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相异构想与小学数学教学
相异构想与小学数学教学
作者:于国海
发布时间:2005-3-18 已经阅读279次
从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西方国家的一些学者先后对学生的相异构想进行了大规模调查研究,获得丰富的研究成果,这些成果对西方国家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的变革产生了深刻影响。在我国,相异构想的研究起步较晚,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物理与生物学科。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人,人们逐渐认识到数学教育教学中相异构想研究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一、相异构想理论 1.相异构想的概念。
研究表明,早在正式学习有关科学知识以前。儿童通过对日常生活中一些现象的观察和体验,形成了一些非科学的概念、经验和儿童阶段特有的思维方式,用以理解日常生活遇到的各种现象,这些想法有时和科学认识并无冲突,但许多时候则是不相容的。一般将儿童正式学习有关知识前形成的这些概念称为前概念(Preconception),而把儿童围绕前概念建立起来的一种特有的结构称为“相异构想”或“不同的概念框架”(Alternative Frame—work)。这一特有的“不同的概念框架”与儿童头脑中旧知识图式进行了自然整合,构成了儿童学习新知的基础。就是说,在学习新知前,儿童头脑中并非一片空白,已经具备一种原始的认知图式,这一原始认知图式或是所谓的“相异构想”,或是“相异构想”与头脑中旧知识图式整合的产物。在学习新知时,儿童并没有直接接收新信息本身的含义,而是倾向于将它们与头脑中原始认知图式和思维方式联系起来,建构对新知意义的理解。当新知与原有构想相容时,他们就会很容易理解,并主动利用原始认知图式接纳新知,顺利完成新知同化过程。当新知与原始认知图式矛盾时,则产生了认知冲突,他们将自觉地或被迫地改造原始认知图式,使其顺应新知识。
例如,儿童在学习分数概念之前,通过学习头脑中已具备的比较完善的整数认知图式。另外,他们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观察与体验,也已具有“分数”这一概念的相异构想,虽然是无科学根据且具有多样性,但通过与整数认知图式的自然整合构成了有利于或不利于分数知识学习的原始认知图式。
2.相异构想的特征。
(1)多样性。由于每个儿童生活环境、活动范围、文化背景等不尽相同,对同一类事物的认识、感受也不完全相同,导致儿童学习新知前头脑中的“相异构想”多种多样。另外,儿童学习新知前头脑中已具有的旧知识图式也是各种各样的,多样化知识图式与多样化相异构想的整合必然导致学习新知前所具有的原始认知图式五花八门。因此,教学中所期望的整齐划一的目标是难以实现的,儿童必然会对新知建构自己的理解,构思出多种多样的新含义,甚至可能改变新信息原本的含义。
(2)自发性。儿童认识事物的能力毕竟有限,他们在没有进行有组织、有系统地学习下获得的相异构想是在其观察与体验周围世界的过程中通过直觉与无科学根据的想象自发形成的,即儿童的相异构想具有自发性。例如,学生在学习扇形前会自发地认为“扇形就是像扇子一样形状的图形”。
(3)肤浅性。由于儿童的前概念直接来自于周围世界,只是在头脑中经过了自发的加工,因此儿童头脑中的相异构想往往比较肤浅,只能停留在表象的概括层面上,不能脱离具体表象形成抽象概念,自然也无法摆脱局部事实的片面性而把握事物本质。当然这些构想不排除对数学知识的朴素认识,因为数学知识本身就是来源于现实世界,是对现实的抽象。例如,儿童在学习垂直线前往往在水平线参照基础上形成了不科学的相异构想,但又蕴含了垂直线朴素认识。
(4)模糊性。由于年龄和思维能力限制,儿童头脑中相异构想通常是处于心灵深处的一种初期意识,难于用自己语言表达清楚,是一种模糊认识,不像某些知识经科学整理与提炼后,有了明确内涵和外延,但是它作为一种观念性认识仍具有实质性内容。当教学有关知识时,如果不特别和儿童“相异构想”联系起来进行揭示、比较,则儿童头脑中模糊认识就可能对科学知识学习产生负面影响,到一定时候,错误的思维和观念就会表现出来。例如,学生学习小数前可能具有小数很小的相异构想,通过学习可能表面上澄清了这一错误认识,但到一定时候,潜意识中还会把小数与正纯小数混淆从而导致解题错误。这就是由于教师没有特别把学生相异构想与科学认识联系起来进行比较剖析的缘故。
(5)顽固性。人的认识往往具有先人为主的特点。相异构想是儿童亲身体验或“合理”想象获得的认识,这种认识与儿童通过学习形成的知识图式自发地结合成为认识世界所凭借的工具。儿童就是靠这种原始认知图式认识世界,并“成功”地解释了一些现象。因此,儿童学习新知时往往不会轻易放弃自己的无科学根据或者错误的构想,甚至对其深信不疑。这些构想在儿童头脑中可能会十分顽固地存在,教师不加以科学引导是难以使学生摆脱其束缚的。
