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认证《心理学》文本教案Chapter 1 Introduction

时间:2019-05-15 07:10:4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教师资格认证《心理学》文本教案Chapter 1 Introduction》,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教师资格认证《心理学》文本教案Chapter 1 Introduction》。

第一篇:教师资格认证《心理学》文本教案Chapter 1 Introduction

教师资格认证《心理学》文本教案(第1章)

新疆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心理学教研室

Email:caihao.xju@163.com

Mt::***

About Lessons(课程简介)

教师资格认证《心理学》与《教育学》课程,于2005年开始,由自治区教委已改革为具有自学考试性质的全疆统一考试课程。这两门课在我校具有双重性质。

1.《心理学》与《教育学》是我校的公共选修课,总课时为39课时,凡参加我校的统一考试,成绩合格者可获得2个学分。

2.《心理学》与《教育学》又是我校面向有志于从教事业的学生开设的自考辅导课,凡参加自考成绩合格者,可获得教师任职资格课程合格证。3.指定教材:《心理学》叶弈乾、祝蓓里主编,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1996年版; 4.参考教材:

①《心理学原理》张春兴主编;

②全国自考《心理学》张厚粲编,2002年版;

③《心理学导论》黄希庭著;

④《普通心理学》叶弈乾等主编。5.自考辅导资料《心理学习题集》,蔡浩主编。

课程体系:

Chapter 1 Introduction(绪论)

Chapter 2 Individuality and Individual Inclination

(个性与个性倾向性)Chapter 3 Attention(注 意)

Chapter 4 Sensation and Perception(感觉与知觉)Chapter 5 Memory(记 忆)Chapter 6 Imagination(想 象)Chapter 7 Thinking(思 维)

Chapter 8 Emotion and Affection(情绪与情感)Chapter 9 Will(意 志)

Chapter 10 Temperament and Personality

(气质与性格)

Chapter 11 Ability(能 力)

Chapter 12 Learning Mentality(学习心理)

Chapter 13 Moral Character Mentality(品德心理)Chapter 14 Mental Health(心理健康)

Chapter 15 Group Mental Atmosphere in Classroom Teaching(班集体课堂心理气氛)

Social Practice & Watch Movies(社会实践与影视观模)

1.组织沟通联谊实践活动1—2次,增强沟通技能。2.心理学研究实践,协助老师开展有关科研工作。

3.网络专栏开发,即参与心理咨询、课件制作与网络教学等网络资源开发。4.课堂练习:每章教学结束后作电子版课堂习题。5.观看《人体世界》、《成功与人才》、《哈佛大学》等专题教学片。

教师资格认证《心理学》文本教案 Chapter 1 Introduction(绪论)The Main Contents(主要内容)Introduction(引言)

Section 1 Object and Task of Psychological Research(心理学的对象与任务)

Section 2 The Principles and Methods of Psychology Research(心理学研究的原则与方法)Section 3 Mental Substance(心理的实质)Section 4 Classroom Exercise(课堂习题)

Section 5 To Watch a lecture(观看成功教育演讲)

Chapter 1 Introduction(绪论)

Question 1:Why do we say that psychology is

a

science

of

antiquity [æn 'tikwiti] and juvenility(为什么说心理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科学)?

Question 2:What is the natal marking of the science psychology(什么是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科学:对现象进行观察、认知、描述、实验性的研究及理论上的解释。

1.为什么说心理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科学? 说它古老的原因:公元前四世纪,亚里士多德(B,C.384-322):论灵魂,探讨了人的心灵的问题(Fourth century B.C., Arsitotle(B,C.384-322): De Anima)。

说它年轻的原因: 于1879年,冯特(1832-1920)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At 1879, W.Wundt(1832-1920)founded the first mental laboratory in University of Leipzig)。

2.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标志是什么?

科学心理学诞生的过程:

经验分析

实验研究

心理学诞生的标志:哲学教授冯特于1897年,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从而使心理学从哲学的怀抱中走出来,成为立足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一门边缘学科。从此心理学得到了快速的发展.Wilhelm Wundt(威廉·冯特)

Wilhelm.Wundt(1832-1920)哲学教授于1897年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使心理学从哲学环抱中走出来,成为立足于自然科学与社会可之间的一门边缘学科。他从此也成为一名心理学家。

心理学的发展:西欧——美国

科学心理学虽然只有短短工100多年的历史,但由于社会的需要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对社会的方方面面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到目前为止,心理学研究人员遍布世界地,每年有成千上万篇心理学文献发表。

在美国,心理学会有52个分会,心理学会已成为仅次于物理学会的全国第二大学会。全美3000所大学几乎都开设心理学课,每年培养心理学博士生3000多人,主修和选修心理学的人,每年约有300万。

心理学的发展:中国落后了近百年

在我国,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心理学进入前所未有的繁荣时期,不仅在很多大专院校开设心理学课,而且各种心理学培养班已从学校扩散到社会,从课堂教学发展到电视教学,为提高全民的心理素质,为两个文明的建设做了积极的贡献。

目前,我国心理学又进入另一个新的快速发展时期:心理咨询师考试已在全国陆续开考;心理学专科与本科自学考试,于2003年在北京开始试点实施。北京大学心理系已在北京市、天津市等地区开办了辅导班。

北京大学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心理学专业辅导班简介

教师资格认证《心理学》文本教案 北京大学心理学系在北京和天津等七个城市举办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心理学专业专科和本科辅导班有关情况介绍如下:

学制及开设课程

专科学制两年,每年两个学期,每学期学习4门课程,教学安排与自学考试同步。第一学期 普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法律基础与思想道德修养 第二学期 教育心理学 医学心理学 心理卫生与心理咨询 计算机应用基础 第三学期 实验心理学 心理测量 邓小平理论概论 大学语文 第四学期 发展心理学 应用心理学 组织管理心理学 心理统计 北京大学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心理学专业辅导班简介

本科学制两年,每年两个学期,每学年学习7门课程,教学安排与自学考试同步。第一学期 认知心理学 生理心理学 心理学史

第二学期 变态心理学 市场调查

消费与广告心理学

政治经济学

第三学期 环境心理学 工程心理学 人力资源管理

第四学期 心理治疗 人事测量

心理实验设计 毛泽东思想概论

注:本科考试课程中包括外语(通过公共外语等级考试四级或自学考试外语等级考试三级为合格)。

与心理学临近专业(理学、教育学、医药学、社会学和政治学类各专业)的大专毕业生报考本科时要加考心理学专业普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和实验心理学三门大专课程;其他专业的大专毕业生除这三门课外,还要加考心理统计和心理测量两门课程。否则不能办理本科毕业证书。咨询电话及联系地址:贾克云(010-62751832)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 【颁布日期】2002.09.25 【实施日期】2002.09.25 【颁布单位】教育部:www.xiexiebang.com 【内容】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与任务

三、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

四、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五、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实施

我国重要的著作

由中国大陆心理学家与台湾心理学家张春兴合作完成的《世纪心理学丛书》,计划出版22册。大多数已于2002-2003年间出版,还有少数正在出版当中。丛书祥见下图。总22册

世纪心理学丛书之一:社会心理学

Section 1 The Object and Task of Psychological Research(研究对象与任务)

