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科学教研活动
科学教研活动
4月26日上午第一节课,科学教研组在办公室进行集体备课。通过分散备课、集中研讨、共同修改、组织定稿等环节,每个课案都经过了多人合作、多轮商讨,可以说最后形成的教案,既是个人的见解,又是大家集体智慧的结晶。可以说,这次集体备课,大家收获多多,受益匪浅。
《观察一种动物》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目标
知道蜗牛身体上有壳、腹足、触角(两对)、眼睛、口等。这些身体结构能满足蜗牛生存需要。
知道蜗牛能对外界的刺激产生相应的反应,如触角伸缩、身体缩进壳内来躲避危险等。
知道蜗牛利用腹足能在很多物体表面上缓慢爬行,并留下爬行的痕迹。2.科学探究目标
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对蜗牛的外部特征、应激反应和运动方式等信息进行观察和记录。
能使用触角、腹足等词汇描述观察到蜗牛的结构。能用简单的图示画出蜗牛的基本外形。3.科学态度目标
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培养研究小动物的兴趣,并做到不打扰、不伤害小动物。愿意倾听、分享他人关于蜗牛的发现,乐于表达自己的观察发现。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认识到蜗牛也是动物家族的一员,是有生命的,懂得在观察活动中珍爱生命,学会保护小动物。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仔细观察蜗牛,了解蜗牛的身体特点、反应和爬行。教学难点:初步感知蜗牛的爬行与身体特点相关性。【教学准备】
学生:蜗牛、活动手册、白纸、塑料尺、竹棒 教师:ppt课件、班级记录表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提前一周左右布置,让学生在家长的协助下寻访蜗牛并带回家开始尝试饲养。并布置要求:在哪些地方容易找到蜗牛,蜗牛长什么样,蜗牛吃什么,怎样饲养蜗牛?
一、聚焦 1.谜语导入。
没有脚,没有手,背上房子到处走,有谁把它碰一碰,赶紧躲进房里头。2.说一说我们知道的蜗牛。
①在哪些地方容易找到蜗牛? ②蜗牛长什么样?
③蜗牛吃什么,有什么特点?
3.今天我们就要来观察蜗牛,出示课题——观察一种动物(板书)
二、探索:观察蜗牛的身体
1.我们请出今天观察的明星——小蜗牛,大家静静地仔细观察,可以轻声地交流。把观察到的蜗牛的样子仔细地画在活动手册的方框中。
2.2-3分钟以后,老师对画完蜗牛的小组再奖励一个材料,可以用小棒轻轻触碰小蜗牛,注意一定要轻,不要随意伤害小动物哦!
3.喂点菜叶,观察蜗牛尺菜叶。
三、研讨1
1.蜗牛的身体有什么特点?
2.用小棒轻轻触碰小蜗牛,小蜗牛有什么反应? 3.蜗牛怎么吃菜叶
四、探索:观察蜗牛的爬行 1.蜗牛技能大比赛
老师为大家带来了四种材料,白纸、塑料片和竹棒,看一看蜗牛有没有能在这些物体上爬行的技能。小组内先每人选择一样材料进行观察,然后可以组内相互交换观察。2.分发材料,学生观察。
五、研讨2
1.蜗牛在白纸、塑料片、竹棒上都能爬行吗? 2.在爬行过程中,你还发现了什么? 3.蜗牛爬行本领这么大,与什么有关呢?
4.除以上这些以外,大家观察时还有什么其他发现呢?
六、课外延伸
1.今天同学们仔细观察了蜗牛,在我们身边有没有和蜗牛相似的小动物呢? 2.请同学们认一认图片上的小动物:蛞蝓、蛤蜊、螺……如果遇到这些小动物,能用今天的方法观察吗?
