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学案例2:王老汉杀死亲生儿子
教学案例2:王老汉杀死亲生儿子 【案例呈现】
王老汉的儿子是一横行乡里的恶霸,在乡里民愤极大,而在家里他对王老汉也是动辄打骂。一次,他向王老汉要钱出去赌博未果,将王老汉暴打一顿,然后扬长而去,晚上又喝得大醉回家。这时王老汉越想越气,用菜刀将其儿子砍死,然后去公安机关自首。从公安机关立案开始,一直到法院审判阶段,乡民们都在不断为王老汉请愿,要求对其从轻处罚,并且认为王老汉的行为是大义灭亲之举。
【案例点评】
这个案例一方面是法与情的冲突,王老汉受到刑罚,可能违背了乡民的愿望;另一方面是情与理的因素,我们的法律在制定的时候同样也考虑到了相关的情与理的因素,就故意杀人罪而言,我国刑法第232条规定了四个定刑幅度,“故意杀人的,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我们一直都说“杀人偿命”,但是为什么法律却给故意杀人罪规定了四个定刑幅度呢?这就是因为法律考虑到了情与理的因素。通过审判,法庭认定被告人的行为有立法者以及法律的精神所包容的情与理的因素,那么他可以在法律规定的刑罚范围内给予其较轻的处罚。
【教学建议】
第一,本案例可用于第一节第二目“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相统一”部分的教学,讲“依法治国”部分时可通过本案例说明依法治国要求“全面守法”,哪怕出于善良的意愿也不能够做违反法律的事情。本案例也可用于第二节第二目“法治思维的基本内容”中“法律至上”部分的教学。讲“法律的不可违抗性”,任何人出于怎样的动机都不允许违反法律,违法就要受到法律的制裁。
第二,讲述本案例后,请学生就“法院该不该对王老汉从轻判决、他的行为是不是大义灭亲”等问题分小组进行讨论,派代表发言,教师进行点评总结,王老汉的行为不是大义灭亲而是故意杀人行为,但是鉴于王老汉杀他儿子有其长期遭受儿子打骂,出于义愤的因素,所以可以对他从轻处罚。
第二篇:不孝案例:隆回一儿子讨上网费挥刀杀死母亲
隆回一儿子讨上网费挥刀杀死母亲/图(1)2010-04-30 来源:湖南在线
进入论坛
字体设置: 大 中 小
案发现场的墙上还留有喷溅的血迹(记者/伍霞 摄)儿子讨上网费挥刀杀母 事后进卫生间洗衣服/图
对于隆回桃洪镇三农市场内皮鞋店主苏争雄来说,这些天前来“叨扰”他的陌生人已经很多了。20岁的儿子阿军在前不久的一晚上因讨钱上网不成,便拿起菜刀将自己的亲生母亲砍死在血泊之中。这件惨案几乎在一夜之间传遍了整个县城。而事发时正在牌桌上酣战的他事后也后悔莫及,他说如果事发一个小时前他听妻子一句劝早点回了家,也许这件惨案便不会发生。
遗憾:父亲贪恋牌桌夜不归家
悲剧发生在隆回县桃洪镇三农市场一套三室一厅的出租房里。苏争雄和妻子黄乐住的是门旁一间没有窗户的隔间,阿军和哥哥各住一间有窗的大卧。
4月5日,农历清明。苏争雄和往常一样睡到11点起床,他瞟了一眼阿军的卧室,没人。“肯定又是上网去了,这个臭小子!”苏争雄无奈地骂了几句,随后便胡乱地他吃了点面条。
半个小时后,他出现在几百米外的三农市场内皮鞋店里,朝管店的妻子要了200元钱,便直奔隆回步行街附近的一个麻将馆,在牌桌上一坐就是一天一夜。深夜11点,妻子黄乐曾到麻将馆找他回家,但遭到拒绝。不料,惨案在一小时后发生。事后,他想如果当时听了妻子的话早点回家,悲剧或可避免。
惨案:儿子讨钱不成挥刀砍母
这天晚上,阿军在网吧花完母亲给的10元零用钱,但网上炫舞让他欲罢不能。他准备从母亲那拿走第二天的零用钱,继续和网友“跳舞”。
阿军到家时,母亲黄乐正坐在卧室里看电视。大儿子房门紧闭,已经睡下。儿子拿钱的要求被她拒绝,理由是“钱给爸爸打牌去了”,并翻出空钱包给儿子看。
但这并未让阿军罢休,他不相信管“财政大权”的母亲会没钱。而刚从麻将馆找丈夫回来未果的黄乐,似乎对儿子阿军有所迁怒。她一边转身看电视,一边数落儿子“平时只知道上网、抽烟,不做事赚钱”的种种不是。
母亲黄乐并没有注意到,阿军的双手青筋暴起,脸上生出一股恨意。紧接着,他做了一个让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举动——跑到厨房里,拿起刀架上的一把菜刀,冲进母亲的房间,对着母亲头部一顿乱砍。
待母亲瘫倒在地后,他近乎疯狂地将母亲割喉,断了母亲最后一丝生机。
镇静:行凶后走进卫生间洗衣
等到哥哥阿维和新婚妻子听到母亲房间“咚、咚”的异响跑出来时,阿军已走到卫生间里在洗衣服。母亲卧室里的惨状让阿维吓得赶紧退回自己卧室,他哆嗦着报了警。
倒在血泊中的黄乐、旁边的空钱包,一开始让隆回县公安局刑侦大队长丁波判断为“抢劫杀人”。但很快,细心的民警发现洗衣机里阿军刚刚清洗的裤子,上面残留着母亲的毛发,而阿军耳根上有喷状的血迹……
所有的证据都指向阿军。据阿军后来向民警交代,他在行凶之后,曾冷静地将衣服放进洗衣机冲洗,并清洗了客厅和菜刀上的血迹。
案子破了,却没人能轻松起来。阿军弑母背后的故事,让每一个人感到异常沉重和痛心。
他小时候是个乖孩子,铁窗里面对父亲的追问他说自己也不知道
心理专家:自我封闭的情感世界,呈碎片化的成长经历对他影响很大
4月29日,隆回县看守所内。父亲苏争雄深情地抓住儿子小军的手,有说不出的疼爱(记者 伍霞 摄)举刀向母,又残忍地将母亲喉咙割断。这样一个血腥的场景让无数人闻之都会不寒而栗。惨案发生后,人们不禁要问是什么使一个20岁的青年变得如此冷血和凶残?
