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的有效结合

时间:2019-05-15 07:38: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的有效结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的有效结合》。

第一篇:浅谈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的有效结合

浅谈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的有效结合

摘 要:阅读教学,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蕴涵的写作素材,拓展语文学习空间,提高语文学习兴趣,适时引导学生积累、练说、写作,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学生的写作能力在教材阅读中得到提高。

关键词:阅读教学;写作教学;有效结合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是语文学科教学的主要内容,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和借鉴,写作是阅读的升华和创造。然而,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如果离开阅读谈写作或离开写作谈阅读都不会收到好的效果,于是我尝试将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训练,实践证明有很好的效果。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

一、阅读中积累写作素材

写作是一种释放,是思想情感和智慧的输出。它的前提是吸收和积累,没有不断的吸收和充足的积累,就不可能写出感人至深、令人耳目一新的佳作。《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语文教学要重视积累熏陶和培养语感。”学生在积累的过程中不断为写作打基础,在阅读中积累名篇佳句或优秀片段,为写作积累了素材。

二、在阅读中学习写作知识

小学阶段的阅读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教给学生阅读的基本知识点,这些知识点包括自然段与结构段、段落与段落、内容与思想,主要与次要、前因与后果,外表与内心,静态与动态、过渡与照应、开头与结尾、事物与环境、事物与联想、事物与事物等。其实,这些内容包括了文章的部分特征,也就是文章的写法。要给学生讲清这些基本知识点,使其在阅读中能够对课文结构有个概括性的总体印象。

三、在阅读中练习写作表达

在阅读教学中,对于文章中的字词句,我们要让学生从课文中体会、理解,把课文当成语言交际的典范,揣摩作者的写作思路和思想感情,感受作者观察与表达思维的方式,领悟文章的遣词造句,在练习中由词成句,由句成段,由段成篇,以便为写作服务。在练习时,我们不光练习文中每一个词语,还根据词语分类有目的地练习表达。

四、在阅读中进行写作创新

这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培养其写作能力。根据低、中、高年级学生的年龄和阅历,使学生运用比较自然的语言,熟练表达自己的真实思想。

童心如歌,飞扬起无数的音符;童心如梦,牵动着理想的风筝;童心无价,需要我们小心呵护,让我们不断接受,和孩子一起成长,在阅读的天空中翱翔,在写作中放飞理想的风筝。

(作者单位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宁市第二十四小学)

第二篇:高中语文阅读与写作教学结合的有效策略

高中语文阅读与写作教学结合的有效策略

西安市田家炳中学 张娟利

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是提高学生的阅读写作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写作是阅读最终的升华,阅读的最终目的也是为写作服务的,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且相互促进的关系。阅读是为写作积累原始素材的,写作也是促进阅读的最终点,因此,语文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当中,要帮助学生突破作文中的这一瓶颈,有效的途径之一就是引导学生多读,多积累。

一、立足课堂,挖掘教材,充分积累作文素材 很多学生在作文练习时常常感到无所适从,究其原因是他们的知识积累不够,更重要的是他们不懂得如何对阅读过的文章进行积累。现在高中生的阅读量远没有达到教育部规定的150万字的要求。当然究其原因这与从小在应试压力下教师和家长剥夺了他们课外阅读的时间、学校的办学条件限制、高考的升学压力等有关系。但是我们只要抓住教材,充分利用好教材,学生的作文也能够写好。那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积累写作的素材呢?课堂教学就是一个很好的场所。现在新课标选入教材的文章虽然比以前有所减少,但是所选的文章都是名家名篇,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位位古今中外卓有建树的文学家、史学家、科学家。如经“韦编三绝”苦读而成为至圣先师受历代儒生推崇的孔子;忧国忧民、洁身自好、“举世皆浊,唯我独清”的屈原;豪放飘逸、性喜自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李白;沉郁顿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杜甫;“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迅……这些都是很好的作文素材。所以在平时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留意、积累这些素材,用它们来充实不同观点的文章内容。积累了一定的素材后,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分类归纳。分类归纳时可把素材分为以下几类:爱国,人生,传统美德,气节、节操,理想和现实。这些分类的设置,并非一成不变的,可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加以变动。但在完成这项工作时,教师只能“抛砖”,明确方法,做出示范,不能包办;要求学生要参与进来,小组或个人完成作文素材小册,互相探讨,互相交流。从课文中寻找素材的同时,教师也要积极关注生活热点话题,重视对社会焦点问题的收集和研究。在完成课内素材的分类归纳的同时,引导学生注重学科间的渗透,关心时政,自行确定课外题材内容,对身边的鲜活素材进行开发。

