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2学年高一语文:第9课--劝学练习2(新人教版必修3))

时间:2019-05-15 07:01:2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11-12学年高一语文:第9课--劝学练习2(新人教版必修3))》,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11-12学年高一语文:第9课--劝学练习2(新人教版必修3))》。

第一篇:11-12学年高一语文:第9课--劝学练习2(新人教版必修3))

第9课 劝学练习2

一、双基夯实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舟楫.(jí)

参省.(xǐnɡ)

木直中.绳(zhōnɡ)B.砥砺.(lì)槁暴.(bào)锲.而不舍(qiè)C.驽.马(nú)跬.步(kuǐ)金石可镂.(lòu)D.蛟.龙(jiāo)骐.骥(qí)跂.

而望(jī)【答案】 C(A.中:zhònɡ;B.暴:pù;D.跂:qì。)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而”字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①蟹六跪而.二螯 ②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③犹且从师而.问焉 ④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⑤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⑥顺风而.呼 ⑦吾尝终日而.思矣 ⑧小学而.大遗 ⑨而.耻学于师 ⑩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⑪登高而.招 A.①⑩/②③⑪/④⑧⑨/⑤⑥⑦ B.①⑩/②③⑪/④⑧⑨/⑤/⑥⑦ C.①⑩/③④⑦⑪/④⑧⑨/⑤/⑥ D.①⑩/②③/④⑧⑨/⑤⑦/⑥⑪

【答案】 B(表并列关系/顺承/转折/递进/修饰)3.下列句子中“为”的词性归类正确的一项是()①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②木直中绳,以为轮 ③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 ④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⑤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⑥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 ⑦为君翻作《琵琶行》 A.①⑤⑥

B.②④⑥ C.④⑥⑦

D.③④⑦

【答案】 C(C都是介词)4.下列加点词的活用与其它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A.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C.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D.填然鼓.之 【答案】 D(D是名词活用作动词,其它都是名作状)5.找出与“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何以伐为

C.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D.夫晋,何厌之有 【答案】 C(都是定语后置)6.下列各项,都属于课文用来论证学习的意义的一项是()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②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③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④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⑤以为轮,其曲中规

⑥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A.①③④

B.②④⑥ C.①②⑤

D.③④⑤

【答案】 C(③是态度方法,④⑥是作用)7.下列对课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题目是本文的论题,而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B.第二段论述学习的作用:学习可以弥补不足,增长才干。C.第三段论述学习的态度:坚持、专一。

D.本文使用了大量的比喻来说理,达到深入浅出的效果。【答案】 C(论述学习的态度和方法:积累、坚持、专心)8.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荀子(约公元前313-公元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军事家、教育家,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同早于他的孟子成为儒家中对立的两派。

B.《荀子》二十卷。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荀子的许多思想为法家所吸取。在人性问题上,他主张性恶论,认为后天环境可以改善人的恶的本性。他重视教育的作用,强调教育功能的重要,有积极意义。

C.战国末期人们尊称荀子为荀卿,汉代著作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写作孙卿。荀子曾两度到当时齐国的文化中心稷下游学,任过祭酒(学宫领袖),还到过秦国,拜见秦昭王,后来到楚国,任兰陵令。公元前238年失官家居逝世。葬在兰陵。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

D.荀子学问渊博精深,行文气魄宏大雄浑,有包容诸家的气概。他认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人类可以认识它,顺应它。在政治上,他针对孔孟法先王的思想,提出了“法后王”的口号。

【答案】 A(荀子不是军事家)

二、文本精品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9.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故不积跬步 跬:古代指半步。.B.风雨兴焉

兴:起兴。.C.驽马十驾

驾:马拉车一天所走的路程叫“一驾”。.D.金石可镂:

镂:雕刻。.【答案】 B(兴:起。)10.下列句子中的“焉”字,含义相同的两项是()A.且焉置土石 .B.圣心备焉 .C.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D.犹且从师而问焉 .【答案】 AC(AC都是疑问代词“哪里”,B语气词,D兼词,于之。)11.下列成语中的“备”字意义与“圣心备焉”的“备”相同的一项是()A.德才兼备

C.攻其不备

B.有备无患 D.求全责备

【答案】 A(题干和A都当“具备”讲,B准备,C准备,D完备。)

12.下列对这个文段的分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这个文段启示我们,说理并不排除生动性的方法之一就是运用比喻。

B.从这个文段我们可以看出,荀子所讲的“学”,不仅指学习各种文化知识,还包括加强思想品德修养。

C.从这个文段我们可以看出,荀子认为,对“学”而言,人的先天条件并不是决定因素,关键在于后天努力。

D.这个文段运用了排比、对比、对偶、夸张等多种修辞方法。E.这个文段说明的突出特点是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答案】 D(没有夸张。)

三、课外延伸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3~16题。

魏惠王死,葬有日矣。天大雨雪,至于牛目,坏城郭,且为栈道而葬。群臣多谏太子者,.曰:“雪甚如此而丧行,民必甚病之。官费又恐不给,请弛期更日。”太子曰:“为人子,.而以民劳与官费用之故,而不行先王之丧,不义也。子勿复言。”

群臣皆不敢言,而以告犀首。犀首曰:“吾未有以言之也,是其唯惠公乎!请告惠公。” .惠公曰:“诺。”驾而见太子曰:“葬有日矣?”太子曰:“然。”惠公曰:“昔王季历葬于楚山之尾,①②

③水啮其墓,见棺之前和。文王曰:‘嘻!先君必欲一见群臣百姓也夫,.故使水见之。’于是出而为之张帐以朝,百姓皆见之,三日而后更葬。此文王之义也。今葬.有日,而雪甚,及牛目,难以行,太子为及日之故,得毋嫌于欲亟葬乎?愿太子更日。先王必欲少留而扶社稷、安黔首也,故使雪甚。因弛期而更为日,此文王之义也。若此而弗为,意者羞法文王乎?”太子曰:“甚善。敬弛期,更择日。” .惠子非徒行其说也,又令魏太子未葬其先王,而又因说文王之义。说文王之义以示天下,..岂小功也哉!

(选自《战国策·魏策二》)【注】 ①季历:周文王之父。②:漏流。③和:棺材两头的木板。13.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民必甚病之

病:损害 .B.水啮其墓

啮:侵蚀 .C.出而为之张帐以朝

张:设置 .D.意者羞法文王乎

法:效法 .【答案】 A(病,在这里是形容词用作动词,意为“感到困苦”。)14.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为栈道而葬坏城郭,且.A. 且立石于其墓之门.

