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理学网上教学活动文本(2005614)

时间:2019-05-15 07:11: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法理学网上教学活动文本(2005614)》,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法理学网上教学活动文本(2005614)》。

第一篇:法理学网上教学活动文本(2005614)

法理学网上教学活动文本(2005.6.14)

中央电大文法部 吴丽娟

绪 论

第一章 法学和法理学

通过这一章的学习,要求明确以下问题:

1、法学是一切专门以法律现象为研究对象的学科的总称。法学研究的对象是一切法律现象的总和,即法律现实。

2、法学的产生需要具备两个条件,分别是:(1)要有法律现象的材料的一定积累;(2)要有专门从事研究法律现象的法学家阶层。

3、法学体系是指法学是一个由各个互不相同、但有联系的分支学科构成的知识系统。我国法学应划分为六大类,其中法理学属于理论法学。法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法和全部法律现象及其规律性,特别是社会主义法的基本理论问题。

4、学习法理学有助于树立马克思主义法律观,可以为学习部门法学乃至整个法律科学奠定必要的专业理论基础,有助于培养合格的法学人才和法律工作者,帮助他们提高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

第一编 法的一般原理

第二章 法的起源

通过这一章的学习,要求掌握以下内容:

1、社会调整是通过一定的社会权威,确定社会生活主体的行为方式,指明其发挥作用和发展的方向,有目的地将其纳入一定的秩序之中。从人们对社会关系的调整的发展过程来看,社会调整可以划分为两大类,即个别性调整和规范性调整。个别性调整是最早发展起来的社会调整。个别性调整就是按照针对具体人、具体事所确定的行为方式,对人们的行为进行一次性调整。个别性调整的优点是能够针对具体人、具体事作出具体的处理。能够充分考虑个别情况的具体特点。它的缺点是带有一定的偶然性和任意性,不能形成普遍、确定的秩序。规范性调整就是针对某一类主体、某一类情况而使用一般行为规则进行的重复性的调整。它是社会调整的高级阶段。与个别性调整相比较,规范性调整的优点在于它为某一类社会关系提供了行为模式,使人们摆脱了偶然性和任意性,有利于形成稳定的秩序。规范性调整的缺点是,它无法充分考虑每一个具体主体或具体情况的特点,提出符合每一个具体主体或具体情况的处理方案。人们认识到个别性可以弥补规范性调整的不足,因此产生了规范性调整加上个别性调整的调整方式。法律调整是一种规范性调整,是阶级社会的一种特殊的调整方式。这种调整方式把规范性调整和个别性调整紧密结合起来。社会调整的一般规律有以下几个方面:(1)每一个社会都存在一定的社会调整;(2)社会调整的发展过程,一般是由自发到自觉、由个别到一般、由浑一到分化;(3)社会调整发展过程中,社会性的比重呈增长趋势。

2、法是伴随着国家的产生而同时产生的。国家和法的产生,是同一个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两个不同的方面的表现。从原始社会的氏族习惯演变到法的发展过程,法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经济根源、政治根源和文化根源。法的产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构成法的各种因素逐步成熟起来,最终形成为法。法的产生的标志有两点:(1)国家的最终形成标志着法的形成;(2)只有当人们有了选择行为的自由,出现了授权性规范,才意味着有了权利和义务的划分,从而产生了法。

3、原始社会习惯与法的区别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原始社会的习惯与法所反映的社会关系不同;(2)原始社会的习惯与法所反映的意志不同;(3)原始社会的习惯与法所形成的方式不同;(4)原始社会的习惯与法所保证实施的力量不同。(5)原始社会的习惯与法所生效的范围不同。

第三章 法的概念

通过这一章的学习,要求明确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我们可以理解为,法律是法的形式渊源,是国家命令人们必须遵守的文件,这种文件有国家确认的判断人们行为公正不公正的标准。法的外部特征也就是法律的特征,主要是:(1)法律是一种行为规范;(2)法律是由国家指定或认可的;(3)法律是通过规定社会关系参加者的权利和义务来确认、保护和发展一定的社会关系。

2、法的社会阶级本质有以下特点:(1)法体现由统治阶级的共同利益所决定的意志。(2)法的各种规定都直接或间接地服从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3)统治阶级意志的内容是由统治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法的社会阶级本质有层次之分,根据法的社会阶级本质的特点,法的社会阶级本质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法的第一级本质,法是被奉为法律的统治阶级的意志。法的第二级本质,统治阶级确认人们某项行为是法律上的权利和义务的意志(也就是统治阶级的意志),不是随意的,而是被历史、阶级规定了的在客观上能够而且允许作的行为自由和责任的反映。法的第三级本质讲的是人们的行为自由和责任,归根到底是由一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

3、理解法的概念要注意几个基本方面:(1)法这种规范总是与一定阶级的意志、一定阶级的价值观分不开;(2)法这种规范总是与国家权力分不开;(3)法这种规范总是一定事实、一定社会关系的认可。社会经济关系的总和是社会的经济基础,也是法的经济基础。

4、在归纳法的定义之前,一定要理解科学定义的局限性和必要性。之后,我们就可以给法下一个比较全面、比较充分的定义了。“法是国家制定或认可,并有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的,反映着统治阶级(即掌握国家政权的阶级)意志的规范体系,这一意志的内容是由统治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它通过规定人们在相互关系中的权利和义务,确认、保护和发展对统治阶级有利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 第四章 法的作用、价值、利益

通过这一章的学习,要求明确以下内容:

1、首先明确法的阶级统治职能和法的社会公共职能之间的关系。法的作用侧重讲法对人们的行为或社会生活的影响。法的职能侧重于法发挥这种影响的活动方向。一般来讲,法的作用与法的职能的用法是一致的。法的作用和职能可以划分为法的规范作用和职能和法的社会作用和职能。法的社会作用和职能又能分成法的阶级统治的职能和法的社会公共职能。要正确理解法的阶级统治的职能和法的社会公共职能之间的关系。

2、法的价值是法这种客体对满足个人、群体、社会或国家需要的积极意义。一种法律制度有无价值、价值大小,取决于这种法律制度的性能,又取决于一定主体对这种法律制度的需要,还取决于该法律制度能否满足该主体的需要和满足程度。法的价值有两方面的特性:一是客观性,一是主体性。法的价值的主体性是指法或同一法律制度对不同的主体或不同时间、地点的同一主体的价值是不同的。因此法的价值又具有变异性和多维性。法的价值可以分为三种,每一种里又有若干具体的价值。

3、法与利益的一般关系体现在:(1)利益决定着法的形成和发展;(2)法对利益的形成、实现和发展有能动的反作用。

第五章 法制、法的历史类型和法系

通过这一章的学习,要求掌握以下内容:

1、法制是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地区的法律制度的简称。从内涵上看,法制不仅包括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现行法律规则,而且包括法在实际生活中的运行,法律运行的机制,一个国家的法律文化传统,占主导地位的法律意识,法学教育以及法学研究等,它是一国或地区法律上层建筑诸因素构成的系统。

2、法的历史类型是按照法赖以建立的经济基础及其体现的阶级意志对法所做的基本分类。法的历史类型的划分同社会形态的划分是一致的。历史上曾出现过奴隶制法、封建制法、资本主义法和社会主义法。前三种类型的法统称为剥削阶级类型的法。

3、法系是按照法的历史传统和法的外部特征对法进行的分类。一般认为,法系可以划分为大陆法系、英美法系和社会主义法系。大陆法系是以古代罗马法为基础和以19世纪初法国民法典为传统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各国法律的总称。英美法系是以英国法为传统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各国法律的总称。

第二编 社会主义法的基本理论

第六章 社会主义法的产生

通过这一章的学习,要求明确以下问题:

1、社会主义法的指导思想:无产阶级专政理论。

2、社会主义法的产生的一般规律:无产阶级取得政权是社会主义法得以产生的前提条件;社会主义法是在摧毁旧法体系的基础上产生的;人民群众参加了社会主义法的创建。

3、中国社会主义法的产生:民主革命时期革命根据地的法是中国社会主义法的雏形;中国社会主义法是在彻底废除旧法的基础上产生的;中国社会主义法是革命根据地的法和解放初期新民主主义法的继续和发展。

第七章 社会主义法的本质和基本原则

通过这一章的学习,要求明确以下几个内容:

1、社会主义法的阶级本质:社会主义法是上升为法律的工人阶级为领导的广大人民的共同意志;工人阶级为领导的广大人民的共同意志不是自发形成的;形成工人阶级为领导的广大人民的共同意志并把它上升为法律的重要意义;阶级性与人民性的统一是社会主义法的重大特点之一。

2、社会主义法的社会本质:社会主义法是实行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的法;社会主义法是社会主义社会关系的调整器;社会主义法执行着广泛的社会公共职能。

3、社会主义法的国家强制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自愿遵守性。首先,国家强制力的保证是社会主义法的必要标志;其次,社会主义法是广大人民群众能够自觉遵守的规范。

4、“一国两制”,指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按照这个原则来推行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完成。“一国两制”首先意味着要实现祖国统一,即以一个国家、一个中国为前提。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而香港、澳门和台湾只能是中国的组成部分;其次意味着在中国主权范围内实行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制度并存的局面,中国的主体部分实行共产党领导下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不变,港、澳、台回归祖国后,根据不同的情况,实行高度自治,原有的社会、经济制度和生活方式不变;再次意味着两种制度不是并列的,国家的主体部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并且两种制度不搞敌对,而是要在一国的前提下长期并存,互惠互利,实现共同的繁荣和发展。最后,大陆的法仍然保持社会主义的本质不变,而港、澳、台的法也保持资本主义的本质不变。因此,当代中国的法,就其本质来看,出现了“一国两法”的独特情况。“一国两制”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和实行,具有重大的理论、现实和历史意义。按照“一国两制”的构想,1990年通过了《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1993年通过了《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

