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声乐教案(三)
声乐教案
(三)一
课 题:声乐理论
二 教学目的:通过讲解,使学生初歩了解正确的歌唱概念,逐步培养良好的歌唱习惯
三 教学内容:歌唱的基本要素 正确的歌唱姿势 良好的歌唱状态
人声歌唱的基本要素包括呼吸、发声、共鸣和语言四个部分。呼吸是动力,气息冲击声带发出声音,这声音经过共鸣腔体把它加以扩大和美化,而形成动听的歌声。在歌唱活动中,呼吸、发声、共鸣这三者是同时出现的有机结合的统一体。这三者的关系是这样的:如果没有呼吸,没有共鸣,嗓子的运用也不存在。只有用上歌唱所需要的呼吸,歌唱所需要的共鸣,嗓子才能唱出歌唱所需要的声音。我们在歌唱的时候不能只考虑一个问题,如只想练呼吸,其他问题不想,如果没有其他因素的辅助,你很难断定你唱得是对还是不对,对到什么程度,为什么是对的,或者错是错到什么程度,为什么是错的,怎么才是最合适的,要从最后的音响来判断。简单地说,绝不会出现这种现象!你用的共鸣是好的,嗓子也对,就是呼吸不好。这是不可能的。要是对就全对,有一个部分不对,其他两个也好不了,这三者是统一体。歌唱乐器还有一个区别于其他乐器所独有的特点就是语言。自然界各种动物都能发出声音各异的鸣叫,各类乐器也能奏出美妙的音乐,但是,只有歌唱乐器能够发出带有语言的音乐来,而其他任何乐器都不能发出带有语言的音乐。因此,语言是人类歌唱所独有的特点,它使歌唱艺术在传情达意上独具特色。歌唱的四个基本要素有着内在的密切联系,在歌唱时,四者是一个整体,不可分割。
歌唱是通过音乐与语言来传达感情的,歌唱语言与日常生活语言在发音上是有区别,歌唱对人声的要求在音乐方面,要能高能低、能长能短、能大能小,还需要声音连贯,完成声音的线条。所以要求歌唱的发音比生活中发音的共鸣要丰富得多。因为我们人声是在各个元音上延长的,所以这区别主要表现在元音的发音上(当然歌唱时子音也要相应的夸张)。一般说,生活中元音在口腔内形成,而歌唱时元音除口腔外更要加上口腔后部的喉咽腔与整个能带动的腔体来完成。生活语言的扩大与美化的程度的不同也就构成了从说唱、室内乐,直到大舞台的歌剧演唱等各种不同的演唱形式在发声上的主要区别。我们既要改变语言的元音以利于歌唱,又要使歌唱的元音清晰去接近语言,把语言艺术与音乐艺术更好的结合起来以表达歌曲的内容。第二,歌唱训练的特点——乐器制造,用语言传达感情是声乐的一大特点,是其它器乐所没有的。在技术训练方面,歌唱训练除与一般乐器训练有很多共同点外,它还有一个很大的特点,那就是:一般乐器是现成的,而歌唱“乐器”则需要我们自己制造。我们要通过艰苦的练习,把我们每人身上的呼吸、发音、共鸣(包括语言方面的)等因素协调起来,从自然状态到必然状态,在人的意志支配下,使诸生理机能得以充分发挥。所以我们说,歌唱训练的过程,很大部分是“乐器”制造的过程。制造和演奏这个“乐器”,可以说就是我们歌唱发声的全部内容。第三,要准备全身心的投入歌唱。内心有强烈的歌唱欲望,身体处于竞技状态,消除一切杂念和干扰。过分紧张和过分松弛,都会有损良好的歌唱状态。我们要从精神到肌肉都非常振奋地进入歌唱。第四,发音训练也要有个整体的概念。有了上面所说的歌唱准备,呼吸就能深而不坠,喉器就放下而不压,共鸣腔就能打开而不撑,声门活动就能自如,共鸣才能充分发挥,泛音才能充分获得(这即大家常说的气深位置高)。再加上自如的吐字,这些就是正确的发声状态。可见,正确的发声,是呼吸、声门、共鸣以及语言诸因素共同协调配合而成的,它们也是互相牵制的。没有任何一因素在发声中单独存在的。发声训练也就是养成以上所谈的这些因素配合起来的良好习惯。我们的训练过程无论从呼吸入手也好,从共鸣位置入手也好,最终都应是使整个歌唱机体处于最好的歌唱状态的积累。训练过程中只注意某一点和过分强调某一方面而忽略整体概念,对发声训练是很不利的。第五,声区问题。声区是客观存在的,人声本来就有真声(声带的全振)和假声(声带的边缘振动)两个机能存在,恰恰是这两个因素适度的、巧妙的混合,我们才获得了宽广的音域,这音域大大地超越了生活语言所需要的范围。真假声混合的程度,是随音高的变化而变化的。音越高,假声的成分就越多,头腔共鸣就越丰富;反之,往低去则真声就越多,胸腔共鸣的成分也就越多。然而,不是整个歌唱音域中所有的音高都易于得到应有的真假声平衡的。较高的音假声成分多,较低的音真声成分多,这是容易做到的。但从低到高之间的那段过度音区是难于掌握的,原因是这段音域中的每个音真假成分在混合上的变化非常大,因此只有找到合适的比例时,才能使音区统一。这一点是初学者所最不容易掌握而又必须付出相当大的精力和耐心来雕琢的。这就是一般所说的换声区问题。当然,在声区问题上的说法很多,有人说有一个声区,有人说有两个声区,有人说有三个„„因为真假声的比例从低到高的每个音都是不一样的,所以我认为把每个音都称做一个声区也未尝不可。问题在于必须承认这客观存在的变化,看到真假声的混合在每个音高上都在进行着适当的调整,正因为由于这样的调整,才构成了声音从低到高的一致。第六,歌唱技巧的应用。它与绘画中对色彩的理解和应用是相同的,掌握的越熟练,应用中选择的范围就越大,适应的能力就越强。有关这个问题,涉及面很广,也是我们在校期间声乐学习的主要内容,在此就不一一阐述了。但是,技巧是为内容服务的,内容寓于技巧之中,歌声因此才具有生命力,才有价值。技巧使内容深刻了,而内容又使技巧充实了。最后,必须谈及的是,歌唱不仅是文字与音符的组合,更重要的它是用来表达和交流思想的。因此,我们要求歌唱者不仅要掌握完善的发声技巧,还必须具备音乐和文字及其他各方面的修养,要注意生活的积累。内心越充实,表现出来的内容则越丰富。总的来说,从训练到演唱,就是发展一切好的、积极的因素,排除一切消极的因素,以获得一个解放了的声音。这是最低的要求,也是最高的要求。初学者是如此,大演唱家也是如此。
下面和同学们探讨一下初学者几个必须注意的方面。
1.良好的歌唱姿势。要成为一个好的歌者,在开始学习歌唱时就必须注意有一个正确的姿势,因为正确的姿势会直接影响歌唱时的呼吸是否正确,也就是会影响到发声器官各部分的有机配合。比如有些同学歌唱时, 驼着背发声,这样会使胸部挤压,气息无法通畅地在体内流动;有些同学一唱歌就喜欢翘下巴,这样会造成颈部松弛,咽壁肌肉无力,给唱高音带来困难,同时也阻碍共鸣腔内声音的发射;还有些同学对深气息的概念不完全理解,一唱歌就鼓小腹,这样会造成气息停滞、下压僵持,即破坏气息的支持。
正确的站立姿势应该是重心在前半个脚部分。吸气的支点一定要建立在腰部分,然后再去体会最后反拉力的作用。因为腰部需要你主动去扩张或向下拉力,才会产生一个力,然而小腹与横隔膜由于受到腰部支点向下拉的作用,自然会产生一种对抗。如果仅把支点放在前面。也就是小腹。那时腰部就很难起到控制气息的作用。试想一下,是靠前后腰腹的力量控制气息更有效。还是只靠小腹局部的力量更有效呢?
2.弱声练习法在歌唱中的作用 有一些声乐学生,歌唱时会盲目追求音量。其实学生听起来大的声音,不一定是正确的。因为这种声音在口腔内部是散的,位置也比较低,又缺少共鸣。那么,怎么才能利用科学的发声方法建立一个通畅有序的歌唱状态呢?我认为用弱声练习的方法,比较容易找到放松的感觉。任何一种唱法,只有松弛才会产生美感。在做这个练习时,最好用哼鸣练习,在练好闭口哼鸣和开口哼鸣的基础上,就可以用哼鸣练习带其他母音的发声练习,每天也要做一些张嘴练习,笑肌抬起露出上齿,微露下齿为最好。这样的口腔状态,从发声学上讲是正确的。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先做到外面打开是其一,关键是体会由内向外张开是最重要的。不要形成喇叭状态,外面大,里面小,那样就很难获得声音的通畅了。
在这个练习过程中,还要用另外一个思维去考虑倾听声音的位置。声音的位置是随着音高不断发生变化。由前向后移动。移动的速度要由老师的耳朵来判断。在移动至高音区时,应适度的提起软腭,因为软腭的提起是唯一能产生高音的通道。从嗓音结构上讲,不可能会从牙齿后面产生高音,只有在软腭提起时,带动后咽壁的拉力、口腔后部形成拱门状态,才会具备鼻头腔共鸣,高音才会是松弛的,同时产生振撼力。
有的学生会问:“弱音练习会不会声音小了?”“将来放不出来?”其实不是!用很大的声音喊是很难找到放松的感觉。相反,用小的声音就很容易找到。就是说,歌唱要建立自己的声线通道,应该是在完全放松的基础上,让声音更有效的释放出来。因此,弱音练习只是一种手段,得到通畅优美的声音才是目的。
3.咽部力量在歌唱中的作用
在开口音练习的过程中,要密切注意声音移动的位置。移动的位置大了,声音会虚,移动距离小了,声音会挤。在做这个练习时,一定要做到定点歌唱。在中间的声音,起音也要在中间,这样才能把握声音的准确性。把握了声音的准确性后,再去体会唱高音时利用软腭提起带动咽壁的力量,形成强大的拉力作用,使高音具备穿透能力,产生振撼的感觉。
如何适度地运用咽音是关键。全部拉紧咽壁演唱,声音会过硬过亮,缺少歌唱性。用少了咽音的力量,声音会空洞,没有支点和拉力的感觉。我个人认为咽音在歌唱中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但是过多地拉大拉亮,效果并不理想。那样会缺少本人真声的魅力。柔韧性不够,灵巧性不突出,如果能够根据歌曲不同力度的需要。适当运用咽壁力量,那么,在演唱中会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
第二篇:声乐基础训练教案(三)
选修课——声乐基础训练 教案
(三)课时:一课时
授课年级:高一年级
1、教学理念
让学生了解声乐的发展与特点,了解歌唱者自身这个“人体乐器”的构造与动能,要了解歌唱时的姿势,要了解人声的分类,知道自己是属哪种类型的声音?是属于哪个声部的?了解了这些知识,再进行歌唱训练,学生便有了一定的相关理论底蕴、理解能力、辩断能力、内心感受,歌唱训练必然有可喜的收获。
2、教学内容
①声乐的发展与特点 ②歌唱的发声器官 ③ 歌唱的姿势
一、导入新课
学习①声乐的发展与特点
②歌唱的发声器官 ③ 歌唱的姿势
二、文摘选读(5-10分钟)
选读本周与学生息息相关的教育、社会方面等问题。
三、歌唱训练
1、全体同学起立练声
1
hu hu hu hu a e i o u ma me ni no nu ———
所有母音应放松嘴唇,才能获得更多共鸣。要往后腔体吸着唱,待体会到“声在腔中响”时,再检查字是否清晰,声音是否明亮,共 3531353113531
鸣是否丰满,歌声是否通畅。当然,这是需要长期的训练才能达到的。
2、将练声感受带入歌曲中
本节课采用音域平稳、中声区多、字少,旋律慢的歌曲《我和我的祖国》进行歌唱练习,提请学生注意体会歌唱的状态。
四、回顾旧课
自由回答,上节课的训练题
五、课程小结
通过唱、听、学、练等综合学习和训练,初步掌握了声乐学习、声乐教学、声乐训练中理论与技巧组织的相关知识,为演唱作品打下较为扎实的基石。
六、布置作业
复习题
1、识记:各个时期的声乐发展情况(“美声”、“民族”、“通俗”)
2、识记:了解人声器官与歌唱姿势
第三篇:声乐教案
声 乐
第五课:发声技巧-呼吸训练
11幼教2 2011.9.27 钢琴
讲授、示范、练习
通过呼吸训练,加强学生的气息控制能力,让学生体会横隔膜控制呼吸的作用,体会气息的支撑点,使学生能更好地运用到歌唱中去。
解决中、低声区的声音虚弱而漏气和中、低声区的声音过重,高音纤细、虚弱的问题
歌曲演唱《花非花》
一、教学过程
(一)呼吸训练(1)慢吸慢呼
4/4 x x x o |-|-|| 吸| o o || 吸停 呼(3)快吸慢呼
4/4 x o----吸 停 呼
训练目的:加强横隔膜的支持、保持和控制的能力。通过连续不断地运用正确的呼吸发声方法进行练习,使呼吸肌肉自然地成长健壮,逐步增长歌唱的呼吸力度和呼吸深长,训练横隔膜的有力伸缩、自如地控制气息的机能,以增强对声音的控制能力。