3.提问:我们课后应该怎么处理这些小蜗牛呢?我们从哪里找来的蜗牛就要放回到哪里去。
【板书设计】
观察一种动物(蜗牛)
第二篇:科学教研活动心得
科学教研活动心得体会
2013年的10月和11月,我们分别在石嘴山市十二小和市十九小参加了两次大武口区教研室组织的科学教研活动,观摩了几位科学前辈的示范课,以及一位年轻教师的新授课。对于我来说,这是一次宝贵的学习机会。活动之后受益匪浅,写下了自己的感受,勉励了自己。
第一,正确认识科学课程、注重学习。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科学这门课对于我来说也是一个新手,对科学这门课程知之甚少。通过这次教研活动之后,我学习的目标更加明确。要想教好科学,首先要学好课标。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 学习科学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及内容标准。在学好课标的基础上再学习教材,研究教材,专研教法,才能目标明确,不偏离正确航道。在学好这些的基础上,再象有资历的老师继续深入学习。当然学习的方式多种多样,不但要注重吸收式学习,还要积极参加各级论文、案例等评比活动。更重要的要积极参加各级部门组织的教研活动,以研促学。
第二,观摩了几节课例。几位教师的教学设计、课堂语言点拨能力、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课堂学生学习评价、探究活动等方面都是值得我好好学习的。通过听课让我感受到:(1)提高学生学习科学课的兴趣是尤为重要。所以可以通过课件展示图片并创设疑问引发学生探究兴趣。有了对科学课的学习兴趣学生在接下来的活动中都表现得激情洋溢。(2)再就是新授课教师李娜老师的这节课也有一大亮点,就是在实验完毕展示汇报的时候,老师不但让实验成功的小组展示成功的方法,而且让没成功的小组展示他们发现的问题,在这一点上李老师注重了面向全体学生,为每一个学生提供了公平的学习科学的机会和有效的指导。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第三,科学学科与其他学科整合是科学教学的关键。
要想达到课标提出的教学目标,科学学科与其他学科必须整合,没有其他学科整合、其他学科的教学没有做到有机渗透,学生的科学素养就不能得到有效的提高。只有与其他学科整合,特别是与青少年科技活动整合使学生积极参与青少年科技各类活动才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以上只是我个人的一点小小的见解,现在我对科学这门课已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今后我会在科学学习的道路上继续学习,努力耕耘,在各位前辈老师的指导下不断进步。
第三篇:科学教研活动心得体会
科学教研活动心得体会 新华路小学---付艳
本学期,我参加了莲池区组织的的科学教研活动,首先真得很感谢各位老师领导的辛勤付出,为期一周的培训,各位评委老师们,跟着讲课的老师,各个学校之间跑来跑去,听课评课,孜孜不倦的把自己丰富的教学经验倾囊而出,为教育事业牺牲了自己的休息时间,真的很辛苦。从这些老师评委身上,我感受到了他们对学生的负责,对新教师的负责,对教育的认真。对我来说,这是一次宝贵的学习机会。活动之后受益匪浅。
在这次活动中我各位老师的的指点下在址坊头小学,上了《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一课,在整个过程中,让学生通过咀嚼饼干来感受牙齿、舌、唾液的作用,主要让学生能够充分感受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体验到牙齿、舌和唾液在食物消化过程中相互协调的工作方式。口腔作为消化器官之一,其内部也存在一个有系统的结构,这对于学生建立系统化的认识是有帮助的,并且形成“口腔对食物初步消化作用”的直观认识。懂得口腔里唾沫、牙齿、舌头三者的协同作用才能更好地让食物在口腔里被捣烂、磨碎,为顺利下咽进入下一道消化程序打好基础。
为了突出牙齿的重要性,在观察牙齿环节中,让学生互相观察牙齿形状,考虑到孩子们都在换牙期,我让孩子们和书本中的牙齿结构图对照观察并且在此咀嚼食物,并根据生活经验推出不同牙齿的作用,弄清不同形状的牙齿在口腔里的排列分布,以及各自骑着什么不同作用。最后根据观察的结果将牙齿模型贴在口腔图中。这样使学生对牙齿的形状排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还让回忆平时甘蔗、肉类等食物情形。并让学生上台画出不同类牙齿形状,并介绍其作用,引起学生关注不同位置和不同类型牙的特征和功能,希望学生认识到牙在食物的。让学生知道,三类牙齿共同合作将食物磨碎,和唾沫,舌头,分工合作初步把食物进行消化的,要保护好牙齿,这样有利于消化,有利于健康。