5、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法的专门原则包括法治原则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

第八章 社会主义法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对这一章不做硬性的规定,希望通过你的生活、工作发现我们的法对我们起到的实实在在的作用。

通过这一章的学习,要求能够联系实际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法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社会主义法在经济领域、政治领域、文化领域科学技术、对外交往等方面的作用。

第九章 社会调整系统中的社会主义法

需要我们结合实际进行学习。通过这一章的学习,要求了解社会规范、社会调整系统的概念;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法与中国共产党的政策的关系,明确社会主义法是贯彻党和国家政策的法律武器。明确社会主义法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的相互区别和联系,明确社会主义法与习惯、社会团体规范、乡规民约、宗教规范、技术规范的区别和联系。

1、社会生活的规范性调整。社会规范的种类和社会调整系统。

2、中国共产党的政策是社会主义法的核心内容。社会主义法是贯彻党和国家政策的法律武器。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法与中国共产党的政策的关系。

3、法与道德的一般关系。社会主义法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的一致性和相互作用。社会主义法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的区别。

4、社会主义法与习惯。社会主义法与社会团体(组织)规范。社会主义法与乡(村)规民约、文明公约。法与宗教的一般关系。社会主义法与技术规范。

第十章 社会主义社会的法律调整及其机制

通过这一章的学习,要求了解以下内容:

1、法律调整是根据一定社会生活的需要,运用一系列法律手段,对社会关系施加的有结果的、规范组织作用。法律调整的对象是社会关系参加者的意志行为。按照不同的标准,法律调整的方法分为:(1)规范性调整和个别性调整(2)协调的调整和隶属的调整(3)集中的调整和非集中的调整。基本的法律调整方式有:积极义务的调整方式、允许的调整方式、禁止的调整方式。法律调整的类型有两个基本形式:一般允许型和一般禁止型。

2、法律调整机制是用来保证对社会关系实现有效法律影响的各种手段的整个系统。法律调整的过程一般分为三个阶段:(1)法律、法规开始生效阶段;(2)产生法律关系的阶段;(3)法律上的权利和义务获得实现,转化为主体享受权利、承担义务的行为阶段。

法律调整的四个基本要素分别是:法律规范、法律关系、实现权利义务的行为和法的适用,其中法的适用是机动要素。

第十一章 社会主义法制与法治

通过这一章的学习,要求掌握以下内容:

1、法制是以法为核心的一国或一地区法律上层建筑的整个系统,包括现行法以及与现行法相适应的法律意识、法律实践。法治是运用法律来管理社会和治理国家的原则。法律制度与国家并存,有国家就有法,就有一定的法律制度。但是有国家、有法律制度不一定有法治。法制和法治是两个有联系但含义不同的概念。

2、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法治的关系。(1)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前提和基础。2)社会主义法治是社会主义民主的体现和保障。

3、治理国家有两种方法,一种是依法办事,另一种是为所欲为。依法治国是上策。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要求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厉行法治是重要的、复杂的、长期的任务。

第十二章 社会主义法律意识

通过这一章的学习,要求掌握以下内容:

1、法律意识是社会意识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人们关于法和法律现象的思想、观点、知识和心理的总称。法律意识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进行不同的分类:(1)占统治阶级地位的法律意识和不占统治阶级地位的法律意识;(2)法律心理和法律思想体系;(3)个人法律意识、群体法律意识、社会法律意识。

2、培养社会主义法律意识的条件和途径主要有:(1)灌输和宣传马克思主义法律观;(2)在广大群众和干部中普及法律常识。

3、法律文化是反映一国、一个地区或民族的全部法律活动水平的概念,法律意识、法律制度、法律实践都体现一定的法律文化。它是法的制定、法的实施、法律教育和法学研究等活动中所积累的经验、智慧和知识的总和

第三编 法的创制

第十三章 法的创制

通过这一章的学习,要求掌握以下内容:

1、法的创制是国家或国家机关,依照法定程序,制定或认可、修改、废止法律规范的活动。法的创制是国家的专有活动。法的创制是国家或国家机关依照法定程序进行的活动。法的创制是国家或国家机关制定、修改、废止法律规范的活动。法的创制是法的形成的结尾阶段。法的创制的基本形式可以分为法律规范的制定和法律规范的认可两大类。此外,在某些国家中全民公决也是法的创制的一种形式。

2、法的制定过程一般分为两个阶段:准备阶段和确立阶段。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制定法律的程序一般可以分为:法律案的提出、法律案的审议、法律案的通过、法律的公布四个步骤。

3、中国社会主义法的创制的基本原则有: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稳定性、连续性与适时废、改、立相结合;科学的创见性;专门机关工作与群众路线相结合。

第十四章 法律规范

通过这一章的学习,要求掌握以下内容:

1、法律规范是指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反映统治阶级意志,并有国家强制力保证实现的一种行为规则。法律规范是一种特殊的社会规范。法律规范是法的基本构成因素。法律规范是一般的、抽象的行为规则。法律规范的基本特征有:(1)国家意志性;(2)规范性;(3)同一性;(4)逻辑性。

2、法律规范的逻辑结构包括三个因素,即假定、处理和制裁。假定,就是法律规范中关于该规范适用的条件部分。它指明该法律规范在什么条件下可以适用。处理,就是行为规则本身,即法律规范中指明人们可以做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的部分。这部分具体规定了人们的权利和义务。制裁,就是法律规范中关于违反该规范时应承担什么样的法律后果的部分。法律规范在逻辑上遵循着“如果—则—否则”的公式。在现实中的法律规范往往只有两个因素,第一个因素是假定,第二个因素是处理或制裁,这两个因素按“如果—则”的公式安排。这种法律规范被称做命令性规范,以区别于逻辑性规范。

3、法律规范的种类:(1)按照法的职能和专门化进行的分类,分为调整性规范、保护性规范、专门性规范。(2)按照法律调整方式不同进行的分类,分为授权性规范、禁止性规范、积极义务性规范。(3)按照同个别调整的不同联系进行的分类,分为绝对确定性规范、相对确定性规范。(4)按照是否允许依法自主调整进行的分类,分为任意性规范、强行性规范。

第十五章 法的体系

通过这一章的学习,要求掌握的内容有:

1、法的体系是指一国或一地区现行法律规范按照不同的法律部门组成的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法的体系与法学体系、立法体系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法学体系是指法学研究的范围和分科,法学的各个分支学科构成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法的体系是法学体系形成、建立的前提和基础。立法体系是指一国各种规范性法律文件所构成的整体。法的体系和立法体系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2、法的部门是指对一国现行法律规范按照其所调整的社会关系的不同,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调整方法的不同所做的分类。法的部门通常由若干具体法律制度及相应的法律规范组成。我国法学界一般认为,划分法的部门的主要标准是法律的调整对象,其次是法律调整的方法。

3、我国社会主义法的体系包括主导的法律部门宪法和基本法律部门,如行政法、民法、刑法、经济法、婚姻法、劳动法、诉讼法。

第十六章 法的渊源

通过这一章的学习,要求掌握的内容有:

1、法的渊源有不同的含义,法学中的“法的渊源”又指“形式渊源”,是法的法律效力的来源,即一个行为规则通过什么方式产生、具有何种外部形式才被认为是法律规范,具有法律规范的效力,并成为国家机关审理案件或处理问题的规范性依据。历史上存在过的形式渊源有:习惯法、判例法、君主饬令、规范性法律文件、国际条约、法律学说等。

2、中国社会主义法的渊源有:宪法、法律、国家最高行政机关的行政法规和其他规范性法律文件、地方国家机关的地方性法规和其他规范性法律文件、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特别行政区的法、国际条约。

3、规范性法律文件的系统化主要有三种方法:即法规清理、法规汇编、法典编纂。

第四编 法的实现

第十七章 法的实现

通过这一章的学习,要求掌握以下内容:、1、法的实现是指法律规范在人们的行为中的具体落实,即权利被享用,义务被履行,禁令被遵守。法的实现的基本形式有:(1)通过具体法律关系的法的实现和不通过具体法律关系的法的实现;(2)法的遵守和法的适用。

2、法的适用是指国家专门机关和国家授权的社会组织,按照法律的规定运用国家权利调整和保护具体的社会关系的活动。法的适用是法的实现的重要形式之一。法的适用的主体是国家专门机关和由国家授权的社会组织。法的适用是国家机关在其职权范围内依法行使国家权力的专门活动。法的适用是严格依照法定程序进行的活动。法的适用必须有表明法的适用的结果的法律文件。法的适用结果可以产生、变更或消灭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或对一定主体实行法律制裁。法的适用的种类有:(1)执行调整职能的法的适用和执行保护职能的法的适用;(2)权力机关适用法的活动、司法机关适用法的活动、行政机关适用法的活动、国家授权的社会组织适用法的活动。

3、我国审判机关适用法的基本要求是正确、合法、及时、合理、公正。我国审判机关适用法的基本原则:(1)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原则;(2)公民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原则;(3)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的原则;(4)实事求是,有错必究的原则。

4、行政执法中法的适用的基本原则:(1)依法行政原则;(2)行政合理性原则。

5、仲裁是指双方当事人自愿达成书面协议,将他们之间的争议交给双方所同意的第三者进行裁决的制度。仲裁机构一般是民间组织;仲裁是当事人选择处理争议的方式,可以选择仲裁机构,可以选择仲裁员组成仲裁庭。对于一方提出仲裁的,仲裁机构不予受理,对于双方达成仲裁协议,一方又向法院起诉的,法院不予受理;仲裁庭审理案件不公开进行;仲裁实行一裁终局制度。此外,国际仲裁还具有境外可执行性。