二、阅读经典,积累素材,有效提升语文综合素养

南大徐雁教授在“经典阅读与人生成长”的专题讲座中谈道:“高考作文的高低往往是见识的高低,学生应学会真实而正确的反映个人的感悟。高考的高分作文往往都是不同凡响的文章,而不同凡响靠的就是见识,就是日积月累的阅读积淀。” [1]从大家的经典畅谈中,我们不难发现语文阅读与写作之间的密切关联,阅读与写作是语文学习的“一体两面”的原则,阅读是作文的根本,作文是阅读的结晶。阅读经典更是为我们的写作注入了活力,在教材中,在我们身边的经典读物都凝聚了我们本民族文化的精髓,我们更应从经典阅读中去挖掘素材,为我们作文所用,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养。

如在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成语就颇多:完璧归赵、布衣之交、负荆请罪、怒发冲冠和白璧微瑕等。但学生很少单独利用这些成语遣词造句。《劝学》中大量佳句:“积土成山,风雨兴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学生会记得佳句,但在写作中却很少联系应用。从名著导读这部分来看,教材中每册安排了两部经典著作,学生却很少关注书本的经典名著部分。我们不应让经典安静的冷落在一旁,除了课内经典名篇,课外阅读经典更应成为每个学生的良好学习好习惯,这除了学生自己的兴趣阅读外,还应有老师的引导,做好课外经典的阅读和积累,如安排学生每学期读指定的读物,《三字经》,《中华上下五千年》等,不仅扩展学生知识面,为写作提供源源不断的素材,也是提升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

三、搭建平台,开展活动,激发阅读和写作的兴趣 教师要积极为学生创设平台,使学生将自己在阅读和写作方面的收获能够进行及时的交流和展现,使他们的自我表现心理得到满足,以激发他们对阅读和写作的热情,只要有了热情和兴趣,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出他们的潜力。而供他们展现的平台很多,我们可以利用班上举行的班级辩论会、学习园地、班级黑板报、校刊等形式进行交流探讨,学生的优秀习作还可以向社会上的一些报刊、杂志等投稿,尽最大可能地使每个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在操作的过程也不能忽视一部分写作水平不高的学生,对他们我们要伸手相助,他们表现出的点点成功要给予及时的表扬、认可,以使他们在写作中找到自信。而且这种活动必将长期贯穿于整个作文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转变教学理念,创设平等、互动、民主、和谐的学习气氛,坚持赏识教育和成功教育。让学生开放心态,张扬个性,放飞心灵,自由写作,从而笔下生风,写出富有创意的文章来。

四、借助网络,利用资源,提高阅读和写作素材的积累效率 高中生的心理认知能力和计算机技能都远高于初中生、小学生,对于正处于认知和接受能力最强的高中阶段学生来说,利用网络扩大阅读面是非常可行的。与传统的阅读途径(订阅各种作文报纸、杂志、书籍)相比,报纸、杂志仅仅是一座座小岛,网络则浩如大海。学生通过网络可以了解新闻时事、热点话题、名家作者逸事趣闻,甚至天文地理。当然鉴于网络的复杂性和高中生自控能力不强的特点,老师就需要做好介绍和“监督”工作。比如向学生介绍一些好的图书网站,如中华图书网、中国电子图书网等,让学生自主地阅读各类图书,尤其是那些适合中学生阅读的名家名篇、名著,以及中学生优秀作文。

在信息时代网络是信息的海洋,在这里我们可以找到需要的许多信息资源。学生写作往往为材料所困,比如写一些材料作文、议论文,就可以通过网络搜索相关的资料来丰富作文的内容,而且网络中获得的写作素材更带有时代感和新鲜度。再看每年各省的高考作文命题,无不带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和生活气息。比如2015年新课标全国卷1作文“高速路上父亲开车打电话被孩子举报”材料就是当年网上热议话题,从高考命题方向看出,网络就是一个很好的与时代和生活相结合的地方。

在传统的阅读和写作素材积累中老师往往都要求学生做好读书笔记,做好摘要,这是一个比较费时费力的工作。而在网络环境下这些工作就简单得多。比如美文的摘录,就可以要求学生每周上网至少下载一篇自己最喜欢的文章,然后写上自己的评论,说明为什么喜欢这篇文章。这样的读写结合对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有很大帮助,让学生在网络环境下完成,省时省力更高效。

通过网络让学生相互交流和评改作文是一种很新颖的方式。它可以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每个语文老师都有这样的亲身体验:在学生时代,当你的作文被当作范文,在全班同学面前朗读,是一件十分光荣的事情,这份荣耀感会激励你把下次作文写得更好。事实上作为范文朗读,只局限在自己的语文老师和本班的同学之间,交流的空间并不大。网络这一交互平台的出现,为学生作文的交流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空间。学生通过在网上发表作文,拥有更多的读者,这会大大激励学生写作的兴趣。此外,教师评改作文的方式在网络环境下也会发生巨大的变化。上传于网上的作文,读者不只是语文老师和同学,也可能是素不认识的网民读者,他们也可以通过在网上留言、发电子邮件等方式评改你的作文。当作文的评改已不再局限于课堂、同学、老师的狭小圈子,作文教学成为了一个开放的体系时,学生的写作兴趣就产生了。

