高适、岑参、王昌龄。(5)行旅诗和闺怨诗。

古人或久宦在外,或长期流离漂泊,或久戍边关,总会引起浓浓的思乡怀人之情,所以这类诗文就特别多,它们或写羁旅之思,或写思念亲友,或写征人思乡,或写闺中怀人。写作上或触景伤情,或感时生情,或托物传情,或因梦寄情,或妙喻传情。

鉴赏这类诗要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确定情感类别;抓住意象,构建图景;抓住关键词语,体味艺术特点。(6)送别诗。

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讯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故古人特别看重离别。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一个永恒的主题。因各人的情况不同,故送别诗所写的具体内容及思想倾向往往有别。有的直接抒写离别之情,有的借以一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有的重在写离愁别恨,有的重在劝勉、鼓励、安慰,有的兼而有之。

(五)现代诗歌的分类

诗歌的分类也有多种方法,根据不同的原则和标准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种类。基本的有以下几种:

1.叙事诗和抒情诗。这是按照作品内容的表达方式划分的。

(1)叙事诗:诗中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通常以诗人满怀激情的歌唱方式来表现。史诗、故事诗、诗体小说等都属于这一类。史诗如古希腊荷马的《伊里亚特》和《奥德赛》;故事诗如我国诗人李季的《王贵与李香香》;诗体小说如英国诗人拜伦的《唐璜》,俄国诗人普希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2)抒情诗:主要通过直接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来反映社会生活,不要求描述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如,情歌、颂歌、哀歌、挽歌、牧歌和讽刺诗。这类作品很多,不一一列举。当然,叙事和抒情也不是绝然分割的。叙事诗也有一定的抒情性,不过它的抒情要求要与叙事紧密结合。抒情诗也常有对某些生活片断的叙述,但不能铺展,应服从抒情的需要。

2.格律诗、自由诗和散文诗。这是按照作品语言的音韵格律和结构形式分类的。(1)格律诗:是按照一定格式和规则写成的诗歌。它对诗的行数、诗句的字数(或音节)、声调音韵、词语对仗、句式排列等有严格规定,如,我国古代诗歌中的“律诗”“绝句”和“词”“曲”,欧洲的“十四行诗”。

(2)自由诗:是近代欧美新发展起来的一种诗体。它不受格律限制,无固定格式,注重自然的、内在的节奏,押大致相近的韵或不押韵,字数、行数、句式、音调都比较自由,语言比较通俗。美国诗人惠特曼(1819—1892)是欧美自由诗的创始人,《草叶集》是他的主要诗集。我国“五四”以来也流行这种诗体。(3)散文诗:是兼有散文和诗的特点的一种文学体裁。作品中有诗的意境和激情,常常富有哲理,注重自然的节奏感和音乐美,篇幅短小,像散文一样不分行,不押韵,如,鲁迅的《野草》。

(八)古诗应用题

根据提供的实际情况,运用学过的诗句填空。

1.在期末写评语时,老师会祝你来年:(“更上一层楼。”)

2.小明成天心思不在学习上,请你用学过的诗句劝他:(“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3.当我们浪费粮食时,老爷爷经常用唐代李绅的诗句来教育我们:(“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4.有时候,有些人对自己所处的环境下正在做的事情反而不及旁人看得清楚,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宋朝诗人苏轼在《题西林壁》中的诗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说明的就是这个朴素的道理。5.当我们要报答母亲的深恩时,我们会很自然地吟诵起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6.当我们在外地过节时,常引用唐代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来表达对家人的怀念。

7.现在人们常用《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来表达对远别好友的深情厚谊。

8.来到瀑布脚下,仰望瀑布倾泻而下,泼洒飞流,我不禁想起(“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诗句。

9.昨晚有一道数学题,我绞尽脑汁,百思不得其解。就在我(“山重水复疑无路”)时,爸爸走过来,经他一点拨,我豁然开朗,真是(“柳暗花明又一村”)。10.爷爷七十大寿,大家祝爷爷:“福如东海,寿比南山”。爷爷却叹道:(“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我赶紧把爷爷的话打住:“(‘霜叶红于二月花’)。爷爷,您的身子骨比年轻人还壮实呢。”爷爷高兴地笑了。

古代诗歌题材分类

1.思乡怀人诗

思乡指客居在外的人思念家乡亲人,怀人指怀念异地的亲朋好友,思妇闺情诗也在此外。常用艺术手法有借物抒情、借景抒情、直抒胸臆、虚实结合、细节描写、想象、用典、修辞等。常见的意象有杨柳、明月、鸿雁、杜鹃、鹧鸪、双鲤、尺素、梅花、燕子等。例1.《闻雁》(韦应物)

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寒塘》(赵嘏)

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乡心正无限,一雁度南楼。

两首诗都写到雁,雁是候鸟,春秋迁徙。秋天,大雁仿佛在奋力飞回故巢。这种景象每每牵动游子的思乡之情。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寄寓自己浓浓的乡愁。

例2.《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作者通过一幅想象的画面,即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以此来表现“思家”。其中“抱膝”二字生动地勾画出作者默默呆坐的神态,用“灯前”自然引出“影”,而“伴”字又将“影”和“身”联系起来,抱膝枯坐的“影”陪伴抱膝枯坐的“身”,显得形影相吊,充分反映出作者思家时的一种孤寂之情。

2.写景咏物诗

这类诗作,多以自然界的景物为写作对象,在景物中寄寓诗人的情感,表达诗人的志向。常见的艺术手法有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象征(托物言志)、动静结合、视觉与听觉描写、细节描写、比喻、拟人、夸张、双关等。例3.《春行即兴》(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木,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均有特色。但诗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诗中“花自落”、“鸟空啼”之景都显出了山中的宁静,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例4.《蝉》(虞世南)

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作者托物寓意,借蝉的形状和生活习性表明立身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自能声名远播,表达出对人的高尚品格的热情赞美。

3.忧国伤时诗

这类诗抨击统治者醉生梦死、荒淫无耻的腐化生活,关心人民的疾苦,对劳动者寄寓了深切同情,忧虑时局,呼唤光明,表达了炽热的爱国情怀。常见手法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对比、衬托等。常见意象有神州、山河、草木、征夫、烽火、田稼等。

例5.《江阴浮远堂》(戴复古)

横冈下瞰大江流,浮远堂前万里愁。最苦无山遮望眼,淮南极目尽神州。这首诗写作者登江阴浮远堂遥望中原时,因国土沦陷而产生的忧愁和痛苦,“最苦无山遮望眼”一句对此表现得最为强烈和集中。该句一反常人登高时希望极目远望的惯常心理,在写法上别出蹊径,通过诗人望之则不忍、不望又不能的矛盾心理,充分表达了国耻不报、国土不归的极度悲愤心理。

4.咏史怀古诗

这类诗有的借古事、古人、古迹等生发议论,托古讽今,抒发昔盛今衰的伤感;有的孤影自怜,感慨自身,抒发怀才不遇的感慨,表达了自己追慕古贤,意欲建功立业的理想。常用艺术手法有借景抒情、直抒胸臆、虚实结合、用典、修辞等。用于此类诗的意象有黍离、商女、明月、城池、流水、野草、燕子等。例6.《江城子》(欧阳修)

晚日金陵岸草平,落霞明,水无情。六代繁华,暗逐逝波声。空有姑苏台上月,如西子镜,照江城。

这首词明写眼前实景,暗寓历史沧桑。词中“水无情”明写落日余晖中金陵城外长江浩荡东去的景色,暗指六朝帝王被历史无情地淘汰,他们荒淫奢侈的生活一去不复返。“空有”明写六朝繁华逝去,只剩月亮高挂,暗寓警示后人不要重蹈覆辙之意。

5.赠友送别诗

这类诗多抒写离情别绪,抒发别离的孤苦,表达对朋友亲人或爱人的依恋,对人间种种美好情感的珍惜。或互相勉励,表明心志。常见手法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借物抒情、想象、烘托、比喻等。用于本类诗的意象有阳关、长亭、劳歌、南浦、柳岸、流水等。例7.《赋得暮雨送李胄》(韦应物)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这首送别诗主要篇幅是写景,将离别之情寓于这些景中。黄昏时分,诗人伫立在细雨蒙蒙的江边,看到船帆被细雨打湿而变重,鸟翅因沾雨而无法轻巧地飞翔,天朦朦胧胧看不清通海处,远处江边的树却显得十分滋润,情与景巧妙妙地结合,表达了诗人的送别之情。