6、调解,是指中立的第三者在当事人之间进行调停疏导,促使当事人互相谅解,平等协商,自愿达成协议,消除纷争的活动和方式。

第十八章 法律规范的效力、法律解释

通过这一章的学习,要求掌握的内容有:

1、法律规范的效力,是指法律规范的生效范围,即法律规范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对什么人具有法律上的约束力。法律规范的效力包括时间效力、空间效力和对人效力。

2、法律规范的时间效力,是指法律规范在什么时间开始生效,在什么时间终止生效以及对

3、法律规范对人的效力,是指法律规范适用于哪些人。关于对人的效力,历史上各国法律规定大致有四种:(1)属地主义原则;(2)属人主义原则;(3)保护主义原则;(4)以属地主义为基础,以属人主义、保护主义为补充的折衷主义原则。我国法律规范对人的效力采取折衷主义原则。

4、法律解释,是指有关国家机关、组织或者公民个人,对法律、法规或法律条文的内容、含义所作的理解和说明。

法律解释一般分为正式解释和非正式解释。正式解释,又称为法定解释、有权解释或官方解释,是指由特定的国家机关依照法定的权限,对有关的法律进行的解释。正式解释根据解释的国家机关的不同,分为立法解释、司法解释和行政解释。非正式解释,又称为无权解释或非官方解释,是指未经授权的国家机关、社会组织或公民个人对法律规范所作的没有法律效力的解释。非正式解释又分为任意解释和学理解释。

法律解释的方式,通常有语法解释、逻辑解释、系统解释和历史解释。

按照法律解释是严格按照法律条文的字面含义还是比条文的字面含义有所扩大或缩小,分为字面解释、扩充解释和限制解释。

第十九章 法律关系

通过这一章的学习,要求掌握的内容有:

1、法律关系是根据法律规范产生的,以主体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的形式表现出来的特殊的社会关系。法律关系由三个要素组成,即法律关系的主体、法律关系的内容和法律关系的客体。

法律关系具有以下特征:(1)法律关系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其特殊性表现在:法律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法律关系是人们有意识、有目的建立的一种社会关系;法律关系是国家意志和法律关系参加者的意志的统一体。(2)法律关系是根据法律规范建立的社会关系。(3)法律关系是主体之间以法律上的权利、义务为纽带而形成的社会关系。

2、法律关系除了按照其产生所依据的法律规范分为刑事法律关系、民事法律关系、行政法律关系以外,还可以按照其他标准进行分类。

按照法律关系主体具体化程度的不同可以分为一般法律关系和具体法律关系。

具体法律关系根据其主体是单方具体还是双方具体化可以划分为绝对法律关系和相对法律关系。

按照法律关系依法的职能的类别分为调整性法律关系和保护性法律关系。

按照主体之间的相互地位分为平权型法律关系和隶属型法律关系。

3、法律关系主体,是指法律关系的参加者,即法律关系中权利的享有者和义务的承担者。其中享有权利的一方称为权利人,承担义务的一方称为义务人。

(1)公民和组织要能够成为法律关系的主体,实际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就必须具有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

权利能力是法律关系主体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能力或资格。行为能力是指权利主体能够以自己的行为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能力。责任能力是指行为人因违法而承担法律责任的能力。

(2)在我国,法律关系主体主要有以下几种:公民、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其他社会组织、国家。

4、法律关系内容就是法律关系主体相互之间在法律上的一种权利和义务关系。(1)法律上的权利是指法律所允许的权利人为了满足自己的利益而采取的、由其他人的法律义务所保证的行为。法律权利具有以下特点:它以法律的规定为前提;它是以权利人的需要和利益为目的;它是和义务密切联系的;它授予权力人一定范围内的行为自由。

(2)法律上的义务是指法律规定的,义务人按照权利人的要求,为满足权利人的利益,必须作出的行为。它具有以下特点:它是法律规范所规定的,具有法律上的必要性;它是满足权利人的需要和利益的法律手段;它界定了义务人履行义务的范围。

(3)权利和义务是法律关系内容不可分离的两个方面,它们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具有统一性。这种统一性表现为:在法律关系中,权利和义务是互相依存的;在法律关系中,权利和义务是相互联系的;在法律关系中,权利和义务都有严格的法律界限。

5、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指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对象。法律关系客体具有以下特点:它必须具有一定的价值;它是法律规范所规定的;它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变化的。

法律关系客体大致分为以下几种:国家、社会和个人的基本经济、政治和精神文化财富;物质财富;智力成果;人身利益;行为结果。

6、法律事实是法律规范所规定的,能够引起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现象。法律事实基本上分为事件和行为两大类。

事件,又称法律事件,指法律不把一定后果的产生与当事人的意志相联系的客观事实或现象。事件又分为自然事件和人为事件。

行为,指以当事人意志为转移,能够引起法律后果的行为。行为分为合法行为和不合法行为。

第二十章 合法行为、违法行为、法律责任和法律制裁

通过这一章的学习,要求掌握的内容有:

1、合法行为是符合法律规范或法律原则要求的,对社会有益至少无害的,从而为法律所保护的行为。

2、违法行为是个人或单位实施的具有社会危害性、有过错的不合法行为。违法行为具有社会危害性、具有违法性。违法的构成要件有:违法的客体、违法的客观方面、违法的主体、违法的主观方面。违法的种类有:刑事违法、民事违法、行政违法、违宪行为。

3、狭义的法律责任是指违法者对自己实施的违法行为必须承担的责任。法律责任的种类划分为:(1)刑事责任、民事责任、行政责任、违宪责任;(2)过错主任、无过错责任;(3)财产责任、非财产责任。法律制裁的种类有: 刑事制裁、民事制裁、行政制裁、违宪制裁。

第二十一章 法律监督

通过这一章的学习,要求掌握以下内容:

1、法律监督有狭义和广义两种含义。狭义上的法律监督是指有关国家机关依照法定权限和法定程序,对法的创制和法的实施的合法性所进行的监察和督促。广义上的法律监督是指一切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对各种法律活动的合法性所进行的监察和督促。

法律监督包括主体、客体和内容三要素。

(1)法律监督的主体,包括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

(2)法律监督的客体是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的各种法律活动,包括国家机关行使职权的活动,也包括社会组织和公民执法、守法的活动。

(3)法律监督的内容,包括各种法律活动,监督他们是否合法。

2、法律监督按不同的标准进行不同的分类:

(1)根据法律监督的主体,分为国家监督和社会监督。

(2)根据法律监督的来源,分为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

(3)根据法律监督阶段的不同,分为事前监督、日常监督和事后监督。

3、国家权利机关的监督,是指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对法的创制和实施所进行的监督。国家权利机关的监督主要是对法的创制活动的监督、对执法活动的监督和对司法活动的监督。

4、国家行政机关的监督,就是指上级行政机关对下级行政机关以及行政机关相互之间就行政行为的合法性所进行的监督。在我国目前国家行政机关的监督主要有一般监督、监察监督和审计监督。

5、审判监督,是指由人民法院实施的法律监督。审判监督包括人民法院系统内的监督、人民法院对监察机关的监督、人民法院对行政机关的监督。

6、检察监督,是指由人民检察院实施的法律监督。包括法纪监督、侦查监督、审判基督和监所监督。

7、社会监督,是指各政党、各社会组织和人民群众对各种法律活动的合法性所实施的监督。在我国,社会监督有以下几种形式:中国共产党的监督、人民政协的监督、各民主党派的监督、社会团体的监督、新闻舆论的监督和人民群众的监督。

考试题型有:填空题、选择题(单项选择和多项选择)、名词解释、问答题。以上所讲的知识点都是考试所要涉及到的一些内容。关于名词解释和问答题这些比较大的点希望大家看教材的目录。教材的目录很明确的标出定义、规范、体系、渊源等等需要大家掌握的名词和概念。

问: 如何理解“一国两制”与社会主义法的本质之间的关系?

1、“一国两制”构想的主要内容:

“一国两制”是指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按照这个原则来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完成。

2、“一国两制”与当代中国法的本质。

“一国两制”意味着要实现祖国统一,即一个国家,一个中国为前提。“一国两制”条件下出现的一个国家两种法律制度的情况,不同于历史上存在过的一个国家两种法律制度的情况。“一国两制”与解放前中国存在的两种不同本质的法律是不同的。当代中国法主体的社会主义本质,不改变特别行政区的资本主义法的本质;特别行政区的资本主义法的本质,也不会改变中国法主体部分的社会主义本质。

3、“一国两制”与当代中国的法制建设

“一国两制”的构想,不仅涉及到当代中国法的本质问题,它必然还要影响到当代中国的法律体系,法的渊源,立法制度和法律解释制度等一系列问题,必然要影响到整个中国的法制建设,因此深入探讨“一国两制”下的中国当代法律,法制建设问题,是当代中国法学包括马克思主义法理学应当研究的一个崭新的课题。

吴丽娟:回答的角度不错。

问: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原则。

1、有法可依是实行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要求之一

2、有法必依是普遍的守法原则,是实行社会主义法治的中心环节也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要求之一

3、执法必严是指执法机关和执法人员执行法律时必须做到一丝不苟,依法办事,处理公务,办理案件都要有法律上的依据,并且符合法律规定的程序。

4、违法必究指凡是违法行为都要受到法律的追究和制裁,不允许任何人或组织享有凌驾于法律之上的特权,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

吴丽娟:回答的四个方面是正确的。

问:四 法律调整的过程一般分成几个阶段?

