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建立和培养小学生良好数学情商策略
建立和培养小学生良好数学情商策略
人的爱好、情感、意志、习惯等非智力因素就是情商,它是影响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当学生对所学知识不喜欢,不感爱好,缺乏意志力时,就难以激发出聪明的火花。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充分调动学生智力活动,让学生完成接受、储存知识信息的任务,更要充分调动学生情商因素,提高学习爱好、转变学习态度,让他们心情愉悦、思维活跃,自觉主动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要建立和培养良好的数学情商,应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情感氛围,培养学生亲近数学的情商。
1、教师是课堂心理环境的直接创造者。要建立这样的情感氛围,教师首先必须保持良好的教学情感,这是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心理状态的开端。在轻松愉快的情绪氛围下,学生的情绪也会随之高涨,也会对数学产生爱好,充分发挥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迸发灵活灵敏的思维能力、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教与学形成和谐共鸣,产生积极的心理效应。其次,教师的语言不妨风趣一点,把孩子的爱好激发起来再讲,效果反而比严厉的说教要好,这样做,可以创造出和谐的课堂氛围。反之,假如师生关系不融洽,学生怀着不安甚至对立的情绪上课,即使教学过程设计得再好,学生也很难参与进来,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2、教师要树立“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观念,要克服“我说了算”的错误观念,增强交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长久以来的传统观念是老师说什么就是什么,学生只有照做的份,让学生思想受限,阻碍了他们思维的发展。我们教育者应摆正位置,要尊重、爱护学生,答应学生阐述自己的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如判定“1250×80的结果有几零”问题,学生会有两个0、三个0、五个0等不同答案。假如教师只是简单地否认其中某种说法错了,那将会阻碍其思维发展,造成心理打击,失去信心,不敢相信自己的判定能力,只有依靠老师和其他人。在课堂上,我们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其主动性,鼓励他们大胆思考,积极发言,陈述自己的观点,说错了不要紧,解决学生的后顾之忧,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
3、要面向全体学生施教,关心每个孩子的成长。教师应是一个公正的法官,对学生都是等同的,不能偏爱一部分,忽视另一部分(非凡是学困生)。其要害在于能否面向所有的中等生、“学困生”,对他们应当更重视、更喜爱、更尊重。教师要调整课堂上的视线投向,让学困生每节课也能看到老师那亲切的目光。
二、以愉悦乐学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情商。
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展现数学知识的内在魅力,诱发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1、根据小学生求新好奇的心理,设计新奇问题导入新课,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爱好。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教师可在黑板上顺便写出一串数“123、258、97652、110023、146023”,问:这些数能不能被3整除?要求学生一分钟内回答,结果当然是学生都无法做到。这时改由一个学生写数,老师和学生比一比,看谁能迅速判定任意一个自然数能否被3整除。比赛结果,总是老师获胜,好奇的心理使学生就急于知道老师是怎样判定的,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再是,要根据小学生形象思维占优势的特点,抓好直观教学,增强教学的形象性和生动性。主要包括实物直观、模拟直观、图表直观、语言直观(利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事物,唤起学生已有的感性经验)。
2、小学生有注重力不能持久的特点,教师要注重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设计多种教学方法。低年级教学中可适当开展小游戏活动,在中高年级则可强化观察、操作、实验,让多种器官并用,丰富感性熟悉,提高观察、思维和动手能力。例如:如学习了长方体的表面积后,让学生先动手测量自己的数学书、文具盒等物品的长、宽、高,并让学生计算出它们的表面积,再合作量出教室的长、宽、高,并合作计算粉刷教室内墙面积。随着一个个实际问题的解决,使学生感到数学很有趣,生活中时时处处有数学、用数学,保持和发展了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3、多采取鼓励性的及时评价,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积极性。老师的每一次肯定、表扬,对学生都是一种激励。提问、作业批改和其他数学活动,教师都要注重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学习积极性和创造的火花。即使是学困生也要创造条件,使他们有机会体面的表现自己。有个学生在板演“1375+4829”时,忘了十位上有进位,订正时你可能给个“×”就完事了。可要是在学生做对的数位上都给“√”,只在做错的数位处划一个“?”那会怎样呢?学生一看,四个数位我做对三个,只在十位上忘了进位了,以后要认真了。这样不损伤学生自尊心又纠正了学生习惯上马虎的错误。
三、注重学法引导,培养学生好学数学的内在情商。
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为学生增设“疑问”和“悬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问题的积极性;要发挥“导”的作用,让学生自己探索知识、发现规律,体验成功的喜悦。
1、不断激励学生的探索精神。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爱玩好动的天性,强化观察、操作、实验活动,多种器官,提高观察、思维和动手能力。要有意识地设置障碍,造成认知冲突,让学生产生心理发展动力。他们在探索过程会碰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教师要因势利导,加强学法点拨,为学生思维“铺路架桥”,帮他们克服认知障碍,用直接或用暗示的方式把期待的信息传递给学生,使他们体验到老师的亲切与信任,从中受到激励,坚定克服困难、夺取胜利的信心,建立良好的数学情感。设置障碍要科学,所给出的问题不能过于简单,缺乏思考余地,不点就通、不思就懂;又不能过于复杂、高深,超出了学生原有的数学认知结构基础,否则,学生会因过于困难而产生厌烦心理。
