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教学中的散文教学
小学教学中的散文教学
散文在小学教材中占有不少篇目,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在文学审美活动中,正确的学习、分析散文有助于开阔视野,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写作水平,获得审美的享受和思想的启迪。
课堂上,随着孩子一起品味美文、体味哲理,是一件快乐的事。然而,一节课下来,却发现小学散文教学有一定难度,尤其是蕴含深刻哲理的散文,在教学过程中存在很多困难,这和散文本身的特点有关,它“神不散”,但毕竟“形散”,不向记叙文那样完整,说明文那样明白。这种整体中的“断续”,是学生在理解上有一定的困难。
其次:这和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密不可分,散文语言优美,但话题凝重、深沉,小学生年龄较小,生活经验不够丰富,对文本的体验很困难,对于一些寓意深刻的语句,学生的理解始终在表面上而达不到更深的层次。
针对上述问题,课后我做了反思。首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要求不能过高,设置问题一定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从易到难,一步步引导,让学生充分地感知文本。其次:具有较强哲理性的文章,读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采用不同形式的读,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使学生入境入情,与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
那么,今后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对待散文,才有切实的效果呢?
一、欣赏特殊的词语,句子
散文,很讲究用词的传神,它的精妙之处在于既形象又包含丰富的内容。所以,引导学生认真琢磨是体会文章所表达情感的重要途径。对于一些特殊的,说明问题或表达文章主旨的句子要研读,通过对特殊的、表达文章主旨的句、段的欣赏,让学生由点及面地发散到整篇课文,才能体会语言文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
二、注重语文教学“读”的功能
诵读课文是体验情感的有效方法之一。作为具有较强哲理性的散文,读更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在教学中,要采用不同形式的读,并步步推进。
1.粗读
在教师范读之后,要求学生自由朗读,初步感知课文大体内容,这样由浅入深,让学生充分接触文本,做好铺垫后再向情感的升华过渡。
2.细读
在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情感线索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独自在朗读中体会感悟,细细阅读课文,一字一句,去揣摩作者的情感,从而引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老师—作者产生情感共鸣,让学生自己在朗读中感受奇迹。
3.议读
在读的过程中要讨论交流,可以就文中不理解的字词句进行交流,也可以是读的方法与技巧,让学生交流自己喜欢的词语句子,怎样读才能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在讨论和交流中,达到教学目的。
第二篇:散文教学
2017年房山区教育学会学术年会参评论文
学
科:
语文
学校编码:
10A
论文编号(学会填写):
题
目:
雾里看“花”花在语 内容摘要: 摘要:从教十余年,自我感觉高中散文教学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一方面,能够陶冶情操,提升欣赏能力;另一方面,从阅读中领悟人生,理性思考,再者,有利于我们的写作教学,同时也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了模板。因此,在高中阶段使学生掌握终身受益的阅读技能,养成良好的习惯,提高阅读理解和鉴赏能力是每一位语文教师职责。我将结合课堂教学论述散文教学中所应关注的问题。关键词:学情、思考、分类、人文、情操、文学、导航 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附属房山中学 作者姓名:张云香
通讯地址:首都师范大学附属房山中学
邮
编:
联系电话
单位:
手机:
***
是否同意转载或引用:是()否()
