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以学生为中心的主题教学模式 有效方法
摘要:本文指出了当前英语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法的并端,主张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主题教学模式,并提出几点有效方法。
关键词:传统教学法 以学生为中心的主题教学模式 有效方法
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人,国际间交流的不断扩大,中国加人1110,几乎所有在校学生早已认识到并承认英语的重要性,知道英语在他们今后的择业、生活中扮演的角色。所以,学生都有学好英语掌握英语的美好愿望,但事实往往是:经过初中、高中,甚至从小学就开始的这么多年的英语学习,许多学生仍感到英语是一门高不可攀的学科。而且始终处于看得懂、听不懂、不会说的境地。尤其在与西方人交流中常常感到力不从心,陷于尴尬境地。究其原因,无不与英语的教学方法有着直接的关系。
在中国,中小学甚至很多高校都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即:课堂被着成一个由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教师占据了课堂的主导地位,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甚少。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和发表见解的机会很少,使得学生语言交际能力得不到有效培养。事实上,任何一种课堂活动都包含着语言上的交流,我们称之为语言交互过程。课堂交互通过两种方式促成第二语言的习得:I)通过学习者对第二语言的接触和理解;2)通过学习者使用第二语言的尝试。所以英语课我们应当给学生更多的时间使用这种语言。尝试使用这种语言进行交流。不应让学生总处于只理解的阶段而没有实际应用的机会。
在以教师为主导的课堂中,教师的任务是作为一个知者向学习者传授信息。教学被视为一个给予和接受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一点也不多一点也不少地接受了教师所给予的知识。因此,教师在课堂中主要起着示范者和信息提供者的作用。在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主题教学模式”的课堂中,教师就是乐队指挥,他的作用是保障乐队有韵律、按步、按时完成,没有了指挥,乐队无法出色完成乐曲。在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上,教师能鼓励、帮助和指导学生积极参与交际活动,并引导他们进行有意义的讨论,给学生提供更多用英语进行双向交际的机会,这使他们在有更多的语言输出的同时也能获得更多的可理解输人,为语言习得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将大量的时间花在听说英语上从而增强了交际能力;学生在课堂上表现活跃,将他们掌握的知识变成语言输出,增加了外语课的活力和趣味性。让我们的英语课成为“以学生为中心的主题教学模式”,这样可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使用第二语言进行有意义的交流,因此更有助于语言的习得。下面我就谈谈上好以学生为中心的英语课的有效方法。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学好外语的关键
先来谈谈学习兴趣,没有兴趣任何教学手段都无从谈起。学习兴趣会影响学习动机,因为学生一旦对外语及异域文化感兴趣,就会对学习这种语言持肯定态度,而没有屈从于外来压力的感觉,因而更愿意主动去学好这门语言,就会在学习上花较多的时间和精力。而对外语不感兴趣的学生在一段时间内也可能会努力学习外语,但在外来压力下的努力不可能持续下去,一旦压力消失,学习就会终止。对英语学习持肯定、积极态度的学生有比较大的学习动力,因为他们认为学习英语是件有价值、有意义的事,而不是一种负担。
因此,我认为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好外语的关键所在。换言之,就是如何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如果我们教师能开动脑筋,努力专研教学理论,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方法引导他们主动学习,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使我们的外语教学达到最佳效果。在现行外语教学中,教材内容比较多,学时也有限,这就要求我们外语教师充分利用有限的时间把教材涉及的最起码、最重要的国情背景知识介绍给学生。如果方法得当、形式新颖,并坚持不懈、循序渐进,就会提高学生学外语的积极性,从而有利于我们的外语教学。同时,我们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软件、看幻灯片、欣赏原文电影、教唱经典流行外文歌曲等电教手段,增强学生对外语的视觉感官效果,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是成功上好以学生为中心外语课的关键
最令外语教师头痛的是如何解决被动课堂。无论教师怎样启发,学生就是不愿意和老师配合,与同学交流。在传统课堂上,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的接受,学生把知识作为一种传授,而不是自己去掌握和发现。学生已经习惯峥静地坐在那听老师讲课的授课方法。同时,学生害怕犯错,在同学面前丢面子,也是学好英语的巨大障碍。那么我们如何上好以学生为中心的英语课呢,可以尝试采取以下步骤:
1.让学生理解外语学习中“交流”的重要性,消除胆怯害羞怕出错的人为障碍
教师应该让学生懂得外语学习中“交流”是进步的基础,要想学好外语,他们必须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课堂越活跃,他们获利越大。同时要求我们做一个有耐心的教师,有耐心的教师能够发现学生的全部潜能并能充分利用,这有助于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热情。当他们意识到你的良苦用心而且又是充满善意和理解的时候,就会努力地学习作为回报。教师应该创造鼓励学生冒险的氛围,如果学生知道老师和同学会接受他们的观点,或他们的观点和问题有价值,他们就会非常积极踊跃地提问和阐述自己的观点。这时我们要做的是鼓励他们,增强他们的信心,而不是不断地指出他们的错误,让他们在同学面前丢面子。因此,在开始阶段,教师可以允许学生犯错误,不要急于纠正,只有当学生养成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习惯以后,我们再纠不迟,否则学生就会碍于面子不开口说话了。至于何时纠正下文会提到,这里暂时不细述。
2创造和谐氛围,进行分组教学
