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幼儿园教师开展形体教学实践活动研究
幼儿园教师开展形体教学实践活动研究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全面推进,学前教育逐渐成为人们的重点关注对象。“不要让孩子输在了起跑线上”,依旧是现在很多家长对孩子们的期盼,希望孩子从小就很优秀,能德智体美劳全方面发展。幼儿园开展形体教学不仅可以塑造孩子良好的身体仪态,协调身体的平衡性,还能促进孩子思想力、创造力的提升,培养优良气质,是一项十分具有建设性意义的教学工作。本文就幼儿园教师开展形体教学实践活动展开研究。
【关键词】幼儿园 形体教学 意义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124-02
一、幼儿园开展形体教学实践活动的意义
幼儿园的大纲要求表示,幼儿园教育的基础是建立在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孩子健康成长的基础之上,对孩子进行全方面的启蒙教育,从而达到培养孩子的情感、知识、技能等各方面能力的目标。幼儿园孩子的身体正处在一个快速成长的阶段,骨骼和肌肉都还不是很完善,是进行骨骼体态塑造的最佳时期,而且,孩子的好奇心强、喜欢模仿各种人或物,具有一定的表现欲望,在这样的前提下,孩子的受教性会比较好。因此,幼儿园教育要不仅要重视孩子生活知识、见识的学习,还要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重视幼儿的身体健康及心理健康。由于很多家长过分溺爱孩子,常常会过度保护孩子,甚至什么事都帮孩子进行包办,不注重幼儿的自理、自立能力的培养,也没有认真去发掘孩子的兴趣,幼儿园教育就是要避免这些现象更加恶化而进一步衍生。
幼儿园教育中,要重视孩子的兴趣培养,鼓励并指导孩子自理、自立能力的尝试,尊重孩子生长发育的规律,并进行塑造和完善培养。孩子的身体状况如果没有得到良好的重视,造成科学教学与训练的缺乏,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容易出现不同程度的身体形态问题。幼儿园形体课程是幼儿园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幼儿园的形体教育课程开展,可以通过各种形体活动进行教育和训练,让孩子喜欢参加形体教学课程,从而塑造良好的骨骼形态,完善孩子的动作协调能力,同时还有助于孩子个人气质的培养,训练思维创造力的发展,促进孩子的身心健康、快速成长,让孩子实现全面健康发展。因此,幼儿园教师开展形体教学的实践活动是很有必要的。
二、幼儿园开展形体教学实践活动的建议
1.形体教学实践活动的原则
幼儿园教师开展对学生的形体教学工作,首先要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第一,形体教学课程内容要符合孩子年龄特点。幼儿园孩子的年龄普遍较小,尤其是现在的社会条件下,部分家长在孩子还很小的时候就将其送去幼儿园,有的孩子不到三岁就已经进入幼儿园,导致幼儿园的平均年龄过低。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计划和实施中要综合考虑孩子的接受能力,符合孩子的理解能力,形体课程训练避免过于超龄,尽量安排生动且简单的训练作为开始,然后观察孩子的接受能力,逐步进行难度的提升,这样才能做好孩子的形体训练。
第二,采用游戏型形体教学。幼儿园孩子都会很好动,对一件事情的专注度不会太强,这也就要求在进行形体教学中避免过于严肃和理论,要通过富有童趣的、生动的游戏活动来引导形体教学。形体活动符合孩子的兴趣喜好,孩子就会乐意参与到活动中,在兴趣的带领下,孩子会有保持高昂的情绪,才会积极主动的投入形体课程训练。
第三,形体教学要从日常生活中抓起。良好的形体塑造,是需要长久的培养坚持才能完成的。因此,幼儿园开展形体教学不单单是要在形体课上对孩子的形体进行好的教育和指导,在孩子平常的学习生活中,也要时刻注意纠正孩子的不良形体习惯,将坐、立、行的正确良好习惯贯穿在学习和生活中。避免学生在教学中因为教学要求刻意保持良好形态,而回到生活中就又回到原来的状态,这样就很不利于孩子良好形态的培养和塑造。
2.形体教学实践活动的设计
在形体教学原则的基础上,幼儿园教师在进行形体教学的实践活动中,可以采取很多种方式来培养。
首先,在教学课程中,开设舞蹈形体训练课程。无论从心理还是生理方面来说,舞蹈形体训练都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幼儿园孩子的身体和心智都在发育,具有很高的可塑性,舞蹈形体训练会充分利用到孩子的四肢、脊柱以及身体各部位肌肉,通过这些身体结构的不断拉伸和收缩,塑造端正、挺拔、强壮的身形体态。舞蹈教学中,音乐的韵律要求孩子肢体动作与韵律进行搭配、结合,孩子在节奏韵律中进行肢体活动,有助于孩子肢体协调性锻炼,同时也进行了一种艺术的熏陶,通过肢体活动与大脑形成联通,进行有效的综合开发,让孩子从小就培养自身的艺术气息。舞蹈形体的训练不仅让孩子坚强的意志得到好的培养,塑造高尚的品格,孩子的身体骨骼发育也可以得到良好的促进,还能使孩子的综合素质得到良好提升。