唯惠公乎是其.B.则齐国其庶几乎.说文王之义而又因.C. 我欲因之梦吴越.行其说也惠子非徒.D.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答案】 B(两个“其”字都是副词,均表推测,大概。A项的两个“且”字前一个是副词,将要;后一个是连词,表递进关系,并且。C项两个“因”字,都是介词,前一个意为趁机;后一个意为凭借。D项两个“徒”都是副词,前一个表示仅仅,限于某种情况或范围,可译为“仅”“只”;后一个表示动作的施行没有取得成效,可译为“白白地”。)15.下列句子编为四组,能够打动太子,使他推迟葬期的一组是()①雪甚如此而丧行,民必甚病之 ②先君必欲一见群臣百姓也夫

③先王必欲少留而扶社稷、安黔首也,故使雪甚 ④因弛期而更为日,此文王之义也 ⑤若此而弗为,意者羞法文王乎 ⑥说文王之义以示天下,岂小功也哉 A.①②③

C.①③⑤

B.③④⑤ D.②④⑥

【答案】 B(①是群臣的谏言。②是惠子讲述的周文王的话。⑥是对惠子的评价。)16.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魏惠王死了,下葬日期已经确定,但天下起了大雪,城中道路无法通行,太子决定修栈道去送葬,大臣们纷纷劝谏。

B.太子认为不按期举行先王的丧礼是不合道义的,坚决不肯改期,群臣没有办法,最后只好请出了德高望重的惠子。

C.文王认为,当年先王的坟墓被水冲开,是先王想要再见一见群臣百姓,如今天降大雪,是惠王想要多停留几天,扶社稷、安黔首。

D.惠子凭借自己的智慧巧妙进谏,使魏太子没有匆忙地安葬先王,同时又向天下人宣扬了周文王的大义,实在是不小的功德。

【答案】 C(后半句是惠子劝谏太子的话,并不是文王的看法。)参考译文:

魏惠王死了,下葬的日子已经定下来了。可是天下起大雪来,积雪深得几乎能没到牛眼,城里的路无法通行,太子将要修筑栈道前去送葬。群臣中有很多人去谏阻太子,说:“雪下

得这么大,如果丧礼如期举行,人民一定会感到非常困苦。国家开支又恐怕不够,请暂缓时间,改日安葬。”太子说:“做儿子的如果因为人民辛苦和国家开支不够,就不按期举行先王的丧礼,这是不合道义的。你们不要再说了。”

大臣们都不敢再去劝说,就把这件事告诉了犀首。犀首说:“我也没法劝说他,看来这事大概只有靠惠子了,让我去告诉惠子。”

惠子听到后说:“好吧。”就驾着车去见太子,问道:“安葬的日期已经定了吧?”太子说:“是的。”惠子说:“从前周王季历埋葬在楚山脚下,渗漏出来的水侵蚀了他的坟墓,露出棺材的前脸。周文王说:‘啊,先王一定是想再看一看各位大臣和百姓吧,所以才让渗漏的水把棺木露出来了。’于是就把棺木挖出来,为他搭起灵棚让人来朝拜,百姓都来朝见,三天以后才改葬。这是文王的义举啊。现在葬期虽然已定,可是雪下得很大,可以深没牛眼,难以行走。您为了能按期下葬就不顾困难,这会不会有急于下葬的嫌疑呢?希望您改个日期。先王一定是想稍微停留一下来扶助社稷、安定百姓,所以才让雪下得这么大。据此推迟葬期而另择吉日,这正是文王般的大义啊。像这样的情况还不改日安葬,想来(您)是把效法文王当做羞耻了吧?”太子说:“你说得太对了,请让我推迟葬期,另择吉日。”

惠子不仅实行了自己的主张,又让魏太子没有匆忙地安葬先王,并趁机宣扬了文王的道义。向天下人宣扬文王的道义,这难道是小的功绩吗?

四、高考热点

17.把下面的长句改写成四个有一定逻辑顺序的短句,可以增减个别词语,但不能改变原意。

跨国公司董事会5月18日举行的全体会议经表决一致同意公司总经理对欧洲分公司经理提出的裁减员工500名的方案的否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跨国公司的欧洲分公司经理提出裁减员工500名的方案,跨国公司总经理否决了这一方案,跨国公司董事会5月18日举行全体会议,经表决一致同意公司总经理的否决。

18.下面是某学校举行“新年诗会”介绍某著名诗人的弟弟的一段话,其中有4处不得体,请找出并在下面相应的位置上进行修改。

同学们,今天著名诗人的弟弟××惠临我校,参加我们的“新年诗会”。我们知道舍兄是著名诗人,其实××也很有诗才,曾在《诗刊》发表上百首作品,这些诗作产生很大的影响,使他声名震烁古今。现在就让我们先拜读他为我们朗诵自己的最新诗作。

①将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 ②将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 ③将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 ④将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惠临”改为“光临”;②“舍兄”改为“他的哥哥”;③“声名震烁古今”改为“颇有声名”;④“拜读”改为“聆听”。(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考生应特别注意常用的谦敬词语,如称对方为“尊”“令”,称自己为“家(比自己年长)”“舍(比自己年幼)”,客人到来叫“光临”“惠顾”等等。)19.仿照下面示例,另写两个表现大自然“和谐之美”的句子。示例:清溪不恼鱼儿的嬉闹,因为它理解鱼儿拥抱蓝天的梦想。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繁花不恨蝶儿的纠缠,因为它理解蝶儿挥洒绚烂的渴望。

(2)修竹不怨风儿的袭扰,因为它理解风儿追求自由的心愿。(本题考查句式仿写能力。首先,要分析例句的特点。例句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且前后分句间是因果关系。仿写句子必须要符合这个句式特点。从内容上看,题目对仿写的内容有限制,即要“表现大自然‘和谐之美’”。)

五、读写创新

20.阅读下面一首诗,根据要求作文。

简单的事情 古石

是一些不起眼的事情/比如,一朵花在阳台上绽放/一只鸟落在树上/一群蚂蚁向洞口爬行/还有,一场雪在天空飘扬/一些树叶摇曳在微风中/一列火车穿过寂静的深夜/好多这样简单的事情已经或正在发生/我总是从它们身边一晃而过/但我在某一刻无意间注意它们/心里竟有一种莫名的感动和宁静/是的,我总是从它们身边一晃而过/它们一直在我生活的暗处发出微光

根据上面的材料,自主命题,自主立意,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写作指向】

立意时要注意分析诗歌中提到的“简单的事情”。这里的简单的事情,是指生活中看起来微不足道的事情,但这些事情体现的却是一种恬适的生活。生活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的我们忘记了身边最简单的快乐,找不到精神的寄托、灵魂的归附。而令我们感动的事情就在我们身边,只是我们没有发现而已。

