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试论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理念的应用
浅谈“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理念的应用
张静 马晓燕(西安思源学院陕西西安710038)
[摘要]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该抓住学生的学习特点,把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广泛的应用到具体的教学当中来。本文从与“以教师为中心”相比,“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理念的优点、“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理念的具体应用等两各方面作了论述。[关键词]教学理念 以学生为中心人性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N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09)6(a)一0045 O1
“以学生为中心”的观念源于美国儿童心理学家和教育家杜威的“以儿童为中心”的观念。杜威极力反对在教学中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做法,反对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填鸭式、灌输式教学,主张解放儿童的思维,以儿童为中心组织教学,发挥儿童学习主体的主观能动作用,提倡在“做中学”。杜威在他的教学实验中基本上完全尊重儿童自己的意愿,儿童想做什么就可以做什么,想怎么做就怎么做,教师基本上对学生采用放任自流的态度。虽然杜威的教学实验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和系统地传授科学知识有所忽视,但杜威的实验成果无论是在当时还是在现在都具有积极的启发意义。
一、与“以教师为中心”相比,“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理念的优点 “以学生为中心” 的对立面便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忽视了学生的学习主体的作用,通常采用集体的、满堂灌的讲授式教学。相应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的特征是重视和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又不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通常采用协作式、个别化、小组讨论等教学形式或采用多种教学形式组合起来进行教学。
从这几年的教学经历中,我就深深体会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主导和“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主导在教学成效方面所起的作用是截然不同的。
(一)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体现了素质教育
“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主导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主导的一个重要区别就是选择以应试教育为主还是以素质教育为主。在应试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教师只是审时度势的关注当前学生的成绩提高问题和升学率问题,关注学生能否考上一所好的中学或大学,而忽视了学生能力和素质的提高以及心理的健康。这无疑是不能以学生的真正需要为出发点,不能尊重学生的意愿。并且,在教学过程中也采用填鸭式和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被动接受,很难提高其学习积极性。而素质教育则不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真正研究和了解学生的求知需要,从学生角度出发来考虑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学生能力和素质,更加重视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的培养。例如我们都应该知道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懂得如何通过满足个人的需求从而达到对其的激励作用,那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应该以学生为中心,了解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求知需要,有的放矢的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从而提高教学质量,这也许就是我们常常讲到的“个性化教学模式”的理论来源吧。
(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实质上就是要求教育者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需要等,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的活动为主,教师只起一个帮助者的作用。而且今天的“学习者中心”是在新的社会发展和技术条件下,以整个社会为着眼点来看待教育,体现的是教育发展方向。
而“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方法,教师掌握着学生的一切,教师告诉学生该学什么,怎么学:教师告诉学生是什么,该怎么做。教师控制着学生的思维,学生亦步亦趋地跟着教师,按部就班地照着老师教给的方法去做。这是一种以教师为主、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思想。可以看出,要提高学生的能力和素质,教师所要给予学生的不是某个知识点或某些知识点,更不是倾其所有的理论与智慧,而是好的、有效的学习方法。开动学生脑筋,启发学生的思考能力,起到真正的“主导”作用。学生不会做的事情,要教给他们方法,引导他们怎样做。