其次,在其他理论性课程的教育中,通过表演的形式将课程内容呈现。孩子刚接触很多文字理解类的东西会比较困难,思维模式也比较简单,教师在进行课程教学时要考虑到学生感知能力,尽量通过自己的亲自示范、用肢体语言来进行描述和讲解。肢体表演的形式进行教学,可以更好地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感知,促进孩子的思维能力和想象创造力。例如,《丑小鸭》《司马光砸缸》,教师给学生讲故事的时候,利用故事情节将角色的语言和动作进行情景再现,让孩子们从肢体语言中进行学习,认识到如何表现正确的肢体语言,从而纠正自己的不良身体姿态。还可以让学生经过参考教师的表现形式,自己采用肢体语言进行故事的诠释,可以对学生的肢体表现有良好的锻炼。
最后,在体育活动中,组织孩子进行一系列形体活动,让孩子更加直观地体验和表现。例如,“捉迷藏”“丢手绢”等,通过这些游戏的开展,让孩子更好的管理自己的形体,约束自己的不良习惯和身体表现,让身体协调能力更强。另外,体育活动的开展,可以通过一些基本的走、跑、跳来促进形体规范,如跑步、跳远等,这些运动都可以进行标准示范,让孩子在健康、标准的体育运动姿势中进行形体塑造,养成良好的形体习惯。例如,压腿、下腰、压垮等简单动作,每次进行针对性的指导训练,有助于各种身形的矫正;游戏“兔子舞”,可以让孩子扮演小兔子进行跳跃,对孩子的脊背、腿部和脚部都有很好的训练;“老鹰抓小鸡”游戏中,如何扮演老鹰飞翔,有助于孩子身体动作的协调性培养,完善各种体态。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幼儿园教师开展形体教学实践活动具有重要的建设性意义,幼儿园要将形体教育作为教学工作的重点,不断提高学前教育质量。对幼儿园孩子的形体教学不仅可以帮助孩子塑造良好的身体形态,保证骨骼的健康发育,让孩子的肢体动作协调能力变得稳定和流畅,还能促进孩子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的发展,对培养孩子的气质和自觉、积极、坚强的思想意识有很大的帮助。因此,幼儿园教育要不断进行创新,注重孩子的形体教育,以孩子的身心健康为目标,为实现孩子的全方位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实现学前教育的根本性功能作用,使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更加光明、更加蓬勃。
参考文献:
[1]高祥.通过游戏来学与教:幼儿园游戏教学实践的个案研究[D].西南大学,2014
[2]周隽.利用社区资源开展幼儿园户外活动的实践研究[D].湖南大学,2012
[3]刘治伟.幼师舞蹈教学在幼儿园教学中的创新与实践[J].教师,2013,(17)
项目基金:省级青年资助课题:形体课教学对幼儿教育价值研究(ZJC2013072)
第二篇:幼儿园小班开展绘画活动研究
幼儿园小班开展绘画活动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和背景: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明确指出要让幼儿“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这就肯定了艺术在幼儿园实施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幼儿绘画是以感受美和表现美为基础的,同时又是幼儿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和维持心理平衡的有效途径,是幼儿用来传达感情的视觉语言。在绘画中,幼儿表现得是他的思想、感情、兴趣和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小班幼儿的绘画能力较差,培养和提高幼儿的绘画能力,应首先让幼儿产生兴趣,并在此基础上创设情境,投放材料及对幼儿的基础技能进行培养,多研究利用幼儿的绘画能力培养和发展的教育策略,为他们创设良好的发展环境,真正做到对幼儿审美能力的提高,对其一生的精神素养有着奠基作用。
二、幼儿现状分析:
长期以来,我们在教育中绘画采用固定模式,总是强调安静作画并以此作为理想的作画常规,侧重于技能的掌握,以至于往往评价的是作品形象临摹的准确性,给自由表现设置了障碍,而且单一的方法导入课题,会使幼儿感到厌倦,不能激发幼儿的创作欲望,更不愿动笔,同时小班幼儿由于心理、生理正在发育之中,他们的思想境界还处于涂鸦阶段,他们绘画并不是为了描绘某个物体的形状,只是为了绘画过程中体现愉悦感。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本课题的研究以激发和巩固小班幼儿的绘画兴趣为出发点,以培养幼儿的综合能力为目的,积极探索绘画与各种学科领域的融合。具体要达到以下目标:
a.通过各种材料的展示,让幼儿形成各种感官表现。
b.激发幼儿的绘画兴趣,提高幼儿绘画能力。
c.用各种绘画方式,提高幼儿绘画的能力。
四、课题研究内容:
a.尝试用各种方法,调动幼儿感官,帮助幼儿感觉事物,并形成物象再现。
b.怎样让幼儿对绘画产生兴趣。c.如何提高和发展小班幼儿绘画技能与水平。
五、课题研究实验的方法:
1、示范法。示范法并不是传统的模仿画,它是以从出示的先后顺序、形式、内容等进行了重新的诠释。