1.1.1.Object of Psychology in Research(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Different Psychologists’ Standpoints(不同心理学家与学派的观点)Different Psychologists’ Standpoints

学派时期(19世纪末-20世纪60年代)的理论状况:

学派林立

逐渐整合

科学心理诞生以后,围绕着心理学的一些基本问题如心理学的对象、任务、方法等开展了激烈的争论,出现百家争鸣,学派林立的局面,其中主要有构造主义、机能主义、行为主义、格式塔学派、精神分析学派、人本主义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目前处在前沿位置)等学派。从而20世纪50年代开始,这种情形逐渐改变,各学派之间出现相互吸收、互补并存的态势,这也是心理学趋向成熟的标志之一。下面介绍几个迄今为止在世界上影响较大的三大学派(理论):行为主义(第一势力)、精神分析学派(第教师资格认证《心理学》文本教案 二势力)、人本主义(第三势力)。

行为主义(Behaviorism)心理学

行为主义(Behaviorism):实际上是最强调外部环境对人类行为影响的学派,正如行为主义的创始人华生所言:“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让他们在我设定的环境中成长,那么我保证不论他们的潜能、能力、爱好或者祖先的种族如何,我能够把他们培养成为我所任意选定的人——医生、律师、艺术家、工头,甚至乞丐或者小偷。”

行为主义反映了美国人对社会控制的追求,尽管它的原理来自动物实验,但是美国人对它的热衷程度超过了对所有理论的关心。

对行为主义的评价——环境决定论。行为主义(Behaviorism)

行为主义(第一势力)—— 诞生

老: S(Stimulus)(刺激)——R(Response)(反应)

新: S(Stimulus)(刺激)——O(Organism)(生物体)——R(Response)(反应)

行为主义心理学(Behavioristic psychology)是美国现代心理学主要流派之一,对西方心理学的影响极大,被称为西方心理学中的第一势力,由美国心理学家华生(J.B.Watson, 1878~1958)在1913年创立。

华生(J.B.Watson)

华生(J.B.Watson,1878-1958)是行为主义的创始人,美国心理学家,主张:心理学应研究人的行为而不是人的意识。强调环境的重要作用。用刺激-反应来解释行为。S—R(Stimulus-Response)Works :(1)Behavioristic

Psychology.(2)Behavior: Comparative(比较)

Psychology Introduction 对行为主义的评价——环境决定论

行为主义心理学产生后,在世界各国心理学界产生了很大反响。可以说,20世纪20~50代,行为主义几乎独霸了各国心理学界。它强调研究人的客观行为,发展了一整套行为控制的方法,在许多领域取得了重大成果,并在社会生活中得到广泛的作用。

但行为主义反对研究复杂的心理和意识,使心理学偏离了主要的研究对象,他们的种种机械主义观点受到各方面指责,到20世纪50年代,行为主义已明显衰落,但其深远影响至今还渗透于心理学研究中。

精神分析学派(Psychoanalysis)

精神病医师弗洛伊德(S.Freud)把人的心理世界看成是独立自足的内在封闭系统,就象是一口煮沸的铁锅。潜意识的性欲 [Libido(利必多)]总想外溢。阿德勒和荣格由于拓展或改变了弗洛伊德的观念,被逐出了精神分析学派。沙利文、霍妮和卡丁纳在弗洛伊德去世之后对古典精神分析进行进一步发展,演变成了新的社会文化学派。

弗洛伊德提出了人格结构学说、人格结构理论、人格发展理论等。对精神分析学派评价——在21世纪,最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理论之一。精神分析心理学——人的意识和潜意识结构:人格结构

摄食

自然(动物)

防御

人的属性

性:潜意识(情欲)

个人心理

社会(本质)

伦理道德

思想政治

假恶丑:坏: X理论

真善美:好: Y理论

恶:不确定:Z理论

精神分析心理学——人格结构学说

意识是心理的表层,是我们可以直接感知到的心理部分,它直接引发人的行为,但不是行为的原动力。前意识是介于意识和潜意识之间的部分,处于心理的中层。它就像一个看门人,意识部分的内容要经过前意识才能进入潜意识中,潜意识中的内容要达至意识层面会受到前意识的检查和抑制。

教师资格认证《心理学》文本教案 潜意识处于心理的深层,由大量原始冲动和本能欲望以及童年期的经验所构成。潜意识中的内容由于为社会道德、宗教法律所不容,当其出现时,就会在意识中唤起焦虑、羞耻感和罪恶感,因此就被个体压抑到精神生活的最底层,这些被压抑的东西在潜意识中积极活动,强有力地影响着人们的行为。人格结构理论:弗洛伊德设想出,人格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部分所构成。

本我(id)是人格结构中最基本的部分,由先天的本能和基本的欲望所构成。它像一只本能和欲望沸腾的大锅,具有强大的非理性的心理能量。它按照快乐原则,急切地寻找出路,一味追求满足。

自我(ego)是随着个体的成长,从中我中分化出来的人格部分,它代表理性与机智,处于本我与超我之间,按照现实原则,充当仲裁者,监督本我,予以适当满足。

超我(super ego)指人格中最具道德的部分。当自我控制不了本我妥协而违背了良心旱,个体就会产生一种内疚感、犯罪感来惩处自己。自我和超我都是人格的控制系统,但自我是按照现实条件来控制本我的盲目激情,而超我则按社会道德规则扼杀本我的欲望冲动(见图)。弗洛伊德心理(意识)与人格结构示意图 弗洛伊德(S.Freud)

S.Freud(1856-1939,奥地利(Austria)心理学家,精神病医师。创立了精神分析学派(Psychoanalysis),主要用潜意识(本能)来解释人的种种行为。The main works:

(1)Dream Analysis(梦析)

(2)Psychoanalysis

General Introduction(精神分析导论)

对精神分析学派的评价——在21世纪最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理论之一

精神分析学说重视动机和潜意识现象的研究,扩大了心理学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奠定了现代新的医学模式的基础,在治疗精神病和其他心理疾病方面起了重要作用,在文学艺术、宗教、法律等领域中也有深远的影响。

但是,弗洛伊德学说中的非理性主义倾向,极大夸大潜意识的意义,鼓吹泛性论,却遭到了人们强烈的反对。

Humanistic psychology(人本主义心理学)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马斯洛和罗杰斯在批评精神分析和行为主义的基础上,借鉴了现象学和存在哲学而创立的一个心理学流派。与精神分析强调内部因素和行为主义注重外部因素相比,人本主义更强调人的整体性,认为人的价值、尊严以及自我实现才是心理学研究的终极目的。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与自我实现理论,罗杰斯的患者中心疗法以及罗洛梅对人格概念的阐述反映了人本主义的基本思路。对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评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人本主义心理学(第三势力)——诞生

人本主义心理学(Humanistic psychology)是由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A.Maslow,1908~1970)和罗杰斯C.Rogers,1902~1987)于20世纪50年代所创建的一个心理学流派。

与心理学其他学派相比,人本主义心理学并不是一个思想完全统一、组织十分严密的学派,而是一个由许多观点相近的心理学家和学派组成的松散联盟。

人本主义心理学兴起的年代较行为主义和精神分析晚,在心理学界的影响也比这两学派的势力小,所以被称为西方心理学中的第三势力。马斯洛(A.H.Maslow)

