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如何提高中学生阅读能力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十年经验使我深信,学生的智力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可见,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关系到教学成败的关键,也是语文教学中落实德育教育的重要课题;而且阅读题作为语文试题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在中考中,它的高难度、极强的主观性以及低得分已为历年考试所证明。我觉得要提高语文的阅读理解能力,需要在阅读中注意以下几点:
一 抓住标题,把握整体信息
阅读过程本身就是获取信息的过程,阅读质量的高低取决于捕捉信息的多少。一般地说,文章的标题是标明文章内容的简短语句。因此,抓住它,往往能纲举目张,带动全文,窥见全篇,激活学生的思维。例如,教学李健吾的《雨中登泰山》一文,就可以把文章的标题作为激活点。第一步,抓住标题中的“登”字,引起学生对游踪以及与游踪紧密关联的描写点、描写重点的思考。
二、圈点勾画,注重字词落实
首先,阅读大段文章主要用精读的方法,需逐字逐句推敲揣摩,故平时练习要养成圈点勾画、多做记号的习惯,在阅读过程中圈圈点点,勤翻字典,把一些字、词弄懂,扫除阅读中的障碍。每当上新课,布置学生在预习中把不懂的字、词、成语画出,辨析字形,查出音、义,注在课本的字里行间,上课时,随时检查,校正。每单元结束,布置学生列出“同义词辨析表”,找出词的异同点,并造句,着重在理解及运用字词能力的训练。可以先看题目涉及到文中哪些段落或区域,和哪些语句有关。确定某一答题区域后,再仔细弄懂这一段每一句的意思,进而理清段落之间的关系,了解行文思路。有了这一习惯就有可能形成较强分析综合能力。这是整个阅读过程的基础,也是阅读中首先培养的基本能力。阅读时反复琢磨题干,圈画与之相关的内容,答题时就不需要再从头至尾搜寻,可节省不少宝贵时间。
其次,某些词语,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隐含着深层的信息,必须深入挖掘。《菜园小记》中写小小的菜园,写个人种菜感受和体会,从一个侧面反映“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伟大号召的巨大作用,表现延安军民热爱劳动的崇高品质和乐观向上的精神面貌,这也是田园乐趣,但更是革命者的田园乐趣。只有懂得这两种田园乐趣的不同,才能真正理解“真正的”含义。这种分析性阅读,才是真正理解到作者告诉我们的深层信息。
三、诵读体味,挖掘深层语言
诵读激活,是指运用富有感情色彩的有声语言转化课文的文字语言,从而对文章进行理解、品味和记忆的教学方法。正确的诵读有助于领会课文内容,体味文中的感情。文章中对人物的动作或语言的描写,寄寓着作者深层的意图,必须认真发掘,比较理解。
四、抓住文中景物,找出文眼
作者在写作中设置的景和物,都是别具匠心的,只有分析到作者的用心,才能深刻理解文章的内涵。歌剧《白毛女》第一场中杨白劳上场有三件“年货”,这是为什么?第一件是“揣在怀里四五天”的二斤面。父女俩在除夕夜想吃顿饺子、“欢欢喜喜过个年”。这年货反映了旧社会地主的残酷剥削,农民的极度贫困。第二件是用纸层层包着的“二尺红头绳”。这是杨白劳给女儿喜儿的新年礼物。礼物虽小却包含着父亲对女儿真挚的爱和相依为命的骨肉情,这也为杨白劳在失去女儿而对生活绝望,最终走上绝路所做的铺垫。第三件是“两张门神”,贴门神反映了杨白劳希冀摆脱贫境,“叫那要账的穆仁智也进不来”,杨白劳将摆脱压迫的愿望寄托在“神”身上,注定他的悲剧命运。只有理解这些,才能深刻理解全文。
关于文眼,清人刘熙载在《文概》中说:“揭全文之旨,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在篇首则后必顾之,在篇末则前必注之,在篇中则前注之,后顾之。顾注,抑所谓文眼者也。”说明白点,文眼即文章构思的凝聚点,是作品中脉络层次的关键之语,它往往能“一字穷理,定全篇主脑,片言居要,连通体脉络”。因此,抓住“文眼”,常常能激活学生思维。
总之,阅读是以文字材料为对象的特殊活动,它需要阅读者充分发挥能动性,积极进行创造性的智慧操作,只有如此,才能将文字符号负载的内容信息转化为头脑里的认知。要达到这一目的,就必须多读、多写,使阅读能力在课堂这一主阵地上得以广化、深化和优化,形成阅读教学的最佳状态。如果教师经常性地“扔些石头”“播些火种”,在激活学生思维前先激活自己的教学思维,学生就会思维敏捷,教学就会真正走出一条费力少而教学效果好的捷径。
第二篇:识字教学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低年级识字教学之我见
石星完小 起开先
识字教学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教学的难点。为了完成这一目标,我们的教学不仅要培养孩子们的识字兴趣,还要教给他们识字方法,培养识字能力。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发生了根本的改变,以往那种教师讲,学生学;教师写,学生抄;单调的课堂教学方式已不复存在了。那么如何进行低年级识字教学呢?