当然,我们看到了网络环境下为我们的语文阅读和写作教学带来了便利,但也应意识到网络环境下的语文阅读不能完全替代传统的经典作品的阅读,如一些网络作者即兴式、快餐式的写作方式过于追求简易化、通俗化,从而使得作品的内容缺乏深度和广度,使得作品的语言表达缺乏推敲打磨,生硬晦涩,让阅读者不知所云。

再者网络环境下的语文写作教学必须加强高中学生的语言规范。很多学生在网络环境的影响下,在作文、日记、周记中也会自觉不自觉的使用类似语言,而高考作文的评定恰恰注重三大方面———内容、语言、结构,语言表达在一篇作文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并且高考作文阅卷中强调对错别字的扣分。因此正确引导和规范学生写作用语十分重要。

总之,高中语文阅读和作文教学有着密切相关不可分割的关系。我们都熟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道理;宋代大学士苏轼的“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也说写作吸纳的材料要多要广,积累的材料要充分而丰富;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联系”这些都论述和强调了阅读和写作的密切关系,强调了阅读对于写作的重要性。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看,读与写密不可分,读可促写,读是写的前提。读可以为写提供参考模式,读可以给写以更多的启发。能读然后才是会写;善读并好读之人,才能迅速提高写作水平。

第三篇:将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有效结合

将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有效结合

内容摘要:基于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存在的问题,本文探讨了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策略,即教师的教学理念要与信息技术的理论融合;要使信息技术与语文文本内容相融合;信息技术的运用要基于学生个性特征;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融合贵在坚持。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语文教学 整合策略

实践证明,多媒体教学具有形象性、多样性、新颖性、趣味性、直观性、丰富性等特点,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然而在课件制作和实际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很多老师还存在着以下几个误区,即教育手段与索质教育思想脱节,滥用甚至误用多媒体教学;过分依赖多媒体技术,淡化甚至忽略了老师的主导地位;以视听代替想象和朗读,以屏幕代替黑板与粉笔。对于这一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寻求它和传统教学手段的结合点,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技术的有点,避免在实际教学中走入误区,应该是我们思考的问题。

一、教师的教学理念要与信息技术的理论融合

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搭建了优越的学习的平台,为此教师必须从传统的教学理念中解脱出来,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引导和帮助学生在“平台”上施展才华,动手、动脑,长知识,长才干。新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利用网络教学,需要比相对简单的多媒体教学有更高的技术支持。教师要熟悉网络管理,熟练地进行网页制作,还需要掌握必要的网络编程知识,构建利于学生浏览的资料库。为了增加教学的互动性,方便学生交流,可以创建网上论坛。因此,为了适应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教师必须不断地学习现代信息技术,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操作能力,把自己首先融进现代信息技术中去。

二、要使信息技术与语文文本内容相融合正如“新课标”中所说,语文教学必须遵循“语文学习的规律”。那么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也不应例外。任何游离于语文学习规律之外的信息技术表演,都是不可取的。这就需要教师对文本内容有深刻的理解,融会贯通,根据语文学习的规律,找准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融合的切入点。将两者融为一体,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三、信息技术的运用要基于学生个性特征

要从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和能力的基础出发,使之能够跟上信息技术教学的要求,才能实现二者融合。因为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实施网络教学,唱主角的是学生,学生对计算机的操作能力,对网络知识的了解,决定着网络教学活动能否顺利进展。因此,在进行网络教学设计时,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以适合、适度为原则,这是教学成败的关键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适时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比如,在让学生通过网络自主浏览,搜集资料的时候,有的学生出于好奇,随意登录其它网站,浏览与学习语文无关的内容,教师必须及时提醒,确保学习目标的达成度;有的学生在操作上不够熟练,影响了学习进度,还有极个别学生只习惯听教师讲课,自己动手能力较差,对这此学生要多加辅导,提高他们操作计算机的能力,尽快适应网络教学,这样才能保证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有效整合。

四、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融合贵在坚持

网络教学的研究实施,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作,凭一时的冲动,五分钟的热度,是不能奏效的。必须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才能取得成果。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需要有能适应现代技术要求的高索质的教师。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兴的科学,对多数教师来说是比较陌生的,有一个重新学习的过程。如果望而却步,知难而退,是不行的;有志者,贵在坚持,知难而上,认准目标,坚持到底,方能成功。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认知的途径,网络教学将给教育带来新纪元。这是教育教学领域里的一场深刻的革命,来自各方面的阻力,不可避免。必须是志者、勇者才能顶得住,坚持得了,为了走出一条教育教学领域里前人没有走过的路,必须有披荆斩棘的勇气,开拓直前的志向,百折不回,踏实探索的决心,为探索出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新路作不懈的努力。再说,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速度快得惊人,真是日新月异,瞬息万变。如果在“整合”这个课题上不能持之以恒,最后还是落在时代的后面。因此必须不断学习,不断探索,跟上时代的步伐,不断前进。

