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的问课策略[精选多篇]

时间:2019-05-15 07:05: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课改下的问课策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课改下的问课策略》。

第一篇:新课改下的问课策略

新课改下的问课策略

吉林省松原市宁江区大洼镇中学鲍汝林

摘要:问课过程是备课、说课、上课的深加工过程。是对有效教学的更高追求,新课改需要这种教学。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都离不开一个“问”。问课就要问自己,问学生,问同仁。坚持问课,受益匪浅,其乐无穷。问课首先就要问自己,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要坚持三问:(1)课前问。(2)课中问。(3)课后问。其次就要问学生。第三就是问同行。

关键词;教学 问课 课前提问 课中问课 课后问课

学贵有疑,课贵有问。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在完成备、授、辅、批、考这些环节时,所面对的是活生生的学生个体,作为教师怎样才能完整、全面地关注这些个体的发展,使课堂中几十名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呢?这就要求我们教师通过反思,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美国学者波斯纳认为:“没有内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成为肤浅的知识。如果教师仅满足于获得的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他的教学水平地发展将大受限制,甚至滑坡”。因此,我建议作为教师要坚持经常问课。

何谓“问课”?就是教师主动询问学生、同行、家长对课堂教学的感受和建议,从中获得反馈信息,从而更好的打造高效课堂的策略。问课的过程就是备课、说课、上课的深加工过程。是对有效教学的更高要求。

问课可以问成败,可以问精彩,还可以问遗憾何在?将经历的课

堂教学做个反思,在课本上注一注,写一写,留下精彩,记下困惑,为新课改下的高效课堂奠定坚实基础。

问课首先就要问自己。问自己,就是针对自己所备的课的内容在课堂教学之前进行再研究,再创造,再改进,让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过程,每一个内容都能恰到好处地适合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切实实现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效果的有效性的统一。实质就是教学反思。每位教师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要坚持三问:

(1)课前问。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多向自己发问。课前问的过程就是未雨绸缪的过程。课前多向自己问几个为什么、怎么„„可以尽量减少教学中不必要的“败笔”。如是否符合《课程标准要求》?是否符合学生知识发展水平和认知规律?为什么这样上课?应该怎样上这堂课?还可以用哪些方法上这堂课?可否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及质疑、反馈、巩固、反思时间是否充裕?创造的情境是否达到良好的程度?还有教具准备是否齐全等。三思而后行,定能提高课堂效率,收到良好效果。

(2)课中问。这是难度较高的瞬间反思。自从新课程实施以来,我们是在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因而,教学中对于教材的处理必须做到创新、活用,不能照抄照搬原有教材内容,要拓宽知识信息,加强与生活的联系,用“活”教材,让知识与能力协调发展。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就要考虑本节课教学内容如此安排合理吗?涉及到的知识点通过学习学生掌握了吗?还有哪些方面没有掌握?为什么?怎么解决?要培养的能力落实到位了吗?还有无缺欠呀?情感教

育效果如何呀?这种学习方式易于学生学习新知识吗?教师要全身心的投入到课堂教学中,精神饱满地面对学生,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使教学预设与生成有效的整合。对出乎意料的问题应扪心自问,及时调控教学策略,让问题面对全体,让课堂随时产生智慧之光,充满生机和活力。教师在教学管理、教学组织、教学策略、学生学习动态、参与程度、主动探索精神等方面要全面审视,使课堂即生动活泼,又井然有序,确保最终达到最佳效果。

(3)课后问。课堂教学结束后,教师在走出课堂之际,或片刻休息之时,要及时反省反思本节课的效果。想一想本节课最成功之处是什么?为什么会取得成功?还有哪些地方不完美?是否达到了预想效果?若未达到,原因何在?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才能实现预定目标?三维目标是否有机地融入课堂教学中,成为教学内容的血肉?回顾分析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总结得失成败,丰富自我,完善自我,形成自我的教学风格。让教学设计不断充实、完美,不断提高课堂驾驭能力,为将来更好的教学奠定基础。

其次就要问学生。问课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教学,不仅仅是为教师“教好”,更是为了学生“学好”。教师要放下自己的架子,适时地询问学生对自己课堂的意见,对老师有何要求,“以学备教”、“以学导教”。关注学生的知识经验与学习状态,让学生发挥主体作用,尽量发挥自己的特长。从多角度出发,多维度思考,预设,不轻易否定、排斥甚至贬低某个想法,理解、尊重、平等对待学生。学生是老师的一面镜子,学生的表情就是课堂教学的“晴雨表”,学生的困惑