一个良好和谐的授课环境可以让学生在学知识的时候感到轻松愉快,师生合作,互相支持,彼此接受。教师不是权威和主宰,而是拥有知识对学生充满理解和支持的朋友。当学生信任你的时候,他会毫不隐讳地说出他们的观点,这时,我们适时的采用分组讨论的形式,鼓励他们把自己的观点说出来。大家都知道,分组教学是各种教学活动中最能有效活跃气氛的教学方式。将班级分成由五、六人一组的几个小组,每组每个学生完成相同的任务。这样他们就必须进行讨论以达成一致。在小组里,因为他们感到安全会很愿意说英语。这时教师可以在教室里走动,听听他们在说些什么,及时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也可以参与任何一组的谈话,适当地进行指导。当我们走动的时候,可能会发现一些共性的错误或问题,然后在作总结的时候提出来予以纠正,以加深学生的印象。最后我们可以采用小组共同完成或派代表完成的方式结束某一话题的讨论。分组讨论是克服课堂死寂的有效方法,同时也是鼓励学生开口说英语的好方法,更是以学生为中心英语课堂的重要的外在表现形式。
3.精心设计向顺.ig伸学律积极鑫与针学沃动
英语课堂的模式完全取决于教师这个指挥官,他提出的问题就是手中的指挥棒。教师提出的问题决定了课堂的基本走向。问题好就会引起兴趣,问题不好,教室就会死寂。提问在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多年来一直是语言教学研究所关注的一个焦点。教师不仅可以通过提问使学生参与交流,还可以通过提问促使学生调整自
己的语言,使其更具有可理解性。教师课堂提问所涉及到的问题可分为两大类:展示性问题和参考性问题。展示性问题指的是提问者已1:道答案的问题,而参考性问题则指提问者不知道答案的问Z。许多学者提出,为了使课堂上有更多的交流,教师应少使用展示性问题而多采用参考性问题。因为实验证明参考性问题可以增加学习者在课堂上的语言输出从而促进语言习得。当教师使用参考性问题时,学生使用的语言更为复杂,更接近自然环境中的话语。
4.选择正确的反馈方式,掌握时机为学生纠正错误
当学生积极参加课堂活动后,我们应怎样对他们的表现做出反馈呢,大量的研究表明,教师在给予积极反馈时,不仅能使学生知道他们正确地完成了任务,同时还能通过赞扬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因此积极反馈比消极反馈更有助于增进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我们能不能仅用“Good.,或“Veyrgood”f}笼统、机械的简单反该呢,事实上效果并不理想。我们应该在肯定的同时加以点评或重复加以表场。这样学生不但了解了自己思路对与否,更增强了他们参与交流的信心。
至于如何正确地、不失时机地纠正学生犯的错误一直以来是个有争议的问题。我个人认为教师应尽量不纠正学生的错误,避免他们将注意力放在形式上而不是意义上挫败他们的积极性和信心,尤其当我们的目的是训练交际能力时,更应该采取宽容的态度。我们可以忽略小错,事后选择重要而典型的错误进行讲解。当然我们可以让学生自我修正,如进行语法训练时,这样可以增进学生的语法意识,进而促进第二语言的习得。外语学习中做到准确无误需要长期而艰巨的努力,教师不应也不可能将学生的错误一一纠正。我们为何不在不挫败他们信心的基础上适时地纠正呢,以上我谈了上好以学生为中心的外语课的有效方法。当然在实际运用中还会有困难,这就要求我们多下功夫,向有经验的教师求教,共同探讨有效的方式。但有一点是不变的,即;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有目的地为学生创造交流的机会,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中心,鼓励他们使用英语,为第二语言的习得人为地创造条件。所以,作为年轻教师,我们应努力专研、探索更有效的英语教学法,克服传统英语教学中的一些弊病,使中国的英语学习者摆脱只理解不会交流的尴尬境地。
第二篇: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1.自主学习设计, 这是该教学模式的核心内容, 常用方法有“支架式”、“抛锚式”、“随即进入式”。不管用什么方法均应注意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 有机会让学生在不同情况下应用所掌握的知识, 让学生根据自身行动的反馈信息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
2.协作学习环境的设计, 其目的是为了个人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 通过小组讨论、协商, 进一步完善和深化对主题的意义建构。教师根据不同的主题设计不同的协商会话形式。3.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评价的方式有小组对个人、教师对学生、学生对教师、学生对自己。评价的内容包括学习能力、协作过程中的贡献、是否达到意义建构等方面。评价的形式注重过程评价。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形态的特点是:
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大纲,这样的大纲是教师和学生做必备的指导手册;要求学生了解学习的目标、评估方法和评估过程。教师根据学生学习的不同方式,与学生共同探讨学习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实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学习、鼓励学生思考提问,上课形式采用回答问题、课堂讨论、角色扮演、小组演讲等形式。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扮演的是导师的角色;
采用多次任务式的课程考试评估方式,课程的进行采用讨论、课题研究、案例分析等活动方式;根据英式教学要求,要求学生掌握一门全部考核考点和内容,方能通过该课程。针对学生没有掌握的内容,教师采用一对一的辅导,允许学生补考补做;
建立完善的学习支持系统,每个学生都有学生学习手册。内容包括课程的课程目标、学习内容、考核评估方法、考勤制度、学生的责任和权力,另外还有学生进行申诉的程序和办法的描述。
虽然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有很多优点,但是在现阶段还是存在很多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自扩招以来教学工作量增加,班级人数过多;科研任务压力大;激励教师投入教学工作的政策亟待强化。其主观原因是:长期以来形成的“老师讲,学生听“传统习惯势力的影响;在信息时代,有的老师仍然自觉不自觉地在潜意识中存在“教师是知识的权威”观念,“我不讲,你不就懂”;对学生(尤其是研究型大学的学生)潜在的自主学习能力估计不足,等等。
不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有多少弊端或是优势,我认为应该发展以学生为中心的这种教学模式,毕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最终收益者。我觉得除了要让学生学到知识外,更重要的是应该让学生学会学习的重要性和如何学习。因为学习知识不只是学习书本知识。
第三篇:以学生为中心组织教学
【摘要】文章探讨了以学生为中心组织教学的理论意义,提出在教学实践中,从学生的需求出发,以学生为中心,设置多元化教学目标,因材施教,彰显个性,构建和谐教学,更有效的培养大学生,使之成长为卓越的人才。