(二)发声练习:
(1)打开喉咙稳定喉位训练
(a)2/4 5 4 3 2 | 1 2 3 4 | 5 4 3 2 | 1 - ||
u u a a a
(b)2/4 5 5 ·| 3 3 · | 1 1 · ||
u o u o u o
训练方法和要求:
1、同无声的呼吸训练结合起来,用气息支持发声。
2、同打开喉咙(打哈欠的状态)的练习相结合。
3、喉头稳定、喉部肌肉放松,母音清楚、准确、声音均衡连惯。
4、练习1和2,由u 过度到 o母音时,喉、咽腔打开的状态不变,只是嘴由小圆形张开得稍大一些。
(2)连音练习
5 6 | 5 4 3 2 | 1 || mi ma 训练目的:使气息均匀支持,声音连惯流畅。训练方法和要求:
(1)注意呼吸、发声的协调配合,起音及声音都要做到气息均匀的支持。一口气唱完。
(2)母音准确清楚,母音或音节的转换过度要保持均衡,圆滑而无痕迹的连接。
二、课堂小结: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领会无声呼吸训练横隔膜的有力伸缩、自如地控制气息的机能,以增强对声音的控制能力。打开喉咙稳定喉位训练使喉头稳定、喉部肌肉放松,母音清楚、准确、声音均衡连惯。
三、课后作业:每天15分钟运用正确准确的呼吸方法进行发声练习。
第四篇:少年宫声乐教案
《爱的人间》
(一)教学目标:
1、能用 柔 美、连 贯 的 声 音 演 唱《爱 的 人 间》并用真 挚 的 情 感 来 表 现 歌 曲,2、理 解 歌曲所表现的内容,在丰富的音乐表现形式中感悟“爱”的主题。
3、关注弱势群体,感受到社会之爱,乐于表现对他人的关爱。教学重点:
1、用柔美连贯的声音演唱歌曲。
2、通过听、朗诵、唱、动的等音乐活动,体验人与人之间互相关怀的美 好 情 感,懂得应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人生。教学难点:
能正确演唱歌曲中的后十六分音符、附点、休止符等。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钢琴等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二、导入
1、视频欣赏美丽的自然风光图
(让学生感受拥有一双明眸,可以看尽世间美好景物的幸福)
2、情境体验,闭目感受盲人的生活世界。九月开学季,老师你们准备好了吗?(体验盲人生活的黑暗、无助,与自己形成对比,让学生萌生关爱残疾人的爱心与责任心,从而引出歌曲《爱的人间》)。
三、新歌教学
(一)介绍歌曲曲作者及歌曲背景
(让学生对作者和作品都有所了解)
(二)反复聆听歌曲
1、初听歌曲,感受歌曲情绪。
(通过听录音范唱,感知歌曲的拍号、速度、情绪,感受盲童的内心世界)
2、朗读歌词
(引导学生进入歌曲的意境中,感受歌词的美,培养学生朗诵的能力。)
3、教师范唱,学生思考歌曲可以分为几部分(通过反复听赏,感知相似乐段的不同之处,感受歌曲各部分不同的演唱情绪)
(三)学唱歌曲
1、随琴齐唱,找出难点。
2、解决难点(采用划拍法、画线条法、教师范唱法、跟琴模唱法、手语代替法等方法引导学生正确演唱歌曲中的后十六分音符、附点、休止符感受歌曲旋律)
3、歌曲处理,多种形式巩固歌曲。
(通过不同形式的演唱、表现歌曲,尽情抒发学生内心的爱,提高学生合作、参与的积极性)
《爱的人间》
(二)教学目标:
1、能用 柔 美、连 贯 的 声 音 演 唱《爱 的 人 间》并用真 挚 的 情 感 来 表 现 歌 曲,2、理 解 歌曲所表现的内容,在丰富的音乐表现形式中感悟“爱”的主题。
3、关注弱势群体,感受到社会之爱,乐于表现对他人的关爱。教学重点:
1、用柔美连贯的声音演唱歌曲。
2、通过听、朗诵、唱、动的等音乐活动,体验人与人之间互相关怀的美 好 情 感,懂得应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人生。教学难点:
能正确演唱歌曲中的后十六分音符、附点、休止符等。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钢琴等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二、谈话导入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同学们不但能了解这首歌的一些相关知识,还能体会这首歌要表达的情感。
三、练习唱歌
(一)学生自己唱一遍,了解学生对这首歌的熟悉程度。
(二)反复聆听歌曲
1、教师范唱,学生思考歌曲可以分为几部分
(通过反复听赏,感知相似乐段的不同之处,感受歌曲各部分不同的演唱情绪)
(三)学生唱歌曲
1、随琴齐唱。
2、解决难点(采用划拍法、画线条法、教师范唱法、跟琴模唱法、手语代替法等方法引导学生正确演唱歌曲中的后十六分音符、附点、休止符感受歌曲旋律)
四、拓展
1、欣赏舞蹈《千手观音》片段,领略残疾人的精彩人生。
2、爱的升华—感受“人间大爱”。
3、学习手语表演《感恩的心》,让“爱的人间”到处充满“感恩的心”。(通过让学生了解中外史上残疾人力而获得成功的事例,激发学生学习残疾人积极乐观的高尚 精 神,做 残 疾 人的朋友,培养学生心存感恩、关 爱 他人 的 情 感)
《同一首歌》
(一)一、教学目标:
1、通过演唱和欣赏活动,能够感受和表现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2、喜爱不同形式的歌唱祖国、歌颂友谊的歌曲。
3、能够演唱歌曲《同一首歌》,能根据感情需要用抒情的、连贯的声音或热情 激动的声音进行演唱,表现歌曲的感情,并创造性地设计歌曲的演唱形式,尝试用二声部演唱此曲。
4、学习秧歌知识,为歌曲《大中国》编配秧歌舞的动作。
5、学习有关合唱知识,知道合唱的声部及各声部位置。
二、教材分析:
1、《同一首歌》背景资料:
歌曲《同一首歌》由陈哲、胡迎节作词,孟卫东作曲,创作于1990 年。中央电视台在第11届亚运会开幕式之前首次播出,并在春节联欢晚会上向全国推出,受到热烈欢迎。歌曲以诗一般的语言、抒情的旋律和优美的合唱,表达了胜利、欢乐、团结、友谊的美好主题。歌词里用“鲜花”、“大地”、“春天”、“甜蜜的梦”和“阳光灿烂”等词语,表现了我国人民在新时代里,意气风发,欢聚一堂,唱着“同一首歌”,畅叙衷肠,展望未来,为实现更加美好的目标——把祖国建设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共同奋斗的心愿。歌词里用“每一次相逢和笑脸都彼此铭刻”、“我们手拉手啊想说的太多”“春天把友好的故事传说”等深情的话语,全国各族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友好相处的真诚愿望。这“同一首歌”倾诉了人民对和平、友谊的渴望,表达了人们美好、纯洁、憧憬幸福未来的思想感情。2、作者简介
孟卫东(1955)作曲家。北京人。1970年参军,1987年毕业于中央 音乐学院作曲系。长期在中国铁路文工团从事音乐创作工作。主要作品有歌曲 《同一首歌》歌剧《雷雨》,舞剧《长城魂》等。3、歌曲分析
歌曲为4/4拍。歌曲结构为两段体(带再现的二部曲式)。
A段由4个乐句构成,第一、二乐句(第1~8小节)音乐流畅、平和,主题深沉、亲切、凝重,第三乐句(第9~16小节)是这个乐段的小高潮,接着连接第四乐句结束。A段音乐抒发人们经过辛勤劳动获得丰硕成果、欢聚一堂亲切交流时的真挚感情。B段也由4个乐句构成,第一乐句(第17~20小节)以下属和弦的分解形式,从高音开始,造成柔和的色彩和热烈的气氛,力度逐渐加强的处理,形成全曲高潮,抒发了人们激动、兴奋的心情,并与A乐段形成对比。第二乐句(第21~24小节)是第一乐句的的变化重复,并有音的出现,形成暂时的离调,力度逐渐减弱的处理,使感情进一步深化,体现发自内心的倾诉。第三乐句(第25~28小节)是A段音乐主题的变化再现,第四乐句中的九度大跳,再次抒发出人们兴高彩烈的喜悦心情。歌曲最后的结束句是一个典型的由下属功能转到主功能的补充终止形式,使歌曲在祥和、喜庆的气氛中结束。B段音乐揭示了歌曲的主题思想——我们向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目标,唱着“同一首歌”去迎接新的辉煌。
三、教学过程:
《同一首歌》备选学习《大中国》《我爱你中国》《中国人》
四、教学准备:
:课件图片(祖国壮丽山河的美景)视频歌曲:刘德华《中国人》、叶佩英《我爱你中国》、高峰《大中国》
教学重点:
发自内心演唱双声部《同一首歌》 教学难点:
长音、八度音准。可用《大中国》歌曲进入教室。教学过程:
(一)师生问好。(选择已固有的好听的歌曲、改编歌词)
(二)发声练习:四声部常规训练、八度听音练习、同一首歌的二声部单提出来识谱。
(三)导入:
1、观看课件图片,背景音乐为《我爱你中国》或者播放介绍中国的纪录片。
2、请学生说说观后感觉。
(四)聆听歌曲
1、观看视频歌曲《同一首歌》并说说歌曲感受。比如速度和情绪。
2、聆听二次并出示乐谱和歌词。可以用手打拍子轻轻跟唱。
3、再次聆听的同时,请同学们跟着音乐演唱。出现二声部的地方,请一声部先唱。
(五)学唱歌曲
1、跟钢琴分组唱二声部,多加练习。
2、完整演唱歌曲,并注意音准。
3、分析歌曲内容:比如识谱、乐句、乐段。
《同一首歌》
(二)教学目标:
补充完成歌曲,巩固歌曲学习。
教 学 过 程 :
(一)师生问好。(选择已固有的好听的歌曲、改编歌词)
(二)发声练习:四声部常规训练、八度听音练习、同一首歌的二声部单提出来识谱。
(三)继续学习歌曲。
1、识谱:请同学们来识谱,或者老师带领
2、二声部:
多加练习;高低声部互换演唱;并让每个孩子都会双声部。
(四)拓展
1、讲讲中国近几年的伟大变化。
2、跟唱鼓舞孩子们的作为自豪的中国人的士气!
《孝亲敬老歌》(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深入体会父母之爱,感受亲情的伟大与无私。
2、让学生理解、关心、孝敬父母,以实际行动报答父母。
3、引导学生由“感谢父母”到“长存感恩之心”的思想意识转变,学会感恩。教学重点:
1、用柔美连贯的声音演唱歌曲。
2、通过听、朗诵、唱、动的等音乐活动,体验人与人之间互相关怀的美 好 情 感,懂得应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人生。教学难点:
能正确演唱歌曲中的后十六分音符、附点、休止符等。教学准备:
课件图片(孝敬老人的古今人物)钢琴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二
、提
问
导
入
:、孩子们,是谁把你们带到这个世界上的?又是谁把你们养了这么大?在这十年中,父母为你们的成长付出了多少艰辛与心血啊!你能说说父母为了你所做的一些让你感动的事吗?
2、你认为什么是孝顺父母?(学生回答)
3、以后你打算怎样做?相机引出主题。
三、新歌教学
(一)介绍歌曲曲作者及歌曲背景
(让学生对作者和作品都有所了解)
(二)反复聆听歌曲
1、初听歌曲,感受歌曲情绪。
(通过听录音范唱,感知歌曲的拍号、速度、情绪,感受父母对自己的爱)
2、朗读歌词
(引导学生进入歌曲的意境中,感受歌词的美,培养学生朗诵的能力。)
3、教师范唱,学生思考歌曲可以分为几部分(通过反复听赏,感知相似乐段的不同之处,感受歌曲各部分不同的演唱情绪)
(三)学唱歌曲
1、随琴齐唱,找出难点。
2、解决难点(采用划拍法、教师范唱法、跟琴模唱法、等方法引导学生正确演唱歌曲中的后休止符感受歌曲旋律)
3、歌曲处理,多种形式巩固歌曲。
(通过不同形 式 的表现歌曲,尽 情 抒 发 学 生 内 心 的 对 师 长 爱.)