有位教育专家曾经讲过:“一个教师,如果只会读讲稿,那他是不合格的教师:如果他只会讲书本上的东西,他是最低水平的教师:如果他同时又能在方法上给学生以一定的指导,他才是好教师;而那些善于给学生指路,引导学生自己探索,自己实践,自己总结,能够使学生超过自己,甚至对自己所不擅长或不会的东西也能在方法上给学生引路的教师才是优秀的教师。”可见,在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学生并不是没有一点见识和辨识能力的,今天社会发展迅速,信息发达,通讯渠道畅通无阻,学生普遍见多识广,他们有自己的认识,有自己的判断,有自己的立场和观念,也有自己为人处事的方式,他们是有情感、有理智、有认知能力的。因此,给学生一些空间去发挥,“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只有这样,也才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二、“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理念的具体应用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通过改造一定的教学环境和模式,从而达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效果。
具体做法如下:
(一)为学生营造一个自主的学习环境 基于学生充分的自主空间,鼓励学生从自学的过程中了解新的知识,让学生参与到整个教学工作中来。情境教学理论要求,学生的有效学习发生在“真实的社会情境、生活情境、科学研究活动” 中,改造课堂教学,使学生有可能通过真实的、逼真的活动,通过观察、概念工具的应用以及问题的解决,形成认识世界的方式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现代教育强调学生的合作学习、师生双向建构。其教学模式的一个关键问题就是创设能够引发学生学习需要的教学情境。因此在教学中,我注意创设特定情境,在特定环境中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动力。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后.分层次教学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后,对学生提出明确要求,布置具体的学习任务,如学习目标、学习分工、学习方式等。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际来学习。我的体会是:在学习开头、学习任务的延续、深入、转换中,教师都应针对学生实际,通过具体的语言来交代要求、明确任务,扮演好指导者、帮助者、合作伙伴的角色。
前面我们已经提到“需要层次理论”在教学中的理论支持作用,这里是指根据学生的识别能力和接受能力进行划分,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另外,每一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会被分为不同时段不同层次,从而做到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如通过多媒体技术、计算机拟真、游戏、实践活动等形式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三)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高职高专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采取多种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使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多方向交流,获得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具体可以使用:
(1)案例教学教学法。强调理论联系实践,以经典案例为平台,以理论为指导,融合东西方企业的实践和学生的经验体会,来提升学生分析与决策的能力。
(2)团队学习法。这是学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案例讨论和小组作业都是通过学习团队来完成的。团队学习可以充分地挖掘和释放学生群体中蕴藏的知识能量,让每个学生都能分享其他同学的专业知识和行业经验: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与沟通能力。
(3)“教授+企业家”的教学模式。为了让学生能融会贯通理论知识并了解最新的管理实践,许多课程的教学,都是在教授授课的基础上,再邀请企业界的专业人士做专题讲座,让学生及时了解与学习企业运作的情况与经验。
(4)企业考察。为了能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的理解,教师不仅带领学生到企业进行针对性的实地考察,还指导学生模拟管理顾问的角色,对身边的企业所存在的问题进行系统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
总之,只要我们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时刻渗透在教学环节中,就必然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做到人性化教学,并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二篇:以学生为中心组织教学
【摘要】文章探讨了以学生为中心组织教学的理论意义,提出在教学实践中,从学生的需求出发,以学生为中心,设置多元化教学目标,因材施教,彰显个性,构建和谐教学,更有效的培养大学生,使之成长为卓越的人才。
【关键词】以学生为中心教学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0)08-0017-02
一、以学生为中心组织教学的理论基础
以学生为中心,就是要把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放在首要位置,切实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唤醒学生的自主性,发展学生的特长,彰显学生个性,发挥学生潜能,最终使学生成长为卓越的人才。
1.哲学基础
人的存在和发展是这个世界最复杂的现象,人的主体能动性这一系数的引入,使得我们无法控制或精密预测人的发展。科学实践发展观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人的解放以及自由且全面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目标。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依据,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事物的发展变化主要由其内部因素决定。因此,在教师和学生双方主体能动性矛盾对立统一形成的教学过程,学生处于中心地位,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自己未来命运的决定者,学习的成败掌握在学生自己的手里。学校里的一切教学资源、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都是外因,只有通过受教育者的内因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也就是说,课程设置、教学改革、教学组织、教学管理等都应以学生为中心,必须以满足学生的需要为主要评价标准。