一、以多种形式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不断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才能使他们轻松愉快地进行学习。低年级孩子年龄小,有意注意持续的时间很短,一堂课中如何牢牢抓住他们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显得更为重要。
1、采用直观的教具、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低年级孩子以形象思维为主,单凭教师的讲述很难对某个字产生深刻的印象。遵循教学的直观性原则,恰当地运用直观教具,尤其是电教手段,可以使复杂、抽象的教学内容显得比较简单、明确、具体。如在教学时我把字的部首或易出错的地方用红色粉笔标出,再配上多媒体的演示,艳丽的色彩、生动的图象、动听的声音,把孩子牢牢吸引住,大大提高了识字的效率。
2、游戏激趣
在识字教学中,能否设计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保持旺盛的求知欲,这是识字教学能否成功的关键。也是令教师感到棘手的问题。因为低年级识字量大,课时紧,教师要想在一堂课中完成教学任务,让学生学会,的确很难完成。根据低年级学生顽皮、活泼、好动的特点,又喜欢游戏。把游戏引进课堂,引导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游戏中识字,寓教于乐,让学生真正 喜欢汉字,对识字产生浓厚的兴趣。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平时注意收集学生中喜欢的游戏,进行精心设计运用于识字教学,根据课文要求,设计不同的游戏活动。例如:猜字谜。这是课堂教学中最常用的游戏形式。可以出现在初识生字时,如要学“雨”字,教师可以让学生猜一猜“千条线,万条线,落在水中看不见。”指的是什么?也可以出现在记忆生字时。如“告”字,教师可打字谜“一口咬断牛尾巴。”字谜还可以让学生动脑筋创编,培养创新意识。
二、课堂上教会孩子识字方法,让孩子会学。
教师教是为了不教,这就要求我们教给孩子识记的方法。
1、形象记忆法。
在识字教学中,通过简笔画、动作、语言等,创设情景,使汉字与事物形象地联系起来,能有效地提高识字效率。如教“哭”字时,学生比较容易写漏一点,老师可以出示一幅小妹妹哭的图画,再让学生用简笔画画出她哭的样子,老师指出“哭”上两个口表示眼睛,一点是哭的眼泪。这样,学生写“哭”字时,就会想到这滴眼泪,就不会漏写这一点了。
2.猜谜识字法。
学“碧”字的时候我就编了一个谜语:王子和白雪公主坐在石头上说悄悄话。这个谜语利用了学生喜欢童话故事的心理编的,这样学生就高效率地记住了这个生字。
3、顺口溜识字法。
遇到难、易错的字,借助顺口溜教学。如教学“美”字:羊字没尾巴,大字在底下;顺口溜识字教学,幽默风趣寓教于乐,琅琅上口,易学好记,学生印象深刻,既能展现语文课的趣味性,活跃课堂气氛,又能提高识字效果
4、找规律识字法。在识字教学中,引导学生去寻找规律的方法。加一加:如方加一个反文旁就成了放。减一减:如:学了园,减一减就成了元。换一换:如底和低就可采用换一换的办法
5、故事识字法。
小孩子都喜欢听故事,在识字教学中,若能把一个个抽象的汉字演绎活化成一个个生动有趣的小故事,让他们通过听故事、讲故事,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记住生字,更能激发他们的识字兴趣。
6、用比较法识记。
汉字中的形声字占了多数,因此掌握好这类字的造字规律将对今后提高生字的识记效率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形声字有两部分组成:形旁(表义),声旁(表音)。教学时,要将汉字音、形、义三者结合起来识记。如教学“青、请、镜、睛”,告诉孩子们“青”是声旁,所以这几个字的韵母都是后鼻韵母ing,“请”跟语言有关,部首是言字旁,“镜”是金属,部首是金字旁,“睛”是眼睛,所以部首是“目”旁。运用这种方法能使孩子牢固建立音、形、义三者之间的联系,有效地提高识记效率。
7、鼓励孩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字,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每个孩子都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发现者、创新者,他们喜欢用自己独有的方式去认识事物,得到肯定后往往会获得心灵上的满足,并会用更高的情趣,更积极的方式去探索新知。教师要想方设法保护他们这种热情,鼓励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识字,不要强求统一。
8、生活中识字,课外阅读识字。
语文是最开放、最容易和社会发生联系的学科。因此识字教学也应该是开放的,不只局限于课堂,我们要运用好社会生活这个大课堂。我们要让孩子 们主动认识出现在身边的字,如:学校的标语,街上的广告牌、店名,食品上的名称等。我们可在班上开展“读故事讲故事”活动,既扩大了识字量,丰富字词积累,又培养了孩子的口头表达能力。
三、及时巩固,防止学生识字回生