如果写成记叙类文体,可以描述身边的人、事、物等,表现对生活的理解;如果写成抒情类文体,注意描述这些简单事情的表现,分析这些简单事情表现出的意义,从生活目的的角度抒发个人对人生的感悟;如果写成议论类文体,注意分析“简单事情”包含的意义,它们其实是生活的重要内容。

【佳作赏读】

我爱大自然 赵舒宇

我爱大自然。她不是浓妆艳抹的豪华贵妇,也不是粗服乱发的乡村少女,而是秀外慧中的大家闺秀。

我爱大自然,爱她的秀外慧中。

大自然不仅是我们生存的空间,更是我们精神的伊甸园。她有“息阴无恶木,饮水必清源”的高洁,有“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的清新,有“独出门前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的素雅,有“台头有酒莺呼客,水面无尘风洗池”的美妙„„她承载着美的一切,她是美的精髓。

我爱大自然,因为她的宽容。

宽容是一种爱,是一泓温情而透明的湖水,让所有的一切映在湖面上。她的宽容让人感动,宽容是人类美德的结晶。它是浩瀚的海,包容了一切,也化解了一切;是吹开花朵的温柔的清风,是坠落阴云的温润的雨水,是容纳大树小草的原野,是接纳百鸟飞翔、纸鸢飘舞、艳阳高照或倾盆大雨的天空。

我爱大自然,爱她的善良。

人,大自然的精灵,因为有了善,才把生命提升到最有价值的地位。太阳富有爱心,阳光下的生命才可以从容地诞生;一粒沙、一片树叶、一方土石,才拥有生命繁衍的足迹;所有的眼睛,才可以蔑视黑暗;所有的季节,才可以周而复始。

我爱大自然,爱她不图回报的精神。

当我们在生活的路上嬉戏,在奋力奔走之余休憩,四周壮美的风景、温馨的情感,都是大自然的赐予,是她给予了我们最美妙的礼物,让我们边走边唱。

我爱大自然,爱她的默默引导。

大自然教会了我们在开心的时候唱歌,在伤感的时候跳舞,时时刻刻拥有一颗感恩的心,用生命的灿烂编织最美丽的童话。

自然的精髓是美丽的。我爱大自然„„ 【名师点评】

文章抒情气氛浓郁,用排比的形式歌颂了大自然的美丽、宽容、善良、无私,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结构严谨,开篇用正反对比的方法衬托大自然的美丽,第三段引用诗句表现大自然的“秀外慧中”,文采斐然;体裁特点明显,行文紧紧围绕“我爱大自然”这条线索,从不同的角度表现大自然的美丽,显示了内容的充实。在发展等级方面,作者注重语言的雕饰,运用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巧妙地使用长短句,使文章错落有致。

但是,文章的缺陷在于没有更进一步挖掘作文材料蕴含的深刻含意,没有在结尾部分或开头部分进行点题——联系材料内涵,确定文章与材料的紧密关系。

第二篇:高一语文必修3 同步练习第9课 劝学2)

第3单元

第九课

劝学2

一、双基夯实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舟楫.(jí)

参省.(xǐnɡ)

木直中.绳(zhōnɡ)B.砥砺.(lì)槁暴.(bào)锲.而不舍(qiè)C.驽.马(nú)跬.步(kuǐ)金石可镂.(lòu)D.蛟.龙(jiāo)骐.骥(qí)跂.

而望(jī)【答案】 C(A.中:zhònɡ;B.暴:pù;D.跂:qì。)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而”字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①蟹六跪而.二螯 ②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③犹且从师而.问焉 ④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⑤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⑥顺风而.呼 ⑦吾尝终日而.思矣 ⑧小学而.大遗 ⑨而.耻学于师 ⑩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⑪登高而.招 A.①⑩/②③⑪/④⑧⑨/⑤⑥⑦ B.①⑩/②③⑪/④⑧⑨/⑤/⑥⑦ C.①⑩/③④⑦⑪/④⑧⑨/⑤/⑥ D.①⑩/②③/④⑧⑨/⑤⑦/⑥⑪

【答案】 B(表并列关系/顺承/转折/递进/修饰)3.下列句子中“为”的词性归类正确的一项是()①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②木直中绳,以为轮 ③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 ④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⑤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⑥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 ⑦为君翻作《琵琶行》)

A.①⑤⑥

C.④⑥⑦

【答案】 C(C都是介词)

B.②④⑥ D.③④⑦

4.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活用类型不同的一项是()A.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B.填然鼓之,兵刃既接 .C.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D.木直中绳,以为轮

【答案】 D(D是使动,其他的是名词活用作动词)5.找出与“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何以伐为

C.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D.夫晋,何厌之有 【答案】 C(都是定语后置)6.下列各项,都属于课文用来论证学习的意义的一项是()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②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③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④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⑤以为轮,其曲中规

⑥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A.①③④

C.①②⑤

【答案】 C(③是态度方法,④⑥是作用)7.下列对课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题目是本文的论题,而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B.第二段论述学习的作用:学习可以弥补不足,增长才干。C.第三段论述学习的态度:坚持、专一。

D.本文使用了大量的比喻来说理,达到深入浅出的效果。【答案】 C(论述学习的态度和方法:积累、坚持、专心)8.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A.荀子(约公元前313-公元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军事家、教育家,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同早于

B.②④⑥ D.③④⑤

他的孟子成为儒家中对立的两派。

B.《荀子》二十卷。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荀子的许多思想为法家所吸取。在人性问题上,他主张性恶论,认为后天环境可以改善人的恶的本性。他重视教育的作用,强调教育功能的重要,有积极意义。

C.战国末期人们尊称荀子为荀卿,汉代著作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写作孙卿。荀子曾两度到当时齐国的文化中心稷下游学,任过祭酒(学宫领袖),还到过秦国,拜见秦昭王,后来到楚国,任兰陵令。公元前238年失官家居逝世。葬在兰陵。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

D.荀子学问渊博精深,行文气魄宏大雄浑,有包容诸家的气概。他认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人类可以认识它,顺应它。在政治上,他针对孔孟法先王的思想,提出了“法后王”的口号。

【答案】 A(荀子不是军事家)

二、文本精品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9~11题。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9.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故不积跬步 跬:古代指半步。.B.风雨兴焉

兴:起兴。.C.驽马十驾

驾:马拉车一天所走的路程叫“一驾”。.D.金石可镂:

镂:雕刻。.【答案】 B(兴:起。)10.下列成语中的“备”字意义与“圣心备焉”的“备”相同的一项是()A.德才兼备

C.攻其不备

B.有备无患 D.求全责备

【答案】 A(题干和A都当“具备”讲,B准备,C准备,D完备。)11.下列对这个文段的分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这个文段启示我们,说理并不排除生动性的方法之一就是运用比喻。