4月25日,隔着看守所的铁窗,父亲苏争雄拉着儿子阿军的手,一遍又一遍地追问“为什么、为什么……”阿军却一直低着头,眼神空洞地说,“不知道,不知道。”
回忆:他五六岁就帮母亲洗衣做饭
阿军出生于隆回县桃洪镇砚冲村,43岁的父亲苏争雄被同乡公认是“头脑灵活”的人。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末,他就带着妻子和阿军两兄弟离开农村,到县城做生意。
在苏争雄的记忆中,阿军曾是一个“懂事、听话的孩子”,五六岁就能体会父母的艰辛,帮着母亲洗衣服、煮饭。这在同龄孩子里很少见,一度让他这个做父亲的感到很欣慰。
而在哥哥阿维看来,他对弟弟的印象是“兄弟偶尔有争吵,但没有隔夜仇。”弟弟长大后却变得性格内向,一天到晚几乎不跟人说话。
成长:他的童年频繁地搬家转学
苏争雄说,他们全家搬到县城后,他和妻子做过卖鱼、卖鸡、卖苹果、卖皮鞋等各种生意。几乎每换一种生意,他们就不得不搬一次家。一个地方最多住上两三年。
这给阿军的成长带来的影响是,几乎每搬一次地方,阿军就得转一次学,他难以交到一起玩的同学。哥哥阿维看见弟弟在读小学时唯一交过的同伴,也随着小学毕业失去联系。兄弟俩没在一个学校,阿军没有哥哥的陪伴,感到“孤独又没有自由”。
一直把精力放在生意上的父亲苏争雄,基本上无暇顾及。阿军便一直由母亲黄乐管教。而在哥哥阿维看来,母亲对弟弟阿军很溺爱。其中一个例子是,阿军在初一时“喜欢”一个女孩子。后来对方辍学打工,阿军竟也不想上学了。母亲虽然骂过几次,但最终却还是由着弟弟。
失望:他“当兵”的梦破灭了
4月25日,身穿黄色囚衣的阿军说他唯一的想法是“当兵”。父亲苏争雄恍然大悟,阿军的心结可能正是始自他“当兵梦”的破灭。
早在6年前,阿军向父亲提出这一要求。但苏争雄认为阿军年龄小,学历低。而大儿子阿维在读高三,各方面条件更加符合要求,因此拒绝了阿军的要求。阿军因而认为“父母只喜欢哥哥,不喜欢他”。自从哥哥阿维当兵后,他变得“不正常起来”,常一个人坐着发呆。有一天晚上,阿军半夜爬起来走到母亲床头,盯着母亲傻笑。苏争雄感觉儿子可能“脑子出了毛病”。
他几次带儿子到省城长沙治疗都没有效果。不菲的住院花费让这个家难以承受,苏争雄只能让阿军在家休养。
积怨:他长期感到被家人忽视
家人也曾给阿军找过几份工作,但阿军很快都嫌工资太低。在此期间,阿军还有过一次短暂的恋爱,但两人很快便分了手。
矛盾在阿军和家人之间不时爆发。最近的一次冲突是,他看到父亲给哥哥买了一辆摩托车上班,自己也想要一辆。但家人担心他的身体,没有答应。
越来越多的不满积蓄在阿军心里,终于酿成了他对家人的恨。他在给警察的审讯笔录里说道:“我恨我母亲。她一天最多只给我10块钱零用,如果我多要,她就骂我……那天到家后,我觉得没钱用,我母亲又不肯多给,心想干脆用刀剁死她算了。”
目前,隆回警方已对阿军申请进行精神鉴定。苏争雄一家人在焦虑中等待结果。对他们来说,对于阿军,他们提不起恨,只有可怜。
心理分析:碎片化的成长经历对他影响很大
在了解了阿军的成长轨迹后,湘潭大学心理咨询中心伍老师作出了分析。伍老师说:阿军经历了“农村”-“县城”-“转学搬家”-“辍学”这样一种颠沛流离的生活过程,他的社会化过程是不完整的。这种呈碎片状态的社会化过程中,父母却忽视了对他的关心。孩子转到陌生环境,这期间将承受着周围人全部变化的压力,沮丧、自闭、怨恨的情绪很可能由此产生,甚至转变成攻击行为,这并不鲜见。
“另外,辍学后对阿军的监管是一个空白。母亲管不了阿军,一心只顾赚钱打牌的父亲没时间管阿军,学校教育也没有了。恰好就是这段时间,阿军正经历着最重要的生理与心理的变化。现实生活中,阿军一步步走向了心灵的自我封闭,最后导致了悲剧的发生。”伍老师分析说。
记者手记:但愿这样的悲剧别重演
这是一个让人难以面对的悲剧。我们追寻阿军弑母路线不难发现,导火索“10元钱”只是表面问题,关键是阿军在成长过程中积累的愤怒和不被认可的孤独、自卑感。
阿军在县城几乎没有一个朋友。家庭教育和沟通的缺失,让阿军面对外在强大的物质诱惑和自己奋斗失败的挫折感中,迷失自己。其实,和阿军有相同境遇的外来小孩在城市不只一个,只是没有那么极端而已。
“面对大量涌入的外来务工群体,城市在很大程度上承受了不只是城市本身,还有社会转型之痛。”事实上,阿军何止一个?阿军的故事,又何止于进城务工子女?父母对孩子缺乏沟通,日积月累使孩子出现问题的情况普遍存在。
但愿,阿军的悲剧能给为人父母者警醒,悲剧不再重演。
记者/周红泉 编辑/守拙
第三篇:只有一个儿子教学案例
《只有一个儿子》中教师课堂教学技能的体现一个教师课堂教学技能会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方方面面,比如课堂中学生能否顺利学习,课堂能否顺利推进教学,教学目标是否落实等等,最终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率。在教学《只有一个儿子》时,我在细读文本和研究学生的基础上制定教学目标,设计合理的教案,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领导力,注意课堂教学技能的实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达成教学目标。教学片断一:
师板书课题后请学生读
生:只有一个儿子(声音响亮)
师:真好,真响亮啊!