低年级学生识字的主要问题是学得快,忘得也快。识字回生的现象相当普遍。其实这也是一种正常的心理过程。因为遗忘的进程是在多种因素下产生的。如识记材料的性质和数量,学习程度等。为了避免学生识字回生现象大量发生后难于补救,要适当控制识字速度,不要过分贪多求快,适当控制学习程度,尽量避免低度学习和过度学习,学后及时复习巩固。
第三篇:美育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思南县瓮溪小学 石吉艳
[摘要]《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陶冶美的情趣”。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重视审美教育,加强对学生审美兴趣和审美能力的培养,陶冶他们的情绪,努力在教学中寻找美的音符,去拨动学生的心弦,使他们感到美就在平凡中,就发生在自己的身边,使其自觉地发现美、追求美、创造美。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文教学.审美教育 美育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所谓美育,就是通过形象熏陶启迪感染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学生的灵魂。教师的教学过程,特别是语文教学都与审美教育有着不解之缘。将美育渗透到语文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获得美的感悟,受到美的熏陶,完善自我,在心理、思想等方面得到升华,从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那么教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教育呢?
一、在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 语文教学作为一个审美过程,自始至终都带有情感色彩。美感中的情感活动是人在他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他可以满足人的审美需要和审美理想,产生积极而肯定的情感态度和体验。在语文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情感,教材的创作情感和学生的学习情感,三者沟通、融汇,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布鲁纳曾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培养学生审美情操的最好途径就是激发兴趣。
1、精心设计导语,激发学习兴趣
所谓导入,就是教师在新课伊始用恰当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审美情感。导入的方法多种多样,如从标题入手,激发情趣。《草原的早晨》这篇课文,一年级学生大都没有去过草原,课前老师可以给孩子们播放腾格尔演唱的《草原》,教他们学唱“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悠扬、高亢的歌曲一定会引起他们对草原的神往,歌虽止,情已动。此时,老师轻轻讲述:同学们,你们见过大草原吗?那里的风光特别美,那里的人民很勤劳,让我们听着音乐、看着图片,走入神奇的大草原吧!老师让学生看图听配乐朗读。这样,学生听完朗读,《草原的早晨》的美便在学生心中留下了初步的印象。带着浓厚的学习兴趣,学习就不再是一种压力,审美情趣成为求知的动力,使得艺术思维活动有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2、披文入情,激发情感体验
语文教材都是经过精心选编的名篇佳作,是作者通过观察慧眼和独特的视觉,用自己的匠心,创造了完美的艺术形象,从而对纷繁复杂的现实世界和社会生活做出的反应。文章不是无情物,这些艺术形象又无不寄寓作者的社会理想、人生态度和道德观念。语文学科美育也是一种情感教育,它以美感人,以情动人,用情感来撞开学生心灵的门扉。教师要发掘语文教材中所蕴含的丰富的感情和精妙之处,让审美主体(学生)和审美客体之间(课文作品)建立起一种特殊的联系,即学生通过阅读文章,产生意象,在类似的情境中产生类似的情感,从而进行美的感知和美的鉴赏。如《五彩池》的神奇,《美丽的小兴安领》绮丽,《海底世界》的奇异„„作者笔下的这些自然景象,不但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感,而且还陶冶了学生爱美的情操;《南京长江大桥》雄伟,北京《颐和园》的绝妙,《人民大会堂》的壮观„„都给人以新颖的美感,同时激发学生对祖国建设的成就自豪感;赞美小姑娘淳朴诚实品德的《在金色的沙滩上》,雨中背小同学上学的《过桥》„„让学生了解了人际间的友好和生活中的真、善、美,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点和欣赏情趣的艺术珍品;《飞机遇险的时候》中把生的希望送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周恩来,《一定要争气》的童弟周,一步一个脚印,步步踩实的《挑山工》„„这些人物形象对于启迪学生心灵,培养学生良好品质起着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二、在课堂教学各个环节中实施美育 小学是基础教育,小学语文的性质决定了小学语文担负着对学生美育的任务,即从小培养学生使其形成正确的审美观,训练并使学生形成初步的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所以,小学语
