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诸葛亮和小皮匠》第一课时教案
《诸葛亮和小皮匠》第一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10个生字,积累有关的词语。
2.借助拼音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重点指导读好有关描写乌江特点的句子。积累“三个小皮匠,赛过诸葛亮。”这句民间谚语。
3.读懂课文,能根据板书和图片用几句完整、连贯的话来简单介绍课文的部分内容。
教学方法
小组讨论法、引读法、自我探究法
课前准备
课件,生字卡片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1.介绍诸葛亮
师:今天,老师要为大家介绍一位在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请你借助拼音来读出他的名字。(指名)2.诸葛亮姓?名?
3.你们瞧,图上的这个人就是诸葛亮。
4.诸葛亮是谁呢?下面让我们来听记一句句子,仔细听,用心记: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著名的军师,他足智多谋、聪明过人。
5.交流,理解“足智多谋”“聪明过人”富有智慧,善于谋划,比一般的人聪明的就是足智多谋”“聪明过人
介绍小皮匠
1.就在诸葛亮生活的那个年代,还有一些人,他们整天穿街走巷,忙忙碌碌,让我们 也来认识一下。(拼读音节,出示:小皮匠)
2.学“匠”:看笔顺框书写。匠指的就是有手艺的人,了解“木匠、花匠、皮匠”。3.皮匠和刚才我们提到的木匠、花匠一样在当时的社会中是再普通,再平凡不过的老 百姓了,所以人们也把他们叫做?(小皮匠)(出示:平凡普通)。引出课题:
1.今天我们要学的这个故事就发生在聪明过人的诸葛亮和平凡普通的小皮匠之间。而且就因为这个故事,民间还流传下一句话呢。(出示:三个小皮匠,赛过诸葛亮。)2.赛过是什么意思?你能不能换个词语,但句子的意思保持不变呢?
过渡:有什么问题是聪明过人的诸葛亮解决不了,而平凡普通的小皮匠却能解决的呢?就让我们带着这份好奇和疑惑走进今天的课文。3.揭题、读题
展示学生课前搜集关于“红围裙”的照片和小故事,播放“学乐师生”精彩的导学作业。
[设计意图:由课题入手,让学生带着疑问去读书,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参与积极性,体现了兴趣先导。]
二、新授
(一)自读课文。检查自学效果
学生轻声读课文,圈出不认识的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师:我们一起在课文里找找答案吧,请小朋友们翻开课本,读一读。
1.听课文朗读,初步感知课文。说说你听懂了什么?
2.初读课文,标出自然段、本课生字词,读准字音。
3.同桌互读课文,听听谁读得最准确、最流利。
[设计意图: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别和不同需求,选择自身喜欢的学习方式,综合运用已掌握的识字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独立识字能力。](二)学习生字,识记生字。
1.播放生字,让学生说说自己在初读中或平时中已识记了哪些字,学生试读生字。其他学生可提出意见,如:易读错的字音。
2.老师范读,学生跟读。
3.学生当小老师带读,齐读,开火车读。(各种形式读)(三)指导写字,巩固识字。
1.指名认读要求会写的字。(指名回答)
2.相互议议,怎样才能记住这些生字,并为这些生字组词。
3.播放生字书写。4.学生描红,掌握字在田字格的位置。
5.写生字,老师巡回指导。
交流易写错的生字,老师板书于黑板上,并把易错的部分用其他颜色的粉笔表示出来,带领学生书写
(四)初读第一段课文,把握内容。
自由轻声读,读读想想:诸葛亮领兵打仗,在乌江边,遇到了什么困难? 1.汇报交流,出示相关句子。
出示句子:乌江水深流急,江中还有礁石,挡住了他们的去路。
2.分组学习第一段中出现的生字:士、兵、击、礁、挡。交流生字学习情况。3.引读第一节,结合插图理解:水深流急、礁石。启发想像,感受危险,指导读出语气。4.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三、练习1.我会填空
三国时,诸葛亮带领士兵追击敌人,一直追到乌江边。乌江水深流急,江里还有礁石,挡住了他们的去路。2.我能写生字
匠
士
兵
击
挡
3.我能认一认 筏——竹字头
篮
箱
筑
笑
四、总结
1.部首查字法
定部首,数几笔,部首目录找到它; 部首外,再数数,检字表中找门牌; 快快快,快快翻,找到正门找到家。
2.足智多谋的诸葛亮究竟想出了什么办法过乌江呢?结果怎么样呢?