二、相异构想理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学生学习新知前所具有的相异构想虽无科学根据,对新知接受具有负面影响,但它却是新知识的生长点。在相异构想与新知相互作用过程中,新知与相异构想之间的冲突会使学生心理上处于一种困难处境(或称不平衡状态)。如果教师不能觉察学生的这种困难处境,采取有效方法促成其认知图式的顺应,而只是把学生当作一张白纸,按既定思路或知识逻辑进行灌输,则可能事倍功半。因此,教学中应采取有效措施帮助学生消除相异构想对科学知识的负面影响,充分利用其积极的一面,促进科学知识学习。具体地说,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充分了解学生学习新知前可能存在的相异构想。
由于每个学生背景不同,经历有异,他们头脑中的相异构想必然是多样的、隐蔽的,并且由于成人思维与儿童思维不同,有些构想在成人眼里可能还是不可思议的。如果教师不能设身处地地从儿童角度考虑,就可能认为儿童的一些构想是幼稚甚至滑稽的而加以否定,殊不知新知的生长点可能正是这些幼稚甚至滑稽的相异构想。因此教学中首先要了解学生可能具有的相异构想,弄清它们对理解新知会造成何种障碍和影响。了解的方法主要靠学生的反馈信息与平时教学经验积累。必要时,可在教学前进行小范围调查或单独谈话,以便教学时有的放矢,对症下药。
2.鼓励学生暴露自己的相异构想。
传统教学中,学生往往不敢暴露真实想法,怕遭人议论;怕回答不符要求,惹人笑话。教师担心学生的“奇谈怪论”干扰既定教学程序。师生双方顾虑重重,导致本来可以生动活泼的一堂课成为死气沉沉、呆板单调的“一言堂”。因此教学中应创造更多机会激励学生暴露相异构想,分享彼此观点,对不同构想作出比较、选择,自觉判断什么是科学的、有效的、最佳的,从而对正确观念认识更深刻,对错误观念纠正更彻底。当学生不敢或不愿暴露自己想法时,教师要善于洞察他们心理,未卜先知,采用有效方法,激励学生大胆表现。如创设一个引人人胜的情景,预设一个激发认知冲突的陷阱,鼓励学生参与小组交流讨论等等。
例如,“分数初步认识”这堂课,比较流行的教法是通过创设分苹果情境引入,教师请学生用拍手次数表示平均分得数,4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人,每人分得几个?2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人,每人分得几个?1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人,每人分得几个?(半个)半个苹果,同学们不能用拍手次数表示,那么能用以前学过的数来表示吗?(当然不能)在生产劳动与生活实际中,往往会碰到许多不能用以前学过的数表示的结果。为了满足人们生产生活实践需要,需要引进一种新的数。
上述教法设计严密,曾被认为是一种好做法,但其本质上还是牵着学生鼻子走的灌输式教学。因为教师没有想学生所想,没有给学生提供暴露相异构想的机会。学生是带着经验走进课堂的,他们学习分数前已具有形形色色的相异构想,教师不应把学生看成一张白纸。表示半个苹果,虽然学生不能用拍手的次数表示,难道不能用别的方法表示吗? 3.不要轻易地否定学生的相异构想。
学生学习新知前的相异构想虽无科学依据,但也包含着对科学知识的朴素认识。因此,在课堂中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的构想,尤其是那些与众不同甚至怪异的想法。教师应把这些构想看作学生的“成果”,无论正确与否,都不要急于下结论,应组织学生质疑切磋、讨论交流。这种课堂教学看似有些“混乱”,却恰恰反映了学生思维的活跃,有利于儿童主动脱离相异构想的束缚,获得科学认识。如果学生相异构想确实存在本质性错误,就应想方设法诱导学生暴露其前概念框架,通过组织讨论,乃至争论,针对它形成的具体原因进行充分说理,引起学生思想交锋,揭露前概念框架的不合理性,让学生发现原来的概念框架在某些方面违背了常理或公认的原理,绝不能只靠教师的单边活动,更不能简单化地一带而过。另外,否定儿童的相异构想与现代教育理念也是格格不入的。经常被否定的学生不仅人格上容易受到伤害,也容易失去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因此,教师要扭转观念,沙里淘金,化否定为肯定,挖掘儿童相异构想的闪光点。
例如,在分数初步认识这堂课中,教学分数 后,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加深对 意义的理解。教师请学生拿出一张正方形纸,折出一个 在巡视过程中发现一位同学把正方形纸对折了再对折,就把这位同学的方案拿到全班讨论,请同学评价。有学生说他没有按老师的要求折,是错误折法(可能一些老师也赞同这种评价);有学生说他很聪明,老师还没有教 就能折出来(这位学生也不错,提前认识了);有学生说他折得很好,能在老师要求折 基础上继续对折,折出 ;甚至还有一个学生说他是正确的,半张正方形纸的一半就是半张纸的。显然,学生在这里相异构想的暴露揭示了对科学的分数概念不同层面的朴素认识。更可贵的是,教师没有否定学生,而是给予了肯定评价,并请该生把折的 贴到黑板上显眼位置。然后问全班学生:你们能折出其他一些分数吗?我们不难想象出学生非常踊跃,争先恐后折出 等分数,并把成果贴到黑板上,黑板在这里已不是教师板书工具,而成为学生“成果”展示板。显然,在这种活跃气氛中,学生对分数的相异构想与科学概念距离越来越近,科学概念的揭示也就水到渠成了。
