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教材带来新理念
新教材带来新理念 于建坤
●教学目标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还包括学生对学习过程的理解、学习方法的掌握,以及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形成。
●从当地学生的特点和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确定教学目标、教学模式,把位定准确。
●合作学习可以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责任感,以及与他人的交际能力、合作协调能力。
作为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一环,中小学课程改革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日前召开的全国中小学教材建设研讨会上透露,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01-2002年核准编写教材118套(小学55套、初中63套),其中20个学科47套(小学18套、初中29套)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在2001年9月进入全国38个实验区进行实验。预计2003年秋季,在全国范围内,起始年级使用新课程的学生数将达到同年级学生的35%左右。2004年秋季,在对实验区工作进行全面评估和广泛交流的基础上,课程改革进入全国推广阶段,起始年级使用新课程的学生数将达到65%至70%左右。到2005年秋季,中小学阶段各起始年级的学生原则上都将进入新课程。
这次课程改革规模之大、进展之快超过了以往任何一次改革,不仅引起教育界而且引起了全社会的密切关注。教材是课程的主要载体,是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随着越来越多的地区使用新课程标准教材,大家都在关心,新教材体现了哪些新的教育理念?对当前的教育教学将带来哪些变革?
教材功能:从知识传递到学会学习、学会做人
传统的教材功能观认为,教材凝聚了人类文明和人类知识的精华,具有权威性、学术性和知识性的特征,教学就是把这些文明和知识的精华教授给学生,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对这些知识的获取和积累的过程,这种模式是以知识传授为主的、单向传输的过程。教学以教材为本,教师要吃透教材,教好教材,学生要学好教材,掌握教材中的知识。随着教育实践的发展,这种教材功能观受到了挑战,新教材功能观认为,教学的目标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还包括学生对学习过程的理解、学习方法的掌握,以及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熏陶。知识、理解学习过程和掌握学习方法是显性的,直接体现在教材之中;态度、情感和价值观则是隐性的,是活的教学内容,需要教师在教材中发掘,并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教学。
这样,教学活动就由单向传输变成了双向互动。这种变革不是形式上的改变,也不是随心所欲的改变,而是存在深刻的内在动因。首先,在一个信息爆炸、知识呈几何级数增长的时代,知识是无穷无尽、永远也学不完的,怎么学也跟不上知识更新的速度,不用说不能较为完整地掌握某一学科的知识,就是这一学科的主要知识也学不完。教师讲授的只能是本学科最基本、最关键的知识,是打牢基础、以后发展所必不可少的知识。单向的、单纯的传授知识的教学模式已经落伍。
其次,如何学习、掌握学习的方法变得日益重要。不仅要学到东西,而且要了解怎样去学,如何才能学得到。知识是死的,而方法是活的,学会了方法,就懂得怎样去学,怎样掌握新的知识,面对知识和信息日新月异的增加和变化,就不会束手无策。学生的头脑不是知识的容器,而是知识和信息的处理和加工中心,他应该懂得知识和信息怎样归类,怎样取舍,怎样加工整合生成新的知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这种处理和加工的能力。
第三,学生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人,在学习过程中,不只是机械地、被动地接受,而是在原有思维逻辑、认识水平上的激活和重构,并渗透着他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同时他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也潜移默化地受到教材的影响。相比之下,传统的教材观对这些因素重视不够,新教材在知识的陈述、尤其是问题的设计和讨论中,充分考虑到接受者的反应、贯穿着情感熏陶和价值观的培养。如北师大出版社出版的新课程语文教材中主题单元的设计中,有一篇课文《特别的作业》,在设计的主题情境中,引导学生由“说春天”到“爱春天”,使环境、环保意识润物无声般地渗透到学生的意识中。
教学模式:由封闭走向开放
既然不再过分强调教材的精华性、权威性和学术性,而强调教材只是一种材料和资源,一种帮助学生学习的工具,起到的是一种媒介的作用,那么教师就不必把教材看成是神圣的、不能质疑的,必须不折不扣地照此执教。教师的教要服务于学生的学,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帮助者。在教学活动中,教材、教师和学生三者,学生是中心,学生的学是主要矛盾,一切围绕怎样学,怎样才能学好这个中心进行。新教材提供了大量的教学材料,如教师用书、学生读物、活动手册、挂图、卡片、音像音带、多媒体课件、教学VCD等,教科书也设计了大量的问题、活动和作业。但是这一切并不是要你全部掌握和使用,只是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让教师去选择。新教材为教师提供了更大的发挥空间,教师要创造性选择和应用这些教学材料,而不能跟在这些资源后面跑,受其所困。
