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宪法基本特征之实践性
宪法基本特征之实践性
教学目标: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增强学生法制观念。理论联系实际,防微杜渐,自省自律,弘扬正气,做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让学生更了解法律,并知道法制教育的重 要性。
难点:案例分析和学生参与讨论事例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
课前准备:ppt 教学时间:3分钟 教学过程:
一、宪法学的实践性
(一)宪法是“政治法”
国家的政治生活、政治实践莫不与宪法相关
(二)宪法与公民生活息息相关 青岛考生诉教育部案
乙肝歧视案
学生的宪法权利
二、青岛考生诉教育部案
(一)2001年8月22日,山东青岛三名应届高中毕业生的代理律师向最高人民法院递交行政诉讼状,起诉教育部侵犯了公民的平等受教育权。
(二)青岛市三考生由于未能达到山东省当年的重点大学的分数线,而不能就读重点大学。从当年全国各省的重点分数线来看,山东省的重点分数线明显高于全国绝大多数省份,不仅高于西部等经济、教育水平相对较低的省、自治区,也明显高于北京、上海等教育水平高的地区。
(三)考生以教育部划定的各地得分数线不统一,所为行政行为不能平等对待考生为由,向最高人民法院起诉教育部。在诉状中起诉人请求:法院确认被告所作出的关于2001年全国普通高校高等教育招生计划的行政行为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教育法》的有关规定;法院向被告提出司法建议书,督促被告今后避免作出类似违法行政行为。
三、乙肝歧视案
(一)2003年6月,原告张先著在芜湖市人事局报名参加安徽省公务员考试,报考职位为芜湖县委办公室经济管理专业。经过笔试和面试,综合成绩在报考该职位的三十名考生中名列第一,按规定进入体检程序。同年9月17日,张先著在芜湖市人事局指定的铜陵市人民医院的体检报告显示,其乙肝两对半中的HBsAg、HBeAb、HBcAb均为阳性,主检医生依据《安徽省国家公务员录用体检实施细则(试行)》确定其体检不合格。
(二)同年11月10日,张先著以被告芜湖市人事局的行为剥夺其担任国家公务员的资格,侵犯其合法权利为由,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请求依法判令被告的具体行政行为违法,撤销其不准许原告进入考核程序的具体行政行为,依法准许原告进入考核程序并被录用至相应的职位。此宗案件,被媒体称为“中国乙肝歧视第一案”。
四、学生的宪法权利
(一)学校防火安全日益受到重视,而学生宿舍的防火安全则向来是学校防火工作的重点。一般高校对宿舍内用火、用电器等都谨慎地持严格限制态度。A大学在本科生宿舍管理办法与研究生宿舍管理办法中均规定:严禁在宿舍楼内使用明火(如点蜡烛、烧煤油炉、烧煤气炉、酒精炉等各类有明火的器具),严禁使用功率大于600瓦的电器设备,严禁在宿舍内燃烧纸张和杂物。并都进一步详细制定了违反上述规定的行为的相应的处罚办法。但是细心的同学发现两办法对相同的违规行为的处罚有所不同。
(二)在具体执行中,学校宿舍主管部门为了有效的消除火灾发生的隐患,除了对学生宿舍进行例行检查,而且还经常组织突击检查。在火灾多发季节突击检查的频率更是高,除了深夜休息时间任何时间段都有可能。而且为防止里面的学生有时间藏匿可能正在使用的违章电器,检查人员通常只是象征性的敲一下门就径直自己开门进入,学生时常睡眼惺忪、蓬头垢面甚至衣冠不整的迎接检查,休息的被吵醒、学习的思绪被打断也是家常便饭。宿舍没人时检查人员进入宿舍检查也时常会翻动宿舍内学生的私人物品,一经发现有违章电器不管是否为学生个人使用、是否处于使用状态就予以没收,学生回宿舍经常怀疑是不是有小偷光顾。学校对研究生宿舍进行此类检查的方式、频率较本科生还要相对缓和、低一些。
第二篇:小学数学实践性作业之琐见
小学数学实践性作业之我见 类别:小学数学编号:初评奖次:复评奖次:___
[内容摘要]:
新课程标准提出 :“要重视课程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选在现代生活中广泛应用的内容,开发实践应用环节,加强实验和各类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我们尝试地改变以往的数学作业的模式,并在小学数学中进行实践性作业的研究,使学生对数学知识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关 键 词]:
小学数学实践性作业特点形式
数学实践性作业是根据数学内容和学生的身心特点,将生活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问题。这类作业的设计,以学生的主动参与、独立操作、积极探究为主要特征,以体验生活、启迪思维、培养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为目的的一种全新的课外作业。它与数学实践性活动既有相类似的方面,也有所区别,它给学生更多的探究时间和更大的探究空间,更强调学习的独立性、实践性、综合性。
一、数学实践性作业的主要特点
1、内容生活化
罗杰斯认为:越是儿童不熟悉、不需要的内容,儿童学习的依赖性、被动性就会越大。只有当儿童觉察到学习内容与他自己有关时,才会全身心投入,意义学习才会发生。这时,儿童不仅学习的速度大大加快,而且会产生自觉主动的学习行为。中科院研究员张梅玲老师在《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讲座中也讲到:“教师要尽量还原教材的生活本色,能从生活中引入的,尽量从生活中引入。因为,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为此,我们要善于研究数学教材的实际意义,挖掘教材中的生活资源。这样才能激发学