文的美育要求教师把喜怒哀乐诸情感用美的艺术形式表达出来,用这种情感打动学生的心灵,产生积极的教学效果,使整个教学过程变为丰富的、有趣的活动,即我们常说的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但是,美育精神在教学中的渗透,还要受到教育目的性和功能性的制约,必须找到它们相互融合的契机或结合点。否则,一味地追求愉悦性,或所谓的趣味性、娱乐性,即使对受教育者产生某种吸引力,但终将与学校教育的宗旨背道而驰。那么,如何使美育既有情感愉悦性,又能发挥更大的教育性,达到现代美育的真正目的呢?
1.寓朗读于美育。在朗读中领会美,朗读的形式多种多样,如范读、领读、齐读、分角色读等,应根据不同文体与风格交替使用,达到美读的目的。美读是感知语文教材的主要方式,是获得文章美感的主要途径。它把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使文中的人、物、情、景跃出纸面,形成学生的立体思维,多方面地感知教材,不假思索地感受审美对象的美。美读就是有表情地朗读课文,吟诵课文,读者如文章中的人物,文章如出我心,文句如出我口,读着读着,与作者的心灵相通,对文章的理解就会增进一层感受。如特级教师杨丽那提倡美读法:“把课文美美地读一读,孩子从中得到的东西是我们想象不到的。”如《草原》中“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到那里都象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这一段文字多么美。教学时,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来感受文字中的意趣。学后,一个学生说:“我仿佛看见草原就象一块巨大的绿色挂毯,风一吹就一起一伏,毯上绣的白花就一下子在这,一下子在那。”孩子的想象自由地展开,在欣赏美的过程中锻炼了思维。
2.寓释词于美育。要讲出语言美,通过字、词、句和有关内容的讲析,使美育有机地渗透到语言分析和字词教学之中。课文的思想内容,是通过有逻辑关系的字、词、句、篇表现出来的。刘勰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而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要使学生受到理想、情操的教育,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就必须讲出文章本身的语言美,带领学生披文以入情。如《河塘月色》写的就是清华园的一个平常的河塘,一到朱自清这位散文大家的笔下,简直是无美不备:淡淡的月色、田田的荷叶、薄薄的春雾、葱葱郁郁的树以及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通过这些美丽的语言组成了一幅意境幽美的工笔画,教师只要稍作分析,就能招人入内,亲临其境。王维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风格,自有名句。”又说:“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所以我们讲析作品,就得通过语言分析,设身处地,把作者描写的真景物、真感情再现出来,用深刻的思想、高尚的情怀和生动的画面、高度和谐统一的艺术境界,感染学生,唤起他们丰富的联想,使之动心动情,接受作者借作品体现的审美的感情,逐渐形成自己有血有肉的美丑、正邪、是非等观念。
3.寓分析于美育。语文教学主要是利用文学作品进行美育。在诸多文学样式中,儿童对内容生动形象、语言通俗易懂的童话和故事最感兴趣。教学实践证明,儿童多听健康的童话、故事,对于他们学习语言、养成美德和形成美感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这是因为小学生无论是在语言方面,还是在行为习惯方面,都具有很强的摹仿性。讲童话、故事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向他们的头脑中充实美的语言和美的形象的过程。儿童头脑中美的形象多了,鉴赏美的能力也就随之增强了。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适当补充讲述一些童话、故事。小学语文课文中经常同时出现一美一丑两种事物或现象。教师应抓住它们的不同点进行比较,使学生懂得美与丑的本质区别在哪里。例如《小柳树和小枣树》一课,讲的是小柳树是春天的使者,当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时、它就挺起细腰,披着飘逸的长发,在微风中翩翩起舞,显得那么迷人。小枣树呢,春天来了,那弯弯曲曲的树枝仍是光秃秃的,过了好些日子才长出小小的叶子。但是,到了秋天,小枣树上结满了又大又红的枣子,大家坐在院子里津津有味地品尝它的香甜。这是小枣树的长处,也正是小柳树的短处。小柳树因自己长得漂亮而瞧不起小枣树;而小枣树不因自己长得没有小柳树好看而泄气,也不因自己能结又大又红的枣子而自大,相反还夸奖小柳树。使小柳树感到很惭愧,从此不在笑别人了,做一棵人见人爱的小柳树。这是一篇对学生进行美育的好教材。教学中可以进行两次对比:一是把爱夸耀自己美的小柳树与谦虚的小枣树比一比,看谁的行为美;二是将小柳树以前的表现与后来的表现比一比,看什么才是真正的美。这样的对比,对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有很大的帮助。