2、创设多种师生、生生合作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克服死记硬背的做法,减轻学习压力。过去学校、家庭、社会都把成绩作为儿童好坏的评价标准,高分成了学生的奋斗目标。学生为应试死记硬背,久而久之,就造成厌学、怕学心理。儿童天性好动,教育者应结合现实生活,以活动为中心,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情境,让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自主地去实验操作探究,去调查访问、收集整理信息解决问题,去与人沟通与交流等,在活动中获取知识、技能,获得情感与态度、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如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是在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后进行的,那就可以让学生自主探索解决,或自己独立,或与同学合作完成。让学生分组讨论,开展自评,互评和教师的点评,让学生在活动和交流中轻松学习。这样,学生学得轻松,记忆得轻易。
3、注重培养应用意识,让学生体验生活之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只有在应用中才能真正焕发生命的活力。新课程教学注重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让学生深切地知道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数学是有趣、有用的;教学还要打破学科界限,注重感知数学知识在其他学科领域中的应用;还要开展在数学文化背景下学习数学的活动,从而渗透了数学知识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第二篇:小学生良好学习态度培养策略的研究
小学生良好学习态度培养策略的研究
《小学生良好学习态度培养策略的研究》结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在到教师办公室进行调研时,经常听教师说××学生又没完成作业,××学生学习习惯不好等,并且这种现象在各年级各学科普遍存在。这个问题引起了我们的注意,为了解决学生不完成作业、上课不注意听课的问题,学习处于被动状态的原因,我们发动三年级以上的年级组长,帮助统计本年级不爱学习的学生,研究学生不爱学习的原因。便于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教师们普遍认为,现在的孩子衣食无忧,却对学习不感兴趣,总体上感觉一届不如一届好。这是为什么呢?我们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听课,观察同一个年级中中等学习成绩以下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发放调查问卷,结果发现,这些学生表现出共同的特点:
(一)学习目标不明确,不知道为谁学习,很多孩子认为学习给家长学、还有的孩子认为是给老师学;
(二)由于学生的学习目标不明确,因此,学习主动性不强,学习主要是在家长和教师的督促下进行;
(三)对学习不感兴趣,不爱读书,再加上家里的课外读物以教辅居多,孩子讨厌在学校写作业,在家还要在家长的逼迫下写课外作业;
(四)还有部分家长受新一轮“读书无用论”的影响,认为孩子学习不学习都一样等。经老师们在一起研讨分析,认为是学生的学习态度出现了问题,我们要改变现状,就要从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入手。
(二)课题的界定
学习态度是指学习者对学习较为持久的肯定或否定的行为倾向或内部反应的准备状态。学习态度有端正和不端正之分,比如学习认真、扎实,勤奋好学,刻苦努力,上课精力集中、认真听讲,努力做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课后按时完成作业、力求正确无误,在各门课程的学习上一丝不苟、求真务实,力求全面发展等,就是学习态度端正的表现。相反,不求进取,及格就行,学习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及家长和教师的检查,作业不认真,在学习上怕苦怕累,贪玩,不愿学习,借故请假、旷课甚至逃学等,都是学习态度不端正的表现。学习态度端正与否,是影响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载自殷炳江的《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由此看出,学习态度是一种内部反应的准备状态。学习态度对学习对象、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具有选择性。就是说,学习者愿学什么,不愿学什么,喜欢何种学习方法,是因人而异的。学习态度是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亲身体验而习得的。就是说,学习态度不是外部强加的,而是内在的经由学习的成功和失败的体验而形成的。学习中的体验可以是成功的喜悦,也可以是失败的痛苦,可以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也可以形成消极的学习态度。然而无论是积极的学习态度还是消极的学习态度,既可以形成,也可以改变,因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在学生正确价值观、良好人生观形成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策略”之意,汉语词典中有三种解释:1.可以实现目标的方案集合;2.根据形势发展而制定的行动方针和斗争方法;3.有斗争艺术,能注意方式方法。
在本课题中,我们认为“策略”就是为了实现某一个目标,首先根据可能出现的问题制定若干对应的方案,并且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根据形势的发展和变化来制定新的方案,或者根据形势的发展和变化来选择相应的方案,最终实现目标。
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就要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培养策略,改变学生当前的习惯和态度,达到预期的目标。首先要明确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为什么学习,为谁而学的问题;其次,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兴趣,学会与好书“交朋友”,让学生在读书中找到乐趣;再次,教师要关注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其的关心,让学生体验学习进步的快乐。最终,在帮学生确立学习目标,培养学习兴趣的过程中,让学生不断地认识自我,不断感受努力与成功的关系,从而形成良好稳定的学习态度。
(三)课题的价值
马斯洛曾经说过:“态度改变,习惯跟着改变;习惯改变,性格跟着改变;性格改变,人生就跟着改变。”在这里,马斯洛强调了态度与人生的关系。因此,我校把改变小学生的学习态度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习效率结合起来进行研究,旨在改变学生厌学、懒惰、不爱读书等现象,培养学生乐学、勤学的精神。
(四)课题研究的基础及研究对象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们已经基本上实现了由注重自己的„教‟向关注学生的‘学‟转变,部分教师在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上有所研究,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就成了教师研究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的主要内容。这些内容的研究都与学生的学习态度有密切的联系。态度的好坏不仅能决定学习方式转变,而且对提高学习质量及学习效率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课题组的部分教师大都参与学校承担的各级课题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