五、作业
1.完成第二课时学案。
2.足智多谋的诸葛亮究竟想出了什么办法过乌江呢?结果怎么样呢?
尝试阅读课文并解答。
六、板书
诸葛亮和小皮匠
聪明过人
平凡普通
水深流急 架人桥乌江(架不成)还有礁石 用木筏(撞坏了)过江失败
第二篇:《诸葛亮和小皮匠》第二课时教案
《诸葛亮和小皮匠》第二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
1.借助拼音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重点指导读好有关描写乌江特点的句子。积累“三个小皮匠,赛过诸葛亮。”这句民间谚语。
2.读懂课文,能根据板书和图片用几句完整、连贯的话来简单介绍课文的部分内容。3.明白聪明人也需要别人的帮助,人多智慧多,人多力量大的道理。
教学重点
1.了解诸葛亮,能简单地说一个聪明人的故事。2.积累“三个小皮匠,赛过诸葛亮。”这句民间谚语。
3.读懂课文,能根据板书和图片用几句完整、连贯的话来简单介绍课文的部分内容。
教学难点
明白聪明人也需要别人的帮助,人多智慧多,人多力量大的道理。
教学方法
小组讨论法、引读法、自我探究法。
课前准备
课件,生字卡片。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1.听写生字,其他学生评价。
2.认读生字。同学们的生字掌握得真好,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诸葛亮和小皮匠》 3.展示学生课前的朗读录音,播放“学乐”师生精彩的导学作业。
(设计意图:让孩子在回顾生字同时,唤醒孩子对课文的整体感知,激起孩子学习兴趣。)
二、新授
(一)学课文第二段。
1.同桌读文,注意把句子读通顺,做到不加字、不漏字。
2.师引读,出示图,看图总结过江的办法。并板书:架人桥,架不成;用木筏,学“筏”——竹子头,撞坏了。3.了解了这两个办法,你能不能借助板书,看看图片,完整、连贯地向大家介绍一下?(小组准备)
4.讨论。
5.小结:是呀,相信在战火纷飞的三国时期,诸葛亮并不是第一次遇到渡江的问题,也许他曾经也用?或?这些办法轻松过了其他的江河。但是这一次,他遇到的乌江——?(板书:过江失败)但是,如果不抓紧时间过江,敌人可就跑远啦,聪明绝顶的诸葛亮这次——(发愁)了。
6.引读第3段,随即穿插想象说话。
师:但是诸葛亮就是诸葛亮,聪明过人的他马上想出了第三个办法,那就是?(词卡:张贴布告),去向老百姓们(词卡:征求办法)也就是广泛收集过江的办法。当时他可能会想:我想不出过江的好办法,但也许……他可能会想?一个人的智慧是有限的,而……是呀,人多力量才?
[设计意图: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别和不同需求,选择自身喜欢的学习方式,综合运用已掌握的识字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独立识字能力。] 自由读、指名读、齐读。7.出示布告
老师帮你们拟了一份布告,但不完整,大家一起来看一看: 出示: 布告
我军要过乌江(),但是乌江(),(),我军过不去。我军已用了(),可是();也用了(),可是()。
特此张贴(),征求(),有办法者,()。四人小组完成布告。
(四)、学第四段。
1.师:就在众目睽睽之下,谁揭了布告?原来是小皮匠(动作:揭),瞧,我们曾说过:用口喝,没水渴,现在还可以加上一句那就是用手?你们知道吗?在那个时候,揭布告可是一件很重大的事情,因为如果揭了布告却又想不出好主意,可是会受到严厉的处罚的,弄不好还会丢了性命。小皮匠敢去揭布告,说明什么呀?