A.H.Maslow(1908-1970), American Psychologist, father of Humanistic Psychology(美国心理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之父)。

The Main Works(主要著作)

(1)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 1954.(动机与人格)。

(2)Toward on a Psychology of

Being, 1968.(存在心理学)

(3)Farther Reaches of Human

Nature ,1971.(人性的更高境界)。需要层次理论(Theory of Hierarchy of needs: P41)

生理(physiological)需求:包括食物、水、掩蔽所、性等身体需要; 安全(safety)需要:包括组织、秩序、安全感、和可预见性等需要。爱(love)需要:包括感情、归属、被接纳、友谊等需要。

尊严(esteem)需要:内在的尊重如自尊心、自主权、成就感等需要与外在的尊重如地位、认同、受重视教师资格认证《心理学》文本教案 等需要; 自我实现(self-actualization)需要:包括个人成长、发挥个人潜能、实现个人理想的需要(见下图A-B-C)。

图A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 Theory of Hierarchy of Needs(需要层次理论)

图B 马斯洛的优势需要组合模型之一

自我实现的人的特征 1.能够了解并跟上现实;

2.能够接纳自己、别人和环境;

3.能够超越环境,而不只是适应环境; 4.有自发而不流俗的思想;

5.入乡随俗但能够保持独立性,能欣赏生活的宁静; 6.有个人的处世哲学和道德标准; 7.社会兴趣广泛;

8.能与他人建立深厚的友谊并乐于助人; 9.能够容忍他人,具有民主的风度; 10.有幽默感,能够在生活中化解紧张; 11.能够承受欢乐与悲伤的情感冲击。

R.May 对人格概念的阐述

May从人存在的三个世界(Being-in-the-world)出发(人的存在世界包括周围世界、人际世界和自我内在世界),认为人格由4个因素组成:

自由:自由是人格的基本要求,没有自由就没有人格。

个性:指自我区别于他人的独特性,接受自己的独特性是一个人心理健康的基本条件。社会整合:一个人与社会良好的相互作用。

宗教紧张:存在于人格中的不平衡状态,它根植于人的本性。

对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评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类有5种基本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后来,他又补充了认知需要和审美需要。

马斯洛认为,人类的需要具有层次性,只有低级需要基本满足后才会出现高一级的需要;只有所有的需要相继满足后,才会出现自我实现的需要。

马斯洛还认为,每一时刻最占优势的需要支配着一个人的意识,成为组织行为的核心力量,已经满足了的需要,就不再是行为的积极推动力量。

对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评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人本主义心理学在对传统心理学批判的基础上,把人的本性和价值第一次提到了心理学研究对象的首位,开拓了心理学研究人类许多高级精神生活的新领域。

人本主义提出的需要层次论、自我实现论、教育改革论和来访者中心疗法,对加强组织管理、教育改革和心理治疗均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一门尚处在发展中的学说,其理论体论体系还不完备,对人的潜能过于夸大,对人的自觉性与自主管理倾向评价过于乐观。但它确实代表着心理学发展的一个新的方向。

Section 1 Objects and Tasks of Psychological Research

1.1.1.Object of Psychology in Research(1)What is Psychology(什么是心理学)?

从20世纪50年代以后的观点来看,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主要有一下几个方面:

Formation,Content and Function

(形式)(内容)(功能)

教师资格认证《心理学》文本教案

Objects

Consciousness and Unconsciousness

(意识)

(无意识)

Mentality(心理)and Behavior(行为)

Formation(形式)

&

Content(内容)

Content

Formation

Gladness

Smile

Say

Happiness

Sing

Angriness

love

Friendship

Unfriendliness 什么是心理学?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P2)

Psychology is the science that research on the occurrence(发生)and development phenomenon and the laws in it.Psychology is a marginal(边缘)science

What is the mental phenomenon(什么是心理现象)?

心理现象

心理过程

个性心理

认识

情感

意志

个性心理

个性心理

过程

过程

过程

特征

倾向性

感觉

能力

需要

知觉

气质

动机

记忆

性格

兴趣

想象

信念

思维

理想

世界观

Mental Phenomenon

Mental Process

Individual Mind

Cognitive

Affective

Will

Individual Mind

Individual

Process

Process

Process

Characteristics

Inclination Sensation

Ability

Need

Perception

Temperament

Motivation

Memory

Character

Interest

Imagination

Ideal

Thinking

Faith

World-View(2)Branches of Psychology(心理学的分支)

1.Social(社会)Psychology

2.Managerial(管理)Psychology 3.Criminal(犯罪)Psychology

4.Experimental(实验)Psychology 5.Educational(教育)Psychology

教师资格认证《心理学》文本教案

of

human’s

mental

6.Developmental(发展)Psychology 7.Physiological(生理)Psychology 8.Consulting(咨询)Psychology 9.Engineering(工程)Psychology

1.1.2.Tasks of Psychology in Research(心理学研究的任务)

(1)Tasks in Theory(理论任务):

I.Consciousness’s Origin(意识的起源)

II.Mental Laws(心理规律)

1.1.2.Tasks of Psychology in Research(研究任务)

(2)Practical Tasks(实践任务):

I.To assist in teaching(为教学服务)

II.To assist in moral lessons(为品德教育服务)III.To assist in mental health(为心理健康服务)

IV.To assist in promoting mental accomplishment(为提高心理修养服务)

Section 2 The Principles and Methods of Psychological Research(心理学研究的原则与方法)

1.2.1.The Principles of Psychology Research(心理学研究的原则)

1.Objectivity Principle(客观性原则)2.Development Principle(发展的原则)3.System Principle(系统性原则):

Organism and Social Entity(生物与社会实体)。

1.2.2.The Methods of Psychology Research(心理学研究的方法)

1.Observational Method(观察法)2.Experimental Method(实验法)3.Test Method(测验法)4.Other Method(其他方法)

1.Observational Method(观察法)

研究者用感官或借助仪器搜集资料的方法叫观察法。可分为自然观察和参与观察。1.自然观察

在自然情境中对人的行为进行观察。

其特点是对所观察的行为尽可能少地干预————旁观。

自然观察的功能是描述行为,提供“类别”及“数量”的信息,即回答“是什么”的问题。1.Observational Method(观察法)2.参与观察

观察者与被观察者之间存在互动关系,这种观察叫参与观察。即观察者作为被观察者群体的一员进行的观察。

其特点是,由于身临其境,观察者可能获得较多的“内部”信息。

采用参与观察时应尽量减少观察者与被观察者之间相互作用的负面影响。例如,观察者隐瞒自己的身份。

1.Observational Method(观察法)

教师资格认证《心理学》文本教案 I.从时间(Time)上分… ? II.从内容(Contents)上分… ?III.从方式(Way)上分…?