写在脸上,教师要适时地迅速调整表情语言,交换意见,解困惑于教学中。课后还要问一问学生有哪些收获,感悟,喜欢哪些教学方法,还有哪些缺点和不足,作业量是否适中,合理调整,更好的为学生服务。在倡导因材施教中,更多的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实施层次性教学,设出有梯度的问题,让好学生吃饱,中等生吃好,学困生吃得消,真正让学生有所学,有所得。

第三就是问同行。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教师应该多倾听同行对所听或所了解到的有关课堂教学情况的见解,多找同行互相听一听课,发表看法,提出宝贵意见,坦诚交流,虚心接受,为我所用。这样既有利于长善救失,又有利于改进教学,何乐而不为呢。

问课,是一门艺术,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种有效途径。问课的形式多种多样,可以采取对话进行双向交流,也可以用问卷来全方位了解对课堂教学的评价,还可以采取书信交流,以及现代通信设备(电话短信电子邮件等)交流,都有利于教师较快的改进工作。

作为“问课”的资源,无论是精彩的记录,还是遗憾的感慨,一点心里的灵动,都来自课堂,来自学生,来自老师的教学经历,来自课堂现场的反馈。归根结底,问课的最终目的那就是:问的是你-----学生------学的咋样?你-----学生-----怎样学更好。向四十五分钟要效益。不淡忘学生这个主体,不忽视学生的个人感受,不为个人作秀,不为了课堂的表面精彩而无病呻吟,要问就问出智慧,要问就问出精彩,要问就问出价值。作为人民教师,应敢于问课、勤于问课、善于问课。抓住成功与教训的痕迹,深度反思,使自己的水平不断提

高与升华,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总之,本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教学理念,实施新课改,教师就要转变角色,优化课堂教学,在不断的“问课”中来提升教学的智慧,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问课拓宽了反馈和评价的渠道,表明了主动合作的意愿,体现了坦荡宽广的胸怀,让“问课”成为教师的习惯,课堂势必将会因学生的发展而生动,因师生生命的活力的焕发而精彩。

联系方式:*** 吉林省松原市宁江区大洼中学鲍汝林

第二篇:新课程理念下问题意识的培养

新课程理念下问题意识的培养

太和县第五中学

武雪

摘要:新课程要求我们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的能力。课堂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将有助于尽快实现新课程改革的根本目标,笔者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浅谈一下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原因、方法及作用。

关键词:问题意识

教学氛围

主体地位

西方哲学史上有一个著名的例子:在剑桥大学,维特根斯坦是大哲学家穆尔的学生,有一天,罗素问穆尔:“谁是你最好的学生?”穆尔毫不犹豫地说:“维特根斯坦。”“为什么?”“因为在我的学生中,只有他一个人在听我的课时老是露着茫然的神色,老是有一大堆的问题。”后来,维特根斯坦的名气超过了罗素。有人问:“罗素为什么会落伍?”维特根斯坦说:“因为他没有问题了。”从这个例子中我们不难看出,问题意识对于一个人的成功是多么的重要!但是,在现实语文教学中,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存在着不敢放手让学生提问题,怕自己的教案被学生的问题搞得七零八落,怕自己面对学生的问题无力回答、失去教师的“尊严”等等一系列的心理障碍,语文课堂过去的满堂灌变成了老师的满堂问,学生的问题意识仍然没有培养起来。孰不知,问题恰恰是教师教学的好帮手。

新课程要求我们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的能力。课堂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将有助于尽快实现新课程改革(以下简称新课改)的根本目标,因此我们在新课改

育是以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为起点的“问题教育”,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造就创新人才的重要措施。

(3)问题意识与新课改。新课改特别强调问题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一方面强调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把问题看作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的主线;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总之,问题意识是学生进行学习,特别是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的心理机制,新课改的落脚点就是要改变课程实施中一味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就是要努力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发展;就是要突出发现、探索、研究等认知活动,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课堂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已成为了新课改的落脚点。

我们主张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质疑问难,提出自己的问题,在教师和同学的共同努力下去解决自己的疑惑。这种教学方法的改变,绝对不是一味地追求形式上的变化,而是有它深层的内在基础。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强调,知识并不是对现实世界的绝对正确的表述,不是放之各种情境皆准的教条,它们处在不断的发展之中,而且在不同情境中,它们需要被重新建构;作为学习者的学生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以往的生活、学习和交往活动中,他们已经逐步形成了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和看法,而且,他们具有利用现有知识经验进行推论的智力潜能;学习也不单是知识

学问要在无疑处有疑”,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二、学生课堂提不出问题的原因

教学的本质是学,教要转化为学,教学的使命不是取代、压抑、削弱学生的学,而是要在教师的支持下,激起、强化、优化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但是目前为什么我们课堂上主动提问的学生那么少?为什么许多学生不提问题?是老师的原因还是学生的原因?是课堂时间不够,还是我们没有有意培养?培养学生的问题能力是在追求一种形式,还是长远学习能力的需要?