B.从这个文段我们可以看出,荀子所讲的“学”,不仅指学习各种文化知识,还包括加强思想品德修养。

C.从这个文段我们可以看出,荀子认为,对“学”而言,人的先天条件并不是决定因素,关键在于后天努力。

D.这个文段运用了排比、对比、对偶、夸张等多种修辞方法。

E.这个文段说明的突出特点是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答案】 D(没有夸张。)

三、课外延伸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2~15题。

魏惠王死,葬有日矣。天大雨雪,至于牛目,坏城郭,且为栈道而葬。群臣多谏太子者,.曰:“雪甚如此而丧行,民必甚病之。官费又恐不给,请弛期更日。”太子曰:“为人子,.而以民劳与官费用之故,而不行先王之丧,不义也。子勿复言。”

群臣皆不敢言,而以告犀首。犀首曰:“吾未有以言之也,是其唯惠公乎!请告惠公。” .惠公曰:“诺。”驾而见太子曰:“葬有日矣?”太子曰:“然。”惠公曰:“昔王季历葬于楚山之尾,①②

③水啮其墓,见棺之前和。文王曰:‘嘻!先君必欲一见群臣百姓也.夫,故使水见之。’于是出而为之张帐以朝,百姓皆见之,三日而后更葬。此文王之义也。.今葬有日,而雪甚,及牛目,难以行,太子为及日之故,得毋嫌于欲亟葬乎?愿太子更日。先王必欲少留而扶社稷、安黔首也,故使雪甚。因弛期而更为日,此文王之义也。若此而弗为,意者羞法文王乎?”太子曰:“甚善。敬弛期,更择日。” .惠子非徒行其说也,又令魏太子未葬其先王,而又因说文王之义。说文王之义以示天下,..岂小功也哉!

(选自《战国策·魏策二》)【注】 ①季历:周文王之父。②:漏流。③和:棺材两头的木板。1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民必甚病之

病:损害 .B.水啮其墓

啮:侵蚀 .C.出而为之张帐以朝

张:设置 .D.意者羞法文王乎

法:效法 .【答案】 A(病,在这里是形容词用作动词,意为“感到困苦”。)13.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为栈道而葬坏城郭,且.A.且立石于其墓之门.唯惠公乎是其.B. 则齐国其庶几乎.说文王之义而又因.C. 我欲因之梦吴越.

行其说也惠子非徒.D.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答案】 B(两个“其”字都是副词,均表推测,大概。A项的两个“且”字前一个是副词,将要;后一个是连词,表递进关系,并且。C项两个“因”字,都是介词,前一个意为趁机;后一个意为凭借。D项两个“徒”都是副词,前一个表示仅仅,限于某种情况或范围,可译为“仅”“只”;后一个表示动作的施行没有取得成效,可译为“白白地”。)14.下列句子编为四组,能够打动太子,使他推迟葬期的一组是()①雪甚如此而丧行,民必甚病之 ②先君必欲一见群臣百姓也夫

③先王必欲少留而扶社稷、安黔首也,故使雪甚 ④因弛期而更为日,此文王之义也 ⑤若此而弗为,意者羞法文王乎 ⑥说文王之义以示天下,岂小功也哉 A.①②③

C.①③⑤

B.③④⑤ D.②④⑥

【答案】 B(①是群臣的谏言。②是惠子讲述的周文王的话。⑥是对惠子的评价。)15.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魏惠王死了,下葬日期已经确定,但天下起了大雪,城中道路无法通行,太子决定修栈道去送葬,大臣们纷纷劝谏。

B.太子认为不按期举行先王的丧礼是不合道义的,坚决不肯改期,群臣没有办法,最后只好请出了德高望重的惠子。

C.文王认为,当年先王的坟墓被水冲开,是先王想要再见一见群臣百姓,如今天降大雪,是惠王想要多停留几天,扶社稷、安黔首。

D.惠子凭借自己的智慧巧妙进谏,使魏太子没有匆忙地安葬先王,同时又向天下人宣扬了周文王的大义,实在是不小的功德。

【答案】 C(后半句是惠子劝谏太子的话,并不是文王的看法。)参考译文:

魏惠王死了,下葬的日子已经定下来了。可是天下起大雪来,积雪深得几乎能没到牛眼,城里的路无法通行,太子将要修筑栈道前去送葬。群臣中有很多人去谏阻太子,说:“雪下得这么大,如果丧礼如期举行,人民一定会感到非常困苦。国家开支又恐怕不够,请暂缓时间,改日安葬。”太子说:“做儿子的如果因为人民辛苦和国家开支不够,就不按期举行先王的丧礼,这是不合道义的。你们不要再说了。”

大臣们都不敢再去劝说,就把这件事告诉了犀首。犀首说:“我也没法劝说他,看来这事大概只有靠惠子了,让我去告诉惠子。”

惠子听到后说:“好吧。”就驾着车去见太子,问道:“安葬的日期已经定了吧?”太子说:“是的。”惠子说:“从前周王季历埋葬在楚山脚下,渗漏出来的水侵蚀了他的坟墓,露出棺材的前脸。周文王说:‘啊,先王一定是想再看一看各位大臣和百姓吧,所以才让渗漏的水把棺木露出来了。’于是就把棺木挖出来,为他搭起灵棚让人来朝拜,百姓都来朝见,三天以后才改葬。这是文王的义举啊。现在葬期虽然已定,可是雪下得很大,可以深没牛眼,难以行走。您为了能按期下葬就不顾困难,这会不会有急于下葬的嫌疑呢?希望您改个日期。先王一定是想稍微停留一下来扶助社稷、安定百姓,所以才让雪下得这么大。据此推迟葬期而另择吉日,这正是文王般的大义啊。像这样的情况还不改日安葬,想来(您)是把效法文王当做羞耻了吧?”太子说:“你说得太对了,请让我推迟葬期,另择吉日。”

惠子不仅实行了自己的主张,又让魏太子没有匆忙地安葬先王,并趁机宣扬了文王的道义。向天下人宣扬文王的道义,这难道是小的功绩吗?