本课题的研究主要以学习成绩在班级内处于中等以及中等偏下的学生,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有目的的对该类学生进行引导、施加影响,使其朝着我们期望的目标发展。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研究目标和方法
(一)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明确学习目标,解决为谁而学的问题,培养良好学习的态度 2.激发读书兴趣,体验读书之快乐,培养良好学习的态度 3.培养学习兴趣,体验学习之快乐,培养良好的学习态度 4.良好学习的态度与学习效率提高之间的关系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1.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标,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让学生感受学习的乐趣,以学为乐不为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课题研究的方法:
文献学习法:组织课题组的教师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等与学习态度相关的理论知识,掌握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认知水平与学习态度培养之间的关系。为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找准理论依据。
行动研究法:根据课题研究目标,将研究内容注入课堂教学中,寻找适合培养学生良好学习态度的策略,并将培养策略应用于教学中,观察学生前后的变化,形成案例、教育故事等。个案分析法: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不同,生活环境不同,因此形成态度的原因不同,教师采取的教育策略上也一定不同。教师在研究过程中,记录分析采用方法的优略,不断寻找最佳方法。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
第一阶段:(2011年9月-2011年12月)课题研究准备阶段。成立课题研究小组,针对我校学生中存在的学习问题进行问卷调查,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案,准备召开课题开题论证会。(此阶段已经基本上完成)
第二阶段:(2011年12月-2013年12月)课题研究实施阶段。本阶段主要学习相关资料,实施并修改课题方案。观察通过相关活动,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学习态度的转变的情况,收集相关资料,撰写教育案例和论文。
第三阶段:(2014年2月-2014年4月)课题总结和成果提炼阶段。
七、课题研究的过程
(一)组织学习习得方法 明确研究目标
课题开题之后,把课题组教师所带的班级定为实验班,本年级组的其他班级为对比班。为了使课题研究尽快步入正轨,课题组的教师们积极行动起来,针对调查问卷的结果,对照本班学生情况进行分析,查找学习成绩中下等的学生不喜欢学习的原因,阅读相关的文章和书籍。先从理论上提升自己的研究能力,针对自己班级内学习水平中下等的学生进行观察,根据学生平时的表现,制定不同的引导方法,同时结合课题研究的要求,确定课题组分组教师的研究目标如下:
王武荣、刘文珍、窦淑琴等老师负责“明确学习目标,解决为谁而学的问题,培养良好学习的态度”的研究,并做好研究前后学生变化的记录。
孙悦丽、王爱菊老师负责“激发读书兴趣,体验读书之快乐,培养良好学习的态度”的研究,观察读书与态度之间的关系,写出相关案例。
徐秀丽、何国娟老师负责“培养学习兴趣,体验学习之快乐,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的研究,形成相关的案例论文。
刘志坤、房淑华老师负责“良好学习的态度与学习效率提高之间的关系”的研究,形成相关论文。
课题组的几位教师,明确了自己的研究目标后,都为实现预期目标努力。
(二)根据内容 分工合作 提炼研究成果
每位教师明确了研究目标和研究任务之后,根据自己的研究特长和研究对象的特点,从多方面、多角度观察学生平时的表现、做事的态度及学习成绩进行分析,寻找研究的突破口。如王武荣、徐秀丽、刘文珍、窦淑琴几位老师,多年从事高段教学,又担任多年的班主任工作,对四五年级学生在学习方面存在的问题颇有研究。经分析,他们认为,四五年级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是重要的原因之一。因此,他们把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作为课题研究的突破口,从制定班级总目标入手,再让学生根据班级总目标的要求,制定适合每个学生的个人行为目标和学习目标(教师重点放在指导学习成绩处在总体水平中下等学生的目标制定上,教师们能根据这部分学生的特点,帮助他们制定学期、中期及短期目标。让学生从短期目标中看到希望,找准方法,再向中期目标迈进,最后实现学习目标)。观察目标明确前后的学习变化。
每学期开学初的第一节班会课,都设定为班级目标制定课。教师们精心组织,让学生作为班级目标的制定者,经历目标制定的过程。目标经大家讨论确定后,不但上墙,还要让其深入到班级内的每一位成员心中,再通过学生的个人目标体现出来。班级是一个大家庭,班级目标的实现,就要靠全班同学的共同努力。目标深入人心后,我们的教师就成为学生目标实现的支持者、引领者和督促者。发现个别学生偏离目标时,教师们及时利用与其交谈、作业评语等方式暗示其以偏离目标,需要努力等,让学生感受老师对他的关注。这样不仅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更让学生喜欢上了他们所教的学科,看到了学习的希望,尝试了通过努力实现目标的快乐。
高年级的学生有了一定的理解能力,为了让其克服在实现目标时出现的困难,老师们经常找一些关于励志的文章让学生读,同时鼓励学生自己寻找适合自己的励志名言,在理解的基础上,给自己写座右铭等方式,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课题组每年开学初,都要把彭端淑的《为学》印发给学生,让其背诵,从中悟出道理,懂得“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的道理。为了让学生看到自己努力的成果,学校课题组结合教务处把部分学生的作文编辑成册,发给各个班级在同学中传阅。这样的教育,让学生找到了自身的优点、体验了成功、看到了希望,从而端正了态度。
再如,孙悦丽、王爱菊、刘志坤、房淑华等老师,是学校非常有经验的语文教师,积累了丰富的语文教学经验。他们主动承担“激发读书兴趣,体验读书之快乐,培养良好学习的态度”的研究,利用语文教学的优势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在完成语文教学任务的同时,充分利用读书课及课前2分钟的时间,给学生讲故事,介绍故事中的某个精彩环节,故意采用讲评书的方式,调学生想知道后面环节和故事结尾的胃口,从而激发学生的读书欲望。经过教师们的培养,下课读故事、看书、和同伴交流读书所得,已成为这几个班学生的习惯。几位教师商量,为了巩固学生的读书成果,把每周的读书课,改为学生的读书成果汇报课,让学生分享读书的乐趣。为了扩大学生的读书面,充分利用班级图书角,同时号召学生把自己读过的书放到图书角中,交换着读。每个人即可以读到多本书,又不用花很多的钱。让学生懂得每人一本书,全班就是40本书,全校同学就是1400本书,俨然就是一个图书馆。在读书活动中,不仅提高了学习成绩,还增进了同学之间的友谊,下课乱跑、打架斗殴的现象悄然不见了。读书让小学生浮躁的心,稳定下来了,学生尝试了读书的快乐,好多学生都把伟人或名人作为自己学习的榜样。学生们都知道努力了,还愁态度不端正吗?
