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怎样在教学实践中践行公正的教育原则
怎样在教学实践中践行公正的教育原则
[摘要]如何在教学实践中践行公正的教育原则也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共同探讨的问题。教育的公正有利于良好的教育环境的养成,有利于教师威信的提高,有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发挥,有利于学生的道德成长,更有利于社会公正的实现。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师可以从尊重每个学生的人格和受教育的权利;爱无差等,一视同仁;要公正合理地给予学生评价;要实事求是,公平合理对学生进行“赏罚”;等方面进行努力做到教育的公正。
公平公正始终是我们人类不懈的追求,就像我们追求共产主义一样,虽然难以绝对的达到,但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我们,应该给学生做出表率,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撒播爱的种子,才不愧“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称号。要知道,当今社会上不公平公正的事例真的是太多了,而现在的信息来源又快又广,学生的敏感度绝不会亚于做教师的我们,要想忽悠他们,是绝不可能的事。时代要求我们必须时刻以一种公正、公平的原则对待每一个受教育的学生,而对学生产生厌恶,轻视的行为都是不正确的。那么如何做到公正公平的对待每一位学生呢?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取决于我们的态度,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将直接影响到学生走向社会对其他人的态度,可以说,教师对学生的态度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它告诉我们,作为教师,应该关心每一个学生,对每一个学生都寄予合理的期望,给他们以公正的和足够的支持与鼓励。
第一、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人格和受教育的权利。
教育学所常说的要树立正确的师生观的问题。从伦理学的角度看,教师要公正地对待学生,首先是要真正尊重和信赖学生。在学生犯错以后不能以该生的平时表现直接判断,要进行仔细的调查,有的学生平时表现不好,但不是时时犯错,事事犯错。
教师应当认识到,学生也是一个有独立人格的个体。教与学的关系既是一种制度性的授受关系,也是一种人格上完全平等的人际关系。在我国的传统中,教师往往习惯于把自己置于“绝对权威”的地位,往往认为自己当然在人格上高于学生,漠视学生独立存在的主体性。这样当教师教导学生应当公正处世时,学生极有可能报一种不以为然的态度。因为在他与教师的交往中,体会不到应有的尊重或人际公正。所以,古代社会产生的“师道尊严”的观念是有违师德,尤其是有违现代教育伦理的基本要求的。当然,人格上的平等并不意味着角色上的对等。
第二,要“爱无差等,一视同仁”
教师不能以自己的私利和好恶做标准处理师生关系,应当给所有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对不同性别、年龄、出身、智力、个性、相貌以及关系密切程度不同的学生能够作到一视同仁、同等对待。一个最为常见的现象是,教师往往出于虚荣或其他利害有意无意偏爱一些学业成绩好的学生,而相对歧视或忽视一些成绩差的学生。有意的不公正当然属于明显的师德缺陷,无意的不公正也是应当注意防范的。实际上正是因为后者的成绩差才更需要教师的关怀和帮助。正如俄罗斯的一句谚语所说的“漂亮的孩子人人喜欢;而爱难看的小孩才是真正的爱”。第三,要公正合理地给予学生评价。
如何对学生的知识、能力、品质和长进程度给予恰当评价,历来是教育工作者关注和讨论的问题,因此,评价公正也是体现教育公正的一个重要方面。有的教师为了讨好学生家长,再对该生评价时隐瞒缺点夸大优点,对喜欢的学生评价都是好,对不喜欢的学生评价都说缺点。所以教师评价学生是要公正合理,做到真正意义上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而不是让这句话只是个口号。
第四,要实事求是,公平合理对学生进行“赏罚”。
要作到“尊重和要求的统一”。一方面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因材施教,但是另一方面在制度上又不能允许有特殊学生的存在。赏罚本身往往是次要的,学生在意的主要是赏罚所体现出的教师对他们的评价。现代教育的一大难题是如何认识惩罚的教育性。许多抽象地人反对惩罚,尤其是“体罚”,理由是损害学生的身心健康。但惩罚在何种情况下是损害学生的身心健康的,什么是体罚和一般惩罚的界限一直是人们争论的话题。实际上除了较为严重的损害有背于教育活动的性质和范围之外,一定情况下对学生的惩罚与奖励一样,是有利于他们的成长而不是相反的。问题的关键在于处罚的程度和性质。
第五长善救失、因材施教