2.引读第四段。现在你知道了小皮匠们想出的妙计就是做?(板书:用牛皮筏)看图理解“牛皮筏”。
师:牛皮筏作为一种古老的交通工具一直沿用至今,瞧,这张照片记录的就是在中国的兰州地区,人们坐着它渡黄河的情景。仔细看,一整张牛皮被缝合在一起,充上气后就像救生圈那样有了浮力,加上牛皮有韧性,有弹性的特点所以不怕?最终帮助诸葛亮和他的士兵们(板书:成功过江)
3.小结:正是因为他们整天和皮革打交道,深知牛皮?充上气后还有了?所以想出了连聪明过人的诸葛亮都没想出的过江好办法。难怪课文中这样写——三个小皮匠,赛过诸葛亮。是呀,诸葛亮虽然聪明绝顶,但他也常常会遇到一些不能解决的难题,但是他能广泛征求别人的意见,虚心求教,不耻下问,使问题最终得到解决。
三、练习
1.课文内容我能填空。
三国时,诸葛亮带的兵被乌江挡住了追击敌人的去路,他让士兵()、()都不行,只好叫人(),征求()。三个小皮匠()布告,帮诸葛亮想出了过江的办法,那就是(),这真是:“()。”
四、总结
1.读完本课,你有什么想法?
2.实际上三个小皮匠在才智上是不如诸葛亮的,但长期的生活经验让小皮匠给诸葛亮提供了过江的办法,他们运用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在解决过江问题上胜过了诸葛亮,因而就有了这样一句俗语:三个小皮匠,赛过诸葛亮。现在人们常常用这句话也来说明人多智慧多,人多力量大。
五、作业
学了课文,大家一定对诸葛亮这个人物更感兴趣了吧,是呀,关于他的传奇故事还有许多,比如《空城计》,比如《草船借箭》……有兴趣的小朋友不如去找来读读,相信一定会对你很有启发。
六、板书
诸葛亮和小皮匠
聪明过人
平凡普通
用牛皮筏(不怕撞)过江成功
三个小皮匠,赛过诸葛亮。
第三篇:《诸葛亮与小皮匠》教案
《诸葛亮与小皮匠》
教学目标:
1.在不同的语境中识记本课的10个生字。
2.通过看图片、听涛声、动作演示等直观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水深流急、架人桥、木筏、揭布告等词。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明白“人多智慧多,人多力量大。”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介绍诸葛亮,引入课题。2.学习生字:匠
3.过渡:平凡普通的小皮匠和聪明机智的诸葛亮之间会发生什么故事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读通课文,完成填空练习: 出示: 三国时,一条乌江挡住了()的去路。
诸葛亮想了很多办法,都()。后来()想出了一个好办法,帮助这支军队过了江。
2.交流。
随机“士兵”正音。
三、学习课文1-2节。
1.看乌江图片,听浪涛声。
2.交流: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3.理解:水深流急
学习生字:礁 4.指导朗读。
出示句子:乌江水深流急,江中还有礁石,挡住了他们的去路。
5.诸葛亮想了什么办法?读一读课文第二小节,圈出答案。(出示第二小节)6.交流,并分析失败原因。(板:架人桥、坐木筏)(1)架人桥——演示。
(2)坐木筏——出示图片
学习生字:筏、撞
7.师:看来,诸葛亮想的这两个办法都——(板书:没有成功)8.指导朗读。9.引读作小结。
诸葛亮发愁了,是因为——是因为——是因为——
四、学习课文三——五节。
1. 过渡:诸葛亮又想出了第三个办法,那就是叫人——张贴布告,征求——过江的办法。
2. 学生演示“贴”布告。3. 补充布告,填填读读。4. 学生演示“揭”布告。
5. 听录音——小皮匠介绍皮筏作用。
6. 交流:你听明白了什么?(板:坐皮筏)(板书:成功)7. 指导朗读。
8.设疑:这么好的办法为什么三个小皮匠能想出来,而聪明绝顶的诸葛亮却想不到呢? 8.出示句子:这真是——三个小皮匠,赛过诸葛亮。
“赛过”什么意思?