6.羁旅行役诗

这类诗多写游客浪子出门在外,眼前景触发了对遥远故乡的思念和温馨家庭的憧憬,以及行旅途中的艰辛与痛苦。常见的艺术手法有借景抒情、直抒胸臆、虚实结合、修辞等。用于此类诗的意象有油灯、鸡鸣、车铎、板桥、山路、鸿雁、落日、秋风、孤帆等。例8.《江汉》(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片云”在空中飘荡,就像自己漂泊异乡,漫漫长夜中,月亮和自己都是如此的孤独寂寞。“落日”比喻自己黄昏暮年,秋风则是眼前实景,与“落日”虚实结合,塑造了一种天高地远、孤月独照的冷清意境。

7.山水田园诗

这类诗大多寄情山水,醉意田园,表达了对山水景物的喜爱,对田园生活的满足,流露出归隐田园的愿望,对清闲安逸生活的羡慕或自得之情,也从侧面反映出社会的黑暗和官场的险恶。有的也反映了对祖国山川的热爱。常见的艺术手法有侧面烘托、借景抒情、动静结合等。常见意象有溪水、山石、松林、野老、柴门、墟里、桑麻、南亩、五柳、明月、渔歌等。例9.《过香积寺》(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这首诗描写深山古寺环境景色:古木、山峰,渺无人迹的山径,被危石阻遏的幽咽泉声,照在深苍松林上的凄冷日色,还有空寂曲折的潭岸,都是那么萧瑟暗淡、幽冷阒寂,给人以远离世间尘嚣之感。这既是诗人赴寺途中实见实闻的景物,也是他消极出世的禅寂心境的写照。诗人正是要一步一步地引领读者进入他所企求的无烦扰的寂静禅境。

8.边塞征战诗

这类诗或抒发戍卒思归之苦,或抒发思妇忧亲之情,或抒发边关将士立功边陲之志。风格或悲壮或凄苦或豪迈。这类诗描写了战争给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反对战争、向往和平的主题;有的还指出了统治者为争权夺利而不顾百姓死活的残暴本质。常见的艺术手法有借事抒情、借景抒情、动静结合、想象、用典、修辞等。常见意象有关山、明月、羌笛、长城、冰雪、羽书、刁斗、瀚海、楼兰、单于等。

例10.《从军行七首》(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前三句叙事抒情,后一句写景。以景作结,寓情于景。其中“琵琶起舞换新声”与“边愁”对照着写,更显示出听者深重的别情边愁,这是任何欢乐的新曲都无法排遣的。

例11.《征人怨》(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诗句借金河、玉关、青冢、黄河、黑山等边塞地名,写了征人的戍边生活。

9.身世感怀诗

有的抒发离乱或劫难之余的片刻欢娱之情,有的则表达身世低下的不平之意。前者常用奔流、群山、啼鸟等意象,而后者则多用涧草、山峰等高下之物来表达。

例12.杜甫“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做钓钩”

诗人在**飘泊中暂时在成都草堂安生,幸得友人相助,生活倒也恬然自乐,于是有了上述诗句。例13.<昭君怨>(郑域)

道是花来春未,道是雪来香异。竹外一枝斜,野人家。冷落竹篱茅舍,富贵玉堂琼榭。两地不同栽,一般开。

以两种生活环境下的梅来喻两种处境,但“一般开”则表达出了“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的孤高傲岸品质。

10.谈禅说理诗

这类诗,或阐发禅理玄机,表达对人生的某种顿悟;或借景说理,表达人情世路中的一些哲理。常用手法有借景抒情、直抒胸臆、对比衬托、设疑质问等。常见意象有鸣钟、流水、空城、烟云、大道、富贵等。例14.《观书有感》(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本诗借一鉴方塘的清澈,表达了读书使人头脑清明的深刻道理。

11.悼亡游仙诗

这类诗借写与神仙交游,进入一派极乐世界。虽然有些表达长生不老、醉生梦死的奢侈不切之意,无现实意义,但也不乏一些诗作借在仙境的超脱来反映对现实的不满和无奈,也有其积极意义。常用艺术手法有借景抒情、虚实结合、夸张、卒章显志等。常见意象有醉态、梦境、仙人、深山、怪石、松鹤、棋枰、歌舞等。

例15.《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

名为仙境一梦,实为人生一梦,你看:渴慕—迫切—豪迈—虚幻—迷醉—惊险—极乐—幻灭。既然看破了社会官场,不过“古来万事东流水”,也便可以弃之而去,“暂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了。、宫怨诗与闺怨诗

这两类诗都以女性心态为描写对象。宫怨诗专写古代帝王宫中宫女以及失宠后起的怨情;闺怨诗则主要抒写古代民间弃妇和思妇(包括征妇、商妇、游子妇等)的忧伤,或者少女怀春、思念情人的感情。元稹《行宫》“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朱庆余《宫词》“寂寂花时闭院门,美人相并立琼轩。含情欲说宫中事,鹦鹉前头不敢言。”杜牧《秋夕》“银烛秋光

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王昌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歐陽脩《蝶戀花》“庭院深深深幾許?楊柳堆煙,帘幕無重數。玉勒雕鞍遊冶處,樓高不見章台路。

雨橫風狂三月暮,門掩黃昏,無計留春住。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秋千去。”

13、题画诗

在中国画的空白处,往往由画家本人或他人题上一首诗。诗的内容或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谈论艺术的见地,或咏叹画面的意境。诚如清·方薰所云:“高情逸思,画之不足,题以发之”(《山静居画论》)。这种题在画上的诗就叫题画诗。

14、哲理诗

是表现诗人的哲学观点、反映哲学道理的诗。这种诗内容深沉浑厚、含蓄、隽永,多将哲学的抽象哲理含蕴于鲜明的艺术形象之中。篇幅短小精悍,大都是四句的绝句。如苏轼的《题西林壁》《琴诗》。

总之,有下列思想内容值得关注:忧国忧民、当道昏庸、山河沦丧、离乱痛苦、同情百性、怀古咏史、借古讽今、昔盛今衰、国家前途、蔑视权贵、愤世嫉俗、仕途感喟、怀才不遇、寄情山水、田园情趣、归隐田园、登高览胜、伤春悲秋、闺思春怨、忆友怀旧、思乡念亲、相知相思、别恨离愁、建功立业、报国无门、壮志难酬、青春易逝、触景生情、羁旅愁思、孤独惆怅、寂寞伤感、闲适愉悦、遭贬激愤、坚守节操、表现哲理、感奋振作、激励友人等。

第四篇:宝石学概论 第12讲 中国古玉文化

中国首饰网:http://www.xiexiebang.com中国首饰论坛:http://bbs.001gem.com数据库:http://data.001gem.com

第11章 中国古玉及玉文化

11.1 概述

玉在中国起源之久,可能在全世界没有哪个国家可以相比的。据考证,全世界最早认识石头,对它作出分类的,是我们中华民族;最早把石头中具有最美的一类叫玉的,也是我们中华民族。中国古玉不但历史悠久,而且影响深远,玉和中华民族的历史、政治、文化和艺术的产生和发展存在着密切关系,它曾影响了中华民族世世代代人们的观念和习俗,影响了中国历史上各朝各代的典章制度,影响了一大批文学、历史等著作。中国古玉器世代单件作品的产出与积累,与日俱进的玉器生产技艺,以及与中国玉器相关的思想、文化、制度,这一切物质的、精神的东西,构成中国独特的玉文化,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一个重要的分支而光照全世界。鉴赏中国古代玉器,我们不但要欣赏它们的工艺价值,更要研究它们深刻的文化内涵。因此本章有必要向鉴赏者就中国古玉及玉文化基本内容作简要介绍,目的是引起鉴赏者对中国古玉及玉文化的兴趣和重视。

11.2 中国古玉简介

11.2.1 中国古代对玉的认识

从今天的宝玉石学的角度讲,玉石是由矿物集合体组成的、能用来雕琢玉器工艺品或做其它珠宝饰品的多晶质、隐晶质和非晶质材料的总称。但在古代,由于缺乏对玉石自然属性的了解,人们主要强调的是它们的社会属性,因而,中国古代对玉的认识与今天相比差别较大,究何所指,有时难以决断。但一般来讲,中国古代对玉的认识和理解有下列几个特征。

1、以色辩玉

玉石被中国古代称为“美石”,美与不美主要表现在颜色上。在当时的特定条件下,古人不可能从物理学和化学的角度对玉作出本质的定义,只能以直觉为基础,以多数人的喜好和公认为依据,因此以色辨玉必然是古人识玉的一大法则。例如章鸿钊所著《石雅》中清楚写到:“古人辨石,所重在色而不在质。其色相似者,其名恒相袭”。其它描述玉的古籍,如《渊鉴类涵》、《潜确类书》、《玉纪》等均将颜色作为辨别玉和进行等级划分的主要依据。