4.寓写作于美育。作文教学中的美育是在学生感受、欣赏作者优美辞章和理解作品思想内涵的基础上,让他们所感受到、理解到和鉴赏到的事物用文字表达出来,是一种将美的欣赏与美的创
造结合为一的美育方法之一。如果说阅读教学中的美育侧重于鉴赏美,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力、审美想象力和审美理解能力,那么作文教学中的美育则侧重于创造美和表现美,主要是培养学生用文字发现美、认识美、创造美的能力。那么如何使这种美育在作文教学中开展得更为成功呢?一般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点:
(1)引导学生善于观察。审美创造的基础是审美观察。小学语文课本共有300余幅插图,教学时要充分利用小学生形象思维的优势,指导他们结合课文观察插图。小学语文教学还必须逐步培养学生观察外界事物的兴趣。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儿童作文不能离开生活。教师要积极引导儿童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生活、观察艺术作品和一些具体的实物,使审美的表象转化为审美的信息,学生在作文时就能有感而发,言之有物。审美观察重要的是新颖奇特的发现。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别人没觉察到的东西,抓住生活里的个性,从微小的变化中有所发现。
(2)激发学生审美想象。想象是在头脑中改造记忆里的表象,从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审美想象的特征告诉我们,它以情感为动力,以形象知觉为依托。在作文训练中要注意激发审美想象,通过童话、寓言、故事培养儿童的审美想象能力是颇见功效的。审美想象与情感有着密切的联系,国内外作文教学都十分注意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
(3)培养学生审美创造力。培养与提高人的审美创造能力是审美教育的直接立足点。作文教学中审美创造力的训练和培养主要是两个方面,其一是美好情感的培养,其二是写作技巧的培养。审美创造力的培养过程同时也是美好心灵和人格的完善过程。审美创造的写作技巧就是能运用素材,创造出美的作品的本领。教师的指导要注意:其一,遵循积累、模仿、借鉴、创作的基本规律。其二,要对学生广加启发,扩展思路,引导学生写出有新意的东西,使学生思考不断深入,思想不断提炼。
综上所述,可以说美育实践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课题。在实施美育的过程中,不能牵强附会,用生硬的说教来实现,它既需要教师在不同的教学过程中采用各种方式,通过学生对美的不同感受引起他们的共鸣,又要遵循教学规律以及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来培养学生发现美、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使他们成为21世纪的合格人才。
第四篇:识字教学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识字教学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教学的难点。识字更是阅读和作文的基础,它直接关系着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作文能力的培养,所以,识字尤为重要。作为低年级的语文教师。我们应该采取怎样的策略,使识字教学行之有效,是我们每个语文老师必须去深思与探索的,下面我就谈谈我的几点粗浅的看法,希望与各位同仁共勉。
一,采用直观的教具、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二、教给灵活的识字方法,比如;熟字加偏旁,换偏旁,猜字谜,分解字形,比较识字,编顺口溜,把生字放回课文中,形声字。
三、游戏识字
四、拓展学生识字的途径
五、放手让学生自主识字
第五篇:识字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识字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学生再学习的基础,是最基本的工具,是学生从运用口头语言过渡到书面语言的桥梁。《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第一学段(一、二年级)要求认识的字就有1600~1800个,低年级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具体表现为学得快,忘得也快,变化环境后不能灵活认读。怎样攻破这一难关使学生识好字,用好字呢?我结合自己多年从事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所取得的经验谈谈自己的几点做法。