四、高考热点

16.把下面4句话按恰当顺序填入横线处(只填序号),并在括号中填入同一个连词使之成为语意连贯的一段话。

凡事过犹不及,______________,()变成明哲保身,()变成圆滑世故,()变成是非不分。

①超越了这个度 ②真理超越一步就是谬误 ③值得赞许的成熟就可能走向反面 ④成熟也是有度的

【答案】 顺序:②④①③连词:或、或、或(填“或者”也对)17.将下面的文字概括为表明海洋的重要性的一个比喻句,不得超过10个字。大约32亿年以前,原始的生命在海洋里诞生。在海洋里,这些原始生命在和大自然的搏斗中生存、发展,经过亿万年的进化,逐步形成了原生物、海绵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棘皮动物„„以至出现了鱼类这样的比较高级的海洋脊椎动物。

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海洋是生命的摇篮。

18.根据下面的句式,仍以“人生”开头写两句话,组成排比句。

人生如一支歌,应该多一些昂扬的旋律,少一些萎靡的音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人生如一首诗,应该多一些热烈的抒情,少一些愁苦的叹息 人生如一幅画,应该多一些亮丽的色彩,少一些灰暗的色调

五、读写创新

19.阅读下面一首诗,根据要求作文。

简单的事情 古石

是一些不起眼的事情/比如,一朵花在阳台上绽放/一只鸟落在树上/一群蚂蚁向洞口爬行/还有,一场雪在天空飘扬/一些树叶摇曳在微风中/一列火车穿过寂静的深夜/好多这样简单的事情已经或正在发生/我总是从它们身边一晃而过/但我在某一刻无意间注意它们/心里竟有一种莫名的感动和宁静/是的,我总是从它们身边一晃而过/它们一直在我生活的暗处发出微光

根据上面的材料,自主命题,自主立意,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写作指向】

立意时要注意分析诗歌中提到的“简单的事情”。这里的简单的事情,是指生活中看起来微不足道的事情,但这些事情体现的却是一种恬适的生活。生活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的我们忘记了身边最简单的快乐,找不到精神的寄托、灵魂的归附。而令我们感动的事情就在我们身边,只是我们没有发现而已。

如果写成记叙类文体,可以描述身边的人、事、物等,表现对生活的理解;如果写成抒情类文体,注意描述这些简单事情的表现,分析这些简单事情表现出的意义,从生活目的的角度抒发个人对人生的感悟;如果写成议论类文体,注意分析“简单事情”包含的意义,它们其实是生活的重要内容。

【佳作赏读】

我爱大自然 赵舒宇

我爱大自然。她不是浓妆艳抹的豪华贵妇,也不是粗服乱发的乡村少女,而是秀外慧中的大家闺秀。

我爱大自然,爱她的秀外慧中。

大自然不仅是我们生存的空间,更是我们精神的伊甸园。她有“息阴无恶木,饮水必清源”的高洁,有“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的清新,有“独出门前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的素雅,有“台头有酒莺呼客,水面无尘风洗池”的美妙„„她承载着美的一切,她是美的精髓。

我爱大自然,因为她的宽容。

宽容是一种爱,是一泓温情而透明的湖水,让所有的一切映在湖面上。她的宽容让人感动,宽容是人类美德的结晶。它是浩瀚的海,包容了一切,也化解了一切;是吹开花朵的温柔的清风,是坠落阴云的温润的雨水,是容纳大树小草的原野,是接纳百鸟飞翔、纸鸢飘舞、艳阳高照或倾盆大雨的天空。

我爱大自然,爱她的善良。

人,大自然的精灵,因为有了善,才把生命提升到最有价值的地位。太阳富有爱心,阳光下的生命才可以从容地诞生;一粒沙、一片树叶、一方土石,才拥有生命繁衍的足迹;所有的眼睛,才可以蔑视黑暗;所有的季节,才可以周而复始。

我爱大自然,爱她不图回报的精神。

当我们在生活的路上嬉戏,在奋力奔走之余休憩,四周壮美的风景、温馨的情感,都是大自然的赐予,是她给予了我们最美妙的礼物,让我们边走边唱。

我爱大自然,爱她的默默引导。

大自然教会了我们在开心的时候唱歌,在伤感的时候跳舞,时时刻刻拥有一颗感恩的心,用生命的灿烂编织最美丽的童话。

自然的精髓是美丽的。我爱大自然„„ 【名师点评】

文章抒情气氛浓郁,用排比的形式歌颂了大自然的美丽、宽容、善良、无私,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结构严谨,开篇用正反对比的方法衬托大自然的美丽,第三段引用诗句表现大自然的“秀外慧中”,文采斐然;体裁特点明显,行文紧紧围绕“我爱大自然”这条线索,从不同的角度表现大自然的美丽,显示了内容的充实。在发展等级方面,作者注重语言的雕饰,运用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巧妙地使用长短句,使文章错落有致。

但是,文章的缺陷在于没有更进一步挖掘作文材料蕴含的深刻含意,没有在结尾部分或开头部分进行点题——联系材料内涵,确定文章与材料的紧密关系。

第三篇:高一语文必修3第2课时

寡人之于国也

第二学时

【学习目标】

1熟读并背诵全文。

2掌握以下重要的通假字,实词,句式,能够通畅翻译文章中几个句子。【知识结构】通假字 词类活用 句式归类翻译【学习过程】 一.通假字

(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者(2)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3)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4)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二.名词活用作动词

(1)填然鼓之(2)七十者衣帛食肉

(3)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三.宾语前置未之有也

四.意动用法王无罪岁

1、下列有关“以”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树之以桑B.以五十步笑百步

C.请以战喻D.愿得补黑衣之数,以为王宫2下列画线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河内凶(有战乱)B.邻国之民不加(增加)少C.填然鼓之(代词,代“鼓”)D.弃甲曳(拖着)兵而走

3下面画线字意义不同的一组是()

A.涂有饿殍而不知发春心莫共花争发B.弃甲曳兵而走斩木为兵

C.或五十步而后止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

D.是亦走也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4对下列各句中“之”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1)天下之民至焉(2)鸡豚狗彘之畜(3)树之以桑

(4)未之有也(5)邻国之民不加少

A.①②⑤/ ③/ ④B.①③⑤/ ②/ ④

C.①②④/ ③⑤D.①②⑤/ ③④

5下列各句中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句()

A.请以战喻B.寡人之于国也

C.王无罪D.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实战演练】1.默写不违农时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未之有也。2.辨析下列多义词的不同意思。数(1)愿令得补黑衣之数.(2)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3)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4)数.罟不入洿池发(1)百发.百中(2)发.闾左滴戍渔阳九百人(3)涂有饿殍而不知发.(4)野芳发.

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直(1)中通外直.,不蔓不枝(2)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3)系向牛头充炭直.

兵(1)非我也,兵.也(2)穷兵.黩武(3)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4)草木皆兵.

胜(1)驴不胜.怒,蹄之(2)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3)此所谓战胜.于朝廷(4)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5)予观夫巴陵胜.

