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王招红五月教学案例icrosoft Word 文档
我们组的同课异构
这个星期,我们年级组内进行了同课异构,我们讲的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看到孩子们捉蜻蜓,引导他们认识蜻蜓,最后放飞蜻蜓的故事,名字是《放飞蜻蜓》。
昨天,解晓普和闫瑛瑛上了课,今天张燕和丹萍上了课。她们上的各不相同,又各有特色。
晓普是从人物入手,先通过学习链接让学生大概了解陶行知这个人,围绕人物展开学习课文。分角色读课文,层层深入,从对话中去感悟陶行知的神态、语言,感受陶行知的循循善诱,和蔼可亲,最后放飞蜻蜓时的一个“送”字,表明孩子们放飞的不仅仅是蜻蜓,还是爱心,是希望。
瑛瑛是从插图入手,先让学生说一说,再抓住题目“放飞蜻蜓”,直接学习最后一段,提出问题“为什么要放了”,回过头学习第二至十自然段,最后又提出“把蜻蜓还给她,为什么不直接放了?”
张燕是从《四块糖的故事》入手,引出陶行知这个人物,提问,“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一方面让学生回忆课文,一方面培养学生概括课文的能力。她还利用了班里的有利条件,在电脑上展示了蜻蜓的样子,蜻蜓的复眼等等,调动所有可以调动的条件来为课堂服务。
丹萍是从蜻蜓入手,我以为她该让学生说对蜻蜓的了解,谁知她是让学生用个词语来形容蜻蜓,学生有说美丽的,有说灵巧的,等等,和我们三年级把事物说具体的训练联系很紧。又围绕题目,提问“为什么放飞蜻蜓,谁放飞蜻蜓,怎么放飞蜻蜓等,围绕问题学习课文。
在指导朗读方面,都作为了一个重点,采取了各种读的形式,有默读、指名读、分角色读等。在读中感悟人物特点,感悟重点词语。
看到同伴们的精彩展示,我对自己说,加油,别掉队。
王招红 2013-5-10
第二篇:九年级化学教学案例王瑞
《我们周围的空气》
课题1空气教学案例
常兴中学王瑞
一.案例背景
我们生活的环境中有空气,人类的生活离不开空气,可是空气既看不见也摸不着,你能通过实验来让我们感觉空气吗?根据已有知识,生活经验设计实验等设疑,激发学生兴趣将学生的视线引导到课题要学习的内容中来。
本单元选取了学生身边最熟悉的物质空气、氧气作为学习素材,使学生学起来亲切,易于理解和接受,而且它们与人类的生存和社会发展关系密切,从中使学生体会到学习化学的重要性,养成学以致用的习惯。使学生真正得到科学探究的方法和心得,而不仅仅是获得知识本身。最后从实验的结论中得到空气是一个由多种物质组成的混合物。
二.教学设计
1、教学思路
空气是学生经常听到、用到的词汇,似乎十分熟悉(实际上由于看不见、摸不着,学生对它并不了解),加之本课题要讲解的知识内容不多,如果忽视探究活动,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的目的,就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课堂教学会变得沉闷、乏味。因此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与思路应该以实验探究和讨论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习惯,使学生保持较高的学习热情,深入地了解有关空气的知识。首先,通过活动:“空气,看不见也摸不着,你能通过实验让我们感觉到空气的存在吗?”然后,引导学生回忆并创设问题情境:“关于空气你都已经知道了些什么?”将同学们引导到对空气的关注上来,将学生已经具备的一些空气的组成知识呈现出来。再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通过实验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呢?”将学生逐渐引导到本节课的重点——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的测定。用“红磷在集气瓶中燃烧,消耗了什么气体?”“红磷没有全部燃烧,说明了什么?”“打开止水夹,为什么集气瓶中能吸入约1/5体积的水呢?”的问题的讨论,使学生真正得到科学探究的方法和心得,而不仅仅是获得知识本身。最后从实验的结论中得到空气是一个由多种物质组成的混合物。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初步认识纯净物、混合物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实验的操作,观察和分析,掌握科学探究的手段和方法;通过对空气、氧气等几种常见物质的比较,掌握区分混合物和纯净物的一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探究体验到实验是化学学习的重要手段,树立科学探究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3、教学重点: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4、教学难点:探究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操作和设计。
5、教学流程
一、空气的组成【提出问题】你对空气都知道些什么呢?人们是怎么知道空气的组成的呢?