综上所述,如果将多媒体教学与语文教学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一定会使语文教学改革如虎添翼。

第四篇:如何将流行音乐与音乐教学有效结合

如何将流行音乐与音乐教学有效结合

流行音乐具有歌词通俗易懂、曲调朗朗上口等优势。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流行音乐受众迅速低龄化。现在的中小学生可以说没有不喜欢流行音乐的,有的甚至到了痴迷的程度。学生们受社会、家庭的影响,对流行音乐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同时受其生活、心理、思维等发展规律的影响,他们对流行音乐又缺乏鉴别性,所有的东西一概接收,造成校园中经常会听到与学生年龄极不相称的歌曲大行其道,会对他们的人生观产生消极的影响 面对这样的状况,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合理地将流行音乐带进音乐课堂,是音乐教育的迫切需要,也是音乐教学的必然趋势。我们将流行音乐引入课堂,目的正是在于加强对流行音乐的正确引导,帮助学生们仔细分析流行歌曲,引导他们在音乐教师的正确指导下有选择地欣赏和学唱流行歌曲。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发生兴趣。”正因为流行歌曲无时无处不在,才“刺激”学生感官,并且对其发生了兴趣。所以,教师不如因势利导,让学生在兴趣中接触音乐、认识音乐,让学生在学习中鉴别流行歌曲的良莠,让流行歌曲有目的、有效地为音乐教育服务。那么,如何将“流行”有机渗透到我们的音乐教学,帮助学生全面、快速、有效地提高其音乐基本素质?我认为:

一、流行音乐导入,以旧带新,活跃音乐课堂

面对课本上的经典音乐和严肃音乐,大多数学生由于缺乏相应的背景知识和欣赏能力,往往望而却步,敬而远之,因此,我常常将学生喜欢的通俗音乐家如:郭峰、刘欢、韦唯等和流行音乐如:《好汉歌》、《让世界充满爱》等引入课堂,简介、点评音乐家,推介、教唱流行歌曲,作为导入新课的切入点,将流行音乐与书本上的音乐精品联系起来,并在欣赏中加以比对。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利用同学们熟知的流行歌曲(内容要健康向上),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新知的信心,同时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如在教唱《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时,为帮助学生体会进行曲风格的歌曲特点,我让学生欣赏了家喻户晓的《咱当兵的人》、《运动员进行曲》等歌曲,学生在步伐节奏乐曲中感受了歌曲的行进风格;在学习江苏民歌《茉莉花》的时候,我就把歌手周彦宏演唱的通俗版的《茉莉花》以及女子十二乐坊演奏的民族器乐曲《茉莉花》也让学生进行了学习和欣赏,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了民歌在发展过程中的变异性,同时学生会惊喜地发现,原来古老的民歌也可以用这种方式来表现,也是非常具有时代感的,古老的民歌又散发出青春和时尚的气息。对于这样一些优秀的流行音乐,老师在音乐课上引导他们正确地去对待,无疑是培养学生音乐兴趣的一种积极、有效的手段。通过分析流行音乐与其他音乐的不同特色和风格,更可以丰富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让他们懂得如何去正确地欣赏音乐。久而久之,学生就能获得音乐鉴赏的基本能力。