状,在洞庭一湖3.分析下列句子句式特点,并译成现代汉语。

或„„或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直„„耳,是„„也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是何异于„„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课堂小结】1.文言现象归类。

2.语言论证艺术。

【课堂反思】

第四篇:新人教版语文必修三:第9课《劝学》教学参考资料

【结】人教必修3第9课《劝学》教学资料

一、学习探究

1.本文的每组比喻包含什么意思?各组比喻之间在意义上有什么内在联系? 第一段作者用了五个比喻。第一个比喻“青出于蓝”,不能认为它的意思是比喻学生超过老师。这是它作为成语后新产生的意思。本文中这个比喻和“冰寒于水”,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提高。“直木为轮”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这样,三个比喻分两层意思。作者在这基础上,用“故”归纳上文,又用厂“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两个比喻作为事例,进而推论出人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后面两个比喻并列说明:肯下功夫。必见成效。它们是对后面推论的有力衬托。综上所述,本段是从总论学习的重要性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第二段作者用了五个比喻。开头作者用“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听学”光来阐说,接着就用“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这个比喻.形象说明只有摆正“学”和“思”的关系才能使学习产生显著效果。为了把道理说得更透辟,作者顺势而下,连用“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四个比喻,从见、闻、陆、水等方面阐明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外界条件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说明人借助学习,就能弥补自己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成效。最后由此得出结论,君子所以能超越常人,并非先天素质与一般人有差异,而完全靠后天善于学习。综上所述,本段是从学习的重要作用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

第三段作者用了十个比喻。作者先用两个比喻,从“积土”、“积水”推论到“人的积德”,正面论述积累的作用,说明学习上的成就是不断积累起来的。接着又用“不积跌步”、“不积小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说明如果不积累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这是本段第一个层次,说明学习要积累。下面就分两层说明如何做到积累。作者用四个比喻正反对照:先用“骐骥”、“驽马”对比,说明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学习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又用“锲而不舍”,“锲而舍之”对照,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这是本段第二个层次,说明做到积累就要坚持不懈。最后一个层次,作者用蚓和蟹两个比喻正反对照,说明做到积累还要专一。后面两个层次说明:做到积累的两点保证,两者缺一不可。综上所述,作者在本段中又分三个层次,是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2.课文论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可以分为几个层次?是如何正反设喻论证的?

可分为三层。第一层论述学习要积累,是先正面后反面设喻论述的。第二层论述学习要持之以恒,是反正、反正设喻论述的。第三层论述学习要专一,是先正面后反面设喻论述的。

①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情或现象作为喻体。如说明“学不可以已”之理,作者用了人们生活中常见的靛青色的提取,车轮的制造以及水寒冷而成冰等事例为喻加以说明,充分表达了“学不可以已”而必须有所造就的道理。这样化深奥为浅近,.由感性到理性,令人心悦诚服。

②设喻方式多样:正面设喻,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木为轮”、“金就砺则利”等从正面阐明学习的重要性。正反设喻,如“蚓”和“蟹”、“骐骥”和“驽马”、“锲而舍之”和“锲而不舍”,通过正反对照把所要说明的道理说得更具体明白。反复设喻,如“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连用几个不同的比喻,使读者加深对道理的理解。

③设喻与说理结合紧密,形式十分灵活:有的是将道理隐含于比喻之中,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锲而舍之”、“锲而不舍”。有的先设喻,后引出道理,如第2段,作者先连用五个比喻,后引出“善假于物也”的道理。有的先设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进一步论证,如第3段第一层,作者先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设喻,引出 “积善成德”的道理,再用“不积跬步”、“不积水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进一步论证

二、素材挖掘

1.孟子是博爱的。孟子的仁政和非攻思想处处都体现着他忧国忧民的仁心。他四方游说诸侯施行仁政。在那战乱纷飞的年代,充斥着暴力,流行着吞并,肆虐着攻伐,这位儒家学派的“亚圣”要从法家的血腥中抢得一丝仁爱的地位,何其不易。但是他为天下万民,仍不屑努力与八方诸侯,无奈天下分久必合,孟子最终放弃了。他站在泰山之巅,俯视天下万民,有的穷困潦倒饿死街头;有的为谋生存骨肉分离„„仰不足以养父母,俯不足以蓄妻子,他万念俱灰,为何他的眼中长含泪水,因为他爱老百姓爱得深沉。游说不遂他便退以著书,终成《孟子》。

2.孟子十分讲原则。孟子为人很讲原则。即:“生而有不用也,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无论何时,哪怕是生死关头也要讲求原则,决不做苟且偷生之事。他大义凛然,四心伴身:他遇人知恻隐;遇错明羞恶;遇贤懂恭敬;遇事辨是非。面队万钟的丰厚条件,他毅然咏颂出: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和加焉!他一生两袖清风,不求宫室之美;不爱妻妾之奉;不需所识穷乏者得我。他从始至终都保持着人皆有之的“本心”,使他成为了正人君子的典范。

3.文如其人,人如其文,孟子的宽广胸襟注定了他要心忧天下,情系百姓。孟子其实不是圣人,他只是一名普通的学者,普通的孟子有着常人的喜怒哀乐,他哀民生疾苦,他乐国泰民安。

孟子是寂寞的。曲高和寡,孟子的寂寞在与他站得比别人高,看得比别人远,忧得比别人多。于是孟子便站在高岗上独自品味着孤独的寂寞。

寂寞的孟子不甘于寂寞,他不断的在各国游说,他只是为了实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无饥色”的理想,然而在那个战乱纷纷的时代,孟子的理想是那样遥不可及。他不断地寄希望于各国君主,而那些醉心于战争的君主们却一次次将他的希望摔得粉碎。

也许孟子在想:总有一天我会成功。那一刻,我突然佩服起他那坚定的信仰来了。人,是不可以没有信仰的,没有信仰便失去了生活的价值,孟子的信仰源于那颗博大的仁爱之心。

孟子终究没有成功,他还是孤独的站在高岗上,品味着的孤独,坚持他的坚持,努力着他的努力。

4.我心目中的孟子是善良的。面对春秋战国时期连年征战、生民涂炭的现实,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仁”的思想,使之成为一种政治思想体系,这对两千年来的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产生了异乎寻常的影响。孟子的“仁政”学说虽然以维护封建制度为出发点,但是对于稳定经济,发展生产,减轻人民负担,有许多的进步意义。

我心目中的孟子也是天真的。孟子游说于各国之间,游说于各个野心家之间,面对他们称霸的野心,统治的向往,征服的欲望,孟子尽最大可能的以“仁”去感化他们,但是,统治阶级的享乐是建立在下层人民的痛苦之上的,又有谁愿意轻易放弃自己的这种权利呢?所以,毫无疑问,孟子也是很天真的。

