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引导学生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时间:2019-05-15 07:06:5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如何引导学生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如何引导学生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第一篇:如何引导学生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如何引导学生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把引导学生“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作为阅读教学的目标之一提了出来,引起广大语文教师的极大关注。过去那种注重思想教育忽视语言学习,注重内容分析忽视表达领悟的阅读教学,影响语文教学效益的提高,不能再继续下去了,阅读教学必须重视引导学生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一、充分认识领悟表达方法的必要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阅读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核心部分,为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需要引导他们理解阅读材料的思想内容;为了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需要引导他们学习语言形式。理解内容为学习语言奠定基础,而学习语言又有助于加深对内容的理解,二者相辅相成,构成语文教学的整体。但是,学习语言是语文学科的个性,而其他方面的教育则是所有学科的共性。就一个学科来说,当然要突出个性。语文教学如果不引导学生学习语言,那就是喧宾夺主。失去了个性,就不成为语文学科了。崔峦在一篇题为《教改必须全方位进行》的文章中提出:“在理解能力上,要加强对语言文字感受力的培养,下力气扭转当前教学中存在的注重思想内容的分析,忽视对语言文字的感受、品味的状况。”崔峦的话说明以往的阅读教学确实存着重内容理解、轻语言学习的偏向。一篇课文分析一两节课,很少有目的明确成效显著的语言学习,这样的阅读教学,效益当然是低下的。

领悟表达方法是学习语言的主要内容,是提高学生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能力的重要手段。阅读教学引导学生领悟表达方法,既能培养理解能力,又有利于表达能力的提高。在领悟的过程中,必然会获得一些知识,积累一些经验,学到一些方法,这就为今后理解新的阅读材料奠定一定的基础。领悟了的表达方法和头脑中原有的相关知识相融合,构建起新的知识体系,经过一定运用性训练,在说话、作文时,这些表达方法就能招之能来,来之能用,用之得当,形成熟练的表达能力。语文课程要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语言素养,阅读教学必须重视引导学生领悟表达方法。

表达方法是用语言文字传输信息表示思想、情感的方法、技巧,涉及包括语法、修辞在内的选词造句、连句成段、谋篇布局等各个方面。为了实现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程标准”分别在教学建议和各个学段的教学目标中,从各个层面对领悟表达方法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我们应予以足够的重视。

二、积极调整阅读教学的基本策略

教学策略服从并服务于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过去的阅读教学重在分析思想内容,今天却要求理解内容和学习语言领悟表达方法并重,甚至侧重于后者,为此,教学策略也应作相应的调整。

1.确定教学内容要充分考虑领悟表达方法这一因素 阅读教学,总以课文为凭借,而课文又总是具有思想内容和语言表达两个方面,教学时应把二者紧密结合起来,通过理解语言表达领会思想感情,又以思想感情为据,探求语言表达的方法,全面提高语文能力。

教学《我的弟弟“小萝卜头”》第四小节,若单纯从思想教育考虑,让学生讲出段意,明白“小萝卜头”有什么特点或有什么值得学习的地方,也就可以了。可有的老师教学时没有停留在这一步,而是继续引导学生探究作者是怎样表现“小萝卜头”爱学习和有礼貌的好品质的。他引导学生思考读懂这一段的过程,让学生懂得这是一个总分式的段落,第一句总说“弟弟”爱学习,有礼貌,第二句和第三、四、五六句,分别用事实具体表现“弟弟”的两种好品质,二、三、四五句围绕第一句展开记叙,全段意思由第一句作了概括。抓住第一句,整段的意思一下就明白了。这样教,既让学生深刻地理解了段意,抓住了人物的特点,同时也使学生学到了理解段意和连句成段的方法,悟出总分式段落便于阅读的表达效果。扣住了中段教学的重点,提高了学生的读写能力。

2.确定教学的重难点要把领悟表达方法作为重要依据

教学一篇课文,要研究的内容很多。但是钢要用刀口上,我们必须把主要的时间和精力用来探究哪些重要的内容,这就是教学重点。就语文一学科来说,需要着力探究的重要内容,至少包括思想内容和语言表达两个方面,因此,确定教学重点决不能不考虑领悟表达方法这一重要因素。如《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中,炸暗堡一段是课文的重点段。教学时,有的老师只注意引导学生领会英雄英勇无畏、为革命勇于献身的精神;而有的则在让学生在理解英雄精神的基础上,指导他们领会文章多层次、多角度地具体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后者这样教,不仅使英雄的精神深深地印在孩子心中,而且让他们领悟了理解和刻划人物的方法。这是高质量地处理教学重点的方法。

对于教学难点,过去我们的理解也是片面性,主要从思想内容方面去考虑,很少或根本不顾及语言表达,因此教学时往往在介绍时代背景、作者生平、句子的深刻含义方面花了大量的时间,而对词句的表达作用,段落的构造,篇章的表现方法等则一语带过或者只字不提。确定教学难点应当兼顾思想内容和语言表达,一般情况下应以学习语言领悟表达方法为主要依据。《燕子》中有这样一句子:“青的草,绿的叶,各种色彩鲜艳的花,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形成了光彩夺目的春天。”单从内容着眼,很容易被轻易放过,而从语言表达的角度考虑,就会觉得大有深究的必要。有老师教学这一课时,启发学生就这一句子质疑,结果学生提出了一些颇有价值的问题,如:句子是否用了比喻手法,用“赶集”来比喻“聚拢”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几个并列词语之一间为什么不用顿号而用逗号,等等。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他们会明白:这个句子是用事(动作)比事(动作),与一般用物比物的句子有所有同;用“赶集”来比“聚拢”,使描写更为具体生动,青草、绿叶、鲜花,不仅出现在同一季节,而且遍布四面八方,绚丽多彩的春天景象,跃然纸上,令人赏心悦目。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把句中的并列词语和一般的并列词语比较,还发现这三个词语尤其是第三个词语结构比较复杂,从而得出结论:结构复杂的并列语词之间可以用逗号;用逗号加大了并列词语之间的停顿,读起来轻松,听起来清楚,更容易被人理解。这样教,虽然多花了一点时间,但能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让学生对比喻的特点、作用有了更全面、深刻的认识;而且还让他们懂得,并列词语之间在某些条件下也可以用逗号,用逗号有着特殊的表达作用。