【关键词】以学生为中心教学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0)08-0017-02
一、以学生为中心组织教学的理论基础
以学生为中心,就是要把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放在首要位置,切实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唤醒学生的自主性,发展学生的特长,彰显学生个性,发挥学生潜能,最终使学生成长为卓越的人才。
1.哲学基础
人的存在和发展是这个世界最复杂的现象,人的主体能动性这一系数的引入,使得我们无法控制或精密预测人的发展。科学实践发展观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人的解放以及自由且全面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目标。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依据,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事物的发展变化主要由其内部因素决定。因此,在教师和学生双方主体能动性矛盾对立统一形成的教学过程,学生处于中心地位,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自己未来命运的决定者,学习的成败掌握在学生自己的手里。学校里的一切教学资源、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都是外因,只有通过受教育者的内因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也就是说,课程设置、教学改革、教学组织、教学管理等都应以学生为中心,必须以满足学生的需要为主要评价标准。
2.心理学基础
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提出:学习是人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是个人潜能和人格的充分发展,学习是学习者自己的事,只能靠他自己的努力来取得成效。[1]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活动,应遵循人类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教师的育人活动,旨在影响学习者内部心理过程的外部刺激。这就要求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的全面、自由、和谐发展来看待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把教学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方式,从关注教师的教学效果转而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教师支撑和助推学生主动探求、深刻体验、发现知识、掌握技能。教师的最大魅力就是帮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能力。
二、以学生为中心组织教学的实践启示
1.教学目标多元化
功利主义在教育上主张,教育活动只是个人被动应付环境的活动,衡量教育的标准是实现价值和创造价值;教育发展要以人的发展为最高目标,社会的需要就是教育的需要,也就是人的需要,教育是为职业做准备。[2]在功利主义看来,衡量课程的标准不在于它有多大理论价值,而是看它究竟能解决多少现实问题。学习的目的是为国家的政治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课程设置应密切配合企业生产和社会经济发展,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理性主义认为,人永远是教育对象,人的个性发展和传播理性知识,始终是大学教育的最高目标,主张在教育过程中实现人的自我完善,抛弃教育中的实用性与职业性,主张教育是为生活做准备,不是为职业做准备。[2]理性主义者不屑于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等社会发展的需要,追求独立与自由,认为学习的目的即探索真理,完善人格,不仅应会做事,更应会做人。
以学生为中心组织教学,就是要谋求功利与理性的和谐统一。纯粹强调学习的非功利性目的,强调学习的高尚与责任,似乎并不符合人的本性。在马克思和尼采的思想体系中,决不排斥超功利追求的可能性,并将之作为人类为之奋斗的终极目标。与此同时,马克思和尼采却又从不同角度分别揭示了“利益”和“权力”对人无所不在的支配控制作用。学生重视学习功利性的目的,这不是坏事,相反应从人性本身的角度给予充分的肯定和尊重。学生的基本学习成果不仅包含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技能和能力,还包括有尊严的生活和工作,获得良好职业与高额收入,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享受良好生活方式,充分发展自己的能力,充分参与发展,做出有见识的决策,获得终生学习的能力等。这就要求从理论与应用、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技能训练与思维养成、解题方法与学科方法论等多个角度设置多元化的课程教学目标,尊重学生的需要,既培养学术性人才,力图造出一批勇于追求真理、立志探索新知的研究者,又培养社会需求的有知识、有技术的应用性、职业性的普通劳动者。
2.因材施教
每个学习者都有一个七彩的经验世界,由于经验背景的差异,学习者对问题的理解不同,在学习者的共同体中,这些差异本身便构成了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重视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为生长点,将符合学生自身接受能力的知识顺利转化为他们的精神财富,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同时,不同学生的智商和情商、学习能力与学习效果、道德修养和综合素质等都存在着差别。而学生固有素质是开发其潜能的基础,这就要求必须理解并接受学生的现状,包括他们的优势与弱点、特长与缺陷、喜怒哀乐、习性、情感和追求等,真正理解其身心需要,设计特定的教育教学手段,使不同素质、不同特长的学生扬长避短、各得其所,激励学生尽可能释放潜能、展示才华,引导他们通过自身努力各尽其力、各显所能,逐步实现自己的目标。
3.彰显个性