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学习人人所需要的数学。
2、形式开放化
事例证明,学生的课外学习,可以大大突破校园教学时间、场地、器材、人际交往等局限。充分利用课外时间宽松、空间广阔的特点,通过教师或家长的精心设计、组织和安排,可以让学生在多姿多彩的生活情境中,在多种多样的开放性实践活动中,在自觉自主的探究学习中,在自发自愿的合作交流中,享受“快乐数学”,感知“现实数学”,掌握数学知识技能,感悟数学思想方法,学会实践与综合应用。
3、结果评价的多元化
数学实践性作业的内容和形式决定了作业结果的多样性,教师不能再以传统的眼光来看待作业的结果,要用不同的尺子去衡量每一个学生,肯定每一个学生取得的成果,并适时地寻找机会为学生展示成果,要让学生能够及时地得到交流,使自己的思维和视野得以拓展。教师在评价学生的数学实践性作业时,一定要充分听取学生自己的表述,了解学生探究的过程,重视对完成实践性作业过程的评价,这样才能给予学生全面的评价。
二、数学实践性作业的主要形式
1、操作性实践作业
操作性实践作业是指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如试验、测量、制作等),根据学生在实践操作过程中得到的现象、实物、数据等进行分析、推理、判断或计算,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作业。在课堂学习中大多数学生都是观看教师的操作,以旁观者的态度参与学习之中,而操作性实践作业让学生走出驻足观赏,要求学生既要动手,又要动脑,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索规律。这样可以将学生兴趣激发、思维训练、能力培养融为一体,符合学生的心理需要,使知识充满着内在的“活力”。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之一是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自主参与,独立思考,更有效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与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得到培养。将原先教师的“权力”合理下放给学生,进而让学生主动探索,从而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2、探究性实践作业
探究性实践作业主要是指通过学生创造性的思维,建设性地提出解决现实问题的方法及策略的作业。要想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就是促使学生参与实践,使之带着问题自主探究。探究性实践作业,能让学生主动的参与调查、发现、实践、小课题研究等,让学生在操作实验、自主探索、大胆猜想、合作交流、积极思考中求异创新。在探究性实践作业过程中让学生经历一种茅塞顿开,柳暗花明的学习过程,体会那种经历后的喜悦心情。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上,这种需要特别强烈。”针对学生的这种心理,应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再通过自己的实践、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或途径,然后指导学生把自己探索的过程记录下来。这样不但能解决实际问题,而且能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创新意识的形成。
3、调查性实践作业
所谓调查性实践作业,主要指通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用数学的眼光来分析调查所得资料,从而进一步认识我们周围的世界,提出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建议性的方案或作业。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运用数学知识,我把课外作业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设计生活实践题,引导学生动手、动脑、自主探究数学问题,让学生用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方法去看待、分析、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从而使学生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当然,必须指出的是以上三种作业不是孤立的,它们之间是不可能截然分开的。学生在实践研究中需要操作、探索、调查,三者往往结合交替使用。所以说小学数学中的实践性作业的核心就在于想方设法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展开实践,逐步学会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实践性作业的设计