3.选用教法和教具要考虑领悟表达方法的需要

教法和教具的运用也应充分考虑领悟表达方法的需要。《三味书屋》有一个意味深长的句子:“鲁迅默默地回到座位上,就在那张旧书桌上刻了个‘早’字,也把一个坚定的信念深深地刻在心里。”对后一个“刻”字,稍加思考,学生就可以理解为“牢牢记住”或“牢固树立”的意思,可教材为什么偏要用“刻”,那就有些茫然了。教学时,一位教师引导学生比较“刻”和“牢牢记住”或“牢固树立”的优劣,让他们发现,“刻”不仅简洁,而且化抽象为具体,能给人留不清晰深刻的印象。再引导学生联系语境探究,他们又领悟了更深层次的奥妙:前后两个“刻”一脉相承,将表示具体动作的动词顺势拈来表示抽象的行为,既不费解,又新颖别致,另有一番情趣。《小猴子下山》中的“扛”、“捧”、“抱”,都表示手上的动作,照字典作些讲解未必不可。但有老师教这一课时,为让学生真正弄清这三个动词的区别并受到准确用词的教育,他用实物和模型作道具,让学生演示这些动作,并引导他们从“玉米”、“桃子”、“西瓜”的形状和放置位置等方面进行比较,从而让他们对这三个词的意义、用法有了非常深刻的理解,并意识到用词必须认真对待,才能准确地表情达意。

教法的运用、教具的使用,都服务于表达方法的领悟,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正确引导学生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比起理解思想内容来难度要大一些,教学时应采用一些新鲜有趣的方法,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要尽力避免用教师的讲解或师生的一问一答来代替学生的自主学习,应着重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动口、动眼等实践活动去感受和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

1.让学生涂色。《泊船瓜舟》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是千古传诵的名句,但学生对句中“绿”字的巧妙用法未必能够领悟。教学时,出示一张勾画有各种植物轮廓的图,让学根据诗句的描绘为其着色。认真读书善于思考的学生会涂上绿色。涂好后再看一看,想一想,不难发现,用“绿”确实比用“到”、“入”等好,因为“绿”不仅让人知道春天己经到来,而且把春色无边的景象呈现在读者眼前,使人仿佛看到春到江南引起的变化,到处一片新绿。

2.让生学画图。《看月食》写月食发生时“月亮成了小船一般,接着,像镰刀,像眉毛,像弯弯的细钩”。这里用了博喻和层递两种修辞手法,学生不理解为什么要连续用几个比喻来描写月亮。教学时,可让学生按照课文的叙述顺序依次画几幅月亮图。画好后再看一看,学生不难体会到,课文只有这样写,才能够具体地展现月食时月亮形状变化的过程。

3.让学生聆听。《雷锋叔叔和我们在一起》有一行诗这样写:“雷锋叔叔,你在哪里,/你在哪里?”有的学生不明白为什要连续用两个“你在哪里”,甚至有人认为这是重复。教学时,教师可用急促的语气朗读,而且把后一个“你在哪里”读得更高一点,更深情一点。从聆听中,学生会感觉到诗人非常希望找到雷锋和急切想找到雷锋的感情,反复手法的表达效果自然会有所领悟。

4.让学朗读。“夏天,树木长得葱葱茏茏,密密层层的枝叶把森林封得严严实实,挡住了人们的视线,遮住了蓝蓝的天空。”(《美丽的小兴安岭》)这句话用叠音词使文章具有音乐性和绘画美,可学生没有相关知识,往往感觉不到。教学时,让学生仔细揣摩反复朗读,并把叠音词读得稍重一点,和谐悦耳赏心悦目的感觉便会油然而生。

5.让学生演示。“春天,树木抽出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美丽的小兴安岭》)“抽”,学生容易理解为“长”、“发”等,可为什么要用“抽”呢?教学时,准备一竹筒或纸卷,里面装一些铅笔之类,让学生从中迅速抽出一支,然后再让他们根据这一动作体会“抽”字的用法。他们会意识到,用“抽”能表明枝条是细长的,而且生长比较快,用“长”之类难以产生这样的效果。

6.让学生表演。《司马光》的核心段落具体抽写了司马光砸缸的情形:“司马光没有慌,他举起一块石头,使劲砸那口缸,几下子就砸破了。”句中的“举”不能换成“搬”,“使劲”也不能缺少。教学时,在小黑板上画一口大缸,再用塑料泡沫做一块“石头”。学生认真读课文,细心揣摩人物的动作,然后作表演。如果学生把“石头”放在胸前,砸“缸”时又不用力,表明他没有正确理解句中的关键词语。通过正误比较,他们就能感到,只有用“举”,只有用上“使劲”,才能准确地表现人物当时急切希望砸破水缸救人的动作和情态。

7.让学生观察。《葡萄沟》描写葡萄架下的葡萄时用了两个“一大串”,学生感到不解。教学时,放一段录像。当学生看到葡萄架下那数也数不清的葡萄串时,便会恍然大悟,原来表示数量的词重迭后能够表示“多”的意思。

8.让学生填表。《再见了,亲人》主体部分的三个段落虽然各写一个人物,但写法相似,人物也是同中有异。教学时,出示一表格,设三个栏目:人物、对志愿军的感情、表达这种感情的具体行为。学生读课文将表填好后不难看出,大娘、大嫂、小金花,她们都无比热爱志愿军,但由于年龄不同,他们表达感情的方式,她们支援志愿军的行为也不一样。再稍加引导,他们会明白一个道理,写人要把握人物的特点,不同年龄的人其性格也各有不同。

9.让学生比较。《美丽的小兴安岭》和《富饶的西沙群岛》都是总-分-总结构的文章,但分述部分写作顺序大不一样,前者按时间推移顺序写,后者循空间转换顺序展开。为什会有这样的不同?值得探究。联系小兴安岭和西沙群岛的气侯条件思考,不难明白:小兴安岭地处温带,一年四季气温变化大,各季的景色也大有区别,按时间顺序写,容易把那里景物的特点充分地展示出来。西沙群岛地处热带,景物随季节变化而变化的情形并不显著,而空间差异却非常明显,循空间顺序写最能表现那里的富饶和美丽。通过比较,学生会悟出这样的规律,组织材料用什么样的顺序应根握材料本身的来确定。