1、法律、法规开始生效阶段,经过法的创建,法律、法规被通过并付诸实施进入法律调整过程。所以这个阶段是法律调整的初始阶段,其特点是确立了法律调整的规范性根据,把一定的社会关系纳入了法律调整的领域。

2、产生法律关系的阶段,当出现一定法律事实,根据法律的规定,使一定主体之间产生,变更或消灭法律上的权利、义务关系,使法律规范转化为现实的关系的阶段。

3、法律上的权利和义务获得实现,转化为主体享受权利,承担义务的行为的阶段,其特点是把包含在法律规范中的要求,转化为主体社会关系参加者之间的具体行为尺度,又转化为社会关系参加者的实际行为。法在生活中获得了实现,法律调整到此结束。在法律调整的过程当中,并非所有的法律规范,在所有情况下都能自发地获得实现,往往会出现障碍,这些障碍的排除需要再次运用国家权力,并把一般的规定结合具体情况具体化,因此,法律调整过程还需要一个机动性的第四阶段,这个阶段有时不需要,有时在法律关系产生之前,有时产生在法律关系产生之后,这个阶段的使命在于保证法定权利、义务的实现,运用法律制裁,这就是法的适用,其特点是有管辖权的机关,发布产生法律效力的个别性文件。

吴丽娟:这个问题回答的比较好。

问:一 社会主义法是如何产生的?

1、民主革命时期根据地的法是中国社会主义法的雏形。

中国革命道路的特点决定了新的政权和法制的特点。中国革命是通过工农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逐步扩大工农革命政权,最终夺取全国政权的。与此相适应,中国社会主义法制也是从革命根据地的法制发展起来的。

2、中国社会主义是在彻底废除旧法的基础上产生的。

中国社会主义法是在革命根据地的法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这就使共产党领导的新中国有条件在建国的开始就宣布彻底地无保留地废除国民党反动政府的旧法。

3、中国社会主义法是革命根据地的法和解放初期新民主主义法的继续和发展。

从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有步骤地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在这一过渡时期,根据地的法经过改造,发展为全国性的法,并由新民主主义法转变为社会主义法。过渡时期的新民主主义法制为社会主义的创建进一步积累了经验。

吴丽娟:这个问题粗线条法回答即可

1、社会主义法的指导思想:无产阶级专政理论。

2、社会主义法的产生的一般规律:无产阶级取得政权是社会主义法得以产生的前提条件;社会主义法是在摧毁旧法体系的基础上产生的;人民群众参加了社会主义法的创建。

3、中国社会主义法的产生:民主革命时期革命根据地的法是中国社会主义法的雏形;中国社会主义法是在彻底废除旧法的基础上产生的;中国社会主义法是革命根据地的法和解放初期新民主主义法的继续和发展。

问:中国社会主义是在彻底废除旧法的基础上产生的。中国社会主义法是在革命根据地的法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这就使共产党领导的新中国有条件在建国的开始就宣布彻底地无保留地废除国民党反动政府的旧法。

吴丽娟:回答的不是非常全面。

问:社会主义法是如何产生的?一 民主革命时期根据地的法是中国社会主义法的雏形。中国革命道路的特点决定了新的政权和法制的特点。中国革命是通过工农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逐步扩大工农革命政权,最终夺取全国政权的。与此相适应,中国社会主义法制也是从革命根据地的法制发展起来的。

吴丽娟:回答得不是很全面。

问: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原则。一 有法可依是实行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要求之一;二 有法必依是普遍的守法原则,是实行社会主义法治的中心环节也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要求之一;三 执法必严是指执法机关和执法人员执行法律时必须做到一丝不苟,依法办事,处理公务,办理案件都要有法律上的依据,并且符合法律规定的程序。四 违法必究指凡是违法行为都要受到法律的追究和制裁,不允许任何人或组织享有凌驾于法律之上的特权,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

吴丽娟:这四个方面是正确的。

问:法律调整的过程一般分成几个阶段?一 法律、法规开始生效阶段,经过法的创建,法律、法规被通过并付诸实施进入法律调整过程。所以这个阶段是法律调整的初始阶段,其特点是确立了法律调整的规范性根据,把一定的社会关系纳入了法律调整的领域。二 产生法律关系的阶段,当出现一定法律事实,根据法律的规定,使一定主体之间产生,变更或消灭法律上的权利、义务关系,使法律规范转化为现实的关系的阶段。三 法律上的权利和义务获得实现,转化为主体享受权利,承担义务的行为的阶段,其特点是把包含在法律规范中的要求,转化为主体社会关系参加者之间的具体行为尺度,又转化为社会关系参加者的实际行为。法在生活中获得了实现,法律调整到此结束。在法律调整的过程当中,并非所有的法律规范,在所有情况下都能自发地获得实现,往往会出现障碍,这些障碍的排除需要再次运用国家权力,并把一般的规定结合具体情况具体化,因此,法律调整过程还需要一个机动性的第四阶段,这个阶段有时不需要,有时在法律关系产生之前,有时产生在法律关系产生之后,这个阶段的使命在于保证法定权利、义务的实现,运用法律制裁,这就是法的适用,其特点是有管辖权的机关,发布产生法律效力的个别性文件。

吴丽娟:回答的比较好!

吴丽娟:关于法理学期末的重点内容希望大家有机会看一下这次的视频活动的内容。我相信能够给大家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如果有问题请随时与我联系(可以通过电话、电子邮件、BBS讨论版),这次的教学活动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第二篇:法理学模拟试题(6)

法理学模拟试题(6)

一、填空题:10分,每题01分

1、法律价值是指作为法所固有的、满足主体__________的价值。

2、社会主义法原则依涉及的是全局、整体问题,还是局部问题,可以分为社会主义法的____和社会主义法的____。

3、社会主义法确认和保护以____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并体现____、兼顾公平的原则。

4、允许和禁止的不同结合,形成法律调整的两个基本类型,即____和____。

5、社会主义法律意识的核心是___________。

6、法的创制是国家或国家机关依照____________进行的活动。

7、调整性法律规范的结构是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8、法律一般只适用于生效后发生的事情和行为,而不适用于生效前的事件和行为,这是法律的原则。

9、按照解释的尺度不同,法律解释可分

为、和。

10、具体法律关系根据其主体是单方具体化还是双方具体化可以分为法律关系和法律关系。

二、单选题:10分,每题01分

11、马克思主义法学产生于()。

A18世纪90年代B18世纪末19世纪初

C19世纪初D19世纪40年代

12、社会主义法产生的根本前提是()。

A实现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B消灭私有制

C消灭剥削阶级D无产阶级阶级取得政权

13、既是违反社会主义道德,又是违法的行为有()。

A撒泼骂街B结伙打架C铺张浪费D经常撒谎

14、法律调整是初始阶段是()。

A法律开始生效阶段B产生法律关系的阶段

C法律上的权利和义务获得实现D法的适用的机动性阶段

15、要求人们承担不为一定行为的义务的调整方法,被称为()的调整方式。A积极义务B允许C禁止D可以

16、国家创制法的两种方式为()。

A制定新法和沿用旧法B制定国内法和参加国际条约C制定和认可D制定和结婚

17、一国或一地区现行法律规范按不同的法律部门组成的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称为()。

A法的体系B立法体系C法的历史类型D法系

18、对一定法律原则的产生和发展,发生过重大影响的理论学说是()。A法的理论渊源B法的历史渊源C法的物质渊源D法的政治渊源

19、法律关系参加者能以自己的行为享有权利并承担义务的资格,在法律上称为()。

A法律关系内容B法律事实C权利能力D行为能力

20、在我国,法律监督的专门机关是()。

A国家审判机关B国家监察机关C国家检察机关D国家公安机关

三、多选题:10分,每题01分

21、邓小平民主、法治思想的核心是()。

A发展稳定B党的领导C人民民主D依法治国

22、法本身的职能又分为()。

A法的社会公共职能B法的调整性职能C法的保护性职能D法的专门职能

23、法与利益的关系正确的是()。

A利益是法的创制的初始点B利益是法的实现的动力和归宿

C法确认、协调、实现利益D法的实现就是法所保护的利益的实现

24、任意性规范是指()。

A允许双方当事人有自己的意思表示,就一定问题达成协议

B允许双方当事人在达不成协议时,适用规范所规定行为方案

C必须和个别行命令结合起来发挥作用

D在没有个别意思表示的情况下起作用

25、法的体系的基本因素是()。

A法律条文B规范性法律文件C法律规范D法的部门

26、法的渊源一词具有不同的含义,可分为()。

A法的物质渊源B法的政策渊源C法的历史渊源D法的理论渊源

27、必须制作调解书的调解有()。

A行政机关在行政执法活动中的调解

B仲裁机构在仲裁过程中的调解

C人民法院在审理民事案件和部分刑事自诉案件中的调解

D人民调解委员会的调解

28、在法律没有特殊规定的条件下,仲裁机关在下列哪些情况下,应当执行仲裁()。

A双方当事人共同提出仲裁B只有一方当事人提出仲裁

C法院判决后,双方当事人提出仲裁D在仲裁过程中,一方当事人提出起诉

29、法律规范的效力包括()。

A对事效力B时间效力C空间效力D对人效力

30、法律责任可以进行不同分类,但总体上包括()

A行政责任B刑事责任C民事责任D违宪责任

四、论述题:12分,每题12分

31、原始社会调整的特点。

参考答案:

原始社会调整的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原始社会行为规范的主要表现是习惯。习惯是人们在长期的共同生产和生活中逐步形成并把它固定下来的,传统、集体感和恐惧感是维护其有效的重要力量。