实践性作业,以实践为主要形式,强调让学生亲身经历,动手去做,使学生在各种实践活动中获得对于实际的真实感受。这种内心感受是学生形成认识,转化行为能力的原动力,也是他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健康发展的基础。在课程的指定领域中,教材中的知识往往是前人的积累,属于间接性知识,不利于研究性学习的开展。而实践性作业突出让学生亲自参与知识的发生形成的过程,体验知识形成这一过程的艰辛与愉悦,获得丰富的人生经历和体验。
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是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而积极探索并实施数学实践性作业是一个重要的切入口。让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发展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与社会的联系。从而进一步认识我们周围的世界,设计出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建议方案的作业,在这一过程中学会与人交流、交往,也会在调查过程中学到很多在学校在课本中学不到的课外知识。
让操作性实践作业、探究性实践作业和调查性实践作业相结合,知识性作业与创造性作业相结合,实现小学数学实践性作业的完整体系,使更多现实的、有趣的、探索性的数学学习活动成为数学学习的主要形式!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北师大出版社
2、《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师大出版社
3、《中学数学教材教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新
4、张玉珍的探索学生数学实践作业形式
5、廖俊芬的课程标准指导下,尝试数学实践性作业的研究
第三篇:宪法心得体会之论文 文档
宪法认识及心得体会之宪法监督
摘要: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在一国的法律体系中居于最高的法律地位和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我国现行的1982年宪法是一部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宪法,同时也是新中国建国以来制定得最好的一部宪法。但众所周知,任何一部宪法都不会自动实施来体现其价值与功能。要保证宪法的准确、有效实施,除了建立一些必要的政治性协调机制之外,还必须建立由专门机关监督宪法实施的法律机制,厉行宪法监督。关键字:法律地位 效力 机制 监督 制裁 完善
引言
岁月不居,日月如流。回想起刚开学之时,仍仿若发生在昨天,然而,转眼间一个学期就要接近尾声了。第一次接触宪法教材时,是在进入大三下半学期,当领到教材时,有点兴奋又有点担忧。兴奋的是可以学习国家的根本大法,自己一直对宪法抱有敬畏之心:担忧的是书中的内容很精辟,言简意赅,加上自己的学习能力有限,一看就马上意识到很多地方不能够真正的理解与掌握,最初的信心就在此时被打击了。事实上,一个学期下来,对宪法总会有或多或少的认识,虽然说这些认识可能很肤浅,但毕竟是个人的一种认知能力的表现。众所周知,宪法在一国法律体系中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但在实践中难免会出现违宪行为,如果放任这些情况的存在就会在很大程度上损害宪法权威。只有依靠宪法监督制度才能防范和纠正这些行为,从而确保宪法的最高地位。
(一)理论篇
在我学习的过程中,稍微略有所领略到了什么是宪法,对于这个概念,各位学者可谓是各有所见,众口莫辩,不过我印象最深的还是把宪法定义为调整国家与公民权利的根本法。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以规范和控制国家权力为核心内容,并以人权保障为终极价值追求。其次,宪法的产生与发展以及渊源、结构等,都是一个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国家性质以及国情的不同,又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宪法不同。诚然,宪法是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产物,它产生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制约权力的运行。宪法在整个法律体系中居于根本法的地位,它是诸法中最具权威性的社会规范。宪法及其实施的状况是衡量一个民主国家的法制是否健全的重要标志。然而宪法本身并不
能自动实施,再好的宪法,如果没有相应的保障监督体系和制度,也无非是一张写着人民权利的不能兑现的空头支票。为了保证宪法的准确、有效实施,世界各国都相继建立了比较完备的宪法监督制度。宪法监督是宪法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的宪法监督为宪法的有效遵守和以其他方式适用宪法提供了保障。最后,认识了宪法的基本价值:宪法确认主权与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宪法不断调整着权利、权利之间以及不同权力之间的制约、协调关系,从而推动宪政秩序的良性发展和进步;宪法促进了社会正义与社会发展。