《孝亲敬老歌》
(二)教学目标:
补充完成歌曲,巩固歌曲学习。
教 学 过 程 :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二、谈话导入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同学们不但能了解这首歌的一些相关知识,还能体会这首歌要表达的情感。
三、练习唱歌
(一)学生自己唱一遍,了解学生对这首歌的熟悉程度。
(二)反复聆听歌曲
1、教师范唱,学生思考歌曲可以分为几部分(通过反复听赏,感知相似乐段的不同之处,感受歌曲各部分不同的演唱情绪)
(三)学生唱歌曲
1、随琴齐唱。
2、解决难点(采用划拍法、教师范唱法、跟琴模唱法、等方法引导学生正确演唱歌曲中的休止符感受歌曲旋律)
四、拓展
1、欣赏舞蹈《感恩的心》片段。
2、爱的升华—感受孝敬敬老的美好品德。
第五篇:声乐基础教案
第一课时 声乐基础
教学内容: 歌唱者的“乐器”知识 教学目的:
1、学习并了解歌唱者“乐器”发声原理、歌唱发声的器官。
2、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歌唱“乐器”的有关器官在歌唱时的作用。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理解各发声器官的生理位置与功用 教学方法:讲解、分析、启发的教学法 教具:
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歌唱者的“乐器”知识
1、原理:综合生理学、物理学、音响学的原理。
2、内容:人体作为歌唱发声的器官有如下三个方面: 呼吸器官(动力)发声器官(振动体)共鸣器官(共鸣器)
人体作为歌唱的“乐器”它的动力是由肺部呼出的气息形成,气息通过喉头的声带,使声带受到振动发声,声带是振动体。声带的振
动引起咽喉腔及其它腔体的共振,扩大并美化声音,这些腔体是共鸣器。除此之外,作为歌唱的“乐器”还有一个使声音变成语言的器官:吐字器官。
呼吸器官:包括鼻、口(口在生理上实属消化器官,但在歌唱时因口鼻同时吸气,故在此列入呼吸器官)、咽、喉、气管、支气管、肺、胸廓、隔肌、腹肌、肋间肌组成。口、鼻、气管是吸入和呼出气息的通道,肺是吸入、呼出和储存气息的总机关。人体有左右两肺,几乎占据整个胸腔,但其本身没有活动能力,不能独立进行呼吸,必须依靠呼吸肌肉群将胸腔扩大和收缩,才能形成呼吸运动。隔肌位于胸腔下部,它把胸腔和腹腔分割开来,形似一个扣着的碗,吸气时隔肌下沉,呼气时隔肌中心上升。呼吸时,吸气肌肉群的收缩,使肋骨向外扩展,隔肌中心下沉,胸腔扩大吸入气息,呼吸肌肉群的收缩,使肋骨回收,隔肌中心回升,胸腔收缩呼出气息。呼吸在歌唱中不仅是发音的动力,也是声波传导至各共鸣体的工具。因此,掌握好呼吸技术至关重要,对形成歌唱发声质量的优劣起决定作用。发声器官:
(1)发声器官在喉头,内部有两片对称而有弹性的韧带,称为声带。声带在不发声时,是分开的,呈三角形的空间,称为声门,气息经过声门,激起振动,声带就闭和挡气,发出声音。
(2)喉头的构成。喉头位于颈椎四、五、六节的前面,在舌根和气管之间,上连舌骨,下接气管有五块较大的软骨构成。它们是:(a)会厌软骨-----位于喉头的上端,其形状扁平如叶状,下端与甲状软骨相连,能使喉咽部成共 鸣管,上部游离。在歌唱时,它的张度和卷曲程度对歌声起重要作用。(b)甲状软骨-----是咽部最大的一块软骨,由左右对称的两片四边形软骨板合成两板的前缘合成一个尖角。它在男性的颈部向前隆起突出,称为喉结,女性的软平,因此喉结不明显。
(c)环状软骨-----位于甲状软骨之下,它下接气管,前部细窄,后部宽大,对支持喉腔起重要作用。(d)勺状软骨-----又名披裂软骨,位于环状软骨后上部,也是一对对称的软骨,其滑动旋转能使声带张开、闭合。(e)舌骨-----它虽不属喉头的软骨,但与歌唱有密切的关系。它的位置,活动状态能影响歌声的质量。总之。声带的活动和变化,是由喉腔内软骨和肌肉的动作来调节的,这些调节动作无法直观,也很难感觉。所以对发声器官的训练,必须在正确的呼吸基础上,依靠呼吸的支持,保持喉腔的稳定、放松、打开,使喉腔内各个软骨和肌肉协调自如地工作。
共鸣器官;包括胸腔、喉腔、咽腔(分为喉咽、口咽、鼻咽)口腔、鼻腔、头腔(鼻窦、蝶窦等),歌唱时依靠这些共鸣腔体的共鸣作用,扩大和美化歌声。声带发出的声音是很微弱的,需要经过共鸣腔体的扩大、润色、美化。人体的共鸣腔是由大到小、由低到高排列的。在声乐术语中,总称为三类共鸣,即处于硬腭以上的(含鼻腔、头腔)为头腔共鸣;喉头以下的为胸腔共鸣;中间部分(含口腔、咽腔)为口腔共鸣。由于口胸内部以及咽腔、喉咽腔、鼻烟腔周围的肌肉,可根据其活动情况改变形状,容积大小也随之变化,故称为“可调节的共鸣腔”。而胸腔、气管、鼻腔及头部各腔体均有其固定腔体,不可随意改变,因此又称为“不可调节的共鸣腔”。总之,美好的声音不是单一腔体的共鸣,而是三组腔体的混合共振-----混合共鸣。只是随着歌唱中音高的不同,三组共鸣腔体混合共鸣的比例是不同的。吐字器官:人的歌唱乐器与其它乐器最大的差异在于人声具备第四器官------吐字器官(也称语言器官),包括唇、齿、舌、牙、腭(软腭、硬腭)等。它们是变声音为语言的器官,人的声音通过它们的变化产生元音和子音,形成语言,同时也起调节共鸣腔体的作用。上述四器官,在歌唱时,要同时参与活动,并且协调一致成为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四者之间的关系是既要协调一致,又要互不干扰、独立自主地发挥本能,否则会影响“字正腔圆”的艺术效果。
二、发声训练:
1、哼鸣训练
目的与要求:体验头腔共鸣和声音靠前的感觉,使其获得声音的高位置。a、身体自然直立,两肩放松,吸进适量气息并注意深的呼吸支点。b、嘴唇微闭,舌自然平放舌尖轻靠下牙根,下腭放松,上下牙稍分开不要咬紧。c、哼唱时感到声音集中在鼻腔上方,之间感到明显振动,象擤鼻涕时的感觉。d、不论音的高低,都始终保持这种高位置的感觉,这对上下声区的统一很有益处。
三、总结新课:
教师进行本课小节,对学生的发声训练作出评价,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增强学习声乐的兴趣。
四、作业:
课后借阅或查阅相关声乐书籍,强化提高学生对歌唱“乐器”知识的理解与认识。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歌曲《花非花》
教学目的:
1、学习并演唱《花非花》,灵活渗透歌唱的姿势与歌唱的气息知识,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歌唱状态和歌唱习惯。
2、通过学习此歌,加强学生对发声、吐字重要性的认识。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1、引导学生充分理解歌曲内涵,恰如其分的表达。
2、歌曲字头的“软”表达。
教学方法:
讲解、分析、启发的教学法 教 具:
钢琴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节内容
二、发声训练
1、哼鸣练习目的与要求:体验头腔共鸣和声音靠前的感觉,使其获得声音的高位置。a、身体自然直立,两肩放松,吸进适量气息并注意深的呼吸支点。b、嘴唇微闭,舌自然平放舌尖轻靠下牙根,下腭放松,上下牙稍分开不要咬紧。c、哼唱时感到声音集中在鼻腔上方,两眉之间感到明显振动,象擤鼻涕时的感觉。d、不论音的高低,都始终保持这种高位置的感觉,这对上下声区的统一很有益处。
2、U母音及带a母音练习
目的与要求: 练习打开头腔共鸣,获得高位置,打开喉咙形成管状,上下一致,声区统一,较好地带动a母音的练习,嘴唇微闭成“撮口”,上唇要拢住,唇尖用力,喉咙打开,上下畅通好似一根管子。
三、歌曲学习与演唱————《花非花》
1、作品简析:
白居易(772—846),唐代大诗人。字乐元,晚年局香山,自号香山居士。原籍山西太原,生于河南新郑。出生于小官僚家庭。少时因避战乱“衣食不充,冻馁并至”直接体验了民间疾苦。公元800年考中进士,以后做过一些小官,但因直言敢谏被贬。后又任杭州,苏州刺史,管至刑部尚书。晚年闭居洛阳,75岁去世。终身主张“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他的诗作《卖炭翁》《新丰折臂翁》《缚戏人》《忆江南》等因形象鲜明,主题深刻而成为传诵名作。感伤诗中《长恨歌》《琵琶行》更是曲折生动,文彩精致的大作,显示了诗人卓越的艺术才能。
黄自(1904—1938)字今吾,江苏川沙(今属上海市)人。早年在美国欧柏林及耶鲁大学音乐学校学作曲。1929年回国,先后在多所大学任教,培养了不少音乐人才。同时,从事音乐创作和著述,写下了各种体裁的音乐作品近百首。是我国著名的作曲家和音乐理论家。其作品结构严谨,线条分明,层次分明,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白居易的诗大都以言语浅近,意境显露见长(相传老妪也能听懂)。但这首《花非花》却颇为“朦胧”。第一句“花非花,雾非雾”,就首先给人一种非花似花,非雾似雾的捉摸不定的感觉,可毕竟又似花还是非花,似雾还是非雾。第二句从“夜半来,天明去”的叙写,似在说短暂易逝的梦。但第三四的“来如春梦”“去似朝霞”,即告诉我们“春梦”与“朝霞”也是比喻。这种如行云流水,环环相扣的一连串的比喻,只喻体(用作比喻的物体),而不喻本(被喻之物),确实诗的意境蒙上了一层“朦胧”色彩。但这首诗的诗意又不是晦涩到不可捉摸的地步,从他同期的,甚至为同一目的而作的《渐简吟可知,《花非花》可能表现的是对一种生活中存在过的,而又很快消逝了的美好的人与物的追念与惋惜。该诗节律规整,奇丽缠绵,为千古传颂之佳作。
2、艺术处理:
歌曲抒发了诗的意境,节奏平稳,旋律委婉、含蓄、带叙述性。结构为四句体单乐段形式。第一句的动机,强调“非花”的“非”字,后半句上四度模进,再强调“非雾”的“非”字,一开始就描绘出这覆盖着一层薄纱的意境,第二句结束在属音上,是进一步的叙咏,那逐级下行,后为平叙的音调,具有谜底色彩,也增加了问的期待。第三句转折,由低向高婉转上扬,好似春梦,并非春梦。第四句由高而低趋于平稳,看似朝云,却非朝云。最后恬淡的结束,其追惜、思念之情,溢于言表。
3、演唱要求:
要蕴涵原诗的意境,字头可软些,同时“花”“非”“雾”这些字唱起来有些绕口,方言区有f-h不分的情况,还要注意字音的准确、清晰。此外,由于歌曲是舒缓的平稳节奏,要控制好气息运用,切记不要唱“爆”了,唱“火”了或唱“热”了,这都将有悖愿意。
四、总结新课:
教师进行本课小结,对学生的演唱作出评价,指出优缺点,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更好的完成作品。
五、作业:
课后用正确的歌唱姿势、准确的呼吸方法,认真体会歌曲的含意,准确诠释表达作品。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内蒙民歌《嘎达梅林》
教学目的:
1、学习演唱歌曲《嘎达梅林》,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理解和分析歌曲的能力,力求完整表达歌曲的思想情感。
2、通过发声训练,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呼吸方法,体会气息对声音的支持,以自然声区为基础,着重中声区的训练。力求做到喉头稳定,发音自然通畅。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1、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歌唱状态,保持良好的歌唱习惯。
2、引导学生感受、了解内蒙民歌的演唱风格和特点。完整诠释歌曲。教学方法: 讲解、分析、启发的教学法 教具:
钢琴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节内容
二、发声训练
1、哼鸣训练 目的与要求:体验头腔共鸣和声音靠前的感觉,使其获得声音的高位置。a、身体自然直立,两肩放松,吸进适量气息并注意深的呼吸支点。b、嘴唇微闭,舌自然平放舌尖轻靠下牙根,下腭放松,上下牙稍分开不要咬紧。c、哼唱时感到声音集中在鼻腔上方,两眉之间感到明显振动,象擤鼻涕时的感觉。d、不论音的高低,都始终保持这种高位置的感觉,这对上下声区的统一很有益处。
2、U母音及带a母音训练
目的与要求: 练习打开头腔共鸣,获得高位置,打开喉咙形成管状,上下一致,声区统一,较好地带动a母音的练习,嘴唇微闭成“撮口”,上唇要拢住,唇尖用力,喉咙打开,上下畅通好似一根管子。
三、歌曲学习与演唱————内蒙民歌《嘎达梅林》
1、作品简析:
原作是一首流传很广的蒙族长篇叙事歌。唱的是六十多年前,东部哲里木盟的一位蒙族英雄嘎达梅林(“嘎达”是英雄的名字,“梅林”是他的王府担任的一个职位很低的官名)率领人民起来反抗封建王爷和反动军阀的斗争故事。全诗很长,经过演唱的是由作曲家安波整理译配的四段词。这四段词运用了段落重迭的手法,集中抒发了人民英雄的怀念和崇敬。歌曲建立在蒙族常用的无声羽调式基础上,是一首由上下两个乐曲构成的短调民歌,它的下句基本上是上句的变化重复。全曲的节奏舒展从容,深沉有力,基本上保持一字一拍一音(少数是两拍)。音调宽广豪迈,庄重肃穆,既表现了广大群众真挚深厚的感情,又突出了英雄高大的形象。
2、艺术处理:
整段演唱起来要气势豪迈,深沉有力。上句要表现出压抑、悲愤,号召的感觉。下句要表现出人民对英雄的哀悼、悲壮、沉重。气口分别是安放在第二小节后,切忌分割词意,歌中“是”不宜唱得太重,可作为轻唱的衬词来处理。
1、2段为正常速度,3段稍快后渐慢还为原速,4段原速渐慢结束。
3、演唱要求:
a、演唱者首先要对我国蒙古地域、风俗、民情、文化、历史等有一个简单的了解,以做到更好的理解作品、表达作品。
b、高音要坚实有力,中音要结实丰满,低音要浓厚雄浑。
c、字里音间尾头相接要连贯,特别是开口和闭口母音要保持畅通无阻,做到字正腔圆。如“南方”两字开口音,要着重强调“韵腹”。
d、呼吸控制要均匀,以腰腹部为气息支持点,既要突出作品悲壮、深沉的风格,又不宜在表现“雄浑顿挫”之声中滥用气息。e、女生在演唱此歌时要注意声音色彩不宜太明亮,可强调声音浓厚、通畅,高音区采用“大假声”技术,应用宽敞的头声表现能力。
四、总结新课:
教师进行本课小节,对学生的演唱指出优缺点,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使其更好的完成作品的演唱。
五、作业:
结合所学到的歌唱发声知识、歌唱姿势等,理解民歌的特点和演唱风格,体会民歌的多种表现方式,感受民歌的艺术魅力,增强对民歌的热爱,并写出体会。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
歌曲《牧羊姑娘》
教学目的:
1、学习并演唱歌曲《牧羊姑娘》,指导学生用正确的歌唱姿势、积极的歌唱状态、正确的呼吸方法、正确的咬字演唱歌曲。
2、培养学生初步的理解和分析歌曲的能力,声情并茂的演唱歌曲。
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1、引导学生了解歌曲的时代背景、歌曲的内容、歌曲的情绪,更好地去感受、去表现歌者内心感情的变化。
2、指导学生在注意连贯演唱歌曲的基础上,吐字力求清晰,演唱力求完整。教学方法:
讲解、分析、启发的教学法 教具:
钢琴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节内容
二、发声训练
1、连音训练
目的与要求:训练声音连贯统一。注意呼吸、发声的协调配合,每条练习都一口气唱完,音量不宜过大,力求使乐句的线条优美连贯,富有流动感,结尾的长音要用弱----强----弱来收音,防止声音直白和僵硬。
2、扩展音域训练
目的与要求:用闭口音mi带出高位置的发声,便于进入头腔共鸣,声音要象一个箭头穿透前额,引起鼻腔、头腔的充分共振,并在mi的位置换开口音ma,在气息的支持下ma就在mi的箭头尖上发出,上行至高八度时,把声音打开,如登山临顶充分抖开,气息形成对抗,支
撑点要稳定,下行时又要如飞流直下三千尺,但要保持声音的高位置、下面的支持点,两点之间似有一个反向弹力对抗。
三、歌曲学习与演唱————《牧羊姑娘》
1、作品简析:
狄帆(1917—1995)邹荻帆。现代诗人,湖北天门人。1937年参加发起成立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在大别山区从事抗日救亡的文化工作,随后参加上海救亡演剧二队。1944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经济系,50年代初做过对外文化联络工作,以后历任《文艺报》《世界文学》等刊编辑和《诗刊》主编。著有诗集《木厂》《意志的赌徒》《雪与村庄》《祖国抒情诗》《邹狄帆情诗》,长篇小说《大风歌》和散文集以及翻译作品多种。他的诗大都反映了时代的旋律,意象鲜明,节奏明快,有强烈的抒情色彩。
金砂生于1922年,四川铜梁人,作曲家。1946年毕业于国立社会教育学院艺术系,现在江苏省昆剧团从事编导,创作有歌曲《牧羊姑娘》《毛主席来到咱农庄》歌剧《江姐》音乐等等。
牧羊姑娘是极为软弱善良的下层劳动者,她因山地“荒凉”喂不饱羊儿遭“地主”皮鞭。“羊儿”的命运更惨,它们将遭受屠夫的宰割。作品通过如泣如诉回肠荡气,即在悲凉的气氛中写出了弱者的孤苦无靠,又通过对牧羊姑娘不顾一切地关心爱护着弱者积山羊相依为命的描写,表现了劳动人民高尚的人道主义情怀,深刻有力地揭示了那个不合理的社会。
这首歌采用了典型的四句结构的一段体形式,共反复了4遍,旋律进行缠绵,悠长,质朴,充满伤感的色彩。其中民歌小调的结合运用使歌曲听起来更加优美,流畅,感人。伴奏部分所采用的琶音音型不仅增强了旋律的装饰性,更赋予强烈的动感。长长的“尾奏”,则进而表现了对牧羊姑娘悲惨命运的深切同情。
2、艺术处理:
此曲采用四句体结构的一段体形式,共反复四遍。旋律进行缠绵、悠长、质朴,充满伤感的色彩。其中民歌小调的结合运用使歌曲听来更加优美、流畅、感人。
一、三段以深情而同情的语气问,二、四段则以悲凉凄苦的心情来答。
3、演唱要求:
演唱时首先要把握住作品的基调,抓住问答的形式特点,运用柔和、缠绵、细腻的声音来演唱。在声音上要尽可能运用深的气息支持高的声音位置,找到声音对抗的力量。同时要注意在音程上下跳动时尽可能做到连接平稳、自如。附点音符之后的换气口要保持从容的吸气状态,既能吸够气,又不延误后半拍起音的时值,使字音达到连贯、统一的效果。最后的结束音虽然在低音la上,但演唱的情绪不可松弛下来,尤其共鸣的位置一定要保持住,气息运用好,把牧羊姑娘悲愤却又无力抗争的心情表达出来。
四、总结新课:
教师进行本课小结对学生的演唱提出优缺点,指出与以往歌曲的不同点与相通点,使学生更好的完成作品。
五、作业:
课后用正确的歌唱姿势、准确的呼吸方法,认真体会歌曲的含意,准确诠释表达作品。
教案
(五)教学内容:
歌曲《半屏山》
教学目的:
1、学习《半屏山》了解歌曲抒发的盼望祖国统一的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2、通过歌曲的学习有效的训练学生咬字、气息以及歌唱状态的不良习惯。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1、引导学生了解歌曲的时代背景、歌曲的内容、歌曲的情绪,更好地去理解作品。
2、指导学生在注意连贯演唱歌曲的基础上,吐字力求清晰,演唱力求完整。
教学方法:
讲解、分析、启发的教学法 教具:
钢琴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节内容
二、发声训练
1、哼鸣训练
目的与要求:体验头腔共鸣和声音靠前的感觉,使其获得声音的高位置。a、身体自然直立,两肩放松,吸进适量气息并注意深的呼吸支点。b、嘴唇微闭,舌自然平放舌尖轻靠下牙根,下腭放松,上下牙稍分开不要咬紧。c、哼唱时感到声音集中在鼻腔上方,两眉之间感到明显振动,象擤鼻涕时的感觉。d、不论音的高低,都始终保持这种高位置的感觉,这对上下声区的统一很有益处。
2、U母音训练
目的与要求: 练习打开头腔共鸣,获得高位置,打开喉咙形成管状,上下一致,声区统一,较好地带动a母音的练习,嘴唇微闭成“撮口”,上唇要拢住,唇尖用力,喉咙打开,上下畅通好似一根管子。
三、歌曲学习与演唱————《半屏山》
1、作品简析:
这是一首歌唱骨肉亲情,盼望台湾回归的歌曲。歌词简明洗炼,曲词流畅清新,词曲结合完美。歌曲用半屏山来抒发人们深切盼望祖国统一的情怀,歌颂了祖国大好河山不能分割,海峡两岸人们企图团聚的美好愿望。
这是一首单乐段歌曲,结构方整,虽只有4句,但每句都是精华。这首歌优美抒情,具有民族音调特点。
整首歌深沉,委婉,像是内心的叙述,又如向身在远方的亲人倾诉思念之情。曲调平稳,流畅。
2、艺术处理:
第一句的“半屏山”要长得情深意切,音量不宜过大,声音和气息都是流畅的。切分音处要尽量唱得平稳、自如。“屏”字要唱得均匀、连贯。第二句的头两小节都是切分音,与第一句切分音要求一样。第三句开始在节奏上与第一、二句有鲜明的对比。“自古传说一半在大陆”宜唱得深情,“说”字的十六分休止符,一定要处理好,要把“一”字唱得有弹性,然后休止四分之一拍,唱出“半”字,要唱得声断而意不断。第四句的曲调中有一个四度大跳,声音要统一没有痕迹。
3、演唱要求:
演唱时要特别注意字正腔圆,依据“起承转合”的原则,起句最弱,承句稍强,转句最强。合句又回到起句的情绪,但此曲第四句要唱得强烈些。另外,整首歌要唱得亲切、深沉、委婉,像是内心的叙述,又如向身在远方的亲人倾诉思念之情。要特别着重唱好切分音和连音,根据语气适当表达,不宜夸张。
四、总结新课:
教师进行本课小节,对学生的演唱指出优缺点,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使其更好的完成作品的演唱。
五、作业:
课后用正确的歌唱姿势、准确的呼吸方法,认真体会歌曲的含意,准确诠释表达作品。
教案
(六)教学内容: 歌曲《高高太子山》
教学目的:
1、通过发声训练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呼吸方法,体会气息对声音的支持。
2、学习并演唱内蒙民歌《高高太子山》,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理解和分析歌曲的能力。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1、引导学生感受、体会歌曲中要表达的:毛主席、共产党的恩情是永远说不完,唱不完。
2、歌曲的演唱风格和特点,能够细致完整表达歌曲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讲解、分析、启发的教学法 教具:
钢琴
教学过程:
一、发声训练
1、哼鸣训练
目的与要求:体验头腔共鸣和声音靠前的感觉,使其获得声音的高位置。a、身体自然直立,两肩放松,吸进适量气息并注意深的呼吸支点。b、嘴唇微闭,舌自然平放舌尖轻靠下牙根,下腭放松,上下牙稍分开不要咬紧。c、哼唱时感到声音集中在鼻腔上方,两眉 之间感到明显振动,象擤鼻涕时的感觉。d、不论音的高低,都始终保持这种高位置的感觉,这对上下声区的统一很有益处。
2、U母音带其它母音训练
目的与要求: 练习打开头腔共鸣,获得高位置,打开喉咙形成管状,上下一致,声区统一,较好地带动a母音的练习,嘴唇微闭成“撮口”,上唇要拢住,唇尖用力,喉咙打开,上下畅通好似一根管子。
二、歌曲学习与演唱:
1、作品简析:
这首歌创作于20世纪50年代——60年代。通过对自己的家乡美丽山水,幸福生活的描写和赞美来抒发与歌颂对共产党,毛主席的感激之情。
歌词采用二段式,每一段歌词又分为两个层次。第一段第一个层次“高高太子山哟,山是那金银山;弯弯哟洮河水,河是那金银河”,是对自己家乡美丽山水的描写,“金银山”,“金银河”表达了词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中间作者巧妙地运用了衬词“哟”,作为过渡,使歌词自然的进入了第二层“肥牛羊,壮骆驼,密密森林满山坡”,通过这几句富有画面感的词语,将对自然景观的赞美升华到对人民生活的赞美,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赞美。至此,歌词有很自然的转人第二段。
“山顶上彩云翻,河水泛银波”,一个“翻”字,一个“泛”字,调动期间所有的情感因素把作者的情绪推倒了高潮,点出了共产党,毛主席的恩情比山高,比水长,太阳,月亮比不过的主题。作者就是运用了这种最简单,最朴实的语言,道出了人民的心声,表达了人民对共产党嘴淳厚的情感。
这首歌采用了分节歌的形式,将两断歌词包容。调式采用e小调,使歌曲的色彩更柔和,更亲切。旋律音调开始由低到高采用级进的方式进行,而后一代装饰音的长主音作为过渡,自然的把歌曲推入高潮,表达主题。为使主题思想和歌曲的情感发挥得更充分,作曲者把后一层表达主题思想的歌词以同样的旋律手法加以反复强调,最后结束在高八度长主音上,要告诉人们:毛主席,共产党的恩情是永远说不完的,唱不完的。
2、艺术处理:
歌曲虽然是歌颂对共产党、毛主席的感激之情的,但却采用了小调的手法分节歌的形式,伴随者歌曲旋律音调开始由低到高采用级近的方式进行,中间用一个长主音作过渡,最后结束在高八度的长主音上,所以在演唱时也要在此基础上进行情感的递进,以平稳的气息表现歌曲柔和的色彩。
3、演唱要求:
歌曲旋律以级进为主,音域也不宽,只是在演唱“啊,美丽的家乡呀”这句偏高的旋律音调时,要注意控制气息和稳定喉头。
三、总结新课:
教师进行本课小节,对学生的演唱指出优缺点,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使其更好的完成作品的演唱。
四、作业:
了解歌曲的背景和特点,体会歌曲的演唱方式,感受歌曲的魅力,并写出体会。
教案
(七)教学内容:
四川民歌《太阳出来喜洋洋》
教学目的:
1、学习并演唱四川民歌《太阳出来喜洋洋》,了解民歌风格,掌握演唱民歌的特点,培养学生初步的理解和分析歌曲的能力。
2、通过演唱民歌,丰富学生的知识,拓宽学生的视野。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1、引导学生感受《太阳出来喜洋洋》,体验民歌的艺术魅力。
2、四川民歌的演唱风格和特点,力求完整表达歌曲的思想情感。教学方法:
讲解、分析、启发的教学法 教具:
钢琴 教学过程:
一、发声训练
1、哼鸣训练 目的与要求:体验头腔共鸣和声音靠前的感觉,使其获得声音的高位置。a、身体自然直立,两肩放松,吸进适量气息并注意深的呼吸支点。b、嘴唇微闭,舌自然平放舌尖轻靠下牙根,下腭放松,上下牙稍分开不要咬紧。c、哼唱时感到声音集中在鼻腔上方,两眉 之间感到明显振动,象擤鼻涕时的感觉。d、不论音的高低,都始终保持这种高位置的感觉,这对上下声区的统一很有益处。