2、玉与器同称

中国的文字,往往一字多义,古文尤甚。一个“玉”字,按传统习惯的用法,是包含了玉石和玉器两方面的涵义。玉石是未经雕琢的原料,玉器则是已经琢磨而成的器物。这两个概念照理说是不可混用的,但在古籍之中,却大多是用一个“玉”字概括之,说玉石是它,说玉器也是它。玉与器同称这种现象跟古人对玉崇拜的起因和心理有关,玉为人所爱,首先就在于它的优良品质,无论琢磨也好,不琢磨也好,发挥作用的是其美质,所突出的也是其美质。《礼记·效特性》曰:“大圭不琢,美其质也”;“玉之美,在其质,由其质”。正因为古代人们较看重玉石和玉器的质,故琢磨与未琢磨就不那么重要了,这种情况也反映了当时的认识水平。

3、玉的认识与政治、文化意识或道德标准密切联系

中国首饰网:http://www.xiexiebang.com中国首饰论坛:http://bbs.001gem.com数据库:http://data.001gem.com 根据中国古代有关的历史文献记载和考古发掘的资料,并根据见之于史册各种神话故事和流传于民间的大量传说,中国古代关于玉的概念归纳起来有五种说法:万物主宰说:这种说法将玉的地位推崇为万物的主宰;天地之精说:这种说法将玉形成归纳为天地之精华;道德楷模说:玉在礼仪上被标榜为道德的楷模;辟邪除崇和延年益寿说:这种说法相信玉具有超自然的力量,因而玉被用作巫术活动的主要器具。玉还具有治病以及延年益寿的功能。这一认识从今天科学的角度看,应具有相当的科学基础。这些说法就其实质来讲,是表明当时玉的认识与政治、文化意识或道德标准密切相关,这一整套玉的理论完全是以玉论人,讲的是当时统治阶级的形象。

11.2.2 品种和用途

中国古玉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其品种日趋繁多,形成了一个特殊的庞大家族。不同着眼点,可有不同的分类。本书仅从中国古玉的用途出发,对其品种及用途作简要介绍。

1、石器类

本应是人类最初的主要生产工具,盛行于人类历史的最初阶段,但从玉石学的角度看,它们是一类特殊的玉器,因为许多石器都符合耐久、美丽等特征,考古发现的许多石器也是用今天的玉石材料制成的,同时它们也记录了当时人类行活状况的许多信息而具有较大的科学研究价值。从考古发掘的情况看,石器的主要品种有:石核石器、石片石器、刮削器、尖状器、石钻、石簇、石核、小石片、石砧、砸击石器、锤击石器、石锥、石纺轮、石钺、石耜、石铲、石锄、石犁、石戈、石凿、石锛、石斧、石刀、石镰、石磨盘、石磨棒、石杵、石臼、石珠、石环等。

2、礼乐器类

这类玉器各种中国古玉中最重要的类型之一,是古代进行祭祀活动、朝享、交聘、军旅等礼仪活动中所用的玉器,其品种繁多,主要品种有:

(1)玉璧:是“六瑞”中出现最早、使用时间最长的一种礼器。呈圆形、片状,中部有孔。环状实体部分称“肉”,孔洞部分称“好”。比例有严格的规定:《尔雅》有:“肉倍好,谓之璧”之说。其形状如图11-2-1。玉璧的颜色为天蓝色,是礼天的玉器品种,因此,《周礼·春官·大宗伯》有“以苍璧礼天”之记载。

图 11-2-1 玉璧的形状和尺寸示意图图 11-2-2 玉琮和形状示意图

(2)玉琮:一种中间为圆筒状,外圈为正方或钝角四方形的器物,见图11-2-2。琮的材料要求为黄色,琮是礼地的品种,因此,《周礼·春官·大宗伯》有“以黄琮礼地”的记载。玉琮的外方内圆代表了天圆地方的观念,中间穿孔代表天地之间的沟通。此外,玉琮还被用于符瑞、敛葬等。

中国首饰网:http://www.xiexiebang.com中国首饰论坛:http://bbs.001gem.com数据库:http://data.001gem.com(3)玉圭:是一种扁平长方体器物,它是六瑞中最为每繁杂的一种重要礼器。若板状器顶端为平的,称平首圭,顶端为尖的则称尖首圭,其形状见(图11-2-3)。制作圭的材料要求是青色的,它是礼东方的器物,因此,《周礼·春官·大宗伯》有“以青圭礼东方”的记载。此外,玉圭还用于代表地位高低、符节、行使征守恤荒、和难聘女、治德结好、易行除慝等功用。

图11-2-3 圭的形状示意图

(4)玉璋:是一种扁平长方体器物,一端斜刃,另一端穿孔,《说文》云:“半圭为璋”。其形状见图11-2-4。玉璋也是六器之一,作璋的玉材要求其颜色是红色的,璋是礼南方的器物,因此,《周礼·春官·大宗伯》有“以赤璋礼南方”的记载。

图11-2-4 璋的形状示意图

(5)玉璜:是一种圆心略缺的半圆形片状物,两端各有一孔。《说文》释璜:“半璧也”。但考古发掘的实际情况表明,大多数璜仅三分之一璧(图11-2-5)。璜也是六器之一,且是其中样式最繁硕、数量最多和流行时间最长的一种礼乐玉器。做璜的玉材要求其颜色为黑色,璜是礼北方的器物,因此《周礼·春官·大宗伯》有“以玄璜礼北方”的记载。此外,玉璜也作为佩饰物。

中国首饰网:http://www.xiexiebang.com中国首饰论坛:http://bbs.001gem.com数据库:http://data.001gem.com 图11-2-5 璜的形状示意图 图11-2-6 琥的形状示意图

(6)琥:是圆雕形片状体或饰虎纹形的虎形器(图11-2-6)。要求做琥的材料为白色,琥是礼西方的器物,因此《周礼·春官·大宗伯》有“以白琥礼西方”的记载。同时,玉琥也是王候用以调兵的信物。

(7)珑:龙形玉器。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历代关于龙有无数神奇的传说。许慎《说文》中解释:“龙是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秦汉以后,玉龙主要是作为“祷旱玉”,民间认为龙能呼风唤雨。

(8)玉磐:一种标准形制如矩形尺状的器物。中国上古时,玉磐是宫廷举行大礼秦乐时的主要打击乐器。

(9)玉册:是由数块扁平长条形玉片组成,上面书刻文字,内容有祭祀、明誓、悼文、记史等,是上层统治者的专用物。

3、佩饰类和装饰类

佩饰类和装饰类玉器的品种繁多,十分庞杂,大致说来有头饰、耳饰、项饰、手饰、身饰几大类。以下对其中几个常见的品种作进一步描述。

(1)瑷:圆形板状体,中间有一大孔,其孔径与其边缘之比为1:2,《尔雅》中有:“好倍肉,谓之瑷”可用证明。瑷主要作佩饰用,但也有其它用途,例如作请召的信物,《旬子》说:“召人以瑷”,还作为引导君王上阶之器,以免君王失坠等。

(2)环:形同璧,区别在于肉和好的比例,《尔雅》云:“肉好若一谓之环”。古人佩环是为了象征自始至终不渝的精神,除佩饰外,还用来传递回归、回还的信息。

(3)块:是一种带缺口的环形器,产于新石器时代,常作耳饰。古人佩块有两个含义:一是决断事物;二是表示断绝之意。

(2)冲牙:片状长牙形玉器,是佩带在人身较下部的玉器。

(3)玉翁仲:人形佩饰。传说翁仲姓阮,越南人,秦朝时来到中国,他体高魁梧,作战勇敢,攻无不克,为纪念他,人们将他的像制作成不同的雕塑和佩饰,并用来驱魔避邪、保全平安。

(4)玉刚卯、严卯:方柱形玉器。中间有一穿孔,一般是用白玉琢作,成双成对。严卯刻文曰:“疾曰严卯,帝今夔化,慎玺固伏,化兹灵殁,既正既直,既觚既方,赤疫刚瘅,莫我敢当。”汉代贵族习惯佩饰刚卯,认为可以去凶化吉。