运用观察法的注意事项:(P12)互动游戏(描述同桌的主要特征)

2.Experimental Method(实验法)

实验法是研究者在实验条件下,即人为控制的非自然情境中进行研究的一种方法。

实验法通过假设检验的方式解释社会行为与社会心理,并力求发现其中的因果关系。

实验法是一种干预方法。在实验中,研究者通过控制变量考察在一定条件下,一种变量对另一种变量的影响。

2.Experimental Method(实验法)

实验法的优点是,能使研究精确和量化,从复杂的关系中揭示出因果关系。其适用范围一般是个体行为的某些方面。

实验法的局限性在于,其本身难于控制无关变量的影响;由实验法得到的因果关系与现实生活的距离甚大;许多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的研究很难于在实验室中进行。

2.Experimental Method(实验法)1.实验法的基本概念

(1)自变量 研究者选择、控制的变量。一般说,自变量就是那些能影响、决定及改变行为的客观因素。例如,年龄、性别、职业、受教育程度等;根据研究需要,亦可将动机、态度等心理因素作为自变量。(2)因变量 跟随自变量变化而变化的变量。往往是被试者的心理反应与行为。(3)信度、效度。

2.Experimental Method(实验法)2.实验的类型

(1)根据实验情境的不同可分为实验室实验与现场实验前者有专用的实验设备,对实验条件控制较为严格。(2)根据研究目的不同可分为探索性实验和验证性实验。(3)根据实验设计不同可分为前实验、真实验和准实验 2.Experimental Method(实验法)2.实验的类型

前实验是原始的实验设计,对所有无关变量均未加控制;

真实验就是通常所说的实验,可分为被试内设计,被试间设计以及配对组设计;

介于前实验和真实验之间的实验设计称为准实验。

Natural Experimental Method(自然实验法)

传话试验

目的:观察不同小组(性别、人数、熟悉程度)在传话过程中出现的信息失真方面的差异。

3.Test Method(测验法)

测验法是运用具有一定的信度和效度的标准量表(或问卷),对人的心理特征进行测量和评定的方法。英国的高尔顿(F.Galton)制定了第一个测验量表,研究儿童的个别差异。20世纪初,法国的比奈(A.Binet)制定出了第一个儿童智力测验。

后来出现了大量的关于心理(听觉、态度、性格、气质、兴趣)方面的测验量表。4.Other(其他)Research Methods 1.Active Production Analysis

(活动产品分析法)2.Case Study Method

(个案研究法)

教师资格认证《心理学》文本教案 3.Educational Experience Conclusion(教育经验总结法)

Section 3 Mental Substance(心理的实质)

Mental Substance

Mentalism

Materialism

Dialectical

Materialism

(唯心论)

(唯物论)

(辩证唯物主义)

1.3.1.Mentality is Bain’s Function

(心理是脑的机能)

低级

高级的反应形式:

(1)Simplistic Mental Phenomena(最简单的心理现象)

Orangutan(猩猩)

Dog

(狗)

Bird

(鸟)

Frog

(青蛙)

Fish

(鱼)

Earthworm

(蚯蚓)

图1-1 无脊椎动物神经系统的演化 图1-2 脊椎动物脑的发展

1.3.1.Mentality is Bain’s Function(心理是脑的功能)

(2)Mentality is Brain’s Production(心理是脑的产物)

I.Human Brain is the center of nervous system(人脑是神经系统的中枢)A.构成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是神经元(Neuron)

1.Cell body(细胞体)

Neuron(神经元)

2.Axon

(轴突)

3.Dendrites(树突)B.The nervous system(神经系统)(P21)

C.Function fix of Brain cortex(大脑皮质的机能定位)D.Limbic System(边缘系统)(P23)神经元(Neuron):运动神经元 The Nervous System(神经系统)

The Nervous System

Central

Peripheral

nervous system

nervous system

(中枢神经系统)

(周围神经系统)

Central nervous system(中枢神经系统)

Peripheral nervous system(周围神经系统)Peripheral Nervous system(周围神经系统)A

(2)Mentality is Brain’s Production(P25)

II.Mentality is the production of superior nervous system(心理是高级神经系统的产物)

A.Excitation and inhibition(兴奋与抑制)B.Reflex(反射)

C.Classical conditioning(经典条件反射)

D.Instrumental conditioning(操作性条件反射)

教师资格认证《心理学》文本教案

E.Conditioned reflex system(条件反射系统)

A.Excitation and inhibition(兴奋与抑制)

所谓兴奋(Excitation)是指与有机体的某些活动的发动或加强相联系的神经过程。所谓抑制(Inhibition)是指与有机体的某些活动的停止或减弱相联系。人在清醒时,大脑的兴奋占优势:人在睡眠时,则是抑制占优势。

B.Reflex(反射)

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是反射。

反射(Reflex)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之下,有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所发生的规律性的反应。

它是通过反射弧(Reflex arc)来实现的。通常,反射弧包括从刺激到反应的五个部分:感受器(Sensory organ)、传入神经

(Afferent nerve / Sensory neurons)、中间神经元

(Internuncial neurons)、传出神经(Efferent nerve / Motor neurons)和效应器(Effect organ)(见图1-9:P26)无条件反射(Unconditioned reflex)和条件反射(Conditioned reflex)无条件反射(Unconditioned reflex)

无条件反射(Unconditioned reflex)是在种族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对每个个体来说是先天遗传的,不学而能的。

食物性反射

无条件反射

防御性反射

性反射

条件反射(Conditioned reflex)

条件反射(Conditioned reflex)是有机体在后天的生活过程中学得的行为,其神经联系是暂时的。

人的绝大多数心理活动是后天学习获得的,其生理基础是条件反射。

根据条件反射形成的方式不同,我们可以把它分为经典性条件反射(Classical conditioning)和操作性条件反射(Instrumental conditioning)

C.Classical conditioning(经典条件反射)

经典性条件反射(Classical conditioning)是由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在研究动物消化的生理过程中发现的。

他以狗为实验对象,首先呈现中性的无关刺激,如灯光或铃声,称条件刺激(缩写为 CS : Conditional Stimulus),同时或紧接着分别给予能引起唾液分泌的食物或能引起消退反应的电击等无条件刺激(缩写为UCS: Unconditional Stimulus).在一般情况下,如此反复进行若干次后,仅出示灯光或铃声,也能引起唾液分泌或消退唾液分泌的反应。经典性条件反射(Classical conditioning)经典性条件反射(Classical conditioning)经典条件反射:强化(Intensify)

可见,形成条件反应的基本条件是无关刺激与无条件刺激在时间上的结合,即强化(Intensify)。“谈虎色变”、“望梅止渴”就是以语词为信号的经典性条件反射。

D.Instrumental conditioning(操作性条件反射)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B.F.Skinner)通过对动物行为的实验研究,发现了一种由学习所形成的反应形式——操作性条件反射,又称工具性条件反射(Instrumental conditioning)。

经典操作性条件反射实验是将实验动物放入斯金纳实验箱中,箱内安装一根杠动物按此杆就能得到食物强化。开始时,动物在实验箱中盲目地活动,偶尔有几次脚踩在杠杆上,就获得强化物。由于学习的过程是一种操作的过程,故这种条件反射称操作性条件反射。Instrumental conditioning(操作性条件反射)

教师资格认证《心理学》文本教案 Instrumental conditioning(操作性条件反射)

Formation Process of Instrumental conditioning(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形成过程)

E.Conditioned reflex system(条件反射系统)

在学习和生活中,有机体的心理活动并不是单一的条件反射,而是由一系列条件反射所构成的条件反射系统。

由一系列刺激按照一定的先后顺序和强弱程度作用于有机体而形成的暂时神经联系系统,或条件反射的链索系统,称为动力定型。

动力定型一旦形成,在有关刺激物的作用之下,有机体就能自动地出现相应的条件反射链索系统。所以,动力定型又称自动化了的条件反射系统。Second Signal System(第一信号系统)