2.心理学基础
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提出:学习是人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是个人潜能和人格的充分发展,学习是学习者自己的事,只能靠他自己的努力来取得成效。[1]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活动,应遵循人类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教师的育人活动,旨在影响学习者内部心理过程的外部刺激。这就要求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的全面、自由、和谐发展来看待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把教学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方式,从关注教师的教学效果转而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教师支撑和助推学生主动探求、深刻体验、发现知识、掌握技能。教师的最大魅力就是帮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能力。
二、以学生为中心组织教学的实践启示
1.教学目标多元化
功利主义在教育上主张,教育活动只是个人被动应付环境的活动,衡量教育的标准是实现价值和创造价值;教育发展要以人的发展为最高目标,社会的需要就是教育的需要,也就是人的需要,教育是为职业做准备。[2]在功利主义看来,衡量课程的标准不在于它有多大理论价值,而是看它究竟能解决多少现实问题。学习的目的是为国家的政治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课程设置应密切配合企业生产和社会经济发展,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理性主义认为,人永远是教育对象,人的个性发展和传播理性知识,始终是大学教育的最高目标,主张在教育过程中实现人的自我完善,抛弃教育中的实用性与职业性,主张教育是为生活做准备,不是为职业做准备。[2]理性主义者不屑于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等社会发展的需要,追求独立与自由,认为学习的目的即探索真理,完善人格,不仅应会做事,更应会做人。
以学生为中心组织教学,就是要谋求功利与理性的和谐统一。纯粹强调学习的非功利性目的,强调学习的高尚与责任,似乎并不符合人的本性。在马克思和尼采的思想体系中,决不排斥超功利追求的可能性,并将之作为人类为之奋斗的终极目标。与此同时,马克思和尼采却又从不同角度分别揭示了“利益”和“权力”对人无所不在的支配控制作用。学生重视学习功利性的目的,这不是坏事,相反应从人性本身的角度给予充分的肯定和尊重。学生的基本学习成果不仅包含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技能和能力,还包括有尊严的生活和工作,获得良好职业与高额收入,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享受良好生活方式,充分发展自己的能力,充分参与发展,做出有见识的决策,获得终生学习的能力等。这就要求从理论与应用、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技能训练与思维养成、解题方法与学科方法论等多个角度设置多元化的课程教学目标,尊重学生的需要,既培养学术性人才,力图造出一批勇于追求真理、立志探索新知的研究者,又培养社会需求的有知识、有技术的应用性、职业性的普通劳动者。
2.因材施教
每个学习者都有一个七彩的经验世界,由于经验背景的差异,学习者对问题的理解不同,在学习者的共同体中,这些差异本身便构成了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重视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为生长点,将符合学生自身接受能力的知识顺利转化为他们的精神财富,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同时,不同学生的智商和情商、学习能力与学习效果、道德修养和综合素质等都存在着差别。而学生固有素质是开发其潜能的基础,这就要求必须理解并接受学生的现状,包括他们的优势与弱点、特长与缺陷、喜怒哀乐、习性、情感和追求等,真正理解其身心需要,设计特定的教育教学手段,使不同素质、不同特长的学生扬长避短、各得其所,激励学生尽可能释放潜能、展示才华,引导他们通过自身努力各尽其力、各显所能,逐步实现自己的目标。
3.彰显个性
个性即人格,分为人格倾向和人格心理特征两方面。前者是指人的需要、动机、兴趣、信念等,决定人对现实的趋向、态度与选择;后者是指人的能力、气质和性格等,决定人的行为方式上的个性特征。[3]独立性和自信心是个性的核心与灵魂,包括独立的人格、独特的兴趣爱好、独立批判性思考、广泛信息的自主获取和加工、复杂问题的正确判断和推理等。具有很强独立性和自信心的学生,既能够吸收外来信息又能够坚持自我的价值认定,做出合理的决定。遇到问题时,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解决途径和处理方式,不会盲从他人,不会失去自我。具有超常创造力者常表现出一些与众不同的个性特征,发展个性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必要条件。敢于跳出过多的条条框框、自觉地突破常规和传统,营造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通过知识与知识、情感与情感的互动,弘扬个性,发挥并激发隐藏于学生自身中的优势,因势利导,指导学生做自己有优势的事,满足其兴趣与爱好,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推动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教育的能力,促使他们不断提出新视角、发现新问题、探索新思维。
4.涵养品性
任何一门学科都是无数具有极高品味和素养的人所参与的极富创造性的活动,他们的理想、信念和观念;探索动机、心路历程、心灵体验和历史机遇等,形成了学科的思想和精神。学习和思维都是基于情境的,只有在特定的情境中才有意义。真正的、完整的知识(即学什么、如何学、如何用的结合)是在真实的学习情境中获得的。贴近科学与人文、贴近时代和社会,接触第一手材料,甚至涉猎创造者们所创造的原始性事物,大胆组织和生动再现教学情境,还原知识背景,恢复其生动性和丰富性,使学习者产生学习的真实需要,驱动学习者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揭示教科书及其逻辑体系所掩盖的科学与人文之魂,抛砖引玉,让学生用心洞察、感悟和把握科学家、艺术家和哲学家等创造家的内心世界及思维形成的生动过程,用心体验大师们的人格魅力、品德魅力及深奥高远的精神境界,从中培养兴趣和爱好,点燃理想和激情,熏陶情感和情操,挖掘个性和潜力,培育想象力和创造力,养成丰富而完美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当代大学生往往见多识广、思维敏捷、勇于探索、善于接受新事物。但学生未必尽善尽美,需要通过教育来使其渐臻完善。通过心灵与心灵的交流与对话,弘扬自由与平等的精神,培育适应与超越的意识,锻炼想象力与创新能力,培育爱心、责任心和感恩心,在关注他人的处境、集体荣誉及社会期待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和精神境界。同时,学生在理解和欣赏彼此间的差异时,就不会苛求谁是正确或谁是错误的,而是学会了求同存异,能够与自己不同的人和谐相处了。