教师公正或教育公正的另一方面。如前所述,教师公正具有实质性。在对学生的爱护、帮助、评价和奖惩上应当一视同仁。但是一视同仁不能理解为一种刻板机械的公正形式。在落实一视同仁、爱无差等原则时要考虑到学生在个性、知识水平和智力程度等方面的差异,因材施“爱”、因材施“罚”。否则那种貌视的公正实际上却是不公正的。因为公正的原则既是“平等的应当平等地对待”,也是“不平等的应当不平等地对待”。
有一个非常典型的长善救失、因材施教的教育故事很能说明问题。两个“差生”在宿舍里为了争夺一把吉他而扭打起来,最后去找教师评理。出乎意料的是老师听罢不仅没有批评他们,反而表扬了他们有进步,理由是:“第一,你们为了吉他而打架,比上次为抢帽子而打架要好多了。因为想弹吉他是好事。第二,动手打人不对,但没有上次厉害。第三,最重要的是,你们想到了解决问题的新的方式——找老师,而不是象以前那样非打出一个输赢不可。”接着老师提出了让他们凭借自己的智慧理智、友好地解决类似问题的要求。最后,两个同学手拉着手离开了老师。打架反而受表扬,表面上似乎不公正,但对于这两个差生来说,这也许是真正的教育公正。
第六 面向全体,点面结合
教师如何在个别教学和集体教育中如何作到教育公正。这也是一个教育机会均等的问题。为了某些后进同学的进步,适当的补课和其他个别的关照是必要的;给一些特别聪慧的优等生创造提高的条件,如适度的“开小灶”的做法也是公正的。这是因为只有因人制宜才不至于耽误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一种爱无差等的实质上的公正。但是超越限度,置大多数学生于不顾的某些所谓“抓重点”的做法,包括过份强调重点校、重点班、重点苗子的做法是有违教育公正的。因为在只抓重点的做法中,太多的学生受到忽视,失去了平等的受教育机会。所以特长校、特长班、特长学生是正确的,而重点校、重点班、重点苗子的做法虽然在一定条件下有其合理性,但长远地看却往往是要逐步予以矫正的。正确的做法是以全体学生的发展为基础为目标的因材施教、点面结合。
在中国,教师往往将对待学生的教养关系自动迁移到对家长和一般社会人事上,造成不良后果。例如,许多学校的家长会不是教师与家长的正常沟通,变成了教师对家长的训斥。又例如,教师以其较为正统的价值观念要求社会上的所有人和事,将对社会的不一定正确的负面评价带到自己的教育活动中,造成对学生的误导等等。
要真正践行教育公正或教师公正是很不容易的。比如,教师的公正就在主观上受到自己情绪的好坏,客观上受到问题的情境性等等因素的影响。要作到教育公正,实属不易。但教师应当明白,教师对社会、对家长、对同事等等关系都要正确和公正对待。如果对待教育对象做不到公正,其他的公正努力就没有意义。所以,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应通过自觉进行人生修养、提高教育素养、正确对待惩罚的公正、作到公正与仁慈的结合等方面不断努力来实现教育的公正,完善学生人格,健全学生心理,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第二篇:浅谈教学实践中践行教育公正
浅谈教学实践中践行教育公正
公平公正始终是我们人类的不懈的追求。那什么是教育公正?通过合理的教育制度,恰切地分配教育资源,使每个人获得与其相适宜的教育,满足个体的学习需要,使个体得其应得,实现个性化地发展。通俗地讲,教育公正就是为个体的发展“量体裁衣”,为个体发展提供与其自身条件“相当”或“相称”的教育资源。
而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我们,如何给学生做出表率,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撒播爱的种子,才不愧“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称号。要知道,当今社会上不公平公正的事例真的是太多了,而现在的信息来源又快又广,学生的敏感度绝不会亚于做教师的我们,要想忽悠他们,是绝不可能的事。时代要求我们必须时刻以一种公正、公平的原则对待每一个受教育的学生,而对学生产生厌恶,轻视的行为都是不正确的。那么如何做到公正公平的对待每一位学生呢?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取决于我们的态度,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将直接影响到学生走向社会对其他人的态度,可以说,教师对学生的态度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它告诉我们,作为教师,应该关心每一个学生,对每一个学生都寄予合理的期望,给他们以公正的和足够的支持与鼓励。
我新接的班上有一位男同学,开学刚一周左右,我就发现这个同学上课经常随便说话,搞小动作,注意力十分不集中,不送作业。上任老师给他的评价是“朽木不可雕”,对他采取不闻不问的放弃的态度。我决定给他更多的关注。课下我找他畅谈了。肯定了他的活泼可爱,思维敏捷。也指出了他的不足。并表示老师会帮助他,让他逐渐改变这些坏习惯。这次的谈话对他有所触动,但我知道要想真正的改变他任重而道远。课堂上我和他约定:只要他一开小差,我就用眼神制止他,作业每次直接送给我,我面批。课堂上认真听课积极回答问题了,老师就会对他有所奖励。在这种约定下,只要他一开小差,我就用用微怒的眼神提醒他。他的回应也很快,在他看到我的神态后,他马上会收敛。作业做错的,我直接就让他在面批时订正,看到他作业的错误率越来越少,我不失时机的表扬他。只要他有点滴的进步,我的奖励就会马上兑现。有时送给他一个写着名言的卡片;有时是一本课外书;有时是一支笔……一个学期下来,我发现他确实有了很大的转变。