2、U母音及带a母音训练
目的与要求: 练习打开头腔共鸣,获得高位置,打开喉咙形成管状,上下一致,声区统一,较好地带动a母音的练习,嘴唇微闭成“撮口”,上唇要拢住,唇尖用力,喉咙打开,上下畅通好似一根管子。
二、歌曲学习与演唱 ————四川民歌《太阳出来喜洋洋》
1、作品简析:
这是一首四川民歌,是四川儿童上山砍柴时唱的歌。结构简单,音乐乐观爽朗,表达了儿童们热爱劳动,热爱山区生活的情感。音乐清新质朴,旋律较自由。全曲音域只有六度,使音乐悠扬舒展。句间夹用的衬词“啰儿”“朗朗采匡采”等,来自呼牛吆喝声和锣鼓声的模仿,流露出歌唱者愉悦自得的心情,使这首山歌更加生动形象。
2、艺术处理:
歌曲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又洋溢着浓厚的乐观、开朗、愉悦自得的情绪,所以演唱要力求运用生活般的语言,延绵不断的如流水般的情感气息,通俗生动地表现砍柴青年的形象。
3、演唱要求:
演唱者首先要对我国四川地域、风俗、民情、文化、历史等有一个简单的了解,其次要理解歌曲的主题表达含义与风格。另外,每句中间及结尾处所加的衬字,模仿了四川山区百姓吆喝及敲起锣鼓镲的声音,演唱中要特别注意歌词语言的生活化,处理好歌词与衬词的关系,突出四川山歌的韵味。
三、总结新课:
教师进行本课小节,对学生的演唱指出优缺点,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使其更好的完成作品的演唱。
四、作业:
结合所学到的歌唱发声知识、歌唱姿势等,理解民歌的特点和演唱风格,体会民歌的多种表现方式,感受民歌的艺术魅力,增强对民歌的热爱,并写出体会。
教 案
(八)教学内容: 歌曲《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
教学目的:
1、通过发声训练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呼吸方法,体会气息对声音的支持。
2、结合歌曲,以自然声区为基础,着重中声区的训练,力求做到喉头稳定发音自然流畅。
3、学习并演唱歌曲《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理解和分析歌曲的能力,了解内蒙民歌的风格,掌握其民歌特点,力求做到旋律连贯富有弹性。
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1、引导学生感受内蒙民歌《草原上生起不落的太阳》,体验民歌的艺术魅力。
2、内蒙民歌的演唱风格和特点,能够细致完整表达歌曲的思想感情。教学方法:
讲解、分析、启发的教学法 教具:
钢琴 教学过程:
一、发声训练
1、哼鸣训练 目的与要求:体验头腔共鸣和声音靠前的感觉,使其获得声音的高位置。a、身体自然直立,两肩放松,吸进适量气息并注意深的呼吸支点。b、嘴唇微闭,舌自然平放舌尖轻靠下牙根,下腭放松,上下牙稍分开不要咬紧。c、哼唱时感到声音集中在鼻腔上方,两眉 之间感到明显振动,象擤鼻涕时的感觉。d、不论音的高低,都始终保持这种高位置的感觉,这对上下声区的统一很有益处。
2、U母音带a母音训练
目的与要求: 练习打开头腔共鸣,获得高位置,打开喉咙形成管状,上下一致,声区统一,较好地带动a母音的练习,嘴唇微闭成“撮口”,上唇要拢住,唇尖用力,喉咙打开,上下畅通好似一根管子。
3、连音训练
目的与要求:训练声音连贯统一。注意呼吸、发声的协调配合,每条练习都一口气唱完,音量不宜过大,力求使乐句 的线条优美连贯,富有流动感,结尾的长音要用弱----强----弱来收音,防止声音直白和僵硬。
二、歌曲学习与演唱————《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
1、作品简析:
此曲作于20世纪50年代。《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这首歌曲的旋律吸收了内蒙古民歌中的音调进行了再创作。歌词精炼,寓意深刻与曲调配合得天衣无缝,充满了诗情画意,展现出辽阔,宽广大草原的美丽景色。旋律优美流畅,富于激情,表达了草原牧民对党和祖国的无比感激之情和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歌曲为两个乐句的单乐段结构。
第一乐句旋律以级进为主,伴以四度跳进,形成波浪式进行,句尾逐渐高涨,最后落在高音6上,加上延长,显得特别舒展,开朗,把富饶辽阔的大草原展现在人们面前。第二乐句基本保持了第一乐句的主体材料而形成两个乐句相互对称的乐段,第二乐句旋律起伏较大,出现了全曲的高音6和最低音3遥相呼应,使歌曲的情绪显得格外开朗,充满激情,然后以平稳的旋律进行和肯定的语气结束全曲。而结束音正是全曲的主音6,它与第一乐句的结尾6音形成八度呼应,一问一答,一唱一和,把两个乐句紧密地连接起来。歌曲采用民族五声羽调式,又鲜明的内蒙古民歌音调,遇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2、艺术处理:
歌曲由两个大的乐句组成,且两个乐句都具有鲜明的内蒙民歌音调,舒展、开朗、悠长。演唱时可从结合平稳、均匀的气息,松弛自然的声音出发,充分展现出草原的富饶、优美、辽阔以及草原牧民爱祖国、爱党、爱家乡的思想情感。
3、演唱要求:
a、演唱者首先对我国内蒙的地域、风俗、民情、文化、历史等有一个简单的了解,其次对歌曲的创作时间和背景有所了解。b、了解内蒙民歌的演唱特点,在歌曲的演唱中保持气息的连贯、母音的圆润,采用无声换气,一句一口气,保持歌唱状态,咬吐字注意柔和,此歌歌词为“江阳”辙,歌唱的咬字发音时要注意运用横字竖咬、宽韵母窄唱、穿鼻归韵等方法。
三、总结新课:
教师进行本课小节,对学生的演唱指出优缺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更好地完成作品的演唱。
四、作业:
掌握内蒙民歌的特点和演唱风格,体会民歌的表现形式,感受民歌的艺术魅力,增强对民歌的热爱,并写出体会。
教案
(九)教学内容:
歌曲《长城谣》
教学目的:
1、学习并演唱歌曲《长城谣》,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理解和分析歌曲的能力,力求完整表达歌曲的思想感情。
2、通过演唱此曲,告诫学生时刻不要忘记过去,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1、引导学生畅谈抗战时期日本对我国人民的蹂躏,激发学生的愤怒情绪,将这种情绪带进演唱中。
2、歌曲中每句结尾的韵辙属于“江阳”辙,此辙在出声后发响的主要是韵母a,归韵时舌根抵软腭将口腔气路阻断,使气息穿鼻而出,发出鼻后音ng,截气收声。教学方法:
讲解、分析、启发的教学法。教具:
钢琴 教学过程:
一、发声训练:
1、哼鸣训练 目的与要求:体验头腔共鸣和声音靠前的感觉,使其获得声音的高位置。a、身体自然直立,两肩放松,吸进适量气息并注意深的呼吸支点。b、嘴唇微闭,舌自然平放舌尖轻靠下牙根,下腭放松,上下牙稍分开不要咬紧。c、哼唱时感到声音集中在鼻腔上方,两眉之间感到明显振动,象擤鼻涕时的感觉。d、不论音的高低,都始终保持这种高位置的感觉,这对上下声区的统一很有益处。
2、U母音及带a母音的训练
目的与要求: 练习打开头腔共鸣,获得高位置,打开喉咙形成管状,上下一致,声区统一,较好地带动a母音的练习,嘴唇微闭成“撮口”,上唇要拢住,唇尖用力,喉咙打开,上下畅通好似一根管子。
3、连音训练
目的与要求:训练声音连贯统一。注意呼吸、发声的协调配合,每条练习都一口气唱完,音量不宜过大,力求使乐句的线条优美连贯,富有流动感,结尾的长音要用弱----强----弱来收音,防止声音直白和僵硬。
二、歌曲学习与演唱------《长城谣》
1、作品简析:
此曲作于1937年。潘孑农(1909年,去世年代不详),戏剧家,浙江吴兴人。20世纪30年代从事话剧和电影编剧与导演工作,他编剧和导演的影片的主题曲与插曲大部分和刘雪庵合作。1937年以描写东北流亡的老京剧艺人一家的悲欢离合的故事为题材,编导了《关山万里》影片,由刘雪庵作曲的《长城谣》为这部影片的主题歌。刘雪庵(1905—1985),四川铜梁人。早年在成都美术专科学校学过钢琴,小提琴,并学唱昆剧与作曲。1930年在上海国立音专学作曲,是从萧友梅,黄自。1936年毕业后,曾从事电影音乐创作,救亡歌咏运动等。40年代后,主要从事音乐教育工作。曾在中国音乐学院等院校任音乐教授。主要作品有钢琴曲《中国组曲》;歌曲《飘零的落花》《春城洛城闻笛》《何日君再来》《红豆词》以及这首传唱久远的《长城谣》。
电影《关山万里》因“八一三”日本进攻上海,沪战爆发没有拍成,但这首插曲却被流传下来,成为抗日战争时期风行全国的爱国抗战歌曲,并由周小燕首唱,在新加坡被灌制成唱片,流传国外。
这首歌曲结构简练(单二步),除第三首乐句外,一 二 四乐句曲调基本相同,仅在句尾略加变化。旋律自然流畅,曲调建立在五声音阶的F宫调式上,有强烈的民族风格,音乐苍凉悲壮,质朴自然,感情深切而不缠绵。此曲兼有抒情与叙事的特点,唱起来亲切,上口,易学易唱。其节奏平稳,在4/4拍子的基础上没有很大的变化,基本节奏 X XX |X.X |X X| 它反复的出现,使歌曲结构简练规整,而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2、艺术处理:
A段: 第一段是赞美富饶的家乡,要质朴、自豪、神圣地表现。第二段要突出抗日救国的号召性,表现被侵略和欺凌的中华民族必然胜利的决心,并激发起听众同仇敌忾的爱国热情,因而演唱时声音要有强烈的气息支持。
B段: 第一段控诉日军践踏我国土后带来的后果,第二段前两句告诫人们,这美丽的长城外是我可爱的故乡,要区别与A段的赞美,最后两句虽然是再现,但却激昂地告诉国民四万万同胞都有捍卫家园的心。注意在演唱时在雄壮中还要抒情、连贯,随着歌者心情的起伏
和激动,音色在层次鲜明的基础上要有强烈的对比。
3、演唱要求:
演唱者首先要对我国抗日战争的背景有所了解(可查阅资料),以便更好地理解作品表现作品。每句歌词起音要准备好歌唱状态,让母音形成在咽部,前面的嘴不要做大动作,把词唱清楚。加强气息控制,适度打开咽腔,加强声音力度,声音通畅、饱满。
三、总结新课:
教师进行本课小结对学生的演唱指出优缺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更好地完成作品。
四、作业:
掌握基本的理解和分析歌曲的能力,体会“以情领气,以气领声”的方法。
教案
(十)教学内容: 歌曲《二月里来》
教学目的:
1、学习并演唱歌曲《二月里来》,指导学生用正确的歌唱姿势、积极的歌唱状态、正确的呼吸方法、正确的咬字演唱歌曲。
2、培养学生初步的理解和分析歌曲的能力,感受歌曲抒情秀美的田园风格,声情并茂的演唱歌曲。
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1、引导学生感受歌曲,歌曲具有语言朴实的江南风味与特点,并蕴涵着中国人民群众支前与抗日救国的激情与决心。尽可能完整的理解演唱歌曲。
2、指导学生在注意连贯演唱歌曲的基础上,吐字力求清晰,演唱力求完整。教学方法: 讲解、分析、启发的教学法。教具:
钢琴 教学过程:
一、发声训练
1、哼鸣训练 目的与要求:体验头腔共鸣和声音靠前的感觉,使其获得声音的高位置。a、身体自然直立,两肩放松,吸进适量气息并注意深的呼吸支点。b、嘴唇微闭,舌自然平放舌尖轻靠下牙根,下腭放松,上下牙稍分开不要咬紧。c、哼唱时感到声音集中在鼻腔上方,两眉之间感到明显振动,象擤鼻涕时的感觉。d、不论音的高低,都始终保持这种高位置的感觉,这对上下声区的统一很有益处。
2、U母音及带a母音的训练
目的与要求: 练习打开头腔共鸣,获得高位置,打开喉咙形成管状,上下一致,声区统一,较好地带动a母音的练习,嘴唇微闭成“撮口”,上唇要拢住,唇尖用力,喉咙打开,上下畅通好似一根管子。
3、母音训练
目的与要求:练习母音的准确与统一,做到气息支持、喉咙状态、声音位置稳定不变。在积极的歌唱状态下,将母音轻轻地叹在气息支持上发出,选择最顺畅、容易的母音开始,再逐个带唱出其它较难唱好的母音。
二、歌曲学习与演唱:---------歌曲《二月里来》
1、作品简析: 冼星海作曲,作于1939年3月。这是冼星海到延安后写的第一首大合唱——《生产大合唱》中的一首歌曲,后来常作为独唱歌曲广泛演唱。它的旋律舒展流畅,线条柔婉,感情细腻,具有清新的民歌风格;装饰音的作用,更增添了曲调秀美的抒情色彩。全曲是典型的起承转合四句体乐段结构,但各句节奏安排均不相同。前两句以共同的落音(徵音),构成起承呼应关系;第三句以两个连续的模进的切分节奏,上行的旋律,以及不同的落音(角音)起着鲜明的转折作用;最后一句以再现的商音和转句的切分节奏,以及到达宫音等,起着合的作用,使全曲完美地结束。听起来沁人心脾,使人仿佛可以闻到解放区泥土的芳香和新鲜的空气。
2、艺术处理:
a、演唱要结合延安大生产运动场景来唱,充分表现出家家户户在风和日丽的播种中“恬静、安适”的情绪。b、前两句情绪要抒情明朗、春意盎然,第三句要自然转折,由抒情中产生振奋感,最后一句要自然婉转。
3、演唱要求:
a、演唱者首先要对我国抗日战争时期,我延安解放区军民的抗日决心与激昂斗志、乐观的精神有所了解(可查阅资料),以更好的驾驭作品。b、注意保持旋律线条的优美,装饰音要唱得清晰,切分音要唱得准确而自然,吐字、行腔、归韵要考究而且具有民族风味,唱最后两段歌词时可适当加快速度以表现“加紧生产”“努力苦干”“胜利就在眼前”的气氛。