(5)玉斛:角形圆柱体,《礼·内则》云:“左佩小玉斛,右佩大玉斛”,除佩饰外,还有实用价值。

(6)玉剑饰:用于剑及鞘上的装饰玉件,常见的有剑首、剑格、遂、剑等。(7)搬指:体作圆筒形,戴在手指上的玉饰。

(8)玉镯:是一种短筒形腕饰,为古代人们最早和最基本的装饰器件之一,故历代以来,流行不衰。

(9)玉带板(跨):佩带在腰部玉器,由许多玉片缀附在革带上而成,据说由唐高祖李渊所制。玉带板不但作佩饰,而且是身分和等级高低的标志。据《新唐书·东服志》记载:“三品官着金玉带,13跨;四品8跨;五品10跨;

六、七品官是银玉带9跨”。

(10)玉人:人形玉饰品。品种很多,有各种人像、佛像、观音等古人佩玉人饰,一是纪念,二是为了保佑平安。

中国首饰网:http://www.xiexiebang.com中国首饰论坛:http://bbs.001gem.com数据库:http://data.001gem.com 除上述之外,还有如玉鱼、玉片饰、玉坠、玉牌、玉锁、、玉发箍、玉簪、玉笄、玉帽花、玉带钩、玉带扣、玉提携、朝珠、手串、朝带、顶圈、香囊、兽形器、人首形器、飞天、方勒、生肖、法轮等,在此不一一列举。

4、兵器和仪仗器类

玉兵器和仪仗器主要出现在商、周两代,以商代前期最为突出。主要品种有玉戈、刀、戚、钺、牙璋、斧等(图11-2-7)。

图11-2-7 各类玉兵器示意图

5、葬玉类

葬玉开始于新石器时代,盛行于汉代。其品种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作为陪葬之用,即将死者生前使用的玉或专门为死者制造一些玉制品随死者葬于墓中,或是让死者灵魂得到安慰,或是让死者进入阴间仍能飞黄腾达、高官厚禄;第二类是专门的丧葬器,古人迷信“金玉在九窍,则死人为不朽”。丧葬品的主要品种有:

(1)玉衣:有称玉匣或玉柙,用金丝银丝或铜丝将上千块小玉片联串而成的衣服。玉衣起源于汉朝,分金缕、银缕和铜缕三级。皇帝用金缕玉衣;诸侯王、列侯、始封贵人、公主用银缕玉衣;更次一级的用铜缕玉衣。

(2)玉含:是放入死者口中的玉器,含玉有蝉形玉、玉鱼、珠、玉贝等(图11-2-8)。

图11-2-8 几种玉葬器示意图

(3)玉塞:堵在死者九窍(两眼,耳,两鼻孔,口、前后阴)的玉器。塞耳鼻、前后阴者一般器形如棒,横截面或六角、八角或圆形,一端略细,一端略粗,眼塞一般是片状,男子则套以琮形器。

(4)玉握:葬死者时,执在死者手中的玉器。早期并无一定的规定,但汉代盛行握玉豚,即小猪。猪是当时社会的主要家畜,是财富的象征。

6、陈设类

陈设类玉器始见于商、周,但以明清最为多见。主要品种有:

中国首饰网:http://www.xiexiebang.com中国首饰论坛:http://bbs.001gem.com数据库:http://data.001gem.com(1)玉山子,即以玉雕成一座小山,上面雕以树木、房屋和人物,最有名的玉山子是清代如“大禹治水图”等。

(2)玉鼎炉、瓶、壶,即是用玉制成的鼎、瓶(花瓶)和壶。一方面作陈设用,另一方面具有实用价值,如炉用以燃香。

(3)玉屏,是用玉雕琢成的方形或圆形片状玉器,上饰各种花纹,插于木座或玉座上。(4)玉辟邪,是一种神兽,其形象是由西方传入中国的,并在西汉开始流行,被视为吉祥之物。

(5)玉花插,是仿自然的仿生玉雕品,明清两代多见,作品有鸣凤在竹,鹿鹤同春,松竹梅三友,双鱼,白苹等。玉花觚,仿青铜觚的玉雕器物。

(6)玉如意,形状为长柄钩,钩形扁圆。上饰有八仙过海,梅松竹图,鹤桃图,灵芝、万年青松等。

7、生活用器

主要指一些玉制器皿。最早始于商代,如玉茛。古玉中常见的玉器皿有:玉角杯、玉卮、玉奁、玉灯、玉羽觞、玉碗、碟、杯、瓶、文具(砚、笔、印盒、笔筒、笔架等)、酒具、玉璇玑等。

11.3 中国玉文化

11.3.1 中国玉文化的产生

1、什么是中国玉文化?

我们知道,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中国玉文化是我国民族文化的一个分支,它同样是我国古代的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的以玉器为主要内容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2、中国玉文化的产生

中国玉文化的产生有其历史必然性,其原因是多方面的。而且,不同的学者从不同角度也可能有不同的看法。这里提出一些关于玉文化产生原因的看法,以便与鉴赏者交流。

(1)中华民族先民对美的原始追求:与旧石器时期的玉器相比,我国新石器时代玉石器既经过了打磨,又经过了穿孔,这样既保留了原有的实用价值,又具有美观的效果。如果说,拣取自然的石块,进行石打石的处理,说明古人类已经学会了制造和使用工具,那么,磨光和穿孔则意味着中华古代先民不仅已经能够制造高一级的工具,而且在思维当中产生了带有观念形态的内容。尽管用今天的眼光来看,这还是一种极其简单的工艺,可祖先们竟为之实实在在奋斗了几十万年之久。从史学的观点看,这构成了划时代的标志。

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当祖先们把那些色泽晶莹的“美石”,经过耐心细致的打磨,制成带有一定意义的形状,并钻上一个小孔,甚至还穿上自己捻的小绳,将它套在颈项上或挂在胸前,这是一幅多么美妙动人的情景,它说明古人在进行美的追求,标志着人的思想中有了信仰和寄托。玉石具有无比的美丽,无比的坚硬,无比的价值,它与上古先民思想中至上的祖先、至上的自然力、至上的鬼神自然而然地联系在一起了。古代护身符一类的东西正是循着这一自然过程而产生的。在此后的社会发展进程中,更产生了许许多多和玉紧密关联的神话和传说,这都表明在古时候人们的思维想象当中,一块美玉,它对天地四方、对列祖列宗、对电闪雷鸣、对万物生灵都有说不尽的联系和影响力量,这确是一个很重要的飞跃。大量古代的文字记载和大

中国首饰网:http://www.xiexiebang.com中国首饰论坛:http://bbs.001gem.com数据库:http://data.001gem.com 量的出土文物,都在证明着这样一个史实:一块玉、一件件小小的饰物、一点最原始的审美意识和一种最早的信念和虔诚,都不断地被赋于了新的含义,发生着新的作用,并终于孕育了中国特有的玉文化。

(2)玉图腾与中国玉文化:中国原始社会曾有一个被称为玉图腾的阶段,表现为中华民族的先民曾经用带有某种含义的玉刻制品作为民族的标志,历史文献也的确有许多这方面的记载,例如《拾遗记》卷一《少昊》记载,少昊的母亲皇娥在少女的时候,白天乘木筏在苍茫的大海上漫游,有一天她到了西海之滨的穷桑之地,那里生产一种叫孤桑的大树,高达千寻,吃了此树果实会长生不老。在那里,她遇到了神童“白帝之子”,即“太白之精”,她与这位童子同乘木筏,嬉戏于海上,他们用桂树的树干作旗杆,将董茅草结于杆上作旗帜,用玉石雕刻成鸠鸟的形态,装饰在旗杆顶上,即“刻玉为鸠,置于表端”。后来皇娥生下了少昊,称号叫“穷桑氏”,也叫“凤鸟氏”。而且属少昊的各族有元鸟氏、青鸟氏、丹鸟氏,祝鸠氏、鸣鸠氏、鹘鸠氏,这是以玉鸟为图腾的最好体现。

玉石是当时人类用得最多、最广泛的物质,被推为天地之精,既美观又实用。因此,上古之时,先民将玉雕琢成鸟兽等各种图案,作为图腾崇拜,而且围绕图腾标志,还产生了一些原始的公共活动,如包括原始音乐,原始歌舞在内的巫术礼仪活动等,反映了玉图腾是远古文化和意识形态-玉文化萌芽初期的一种形式。