5.构建和谐教学
学生受教育过程应该是一种人格完善的过程,所有学生都需要老师的爱,老师的爱和尊重是照亮学生心灵窗户的盏盏烛光。[4]学生无论是来自大城市还是偏远乡村,无论是出身名门还是贫民百姓,都有一颗追求进步、向往美好事物的纯洁心灵。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真诚地给予每一位学生以期许,自觉地维护每一位学生的权利。在教学过程中,让每个个体都能沐浴民主平等、互相信赖、互相帮助、互相激励的心理阳光,促进个体间互相启发、自由言说,从而使独立思想得以自由表达,创新思维得以缤纷绽放,精神境界得以多边融合。
和谐以差异的存在为前提,没有差异就无所谓和谐。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差异,发现他们的优秀品质,挖掘他们的潜能,发展他们的特长,弘扬他们的个性,激发他们的兴趣。凡是自己感兴趣的,学习者都会积极主动地进行自主鉴别与选择、质疑与批判、探究与建构、发现和转换,快速建构个人知识。要想让学生有最大程度的发展和成长,既要让其接受充分的挑战又要给予他们足够的支持。人性是可以通过教育的手段来塑造的。人性中的善与美需要靠他人的鼓励、欣赏与支持来激发和完成,而没有制约、我行我素,就会让一个人丑的、恶的、冒险的、冲动的那些个人品质或个性心理,毫无约束地扩张或释放出来。弗洛伊德认为,文明发展程度越高,人类所承受的压力便越大。当代大学生面临经济、学业、就业等多方面的压力,过多挑战会压垮学生,会使压力由动力变成负担,但过多支持又会让学生怠惰,难以向更高的发展层次冲击。力求挑战与压力最佳平衡的教育和成长环境,最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和成长。课程设置的终极价值取向是以知识为基础、能力为核心、人格为灵魂,以促进人的个性自由发展,人的能力可持续发展,人的心灵世界的完善。[5]课程不只是逻辑化、体系化的知识存在,而是一种期待主体参与、诠译和建构的文本。课堂不是以正确反对错误的地方,而是师生共同探索各种方案与假设,联系我们的经验与他人的经验,构建一种过去、现在和未来互相关联的网络,对经验做批判性考查的地方。最重要的心灵感觉是教师教得愉快,学生学得轻松。教师感受化育生命的崇高与快乐,学生感受被等待、唤醒和鼓舞的喜悦,教学相长,师生共同体验自我实现的成就感。
第三篇: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
浅谈以学生为中心的《眼镜光学》课程教学设计
边云卓
随着时代的发展,知识传播的开放,学会学习将成为学生今后就业的基本条件,也成为他们转岗、再就业的必备条件。学生在校 接受的教育,不再仅仅是为了获取一纸文凭,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学习,让学习成为他们的一种生存技能。因此,在我们的课程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传统授课模式,以学生为中心来组织课程教学,采取多种教学方式,让学生能主动学习、自主探究学习,帮助他们找到学习的兴趣与方法,树立成才自信心。
眼镜光学课程是眼视光技术专业学生的一本专业基础课程,主要讲授临床视光中用到的各类镜片的设计、制作、光学成像特性、矫正屈光不正原理、眼镜放大率与视场、度数的转换与书写等,教学内容偏向物理光学理论和数学计算,面对学生中一半以上都是文科生的现状,怎么教让学生不触头,怎么教让学生能掌握专业知识,就成为眼镜光学课程教学设计的关键。以临床应用案例,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活动的中心是“学”,如何让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兴趣、进而进行主动的学习,就成为保证课堂效果的关键。针对眼镜光学课程枯燥的光学知识,引入临床镜片应用实例来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产生与教师一同探讨的意愿,再用所学知识解决临床镜片应用中出现的问题,让学生学以致用,体现专业基础课教学为专业课服务的意义。如,在教授柱面透镜这一章节时,学生对于柱面性质的理解存在困难,当带入哈哈镜的生活应用后,学生对柱面成像性质就容易理解多了。小时候大家都玩过的哈哈镜,会使得人变胖变瘦、变高变矮,变形的原理就源于哈哈镜是柱面反射面,由于在垂直和水平方向上屈光力不同,引起的放大率也不同,所以人的成像就出现的不成比例的变化,接下来再举例柱面透镜(散光镜片)临床应用中会出现视物变形的现象时,学生就彻底懂了为什么了。淡化公式原理推到,重视公式在临床中的应用
对我们现在的学生而言,逻辑推理的东西很难接受,他们从心里抵触公式原理的推到与计算,我们高职教育最终要培养的人是技术技能型人才,不是研究性人才,对于高深的数理知识需求不高,因而在教材内容处理上,淡化公式推导,实行“拿来主义”,要求学生能用公式来解决实际问题就行,不管公式是怎么来。如,讲授框架眼镜和隐形眼镜度数的转换公式时,只要求学生理解如何使用,理解在矫正眼睛屈光不正时,眼镜片放置位置不同所需度数也是不同的,能用它来解释临床上近视的人总是喜欢把眼镜推近眼睛看远处东西的现象。以练习册习题,引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根据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规律,我们知道人对知识的掌握需要日积月累,单单仅靠课堂记忆是不行,还有赖于学生课下练习巩固。高职学生一大特点就是学习惰性明显,自主学习性差,因而,布置课下学习任务、及时检查作业完成情况,制定奖惩措施,让学生学习有紧迫感,能很好的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以弹性考核方式,助推学生专业技能掌握
高职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就业教育,是培养“实用型技术技能人才”的教育,因此,我们的课程考核目的不是选拔人才,而是培养技能过硬的人才。传统的刚性考核模式,考试只有一次机会,考完了就完了,不会的仍旧是不会,没有关注学生的差异性和学习主动性,不利于专业能力的培养。假若我们站在学生的角度来考虑学生学习问题,实行弹性考核机制,给学生提供两次或多次考试机会,给学习差的学生降低考核难度,对促进学生学习质量的提高将会很有意义。以专业社团活动,提升学生专业认同感