三、总结新课:
教师进行本课小结,对学生的演唱作出评价,指出优缺点,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更好的完成作品。
四、作业:
课后结合学习的发声知识,查阅相关的资料,体会歌曲的表现。
教案
(十一)教学内容:
歌曲《渔光曲》
教学目的:
1、学习并演唱歌曲《渔光曲》,指导学生掌握初步的理解和分析歌曲的能力。
2、指导学生结合发声训练较好地将连贯的呼吸运用到歌曲中,完整演唱歌曲。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1、引导学生了解歌曲的时代背景、歌曲的内容、歌曲的情绪,更好地去感受、去表现歌者内心感情的变化。
2、指导学生在注意连贯演唱歌曲的基础上,吐字力求清晰,演唱力求完整。教学方法: 讲解、分析、启发的教学法 教具:
钢琴 教学过程:
一、发声训练:
1、哼鸣训练 目的与要求:体验头腔共鸣和声音靠前的感觉,使其获得声音的高位置。a、身体自然直立,两肩放松,吸进适量气息并注意深的呼吸支点。b、嘴唇微闭,舌自然平放舌尖轻靠下牙根,下腭放松,上下牙稍分开不要咬紧。c、哼唱时感到声音集中在鼻腔上方,两眉之间感到明显振动,象擤鼻涕时的感觉。d、不论音的高低,都始终保持这种高位置的感觉,这对上下声区的统一很有益处。
2、U母音及a母音的训练
目的与要求: 练习打开头腔共鸣,获得高位置,打开喉咙形成管状,上下一致,声区统一,较好地带动a母音的练习,嘴唇微闭成“撮口”,上唇要拢住,唇尖用力,喉咙打开,上下畅通好似一根管子。
3、连音训练
目的与要求:训练声音连贯统一。注意呼吸、发声的协调配合,每条练习都一口气唱完,音量不宜过大,力求使乐句的线条优美连贯,富有流动感,结尾的长音要用弱----强----弱来收音,防止声音直白和僵硬。
二、歌曲学习与演唱------歌曲《渔光曲》
1、作品简析:
《渔光曲》是同名影片的主题歌,作于1934年。
安娥(1905—1976)是我国近代现代音乐史上一位优秀的女歌词作家,原名张式源。河北省获鹿县人。1925年秋肄业于北京美术专门学校,加入了共青团和中国共产党。1927年至1929年在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33年至1937年在上海参加进步文艺运动,曾任百代唱片公司歌曲部主任。1949年出席了全国文代会,相继在北京人艺,中央实验歌剧院,中国戏剧家协会任创作员,兼任《歌曲》月刊的歌词顾问和编委。在“四人帮”横行的时期,因爱人田汉同志而遭受株连,于1976年不幸去世。主要作品有诗剧《高粱红了》《战地之春》《洪波曲》等,创作了《卖报歌》《三个姑娘》《节日的晚上》《新凤阳歌》等多首著名歌词。任光(1900—1941)浙江嵊县人。从小喜爱民间音乐,会演奏多种乐器。1919年到法国勤工俭学,当过钢琴修理工,同时学习音乐。1927年回国后,参加左翼剧联音乐小组及歌曲作者协会。1934年创作了这首《渔光曲》,以后又创作了《月光光》《新莲花落》《大地行军曲》等电影插曲。他创作的救亡歌曲有《打回老家去》《高粱红了》《别了皖南》等,此外,还写过歌剧《台儿庄》《洪波曲》等音乐。1940年在新四军军部工作,皖南事变中牺牲。《渔光曲》这部影片通过一个穷苦渔民家庭的破产,以及他们流浪和死亡的悲惨遭遇,揭露了旧社会渔业资本家的残酷剥削压迫和帝国主义的侵略与掠夺。《渔光曲》这首主题歌,以凄婉的曲调描写了当时渔民的沉重劳动和被剥削的贫困生活,表达出他们内心的悲愤。这首歌在影片中反复出现,有力的烘托了影片的主题,产生了动人的艺术力量。聂耳曾评价这首歌:“《渔光曲》一曲,„„其轰动的影响甚至成了后来影片要配上音乐才能卖座的一个潮流”。它的成功不是“偶然的侥幸”,而是由于“内容的现实,节奏的哀愁,曲调的组织化”和“配合这影片的现实题材”。
这首歌采用三段体的曲式,想象鲜明。虽然各段音调有所变化,由于节奏型的统一和用同一乐句写成的引子和间奏,使各段之间联系得以加强;徐缓的速度和贯穿全曲的特定节奏,描绘出渔船在茫茫大海中颠簸起伏的形象;虽然曲调采用了宫调式五声音阶,却没有一般大调明朗的色彩,而在旷远中露出压抑和哀愁,这些都使这首歌曲具有特殊的魅力。
这首歌旋律抒情,流畅,节奏从容舒缓,第一乐段平静自然,仿佛远远看到蔚蓝的大海上渔船在海浪中微微颠簸。第二乐段,描写风起浪涌,渔船由远而近,轻撒网,紧拉绳,渔民在风浪中捕鱼的情景。第三乐段,词曲作者进一步描写了渔民苦难的生活和悲惨的命运,音乐舒缓而忧伤。
《渔光曲》已流传了近半个世纪,由于揭示了当时社会的本质,激动了人们的共鸣,至今仍然是一手富有艺术生命力的抒情歌曲。
2、艺术处理:
第一乐段,演唱情绪要平静自然,仿佛远远看到蔚蓝的大海上渔船在海浪中微微颠簸。“云儿飘在海空”一句中,四五度及八度音程的大跳,应注意音乐连线,托住呼吸,声音平稳,位置统一。演唱“早晨太阳里晒渔网”这句前,要充分换气并用气均匀,使气息能够支持到最后一个音。第二乐段,描写风起云涌,渔船由远而近,轻撒网,紧拉绳,渔民在风浪中捕鱼的情景。演唱时节奏要紧凑,速度稍快,表现出渔民在紧张劳动时的场面。最后一句速度要渐慢,使音乐很好的过渡到第三乐段。第三乐段,词曲作者进一步描写了渔民苦难的生活和悲惨的命运音乐舒缓而忧伤。演唱时心情应是沉重的,在咬字、吐字上要特别讲究字头清晰,每一个吐字和运腔都建立在呼吸的支持上,使声音气韵生动,表达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3、演唱要求:
演唱者首先要基本了解歌曲的时代背景、歌曲的内容、歌曲的情绪。以便随着情感的变化去演唱,切忌用一种声音去唱各种感情。演唱时必须要有良好的呼吸支持和声音的连接,咬字、吐字应徐缓而有控制,字与字之间气脉要贯通,力求声音平稳流畅而富有力度。
三、总结新课:
教师进行本课小结对学生的演唱提出优缺点,指出与以往歌曲的不同点与相通点,使学生更好的完成作品。
四、作业:
理解掌握歌曲的特点和演唱风格,体会如何更好地表现歌者内心感情的变化,准确地把握歌曲的基调。
教案(十二)
教学内容:
歌曲《思乡曲》
教学目的:
1、学习歌曲《思乡曲》,启发学生的情感,减轻技术上的负担,使学生自由发挥声乐本身的艺术特色。
2、以抒情为主,使学生在轻松、自然的状态下较完整的完成歌曲的演唱。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1、引导学生了解歌曲的时代背景、歌曲的内容、歌曲的情绪,更好地去理解作品。
2、指导学生在注意连贯演唱歌曲的基础上,吐字力求清晰,演唱力求完整。
教学方法:
讲解、分析、启发的教学法 教具:
钢琴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节内容
二、发声训练
1、哼鸣训练
目的与要求:体验头腔共鸣和声音靠前的感觉,使其获得声音的高位置。a、身体自然直立,两肩放松,吸进适量气息并注意深的呼吸支点。b、嘴唇微闭,舌自然平放舌尖轻靠下牙根,下腭放松,上下牙稍分开不要咬紧。c、哼唱时感到声音集中在鼻腔上方,两眉之间感到明显振动,象擤鼻涕时的感觉。d、不论音的高低,都始终保持这种高位置的感觉,这对上下声区的统一很有益处。
2、U母音带a母音训练
目的与要求: 练习打开头腔共鸣,获得高位置,打开喉咙形成管状,上下一致,声区统一,较好地带动a母音的练习,嘴唇微闭成“撮口”,上唇要拢住,唇尖用力,喉咙打开,上下畅通好似一根管子。
3、连音训练
目的与要求:训练声音连贯统一。注意呼吸、发声的协调配合,每条练习都一口气唱完,音量不宜过大,力求使乐句 的线条优美连贯,富有流动感,结尾的长音要用弱----强----弱来收音,防止声音直白和僵硬。
三、歌曲学习与演唱————《思乡曲》
1、作品简析:
这是一首难得的初级,中音独唱歌曲,是影片《海外赤子》中的一首很有特色的作品。由著名女中音歌唱家罗天婵首唱。曲体结构简单,仅有20小节,音域跨度不宽,仅仅在九度之中,曲调优美,词曲协调,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它表现女主人公思华的妈妈侨居海外,思念祖国,家乡,思念亲人的心情,歌曲一开始就以“近镜头”——中秋月,月圆时节倍思亲,使人产生思乡的情感。而后又进至远,一山一水,一草一木,进一步加深这种感受,以此铺垫,直接推出侨胞的思想的真挚,动人的情感——山隔不断,水流更长的绵绵情意。第二段歌词,主要表达情感的无限缠绵。以借景生情,借物寄语的手法,表达年夏一年,日复一日,海外儿女对祖国,对家乡的思恋之情。
2、艺术处理:
此曲是一首单段体的分节歌,曲调简洁、明朗,旋律悠扬、平缓,乐意发展严密、集中,音乐形象十分清晰完美。歌曲似在自言自语中道出了人物心灵深处的感受。因此开始4句要很有控制地唱出,使声音悠缓、深沉。“海外万千----”处,把眷恋之情推入了高峰,借助于全曲最高音,把怀乡之情全部倾泻出来。结束句“思乡”要以情至深的共鸣唱出心底的呼唤与呐喊,把海外儿女的无限思念表达得声断情还连。
3、演唱要求:女中音在演唱时,要注意唱出宽厚、丰润、深情的声音音色,及内在深刻的抒情性特点。在吐字上要抓住“ang”母音的特点。气息要保持轻松、自然的状态。
四、总结新课:
教师进行本课小节,对学生的演唱指出优缺点,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使其更好的完成作品的演唱。
五、作业:
课后用正确的歌唱姿势、准确的呼吸方法,认真体会歌曲的含意,准确诠释表达作品。
教案
(十三)教学内容: 歌曲《铁蹄下的歌女》
教学目的:
1.指导学生用较好的气息和吐字,完整的表达歌曲的思想感情。
2.通过学习歌曲让学生更深刻的了解历史,不忘记过去.从历史的角度去理解歌曲中的歌女,更准确的驾驭表达歌曲。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1.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呼吸方法,准确的咬字演唱歌曲。
2.引导学生基本准确分析和理解歌曲.较好的完成歌曲的演唱。教学方法:
讲解、分析、启发的教学法 教具:
钢琴 教学过程:
一、发声训练:
1、哼鸣训练 目的与要求:体验头腔共鸣和声音靠前的感觉,使其获得声音的高位置。a、身体自然直立,两肩放松,吸进适量气息并注意深的呼吸支点。b、嘴唇微闭,舌自然平放舌尖轻靠下牙根,下腭放松,上下牙稍分开不要咬紧。c、哼唱时感到声音集中在鼻腔上方,两眉之间感到明显振动,象擤鼻涕时的感觉。d、不论音的高低,都始终保持这种高位置的感觉,这对上下声区的统一很有益处。
2、U母音及带a母音的训练
目的与要求: 练习打开头腔共鸣,获得高位置,打开喉咙形成管状,上下一致,声区统一,较好地带动a母音的练习,嘴唇微闭成“撮口”,上唇要拢住,唇尖用力,喉咙打开,上下畅通好似一根管子。
3、连音训练
目的与要求: 训练声音连贯统一。注意呼吸、发声的协调配合,每条练习都一口气唱完,音量不宜过大,力求使乐句的线条优美连贯,富有流动感,结尾的长音要用弱----强----弱来收音,防止声音直白和僵硬。
二、歌曲学习与演唱:---------《铁蹄下的歌女》 1.作品简析: 《铁蹄下的歌女》是影片《风雨儿女》的插曲,作于1935年。
许幸之生于1904年,著名画家,导演,作家,美术评论家,教授。1927年在日本东京美术学校学习时,应郭沫若电召回国,在北伐军总政治部从事美术工作,“四 一 二”反革命政变后被捕入狱,出狱后再次赴日本留学。1929年回国,担任上海中华艺术大学西洋画科主任,并和江丰,蔡若虹等组织时代美术社,成立左翼美术家联盟,并被选为美联第一任主席。30年代任上海电通有限公司导演;40年代赴苏北抗日根据地,参加鲁迅文学院分院的建校和教学工作,并开展话剧活动。曾任中山大学师范学院,上海戏剧专科学校,南京戏剧专科学校等大学的教授;50年代调文化部电影局任编导,并导演故事片。1959年以后在中央美术学院董希文工作室任教,恢复中断已久的油画创作。在80年代,中国美协,中国影协,中央美院曾联合举行了许幸之从艺60周年纪念活动。聂耳(1912—1935),原名守信,字子义,生于云南昆明,大革命时曾参加进步学生运动,18岁到上海,从事作曲学习与创作,曾参加剧联音乐小组,发起组织了中国新兴音乐研究会。1933年在创作上初式锋芒。创作年限虽不长,但在两年中为八部电影,三出话剧,一出舞台剧写了20首主题曲或插曲,还有其他声乐与器乐作品达四十余首。1935年经日本,准备去苏联留学,不幸因游泳溺水身亡。他的作品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和时代精神。是我国之无愧的革命音乐的开路先锋。
《风雨儿女》这部电影,使油田汉编故事,夏衍写台本的一部作品。表现了处于深重民族危机下的20世纪30年代知识分子从象牙之塔冲出来奔赴抗日前线的故事。在这部影片中,除了现在成为国歌的《义勇军进行曲》这首主题歌外,还有这首插曲《铁蹄下的歌女》。片中由飘零为歌女的阿凤演唱。通过在日本侵略者铁蹄下被欺压,被凌辱的歌女的血泪控诉,表现了她们对日寇和国民党卖国政府的仇恨与反抗;表现了她们满腔的爱国热情。歌曲委婉,哀怨,柔弱中蓄积力量,曲调悲愤,凄厉,痛苦中蕴含抗争。这是一收不带再现的三部曲式的独唱歌曲。第一段前两句气息悠长,旋律婉转抒情:“我们到处卖唱,我们到出献舞”直接倾诉着歌女们满怀不幸与痛苦的哀叹。后两句节奏紧缩,带有朗诵性旋律的抒发,使字腔结合的音调发出了歌女们心中的不平与黑暗社会的愤懑与控诉:“谁不知道国家将亡,为什么被人当作舞女?”