通过学习宪法,我们可以知道宪法监督具有三方面的基本作用:(1)维护宪法秩序。在宪法实施过程中, 与宪法相抵触的法律,法规及行政命令等规范性文件及违宪行为普遍存在,建立宪法监督制度可以改变或撤消与宪法相抵触的法律、法规等规范性文件及违宪行为,从而保证宪法的根本法地位,使一个国家形成统一的宪法秩序。(2)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民主和人权是宪法最基本的价值取向,世界各国宪法都把保障人权列为主要内容,这就足见保障人权在宪法中的地位。宪法监督制度的建立,可以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体现宪法的价值取向。(3)维护宪法权威,促进宪政建设。我国的宪法监督制度在不断的完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宪政建设也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也要看到,在现实生活中,不同程度的违宪现象仍然存在,宪法监督制度还存在许多不完备的地方,宪法监督有待进一步专业化、制度化、法律化。
(二)实践篇
在房老师的课堂上以及教材内容中,我领略到了宪法制定与修改、宪法解释以及宪法监督一些程序与要求。首先,一个国家宪法的制定只有一次,以后的都只能叫做修改。其次,宪法解释能够明确宪法含义,保障宪法实施;补充宪法的缺漏;适应社会的变迁;通过违宪判断,维护法制的统一性。最后,宪法监督是促进宪法实施的重要手段,维护宪法根本法地位;巩固国家民主制度,保障个人自由与权利;保证国家法制的统一与完善;协调国家机关之间的关系。
事实上,我国现行宪法在总结我国宪法监督实践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发展需要,同时借鉴世界其他国家宪法监督的有益做法,对我国的宪法监督制度做出了新的规定,使我国的宪法监督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目前我国宪法监督制度的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四方面。
1.从监督主体来看
我国宪法监督属于代议机关监督体制。全国人大和全国人大常委会拥有监督宪法实施的职权,同时全国人大各专门委员会有协助全国人大及常委会进行宪法监督的职责。现行宪法增加全国人大常委会同为宪法监督机关的规定,使宪法监督活动更具经常性和规范性。
2.从监督对象来看
全国人大及常委会的监督对象包括法律,法规,行政命令等规范性文件及行政机关,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活动。他们的监督工作分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两个方面,通过听取工作汇报,开展执法检查,进行个案监督,质询组织特定问题调查委员会等方式来进行监督,监督范围十分广泛。
3.从监督内容来看
建立了自上而下的逐级监督的监督体系。现行宪法规定:
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有权改变或者撤销全国人大常委会不适当的决定; b.全国人大常委会有权撤销国务院制定的同宪法、法律相抵触的行政法规、决定和命令,有权撤销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家权力机关制定的同宪法、法律和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地方性法规和决议;
c.国务院有权改变和撤销各部委发布的不适当的命令、指示和规章,有权改变或者撤销地方各级行政机关的不适当的决定和命令;
d.县以上地方各级人大有权改变或者撤销本级人大常委会不适当的决定; e.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有权撤销本级人民政府的不适当的决定和命令,撤销下一级人大的不适当的决议;
f.县级以上的地方各人民政府有权改变或者撤销所属各部门和下级人民政府的不适当的决定。4.从监督方式来看
规定了事前监督和事后监督相结合的监督方法。事前监督指的是宪法监督机关在监督对象制定的法律,法规和法律性文件等生效之前对其合宪性进行审查的监督。事后监督指的是宪法监督机关在法律,法规和法律性文件等颁布实施后,或在特定行为产生实际影响后对其是否合宪进行审查的监督。现行宪法规定的“自治区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
例须报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后生效;自治州、自治县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须报省或自治区的人大常委会批准后生效,并报全国人大常委会备案。“批准后生效”和“备案”显然是一种事前监督的监督方法。现行宪法规定的“全国人大常委会有权撤销国务院制定的同宪法、法律相抵触的行政法规、决定和命令,有权撤销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家权力机关制定的同宪法、法律和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地方性法规和决议”。“撤销”显然是一种事后监督的监督方法。
(三)完善篇
综上所述,可以发现我国宪法监督制度存在以下几方面的缺陷:
1.缺乏完善的宪法监督程序及相关规定。宪法监督程序是宪法监督能够有效施行的必要步骤,程序性规定对于实体性规定内容的实现是不可或缺的,但现行宪法虽然规定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有权监督宪法的实施,这种监督权的具体行使程序宪法未做出具体规定,因此宪法监督缺乏可操作性,难于运作,实践时遇到极大困难。我国的宪法监督程序仍有待进一步完善。