师:同学们注意,这个“儿子”的“子”你们在读的时候发现吗,应该轻声读的。再读。
生:只有一个儿子(注意轻声)
师:你们看,这个儿子是唯一的、独一无二的,突出这个儿子的唯
一、独一无二,谁能来读?
生:只有一个儿子(“一个”读重音)
师:这一篇课文中一共写了几个人物?
生:文章一共写了7个人物。是三个妈妈、三个儿子和一个老爷爷
师:好,同学们看黑板。(老师将三个妈妈、三个儿子和一个老爷爷的头像贴在黑板上)
师:连起来谁来说一说?
生:这篇课文一共写了7个人物,他们是„„有三个妈妈、三个儿子和一个白胡子老爷爷。
师:读了刚才的课题,看了老师贴的图片,你觉得有问题吗?你说说看。生:为什么课题里面只有一个儿子,然而黑板上有三个儿子?
生:课题里说“只有一个儿子”,但是图片上有三个儿子,这样不是自相矛盾了吗?
师:课题“只有一个儿子”是出自白胡子老爷爷的话
(出示最后一小节“哦?有三个儿子?他们都在哪里呀?”老爷爷说,“我只看见了一个儿子啊。”)
师:白胡子老爷爷为什么如此说呢? 让我们看看课文里有关的语句。
(出示有关语句:三个妈妈在井边打水,一个白胡子老爷爷坐在一块石头上歇着。
三个妈妈打了水,拎着水桶回家去。那个老爷爷跟在后面慢慢地走着。
(指名学生朗读,指导学习“歇”字)
师:看来白胡子老爷爷了解了整个事情的经过,要了解他为什么如此说,就要看
他到底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请同学们把白胡子老爷爷听到三个妈妈说的话
用直线划出来并读一读。把他看到了三个儿子的表现用曲线划出来读一读。
【由矛盾处导入新课,设计核心问题统领全文阅读】
教学片断二: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分角色读了三位妈妈的话,通过朗读了解了三位儿子的表
现,又读了白胡子老爷爷的话,也弄明白了为什么老爷爷说“我只看见了一个儿
子。”故事到此也结束了。同学们愿不愿意来续编这个故事,还可以来演一演。
师:三位妈妈那天打的水用完了,第二天又要打水了。这就是井台,三个妈妈就
站在旁边了,水桶里的水又是满满的,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就请你们同桌合作来演
一演,会吗?你们选择哪一对母子来演?
【创设情境,进行语言的实践】
(生开始讨论)
师:停下来。说说你选哪一对母子来演?为什么?
生:第三对。因为第三个儿子最孝顺妈妈,所以我们选第三对。
师:好,有没有跟他们选得不一样的?
生:我选第二对。因为,第二个儿子做的不好,我觉得他第二天会做好的。
师:恩,你觉得第二个孩子会改正他的缺点和错误。
生:我选第一个,因为第一个孩子回家被他妈妈教训过了,他这样做了之后妈妈
会表扬他的。
师:哦?是嘛,妈妈回去怎么教训他了,你能说说吗?
生:妈妈肯定会说,你太不像话了,只顾自己翻跟头,太不关心妈妈,看看第三
个孩子,他多孝顺妈妈,你„„.师:你要向他学习是吧?
师:看来大家都选好了,那么他们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呢,讨论讨论。
(学生开始讨论表演)
【表演前的选择是阅读教学的反馈,引导学生表达对课文的感悟】
师;好,我们找一组小朋友上来。(一组学生上台)
师:谁是儿子?谁是妈妈?你们演第几对啊?
生:第一对。
(指导学生站到表演位置)
师:好,拎拎水。
妈妈:嘿休嘿休„„好重呀!
师:怎么办呀?儿子会怎么说,怎么做?
儿子:妈妈,我来拎,你歇歇吧。
妈妈:谢谢你,儿子!
师:你可以摸摸他的头,“乖儿子”!
(学生动作:边摸头边说“乖儿子”)
师:这桶水拎得动吗?你可以怎么对孩子说?
妈妈:儿子,这桶水太重了,我们一起拎吧。
(师指导学生动作表演,妈妈儿子一起提着水桶往下走。)
【低年级学生到位的表演是难点,教师的沟通技能发挥引导作用】 师:同学们都会演对吗?演得好,关键是你要会设计演员要说什么,做什么,这可厉害了,那他就是导演了。看看谁能当导演?
【基于学生表演呈现的困难,发挥教师课堂组织力】 生:儿子会说:“妈妈,您歇歇吧,我来把水拎回家。”
师:很好,很尊重长辈,用“您”来称呼,而且还用了刚才我们在课文里学到的新词“歇”真了不起。孩子有什么动作吗?
生:他跑到妈妈跟前,接过妈妈手里的水桶。
师:然后边说:“妈妈,您歇歇吧。”对吗?像一个了不起的导演了。还有谁设计的不一样?
生:儿子会说:“妈妈,您辛苦了,您歇歇吧。我来唱首歌给你听。” 师:是第几个儿子?
生:第二个
师:哦,唱歌像黄莺一样的孩子。他的表现和昨天一样吗?
生:一样,他没有帮妈妈拎水桶。
师:哦,他昨天没有帮妈妈拎水桶,今天也没有帮妈妈拎水桶,请看看书,是不是一样,没有进步吗?
生:昨天他是只顾唱歌,不看妈妈一眼,今天他唱歌给妈妈听了。
师:对呀,他今天也有进步了,他关心妈妈了。
【运用评价强化,激发学生发散思维,】
师:好,下课的时间到了,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回去和自己的妈妈演一演,你给自己和妈妈设计设计,你来导演,好吗?