(3)世系英雄与玉文化:我国关于古代英雄的神话故事很多。这些人战功赫赫,智慧超人,为推动中国原始社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许多神话故事在叙述这些伟大人物时,也将玉融合了进去,例如,传说炎帝时曾“有石磷之玉,号日夜明,以之投水,浮而不下”。其实这是一种磷光效应,但古人却把这种自然现象和炎帝神农的圣德联系在一起,似乎天地为贤人的圣德所感,以致于玉石都显了灵;轩辕黄帝传说是他最早统一了中国,并建立了典章制度的,国人至今仍以作为炎黄子孙而自豪。《拾遗记·轩辕黄帝》中记载他曾“诏使百辟群臣受德教者先列诡玉于兰蒲,席上燃沈榆之香,舂杂宝为屑,以沈榆之胶和之为泥以涂地,分别尊卑华戎之位也。”,这说明黄帝时代已建立了圭玉制度;唐尧是圣德之主,传说他得到了块雕刻着“天地之形”的玉版,说明唐尧圣世,功绩卓著,与其得玉版受天意和知识有关;夏禹治水,奏万古奇功,皆因他得到“蛇身之神”传授玉简的结果。所有这些描述将玉的神格化作用与世系英雄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强烈地表现了古人对玉的狂热宗教情绪。

(4)玉振之声与文学艺术:巫术是古代人类社会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礼天祈福,祭祀祖先等等,《周礼·春官宗伯第三》曰:“若国大旱,则师巫而舞”。就是证明,巫术活动的一般形式是巫师带领一群人边唱边舞边敲。而历史记载和分析表明,敲打的东西就是玉石,《尚书·舜典》曰:“击石拊石,百兽率舞”,这描述了古人进行巫术活动的情景,即敲击玉石发出有节奏的音响,人们模仿着百兽的动作,开始狂热地舞蹈。玉是当时制作乐器的最好材料,古人把这一特征作为衡量玉石的标准,及“其声舒扬,专以远闻,智之方也”。

原始歌舞和巫术礼仪活动在原始社会还是混为一体的,但到了阶级社会,便开始一分为二,发展成社会上层建筑的两个独立的部分,原始歌舞演变成“乐”,巫术礼仪演变成“礼”。一是文学艺术,一是行政典章。玉从参与歌舞,巫术礼仪活动而成为中国古文化的开端之一。

11.3.2 玉在古代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作用

1、中国国家的产生与玉文化

中国首饰网:http://www.xiexiebang.com中国首饰论坛:http://bbs.001gem.com数据库:http://data.001gem.com 国家的产生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社会现象,取决于许多因素。但通过对玉的研究明显看出,玉在中国国家产生的过程中扮演过十分重要的角色,起过极大的推动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玉促进了文明社会的产生,从而为国家产生打下了基础:历史知识告诉我们,在国家形成之前,首先是文明社会的产生。文明社会所包含的现象和内容很多,比如文字的起源和应用、专门治人的劳心者阶层的形成、手工业工匠和作坊的产生、宗教和巫师的出现、工艺美术、装饰绘画及其它艺术品的大量创作和运用等。在这许许多多的文明现象中,玉器和其他文化产物相比,有过独占鳌头、特别引人注目的地位。

(2)玉的一些原始意识逐步演化成了国家意识:同任何国家产生一样,中国的国家历史也经历过由血缘氏族组织向地域组织演进、由氏族社会向古代都市演进的历程。从村落社会到村群社会再到国家政治的过程这是国家产生的一般轨迹,这其中国家意识的产生和形成是关键。玉图腾作为一个氏族和部落的象征,代表了当时人们已有了氏族、组织和地域组织的意识,而且这种意识必然要进一步发展扩大,青铜器的使用,推动了这种发展进程。当玉器的产生和对其的追求进一步发展时,人们赋予了玉器更为丰富的观念形态和内容,这些观念和内容不再是一个氏族或一个村落所独有,它大大超越了氏族地域的界线,成为相当大范围内人们共同的信仰,共同的崇拜,如玉器时代的玉璧和玉琮可广泛出土于中国的各个地域,于是便产生了国家建立之初的意识现象,这些现象在《山海经》和《尚书》中有很多描述。

(3)玉本身的性质推动了私有制社会的发展历程:玉由于难得和稀有,成为当时人们为数不多的奢侈品之一,是权力、地位、财富的象征,为了得到这些东西,便开始了掠夺和占有,谁掠夺和占有的越多,谁的地位就越高。这种过程逐步演化,人与人之间就产生了奴役和被奴役的关系,于是就产生了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

(4)玉推动了古代国家上层建筑的发展:国家的产生需要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包括政治理论、思想文化意识、军队和武器。而在所有的上层建筑的方方面面,玉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玉的礼乐器、工具,仪仗器和葬玉等都是其重要的内容。

总之,玉与中国古代国家的产生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主要原因在于它本身固有的强烈的两重性,即既是实用品,又是艺术品。当作为工具、器物和财富使用时,它属于经济范畴;当它作为艺术品为人们所欣赏时,就能使人联想,遐想以至于幻想。于是乎关于玉的多种神奇观念,包括符合人类善良愿望的观念、迎合统治阶级奢望的观念以及与此有关的各项习俗和规定,都统统产生出来了。玉器的产生要远早于其它材料的工艺品,它最易为上层建筑吸收和运用,客观上只有它具有较早地登上政治舞台的条件。它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其产出数量之大,使用地域之广,运用形式之高,社会理论之丰富,确实无他物可及。因而,当古代社会各种文明最终汇成古代地域内的统一意识形态(即国家意识)时,曾经大量溶进了玉文化这个内容,并在中华民族祖先形成国家的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玉文化与古代国家政治理论的联系

玉在中国古代国家政治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具体还体现在古代关于玉的一些概念和学说上,实际上就是当时国家政治理论的内容。归纳起来有下列四方面内容:

(1)万物主宰说:这一学说认为玉能代表天地四方及人间帝王,能够沟通神与人的关系,表达上天的信息和意志,是天地宇宙和人间福祸的主宰。在古文字中,“玉”字并没有一点,和帝王的“王”共用一个字。《说文·段注》解释帝王的“王”字时,认为王者即“天下归注也。”董仲舒也说:“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参通之者,88 中国首饰网:http://www.xiexiebang.com中国首饰论坛:http://bbs.001gem.com数据库:http://data.001gem.com 王也。”《说文·段注》解释玉的字型为“三玉之连贯也”,即三横一竖象征一根丝线贯穿着三块美玉。另“皇”字则是“白”和“玉”的组合。

古文中“王”“玉”字型相同,绝非是偶然的巧合,“天地人参通”与王之连贯,两者关系奥秒,意味深刻。许多经学典著作中有众多的描述,证明“三玉之连”实际上就代表“天地人参通”。《周礼·大宗伯》记载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本质上就是玉能代表天地四方,通过它,便能勾通天、地、人间的愿望和意识。

(2)天地之精说:这一学说是用天地之精化生万物的思想来解释玉的起源,用阴阳对立的观点来说明玉的本质和作用,从而把玉推崇为事物之尊者,赋予其神奇的魅力。这一学说的论点广见于各种古代文献中,例如《周礼正义》引郑注日:“货,天地所化生,谓之玉也。金玉并天地所化生,自然之物,故谓之货。”,此外《白虎通义·考黜篇》、《财货源统》和《玉纪》等均有相同论述。

(3)道德楷模说:这一学说的内容是将玉石本身所固有的物理性质与当时社会中对于善恶、是非、荣辱、美丑等观念糅合在一起,加以拟人的解释,作为评价,判断人们行为的标准,这种说法也广见于各种古代文献记载中。典型的有《说文》释玉为:“石之美者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鳃理自行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专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挠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技,洁之方也。”

《礼记.聘义》中:“子贡问于孔子曰:‘敢问君子贵玉而贱珉者何也?为玉之寡而珉之多与?’孔子曰:‘非珉之多故贱之也,玉之寡故贵之也。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仁也;缜密似栗,知也;廉而不技,义也;垂之如队,礼也;扣之,其声清越以长,其终绌然,乐也;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孚君傍达,信也;气如白虹,天也;精神见于山川,地也;圭璋特达,德也;天下莫不贵也,道也。诗云: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故君子贵之也。’”

(4)辟邪除崇和延年益寿说:这一说法相信玉具有超自然的力量,认为将玉制品供人佩饰或使用,可增加精神上和心理上的抵抗力量,防御邪气的侵袭,扫除鬼崇的祸患,保障人和物的安全和吉祥。这种说法在古文文献中记载也很多。例《拾遗记·高辛》载:“丹丘之地有夜叉驹跋之鬼,能以赤马瑙为瓶孟及乐器,皆精妙轻丽,中国人有用者,则魅不能逢之”。同时相信玉有使人长生不老的功能,相信通过食玉和服用玉类可以实现永远年轻的目的。这一观念宣扬和使用得最多的大约要推道家的学术和法术了。东晋葛洪著《抢扑子》,其中《仙药》一卷说:“玉亦仙药,但难得耳。”又说:“服金者寿如金,服玉者寿如玉。”等等。