以视博社为基点,组织爱眼护眼活动,搭建师生和学生间合作交流的平台,为学生创造专业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实践活动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在实践中自由获取知识,不断提升专业信心和自豪感。
2017.2.27
第四篇:以学生为本,更新教学理念 讲座
以学生为本,更新教学理念 茂名市第十九中学 彭耀梅
尊敬的各位老师,下午好!很荣幸有机会坐在这里和大家一起分享我对新课改的一些感悟。
课改现在已经到了深入推进阶段:一直不断坚持和完善课程标准,继续加大课堂改革,大力提升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其中,我们的崔老师更是一直用心的热情的引领着我们去迎接这一改革的潮流,让我们切切实实地掌握了很多新教学理念。我们是非常感激的。
“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我就学生如何“学”和教师如何“教”发表一下我的见解,如有不到之处,请同行们多多指正!首先,我们要重视学生如何“学”的问题,要求他们:
一、会学
新课程倡导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学生会不会学习?这个问题应该是我们新课程改革成败的试金石。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也是我们的重要任务。我们要改变学生单一的记忆、接受、模仿的被动学习方式,要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我们如果片面理解“以学生为主体”就是课堂上“老师问多些,学生答多些”这样的层面,学生的学习也还是被动、消极的。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对提高学生学习能力有了一些自己的想法:
1、多鼓励学生课前预习和自学,让每一位学生带着自己的思想、灵感和问题参与课堂教学;
2、多留白,为学生提供了自由想象的空间;
3、充分利用小组学习的威力。我们学校近年来招的生源比较少,现在初
一、初二每个班才40人,这样的小班化教学环境很容易开展小组学习,因此我校目前正在搞小组合作教学模式实验。通过小
组协作,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例如:讲到《礼仪展风采》时,课前把学生分组,分别查找:握手礼仪、电话礼仪、交谈礼仪、着装礼仪、拜访礼仪、待客礼仪、称呼礼仪、见面礼仪,后让小组代表在课堂上展示合作成果。这样就充分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很好的拓展了课本知识。
二、乐学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友好、民主、融洽的气氛中学习,学生会感到轻松、愉快,思维活跃,学习效果好;反之,思维会受阻,学习效果差。因此,我们要学会: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上,教师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多下功夫为学生创造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如可请学生当老师来判断其他同学的答案是否正确;或者通过“知识抢答比赛”、“小组竞赛”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对于这种方法相当欢迎,为了给自己这一组争光,可以说每个人都积极思考,小组讨论的气氛也相当热烈。
2、把课堂生活化。这次课程标准修订,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基本思路,进一步推动学科逻辑向生活逻辑的转变。如果我们在教学中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联系社会变迁、科技发展和青少年成长情况,教学效果会更明显。如讲到我们的消费者权利时,我们可以让学生讨论“食品安全事件”;讲到精神文明建设时,让学生讨论“小悦悦事件”、“雷锋精神”;讲到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统一时,让学生讨论“钓鱼岛事件”,等生活、社会的热点问题引起学生思考,真正做到让学生们在"乐中学,学中乐”。
对于教师来说,我们的“教”是针对学生们的“学”。我们教师首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我们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具体我们对自己应提出这样的要求;
一、会教
1、能结合教学实际,熟练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如情境教学法、体验教学法、案例教学法都能很好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我记得yun亮老师在上《合作!竞争!》时,他没有拘泥于教材,而是结合学生实际设计了几个问题和情境,如:一个班级中的同学之间是竞争关系还是合作关系?班里的小刚想竞选班干部,他有优点也有缺点,他应该怎样去竞争?等一系列班级中的实际问题,从而紧紧地抓住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再如董岸平老师在讲“如何合作”时候,让两个学生拿毛巾蒙着脸体验当盲人,两个学生体验做瘸子,然后让学生们一起合作走到某一目标地。这样的体验式教学,值得让我们感动和学习。
2、有“师问”转变为“生问”。过去,学生怕问、不会问,学生唯师,唯书。在课堂上,设置学生提问环节。如果学生的问题难到了老师,这就是教育的成功。
3、关注学习中的弱势群体,改“一言堂”为“众言堂”。
我们学校落后面比较广,因此校长要求我们关注学困生,而且给了硬性指标:平时测验要及格率为80%。这给我们很大的压力。所以,在课堂上,我们要给学困生提供更多表达和交流的机会:如我们可以让小组组员轮流发言,我们要善于运用激励的评价鼓励那些不善于动手和动脑、不善于表达的学生,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如:“你能说,说出来就是进步!”、“你还能说得更好!”、“我知道你能行!”„„。
4、坚持正确的价值指引。新课程标准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生命教育、公民意识教育在教育目标和内容上得到加强。作为一名思想品德教师,我们更应该承担起属于自己的责任: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塑造学生完整的人格,引领学生做有道德的公民。
如在讲初二法律《人人享有人格尊严权》一课中,我问:你们认为世界上最重要的是什么?学生们的答案五花八门,但最多人答的竟然是“金钱”,虽然我心里很不同意,但我没有直接批评他们,而是通过展示一个通过充满激情的视频播放——叶挺将军《囚歌》:“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就这样,我用自己的激情激发学生的激情,让学生的心灵在情感体验中感悟到一个人的尊严比生命和金钱更重要!