第一、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捷克大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语文课程标准》也首先提出“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识字本身是一件枯燥乏味的事,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好奇、求新求趣的心理特征,善于挖掘语言教学中的趣味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教学中应根据大纲要求,针对低年级学生的特点从以下几方面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一)借助游戏激发兴趣:小学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比较小,自控能力差,能集中注意力听讲的时间很短暂。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游戏,使学生在自主实践中饶有兴趣认识、巩固、运用汉字。我在课堂上经常设置一些像“讲故事”“编口诀”“互猜谜语”“看表演识字”“找朋友”等形式的游戏,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掌握所学的生字,变枯燥乏味为有趣,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使教学更加生动。在教学中,通过穿插各种识字游戏,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熟练地掌握所学的生字,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识字学习由枯燥变为有趣,使教学更加生动。
(二)创造轻松气氛激发兴趣: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课堂气氛的关键。为了让学生对识字始终充满兴趣,识字教学中可以与学生进行角色互换,做到师生互动。有时是教师指导学生识字,有时则让学生做“小老师”,教师做学生。在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允许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对学生提出一些意想不到的“高见”,教师可及时采纳,并给予充分的肯定。即使学生回答错了,也不严加批评和指责,而是引导他们自己去发现错误,并改正错误。
(三)结合简笔画激发兴趣:低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在识字教学中,如果教学能够以寥寥数笔,勾勒画面,就能激发识字兴趣,提高识字效果。如教“西瓜”这个词时,教师在黑板上画一个大西瓜,能使教学直观形象,容易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
(四)运用表演激发兴趣:好玩好动是孩子是天性,根据这个特点,把识字训练以玩玩演演的形式表现出来,让妙趣横生的课堂表演成为孩子们边说边识字的载体。如为了区分“走”和“人”的字理,教师让一名同学到前面表演。当他用“人”字的时候(两腿并拢)做“走”的动作时,孩子们哄堂大笑,说他像僵尸,不是“人”。正是这种表演,激发了学生识字的积极性。
(五)开展比赛激发兴趣:开展练一练、说一说、动一动等丰富多彩的比赛活动,能激发起学生极大的参与热情。如可以建议学生做一个“识字袋”内容包括识字、词句、短文等方面,让学生定期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看谁“识字袋”里的内容丰富。
(六)利用多媒体课件激发兴趣: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来观看一个个充满神秘色彩的文字。
第二交给学生识字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
教是为了不教,教给学生方法远比教给知识重要。教师首先要端正识字教学的指导思想,使识字教学从单纯的传授知识转变到能力培养上来。低年级学生要在短短的两年时间里认识2000左右的字,显然要求教师尽快“授之以渔”。
(一)熟练地掌握识字的第一套工具——汉语拼音
汉语拼音是学习字音的工具。《语文课程标准》将汉语拼音定位在“帮助识字,学说普通话”,教师要充分利用汉语拼音正音、序化、通音的功能,让学生多掌握多音字、同音字、音近字的特点。多音字必须据词定音;同音字也要认清字形,通过组词来区别字义;音近字首先要认真比较读音,找出不同的地方,也要通过组词来区别字义。
(二)教给学生主动识字的方法——查字典