师:同学们,孝顺妈妈爱妈妈、孝顺长辈爱长辈其实就应该从我们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做起。下课。
案例分析:
一、善用导入技能,激发学生思考与阅读。
在导入中要明确将要学习的目标,引起学生的学习期待,首先对问题情景进行简单的概括,教师问题情景呈现出来后,对问题情景的活动进行简单概括,提出下面教学认识的主要问题。其次是要对实现教学目标的方法和途径进行指引,使学生对接下去教学要解决什么问题,如何解决做到心中有数,这样学生就形成了学习期待,从而能够顺利的进入到下一步的学习中去。《只有一个儿子》这篇课文,初读课文,我将文章分成两个部分,一个是“妈妈眼中的儿子”另一个是“儿子眼中的妈妈”,前半部分指导读好三个妈妈的话,后半部分理解老爷爷的话。我反思自己的解读,其中有两个角色的转变,学生理解起来有些费劲。怎样才能让思路更清晰呢?细读课文,我发现这位不明身份的老爷爷早在课文开头就已经出现:三位妈妈在打水,而他则是坐在一边的石头上休息。第二次出现的老爷爷仍然一语不发,只是慢慢地跟在妈妈们身后。看似路人的一个角色,却能引发全文最关键的一个矛盾。老爷爷的第三次出现,是作为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发表自己对三个儿子的看法。于是我把文章分成三个部分:
1、老爷爷听到了什么?
2、老爷爷看到了什么?
3、老爷爷说些什么?这样思路清晰明了,老爷爷如一条主线把散落的珍珠串起来。因此我以此为线索,设计本课的教学。由课题与课文内容的矛盾导入课文,引发学生思考,带着问题阅读课文。
二、设计核心问题,统领全文学习。
“问题”是学生学习的起始,是教师教学的开端,是建构课堂的“脚手架”。研究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发展至关重要。而“核心问题”的设计,能充分整合课程目标和课程教学资源,有效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为学生打开一道自主探究的通道,使之在教师的引领下充分展开高层次的思维过程,以实现知识的自主建构和能力的全面发展。《只有一个儿子》中三位妈妈的对话,三位儿子的表现是课文的主题部分,朗读好这部分内容,了解三位儿子的做法,体会到以自己的行动帮助妈妈,关心妈妈才是妈妈的好儿子,才是真正孝顺长辈的做法是教学的重点。我以“爷爷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说些什么,为什么这么说?”这一相关联的问题来统领全文的学习,让学生去划出妈妈说的话,三位儿子的表现,指导学生朗读等等学习方法,引领学生学习课文重点部分,提高课堂效率。
三、创设情境,强化课堂学习效果。
儿童是用声音、色彩和感觉去思维的,而表演这种方式就非常形象、具体、直观,易于儿童接受。《只有一个儿子》这一课,故事情节简单易懂,而故事中蕴涵的道理对于二年级学生也是能够理解的。但关心母亲,孝顺长辈要潜移默化
到孩子的心灵与行动中去则是不易的,而仅通过空洞的说教也是苍白无力的。我在教学中将表演运用到课堂,让同桌合作演一对母子,学生踊跃参与。在说一说,演一演的过程中学生再次感悟了课文的内容,有了自己的价值取向。在说话中,学生运用了新学的词“歇”,“拎”,运用了几个连贯的动作词,还学会了对长辈的尊称“您”。在这个情境中,通过孩子自己的说和做,也让“孝顺长辈应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的主旨“细雨润无声”地进入孩子的心田。
第四篇:三个儿子教学案例
☆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六组的第三篇课文,第23课《三个儿子》
作者及工作单位
曲阳县燕南小学张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本课采用个性化教学,以学生的生活情境来引导学生自主化的学习,因为生活化情境是富有乐趣的学习,能使生活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灵活,拥有很大的成就感,甚至能让人达到废寝忘食的境地。通过创设情境,引领学生自读自悟,体验、发现阅读的乐趣,获得读后的成就感,从而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设计充分尊重学生,致力于把“授之以鱼”转变成“授之以渔场”,真正为学生提供学习的可持续发展空间,让孩子们的心灵在真实体验的天空下自由翱翔。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六组的第三篇课文,这组教材围绕人物的优秀品质来选编课文,以诚信,孝敬贯穿始终,把优秀的思想品质教育融合在生动有趣,感人肺腑的故事中。课文中的三个儿子面对着三个妈妈,当他们的妈妈拎着沉重的水桶走来时,力气大的只顾翻跟头,嗓子好的只顾唱歌,他们对妈妈手里的水桶视而不见;而那个“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的儿子,却能帮助妈妈拎水桶,这样的儿子才是真正的儿子。
☆学情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76人,全班大部分学生喜欢语文这门学科,由于低年级学生爱说、爱动、爱跳、爱模仿,这篇课文是一篇十分浅显的课文,但是浅显的文字中却包含着朴素而深刻的道理,那就是“为人子,方少时,孝与亲,所当执”。课堂上,让孩子们采用多种形式把妈妈的动作、神态表现出来,给学生提供练习提高的空间,试图把“授之以鱼”转换成“授之以渔场”,从而达到学生愿学、乐学这种学习氛围。
☆教学目标
1、会认“既”等6个生字,会写“拎”等9个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准任务说话时的语气。
3、欣赏课文,懂得要孝敬父母的道理。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生字新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难点:明白老爷爷说话的意思,懂得要孝敬父母的道理。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阅读兴趣;
二、自读自悟,合作研讨,体验阅读内容。
三、朗读交流,发现阅读乐趣。
四、自主发现,从细小见真情。
五、体会感悟,挖掘孩子内心的想法。
六、指明中心,升华主题思想。
七、小结课文,读读想想议议。
1、复习生字、词语。
2、真诚地表扬:哎哟,小朋友们真能干呀,这么多的生字都可以顺利解决了,真了不起。
3、创设生活的情境:小朋友,你看老师是这样表扬你的,你还记得你的妈妈是怎么表扬你的吗?