First Signal System(第二信号系统)

巴甫洛夫认为,条件反射系统就是信号系统。

人脑中的信号系统分为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

他把用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所形成的条件反射系统叫做第一信号系统;把用语词作为条件刺激所形成的条件反射系统叫做第二信号系统。

正是由于有了第二信号系统,人的心理才产生了质的飞跃,形成人所特有的意识和自我意识,人的心理活动才能够相对地脱离客观事物的直接制约,具有能动性和自觉目的性。

掌握语词的正常人的心理活动,一般总是脑的信号系统协同活动的结果,而第二信号系统是占主导地位的。

1.3.2.Mentality is the Reflection of Objective Actuality(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P30)

(1)Objective actuality is the origin of human mental activities(客观现实是人的心理活动内容的源泉)

(2)Social practice restrict human mental activities(社会实践对人的心理起制约作用)

例如,1920年印度发现的狼孩名为卡玛拉。

如抗战期间,日本帝国主义曾经掳掠我国许多同胞去日本充当苦力。刘连仁是其中之一。事实说明,社会生活实践对人的心理起制约作用。

(3)The mentality

is

a subjective reflection(主观反映)of the

objective actuality(客观现实)

(4)The

mentality

is

a

initiative

reflection(能动反映)of

the

objective

actuality(客观现实)

人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积极主动的。

1.学习同步习题集; 2.教材思考题见P34。

The End 教师资格认证《心理学》文本教案 12

第二篇:小学教育学、心理学、新课标自测题(教师资格认证)(模版)

1.在新课程背景下,课程是教学内容和进展的总和。错

2.赞科夫在《教学与发展》一书中提出五条新的教学原则,不在此列的一条是(C)

A.高难度原则 B.高速度原则 C.循序渐进原则

3.将对象从背景中分化出来的知觉特性是(A)

A.选择性 B.恒常性 C.理解性 D.整体性

1.教师是既定课程的阐述者和传递者,学生是既定课程的接受者和吸收者,这是新课程倡导的教学观。错

2.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C)

A.心理过程 B.信息过程 C.认识过程

3.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表明,遗忘进程是(A)

A.先快后慢 B.先慢后快

C.等速的 D.匀加速的1.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对

2. “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多地尊重一个人”所体现的德育原则是(C)

A.从学生实际出发的原则 B.知行统一的原则

C.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3.追求个人特有潜能的充分发挥以及理想和人的价值的完美实现属于(D)

A.生理与安全需要 B.尊重需要 C.归属与爱的需要 D.自我实现需要

1.在新课程中,课程评价主要是为了“选拔适合教育的儿童”,从而促进儿童的发展。错

2.这次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是(A)

A.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B.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C.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情急生智”所描述的一种情绪状态是(C)

A.心境 B.激情 C.应急 D.理智

1.教学反思是促进教师更加主动地参与教育教学、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和专业发展的重要手段。对

2.在三结合教育中,占主导地位的是(B)

A.家庭教育 B.学校教育 C.社会教育

3.“人心不同,各如其面”,这句俗语为人格的哪种特点作了最好的诠释?(B)

A.稳定性 B.独特性 C.整合性 D.功能性

1.学校课程管理是指学校有权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进行总的设计。错

2.学校对学生进行德育的重要而又特殊的教育途径是(C)

A.课外校外教育 B.各科教学 C.班主任工作

3.早晨的学习效果一般较好,这是因为这一阶段的学习不受下列哪一选项的干扰(A)

A.前摄抑制 B.倒摄抑制

C.单一抑制 D.双重抑制

1.发展性评价体系中的评价改革就是考试内容和考试方式的改革。错 2.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处于(B)A.主导地位 B.主体地位 C.被动地位

3.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能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是(C)

A.性格 B.气质 C.能力 D.兴趣

1.注意是一个独立的心理过程。B

2.在社会心理学中,由于第一印象的形成所导致的在总体印象形成上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称为(B)

A.近因效应 B.首因效应 C.最近效应

3.综合实践活动是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设置的______课程,自小学__年级开始设置,每周平均___课时。(A)

A.必修 3 3 B.必修 1 1 C.选修 3 3 D.选修 3 4 1.解决复杂问题,中等偏低的兴奋水平比较有利。对 2.“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都开口说话”,这是充分运用了下列哪一种德育方法(A)

A.陶冶教育 B.榜样示范 C.品德评价

3.学科中的研究性学习与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终极目的是(B)

A.形成研究性学习的学习方式 B.促进学生的个性健康发展

C.强调学科内容的归纳和整合 D.注重研究生活中的重大问题

第10组题

1.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发展不是同步的。对 2.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是(B)

A.感知教材、形成表象 B.理解教材、形成概念 C.运用知识,形成技能技巧

3.精力旺盛、表里如

一、刚强、易感情用事,这是下列哪种气质类型的特点?(A)

A.胆汁质 B.粘液质 C.多血质 D.抑郁质

1.智力年龄的概念是比纳提出的。对

2.学生的“向师性”和模仿性的心理特征决定了教师的劳动具有(A)

A.示范性 B.复杂性 C.主体性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解答问题有启示作用的相类似的事物叫(A)

A.原型 B.原型启发 C.问题情境 D.问题对象

1.良好的记忆力是天才的特征之一。对

2.教育科学有诸多的分支学科,其中在整个教育科学体系中处于基础地位的是(A)

A.教育学 B.教育心理学 C.教学论

3.记忆过程包括(D)

A.识记、保持和遗忘 B.识记、再认和回忆

C.识记、保持和联想 D.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

1.强调教师做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表明传授知识已经不再是新课程对教师的要求了。错

2.哪个社会的教育具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的特点(B)

A.原始社会 B.古代社会 C.资本主义

3.野战部队身穿迷彩服以达到与周围背景相混淆的效果,这主要是利用知觉的(B)

A.整体性 B.选择性 C.理解性 D.恒常性 1.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把实验新课程的过程作为自己专业成长的过程。对 2.智力可以分解为多种因素,下列哪种因素是智力的核心?(C)

A.观察力 B.想象力 C.思维力

3.闭卷考试时,学生主要的记忆活动是(D)

A.识记 B.保持 C.再认 D.回忆

1.个体早期的心理发展对人的一生有深远的影响。对 2.“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体现了教师工作的(B)

A.复杂性、创造性 B.主体性、示范性 C.长期性、间接性

3.受过去经验与习惯影响而产生的心理活动的准备状态是(B)

A.原型 B.定势 C.迁移 D.原型启发

1.在个体心理发展的过程中先天遗传起决定作用。错 2.“学而时习之”体现的教学原则是(C)

A.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B.启发性原则 C.巩固性原则

3.青少年异性交往的原则是(A)

A.自然适度 B.克服羞怯 C.真实坦诚 D.留有余地

1.在感知运动阶段儿童的智慧只停留在动作水平。对 2.“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说的是(C)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3.在新课程背景下,教育评价的根本目的是(A)