(2)原始社会的调整是出于社会条件的自发要求。在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原始原始时期,调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社会规范,是人们在长期生产和生活过程中形成的习惯以及与此相关的道德、宗教等行为规范。这些习惯和行为规范是当时社会发展的自发要求,是人们为了生存,必须通力协作共同向自然界作斗争的结果。

(3)原始社会的调整形式往往混为一体。在原始社会时期,道德、习惯、禁忌、祭祀、礼义等行为规范在形式上基本没有严格的区分。

(4)原始社会的调整具有残酷性和强制性。原始社会调整的残酷性是为了适应严酷的自然条件以求得生存和繁衍,为了集体的共同的利益,而对某些破坏集体生存条件的行为采取严厉的惩治措施。

五、简答题:24分,每题08分

32、法律调整对象的特点。

法律调整对象的特点。

(1)自然科学研究的对象,可以被法律确认为一定的法律事实,但自然过程不能是法律调整的对象;

(2)法律调整的是通过人的意识和意志发生的,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

(3)法律调整的是具体的社会关系;

(4)法律调整的是客观上要求法律调整的关系;

(5)法律只调整统治阶级认为重要的社会关系,并且是不运用国家权力就不能保证的那种社会关系。

33、全面理解法的创制,需要注意哪几个方面的问题。

全面理解法的创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法的创制是国家的专有活动。

(2)法的创制是国家或国家机关依照法定程序进行的活动。

(3)法的创制是国家或国家机关制定、修改、废止法律规范的活动。

(4)法的创制是法的形成的结尾阶段。

34、法律关系的种类。

法律关系按照不同的划分标准,有不同的种类:

(1)按照法律规范主体具体化程度的不同可分为一般法律关系和具体法律关系。

(2)具体法律关系根据其主体是单方具体化还是双方具体化可以划分为绝对法律关系和相对法律关系。

(3)法律关系依据法的职能的类别可以分为调整性法律关系和保护性法律规范。

(4)法律关系按照主体之间的相互地位可以划分为平权型法律关系和隶属型法律关系。

六、综合题:14分,每题14分

35、如何建立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法学。

参考答案:

(1)我们必须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2)必须认真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针,根据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基本原理,结

合国内外的新形势,新问题,特别是针对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情况下出现的新课题,去研究法学基础原理。

(3)要研究古今中外的法律文化传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法学。

(4)在法学研究领域要坚持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在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前提下,形成一个百家争鸣的局面。

七、名词解释:20分,每题04分

36、法的规范作用,又称法本身的作用,是指法通过对人们思想的影响,实现对人们行为的评价、指引、预测,实现对合法行为的保护的对非法行为的谴责、制裁、警戒和预防的作用。

37、法律移植是一个国家法律制度的部分甚至大部分都是从另一个国家法律制度或许多“法律集团”中输入的一种现象。

38、习惯:指一定事实关系的多次反复,成为人们行为的习性而形成的社会规范。

39、律技术规范:指以国家的名义要求人们必须遵守的、具有了法律意义的技术规范。

40、法律秩序是依法建立的秩序。它是以有较完善的法律制度和实行法治为前提。

第三篇:法理学教学设计方案

《法理学》教学设计方案

一、课程简介

法理学课程是广播电视大学法学专业专科必修课,一学期开设。

法理学是法学专业的基础课程。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学员系统地讲授法学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使学员了解和掌握有关的基本概念和知识,初步树立马克思主义的法律观,为学员学习法律专业其他课程奠定基础。法理学课程力求全面、正确地贯彻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和“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紧密联系实际,反映国内外法理学研究的最新成果。

法理学课程按照电大法学专业(专科)教学计划安排为一学期,课内学时90,5学分。本门课程的教学以文字教材为基础,音像教材为基干,采用文字教材与音像教材相结合,直接辅导和自学相结合的多媒体教学方式。文字教材为《法理学》,孙国华主编,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出版。辅助文字教材为 《法理学自测与解析》,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出版。音像教材为录象课,共9讲。其中2讲为期末复习,其余7讲为重点、难点解析。

二、教学说明

(一)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法理学,了解和掌握有关的基本概念和知识,初步树立马克思主义的法律观,为学习法律专业其他课程奠定基础,运用所学到的基础理论知识分析、理解实践问题。

(二)教学要求

严格按照教学大纲和教学设计方案的要求,对教材中的内容分别达到掌握、明确和了解的程度。掌握法学最基本的概念、术语,掌握法的创制与法的实施中的重要理论问题;明确法的起源与社会主义法产生有关的知识;了解作为法学学科基础的一些理论知识。

(三)课内学时与面授学时安排的建议比例 章节 教学内容 课内学时 面授学时(最多)第一章 法学和法理学

法学的对象、性质和职能;法学的产生和发展;法学的体系与法理学;学习和研究法理学的意义和方法

第二章 法的起源

法的起源;原始社会的社会调整;法的产生过程;原始社会的习惯不同于法的主要特征

第三章 法的概念

法的术语和外部特征;法的概念的几个基本方面;法的定义 第四章 法的作用和价值

法的作用和职能;法的价值

第五章 法制、法的历史类型和法系 法制、法的历史类型和法系的概念;法的历史类型的变更;前资本主义和资本主义法律制度

第六章 社会主义法的产生

无产阶级专政理论是建立社会主义法的指导思想;社会主义法的产生的一般规律;中国社会主义法的产生

第七章 社会主义法的本质和基本原则

社会主义法的阶级本质;社会主义法的社会本质;社会主义法的国家强制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自愿遵守性;社会主义与“一国两制”;社会主义法的基本原则

第八章 社会主义法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社会主义法与经济;社会主义法与政治;社会主义法与与精神文明;社会主义法与科学技术;社会主义法与对外关系、对外交往

第九章 社会调整系统中的社会主义法

社会生活的规范性调整和社会调整系统;中国共产党的政策与社会主义法;社会主义法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社会主义与其他社会规范、技术规范 第十章 社会主义社会的法律调整及其机制

法律调整的概念和对象;法律调整的方式、方法、类型;法律调整的机制

第十一章 社会主义法制与法治

法制、法治的概念;民主与法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行并坚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是党和国家坚定不移的方针 第十二章 社会主义法律意识

社会主义法律意识概述;社会主义法律意识的培养;法律文化 第十三章 法的创制 法的创制的概念及其基本形式;法的制定过程和程序;中国社会主义法的创制的基本原则;立法技术

第十四章 法律规范

法律规范的概念和基本特征;法律规范的结构;法律规范的种类 第十五章 法的体系

法的体系的概念;法的部门的划分;我国社会主义法律部门简介

第十六章 法的渊源

法的渊源的概念和种类;中国社会主义法的渊源;规范性法律文件的系统化

第十七章 法的实现

法的实现的概念及其基本形式;法的适用 第十八章 法律规范的效力、法律解释 法律规范的效力;法律解释

第十九章 法律关系

法律关系的概念和特征;法律关系的种类;法律关系的主体;法律关系的内容;法律关系的客体;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

第二十章 合法行为、违法行为、法律责任和法律制裁

合法行为和违法行为;法律责任和法律制裁;违法犯罪的预防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第二十一章 法律监督

法律监督的概念和分类;国家权利机关的监督;国家行政机关的监督;审判监督和检察监督;社会监督

三、学习支持服务

1、本课程使用的文字教材《法理学》,孙国华主编,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出版。文字辅助教材《法理学学习指导》,朱叶等编,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出版。复习参考有《法理学自测与解析》,中央电大出版社出版。

2、电视录象课共9讲。其中2讲为期末复习,其余7讲为重点、难点解析。中央广播电视大学音像出版社录制发行。

3、面授辅导,由各试点电大组织,聘请法学专业教师,根据电大“开放教育”的总体原则和《法理学》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方案进行面授辅导。面授时要适当地运用各种教学媒体。

4、平时作业,布置四次作业(作业册)。电大的教师要对每位学生的平时作业作全批全改,对每一次作业写出批改分析意见;最后结合所有学生的所有作业的情况,写出一个总体批改意见。

5、网上辅导,每学期在网上提供辅导文章,包括重点辅导、难点解答、自测题、参考资料等。

6、网上讨论,包括实时的和非实时的网上讨论两种形式。实时的网上讨论由主讲、中央电大或者地方电大主持教师在计划的时间与学生在网上就教学内容进行讨论。电大的主持教师要根据中央电大安排的时间表组织学员参加实时的网上讨论。非实时的网上讨论要求主持教师就学员提出的问题随时进行回答。(注:每学期网上实时讨论的时间安排可以查询电大再线网站首页教学安排的“网上直播”)

7、网上视频直播,通过网络进行实时直播,可以采取讲授、答疑、讨论等方式。电大的主持教师要根据中央电大安排的时间表组织学员参加直播。(注:每学期网上视频直播的时间安排可以查询电大再线首页教学安排的“网上直播”)

8、电子信箱,中央电大的主持教师随时收看电子信箱,定期对有针对性的教学问题作出回答。中央电大文法部电子信箱:wfb@crtvu.edu.cn

9、除以上支持服务外,中央电大还陆续推出IP课程和直播课堂。

10、法理学的期末考试采取闭卷方式。试题类型包括填空题、选择题、名词解释、简答题与论述题,分别占卷面总成绩的15%左右、25%左右、20%左右、25%左右和15%左右。每种类型的考试题有难、中、易的差别。考试范围根据本课程的教学大纲而定。法理学的期末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四、教学内容

绪 论

第一章 法学和法理学

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这一章的学习,要求明确法学的概念、对象、性质和职能,掌握马克思主义法学的产生是法学史上的革命转变。了解法理学在法学体系中的地位。了解法学的分类,了解法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了解研究法理学的意义和方法。

第一节 法学的研究对象、性质和职能

本节需要掌握以下内容:

一、法学的对象

二、法学的性质和职能

第二节 法学的产生和发展

本节需要掌握以下内容:

一、法学的产生和发展

二、马克思主义法学与剥削阶级法学的区别和联系

三、建立、发展有中国特色的马克贾饕宸ㄑ?/SPAN>

四、邓小平的民主、法治思想,是我们学习法理学应着重掌握的内容

第三节 法学的体系与法理学

本节需要掌握以下内容:

一、法学体系

本节需要了解以下内容:

一、法理学的概念、研究对象及其在法学体系中的地位 第四节 法学、法理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

本节需要了解以下内容:

一、法学、法理学与哲学的关系

二、法学、法理学与政治经济学的关系

三、法学、法理学与政治学的关系更为紧密 第五节 学习和研究法理学的意义和方法

本节需要了解以下内容:

一、研究法学、法理学应有的基本态度

二、研究法学、法理学的方法 第一编 法的一般原理

第二章 法的起源

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这一章的学习,要求掌握社会调整的概念和社会调整的分类;明确法与阶级社会以前社会规范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明确制约法的产生的社会经济根源、社会组织根源和社会文化根源;了解原始社会习惯与法的区别。

第一节 社会调整概述

本节需要掌握以下内容:

一、社会调整的概念

二、社会调整的分类

三、社会调整的一般规律性 第二节 原始社会的社会调整

本节需要了解以下内容:

一、原始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社会组织

二、原始社会调整的特点

三、原始社会解体的原因和过程

四、原始社会习惯与法的区别 第三节 法的产生过程

本节需要了解以下内容:

一、法的产生的社会经济根源

二、法的产生的社会政治根源

三、法的产生的社会文化根源

四、法的产生的标志

第四节 原始社会的习惯不同于法的主要特征

本节需要掌握原始社会的习惯不同于法的五个主要特征。

第三章 法的概念

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这一章的学习,掌握与法的概念有关的问题;掌握法制、法的历史类型和法系的概念;要求明确法的内容和社会阶级本质;明确法的作用和价值;了解法的术语和外部特征;了解法的定义。

第一节 法的术语和外部特征

本节需要了解以下内容:

一、法的语源和词意

本节需要掌握以下内容:

一、法的外部特征

第二节 法的内容和社会阶级本质

本节需要明确以下内容:

一、法的内容

二、法的社会阶级本质

本节需要掌握以下内容:

一、法的本质的不同层次

第三节 法的概念的几个基本方面

本节需要明确以下内容:

一、法这种规范总是与一定阶级的意志、一定阶级的价值观分不开

二、法这种规范总是与国家权力紧密联系的

三、法这种规范总是通过规定人们的权利、义务来确认、保护和发展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的这一点说明,法总是与一定的社会关系相联系的。法总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第四节 法的定义

本节需要了解以下内容:

一、科学定义的局限和必要性

本节需要掌握以下内容:

一、法的定义

第四章 法的作用和价值

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这一章的学习,要求掌握法的阶级统治职能和社会公共职能的关系;掌握法与利益的一般关系,以及法的创制中的利益问题和法的实现中的利益问题。了解法的作用和法的职能的概念;法的价值的概念;了解法的工具性价值和法本身的价值;了解法与自由、秩序、正义、效益的关系。

第一节 法的作用和职能

本节需要了解以下内容:

一、法的作用和法的职能的概念

二、法的作用和职能的分类

三、法本身的作用和职能

四、法的社会政治作用和社会政治职能

第二节 法的价值

本节需要了解以下内容:

一、法的价值的概念、特性与范围

二、法与自由、秩序、正义、效益的关系

本节需要掌握以下内容:

一、法与利益的一般关系

第五章 法制、法的历史类型和法系

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这一章的学习,要求掌握法制、法的历史类型和法系的概念;明确法的历史类型的变更的社会原因以及法律原因;认识奴隶制法、封建制法的本质和特点;正确理解和认识资本主义法律制度,尤其是当代资本主义法律制度的本质和特点。

第一节 法制、法的历史类型和法系的概念

本节需要掌握以下内容:

一、法制的概念

二、法的历史类型的概念

三、法系的概念

第二节 法的历史类型的变更

本节需要了解以下内容:

一、法的历史类型的变更的原因

二、法的历史类型的变更的法律原因

三、不同历史类型的法存在着历史联系性

四、法律移植

第三节 前资本主义和资本主义法律制度

本节需要了解以下内容:

一、前资本主义法律制度(奴隶制、封建制法律制度)

二、自由资本主义法律制度

三、当代资本主义法律制度 第二编 社会主义法的基本理论

第六章 社会主义法的产生

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这一章的学习,要求明确无产阶级专政理论是建立社会主义法的指导思想;了解社会主义法的产生的必然性和必要性;了解我国社会主义法的产生的特点。

第一节 无产阶级专政理论是建立社会主义法的指导思想

本节需要明确以下内容:

一、无产阶级专政(人民民主专政)理论,包含了产生社会主义法的必然性、必要性的思想

二、社会主义法是实行无产阶级专政(人民民主专政)历史使命的重要武器

第二节 社会主义法的产生的一般规律

本节需要明确以下内容:

一、无产阶级取得政权是社会主义法得以产生的前提条件

二、社会主义法是在摧毁旧法体系的基础上产生的

三、人民群众参加了社会主义法的创建 第三节 中国社会主义法的产生

本节需要了解以下内容:

一、民主革命时期革命根据地的法是中国社会主义法的雏形

二、中国社会主义法是在彻底废除旧法的基础上产生的

三、中国社会主义法是革命根据地的法和解放初期新民主主义法的继续和发展

第七章 社会主义法的本质和基本原则

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这一章的学习,要求明确社会主义法是上升为法律的工人阶级为领导的广大人民的共同意志,这一意志的内容决定于社会主义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掌握社会主义法基本原则的概念和种类;掌握“一国两制”条件下当代中国法的本质和特点。

第一节 社会主义法的阶级本质

本节需要明确以下内容:

一、社会主义法是上升为法律的工人阶级我领导的广大人民的共同意志

二、工人阶级为领导的广大人民的共同意志不是自发形成的

三、形成工人阶级为领导的广大人民的共同意志并把它上升为法律的重要意义

四、阶级性与人民性的统一是社会主义法的重大特点之一 第二节 社会主义法的社会本质

本节需要了解以下内容:

一、社会主义法是实行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的法

二、社会主义法是社会主义社会关系的调整器

三、社会主义法执行者广泛的社会公共职能

第三节 社会主义法的国家强制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自愿遵守性

本节需要明确以下内容:

一、国家强制力的保证是社会主义法的必要标志

二、社会主义法是广大人民群众能够自觉遵守的规范

第四节 社会主义法与“一国两制”

本节需要掌握以下内容:

一、“一国两制”构想的主要内容

二、“一国两制”与当代中国法的本质

三、“一国两制”与当代中国的法制建设

第五节 社会主义法的基本原则

本节需要了解以下内容:

一、法的原则的概念和种类

二、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法的一般社会原则

本节需要掌握以下内容:

三、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法的专门法律原则

第八章 社会主义法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这一章的学习,要求能够联系实际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法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社会主义法在经济领域、政治领域、文化领域科学技术、地位交往等方面的作用。

第一节 社会主义法与经济

本节需要了解以下内容:

一、法与经济的一般关系

二、社会主义法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经济体制改革

三、社会主义法与社会生产力

第二节 社会主义法与政治

本节需要了解以下内容:

一、法与政治的一般关系

二、社会主义法与人民民主专政

三、社会主义法与社会主义民主建设

第三节 社会主义法与精神文明

本节需要了解以下内容:

一、法与精神文明的一般关系

二、社会主义法在社会主义思想建设、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第四节 社会主义法与科学技术

本节需要了解以下内容:

一、科学技术对法的影响

二、法对科学技术的影响

三、当代中国的科技法制建设

第五节 社会主义法与对外关系、对外交往

本节需要了解以下内容:

一、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方针

二、当代中国在对外关系、对外交往中的作用

三、法律调整对外关系的基本方式 第九章 社会调整系统中的社会主义法

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这一章的学习,要求了解社会规范、社会调整系统的概念;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法与中国共产党的政策的关系,明确社会主义法是贯彻党和国家政策的法律武器。明确社会主义法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的相互区别和联系,明确社会主义法与习惯、社会团体规范、乡规民约、宗教规范、技术规范的区别和联系。

第一节 社会生活的规范性调整和社会调整系统

本节需要了解以下内容:

一、社会生活的规范性调整

二、社会规范的种类和社会调整系统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的政策与社会主义法

本节需要明确以下内容:

一、中国共产党的政策是社会主义法的核心内容

二、社会主义法是贯彻党和国家政策的法律武器

三、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法与中国共产党的政策的关系的重大意义

第三节 社会主义法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

本节需要了解掌握以下内容:

一、道德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

二、法与道德的一般关系

三、社会主义法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的一致性和相互作用

四、社会主义法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的区别

第四节 社会主义法与其他社会规范、技术规范

本节需要了解以下内容:

一、社会主义法与习惯

二、社会主义法与社会团体(组织)规范

三、社会主义法与乡(村)规民约、文明公约

四、法与宗教的一般关系

五、社会主义法与技术规范 第十章 社会主义社会的法律调整及其机制

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这一章的学习,要求了解法律调整的概念,法律调整的方式、方法和类型;掌握法律机制的概念和法律调整的过程和基本要素。

第一节 法律调整的概念和对象

本节需要掌握以下内容:

一、法律调整的概念

二、法律调整的对象

第二节 法律调整的方式、方法、类型

本节需要了解以下内容:

一、法律调整的方式

二、法律调整的方法

三、法律调整的类型

第三节 法律调整的机制

本节需要掌握以下内容:

一、法律调整的机制

二、法律调整的过程

三、法律调整机制的四个基本要素

第十一章 社会主义法制与法治

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这一章的学习,要求掌握法制与法治的概念,明确它们的区别和联系。明确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法治的关系。掌握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要求。认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实行并坚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

第一节 法制、法治的概念

本节需要掌握以下内容:

一、法制、法治的概念

二、法制、法治的区别和联系

三、法制、法治与法律秩序

第二节 民主与法治

本节需要了解以下内容:

一、民主的概念

二、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法治的关系

第三节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行并坚持依法治国,建设

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是党和国家坚定不移的方针

本节需要掌握以下内容:

一、治理国家的两种方法

二、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要求

第十二章 社会主义法律意识

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这一章的学习,要求掌握法律意识以及法律文化的概念;了解法律意识的分类;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法律意识的作用;了解社会主义法律意识的培养的必要性和主要途径,了解法律文化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系。

第一节 社会主义法律意识概述

本节需要掌握以下内容:

一、法律意识的概念

二、法律意识的分类

三、社会主义法律意识的作用

第二节 社会主义法律意识的培养

本节需要了解以下内容:

一、自觉培养社会主义法律意识的必要性

二、培养社会主义法律意识的主要条件和途径

第三节 法律文化

本节需要了解以下内容:

一、法律文化的概念

二、法律文化与社会主义现代化 第三编 法的创制

第十三章 法的创制

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这一章的学习,要求掌握法的创制的概念及基本形式;明确中国社会主义法的创制的基本原则;了解法的制定过程和程序;了解立法技术的概念、意义和分类。

第一节 法的创制的概念及其基本形式

本节需要掌握以下内容:

一、法的创制的概念

二、法的创制的基本形式

第二节 法的制定过程和程序

本节需要掌握以下内容:

一、法的制定过程

二、法的制定程序

第三节 中国社会主义法的创制的基本原则

本节需要从以下方面掌握中国社会主义法的创制的基本原则:

一、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

二、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三、稳定性、连续性与适时废、改、立相结合

四、科学的创见性

五、专门机关工作与群众路线相结合第四节 立法技术

本节需要了解以下内容:

一、立法技术的概念和意义

二、立法技术的分类 第十四章 法律规范

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这一章的学习,要求掌握法律规范的概念;了解法律规范的结构;了解法律规范的分类。

第一节 法律规范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本节需要掌握以下内容:

一、法律规范的概念

二、法律规范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 法律规范的结构

本节需要掌握以下内容:

一、法律规范的逻辑结构

二、法律规范的表现---命令性规范

第三节 法律规范的种类

本节需要从以下不同角度了解法律规范的种类:

一、按照法的职能和专门化进行的分类

二、按照法律调整方式不同进行的分类

三、按照同个别调整的不同联系进行的分类

四、按照是否允许依法自主调整进行的分类

五、法律规范的其他分类 第十五章 法的体系

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这一章的学习,要求掌握法的体系的概念;了解法的部门的概念及其划分标准和原则;了解我国目前各主要法律部门的概况。

第一节 法的体系的概念

本节需要掌握以下内容:

一、法的体系的概念

二、法的体系与法学体系、立法体系的联系和区别

第二节 法的部门的划分

本节需要掌握以下内容:

一、法的部门的概念

二、划分法的部门标准和原则

第三节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部门简介

本节需要掌握以下内容:

一、主导法律部门--宪法

二、基本法律部门 第十六章 法的渊源

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这一章的学习,要求掌握法的渊源的概念和种类;了解中国社会主义法的渊源的特点和分类;了解规范性法律文件系统化--法规汇编和法典编纂的概念。

第一节 法的渊源的概念和种类

本节需要掌握以下内容:

一、法的渊源的概念

二、法学中“法的渊源”专有含义

三、法的渊源的历史发展 第二节 中国社会主义法的渊源

本节需要掌握以下内容:

一、中国社会主义分的渊源的特点

二、中国社会主义法的渊源的分类

第三节 规范性法律文件的系统化

本节需要掌握以下内容:

一、规范性法律文件的系统化的概念

二、规范性法律文件的系统化的方法 第四编 法的实现

第十七章 法的实现

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这一章的学习,要求掌握法的实现的概念和基本形式;明确法的适用的概念;正确理解我国法的适用的基本要求和基本原则;了解仲裁和调解的概念和特点。

第一节 法的实现的概念及其基本形式

本节需要掌握以下内容:

一、法的实现的概念

二、法的实现的基本形式

第二节 法的适用

本节需要掌握以下内容:

一、法的适用的概念、特征和种类

二、我国审判机关适用法的基本要求和原则

三、行政执法中法的适用的基本原则

四、仲裁和调解

第十八章 法律规范的效力、法律解释

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这一章的学习,要求明确法律规范的时间效力、空间效力和对人的效力;了解法律解释的概念、分类和方法。

第一节 法律规范的效力

本节需要明确以下内容:

一、法律规范的时间效力

二、法律规范的空间效力

三、法律规范对人的效力

第二节 法律解释

本节需要明确以下内容:

一、法律解释的概念

二、法律解释的必要性

三、法律解释的分类

五、分类解释的方法

六、法律解释的尺度

第十九章 法律关系

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这一章的学习,要求掌握法律关系的概念和基本特征;了解法律关系的种类;掌握法律关系主体的概念,以及权利能力、行为能力和责任能力的概念;掌握权利、义务的概念及其关系;掌握法律关系客体的概念和种类;明确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条件。

第一节 法律关系的概念和特征

本节需要掌握以下内容:

一、法律关系的概念

二、法律关系的特征

第二节 法律关系的种类

本节需要了解以下内容:

一、一般法律关系与具体法律关系

二、绝对法律关系与相对法律关系

三、调整性法律关系与保护性法律关系

四、平权型的法律关系与隶属型的法律关系

第三节 法律关系的主体

本节需要掌握以下内容:

一、法律关系主体的概念

二、权利能力、行为能力和责任能力

三、我国法律体系主体的种类

第四节 法律关系的内容

本节需要掌握以下内容:

一、法律关系内容的概念

二、权利

三、义务

四、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第五节 法律关系的客体

本节需要掌握以下内容:

一、法律关系客体的概念

二、法律关系客体的种类

第六节 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

本节需要掌握以下内容:

一、法律事实的概念

二、法律事实的种类

第二十章 合法行为、违法行为、法律责任和法律制裁

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这一章的学习,要求掌握合法行为、违法行为、法律责任和法律制裁的概念;了解合法行为、违法行为、法律责任和法律制裁的种类;了解违法行为的 构成与违法的原因;了解对违法犯罪进行预防的必要性与可能性;了解实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必要性、可能性和基本措施。

第一节 合法行为和违法行为

本节需要掌握以下内容:

一、合法行为的概念和种类

二、违法行为的概念、种类和构成 第二节 法律责任和法律制裁

本节需要掌握以下内容:

一、法律责任的概念和种类

二、法律制裁的概念和种类

第三节 违法犯罪的预防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本节需要了解以下内容:

一、预防违法犯罪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是预防违法犯罪的根本方针

三、实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基本措施 第二十一章 法律监督

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这一章的学习,要求明确法律监督的概念和分类;了解国家权力机关、国家行政机关监督的概念和种类;了解审判监督和检察监督的概念;了解社会监督的概念和种类。

第一节 法律监督的概念和分类

本节需要掌握以下内容:

一、法律监督的概念

二、法律监督的分类

第二节 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

本节需要了解以下内容:

一、国家权力机关监督的概念

二、国家权力机关监督的种类

第三节 国家行政机关的监督

本节需要了解以下内容:

一、国家行政机关监督的概念

二、国家行政机关监督的种类

第四节 审判监督和检察监督

本节需要了解以下内容:

一、审判监督

二、检察监督

第五节 社会监督

本节需要了解以下内容:

一、社会监督的概念

二、社会监督的种类

第四篇:《法理学》教学参考书目

《法理学》教学参考书目

刘诚整理

一、法理学(上)

1、黄健武:《法理学》,广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

2、付子堂:《法理学初阶》,法律出版社,2006年。

3、舒国滢:《法理学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4、舒国滢:《法理学阶梯》,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具体阅读内容:第一编)

5、张文显:《法理学》(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具体需要阅读的部分,第一编法学导论;第二编法的本体;第三编法的起源和发展)

6、波斯纳:《法理学问题》,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具体需要阅读的部分: 绪论 法律的诞生与法理学的兴起; 第一章 作为逻辑、规则和科学的法律; 第二章 作为实践推理的法律推理)

7、劳埃德:《法理学》,**译,法律出版社,2007年。(第一章法理学的性质,第二章法的含义)

8、霍姆斯:《法律的生命在于经验-霍姆斯法学文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

9、大木雅夫:《比较法》(修订版),范愉译,法律出版社,2006年。

10、冯象:《宽宽信箱与出埃及记》,三联书店,2007.11、冯象:《政法笔记》,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

12、贺卫方:《运送正义的方式》,上海三联出版社,2002年。

14、刘星:《法律是什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

15、梁治平:《法律的文化解释》,三联书店,1995年。

16、苏力:《送法下乡》,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

17、拉德布鲁赫:《法律智慧警句集》,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18、张明楷:《刑法格言的展开》,法律出版社,2003年。

19、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中华书局,2003年。20、费孝通:《乡土中国 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21、曹锦清:《黄河边上的中国》,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年。

22、布鲁姆:《巨人与侏儒》,华夏出版社,2007。

23、柏拉图:《苏格拉底的申辩》,吴飞注疏,华夏出版社,2007年。

24、阿里斯托芬:《云》,《阿里斯托芬喜剧六种》,罗念生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25、刘小枫:《古典诗文绎读》(西学卷·古代编),华夏出版社,2008年。