本节课,虽然通过观察体验活动,让学生知道了牙齿的分类及牙齿舌头唾液的分工合作,但我总觉得,时间仓促,后面几个环节,完成的很仓促,比如画最后一颗牙齿的特点,为了节省时间,我自己画了下来。另外保护牙齿环节也阐述的不够深刻。尤其板书,不够严谨,排列零乱,还出现一个错别字,真的很难为情,需要进步的还很多很多,我以后一定继续虚心学习,争取做到严谨。本节课各位老师给了我很多意见和建议,我收获很多,也深知需要进步的还很多很多,我以后一定继续虚心学习,争取做到严谨。
通过这次教研活动之后,我学习的目标更加明确。要想教好科学,首先要学好课标。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 学习科学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及内容标准。在学好课标的基础上再学习教材,研究教材,专研教法,才能目标明确,不偏离正确航道。
这次教研,,我真正体验到,新课程强调的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是师生双方相互交流、从学生中来到学生去的教育实践.当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充分体现出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时,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第四篇:科学教研活动记录
科学自然组教研记录
(十一)科学老师扮演的是一个什么角色
科学课给了我们全体科学老师一个全新的舞台,我们每天在科学课上认真地进行自己的教学实践活动,大家幸福并快乐着。在忙碌中,你是否思考过这样一个问题:科学老师,你扮演的是一个什么角色? 探究氛围的创造者
在学生的探究活动中,每一位科学老师都会发现,光把知识结论传授给学生,那是非常不够的,片面的。孩子们需要一个完整的过程体验,需要亲身经历发现规律的过程,需要动手操作。因此,科学老师就像舞台中的导演一样,根据“剧本”,也就是教材,精心设计有结构的材料,创设有趣的探究氛围,打开探究的大门,热情地邀请孩子们进来,演出有声有色的科学课。
课外:科学课并不总在教室里上,有时候在操场上,在时候在田野里、树林里。科学来自于生活,利用生活中常见的材料,更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课堂探究中:老师首先要做的是要求“生生互动”,所谓生生互动,就是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能够向同学质疑,学生和学生之间有当堂交流的机会。
课后延续活动中:
科学探究活动的催化剂
课外:在科学课前,老师最要紧的催化作用就是引导学生们看看科学教材。在课前让学生去看书,了解本课有哪些内容,对顺利进入探究活动很有利。
课中:教师催化剂角色表现在汇报交流时“启发思维,点拨开窍”。教师要尊重学生,顺着学生的思路推进,我们以往的课堂教学,总是希望学生沿着老师设计的思路走,一旦出现与事先设计不一致的情况,就千方百计把学生的思路往自己预先设计的方向拉,甚至打断学生的思维,其实这样的做法是不尊重学生的表现。
科学(自然)组教研活动记录
(十)科学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把握教学目标,灵活运用教材。
《科学》教材在每一课的容量都比较大,如果面面俱到,往往无法完成任务且会出现一节课师生都忙忙碌碌,但学生却没有收获的情况。因此把握住教学目标,灵活地使用教材显得尤为重要。对于如何灵活使用教材需要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进行。
二、不要让探究流于形式。
许多教师认为探究就是单纯地让学生自己去做,结果经常是一节课学生忙忙碌碌,却收获甚少,这种现象在科学教学比比皆是。科学探究一方面要使学生体验到探究的乐趣,另一方面要使他们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获得探究的方法和能力,而不是追求表面的热热闹闹,让探究活动流于形式。在指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时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
1、培养学生的良好的问题意识。
(1)创设一定的情景,使学生敢问。
(2)引导并加以适当的评价,使学生会问。
(3)长期的有意识的训练,使学生善问。
2、手脑并用是科学探究活动顺利进行的关键。
(1)针对要探究的问题做出猜想和假设。
(2)制定探究计划。
(3)进行探究。
(4)注重分析和交流。
3、充裕的时间的充足的材料是探究活动顺利进行的基础。
4、有效的指导是探究活动顺利进行的保障。
活动前,教师应把学生的要求、方向、需注意的问题向学生交待清楚。
活动中,不断地巡视各小组的活动情况,可以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气愤,指出探究中存在的安全隐患。
活动结束后,帮助并督促学生做好清理工作,并按要求进行评估
科学(自然)组教研活动记录
(九)什么是好课
