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式教学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

时间:2019-05-13 20:01: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体验式教学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体验式教学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

第一篇:体验式教学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

体验式教学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

新课程《品德与生活》一改以往思想品德课程特点,以全新的教学内容展现在了一年级新生和教师的面前,以往的教学方法将不再适用新课程的要求,我在认真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发现体验式教学能够在《品德与生活》教学中发挥其独特的教育作用。

一、体验式教学由教材本身的特点决定。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倡导与学习者的实际生活,真实生活的有机融合,改变脱离学生学习生活的教育要求和教育方式、使学习者通过切身生活体验,学会生活,体验道德的意义和价值。从《品德与生活》的教材编写上可以看出,以往的大段文字没有了,以往的道理说教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幅幅图画,学生很难从图画中了解其深刻的含义,这就需要我们深挖教材,查找丰富的资料,组织学生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来体验、感受。另外,从本课程的综合性及生活性的特点出发,多学科内容的综合,只有通过学生情感与态度、行为与习惯、知识与技能的综合体验与训练,才能内化为学生内在的品质。《品德与生活》课程承担着学生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重要任务,特别是课程改革的出发点就是为密切学习内容与儿童生活的联系,因此,教材内容的选择与呈现,都通过儿童的视角,联系学生生活实际,通过活生生的生活案例,让学生在自己的生活情境中体验、感悟。

二、体验式教学由学生的年龄特点而决定

一年级新生只有六七岁,学生对枯燥的知识缺乏持久性,教师一味地讲解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学生的情感得不到感染,学生的行为习惯更无从养成。体验式教学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各种各样的活动进行体验,也可以创设引人的情景感染学生,从而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

三、创设情境,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体验过程

1、创设游戏情境,玩中受启发。

玩是孩子的天性,游戏作为他们喜闻乐见的活动方式,能帮助他们营造良好的交往氛围,便于儿童主动、积极、愉快地交往。如我在教学第一册《和大家交朋友》这一活动主题时,组织学生玩了“找朋友”的游戏,学生们边唱儿歌边做游戏,我为他们提出明确的要求:先一个人找一个人,在两个人一起去找两个人,然后再四个人找四个人,直到不能再结合组为止。这样由于班内人数的限制,游戏结束会剩下几个同学找不到朋友,这时,我适时引导,分别让找到朋友和没找到朋友的学生谈感受,找到朋友的学生自然很高兴,没找到朋友的学生很着急,在鲜明的对比中学生的体验深刻,教学效果自然就出来了。这时教学活动和游戏并没有结束,我引导学生体会没找到朋友的学生的感受,使他们产生同情之心,这时再次做游戏唱儿歌,要求想交朋友的同学把手拉在一起围成圆圈,在老师的引导下全班学生都会成为好朋友,最后再请刚才没交到朋友的学生谈现在的感受。整个教学过程,学生们都沉浸在游戏的愉快中,同时也体验到了班内同学都应该是朋友,同学之间应该和睦相处的道理。

2、创设活动机会,让学生亲身去感受。

开学初,我便带领学生参观了我们的学校并作了介绍,校园的美丽景色吸引着学生,校园的荣誉室鼓励着学生。学生们通过亲眼看、亲耳听产生了对学校的喜爱之情。十月下旬,我再次组织学生来到校园,这次的活动任务是寻找秋天。在活动过程中,我鼓励学生亲自去观察,树上掉下来的树叶捡起来看看,变黄了的草地走到近处观察观察„„,学生用眼、耳各种感官去发现秋天,通过这样的活动,秋天的特点已经在孩子们的心中了。另外,我在教学《爱护自己的身体》这一主题时,为学生创设了这样的活动:闭上眼睛打开书46页,并告诉老师书上的内容,学生自然无法做到;单腿与双腿进行赛跑,结果不言而喻。在参与这样的活动中,学生们真切体验到了残疾人生活的困难,更从活动中懂得了爱护自己身体的重要,在这样的活动后,学生在讨论如何爱护自己的身体这个问题时就特别认真,特别积极了。