诚信承诺:此论文为本人撰写,非网上下载、抄袭、拼凑或重复参评
2017年房山区教育学会学术年会参评论文
学 科: 语文
学校编码: 10A
论文编号(区教育学会填写):
题 目: 雾里看“花”花在语
内容摘要: 从教十余年,自我感觉高中散文教学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一方面,能够陶冶情操,提升欣赏能力;另一方面,从阅读中领悟人生,理性思考,再者,有利于我们的写作教学,同时也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了模板。因此,在高中阶段使学生掌握终身受益的阅读技能,养成良好的习惯,提高阅读理解和鉴赏能力是每一位语文教师职责。我将结合课堂教学论述散文教学中所应关注的问题。关键词:
学情、思考、分类、人文、情操、文学、导航
雾里看“花”花在语
摘要:从教十余年,自我感觉高中散文教学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一方面,能够陶冶情操,提升欣赏能力;另一方面,从阅读中领悟人生,理性思考,再者,有利于我们的写作教学,同时也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了模板。因此,在高中阶段使学生掌握终身受益的阅读技能,养成良好的习惯,提高阅读理解和鉴赏能力是每一位语文教师职责。我将结合课堂教学论述散文教学中所应关注的问题。
一、学生现状分析:
散文阅读中存在的问题: 1.读不进去、读后不知所云。
2.不了解散文阅读的一般路径,无章可循。
3.答题时跟着感觉走,不能深入文本,感性有余、理性不足。
二、带来的思考:
为什么读不进去呢?究其原因就是平时没有阅读习惯,一见到厚厚的书籍就绕着走,当然这类孩子也很羡慕和倾佩那些爱读书、学识渊博的人,但是自己在面对书籍的时候却是满心畏惧,因此书读得少,加之厌弃阅读,自然在阅读散文这样形散神不散的美文时,深感心有余而力不足,一个字“难”,对于这类学生深表同情,但是我们的教学是为了高考为了人生后天的阅读习惯服务的,而不是同情能够解决他们先天阅读的不足的,因此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的认识:
1、分类教学,目标明确 散文和诗歌、小说、戏剧的区别非常明显,即使是散文化的小说,和散文诗,也比较容易分开。散文的形散神聚的特点是区别于记叙文的关键,抓住这一特点,我们就可以有序教学。首先,按类型可以分为写景状物散文、写人记事散文、叙事说理散文。其次,按类型分别教学,让学生知道每种类型散文的鉴赏方法,进而树立良好的欣赏习惯和答题思维,对以后变得写作也会大有帮助。
2、人文入脑海,心田开红花
散文是文学海洋中的一颗颗明珠,古今中外的文学大师们为后人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驰骋联想的经典佳作,而这些作品就具有极强的人文性特征,很多都是人类优秀思想的成果,对高中生的品德修养、气质修为具有一定的熏陶作用,可以滋润学生的心田。对我们学生后天人文素养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所以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就是提高学生的人文精神,让这些精神同化学生,进而内化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在品德修养、气质个性和人际交往中获得提升。具体来说就是要教师在教学中认真的研究教材,挖掘教材中的人文素材,并且把这些所谓的人文教材通过适当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模式,内化到学生的心灵,让学生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和感悟,体会到真善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健全学生的人格,让学生具备健康的身心。在高中语文散文的教学中,教师一定要认真的整合教材和学情之间的关系,让自己的语文课堂充满人文精神,使学生拥有自信,展现豪情,树立信念,获得感悟,确立高尚的人格。