教育公正,是师德的灵魂。这次的网上学习更让我深深地感受到,要做好一名教师,最主要的是要对学生实践教育公正。用责任心,用爱心揽起教书育人的重担。让我们以优秀教师为榜样,在教育教学中对更多的孩子倾注爱心与责任心,把阳光撒播到每一个学生的心中。
第三篇:如何在教学实践中践行公正的教育原则
如何在教学实践中践行公正的教育原则
公正始终是人类的追求。在社会教育关系中实现公正,历来是教育家、思想家和政治家们竭力倡导的价值目标和籍以发挥著述的传统领域。如何在教学实践中践行公正的教育原则也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共同探讨的问题。教育的公正有利于良好的教育环境的养成,有利于教师威信的提高,有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发挥,有利于学生的道德成长,更有利于社会公正的实现。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教育的公正。
第一、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人格和受教育的权利。
老师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真正尊重和信赖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记得我刚参加工作不久,班里有位男生,平时学习不好纪律也差,一天他头破了,我问就没问就批评他是给别人打架把头磕破的,后来知道他是头上长了个包,医生给做的手术。作为老师本应该关心学生,而由于自己的偏心却批评了学生,这使我非常后悔,从此以后,在没有调查事情清楚之前我很少批评学生。第二,要公正合理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所谓“爱无差等,一视同仁”,教师不应以自己的私利和好恶作标准处理师生关系,要给所有学生提供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
第三,要公正合理地给予学生评价。
如何对学生的知识、能力、品质和长进程度给予恰当评价,历来是教育工作者关注和讨论的问题,因此,评价公正也是体现教育公正的一个重要方面。
第四,要实事求是,公平合理对学生进行“赏罚”。第五,要公正客观地处理学生中的各类矛盾冲突。
所以,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应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来实现教育的公正,完善学生人格,健全学生心理,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第四篇:在教学实践中
在教学实践中,举例您如何的运用初中“体操—技巧”教法、学法的案例
体操技巧教学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全面锻炼身体且必须经常练习的体育活动,体操技巧教学却是枯燥乏味,教师教得累,学生学的苦。用时长,收效差。针对以往经验教训,我有了几点新思路。
1、看教学视频,调动学生积极性。
以前都是教师先示范讲解,学生再练习,为了达到教学要求,一遍一遍的练习,学生早失去了兴趣。于是这次我先让学生观看教学片,当学生看到教学片中整齐有力的动作时,掌声立刻响了起来,显然学生来了兴趣。我说:“看人家做的好,不知你们怎么样?这套操可比以前的难,协调性,灵活性,记忆力一样都不能少。”“没问题。”“老师,要不要我给你做一节,我记下了一节。”有的学生按耐不住,已经跃跃欲试。我却说:“光会做几节不算什么,想证明你们的实力,以后的体育课上自见分晓。”下课后,体育委员就来借教学片了,说是同学们想回家自己练习。学生的积极性就这样被调动了起来。
2、合作学习,组长责任制。
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也经常采用以优带差的教学法,收效很好。一次的广播操教学,在教师示范讲解后我也采用了此教法。所不同的是学生自愿分组,协调性较差的学生分到各组,由组长负责。最后比赛,练习效果较差的组接受惩罚。教师则巡回指导,看到多数学生共同犯的错误就立即集合纠正。并要及使用鼓励性语言调动学生积极练习。遇到较难的动作,由练得好的学生示范讲体会。这样练习的结果真的很好,学生的积极性高了,互相比,互相评,互相学。更加关键的是学生在教练的过程中充分动了脑,记得牢,不容易忘。而且,课后组长还会组织大家巩固练习。
3、以赛代练。
通过分组比赛的形式,学生的积极性高了也有了兴趣,还提高了能力对合作学习,还有促进作用。
在今后的教学中也将勤于思考,大胆创新,给自己和学生一个全新的体验。
第五篇:教育心理学在教学实践中应用之我见