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以前的教材留给教师和学生的发挥空间较少,只要求教师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只要求学生掌握课堂传授的知识,对于教材和教学任务来说,教师和学生处于一种被动地位,很多教师、尤其是一些老教师已经习惯了这种教学模式,新的教学模式要求他们发挥主体能动性,去选择去创造去应用,他们反而不知所措。许多教材一改传统的做法,没有了明确的课文重点、要掌握的知识要点、教学提示以及背景知识等,要求教师自己拟定教学目标,到教材和教辅书以外查阅资料,一些教师很不习惯,感到难度很大。这次研讨会的经验说明,要教好新教材,首先要研读国家新课程标准,把握课程改革的实质,领会教材意图,但这只是问题的一半,是提高教学效果的第一步,另一半则要从当地学生的特点和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确定教学目标、教学模式,把位定准确。这一点尤其重要,离开了具体环境和条件下的学生实际,是教不好的。国家基础课程改革实验区之一——长沙开福区的教师在教授七年级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为你打开一扇门》时,没有像传统的教法一样,把教学定位在分析讲解、让学生机械地理解记忆上,不是让学生去记忆文学的定义、分析文学的抽象道理,对文学进行理性分析,硬性把握,而是在学生对文学已经具备初步的认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阅读体验课文中那些优美的语言文字,感受文学的魅力,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这样一下子就从传统的、繁琐的教学模式中摆脱出来,进入一种新的教学境界,对教师来说,这是一种创造性的尝试,对学生而言是一种崭新的体验。
新教材的选文不再是封闭性的,不论是以主题设计还是以单元设计,都呈现出较大的弹性和开放度。以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七年级语文(上册)为例,全册教材分6个主题:亲近文学、金色年华、民俗风情、多彩四季、走近科学、奇思妙想。这6个主题都延伸到课堂之外,有的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识水平,组织学生到社会生活实践中去学习体会,如“民俗风情”、“多彩四季”、“走近科学”等;有的则要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想象能力,组织学生阅读一些优美的文学作品,观察自然生活中的现象,激发他们对文学的兴趣,培养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能力等,如“亲近文学”、“奇思妙想”等。教师必须适应这种新的教学模式,积极开发课程资源,加强与社会各界的联系,把功夫下到课堂之外,利用好各方面的资源,为学生的学习服务,提高教育教学的效果。如果仅仅照本宣科,教完课文完事,是达不到课程改革要求的。
课文后的问题和课后作业的设计具有开放性,减少了明显的暗示性的、提示型的问题,答案非惟一性,甚至是不确定的,只是提供广泛的背景素材和知识,提供解决问题种种途径的可能性,这样做是为了促进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化思考,而不是已经暗示或提供了明确答案,只是让学生复述或依既定的思路思考,求得一致的答案。如数学教材中经常有这样的问题:“算一算,你发现了什么?”、“将会出现什么情况?”、“你会得到什么样的结果?”其实设计这些问题目的不在于得到何种既定答案,而在于鼓励学生去探索,去思考,去发现,可能一百个学生会有一百种发现,有的对有的错,有的有道理有的无道理,但没有什么可大惊小怪的。如果学生养成了独立思考、善于探索的习惯,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种学习态度将使他终生受益。
学习方式: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
生活环境、生活方式对一个人的成长很重要。同样,学习环境、学习方式对学生的人格、品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也很重要。在传统的学习观中,这个问题长期被忽视,虽然一些有识之士曾多次指出并提出许多措施,但是由于既定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方式,问题很难从根本上解决。在传统的学习环境中,虽然四五十个人在一个教室里学习,但学习方式却是个体的、封闭的,听课、理解、做作业、考试,除了与教师的单线联系之外,缺少横向的、与同学之间的沟通。这种环境和学习方式,尤其是学习的激烈竞争,容易使学生形成冷漠、自私、狭隘和孤僻的性格,这方面的教训很多,甚至发生了许多悲剧,其根源在哪里?除了品德教育、人格修养的因素之外,与这样的学习方式和学习状态不无关系。
新教材在学习方式上的改革之一就是合作学习。许多教材提倡课堂学习活动化、交际化,如把学生分成各种各样的小组,进行角色表演、游戏、做手工、完成项目、唱歌、跳舞,以及陈述、讨论、辩论等。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学英语》致力推崇这种方法。另外,江苏教育出版社的七年级语文也一改单一选文的传统模式,围绕主题组织听说读写、实践活动,以课本为中心组织学生活动,调动学生之间的互动因素。比如在这次研讨会上,长沙开福区实验区的教师交流教学《端午日》一课的体会,根据课后的练习设计,“让学生把自己想象成龙船上的一员,并设计场景表演,体会赛龙船的热烈气氛,在此基础上,再去体会那些用得传神的动词、精妙的形容词和恰当的数量词对渲染气氛、构成如画场面的作用,自然水到渠成,不需教师讲。”在这些合作、交流的学习形式中,并不是不要学生独立思考,相反,没有独立思考就不可能担当起他所担任的角色,完成他所承担的任务。