4、提高要求:你能把妈妈的表情和动作也做一做吗?(学生自由表演)
5、导入新课:今天,有三个妈妈也在夸奖自己的孩子了,请你自己去读读课文,找出妈妈表扬孩子的话。
1、三个妈妈分别是怎么夸奖自己的孩子的,请你仔细读课文,用横线划出妈妈表扬的话。
2、你把自己就当成妈妈,去读一读妈妈的话,读出妈妈的感情来。
3、交流:你们都找到了哪几句话呀?指名朗读三个妈妈的话。
4、在你的学习小组里和小伙伴一起练一练,看谁最能读出妈妈的语气。反馈:你都找到了哪几句话? 交流一:(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第一个妈妈的话:“我的儿子既聪明又有力气,谁也比不过他。”)
请一位小朋友来读读这句话,大家听听,他把自己当成妈妈了没有。
1、采访刚才读的同学:
师:这位妈妈,您刚才在夸奖您的儿子,一边说,一边在想些什么呀?
2、交流提高: 师(面带微笑):我也为你们的儿子感到骄傲,各位妈妈能夸奖得更自豪一点吗? 师:把你们练习的结果表现给你的同桌看看。交流二:(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第二个妈妈的话:“我的儿子唱起歌来好听极了,谁都没有他那样的好嗓子。”)
1、师生共建交流平台:另外一个妈妈是怎么说自己的孩子的?也请几位小朋友来读一读。大家也听听,他有没有读出骄傲、自豪的语气来。
2、朗读、评价。
师:你们觉得这个妈妈读的怎么样? 师:那你能帮助他来改善一下吗?
师:哦,你的想法很棒,你能来读读吗?
3、自由练读,感悟提高。
大家提的意见都很有水平,像他们这样,其他的同学也去练习一下,争取读得更好。交流三:(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第三个妈妈的话。:“有什么可说的,他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1、提出疑问:两个妈妈都夸奖自己的孩子,第三个妈妈却什么也没有说,这是为什么呀?
2、找到情感共鸣:这个妈妈在说这话的时候会是怎么样的心情呀?
3、你能用你的朗读来表现吗?
1、自读发现:三个妈妈打完了水,走回家去,路上发生了什么事情?请小朋友自己去读读课文的7、8小节,想一想,你有什么发现。
2、交流反馈:师:读了两段话,你有什么发现? 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水很重的? 你能用朗读来表现出水的重吗?
3、朗读提高。
4、这样重的水,三个儿子看见了,他们分别是怎么做的?
小朋友们,看到这样的孩子,你体会到了什么呀?想说些什么?
1、自由表演:这时候,一个妈妈还和老爷爷发生了对话,请你和你的同桌一起准备一下,一个当妈妈,一个做老爷爷,来表演对话。
2、上台表演:指名两个组来表演。随即采访:奇怪了,明明有三个儿子,老爷爷您怎么说只有一个儿子呀?
3、拓展练习:这个妈妈还会和老爷爷说什么呀?你们能把故事编下去吗? 你认为该学习哪个孩子?为什么? 你觉得该怎么样孝敬父母亲?
说说你是怎么样帮助父母做事情的?
(学生自由表达)(学生自由表演)
仔细读课文,用横线划出妈妈表扬的话。读一读妈妈的话,读出妈妈的感情来。朗读三个妈妈的话。(学生相互交流)(指名生读)
生:我在想,我的孩子真了不起。
生:我想,我的孩子是很能干的,要是他表现好的话,我要好好表扬他!生:我为我的孩子感到骄傲!
生:我还为我的儿子感到自豪,我想他以后一定能成为一个很有名的运动员!(学生练读)
(同桌相互读这句话)(指名学生朗读)
生:我觉得他还可以做出妈妈骄傲的表情。(生做抬高头的动作,骄傲的眼神)。
生:我认为他的话还可以说得更慢一些,那样别人可以听得更清楚,感觉这个妈妈也就更骄傲了。
(生自信地朗读)自由练读 学生自由发言 感情朗读
学生自读7、8小节 生:水很重 读课文相关句段
读读书,用笔划出三个儿子的做法。(学生自由交流)自由表演 上台表演
全班参与讨论。提炼出中心:孝顺父母的孩子,才是真正的孩子。编故事
学生自由发言
在复习生字的时候,给孩子们带去的是枯燥的,乏味的信息,但是,利用老师真诚的表扬,通过联系生活,回忆妈妈的夸奖,马上就使孩子们从枯燥中走出来,进入兴奋的状态,为后面课文的感情朗读垫定了基础,是孩子们表达真实感情的需要。同时,在回忆妈妈的话,讲述妈妈的话的同时,提高要求,让孩子们把妈妈的动作和神态也表现出来,经过这样的加工,一个为自己的孩子而感到骄傲的妈妈的形象就有血有肉地呈现在孩子们的面前。
孩子们在自读的基础上,找到了学习的内容:三个妈妈夸奖孩子的话。在自悟的基础上,把自己就当成妈妈来读,读出妈妈的语气和神态。
在自读自悟的条件下,博采众长,吸取别人的经验也是很重要的,这也是新课程下学习方式从接受学习到自主、合作、探究的一种体现。
这个环节的设计主要是为了让孩子们更进一步地把自己转化成妈妈的角色,读了以后访问同学,其实时时处处都在提醒他们:你说的话是妈妈说的话。这样挖掘内心的交流,让孩子们很快就体会到作为一个妈妈在介绍自己的孩子的时候是怎样的骄傲和自豪。然后再自由练读,提供练习提高的空间,试图把“授之以鱼”转换成“授之以渔场”。这是一个由收到放的过程。第一个妈妈的话,老师和学生一起把情感的点点滴滴都挖掘了出来,孩子们也读的有声有色,有滋有味,那么第二个妈妈的话只要稍加点拨,他们就能把妈妈的心情用朗读来表现。学生还是学习的主体,放开手脚,让他们自己去读,去悟,会有更多的收获。
三次和文本的交流,把三个妈妈做了比较,学生对人物形象的反应是多元的。对同样的句子,不同的人肯定有他独特的体验,在不磨灭学生个性的前提下,对文本的多元解读就是非常必要了。我设计这样三次交流,除了让学生用自己的理解把文本的含义进行表达以外,还设计了一个从“收”到“放”再到“收”的过程,让孩子学会了学习方法,能根据方法自主学习。自主发现是这套教材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每个《语文园地》里都有“我的发现”这样一个内容,经过快一年的实践,感觉到孩子们的观察发现能力已经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因此,这里设计了一个通过自主发现,领悟文章的深层含义的环节,从细小的地方发现水桶很重,更进一步发现儿子对妈妈的一片真情。为了尽快展示出课文中具有人文性的思想。我在这里设计了这样的一个环节,通过读书,体验,感悟,然后到了抒发自己想法的境界。这里的想法,主要是指孩子们真实的想法,不是虚假的,空浮的,鼓励说真话,说自己心里想的话,允许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合作在课堂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通过同桌之间的相互合作,我主要想让孩子们亲身体验角色,对感情朗读课文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自由朗读以后,请两个小组来表演,让大家都来体会别人是怎么读的,自己还有什么不足的地方,最后升华文章的主题:为什么只有一个儿子?全班讨论,共同提炼出中心思想。最后给课文补上空白,进行了一个拓展练习,同桌两个人续编对话,让本来处于模糊状态的同学也能深切体会到作为一个孩子,必须孝顺父母,才称得上是真正的孩子。同时,课堂上的闪光点也由这个环节而显现出来,成为整节课的高潮。