个性即人格,分为人格倾向和人格心理特征两方面。前者是指人的需要、动机、兴趣、信念等,决定人对现实的趋向、态度与选择;后者是指人的能力、气质和性格等,决定人的行为方式上的个性特征。[3]独立性和自信心是个性的核心与灵魂,包括独立的人格、独特的兴趣爱好、独立批判性思考、广泛信息的自主获取和加工、复杂问题的正确判断和推理等。具有很强独立性和自信心的学生,既能够吸收外来信息又能够坚持自我的价值认定,做出合理的决定。遇到问题时,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解决途径和处理方式,不会盲从他人,不会失去自我。具有超常创造力者常表现出一些与众不同的个性特征,发展个性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必要条件。敢于跳出过多的条条框框、自觉地突破常规和传统,营造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通过知识与知识、情感与情感的互动,弘扬个性,发挥并激发隐藏于学生自身中的优势,因势利导,指导学生做自己有优势的事,满足其兴趣与爱好,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推动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教育的能力,促使他们不断提出新视角、发现新问题、探索新思维。
4.涵养品性
任何一门学科都是无数具有极高品味和素养的人所参与的极富创造性的活动,他们的理想、信念和观念;探索动机、心路历程、心灵体验和历史机遇等,形成了学科的思想和精神。学习和思维都是基于情境的,只有在特定的情境中才有意义。真正的、完整的知识(即学什么、如何学、如何用的结合)是在真实的学习情境中获得的。贴近科学与人文、贴近时代和社会,接触第一手材料,甚至涉猎创造者们所创造的原始性事物,大胆组织和生动再现教学情境,还原知识背景,恢复其生动性和丰富性,使学习者产生学习的真实需要,驱动学习者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揭示教科书及其逻辑体系所掩盖的科学与人文之魂,抛砖引玉,让学生用心洞察、感悟和把握科学家、艺术家和哲学家等创造家的内心世界及思维形成的生动过程,用心体验大师们的人格魅力、品德魅力及深奥高远的精神境界,从中培养兴趣和爱好,点燃理想和激情,熏陶情感和情操,挖掘个性和潜力,培育想象力和创造力,养成丰富而完美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当代大学生往往见多识广、思维敏捷、勇于探索、善于接受新事物。但学生未必尽善尽美,需要通过教育来使其渐臻完善。通过心灵与心灵的交流与对话,弘扬自由与平等的精神,培育适应与超越的意识,锻炼想象力与创新能力,培育爱心、责任心和感恩心,在关注他人的处境、集体荣誉及社会期待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和精神境界。同时,学生在理解和欣赏彼此间的差异时,就不会苛求谁是正确或谁是错误的,而是学会了求同存异,能够与自己不同的人和谐相处了。
5.构建和谐教学
学生受教育过程应该是一种人格完善的过程,所有学生都需要老师的爱,老师的爱和尊重是照亮学生心灵窗户的盏盏烛光。[4]学生无论是来自大城市还是偏远乡村,无论是出身名门还是贫民百姓,都有一颗追求进步、向往美好事物的纯洁心灵。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真诚地给予每一位学生以期许,自觉地维护每一位学生的权利。在教学过程中,让每个个体都能沐浴民主平等、互相信赖、互相帮助、互相激励的心理阳光,促进个体间互相启发、自由言说,从而使独立思想得以自由表达,创新思维得以缤纷绽放,精神境界得以多边融合。
和谐以差异的存在为前提,没有差异就无所谓和谐。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差异,发现他们的优秀品质,挖掘他们的潜能,发展他们的特长,弘扬他们的个性,激发他们的兴趣。凡是自己感兴趣的,学习者都会积极主动地进行自主鉴别与选择、质疑与批判、探究与建构、发现和转换,快速建构个人知识。要想让学生有最大程度的发展和成长,既要让其接受充分的挑战又要给予他们足够的支持。人性是可以通过教育的手段来塑造的。人性中的善与美需要靠他人的鼓励、欣赏与支持来激发和完成,而没有制约、我行我素,就会让一个人丑的、恶的、冒险的、冲动的那些个人品质或个性心理,毫无约束地扩张或释放出来。弗洛伊德认为,文明发展程度越高,人类所承受的压力便越大。当代大学生面临经济、学业、就业等多方面的压力,过多挑战会压垮学生,会使压力由动力变成负担,但过多支持又会让学生怠惰,难以向更高的发展层次冲击。力求挑战与压力最佳平衡的教育和成长环境,最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和成长。课程设置的终极价值取向是以知识为基础、能力为核心、人格为灵魂,以促进人的个性自由发展,人的能力可持续发展,人的心灵世界的完善。[5]课程不只是逻辑化、体系化的知识存在,而是一种期待主体参与、诠译和建构的文本。课堂不是以正确反对错误的地方,而是师生共同探索各种方案与假设,联系我们的经验与他人的经验,构建一种过去、现在和未来互相关联的网络,对经验做批判性考查的地方。最重要的心灵感觉是教师教得愉快,学生学得轻松。教师感受化育生命的崇高与快乐,学生感受被等待、唤醒和鼓舞的喜悦,教学相长,师生共同体验自我实现的成就感。
第四篇: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案
“以学生为中心”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案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为全面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意见和要求,为进一步提高我院人才培养质量,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学校“地方性、民族性、国际化”的特色发展战略,践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更新教学方法和手段,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造就具有国际视野和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思路
“以学生为中心”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路是:优化设计,以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口,搭建应用型、个性化两大人才培养平台,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优化设计坚持顶层设计和系统整合相结合。顶层设计,就是从人才培养模式的总体设计研究入手,根据学校制定的培养目标,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系统整合,就是根据学校制定的培养目标,参照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和毕业生聘用单位的人才培养具体要求和期望,注重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拓展学生视野、夯实专业基础;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充实和加强实践教学;注重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结合,提高学生素质和能力;注重教师讲授与学生学习结合,强化学生自主性、创新性学习习惯。