3、情怀满心漾,情操尽升华 语文的功用之一就是陶冶学生的情操,让学生具有文学的情怀,让语文真正地实现区分文人与一般人的功用。而在这过程中,散文教学起了很大的作用,散文的情是指情愫,操是指思想。一篇好散文,它具备了细枝末节,具备了纵深横侧,还应该做到有感而发,动之以情。风花雪月,小景小情很难引起大家心灵的共振。而散文有了悲悯的情怀和大爱的气概,文字就会有质感,就会生动美丽起来。好的散文,它是作家心智和情思的结晶,他的每个字都是作家对日常生活历史的烙印和醒悟。那么在散文的教学中实现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让他们具有人本性和人情味。所以在散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释放文章中的情感味道,增加课堂教学的人情味,升华学生的情操,激活他们的情感,让学生在宽松愉悦的环境下成长和成才。课堂中,人情味的注入需要教师认真的研究教材,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并且能通过作者所表达的情感能给学生宣传某些思想情感,并且能让学生做出一定的反思和情感的内化。高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散文牵涉到爱国情怀、浓厚的亲情、眷念故土、珍爱青春、感恩亲情和悲天悯人的情感,这些情愫的表达恰恰可以帮助教师实现课堂教学的人情味。比如在学习朱自清先生的《背影》这篇文章时,恰恰可以帮助学生能进一步的了解和感悟父亲的形象,了解自己父亲对自己的期望和关爱,引导学生学会理解父母,孝敬父母,进而实现人情味的教育,实现情感的共鸣。《荷塘月色》抒发了朱自清先生不满现实,渴望自由,想超脱现实而又不能的复杂的思想感情,为后人留下了旧中国正直知识分子在苦难中徘徊前进的足迹。寄托了作者一种向往于未来的政治思想。揭露了当时蒋介石社会的统治黑暗和一心救国的爱国热情。通过教学,使学生明确在黑暗社会中知识分子一心救国的热望,进而实现爱国情怀的教育。
4、文学味再升,文学修养再高
通过知识的学习来增加学生的文学素养。对文章的选择上要从不同的方面和角度向学生讲授了不同类型散文的赏析、鉴别的方法,如果学生能有效的掌握这些资料,学生的文学素养就会有一个质的提升,那他们的文学素养自然也就提高了,给语文课堂植入“文学味”,让语文教学实现“文人化”,对于中学语文教学是多么重要。高中语文学习的目的就是能让学生学习之用,通过学习的知识能进行文学创作,语文课学习的过程就是学生文学基本功夯实的过程,通过一点一滴的文学素养的积累,最后能让学生创作出充满文学色彩的文章,这就是说学生文学素养的提升需要高中语文课堂中给与知识的普及。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关注文学味、文学修养的提升。
5、与时俱进话新闻,导航学习现高招
今天的语文知识涉猎面积广泛,唯有高度警惕,时时关注方能应对这巨新的知识的洗礼,唯有与时俱进方能方寸不乱,唯有时时关注国家大事方能教学不偏移。那么我们散文教学更是要有时时更新,处处改变方能应对这朦胧中悟人生的美文。现代社会,发展节奏迅速,知识的更新速度非常之快,如果教师在教学中不能结合当先的先进理念,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更新教学内容,那教出来的学生也是很难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对于高中语文的教学来说也是如此,新形势下散文教学应该突出自身的散文特性、引导性和辅助性的作用,要有效的嫁接新闻,体现散文教学的与时俱进,将社会的发展和教学仅仅的捆绑在一起。语文课堂上,教师恰当地导入具有时代特征的新闻类知识,可以创设新颖独特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参与探究学习的激情,陶冶他们的情操,激活他们的思维。因此,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民生,鼓励学生辩证地看问题,培养学生认识世界的能力和批判精神,让课堂这一小天地,成为学生的人生导航标。用散文的学习解说今天的沧桑巨变,用今天的划时代的变化展现散文学习的技巧,进而提升自我。
第三篇:中学散文教学中的美的
中学散文教学中的美的“濡养”
李国容
关键词:感受获得美、鉴赏分析美、体验创造美的散文教学
《文心雕龙》说散文“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散文无论从形式和内容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好的散文教学应给学生美美的心灵滋润,提高雅趣,健全人格。下面从三个阶段对学生进行散文美的濡养。
一、“美读”感知发现美。
在散文的世界里,进入学生视线的主要是文字符号的排列,然而这些文字在散文家的“魔法”下有了一种魔力,有了情感心灵,有了生命体验。如何才能从课文中直观感受美,激起情感共鸣,唤醒生命意识?
首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美”的情境。在《我与地坛》的教学中,可设置一段导入及表达活动:命运似乎喜欢捉弄人,让明亮的眼睛见不到光明,让聪慧的耳朵听不到歌声,让健全的双腿突然瘫痪,让美好的生命不堪一击。相比而言,命运垂青于你们,你们的生活应该是美好的,却也不可避免地要遇到挫折和困难,曾想放弃对生命的奋争。请写一写,抒一抒心中块垒。这样学生的情感与生命体验一下子被激活了,接下来就会潜意识里和作者一道感受生命的落寞与韧劲,脆弱与坚强。
如何获得美的感受?