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随着学生之间不同程度的交往和互相配合、互相帮助,集体的荣誉感、责任感、领导意识,以及与他人的交际能力、合作能力、平等意识都会悄无声息地得到增强,这些品质在教材中并没有明显要求,在考试中也不会涉及,是一种隐性的东西,但是它给学生提供了一种良好的环境和引导,帮助学生形成这些现代社会所必需的素质。
新教材大力提倡自主学习和探究性学习。为什么同样的课程、同样的教师讲课,而学生的学习效果却各不同,就是因为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观点的差别。学生理解、学会和掌握新的知识并不是像填鸭般地被填塞,而是一种重构,在他已有知识、经验和观点上的重构。探究性学习和自主学习基本上是以问题为主,以学生独立或合作研究为主,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一些学校的探究性学习或研究性学习已经进行了好多年,一些学生的研究成果获得了市级、省级甚至国家的奖励,远远超出了课本要求的范围。
探究性学习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中亲身经历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和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从中感受知识是怎样形成的。如西南师范大学数学系小学数学教材编写组,在交流中谈到小学数学“100以内数的认识”时,先引导学生体会、感知100有多大,接着学习数数、数的组成、读数、写数,然后探索100以内数的顺序、比较数的大小,再试着用语言描述数与数之间的关系,让学生亲身经历100以内的数的概念的形成过程,初步建立数感。还有一些新教材贯穿着浓郁的人文精神,时时注意给学生以人文关怀。学生学过这些教材后,会受到深深的感染,使自己的情感得到升华,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从教材功能到教学模式、学习方式的变革,是一个完整的、系统的变革,与此紧密相连的是评价方式的变革。当上述三者发生变化后,评价体系必须随之改变,否则就大头小尾或有头无尾,无从验证变革后的效果。在评价方式的变革上,这次会议提出的最有价值的观点是在以前结果评价的基础上,加强过程评价和多样化评价。如在课程进行中评价学生学习情况的各种评价表、应用测试、探究性学习结题后的鉴定评语、单元结束后的测试、学期结束后的学生综合考试等等,这些方式比起传统的评价方式,更能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
当然,最根本的还是升学考试的改革,中考、高考执整个课程改革之牛耳,中考、高考不过关,其他方面学得再好也得不到学校、家长和社会的承认,甚至在升学压力下,除了与升学有关,别的改革不受重视,实行不下去,而作为决定学生前途命运的中考、高考也包含不了课程改革的所有内容。尽管近年来中考、高考有很大的改革,但比起课程改革的要求和进度来,还相差很远,如何进行中考、高考的改革,使之与课程改革相适应,是这次课程改革题中应有之义,是今后需着力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第二篇:新课程教学改革-新教材带来新理念
●教学目标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还包括学生对学习过程的理解、学习方法的掌握,以及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形成。●从当地学生的特点和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确定教学目标、教学模式,把位定准确。
●合作学习可以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责任感,以及与他人的交际能力、合作协调能力。
作为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一环,中小学课程改革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日前召开的全国中小学教材建设研讨会上透露,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01-2002年核准编写教材118套(小学55套、初中63套),其中20个学科47套(小学18套、初中29套)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在2001年9月进入全国38个实验区进行实验。预计2003年秋季,在全国范围内,起始年级使用新课程的学生数将达到同年级学生的35左右。2004年秋季,在对实验区工作进行全面评估和广泛交流的基础上,课程改革进入全国推广阶段,起始年级使用新课程的学生数将达到65至70左右。到2005年秋季,中小学阶段各起始年级的学生原则上都将进入新课程。
这次课程改革规模之大、进展之快超过了以往任何一次改革,不仅引起教育界而且引起了全社会的密切关注。教材是课程的主要载体,是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随着越来越多的地区使用新课程标准教材,大家都在关心,新教材体现了哪些新的教育理念?对当前的教育教学将带来哪些变革?