11.3.3 玉与中国的古代文化文学、历史著作

玉对中国的文学、历史著作影响极大,许多著作都以玉作为重要的内容加以论述,如前面提到的《山海经》,《拾遗记》等。这里再以以《三礼》和《红楼梦》为例来对玉与中国古代文学著作的关系作一简要论述。

1、玉与《三礼》

《三礼》是《周礼》《仪礼》和《礼记》的总称。它所叙述的内容是我国古代重要的典章制度,是当时社会中关于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法律等的最高训条。它包含有当时帝王贵族及整个统治阶级的一整套礼节和仪式,也包含有建立这种教条的指导思想。“礼”在当时是用来巩固统治的严格制度,在后世则一直为封建伦理的依据,《三礼》对现代的思想和行为道德规范仍有重大影响。这样重要的《三礼》中关于玉的论述相当多,可以说玉是《三礼》的重要内容,仅以《周礼》而言,玉的规定达数十条,如果把这一部分文字抽出来,足以汇成一部关于我国古玉器从理论到使用各方面的较完整的历史文献。就其内容而言,它包括了我国古玉

中国首饰网:http://www.xiexiebang.com中国首饰论坛:http://bbs.001gem.com数据库:http://data.001gem.com 理论、分类及使用规定;就其使用范围而言,它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法律、外交诸领域;就其用途方式而言,它遍及祭祀、庙制、朝聘、盟会、婚丧、车服、宫室、器物、音乐等方面;就其所能表示的功能而言,它可代表天地鬼神、王权象征、国家财政、人格化身等。正因为《三礼》对玉的关系极大,姚士奇先生提出了“三礼玉论”的观点,其主要内容如下:

(1)管玉机构(玉府):《周礼》明确规定,玉府属于天官,其人员组成:“玉府上士二人,中士四人,府二人,史二人,工八人,贾八人,胥四人,徒四十有八人”,共78人。对玉府藏玉责能,《周礼》也说得很清楚;“共王之服玉,佩玉,珠玉;王斋则共食玉;大丧其含玉复衣裳角枕角泗;若合诸侯则共珠磐玉敦;凡玉之好赐共其货贿”。《周礼》还有一介官名叫典瑞,隶属于春宫,专门管理玉瑞和玉器。“典瑞掌玉瑞玉器之藏,辩其名物,与其用事,设其服饰”。

(2)六器与六瑞:六器与六瑞是古代最重要的礼器,《周礼》也有明确记戴。《周礼》曰:“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皆有牲币,各放其器之色。”“以玉作六瑞,以等邦国,王执镇圭,公执恒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子执谷璧,男执蒲璧”。

(3)玉的用途:《三礼》根据用途将玉分成礼用器、祭用器、丧葬用器、佩用器、财货用、军用器、节用器、嵌用类、食用、乐用等类型

(4)用玉规定:《三礼》还对玉的具体使用方式定下了人人必须严格遵守的规定。其内容包括:鉴玉尚质:即要求玉制品雕刻朴素少纹,着重突出玉的美质,《礼记》有这样的说法,“大圭不琢,美其质也”;执玉尚谨:要求执持用玉时必须严肃认真,不得马虎随便,《礼记·曲礼》是这样讲的,“惟薄之外不趋,堂上不趋,执玉不趋,受珠玉者以鞠,受弓剑者以袂,饮玉爵者弗挥”。“凡执玉,执轻如不克”。“执主器,操币圭器,则尚左手,行不举足,车轮曳踵”;用玉尚慎:古之用玉,公礼用私礼要严格分开,不得混同使用。

总之,《三礼》是我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文学历史著作,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其中众多关于玉的论述是我们研究中国玉文化最重要的参考资料。

2、玉与《红楼梦》

在中国历史上,《红楼梦》是另一部著名的与玉关系密切的著作。作者曹雪芹举家食粥,十年辛苦,泪尽而逝,方哭成《红楼梦》此书,洋洋百万多言。此书原名《石头记》,即从一小小的石头“通灵宝玉”的出土写起,到此石头的失踪而结束,全书借此全面否定了自古被尊为天地之主宰、天地之精的玉器理论观念,全面深刻揭示了封建制度的不合理性,并预示了封建社会必然走向灭亡的客观规律。因此,无论是红学的爱好者,还是古玉文化的爱好者,都有必要从这一角度深入进行一番研究,以进一步深刻理解《红楼梦》这一宏篇巨著的价值和写作的艺术手法。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结合的理解,对玉与《红楼梦》的关系提出几点看法,目的是抛玉引玉,以便引出广大鉴赏者更多的精辟见解。

1、《红楼梦》借“通灵宝玉”对传统玉观念和学说进行了无情嘲讽和否定

通读《红楼梦》,联系到中国传统玉文化理论。我们可清楚地看到,书中“通灵宝玉”的诞生和最终的结局是对封建社会中玉是天地主宰和天地之精学说的无情嘲讽和否定。我们从下列几方面得到验证:

(1)书中的“通灵宝玉”原是娲皇炼制而成,可谓是是天地之精华,但虽经锻炼,而无才补天,继被僧道刻上神奇印记,使之堕落凡胎,遂由小儿衔之而带入红尘。说明玉并非像历代统治阶级宣染的玉是天地之主宰。

中国首饰网:http://www.xiexiebang.com中国首饰论坛:http://bbs.001gem.com数据库:http://data.001gem.com(2)是宣扬“人玉一体”。书中大凡讲到宝玉的地方,似乎都可理解为贾宝玉本人。而若干关于贾宝玉的情节,又似乎是在讲那块“通灵”的历史。这直接了当地揭示了封建统治阶级的那一套玉石理论实际就是宣扬统治阶级本身。

(3)“通灵”的经历和顽石历劫,不仅象征贾宝玉的思想性格和反抗历程,并且还映照着贾府的盛衰,意味着封建统治的中落。

(4)“借玉非今”。书中讲到:作者自云曾经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借“通灵”说此《石头记》也。这一个“借”字,证明那“通灵”并非作者杜撰,而是世上原本有之,不过权且借来一用罢了。但书中借来的“通灵”却和传统的玉理论大不相同了。玉历来被誉为能辟邪除崇,永保吉祥之物,而书中的“通灵”却喻示着覆灭和消亡;作者描写贾宝玉衔玉而诞,显然是违反客观规律的,进一步说明“通灵”所预示的覆灭又是由于违反客观规律所至。

曹雪芹借用天地造化的说教来塑造人物形象,又用畿伟的手法来预示情节,借一块通灵宝玉,让吉祥的玉石来象征主人公的温柔富贵。但到最后,却又用完全相反的结局来说明其纯属无稽,它既不能保住贾府世袭的荣华,也不能保住封建王朝的百年筵席。作者巧妙地运用了玉文化中关于玉石起源的理论,创作了一个从顽石到宝玉再到顽石的梦幻,使之贯穿于全书的情节之中,实际上是对传统玉论的彻底批判和无情嘲讽。

2、“通灵”的褒贬是封建社会思想政治斗争的体现

《红楼梦》中的各色人等,对一块“仙寿恒昌”的宝玉视之如命者有之,嫉如寇仇者亦有之,趋炎附势者有之,鄙夷唾弃者亦有之。例如贾府最

高统治者贾母曾直接宣称“通灵宝玉是贾宝玉的命根子。”当宝玉丢失时,立即悬出一万两银子的赏格以寻求宝玉。实际上,贾母不仅把“通灵宝玉”视作是贾宝玉的命根子,也视此作为贾府和整个封建社会的命根子。

北静王路祭秦可卿,指名要见宝玉,声言“久欲一见为快”,直至见了,连称名不虚传。后来还特意仿造了一件膺品供贾宝玉玩耍,这无疑是代表了一班王公大臣对玉的崇拜心理。

持褒玉态度的人们,主要是属于统治阶级内部的人物,属于社会的中上阶层,这些人的命运和封建王朝的命运连在一起。

而持贬玉态度的人也大有人在,连贾宝玉本人也包括在内,他曾骂到:“什么罕物?人的高下不识,还说灵不灵呢?我也不要这劳什子。”“可知这不是个好东西,”“我已有了心了,要那玉何用?”等等。