【阅读】课本P22了解科学家对空气成分的研究过程
根据已有知识,生活经验说出空气中含有氧气、二氧化碳等。
【阅读】知道拉瓦锡研究空气的实验及结论
通过化学史实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互动交流】怎么粗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师生共同归纳出探究实验的要点。学生讨论交流。
1、应该找到一种可燃物来消耗氧气。
2、利用压力差来产生水倒流。
激活学生的认知结构,引导学生将已学知识与新的问题有机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演示】实验2-11、如图2-3连接好装置,漏气会有什么后果?
2、向集气瓶内装入少量水,并作上记号,为什么?
3、向燃烧匙中加入较多量的红磷,为什么?
4、点燃红磷,立即伸入瓶中,并塞紧。慢了可能会导致什么后果?
5、提示观察红磷燃烧现象,冷却后,打开弹簧夹,观察水面情况。为什么?否则会怎样?认识仪器
讨论操作原因,观察实验现象,讨论口答
1、漏气会导致实验结果偏小。
2、瓶内放水是为了吸收生成的白烟,同时降温。
3、燃烧匙中放较多红磷是为了使瓶内氧气充分消耗掉。
4、会使瓶内的空气因为受热膨胀排出而导致实验结果偏大。
5、红磷燃烧,黄色火焰,大量白烟
6、熄灭后,集气瓶内水面上升,大约占集气瓶剩余体积的1/57、不冷却气体处于膨胀状态实验结果会偏小。
用边介绍实验步骤边提出问题的方法,学生在观察是边记录边回答问题,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实验反思】实验过程中的那些操作的不当会造成试验结果的偏差?
【归纳】
1、装置不严密
2、红磷量少,不能充分耗尽瓶内的氧气
3、空气没有冷却
4、将引燃的红磷伸入集气瓶速度太慢。
【板书】空气的成分
氮气78%
氧气21%
稀有气体0.94%
二氧化碳0.03%
其他气体和杂质0.03%
物质的分类
混合物:多种物质
纯净物:一种物质
举例说明
空气自然水泥浆
氮气氧气二氧化碳
【小结】
1、空气的组成2、物质的分【课后延伸】你还能设计什么的实验来探究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学生思考:将课堂探究的触角延伸到课后,进一步引导学生树立科学探究的意识。
三、教学反思
本着以“发展学生的能力”为根本原则,采用引导---探究教学法,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宗旨来组织教学。要落实课程标准使学生扎实掌握基础知识点又能灵活运用它们,设计问题时,顺应学生的认知规律,求知求实。在实验设计及活动过程中很自然地产生出了一个又一个的问题,教师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商讨和交流,共同解决这一个又一个的问题,让学生体验到科学探究的方法及合作交流能取得的收获。在师生共同的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获得知识和技能,掌握住了测定空气的组成基本方法,为以后同类问题的把握和解决奠定了基础。
1、强调学习过程:教一门学科,不是要建造一个活的的小型藏书室,而是要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参与知识发现的过程。在教学的过程中,始终力求形成一种学生能够独立思考探究的情境。本节课中,在教师的不断引导与启发中,学生通过回忆已知的知识与方法,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与交流、师生之间的讨论与交流,让学生自始至终参与学习的过程,并从中学会与人交流、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2、强调了新课程学生观:“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在本节课的教学的过程中,始终贯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思想,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感和生活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课堂上学生一直兴高采烈、其乐融融,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得,学生对科学学习的信心也使越来越强。