我心目中的孟子更是伟大的。虽然孟子的政治主张没有得到实践,但是他提出了较系统的修养思想体系,这样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像“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样的修养,今天的我们,还有多少人具有呢?他千年前所传授的教义,今天依然适用。

三、素材储备 1.荀子名言集萃

(1)知贤之谓明,辅贤之谓能。勉之强之,其福必长。——《乐论》

(2)主道明,则下安;主道幽,则下危。故下安,则贵上;下危,则贱上。——《正论》(3)谏、争、辅、拂之人,社稷之臣也,国君之宝也,明君所尊后也。——《臣道》(4)君人者,爱民而安,好士而荣,两者无一焉而亡。——《君道》(5)国者,天下之大器也,重任也。——《王霸》

(6)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王制》(7)两贵之不能相事,两贱之不能相使,是天数也。——《王制》

(8)能小而事大,辟之是犹力之少而任重也,舍粹折无适也。身不肖而诬贤,是犹伛身而好升高也,指其顶者愈众。——《儒效》

(9)君子隐而显,微而明,辞让而胜。——《儒效》

(10)少事长,贱事贵,不肖事贤,是天下之通义也。——《仲尼》

(11)君子耻不修,不耻见污;耻不信,不耻不见信;耻不能,不耻不见用。——《非十二子》(12)君子之度己则以绳,接人则用抴(yi)。——《非相》

(13)短绠不可以汲深井之泉,知不几者不可以与及圣人之言。——《不苟》(14)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怨人者穷,怨天者无志。——《不苟》

(15)有狗彘之勇者,有贾盗之勇者,有小人之勇者,有士君子之勇者。——《不苟》(16)诚者,君子之所守业,而政事之本也。——《不苟》(17)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荣辱》

(18)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荣辱》(19)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劝学》(20)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劝学》(21)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劝学》

(22)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劝学》

(2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24)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2.古代勤学名人故事

(1)刘绮燃荻读书。梁代时彭城人刘绮,“早孤家贫,灯烛难办,常买荻折之,燃荻为灯”,发奋读书。

(2)苏廷吹火读书。“少不得父意,常与仆夫杂处,而好学不倦。每欲读书,总无灯烛,尝于马厩中,借火照书诵焉,其苦如此。”

(3)常林带经耕锄。汉末常林,“性好学,带经耕锄。其妻常自馈饷之,林虽在田野,其相敬如宾。”

(4)李密牛角挂书。隋朝李密,少年时候被派在隋炀帝的宫廷里当侍卫。他生性灵活,在值班的时候,左顾右盼,被隋炀帝发现了,认为这孩子不大老实,就免了他的差使。李密并不懊丧,回家以后,发愤读书,决定做个有学问的人。有一回,李密骑了一条牛,出门看朋友。在路上,他把《汉书》挂在牛角上,抓紧时间读书。此事被传为佳话。

(5)董仲舒三年不窥园。董仲舒专心攻读,孜孜不倦。他的书房后虽然有一个花园,但他专心致志读书学习,三年时间没有进园观赏一眼,董仲舒如此专心致志地钻研学问,使他成为西汉著名的思想家。

(6)管宁割席分坐。汉时,管宁与华歆二人为同窗好友。有一天,两人同席读书,有达官显贵乘车路过,管宁不受干扰,读书如故,而华歆却出门观看,羡慕不已。管宁见华歆与自己并非真正志同道合的朋友,便割席分坐。管宁其后终于事业有成!(7)匡衡凿壁偷光。西汉时期,有一个特别有学问的人,叫匡衡,匡衡小的时候家境贫寒,为了读书,他凿通了邻居文不识家的墙,借着偷来一缕烛光读书,终于感动了邻居文不识,在大家的帮助下,小匡衡学有所成。在汉元帝的时候,由大司马、车骑将军史高推荐,匡衡被封郎中,迁博士。

(8)车胤囊萤夜读。车胤,字武子,晋代南平(今湖北省公安市)人,从小家里一贫如洗,但读书却非常用功,“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车胤囊萤照读的故事,在历史上被传为美谈,激励着后世一代又一代的读书人。

(9)陈平忍辱苦读书。陈平西汉名相,少时家贫,与哥哥相依为命,为了秉承父命,光耀门庭,不事生产,闭门读书,却为大嫂所不容,为了消弭兄嫂的矛盾,面对一再羞辱,隐忍不发,随着大嫂的变本加厉,终于忍无可忍,出走离家,欲浪迹天涯,被哥哥追回后,又不计前嫌,阻兄休嫂,在当地传为美谈。终有一老着,慕名前来,免费收徒授课,学成后,辅佐刘邦,成就了一番霸业

3.古代劝学名言

(1)世上岂无千里马,人中难得九方皋------宋.黄庭坚<<过平舆怀李子先时在并州>>(2)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唐.白居易<<放言>>(3)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宋.岳飞<<满江红>>(4)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唐.孟郊<<劝学>>(5)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晋.陶渊明<<杂诗>>(6)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民歌<<长歌行>>(7).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宋.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8)十年磨一剑------唐.贾岛<<剑客>>(9)学非探其花,要自拨其根------唐.杜牧<<留诲曹师等诗>>(10)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卫风.淇奥>> 4.古代劝学联

(1)天赋诗句在山水,人持风骨见笔墨。

(2)若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3)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4)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5)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心似平原野马,易放难收。(6)书到用时方恨少,学富五车不为多。(7)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8)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9)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10)今日寒窗苦读,必定有我。明朝独占熬头,舍我其谁?(11)一心读遍圣贤书,三心二意无益处,四书五经励我志,五洲四海任我游,三堂二课皆用功,一生前程始于此。

(12)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第五篇: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3单元第9课《劝学》教学设计

《劝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

1、掌握“劝、学、青、中、疾、致、假、绝、兴、功、强、用”12个文言常用实词及“于、者、而”3个文言常用虚词;

2、学习荀子有关学习意义和学习态度的论述。

3、学习本文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议论方法。【教学重点】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以及比喻论证。【教学难点】严密的逻辑性和深刻的思想性 【教学方法】朗读—识记—议议—叙述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在人生的发展过程中,学习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人的一生都处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如何大幅度地提高学习效率,两千多年前的荀子已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他所作的《劝学》精辟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及学习应有的方法、态度,是一篇鞭辟入里、脍炙人口的佳作。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板书文题)

二、作者介绍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

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他对儒家的复古保守倾向有所扬弃,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注意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重视教育的作用,强调教育功能的重要,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荀子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同早于他的孟子成为儒家中对立的两派。他对儒家的复古保守倾向有所扬弃。