2.缺乏专任的宪法监督机关。虽然我国现行宪法规定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是负责监督宪法实施的专门机关,但事实上,全国人大及常委会作为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其主要职能是制定法律,并不负责法律的具体适用及执行。并且宪法监督是一项专业性,技术性很强的工作,而全国人大及常委会会期短,职权多,在没有其他外界因素推动的情况下,它自身不可能主动发现并裁决违宪案件。因此,建立专任的宪法监督机关,保障监督的制度化和经常化势在必行。
3.宪法监督权享有主体模糊不清。根据现行宪法第62,67条规定,全国人大及常委会负责监督宪法实施,另外根据现行宪法其他条款及立法法的相关规定,国务院,地方国家权力机关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也享有一定程度上的宪法监督权。然而事实上,从严格的法律规范出发,他们都没有宪法解释权,该权力仅属于全国人大常委会。宪法解释权的享有是宪法监督权享有的基本前提,没有宪法解释权就无法审查规范性文件是否与宪法相抵触。因此,上述规定不仅使宪法监督权主体模糊不清,而且在实践中不具有可操作性。
4.违宪审查制度较为薄弱。违宪审查是指由特定的国家机关依据特定的程序和方式对宪法行为是否违反宪法进行审查并做出处理的制度。尽管不能把违宪审查和宪法监督这两个概念完全等同起来,但建立行之有效的违宪审查制度是监督并保障宪法实施的重要
手段。现行宪法规定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监督宪法的实施,但实际上他们只对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规范性文件进行合宪性审查,并不包括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法律。由他们来裁决自己通过的法律违反宪法,显然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因此,我国的违宪审查制度较为薄弱。
5.缺乏具体,严格的违宪制裁措施。违宪的制裁措施是宪法监督的核心内容,没有制裁措施,会削弱宪法的效力和权威性。现行宪法虽然对违反宪法的法律法规等规范性文件及行为的制裁措施有所规定,如:撤消违宪法律法规,不批准违宪法律法规,罢免违宪责任者职务等,但都不是很具体,并且不具备严格意义上的制裁性,实践操作性不强。从而导致违宪制裁措施的制裁性或惩罚性不够强,使得宪法监督缺乏应有的强制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宪法监督的权威。
鉴于我国宪法监督制度存在以上缺陷,所以为了保证现行宪法的全面贯彻实施,维护宪法的权威,我们必须进一步完善宪法监督制度,尽快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宪法监督制度。目前,我们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完善宪法监督的程序。宪法监督程序作为宪法监督机关在行使宪法监督权力过程中,必须遵循的方式与步骤,应在一国宪法中有具体的规定,它应适应具体的实体内容,对每个环节中宪法监督权力如何行使提供规程。结合我国当前的宪法监督体制,和借鉴有关国家宪法监督程序的设计,我国宪法监督程序应针对不同的审查内容,做出不同内容的设计。
2.建立专任的宪法监督机关。我国是“议行合一”的政治体制,全国人大及常委会拥有监督宪法实施的职权,是我国宪法监督的专门机关,但就他们的法律地位和职权来说,并不是专任监督宪法实施的机关。由于全国人大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不能在全国人大之上设立专门的宪法监督机构。因此,可以借鉴法国的宪法监督模式在全国人大常委会下设宪法委员会专施宪法监督之责。宪法委员会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受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领导。它在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规范性文件颁布之前对其进行初步审查,并就有关问题及时提出建议和意见;监督国务院及所属机关,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的执法活动是否符合宪法等。宪法委员会这一专任宪法监督机关的设立,将会进一步加强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宪法监督职能,使其能够更好地发挥宪法监督的作用。
3.制定专门的《宪法监督法》。我国现行宪法对宪法监督的有关规定并不是十分详细,应制定专门的《宪法监督法》,对宪法监督专门机关的组成、职权、和监督内容、监督程序等进行具体的规定,使宪法监督实施进一步规范化,法律化。
4.建立和健全宪法诉讼制度。在许多情况下,一个国家的法律制度往往是不完备的,总会有一些宪法权利得不到部门法的具体保护,再者,任何权力和权利都有被滥用的可能,而对此最有效的监督与制约机制莫过于通过诉讼来进行制裁。
5.应该在宪法中明确规定违宪审查制度。所谓“违宪”是指国家制定的法律,法规或规范性文件,以及国家机关,武装力量,各政党,各社会团体,各企事业单位所做出的决议,决定或所进行的活动同宪法精神或宪法条文相抵触相违背。
目前我国宪法只规定了对立法的违宪审查而没有规定对违宪行为的审查,也没有规定全国人大及常委会是否可以对自己的立法进行违宪审查。存在一定的缺陷。建立违宪审查制度的目的就是通过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违宪审查、纠正机制,保障宪法监督的真正贯彻与实施,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及自由。完善我国的宪法监督制度,必须把违宪审查制度置于首要的地位。它能体现国家根本法的最高法律地位和最高法律效力,从而维护其严肃性和权威性。