首要的原因是课堂让我们的教师根据自己的预设操纵了。老师在自己的教学预设下,完成教学任务的一、二、三、四。不少课堂老师的教学简直如行云流水一样天衣无缝,完整到没有学生插嘴说话的空隙。尽管老师也根据预设提出了一些有可能是学生疑惑的问题,但毕竟不是学生提出来的。这样的课堂,很认真的学生是有一些收获的,大部分学生实际上还是一种被动的接受。

其次一个原因就是,有的教师预设学生可能不会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不会像老师那样想得周到和深刻,简直把学生预设成了弱智或白痴一样。有的老师也有鼓励学生提问题的的想法,可又怕学生提问耽误时间,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只好作罢。殊不知,学生产生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比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更有意义和价值。老师剥夺的不仅仅是学生提问的权力,而且是一种有可能影响其长远发展和创新思维的研究方法,这才是问题的核心所在。这就是人们为什么一直强调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有意义的理由。

生的问题意识才能得到很好的培养。

2、教师角色的转变。传统观念认为课堂教学就是教师教,学生学的一个过程而已。这样的课堂教学往往不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也仅仅是一个知识的传授者,教师的知识处于至高无上的权威地位,学生学习时对教师有一种畏惧心理。在新课改的理念指导下,课堂教学应该是以“平等”方式进行的,这就要求教师要把自己的角色从“权威教学”转变到“共同探讨”。只有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才不致于产生畏惧的心理,才能够积极主动地参加到课堂教学的讨论中去,问题意识才能够得以激发和培养。

(二)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精心设计问题情境。

1、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一般心理学认为,主体意识是作为认知和实践活动主体的人对于自身的主体地位、主体能力和主体价值的一种自觉意识,是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观念的表现。《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要求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明确地阐述了课堂教学中问题意识的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学生主体意识愈强他们参与自我发展,在学习活动中实现自己的本质力量的自觉性就愈大,从而也就愈能在课堂学习中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动力量,不断调整、改造自身的知识、结构、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陶行知先生曾经讲过,如果你按着鸡脖子喂米给鸡吃,它乱叫乱挣也不会吃;如果你松开鸡,它就会自己主动找米吃。课堂教学其实也是这样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自

都不足,仅靠胆量和兴趣还发现不了实质性的问题,不容易提出切中知识关键的问题,因此教师必须发挥主导作用,积极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把学习知识的过程变成主动发现问题的过程,并在发现过程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需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

1、引导学生在尝试中发现问题。现代认知结构理论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该过程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尝试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著名科学家李政道先生就提出最好的阅读方法是猜读法,特级教师魏书生也喜欢在课堂教学生运用猜测、尝试的方法解决不会的问题,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精心设计教学的各个环节,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典型的、完整的感性材料,让学生自己在操作、实践、阅读、想象中去探索和发现规律,学会学习。比如《项链》的情节设置可谓峰回路转,一波三折,更妙的是它的收尾,于高潮处戛然而止,堪称余意未尽,余味无穷。此时就可以引导学生对结尾质疑而思,尝试对情节重新续写。

2、引导学生在探究中发现问题。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永无止境的探究过程。杜威认为:“知识决不是固定的,永恒不变的。它是作为探究过程的一部分,既作为这个过程的结果,同时又是作为另一个探究过程的起点。它始终有待再考察、再检验、再证实,如同人们始终会遇到新的、不明确的、困难的情境一样。”可见,探究是包括学生在内的一切活动的本质属性,探究赋予学习者以积极性、主动性

要讲究方法。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开阔了视野,拓宽了思路,互相受到启发,共同获得提高。

四、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作用

在新课改背景下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对学生的学习和新课改的推进都会起到一定的作用。

(一)有利于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学生的学习由被动接受变成了主动探究,学生的思维也受到了极大的启发,不仅主动思考现成的问题,更乐于主动地设置一些新的问题。