4.引导学生逐步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
虽然创新教育机制下人们更多地关注非逻辑思维方法的培养,但就数学学科特点来说,逻辑思维方法依然是主导的。因为数学概念、规则等知识具有相对严密的逻辑体系,学生如果能够形成科学的逻辑思维方法,将会有助于相异构想到科学认识的顺利过渡。小学生思维主要处在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逐步过渡的阶段,具有特殊性,过多追求逻辑思维方法训练固然不需要,然而适当进行逻辑思维方法培养也是应该的,而且是必须的。教学中往往教师教学某一概念时,学生意识中习惯于从字面上理解,或把其与相近概念混淆,因此,教师有必要把其置于特定的概念逻辑体系中帮助学生获得科学认识。
另外,在规则与问题解决教学中更要重视培养学生科学思维方法。因为规则体现的是概念之间的关系,而问题解决则要运用一系列相关科学概念。教学中要反对草率地没有依据地乱下结论,重视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严密性和全面性,这对于克服相异构想的负面影响是非常有利的。
资料信息室提供
2005.3.18
(来源:《现代中小学教育》2005.2)
第二篇:语文组相异构想诊断案例
语文组相异构想诊断案例模板
初一年级期中考试试卷相异构想诊断分析
作者:高芳 编辑:毕秀洁
【案例描述】
本次考试为初一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学生刚刚升入初中两个月,知识量和知识难度相较小学生来说都有明显的扩大。这份试卷为了检查学生半个学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以及应该具备的语文能力,比较注重语文基础知识的考察,同时包含了对能力的考察。主要内容包括:基础知识(字音、字形、成语释义、古诗背诵、修辞手法、仿写)、文言文(背诵、词语翻译、句子翻译、文言文理解)、现代文阅读(概括大意、词语和句子赏析、修辞手法及其效果)、课外阅读(内容理解、能力提升)、作文(审题[半命题作文]、卷面、题目、字数、结构、内容)等。试卷中知识点比较全面,试题难易适中,基础知识部分保证大部分同学都能做。此外,又通过仿写、课外阅读、作文等能力题拉开层次。
本次考试发现一些明显的不足,比较明显的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古诗、文言文背诵虽然基本上没有问题,但是错别字较多。
2、成语释义、文言文翻译方面,句内关键词的把握上还不够准确。
3、仿写是能力的考察,学生得分率不高。主要在于没有读懂题目,没有把握住所仿句子的特色。
4、课内阅读在赏析句子时大部分同学都能找出关键词,但是品味赏析其修辞手法,尤其是表达效果时大部分同学回答不出来。
5、课外阅读学生在把握文意和中心上不善于联系上下文,这方面能力有待提高。开放性题目大部分同学都能结合文章谈些感受,但是却审题不清,没有看出来题目中隐含的信息。
6、写作方面,比较普遍的问题,如:语言表达不够流畅;立意普通;学生只局限在将一件事情描述下来,还不够完整,不能时刻围绕中心。有的只会叙述,不会加上一定的描写;在段落分配上,有的同学不会分段,而是一段到底;一小部分同学书写很不规范,字迹潦草,卷面也不整洁;字数上小部分同学不能达到要求。
【诊断分析】
学生在本次考试中出现的问题追根溯源,总结以下几方面:基础知识,如字词音、形、义上重视还不够,需要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审题意识和能力较弱,还不适应这种比较开放的题目,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开放性题目的训练可以鼓励学生依照文意和生活实际进行联想,可以有自己的看法,并且要能自圆其说;学生的赏析能力较弱,内容和方法上都有待加强。
【实施方法】
针对本次考试出现的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强化训练:进一步加强学生基础知识方面的掌握,字词、释义、背诵、默写等一定要打好基础;学生能力上,争取能多交给学生答题方法,并且给学生比较规范的答题格式,并且要长期进行训练,使学生能自主学会运用;加大学生的阅读量;作文方面还要让学生多读、多写,多积累素材,不至于在考试时无素材可写,同时也要兼顾书写;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勤于动手,动口,勤于思考。
【反思收获】