3、新型的师生关系: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是高高在上的知识的主宰者,而学生仅仅是被动的知识的接收者。课堂中总是单线条的传输,即使是互动,也只是老师问学生答,问题的提出都是老师预先设计的,这样很难让教师在第一时间中了解学生的想法。而本节课中师生的关系是平等融洽的,课堂中教师和学生之间通过互动、交流达成共识。
这节课还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由于教学时间的原因,无法将同学们设计的方案进行实验验证,在以后的实验探究活动中,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和评价。同时在某些环节跨度较大,是学生接受有些困难,但通过这节课引发了我对化学课更深层次的思考,我们的化学课应该从形式、内容上进行探索、尝试,不断创新,我想化学课应该与生活紧密的联系,让学生真正体验到学习化学的价值所在。
第三篇:王辉美术教学案例分析
2015-2016学年第二学期美术教学案例分析
王辉
新课程强调,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宗旨,打破过去以美术学科知识、技能为主要目标的教材体系结构,构建以促成美术素养的形成核心、以探究式美术实践活动为主线、以人文性单元结构为基本特征的美术新教材。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它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因此,教师是学生的朋友,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但不是长官,不是警察,也不是裁判员。教师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尊重学生,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望。在欣赏、评述教学时,怎样才能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教师应以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增强对形象的感受能力与想象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来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望。教师还要想办法让学生动起来,但学生一动起来就会乱,这就需要老师的调控、引导,做到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要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给予鼓励、表扬。[有关背景]:
本人是一位年轻教师,工作以来主要从事初中美术教学,在教学工作中能努务钻研,积极探索。今年是浙美版新教材第一次在余杭区使用,本人从研究课题入手,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在摆脱“权威”阴影下自由、自信、提高欣赏与评述能力。今年正赶上七艺节《时尚百年服装展》在杭州展出,我无意间去参观并拍摄了一些照片。在讲《走进美术》这节课中的艺术设计前,我左思又想怎样把艺术设计和现实生活有机结合,让学生关心时代的发展,加强社会责任感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我选择了学习兴趣较浓,学习积极主动,思维活跃,想象丰富的初一(3)班来上这节课。[案例描述]:
1、学生当回设计师:
师问假设你是一名设计师你设计服装你要考虑到那些?生回答可谓五花八门如:好看的、质量好的、冬暖夏凉的、合适全体人购买的(假使我们那位同学能设计出来这样的服装,那么其他的企业将面临着破产的境地。你也将成为杰出的设计师,你会拥有大量的财富)我对学生的回答一般不会做否定的意见,都以鼓励的方法激励他们。还有的的学生会根据自己的审美观说,我会设计出大方的,颜色不是很亮丽的。根据学生的回答一下子激发了我的想法(因为我一向喜欢色彩单一的大方、得体的服装)我问学生:你们对老师的穿着进行评价?这回可好,就连平时不爱讲话的学生都积极踊跃的举手发言,争先恐后的叫老师我来、老师我来,学生这样总结,老师的衣着简单,朴素,不花枝招展,给人以一种亲近的感觉。这样,一个不经意的问题拉近了师生的距离,从学生的眼里能看得出他们特别的喜欢我。同时也给了我极大的鼓舞。我根据学生的回答把一件好的设计所必须符合三个方面的要求作以总结。(这样的引入直接,具体生动,有利于学生掌握)