八、课题研究的成果
在研究过程中,教师们发现影响学生学习态度形成的因素很多,诸如家长素质、学校环境、班级风气、教师态度、学习目标、读书活动等等。大家一致认为,在诸多的影响因素中,教师态度、读书活动、学习目标等在小学生良好学习态度形成过程中有至关重要作用。
(一)教师良好的形象有助于学生良好学习态度的形成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良好的形象,将对学生独立人格的培养与良好态度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大家认为:教师自身知识丰富、为人谦和,是学生对教师产生崇拜的重要原因。教师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教育学生,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在学生良好学习态度形成的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为,小学生的向师性比其他任何阶段都强,教师的行为、语言、动作、神态都会被模仿,为此,教师要时刻注意自己的形象。必须始终如
一、热情洋溢地传授知识,善于使用诙谐幽默的、带有激励作用的语言,提出发人深省的问题,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当学生被教师的教育深深吸引时,教学效率才会发挥到极致。要做到这一点,教师除了有渊博的知识外,还要有高超的教育艺术,善于发现问题和瑕疵的慧眼,在学生偏离航向时,给予及时的引导和帮助,使之朝着我们期待的方向发展。当我们的教育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时,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也就“水到渠成”了。
(二)与好书交朋友有助于学生良好学习态度的形成
高尔基曾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也有人说:“看一本好书,就像和一个高尚的人说话。”书在每一个地方,每一个时代都有着重要的地位,饱含着无穷无尽的知识和力量。教师们认为:如果让学生和书交上朋友,何愁良好的学习态度形不成啊!为此,课题组的教师们想尽办法让学生和好书交朋友。为了让学生读书,我们现在教师中开展读书活动,让教师与学生共读一本书。为了寻找适合不同年级学生读的书,教师们经常利用节假日逛图书馆,带头读一些书,并把书中的故事情节、人物场景等介绍给学生,用来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和读书欲望。为了克服大多数学生懒惰、不喜欢读书的现象,教师们就指导班内学习较好的学生读书,给他们感受的机会。还利用课前2分钟时间,给大家讲故事,每每讲到精彩之处,教师就让其戛然停止,要想知道后面的情节,请大家读书。教师们还利用读书课,指导学生读《三字经》《弟子规》中的小故事,让学生从故事中悟出道理,改变心态。为了让学生展示读书的成果,教师们还经常利用班会课组织朗诵会、故事会、赛事会等,让学生享受读书之快乐。在读书活动中,学生的学习成绩不断提高,良好的学习态度也悄然形成了。
(三)学习目标的明确有助于学生良好学习态度的形成
学习如果没有目标,就如同航海没有了灯塔,很容易迷失方向。现在的孩子衣食无忧,加之在家都是“小皇帝”、“小公主”,都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天堂般的生活。从我们研究之前的调查问卷中可以看出:大多数学生学习没有目标,不知道为谁学习,为什么来学校学习。甚至有的学生到学校来是
为了找玩伴。这样的孩子能刻苦学习吗?为了帮助学生树立目标,解决为谁而学的问题,课题组的老师们想了很多的办法。在班级内开展学习励志名言的收集活动,阅读名人青年时代的故事,给学生寻找榜样等。在教师的指导下,制定班级学习目标;在班级学习目标的指导下,再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制定自己近期和中期目标。教师要重点帮助自己研究对象(中等以下成绩的学生)量身定做近期和中期目标。让学生知道目标明确了,就要为之付出努力。通过实践,教师们进一步认识到:适中的目标,更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因为每个学生的目标都是更具自己的特点制定的,经过努力都能实现,都能在努力的过程中享受成功的快乐与满足,会让学生充满自信。教师们都能根据“目标设置理论”的原理,帮助学习困难的学生制定分期的学习目标,目标逐渐加大,让学生先完成较低的学习任务,如解决字词、计算等基本问题,经过一段时间,得到巩固后,在提出高深一点的要求,要学生向句段、解决生活中简单的数学问题进发。在逐渐增加学习难度中,激发学困生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学习成绩。教师们一致认为:制定目标一定要科学,要实事求是、因人而宜,要遵循“跳一跳,够得到”的原则,既要让学生相信自己有能力实现,还要让其付出一定的努力。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克服困难、乐于进取的信心和精神。在完成学习目标的过程中,让不少学生尝试了学习的快乐,提高了学习成绩,丢掉了学困生的“帽子”。
(四)在研究过程中使教师专业素质得到提高