第二篇:领悟人生哲理的文章

生活是一部多幕剧,在不同的场次里,人们变换着不同的角色,需要自己去领悟。以下是小编搜集的领悟人生哲理的文章,欢迎查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一:领悟人生哲理的文章

时过境迁瞬息万变如今女人幸福的出口早已不再单一,但还是有很多人把幸福单向寄于男人和婚姻,自己又永远不自省永远不满足永远不坚强。怨妇几乎都挂像,即便一身奢侈品也无法掩饰面部的横肉与刻薄,而那些还在柴米油盐中摸爬滚打的主妇就更会早早衰败凋零。爱自己不是自私自利不懂宽容改变,会爱自己是指你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并且还能拥有别人的爱与呵护,不论单身还是已婚,这种女人的气场里总是带着温暖与惬意,更多的时候这也是一直自律和心境的比拼,赢得自己才能赢得人生。

也会看到一些号称强悍的女人励志故事,却多半没什么借鉴价值,看起来也一点都不美,而一些看似不成功的女人却可以历经岁月变迁长成美人,最终获得自己想要的生活。这样的岁月美人了解自身的价值和需要,懂得自己天性中有才华的部分,追求梦想又不忘关注内心成长,当天资和努力并重的时候女人获得幸福的可能性才更大,谁说幸福不是一种成功?说起才华,谁没有?可别人在发挥才华的路上勇气十足永不懈怠的时候,你只是躺在床上做白日梦,那你的才华或许就会完全蜕变成你的性格缺陷,与幸福南辕北辙。会爱自己的女人无论嫁给谁都会幸福,即便你谁也不嫁那幸福的姿态和模样也依旧会光芒万丈,你对爱自己这件事念念不忘,那么绽放和飘零就都是美。

“慎独”二字也适用于对生活和情感有较高追求的女人,在没有旁人的时候也凭借高度的自觉,坚持做那个最美好也最精致的自己。不允许自己懒惰邋遢,不允许自己脆弱逃避,不允许自己没有期限的痛苦彷徨,住整洁的屋,睡温馨的床,穿干净的衣,读温暖的书,交有益的友,爱值得的人。就算这些你也需要时间努力拥有,那我也希望你的这个夜晚,会因为这些文字而展露出你最美丽的笑颜,从明天起定个短期计划先去做,能做多少做多少,唯独不要怨天尤人和自暴自弃。终究不是岁月败美人,而是美人惊艳了时光。

天生丽质的女子凤毛麟角,绝大多数的美人儿都是后天养出来的,而且绝对要富养,经济条件的好坏并不能决定你的颜值,但精神世界的高低,却能让岁月美人从众多莺莺燕燕中脱颖而出,在水一方窈窈窕窕,孤不孤单都是一种最精彩。美人需要很多爱的供养,很多自律的修炼,很多快乐的分享,很多生活的勇气,很多纯真的执着,所以我们要一起上路,任重道远也要彼此共勉,成就做一位岁月美人的终极梦想。

篇二:领悟人生哲理的文章

人生是一种无法抗拒的前进,无论人生的轨迹如何发展,都无法改变只有不断前行。人的价值是由自己决定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哪怕坟墓里的骨灰,依然有着自己的价值,它给后人带来了怀念,给我们带来了永久的记忆。

十七岁那年,不爱学习的我怀着绿军装的梦进入了铁打的营盘,成为了一名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人。那一年,我懵懵懂懂,不知自己的未来。那时,身体较胖的我,只有坚持。因为我知道,从军的选择是我自己决定的,没有任何人主导。这一决定无法改变,只有咬牙前行。一路跌跌撞撞,从一名未毕业的高中生转变成了一名合格军人。

十九岁那年,面临退役的我,不顾家人的反对,执意退伍。那一年,我选择弃武从文。或许十七岁那年不懂事的我,做了我一生最不懂事的决定,但却是我一生最无悔的决定。人生抉择的两年献给了国防,我相信我的人生注定不同。十九岁退伍的阶段,是我人生中最耻辱的阶段。当别人投笔从戎到军营的时刻,我选择了弃武从文上大学,接受人生再教育。

人生就像五味瓶,只有经历过酸甜苦辣咸,才能真正体现出人生的价值。没有一帆风顺的人生,只有伴随着跌宕起伏的过程,才能更好地成长。我的选择,没有人去理解,但我坚信教育的真理,人生只有不断的学习才会成长。或许在别人看来,我就是脱裤子放屁。更甚至,根本不相信重新高考的我,能考上一所大学。

当然,我让很多人出乎意料,我考上了大学。成功的从一名退伍军人,变成了一名合格的大学生。经历多样生活的我,让我可以接受任何生活环境,在所有环境中都可以不断前行。每个人的人生只有必然,没有偶然。十七岁从军的我,一直也没有不念大学的念头。上大学的我,在十七岁就已经命中注定,无法改变。或许,所有人都会说我任性,说我傻,甚至说我是在来回转圈浪费时间。

但我认为,十七岁那年的我,懵懵懂懂目中无人。从军后的我,知道了自己的渺小,学会了认真做事,更从不能独自生活的自己,变成了一个生活井井有条的军人,学会了自立。没有上过大学时的我,学会了忍辱负重,在骂声中成长。上大学,让我学会了尊重,让我知道了自己的微不足道,行行出状元,只有不断学习才会变成完美的自己。

十七岁我很糟糕,从军后的我,并不完美。再教育后的我,我相信,这才是年轻时最完美的我。当然,这个完美只是年轻时,而不是未来我。人生需要不断学习,不断努力。没有完人,只有比较。

生活不在于长短,而在于活得有意义。我认为,我的人生算上了与众不同。因为它的不同,而有意义。松弛的琴弦,永远奏不出美妙的乐曲。我的人生一直在学习,在改变,这才是最美妙的乐曲。