2、学生当回欣赏、评述家:
师问你们比较一下爷爷、爸爸、自己的服装?生回答:爷爷穿的是中山装,爸爸穿的是西装,我穿的是校服(在家里穿的是休闲装)。这时屏幕上一个穿着长袍马褂的人映入学生眼帘(我事先作好的课件)哇!学生一下子安静下来,从前只在电视里看到这样的人,今天走进了课堂。接着三四十年代旧上海旗袍,具有鲜艳特色的文革时期的军装,简朴实用的青年装,还有现代流行的一些服装,品牌装等展现在学生的面前。
学生虽然以前在电视或电影等上看到过一些服装,但从没看到过这么齐全的,所以表现的很激动。几乎全班的同学都举手发言,有的对旧上海的旗袍特别感兴趣,款式、颜色的多样,还有的说:那些服装看起来这么的“土”,如果我们穿出去的话非被人笑死,其中有一位学生的回答我记忆忧新,老师我看到这些服装好象把我从100年前带到了今天,我从中国时尚百年服装展中,能看出中国社会在进步,同时每个时代的服装也正符合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这正是中国百年历史的写照。(学生的回答,我简直不感相信,一个刚刚上初一的学生能说出这样的话来,我激动万分,我用了“你真行”、“好样的”、“太棒了”等一连串的表扬话。)这时全班响起了热烈的掌声,那位学生也洋溢出愉悦的笑容。
3、学生小组讨论:
我教学时比较喜欢结合实际,我就对中国旧上海的旗袍做以讨论内容,我问:假设老师身穿一件旗袍走进教室,你们会怎样?(我有点胖)你知道么,学生怎样回答的。
A组:老师如果你要穿的话事先告诉我们。B组:老师你的身材是不是胖了一点。C组:老师会不会撑破。
D组:哇!“老师,我们会吓死”。
E组:老师我认为不适合在教室穿,如果在婚礼上或晚会上会合适。我没有批评学生的回答,反而,我又把服装设计的原则,要素及在我们选择的时候要适合自己及场合且不要追星教给学生。(教师多以表扬、鼓励来传授知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学生又问我:老师什么是时髦?什么人领导潮流?(请学生讨论:)学生回答:时髦就是与众不同,花枝招展。设计师、街上无所事事的小混混领导潮流。我对学生的回答加以分析,总结。新颖趋时,谓之时髦,而为时之所尚,则为时尚。时髦是明确的。时髦女人,一看便知:打扮入时,涂脂抹粉,招摇过市。她们中有清醒的也有盲目的。清醒者会因红头发适合自己而追随潮流去染发,在追随中仍不忘保持自己的个性;而盲目者是看什么时髦、什么流行就追随什么。她们不明白自己要什么、适合什么,仅仅因为它“流行”--流行就是好的,于是吃减肥药、穿瘦身裤、着露脐装、穿低胸上衣、拔眉纹眉、纹眼线唇线、留各种怪异的发型、染成像营养不良的颜色„„诸如此类。真正的时髦需要文化,文化首先是审美,而美首先是顺眼,是看上去舒服。真正有文化的时髦和流行,经得起时间考验。我认为领导潮流的无非是设计师或一些影视明星。
这样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充分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也让学生懂得如何去欣赏美、鉴赏美、表现美。[案例点评]:通过这节欣赏课的学习我认为美术教师平时要多收集一些资料,这样丰富了自己的知识、开阔了视野,同时也为自己的教学积累了宝贵的财富。从本堂课的教学设计和展开情况来看,我本没打算把服装欣赏及评述讲的这么具体,只想让学生欣赏时尚百年服装展(把我收集的资料和学生共同享用,增长学生的知识,开拓学生的视野)但学生的反映、表现和极度的热情让我不舍得不给他们深入讲解。因为学生欣赏、评述的能力是一种自主性的主体能力,这种能力与其说是“教”出来的,还不如说是学生“悟”的过程,没有感受、体验、思索、品位的过程,没有这样一个“内化”的过程,要培养学生的欣赏、评述能力,似乎也像骆驼穿针孔一样难。针对学生好奇的心理,想了解更多的人文背景,中国的文化等等,所以,就学生的喜好展开了进一步的启发联想,以达到活跃思维、激发想象力,欣赏能力、评述能力。同时,促进了学生了解社会,关心社会,热爱生活的情感,真正做到了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是人的发展。
2016年6月21日
第四篇:王荣生作文教学为什么“俗招”盛行?
王荣生作文教学为什么“俗招”盛行?