教育心理学在教学实践中应用之我见
摘要: 本文作者结合自身教学经历,从教学思维角度出发,以心理学教学实际应用为主要目的,提出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自身心理学知识是开展良好教育的基础,有效的心理学教学思维是教学过程中关键因素的主张。
关键词: 教育心理学 创新 教学方法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教育事业认识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学生、家长,乃至教师已经对“填鸭式”的“教”和“说教式”的“育”持否定态度,更倾向于要求教师全面掌握学生的心理、注重师生的互动等教学心理技巧,掌握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并将其运用于教学实践中。对于教师来说,单纯的“教好书”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教育的发展,时代赋予了教师更艰巨的历史任务和使命。以教育心理学为基础,改进教学效果,满足现代教育的要求,教师应从创新教学方法方面入手做到以下几点。
1.教师自身良好的心理学知识基础是教育好学生的根本保证
多少年来,人们思想中根深蒂固的思想是,教师是教学生读书的,教师的职责是把自己掌握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但是,就长远的教育发展方向和趋势来看,任何一个学生、家长都希望教师是一个有感情的人,而不仅是一架教书的机器。韩愈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意思是教师并不单单在于传道和授业,更为重要的是解惑。这不仅需要教师了解学生不懂的知识,为学生解决他们所不明白的学习疑问,更需要教师理解学生的心理。郭沫若说:“书是死的,人是活的,死读书把活人读死,活读书把死书读活。”为了教学生读好书,教师仅仅有课本的知识远远不够,还应该懂得心理学。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抓住学生的心理状态对教育的长期效果非常关键。
2.教师对学生情况有全局的把握,是教育好学生的先决条件
俄国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如果教育者想从各方面去教育一个人,那么,这就应当从各方面了解这个人……教育者应当努力了解一个人,看他在实际上究竟是怎样的人,了解他的一切优点和缺点,他平素的一切琐细的需要以及他的一切崇高的精神要求等。”教学的中心与重心是人,教师首先要了解教育对象,才能有效地实施教育、教学。教师应多渠道地接触学生,全面掌握每个学生的家庭背景、经济状况、家庭教育、社会影响、思想动态、知识层次,以及个人性格、特长、交往、爱好,等等,做到对学生的思想、学习心中有数。要做到这一点,不仅要求教师要有热爱教育事业、寓教于乐的敬业精神,更要求教师要从学生心理的角度认识学生,全面、全局地把握学生的心理动态,通过各种渠道认识每一个学生的不同之处,不能笼统地把所有的教育对象都认为是相同的“学生”,而要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和心理反应,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3.教学过程中完美的心理教学方法的演绎和运用是教育好学生的有效途径
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当教师的知识水平达到某一关键值时,教学水平的提高将取决于教师对教学的理性认识———教学思维能力。教师教学思维能力的高低和正确与否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好坏,只有在正确的教学思维指导下,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才能真正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 教学实践中,心理学教学方法在教育过程中的有效运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和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沟通。