A.促进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发展 B.形成新的教育评价制度

C.淡化甄别与选拔的功能 D.体现最新的教育观念和课程理念

1.记忆是一个被动保持信息的系统。错

2.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反映教师劳动的哪种特点?(C)

A.主体性 B.创造性 C.示范法

3.当一个人的外表具有魅力时,他的一些与外表无关的特征也常常被肯定,这种现象被称为(B)

A.宽大效应 B.晕轮效应 C.中心品质 D.刻板印象

1.新课程提倡的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就是要求老师讲课时多提问,学生积极地举手回答。错

2.教育学研究的对象是(A)

A.教育现象 B.教育方针 C.教育政策

3.智力测验中解释测验结果的依据是(D)

A.信度 B.效度 C.智商 D.常模

1.行动研究法的操作步骤和程序一般是计划—行动—考察—反思。对

2.澳大利亚的教师在向学生讲“雪花”这一事物时,采用观看录像带并向空中抛洒大量碎纸片以引导学生体会下雪场景的方式,这种直观的手段是(B)

A.实物直观 B.模象直观 C.虚拟直观

3.活动方式具有高度的适应性,在执行方面能达到高度的完善和自动化的阶段是(D)

A.操作定向 B.操作模仿 C.操作整合 D.操作熟练

1.布卢姆将认知目标分为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六个层次。对 2.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教学相长”的著作是(A)

A.《大学》 B.《中庸》 C.《春秋》

3.出乎意料的紧急情况下所引起的情绪状态称为(B)

A.心境 B.应激 C.激情 D.热情

1.教学设计中、教师了解不同的学生特定有效的学习方式可以改进教学设计质量。对

2.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A)

A.上课 B.备课 C.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3.在全人类中,智力呈(A)

A.常态分布 B.偏态分布

C.正偏态分布 D.负偏态分布

1.在考试改革方面,纸笔测验仍然是考试的唯一方式,只有这样,才能将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错

2.新课程强调将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转化为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其价值观是指(B)

A.充分认识知识对社会的价值 B.学科、知识、个人、社会价值有机地结合C.让学生尊重知识尊重教师

3.人们看书时,用红笔画出重点,便于重新阅读,是利用知觉的哪种特性?(A)

A.选择性 B.整体性 C.理解性 D.恒常性

1.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基本特点是人机互动与交流。对 2.在学校课程中,与选修课程相对应的课程是(C)

A.活动课程 B.学科课程 C.必修课程

3.能力是一个人顺利完成活动的(A)

A.个性心理条件 B.心理过程 C.生理条件 D.个性倾向性

1.头脑风暴法是一种集体激励的策略。对

2.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学生主体作用的最高表现形式为(C)

A.自觉性 B.独立性 C.创造性

3.一般地,教学中的感知可以区分为如下方式(C)

A.学习感知、生活感知 B.课内感知和课外感知

C.直接感知、间接感知 D.形象感知、抽象感知

1.“学”主要指获取知识技能,“习”主要指巩固知识技能。对 2.“开而弗达”体现了教学的(C)

A.直观性原则 B.巩固性原则 C.启发性原则

3.俗话说“人逢喜事精神爽”,这种情绪状态属于(C)

A.激情 B.应激 C.心境 D.热情

1.在教学中,我们要抛弃一切传统的教学技术,发展现代教学技术,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错 2.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C)

A.个别教学 B.课外教学 C.课堂教学

3.“矫正错误”是注意的(D)

A.选择功能 B.整合功能 C.维持功能 D.调节和监督 1.在知识、技能、行为方面的临时性变化也是学习。错

2.“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要求教学必须遵循的原则是(C)

A.因材施教原则 B.巩固性原则 C.启发性原则

3.“灵感或顿悟”是(D)

A.创造思维 B.再现思维 C.分析思维 D.直觉思维

1.开发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就是编写适合学生发展的新教材。错

2.教育学生必须了解学生的年龄特征,这要求教师的知识结构应有(A)

A.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 B.精深的专业知识

C.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

3.鲁班发明锯是借助(D)

A.定势 B.变式 C.问题 D.原型启发

1.在新课程中,教材提供给学生的是一种学习线索,而不是唯一的结论。对 2.课外教育与课堂教学的共同之处在于它们都是(C)

A.师生共同参加的 B.学生自愿选择的 C.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3.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综合整体反映是(B)

A.感觉 B.知觉 C.表象 D.后像

1.负强化就是惩罚。错

2.“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句话反映了教师劳动的(C)

A.连续性 B.创造性 C.长期性

3.校本教研的核心要素是(D)

A.自我反思 B.同伴互助 C.专业引领 D.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

1.非智力因素可以通过教育手段加以培养。对 2.气质类型(C)

A.有好有坏 B.都是好的 C.无好坏之分

3.校本教研的基本特征是(D)

A.基于学校 B.在学校中 C.为了学校 D.基于学校、在学校中、为了学校

1.家长具有很强的暴力倾向,子女相对来说也比较容易对人采取侵犯性行为。对

2.少年早慧和大器晚成表现了(C)

A.能力类型差异 B.能力水平差异

C.能力表现早晚的年龄差异

3.新课改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在小学阶段(A)

A.以综合课程为主 B.以分科课程为主

C.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相结合 D.分科课程为主,综合课程补充

1.看见武器的人比没有看见武器的人具有更强烈的攻击性行为。对 3.智力的高级表现是(A)

A.创造能力 B.抽象概括能力 C.观察力

3.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做到(B)

A.循序渐进 B.因材施教 C.教学相长 D.防微杜渐

1.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育模式改善了原先心理咨询较为被动的工作方式。对 2.当个体接受一个小的要求后,为保持形象的一致,他更可能接受一项重大的,更不合意的要求,这叫做(A)A.“登门槛”效应 B.低球技术 C.留面子效应

3.人们常说“教育有法而教无定法”,这反映教师劳动具有(B)

A.连续性特点 B.创造性特点

C.长期性特点 D.示范性特点

1.认知教学的本质是以学生认知发展为中心。对 2.教师的根本任务是(C)

A.教书 B.育人 C.教书育人

3.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是(B)的过程。

A、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学生传授知识

B、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

C、以教为中心,学围绕教转,教为学服务

D、你讲,我听;你问,我答;你写,我抄

1.营造校园文化也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种重要方法。对 2.班集体形成的主要标志之一是(B)

A.成立了班委会 B.形成了正确舆论

C.确定了班级工作计划开展了班级工作

3.人的情绪与情感是以什么为中介的反映形式(A)

A.需要 B.动机 C.态度 D.认知

1.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对

2.教师由“教书匠”转变为“教育家”的主要条件是(C)

A.坚持学习课程理论和教学理论

B.认真备课,认真上课

C.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

3.心理学是研究人的下列哪种选项的科学(A)

A.心理现象及其规律 B.心理过程 C.认识过程 D.心理特征

1.语言的发展进程是按一定的顺序进行的。对 2.教学的中心任务是(B)

A.发展学生的智力

B.使学生掌握文化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技巧

C.培养学生的个性心理

3.贯彻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首先应该做到(B)

A.充分地传授知识 B.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差异

C.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 D.让学生自主地选择课程

1.桑代克认为学习是尝试错误的过程。对

2.主体教育在教学领域里的实践,最相关的一项是(A)