教材功能:从知识传递到学会学习、学会做人
传统的教材功能观认为,教材凝聚了人类文明和人类知识的精华,具有权威性、学术性和知识性的特征,教学就是把这些文明和知识的精华教授给学生,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对这些知识的获取和积累的过程,这种模式是以知识传授为主的、单向传输的过程。教学以教材为本,教师要吃透教材,教好教材,学生要学好教材,掌握教材中的知识。随着教育实践的发展,这种教材功能观受到了挑战,新教材功能观认为,教学的目标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还包括学生对学习过程的理解、学习方法的掌握,以及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熏陶。知识、理解学习过程和掌握学习方法是显性的,直接体现在教材之中;态度、情感和价值观则是隐性的,是活的教学内容,需要教师在教材中发掘,并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教学。
这样,教学活动就由单向传输变成了双向互动。这种变革不是形式上的改变,也不是随心所欲的改变,而是存在深刻的内在动因。首先,在一个信息爆炸、知识呈几何级数增长的时代,知识是无穷无尽、永远也学不完的,怎么学也跟不上知识更新的速度,不用说不能较为完整地掌握某一学科的知识,就是这一学科的主要知识也学不完。教师讲授的只能是本学科最基本、最关键的知识,是打牢基础、以后发展所必不可少的知识。单向的、单纯的传授知识的教学模式已经落伍。
其次,如何学习、掌握学习的方法变得日益重要。不仅要学到东西,而且要了解怎样去学,如何才能学得到。知识是死的,而方法是活的,学会了方法,就懂得怎样去学,怎样掌握新的知识,面对知识和信息日新月异的增加和变化,就不会束手无策。学生的头脑不是知识的容器,而是知识和信息的处理和加工中心,他应该懂得知识和信息怎样归类,怎样取舍,怎样加工整合生成新的知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这种处理和加工的能力。
第三,学生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人,在学习过程中,不只是机械地、被动地接受,而是在原有思维逻辑、认识水平上的激活和重构,并渗透着他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同时他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也潜移默化地受到教材的影响。相比之下,传统的教材观对这些因素重视不够,新教材在知识的陈述、尤其是问题的设计和讨论中,充分考虑到接受者的反应、贯穿着情感熏陶和价值观的培养。如北师大出版社出版的新课程语文教材中主题单元的设计中,有一篇课文《特别的作业》,在设计的主题情境中,引导学生由“说春天”到“爱春天”,使环境、环保意识润物无声般地渗透到学生的意识中。
教学模式:由封闭走向开放
既然不再过分强调教材的精华性、权威性和学术性,而强调教材只是一种材料和资源,一种帮助学生学习的工具,起到的是一种媒介的作用,那么教师就不必把教材看成是神圣的、不能质疑的,必须不折不扣地照此执教。教师的教要服务于学生的学,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帮助者。在教学活动中,教材、教师和学生三者,学生是中心,学生的学是主要矛盾,一切围绕怎样学,怎样才能学好这个中心进行。新教材提供了大量的教学材料,如教师用书、学生读物、活动手册、挂图、卡片、音像音带、多媒体课件、教学VCD等,教科书也设计了大量的问题、活动和作业。但是这一切并不是要你全部掌握和使用,只是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让教师去选择。新教材为教师提供了更大的发挥空间,教师要创造性选择和应
第三篇:新教材 新思路 新理念
新教材新思路新理念
——新课标华东师大版初中数学教材教后感
(葛美安安徽省桐城市南演中学,桐城市231400)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材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了基本线索,是实现课程标准、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教材的编写应以标准中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为依据,采纳标准中的教材编写建议,尽量选择来源于自然、社会与科学中的现象和实际问题作为素材,要反映数学的价值,能表现出不同内容之间的相互联系。笔者执教华东师大版初中数学实验教材多年,深感本套教材与传统教材相比,具有自己的显著特点。下面就本套教材的特点谈几点个人的看法。
1.利用图文并茂,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好奇心是由新奇刺激所引起的一种取向、注视、接近、探索心理和行为动机,它是人类行为最强烈的动机之一。华东师大版初中数学新教材抓住学生认知的这一心理特点,利用丰富多彩的图形和富有挑战性的文字语言刺激学生的感觉器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良好情感,诱发学生追根求源,不断探究,不断创新。例如,教材每一章的首页都设置了学生感兴趣的导图,文中多处巧妙地插入“比一比”、“想一想”、“试一试”等挑战性语言,这种编排可谓匠心独运,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把学生引向浩瀚无边的知识海洋,把枯燥的数学知识趣味化,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