教育科研是一种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对教育领域中的现象和问题进行研究的认识活动。大家都认为:无论是在学习能力、还是教学能力和写作能力方面都较以前有所提高。为了课题研究的需要,不得不逼着自己去读书、去学习;不得不转变教育观念、改进教育教学方法,适应教育发展和学生发展的需要。在课题研究中,使大家进一步理解了“活到老、学到老”的含义。撰写了数十篇教育教学案例、故事、和论文。多篇教育故事、论文在区级以上论文评选中获奖。孙悦丽、徐秀丽老师经常在学校做研究课、公开课。我们课题组教师所带的班级,无论在那个级别的学业测试中,成绩均高于平行班。研究让教师们看到了希望、享受了过程,提升了能力,增强了信心,走进了学生的心灵,成了学生的知心朋友。
九、存在问题及改进的方向
由于课题负责人的理论水平有限,加上课题组教师事务性的工作较多,不能潜下心来搞研究,使课题的研究停留在表面,在夹缝中生存;没能达到根深叶茂的程度。
尽管如此,目前的研究方法及成果也被学校内不少教师采用,效果还是很好的。因此,课题组教师决定将研究进行下去,让更多的学生都满怀信心的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只有学生把学习当成快乐的事,才能不畏艰辛,才敢攀学习之高峰。
十、参考文献
《提高教师科研能力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网络文章
《学校心理学》杂志 《教育心理学》
第三篇:浅谈小学生情商的培养
第九届全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征文大赛
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情商
胡艳 电话:*** 重庆市永川区万寿中心小学校
论文类别:综合类 学段:小学 学科:语文
摘要:本论文主要讨论了在小学教育阶段,如何有效利用各种方法培养孩子的情商,让孩子情商得以全面的发展。
关键词:情商培养 积极情绪 学科教学 人际交往 集体活动
情商,是影响学生的意志品质,态度心情,兴趣习惯等非智力因素,是情绪控制方面的能力,它反映了一个人感情品质的差异,主要是人的感受、理解、运用、表达、控制、调节自我和他人情感的能力,是非理性的能力,体现了一个人的综合素质。长期以来,学校教育普遍存在着重视孩子智力的培养,而忽略了对孩子情感的培养,从而导致所培养的孩子在人格,理想,个性等方面存在严重的缺陷。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评价,情商的高低已经排在第一位。记得清华大学有位校长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当今社会,情商比智商重要,能力比学历重要。事实证明也确实如此。教育的核心是做人的教育,学会做人是立身之本,是一个人成功的前提,甚至就是成功本身。而使孩子学会做人就必须培养其优良的心理品质和积极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使他们有较高的情商。小学阶段对孩子情商的培养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那么,如何对小学生进行情商教育和培养呢?
一、在生活中培养学生乐观自信的积极情绪
(一)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
在孩子稚嫩的心里,老师是非常神圣的。老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孩子都会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老师要以身作则,凡是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要培养孩子的乐观自信,老师在生活中也应该是乐观自信的。一个好老师应该具备以下素质:友善的态度,仁慈宽容,兴趣广泛,有耐性,有幽默感,有方法,公正坦率,良好的仪表,良好的品质,关注尊重每一个孩子。优秀的老师应该让孩子在润物细无声的环境中接受良好的熏陶。
(二)关爱学生,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及时表扬
孩子的学习生活中,每个人细微的行为,都可以反映情商的高低。老师的表扬批评,同学间的评价,学生中发生的事情,都会成为孩子体验新情感的内容。因此,老师应该有博爱的胸襟,以正面激励关爱孩子为主,多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及时表扬激励,使孩子们能正确的评价自己。孩子们通过反复实践去领悟,让其思想逐渐感化自我。
(三)创造各种机会,让孩子体验成功
在一个班集体里,优秀的孩子毕竟是少数,而绝大多数的孩子都认为自己很不起眼,在老师的心目中也许很普通,故而缺乏自信。如何让他们正确面对自己,找回信心呢?我的做法就是针对不同的孩子创造不同的机会,让孩子们体验成功。俗话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孩子都有优秀出色的一面,老师应尽可能让孩子把自己最优秀的那一面展示出来。记得我曾教过这样一个学生,从小因为父母离异而性格孤僻。对学习没有兴趣,也不爱和别人交往。我从侧面了解到他很喜欢画画,画得还很不错。国庆前,学校举行以“迎中秋,庆国庆”为主题的板报比赛。我找到他,请他设计版面,刊头,插图。开始他还不敢承担这个任务,在我耐心引导下,总算答应下来。我拉着他的手说:“孩子,老师相信你一定行!”下去后他积极收集板报资料,开动脑筋,整个版面设计得非常完美,插图画得精致美观。在评比中我班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我抓住这个契机,在班上及时表扬了他。他很害羞,一直低着头,但我看见了他嘴角边露出了自信的微笑。从此,他变得开朗活泼,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步。可见,让孩子体验成功,对孩子的情商发展是及其重要的。