就需培养学生感受美的直觉。这种非功利性接近文本的阶段,除了指向意义(情与理)层面之外,还应指向文本的声音。“美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直觉。“美读”要忘却自我,走进文本,与作者同歌同泣;又要融入自我,走出文本联想和想象,读出自我的体验来。《项脊轩志》中“多可悲”是很好的“美读”范例,从叔伯分家的“叹”到妪忆母亲的“泣”再到思念祖母的“号”,最后对亡妻的“思”,情感从内抑到外露,由沉稳渐趋强烈,最后余韵徐歇,回味无穷;语言单纯中寓丰厚,平淡中显浓郁。对于有着隔膜但又剪不断的亲情的学生来说,读时要感受亲情的绵密,情感表达的层次性,联想想象爱的点滴,体会语言组合的旋律,就能获得“风云之色卷舒”“珠玉之声吐纳”的美感。这样,冷冰冰的语言文字在学生的“美读”中还原和丰富了文本的生命情感。
二、“得法”分析鉴赏美。
散文的美大都是可意会而不可言传,要想提升审美情致及赏鉴能力,教师还需从方法上做引导。
(一)有侧重地去发掘美。不同的散文蕴含着不同的美质。写景散文重在发掘景美,从写景的特点、角度等去体悟其中蕴含的情与理;写人散文要从人物的丰富而复杂的性格及细节描写等来把握作者的观点与态度;说理散文要从议论的角度、对象等去理解作者的感悟与思考。可注意文字表情的整齐之美、参差之美;文字达意的色彩之美、声音之美。如“惨象,己使我目不忍视了……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亡”,长句、短句,错落有致;整句、散句,适当配置;反问句、感叹句,自然而出:似乎是作家的匠心构筑,却又分明是情感的自然流露与宣泄,不求节律韵调,却有一种动人心魄的节奏、掷地有声的声响。要有意识地引入学诗歌小说音乐美术等的审美技巧。《项脊轩志》中感情的层次感是作者情感变化的音乐弦律:由弱到强再到最强。而诗意的结尾“庭有枇杷树……今己亭亭如盖矣”,不言情而情无限,犹如国画中的留白给人无限遐想的空间,又如音乐给人带来的“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审美体验。
(二)关注个性化的审美趋向。散文极具作家个性特质。冰心的真诚隽永、刘白羽的激越高亢、鲁迅的犀利深刻,在文中呈现不同的美质。“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然而人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美的标准及需求。有的喜欢欢快明朗的,有的喜欢悲悲切切的;有的喜欢豪迈奔放的,有的喜欢婉转深情的;有的喜欢描绘细腻的,有的喜欢言简意丰的。“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应根据学生的喜好,留适当的空间,鼓励从人生的体验及美的需求上自主地去分析鉴赏,拓宽深入“美”。倡导品读不同的美文以补精气神,如多读孟子的散文为文弱书生补“浩然之气”,多读琦君的散文给热血青年增“温润素雅”之情。
三、“实践”体现创造美
学生在美的“润泽”中,开放自我,塑造自我,完善情感,塑造人格。因为读美文如同与与一位故知长者促膝谈心,其情其思“随风潜入夜”,滋润着干涸的心灵、净化着人的灵魂。读冰心的散文,仿佛在一片冰雪莹净的世界里,听一曲清婉的琴音,诉无限心事,体味人生的真善美,让自己内心澄澈:读鲁迅的散文,则如在古老的深宅大院中,看目光如剑的侠士,除人类的劣根,烛照反省自己。在读文本读自己的同时完成了心理整合“领悟”阶段——“体现创造美”,逐步形成了完整的心理结构和健康的人格魅力,成为一个快乐通达智慧的人。
此外,美的创造力与生活息息相关。美的滋养要放入生活这一“活水”来,为学生创造“天光云影共徘徊”的天地,拓宽视野,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体验创作美,如为文本拍摄短片、配置音乐、改文为诗、记录点滴感悟等。
最后,要注意的是感知美是学习散文的基础和前提,它是一种意识活动,离不开人的直观感受与情感体验,因而教学的过程中,应摒弃空洞的乏味的说教及急功近利的思想,讲求“潜入”及“功到自然成”,让学生“潜伏”在“美”中,假以时日,定能打动心灵,激荡情感,引起感悟。美的熏陶濡染要如同春风化雨般,点滴润泽人心。
第四篇:小学数学教学中
小学数学教学中 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摘要】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曾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教学实践表明,学习兴趣是推动、促进学生认识活动的巨大动力。只有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才会入迷,钻得深,记得牢,才能有效地减轻过重的学习负担;才能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让学生学好数学的关键之一。本文从不同方面剖析了教师在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途径和方法。
阜新市细河区四合中心小学 张利利
【关键词】 数学教学
小学
学习兴趣
培养
“小学数学是让小学生学习数学中最基础的知识,掌握一些基本技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创造了有利的条件。”马克思有一句名言大意为,数学更多地用于生活,会加速现代化的进程。一种科学只有在成功运用数学时,才算达到了真正完善的地步。学习数学,并能够用数学去帮助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这一发展态势,对学生影响巨大: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注意观察的意识,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兴趣是学习数学最好的老师,它对推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学生而言,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使学生各感官、大脑处于最活跃的状态,能最佳地接受教学信息;同时,能有效地诱发学习动机,启迪学生求知欲望,促使学生自觉地集中注意力,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活动。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深切感受到: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关键中的关键。如果学生没有兴趣,学习就会变成永无止境的黑夜,而学生就好比狱中的囚犯,终日饱受折磨。所以,要想获得良好的学习成绩,就必须培养学习兴趣。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他们在四十分钟内思维都处于活跃状态,这已经成为成功地实现教学目的关健。那么,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呢?