二、创新教
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要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也许,应该从我们老师自己开始。江湖不是有传言吗?“政治老师一回头,全班同学都梦游”,我们教师要摆脱传统的思维方式,不断创新利用教材,创新教学思路:
1、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如一教师在设计《学会合理消费》时,用了这样一个视频导入《等咱有钱了》:山珍太腻海味太腥专吃国家保护的,满汉全席开两桌,吃着一桌,看着一桌;劳斯来斯买两辆,开着一辆,拖着一辆;私人别墅两栋,一栋住人,一栋养猪;皮尔卡丹两套,一套窗帘,一套抹布 „„通过这样的幽默诙谐的导入设问:这样的消费合理吗?为什么?很自然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2、回归现实生活,激发思维潜能
教学要融入生活,才具有生命的活力。如在上述的《学会合理消费》设计
中,该教师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活动:模拟旅行,根据行程,层层设问:旅游要做什么准备?你会不会在旅游景点买特产或纪念品?参观名人故居时,大家都去买吃的、喝的,你会怎么做?你在吃饭时看大家都在用一次性的筷子,你会怎么做?然后进一步深化问题:你平时是如何使用零花钱的?通过分析、总结自己的消费的经历,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自己的消费行为。
3、创造探究条件,引导学生实践
在课堂教学中,学习借鉴“知行合一”的思想,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在体验中学、在探究中学。如上教师在组织《学会合理消费》时,设计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回顾旅途前后过程,请你总结我们要避免那些不合理消费?树立那些正确的消费观?请制定我们的消费宝典。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教师巡回指导,小组代表在全班交流本组的消费宝典。最后,师生交流,制定成班级消费公约,来指导全班同学的消费行为。这样的课,也许消耗的课时多点,但真正提高了学生的能力,也体现了我们教师的智慧。
最后,我引用陶行知先生的一句话与大家共勉:解放学生的头脑,使他们思想;解放学生的双手,使他们能干;解放学生的嘴巴,使他们能问;解放学生的空间,使他们能到大自然大社会里习得知识扩大眼界,获得丰富的学问;解放学生的时间,使他们有时间学一点他们渴望要学的知识,干一点他们高兴干的事情。谢谢!
第五篇:再谈以学生为中心
再谈以学生为中心
—— 教学反思
题记: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高中英语教学对英语教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纯经验型教师已经难以满足现代教学的需要。教师除了经验方面的积累外,还需要积极的反思,通过反思提高专业素质和课堂实践能力。
本文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高中英语人教课标版第一册第五单元教学过程及反思整理下来,仅供参考。
两年前,即 2007 年 10 月份,我有幸参加了区优质课评选活动,抽到得课题是Elias’story
这一阅读课教学,在设计这堂课时,我煞费苦心,单从教师如何教会学生阅读理解的角度,想当然地设计了本课的读前,读中,及读后活动,目的是要让学生掌握教师预设的阅读教学目标。实践证明,这堂课不成功,整堂课学生显得很被动,完全是被教师拉扯着找到了正确答案,得出了正确结论,不但学生没有深入到课堂,(这一点在学生的表情和参与度上可以看出),学的很苦,就连这堂课的设计者—我这个导师,也很尴尬,上课从不紧张的我,面对一群素不相识的学生,面对评委,越导越没信心,最终草草收场。
对于这次经历我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最初的反思是心里不舒服,自己认为完全按照阅读教学的设计理念设计的,课堂活动本身无缺憾,学生不积极课堂气氛不活跃,再后 来又想课堂气氛表面现象,其实是设计题目高大空,超出学生“最近发展区”学生无从下口。
2008 年,笔者有幸参加了济南市高中教师赴江苏教育学院学习,在那里用心聆听了著名的曹亚民,曹荣苏等一系列专家、教授的讲座,这些给我震动很大,我意识到了上课成败的关键不是教师的设计如何完美,而是要以“学生”为中心,根据符合学情的教学目标,来设计教学活动这才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最好体现啊!
为此,在 08 年暑假网上研修时,我上交了一篇《“单相思”的苦恼——以一节公开课想起的》为题的作业,附上自己的教案,就是讲一堂不以学生为中心的不成功的课。结果,我的这份作业受到了课程团队专家的一致好评,有幸被推荐为优秀作业。
今年,我带高一,正值学校的课改大潮,我又有机会面对自己的学生对第一册第五单元教学重新审视。通过学习,我认识到要以学论教,即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确定教师的教学行为,根据学生的反应和参与程度,对自己的教育过程,教育方法和教育行为等随时保持意识的认识和反省,敏锐地意识到教育活动和教育行为存在的问题,迅速分析出问题的原因,并思考可行的解决方案。
要分析自己的教学是否适合学生的实际水平,是否能有效促进学生发展,在哪些方面还需改进,怎样改才能达最佳效果。因此,在今年十月份上课之前,我进行了如下反思:
一、读前
两年前,2007 年 10 月,笔者在执教 Elias’ story 在读中的一个环节中,笔者安排了这样任务:
Tell us sth about Nelson Man dela.Tell us sth about Elias’.现在想来,这一任务“高,大,空”,致使学生无从下口。
究其原因可能是由于学生对 Nelson Mandela 这一相关背景无了解,也可能是了解这一人物苦于不会表达。学生长时间沉默不语,低着头,恐怕被教师点名,站起来” I’m sorry.”,面对这种情形,笔者担心不能完成预设的教学任务,就赶紧点击鼠标,将预设选设计的各种观点逐一展现屏幕上,并让学生读了一遍。
笔者当时的这种包办学生学习活动的行为,实际上课堂教学效果大打折扣,长期以久,学生会形成依赖心理,反正屏幕上会有。