课程改革以后,由于教育教学观念的变化,教育教学目标又由单一到多元,判断怎样的课是不是“好课”就更加复杂了。复杂就复杂在“体现新的理念”和“落实常规要求”似乎产生了矛盾:是更重视“体现新的理念”呢,还是着重“落实常规要求”?要弄清这个问题,还得从课堂的实际入手。
用组合的办法,可以把各种各样的课概括成四个类型:体现了新的理念,常规要求也落实;体现了新的理念,常规要求落实得不够好;理念陈旧,常规要求落实得好;理念陈旧,常规要求落实得也不好。什么样的是“好课”?当然是第一类,第二类也不环,第四类估计大家都不会赞成。现在的分歧主要在第三类:这样的课是不是“好课”?它和第二类比较起来,那一类更值得肯定?讨论一深入,麻烦就来了。
首先应该前面说的第一类,即使不得已而求其次,那么也会选第二类而不是第三类。可能还有些老师对第三类课感兴趣,觉得这样的课节奏紧凑,课堂环节安排得滴水不漏,学生很不容易得到结果,有时课堂气氛还很活跃,于是有的都是就欣赏得不得了,认为是“好课”。其实,这判断的不同,是教育教学理念不同的缘故。可能有人会说,我没有什么理念呀,只是觉得别人怎么做好就怎么做。不对“觉得别人怎么做好”,实际上就是在做判断,就要依据一定的理念,不过不是自觉而是自发地用“别人”的理念作为自己的理念念不忘,弄不好就是把传统的理念作为自己判断一堂课好坏的依据。比方说,“结构紧凑”,是按照教师的思路还是根据学生的学习规律和特点来设计的?“安排得滴水不漏”是否安排了学生收集事实和整理事实的时间和条件?“学生很容易得到”的“结果”是他们自己发现的还是教师暗示或者灌输的?“课堂气氛”“活跃”是表面的热闹还是学生以自内心的兴趣?理念不同,对这现象的看法也会两样。
一堂课的评价和判断,直接影响自己备课的思路。人人都希望自己上出“好课”来,但理念不同,结果是大不一样的。科学(自然)组教研活动记录
(八)“用教材教”的危机
《科学课程标准》提出了“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以来,大家确实不习惯了一阵子,现在似乎没有什么声音了。但是没有什么声音不等于总是的解决,可能还潜伏着仍然“教教材”的危机。因为真正做好“用教材教”,是以对所用教材有较深刻的认识为基础的,而现在对大多数教师作这样的要求,恐怕是不太实际的。
现在的实际情况是,绝大多数科学课教师都是兼职,而且科学课又不是主要教学任务,只是“搭头”。科学都是流动性很大,少数的专职教师,课时也偏多,一些技术性的活儿一般都会落到他们身上,也就腾不出时间来深入研究教材了。在这种状况下,“用教材教”的危机就显露出来了。因此,教材都在呼唤一套“好教”的教材。
有了“好教”的教材,是不是就可以“教教材”呢?还是不行,由“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改变,不是具体方法的简单变化,而是为达到我们的教育教学目标更新教学理念的要求。“教教材”本身就是目的,而在“用教材教”中,“教”是目的,“用教材教”是手段。
教师的外部环境,看起来不是短时间所能改变的,对此,我们可以争取,但却无能为力,而我们的教育教学理念的更新却是可以自己做主的,而且一定要改变的。上海著名特级教师
钱梦龙先生在10年前说过这样的话:当时进行教学改革好像是“戴着镣铐跳舞”。我们现在也要鼓起勇气“戴着镣铐跳舞”。如果老是背着外部环境的包袱而不敢跳,那就永远不可能有突破。钱梦龙先生就是放下这个包袱跳出壮美的舞来的。开始不必求精、求细,只要大方向对了就行。大方向对了,做到精和细只是时间问题,倘若方向不对,那就是南辕北辙,自以为精了细了,仍然和科学课的基本教育教学目标不相干。至于外部条件问题,总值会逐步改善的,问题是我们不能等它改善,先把改革的舞跳起来,“用教材教”的危机也就消解了。
科学(自然)组教研活动记录
(七)学习《科学课》第三期《灵活使用新教材》。
一、做好活动准备。
活动准备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不能一开始就把活动准备完全放手给学生,而是要分步骤、有目的地让学生进行活动准备。首先教师要指导学生做准备。其次,在学生对活动准备有一定硬性认识的基础上,教师要激励学生自己做准备。最后,使活动准备成为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
二、灵活开展探究活动。
教师要引信学生开展探究活动,并将研究到课外,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将活动过程和自由活动中的研究活动拓展到课外,二是将拓展活动中的研究活动拓展到课外。
三、灵活处理教材内容。
教师不仅是课程改革的为一体,同时还承担着验证科学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的任务,不仅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以怀疑的精神和研究的态度对待教材,还应该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四、灵活运用评价形式。
根据学生课堂上的表现、作业、测验或考试对学生进行综合能力的评价,学生的每一次发现,每一个进步,每一次小小的成功,教师都要给予相应的鼓励,让学生每一步的付出都得到肯定,调动学生的学习科学的兴趣。