2.广泛选取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素材,引导学生体验数学的实用价值
数学是人们日常生活、劳动和学习的必不可少的工具,它可以帮助人们认识自然,揭示自然规律。从实际中探究出来的数学模型,可以帮助人们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进入初中阶段的学生,他们感兴趣的问题已经拓展到客观世界的方方面面,他们开始关注来源于自然、社会与其他学科中更为广泛的现象和问题,对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表现出更大的兴趣和探索欲望。华东师大版初中数学新教材,根据初中生这一心理特点,广泛选取贴近学生实际的素材,增加学习内容的实用性,充分反映数学的价值。例如,教材内容涉及银行存、贷款问题;税收问题;股市行情分析问题;通讯问题;交通问题;工、商业利润问题;球赛问题;杠杆平衡问题;质量分数问题等等。特别是加大了利用图表信息处理问题的力度,在每一册的最后一章,都安排了统计与概率的内容。
3.展现知识的形成和应用过程,给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提供广阔空间
华东师大版初中数学教材对于知识的呈现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展开,改变了传统教材中首先呈现知识结论,再围绕结论展开研究的模式。教材通过创设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设置激励性的语言,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主动地经历观察、实验、猜想、推理、交流、反思等活动过程,引导学生在合作交流中逐渐完善自己的想法,形成自己的观点,从而构建数学模型,再把模型与自然、社会、生活等相联系,用模型去指导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展开想象的翅膀,不断尝试、探究、创新,在获得新知识的同时,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学会学习,不断领悟数学思想方法。例如,教材在导入有理数的加法法则时,不是首先搬出法则,再讲法则的具体内容及注意事项,最后巩固训练。而是首先创设问题情境:“一位同学在一条东西向的跑道上,„„”再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点在数轴上按不同方向连续运动的情况,得出自己的发现,最后通过合作交流、师生共同活动得出法则。这种安排不仅能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发现问题的能力,而且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思维品质和创新意识。
4.加强“双基”训练,注重动手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
数学课程目标涉及四个方面: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四个方面的目标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对学生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其中知识与技能是我国基础教育领先于世界的一面旗帜,是实现其他三个目标的基础和前提。华东师大版初中数学教材在确保中国基础教育传统优势的同时,删去繁、难、偏、旧等过时的内容,结合我国基础教育的国情实际,及时吸取西方发达国家基础教育的成功经验,改变人才培养模式,立足于学生的发展。通过创设具体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产生质疑,提出问题,进而通过动手操作,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措施,发现解决问题的规律,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及时对自己的思维、行为进行反思,努力寻找最佳方案、策略,获得创新体验。例如,教材在创设具体情境后,多处插入 “你发现了什么?说说看”,在通过操作导出结果时多处插入“你还有其他方法吗?”、“你的方法是最简单的吗?试试看”等等;在讲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之前,首先让学生动手做折纸实验,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在讲等可能事件的概
率时,首先让学生分组做抛掷硬币实验,引导学生在收集、整理、分析实验数据的基础上,发现问题的规律。