一、巧妙导入新课,诱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英国教育家洛克通俗明白地讲过:“儿童学习任何事情的最合适时机是他们兴致高、心里想的时候。”根据这样的教育原理,新课伊始,必须让学生在认识上、感情上、意志上予以高度专注,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为此,教师必须精心设计新课导入,注意导入的新颖性、诱导性、启发性和趣味性,把学生引入愉快、乐学的心理环境中去。例如在教学《探索与发现——三角形内角和》一课时,笔者是这样设计的:课前把上一课《三角形的分类》中的三角形先测量出每一个角的度数,课始笔者对学生说:“今天我们先做游戏。”一听做游戏,学生精神大振。笔者接着说:“同学们只要说出三角形的两个内角的度数,我就立即把第三个内角的度数说出来。信不信?谁来试一试?”于是,同学们争先恐后的举手,总想难住老师,可是老师应答如流,学生大为惊讶:怎么回事?老师太神了,这里面肯定有绝招。学生的好奇心被调动起来了,笔者马上进行这样的引导:“老师今天为什么这么神呢?是因为老师掌握了一个‘法’宝,什么‘法’宝?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三角形的内角和,现在我们一起来探究探究。”由于好奇与感兴趣,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欲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这种迫切渴求知识的情绪伴随整个学习过程,使学生的学习成为一种积极主动的学习,从而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营造良好的创造性思维氛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人的情绪和情感对认知有着促进和推动作用,特别是教师在课堂上的情绪和情感对课堂气氛起着重要作用。教师的情绪如果能给学生以温暖、轻松、愉快的感觉,他们就敢说愿问,不断增强求知欲望,积极思维,不懈地探索新知识,并能排除前进中的障碍,积极地投入学习。例如在教学《探索与发现——乘法分配律》时,通过直观教学让学生掌握“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积相加,结果不变”后再向学生质疑:“如果是三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能不能按这个方法来计算呢?四个数呢?”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生通过思考、讨论、交流、实践,几分钟后许多学生回答“能”。这时笔者找两名学生到黑板前板演自己的举例:
一名学生这样板演:
(15+20+35)×5=15×5+20×5+35×5
另一名学生这样板演:
(15+5+4+6)×8=15×8+5×8+4×8+6×8
大家一起计算出这两道题的结果,证明了能应用乘法分配律。正当大家为自己的发现兴高采烈时,一个平时就肯动脑筋的学生又把手举得高高的,他说:“我还发现另一种题的形式也能用这种方法,比如(75-25)×4=75×4-25×4”。笔者表扬了他肯动脑筋后和大家一起计算这道题,结果真的一样。同学们高兴地拍起手来„„此时此刻,学生尝到自己创新思维的成果,自豪之情不言而喻。
课堂不仅是教师传授知识的场所,也应是展示儿童思维的舞台,为人师者绝不可低估学生的能力。要抓住儿童好奇心、上进心强,喜欢竞争,喜欢别人特别是老师赞扬的心理,引导学生积极回答问题。当学生回答正确时,老师不仅要从语言上给予肯定、表扬,也要结合眼神、手势等体态语言进行鼓励,这样学生会受到莫大的精神鼓舞。当学生对有些问题有疑惑、有分歧、有争论时,让学生当“小老师”,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使学生能动地参与学习过程,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教法,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十九世纪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如果简单地接受或被动地工作,任何方法都是坏的;如果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任何方法都是好的。”所以在数学课的教学中,由于它所涉及的内容广泛,学生的基础千差万别,所以应根据具体课程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灵活多样的教法,但无论什么样的教法都旨在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点燃儿童求知欲望。
例如在学习《比的基本性质》这一课的内容时,我采用表格的形式复习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引入新课,之后通过分数的基本性质,除法中商不变的性质,引导学生自己归纳比的基本性质。从而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也有利于学生以积极的状态进在所有教法中,游戏不失为一种激发学生学习情趣的好方法。游戏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一种重要方式。根据小学生爱玩的天性,设计游戏活动,以游戏为载体,渗透数学知识,让学生在玩中学。游戏活动的材料很多,比如玩数学棋(九宫格棋),玩数学扑克牌,猜数学谜语,数字游戏等。这样的活动集知识性、思维性、趣味性于一体,寓教于乐,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知识,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解决问题。这样,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获得了学习的快乐!