二、在学科教学中挖掘情商教育因素来感染孩子
教学中,老师亲切的目光,和谐的师生关系,轻松愉快的氛围,都有利于孩子情商的培养。课堂上,老师应充分发挥孩子们的主动性,鼓励他们大胆思考,积极发言,不管对与否,都要允许他们自由阐述自己的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引导孩子耐心倾听,评价孩子时多激励,少责备。让孩子感受学习的快乐,培养孩子积极乐观的精神。比如我在语文课《自然之道》的教学中,课前不只是简单地让孩子预习课文内容,而是先让孩子通过各种渠道收集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相互平等,相互依存,关爱生命的资料。课堂中我采取开放探索式教学,让孩子们把收集的资料与课文内容相结合,自主探索,讨论,交流,分析。在孩子们自由,热烈,充分阐述自己的观点的基础上,轻松掌握了所学的知识。体会到人类虽然是自然界中最聪明的生灵,但人类做事也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如果仅从人类自身主观愿望出发,不遵循客观规律,即便是好心,也很有可能会带来恶果。实践证明,真诚的交流与沟通,不仅可以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佳,还可以使孩子们的情商素质得到很大提高,在潜移默化中成为一名高智商高情商的孩子。
情商的培养不局限在语文教学上,在数学、科学、音乐、美术、体育等教学中都可以充分挖掘情商因素,让孩子情商得到充分发展。
三、在人际交往中培养孩子的情商
在孩子的所有情商技能中,和他人相处的能力对一个人事业的成败和生活质量的高低起着决定作用。因此,老师可采取有效的方法培养提高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具体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和家长沟通,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人际环境。家庭是孩子健康成长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家庭中应创造一种民主平等、亲切和谐的交往氛围,以父母为中心和以孩子为中心的家庭都是不可取的,父母应当成为孩子的朋友,要让孩子敢说、爱说,有机会说话。家庭中的大小事,孩子能理解的,应该让孩子知道。适当地让孩子参与成人的某些议论,有利于树立孩子的自信心,使孩子敢于与成人交往。家庭中有关孩子的一些问题,更应该听听孩子的意见,看看孩子的想法,不要一味地只是家长说了才算。
(二)在学校为孩子创造更多的交往机会。孩子的交往能力必须在各种交往实践中才能不断得到锻炼和提高。因此,老师应鼓励孩子多和小伙伴交往,一起学习,一起游戏。还可以相互串串门,以扩大孩子的社交圈子。在孩子跟其他伙伴相处的过程中,老师要有针对性地指导孩子学习掌握各种交往技能,例如教孩子学会如何跟小伙伴分享食物与玩具,引导孩子在与小伙伴的争吵和冲突中学会忍让和妥协等等。老师和孩子交往时,不能高高在上,要弯下腰来,和孩子沟通交流,和孩子做朋友,让孩子觉得没有压力,可以畅所欲言。
四、利用主题班会等集体活动进行情商教育和训练
在集体活动中,孩子们更容易学会怎样生活相处,怎样相处,更能加强孩子们的团队意识,打造一个具有战斗力的团队。每一个集体目标的实现,都是全体成员共同努力的结果,要让孩子们分享集体的欢乐和幸福,形成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
比如在班级开展“手拉手”活动,让孩子们结成帮扶对子,互相帮助,共同进步,养成你帮我,我帮你的良好习惯。清明节到了,组织孩子到革命烈士陵园扫墓,对孩子教学革命传统教育,用动人的烈士故事及民族精神培养孩子的爱国情怀。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定期组织孩子们到街道捡拾垃圾,创建文明社区。定期到敬老院开展尊老,敬老活动,关心孤独老人,让孩子们了解孝敬老人是我国的传统美德,传播精神文明。在集体活动中开展挫折教育,培养积极健全的人格。小孩子大都心理脆弱,承受能力差,遭遇挫折时,老师要引导他们用积极的人生态度去面对。人生不会一帆风顺,要学会坚强,坦然接受生活的挑战。我们学校在每周一的升旗仪式集会结束时,设计了一个环节,要求孩子们呼号宣誓,内容是:我微笑,我自信,我成功!这个环节很细微,可对孩子们培养乐观向上的心态却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通过这些集体活动,逐步养成孩子们的道德感,理智感,集体荣誉等社会情感,使他们正确地认识生活的意义,热爱社会、热爱生活、热爱学习、热爱自然、自信积极、乐观向上。
总之,小学阶段是孩子情商培养的重要时期,我们应该把情商教育贯穿到教育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全面地发展。情商越早培养效果越明显,让孩子们更多的活动,更多地参与,更多地感受被人欣赏被人关爱的温暖和幸福,都是情商素质培养、智力开发的现实途径。作为新时期的老师,要培养优秀的未来人才,就从提高孩子们的情商出发吧。为孩子们插上理想的翅膀,让他们学会乘风破浪,飞向绚丽多彩的春天,飞出精彩绝伦的人生!
参考文献:
1、刑桂平,《培养孩子最好的情商》,朝华出版社,2010、1、1。
2、郭志刚,《培养孩子高情商的100个细节》,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12、6、1。
第四篇:浅谈培养小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策略.