学生查字典这种能力,是历年来《教学大纲》和新课程标准反复强调的。低年级学生初学时,教师应加强指导,特别要使学生掌握怎样结合上下文来选取字义。学生掌握了这种能力,就可以解决在阅读中不认识的字,帮助理解文章内容,激发阅读兴趣,反过来又能通过学生的识字能力。
(三)找出汉字特殊规律——体验识字之妙
汉字是音、形、义的统一体,识字的难点在于字形。但也并不是说毫无规律可循,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总结那些带有规律的字。如“木”字大家族:杨、柳、松、枫、榕、榆、都是一种树。字典里“木”字旁的字近500个,随便查几个,大都与“木”有关;江、河、湖、海、洋、溪、波、涛等都与水有关,所以偏旁都为三点水;踢、跑、跳、跃等都与足有关,所以偏旁都为足字旁。而有些字,偏旁部首不一样,则字意也不一样,如:“作”是单人旁意思是工作,而日字旁是“昨”意思是昨天。“有”是手下提着一块肉(“月”是肉的变形字),意即“富有”;“又”是两手相接,“手拉手,交朋友”。教师应鼓励学生应用自己最喜欢、最得力、最习惯的方法认识字。只要善于自己总结规律,就能降低识字的难度,以一当十,触类旁通。
(四)结合生活实际,指导学生在合作探究中识字
语文是母语教学,学习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教师要构建生活大课堂,努力拓宽识字的空间,引导学生在探究中识字,提高识字的能力。例如,发作业本时,让学生轮流发,从而认识同学的名字;星期天,让爸爸妈妈带着到大街上去“找汉字”,收获一定不小;家中物品的包装上,汉字就更多了,诸如“牙牙乐”儿童牙膏、“光明”牛奶、“雕牌”肥皂等等。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在看电视、电影中识字,和同学交流识字新得,方法不一而足。
(五)及时复习,巩固识字效果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告诉我们,遗忘的进程是先快后慢的,所以及时组织学生复习显得尤为重要。低年级学生记得快,忘得也快,教师要教给学生有效地复习方法,除了根据遗忘曲线的规律不断复现的方法,教师还可以建议学生建立一个“识字袋”来巩固识字。
总之,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就有了学习的动力;有了学习的方法,就有了学习的效率。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结合学生的思维特点,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学生积极地参与识字教学,提高识字能力,找到打开汉字宝藏的金钥匙。
小学低年级如何进行识字教学
当前,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存在诸多不尽人意之处,主要表现在:学生识字量小,写字不成形;教师死板教学,学生机械记忆;教学过程枯燥乏味,学生失去学习兴趣,识字效率低下。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进行一些研究和改进。
一、识字教学的意义和地位
识字教学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具有多方面的意义:(1)识字教学是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需要。学生只有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汉字,即作为语言构成基本单位的汉字积累到一定程度,才能比较顺畅地进行语言表达。如果学生识字量不足,书面语言就无法得到完满的表达,口头语言也就无法从书面语言中汲取更多的营养。(2)识字教学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需要。语言是思维的载体和外化形式,而识字教学是语言学习的过程,也是语言积累的过程,语言可以促进思想的传达和交流,因而语言能力的发展成为思维能力发展的强有力的刺激力量。(3)识字教学是培养学生良好书写习惯的需要。学生良好书写习惯的养成是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的重要内容,识字教学的成功与否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学生书写习惯的优劣。(4)识字教学是学习继承传统文化的需要。在识字教学中,适当讲授汉字字形、构造、造字方法等方面的知识,可以使学生体味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从而激发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使传统文化不断发扬光大。
因此,识字教学在整个语文教学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识字是阅读的先导,识字教学是语文教学的起点。那么,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就是语文教学的初始点。
二、识字教学的内容和要求
汉语识字教学的主要内容是识记汉字的字音、字形和字义。对于不同的学习内容,应明相应的学习要求。
1、字音