老师讲四十分钟也许不如让学生玩儿十分钟,体验式教学给我的学生带来了快乐,也使他们在体验中明白了道理、养成了习惯。

第二篇:体验式教学在中职德育课教学实践中的具体应用

体验式教学在中职德育课教学实践中的具体应用

体验式教学是以“教学活动过程就是学生生命体验的过程”为课程实施的价值取向的教学方式,是实现学生素质实质性发展的一种比较理想的教学方式。具体而言在教学中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大量创设生活情境,启发、引导学生,让学生在源于学生自己亲身经历的真实生活中深层体验,再在典型的生活情境中感悟生活的本质和道理强化认知,最后将道德认知、信念和情感外化为道德行为,指导自己应该怎么做,而且准备怎么做,在生活中内化践行,并且让学生关注身边人,关心身边事,在生活中学习,向生活学习,让生活成为我们的德育课堂,切实增强德育的实效性和持续性。我主要从两个方面来讲述体验式教学在教学实践中的具体应用。

一、课堂教学中采用多元互动的体验教学 1.角色体验活动

角色本指戏剧舞台上所扮演的剧中人物。1935年,美国社会学家米德最先将角色一词引入社会学领域中,后来逐渐发展形成角色理论。角色理论认为:社会中的人是它所扮演的各种角色的总和。一个人就是通过扮演各种角色来了解社会上各种行为习惯和行为规范。在我们的教学中,可以将与社会现实和学生生活的联系比较密切,结合教学内容可以组织学生编排写教学小品,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来体验现实生活,从角色扮演中获得真实的感受和内心的体验。如《礼仪修养显个人魅力》中设计就可多次的角色扮演来创境激趣,让同学当一回纪检干部,模拟检查全程。在体验导行环节,让学生扮演校园导游,向来宾介绍学校。

在心理健康课的内容感恩——体验母亲的辛苦,可以设计一个角色体验——十月怀胎。

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把事先准备好的两个分别重达3公斤的沙袋拿出来,让学生体验母亲十月怀胎的辛苦。

在同学们的大笑声中,有两个男同学勇敢地走了上来表示愿意试试。教师把两个沙袋分别绑在两个同学的肚子上,然后请他们绕着课桌在教室里走三圈,两位同学明显地感到吃力。在同学的哄堂大笑中他们又站在了讲台旁,然后教师请这两位同学说说感受。一位同学说:“肚子感觉老往下坠,很不好受,我出生时超重,有9斤多,我母亲太不容易了!”另一位同学说:“让我走三圈没问题,如果这个样子让我绑上十个月,那我可吃不消。我母亲太伟大了,我以后要好好孝敬她。”

这两位学生的天真无邪的发言赢得了同学们的一阵掌声。教师又请了两位女同学尝试了这种亲身体验,由于两位女同学相对瘦弱,因此她们的感受更加强烈!上诉案例就把学生置身于某一种情景中,让其去体验去感受,从而获得情感上的认同,认识上的提高,进而去指导学生们的行为实践。

2.游戏活动体验

游戏活动作为一种体验式教学的一种方式,在我们的心理健康课程中的引用特别多。在上合作精神培养的主题时,就设计了3个的游戏活动。分别是人椅游戏(全班同学分成4组,每组10人,各组同学站成一列,双手搭在前面同学的肩上,身体靠后坐在后面同学的腿上,保持上半身挺直,看哪组同学坚持的时间更长(其中只要有一位同学失败就判定整组出局);解手链(让每组圈着站成一个向心圈;教师说:先举起你的右手,握住对面那个人的手;再举起你的左手,握住另外一个人的手;现在你们面对一个错综复杂的问题,在不松开的情况下,想办法把这张乱网解开;);背靠背(每组同学背靠背成一圆坐下,双手分别穿过左右相邻同学的手臂并回到胸口相握,然后整组一起起立(在过程中双手不得放开)。

此外,在我们的其他德育课程中也有运用,在讲关于“自由”概念的教学,教师让两个学生双手交叉分别握住对方的手腕,比赛看谁先挣脱对方。起先,他们互相拼力气,而后,其中一个松开了双手,做出胜利者姿势。同学们恍然大悟给予他掌声。问:“什么是自由?学生说“对游戏规则有真正认识就是自由;又问:谁导致你不自由?学生说:自己;再问:怎样才能对规则有真正认识?学生说:智慧、能力。游戏间的师生对话,就是关于“自由”概念的最好解释了。游戏的形式具体、简单,但能够使学生在活动中对知识体验、理解更好直观,同时,游戏是双方在交流中开展的,它也为学生的群体参与创造了可能。