5.内容编排体现螺旋上升原则,给学生创设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
华东师大版初中数学新教材在教材内容编排上,能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年龄特征与知识特点,对于重要的数学概念与数学思想方法的学习,采取逐级递进、螺旋上升的原则。这种编排,一方面降低了学习的难度,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另一方面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为学生的发展创造了轻松、和谐的环境。例如,教材在初一学,不涉及具体的逻辑推理,对几何证明格式不做任何要求,只要求能认识图形特征,能通过简单说理得出欲求结果即可,到初
二、初三再逐渐提高要求;又如,对于统计与概率部分的内容,分散到初中每一学期学习,打破了传统教材中集中一次学完的编排,且每后一学期的内容都是在前一学期的基础上不断深化。
6.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内容设计具有一定弹性
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集中表现在认知方式与思维策略的不同,以及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华东师大版初中数学新教材,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差异性,在确保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弹性设计教材内容,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让全体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这种设计既考虑到学生发展的不平衡性,又有助于教师实施分层教学。例如,对每一章的复习题,突出不同的层次性,分成A组、B组和C组;教材中编入的阅读材料、课题学习等,既考虑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又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得不同的体验。
7.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致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课程标准指出: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教与学的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要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要充分考虑计算器、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华东师大版初中数学新教材根据课程标准中的基本理念,加大计数器、计算机辅助学生学习的力度,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带来的高效应,让学生有更多的精力参与到数学活动中去。例如,在进行有理数的计算时,教材中插入了利用计数器进行运算;在探
究《红楼梦》的作者是谁时,利用计算机进行数字(虚词)统计;在分析中国体育健儿在2000年第27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中取得的成绩时,利用计算机在网上获得相关信息;利用计算机帮助画统计图等等。
第四篇:新教材新理念新教法
新教材 新理念 新教法
——2017年重庆市初中语文统编教材培训会纪要
6月26日—28日,2017年重庆市初中语文统编教材培训会在重庆出版集团举行。来自人教社、重庆市教科院等单位的多名专家进行精彩的讲座,与会的重庆市各区县语文教研员、原直属校语文教研组长认真聆听,积极互动,收益良多。本次活动,得到了重庆出版集团的大力支持。
一、宏观建构:教材理念与特点
6月26日下午,人教社高级编辑、北京大学博士陈恒舒老师做了题为《统编初中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和主要特点》的专题讲座。
陈老师用“立德树人”“语文素养”“阅读体系”“多方构建”等四个关键词介绍了统编教材的编写理念和主要特点。陈老师强调语文学科的德育功能,教学要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整体规划、有机融入和自然渗透。教师要关注课文的当下教育价值,注重敬业与人格完善,奉献与环保理念的渗透,近期目标与远期目标相结合,发挥教材对学生修身与做人方面的熏陶作用。陈老师指出,这套教材的编写调动了各方面力量,经过诸多专家共同建设和精细打磨,新教材多有创新:从教材的封面到手绘插图,从汉字范写到结构体系,从阅读的双线组合到写作的独立专题,从综合性学习的三大序列到融入专题的口语交际,从名著导读书目推荐到方法指导等。教师要加大研究力度,把优质教材教好。最后,陈老师给一线语文教师提出了教学期望:新教材有新的面貌,少一点精读精讲,多一点自主学习;少一点机械分析,多一点灵活创造 ;少一点反复操练,多一点读书时间。