刚入初中两个多月的学生在逐渐适应中学生的身份的情况下,学习也渐入正轨,从本次考试的情况来看,虽然出现了不少的问题,但是学生们还是表现出了一些好的方面,如字音字形学生基本上都能做对;古诗、文言文背诵大部分都会背;成语释义、文言文翻译大部分同学能做对;修辞手法大部分同学都能掌握;课内阅读概括段落大意写得比较好,在赏析句子时大部分同学都能抓住关键词;课外阅读,理解文章内容上,大部分同学都没有问题,开放性题目大部分同学都能结合文章谈些感受;作文方面,大部分同学都能将一件事情叙述得比较完整。可见多数学生在基础知识的掌握上是没有问题的,而真正的难点则是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如分析能力、概括能力、思考能力、表达能力等,这些能力在语文学习中是至关重要的,也是今后教学中需要不断探索的。
第三篇:警察与赞美诗教学构想
警察与赞美诗教学构想
以《警察与赞美诗》为教学的载体,激“活”学生联想思维,让学生设身体验,迸发创造性潜能。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目的。
教学设计
本课教学设计了三个环节“创设情景、学会质疑”“联想思维、学会解疑”“拓展训练、学会创新”。一个课时完成教学任务。第二个环节是教学的难点,第三个环节是整节课的重心所在。整个过程始终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走进课程,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教师在这一过程中主要起引导点拨作用。
教学方法和手段层进式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手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学会质疑
创设情景
追求“警察”(“警察”代指监狱)警察不理他。(多媒体显示)流浪汉苏比
追求“赞美诗”(“赞美诗”代指自新)被捕入狱。同学能破译这个怪圈现象吗?请熟悉作品。
提示:
自诩为世界强国和文明的美国,并非是人人享有民主自由幸福的天堂国家。相反垄断资本的发展,使工人失业、流浪,贫困潦倒。而少数人生活奢侈,极度享乐,造成美国成为世界上贫富间鸿沟最深的国家之一。美国是一个是非不分,黑白颠倒的社会。
(师)一篇名著,被大家破译出多种看法,不仅表现你们独特的认知水平,也体现你们难能可贵的创新精神。
(让学生轻松随意的进入了老师有意创设的训练平台)
(师)今天,我们走进欧亨利小说《警察与赞美诗》,直观美国社会窥一斑而识全豹。二:联想思维、学会解疑
宣布目的1.了解人物形象刻画的真实性、生动性,做到评论作品实事求是。
2.体会作品幽默的艺术风格。
3.实践中学会创造性阅读
(从因知上的两个层次,到训练方法的确定,让学生进入规定的情景,知己知彼)联想思维
1.对文章情节的思路进行探究
(提示)1——5.(开端)介绍主人公苏比出场及他的冬居计划。
6.——38.(发展与高潮)苏比故意犯罪实施他的冬居计划。
39.——41(结局)苏比在赞美诗的感召下,决心重新做人时,却被警察抓进了监狱。
2.主人公是个什么样的人?阅读小说开端部分1——5,寻找作品留给读者空白处,发散思维。(同座互相边问边答相关问题)(教师巡视,收集主要问题,投影显示,集体释疑)
A.流浪汉苏比的冬居计划是什么?
(提示)岛上的监狱里去过冬。
B.苏比不接受慈善机构施舍,选择监狱说明了什么?看出他是个怎样的人?
(提示)苏比为了度过冬天的寒冷(没有北风和警察老爷),宁可去监狱。暗示了监狱之外是怎样的悲惨世界。
接受慈善机构施舍,苏比必须付出精神上的屈辱,苏比宁可去监狱,由此可见,他是一个心
高气傲的人。暗示了慈善机构对穷人的做法是多么的不人道。
C.苏比眼中的精神屈辱指什么?
(提示)具体指:押去洗澡,吃饭先交代个人历史。
D.划出开端部分的比喻和比拟句子,感悟作者的艺术风格。(见文)
(提示)幽默讽刺的语言特点,渲染了悲剧的喜剧效果。
点评:
其实刚才同学们不同的解读,就是围绕联想思维,层层递进的结果。文心雕龙作者刘勰指出:读者披文入情,意在思也。古人尚且懂得思的重要,今天我们这堂课就激发思维抄一条美丽的小路,去寻找作品中独好的风景吧!
学会解疑
(小说发展部分6.——38)
多媒体投影:
1.苏比实施的冬居计划目的是去监狱,但采用的何种手段和方法?是否成功?为什么。(提示)手段和方法; 是否成功; 为什么
百老汇豪华餐馆想白吃,好让警察抓去。
被人推到人行道上。
社会因素
用石块砸玻璃,借此被捕。
结果警察错把别人当犯人,并向他致敬。
警察因素
小饭馆白吃一顿。
让侍者摔倒在人行道上。
社会因素
借机街上调戏妇女落入法网。
却碰上的是妓女。
社会因素
街上吵闹,想扰乱治安。
结果警察错把他当狂欢的大学生。
警察因素
店中偷伞。
被偷者是小偷。
社会因素
2.如果按照“人穷志短”的说法,可以说苏比正是被贫穷逼到不知羞耻的地步,但作者并没用“人穷志短”去解释苏比的行为。文中那些内容可以反映出来?
(提示)
“他性情灵魂高傲,不愿付出精神上的屈辱”;“认为法律比救济仁慈。”
以上句子说明他的灵魂深处还有强烈的自尊心,他故意犯罪的背后是一种不可欺的傲骨表现。所以作者读者同情他。
3.苏比怎会落到这个地步?