二、发掘流行音乐中的元素,丰富音乐课堂教学

目前,中小学音乐教育中普遍存在着这样一个现象:学生喜欢音乐,但是不喜欢音乐教材上面的音乐,而是特别钟爱那些耳熟能详的流行歌曲。其实现在很多的流行音乐都运用了古典音乐中的音乐主题,因此我们在给学生上课时,可以抓住这个特点,适当的引出与之相关的古典音乐供大家学习、鉴赏、提高。这样的教学形式应该比单纯的学习古典音乐效果要好。例如:在一次音乐课中,我向学生教授“音乐作品的个人风格”,教材列出的内容是莫扎特和他的《第四十交响曲》。笔者刚介绍完作曲家,准备让同学们先完整试听音乐时,教室里面立刻传来一阵阵“唉•••唉•••”、“真没劲•••” 的声音。于是笔者灵机一动说:“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的音乐里面的音乐主题是大家都很熟悉的。因为在大家都非常熟悉的流行音乐里面运用了这首作品的音乐主题。这首流行音乐到底是什么呢?为了让大家更清楚这首音乐的出处,请你们跟随老师的思路。首先听老师试唱音乐主题一。”当我还没有唱完音乐主题一时,底下已叽叽喳喳地讨论开来。学生们有说是SHE的《不想长大》的音乐,有说是韩剧《My girl》的插曲,气氛十分热烈。我充分把握住学生们情绪热烈、精神兴奋的有利时机,趁势引入莫扎特的《第四十交响曲》,让学生们用对比的方法分析、比较了作品与流行音乐的异同。同学们积极思考、讨论热烈,得出“莫扎特的作品与那两首流行音乐虽然旋律相同,但在情绪上有很明显的差别”的结论并具体分析。一节课就这样在很愉悦很融洽的气氛中结束了,很好地达到了教学目的,更重要的是拉近了学生和音乐老师之间的距离,增强了学生们学习音乐的浓厚兴趣,进一步调动了学生们上音乐课的积极性。我巧用学生感兴趣的流行歌曲元素进行渗透教学,使其与课本歌曲和欣赏曲产生“美感共鸣”,从而获得了课堂教学的最大效率。例如:在教学电影音乐《送别》时,我让学生欣赏了电影音乐《泰坦尼克号》、《红河谷》、《从头再来》,让学生从音乐中体验情感找出共同的情感元素,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培养学生对人生与生活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努力学习,树立为祖国发展奉献自己青春和热血的远大理想。在教授歌曲《唱脸谱》时,为了让学生对戏曲音乐产生兴趣,掌握其演唱方法和特点,我让学生欣赏了现在比较流行的新京剧《北京人都在忙》、《对花歌》、《霸王别姬》等等,找出京剧的音乐元素,通过现代京剧的音乐特点引出《唱脸谱》,生动直观、形象鲜明的视听效果,使学生自然而然地体会并总结京剧的旋律特点,很快感悟出戏曲所蕴含的情感。对京剧产生学习的兴趣。

三、有选择性地让学生欣赏并学唱流行歌曲

当前,我们的音乐教科书特别是初中的教材里已经开始出现一些流行音乐。但教材里的音乐经过编写、定稿、出版再发到学生的手中需要一定的时间,而且教材不可能年年都在重新改编,因此教材里的流行音乐有些滞后甚至是落后,学生们普遍觉得书中的音乐不太符合现在的时代特点,于是便出现了学生喜欢唱歌而不喜欢音乐课中的歌曲的尴尬场面。但必须认清一点,流行的不一定都是好的。流行音乐的发展良莠不齐,并不是所有的流行音乐和歌曲都适合学生、适合音乐教学。我所在学校每年的文艺汇演、卡拉OK或生命教育展示周的节目筛选时,很多学生首选都是像《死了都要爱》、《爱情买卖》这样的情爱歌曲。可见,音乐教师在课堂上引入流行音乐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要选择一些和时代相结合的音乐并配合音乐教材中的音乐供学生欣赏或学唱,如北京奥运会前群星演唱的《北京欢迎你》,5•12汶川大地震后成龙演唱的《生死不离》等等。还有一些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歌曲,比如臧天朔的《朋友》,孙楠的《红旗飘飘》,陈红的《常回家看看》,欧阳菲菲的《感恩的心》等等,不断增加音乐教学的“流行元素”、“健康元素”。

总之,在音乐教学中积极引入流行音乐是适应教学相长的有效措施,同时要注意对流行音乐、歌曲的“健康选择”,避免让学生不辨善恶的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只要是健康的、积极向上的流行音乐和歌曲,就可以让学生接触、了解和学习。学生们在音乐教师的引导下有选择的去欣赏、去学唱流行音乐和流行歌曲,要比回避或强行制止的效果好的多。

四、注意把握流行音乐与传统经典音乐的比重

将流行音乐引入音乐教学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我从事音乐教学时,除了用流行音乐来带古典音乐和有选择性的加入流行音乐在课堂中进行欣赏和学唱外,每节音乐课还会留出一点时间让学生听听教师为他们选择、准备的流行音乐,极大的提高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同时也有效地规范了音乐课堂的纪律。但是要注意的是,在留时间给学生欣赏流行音乐和歌曲时,一定要注意时间的把握。不要让学生听流行音乐的时间多过了我们上音乐课的时间,这样的教学就没有任何意义了。要清楚,我们将流行音乐带进音乐课堂是为了让学生更好、更多的学习和了解传统的、经典的音乐,而不是喧宾夺主,把整节课或者是大部分的时间都用于听流行音乐和歌曲。如果本末倒置,这样的音乐课随便叫什么人都能上下来,哪里还需要专业的音乐老师?学生们哪里还需要接受什么专业的审美教育?因此,一定要把握好播放流行音乐和歌曲的时间。笔者在音乐课堂上一般都只留几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听听适合他们听的流行音乐,效果很好。