鸳鸯抗婚,哭诉于老太君之前,竟有一句惊天动地之词:“我这一辈子,别说是宝玉,就是‘宝金’‘宝银’‘宝天王’‘宝皇帝’,横竖不嫁人就完了。”这都对吉祥权威的宝玉进行了鞭笞,以对封建社会进行反抗和斗争。

3、以中国传统玉文化的研究为起点,结合作者对通灵宝玉的诞生与历劫的描述的研究,是进行红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的有效的途径。由于《红楼梦》博大精深,历史、文学、政治价值巨大,国际上成立了许多红学研究的学术组织,但这些组织的研究者大都是文学、历史、政治和社会科学的学者,较少有宝石学家来参与这项研究。笔者认为这可能正是红学取得新的进展的途径。为了担起这方面的历史责任,我们从事玉石学研究的人应当仁不让。

第五篇:管理基础学

第1题:为了保证组织目标得以实现,就需要有控制职能。纵向看,各个管理层次都要重视控制职能,(愈是基层的管理者,控制要求的时效性愈长,综合性愈强)。

第2题:约法尔是管理过程学派的创始人,他认为管理的职能有五个,即(计划、组织、人员配备、指挥和控制),这五种职能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管理过程。

第3题:企业流程再造的目的是增强企业竞争力,从(生产流程)上保证企业能以最小的成本、高质量的产品和优质的服务赢得客户。

第4题:企业管理层次的差异决定了目标体系的垂直高度。这样,企业目标就成了一个有层次的体系和网络,即是目标的(层次性)。

第5题:(70年代)以后,在我国一些企业,目标管理思想得到广泛的应用,并在实践中与计划管理、民主管理、经济责任制等管理制度相结合,形成带有中国特点的目标管理制度。第6题:按预测时间范围长短不同,可将其分为短期预测、中期预测和长期预测三种。一般地,预测时间范围越短,预测质量越高;反之,预测结果的准确性越低。因此,在进行产品价格决策时,需要做的是(短期预测)。

第7题: 用特尔菲法进行预测与决策,对专家人数的确定要视所预测或决策问题的复杂性而定。人数太少会限制学科的代表性和权威性;人数太多则难以组织。一般以(10-15)人为宜。第8题:授权时应依被授权者的才能和知识水平的高低而定。这就是授权的(因事设人,视能授权)原则。

第9题:有一种领导理论,它将领导方式分为四类,即专权命令式、温和命令式、协商式和参与式,这种领导理论即(管理系统理论)。

第10题:美国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詹姆士在对职工的研究中发现,按时计酬的职工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而受到激励的职工,其能力可发挥至(80%-90%)。

第11题:一个管理人员的职能是“计划、安排和实施各种不同的生产过程”,这是(塞缪尔。纽曼在1935年,,)中的观点。

第12题:决定一个组织经济效益大小和资源效率高低的首要条件是(资源的最优配置和最优利用),其手段都是管理。

第13题:梅奥等人通过霍桑实验得出结论:人们的生产效率不仅受到物理的、生理的因素的影响,而且还受到社会环境、社会心理因素的影响。由此创立了(人际关系学说)。第14题:企业管理层次的差异决定了目标体系的垂直高度。这样,企业目标就成了一个有层次的体系和网络,即目标的(层次性)。

第15题:组织结构设计的出发点和依据是(实现企业目标)。

第16题:(亨利。)提出协调方式经历了相互调整方式、直接监督方式、标准化方式三个阶段。第17题: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在1920年的危机中,发明并最早采用(M型)组织结构。第18题:下列哪种方法不属于模拟情景训练法?(结构式面谈)

第19题:领导理论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性格理论阶段)侧重于研究领导人的性格、素质方面的特征。

第20题:现代企业管理学认为,企业管理的重点在经营,而经营的核心是计划。错

第21题:“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的区别在于,“正式组织”中以效率的逻辑为重要标准。错

第22题:彼得·圣吉提出了学习型组织的五项修炼技能,认为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看法不同,是因为他们的智慧不同。错

第23题:麦格雷戈在德鲁克目标管理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业绩评价方法,提出由下属人员承担为企业设置短期目标的责任,并同其上司一起检查这些目标的责任。错第24题:对企业销售收入及其变化趋势的预测就是销售预测。错

第25题:按照预测时间的不同,可将其分为短期预测、中期预测和长期预测。一般情况下,预测时间范围的长短与预测质量的高低成正比例关系。错

第26题:各级职务和岗位应当按等级来组织,每个下级应当接受上级的控制和监督。这就是韦伯的理想组织模式的基本特征之一——职权等级。对

第27题:管理幅度、管理层次与组织规模存在着相互制约的关系。也就是说,当组织规模一定时,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成正比关系。错

第28题:权变理论亦称随机制宜理论,强调领导无固定模式,领导效果因领导者、被领导者和工作环境的不同而不同。对

第29题:对于规模较小或者必须时刻保持上下一致的组织来说,一般适合采用分层控制的方式。错

第30题:企业文化是指一定历史条件下,企业在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所创造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精神财富及其物质形态。错

第31题:人员配备是组织根据目标和任务正确选择、合理使用、科学考评和培训16人员,以合适的人员去完成组织结构中规定的各项任务,从而保证整个组织目标和各项任务完成的职能活动。错

第32题:激励是指人类活动的一种内心状态。它具有加强和激发动机,推动并引导行为使之朝向预定目标的作用。通常认为,一切内心要争取的条件:欲望、需要、希望、动力等都构成了对人的激励。错

第33题:分层控制是指将管理组织分为不同的层级,各个层次在服从整体目标的基础上,相对独立地开展控制活动。错

第34题:用特尔菲法进行预测与决策,对专家人数的确定要视所预测或决策问题的复杂性而定。人数太少会限制学科的代表性和权威性;人数太多则难以组织。一般以(5-10)人为宜。

第35题: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思?韦伯在本世纪早期提出了理想的组织模式,即:所谓的“理想行政组织”。韦伯主要依据(权威关系)来描述他的理想的组织模式。

第36题:从企业组织结构的含义可以得出:组织结构的核心内容是(权责利关系的划分)。第37题:责任、权力、利益三者之间不可分割,必须是协调的、平衡的和统一的。这就是组织工作中的(责权利相结合)原则。

第38题:管理幅度是指一个主管能够直接有效地指挥下属成员的数目。经研究发现,高层管理人员的管理幅度通常以(4-8)较为合适

第39题:授权时应依被授权者的才能和知识水平的高低而定。这就是授权的(因事设人,视能授权)原则。

第40题:管理者授权时,必须向被授权人明确所授事项的任务目标及权责范围,亦即授权的(明确责任)原则。

第41题:为了充分运用用管理者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有利于组织专业化生产和经营,常常采用(按产品划分)部门的方法。

第42题:以职位的空缺和实际工作的需要为出发点,以职位对人员的实际要求为标准,选拔、录用各类人员。这就是人员配备的(因事择人)原则。

第43题:行为科学个别差异原则告诉我们,人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一个人只有处在最能发挥其才能的岗位上,才能干得最好。因此,要根据每个人的能力大小而安排合适的岗位。这就是人员配备的(量才使用)原则。

第44题:在选聘管理人员的时候,安排被选者担任某个临时性的“代理”职务,以防止彼得现象的发生。这就是(临时职务)的培训方法。

第45题:有一种领导理论,它将领导方式分为四类,即专权命令式、温和命令式、协商式

和参与式,这种领导理论即(管理系统理论)。

第46题:领导者的自身影响力取决于领导者本人的素质和修养,主要包括(品德、学识、能力、情感)等因素。

第47题:领导者只决定目标、任务的方向,对部属在完成任务各个阶段上的日常活动不加干预。这种领导方式被称作“效果管理”。它属于(分权型)领导。

第48题:领导者要科学地用人,需要先识人,即发现人所具有的潜在能力。科学用人的艺术主要表现在(知人善任、量才适用、用人不疑)等方面

第49题:当领导者面对一个非处理不可的事情时,不去直接处理,而是先搁一搁,去处理其他问题。这种调适人际关系的方法就是(转移法)。

第50题:美国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詹姆士在对职工的研究中发现,按时计酬的职工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而受到激励的职工,其能力可发挥至(80-90%)。

第51题:马斯洛将人类的需要由低到高划归为五层次。他认为,一般的人都是按照这个层次从低级到高级,一层一层地去追求并使自己的需要得到满足。这就是著名的(需要层次理论)。第52题:管理人员在事故发生之前就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防患于未然,这样的控制活动,是控制的最高境界,即(前馈控制)。