(提示)
当时黑暗的社会把一个性格倔强的人推向深渊,毁了一个正直的青年。这就是作者塑造苏比的社会意义和价值。
4..小说的特点之一是有典型的环境。环境反映出当时社会的现实。从苏比故意犯罪的几件事中折射出当时美国是个怎样的社会?
(提示)
社会制度腐朽,道德虚伪。贫困悬殊。列宁曾经说;“美国成为贫富鸿沟最深的国家之一。我们从中看到美国生活的百科全书”。
点评:
大家想象丰富,说得出彩,有新意更有广度和深度。令我开了眼界,感悟到学生的文化底蕴。(小说结局部分39-41)
5..熟读39-41语段,思考以下问题。
①描绘那些景物?(月光、街道、灯光、赞美诗音乐)
②苏比怎样的心情?(灵魂里起了奇妙的变化这段意境)
③这段意境有什么作用?(为人物内心服务,突出苏比灵魂净化的过程)
6.如何理解“管风琴庄严而甜美的音调使他内心起了一场革命”?
(提示)
即弃旧图新,重新做人。如同琴声一样,高尚、圣洁。
点评:
由此联想到美国资本主义社会许多青年满怀成功的希望,跨入社会大门,结果碰得头破血流,破灭希望,损害才智,以至和苏比一样坠落的生活。
三:拓展训练、学会创新
“横看成林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显然阅读需要我们进行创新,这样的立意高人一筹,别开生面。这样的思路可谓抄上一条美丽的小路,觅得独好的风景。
下面请探究:当苏比决心重新做人时,按常理应该有一个好的结局,然而作品却安排苏比被警察被判入狱。这样的结局是给人遗憾呢还是一种艺术的成功?
(举行辩论)
正方:成功说。(以理服人)
反方:遗憾说。
(提示)
震撼人心。反映社会冷酷现实,具有真实感。
悲剧的审美效应。
情节大起大落,曲折,意料之中,意料之外。
世称欧.亨利结局。
点评:
从大家的踊跃发言中,我高兴地看到同学基本上学会了创造性的阅读。面对“结局”问题的争论,有的从作品的表象上去探究,有的从作品的内涵上去感悟,不但有人从正面论证,还有从反面破析,而且都能讲到点上。真是“条条大路通罗马”。看来,今天我们的收获匪浅。同学们积极动脑、动口,充分展示了创造精神和个性风采,我为大家鼓掌和骄傲!(打开学生的思路,检验学习的成果,执教者期待的目的)
师总结并布置作业
欧.亨利的作品发人深省,警察和赞美诗相比,看出警察和法律对苏比这样的下层人是不公平的、不公正的。而赞美诗却对人起感化作用,鼓舞人从善向上。
请结合以上的辩论,用50字左右试评欧.亨利的结尾。要求观点明确,有说服力。(思维延伸,进一步巩固课堂上训练的实效)
教学设计体会:
在二期课改研究性学习的今天,教师更需要自身的研究能力与创新意识;在倡导以学生为本的今天,师与生、教与学的关系是交往中的引领,平等中的首席,教师更应强调对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尊重。
《警察和赞美诗》
一、教学目标:
1、分析小说曲折、巧妙的情节安排,欣赏“欧·亨利手法”的艺术特色。
2、品味小说幽默、辛辣的语言风格,理解语言运用和题材、主题的内在关系。
3、理解文章主旨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品味小说幽默、辛辣的语言风格,理解语言运用和题材、主题的内在关系。
2、把握文章主旨
三、教学准备:
教具:黑板、粉笔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请学生在自读前做一道特殊的数学题。
已知条件:
①背景十九世纪的美国社会
②警察维护生活秩序和社会安定的国家机器
③赞美诗 宗教音乐,能净化人的心灵,升华人的精神境界
问:警察┼赞美诗═?
讨论明确:一个国家在生活方面拥有维护正常秩序和社会安定的警察队伍,而在精神方面拥有净化人的灵魂的宗教音乐,从逻辑上讲,应该是很完美的,甚至应该是“人间天堂”。
(二)讲授新课
1、整体感知
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思考:上述逻辑上的结论与当时美国社会的实际情况是否相符合?讨论明确:不相符合,现实中的美国社会不是“人间天堂”。
2、理解文本
(1)小说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讨论明确:小说写了流浪汉苏比六次故意犯罪,想进监狱度过冬天而未能如愿,而当他在赞美诗的感召之下想做一个正正堂堂的人时,却被警察送进了大牢。
苏比的行为愿望或打算结果
1.走进豪华饭店想白吃之后被关监狱因裤子破被推到人行道上
2.用石头砸橱窗想借此被捕警察认为他不是肇事者
3.饱餐一顿不给钱想借此被捕侍者没喊警察把他推到人行道上。
4.扮演一个小流氓调戏年轻女子反被女子纠缠,他撒腿走开
5.在剧院门口大吵大闹想以“扰乱罪”被捕警察没有理睬
6.苏比跨进烟店拿伞要被偷者喊警察捡者把伞让给了他伞
(2)苏比六次进监不成,每次描写都是尖锐揭露,讨论分析一下揭露了什么?第一次:势利、冷漠无情。
第二次:执法者玩忽职守A
第三次:恃强凌弱、践踏人权。
第四次:美国妇女卖身求生的现实,色情泛滥。
第五次:“扰乱治安罪”如同虚设,执法者玩忽职守。B
第六次:上流社会道貌岸然,品质低下
(3)小说六次写苏比故意犯罪的经历,是不是太繁冗?如果写了二三次后就写结局,不也同样可以得出相同的结论吗?