为什么我国的语文教学因为崇尚文学性散文而导致应试“俗招”盛行?怎样在不偏废抒情性作文的同时,加强学生的思辨意识,让学生在议论文写作中提高理性思维素养?怎样使写作理论融入学生的写作实践?当前作文教学中存在的这些问题能否得到合理解决?希望本版内容能让您有所收获、有所启示。---编者
■王荣生
我国中小学的作文教学主要集中在两个阶段:一是在写之前,指导学生审题。这一阶段主要解决“写什么”的问题,对“怎么写”只有原则性的引导或要求。二是在写之后,教师对学生的作文进行讲评。这一阶段主要解决“写得怎么样”的问题,对学生是怎么写的,则很少顾及。中小学有“当堂作文”一说,但所谓当堂作文,只是给学生写作的时间罢了,而具体的写作过程,教师则通常很少顾及,更缺乏有效的指导。
为什么我们的语文课几乎没有写作教学呢?这自然可以罗列很多原因,比如教材的原因、教师的原因,等等。但在语文教学实践中长时期、大规模出现的问题,一定与语文课程研制、与语文课程标准有直接关系。与国外语文课程标准相比较,直观的印象是我国的语文课程目标有欠具体。那么,我们的语文课几乎没有写作教学,是不是跟语文课程目标的不具体有因果关系呢?
我们在让学生写什么样的文章?
近年来,语文课程改革在作文教学方面的主要努力在于倡导新理念,树立新导向。而新理念、新导向的核心,则是提倡写“真情实感”。这里似乎隐含着这样一种逻辑:如果学生们写了自己的“真情实感”,那么作文教学中的种种问题便会迎刃而解。大家是这样提问的:怎么才能使学生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或者反过来问:是什么阻碍了学生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于是寻找“病根”,比如“语文知识”、“命题作文”、“作文的程式化”;于是开出“药方”,比如设法“丰富学生的生活”,推行“情境作文”,采用“话题作文”,提倡“个性写作”、“创意表达”、“生命作文”。然而到现在,学生写不出真情实感的问题好像依旧存在,并很普遍地存在着。
其实问题本来应该这样提出:我们在让学生写什么样的文章?这样的文章,学生们能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吗?只有在这两个问题有了答案之后,我们才能够进而讨论“怎么使学生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的问题。
凡写作总有体式。“让学生写什么样的文章”,换一种说法就是“让学生写什么体式的文章”。只要翻一翻中小学生的优秀作文集,看一看历年中考和高考的作文题,我们就能清楚地看到:我国语文课程里学生在学、在写、在考的文章,是“文学性散文”---小学是“记叙性(描述性)散文”,初中由“记叙性散文”过渡到“议论性散文”,高中则主要写“议论性散文”,或者叫“夹叙夹议”的“随笔”。我们希望学生们能写的“好文章”,准确的说法,就是“好的文学性散文”。这有两个标志:其一,内容新鲜;其二,表述生动。
内容新鲜就是“独创”。从逻辑上讲,独创的内容来源于自己的真情实感。表述生动有两层意思:一是结构巧妙,二是语言“带有文学的意味”,即有“好词好句”。两者合二为一,也就是形式的独创。从逻辑上讲,独创的形式是为了表达真情实感。
是什么决定了“文学性散文”不可教?