6.加强和改善党对宪法监督工作的领导。首先,要区分党的职能和国家职能的界限,党同国家机关的性质不同,职能不同,党的决策不能代替人大的决策;其次是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严格遵守执行宪法监督制度。我国宪法规定,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事业组织以及每一个公民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所以一方面党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对宪法监督工作进行领导,另一方面党要按照宪法和法律开展活动。这样既有助于理顺党政关系,也有助于完善我国的宪法监督制度,推进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和法制建设。
7.加强对违宪责任者的制裁。由于我国宪法规定中缺乏严格具体的违宪制裁措施,所以我国宪法监督制度应加强对违宪责任者的制裁,尤其是要明确这种尤其是要明确这种责任的政治后果,并对其法律程序做出具体规定,使违宪责任者真正地承担宪法责任,从而使公民的基本权利得到有效保障。
结束语
总之,宪法监督是当代宪法与宪政制度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它的发展与完善对于
我们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直接意义。为完善我国的宪法监督制度,可在全国人大或全国人大常委会之下设立宪法委员会,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最高监督权,由宪法委员会进行各种具体的经常性的监督宪法实施的活动。它受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并向它们报告工作。制定专门的《宪法监督法》,对宪法委员会的组成,职权,监督内容,监督 程序做出明确规定。从而建立和健全一整套完善的,可行的,行之有效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宪法监督制度。从而推动宪政秩序的良性发展和进步,促进了社会正义与社会发展。
参考文献:
[1]胡锦光 韩大元主编:《中国宪法》[M] 法律出版社,2007 [2]蔡定剑主编:《宪法实施的概念与宪法施行之道》[J] 中国法学 2004.(1)[3] 陈云生主编:《宪法监督司法化》[M]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4] 陈云生主编:《宪法监督的一般理论体系》[M]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5] 陈云生主编:《走法治必由之路——论宪法和法律监督的制度化》[J] 比较法 研究,1997
第四篇:司考宪法复习之选举法
选举法是历年司法考试重要考点之一,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2012司法考试选举法易混淆知识点汇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注意直接选举与间接选举的分界。读者可作这样的记忆:县级以下(含县级)直接选举,县级以上(不含县级)间接选举。此处选举是指选举人大代表,而非国家机关工作人员。
2、注意第26条第2款精神病患者是有选举权的;注意第6条第3款规定的旅居国外的中国公民可参加原籍地或出国前居住地的选举的条件:(1)县级以下人大代表选举;(2)选举期间在国内。
3、准确掌握各级别人大选举的主持者为谁:地级市以上人大选举由本级常委会主持,县、乡两级人大选举由选举委员会主持。不设区的市、市辖区、县、自治县的选举委员会受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领导。乡、民族乡、镇的选举委员会受不设区的市、市辖区、县、自治县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领导。省、自治区、直辖市、设区的市、自治州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指导本行政区域内县级以下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选举工作。注意上级人大常委会对下级选举的“领导”与“指导”不同。
4、第10条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具体名额,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依照本法确定。设各级人大代表名额的确定机关、备案机关:区的市、自治州和县级的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具体名额,由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依照本法确定,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乡级的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具体名额,由县级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依照本法确定,报上一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