例如在教学《统计》一课时,笔者把全班平均分成四组开展投篮比赛,让学生观察记录投中的个数,并判断哪组获胜并说说你裁决的理由。这时,学生兴趣盎然。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除了在课堂教学中发挥教材的兴趣因素外,还应该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因为课外活动是学生自由驰骋的广阔天地。它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思考;它有利于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发展特长,符合因材施教原则。现在小学数学中开展课外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如“数学竞赛、小数兴趣小组、数学讲座、数学故事会、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等。通过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使学生能够站得更高,并且在参与的过程中认识到知识的海洋永远不会干涸,因此在学习上更虚心,对数学课的兴趣更浓厚。
兴趣是力求认识和趋向某种食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在学习过程中,兴趣具有定向、动力、支持和偏倾作用,它能使学生津津有味地学习知识,积极主动地探究新知,满腔热情地学习,从而掌握开启科学大门的金钥匙。善于激发学生听课兴趣的老师才是好老师。因此,教师应采用多种手段,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寓教于乐,能使学生获得持久的学习动机和无穷的学习动力,常常得到事半功倍之效。
参考文献:
①刘意竹、张卫国主编《小学数学教材教法》,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12月第1版。
②肖敏《师心流霞》,云南科技出版社,2000年11月第1版。
③ 百度百科网《阿道尔夫·第斯多惠》
④张启航主编《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数学•科学版),山西教育报刊社,2007年第6期。
⑤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下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11月第2版。⑥袁振国主编《当代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6月第3版。
小学数学教学中 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四合中心小学
张利利
第五篇:小学语文教学中
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
仓小——蔡群
小学语文教学中,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正是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保护和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促使了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因而,教师应善于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诱发学生质疑问难,鼓励他们从“不敢问”到“勇于问”,并通过引导,教给质疑方法,让学生做到既“勇于”更“善于”质疑问难,提高探究学习的效率。要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不仅要激发学生质疑兴趣,还要引导学生明白,一篇课文或一段、一句话要质疑什么。从小学语文来看,一般质疑写什么怎样写?为什么这样写等。同时,更要指导学生,把握时机积极质疑探究。
1、在预习中质疑。
教学课文之前,安排时间让学生自学。自学中要求学生完成一般任务外,还应“不提问题不读书”、“读书必发问”。让学生将初步自主探究课文过程中不懂的问题记下来。
2、在课题上质疑。
课题浓缩了整篇课文的精华,是文章的眼睛,思维的窗口,可以帮助和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学习课文出示课题后,可让学生说说从课题中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这样,既理解了课题,又为学习课文设置了悬念,激发了学生探究内容的兴趣。如教学《鸟的天堂》,出示课题后,学生问:“天堂”指什么?为什么说是“鸟的天堂”?出示了课题《一定要争气》后,学生质疑:谁要争气?为什么要争气?怎样争气的?
3、在阅读理解中质疑。
学生深入探究课文时,会不断地产生新的认知冲突。这是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探究课文的好机会。教师在阅读中要指导学生抓住文章中重点词语,句子或段落质疑,从而更深入地理解课文。长此以往,学生读书必疑从而培养了他们探究式学习的习惯,启迪了他们的创新思维。如学习《林海)一课,“亲切与舒服”在文中一共出现了三次,学生问:为什么这儿要写三次?它们有什么不同?《凡卡》中,学生读了凡卡写的信封“乡下,爷爷收”问:信封这样写,爷爷能收到信来接他回乡下吗?……这些问题,都是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认知经验产生的疑问,对理解文章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学生提出后,探究的兴趣高涨,积极思考讨论,很快就能更深入理解这些内容。
4、在教学后质疑。
学习完课文后,学生整合全篇课文内容,再联系实际又会产生新的疑问,学生此时质疑,是对课文内容的反思深化,应鼓励学生学完课文后积极质疑。学了《一夜的工作》后,有生问:周总理贵为一国,工作是那么劳苦、简朴,为什么现在有那么多大小官员工作不认真,还贪污受贿呢?此问更是拓展了学生思维。
总之,学生主动质疑问难,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良机,是学生探究课文内容的开端,是启迪学生创新思维的一个途径,我在教学中努力地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