当我写到这,或许会有人说:“你就是在浪费父母的钱,在逼迫父母,你就是不懂事,你这样的人就是生在了好时候。”不想被骂的我,却只有选择先解释下这个问题。

如果条件允许,毕业后的我,会选择支教。这是我一生的梦想,倘若条件允许,我定不会放弃。人生就像一场戏,演好自己的角色才是戏成功的关键。我所扮演的角色,或者没有大富大贵,但却是我想要的精彩。没人支持的我,同样希望得到他人的支持。生命短短的几十年,我没法将生命增加时间,但我可以给时间赋予生命。有财富的人追求优裕的生活,有智慧的人追求优质的生活,而我,追求着有生命的生活。

我相信我的人生,借鉴却不在意他人的言论。加油的自己,是明天羡慕的他。不因骂声而堕落的信念,是明天若水上善。

篇三:领悟人生哲理的文章

总有些人的心思是永远看不透的也猜不找可求知的欲望又让你不得不去猜,不去想如何面人生,人心.世界中千变万化/人心里莫测难猜,不想让你做,的确披着虚伪的面纱----说是为你着想,为你好/人与人是那么的复杂,又是那么的简单.复杂的心灵,简单的利益关系/生命在精神中运动.在物质中死亡,得到的是什么?失去的又是什么?命运在苦难的进程中.进行着探索与茫然/我们的心灵在一次次生活的考验中,变得所谓的“实际”可什么是实,什么是虚伪你明白吗?谁能给我一个答案,如果你认为金钱与利益是真实----可拥有了你仍然会在内心无尽的空虚中寻求真实`如果你不认为金钱与利益存在的真实;那么生存也成了虚幻人心----该如何把握.心灵啊!何处是依托生命是否真实的存在过?还是那只是一种演化,运行,与延续----!把握的反面就是放弃,选择了一个机会,就等于放弃了其他所有的可能。当新的机会摆在面前的时候,敢于放弃已经获得的一切,这不是功亏一篑,这不是半途而废,这是为了谋求更大的发展空间;或者什么都不为,只因为喜欢这样做,因为,年轻就是最大的机会。人,只有在三十岁之前才会有这个胆量,有这个资本,有这个资格在纸上一撇一捺瞬间就写出了一个人字。但在生活中,人字却需要用自己的一生去诠释,去书写。

人生是一个即抽象又具体的一个词。人生好大啊,不知从何写起。看着窗外灰蒙蒙的阴雨天眼前一闪,写点关于心态和人生的东西吧。人的一生有太多的酸甜苦辣咸,五味俱全。但关键还是看你以怎样的心态来面对生活,面对人生。一天晚上,我去看望一位遭人诬陷的朋友,吃饭时,朋友接了个电话,我听出来是有人要告诉朋友诬陷他的人是谁,朋友说你千万别告诉我,我不想知道。我有些诧异,朋友解释说,知道了又怎么样?有些事不需要知道,有些事需要忘记.我很赞赏朋友的豁达。人生不如意常十八九,要让自己快乐,就必须给自己减压,减压是最好的方法~逃避不一定躲得过,面对不一定最难受;孤单不一定不快乐,得到不一定能长久;失去不一定不再有,转身不一定最软弱;别急着说别无选择,以为世上只有对于错;

许多事情的答案都不是只有一个,还是孔子说的那句话三十而立,四十不惑。好现实的问题,但我认为把人生这样的规划理论性太强了,太乐关了。古往今来,无数的英雄好汉,无数的风云人物,我们有向他们学习。学习他们的思想,习惯,以及他们的人生规划。小时候,我把孙悟空当偶像,再大点雷锋是我的偶像,再大点怎么有变成浩男哥了,我们生活在这奇妙的空间,宇宙万物无时无刻不在感染着我们,激励着我们,然而由于生活的忙碌,我们未曾感受到自然的神奇魅力.如果你有时间,不妨走出去看一看,你的眼前会突然一亮,原来万物山河是那样的美妙;如果你有心情,不妨去品味一下,原来春花秋月中蕴含了那么多的人生哲理;如果你有兴趣,不妨去聆听一下,自然中的万籁之音.

第三篇: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质疑文章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宋代教育学家朱熹也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教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可见,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学会质疑是创新的开端,学会质疑是启智的关键。所以只有教学生学会质疑,才能激发他们的创造才能,才能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智慧发现和解决问题。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使学生寻疑有方。

一、对文章的标题进行质疑

俗话说:“题好文一半,”课题浓缩了整篇课文的精华,是文章的灵魂,可以帮助和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出示课题后,可以让学生说说你有什么疑问?这样,为学习课文设置了悬念,又激发了学生探究内容的兴趣,拓展了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如,出示《威尼斯的小艇》的课题后,老师问:“有什么问题要问吗?”有的同学说:“小艇是什么样子的?”“坐在小艇里舒服吗?”“小艇有什么作用?”“威尼斯的小艇和我们这里的船有什么区别吗?”“威尼斯的小艇多吗?”面对孩子们的质疑,老师抓住契机引导学生仔细读课文,学生们带着问题学习,激发了学生主动解疑的积极性,从而深入地理解了课文。

二、对重点词句进行质疑

读一篇文章只有抓住重点词、关键句子,一边读一边想,才能读懂文章。在精读课文时要求学生对重点词句进行质疑,尤其是那些与中心紧密相关的词句。如《将相和》中,蔺相如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理直气壮、撞”能体现什么?《金色的鱼钩》中,“我端起搪瓷碗,觉得这个碗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一个碗怎么会有千斤重呢?为什么我觉得这个碗有千斤重?又如,《桥》中,课文写到老汉像一座山。为什么把老汉比作成一座山?比作其他的东西可以吗?如果能把这些重点的词句理解透彻,对文章中心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

三、对文章的矛盾处进行质疑

在课文中常有看似矛盾,而实属精彩之笔的描写,在阅读过程中找出这些矛盾之处并加以质疑,可以帮助学生更加透彻地理解课文。如《军神》中,“手术台上,一向从容镇定的沃克医生,这次双手却有些颤抖,他额上汗珠滚滚,护士帮他擦了一次又一次。”