流行音乐中的一些顺应时代、思想进步、通俗易唱、旋律优美的精品,教师将其有计划、有目的地渗透进课堂教学中,从而拓展了学生视野、适应了时代的需要,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美感体验和音乐素质。如:在刚刚结束的第九届“步步高”杯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中,有一些通俗易懂、思想积极向上、琅琅上口的新歌,可根据教材需要,有机渗透于课堂,推荐给大家来欣赏。学生对这种时代性较强的歌曲十分感兴趣,有效的提高了课堂的教学质量。总而言之,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教育是培养人的教育,而情感体验,是音乐教育的目标和旨归。任何有悖于“以学生为本”的教育,都是非人的教育。我们音乐教育工作者只有从学生主体出发,以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为出发点,将优秀的流行音乐有机渗透到音乐课堂中,让音乐贴近他们的心灵,让学生受到音乐艺术美的陶冶,触动他们的心灵,激发学生学习、表演的热情,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如此日积月累,才能收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才能让学生的感情丰富起来、人格完善起来,从而使音乐教育成为真正美育意义上的一种教育。

第五篇:浅谈初中语文文本阅读与写作教学的有效结合 2

浅谈初中语文文本阅读与写作教学的有效结合沭阳县胡集初级中学 刘会 ***

【内容摘要】阅读与写作是语文学科中的主体内容,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和借鉴, 写作是阅读的升华和创造。如果离开阅读谈写作或离开写作谈阅读都不会收到好的效果。在文本阅读和写作教学这两个点上, 我通过读、析、悟、写把两者有效的整合起来, 做了有益的尝试。

【关键词】文本阅读 写作教学 有效结合叶圣陶先生说: 阅读是吸收, 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乎法度, 显然与吸收有密切关系。语文专家崔峦老师也说: 阅读教学要体现读写结合, 要引导学生读中悟写, 从读学写, 加强读写的联系。不应把阅读仅仅作为理解内容的手段, 还应把阅读和品词析句、揣摩表达作用、学习文章写法结合起来。否则, 是跛脚的阅读教学。的确, 阅读是由外到内的吸收, 写作则是由内到外的表达。有理解性的吸收, 才能有理解性的表达。反之, 表达能力强了, 又能促进理解能力的提高。可见, 阅读和写作是一个互递的过程, 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但是, 初中生毕竟学业繁重, 阅读时间有限, 而写作更是一种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的脑力活动。如何在现有的情况下, 在不增加学生学习负担的前提下, 有效地提高他们的阅读水平和写作能力呢? 教学中, 我有意识地运用系统论的整体原理, 即通过读、析、悟、写,充分地利用教材资源, 将平时的课文教学与作文教学有机结合起来, 实行课文练笔的有益尝试, 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促进了学生的阅读水平和写作能力的提高, 较好地发挥了整体的优化作用。下面, 我就来谈谈自己的具体做法。

一、读: 把语文文本这一精典的阅读材料真正地读懂、读透, 在积累大量的写作素材的同时比较全面地提高语文素养

杜甫曾指出: 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写作对读书有很强的依赖关系, 或者说阅读积累对学习表达有着重要的意义。新课标规定, 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 一个学生要积累240 余篇优秀古诗文, 要完成约400 万字的阅读量。当前, 在我们的教育还没有完全摆脱应试的影响, 学生的学习压力仍然繁重, 没有过多的时间进行课外阅读的前提下, 这仍是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因此, 充分地利用教材资源、把语文课本读懂、读透显得尤为重要。陶行知先生说过: 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 练成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巧。现行中学语文教材的课文是最好的范文, 其中绝大部分都属于名家精品之作, 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和思想性, 为读写结合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材料, 对于学生写作素材的丰富、写作能力的提高和语文素养的养成也有着重要意义。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 阅读对写作的影响不是立竿见影而是潜移默化的, 同时阅读与写作之间也是厚积薄发的关系。所以, 在具体的阅读教学中, 我们要指导学生运用适当的方法从语文课本中积累写作素材。我们可以把七至九年级将近180篇课文中的生字生词积累放入词语库, 可以把优秀文章编程积累到名篇佳作集, 这些从语文课本中得到的知识积累和情感体验对于写作而言, 作用重大。

二、析: 把语文文本上的每一篇课文都看作是一篇范文, 分析它的谴词用句、构思立意和谋篇布局,从课文学习中找到写

二、析: 把语文文本上的每一篇课文都看作是一篇范文, 分析它的谴词用句、构思立意和谋篇布局,从课文学习中找到写作的方法

科学的理论认为, 学生作文思维发展由浅入深的一般规律表现为: 积累-模仿-借鉴-创造。从中可以看出, 创造都始于模仿, 但这种模仿并不是生搬硬套, 而是一种智能型的模仿, 是始于学步, 终于创新。叶圣陶先生说: 语文学习的基本规律就是模仿-创造。在笔者的读、析、悟、写阅读教学中, 在教学流程上有这样几个基本稳定的步骤:

1.初读课文, 先模仿。语文教材所选的文章在立意、选材、体裁安排、布局谋篇等方面无不匠心独运, 是学生写作的典范。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 把课内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进行整合优化, 让他们运用到写作实践中去。例如: 斑羚飞渡中,只见它迈着坚定的步伐, 走向那道绚丽的彩虹。弯弯的彩虹一头连着伤心崖, 一头连着对岸的山峰, 像一座美丽的桥。它走了上去, 消失在一片灿烂中。这种结尾意味深长, 动人心魄, 具有极强的震撼力和文学色彩, 模仿到作文中, 就是一个亮点。

模仿是中学生学习的需要, 是学习的必要途径。语文教材中所选用的文章, 都是文质兼美, 集崇高的思想境界、独特的写作技巧、流畅的语言风格于一体的优秀之作, 是学生学习写作的最好范文。抛开这么好的范文, 而让学生单纯地去看作文选之类的东西, 不能不说是舍近求远。把教材中适合学生模仿的文章挑选出来作为学生写作的例子, 学生就像画画有了模本, 练书法有了字帖, 自然会得心应手。

2.重读课文, 再借鉴。模仿, 切忌亦步亦趋, 跳不出范文、片断的框框。为此我们在教学中不光进行简单的仿辞、仿形训练, 更重要的更多的要学生仿其神、仿其意, 从仿某章节的措辞或语言风格, 过渡到模仿全篇的构思立意;从仿范文的选材方式、结构形式, 过渡到全文的表现手法, 这就是借鉴。我们要不取取, 虽师勿师, 不完全仿效他人, 又学习他人的长处, 虽以他人为师, 又不受他人的局限。例如学习了朱自清的《春》一课后, 要求学生以 盼秋、绘秋、赞秋为总体结构, 写一篇题目为《秋》的文章, 指导学生如课文一样先概括秋的景物, 采用横式结构的方法, 把各幅图景组合成篇, 最后以赞美作结。借鉴要在读懂值得借鉴的他作, 认清其超越自己的佳处, 在领会其精神和风格上的基础上有选择地拿来,这才是我们所提倡的借鉴。

3.再读课文, 要创新。在阅读中学习写作, 要把别人的好东西经过消化, 变成自己的, 并在作文中加以运用。在教学中, 有位同学学习了朱自清的《荷塘月色》, 并看了朱自清的《绿》, 非常欣赏文中运用比喻形象地描写景, 寓情于景的写法。他就模仿这两篇文章的写法, 写了一篇青少年广场夜景, 写出那莲花喷水池, 圆圆的水池好比一个墨绿色的盘子, 托着圆圆的晶莹的珍珠。大花座喷出大股高高的水柱, 似一座冰峰, 周围比它略低的水柱像群峰环绕着它。小喷头吐出缕缕银线, 弯弯地不断落入池中, 池里的水泛起层层涟漪, 宛如金色的鳞片。几个比喻, 使喷水池的景象深深地印在读者的脑海里, 同时, 作者还在对景的描写中倾注了自己的深厚感情。这篇作文借鉴了朱自清那运用比喻绘景和寓情于景的写法, 但所写的内容是根本不同的。这里有作者自己描写的景, 有自己创造的意境, 抒发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写作在阅读借鉴中有了创新。当我们在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对课文进行从谴词用句到构思立意再到谋篇布局的分析与理解之后, 学生就很容易掌握写作的方法与技巧。

三、悟: 把从语文文本中积累到的大量写作素材结合在阅读教学中掌握的写作方法与技巧进行个性化的解读

悟, 其实就是一个个性化加工、重组的思维过程。通过前面的读, 已经从语文课本中积累到了大量的写作素材, 再借助前面的析, 又掌握了一般的写作方法和技巧, 接下来, 就是指导学生如何在模仿和借鉴的基础上进行个性化的加工重组的悟的思维活动。这悟的过程, 受学生积累素材多少的影响, 也与学生分析能力的高低强弱相关, 当然, 也跟语文素养紧密相联, 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体悟文本, 可以获取审美愉悦。但中学生的思想和心理都处于一个不稳定的阶段, 他们的审美指向不确定, 审美情趣比较肤浅, 教师应适当引领, 同时指导学生不忘审美的另一层次审丑, 揭露生活中的假、丑、恶, 或鞭挞, 或警示, 或嘲讽。引导学生向着进步、健康、高尚的路上走, 以真、善、美的教学审美为基础, 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感受、去体悟、去描绘美的生活, 美的世界。读莫怀戚的《散步》, 悟得它是一曲真善美的颂歌, 文章美在三个方面: 一是尊老爱幼的人性美, 二是景物描写的意境美, 三是平易朴实的语言美, 在选读中杂取种种文章精华, 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体悟文本美点, 感悟生活美点, 在审美愉悦中提高审美能力, 从而培养了写作素养。