第二段相反,宣叙性的音调在前,抒情性的音调移后,使前面字字血,声声泪的凄楚,辛酸与后面的舒展,伤情和被迫哀歌,形成鲜明对比。使“尝尽了人生的滋味,舞女是永远的漂流”这两句更为有力,更为感人。
第三段仍用前两段的音乐素材。前两句“谁甘心做人的奴隶?谁愿意让乡土沦丧?”已不是愤愤不平的呐喊,而是以自身的悲凄遭遇向旧社会发出抗争的怒吼!并向世人提出令人深思的强烈警示。紧接着,乐句突然旋律延长,音乐达到了高潮,歌女内心的哀叹“可怜是铁蹄下的歌女,被鞭笞的遍体鳞伤!”让人们感到的已不仅仅是“歌女”的控诉,而是整个中国人民正遭受着日寇等“铁蹄”摧残,压迫,蹂躏的现实!正如这部影片中的主题曲《义勇军进行曲》中所发出的“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每个人被迫发出最后的吼声!„„”一样。如果说《铁蹄下的歌女》还仅仅是蕴含着有力的控诉的话,那么《义勇军进行曲》已经是“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的战斗号召。2.艺术处理: 第一段前两句气息悠长,旋律婉转抒情,直接倾诉着歌女们满怀不幸与痛苦的哀叹。后两句节奏紧缩,带有朗诵性旋律的抒发,使字腔结合的音调发出了歌女们心中的不平与对黑暗社会的愤懑与控诉:“谁不知道国家将亡,为什么被人当作亡女?”演唱这段时,首先要把握好历史背景,设身处地体验并进入角色的规定情景。第二段相反,宣叙性的音调在前,抒情的音调在移后,使前面字字血,声声泪的凄楚、辛酸与后面的舒展、伤情和被迫哀歌,形成鲜明的对比。使“尝尽了人生的滋味,舞女是永远的漂流”这两句更为有力,更为感人。演唱这段时,要承前启后地把歌女心中的不平与愤恨进一步的抒发出来,并注意后一句旋律虽下行,但声音却不能虚而无力,做到声高音不炸,声低音不虚,以表达歌女心中的凄楚与辛酸的处境。第三段仍用前两段的音乐素材。前两句“谁甘心做人的奴隶?谁愿意让乡土沦丧?”已不是愤愤不平的呐喊,而是以自身悲凄遭遇向旧社会发出抗争的怒吼!并向世人提出令人深思的强烈警示。演唱时气息要饱满有力,字音在行腔时力求准确、清晰。紧接着,乐句旋律突然延长,音乐达到了高潮,歌女内心的哀叹“可怜是铁蹄下的歌女,被鞭挞的遍体鳞伤!”让人们感受到的已不仅仅是“歌女”的控诉,而是整个中国人民正在遭受着日寇等“铁蹄”摧残、压迫、蹂躏的现实!3.演唱要求:
整首歌曲在演唱时,要注意深入挖掘歌曲的内在含义,用震撼人心的真情去抒发催人泪下的力量。此外,歌曲中下行音调的运用强化了悲痛、哀伤的情绪。更要注意几处过门的有力间奏不是情绪的中断,而是拨动歌女心弦、激发歌女心中忧伤与不平的伴奏,而且不要在间奏处中断演唱的情感力度,并注意每句的延长拍的时值,做到“音停气不停”的整体贯穿,使歌曲能圆满完整地得以体现。
三、总结新课:
教师进行本课小结,对学生的发声训练及演唱做出评价,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能更出色的完成歌曲。
四、作业:
课后阅读相关的历史书籍,使学生更深刻的了解歌曲的历史背景,更好的演绎歌曲。
教案
(十四)教学内容: 歌曲《共和国之恋》
教学目的:
1、通过小跳音程连音唱法发声训练,帮助学生练习打开喉咙。并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呼吸方法,体会气息对声音的支持。
2、学习歌曲《共和国之恋》,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使学生满怀激情的完整演唱歌曲。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1、引导学生感受《共和国之恋》,体验歌曲的思想情感和艺术魅力。
2、歌曲的演唱风格和特点,能够细致完整把握表达歌曲的思想感情。
3、歌曲的几处大跳的气息支持、喉咙打开、声音连贯、乐句完整。教学方法:
讲解、分析、启发的教学法 教具:
钢琴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节内容
二、发声训练
1、哼鸣训练 目的与要求:体验头腔共鸣和声音靠前的感觉,使其获得声音的高位置。a、身体自然直立,两肩放松,吸进适量气息并注意深的呼吸支点。b、嘴唇微闭,舌自然平放舌尖轻靠下牙根,下腭放松,上下牙稍分开不要咬紧。c、哼唱时感到声音集中在鼻腔上方,两眉之间感到明显振动,象擤鼻涕时的感觉。d、不论音的高低,都始终保持这种高位置的感觉,这对上下声区的统一很有益处。
2、U母音及带a母音训练
目的与要求: 练习打开头腔共鸣,获得高位置,打开喉咙形成管状,上下一致,声区统一,较好地带动a母音的练习,嘴唇微闭成“撮口”,上唇要拢住,唇尖用力,喉咙打开,上下畅通好似一根管子。
3、连音训练
目的与要求:训练声音连贯统一。注意呼吸、发声的协调配合,每条练习都一口气唱完,音量不宜过大,力求使乐句的线条优美连贯,富有流动感,结尾的长音要用弱----强----弱来收音,防止声音直白和僵硬。
三、歌曲学习与演唱————《共和国之恋》
1、作品简析: 是电影系列片《共和国之恋》的主题曲。歌曲以独唱的形式颂扬了一批身居海外的知识分子,热爱自己祖国的心情。描写了华侨在新中国成立后,满怀激情扑进祖国的怀抱,生死相依恋着自己的祖国,要为国家的富强贡献力量。
歌曲为带再现的二段式结构。第一段为四乐句复乐段,从容平缓的节奏,级进为主的旋律,表达了海外赤子对祖国的爱恋和深情。第二段开始部分音调上扬,大跳,充满激情的歌颂了海外华侨对祖国的赤诚,后半部分在现第一段结束的音调,,与之呼应,进一步表达了海外赤子对祖国的无限深情。
2、艺术处理:
在准确把握歌曲的音准和节奏的基础上,歌曲整体采用连音唱法,在气息的支持下,满怀深情地用连贯、宽广、厚实、圆润的音色唱出,每一句的句头、句尾,要交代清楚切不可有气无力、断断续续支解乐句。
3、演唱要求:
此曲中六度和八度上下跳进的乐句,演唱时要下放喉头,打开喉咙,使气息通畅,否则会形成歌声的阻塞。
四、总结新课:
教师进行本课小节,对学生的演唱指出优缺点,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使其更好的完成作品的演唱。
五、作业:
课后用正确的歌唱姿势、准确的呼吸方法,认真体会歌曲的含意,准确诠释表达作品。
教案
(十五)教学内容:— 新疆民歌《嘎哦丽泰》
教学目的:
1、学习演唱歌曲《嘎哦丽泰》,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理解和分析歌曲的能力。2、通过发声训练,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呼吸方法,体会气息对声音的支持。
3、通过发声训练,适当扩展音域,要求做到声区基本统一,发声连贯、流畅、圆润。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1、引导学生感受《嘎哦丽泰》,体验歌曲的思想情感和艺术魅力。
2、歌曲的演唱风格和特点,能够细致完整表达歌曲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讲解、分析、启发的教学法 教具:
钢琴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节内容
二、发声训练
1、哼鸣训练 目的与要求:体验头腔共鸣和声音靠前的感觉,使其获得声音的高位置。a、身体自然直立,两肩放松,吸进适量气息并注意深的呼吸支点。b、嘴唇微闭,舌自然平放舌尖轻靠下牙根,下腭放松,上下牙稍分开不要咬紧。c、哼唱时感到声音集中在鼻腔上方,两眉之间感到明显振动,象擤鼻涕时的感觉。d、不论音的高低,都始终保持这种高位置的感觉,这对上下声区的统一很有益处。
2、气息与声音的统一协调训练 目的与要求:训练气息的控制能力,体会歌唱时气息与声音的关系,呼吸要自然,不要太浅,声音深叹在气息支持上发出,保持连贯、均匀统一。保持声音位置、气息支持、喉头状态三不变,使声音圆润、通畅、统一。
3、扩展音域训练
目的与要求:用闭口音mi带出高位置的发声,便于进入头腔共鸣,声音要象一个箭头穿透前额,引起鼻腔、头腔的充分共振,并在mi的位置换开口音ma,在气息的支持下ma就在mi的箭头尖上发出,上行至高八度时,把声音打开,如登山临顶充分抖开,气息形成对抗,支撑点要稳定,下行时又要如飞流直下三千尺,但要保持声音的高位置、下面的支持点,两点之间似有一个反向弹力对抗。
三、歌曲学习与演唱————《嘎哦丽泰》
1、作品简析:
这首歌曲初次发表在1958年《音乐创作》第一期,由作曲家黎英海编曲。黎英海(1927——),四川富顺人,1948年与南京国立音乐院毕业后,先后在湖南音专,中原部队艺术院校,上海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中央音乐学院等任教。80年代后,任中国音乐学院副院长,中国音协北京分会副主席等职。主要作品有钢琴曲《夕阳萧鼓》《阳关三叠》《民歌钢琴小曲50首》大提琴曲《老码头工的回忆》及大量民歌改编曲和独唱歌曲,并为许多电影配乐。还有《汉族调式及其和声》《民族五声性调式概述》等著作。
这首歌曲描述了一位哈萨克族青年出乎意料之外的没有见到自己的心上人,而且不知心上人去向的焦虑心情,表现出哈萨克族青年对爱情的忠贞与痴情。歌曲为二部曲式结构。前段基本结构为上下句,但作者巧妙的把第二段的前句作为第一次出现,然后反复,当地二段在现时,则补充了第二句,并反复一次。这首慢速的抒情歌曲极富特色,全曲像是有一道道光彩夺目的延续不断的彩虹所组成。开始的3小节,旋律由“1”音开始级进上升,达到高点“5”因而后逐渐回落,这里可称之为“正彩虹线”。接着“为何你不等待”处又形成了一道短短“正彩虹型旋律线”,其高点是“c²”音,以上共5小节音乐,分别有两条较小而长短不等的“彩虹”构成,合成了一条较大的“彩虹”。紧接着的以上相呼应的“烈火般的心情来找你”以及“帐篷已不在你也不在”。这里就音的高点来说,延长的“6”音与前一道“彩虹”的“5”音相互应,低音“7”音与“1”音相互应。前句由于感情上有了发展,旋律线的高点“6”音比“5”音也相应的升高了一度。而“为何你不等待”处,因情绪显得失望,其旋律线的高点低音“7”比“1”因降低了。这一段音乐虽系两条较长的“彩虹”,但层次却很清晰,内含感情也很深切。
此曲的第一乐段(A段)总的来说音乐处于较低的音区,特别是结束在全曲的最低音“5”上。第二乐段“B段”陡然以全曲最高音高音“1”开始,充满激情地唱出了全曲的核心乐句,掀起了高潮。B段与A段音乐在音区,音色上有很大的对比性,给听众以非常强烈的新鲜感。这条旋律线从高音“1”开始,然后逐渐回落到最低音区“2 7”后又回升到“5”音,它与“正彩虹线”恰恰相反,好似“正彩虹线”的倒影,这一条“倒彩虹型旋律线”,只有一个大乐句,以后虽有两个小过门,但仍达不到平衡,音乐有很强的继续往前运动的趋势,因此就将AB两段音乐进行重复和发展,作为呼应,这样使文学与音乐上都达到了完美的平衡。整个这一段音乐为四条“彩虹线”构成,第一 二 四条是“正彩虹线”,第三条为“倒彩虹线”,既有统一又有变化,正合乎“起承转合”的结构规律。它们的高点分别是“5 6 1 6 ”音,布局合理,富有层次感。
2、艺术处理:
此曲为二部曲式,第一乐段[A段]总的来说音乐处于较低的音区,第二乐段[B段]陡然以全曲最高音“1”开始,充满激情地唱出了全曲的核心乐句,掀起了高潮,B段与A段音乐在音区、音色上有很大的对比性。演唱时要将内容恰如其分地展示给听众,把握住整首歌曲的情绪,把歌曲彩虹似的线条在音量、音色上的强烈对比深情而细腻地表现出来。
3、演唱要求:
演唱者要对歌曲的创作背景、内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以便更好的理解作品、表现作品。演唱时首先要注意作者力度术语的运用,控制好气息,声音一定要集中,声音位置要高,充分体现声音“强而不炸,弱而不虚”的技巧。在三连音处要唱得紧凑,不要有松散感,以表示主人公急切地盼望见到情人的心情。以“pp“演唱的段落,虽然音量减弱,但要保持头腔共鸣,使声音更有穿透力,感情上要表现出无限惆怅和思念之情。
四、总结新课:
教师进行本课小节,对学生的演唱指出优缺点,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使其更好的完成作品的演唱。
五、作业:
理解掌握歌曲的特点和演唱风格,体会如何更好地表现歌者内心感情的变化,准确地把握歌曲的基调。
教案(十六)
教学内容:— 哈萨克民歌《可爱的一朵玫瑰花》
教学目的:
1、学习演唱歌曲《可爱的一朵玫瑰花》,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理解和分析歌曲的能力。2、通过发声训练,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呼吸方法,体会气息对声音的支持。
3、通过发声训练,适当扩展音域,要求做到声区基本统一,发声连贯、流畅、圆润。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1、引导学生感受《可爱的一朵玫瑰花》,体验歌曲的思想情感和艺术魅力。
2、歌曲的演唱风格和特点,能够细致完整表达歌曲的思想感情。教学方法:讲解、分析、启发的教学法 教具:
钢琴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节内容
二、发声训练
1、哼鸣训练 目的与要求:体验头腔共鸣和声音靠前的感觉,使其获得声音的高位置。a、身体自然直立,两肩放松,吸进适量气息并注意深的呼吸支点。b、嘴唇微闭,舌自然平放舌尖轻靠下牙根,下腭放松,上下牙稍分开不要咬紧。c、哼唱时感到声音集中在鼻腔上方,两眉之间感到明显振动,象擤鼻涕时的感觉。d、不论音的高低,都始终保持这种高位置的感觉,这对上下声区的统一很有益处。
2、气息与声音的统一协调训练 目的与要求:训练气息的控制能力,体会歌唱时气息与声音的关系,呼吸要自然,不要太浅,声音深叹在气息支持上发出,保持连贯、均匀、统一。保持声音位置、气息支持、喉头状态三不变,使声音圆润、通畅、统一。
3、扩展音域训练
目的与要求:用闭口音mi带出高位置的发声,便于进入头腔共鸣,声音要象一个箭头穿透前额,引起鼻腔、头腔的充分共振,并在mi的位置换开口音ma,在气息的支持下ma就在mi的箭头尖上发出,上行至高八度时,把声音打开,如登山临顶充分抖开,气息形成对抗,支
撑点要稳定,下行时又要如飞流直下三千尺,但要保持声音的高位置、下面的支持点,两点之间似有一个反向弹力对抗。
三、歌曲学习与演唱————《可爱的一朵玫瑰花》
1、作品简析:
这首歌是作曲家丁善德根据哈萨克族民歌改编而成。这是一首优美抒情的恋歌,歌曲描写了哈萨克族青年男女的爱慕之情。全曲采用二部曲式结构。
第一部分只要是叙述,由于叙述性较强,因而旋律的起伏也不大,均系一句歌词的重复,只是前一乐句落在主音上,情绪比较平稳,运用了3/8 4/8 5/8几种节拍交替进行,表现了哈萨克族青年的爱慕之情虽已表露,但很含蓄而富有诗意,当然也表现出了青年向往与情人约会的急切心情和幸福的遐想。
2、艺术处理:
歌曲为二部曲式,第一部分主表叙述,演唱时要用平稳的情绪、气息、声音表现哈萨克青年活泼的性格。第二部分要拓展情感幅度的表达,整体演唱时要充分把握住这首歌的民族风格,深刻理解哈萨克族歌曲风格的韵味以及歌曲中人物内心的变化,准确的表现哈萨克族青年男女情窦初开时对爱情萌生的渴望的心态。最后的结束句,音域安排在较高声区,演唱时要充分发挥想象力,把青年男女对爱情的渴望沉浸在一种美好的遐想之中
3、演唱要求:
演唱者首先要对新疆民歌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可查阅资料),以便更好的理解作品、表现作品。演唱时要优美抒情、情绪饱满、满含激情,声音通畅而有流动感,气息要平稳流畅,吐字要柔和清晰。注意“天”字的归韵,整体演唱时要注意气息与声音位置要平衡统一富有穿透力。