第四篇:小学数学教学论文-关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构想
来源:京都名师论文中心 题目:关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构想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关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构
想
发布时间:2013年10月23日
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以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为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 就要落实“掌握知识、发展智能、陶冶情操”的三维教学目标,使学生成为既有丰富的知识,又有高尚人格的 主体性的一代新人。这里的所谓人格,是指学生的能力特征和品德特征的总和。这不仅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 奋斗目标,也是督导评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依据。现就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问题,构想如下:
一、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总体评价的构想
1.教学指导思想是否符合现代教学论原则;通过教与学双边活动是否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认识过程、情感 过程和意志过程。以促进每个学生掌握知识,培养和提高各种数学能力,完善人格,获得全面的发展。
2.教学目的要求和教学内容的确定是否有利于全体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小学数学最佳知识结构。即,那些 最基本、最具有代表性的概念、法则、规律、公式和数学思想组成的知识系统,并且是按照小学生身心发展规 律,能被小学生所接受、理解、难易适度的知识系统。
3.教学过程的设计是否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技能的形成、潜在智能的开发和提高;是否通过“获得 知识”和“应用知识”两种途径培养和形成学生良好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动 手操作和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4.在课堂教学中是否既突出“面向每一个学生,面向学生的每个方面”的落实,又兼顾“因材施教”的推 进。
5.课堂教学是否较好地体现了“认知结构”、“教材结构”、“教学结构”三者和谐一致的整体关系。
来源:京都名师论文中心 题目:关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构想
6.全体学生在求知的全过程中,兴趣、情感、信念、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投入的质量与程度如何,发 展趋向是否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7.进行“知识”与“能力”方面的课时教学效果的量化测试和“智能”与“情意”方面相应的课外跟踪考 查结合。
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三维教学目标”评价的构想。
(一)对“掌握知识”的评价构想。
实施素质教育,并不是要改变知识及其应用在课堂教学中的核心地位,并非要降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质 量,而是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所涉及的内容提出了更高、更加广泛的要求。因此,在教学中应该把知识的 形成过程放在教学的首位,使学生经历真正的认知过程,获得具有生命力的有用的知识,掌握具有迁移的生动 的活泼的知识结构。那么,应该如何评价小学数学课“掌握知识”的教学,笔者认为应包括以下内容:
1.“感知、理解新知”的评价内容。①为导入新知所提供的感知材料是否充实; ②感知材料的选择是否包罗新知的本质属性;
③感知阶段的诱导是否便于学生尽快进入新知的最近发现区,展开求知探索; ④新、旧知识交接点的确定,是否便于快速促成学生认知的正迁移,教师的点拨是否有助于激起学生“短 兵相接”的思维交锋,顺利完成认知的“同化”或“顺应”;
⑤教学辅助手段的使用,是否有利于学生省时优质地发现和理解新知的本质。
2.“抽象、概括新知”的评价内容。
①思维阶梯的铺设是否有助于学生在揭示新知本质的求知过程中,展开高效的观察与比较、分析与综合、判断与推理、抽象与概括。
②学生在归纳总结新知的过程中是否经过了一个以具体形象思维为支柱,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又将已理 解的抽象概念具体化的认知往返历程。
③学生对已概括的新知理解得是否正确、全面、深入;学生对新知本质抽象概括
来源:京都名师论文中心 题目:关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构想
得是否正确、全面、深入 浅出,表述具体严谨;是否达到了课时教学规定的教学目标。