在 09 年 10 月的读前活动,教参上有以下几个方案可选:
(一)
完全按照课本设计,给学生提供了六个名人的图片,要求利用图片下面提供的人物事迹以及学生对他们的了解,来判断这六个人谁是伟人,谁是重要的人物。可以以小组活动形式,组织学生谈论 William Tyndale,Norman Bethune,Sun Yat-sen,Gandhi,Nelson Mandela 和 Neil Armstrong 的主要事迹,引起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思考,使学生能用英语阐述自己的意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得出 A great person is someone who devotes his life to helping others 的结论,.为进入正文学习作好充分的准备。
(二)事先布置学生利用网络和图书馆搜集相关资料,获得有关伟人知识,了解曼德拉的相关信息,课上小组汇报。
由于本人所在学校为一农村高中,学生英语基础薄落,口语表达欠佳,且大多数学生住校,信息较为闭塞。图书馆内没有相应的英语材料。因此,若采用方案一,则会出现冷场现象,教学任务难以完成。若采用方案二,则会挫伤班内多数学生的积极性。
综合考虑,我提出第三种方案:对课本的读前活动进行大胆取舍,让学生阅读课本 84页的课后注释,课上用英语汇报。在导课时,采用了传统的知识型导入。具体操作如下 Match the words that have the opposite meaning kind
inactive warm-hearted
unkind honest
selfish(mean)active
cool-hearted(cruel)unselfish(generous)
dishonest 采用此测试的目的有三:
(一)引导学生观察猜测,初步引入否定词缀这一构词法知识。
(二)
为学习伟人品质的词汇作铺垫。
(三)导入课文的主题伟人品质这一话题。
在对 Mandela 引入时,导入图片不是让学生简单回答 Tell us something about Nelson Mandela,而是添加了一些关键词(Black lawyer, Youth League, help…on legal problem)充分运用“导”的机智,让学生有话可说,给他们发表意见的机会,同时又让那些词汇量少的同学学习了新词汇,为下一步阅读扫除了词汇障碍。
实践证明,此方案切实可行。
二、读中 本单元的语法重点是定语从句,关系副词 when / where why 引起的定语从句,根据以往经验,学生对关系副词尤其是定语从句中出现的介+关系代词=关系副词的用法颇为迷惑。这一语法难点是否会对学生的阅读理解造成障碍呢? 在 2007 年 10 月的评优课中,为了清除这一理解障碍,我想当然地运用了三张幻灯片展示定语从句相关知识:
关系 副词 例句 When 在 从 句 中作 时 间 状语 October 1, 1949 is day when(=on which)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was founded.I’ll never forget the time when(= during which)we worked on the farm.Do you remember the afternoon when(= on which)we first met three years ago? Where 在 从 句 中作 地 点 状语 This is the place where(=at/in which)we first met.The hotel where(=in which)we stayed wasn’t very clean.I recently went to the town where(=in which)I was born.I’d like to live in a country where(=in which)there is plenty of sunshine.Why 在 从 句 中作 原 因 状语 I didn’t get a pay rise, but this wasn’t the reason why.(=for which)I left.The reason why(=for which)he was late was that he missed his train.结果,此环节占去课堂约 1/3 时间,看上去学生一头雾水,课堂结构也显得极不协调。
而在今年,我调查了两个班内不同层次的同学各 10 人(共 20 人),8 名同学反映看不明白词意思,6 名同学反映能知道句子是什么意思,但不能理解从句这一概念,另外的 6名同学反映句子意思能理解,若老师一讲语法也能轻松理解。基于以上情况,我进行了以下思考:本环节设计可以有以下几种方案;
方案 1:在学习Elias’ story 一文时,完全抛开从句这一语法,单从阅读角度理解设题。
思考:这一方案势必会造成学生对文章的一知半解,因为全文有 11 个定语从句。
方案 2:在学习Elias’ story 之前,专门抽出一节课学习定语从句,实施办法有 方法 1:教师分析,讲解句子成份.结论:这种满堂灌的方式以教师为中心,绝对行不通,方法 2:给学生下发资料,让其讨论,课上汇报,之后补充相关练习。
结论:看似以学生为中心,但这种方式高耗低效,容易出现死扣语法的现象。
权衡再三,这两种学习方式都不是最佳方案。语法学习最佳思路是为学生设恰当的语境,让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教师应将语法知识置于情境中,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与分析,自己感知语言形式,坚持“优化而不淡化,重视而不死抠”的原则。
思考:
能否将以上两种方案结合起来?为此笔者对以上现象采取了以下解决办法,通过提供关键词化解难点,然后对本课的 Ask and answer 进行以下设计。
part I
4.1)Information about
Mandela
2)Information about
Elias
3)Elias’ problem
He needed to get
so he could live in Johannesburg.part II 1.How did Mandela help Elias?
2.What unfair situation did black people face in South Africa?
3.How did Elias support Mandela?