对于生字的读音,一要读准字音,二要能准确地拼读音节,三要能准确地拼写音节。在学习字音时,要多读。教师要先范读、领读,学生听读、跟读,然后过渡到学生独立识读。对于同音字、多音字,要联系已学过的知识,同时考虑学生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教师给予必要的辨析和讲解。联系字形、字义的学习,或者同音辨形析义,或者同形辨音析义,将单个字的读音放在词、句中辨析,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分析。
2、字形 对于生字的字形,一是明晰汉字结构,二是弄清字的笔顺,三是了解构造特点,四是字形书写正确,努力做到端正、整洁、美观。分析生字字形时,教师要讲清汉字方块特点以及偏旁、部首组合汉字的造字特点。必要时结合具体生字的学习,了解一些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造字方法方面的知识,对一些典型的汉字进行拆分,了解其构造特点,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加深学生对汉字的了解。
教师要加强写字指导,做好写字示范,一笔一画地引导学生正确书写,做到笔顺正确,笔画规范,字形美观,执笔方法、写字姿势合乎要求。同时,还要注意汉字手写体与印刷体在字形方面的细微差别。、字义
对于生字的字义,一是明确生字的基本义、常用义,二是了解其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思。在辨析字义时,宜将音、形、义三者结合起来整体把握,加强组词、造句练习,在多种语言环境中比较字义的差别,以求得对字义的全面准确的理解。
三、识字教学的原则和方法
识字教学应遵循的原则主要有:(1)“认识”与“会写”分类推进,不断增加识字量。2001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第一学段(1-2年级)“识字与写字”阶段目标指出:“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其中800~1000个会写。”将“识字与写字”分为“认识”和“会写”两种不同的要求,并且有一定的弹性。要求会写的字,要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能够默写,了解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思,力求能在语言表达中运用;要求认识的字,做到离开注音,离开语言环境能准确认读,会认即可,不可拔高要求。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要循序监渐进,逐步增加识字量,为整个小学阶段识字教学打好基础。(2)识字教学要与课文讲读相结合。课文中的识字教学,要根据不同的课文,生字的多少和难易程度,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既可以在讲读课文前学习生字,也可以在讲读课文后学习生字,还可以边讲读课文边学习生字。课文中的识字也可以分步进行:在初读课文时解决字音,结合理解课文解决字义,联系学过的字辨析字形,结合写字训练进一步巩固字的音、形、义。(3)努力巩固识字教学成果。调动学生视觉、听觉等感官,引导学生反复读和反复写刚刚学过的字,尤其是使用频率高的字;最好将这些字放在词、句、篇中,读写结合,在读写的重复中是生字得到巩固。(4)指导学生初步学会使用字典和词典。教会学生查找字典等工具书,便具备了正确了解汉字音形义的基本条件,同时也为学生自己巩固识字成果,扩大识字量提供了技能性保障。
识字方法多种多样,主要记忆方法有:(1)形象记忆法:利用汉字象形的特点,从一部分汉字的演变入手,使学生获得直观、具体的认识,或者模仿、演示事物形态以突出其特征,帮助学生形象地识记生字。(2)意义联想记忆法:利用汉字指事、会意、形声的特点,从汉字构造方面分析字形与字音、字义的关系。如,“刃”为“刀”加一点,表明为刀刃部分;“明”为“日”“月”组合,表示明亮的意思。再如,凡形声字形旁为“木”的表示当初与树木有关,形旁为“水”的表示当初与水有关。(3)歌诀记忆法:对于一组生字,可编成朗朗上口,易于背诵的口诀或歌谣。如,教材中把常见姓氏编成歌谣:“古月胡,口天吴,弓长张,立早章。双口吕,双木林,三横王,草头黄。”再如,识记“戊、戍、戌”三字,可编成歌诀:“横戌无点戊,有点便成戍。”(4)比较记忆法:将字形、字音或字义相同、相近的字放在一起比较,辨析异同,防止读错或写错。如,将拼音字母“b、d、p、q ”放在一起比较识记;将汉字“己、已、巳”放在一起,通过比较明确其字形上的细微差别和字音、字义的不同。(5)谜语记忆法:把生字编成引人思考的谜语,在动脑筋中识记生字。如,“画”的谜面为:“一块豆腐切四块,放在锅里盖上盖。”又如,“德”的谜面为:“二人去看戏,走了十里地,看了四场戏,一心要回去。”(6)游戏记忆法:将适合拆分的生字拆分,各组成部分分别写在纸板上,由学生分组做组合生字的游戏,寓教于乐。(7)多媒体记忆法:运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手段,使图、文、声、像有机组合,充分调动学生注意力,不断提高识字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