内容独创、形式独创,这正是“好”散文的特点。现在的问题是:在我们的语文课程里,教师能教会学生写内容独创、形式独创的“好散文”么?答案是“不能够”。原因如下:
第一,内容独创、形式独创的好散文,具有不可教性。“文学性散文”是作者自发、自为、自创的,谓之“创作”;要内容独创、形式独创,作者只可自遇而不能他求。换句话说,让学生写出“好散文”,语文教师只能起到“催生”的作用---“情境作文”,“丰富学生的生活”,提倡“个性写作”、“创意表达”、“生命作文”,等等,其实都是“催生”的办法。
第二,写作教学如果变为“训练”,就会阻碍、乃至扼杀学生的独创性。教学按其本性,只能教已有的东西,比如教学生散文的知识或如何写散文的知识,比如教学生如何模仿好的例文,这就势必偏向散文的形式,也就是散文写作的规范或技巧。问题是好散文“文体不拘一格”,“文学性散文”没有规范。由此,散文的不拘一格与“训练”的必须一格就会产生对立。
显然,没有老师喜欢学生说假话,也没有学生愿意说假话,但学生事实上在说假话,教师事实上在鼓励学生说假话。这恐怕不单是个理念的问题,其中必有不得不如此、不能不如此的隐情。而隐情之一,就是形式的“训练”与真情实感的自然抒发在本性上矛盾、相冲突。
冲突的结果,是形式“训练”压倒了“真情实感”,学生不得不为了形式的“训练”去选取内容,内容不得不迁就形式的需要,乃至为了某种形式不得不去假造内容。
因此,按写作的正途,内容独创、形式独创的“文学性散文”不能够教,也不可以教,因而也就不会有固定的、必学的知识内容,不太可能制订像国外那样的写作内容标准。内容独创、形式独创,也就不会有人人必须达到的、统一的指标,因而也就很难制订出像国外那样的写作技能评价标准。这样,以“文学性散文”为写作对象的我国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的制订上,就不容易具体了,似乎也没有东西可以被具体。
没有固定的、必学的知识内容,没有人人必须达到的、统一的技能指标,教师只能采用“催生”的办法引领学生进入自发“创作”,这就使得作文的课堂教学难以操作,似乎作文教学也无大必要,甚至还会有负作用:写作好的学生一致认为,自己能写出好文章,与语文的课堂教学没有什么直接的关系;有经验的语文教师一致认为,学生的好文章不是“教”出来的。
为什么作文教学“俗招”盛行?
问题在于,“文学性散文”是作文考试的内容,广大学生要完成若干字数底线的“作文”,在考场的45分钟里既不能等创意“自发”,也不能靠别人“催生”。于是教师必须教,学生必须练,并且要教得、练得像独创一样。于是,教师就只能在形式上做文章,进行“规范”、“技能”的训练。
“我们在让学生写什么样的文章”这一问题从而就被转变成了另外一个问题---“学生不得不写的是什么样的文章?”而学生们和语文教师们对这个问题的一致回答,是“作文”---也就是巧用“俗招”的“文学性散文”。
作文是中小学特有的事物,它一头连着“写作能力”的培养,一头连着各式各样的考试,尤其是高考和中考。从顺序上看,似乎培养在前,考试在后。因为考试是对学生“写作能力”的检测,也是间接对学校的培养状况进行评估。但从逻辑上讲,却应该考试在前,培养在后。因为要培养的是什么样的“写作能力”,乃至什么样的东西叫“作文”,取决于高考、中考这样的权威考试。
由此,动态的“写作能力”就被转化为静态的试卷得分,形成性的“写作能力”培养问题就被转化为批卷打分的作文等第问题。所谓培养较高的“写作能力”,也就被具体地演化为要学生写出能得到高分的“优秀作文”。
权威考试塑造了“写作能力”,塑造着中小学的“作文”。在课程标准的目标与教学中实际通行的目标较为一致的情况下,在有相对固定的写作规范与技巧因而较适宜于“训练”的文章体式中,动态的“写作能力”与静态的试卷得分一般也会有较为一致的关系。然而在理想目标与事实目标分裂的情况下,作文的内含要随试卷的风向而变动,“写作能力”的界定要随“优秀作文”的式样而转移。换句话说,这一次考试中的“优秀作文”,在下一次考试中未必是“优秀作文”。这就使得“俗招”带有了很强的时效性,“俗招”必须随考试的风向而不停地变化。巧用“俗招”的真实含义,是要用能应对考试新动向的“俗招”,要用能使这一届中考、高考批卷教师眼睛一亮的“俗招”。从这个意义上讲,我国中小学的“作文”,在本质上是与应试挂钩的;中小学所培养的“写作能力”,很大程度上就是应试的能力。而这种应试能力,由于变化多端,一般语文教师较难把握,因而没有能力或没有胆量在课堂里去教,课堂里学生的“练”通常只能是多写。这也就是为什么我国的中小学语文课里通常没有写作教学的原因。
很多人认为,语文课程与教学的改革,包括作文教学的改革,出路在考试改革,这固然不错。但是,如果我国语文课程的主导写作样式还是“文学性散文”,那么无论导向怎么改,无论命题形式怎么变,其结果都只会是不断地塑造出新的“俗招”。
我们有理由推断:我国作文教学的种种难题,很可能是由于文章体式的选择不当而造成的。要彻底改变学生作文“虚情假感”等现象,语文课程中的作文样式很可能需要作根本性的调整。(作者为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