为什么一向从容镇定的沃克医生,这次双手却有些颤抖,而且他额上汗珠滚滚。《金色的鱼钩》中,老班长看着我们吃完,脸上的皱纹舒展开了,嘴边露出了一丝笑意。可是我的心里好像塞了铅块似的,沉重极了。为什么老班长嘴边露出了一丝笑意,而我的心情沉重极了?让学生们从矛盾之处细细推敲,从矛盾之中感悟,原来这一切其实并不矛盾,而是文章精彩之笔,含义深刻之处。当学生们读懂了这一个个矛盾之处,文章自然就读懂了,也学会了质疑的技巧。

四、在文章的空白之处质疑

爱因斯坦说:“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是无限的,想象力是创造的前提和目标。它是一种酶,能够活化知识。在教学中可对课文情节进行补描,如《桥》中,小伙子被洪水吞没了。老汉似乎要喊什么?老汉会喊什么呢?《金钱的魔力》中,老板望了一眼,吹了一声轻快的口哨,老板为什么要吹口哨,他边吹,边想什么呢?在这里都可以让学生结合语境,对情节进行补描。还可对故事结尾进行推理,如《凡卡》中,学生读了凡卡写的信封“乡下,爷爷收”“康司坦丁·玛卡里奇”问:爷爷能收到信吗?会来接他回乡下吗?也可对文章细节进行拓展,如《威尼斯的小艇》课文第五段列举了小艇的作用,你还能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搜集的资料,补充小艇在人们的生活中还有什么作用?针对这样的问题,学生兴趣盎然,思维活跃了,他们联系上下文,进行合理的想象,学生自然而然地把书读“厚”了。

五、在标点符号处质疑

标点符号各有各的作用。因此,抓标点符号质疑,有利于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在《草原》一文中,“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为什么在河的后面加了感叹号?作者想表达什么呢?《穷人》中,桑娜脸色苍白,神情激动。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此处,作者连续使用省略号,这些省略号起什么作用?通过细化质疑细节,逐步培养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力,提高阅读能力。

六、对文章的结构,表达的方式进行质疑

每篇文章的布局,都是作者经过精心谋划的,引导学生对文章的结构、表达方式的质疑,对学生的写作大有帮助。如《再见了,亲人》中,为什么要列举大娘、小金花、大嫂三个人来写,写一个人行不行?前三段在写法上有没有共同之处?在《索溪峪的“野”》中,从全文上看作者采用了什么样的结构?每一段又采用了什么样的结构?这样的质疑,探究,既明确了文章的写作特点,又很快地梳理出文章的脉络,让学生很快地把握住文章的主旨。又比如在学习了一组文章后,可以进行文章与文章的横向比较,学完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山中访友》和《春雨》后,可以比较两篇文章在表达方式的共同之处。还可以继续延伸,进行纵向比较,同样是写景的文章,这两篇文章和以前学过的《观潮》、《桂林山水》有什么不一样。这样的质疑、探究,对学生今后的写作是一个良好的铺垫。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答一个问题更重要。”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在疑问中学习,让质疑、解疑成为课堂的主旋律,那才是高质量的课堂。

The ancients cloud: “you have doubt, doubt is small, big big into doubt.” The education in the song dynasty, zhu xi also said: “reading this, you must teach suspected, but YiZhe will teach, no doubt, here is to grow.” Visible, yi is the source of thought, thought is the soul of wisdom.Learn to doubt is the beginning of innovation and to question is the key to the instruction.So only teach students to learn to question, to stimulate their creation ability, to guide students to use their own wisdom find and solve the problem.So in the Chinese reading teaching, teachers should teach students the way of questioning, causes the student to find suspected.One, to question the title of the article As the saying goes: “half piece,” subject concentrated the essence of the whole text, is the soul of the article, can help and deepen students' understanding of the text.After present topic, can let the students say: do you have any questions? So, to learn the text set up the suspense, and stimulate the students' interest in exploring content, expand the breadth and depth of thinking.Such as, show me the boat in Venice, subject, the teacher asked: “what questions to ask?” Some classmates said: “what is boat look like?”“Comfortable sitting in the boat?”“What's the boat for?”“Venice of the boat and what i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ship here us?”“Venice of the boat?” In the face of the children's questions, the teacher seize the opportunity to guide students to read the text carefully, the students with questions, stimulate the students' initiative enthusiasm of disambiguation, thus understanding the text.Second, to question the key words and sentences Read an article only catch the key words and key sentences, read and think, to read the article.When we read the intensive articles require students to question of key words, especially thos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center of words.Such as “and”, Lin xiangru's rightfully said: “I see that you don't want to deliver 15 cities.Choi in my hand now, if you force me, my head and wall smashed together in this post!”“Justly, hit” can reflect? “The golden hook,”“I end up enamel bowls, think of the bowl with one thousand catties, how also can not send her mouth.” How could a bowl one thousand jins weight? Why do I feel this bowl with one thousand kg? As another example, “the bridge,” wrote the text man like a mountain.Why the man compared to a mountain? Compared to other things can be? If we can put these key words to understand thoroughly, the understanding of article center on autopilot.Three, the contradiction of the article in question Has a tendency to the paradox in the text, and is a wonderful pen, find out the contradictions in the process www.xiexiebang.com www.xiexiebang.com www.xiexiebang.com“walk for a long time, the distance to a circuitous Ming such as glass ribbon-river!” Why add the exclamation mark in the back of the river? What does the author want to convey? “The poor”, zona pale and emotional.Uneasy to her, “what will he say? Is this a joke? Her five children he is enough...is he coming?...no, it hasn't come yet!...why held them to come over?...he will beat me!That also deserve, I deserved...well, beat me all right!” Here, the author use ellipsis in a row, what role the ellipsis? Through detailed questions about the details, and gradually cultivate students understanding of the article, improve their reading ability.Six, the structure of the article, the manner of expression for questioning The layout of each article, the author carefully planning, guide the student to the article structure, expression, is a great help to the students' writing.Such as “goodbye, loved ones,” why do you want to list the big niang, little golden flower, sister-in-law three people to write, write a pedestrian? The first three on the writing have in common? In the “wild” SuoXiYu, look from the full text the author adopts the structure of what? Each paragraph and use the what kind of structure? Such question, explore, both the writing characteristics of articles, and quickly create the thread of the article, let the students quickly grasp the main idea of the article.Again after learning a set of articles, for example, can be compared with that of the article, learn perfect version of the sixth grade top volume for the first unit of “visiting friends in the mountains” and “spring rain”, you can compare two articles in the way of things in common.Still can continue, longitudinal comparison, also is the scenery of the article, these two articles and learned before “the bore”, “guilin landscape” have what different.Such questions, to explore, to the student writing is a good preparation in the future.Einstein said: “ask a question often is more important than to solve a problem.” In the Chinese reading teaching, let the students learning in the question, make questions, disambiguation classroom theme, that is the quality of the classroom.