A.主体性教学 B.尝试教学 C.反思教学

3. “关注个体差异”就是根据学生实际存在的爱好,兴趣和差异(C)

A.完全由学生自己决定如何学习B.将学生按优,中,差分班教学

C.使每个学生的特长都得到发挥 D.大力培养单科独进的尖子生

1.在个体心理发展的过程中后天环境起决定作用。错

2.“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反映了对人的发展的影响的是()

A.教育 B.环境 C.遗传

第三篇:教师资格心理学论文

浅谈在美术教学中培养

小学生的创造思维

姓名: xxxxxx

学号:xxxxx号

班级:xxxxx班

当今社会是知识与人才竞争的社会,为国家培养优质的、适应社会需求的社会人才,是教师的义务和责任.而当今社会最需要的是有科学知识的人才,这样的人才具有思维敏捷、富有创造力的特点,是我国现在与未来同西方大国竞争的后备力量。

培养人才的思维与创造力不能只在纸上做文章,要时刻与教学实践相结合,把先进的教学经验应用到教学工作中去。这就要求教师在教授学生知识的同时,还要负担起发展学生思维能力,让学生会学习,学会创造的重任。

俗话说,想象是创造的双翼。小学生的想象与中学生不同,小学生在学校的教育培养中,其想象具有“有意性迅速增长,创造成分日益增多,现象更富于现实”的特点,同时还具有“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动手能力也不断提高,对旧事物的改造能力不断增强”的特点。我认为教师抓住这些特点,就可以有意识的设计课程内容,从不同层次、因人而异的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创造性思维是在一般思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是后天培养与训练的结果。因此,作为一名即将成为美术教师的我可以在未来的美术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一、通过多种多样的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的学习和创造的积极性。如我将要进行一节《创意连环画》的教学实践活动,那么在上课之前我会较早的来到班级,询问他们上节课的学习内容,了解学生的精神状态,并有意识的向他们隐藏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并诱导学生主动猜想教学内容,使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神秘感,达到激发他们学习欲望的目的。待到上课时,通过提问“谁知道这节课我们将要学习什么内容”的方式,集中学生的注意力,画的形式,诱导学生讲出对所学习内容的看法和如何学习的方法,使学生等到通过学生与我的问与答,逐渐明确教学内容后,通过讲故事、看幻灯片和动逐渐养成课前与课中思考的自觉性,因为这对自主学习的培

养有着积极的作用。

由于美术课的教学形式具有“图、文、像”的综合表意功能,所以教学中道具的选择与应用与教学的辅助手段对小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十分重要。小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较短,一般维持在10~15分钟。如果教具本身具有创意就可以吸引将学生更持久的注意力。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幽默的讲解与示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产生“我也想要这样的东西”、“我也要做一个这样的、好玩的东西”的想法。这样的需要就是产生“做”的思想源,这个动机就是创造力的动力。加以合理的引导和诱导就可以逐步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并使学生养成勤动手、勤动脑的好习惯。

二、运用科学的方法引导学生形成全面看问题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有策略的观察新事物和创造新事物。创造性思维不是空想,创造性思维要有科学的思维方法作指导。我以启发学生作画思维入手,激发求知欲和好奇心,培养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特别是创造性想象,以及培养善于进行变革和发现新问题或新关系的能力;重视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培养求异思维和求同思维;培养急骤性联想能力。都可以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得以实践。小学生具有十分强的模仿能力,但理解能力就相对弱了一些。在我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这一特点。美术课程不同于数学语文,理论性的知识不能直接让学生体会,于是多媒体教学在这一环节就可以发挥优势,摆脱固有的思维模式是创造性思维的起点。让学生通过认知多媒体课件中展现的“图、文、像”对事物本身的形象特征、发展规律产生多方面的、合理的反应,使学生的被动情绪转化为愉快、积极、自觉的学习情绪,让孩子用新的眼光来重新认识身边一些习以为常的事物,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基础。诱导学生用所学的几种事物创造新的事物,通过反复的诱导和训练,学生就会逐渐形成将想象中的事物具体化的欲望,从

而培养学生多方面观察新鲜事物的能力和动手实践的能力。学生一旦养成全面看问题的习惯,当再次遇到不熟悉的问题时,他就会想到用不同的思维方式来为自己遇到的新挑战、新情景或新问题找到解决方案或主动创造有利于解决问题的环境。

三、创造性思维的另一个特征是对已知不断发出疑问。如果学生习惯于自剖式地深入思考问题,那么他们的思维就会更灵敏,获得的信息更加准确。例如上一节《我的橡皮泥家具》的技能实践课,让学生再动手制作前,对于“家具的形状与用途”进行讨论,当学生对这一论题给出了自己的看法后,再让他们说出自己的理由,评价一下其他同学的想法是否可行等等,这些教学内容可以使他们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不同的思维模式。下面简单介绍一下上述课程的一小段实践过程,学生是这样学会如何对自我发问和寻求答案的。在课堂上向学生提问:“你们家里的家具都是什么样子的?”,待学生们回答出常规的客观现象后,继续提问“它们还可以是什么样子的?”、“如果你们可以自己设计自己屋子里的家具,你们想如何设计呢?例如床、书桌、凳子、窗户„„”,学生在教师的提问诱导下,开始想象如何设计与陈列,这个时候老师应让学生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再让其他学生评价。学生们的想象是否合理呢?“好,现在,为了验证你们的构想,大家拿出你们的材料来制作一款你自己设计的家具,它将成为你们独有的作品,是独一无二的,大家快来动手做吧!”。教师在学生制作的过程中处提醒学生注意安全外,要给予每个学生一定的指导。当大部分学生制作出一至两件作品时,应打断学生们的实践过程,将制作完成与没有完成的作品陈列在已准备好的道具中,让学生们观看、自我介绍所作物品并评价他人的作品,此时,教师应给予正确的评价与肯定,帮助评价的学生做出客观的判断,针对没有完成的同学的作品应予以肯定并请同学说出他们的建议,鼓励这样的学生坚持完成他的实践过程。在这节课中学生学

会否定惯有的思维定势,通过自我询问发现、创造具有和身边同样功能的新事物,这就是通过美术课培养小学生创造思维的一个有效方式。

综上所述,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创造思维是十分必要的,其手段和途径亦十分广泛,如何运用周边的良好条件取决于教师自身的素养,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在教师的辅助下自主的学习可以更好的开拓广阔的视野,养成主动探索的良好习惯,形成良好的创造性思维。

第四篇:教师资格(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试卷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教育心理学的创始人是心理学家。()

A.布鲁纳

B.桑代克

C.维果斯基

D.马斯洛

2.根据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论,____________阶段的儿童的思维是以命题形式进行的。()A.感知运动 B.前运算 C.形式运算 D.具体运算.