《中国教育报》2008年2月29日
第五篇:王招洼小学中期工作总结
王招洼小学中期工作总结
(2013——2014学第一学期)
半期以来,我校的各项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县局和教育办工作例会精神为指导,加大干部作风集中整顿力度,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创建特色,以基层党组织创建为契机,加强学校党务工作建设,继续强化创新意识、质量意识、服务意识,争先意识、拼搏意识,紧紧围绕教学工作开展工作,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加大校本教研,提升课改水平,凸显课改特色。现将所做工作总结如下:
一、前期所做工作回顾
1、积极改善办学条件,努力营造育人氛围
在开学初的教师工作会议中,学校全体教师出谋划策,商酌制定出学校绿化、美化、亮化远景规划,为今后的美化工作指明了方向。学校经过多方努力,争取项目工程对倒塌的160米围墙进行了修补,使校园安全得到了保证。
2、质量是学校发展的生命线,我校始终坚持“质量立校、质量兴校”意识,一方面,要求全体教师要牢固树立质量观,另一方面善于抓住质量发展中的主要矛盾,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
(1)抓好教案的备写等各项常规工作。
备好教案是上好课的前提,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在开学初的教研会议中,教导处对教案的备写做了的具体要求,教师超前一周备课,备课时要重视教学重、难点的突破以及分层次作业的设计。同时他还加强检查力度,实行周调阅制度,对于每次检查出的问题都能耐心、仔细的反馈给教师,使全校上下形成认真备课的良好风气。
(2)根据学科特点抓关键,抓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在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上,各科任教师都十分重视,切实地从每一次作业,每一次课堂教学抓紧、抓好。一年级席燕妮老师重视抓好起始年级学生的书写工作,受到家长的一致好评。英语老师张亚楼注重生活情景中的英语口语交际,在课堂上积极与学生展开情景对话,深受学生的喜爱。三年级数学老师王文福加强数学与生活联系的教学,学生逐步养成了善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本次期中考试中三年级数学合格率100%。
(3)抓常规检查。
教学常规是确保教学质量的基础,如果常规工作执行不好,教学质量也赶不上去。前半学期学校组织大型作业检查2次,教案检查6次,并将检查结果进行公开,督促出现问题的教师及时予以整改。在中期考试结束后,学校立即组织召开质量分析会,教师逐人进行深入剖析,抓住影响质量形成的纠结问题展开研讨,对症下药,提出整改措施,以提交教育教学质量。
(4)严格作业管理。
开学初,学校要求严禁教辅资料进入校园,要求教师按相关规定布置作业,一二年级下午不布置家庭作业,三四年级布置适当的家庭作业。对于学生作业,学校还要求每位教师要认真对待,力求科学、客观、有效。在作业上,落实以“精选精讲精练精批”和“有发必收、有收必批、有批必评、有错必纠”为要求的“四精四必”上下功夫。通过严格要求和学校的常规检查,各班作业都做到书写工整、封皮保护良好、作业质量较高的程度。
3、积极开展各类活动,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1)以班级的图书角、学校的各类读书活动为契机,鼓励学生捐书。学校要求语文老师要在课堂上对学生阅读进行指导,倡导学生“爱读书、读好书”,积极开展阅读活动。前期我校共开展中华美文、经典诵读比赛活动1次,评选出1个优秀读书先进集体,4名读书小书虫。这样,极大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增加阅读量,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2)提供让学生展示才华的平台。一是在学校成立了艺术作品展室,展示学生的优秀作品,发展学生特长。二是举办书画作品、小制作展览1次,评选出优秀小画家2名,优秀书法家2名,小制作能手4名。三是认真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年轻教师席燕妮,中年教师张清华利用课余时间,加强学生兴趣活动的指导,使得我校校园文化生活显得更加活跃