第四篇:抓关键词句_领悟文章思想感情

抓关键词句,领悟文章思想感情

府谷镇沙后河中心小学 王芳

《语文课程标准》课程目标第二学段阅读要求中明确指出:“阅读教学中要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所谓关键词句,是指在课文中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重要作用的词句,它在课文中或准确表达文章主旨,或真切体现作者情感,是快速准确读准课文的有效信息。关键词句在文章中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关键词句作用的发挥,不失为良好的教学策略。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要使学生学会阅读,而抓住关键词句细致分析,能更好地深入理解课文,体会情感,在阅读教学中能起事半功倍的作用,也是有效阅读的窍门之一。

那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抓住关键词句,引导学生领悟文章思想感情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通读感知是悟情的基础。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些古人教育名言,告诉我们“多读书”的重要性,试想,学生刚刚拿到一篇文章,在朗读正确都很困难的情况下,这个阶段,不管你老师怎样精心设计导语,学生也不可能理解课文。你必须要给学生提供充裕的通读课文的时间,感知课文中的语言信息,这是引导学生悟情的基础。但课堂上教学时间短,如何让学生快速达到读正确、流利的要求?抓中心句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办法。课文的中心句常常直接揭示文章的中心思想,但其出现的形式多种多样。有的是文章的总起句,如《桂林

山水》的开头句:“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有的是抒情句,如《一夜的工作》中“他(周总理)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有的是议论句,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最后一句:“伯父是这样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抓住这些中心句,联系上下文,深刻理解其含义,便可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揭示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二、理解关键词句是悟情的保证。

小学阶段的课文,大多是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的记叙文。对写人记事的记叙文,应抓住表现人物特点的诸如写外貌、语言、行动、心理的词句,表现事情意义的词句,通过对重点词句的理解来体会思想感情。写景状物的记叙文,也应抓住表现景物特点的词句来体会。有的记叙文,还夹以议论、抒情。这些句子,含义深刻,直接抒发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更应抓住不放、深入体会。

三、品读关键词句是悟情的关键。

叶圣陶先生认为“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这就要求我们在引导学生学习课文时,学生有了对课文内容和作者语言特色的理解之后,心中就会产生一种与课文内容相和谐的激情,有一种与作者心灵的沟通的需要,这就要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来实现。而文中的关键词句就是表达文章思想感情的关键,因此,引导学生对课文关键词句进行品赏,进行个性化地读,就能更深入地去感悟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而更进一步地升华思想。

四、积累关键词句是悟情的深化。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思维具有具象性的特点,熟读甚至是背诵课文中的精彩句段比系统的分析讲解更有效,更需要对“语言材料”的积累。学生在理解感悟基础上熟读成诵,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整体吸收,发展语感,更进一步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

在具体的中年级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

一、抓关键词句,激发学生情感

如《风筝》一文体现了孩子们放风筝的快乐。我在教学这一课时,紧抓“憧憬” “依然”这两个关键词语,首先引导学生去猜想孩子们有什么样的憧憬? 大部分学生有过放风筝的经历,放风筝的快乐心情顿时洋溢在他们幸福的脸上,孩子们的憧憬也就变成了他们自己的憧憬。他们纷纷说着:孩子们憧憬着他们的风筝越飞越高;憧憬着他们的幸福鸟带着他们的名字,飞在高高的蓝天上,其他人都非常羡慕;憧憬着幸福鸟把幸福洒满整个村庄„„带着他们的憧憬,带着他们的美好希望,朗读句子,学生们读得有滋有味。就这样反复诵读,边读边想象孩子们做风筝的情景,放风筝的神情,细细品味,深化情感。

二、抓关键词句,感受人物形象

文章中,作者塑造的人物形象都是通过特别的环境、特别的行为举止、特别的谈吐体现出来的,这些都是通过精炼的语言来表现的。理解课文,只有理解这些关键词,才能更好地把握人物形象,体会人物内心。如《小摄影师》这篇文章,主要体现高尔基对少先队员的和蔼可亲和关怀爱护,同时也体现了小男孩的聪明机智。我在教学这一课

时,抓住“纸团” “摆弄”两个关键词,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一个纸团飞进高尔基的窗口,要求给他照相,这种方式虽然是不正规的,不礼貌的,但高尔基没有因此生气、拒绝孩子的请求,说明他理解、爱护孩子。小男孩平常没有办法接触到高尔基,只好通过纸团来传递信息,说明他很聪明,遇事会动脑。“摆弄”一词更是反映了高尔基对孩子怀有极大的耐心,积极配合小男孩的工作,同时也反映了小男孩对工作的认真。抓住“纸团”“摆弄”引导学生品读感受,很容易地感受到了小男孩的聪明和高尔基的和蔼。再如,我在讲《孔子拜师》这一课时,抓住

“相距上千里”、“终于”等词语引导学生品读感悟,体会孔子不畏艰辛的品质。

三、抓关键词句,体会作者感情

情动于中而形于外,每篇文章都倾注了作者深厚的感情,通过文本语言表达出来。刘勰说过:“ 夫缀文者情动而词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我们在解读文本时,如何做到“披文以入情” 呢?关键词句就是切入点。关键词句往往是作者用意所在,字字珠玑,句句传情。抓住这样的词句进行教学,才能走进文本深处,走进作者内心,感受到语言的魅力。如,我在教学《白鹅》这一课时,先请学生找出文章的中心句“ 好一个高傲的动物”,再从文中找出哪些词语能够体现白鹅的高傲?学生便很容易找到了“傲慢、傲然、毫不相让、架子十足” 等词语,通过对这些词语所在的语言环境分析,学生感受到了虽然作者表面上说不胜其烦,而实际上是不亦乐乎、乐在其中,而能够体现白鹅高傲的那些词语,其实恰恰表现的是作者对这只白鹅由衷的喜爱之情,抓住这样的反语进行品读,使学生的思维充满张力,强化了认知冲突,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加深了学生对语言的理解。