四、写: 把从语文文本中悟到的东西进行个性化的立意、构思, 然后用个性化的语言表达出来

写, 是读、析、悟、写教学法中的最后一个环节。写是一种释放, 是思想、情感、智慧的输出, 它的前提是吸收和积累, 只有不断地吸收和充足的积累, 才可能写出感人至深、令人耳目一新的佳作, 所以, 它是阅读的升华和创造。在这一环节中, 要求教师要学会适度地深化、延伸课本, 以课文教学的新带动写作活动的新。学了《伊索寓言两则》可以让学生展开想象, 给赫尔墨斯和雕像者写一个续篇或给蚊子和狮子安排一个与课文不同的结局;学了《智取生辰纲》一文后, 可以让学生想象: 以杨志的性格、本领, 在当今时代他适合干什么工作? 他去求职, 会有怎样的经历? 而后让学生以《杨志求职记》为题进行创作。让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延续性训练, 学生在写作中提高了他们准确理解课文、辩证地、历史地分析事理的能力, 也培养了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想象能力, 最可贵的是可以尽情释放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对作品的独特体悟。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 其实, 写作反过来也能促进阅读质量的提高。首先, 写作能让学生对各类情感有一种亲身的体验, 在阅读相关的文章时, 更能激发其与作者的共鸣, 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其次, 写作有助于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 有了较强的语言能力之后, 在进行阅读训练时,就能更好地把握文意, 体会作者运用语言的妙处;再次, 写作有助于思维能力的提高, 对阅读能力的提高大有裨益。而且更值得注意的是, 学生一旦对写作产浓厚兴趣后, 便会自觉地去加强阅读, 从而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所以, 我们在教学中要做到读与写的有机结合, 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读是积累, 析是提升, 悟是沉淀, 写就是迸发了。这样,通过读、析、悟、写四种手段, 可以巧妙地将阅读与写作两者结合, 整合为一体, 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但课内能留给学生的时间毕竟有限, 而语文百分之七十的所得在课外(叶圣陶语)。因此, 我们语文教师更重要的是借助课文练笔的训练, 培养学生养成一种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从而将之拓展成为阅读练笔, 乃至生活练笔, 如此, 我们的语文教学就能事半功倍了!

【参考文献】

[1]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区培民主编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3 年9月第1版.[2] 《阅读与写作训练》 张文海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教师版 2005年5 月.[3] 《阅读与写作双向提升梯级作文训练指导》余卫兵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教师版 2001年10月

[4] 《理解与构建-语文阅读活动》 曹明海 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

下载浅谈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的有效结合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的有效结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试论高中语文阅读与写作教学的有效结合[大全五篇]

    试论高中语文阅读与写作教学的结合 简介:贵州省六盘水市第三中学 栾体亮 (1982.08),男,汉族,籍贯: 吉林省 学历:大学本科,职称:中学二级 研究方向:语文高中教育,邮寄地址:贵州省六盘水市......

    如何把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

    如何把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摘要:阅读和写作,是语文教学的一体两面。即是说,阅读和写作在语文教学中都是不可或缺的,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和借鉴,写作是阅读的升华和创造。阅读是吸收的......

    阅读与写作如何做到有效结合

    阅读与写作如何做到有效结合 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任务,也是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这两种能力之间是一衣带水的关系,阅读是写作的基础,为写作提供丰富的营......

    初中英语阅读与写作教学的结合

    初中英语阅读与写作教学的结合 新课标指出:写作教学的目的是通过对学生进行激活灵感、激发兴趣、整理思路、组织素材、遣词造句等基本写作技能的培养,使他们能表达事实、观点......

    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如何结合

    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如何结合 采用将英语阅读跟英语写作相 结合的方式,可以从多方面来提升学生对于英语写作的把握 度,从而不断增强学生对于英语的理解力。在实际学......

    如何实现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的有效结合(大全五篇)

    如何实现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的有效结合 山东省邹平县临池中学吕桂贞邮编256220 对于学生来说,为什么不愿意学习语文,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对阅读的无所适从,没有具体的阅读......

    浅论网络与语文教学的有效结合

    浅论网络与语文教学的有效结合 【摘要】科技的进步,网络不断向教育教学领域逐步渗透,如何让网络环境与教育各学科的有效结合起来,引起了人们的不断思考。那么,作为在教育教学中......

    论信息技术与高中地理教学的有效结合

    论信息技术与高中地理教学的有效结合 摘 要:当前时代,是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学习、娱乐等方方面面都离不开现代化信息技术。高中地理作为高中阶段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