局部示范:所谓局部示范是指在新的教学内容中,对幼儿来说有难度的部分或物象的一个局部,教师将示范出来,以突破难点,达到教学目标。同时又可以使幼儿集中精力学习和掌握新的技能。
欣赏示范法:教师提供示范画,数量在两张以上,角度多样化。教师启发幼儿观察,使幼儿在视觉上获得一定的信息感受,扩大视野,激发幼儿作画兴趣。
幼儿自我示范法:通过幼儿的眼光去观察同伴的作品,用他们自己的思维方式进行无言的交流,去解释画面,就能找到他们之间自己的共鸣和心灵上独特的吻合。
师生共同示范:让师生共同参与,教师和幼儿合作作为示范画服务,使双方的创作都得到了互补与发展,大大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和参与性。
2、观察法
观察发现法改变了传统的以示范模仿为主的教学方法,教师不是教给幼儿现成的艺术技能技巧,而是创设环境,鼓励幼儿自己去观察、发现以解决问题为中心,注意幼儿的独立自主活动。
3、情境法(或游戏法)
设计物选择充满情感特色的环境、情境,使幼儿情绪洋溢地感受、体验周围世界,激发审美、想象,教师可根据教育目标,让幼儿到大自然,社会中去感受丰富多彩的生活环境,也可利用本园场地布置一些特殊的情境,还可通过艺术性语言、神话故事的描述,把幼儿特定在情境中。
4、感知体验法
在绘画前,幼儿对物体的质感,性质和形态的了解程度,直接影响他们的造型活动,因此,就尽量提供机会,让幼儿触摸要表现的物体,从而了解物体的性质。
5、模特法
人物的动态复杂多样,幼儿画不同动态的人物和动物,在教学上是难点。如何让幼儿能够更形象地表达出来呢,我们应采用活动小人和真人的表演等方法。
六、课题研究的实施步骤:
1、准备阶段(2018.1-2018.4)
筹建课题组,确定研究内容以及实验研究对象、申报立项及设计方案等。
进行教师培训和学习,根据教师提供的“小班幼儿绘画摸底基础数据表”,收集问题,发现问题,并进行研讨。
各小班根据具体情况制定课题研究方案。
2、实施阶段(2018.4-2018.11)
初步探索阶段
分解课题,交流课题研究的具体实施方案,整理意见。
深入研究阶段
a.听课,互相观摩学习,发现问题、分析对比幼儿学习情况,不断修改研究方案,使方案更具操作性。
b.为幼儿提供丰富多彩,有趣的操作材料并创设情境,让幼儿自由选择,从而提高其绘画兴趣(包括区域材料的准备、日常游戏、各学科领域融合等)。
c.定期开展课题研究的研讨活动,定期进行阶段性总结,并着手资料的收集和成果总结工作(包括论文的撰写,优质课评比,绘画作品展等)。
3、总结推广阶段(2018.11-2018.12)
分析整理材料,收集有关的图片资料、优秀论文、优秀活动设计、幼儿画册展示、教师个案结集等课题结题工作。
七、课题成果的预期和呈现:
1、优秀美术活动教案选。
2、幼儿绘画教学活动展示。
3、幼儿画册展示。
4、实验教师教学随笔或反思。
5、教师论文集。
6、《幼儿园小班开展绘画活动研究》阶段性总结。
7、撰写《幼儿园小班开展绘画活动研究》结题报告。
八、课题研究实施的时间:
2018年1月—2018年12月
九、课题研究的对象:
楚雄市金星幼儿园小班全体幼儿
十、课题研究小组:
组长:徐小媛
成员:汪徐燕
许丽菊
楚雄市金星幼儿园
徐小媛
二零一八年一月
第三篇: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提问研究
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提问方式研究
南宁市教育系统幼儿园 严菊兰
[摘 要]:提问是幼儿园教师与幼儿进行对话的有效方式和主要方式,通过提问可以引导幼儿思维、激发幼儿兴趣,提问的质量直接影响教学活动的开展和教学活动的效果。笔者在研究过程中发现,目前很多幼儿园教师在集体教学活动中,提问方式运用不是很恰当,存在很多的问题。对此,笔者提出自己的建议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以更好地促进教师提问方式的水平的发展。
[关键词]: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教师提问方式
引言
教师提问是指教师依据特定的活动目标,根据相关的活动内容,设置一定疑
【1】问情境进行教学问答的一种活动组织形式。在当前我国幼儿园教学中,教师提问仍然是教学活动中重要的教学环节,且提问的质量直接影响幼儿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幼儿的学习兴趣以及幼儿创造性思维也直接关系到教学活动的效果,因此幼儿园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采用正确的提问方式和如何引导幼儿进行有效的学习显得颇为重要。本文针对这一问题通过观察记录和搜集了大量的文献资料的方法,在客观分析当前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提问现状的基础上,找出当前教师提问存在的问题,并试图找到解决教师提问过程所存在问题的方法。
一、当前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提问存在的问题
幼儿园教学活动中的提问是一种最直接的师幼互动活动,是指教师依据特定的活动目标,根据相关的活动内容,设置一定疑问情境进行教学问答的一种活动组织形式。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生学习过程并不简单是信息的输入、存储和提取,而是