四、抓关键词句,感受意境之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会学习。”一些含义深刻的关键词句往往能引发人们丰富的想象,学生在和文本对话的过程中也会产生多元的阅读体验,如果能抓住关键词句,引导学生进行合理而大胆的想象,也会使学生体会到阅读的乐趣,更深刻地感受到作品的意境之美,意蕴之深。

如,我在教学《长城》一课时,抓住关键词“单看”,并从这个词入手对原文进行再创造,采用填空形式:先看这数不清的条石,再看那_____。学生先后说出了:“ 再看那宽宽的马路,有五六匹马可以并行” “再看那糯米和石灰粘接的石条,城墙三面风雨不透” 等精彩的回答,用关键词唤起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思考,想象文字背后的画面,体会文字的情感,学生精彩的语言就是智慧的闪动,这样有层次的教学,层层深入地透析文本,使学生感受到了想象思考的乐趣,接下来,我话题一转:“ 作者为什么不像我们一样写这么多的内容呢?” 此时,学生对长城这一伟大奇迹的赞美之情油然而生,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各种

拍摄角度的画面中,学生品词赏句、想象语段,思想高度上升了。

五、抓关键词句,感悟人物内心

我在教学《掌声》这一课时,通过第一自然段的“默默”“文静”感悟英子的性格特征,想象她内向的各种性格表现;在第三自然段中,抓住“犹豫”推测老师让英子上台讲故事时英子的心理活动,通过“骤然”一词体会同学们对英子的鼓励;“深深地鞠了一躬”让我们想象到英子受到鼓励后的激动、感激和谢意。这些词语品读,加深了对主人公情感的理解和性格的解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抓关键词句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可见,品析词语、涵泳辞藻在阅读中的重要作用,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重视教学生学会品析关键词句,形成阅读能力,感受阅读乐趣,最终形成语感,学会表达。总之在当前新课程改革的新形势下,我们的每一位语文老师都要有一种理性的思考,在教学中,多学习、多反思、多实践,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自主朗读、自主理解、自主感悟,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第五篇:抓关键词句,领悟文章思想感情

抓关键词句,领悟文章思想感情

包五十二中 李海花

《语文课程标准》课程目标第二学段阅读要求中明确指出:“阅读教学中要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所谓关键词句,是指在课文中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重要作用的词句,它在课文中或准确表达文章主旨,或真切体现作者情感,是快速准确读准课文的有效信息。关键词句在文章中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关键词句作用的发挥,不失为良好的教学策略。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要使学生学会阅读,而抓住关键词句细致分析,能更好地深入理解课文,体会情感,在阅读教学中能起事半功倍的作用,也是有效阅读的窍门之一。

那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抓住关键词句,引导学生领悟文章思想感情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通读感知是悟情的基础。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些古人教育名言,告诉我们“多读书”的重要性,试想,学生刚刚拿到一篇文章,在朗读正确都很困难的情况下,这个阶段,不管你老师怎样精心设计导语,学生也不可能理解课文。你必须要给学生提供充裕的通读课文的时间,感知课文中的语言信息,这是引导学生悟情的基础。但课堂上教学时间短,如何让学生快速达到读正确、流利的要求?抓中心句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办法。课文的中心句常常直接揭示文章的中心思想,但其出现的形式多种多样。有的是文章的总起句,如《桂林山水》的开头句:“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有的是抒情句,如《一夜的工作》中“他(周总理)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有的是议论句,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最后一句:“伯父是这样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抓住这些中心句,联系上下文,深刻理解其含义,便可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揭示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二、理解关键词句是悟情的保证。

小学阶段的课文,大多是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的记叙文。对写人记事的记叙文,应抓住表现人物特点的诸如写外貌、语言、行动、心理的词句,表现事情意义的词句,通过对重点词句的理解来体会思想感情。写景状物的记叙文,也应抓住表现景物特点的词句来体会。有的记叙文,还夹以议论、抒情。这些句子,含义深刻,直接抒发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更应抓住不放、深入体会。

三、品读关键词句是悟情的关键。叶圣陶先生认为“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这就要求我们在引导学生学习课文时,学生有了对课文内容和作者语言特色的理解之后,心中就会产生一种与课文内容相和谐的激情,有一种与作者心灵的沟通的需要,这就要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来实现。而文中的关键词句就是表达文章思想感情的关键,因此,引导学生对课文关键词句进行品赏,进行个性化地读,就能更深入地去感悟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而更进一步地升华思想。

四、积累关键词句是悟情的深化。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思维具有具象性的特点,熟读甚至是背诵课文中的精彩句段比系统的分析讲解更有效,更需要对“语言材料”的积累。学生在理解感悟基础上熟读成诵,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整体吸收,发展语感,更进一步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

在具体的中年级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

一、抓关键词句,激发学生情感

如《风筝》一文体现了孩子们放风筝的快乐。我在教学这一课时,紧抓“憧憬” “依然”这两个关键词语,首先引导学生去猜想孩子们有什么样的憧憬? 大部分学生有过放风筝的经历,放风筝的快乐心情顿时洋溢在他们幸福的脸上,孩子们的憧憬也就变成了他们自己的憧憬。他们纷纷说着:孩子们憧憬着他们的风筝越飞越高;憧憬着他们的幸福鸟带着他们的名字,飞在高高的蓝天上,其他人都非常羡慕;憧憬着幸福鸟把幸福洒满整个村庄„„带着他们的憧憬,带着他们的美好希望,朗读句子,学生们读得有滋有味。就这样反复诵读,边读边想象孩子们做风筝的情景,放风筝的神情,细细品味,深化情感。