二、法理学(下)西方法理学部分:

1、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2、魏德士:《法理学》,丁晓春//吴越译,法律出版社2005年。

3、恩吉施:《法律思维导论》,郑永流译,法律出版社,2004年。

4、拉德布鲁赫:《法哲学》,法律出版社,2005年。

5、施特劳斯:《政治哲学史》,河北人民出版社,2007年。

法律方法论部分:

6、杨仁寿:《法学方法论》,中国法制出版社

7、梁慧星:《裁判的方法》,法律出版社。

8、梁慧星:《民法解释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9、王泽鉴:《法律思维与民法实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

10、张明楷:《刑法分则的解释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1、郑永流:《法律方法阶梯》,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11、林立:《法学方法与德沃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2、黄茂荣:《法学方法与现代民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

13、拉伦兹:《法学方法论》,陈爱俄译,商务印书馆2001年。

14、卡多佐:《司法过程中的性质》,商务印书馆。

15、颜厥安:《法与实践理性》,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

16、孔祥俊:《法律解释方法与判解研究——法律解释·法律适用·裁判风格》,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

17、孔祥俊:《法律规范冲突的选择适用与漏洞填补》,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

18、陈林林:《裁判的进路与方法》,其他:

18、强世功:《超越法学的视界》,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19、李学尧:《法律职业主义》,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年。

20: :《迷失的律师》,法律出版社,2002。(此书翻译错误很多,正确书名应为:《迷失的法律人》)

21、陈长文 罗智强 :《法律人,你为什么不争气?-法律伦理与理想的重建》,法律出版社,2007年。

22、卡尔·施米特:《政治的概念》,上海人民出版社。

23、卡尔·施米特:《宪法学说》,上海人民出版社。

24、刘小枫:《施米特与政治的现代性》,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25、强世功:《法律的现代性剧场──哈特与富勒论战》,法律出版社,2001。

26、施克莱:《守法主义》,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

27、季卫东:《法治秩序的构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

28、施特劳斯:《自然权利与历史》,彭刚译,三联书店,2003年。

29、郑戈:《法律与现代人的命运》,法律出版社,2006年

第五篇:网上教学活动小结

《中国法制史》课程网上教学活动小结

浙江广播电视大学长兴学院 章玺

一、活动时间:

2014年11月3日—2014年12月23日

二、活动目的:

通过提供学习资料、组织学生讨论,帮助学生养成参与讨论、积极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帮助学生自主进行课程的学习;通过对相关案例的分析,使其对基本知识点能熟练掌握,加深学习者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的理解。

三、活动过程:

1、教学内容、学习方法的介绍;

2、讨论题:

(1)第一次案例讨论(2014年11月3日)

商朝末期,九侯有一个漂亮的女儿,纣王看上了,但九侯的女儿不喜淫,纣王发怒,就把九侯的女儿杀了。九侯因此受牵连,被纣王处以死刑,行刑后被剁成肉酱。鄂侯因对九侯案不满而与纣王发生争辩,被纣王处以死刑,行刑后晒成肉干。周文王(西伯昌)对九侯案、鄂侯案的处理结果不满,崇侯虎知道后向纣王进谗言诬陷说:“西伯积善累德,诸侯皆向之,将不利于帝。”因此,商纣王将文王囚禁在羑里(今河南汤阴县)。后来周文王之臣闳夭等人寻求美女、奇物、宝马进献给纣王,纣王才赦免文王,将他释放。(据《史记·殷本记》)。根据这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出商朝最后一个君王纣王凶狠残暴,使用了很多野蛮的刑罚,请大家谈谈商朝法律制度的特点,形成这种特点原因又是什么呢?(大家可以从商朝法律的形式、刑事法律制度、立法指导思想、夏商法律的沿袭等方面来探讨)

(2)第二次案例讨论(2014年11月24日)

董仲舒《春秋决狱》载:某父乙与某甲,因纠纷发生斗殴,某甲用佩刀刺伤某父乙,乙子持杖援助,不慎误伤其父。依照法律,伤害父亲应处枭首之刑。但据《春秋》之义,“父子至亲,儿子得知父亲受到威胁,理应前来援救,并非有意伤害其父。依“论心定罪”原则,“君子原心赦而不诛”,故其无罪根据此案例,谈谈你对春秋决狱的看法。还能举些例子吗?

(3)第二次案例讨论(2014年12月10日)

有人说唐朝的律法“优礼臣下,可谓无微不至矣”,请结合所学内容,谈谈唐律是如何对贵族官员及其亲属进行特权保护的。

(4)第四次讨论题(2014年12月15日)

如何理解朱元璋的“重点治吏”思想,他是如何做的?请举例说明。

3、期末复习指导:

4、有关学生咨询贴回复

四、本次活动参与情况总结:

本次活动的对象是14秋法学本科班,一共27人(原本28人,一人退学),参与本次网上讨论活动的为19人,参与率为70%,回帖数173,其中参与的较好的有6人,只占参与人数的31%。由于班级人数较少,所以本次活动总体参与率尚可,但是符合要求的质量较好的帖子不多,师生互动欠缺,分析其原因,主观上是因为部分学生自觉主动学习积极性不够,对学习缺乏兴趣,将回帖当成任务完成,回复的内容大都缺乏新意,人云亦云;客观上,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不够扎实,教师在设置讨论题是可能应再更具有些引导性。

五、活动反思:

通过这次网上活动教学的尝试,针对活动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我觉得以下几点是值得我们思考和改进的:

1、思想上要重视,态度上要端态度。态度决定一切,这是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做好一项工作的前提。网上互动区中的教学是指导学生个别化学习最重要的手段,最能体现网络互动教学的优势。网上答疑教学指导性极强,通过师生实时与非实时的交互沟通,可以有效地解决学习学习中存在的实际问题,特别适应学生个别化学习的需要,教师和学生都应该对这种教学和学习方式引起足够的重视,并且在日常的学习活动中要经常使用,习以为常,不能为了上网而上网,任务化。

2、平时要加强对学生网络教学宣传。学生不利用网络学习,不重视网上教学,不重视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很多人不知道居然有网上教学指导活动。由于宣传不够,很多学生,尤其是新生,不知道有这样一个学习园地。有些学生虽然知道,但平时不重视,到期末才来。固然和学生学习习惯的有一定关系,但是没有注意宣传引导也是其中重要的原因。加强宣传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样一方面让学生知道有关信息,一方面让他们认识到在教学中的作用。有时候也需要有一定组织,积极对学生加以引导,培养学生网上学习的习惯,不能听之任之。

3、网上教学资源应注意质量,对学生应具有吸引力,能真正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论坛讨论题的设置应符合学生实际水平,能有效的融合所学内容,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同时,其他的网上教学资源也应突出重点、难点,避免多而杂;同时,论坛里面根据教学进度和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更新、修正动态资源,对学生的提问和答都要第一时间给予回应,这样才能真正促使学生利用起网络资源,参与到网上教学活动中去。

感谢省电大组织这次网上教学活动的比赛,通过这次尝试,使我对网上教学有了新的认识,也看到了自己教学活动中存在的很多不足,同时其他兄弟学校同仁的教学展示也给我了很多的启迪。开放教育的本质是人人享有终身接受教育的权利,不仅意味着对教育对象的开放,更重要的是教育观念、教育资源和教育过程的开放。我相信,随着教学方式和方法的不断改革和进步,“开放教育”内涵将会得到真正的实现。

下载法理学网上教学活动文本(2005614)word格式文档
下载法理学网上教学活动文本(2005614).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法理学课程教学设计方案

    法理学课程教学设计方案 法理学课程教学设计方案 一、课程性质 法理学是江西电大开放教育专科法律专业开设的一门十分重要的专业基础课,该课为必修课性质。按教学计划的规定......

    《法理学教程》教学具体安排

    《法理学教程》教学具体安排 中央党校函授学院教学计划中未能印刷《法理学教程》教学具体安排,现提供如下,望学员们认真完成作业。 一、指导思想和目的要求:以马克思主义法学理......

    第一次网上教学活动小结

    《公务员制度讲座》课程第一次BBS实时教学小结 一、活动时间: 2014年4月13日20:00-21:00 二、活动目的: 组织学生讨论,帮助学生养成积极思考、参与讨论的良好学习习惯。帮助学生......

    第三次网上教学活动小结

    《社区治理》课程第三次BBS实时教学小结 一、活动时间: 2014年6月8日19:00-20:00 二、活动目的: 组织学生讨论,帮助学生养成积极思考、参与讨论的良好学习习惯。帮助学生更好地进......

    网上实时教学活动安排

    网上实时教学活动安排06年12月28日(星期四)20:00—21:30经济法概论网上复习龙春松广西电大在线 参加网上教学活动方式:点击广西电大网站主页的教学支持服务平台电大在线 输入......

    人力资源管理网上教学活动

    人力资源管理网上教学活动 答疑主题:我国医疗保障制度改革 我国为什么要进行医疗制度改革? 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前情况怎样? 有什么办法改变这种局面? 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将为百姓带......

    6课间活动教学设计

    6、《课间活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初步认识课间活动的规则与秩序,愿意和同学一起玩,并能记住课间喝水、上厕所、玩,准备下节课的学习用具等内容。教学重点: 让学生明白课间要做......

    江苏国税网上申报6常见问题

    《网上申报系统》常见问题及解答 在网上申报的使用中碰到任何问题,首先请确定您使用的浏览器为操作系统自带的Internet Explorer,并且版本为6.0、7.0版(在浏览器的“帮助”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