浅谈培养小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策略 内容摘要: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须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这句话充分阐明了培养学生读书习惯的重大作用。在现实中,我发现学生在阅读方面缺乏良好的习惯。有的学生也读了不少课外书籍,但是读书的效果却不太好,如过眼烟云,事倍功半。
关键词:小学生;阅读习惯;策略
教育心理学认为:阅读是一种由感觉、知觉、思维、想象、记忆等多种心理因素组成的复杂心理活动,在阅读过程中,学生的个性、动机、兴趣、情趣等也都直接起着调节作用。根据这些特性,在教学中,老师可以这样做:
二、让习惯在榜样示范中推进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大的。”非常著名的儿童文学家梅子涵教授讲了一句话:“做儿童阅读的一个点灯人。”那么,此点灯人不仅只是帮助及其引导学生制订阅读计划,更关键的一点是把学生引进儿童文学的情境里,让其情不自禁的陶醉在里面,学生就这样成为了阅读习惯的主体,分分秒秒沉浸其中。比如:每一天的清晨20分钟和每一周的固定时间阅读,那么,教师就可以利用这些时间,让班上所有的同学手中都有一本同样的书籍,同时老师也要有。老师先以讲故事的方式介绍下书中的内容,然后带领学生们一起阅读,并且不断在阅读过程中设置疑团,以引领他们继续深入阅读,可在文章情节最紧张的时侯存心有意的停顿下来,这样,学生就可以自由想象、发挥之后再进行阅读课文。在如此精彩循环的往复中,学生会欲罢不能。
三、让阅读习惯在活动中持续不断
良好的习惯养成有其反复性,学生阅读习惯的形成也会出现不稳定的状况,根据这一个心理特征,要让学生的阅读倾向自动化,必须要有增强外在刺激,及时强化等方式。可以举办一些活动,比如:
(1童话阅读活动。引导学生阅读经典童话,认识了解著名的童话作家,感受其作品的体裁及其特点,择选喜欢的童话作品编排自演童话剧,组织帮助他们尝试着编写童话故事。
(2古诗文阅读活动。引导学生阅读中国传承下来经典的诗词文,感受中国五千年文化的独特魅力,并组织学生进行古诗文朗诵,根据古诗编故事等。让学生的阅读习惯在一次次的活动中不断持续强化着。
(3小说名著阅读活动。引导学生读《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像《红楼梦》这样难读的名著,老师就可以通过书的一小章节的学习或阅读作为引导,然后再针对人物或主角进行分析让小学生大概了解就行,主要是为了小学生以后阅读做好准备。了解里面的人物形象,讲述名著的经典故事,并且观看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感受大名著的博大精深。
四、让习惯在评比激励中扎根
(1每周的固定时间评选出两名阅读之星,同时将其照片张贴在文化园地中,从而鼓舞阅读习惯较差的学生。
(2在阅读过程中,若有学生用规定的符号标出了好词好句,或者有学生在习作中用了所学的好词佳句,对其进行奖励,这样,不仅鼓励了学生,还极大地提高了他们积累的兴趣,同时会有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从而形成学以实用的好习惯。
(4每两个月班上可以开展一次阅读比赛活动,内容包括知识抢答、抽背古诗、成语接龙等等。当场奖励优胜者,让阅读习惯这朵花儿开得更鲜艳,让学生的心房充满成功的喜悦。而已有良好阅读习惯的学生在形色多样的评比、激励活动中,更能向高效的阅读推进,使其从中获得阅读的快乐,便顺其自然地形成稳定的优良阅读习惯。
叶圣陶先生曾说,“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是语文教学“悬着”的“明晰目标”。“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化为习惯,只有熟练得成了习惯,好的方法才能随时随地运用,一辈子受用不尽。”【1】
1、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养成自主探究的习惯。
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发明是如此,同时学习也是。就像古人所说的那样,“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意识是学习的开端,也是自觉探究的动力,还是形成质疑能力的条件,又是其潜在原因。我曾看过一个视频,视频中的教师让学生自己主动提问、阅读课文、解决问题,老师还要适宜地引导
学生。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作为辅体,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能动性。正所谓“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让学生意识到,质疑也是一种关键的学习能力。还会因为年龄特点,小学生或心存疑虑,或指向单一,教学过程中,学生可能时常提一些大而含糊的问题,教师就应引导学生将问题提得细小一些,多问为什么?让学生懂得“打破沙锅问到底”的道理。在学习中学会质疑,进而产生读书探究的强烈欲望。
2、加强读书方法的训练,形成习惯养成的载体。
(1、三步阅读法。初读,先了解内容。在初读课文的阶段中,目的是读懂课文内容,通常让学生用默读再轻声读的方式,若一开始教师就要求他们有感情地朗读,那是不符合实际的。一些文章寓意较为深刻,感情较为委婉含蓄的,则应把训练的重点放在默读上。先让学生默读课文,初步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再逐句逐段逐篇感悟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初步掌握文章的情感基调后再进行感情朗读。品读,感悟语言。在初读理解课文内容大意后,就应侧重从语言表达的角度,看看课文是用怎样的语言文字及结构方式来表达课文的内容和情感的。这时采用的方式主要是品读式的读,通过读体会感悟文章语言的精妙和情感的深邃。熟读,背诵积累。感悟了课文的内容情感及语言表达方式后,则应高声诵读,熟读成诵,进而积累丰富的语言,充实自己的语言库存。在熟读阶段,因个人生活体验的不同,感悟有异,朗读时必然会起伏不
一、停顿有别、快慢不一,因而,可让学生带着感情自由朗读。
(2、笔记阅读法。笔记阅读,是古今中外名人学者读书的宝贵经验之一。“不动笔墨不读书”就是对做笔记的精辟概括。记笔记的过程也是梳理顺畅思想,把知识系
统化的过程,有时还能引发新的思考,发现知识内在的规律。记笔记又是积累资料的重要手段之一,对学习,对所从事的工作都有重要作用。
3、重视语感的培养,提高阅读能力。
叶圣陶先生指出:“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训练语感的最佳方法就是持续不断地朗读,以至背诵。因此,教语文的老师应该要在课堂中引导学生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长此以往,学生的语感能力便会慢慢形成转而更好更敏锐。
(1、教师示范朗读示范背诵,以感情刺激感情。