设计第一个问题,为了帮助孩子们理解正确的价值取向,理解三个儿子都很优秀,但是只有孝敬父母的才是“真正的儿子”,在学生心里激起思维的火花,引导进行小小的辩论。设计第二、三个问题,出于联系实际的生活,激发孩子们孝顺父母的心愿,为课文的学习提供生活的保证。
☆板书设计
23、三 个 儿 子
贴图 贴图 贴图
孝
翻跟头 唱歌 提水 敬 ? ?(好儿子)
父
母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学生课堂学习评价表
学校:班级:学号:姓名: 项目
A级
B级
C级
个人评价
同学评价
教师评价
认真
上课认真听讲,作业认真,参与讨论态度认真
上课能认真听讲,作业依时完成,有参与讨论
上课无心听讲,经常欠交作业,极少参与讨论
积极
积极举手发言,积极参与讨论与交流,大量阅读课外读物
能举手发言,有参与讨论与交流,有阅读课外读物
很少举手,极少参与讨论与交流,没有阅读课外读物
自信
大胆提出和别人不同的问题,大胆尝试并表达自己的想法
有提出自己的不同看法,并作出尝试
不敢提出和别人不同的问题,不敢尝试和表达自己的想法
善于与人合作
善于与人合作,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
能与人合作,能接受别人的意见。
缺乏与人合作的精神,难以听进别人的意见
思维的条理性
能有条理表达自己的意见,解决问题的过程清楚,做事有计划
能表达自己的意见,有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条理性差些
不能准确表达自己的意思,做事缺乏计划性,条理性,不能独立解决问题
思维的创造性
具有创造性思维,能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独立思考
能用老师提供的方法解决问题,有一定的思考能力和创造性 思考能力差,缺乏创造性,不能独立解决问题
我这样评价自己:
同伴眼里的我:
老师的话:
注:1.本评价表针对学生课堂表现情况作评价 2.本评价分为定性评价部分和定量评价部分。
3.定量评价部分总分为100分,最后取值为教师评、同学评和自评分数按比例取均值; 4.定性评价部分分为“我这样评价自己”、“同伴眼里的我”和“老师的话”,都是针对被评者作概括性描述和建议,以帮助被评学生的改进与提高
☆教学反思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觉得不必给二年级的孩子讲多少孝敬父母的大道理,也不必逐字逐句地深挖细抠文章的思想内容,只要在引导孩子们读书的基础上,抓住“明明有三个儿子在眼前,为什么老爷爷说只有一个儿子”这个问题,来引导孩子们去读书,读出神,读出味。
1、阅读教学生活化。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仅仅把自己对文本的感受、理解、体验传授给学生是不行的,教学应该是一种“导体”,让文本与学生的感受、理解、体验发生“碰撞”,产生火花,从这个角度看,它就是生活。因此,阅读教学生活化要求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进行生活教育,让学生明白“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学习生活并磨砺人生。比如:在开始引入课题时,让孩子们回忆“你的妈妈是怎么样夸奖你的,她的动作和表情是怎么样的?”从而导入课文“这里也有三个妈妈在夸奖自己的孩子,你去读一读”。这样的阅读教学贴近生活,并营造了一个民主的教学环境,充分挖掘了学生的潜力(敢想、敢说、敢做),使学生对文本有了独特的理解。
2、阅读教学自主化。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具有自主性.能动性和创新意识,创新精神,通过自读自悟,提高自主学习的效率,而交流研讨是培养和考察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主要途径。其目的在于引发学生交流研讨的兴趣,培养学生交流研讨的能力。因此,在每次安排自读自悟的环节以后,我都要设计一个交流的环节,用教师生动有效的课堂评价,学生充满个性化,充满生命活力的语言,挖掘学生心灵深处的想法,对文本的主题进行升华,把课堂教学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自由支配时间,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
3、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不是服从与被服从的关系,教师应尊重每一个学生,多一些鼓励,促使他们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只有在民主、平等、和谐的气氛里,学生的思维才可能处于积极主动的活跃状态,才能把紧张的学习过程转变成愉快的学习活动。因此,课堂上,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语言:“老师,我有个问题。”“***,我对你提个意见。”“我对他有不同的看法,我觉得„„。”老师的语言也成了:“**你先来说说好吗?”“能向大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吗?”“你先等一等,让别的同学先准备一下好吗?”生动活泼、积极主动的课堂教学气氛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它易于造成一种具有感染性的催人奋发向上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从中受到感化和熏陶,从而激发出学习的无限热情和创造愿望,使他们全力以赴地投入学习,提高对学习活动的积极性。