(二)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学生有了问题意识,才会对学习产生更浓的兴趣,学习的动机也才会更加的强烈。

(三)有利于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新课改要求在课堂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如果学生没有问题意识,那么这种主体地位将无法发挥。

(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的提高来自于不断地思考,不断地探索,一个学生没有问题意识,他就不会去思考、去探索,也谈不上会有什么创新能力。因此,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将会极大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五)有利于推进新课改的实践。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是实现新课改根本目标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新课程改革的主要动力,它不仅从根本上落实了新课改的精神,还把这种精神与课堂教学实践紧密地联系起来。

综上所述,我们应该认识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已经不仅仅是教

第三篇:新课改下有效教学的策略

新课改下有效教学的探究

人无内涵,无以久远立足,教育无内涵,无以阔步前行,时至今日,教育的发展就是内涵的发展。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我校坚定不移地走内涵发展之路。近年来,我校采取多种形式宣传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取得教师、家长、学生的认同。我校先后借鉴宜川中学、昌乐二中的课改经验,结合我校实际,确立了“五步十二法”课堂教学总模式,各学科也在探索符合自己学科特点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通过学习领会新课程改革理念,探索教学规律,通过各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环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训练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和快乐。经过教育部门的指导和我校全体师生的不懈努力,我校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我们所倡导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却始终离“高效”有一定的距离,我想有教师理念、专业技术水平的因素,也有学生实际情况等因素,因此,我们现在的教学只能做到有效教学,而“高效”只能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

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有效教学观念深入人心,对于有效教学的理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那么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教学呢?所谓有效教学,是指在师生双方的教学活动中,通过运用适当的教学策略,使学生的基础能力,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得到很好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解读》指出: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乘教学改革春风,我校也将大力推行有效教学,具体过程:学校通过组织学习研讨有效教学模式,观摩学习有效教学推广课、示范课,要求每个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尝试践行有效教学。通过对有效教学理论的学习,在有效教学理论的指导下,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尝试,不断探索,结果表明,学生在这一段时期内,成绩得到了提高,能力得到了发展,有效教学的实施功不可没。反思有效教学,我认为有效教学应包括两个方面的有效:即教的有效和学的有效,教的主体是教师,学的主体是学生,也就是说要进行有效教学,教师和学生都必须处于积极主动的地位。这里,我主要对教的主体谈谈我的看法。要追求有效的课堂教学,需要从课前的准备、课堂的组织、课后的练习和课后的反思四个环节来提高实效性,这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必然途径:

一.积极做到备课有效

精彩的课堂离不开的精心的准备。要上好每节课,需要教师查阅资料,解读教材,依据学生的认知背景和生理心理特点,依据教师自身的个性特长,对教材内容进行大胆取舍;调整组合,准确定位本课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设计出清晰的教学流程,并写出较为详尽的教学方案。

1、合理确定教学目标

新课程倡导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三个层面:知识,技能和情感。我们尤其要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即教师在目标确定上要更新观念,重视情感培养、态度转变和价值观教育。具体做法就是激发学习内驱力,增长学生的见识和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人文素养,帮助他们增强学习的信心,培养对学习的持久热情,培养健康的人格。

2、合理整合教学内容 真正有效的课堂,教师需要对教材及其他课程资源有一个深度、全面、系统的解读。教材是教学的一种重要资源,详细的解读教材是开展有效教学的保证。一节课的目标要把它放在一个章节或一个单元甚至整个学科中去定位,让学生明确这一知识点在章节中的地位和作用。对于其他的资源(如网络资源)我们要细细解读,弄清每一个问题、每一个图片、每一个活动的作用,并且还要弄清他们之间的联系。这样我们才能构建有效的知识体系。

3、注重教学的生活化

解读课程资源固然重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历也很重要,回归生活化的教学也是有效教学的一个重要保证。学生的学习过程不是知识的简单接受过程,而是学习主体基于自身原有生活经验与知识基础的主动建构的过程。了解学生,把握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已经成为我们开展教育教学的重要前提。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多呈现丰富多样的生活情境,如提问多涉及学生的生活体验,多组织实践活动,多涉及有关生活体验的问题。

二.努力实现课堂有效

现代课堂倡导生成。生成的课堂需要教师根据学情变化,及时接纳弹性、灵性的成分。打破了传统教学的预设性、计划性地执行教案的教学模式,采取有效的调控措施,推动更高层面的互动,让课堂充满生活的真情,焕发生命的活力。应做到:

1、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教师的主导作用真正放在指导学生的能力提高上,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空间,鼓励积极参与,尽量减少对学生的限制,要把学生当成平等的活生生的人,尊重他们、信任他们,真正摆正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教师的导应贯穿“三讲三不讲”原则,即所谓“三讲”就是重点、难点、疑点,这三个点我们教师必须在课堂上讲;“三不讲”就是学生会的不讲,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讲,老师讲了学生永远也不会的不讲。

2、合理安排课堂流程

教学流程有许多环节组成,各环节互相关联,有着一定的先后次序,各环节可以预设。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由于课堂有生成性,因而往往会出现一些变化的情景。所以我们在精心预设教学流程时,也要考虑到可能变化的突发情况。课堂千变万化,有着强烈的偶然性和不可预测性,学生一旦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老师就要及时采取巧妙的应急措施,调控课堂教学向着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方向纵深推进。

3、灵活选择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包括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教学方法可以预设但不一定要恪守,随着课堂教学流程推进,要灵活选择。教学方法的选择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只有教师明察课堂,适时调控,灵活选择切实的可行的方法。学生的学法主要有三种形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因而我们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情去选择学法指导,从而达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4、分类分层作业

学生层次的不同决定了巩固练习的不同。现在提倡的精心设计板演作业、基础训练作业、拓展提高作业等这样几种作业是很有必要的。

教师在作业的选择上一定要有分类。批改作业中要仔细分析存在的共性问题和个别问题。如是共性问题,就要集中讲评;如是个别问题,就要个别当面辅导。当前很多教师缺乏作业选择,往往通过资料、电脑照搬别人的资料。不选择作业就会给学生带来压力和负担,课堂的有效性就无法实施。

三.优化练习促成教学有效

练习是检验学习效果,巩固学习成果的有效途径。而优化练习是有效教学的重要环节,如何做到优化练习?要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练习方法要得当

“对症下药”总比“滥施药方”有用得多。每一次练习就好比一个处方,要有一定的针对性。每一次教学的目标与重、难点成为练习设计的导航。设计的练习既要有利于学生对重点、难点的理解和掌握,又要有利于学生理清知识点间的联系和区别,更要有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值得提出的是,现在我们很多的老师对练习的精化和优化理解很不够,以为练的越多效果就好,于是题海战术,把学生压得透不过气来,这样,学生又累又苦,整天埋在作业堆里。久而久之,学生的智力麻木了,对学习不要说是兴趣,简直是害怕或厌恶,这难道是有效教学吗?

2、练习要有趣味性

练习的设计要兼有一定的生活味、趣味和思考味。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真正回归生活的练习会使学生对学习产生亲切感,同时处处体验成功的喜悦。如果练习还有那么点儿趣味,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意识会倍增。而一定的思考味对那些喜欢动脑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一帖最好的兴奋剂。因此,丰富多彩的趣味练习,学生往往趋之若骛,而练习的效果也“事半功倍”。

3、练习要有层次

学生因个体的不同总存在着接受能力、思维空间等方面的差异。因此,练习的设计要依据学生的特点创设一定的“层次”,能够让学困生“吃得了”,中等生“吃得饱”,学优生“吃得好”。做到因人而异,量力而行,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有所训练,有所提高。

4、练习要把握“时机”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在对事物的认识过程中确实存在着遗忘。遗忘对于知识的掌握和思维的发展都有很大的影响。学生常常因遗忘而出现思想干扰或障碍。因此,练习要把握“时机”。教师应抢在知识遗忘前,组织学生对已学的知识进行练习。同时,“艾宾洛斯遗忘曲线”证实了遗忘的规律先快后慢。教师对每个知识点循环练习的间隔时间也应由短而长,以确保练习的最佳效果。

三、认真做到课后反思

叶澜教授说说过:一位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但他写三年教学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新课程把教学反思提高到了教学行为中前所未有的高度。教师在上完一堂课后,或一个单元后要及时地对教学任务的完成、存在的问题、学生的学习情绪、课堂教学的设计和实施进行回顾和反思,将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记录在案。这样不断积累,克服不足发扬优点,教师的教学经验就会越来丰富。课堂的有效性就会越来越提高。