【2】新旧经验之间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本文选取了来自广西某三所幼儿园的10个集体教学活动(包括5个教学活动录像)作为研究对象,观察的内容是组织活动的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提问行为,重点观察记录的是每次活动中教师向幼儿提出的问题和幼儿的反应,发现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在提问中存在如下问题。
(一)提问内容过于简单,数量多且形式单一
研究者发现,教师提问的类型多为低层次问题和封闭式问题,创造性的问题太少。封闭式问题要求朝某个特定的方向去思考, 只有一个或者几个固定的标准答案, 而开放式问题没有明确的、固定的标准答案, 能够给提问对象以更多的思【3】维空间。如果在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提出的封闭式问题较多,而较少提出开放式问题,就降低了教师提问的难度,小朋友们不假思索地就可以把答案说出来。以笔者观察的大班语言活动为例:
师:小朋友们,刚刚老师给你们讲了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大家看看这张图片,这是什么颜色?幼:红色。师:那这个是什么东西呢?幼:一只猴子。师:猴子会跳吗?幼:会。师:猴子在干什么呢?幼:吃香蕉。
如此简单,看图说话的提问方式对于大班的孩子来讲显得非常冗长并且太过简单。这不仅限制了幼儿思维的空间,也剥夺了他们体会故事趣味性的机会。
(二)教师占主体位置,师幼地位不平等
教师由于年龄上比幼儿成熟,知识比幼儿专、深,使教师在教育情境中,特
【4】别是在教学活动中的言语交往中处于优势。如此,幼儿的话语,就成为了教师话语的依附,没有幼儿主动思维的参与,也没有幼儿独立的有创造性的意见的参与。以研究者观察的中班语言活动《早餐吃什么》为例:
师:小朋友早上吃的什么?幼:包子、面条、米粉。师:早餐好吃吗?幼:好吃。师:你们早餐是在哪里吃的?幼:幼儿园、家里。师:有谁是在家里吃的?幼:我。师:那你在家里吃的什么?幼:鸡蛋。师:噢,鸡蛋,还有什么呢?幼:米粉。
研究者发现,在这段对话中,教师一直都在不停地发问,幼儿的回答仅仅只是几个字而已。幼儿的主动性以及创造性并没有得到很好地培养与发展。这也显示出师幼在课堂提问中地位的不平等。
(三)幼儿应答机会分布不均
教学中的每一个幼儿都是平等的, 他们应该享受平等参与集体教学活动的权利和机会。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笔者发现, 教师的提问喜欢让积极的幼儿回答。一次活动中, 有些幼儿获得了大约5次回答问题的机会, 而有的幼儿一次机会都没有获得。当然, 在某些特殊情况下, 为了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教师可以倾向于能力强的幼儿。但如果经常在集体教学活动中忽略能力一般、主动性不强的幼儿,就会使这类的幼儿慢慢趋于边缘化。这种教学活动中幼儿应答机会不均等的现象,会慢慢地使部分幼儿失去对学习的兴趣,脱离正常的教学活动轨道。同时,教师的提问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四)幼儿对问题的反应时间太短,无法充分的思考
有的教师提问之后, 留给幼儿思考的时间很短(一般是2秒种左右)。另外,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教师提出问题后,马上就会有幼儿举手。大部分教师立即就会请举手的幼儿回答问题。有的幼儿甚至在教师提出问题后根本没有思考就举手了。这就很容易造成幼儿“答非所问”“不知所云”。这样的提问不仅没有让幼儿充分发挥思考的功能,反而会容易挫伤幼儿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二、提高幼儿园教师提问质量的策略
(一)转变提问观念,提高对话的艺术
教学观念是教学行为的前提和基础, 任何教学行为都是在一定的教学观念【5】指导下进行的。提问作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要教学行为,同样也反映了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究其实质是一种“生命与生命的相互对接与交融,也是生命与生命之间的相互摄养。这种生命间的对接、摄养、交融,也是人的生命之本性。„„教育绝不是简单的知识和技能的移植,知识与技能只有当它们凝聚为生命的智慧时,才有可能进入生命交流与融合的渠道。教育的真谛与要义就在于使人获得属于人的生命,去取得人的身份和资格,它要使人成为人。” 【6】
那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持正确的知识观、学生观和教学观,充分理解幼儿学习活动中的认知规律,以及幼儿学习的建构性、社会性和情境性,关注幼儿的有效学习。与此同时,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应为幼儿创设一定的环境,利用生动、直观的形象有效的激发幼儿的联想,从而唤醒幼儿长期记忆中有关的知识、经验或表象,让幼儿自己大胆的表达出来,让幼儿成为整个活动的主体。