当然,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教学最后几个环节的时候,学生争论哪个孩子更好,向谁学习时,教师的引导地位没有很好地显示出来,在续编故事时,教师的引导、点拨还不够到位等等。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要实现这样大幅度的转变,教师的角色需要至少发生这样的转变,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让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第五篇:《三个儿子》教学案例分析
《三个儿子》教学案例分析
一、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六组的第三篇课文,这组教材围绕人物的优秀品质来选编课文,以诚信,孝敬贯穿始终,把优秀的思想品质教育融合在生动有趣,感人肺腑的故事中。课文中的三个儿子面对着三个妈妈,当他们的妈妈拎着沉重的水桶走来时,力气大的只顾翻跟头,嗓子好的只顾唱歌,他们对妈妈手里的水桶视而不见;而那个“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的儿子,却能帮助妈妈拎水桶,这样的儿子才是真正的儿子。
二、教学过程 与设计意图: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阅读兴趣;
1、复习生字、词语。
2、真诚地表扬:哎哟,小朋友们真能干呀,这么多的生字都可以顺利解决了,真了不起。
3、创设生活的情境:小朋友,你看老师是这样表扬你的,你还记得你的妈妈是怎么表扬你的吗?(学生自由表达)
4、提高要求:你能把妈妈的表情和动作也做一做吗?(学生自由表演)
5、导入
新课:今天,有三个妈妈也在夸奖自己的孩子了,请你自己去读读课文,找出妈妈表扬孩子的话。
『设计意图』:在复习生字的时候,给孩子们带去的是枯燥的,乏味的信息,但是,利用老师真诚的表扬,通过联系生活,回忆妈妈的夸奖,马上就使孩子们从枯燥中走出来,进入兴奋的状态,为后面课文的感情朗读垫定了基础,是孩子们表达真实感情的需要。同时,在回忆妈妈的话,讲述妈妈的话的同时,提高要求,让孩子们把妈妈的动作和神态也表现出来,经过这样的加工,一个为自己的孩子而感到骄傲的妈妈的形象就有血有肉地呈现在孩子们的面前。
(二)、自读自悟,合作研讨,体验阅读内容。
1、三个妈妈分别是怎么夸奖自己的孩子的,请你仔细读课文,用横线划出妈妈表扬的话。
2、你把自己就当成妈妈,去读一读,妈妈的话,读出妈妈的感情来。
3、交流:你们都找到了哪几句话呀?指名朗读三个妈妈的话。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看似简单,其实是必不可少的,孩子们在自读的基础上,找到了学习的内容:三个妈妈夸奖孩子的话。在自悟的基础上,把自己就当成妈妈来读,读出妈妈的语气和神态。
4、在你的学习小组里和小伙伴一起练一练,看谁最能读出妈妈的语气。(学生相互交流)『设计意图』:“三人行,必有我师”。在自读自悟的条件下,博采众长,吸取别人的经验也是很重要的,这也是新课程下学习方式从接受学习到自主、合作、探究的一种体现。
(三)、朗读交流,发现阅读乐趣。反馈:你都找到了哪几句话?
交流一:(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第一个妈妈的话:“我的儿子既聪明又有力气,谁也比不过他。”)
请一位小朋友来读读这句话,大家听听,他把自己当成妈妈了没有。(指名生读)
1、采访刚才读的同学:
师:这位妈妈,您刚才在夸奖您的儿子,一边说,一边在想些什么呀? 生:我在想,我的孩子真了不起。
生:我想,我的孩子是很能干的,要是他表现好的话,我要好好表扬他!生:我为我的孩子感到骄傲!
生:我还为我的儿子感到自豪,我想他以后一定能成为一个很有名的运动员!
2、交流提高:
师(面带微笑):我也为你们的儿子感到骄傲,各位妈妈能夸奖地更自豪一点吗?(学生练读)
师:把你们练习的结果表现给你的同桌看看。(同桌相互读这句话)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的设计主要是为了让孩子们更进一步地把自己转化成妈妈的角色,读了以后访问同学,其实时时处处都在提醒他们:你说的话是妈妈说的话。这样挖掘内心的交流,让孩子们很快就体会到作为一个妈妈在介绍自己的孩子的时候是怎样的骄傲和自豪。然后再自由练读,提供练习提高的空间,试图把“授之以鱼”转换成“受之以渔场”。交流二:(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第二个妈妈的话:“我的儿子唱起歌来好听极了,谁都没有他那样的好嗓子。”)
1、师生共建交流平台:另外一个妈妈是怎么说自己的孩子的?也请几位小朋友来读一读。大家也听听,他有没有读出骄傲、自豪的语气来。(指名学生朗读)
2、朗读、评价。
师:你们觉得这个妈妈读的怎么样?
生:我觉得他还可以做出妈妈骄傲的表情。
师:那你能帮助他来改善一下吗?(生做抬高头的动作,骄傲的眼神)。
生:我认为他的话还可以说得更慢一些,那样别人可以听得更清楚,感觉这个妈妈也就更骄傲了。
师:哦,你的想法很棒,你能来读读吗?(生自信地朗读)
3、自由练读,感悟提高。
大家提的意见都很有水平,像他们这样,其他的同学也去练习一下,争取读得更好。
『设计意图』:这是一个由收到放的过程。第一个妈妈的话,老师和学生一起把情感的电点滴滴都挖掘了出来,孩子们也读的有声有色,有滋有味,那么第二个妈妈的话只要稍加点拨,他们就能把妈妈的心情用朗读来表现。学生还是学习的主体,放开手脚,让他们自己去读,去悟,会有更多的收获。
交流三:(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第三个妈妈的话。:“有什么可说的,他没有说很么特别的地方。”)
1、提出疑问:两个妈妈都夸奖自己的孩子,第三个妈妈却什么也没有说,这是为什么呀?
2、找到情感共鸣:这个妈妈在说这话的时候会是怎么样的心情呀?
3、你能用你的朗读来表现吗?