3.课堂互动式体验活动

现代教育学认为,学习是一个交流与合作的互动过程。学生获得知识并不是简单地接受知识,而应在体验、顿悟和创造中学习,通过有目的的观察、操作、实验以及合作交流等行为,由外到内主动构建自己的认知、经历,在原有认知经验的基础上,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的认知经验的相互作用下,从而在合作体验中获得知识,使自己得到发展。

在我一次外出听课中,曾看到这样一个教学片断:学校的老师通过校园实拍的图片,展现一个学生乱扔包装袋的情景。提问:“如果你看到这样的情景,你会怎么想?又会怎么做?”这位教师没有叫学生直接站起来回答(因为我们都知道,如果只是单纯地叫学生直接回答,那他们肯定都回说“我会把这个包装袋捡起来扔进垃圾桶。而事实上我们很清楚有多少学生会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这么做呢?)为了引出学生真实的想法,这个教师设计了一种“实践卡片”。所谓的“实践卡片”是一张纸,让学生把真实的想法和做法写下来。而这张纸是学生个人所有,上面可以不署名,没有他本人的同意,其他的同学或老师都不能看,不对这些想法发表意见,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学生讲真话。就上面这个问题,这个老师在征求了一些同学的同意后公布了几个学生的想法,应该说是非常真实的想法。

有这样一些:“我很想捡起来扔进垃圾桶,但是我又怕被别人说我假清洁,所以我没捡。”“我不会捡,我在这里做好事,老师又没有看到,又不会表扬我。”“这又不关我的事,有同学打扫的,干嘛去捡啊。”还有一部分的同学写到:“如果旁边的同学去捡,那么他也捡。”只有极少数的同学写:“校园清洁卫生是靠大家保持的,人人有责,所以我会去捡。”听到这儿,不由感到学校德育工作却是很艰巨,小小一件事,在他们心里,居然会有那么多的想法。(学生知道校园环境需要每个人来维护,应该随手捡起垃圾,而事实上真这样做的人少之又少。)由于认知和行为之间缺少情感的驱动,最终导致知行脱节。

这位教师很睿智的在引导学生进行情景体验,而且把这种体验也拓展到课后的实践。因为他是班主任,所以他还设计了这样一个小片段:让几个平时不爱护清洁卫生的学生打扫一周学校的垃圾堆,使之充分感受垃圾带给自身的痛苦,也感受平时同学们打扫垃圾带来的麻烦。然后每人写一篇心得体会,班会课的时候朗读。他们通过亲身体验,都深深感到了垃圾带来的危害,而听的同学听到身边的同学的现身说法,心里也都有触动,这样就把知识的落实与情感的体验很好地融合在一起,这就让我想到两年前我们针对随手乱丢垃圾的同学惩罚一样,一旦发现他们随手乱扔垃圾,就请他们做“文明督导员”,让他体验到做这个工作的艰辛(主要时间的约束,占了他们大部分的业余时间),以此来约束自己的行为。

4.体验性阅读活动

体验性阅读活动是以情境资料为基础,以平等交流为方式,以情感体验为核心,以精神升华为目的的一种阅读教学形式。体验性阅读旨在促进和帮助学生内省体察,使学生在体验感知的过程中,丰富思想情感,认知未来世界。案例一:以教学“人生价值”为例,“人生价值本来就是青少年十分关注但又十分困惑的问题,而教材的处理十分简单,很难让人生价值的概念、原理真正融入到学生的脑海。要使学生对“人生价值”产生思考,引起内心的思考,产生心灵的共振,这才是教学的关键。

5.课堂实验活动体验

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是知、情、意、行等因素协调发展的结果,实践体验是促进学生知行统一的重要途径。只有实践才能把学生学到的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明理、激情、导行等都离不开实践。课堂实验活动是学生实践体验学习的形式之一。由学生活动——分析——总结,再到教师归纳讲解,学生从被“灌输”的角色中解脱出来,有了平等参与教学的机会,即获得了感性的体验又进行了理性的思考,从被动的地位转变为主动的参与教学的地位,由此构筑起师生交往对话的平台,创设了情趣盎然的教学情境,加强了师生互动,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气氛。