【图为人教社高级编辑陈恒舒老师进行讲座】
二、中观阐释:凸显价值与体验
6月27日,2017年重庆市初中语文统编教材培训会进入第二天学习阶段,培训内容是重庆市教科院语文教研员陈家尧老师和钱金涛老师为与会人员带来两个半天的专题讲座。
上午,陈家尧老师为学习者们讲授了《找准价值点——新教材阅读教学例说》《让写作更高效——新教材教学例说》两个专题讲座,并指导大家讲练结合,现场集体备课。
《找准价值点——新教材阅读教学例说》讲座中,陈老师希望语文教师能从教材系统中把握价值点,从单元体系中确立价值点,从单篇体式中选择价值点。首先,一线教师应明确教材的编排特点,即双线递进,三位一体,凸显自读和读法指导等,应清楚统编教材的编写趋向是强化语文素养。陈老师着重讲解阅读方法的教学,他希望语文教师要在实际教学中指导好读法,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学有所得,尤其注意精读与略读,朗读与默读,浏览、比读与批注等方法的细致传授与反复操练。其次,从单元体系来看,教师教学应将单元目标分解至每篇课文,以使单元整体教学观得到落实和贯彻。同时也应注意把握教读与自读两类课型不同的教学方式,力避课型混淆。最后,单篇文本的体式也是选择价值点的重要参考。教师应反复研读助读系统,把握文本体式,深度解读文本,要注意文学类文本的价值在求美,而实用类文本的价值在求真。教学中不能用一样的教学模式去固定套解文本,长此以往会磨灭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让写作更高效——新教材教学例说》讲座中,陈老师主要从写作理念、写作体系、写作教学三个方面阐述了如何让写作更高效。他指出,教师应树立认知写作、过程写作、创造写作、兴趣写作、交际写作等教学理念,在写作教学中生成精准的知识,设计恰切的教学活动让学生经历写作过程,并注意写作指导中的读写结合。
【图为重庆市教科院语文教研员陈家尧老师进行讲座】
两个深入浅出,教学案例详实的讲座之后,陈老师指导全体参培教师分组进行集体备课,以讲练结合的方式增强学习实效。各个小组群策群力,分工合作,高效完成《如何生成精准的写作知识——以“思路要清晰”为例》《拓宽语文学习的外延——以“我的语文生活”综合性学习为例》等备课成果并进行了班级展示。
【图为参培教师分组集体备课,实作跟进】
【图为小组集体备课成果展示】
下午的学习中,钱金涛老师为参训学员带来题为《手握铁榔头,看见的全是钉子》的讲座,分别从教材建议及体验,重庆卓越课堂的建议,开展教研工作的建议及体验等方面进行指导,以体验、交流、智慧碰撞等方式贯穿始终。体验一:《春》一文中,你想要学生学到什么?请用一句话加以表述。此体验意在使老师们明确教学目标应是确定一个观点,呈现你的材料,表现你的效果,应凸显一课一得,语言为本和力图掌握三个原则。体验二:小组合作朗读《春》第五段,同伴互助重点打磨一名朗读展示者。此体验使在座老师真切认识到一课一得本质是过手,一课一得强调教师的点化,得得相加有体系性。钱老师强调对于必备语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等基本口粮而言,不是“了解”,不是“理解”,而是“形成”。
在教研工作及建议环节,钱老师出示《访谈》教学视频,指导参培者依据课堂观察工具,从“回答问题的学生坐在第几排?第几个位置?学生的精彩回答有几个?”“本课哪些是难点?解决难点用了多长时间?”“有无体现生本?有无走过场?”“各阶段流程、时间分配及教学指向”等方面观课,倡导细化教研,分工教研,倡导教研流程科学化,例如将英国学者爱德华·德·博诺的“六顶帽子思维法”引入教研工作等。
【图为重庆市教科院语文教研员钱金涛老师进行讲座】
三、微观分享:调研与经验
6月28日上午,主要是由区县语文教研员和原直属校语文学科负责人进行小专题讲座,围绕新教材的操作方法和教学策略进行分享,使统编教材教学更好落地。
首先,由重庆外国语学校刘静老师对今年6月在全市范围开展的“重庆市初中语文统编教材七年级施教情况问卷调查”做了数据分析及施教建议。她认为经过两次人教社全国范围的网络培训和一次重庆市初中语文自读篇目专题研讨,重庆市一线语文教师对于统编教材认可度较高,对于教材编排的主要原则和特点比较明确,在教学中有一定意识落实编者意识。但需要一线教师进一步强化三个意识,即强化“立德树人”意识,强化单元整体教学意识,强化阅读教学“三位一体”意识,方能教好统编教材。
之后,重庆一中张鸣老师带来《从尊重到创造——部编教材使用体会》的经验分享。张老师以《秋天的怀念》一课的教学设计具体谈在教材使用过程中应贯彻的四个注意事项,即尊重,遵从体例安排;领悟,领悟编者意图;落实,执行教参意见;结合,结合自身特点。张老师指出,在阅读教学设计时,应重视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通过寻找文章中的不协调处,深入阅读文章的方法,应运用对举或对比的方式,深入挖掘文章的内涵。
第三位带来讲座的是渝中区教师进修学院语文教研员李永红老师,他的讲座主题是《基于课程视角的作文教学设计——以〈餐桌前的谈话〉训练“突出中心”为例》。李老师以部编语文七上第五单元写作实践二《餐桌前的谈话》为例,向大家演示了一个教学目标清晰,教学环节科学,教师课堂调控得当,学生课堂生成良好的优秀作文教学课例是如何一步步形成。
第四位讲座者是来自西大附中的刘建勇老师,他以《骆驼祥子》为例,介绍了名著导读课的教学方法和实施策略。刘老师介绍了附中在课外名著阅读领域的探索和实践,比如运用米其林吃法——长、小、慢,来合理规划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时间;构建一些生活化的活动主题,让学生在名著阅读中寻得一些趣味;设计一些耐人思索的问题,让学生在头脑风暴中进行智慧碰撞。