3.按照奥苏泊尔的学习分类法,学习者掌握概念间联系的学习过程称为__________。()A.符号学习B.概念学习C.命题学习D.操作技能

4.教师自编测验的准确性指的是有效测验的_____________。()

A.信度 B.效度 C.难度 D.区分度

5.在归因理论中,属于内部的、不稳定性因素是__________。()

A.努力

B.难度

C.能力

D.运气

6.奥苏伯尔认为学生的学习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

A.有意义的发现学习B.机械的发现学习C有意义的接受学习D.机械的接受学习

7.在心智技能形成过程中,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向头脑内部转化,由物质的、外显的、展开的形式变成观念的、内潜的、简缩的形式的过程叫做_____________。()

A.原型启发

B.原型定向 C.原型操作 D.原型内化

8.下列哪部分是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________?()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行为 D.道德意志

9.充分利用学生头脑中生动而鲜明的形象来帮助记忆,这是使用了______。()

A、组织策略

B、精加工策略 C、元认识策略

D、复述策略

10.人格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

A、行为系统

B、意识特点

C、综合心理特征

D、品德与修养

1、B,2、C,3、C,4、B,5、A,6、C,7、D,8、A,9、B,10、C

二、名词解释

1、关键期

2、人格

3、自我意识

4、强化

5、创造性

6、态度

7、心理健康

8、问题解决

9、元认知

10、心理评估

11、学科的基本结构12.教学策略

三、简答题

1、简述成就动机理论的主要观点。

⑴ 成就动机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阿特金森。

⑵ 他认为,个体的成就动机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力求成功的动机,另一类是避免失败的动机。

⑶ 根据这两类动机在个体的动机系统中所占的强度,可以将个体分为力求成功者和避免失败者。

⑷ 力求成功者会选择有成就的任务,而成功率为50%的任务使他们最有可能选择的,当他们面对完全不可能成功或稳操胜券的任务时,动机水平反而会下降。避免失败者则倾向于选择非常容易或非常困难的任务,如果成功几率大约是50%时,他们会回避这种任务。

2、如何有效地进行知识概括?

首先,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教师在指导学生概括时,不仅要注意抽取本质的一面,也要注意抛弃非本质的一面,为此,必须配合使用概念或规则的正例或反例。

其次,提供变式。在教学实际中,要提高概括的成效,必须给学生提供丰富而全面的感性知识,必须注意变式的正确运用。

再次,科学的进行比较。因为区分对象的一般与特殊、本质与非本质的比较过程,对于知识的概括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最后,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教师应启发学生去进行自觉概括,鼓励学生自己去总结原理、原则,尽量避免一开始就要学生记忆或背诵,应鼓励学生主动参与问题的讨论。

3.人格发展阶段理论的教育意义。

4.影响课堂管理因素。

5.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

四、论述题:

1、如何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

2、结合实际谈谈学生喜欢的教师应该具备的特征。

3、举例说明促进知识保持的方法。

4、专家型教师与新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哪些差异?

5、怎样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

⑴ 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和质量:

③ 帮助学生牢固的记忆知识; 提供多种变式,促进知识的概括; 重视知识间的联系,建立网络化结构。

⑵ 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② 结合具体学科,教授思维方法; 外化思路,进行显性教学。

⑶ 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

⑷ 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

③ 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 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假设; 鼓励自我评价与反思。

6、专家型教师与新教师的差异表现在哪些方面?

⑴ 课时计划的差异:专家型教师的课时计划简洁、灵活、以学生为中心并具有预见性。

⑵ 课堂教学过程的差异:①课堂规则的制定与执行②吸引学生注

意力③教材的呈现④课堂练习⑤

家庭作业的检查⑥教学策略的应用

⑶ 课后评价的差异

6.促进迁移教学方案设计

五.案例分析

一名中学生其中考试成绩不好,其中考试后该学生在学习上投入较多的努力,但期末考试成绩仍不理想。教师应该如何引导他积极归因,并说明理论依据。

第五篇:北京教师资格认证材料

(一)教师资格认定申请表

1.申请人员网上填报完毕后用A4纸自行正反面打印(原件一式两份,将思想品德鉴定表与申请表一起用胶水将左侧粘贴整齐)。

2.思想品德鉴定表(一式两份)按要求填好并盖好公章。(户口不在北京的人员申请认定教师资格,其思想品德鉴定,既要有工作单位的公章,还要有本市存放人事档案机构(人才服务中心)的公章,没有工作单位的本市申请人,其鉴定表上本人所在居委会盖章后加盖存档机构的公章,有工作单位的本市申请人,单位有组织人事部门公章的鉴定表上盖单位组织人事部门公章,单位无组织人事部门公章的鉴定表上盖所在单位公章并加盖档案存放部门(人才服务中心)公章)。

(二)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成绩(要求和条件)。

(三)学历证书

1.相应的学历证书原件和复印件(各类申请资格学历要求)

2.应届毕业生申请认定教师资格,需提供学校出具的应届生毕业证明。(仅适用于春季认定)

3.军队院校学历要有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认证处出具的认定证明,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北四环中路238号柏彦大厦506室,联系电话:010-61139123。

4.国外学历需提供教育部留学生服务中心的学历鉴定认证书。

5.有国家计划招生的普通高等学校(民办)毕业生,需提交由学校招生部门和就业指导部门出具统招统分证明。

(四)体检证明原件和原件的封面、个人信息页及结论页的复印件(查看体检标准和指定医院)

(五)普通话证书原件和复印件(查看普通话水平要求)

(六)身份证原件和复印件

(七)本人近期免冠正面小二寸证件照片一张(与上传照片为同一底版)

下载教师资格认证《心理学》文本教案Chapter 1 Introduction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教师资格认证《心理学》文本教案Chapter 1 Introduction.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2011浙江省教师资格认证教育心理学(中学)复习题模拟试题

    *本资料系温州大学及温州各地区考前培训心理学(中学)的资料*系本人各方收集。但其中第六章智力及第十一章毕生发展没有找到选择题题目,只有其他题型。有相关资料的欢迎在百度文......

    教师资格认定《心理学》培训资料

    中学教师资格证书考试《心理学》名词解释、简答、论述题答案 一、 名词解释 (第一章) 1、心理学 是一门以解释预测和调控人的行为为目的,通过研究分析人的行为,揭示人的心理活动......

    教师资格心理学考点:教学设计

    江西教师资格心理学|常见考点十二: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是预期学生通过教学活动获得的学习结果。 2.教学目标的意义:(1)指导学习结果的测量和评估; (2)指导教学策略的选用; (3)指......

    教师资格教育心理学真题

    2012年北京市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资格认定考试《教育心理学》试卷 (2007年3月11日)启用 考试时间:9:00——11:00 姓名———— 准考证—————座位号—————— 选择......

    2012年教师资格心理学名词解析

    实验法:通过有目的,有方向,严格地控制或创设一定条件,来引起某种心理和行为的出现和变化,从而进行规律性探讨的心理学研究方法。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与规律,包......

    教师资格培训心理学教育学串讲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一、基本内容 1、教育的概念: 广义的教育;狭义的教育 2、教育制度的形式 前制度化教育——制度化教育——非制度化教育 3、教育的演进 古代教育——文艺......

    2012陕西教师资格认证体检通知

    西安市教师资格认定办公室关于教育基础理论知识考试成绩合格人员填报体检表、申请表的通知 各位申请教师资格人员: 2012年陕西省中小学教师资格教育基础理论知识考试成绩已......

    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认证郑重声明[共5篇]

    郑重声明 近来发现某些机构打着“国际汉语教师协会”的旗号在招生,说他们的汉语教师证书是得到认可的。经慎重调查,我们郑重声明如下:一、经核实,“国际汉语教师协会”为子虚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