1、成功经验的总结

新颖的课堂设计,巧妙的课堂引言,直观形象的演示,热情激昂的讲解,适时巧妙的设问,妥善处理突发事件等,这些都是教学成功的重要因素,课后将这些课上发生的点滴记录下来,进行整理归纳,经验就会越积累越多,教法会越来越灵活,驾驭课堂的能力也会有很大提高。

2、失败教训的反思

不合理的教学设计,处理不妥的教学重点,没有突破的教学难点,链接语言的不准确,总结言语的不精炼,解答问题的不严谨,言语中伤了学生等等,课后要及时总结。这些鲜活的实例积累以后会不断的鞭策自己以后的教学。这样就会克服以后在教学中的不足。

3、课后学习升发

课后,教师反思的同时要不断学习。查找相关的课后反思和相关的课堂实录,通过比较借鉴,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及时积累。另外,也可以查找相关的资料,从理论上进一步提升,这样就达到教师专业成长的目的。

总之,教学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只有师生心灵的不断撞击,才会产生激情的火花;只有师生情感的不断交流,才会激发人性的快乐。课堂教学只有回归到人性、回归到生活才会真正达到时效。教无定法,学无止尽。只有通过我们尊重人的发展规律、尊重教育的发展规律,转变观念提升能力,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结束语:

追求教学有效性是教学的本质特性,也是当前课程改革的核心思想,更是教育事业实现内涵发展的必然要求。但是有效教学的理论在不断丰富和完善,有效教学是一种教学理想。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不可能做到尽善尽美。

现在,有些优质课、公开课看上去简直完美得无可挑剔,教师集编、导、演于一身,该想的都想到了,该有的也都有了,似乎找不出什么漏洞。但静下心来想一想,总感觉不爽气、不自在,觉得表演的成分太浓。这样的课,是精心设计、反复演练才能搬上课堂的,师生一唱一和,看似精彩纷呈,其实效果如何,实在不敢深究。这样的课,注重是“花样”,凸现的是教师,而学生发现真理、知识的真实体验,却被我们有意无意地冷落了,学生在课堂上只能气喘吁吁地跟在教师的后面跑,他们哪还有自主思考和探究的空间,哪还有尽情享受知识“风景”的乐趣。

课堂教学并不是一个完美无缺的圆。有位教育专家说得好:“教室,是出错的地方。”是的,课堂教学是教师课堂构思和教学实际之间的对话过程,不完美甚至有错,才是它的真实存在。它可能有教师面对学生发问而回答不出动的尴尬,它可能有学生面对问题所作出的“越轨”甚至“错误”的回答,它可能有未能完成预定教学目标的遗憾,这都是正常的。从美学角度看,既然课堂教学称之为艺术,艺术本身就可能完美,而这种不完美往往会给课堂本身增添许多耐人寻味的地方,使之变得更美丽、更精彩。

让课堂教学回归的本真状态吧,无须刻意做作,无须乔装打扮,让它真实地、自然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就像断臂的维纳斯,就像倾斜的比萨斜塔,虽然不完美,但它们同样具有一种独特而真实的审美意义。课堂教学就是应该让学生在所谓“不完美”的思维碰撞和情感互动中尽情享受真正的人文情怀,获得真正的心灵关照,实现真正的生命满足。

第四篇:新课改下小学德育工作创新策略

新课改下小学德育工作创新策略

摘要:随着新课改推行,小学德育工作面临新的工作思路。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德育教育一直处于边缘地位,这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是非常不利的。小学生处于生长发育的初级阶段,其人生观、价值观已现雏形,德育工作开展对于小学生发展具有明确的导向作用。在新课改指导下,转变工作思路尤为重要。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德育;创新策略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阐明“未来人的发展,将是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人”。德育工作区别于传统文化课程,同时归结为文化传授。按照马斯洛的人体需求层次理论,世人历经“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需要、自尊需要、自我实现需要”五个层次,获得全面发展。新课改要求塑造自由、平等的人文教学氛围,与马斯洛的人体需求层次理论相契合。当今我国学校德育工作存在诸多问题,寻求新的工作思路势在必行。

一、新课改对德育工作的要求

新课改要求从教育观念、教学态度、教师素质三个方面予以转变,提升德育工作水平。新课改理论核心是以人为本,力求实现学生“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一)转变教育观念,尊重差异化发展

长期以来,我国教学实践中,把文化成绩作为主要考核标准,忽视了文化成绩偏下学生的发展状况。学生素质体现在诸多方面,文化成绩只是其中的一个部分,并不能代表学生综合素质高低。对于学校和教师来说,要转变教育观念,实现学生自由差异发展。