(二)精心设计提问, 努力提高提问的质量 1.问题要接近幼儿的“最近发展区”
提问的本质在于使幼儿在知识水平、认知水平和思维水平上得到提高,那么幼儿园教师能够提出具有启发性、引导性的问题是提问的关键所在。教师提问的问题过于简单,不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不能使幼儿积极思维;问题太深奥,又会使幼儿感到不知从何做起,因而失去学习的兴趣。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教师要根据教学活动中幼儿学习的情况,在所学内容基本理解的基础上提出较高思维水平的问题为幼儿提供锻炼思维能力的机会,有效地发展幼儿的分析综合能
【7】力,尽力避免简单的肯定或否定的回答。
2、注意提问对象的层次
教师的提问是要面向全体不同层次的幼儿。基于幼儿的智力、知识水平发展不同,接受能力、反应速度有快有慢的因素,正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按照幼儿学习的不同程度分层设计问题。例如,请思维能力较强的、自信的和发展较快的幼儿回答稍难的问题,让缺乏自信的、需要鼓励的幼儿回答难度较浅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的照顾到每位幼儿,尽可能使每一名幼儿都得到平等回答问题的机会。
3、教师应认识到开放式提问的独特教育价值,适当增加开放式提问。教师应树立“为促进幼儿思考而提问”的观念。对同一个问题,教师可以从怎样更好地促进幼儿思维发展和语言表达这两个角度出发,精心选择恰当的提问【8】方式。教师在日常学中应努力培养自己的应变能力,努力汲取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系统学习现代生成课程、支架教学等教学理论,以便在教学中能够灵活地运用,使教学更具弹性。并且,教师在设计问题和选取提问方式的时候,应尽量考虑到幼儿可能出现的各种反应,以及具体的应对措施。当幼儿的反应在教师意料之外的时候也不必惊慌,而应该抓住教育契机对幼儿进行随机教育,只有这样才能使提问的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使提问真正为幼儿的整体和长远发展服务。
(三)注重“平等对话”师幼关系的建立,凸显幼儿主体地位
教师与幼儿交流、沟通,幼儿作为幼小个体,明显处于交流、沟通的弱势地位,在这过程中,教师只有充分发挥幼儿的主动性和求知的动力,幼儿才能充分体现出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兴趣。正如陶行知所言,解放孩子的头、脑、手、眼睛等等。教师要“蹲下来与孩子说话”,摒弃高高在上的教师的“霸权地位”。有些时候,即便没有达到教师所预设的那个“标准答案”,也没有关系。那么,教师在进行教学提问时,要注意师幼之间“平等对话”关系的建立,层层递进地促进幼儿思考、发展。同时,教师应善于创设一种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和氛围,使幼儿乐于学习,主动地回答教师的提问。
【9】参考文献
[1] 鞠献利.教师素质论.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175。
[2] 冯忠良,伍新春,姚梅林,王建敏著.教育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167。[3] 杨慧敏.美国基础教育.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23。[4] 任娟.幼儿教师教学提问的研究[D].河南大学.2008,5:20。
[5] 周先进,靳玉乐.教师教学观念转变的条件与策略[J].课程·教材·教法,2007(11)。[6] 鲁洁.南京师范大学:一本用生命打开的教育学[J].南京师范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04):10一11。
[7] 康丹.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提问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5:74。[8] 支娜.幼儿园集体教学中教师提问方式的特点与改进.学前教育研究.2010,(02):68-69。
[9] 康涛霞.幼儿园集体教学中教师提问策略优化的研究[D].西南大学.2011:53。
第四篇:幼儿园趣味小篮球活动教学的实践研究
幼儿园趣味小篮球活动教学的实践研究
“趣味小篮球活动”是一项娱乐性、健身性的幼儿球类活动。在全民健身运动的背景下,小篮球活动与游戏相结合,非常符合3-6岁幼儿的生理、心理特征,有利于幼儿园的大面积普及。基于上述认识,我园自2006年9月开始进行了“趣味小篮球活动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一)“趣味小篮球活动教学”分级目标的制订
(二)教学活动内容的安排