二、抓关键词句,感受人物形象

文章中,作者塑造的人物形象都是通过特别的环境、特别的行为举止、特别的谈吐体现出来的,这些都是通过精炼的语言来表现的。理解课文,只有理解这些关键词,才能更好地把握人物形象,体会人物内心。如《小摄影师》这篇文章,主要体现高尔基对少先队员的和蔼可亲和关怀爱护,同时也体现了小男孩的聪明机智。我在教学这一课时,抓住“纸团” “摆弄”两个关键词,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一个纸团飞进高尔基的窗口,要求给他照相,这种方式虽然是不正规的,不礼貌的,但高尔基没有因此生气、拒绝孩子的请求,说明他理解、爱护孩子。小男孩平常没有办法接触到高尔基,只好通过纸团来传递信息,说明他很聪明,遇事会动脑。“摆弄”一词更是反映了高尔基对孩子怀有极大的耐心,积极配合小男孩的工作,同时也反映了小男孩对工作的认真。抓住“纸团”“摆弄”引导学生品读感受,很容易地感受到了小男孩的聪明和高尔基的和蔼。再如,我在讲《孔子拜师》这一课时,抓住 “相距上千里”、“终于”等词语引导学生品读感悟,体会孔子不畏艰辛的品质。

三、抓关键词句,体会作者感情

情动于中而形于外,每篇文章都倾注了作者深厚的感情,通过文本语言表达出来。刘勰说过:“ 夫缀文者情动而词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我们在解读文本时,如何做到“披文以入情” 呢?关键词句就是切入点。关键词句往往是作者用意所在,字字珠玑,句句传情。抓住这样的词句进行教学,才能走进文本深处,走进作者内心,感受到语言的魅力。如,我在教学《白鹅》这一课时,先请学生找出文章的中心句“ 好一个高傲的动物”,再从文中找出哪些词语能够体现白鹅的高傲?学生便很容易找到了“傲慢、傲然、毫不相让、架子十足” 等词语,通过对这些词语所在的语言环境分析,学生感受到了虽然作者表面上说不胜其烦,而实际上是不亦乐乎、乐在其中,而能够体现白鹅高傲的那些词语,其实恰恰表现的是作者对这只白鹅由衷的喜爱之情,抓住这样的反语进行品读,使学生的思维充满张力,强化了认知冲突,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加深了学生对语言的理解。

四、抓关键词句,感受意境之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会学习。”一些含义深刻的关键词句往往能引发人们丰富的想象,学生在和文本对话的过程中也会产生多元的阅读体验,如果能抓住关键词句,引导学生进行合理而大胆的想象,也会使学生体会到阅读的乐趣,更深刻地感受到作品的意境之美,意蕴之深。

如,我在教学《长城》一课时,抓住关键词“单看”,并从这个词入手对原文进行再创造,采用填空形式:先看这数不清的条石,再看那_____。学生先后说出了:“ 再看那宽宽的马路,有五六匹马可以并行” “再看那糯米和石灰粘接的石条,城墙三面风雨不透” 等精彩的回答,用关键词唤起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思考,想象文字背后的画面,体会文字的情感,学生精彩的语言就是智慧的闪动,这样有层次的教学,层层深入地透析文本,使学生感受到了想象思考的乐趣,接下来,我话题一转:“ 作者为什么不像我们一样写这么多的内容呢?” 此时,学生对长城这一伟大奇迹的赞美之情油然而生,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各种 拍摄角度的画面中,学生品词赏句、想象语段,思想高度上升了。

五、抓关键词句,感悟人物内心

我在教学《掌声》这一课时,通过第一自然段的“默默”“文静”感悟英子的性格特征,想象她内向的各种性格表现;在第三自然段中,抓住“犹豫”推测老师让英子上台讲故事时英子的心理活动,通过“骤然”一词体会同学们对英子的鼓励;“深深地鞠了一躬”让我们想象到英子受到鼓励后的激动、感激和谢意。这些词语品读,加深了对主人公情感的理解和性格的解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抓关键词句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可见,品析词语、涵泳辞藻在阅读中的重要作用,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重视教学生学会品析关键词句,形成阅读能力,感受阅读乐趣,最终形成语感,学会表达。总之在当前新课程改革的新形势下,我们的每一位语文老师都要有一种理性的思考,在教学中,多学习、多反思、多实践,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自主朗读、自主理解、自主感悟,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下载如何引导学生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word格式文档
下载如何引导学生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最新了解艺术特色,领悟表达方法《藏戏》教学案例片断-word文档

    了解艺术特色,领悟表达方法——《藏戏》教学案例片断 师:藏戏有什么特色呢?我们一起来交流交流。 生:课文一开始,就概括地写了藏戏的特点。我给大家读一读(朗读1—3自然段)。从这三......

    引导学生阅读

    如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 我们知道,阅读对语文的学习很是重要,可是在实际教学中,发现许多学生不重视语文学科的学习更不重视读书,不管是课内的还是课外的读物。尤其是等他们分科以......

    如何引导学生节约粮食

    如何引导学生节约粮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就是在于提醒人们:节约粮食要从我们每个人日常生活做起。营盘路小学作为城区唯一一所公办寄宿制小学,每天都许多学生在学校......

    引导学生自学习数学

    如何引导学生自主性学习初中数学 在新课标下的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总结小学一至六年级的数学学习方法、成果和不足。七年级要特别注重小学与初中的衔接教学,认真引......

    如何引导学生多读书

    如何引导学生多读书 、读好书 国家教育部新修订的《语文课程标准》把在校学生的课外阅读提到了重要学习日程,并明确提出了各学段学生的阅读总量。比如: 1-2年级,“积累自己喜欢......

    如何引导学生学习

    作为一名小学英语教师,我觉得如何引导学生学习这个话题确实得进行深入研究,这几年的教学经验让我略懂了些,再加上通过这次网上学习,更是使我受益匪浅,现就说说我是如何引导学生学......

    引导学生走进教学

    引导学生走进教学 合教学实际,谈谈你是如何引领学生走进教学的,还存在有哪些问题? 答:引领学生进进教学的关键是出色的课堂引进,课堂引进适应寻求能激发学生的最佳动机地方法。......

    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早恋

    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早恋 黄某是我前两年教的一个高一的学生,学习成绩不错,还担任班干部。可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总想和异性接近,班上有些男女同学谈恋爱对他有一种他自己也说不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