案例:从放东西说起——主次矛盾原理教学 教具:一只广口瓶,一些大小石块和沙子

教师先将大石块放入瓶中,直至不能再放入为止。然后问学生:瓶子是否已满?学生答:满了。教师再将小石块放入瓶内大石块的间隙中,直至不能再放入为止。再次问学生瓶子是否已满?学生已悟出什么,回答说未满。教师问为什么?学生答还有沙子可以放入。教师称赞说对了,然后再放入沙子,到满为止。

教师:请同学们思考,这个实验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学生肯定会有各种各样的回答,如工作再紧张,总有空闲时间,要学会钻空子等。无论怎样活动,只要有道理,教师都应予以肯定。

教师:那么回答的都很对,但我想告诉你们一个更深刻的道理,请大家继续看实验。

教师先将小石块放满瓶子,然后问能否再放入大石块,学生答不能;教师问能否放入沙子,学生答可以。教师再将小石块倒出,然后用沙子放满瓶子,再问能否放入石块,学生肯定答不能。到此,实验完毕。

教师:现在,请将前后两种方法进行比较,看它能说明什么道理?学生讨论活动后教师归纳总结,引出教学主题。

教师:人总有许多事情要做,但事情总有大小之分。如果先做小事,就像先放沙子,结果必然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最终失去抓大事,去的大成就的机会。这个道理在哲学上就叫做主次矛盾关系原理。原理说明,教学任务完成。

二、丰富多彩的课外体验法

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教育过程最优化”,即指教师有目的地选择组织教学过程的最佳方案,使教学达到最佳的效果。德育课教学的最优化,一方面要立足于课内,以课内为基础;另一方面,还应努力课外发展,使课内与课外有机结合起来,使小课堂连着大世界,才能使教学更上一层楼,达到德育课教学的真正目的。

1.课外作业体验

比如在讲授“社会保障制度”这一内容时,为了让学生认识社会保障制度,以“了解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为题目,布置课外预习作业,让学生充分利用亲友、传媒的帮助,用“读书”、“访谈”、“调研”等方法,从多角度了解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组织交流时収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作业布置中设计了“收集本校(最好是本专业)在自己岗位上成才的优秀校友的先进事迹。

2.社会实践活动体验(注意安全)

如组织学生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等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与自然、社会的直接接触中亲身进行观察、实验、收集信息等体验互动,从而获取经验和知识,培养实践能力。

如第九课《预防一般违法行为》第一框题《认清违法危害》,教材主要介绍了违法行为的含义和类别,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类别以及处罚方式。

A.实践活动的时间、场所。活动场所:增城市拘留所。B.活动目的。

让学生在实情调查中获取直接经验,在实践中感知违法行为的危害性,学生亲眼所见比教师的理论说教更有说服力。违法人员被短期剥夺人身自由关押拘留所,这是最真实又最有威慑力的案例,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违法危害大,违法是要承担法律责任的。

C.活动环节说明。1)参观拘留所。

在教师的带领下,由拘留所工作人员指引,一边参观一边听拘留所教员的讲解,一边记录或拍照(得到允许的情况下)。参观内容包括被拘留人员的住宿场所、学习场所、宣传栏和图片展览厅等。

2)访问交流。

访问对象主要是违法人员,按照拘留所的安排与拘留所人员进行分组交流,每一组调查对象都包含了四类常见的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违法行为,队员间分工合作完成访谈任务,既有集体交流又有个别访谈。

3)完成调查任务。

完成调查表、整理搜集到的图片资料,每个人写一份心得体会或调查报告,制作一份行为自查和行为规划书,并以创意形式将以上资料制作成普法宣传材料,创意形式可以是报告会、法制讲座、主题演讲、图片展览和动画制作等。

活动效果

百闻不如一见,见了豁然开朗。

在参观中,学生亲眼看到了违法人员被拘留后失去短期自由的生活状况,《治安管理处罚法》的宣传资料,卖淫、吸毒、无证驾驶、赌博、结伙斗殴等违法行为对社会、家庭带来各种危害的真实图片,那些过去对违法行为只停留在听说层面,甚至认为违法行为离自己生活很远的学生,不由心中豁然开朗,产生了这样的感悟:违法行为原来就在我们身边,而且带来很大危害,不仅损害社会和他人的利益,还会导致家庭不幸、失去自由、害人害己。