2、以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口,就是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的基础上,全面实施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在课堂教学模式改革过程中,实现学生“要他学”向“他要学”的心态转变。在课堂教学改革的基础上,总结成功经验,扩展思路,全面组织政治学院的“以学生为中心”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3、搭建两大平台。应用性人才培养平台是基础平台,注重基础教育,以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个性化人才培养平台是提高平台,关注的是个性化教育,以适应经济社会对人才的多元化需求,适应学生自身发展多元化追求的需要。
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框架建构
支持体系构建
完善管理体系 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加强硬件建设
应用型人才培
教学模式改革
养平台
学生学习方式改革 评价内容 评价机制 管理机制
课堂教学模式改革
人才培养 模式改革
评价体系完善
导师制下的强化培养 开设专题讲座
个性化人才培
养平台
学习与研究能力培养
开展学术研究 成立各类学习团体
开展多样的实践教学
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具体实施方案
政治学院将在改革试点推进过程中,逐步搭建应用型人才培养和个性化人才培养两大平台,全面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搭建应用型人才培养平台 第一、构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支持体系
1、加强组织引导
政治学院的“以学生为中心”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采取集中统一领导、总体设计与各系分工负责相结合的管理办法,充分调动所有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根据改革任务,建立子项目,实行子项目负责制,以保证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顺利实施。
2、健全院级管理制度
在修订完善现有规章制度的基础上,查缺补漏,建立健全院级各项规章制度体系,以保证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
3、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倡导“以学生为中心” 的教育理念,要求教师的教学活动、管理人员的管理活动以及管理制度等都要围绕着学生的学习、围绕着学生的成才来设计。政治学院将根据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进展情况对作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适时调整。
4、优化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优化,坚持“低年级实行通识教育和学科基础教育以提升学生素养,高年级实行有特色的专业教育以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准则,优化法学学科平台课程、专业课程,突出“重基础、重实践、重创新、重自主”的特点。具体措施:优化模块课程设置,强调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基本环节的培养和训练;压缩理论课时,增设实践环节,为学生的自主学习预留更多的时间和空间;扩大选修课程总量,为学生选修感兴趣的课程提供空间。
5、修订专业课程大纲
根据新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按照人才培养要求,对政治学院各专业所有教学大纲进行全面修订,先着手修订法学平台和专业必修课程教学大纲,再依课程开设先后顺序全面铺开大纲修订工作,该项工作预计2年内完成。修订专业课程大纲,由学院统筹,各系组织开展编写,具体落实到个人。
6、加强院级硬件建设
加大经费投入,为学生提供优良的学习的平台;加强我院网络建设(包括院级网站、网络课程等),为学生拓展学习的平台;加强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推动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
第二、教学与学习模式改革
1、课堂教学模式改革(1)教学内容更新
由于知识更新的速度加快,而教材的出版与编写不可能与其同步,使得教材内容滞后于知识发展的现象经常存在。因此仅靠一本教材,根本无法满足学生的需要。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经常关注学科的前沿问题,广泛涉猎、博览群书,在扎实个人专业基础的同时,及时更新教学内容。
(2)注重学思结合,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注重学思结合,就是要改变过去以知识灌输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模式,注重学生思考能力、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使学生在学习中学会思考,在思考中学习,形成良好的学习和思维习惯。首先,要注重多种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改变学生被动接受教师灌输的学习方式,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把学习的主动权和责任交给学生。其次,在更新教学内容的同时,多引导学生学习,多给学生推荐参考书,让学生开阔视野,拓宽思路。
(3)注重知行统一
注重知行统一,就是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让学生不仅学会知识,还学会动手动脑,学会做事做人。注重知行统一,重点是实践课程的完善、课堂实践环节的设置、社会实践活动的加强。通过实践课程、实践环节、社会实践,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吸收和内化。
总之,教学改革“功在课上,力在课下”,而且“教无定法”,教师需要结合课程性质,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积极探索与实践适合所任课程的教学方法,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促进学生充分发展。
2、学生的学习方式转变
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就是要以培养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改变单
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向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转变。主要包括:
(1)自主性学习与引导性学习相结合
倡导学生自主性学习,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和能动性。这就需要学生在学习之前要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制订自己的学习进度、做好具体的学习准备;学习过程中要对学习进展、学习方式等进行自我监控、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并进行自我补救。
鉴于学生的心智发展水平,为避免自主学习中的盲目性,还需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引导学习相结合,如学习目标确定、如何高效学习方法的选择和运用等,需要教师的有效指导。但教师要注意自己的角色定位,即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仅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2)合作性学习与独立性学习相结合
鼓励学生开展合作性学习。所谓合作性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某一共同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合作学习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又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和团队精神的培养。
独立学习是合作学习的基础。没有独立思考,不可能形成自己的思想与认识,那么在合作学习中只能是观众和听众。所以在合作学习之前,教师必须给予学生独立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整理好自己的思路和思考结果,从心理上做好合作学习的准备,然后通过合作学习,反思、融化和应用独立学习的成果。
(3)研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相结合
接受性学习是传统的学习方式,也是基础的学习方式。接受性学习可以通过教师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短时间内继承接受前人和他人的认识成果,加速学生个体的认识过程。接受性学习的价值是不容置否的,但这种学习方式不利于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科领域或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通过学生独立自主的发现问题、实验、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等探究活动,主动获得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是体现学习的真正价值、实现有意义学习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所以,在“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我们必须积极倡导研究性学习,重视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
第三、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评价体系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评价是实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目标的重要手段,涉及整个改革工作及其过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过程中,必须构建完善的评价体系,以灵活具体的评价机制,反映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有直接关系的若干方面成效。
1、全方位的评价内容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评价要渗透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细节。评价的内容包括对体制(领导、组织、制度)、教师、学生、实施过程、实施条件等多方面评价。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中,我们必须围绕学生评价这一中心环节,认识和把握所有评价内容的多方联系,保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目标的实现。
2、科学化、多样化、高效能的评价机制
打破传统固有的模式和标准,建立一种动态式评价机制。教学方面,学院将完善对教师的考核机制,建立科学的质量评估体系,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如同行评价、师生座谈会、谈心式交流、教师工作述职等,保证评价过程的高效性、评价结果的公正客观。学生方面,各专业、各课程必须结合自身特点,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动态与静态相结合、全面考评与重点考评相结合、教师考评与学生自评相结合等多种考评方式,此基础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自我评价、自我教育,从而树立一种危机感和责任感,树立一种积极进取的思想意识。
3、科学性、计划性、指导性的评价管理机制。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评价还要建立一个具有科学性、计划性、指导性的评价管理机制,加强对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调控。学院要制订详尽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规划和具体要求,各专业、各课程要制定详尽的改革计划和措施,教学督导团要加强过程督导,并时时针对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的问题提出整改意见。
搭建个性化人才培养平台
第一、完善并切实实施“导师制”
“导师制”在我校实施已久,但效果欠佳。在全面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之际,完善导师制的相关规定、正式出台并严格执行导师制相关文件,是我院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措施之一。
建议:(1)大学一年级上学期实行“指定导师制”或“导师组制”。导师或导师组不仅要对学生进行学业上(如大学生学习生涯规划等)的指导和引导,还要对学生有思想上、生活上的关心、教育、引导、爱护和帮助,促使学生尽快适应大学学习、掌握学习方法、培养专业兴趣、克服思想上的困惑。(2)大学一年级下学期,实行导师、学生双向选择制,最终确定指导老师。导师不仅对学生学业上,更对学生专业上进行指导和引导,促使学生尽快明确专业方向,并根据学生特点提供个性化指导,全面提高培养质量。第二、导师制下的强化培养