9.总结。
10. 指导朗读——夸夸小皮匠。
师:这句话后来就成了一句谚语,比喻——人多智慧多,人多力量大。
五、复习总结 1.复习词语。
2.指导课外阅读——《三国演义》。
第四篇: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案32诸葛亮和小皮匠 沪教版
诸葛亮和小皮匠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在阅读的过程中借助拼音读准“匠、士、兵、击、礁、挡、筏、撞、帖、揭”10个生字的字音。能在语言环境中认读这10个生字。认识部首“竹字头”。
2、能借助拼音正确朗读课文,做到不添字、不漏字,读准翘舌音。
3、继续练习用部首查字法查找生字,能正确、快速地查找“筏、礁、撞”三个字。
4、能在阅读的过程中了解故事内容,知道诸葛亮是我国古代的聪明人,能简单地说一个聪明人的故事。
5、能在老师的指导下描写“士、击、贴、匠、挡、揭”六个字。教学重难点
1、能借助拼音正确朗读课文,尤其能读准翘舌音。
2、能正确、快速地查找“筏、礁、撞”三个字。
3、了解诸葛亮,能简单地说一个聪明人的故事。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介绍人物,导入新课
1、出示诸葛亮的画像,认识诸葛亮。板书:诸葛亮 简单介绍“诸葛亮”,同时告诉学生“诸葛”是复姓。
2、板书:小皮匠 学习生字:匠。
了解小皮匠是怎样的人。
3、揭题、读题。
4、设疑过渡:诸葛亮与小皮匠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呢?学完课文我们就知道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自读课文,完成填空:
三国时,诸葛亮带领士兵追击敌人,一条乌江(),他想了很多办法都()后来,三个小皮匠帮他出了一个好主意,让他(),最后他的军队顺利过了江。
(三)学习课文,感悟体会
1、自由轻声读第一节,读读想想:诸葛亮领兵打仗,在乌江边,遇到了什么困难?
(1)汇报交流,出示相关句子。出示句子:
三国时,诸葛亮带领士兵追击敌人,一直追到乌江边.乌江水深流急,江中还有礁石,挡住了他们的去路。
(2)分组学习第一节中出现的生字:士、兵、击、挡。(3)交流生字学习情况。
(4)引读第一节,结合插图理解:水深流急、礁石。(5)启发想像,感受危险,指导读出语气。
2、学习二、三节,了解诸葛亮想出的办法。
(1)自由轻声读二、三节,思考:诸葛亮想了些什么办法?(2)集中学习出现的生字:筏、撞、贴、揭。
(3)引读第二节:诸葛亮让……可是……诸葛亮又让……可是……(4)归纳小结,并板书:架人桥 做木筏(5)想象:这些办法不奏效,诸葛亮会怎样?(6)读第三节,提出不理解的词语。
3、学习课文第四节,了解三个小皮匠的办法。(1)三个小皮匠想出了什么办法?指名读第四节。(2)说说他们的办法。(3)引读第四节。
(4)启发想象:军队顺利地过了江,诸葛亮会怎么想?怎么说呢?你们又有什么想法呢?
4、小结,理解“三个小皮匠,赛过诸葛亮”的意思。
(四)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读全文,说说:文中的诸葛亮、小皮匠是怎样的人?
2、讲古今中外聪明人的故事。
(五)复习字词,指导描写 描写“士”。课后小结
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习题
完成课后练习题。板书
诸葛亮和小皮匠
第五篇:皮匠和银行家
《皮匠和银行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自学课文,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
2.围绕问题展开学习,学会正确对待金钱,明白快乐才是生活之本。3.续写寓言。【教学重点】
围绕问题展开学习,学会正确对待金钱,明白快乐才是生活之本。【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谈话:快乐的事
师:看着这一张张笑容,快乐把每个人的心装得满满的。你们有没有自己快乐的事呢?
生:过年的时候得到了很多压岁钱,我觉得很快乐。师:这是你的快乐,真好!生:上体育课的时候,很快乐!师:运动也是快乐的。
生:我和同学一起打乒乓球,我们玩得很开心!
师:友谊万岁!快乐真好,请守住你们的快乐,可千万别让快乐丢了。知道吗?有这样一个人,他原来很快乐,但是不小心把自己的快乐丢了,丢了快乐多么让人痛苦啊!幸亏他最后又找回了快乐。你想知道这个故事吗?
生:想 2.揭题
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110页,一起读题目。生:皮匠和银行家
Ppt3,背景图+文本框(皮匠和银行家)板书:皮匠和银行家 师:老师刚才说的故事就隐藏在这篇课文里,请你跟着自学小助手学习课文。
Ppt4,自学小助手
1、原来谁是快乐的人?
2、他有什么样的快乐?
3、他怎样把快乐弄丢了?
4、他又是怎样找回属于自己的快乐的?
生:默读课文
师:好,现在读完课文的同学,可以前后左右四个人为一组进行讨论。生:小组讨论
二、交流学习
1.原来谁是快乐的人?
师:好,同学们,我们的讨论先到这里。谁能回答第一个问题? 生:举手
师:很好!这个问题大家都能回答,我请你来回答。生:皮匠是快乐的人。
师:同学们,他这样回答行吗? 生:不行,因为皮匠以前很快乐,后来不快乐。师:所以应该怎么回答? 生:原来皮匠是快乐的人。
师:对了!语言的妙处就在于此,准确表达很重要。谁能回答第二个问题?他有什么样的快乐?