5、严格执行城镇与农村人大代表所代表人口数之比为1∶4的有以下几个级别的选举:(1)自治州、县、自治县(有例外,见第12条第2款县、自治县行政区域内,镇的人口特多的,或者不属于县级以下人民政府领导的企业事业组织的职工人数在全县总人口中所占比例较大的,经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决定,农村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同镇或者企业事业组织职工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之比可以小于四比一直至一比一。);(2)省、自治区;(3)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选举。
6、不执行以上比例的有:直辖市、市、市辖区(第13条直辖市、市、市辖区的农村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应多于市区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仅概括规定不相等比例。
7、注意第12条第2款调整比例的有权决定机关:省级人大常委会。县、自治县人大中,每乡镇至少有一名代表。
8、直接选举的选区划分标准:选区可以按居住状况划分,也可以按生产单位、事业单位、工作单位划分。注意每一选区的代表人数:选区的大小,按照每一选区选一名至三名代表划分。
9、选民登记后迁出原选区的:直接列入新迁入的选区的选民名单。精神病患者有选举权,但不能行使选举权利的,不列入选民名单。
10、有关对选民名单不服的救济程序:(1)申诉;(2)选举委3日内作出决定;(3)不服选举委决定,在选举日前5天向选区所在地基层法院起诉;(4)法院实行一裁终局制。注意上述有关3日与5日的期间规定。
11、第29条规定代表候选人的产生。有权推荐代表候选人的有:(1)各政党;(2)各人民团体;(3)选民或代表10人以上联名。
12、无论直接选举,还是间接选举,均实行差额选举制(第30条第1款)。
13、直选与间选的差额比例(第30条第2款由选民直接选举的代有候选人名额,应多于应选代表名额三分之一至一倍(直接);由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上一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候选人的名额,应多于应选代表名额五分之一至二分之一(间接))。
14、注意间接选举的代表候选人资格(第32条):不限于本级人大代表。
15、务必掌握直选与间选的主持者(第34条在选民直接选举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时,选民根据选举委员会的规定,凭身份证或者选民证领取选票。各选区应当设立投票站、流动票箱或者召开选举大会进行选举。投票选举由选举委员会主持。第35条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在选举上一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时,由各该级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主持。)
16、直选与间选均采用无记名制(第36条第1款)。
17、投票种类(第37条):(1)赞成;(2)反对;(3)另选其他选民;(4)弃权。
18、委托投票(第38条选民如果在选举期间外出,经选举委员会同意,可以书面委托其他选民代为投票。每一选民接受的委托不得超过三人。)与代写选票(第36条第2款选民如果是文盲或者因残疾不能写选票的,可以委托他信任的人代写)。委托投票须经选举委员会同意,不同于代写选票。
19、重点掌握无效投票与作废投票情形。第40条每次选举所投的票数,多于投票人数的无效,等于或者少于投票人数的有效。每一选票所选的人数,多于规定应选代表人数的作废,等于或者少于规定应选代表人数的有效。第41条在选民直接选举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时,选区全体选民的过半数参加投票,选举有效。
20、掌握第41条当选代表所需票数(选区全体选民或全体代表之过半数)。须注意的是在直接选举中,只有在选区全体选民的过半数参加投票时,选举方为有效。所以,对某人是否当选,首先应认定该选举是否有效,然后再看其得票数。
21、监督、罢免单位确定:第43条全国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受选民和原选举单位的监督。选民或者选举单位都有权罢免自己选出的代表。
22、各级有权提出罢免请求或罢免案的主体:第44条第1款对于县级和乡级的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原选区选民三十人以上联名,可以向县级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书面提出罢免要求。第45条第1款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举行会议的时候,主席团或者十分之一以上代表联名,可以提出对由该级人民代表大会选出的上一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罢免案。法律|教育|网在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主任会议或者常务委员会五分之一以上组成人员联名,可以向常务委员会提出对由该级人民代表大会选出的上一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罢免案。罢免案应当写明罢免理由。