(三)“趣味小篮球活动”教学程序的构建
“小篮球活动教学”共分活动准备、基本部分、游戏环节、结束放松等四个学习环节,各环节步骤、形式、时间因学习阶段不同而有所变化。
(四)“趣味小篮球活动教学”途径的开掘
在小篮球教育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我们主要通过基本的小篮球活动、日常生活中的小篮球活动、专门小篮球队活动三大途径来实施。
1.日常生活中的小篮球活动
幼儿小篮球教育也离不开日常生活的各个环节。为了加强体能锻炼的强度和密度,在晨间区域活动时,我们让幼儿在运动区拍拍球,以发展其手脚协调能力;课间放松活动时让幼儿练习徒手拍篮球,以增强幼儿的球感。餐后,我们带领幼儿头顶小篮球沿着塑胶边缘“走小路”;充分利用放学前的时间,下雨天则在教室的走廊里“走直线”,提高平衡、控制能力。把小篮球教育自然地融人日常生活中,幼儿学得轻松、愉快,使小篮球教育的实施更具生活化。
2.基本的小篮球活动
这是在面向全体幼儿的基础上重点开展的系列活动,包括趣味小篮球活动、趣味小篮球游戏两块内容。
(1)趣味小篮球活动
指教师根据不同年龄幼儿的特点及动作发展水平而编排的操节和律动,多在早上的课间活动进行。其目的是激发幼儿对小篮球的兴趣,提高幼儿的健康水平。
趣味小篮球包含走、跑、跳、平衡、弯腰等基本的动作,在选择合适音乐的基础上,根据音乐的节奏、速度,配以操节口令,把基本动作编排为成套的简单而又富有艺术性的小篮球操,以培养幼儿身体各部位的灵活性和协调性。根据不同年龄段幼儿的不同发展需要,我们在实践过程中创编、每学期改编一套新的节奏快、动感强的幼儿趣味小篮球操和歌词比较形象、风趣,模仿性较强的韵律操。
在趣味小篮球的创编过程中,我们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①选择音乐:音乐作为幼儿小篮球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创编中是不容忽视的。音乐应符合幼儿小篮球的特点,应当是节奏鲜明、热烈活泼,有蓬勃向上的感觉。我们收集活泼的儿童歌曲,节奏鲜明强烈的爵士乐、以及一些轻松愉快的音乐等等。例如:节奏鲜明、热烈活泼的乐声响起,幼儿就跟着节奏的快慢来表现小篮球的的快慢。
②编排动作:编排趣味小篮球的动作时,我们先根据音乐的风格设计一些具有该风格的、独特的、篮球技术动作,把舞蹈动作与小篮球动作有机的结合,再根据音乐的段落,把动作放在相对应的队形中将它表现出来,给人以活泼、欢快、优美、轻松自如的感受,这样整套篮球操的动作活泼流畅。在欢快、优美的音乐伴奏下进行的趣味小篮球活动,不仅可以激发幼儿对音乐节奏的强烈共鸣,而且对幼儿的活泼开朗性格的形成也极为有利,更主要的是它能预防和纠正一些幼儿的不良体态,使幼儿保持挺拔、精神,身体各部位的灵活性得到发展。
(2)趣味小篮球游戏:幼儿最喜欢的小篮球活动之一,它将体育动作与趣味游戏、音乐游戏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以达到小篮球活动的目的。如“对墙拍球”,就是专门用来锻炼幼儿手臂力量的一个游戏,两手都需要一定的臂力,又要相互配合,紧密协调。
3.专门的篮球活动
我们成立了16人的校篮球队,掌握基本技术与素质的学习与训练。包括拍球的“手型手法”、“步型步法”,“手感球感”、“行进运球”、“障碍运球”、“投球”等基本技术并进行简化的小篮球对抗训练,包括“传接球”的配合、“过人假动作”、“二打一”、“场上的跑位”等。在前两阶段的基础上加以编排球操,使幼儿的动作具有实用性与表演性,并加以展示。
(五)教学策略的运用
策略一:“创”其境,“增”其色
我园户外活动场地及彩色塑胶跑道,其颜色鲜艳,场地柔软,不易跌伤,安全系数大,便于开展竞赛活动,尤其适合年龄小的幼儿进行小篮球活动,从小让幼儿熟悉运动场地,增强运动的意识。
为了增强幼儿对篮球活动的兴趣,每班教师都积极创造富有篮球特色的摆放环境。如小一班的教室用彩色的链条制作而成的8个高箩筐,整齐摆放在教室的角落里,不占地方,取放方便。又如中二班教室后面的墙上做了35个篮球的钩子,整个教室就充满运动感。
策略二:“交”其友,“激”其趣
我们积极鼓励幼儿,将小篮球作为”我们健康活动永远的好朋友”,从而达到增强幼儿体质的目的。如开展的边走边拍篮球活动中,小班幼儿活动的游戏化最能发挥他们的主动性,能激发幼儿的兴趣,并能较快掌握正确动作,提高锻炼的效果。如幼儿高举篮球手臂走,不能让篮球掉下来,增强他们的背肌、臂肌和腹肌;模仿各种动作,抱球学“矮人走和巨人走”,可锻炼膝关节及周围的韧带、肌腱,发展腿步肌肉的力量和肌肉耐力;倒退走、学“大象”走、开“汽车”,可锻炼幼儿的平衡能力。
策略三:“探”其法,“究”其趣
为了提高幼儿的学习热情,我们采用了多种练习法让幼儿练习。如:为了培养幼儿的球感我们采用了蹲跪拍球、站立拍球、闭目拍球、对墙拍球、拍球走阶梯、深池拍球、“8”字绕球等方法,来增加幼儿的新鲜感,提高练习的兴趣,使幼儿感觉是在做不同的游戏,而且每个游戏都是不同的、新鲜的、有趣的,从内心喜欢小篮球活动、喜爱小篮球的游戏,进而自主进行练习活动。
在曲线运球过程中我们创编了“绕炸弹”游戏:幼儿在曲线运球过程中为了避开障碍而采用曲线运球。我们首先给幼儿放置若干障碍物,比喻成炸弹,让幼儿拍球绕障碍物行进,如果人或球碰到障碍物就被炸弹消灭掉了,退出游戏。该游戏增强了幼儿的球感。