④学生在探求、获取新知中个性意识倾向性作用的发挥如何,全员参与的竞争质量与程度怎样。
⑤教师指导学生求知获取的“投入”与学生学会求知方法,得到收获的“产出”是否成正比。
(二)对“发展能力”的评价构想。
能力的发展只能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获得,离开知识,能力就成了空中楼阁。“发展能力一定要结合知识 的传授过程去进行,知识有其能力价值,它凝聚在知识之中,不思则暗,深思则宽,不着重分析挖掘,不在知 识传授过程中充分发挥,就会落空。”发展能力必须结合知识体系有目的、有计划,有序列,有层次地由低级 向高级逐步提高。练,是形成和发展能力的主要途径。因此,就小学数学综合课“发展能力”的评价而言,应 包括下列内容: 1.对课堂“半独立性练习”层次的评价内容。
①给出的题目是否属于紧扣新知要点的基本型题目;是否便于全体学生直接运用新知,起到巩固理解,强 化记忆的作用。
②教师在指导学生运用新知的过程中,是否立足于学生主动积极地解决问题,以思维能力的训练为核心,突出基本技能的形成,“扶”与“放”适度,不包办代替学生对新知的再现。
③学生运用新知解答基本型题目的技能和叙述算理,或法则或解题思路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否达到规定的教 学目标。
④教师在本阶段的课堂小结是否切中由学生板演和课堂巡视所反馈问题的要害;“结语”是否有助于学生 对新知要点的再现和发展。2.对课堂“独立性练习”层次的评价内容。
①本阶段习题设计是否由三类不同要求的题构成;这些题目的编排是否便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独立运用知识 解决问题的能力。三类题目的要求如下:
来源:京都名师论文中心 题目:关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构想
低档题:比基本型题目稍有变化,其目的是让学生独立运用新知解题形成技能,加深对新知的理解和记忆。
中档题:以新知为主体的综合型题目,题目的编排既突出适度的综合性,又带有一定的思考性色彩,用以 培养和训练学生解题的综合能力和灵活性。高档题:思考性较强,略有难度的题目。这类题目不超越学生的知识范围和思维能力的限制,用以解决“ 吃不饱”学生的心理需求和“吃得饱”学生竞争意识的激励,推进学生的求知欲和好胜心。
②在本阶段中,教师是否给予学生充足的独立练习时间(区间为10至15分钟);是否较好地完成本阶段课 时教学任务,达到规定的教学目标。3.对“独立练习交流与课堂总结”层次的评价内容。
①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独立练习交流中,是否为学生创设了宽松、和谐、自信、民主的课堂氛围。
②教师对学生的解题交流与评定是否立足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广阔性、创造性;是否致力于培养学 生勇于探索、不断进取、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学习品质。
③师生合作的课堂总结是否提纲挈领,简明扼要,便于学生回顾求知过程,掌握新知要点,获得求知启迪。
(三)对“陶冶情操”的评价构想。
人的智力商数是先天已有的,而情意商数却是后天的培养和努力的结果。科学界已提出:一个人的“智商 ”只占其成功要素的20%,真正决定人类智慧的不是“智商”,而是“情商”。因此,一个具有主体性的人,其核心素质是高尚的人格。通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去陶冶学生应具备的道德情操、科学品质,已是当务之急。为此,学生在求知过程中情意因素投入的质量与程度,应当作为评价教师课堂教学水平的一项重要内容。应该 评价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是否把“陶冶情操”与“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同步进行,有机结合;是否做到 为此不遗余力,持之以恒。
来源:京都名师论文中心 题目:关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构想
总括起来说,学生的“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三个方面。学生从 事学习的正确认识是情感活动和意志活动的基础;良好的情感又能推进学生的认识和行动;而坚强的意志则能 使学生锲而不舍地提高认识和陶冶情操,去完成既定的学习任务。评价学生的“认识过程”,旨在界定学生揭 示事物的本质以及事物间的关系和规律的水平,为教师提供课堂教学改革的信息,有助于在教学中更好地发挥 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性,促进学生掌握知识,获得智力技能和开拓学生的创造能力。评价学生的“情 感过程”,在于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更加重视学生良好的情感和情操的培养。评价学生的“意志过程”,使教 师明确良好的意志品质是学生成才的必备素质,在教学中加强砥砺学生意志的教学力度,使学生具有高尚的学习目的,在求知中胜不骄,败不馁,知难勇进,百折不挠,不达目的决不罢休。
据上所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应该围绕学生的“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去评价教与学 的双边活动。
第五篇:小学广播站构想
关于红领巾广播站的建设的构思