23、监督、罢免代表的投票规则:第47条罢免县级和乡级的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须经原选区过半数的选民通过。罢免由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出的代表,须经各该级人民代表大会过半数的代表通过;在代表大会闭会期间,须经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的过半数通过。罢免的决议,须报送上一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
第五篇:实践性作文
实践性作文•“寻觅春天的踪迹”教案设计
作者:张金中学李月桂 初中教研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3111 更新时间:2008-3-27 [适用年级与时间] 八年级,3月下旬
[写作目标与重点]
1、热爱春天,体验春天。陶冶情操。
2、学会观察,能抓住景物主要特征,能通过联想和想象加深对自然的理解与人的沟通。
3、学会在观察与欣赏过程中与他人交流,把观察的景物和内心感受,说给别人听,在此基础上写一篇作文。
4、通过寻觅春天的踪迹,培养学生关注自然,关注环境的责任感。
[课前活动与要求]
1、把全班同学分成四个小组查找有关资料:
⑴注重搜集“二十四节气歌”,搜集当地的有关谚语,同时细心观察物候变化; ⑵选择两种植物或动物“跟踪”观察,逐日记录;
⑶搜集有关赞春的诗歌、散文、绘画等,办一期以“春天的赞歌”为主题的手抄报。⑷组织全班同学利用双休日春游,宣讲好一些安全隐患。
3、选出一名主持人、一名记分员及三名评委。(两名老师,一名学生)
4、多媒体课件。
[课堂指导与写作] 课时:3课时。
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播放有关春天美景的录像片段,激发学生热爱春天,然后播放《春天在哪里》的歌曲,教师顺势引导:春天在哪里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寻觅春天的踪迹。
二、知识竞赛(此环节把全班分成四个小组来完成)
1、忆春(此环节为抢答)
师:古往今来,有多少吟咏春天的诗词曲文,有多少描绘春天的美丽画卷,有多少歌唱春天的赞歌,让后人难以忘怀。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点击记忆的屏幕,以竞赛的形式呈现给大家吧。
各小组选出本小组的五名参赛选手答题。
⑴主持人讲清答题规则:
当主持人读完题并宣布“开始”时,第一位举手的优先答题。第一位选手答不正确或答不完整,其他选手可依次进行补充,答对一个得10分,答错不得分,都答不对时作为观众题。⑵可设置以下类型题目: ①背诵有关写春的诗、词、典; ②说出有关写春的散文及作者;
③多媒体展示有关绘春的名画,让选手说出此画的画名及绘画者; ④唱一唱有关春天的歌曲。
2、赏春(此环节为必答题)
以小组为单位,每小组派一名朗读水平最高的选手,自选写春的散文配乐朗诵,全班同学闭目感受,评委酌情给分。
3、展春
展示课前准备的活动成果,评委根据展示结果评分。四小组都有此三项。
⑴展示编辑的“自然日志”;
⑵展示你对一植物或动物的“观察日记”,摘取片断全班交流。⑶展示所办手抄报。
4、话春
每小组派二名选手,说一说“我心中的美景”,谈自己独特的感受,评委酌情给分。
5、探春
⑴以小组为单位探究“春”的双关意义:“春”仅指自然界的春天吗?还赋予它有什么新的含义? ⑵全班交流。各小组派代表发言,评委酌情给分。
三、统计评选比赛结果,发奖。
四、小结
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了解到大家有很强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像力,相信大家的写作能力更不逊色!
第二课时
(一)学生以《我心目中的春天》或《在这个不寻常的春天里》为题任选一题作文。
(二)写法指导:
1、要写得具体。写自己感受最深、记忆最深的景物,以一定的顺序,细细描绘,让人触之可感,读之有味。
2、要有自己独特的感受,人云亦云的文章,是没有生命的。哪怕是同一个景物,不同的人亦有不同的感受,全在于自己的观察与审美,但最重要的就是要有独特的体会。
3、文章要尽量写得生动。让平铺直叙的文章来一点变化,重要的是要使你描写的景物在读者心中留下一幅美妙的图画。
4、写文章还要注意条理,东一榔头,西一棒锤,会让人不知所云,对描写的顺序要进行合理的安排。
(三)学生习作。
[练后评改与评讲]
第三课时
(一)评改方式、方法
1、方式:以小组为单位,每组指派一名组长,同学交换互改,如遇到疑难,可全组讨论订正。
2、方法:⑴修改:增、删、调、换、补
⑵旁批:评价优点,指出缺点,提出修改方案。
⑶总评;概括中心十指出优点十点明不足。
(二)评改要求、过程
1、要求:⑴态度认真,字迹工整。
⑵修改详尽,指导性强。⑶评价准确,有理有据。
2、过程:⑴读第一遍,修改病句与别字。
⑵读第二遍,修改结构。
⑶读第三遍,抓住本次训练重点,指出局部的优缺点(包括词、句、段)。⑷写总评。
(三)评讲方式、方法及过程
1、各组长汇报评改情况,谈评改感受。
2、选取中等水平的作文一篇,全班共同点评。
3、教师综合评改中的优缺点。
4、欣赏佳作。
5、换回作文本,写改后体会或重写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