『设计意图』:三次和文本的交流,把三个妈妈做了比较,学生对人物形象的反应是多元的。对同样的句子,不同的人肯定有他独特的体验,在不磨灭学生个性的前提下,对文本的多元解读就是非常必要了。我设计这样三次交流,除了让学生用自己的理解把文本的含义进行表达以外,还设计了一个从“收”到“放”再到“收”的过程,让孩子学会了学习方法,能根据方法自主学习。
(四)、自主发现,从细小见真情。
1、自读发现:三个妈妈打完了水,走回家去,路上发生了什么事情?请小朋友自己去读读课文的7、8小节,想一想,你有什么发现。
2、交流反馈:师:读了两段话,你有什么发现?(水很重)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水很重的? 你能用朗读来表现出水的重吗?
3、朗读提高。
『设计意图』:自主发现是这套教材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每个《语文园地》里都有“我的发现”这样一个内容,经过快一年的实践,感觉到孩子们的观察发现能力已经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因此,这里设计了一个通过自主发现,领悟文章的深层含义的环节,从细小的地方发现水桶很重,更进一步发现儿子对妈妈的一片真情。
4、这样重的水,三个儿子看见了,他们分别是怎么做的?请你去读读书,用笔划出三个儿子的做法。
(五)、体会感悟,挖掘孩子内心的想法。
小朋友们,看到这样的孩子,你体会到了什么呀?想说些什么?(学生自由交流)
『设计意图』:为了尽快展示出课文中具有人文性的思想。我在这里设计了这样的一个环节,通过读书,体验,感悟,然后到了抒发自己想法的境界。这里的想法,主要是指孩子们真实的想法,不是虚假的,空浮的,鼓励说真话,说自己心里想的话,允许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
(六)、指明中心,升华主题。
1、自由表演:这时候,一个妈妈还和老爷爷发生了对话,请你和你的同桌一起准备一下,一个当妈妈,一个做老爷爷,来表演对话。
2、上台表演:指名两个组来表演。
随即采访:奇怪了,明明有三个儿子,老爷爷您怎么说只有一个儿子呀?
3、全班参与讨论。提炼出中心:孝顺父母的孩子,才是真正的孩子。
4、拓展练习:这个妈妈还会和老爷爷说什么呀?你们能把故事编下去吗?
『设计意图』:合作在课堂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通过同桌之间的相互合作,我主要想让孩子们亲身体验角色,对感情朗读课文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自由朗读以后,请两个小组来表演,让大家都来体会别人是怎么读的,自己还有什么不足的地方,最后升华文章的主题:为什么只有一个儿子?全班讨论,共同提炼出中心思想。
最后给课文补上空白,进行了一个拓展练习,同桌两个人续编对话,让本来处于模糊状态的同学也能深切体会到作为一个孩子,要成为必须孝顺父母,才称得上是真正的孩子。同时,课堂上的闪光点也由这个环节而显现出来,成为整节课的高潮。
(七)、小节课文,读读议议。你认为该学习哪个孩子?为什么? 你觉得该怎么样孝敬父母亲?
说说你是怎么样帮助父母做事情的?
『设计意图』:我设计第一个问题,为了帮助孩子们理解正确的价值取向,理解三个儿子都很优秀,但是只有孝敬父母的才是“真正的儿子”,在学生心里激起思维的火花,引导进行小小的辩论。设计第二、三个问题,出于联系实际的生活,激发孩子们孝顺父母的心愿,为课文的学习提供生活的保证。
三、教后反思:
“为人子,方少时,孝与亲,所当执”,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觉得不必给二年级的孩子讲多少孝敬父母的大道理,也不必逐字逐句地深挖细抠文章的思想内容,只要在引导孩子们读书的基础上,抓住“明明有三个儿子在眼前,为什么老爷爷说只有一个儿子”这个问题,来引导孩子们去读书,读出神,读出味。
1、阅读教学生活化。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仅仅把自己对文本的感受、理解、体验传授给学 生是不行的,教学应该是一种“导体”,让文本与学生的感受、理解、体验发生“碰撞”,产生火花,从这个角度看,它就是生活。因此,阅读教学生活化要求在阅读教学过程 中,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进行生活教育,让学生明白“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学习生活并磨砺人生。比如:在开始引入课题时,让孩子们回忆“你的妈妈是怎么样夸奖你的,她的动作和表情是怎么样的?”从而导入
课文“这里也有三个妈妈在夸奖自己的孩子,你去读一读”。这样的阅读教学贴近生活,并营造了一个民主的教学环境,充分挖掘了学生的潜力(敢想、敢说、敢做),使学生对文本有了独特的理解。
2、阅读教学自主化。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具有自主性.能动性和创新意识,创新精神,通过自读自悟,提高自主学习的效率,而交流研讨是培养和考察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主要途径。其目的在于引发学生交流研讨的兴趣,培养学生交流研讨的能力。因此,在每次安排自读自悟的环节以后,我都要设计一个交流的环节,用教师生动有效的课堂评价,学生充满个性化,充满生命活力的的语言,挖掘学生心灵深处想法,对文本的主题进行升华,把课堂教学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自由支配时间,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
3、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不是服从与被服从的关系,教师应尊重每一个学生,多一些鼓励,促使他们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只有在民主、平等、和谐的气氛里,学生的思维才可能处于积极主动的活跃状态,才能把紧张的学习过程转变成愉快的学习活动。因此,课堂上,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语言:“老师,我有个问题。”“***,我对你提个意见。”“我对他有不同的看法,我觉得„„。”老师的语言也成了:“**你先来说说好吗?”“能向大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吗?”“你先等一等,让别的同学先准备一下好吗?”生动活泼、积极主动的课堂教学气氛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它易于造成一种具有感染性的催人奋发向上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从中受到感化和熏陶,从而激发出学习的无限热情和创造愿望,使他们全力以赴地投入学习,提高对学习活动的积极性。
当然,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教学最后几个环节的时候,学生争论哪个孩子更好,向谁学习时,教师的引导地位没有很好地显示出来,在续编故事时,教师的引导、点拨还不够到位等等。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 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要实现这样大幅度的转变,教师的角色需要至少发生这样的转变,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让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2015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