我院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契机,全面提高本科教学质量,为申报硕士点授予权奠定基础。导师制下的强化培养,具体实施为:
1、导师对所指导的学生在思想上、学业上全面负责,直到被指导的学生毕业。通过导师指导,为社会培养高素质政治学应用型人才。
2、对于有考研意向的学生,导师进行重点培养,帮助更多的同学考取研究生。
3、以“有利于夯实学科基础,有利于继续学习深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指导思想优化课程体系,坚持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政治学人才。
第三、开设专题讲座
开设专题讲座,目的是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眼界,提高学生的专业理论水平。具体方式为:
1、邀请省内外政治学专家来院开设专题讲座。
2、聘请兼职教授进行短期的专题性授课或开展其他教学活动。
3、组织校内政治学名师讲坛,让学生较深入学习学科前沿理论知识。
第四、学习与研究能力培养
学习与研究能力培养,体现在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重点在学生。学院要进一步凝练学科方向、培养教学团队。教师要进一步加强学习、开阔思维、提升研究能力。加强学生专业基础培养,提高专业水平。建立试点,改革传统的本科毕业论文写作模式,实施“课题研究模式”,即由教师提出有实际意义的研究课题,成立专门的课题组和导师组,组织学生,将本科毕业论文写作与学术研究结合起来。学生在导师指导下围绕课题开展系列子课题研究,但在总体上,各个子课题之间又具有内在的逻辑关系,彼此互相联系,共同构成一个整体,以达到既完成毕业论文又展开课题研究,并直接转化为科研成果的效果。第五、开展学术研究
上述“课题研究模式”仅为学生研究性学习的一个方面,且参与面不广、实施难度大。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我院鼓励学生将社会实践与学术研究结合起来,即要求学生在导师指导下,结合实际开展学术研究活动。在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中,我院将对开展研究性学习并取得一定成果的学生进行相应的奖励。
第六、成立各类学习团体
学生要在导师指导下,制定详细的学习计划,以养成良好的学习风气,不断提高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我院鼓励并支持教师组织学生或者学生自行组织读书会、兴趣小组等学习团体,制定相应的学习制度,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
第七、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
我院在加强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基础上,将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如:课堂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组织开展如知识竞赛等多种校内活动;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加强院级社团建设等。在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的同时,我院将加强相关的制度建设,对各类实践活动进行监管,保障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确保实践教学的效能。
第五篇:探究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
探究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
综合教育学院,马高超
摘要:随着教育的发展,国内外许多教育方式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涌现。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起主体作用;学生往往局限于从课堂、书本掌握知识,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但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无论处在哪一阶段的学生,其学习兴趣、知识能力、逻辑思维方式和目标等方面均存在不同差异,且这些不同不是一成不变的,它还随着年龄与地点的变化而变化,这促进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型教学模式的发展。本文简介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型教学模式的提出,并着重在学生质疑能力、兴趣和个性方面的培养进行深入探讨。
一、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的提出
“以学生为中心”的观念最早是由美国儿童心理学家和教育家杜威的“以儿童为中心”的观念转换来的。杜威的以儿童为中心的思想在教育界影响很大,传统的教学基于填鸭式、灌输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着主体作用,学生被动地学习知识,杜威对以教师为中心这一教学方法是极力反对的。他提出的新思想引起了教育界的重视,有重要的启迪作用,并被进一步运用到中学和大学的教学模式中逐步发展成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念。可以说“以教师为中心”的对立面就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特征主要是:学生起到主体作用,教师起着主导作用。教师在传授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积极主动性的激发和引導,既要“授之以鱼”又要兼顾“授之以渔”,课堂教学模式采用小组活动、协作式、设计式、个别式等多种形式结合在一起,或选用互联网、多媒体等多种教具进行教学设计规划。是否能够体现“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的主要判断依据一方面是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否能表现出来;另一方面是谁是学习的主体,即能否体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投入到课堂中的情绪和积极性,学生是否是自己的管理者。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负责控制和管理学习活动,积极投入到课堂建设和活动规划中,那么这种教学模式便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是我们目前所应倡导和积极学习的。