2.他有什么样的快乐?
生:一个皮匠从早到晚不停地唱歌。人们无论见到他本人,还是听见他的歌声都觉得很愉快。他对自己的制鞋工作,比当国王还要满足。
板书:皮匠的快乐
Ppt5,背景图+文本框(第一段1-3句)
师:我们可以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他的快乐呢? 生:他整天都在唱歌。师:还有吗?
生:从人们的反应也可以感受到他的快乐。师:你能通过插图感受他的快乐吗? 生:他的眼睛笑得都眯起来了。生:连小猫也被他的歌声吸引来了。
生:他家的门开着,他唱的很开心,一点都不怕别人听见。
师:多么快乐的皮匠啊!每时每刻他都在传播着快乐,快乐无处不在。板书:无处不在
我们一起来感受这份快乐吧!“一个皮匠……” 生:读1-3句
师:这么富有感染力的歌声丢了该多可惜啊!他怎样把快乐弄丢了呢? 3.他怎样把快乐弄丢了? 板书:弄丢了
生:他得到了银行家的一百枚金币。
师:请你快速的浏览课文,想一想没有得到一百枚金币时,皮匠是怎么过日子的?得到一百枚金币后,他又是怎样过日子的?
生自读
生:没有得到金币前,皮匠很快乐;得到金币后,皮匠生活不快乐。师:这一百枚金币是怎样把快乐带走的呢? Ppt6,背景图+文本框(第7段)
生:皮匠回到家中,埋好金币,同时也埋葬了他的欢乐。生:他不再唱歌了。
生:从他得到这种痛苦根源那一刻起,他就默不作声。
生:白天,他的目光尽朝埋藏金币的方向望;夜间,如果有只迷途的猫弄出一点声响,他就以为有人来抢他的钱。
师:皮匠还会有哪些表现呢?展开你们的想象,和你的同桌说一说吧。生:他晚上都不敢睡觉,一直守着金币 生:他每天呆在家,都不出门 ……
师:皮匠每天都在担心、怀疑、虚惊。他就这样把快乐… 生:弄丢了
师:如果此时你是皮匠,你会怎么想呢? 生:早知道就不拿那些钱了 生:每天担惊受怕的,真不好受
师:皮匠和你们一样,也想把快乐找回来。他是怎么把快乐找回来的呢?
4、他又是怎样找回属于自己的快乐的?
生:“最后,这个可怜的皮匠跑到他那富有的邻居家里说:‘把你那一百枚金币拿回去,还我睡眠和歌声来。’”
Ppt7,背景图+文本框(第8段,把皮匠说的话标红)师:为什么皮匠非要把钱还回去? 生:因为他想得到睡眠和歌声
师:当皮匠把金币还给银行家,他的生活又会是怎样的呢? 生:他还是会从早到晚的唱歌,对生活感到很满足。板书:找回来
师:让我们一起来当当皮匠,感受他的快乐。(引读)我从早到晚不停地唱歌,人们无论是见到我本人……
Ppt8,背景图+文本框(第一段1-3句)
生:还是听见我的歌声都会觉得很愉快。我对于自己的制鞋工作,比当国王还要满足。
师:是啊!快乐是多么难能可贵啊!同学们,你觉得作者拉.封丹想通过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呢?
生:有钱不一定会快乐。生:快乐是无处不在的。
师:是的,没有金钱也可以很快乐,皮匠最终找回了他的快乐,找回了他生活方式,这就是一种生活态度的回归。希望我们都能像皮匠那样正确的对待金钱,快乐的生活。
Ppt9:背景图+文本框“快乐生活”
三、续写寓言 师:当皮匠拿着那一百枚金币站在银行家面前时,他们又会有怎样的对话?故事又会如何发展呢?请你先和同桌讨论讨论,再写在你的作业本上。
Ppt10:背景图+标题“续写故事”+文本框“当皮匠站在银行家面前时,他们又会有怎样的对话?故事又会如何发展呢?请你和同桌先说一说,演一演。”
同桌讨论,师可请一组同桌上台说一说。
师:相信同学们还会写出更多更好的故事,课后继续把故事写完,作为今天的作业。好,今天的课先上到这里,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