四、总结新课: 教师进行本课小结,对学生的演唱作出评价,指出优缺点,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更好的完成作品。
五、作业:
掌握哈萨克族民歌的特点和演唱风格,体会民歌的表现形式,感受民歌的艺术魅力,增强对民歌的热爱,并写出体会。
教案(十七)
教学内容:
歌曲《摇篮曲》[奥] 教学目的:
1、学习演唱歌曲《摇篮曲》,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理解和分析歌曲的能力。2、通过发声训练,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呼吸方法,体会气息对声音的支持。
3、通过发声训练,适当扩展音域,要求做到声区基本统一,发声连贯、流畅、圆润。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1、引导学生感受舒伯特《摇篮曲》,体验舒伯特抒情歌曲的思想情感和艺术魅力。
2、《摇篮曲》的演唱风格和特点,融入自身的思想感情,准确把握作品的情绪和风格,完整处理歌曲。
教学方法:讲解、分析、启发的教学法 教具:
钢琴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节内容
二、发声训练
1、哼鸣训练 目的与要求:体验头腔共鸣和声音靠前的感觉,使其获得声音的高位置。a、身体自然直立,两肩放松,吸进适量气息并注意深的呼吸支点。b、嘴唇微闭,舌自然平放舌尖轻靠下牙根,下腭放松,上下牙稍分开不要咬紧。c、哼唱时感到声音集中在鼻腔上方,两眉之间感到明显振动,象擤鼻涕时的感觉。d、不论音的高低,都始终保持这种高位置的感觉,这对上下声区的统一很有益处。
2、气息与声音的统一协调训练 目的与要求:训练气息的控制能力,体会歌唱时气息与声音的关系,呼吸要自然,不要太浅,声音深叹在气息支持上发出,保持连贯、均匀、统一。保持声音位置、气息支持、喉头状态三不变,使声音圆润、通畅、统一。
三、歌曲学习与演唱————《摇篮曲》[奥]
1、作品简析: 舒伯特介绍:(Franz Schubert,1797—1828)奥地利杰出的作曲家。出生于维也纳一个教师的家中,八岁开始随父,兄学习提琴和钢琴。1808年入帝国神学院学习。1811年创作了第一首歌曲《哈加尔的悲哀》,受到萨里埃里的赏识。1812年随萨里埃里学习作曲。十四岁作第一交响曲,十七岁为歌德的诗篇《房车旁的葛莱卿》《野玫瑰》《魔王》等谱曲。十八岁完成第二,三交响曲,;两部弥撒曲,五部歌剧及一百四十多首歌曲。他以多产著称。虽然终生清寒,赖别人救济而生活,三十一岁就夭折,但给后世留下了大量的音乐财富。总共写下十四部歌剧,九部交响乐,一百多首合唱曲,五百六十七首歌曲等近千件作品。其中最著名的有:《为完成交响乐》及《C大调交响乐》《死于少女》四重奏《鳟鱼》五重奏,声乐套曲《美丽的磨坊姑娘》《冬日的旅程》及《天鹅之歌》剧乐《罗蒙沙》等。歌曲介绍,舒伯特的这首摇篮曲的旋律本身就是一首音诗。无需歌词,就可以从摇摆于主属两个和弦之间的旋律,听出它的内容,想象出慈爱的母亲在轻轻摆动着摇篮。
2、艺术处理:
歌曲为典型的一段体结构,虽然是起承转合的四句,但在演唱时要充分想象慈母轻柔的哄着孩子的情景,以柔和的歌声表达恬静、优美,充满抚爱和期望,哄着将要睡着的孩子舒适地进入梦乡,歌声渐渐地要越唱越轻,直到最轻[ppp]而后终止。
3、演唱要求
演唱者首先要对作者有一个整体了解,其次了解摇篮曲的风格和特点,以便更好的理解和把握作品。掌握歌曲的特点,演唱时要充分调整好气息与声音,吐字清晰、声音轻柔、连贯,声音不要唱“炸”了。要充满抚爱与期望的情感。
四、总结新课:
教师进行本课小结,对学生的演唱作出评价,指出优缺点,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更好的完成作品。
五、作业:
理解掌握歌曲的特点和演唱风格,体会如何更好地表现歌者内心感情的变化,准确地把握歌曲的基调。
教案(十八)
教学内容:
歌曲《尼娜》[意] 教学目的:
1、学习演唱歌曲《尼娜》,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理解和分析歌曲的能力。、通过发声训练,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呼吸方法,体会气息对声音的支持。
3、通过发声训练,适当扩展音域,要求做到声区基本统一,发声连贯、流畅、圆润。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1、引导学生感受《尼娜》,体验歌曲的思想情感和艺术魅力。
2、歌曲的演唱风格和特点,能够细致完整表达歌曲的思想感情。教学方法:
讲解、分析、启发的教学法 教具:
钢琴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节内容
二、发声训练
1、哼鸣训练 目的与要求:体验头腔共鸣和声音靠前的感觉,使其获得声音的高位置。a、身体自然直立,两肩放松,吸进适量气息并注意深的呼吸支点。b、嘴唇微闭,舌自然平放舌尖轻靠下牙根,下腭放松,上下牙稍分开不要咬紧。c、哼唱时感到声音集中在鼻腔上方,两眉之间感到明显振动,象擤鼻涕时的感觉。d、不论音的高低,都始终保持这种高位置的感觉,这对上下声区的统一很有益处。
2、气息与声音的统一协调训练 目的与要求:训练气息的控制能力,体会歌唱时气息与声音的关系,呼吸要自然,不要太浅,声音深叹在气息支持上发出,保持连贯、均匀、统一。保持声音位置、气息支持、喉头状态三不变,使声音圆润、通畅、统一。
3、扩展音域训练 目的与要求:用闭口音mi带出高位置的发声,便于进入头腔共鸣,声音要象一个箭头穿透前额,引起鼻腔、头腔的充分共振,并在mi的位置换开口音ma,在气息的支持下ma就在mi的箭头尖上发出,上行至高八度时,把声音打开,如登山临顶充分抖开,气息形成对抗,支撑点要稳定,下行时又要如飞流直下三千尺,但要保持声音的高位置、下面的支持点,两点之间似有一个反向弹力对抗。
三、歌曲学习与演唱 — 《尼娜》
1、作品简析:
曲作者是意大利作曲家莱盖伦齐渥文钦佐强姆比(Legerenzio Vincenzo Ciampi,1719~1762)。强姆比在一生的最后二十四年中,曾创作和上演过很多歌剧。《尼娜》就是他所作歌剧,《三个可笑而潇洒的男子汉》中的一个片断,是一曲母亲失声痛悼其亡女尼娜的哀歌,用西洋典型的旋律小调式写成。在“小行板”速度上,歌腔先是围绕着属音3,后又多次出现在下属音2上,进行乐思的陈述:“已经三天了,尼娜静静地安眠在床上”。接着,出现力度为f的四分附点音符和母亲对爱女悲恸的呼喊:“醒来吧,我的尼娜,在不要沉睡不醒吧!”这纸盒的前后两个段落,在演唱时都需反复一次。乐曲的最后有一个强起而弱收的结束句,表现出母亲痛定思痛的心情,和明知人死不能复生,而期望女儿回到人间的愿望。歌曲的伴奏,除了“听鼓齐鸣震天响”处,和最后两小节的终止式为饱满的和弦外,其余都是娓娓袅袅的分解和弦。这一伴奏织体,为深情的人生部分提供了一个安谧清柔和哀婉的背景。
2、艺术处理:
歌曲采用了有再现的单二部曲式写成,第一部分安宁凄婉、旋律平稳舒缓。第二部分一开始紧凑的节奏及旋律中音程跳动与第一部分形成了明显的对比。整首歌曲演唱时要用稳定柔和的气息。“醒来吧,我的尼娜”的前后两次演唱中,要处理好以mf的强度表达好第一句中呼唤尼娜的感情,再以pp的音量唱好母亲喃喃自语的心碎情绪,最后一句“再也不要永世长眠”尽可能一口气唱完,以保持句意的完整。
3、演唱要求:
演唱者首先要对歌曲的背景及内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以便把握歌曲的演唱情绪。高音处的发声,要注意口咽腔部位特别是咽腔部位做适度的纵向打开,以便保持声音的高位置。另外,要唱好旋律中的几处回音装饰音,要将其恰当的放在拍子内来练习。
四、总结新课:
教师进行本课小结,对学生的演唱作出评价,指出优缺点,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更好的完成作品。
五、作业:
理解掌握歌曲的特点和演唱风格,体会如何更好地表现歌者内心感情的变化,准确地把握歌曲的基调。
教案(十九)
教学内容:
歌曲《鳟鱼》[奥] 教学目的:
1、学习并演唱歌曲 《鳟鱼》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理解和分析歌曲的能力。
2、通过发声训练,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呼吸方法,体会气息对声音的支持。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1、引导学生感受《鳟鱼》,体验歌曲的思想情感和艺术魅力。
2、歌曲的演唱风格和特点,能够细致完整表达歌曲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讲解、分析、启发的教学法。教具:
钢琴 教学过程:
一、发声训练:
1、哼鸣训练 目的与要求:体验头腔共鸣和声音靠前的感觉,使其获得声音的高位置。a、身体自然直立,两肩放松,吸进适量气息并注意深的呼吸支点。b、嘴唇微闭,舌自然平放舌尖轻靠下牙根,下腭放松,上下牙稍分开不要咬紧。c、哼唱时感到声音集中在鼻腔上方,两眉之间感到明显振动,象擤鼻涕时的感觉。d、不论音的高低,都始终保持这种高位置的感觉,这对上下声区的统一很有益处。
2、U母音及带a母音的训练
目的与要求: 练习打开头腔共鸣,获得高位置,打开喉咙形成管状,上下一致,声区统一,较好地带动a母音的练习,嘴唇微闭成“撮口”,上唇要拢住,唇尖用力,喉咙打开,上下畅通好似一根管子。
3、连音训练
目的与要求:训练声音连贯统一。注意呼吸、发声的协调配合,每条练习都一口气唱完,音量不宜过大,力求使乐句的线条优美连贯,富有流动感,结尾的长音要用弱----强----弱来收音,防止声音直白和僵硬。
二、歌曲学习与演唱
—《鳟鱼》
1、作品简析:
舒伯特在这首歌曲中不仅用伴奏音型塑造了小溪中的鳟鱼悠然自得的游动的形象,并借用分节歌的叙事方式揭示了歌词深刻的寓意:善良与单纯往往要被虚诈与邪恶所害。表明他对鳟鱼的命运无限同情与惋惜的心情。作者曾根据这首歌曲做成A大调钢琴五重奏。
门德尔松1884年在杜塞尔多夫担任指挥时完成了他的作品第36号的六首歌曲其中第二首《乘着歌声的翅膀》是他独唱歌曲中流传最广的一首。歌词为海涅的一首抒情诗。全曲以流畅的旋律和有分解和弦构成的柔美的伴奏,描绘了一幅温馨而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图景——乘着歌声的翅膀,跟亲爱的人一起前往恒河的岸旁,在开满红花,玉莲,玫瑰,紫罗兰的宁静月夜,听着远处圣河发出的潺潺涛声,在椰子林中饱享爱的欢悦,憧憬幸福的梦„„不时出现的下行大跳音程,生动地渲染了这一情景的美丽动人。
2、艺术处理:
歌曲结构是带再现的二部曲式,第一部分的第一段应用明快、明亮的声音唱出风和日丽的河畔景色。第二段作者用同样的曲调叙述了希望小鳟鱼不被欺骗的愿望演唱者情绪应有所变化。经过一段过门以使自然景色的描写转向对人物的描写,这时随着歌词内容的变化,音乐的速度要较前加快,声音力度加强。歌者应更深情地将对渔夫欺骗行为的憎恨和对小鳟鱼无比同情的情感,通过歌声的速度、力度、音色的变化表现出来。
3、演唱要求:
演唱者要对歌曲的创作背景、内容(小鳟鱼的故事)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以便更好的理解作品、表现作品。歌曲第一段要唱得有弹性,呼吸控制要均匀,第二段较第一段速度、音区有所变化,但第一句声音位置不能掉,要敢于用深呼吸在哼鸣出声的地方念字。后面几句仍然要注意声音位置和呼吸支持。
三、总结新课:
教师进行本课小结对学生的演唱指出优缺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更好地完成作品。
四、作业:
理解掌握歌曲的特点和演唱风格,体会如何更好地表现歌者内心感情的变化,准确地把握歌曲的基调。
教案(二十)
教学内容:
歌曲《我亲爱的》[意] 教学目的:
1、学习演唱歌曲《我亲爱的》,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理解和分析歌曲的能力。2、通过发声训练,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呼吸方法,体会气息对声音的支持。
3、通过发声训练,适当扩展音域,要求做到声区基本统一,发声连贯、流畅、圆润。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1、引导学生感受《我亲爱的》,体验歌曲的思想情感和艺术魅力。
2、歌曲的演唱风格和特点,能够细致完整表达歌曲的思想感情。教学方法:
讲解、分析、启发的教学法 教具:
钢琴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节内容
二、发声训练
1、哼鸣训练 目的与要求:体验头腔共鸣和声音靠前的感觉,使其获得声音的高位置。a、身体自然直立,两肩放松,吸进适量气息并注意深的呼吸支点。b、嘴唇微闭,舌自然平放舌尖轻靠下牙根,下腭放松,上下牙稍分开不要咬紧。c、哼唱时感到声音集中在鼻腔上方,两眉之间感到明显振动,象擤鼻涕时的感觉。d、不论音的高低,都始终保持这种高位置的感觉,这对上下声区的统一很有益处。
2、气息与声音的统一协调训练 目的与要求:训练气息的控制能力,体会歌唱时气息与声音的关系,呼吸要自然,不要太浅,声音深叹在气息支持上发出,保持连贯、均匀、统一。保持声音位置、气息支持、喉头状态三不变,使声音圆润、通畅、统一。
3、扩展音域训练
目的与要求:用闭口音mi带出高位置的发声,便于进入头腔共鸣,声音要象一个箭头穿透前额,引起鼻腔、头腔的充分共振,并在mi的位置换开口音ma,在气息的支持下ma就在mi的箭头尖上发出,上行至高八度时,把声音打开,如登山临顶充分抖开,气息形成对抗,支撑点要稳定,下行时又要如飞流直下三千尺,但要保持声音的高位置、下面的支持点,两点之间似有一个反向弹力对抗。
三、歌曲学习与演唱——————《我亲爱的》
1、作品简析:
意大利古典歌曲。曲作者乔尔达尼(Giuseppe Giordani,1753—1798)生前除了活跃在第勒尼安海岸的那坡里等地外,还曾到英国伦敦进行过音乐活动。他的一生写过不少那坡里风格的歌剧和清唱剧,教堂音乐,器乐曲等,但都没有传世。只有这首名为《我亲爱的》的小咏叹调,却一直流传至今,成为每一个声乐学生的必唱曲目,和深有造诣的歌唱家的演出节目。由4/4节拍的三拍上起唱的旋律委婉感人,流畅率直,加上安静,平稳的节奏,使这首短歌具有女性柔美的性格。
2、艺术处理:
歌曲为单三部曲式[A+B+A],A段四句,演唱时要敢于把这四句的不同口气唱出来,如同起承转合一样,第三句的声调要扬起来,强调出来。B段的前两拍是进一步诉说感情,因此要再积极些,任何一个音的进行都是有感情的,念字也要有感情的色彩。最后A段的结束句可以用渐慢的速度拉宽节奏,按拍子的比例,不要故意去做,不要拉的太宽。
3、演唱要求:
歌曲要唱得有弹性,该弱的地方再弱些,要在自身内调节出强弱的对比,按照歌曲的内容来安排强弱的比例。歌曲中“P”或“PPP”的地方,在声音上弱,但感情上不要弱。另外,每个乐句的起音,要一张嘴就唱出应有的音高,切记滑到音上。总之,整体演唱时要做到呼吸柔和稳定,喉咙充分打开,以便取得良好的头腔共鸣和声音的圆润流畅。
四、总结新课:
教师进行本课小结,对学生的演唱作出评价,指出优缺点,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更好的完成作品。
五、作业:
理解掌握歌曲的特点和演唱风格,体会如何更好地表现歌者内心感情的变化,准确地把握歌曲的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