4.Why did Elias support violence when he did not agree with it? 结论:这一设计使学生提炼中文中有效信息,能帮助学生理解文中的篇章结构和细节描写 而对语法,本单元的阅读材料就是语法项目定语从句在语境中的最好体现。我想可以以作业形式先让学生整理下来,下一节课分析,将语法知识置于课文这一具体情境中,引He was a black
.He offered
to poor black people on their
.He was
with his time.He was a poor
black
in South Africa.He had
, so he could not read or write well He worked in a
.导学生通过观察与分析,自己感知语言形式,既学习了定语从句,更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三、读后:
在读后活动中,我设计了整体复述环节,要求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复述,与 2007年的设计所不同的是,在今年我充分考虑到本班学生英语实际,采用了展示关键词法,同时考虑后 1/3 基础薄弱学生在本活动中的无助,补充了 Retelling 并以填空形式下发,督促其温故知新 在 Discuss 活动中,我设计了以学习心得的形式让学生进行如下反思:
学习心 得:
:
The topic of this reading passage is____.The main characters are ______ and _______.After learning, I know more about Nelson Mandela.He is a great man because _____.He have qualities such as ______ _, _____, ______-etc.I
should learn from him.The vocabulary that I learn-_____, ____, ____,……
The phrases that I learn :_____, _____, _____, ……
The sentences that contain attributive clauses are :
When 引导的定语从句:
1.
2.
3.Where 引导的定语从句:
1.
2.3.介词+Which 引导的定语从句:1.2.
3.
4.
我所领悟到的阅读技巧:
结束语:通过以上反思对比,我惊喜地发现,第一节我顺利地完成了阅读教学任务,第二节课,学生则轻松愉快地在语境中总结归纳出定语从句的相关知识。我惊讶于反思的力量,同时更加坚信以学生为中心,以学情为中心这一教 学基本原则。
感悟:
我们的教学实践就是行动反思的循环过程,我们的专业素质也发将在“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的过程中不断提高。
附:.第一册第五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 Nelson Mandela—a modern hero 为话题,目的在于使学生了解一个伟人应具备怎样的品质,学会根据材料表达自己的观点,并用所学的句型来描写一个伟人。本单元所有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主要围绕“Nelson Mandela”这一中心话题进行设计,听、说、读、写的练习也始终围绕这一主题展开。课文讲述了南非黑人争取自由的历史,从而说明自由、平等的重要性,同时也表达了对那些为自由和平等权利而献身的勇士的敬仰。
Warming up 利用图表的形式让学生判断一下自己是哪种类型的人,由此得出一个伟人应具备怎样的品质。
Pre-reading 设计了一道题(How can we tell if an important person is a great
person?),同时给学生提供了六个名人的图片,要求利用图片下面提供的人物事迹以及学生对他们的了解,来判断这六个人谁是伟人,谁是重要的人物。可以以小组活动形式,组织学生谈论 William Tyndale,Norman Bethune,Sun Yat-sen,Gandhi,Nelson Mandela和 Neil Armstrong 的主要事迹,引起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思考,使学生能用英语阐述自己的意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为进入正文学习作好充分的准备。Reading部分以 Elias 的口吻,讲述了南非黑人所受到的不公正待遇以及他们争取种族平等的斗争历史。同时还提到了他与 Nelson Mandela 的一段交往,从侧面向学生展示 Nelson Mandela的高贵品质。教材设计的目的是在训练学生阅读技能的基础上,让他们认识到南非黑人争取自由和平等权利而付出的艰辛努力。文章的主题有利于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世界观。此外,这是一篇记叙文,应让学生学会利用时间顺序描述一个人一生的主要活动。Comprehending 是在阅读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完成两道大题来整体理解课文。第一道辨别是非题的设计由表及里、层层深入,帮助学生逐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第二道信息采集题则考查了学生阅读理解能力中的细节理解能力。
Learning about language 分词汇和语法两部分,词汇部分第一题要求学生用课文中的词填空。第二题要求学生正确理解不同单词的具体用法。语法部分是对定语从句中关系副词的用法进行了概括与复习。设计的练习紧密联系课文,能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
Summing up 为单元学习的调查和反馈,让学生自我归纳本单元所学的语言知识以及从Nelson Mandela 身上所体现的高贵品质。Learning tip 主要是来指导学生开展同类文章的课外阅读,进一步提升这一类文章的阅读技能。
此外,在整个单元的教学中,要始终注意认知策略的培养,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具体史实和事件,加深对种族及种族歧视、不同国家、不同历史年代人物与事件的认识和理解。一方面,课前、课后鼓励学生利用网络和图书馆搜集相关资料,善于获得学习资源,充分利用学习资源。另一方面,着重培养情感策略,激励学生热爱民主、平等、和平、自由、守法,积极上进、奋斗创新。
本单元教学可分为 7 个课时,第一课时为 Warming-up and Reading(ELIAS’ STORY),包括 Per-reading 和 Comprehending,第二课时为 Language Points,第三课时为 Grammar—Attributive Clause,第四课时为 Listening and Talking,第五课时为 Extensive Reading,第六课时为 Writing and Speaking,第七课时为 Consolid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