三、解题。

《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古文“劝”的繁体字“勸”是形声字,凡是用“力”作声旁的字,多数有给人们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在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劝学》的意思为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不断地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四、在课前预习基础上,课堂集体朗读课文。1.注意下列字音:

有yòu槁gao

砺lì

跂qì

舆yú 蛟jiao 跬kui 骐qí骥jì 驽nú

锲qiè 镂lòu 鳝shàn 生xìng

臾yú

2.给本课12个重点文言常用实词圈画加注,理解它们的意义和用法。

3.结合“思考和练习”二,学生自己理解文言常用虚词“于”、“者”、“而”的用法。(1)“于”的三种用法:

相当于“从”,如“取之于蓝”的“于”; 表示比较,如“青于蓝”的“于”; 表示动作方向,如“善假于物”的“于”。(2)“者”的两种用法:

相当于“……的人”,如“假舟楫者”的“者”; 指代结果,以示将有所解释,如“不复挺者”的“者”。(3)“而”的四种作用:

并列(“知明而行无过”);表修饰(“终日而思”);

表转折(“而致千里”);表顺接(“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五、教师指导学生研读课文。1.翻译字句段落。2.归纳段落大意。

明确:第1段,提出观点:学不可以已。一方面强调学习的重要性,说明学习不能停止;另一方面说明对待学习应该采取的态度和方法。

第2段,论述学习的意义。第3段,论述学习的作用。第4段,论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

第二课时

一、本文所用的比喻研读 1.第一段作者用了五个比喻。第一个比喻“青出于蓝”,不能认为它的意思是比喻学生超过老师。本文中这个比喻和“冰寒于水”,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提高。“直木为轮”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这样,三个比喻分了两层意思。作者在这基础上,又用“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两个比喻作为事例,进而推论出人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后面两个比喻说明:肯下功夫。必见成效。它们是对后面推论的有力支撑。

2.第二段作者用了五个比喻。开头作者用“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听学”来阐说,接着用“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这个比喻.形象说明只有摆正“学”和“思”的关系才能使学习产生显著效果。然后用“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四个比喻,从见、闻、陆、水等方面阐明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外界条件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说明人借助学习,就能弥补自己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成效。最后由此得出结论,君子所以能超越常人,并非先天素质与一般人有差异,而完全靠后天善于学习。

3.第三段作者用了十个比喻。作者先用两个比喻,从“积土”、“积水”推论到“人的积德”,正面论述积累的作用,说明学习上的成就是不断积累起来的。接着又用“不积跌步”、“不积小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说明如果不积累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这是本段第一个层次,说明学习要积累。

然后分两层说明如何做到积累。作者用四个比喻形成正反对照:先用“骐骥”、“驽马”对比,说明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学习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又用“锲而不舍”,“锲而舍之”对照,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这是本段第二个层次,说明做到积累就要坚持不懈。最后一个层次,作者用蚓和蟹两个比喻正反对照,说明做到积累还要专一。后面两个层次说明:做到积累的两点保证,两者缺一不可。

二、本文的设喻特点:

1.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情或现象作为喻体。如说明“学不可以已”之理,作者用了人们生活中常见的靛青色的提取,车轮的制造以及水寒冷而成冰等事例为喻加以说明,充分表达了“学不可以已”而必须有所造就的道理。这样化深奥为浅近,由感性到理性。

2.多种设喻方式:正面设喻,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輮木为轮”、“金就砺则利”等从正面阐明学习的重要性。正反设喻,如“蚓”和“蟹”、“骐骥”和“驽马”、“锲而舍之”和“锲而不舍”,通过正反对照把所要说明的道理说得更具体明白。反复设喻,如“跂而望”、“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连用几个不同的比喻,使读者加深对道理的理解。

3.设喻与说理结合紧密。将道理隐含于比喻之中,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锲而舍之”、“锲而不舍”。先设喻,后引出,如第二段,作者先连用五个比喻,后引出“善假于物也”的道理。先设喻引出道理,再用另外的比喻进一步论证,如第三段第一层,作者先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设喻,引出“积善成德”的道理,再用“不积跬步”、“不积水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进一步论证。

三、布置作业。

1.书面作业:“思考和练习”一;补充练习。

2.背诵全文。【板书设计】 劝学(荀子)

(1)学比可以已——中心论点 提高自己(2)学习的意义

比喻 改变自己(3)学习的作用——弥补不足

(4)学习的态度、方法

积累

对比 坚持

专心

下载11-12学年高一语文:第9课--劝学练习2(新人教版必修3))word格式文档
下载11-12学年高一语文:第9课--劝学练习2(新人教版必修3)).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语文:第二单元测试(新人教必修2)

    高一语文第三单元测试题 说明:本试题分为一、二两卷,请把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总分:100分 考试时间: 90分钟 第Ⅰ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

    高一语文2.5《秋兴八首》教案 新人教必修3

    杜甫《秋兴八首》诗歌鉴赏 《秋兴》八首是大历元年(766)杜甫五十五岁旅居夔州时的作品。它是八首蝉联、结构严密、抒情深挚的一组七言律诗,体现了诗人晚年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成就......

    高一语文必修3 同步练习第7课 李商隐诗两首2)(共五则)

    第2单元 第七课李商隐诗两首2 一、双基夯实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宵柝(tuò) 虎旅(lǚ) ..数典忘祖(shǔ) 度德量力(duó) ..B.晓筹(chóu) 锦瑟(sè) ..流水浅浅(ji......

    语文高一人教新课标必修3第5课《登高》教案

    《登高》教学设计 西工大附中 王宏哲 教材分析 《登高》是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第5课“杜甫诗三首”中的一首。意境阔大苍凉,情韵深厚,抒写了对自然、身世、国家的多重悲......

    高一语文(必修3(5篇)

    文 章来件 www.xiexiebang.com xiexiebang.com一、总体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精神和要求,暨第一学期的教学探索,我们的教学目标继续定位为以下五个方面: (一)积累·整合、(二)感受·鉴......

    高一语文必修3教学计划

    高一语文必修3教学计划 高一语文必修3教学计划1 一、学生情况分析:本学期继续担任高一(21)班、高一(22)班两个班的语文任课教师。一学期下来,感觉两个班的学生大部分学习态度......

    高一英语必修2第3单元知识详解

    Unite3computer 1,common 1. In pairs discuss what they have in common. 两人一组讨论一下他们有哪些共同之处。 common adj. 共有的,公共的;普通的,常见的 1. We are workin......

    语文:新人教必修2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新人教版必修3)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 教学建议 一、教学这篇课文,要以“教育历程”为重点,;探讨其中表现的思想内涵,引导学生体会科学精神。 二、高维空间对普通人来说,是很难想像的。所以,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