(3)养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和核心,是我们这学期的根本任务和主要内容。一是科学分工、靠实责任。班主任是班级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各科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第一责任人,全体教师在班级管理、各科教学中要加强学生规范的训练和养成。二是结合《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由值周老师负责,对路队、课间活动、卫生、文明礼貌等各方面进行全面的检查,每天对检查结果予以公示,确保了检查的公正性。三是在8月份,学校组织进行了“学雷锋、做好事”活动,让雷锋精神在同学们的心中扎下了根,并不断引导着他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用实
际行动去发扬雷锋高尚的风格,让校园处处绽放雷锋精神之花。
4、积极实施营养改善工程,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一是在营养改善计划准备阶段,学校制定了应急预案1套,对营养改善计划的有效实施奠定了基础。二是强化了责任意识,由学校教师王文福负责对每次运来的食品进行抽样检查,确保每一批次的食品安全。各班班主任负责本班学生营养餐的食用,杜绝铺张浪费。在学生食用6小时未出现任何不适症状后,班主任再填写《学生食用登记册》。三是对学生进行了身体健康体检1次,为今后营养改善计划方案的调整提供科学参考。
二、发挥优势,与时俱进,加强和改进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主体,也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主体。教师职业道德是每一位教师必须遵守的基本准则。教师的严谨治学、从严治教直接关系到人才的培养质量。因此,我校以干部作风集中整顿活动和基层党组织创建为切入点,加大内部整顿力度,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进一步树立为人师表的良好形象。为建设一支师德优良、业务精湛、勇于创新的教师队伍尽职尽责,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抓手:
1、抓宣传学习教育
每周的干部作风集中整顿学习会对提高教师思想认识、转变育人方法都有很重要的作用。通过对《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育法律法规、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学习,使教师在思想上转变,以自尊、自信、饱满的工作作风,投身于教育事业。人均书写干部作风集中整顿学习笔记50余页,创先争优学习笔记30多页,各类心得体会3篇。
2、抓师德师风典型
为发挥榜样示范作用,让大部分教师能在日常工作中及时对照自己,促进其工作态度及能力。校长张亚楼经常用身边的典型人、典型事例,加强教师师德教育。通过正面的仿效教育增强了教师以身立教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树立正确的教育价值观、质量观和人才观,全面提升了我校的师资队伍水平。
3、抓校本培训
今年使我县课堂教学改革年,在前期的校本培训中,我校主要是从以下几点培训的。一是加强新课改理论知识的培训,以教育办下发的《课程标准解读》等相关书籍为培训材料,让所有教师全面掌握所教课程内容,知道自己教什么、怎样教。二是加大班主任工作培训力度,内容涉及学生的养成教育、心理健康辅导和课改时期学生的管理等众多方面,使班主任会管理学生、会教育学生。
三、加强安全工作,创建“平安校园”
我们在安全工作管理上做到责任明确,常抓不懈。本学期,我校以建设平安校园为中心,全面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继续把安全稳定工作放在全校工作的首要位置来抓,严格执行重大事故“一票否决”制和责任追究制。一是安全工作会会讲、天天讲、周周讲,并定期召开法制安全教育会。值周教师、校园管理维护人员经常巡视校园,确保校园安全。二是层层签订安全责任书,明确分工,靠实责任。学校与班主任、班主任与学生及家长都签订了安全责任书。三是扎扎实实开展好安全教育课。各级均可设了安全课,内容涉及学生心理健康、安全常识教育、流行病防止等各个方面,这样不
但让学生学到了安全知识,而且对于预防不安全事故的发生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前半期我们的教学工作虽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其他工作与兄弟学校还相差甚远。今后我们要扬长避短,积极努力,我们坚信在后半期中,将各项工作做的更精、更细、更突出。
王招洼小学 2013年11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