二、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强调质疑能力的培养
叶圣陶先生提出:“凡为教,目的在于达到不需要教。”所谓“不需要教”即达到学习上的“自由”,人类的教育是“自由的教育”,在这个过程中,不应当只有“施”,或者只有“受”,学生的学习是在求学,教师在这当中应当有一个责任,那就是启发、引导学生,达到一个辅助的作用。让学生通过学习掌握到自主汲取知识的技能,有思辨的想法,从而能对知识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对其来说才是更好的教育。学习知识不要成为最终目的,而要成为手段。传统的教学模式以书本为中心,课堂教学形式采用“三统一”的教学模式,即课程时间、课程进度、课程考试统一进行,填鸭式向学生灌输死板而枯燥的知识,造成学生只会呆板地接受知识,而不是自己去通过思考问题从而有所领悟。清人唐彪说:“有疑者看到无疑,其益犹浅;无疑者看到有疑,其学方进。”用此强调质疑能力的培养对学习知识、掌握技能的重要性。有了自己的思考,知识点也就多了数倍,事物与事物之间有学生自己独特的认识,便不会固守于传统,有了更多的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一个人的头脑是否活跃,与质疑能力有直接关系。
由此看来,在课堂上教师着实不应该拘泥于课本上的知识,生搬硬套,教师要有自己的创新能力,以多元创新的教学方式培养、引导学生,关注学生的疑问以及对于知识与书本不同的理解和质疑,使书本知识活起来,创造高效课堂。
三、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强调兴趣的培养
夸美纽斯认为“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兴趣对学生的学习生活是至关重要的。教师要转变固有的课堂模式,让学生来主导课堂,在课堂中,教师只是起到点拨和启发的作用,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找到自己的思路,使学生充满求知的渴望感,调动起学生积极获取知识的情绪,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出自身的潜能,从而培养出创新型人才。学生只有对知识怀有热爱,才会调动自身的积极性去思考,而不是把学习当作一项教师布置的任务。如果教师也只是刻板地去传授知识,而不懂得让学生爱上学习,主动地想去汲取知识,在学习中找到乐趣,那么学生便不会把学习当作是一件有趣而对自己有益的事,更甚者,也许他不会把学习当作自己的事情,而是当成应付教师或者家长的工具。试问一个不把自己的学习当回事儿,天天吊儿郎当的人如何为自己的将来负责?所以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让他对将陪伴自己一生的事情充满期待和热爱,让学生明白这是一件有趣且对自己有益的事情,这样学生才会踏实地学下去,而不是浮于表面,造成身在课堂心在课外的毫无效率的知识学习。
兴趣和效率挂钩,学生只有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真正学到知识,甚至创造知识。教师应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重,将互动学习、探究学习、自主学习、创新学习等多元学习方法结合起来,使课堂有趣起来,使知识生动起来,提供学生学习需要的更多资源、平台,鼓励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获得学习经验的能力,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知识上来。让学生能够真正投入到学习知识中来,学生的职责应是有选择权和主动认知权地接受知识,学生自己对学习和考核评价也负有责任。
四、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强调学生个性培养
教师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领。因材施教,是自古就提出的教育理念。学生或多或少都有自己独特的天赋,有人适合钻研文学,有人喜欢物理知识。而教师该做的绝不是让学生如同流水线产品一样,千篇一律,唱起歌来都一个调。在这里教师的角色应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发起者。在学生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课堂要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课堂的节奏要随着学生学习节奏变化而作出合适的调整,不能一成不变,沉闷死板。根据学生个性把握教学方式,学生有自己的思想,可以主观判断,领悟,从而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自己动手解决实际问题,学到知识,让课堂成为自己自主学习发展的平台。
教师的作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教育应该帮助学生发现自己所想要的,所擅长的,所适合从事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在学习上也会诚实地体现出来。而教师通过同一间教室,发现坐在其中的各个不同的学生的不同的天赋和爱好,给予其适当的点拨,并且在其迷茫时给予鼓励。不要认为成绩是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学校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要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教育育人,是让一个人焕发出自己的光彩,健康而积极地找寻自己想要的人生。
总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不拘泥于传统的教学思维,因材施教,正确处理了教与学的关系。实践证明,“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认可了学生之间的差异,给学生创造更多动手实践的机会,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创造出轻松活跃的课堂气氛,激励学生自主学习、兴趣学习、高效学习。不要让知识固化,而要使它们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在集体的精神生活中、在学生的相互关系中、在精神财富交流中活起来。“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体现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新要求,已经逐步在全国展开。相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会在我国教育事业中展现美好的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