有效的心理沟通是教师成功教学的前提和保证,教师要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想什么,这对抓住学生的心理、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非常必要。与此同时,教师还要让学生知道自己在想什么,这样更有利于和学生增进了解、互相沟通,这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但当前很多教师缺乏这方面的尝试,甚至相当一部分教师担心学生知道自己的想法,这为教学过程中的互动带来了极大的障碍,需要教师在今后的教学过程当中尽量改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经常告诉学生自己下一步的安排,自己的教学目的和想法,同时有针对性地了解学生对自己教学安排的看法和意见,及时和他们保持交流、交换意见。这样调动了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使教师的教学计划能够顺利完成,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心理沟通的一个有效途径就是要关心爱护学生,教师首先要有爱心,“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任何一个远离父母、家庭,来校读书的学生,他们在生活上、学习上、精神上都特别渴望得到关怀与爱护,尤其是当他们碰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这种要求和渴望就更加强烈。所以教师对学生实行必要的“情感投资”,用爱心温暖学生、感化学生、实现情感交融是增进师生感情的最佳途径。
正确、耐心引导学生也是关心爱护学生的良好方法。心理学家认为,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了解、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耐心倾听学生的诉说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3.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运用情感教学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所谓情感教学,就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充分考虑认知因素的同时,注意改进教学方法,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发展学生积极的情感,帮助学生克服消极的情感,从而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推进学习效果。著名教育家赞科夫说:“我们要努力使学习充满无拘无束的气氛,使儿童和教师在课堂上能够„自由地呼吸‟,如果不能造就这样良好的教学气氛,那么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可能发挥作用。”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给学生提供自由的“呼吸空间”,就是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兴趣,给学生提供学习的良好环境,使学生对学习、对教师充满感情,变得想学、爱学、会学,从而以“课堂”推动“课下”,以“兴趣”带动“效果”,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
3.3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形成互动式的教学氛围。
互动,是教师和学生双向沟通的一种教学方法,这与传统的教学模式,即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不同。它要求学生积极参与、以学生为教学的主体,但这并不是否定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教师仍是整个教学过程的规划者、控制者。“教学”本来就是教和学同等重要的,教是目的,我们要达到一个什么目的,在达到这一目的的过程中怎样解决出现的问题,这就需要规划者、控制者适时调整整体目标,使其向着正确的方向进行;而学是结果,任何一个结果都要有一个主体来承载,学生即是教学过程的终极目标,所以学生永远应该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教师和学生在明确了各自的位置后,形成良好的互动才会极大推动教学活动的开展,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另外,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三维的,内容是丰富的,我们不能用其中的一种教学方法坚持到底。教学方法不是孤立隔开的,很多时候一节课上教师会选择多种教学方法,采取多种方法配合,发挥各种教学方法的优点,弥补缺点。
总之,在现代教学体系中,教师自身的心理学知识是开展良好教育的基础,有效的心理学教学思维是成功教学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张春兴.教育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2]严长浩.开展互动教学提高《高分子化学》专业课的教学质量[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