在投篮的分解动作过程中,我们和幼儿做“机器人”的游戏,让幼儿把自己想象成一个机器人,来定型动作。这样幼儿本来感觉的单调乏味的练习,变成了快乐有趣的游戏,更乐于、勤于练习了。我们还创编了“坦克大战”做为练习运球的游戏。
策略四:“解”其道,“顺”其趣
在“原地拍球”过程中,我们就让幼儿先练习简单的动作“两脚并拢在体前拍球”,再变成“两脚并拢在体侧拍球”,再递进到“两脚前后分开体侧拍”、“眼看前方原地体侧拍球”,最后到“两脚分开体侧,跟音乐的节奏拍球”。这样幼儿每次只感觉到改变了一点点,难度只是增加了一点点,所以学起来很容易,让幼儿感觉每次新动作只要“踮踮脚”就能完成任务达到目标,对新动作的学习就更有兴趣、更有动力,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增加学习兴趣。
经过三年的实践,取得了很好的教育实效:
我园的小篮球活动再创佳绩,荣获浙江省“长鼻王杯”特色体育大赛一等奖第一名。2009年6月,我园特色篮球队受浙江省体育总局的邀请,参加省体育运动会的表演。2009年8月,在浙江省暨杭州市全民健身日活动,我园的32名篮球队队员的“篮球小子活动表演”引起全场轰动。《浙扛省新闻频道》《1818黄金眼》《浙江省少儿频道》《浙江都市快报》《杭州日报》《钱江晚报》《中国宁波网》《东南商报》等新闻媒体对我园“趣味小篮球活动”的实践予以了热切关注和高度肯定。
第五篇:幼儿园语言活动中故事教学的实践研究
幼儿园语言活动中故事教学的实践研究
【摘要】 儿童故事内容丰富,语言标准,充满童味,幼儿十分喜爱,也易于接受。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首先要注重故事教学中作品的选择;其次要从有效的提问设计和组织入手引导幼儿主动探究故事;第三要引导幼儿充分体验故事的过程。
【关键词】
故事教学;实践研究;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要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儿童故事是文学作品的组成部分,在幼儿园的语言活动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故事不仅内容含丰富的各方面知识,而且有较为标准的语言形式,使幼儿极易接受。同时故事作为文学形式,充满童趣,幼儿在极易接受的同时也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是向幼儿进行教育,传授知识,发展语言的重要文学形式。由此,故事教学也便成了幼儿园语言教学的重要内容。如何在故事教学中有效地贯彻落实《纲要》的精神,使之更好地为幼儿身心健康服务呢?在不断的实践和探索中,我深深地感受到关注以下元素对促进故事教学的有效开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故事教学中作品的选择。这是故事教学取得成功的前提。好的故事作品对幼儿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而作品选得好,故事教学目标的实现也才有了保证。选择作品时,既要考虑到作品的教育功能、熏陶功能,更要考虑幼儿的欣赏趣味和欣赏能力。
(一)关注作品的价值取向 传统的故事教学在作品选择上偏向于为道德与社会性教育服务,对故事自身的审美价值关注不多,幼儿的精神世界被塞满了太多的知识与道德,对其身心发展并没有太多的好处。而优秀的幼儿故事作品总是富有诗性,有着蓬勃的艺术感和浓郁的儿童情趣,如歌一般动听,如画一般生动。如故事《猜猜我有多爱你》即是诗与画的结合体,在柔和、静谧的月光下,一句“猜猜我有多爱你”的提问,引出了小兔子和大兔子诗一般的对话,优美的意境和爱的表达淋漓尽致,极富吸引力,适合幼儿欣赏和模仿。
(二)关注幼儿的经验 选择优秀故事作品时,还应关注幼儿的经验。在一次公开课活动中,执教教师向大家展示了“动物出租公司”这一案例的具体活动过程。我们发现教师虽然为了引导幼儿理解作品而煞费苦心地设计了一系列提问,但由于幼儿对“出租公司”的经验较远,所以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要么无法回答,要么答非所问。由此可见,幼儿的原有经验直接影响着他们对故事的理解与情感的迁移。在故事的选择上,教师应更多地关注幼儿的原有经验,如何选择故事情节发展奇妙,能激发幼儿欣赏和阅读兴趣的《变色鸟》《小猪变变变》;也可以选择故事描写生动有趣,有较多重复句式的《三只蝴蝶》《小牙虫》;还可以选择故事语言丰富、刻画人物情感细腻的《搬过来,搬过去》《猜猜我有多爱你》等。幼儿更容易与这样的作品共鸣,产生“愿说”和“想说”的心理需要,从而有助于推进教学进程,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实施引导幼儿主动探究故事的方法。我认为,这是故事教学取得成功的关键。喜欢想象、喜欢探究是儿童的特点,儿童故事特别是绘本故事,由于其情节的生动、有趣和富有想象,非常符合儿童的这一心理需求。作为教师,如能充分挖掘这一教育元素,创造条件支持幼儿开启想象和思考之门,积极主动地融入作品去发现、去探究,那么,幼儿获得的将不仅是语言经验的积累,更重要的是情感、态度、能力等方面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和提高。如何实施呢?