五、灵活利用教学资源。
要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充分利用本地的教学资源,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直接感知大自然,在实践活动中亲身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科学(自然)教研活动记录
(五)提高自身水平
加强实验教学研究
结合丛校长召开的自然教师会,重点研究探讨如何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与水平,加强促进实验教学。
一、要加强业务理论的学习,掌握现代教育理念,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对教材所涉猎的内容做到心中有数,争取做一个专业型教师。尽管我们的工作都很多,不仅仅是科学、自然教学一项,还担任着其他的工作,但科学自然教学是我们工作的重点,大家一定要重视,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提高,不断地充实,不断地完善。
二、要加强对实验教学的研究与提高,实验教学是科学自然教学中的一种重要的形式和手段,同时也是科学教育发展的必然。对教材中的实验,要提前进行准备,不成熟地及时向卢老师请教,不能在课堂中请卢老师去帮忙,或者是请卢老师进行演示实验,而要把工作做在前,提高请教,进行操作演示。
学(自然)教研活动记录
(二)教材培训谈收获
教师们大受裨益,畅谈收获。
1、还要继续积极参加教材培训,真正领会教材的编写体例及意图,这样对我们的教学工作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2、教师要都好科学课、自然课,首先要多学习,自觉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丰富自身的专业知识,掌握现代教育理念,自身素质提高了,才能正确地把握和处理教材,才能教好学生,才能受到学生的喜爱。
3、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深入挖掘教材,了解教材的设计意图和目的,对教材的知识点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对教材中的实验设计要做到有的放矢,由于教材的开放性比较大,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了解教材的基本思路和设计意图,完成了基本任务后,还要注意加强学生的课堂练习及课后的拓展,进一步巩固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点,同时培养学生从事科学研究的兴趣和欲望。
第五篇:科学教研活动心得
科学教研活动心得
江南海
这个学期的10月份我校举行了科学教研活动,我们全校数学教师在一起畅所欲言,从各个角度谈论自己在如何设计科学课堂教学设计方面的见解。通过这次活动我感觉自己有了很大的收获。
因此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围绕教学目标,联系学生实际,精心设计练习的内容和形式,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我有这样的安排:
1、有针对性的练习设计。
教学内容的不同,重、难点也不同,根据不同的内容,抓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对重点内容可采用集中性练习。对难点,既要抓住关键,又要适当分散。
2、探索“多样化”的练习设计。
课堂练习要讲究“花样”,按部就班地练是低效的,练习必须有针对性,安排不同的练习形式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那些易混淆的内容,要引导学生加以辨析。
3、“拓展延伸”的练习设计。
在课堂练习中,适当增加一些原创题。让学生综合地运用已学的知识,解决有一定难度的习题(针对一部分学生),来满足学有余力的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探索、创新精神。这样的练习,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拓宽学生的知识层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还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
总之,练习最直接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所以练习不能停留在简单模仿与重复上,忽视练习中的思维因素。而实质上,练习只是一种手段,培养能力与发展思维才是目的。
小海镇第二小学
2012-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