我们从教学上的经验知道,老师绘声绘色的范读会呼唤起学生情感上的默契,从而使学生产生丰富的情感想象,便能感受到作者以及作品中的人物的丰富情感。所以,教师应要特别注重范读,同时还可以在范读中做到叶圣陶所说的:“设身处地,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务必做到尽情地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不但要了解作者当时说什么,而且还要与作者的心灵相通。”【2】比如说,读《林海》,大兴安岭的美丽景色仿佛就在眼前,连绵起伏的山岭总是让人看不厌;读《草原》,自己如同奔腾在无边无际的大草原上,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随时想要纵情高歌;读《桂林山水》,仿佛眼前就出现了那种壮观美丽的景象,令我们应接不暇……如此一来,学生便能在老师声情并茂的范读中获得了情感的熏陶。在范背的过程中,教师会了解学生背诵哪些课文比较艰难,哪些较容易,从而在实际的教学指导背诵的课堂中,明确好重点、难点,做到有的放矢。然而,教师精彩的范背,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被激发了,他们学习、背诵课文的积极性也被提高了,这完全是教师苦心钻研教材的结果。教学过程中,教材中要求学生要背诵的内容,教师可以先在学生面前范背,让自己和学生处于平等的地位,对自己作同样的要求,顺其自然地拉近了学生与教师的距离,从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创建良好的学习环境,平等的师生关系反过来也会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欢快而愉悦地记忆,轻轻松松背诵,使学生不断积累好词佳句,不断提高理解能力和作文水平。
(3、课外诵读,增加积累。
《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的阅读总量做了一定得规定,其目的就是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通过诵读,让学生认识中华五千年文化的博大精深,汲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因此,为学生创设宽松的阅读氛围,开拓学生的阅读面,在选择读物上,可采取教师推荐,学生自选,生生互换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阅读自己喜爱的读物。还可添加与课文有关联的阅读材料,学生的语文写作能力可以在博览群书中不断提高。在学生大量阅读的同时,教师应该不失时机地让学生将书中的好词佳句背诵下来。通过背诵,学生可以不断积累大量的好词佳句、精美篇章,不断地充实自己的语言库存,然而作者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匠心,学生都能从背诵中领悟体会得到,并能悟得文章中表达思想的真谛,这些都会使他们一生受益匪浅。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也要时常注意阅读好书。因为好书是学生心灵世界的阳光,没有什么比好书带给学生的快乐更温馨、更持久。
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劳于读书,逸于作文”。这是为什么呢?这都要归功于良好的阅读习惯。在这里,我只谈了点粗浅的看法,当然还会有更好的方法,希望在日后的教学中能够创新,摸索出更好的阅读策略。
第五篇:小学生良好数学作业习惯的培养
“小学生良好数学作业习惯的培养”课题研究
阶段性总结
本学期,在“小学生良好数学作业习惯的培养”课题研究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现将一学期来的课题研究情况总结如下:
一、根据实际,制定有效计划
学生良好作业习惯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这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的过程。在平常的教学中我们有这样的体会,好习惯的培养需要给学生设立小的台阶,一步一步扎扎实实,特别在以“细节决定成败”的数学学科,每一个细小的失误可能都会导致最终的失败。所以,我们把本学期研究的重点定位在学生的书写习惯,认真审题的习惯,检查习惯:(1)知道作业前要如何准备,该怎样书写,养成独立完成的习惯。(2)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学会检查的方法,做到注意细节。
二、对照计划,实施有效措施
1、评比展览,培养良好作业习惯
学生在作业方面表现出的突出问题是:作业本不够整洁,不垫垫板,作业本封面脏乱、卷角现象比较严重,写作业之前没有很好的规划,作业本的使用格局不理想,没有认真细致审题,不想好就写,涂改的情况比较严重,做作业时不够安静,边说边做,对作业质量不重视,不认真检查,作业拖欠。
针对这些情况,提出明确的作业要求,要求学生写作业先整理本 1
子角,垫好垫板,选好用什么颜色的笔,准备出打草本。
对于作业本的保护和使用,采用评比展览的办法,不管是学生的课堂作业、家庭作业还是作业时所用的打草纸,统统拿来展评,不仅注意作业的书写质量,还要看看谁的作业格局安排的更合理,评选出优秀的榜样进行表彰。平常上课渗透一种理念:必须独立完成作业,允许出错,但不允许“抄袭”,通过家长会与家长就孩子独立完成作业达成了共识,作业必须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不能依赖父母、严禁拖拉。通过课堂上学生也树立了“把每次作业当成考试”,只要做作业就要保证绝对的安静,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2、有效检查,促进学习的实效性
每当学生做完作业时,有的孩子就东张西望,不知道该做什么,等提醒他们检查了,多数孩子的反应是“双手拿起试卷来看”,他们仅仅有检查的意识是不够的,我们发现多数是没有检查的习惯,没掌握检查的方法。为此,我们教给孩子检查的方法,尤其是计算题,应该把题目抄下来,在打草纸上再计算一遍或者是验算。在计算课时放慢做题的速度,注意观察孩子们做完题目后的反应,然后反馈,并及时表扬,告诉他们,做完后不说话安静的坐好是不够的,只是用眼睛检查也找不出错误,更好的方法是用笔再算一遍,如果有时间可以多算几遍,这样才能提高正确率。平常课堂注意多表扬,通过几个平行班进行比赛的方式,激励大家充分的利用时间,学会检查。
三、坚持不懈,习惯有效形成课前,坚持堂堂检查学生的准备情况;作业时,坚持先安排版面、再书写;计算结束,坚持提醒学生用笔检查,把错误降到最低。在坚持严格要求的过程中,我们自己设计、印制了“表扬卡”,学生不管哪一方面表现好,课前准备还是作业书写还是检查习惯等,有良好表现都可以获得一张“表扬卡”,集满10张“表扬卡”便可在教室后面的板报上贴上一朵红花,得到红花的同学可以向家长申请一份小奖品。这种办法的实施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对老师提出的各种数学学习要求也格外重视。
从一个学期孩子们学习数学的情况来看,在学期初提出的“良好的书写习惯,认真审题的习惯,检查习惯”的培养目标已经初步完成,相信在下学期的坚持和努力下,孩子们一定会形成一种“下意识”的行为,让好习惯伴随孩子学习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