红领巾广播站是少先队组织普遍建立的宣传阵地,有助于加强少先队的思想教育工作,活跃广大少先队员的课余生活。它一般由大队委员会组织队员创办,利用课余时间播放,其所需要的器材很简单,一般只需要一台功放机、一台卡坐、两只话筒、两只高音喇叭。条件允许的话,可加一台影碟机、一个收音卡坐和在每个教室里安装一只小喇叭,效果更佳。本文就红领巾广播站建设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一、取一个好的名称
红领巾广播站和队报一样,首先要有一个响亮的名字,如“红领巾广播站”、“星星火炬广播站”、“小喇叭广播站”、“小号角广播站”等。同时红领巾广播站还要有固定的开始曲和结束曲。可以用比较有意义的《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为开始曲,用《红领巾之歌》为结束曲;也可以用一些旋律比较优美的如《四小天鹅》、《天使小夜曲》等等为开始曲、结束曲或栏目曲。不管选用什么曲子,一经选用就不能随意更改,要像央视《新闻三十分》、《今日说法》等名牌栏目一样,有固定的音乐,听众一听到音乐,就明白接下来要进行什么环节了。
二、健全组织机构
红领巾广播站的机构一般设编辑和播音两个小组。编辑组的工作与队报相似,可由大队宣传委员及各中队的宣传委员组成。也可由专门负责的副大队长带领各班学习委员完成。辅导员要注意给予他们必要的训练和帮助,并让他们明确编辑时把好稿件的四关即:思想关、事实关、语言文字关、组织关。播音员的水平决定广播站的效果,辅导员要物色好播音员,做到二看:一看素质、基本功;二看品质、责任心。其具体做法是:第一,在全体队员中进行广泛宣传;第二,让有意参加播音的同学填写“红领巾广播站”播音员申请表;第三,进行口试,竞聘演讲,并组织语文教师进行量化打分,向全体师生公布;第四,按分数从高到低录取;第五,向被录取的队员下聘书;第六,对被录用的播音员进行培训和指导,包括音响设备的操作技术、录音、配音、普通话、播音的技巧等方面。
三、编排好广播节目
广播与报纸一样,可以办成若干专题、栏目。但必须遵循以下标准:一是栏目应有校园特色;二是栏目应具有知识性、趣味性、教育性;三是栏目应具有针对性,有的放失地为同学们解决一些认识问题。具体栏目版块可以设计如下:
新闻快车:时事要闻、校园新闻、人物采风等
文学星空:美文欣赏、精彩剧场、优秀作文、好书推荐等
科普乐园:你知道吗、卫生常识、知识讲座等
娱乐天地:开心一刻、相声在线、哈哈镜、异想天开等
为您服务:烦恼热线、每周一歌、好人好事、小刺猬说事等
为办好红领巾广播站,大队辅导员要亲自和小播音员、小编辑们一起制定出每周的广播节目表,并认真准备好稿件。同时还要利用广播搞一些带有竞赛性质的活动,吸引更多的队员关心红领巾广播站的建设。
四、组织好撰稿、投稿
红领巾广播站的稿件的来源主要依靠小通讯员报道、队员来稿和部分约稿。其具体做法是:第一,设立投稿箱,方便队员投稿;第二,大力宣传,积极动员投稿;第三,规定3-6年级每班每周至少投一篇,每多投一篇给予0.5分的加分;第四,注重稿件的质量,若被采用,为班级加一分,并张榜公布。
五、组织好小通讯员培训
为了能够收到好的及时的通讯,要定时组织好小通讯员培训,使他们提高他们的稿件的采用率,激发他们写稿的兴趣。
红领巾广播站的建设并没有固定的模式,各地应结合本校实际有创造性的开展工作,让播音员、小编辑们在为广播站、为学校服务的同时,体验到播音、编辑的乐趣就行,同时也提高自己的能力。
红领巾广播站,是少先队组织普遍建立的宣传阵地,对加强少先队的思想教育工作和活跃广大少先队员课余生活,很有有帮助。它所需要的器材很简单,一般只需要一台功放机,两只话筒和在每个教室里安装一只小喇叭即可。
红领巾广播站的主要工作有:
(1)选好名称和标志。红领巾广播站和队报一样,要选一个响亮的名字,可以征选站名。如:“雏鹰广播站”、“星星火炬广播站”、“小喇叭广播站”、“小号角广播站”等。
(2)健全组织机构。一般可以设播音部、编辑部、记者部和技术部等。
(3)加强业务培训。通过组织队员收听电台广播、带领队员参观广播电台、邀请专业人员作讲座、开展主持人大赛、“我是第一”播音比赛等活动,不断提高队员的业务素质。
(4)创新管理方式。建立播音员级别制,如设立金牌播音员、一级播音员、二级播音员、见习播音员等。每一次播音新老组建,合理搭配,从而让更多的队员都能得到锻炼,都能得到培养。
(5)编排好广播节目。
栏目版块
广播与报纸一样,可以办成若干专题,具体见下表。
新闻快车:时事要闻、校园新闻、人物采风等
文学星空:美文欣赏、精彩剧场、优秀作文、好书推荐等
科普乐园:你知道吗、卫生常识、知识讲座等
娱乐天地:开心一刻、相声在线、哈哈镜、异想天开等
为您服务:烦恼热线、每周一歌、好人好事、小刺猬说事等
要充分发挥红领巾广播站的宣传教育作用,加强对广播站的管理工作至关重要。学校大队部要安排一名老师兼职辅导,严格把握好稿件关,定期加强对播音员、编辑、小记者等人员的培训工作。要严格执行广播的使用制度,播音时间要固定,一般一周两次为宜,不得随意乱播、乱用。尤其要注意安全问题,对设备的使用要精心指导,严格规范操作程序。另外,还要注意充分调动队员参与的积极性,可以设立红领巾广播信箱,鼓励队员们踊跃投稿。每采用一份来稿,可以奖励队员一张纪念卡。每学期,可以评比出最佳通讯员、最佳小记者、最佳编辑、最佳播音员和最佳稿件,并张榜公布,给予奖励。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增建为雏鹰电视台、“E心信息室,连接你我他”等阵地。拉萨路小学少先队大部队能用好用活网络,在网上建立了“校园快报”、“队员心灵之家”、“队干小屋”、网络bbs、网络小论坛等专门频道,尤其值得称道的是,他们还将大队委竞选活动搬到了网络上,吸引了全校队员以及家长们的广泛参与,有效了发挥了网络交互性强、沟通快捷的优势,增强了队员们的参与意识和少先队组织的凝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