最后进行微型讲座的是沙坪坝区教师进修学院语文教研员谢芳老师,她从区级教研活动的设计与开展等角度介绍了经验。谢老师建议,推行学生阅读必须让语文老师先阅读起来,可利用阅读沙龙等形式促使语文老师多读书勤思考。一线教师在具体操作课外名著阅读时,应该安排学生长程阅读,将半个学期的时间合理分配,以启发兴趣、自由阅读,布置交流分享任务、进行阅读方法指导,专题交流研讨等步骤循序推进,才能真正将课外阅读落在实处。
【图为沙坪坝区教师进修学院语文教研员谢芳老师进行微型讲座】
四、工作布置:区县培训怎么做
几个微型讲座结束后,重庆市教科院语文教研员陈家尧老师对与会成员提出了区县统编教材培训的建议。首先,各区县要重视培训,重点突破一线教师教学中易忽视或操作困难的教学内容。其次,精心设计培训课程,做到宏观与微观结合,讲座与实作结合,专家理论与教师教学经验结合。抓大放小,围绕统编教材的新变化开展形式多样的培训研讨活动。要注意研训合一,以研带训,以训促研,用研究的方式做培训,增强培训的造血功能。最后,评价跟进。陈老师希望各区县在命制统考试题时,应树立以考促教的观念,每个学段的考题要呈现教材特点和学段特点,大胆革新,以此促进日常教学的变革。
三天的统编教材培训,既有理论深度,知识广度,又有方法点拨,思维启迪,令所有参培教师受益匪浅。各区县语文教研员从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编排体例,课型设置、教学设计等方面进一步厘清了认识,对于如何更好地使用这套可操作性极强的统编教材有了更清晰的想法。大家表示在紧接着的各个区县统编教材培训中,一定认真落实市级培训精神,开展扎实有效、丰富多样的培训活动,使统编教材真正落地生根。
(撰稿:重庆外语校 刘静)
第五篇:怎样将新教材新理念成功落实到课堂?
自从本期在全国范围内普及新教材,实施新课改以来,我们教研室的同志集体下校视导并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新课程教学展示、竞赛、观摩等活动。我们感到:虽然也有部分学校的部分教师的课堂有了新课改的影子,但是课改的力度还不够大,理念还不够新。有的把学生的自主参与学习理解为就是多提几个问题,多叫几个学生回答;合作性学习就是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
让他们或齐读课文或集体讨论或互相提问等而教师就不闻不问了;探究发现式教学更是被狭獈地理解为教师“探”,学生“看”。这样,新教材新理念就无法落实到课堂,这是新课改面临的一个十分重要而又亟需解决的问题。那么,怎样才能将新教材新理念成功落实到课堂中去呢?
首先,课堂活动化是前提。新教材很多内容的编排设计都是通过学生的活动来完成的。教师除了能够合理地使用好教材中的活动外,还能根据实际需要穿插设计多样活动来丰富课堂,教师要当好学生的帮手,当好学习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使学生在玩中学,做中学。活动是实现“发展”的必由之路,要使学生在活动中探索、发现、发展。
其次,课堂情境化是关键。无论文科还是理科教学,都需要教师想方设法创设情境,在情境中引导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思考获得感性经验,理解所学知识。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兴趣是否积极向上是一堂课成功与否的关键,而情境化的课堂又是培养良好学习态度、激发学习兴趣的关键。新教材中大量的情景图首先为学生创设学习情景提供了良好的素材。有了情景图的启发,结合教师的精心编排和合理运用,课堂教学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再次,思想方法与情感、价值观的渗透是灵魂。加强能力培养,加强思想方法及情感、价值观的渗透是新教材的又一突出特色。这也是以往教学中最容易被忽视的一点。“施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学中要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教师要积极、主动、合理地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直至解决问题。让学生在学会知识的同时也学会了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小学至中学时期是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逐步形成的关键时期,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将情感、态度、价值观适时合理地渗透进去,以培养出对国家、对社会的有用人才,而不是庸才与歪才。
最后,学科间的渗透是发展趋势。新教材内容的教学,很多知识的学习需要学生综合运用各种知识。这符合未来课程改革和社会需要综合人才的发展趋势,同时也为我们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吃透教材,充分挖掘学科间的结合点,在课堂中适时予以渗透,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