(二)端正教学态度,平等师生关系

教师一直被赋予神圣化色彩,对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造成了一定的障碍,新课改理论要求教师与学生平等相处,促进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使教师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为全面开展德育教育工作打下基础。

(三)提高教师素质,拓宽工作思路

德育工作与智育工作相辅相成,教师素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新课程理论要求教师提升自身素质,为全面开展德育工作做好准备。教师素质集中体现在

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的掌握。教师德育工作水平高低,直接影响了学生们思想道德水平,甚至对学生价值观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二、当今小学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一刀切的工作思路不适用于德育工作

德育层次模糊性要求德育工作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在现实教学实践中,不少教师忽视学生道德水平发展的层次性和阶梯性,一刀切的德育工作难以让学生获得实质上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教学行为,不少教师参照先前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不敢越雷池一步,忽略传统德育教育方式的弊端,使得学生难以获得对应的发展方式。

(二)德育工作与实践相脱节

德育工作来源于生活,归结于生活。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少教师将德育工作归结为思想品德课程的讲解。这种灌输式的教学模式,让学生难以形成感性的道德观念。停留在书本知识和课堂知识上,使学生的德育理念只停留在形式上,这对于学生的长期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三、新课改下德育工作创新策略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孩子们的德育教育工作至关重要。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我总结出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方法,供所有处于小学德育工作一线的老师们参考。

(一)课堂教育之点滴德育

现在孩子们的思想状态呈现出不同的个性,按照传统的教学理念去教育孩子,显然不能适应现在的教学要求。在实践工作中,我把课堂教育与德育教育融为一体,无时无刻不向学生灌输传统教育观念。针对现在孩子浪费粮食的问题,我没有采用传统说教的形式,而是在讲解《锄禾》“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时候,向孩子们重点讲解了人们耕作不易,通过引发孩子们对耕作的讨论,使其对劳动产生了一种崇敬之情,由此通过此种由点带面的方式,让孩子们从内心深入获得了德育理念。

(二)教师日记之点滴德育

对于老师来说,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了解和照顾每一个孩子,及时掌握孩子们的思想动态极为重要。在这种情况下,我通过记录教师日记的方式来观察班

里学生们的思想动态。比如说班上某一个同学连续多天情绪低落,我会及时通过开导的方式来了解学生内心的思想动态,由此来获得学生们的信赖,使学生们愿意与我交朋友,愿意与我敞开心扉,如此一来,开展德育教育工作效率就大大提升了。

(三)师生沟通之德育教育

师生之间沟通效果优劣直接影响到学生德育教育工作开展。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明确自身职责,做好学生德育工作的引导者,避免成为学生单一的说教者。如果单纯从说教的角度出发,那么很容易导致师生关系紧张。因此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对于开展德育工作至关重要。其一,利用多种社交手段,相比较于家访的方式来说,如今社交手段越来越多,聊天工具、社交网站等等平台,已经充分发挥出沟通的重要性,因此作为当代教师要学会利用多种社交工具,与学生建立朋友关系,拉进师生之间的距离感。其二,要注意采用多种沟通技巧。在实践教学中,有一部分学生其行为观点对整体学生产生引导,因此要注意这方面的沟通问题。从总体原则上来说,可以采用总体平衡和个别把控的双重原则,使学生心中的“榜样”成为积极向上的学习对象。其三,要准确定位学生的思维方式。由于学生处于成长阶段,存在自身独特的个性和思考模式,因此要从心理和生理双重角度来考虑学生的德育问题,从而能够把握住学生的思维方式,使德育工作获得突飞猛进的进展。

新课改追求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旨在实现学生均衡发展。为了适应新课改要求,实现学生全面发展,德育工作必须转变工作思路,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因材施教,全面推进德育工作开展。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们必须意识到学生德育高低与教师有直接关系,利用一切教学手段、采用一切教学方式,让学生们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才是最恰当的方式。

参考文献

[1] 侯玉丹.小学校本课程建设问题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 [2] 段民全.小学德育主题班会德育实效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7 [3] 官少卿.德育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渗透[D].山东师范大学.2008

第五篇:新课改初中英语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新课改初中英语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胡 锦

(甘肃省通渭县华家岭初级中学 甘肃 通渭 邮编743300)