第53题:企业中体现企业目标所规定的成员之间职责的组织体系就是(正式组织)。第54题:老张到总公司开会,回来的路上丢失了部分文件,致使总公司的指令不能及时被传达。由此造成的信息沟通障碍源于(信息接受者的态度、知识和价值观的影响)。第55题:当组织的外部环境变化不大时,企业组织结构可以体现较强的(刚性)。

第56题:小批量生产企业的产品具有差异化的特点,常常根据顾客的要求进行设计、生产,对企业技术人员技术水平要求较高,适于采用(分权式)组织形式。

第57题:(亨利?明茨伯)提出协调方式经历了相互调整方式、直接监督方式、标准化方式三个阶段。

第58题:针对组织结构存在的某些缺陷,通过设立临时性或长久性的协调人员或协调组织实现协调,这种协调方式属于(结构协调方式)。

第59题:组织结构设计的主体阶段是(组织结构的框架设计)。

第60题:(直职能制组织结构)即U型结构,又叫“功能型垂直结构”

第61题: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在1920年的危机中,发明并最早采用(m型)组织结构。第62题:以职位的空缺和实际工作的需要为出发点,以职位对人员的实际要求为标准,选拔、录用各类人员。这就是人员配备的(因事择人)原则。

第63题:行为科学个别差异原则告诉我们,人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一个人只有处在最能发挥其才能的岗位上,才能干得最好。因此,要根据每个人的能力大小而安排合适的岗位。这就是人员配备的(量才使用)原则。

第64题:在选聘管理人员的时候,安排被选者担任某个临时性的“代理”职务,以防止彼得现象的发生。这就是(临时职务)的培训方法。

第65题:人员配备的首要任务是(物色合适人选)

第66题:在管理人员选聘的测试办法中,考查人员事先不拟订谈话形式和内容的框架,而是以漫谈形式让备选人员自由发挥的方法是(非结构式面谈)。

第67题:将考评问题分级分类列表,发放给被调查者并要求填好后送回,由考评小组进行数据综合的考评测试方法是(问卷法)

第68题:有一种领导理论,它将领导方式分为四类,即专权命令式、温和命令式、协商式和参与式,这种领导理论即(管理系统理论)

第69题:激励过程就是一个由(需要)开始,到(需要)得到满足为止的连锁反应。第70题:能够有效发现计划与计划实施之间差距的管理环节是(控制)。

第71题:依据控制的(环节)不同,可将其划分为现场控制、前馈控制和反馈控制。第72题:在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质量的含义是指(产品质量和工作质量两方面)。第73题:零基预算的核心是(一切应按照变化前的重新考虑)。

第74题:“凡是预则立,不预则废”,是强调(计划)的重要性。

第75题:日本经济之所以能在“战后”一片废墟上迅速发展起来,起主导和关键作用的是(培养并充分利用了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

第76题:生产计划、财务成本计划和供应计划等,是属于按(企业管理职能)进行分类的。

第77题:系统管理学派认为,组织是由一个相互联系的若干要素组成、为环境所影响的并反过来影响环境的开放的(社会技术系统)。

第78题:1990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的彼得?圣吉教授出版了一本享誉世界之作,引起世界管理界的轰动,这就是(《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第79题:企业流程再造的目的是增强企业竞争力,从(生产流程)上保证企业能以最小的成本、高质量的产品和优质的服务赢得客户。

第80题: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环境下,企业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通过市场中“看不见的手”的引导,实现(资源配置的优化),从而实现全社会的公共利益最大化。第81题:目标管理理论的理论基础是(科学管理理论与行为科学理论的有效统一)。第82题:传统的目标设定过程是由企业的最高管理者完成的,现代管理学提倡(参与制目标设定法),企业员工参与企业目标的设立。

第83题:在目标设立过程中要注意,目标数量要适中。一般地,要把目标限制在(5个)以内

第84题:目标管理思想诞生于美国,但最早将目标管理理论应用于管理实践的国家是(日本)。

第85题:(70年代)以后,在我国一些企业,目标管理思想得到广泛的应用,并在实践中与计划管理、民主管理、经济责任制等管理制度相结合,形成带有中国特点的目标管理制度 第86题:美国对70个目标管理计划的实施情况进行了调查,得出结论:若高层管理者对目标管理高度重视,并亲身参与目标管理的实施过程,生产率的平均改进程度可达到56%;否则,生产管理效率(6%)

第87题:定量预测是根据调查得到的数据资料,运用数学模型对事物未来的发展趋势作出定量、具体的描述。它需要有充分、有效的(数据资料)做支持。

第88题:预测方法很多,不同的预测方法往往有不同的适用范围,有的方法适用于长期预测,有的则适用于中、短期预测,等等。例如定性方法往往适合于(长期预测)。

第89题:如果要对事物发展变化的未来趋势作出描述,例如对五年后技术变革方向进行预测,通常(定性预测)

第90题: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创造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就是(企业文化)

第91题:管理科学学派中所运用的科学技术方法,来源于(军队)。

第92题:对企业现在和未来的整体效益活动实行全局性管理,就是(战略管理)的核心。第93题:按计划内容的不同可以将其分为(专项计划和综合计划)。

第94题:目标不是一成不变的,应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与修正,使其更好的实现企业的宗旨。这就是确定企业目标的(权变性)原则。

第95题:企业管理层次的差异决定了目标体系的垂直高度。这样,企业目标就成了一个有层次的体系和网络,即是目标的(层次性)。

第96题:企业目标的内容和重点是随着外界环境、企业经营思想、自身优势的变化而变化的。这就是企业目标的(变动性)

第97题:戴维斯等学者指出,企业目标可分为主要目标、并行目标、次要目标。其中,(主要目标)由企业性质决定,是贡献给顾客的目标。

第98题:按照计划内容表现形式的不同,可以将其分为目标、策略、政策等多种。在决策或处理问题时,用以指导并沟通思想活动的方针和一般规定就是(政策),它指明了组织活动的方向和范围。

第99题:为了保证组织目标得以实现,就需要有控制职能。纵向看,各个管理层次都要重视控制职能,(愈是基层的管理者,控制要求的时效性愈长,综合性愈强)。

第100题:约法尔是管理过程学派的创始人,他认为管理的职能有五个,即(计划、组织、人员配备、指挥和控制),这五种职能构成了

第101题:企业流程再造的目的是增强企业竞争力,从(生产流程)上保证企业能以最小的成本、高质量的产品和优质的服务赢得客户。

第102题:企业管理层次的差异决定了目标体系的垂直高度。这样,企业目标就成了一个有层次的体系和网络,即是目标的(层次性)。

下载中国古文字学基础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古文字学基础.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博物馆学基础

    博物馆学基础 第一编: 1. 博物馆(定义、特征、类型、功能):  定义:博物馆是指收藏、保护、研究、展示人类活动和和自然环境的见证物,经过文物行政部门审核,相关行政部门批准许可,取......

    中国古诗名英文翻译对照

    中国古诗中英文翻译对照 2009-12-16 19:57 来自《英译唐诗名作选》作者:龚景浩 爱国华侨龚景浩先生数年前曾在商务印书馆出版《英译中国古词精选》,受到读者的欣赏和欢迎。他......

    中国古诗名英文翻译对照

    中国古诗中英文翻译对照 2009-12-16 19:57 来自《英译唐诗名作选》作者:龚景浩 爱国华侨龚景浩先生数年前曾在商务印书馆出版《英译中国古词精选》,受到读者的欣赏和欢迎。他......

    中国古现代文学常识大全

    古代文学知识大全 1、简介 仁、义、礼、智、信、忠、孝、悌、节、恕、勇、让;琴棋书画、三教九流、三百六十行、四大发明、民间禁忌、精忠报国、竹、民谣、黄土、长江、黄河......

    中国古现代的诗歌

    中国古现代的诗歌 中国古代诗歌分类;一.诗按音律分,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1)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①楚辞体:是战国时期楚国屈原所创的一种诗歌形式,;中国古代诗......

    行政领导基础学资料

    行政领导基础学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每小题只有一项答案正确,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内) 1.我国领导学发展的关键时期是(C)。 A. 20 世纪30 年代B.20世纪70 年......

    建筑制图基础导学

    建筑制图基础课程导学 责任教师高晓琴 一、多种教学媒体的配置和使用 该课程的教学媒体有: 1.文字材料:文字材料是教学媒体的核心,是传递教学信息及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基本依据,......

    中国博物馆学基础

    中国博物馆学基础 一、博物馆学——是研究博物馆的性质、特征、社会功能、实验方法、组织管理和博物馆事业发展规律的科学。(是一门社会科学) 二、博物馆学研究的内容: 1、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