(一)关键的要从有效的提问设计和组织入手。如:抓住故事情节发展的转折处停一停,抛给孩子猜测性的问题,让幼儿猜一猜:故事中的××可能遇到谁?可能有什么?等简单的问题,引发孩子思维和想象的热情和好奇心,使他们主动积极地运用已有经验去分析、综合、判断,从中感受发现、探究的乐趣。我在《小猪变变变》中设计的此类问题如:“会是什么好主意呢?”“小猪会怎么变身呢?”等就是为了达到这样的效果,这样的问题使孩子有话乐说,勇于思考,使他们在猜一猜中好奇心得到满足,自信心得到保护。抓住幼儿的兴趣点和关键环节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活跃幼儿的思维,激发幼儿持续发现、探究的欲望,引导幼儿整体把握故事内容。如:在故事《搬过来,搬过去》的教学中,面对画册的封面,如果教师问些常规性的问题,如在图上看到了谁?他们在干什么?就很难拓展幼儿的想像空间。相反,如果让幼儿看着封面猜一猜:鳄鱼和长颈鹿为什么要这样做?他们遇到什么困难?则有可能促使幼儿更细致的观察画面,并从不同的角度说出自己的想法。如有的幼儿说:“他们可能要住在一起,不合适,就要搬来搬去。”有的说:“鳄鱼很矮,长颈鹿那么高。”有的说:“你看,鳄鱼还爬梯子和长颈鹿说话呢。”这种开放性的提问显然更能有效地促进师幼间的互动,也能更好地带领幼儿走进作品,和作品产生共鸣。
(二)根据对作品思想脉络体验的需要,还可以提出一些分析性的问题,帮助幼儿明晰道理,感悟作品的真谛。如《小猪变变变》中提出的“小猪用尽了各种办法,把自己装扮成别的动物,想让自己变得更快乐,结果有没有实现愿望呢?为什么?”就属于这类问题。这些能引发孩子思考的问题应该属于有效问题,通过与这样的问题互动,不仅能激发幼儿的发散性思维,而且能引导幼儿主动从多角度、多方位思考问题,真正有效地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做事。当然,在实施有效提问的同时,教师要关注孩子的实际反应,根据孩子的回应灵活地调整计划、适当追问和评价,在师幼、幼幼广泛互动中以保持孩子持久的探究热情,在不断的发现与探究中,使故事不知不觉地生长,感悟不知不觉地升华,孩子不知不觉地成长。这是最最重要的。
三、引导幼儿充分体验故事的过程。这是故事教学取得成功的保证。故事教学的目的在于让孩子获得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和教育思想的感悟,感受作品的语言美、艺术美等特色,引发孩子与作品的情感共鸣,促进语言表达等能力的发展。实际教学中,由于受思维特点和认知水平的制约,孩子对这些元素的把握不能象成人那样来得直接,需要在充分感知、体验的基础上才能构建新的认知体系,获得对作品的有效理解和认识的提升。因而,在设计和组织教学时,从孩子的学习特点和认知水平出发,创造条件,为孩子提供充分感知和体验的机会显得尤为重要,这是幼儿走进作品,了解作品的关健。在教学实践中,我特别注重这一点。为实现这一目的,可通过以下手段加以实施:
(一)创设情景让孩子融入作品体验。如《小猪变变变》中点题环节:“孩子们如果你正好在泥潭边,你会对小猪怎么说?”这个问题的切入,就营造了一个让幼儿仿佛置身于作品之中的情景,更能引起孩子对生活经验的有机联系,从而达到体验“做自己、最快乐”的情感之目的。
(二)引导幼儿用动作、表情演绎对作品的理解,让幼儿在行动中体验。如“让孩子模仿小猪踩高跷以体验当长颈鹿对小猪的不适宜”、“让幼儿用适宜的动作和表情来表现小猪变斑马时的得意之情和失败时的失望之情”等,均能使幼儿直观地体验到角色的内心思想和情感变化。
(三)通过换位思考让幼儿在移情中体验。如《小猪变变变》中的变山羊环节:“如果你是小猪,你会怎么想怎么说?”点题环节:“如果你是故事里的小猪,你会对自己怎么说?”这些环节均是以问题为媒介引导幼儿换位思考,体验小猪心里感受的,起到很好的体验作用。事实说明,有的放矢地引导幼儿开展充分的体验,那怕是点点滴滴,叠加起来对孩子来说是受益匪浅的。当然,除上述方式外,还可以通过总结评价、教师情感感染等手段来为幼儿提供更为丰富的体验机会。
总之,充分的过程性体验和感受,不仅使孩子更容易理解作品的内容和角色的心理变化,而且更深刻地感受到了作品的思想情感,达到预想效果,最最重要的是让孩子获得了本次作品以外的多种经验的积累,这是故事教学的目的所在。
参考文献:
1、《学前教育研究》2010年第10期《幼儿园故事教学活动的组织与实施》。
2、《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3、《幼儿心理学》、》(潘庆戎, 白丽辉 主编)出版社: 河海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5-8-1。
4、《幼儿教育学》作 者: 郑慧英 主编 出 版 社: 福建教育出版社 出版 时间:1996-8-1。
5、《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解读》 作/译者:教育部基础教育司 出版社:江苏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2年0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