摘 要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开展,对“学习困难学生的教育”已经成为整个教育界关注的重要问题。“英语学困生”的智力、身体发育都很正常,绝大多数学生都有改变这种 困境的主观愿望。为了给这些学生今后的英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研究农村初中“英语学困生”的成因,帮助他们重新树立学习的信心,找到科学的英语学习方 法,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初中 英语 学困生 成因 转化策略

在当前农村初中英语教学中,学生英语成绩两极分化现象非常严 重,产生了大量的“英语学困生”。分析学困生的形成原因,探索转化策略,使他们树立自信,学好英语是提高素质教育水平的需要,也是广大英语教师在新课程背 景下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主要分析了“英语学困生”的形成原因,提出了一些适合农村初中英语学困生转化的策略。

一 初中英语学困生的成因

1缺乏学习英语的兴趣,意志较薄弱

英 语学习中的学困生往往成绩不好、态度不端正、学习目的不明确,他们普遍对学习英语知识缺乏兴趣、求知欲不强、意志薄弱。有的学生很难适应由小学到初中的教 学转变,导致学业成绩不理想,进而逐渐对英语学习失去信心。有的是思维较活跃,但上课不专心听讲、小动作多,初学英语时成绩还跟得上,但随着学习内容的增 多,难度加大,成绩逐渐跟不上而失去信心。还有的学生喜欢学英语,由于缺乏正确有效的方法,学习成绩上不去,产生畏难情绪,降低了学习英语的兴趣。这就要 求教师要用耐心、诚心和热情去融化他们心里的坚冰,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

2学习方法、策略不当

正确的学习方法是学习成功的保证。有的学生 能主动预习新课,课堂上积极大胆参与语言实践活动,课后及时复习巩固运用多种方法记单词,自觉进行听力训练,独立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英语基础扎实。但有的同学没有掌握英语学习的关键和要点,不懂得英语听、说、读、写能力的形成必须通过大量的口头、笔头实践才能实现。他们仅仅满足于听懂教师讲解的内 容,而没有把主要精力用在听、说、读、写的实践上,无法形成语言技能,基础不扎实,边学边忘,越学越感到困难,导致掉队,有的甚至因此放弃了学习英语。

3社会和家庭的影响

社 会和家庭对学生的影响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目前不少农村学生家长文化程度不高,对孩子的重视不够,他们或忙于生计,或忙于玩乐,对孩子的英语学习缺乏督 促、引导。由于游戏厅、网吧、大量的不良影视作品等对学生的不良影响,吞噬学生纯净的心灵,造成学生学习兴趣不浓、注意力涣散、不求上进、厌学等。

未完.......原上草职称论文

下载新课改下的问课策略[精选多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课改下的问课策略[精选多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课改心得体会-学习新课改心得体会

    课改心得体会-学习新课改心得体会 XX年年8月23日 和静高级中学 刘志刚 学习新课改心得体会 随着时代的进步,基础教育也由传统的“应试教育”转向全面的素质教育,课程改革已经......

    新课改理念下说课

    新课改理念下的说课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说课越来越被教育科研部门所重视,已成为广大教师进行教学交流的主要方面。说课是对传统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的变革,是对教育理论......

    新课改下实验课教学

    浅谈小学科学实验教学 【摘要】俗话说:“科学发明来源于科学实验”,从小学开始我们就要培养学生对科学实验兴趣,在他们当中可能就有“爱迪生”。随着时代的发展,随着素质教育的......

    新课改下有效教与学的复习策略

    新课改下有效教与学的复习策略 英语学科复习的有效性取决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而教师教学有效性是实现学生学习有效性的前提和条件。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研究有效教学的策......

    新课改下高中生物教学优化策略研究

    新课改下高中生物教学优化策略研究 摘 要:生物课是一门实践性强的自然学科,新课改强调现下高中生物教学应在吸纳现有的高中生物教学的优点的基础上,加强学习的知识构建以及增......

    新课改下高一化学教师的应对策略

    新课改下高一化学教师的应对策略 内容摘要:初中教材中每一新知识的引入往往与学生日常生活实际很贴近,比较形象,学生一般都容易理解、接受和掌握。高中新课程的特点是:概念抽象,......

    新课改形势下教师专业化发展策略

    新课改形势下教师专业化发展策略摘要: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我国教师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取向。在新课改形势下,对教师专业化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专业化是通过专门训练和终身......

    新课改“同课异构”活动心得体会

    【篇一】同课异构活动的开展不仅有效更有意义。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在教学时要注重学生自主、探究、合作,要注重创设情境,把课上得生动有趣,这样的要求同样应该用于我们的教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