零距离接触,触动守法的神经。

学生通过访问违法人员,听他们讲述自己违法事件的经过及所受的处罚、违法后的感受及对学生的劝告,很多人在讲述中流下了后悔的泪水,学生产生了深深的触动:这些被拘者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坏,很多本来都是善良人,有些人因无知而犯了法,有些人因为法制观念不够强而犯法,而违法都是要承担法律责任的,因此,我们要树立牢固的法制观念,好好学习法律,做个遵纪守法的人。

亲历现场调查,目标顺利达成。

调查任务包括搜集关于违法行为的图片、资料,记录访谈违法人员的内容,撰写调查报告或参观心得体会,制作行为自查和行为规划书,制作普法宣传创意等。调查的人员包括违法人员、拘留所教员及其它工作人员,要求通过调查了解违法行为的相关知识,获取真实案例,会运用违法行为知识分析调查到的案例,不仅自己有深刻的感悟,还要向他人宣传守法观念。学生通过完成调查任务,收集到了大量的图片资料,撰写了有真情实感的心得体会,提高了分析能力,提出了富有想象力和创新性的普法宣传创意。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再次进行思考,加强了对违法行为危害性的理性认识,不仅自己树立了知法守法的法制观念,还产生了向他人宣传守法观念的社会责任感。如此,活动目标顺利达成。

3.探究学习体验

强调学生要用自己的头脑亲子获得知识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如在关于讲述如何调节情绪就可采用探究学习,设置“小梅的一周”,让学生在体验小梅心情的同时学会更好的调节情绪。

以上就是体验式教学在中职德育教学中的应用,当然要提高中职德育课的实效,还需要在学生的体验中进行感悟、践行,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的课堂尽情张扬生命色彩,使每个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使课堂充盈着生命的活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第三篇:教育心理学在教学实践中应用之我见

教育心理学在教学实践中应用之我见

摘要: 本文作者结合自身教学经历,从教学思维角度出发,以心理学教学实际应用为主要目的,提出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自身心理学知识是开展良好教育的基础,有效的心理学教学思维是教学过程中关键因素的主张。

关键词: 教育心理学 创新 教学方法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教育事业认识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学生、家长,乃至教师已经对“填鸭式”的“教”和“说教式”的“育”持否定态度,更倾向于要求教师全面掌握学生的心理、注重师生的互动等教学心理技巧,掌握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并将其运用于教学实践中。对于教师来说,单纯的“教好书”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教育的发展,时代赋予了教师更艰巨的历史任务和使命。以教育心理学为基础,改进教学效果,满足现代教育的要求,教师应从创新教学方法方面入手做到以下几点。

1.教师自身良好的心理学知识基础是教育好学生的根本保证

多少年来,人们思想中根深蒂固的思想是,教师是教学生读书的,教师的职责是把自己掌握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但是,就长远的教育发展方向和趋势来看,任何一个学生、家长都希望教师是一个有感情的人,而不仅是一架教书的机器。韩愈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意思是教师并不单单在于传道和授业,更为重要的是解惑。这不仅需要教师了解学生不懂的知识,为学生解决他们所不明白的学习疑问,更需要教师理解学生的心理。郭沫若说:“书是死的,人是活的,死读书把活人读死,活读书把死书读活。”为了教学生读好书,教师仅仅有课本的知识远远不够,还应该懂得心理学。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抓住学生的心理状态对教育的长期效果非常关键。

2.教师对学生情况有全局的把握,是教育好学生的先决条件

俄国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如果教育者想从各方面去教育一个人,那么,这就应当从各方面了解这个人……教育者应当努力了解一个人,看他在实际上究竟是怎样的人,了解他的一切优点和缺点,他平素的一切琐细的需要以及他的一切崇高的精神要求等。”教学的中心与重心是人,教师首先要了解教育对象,才能有效地实施教育、教学。教师应多渠道地接触学生,全面掌握每个学生的家庭背景、经济状况、家庭教育、社会影响、思想动态、知识层次,以及个人性格、特长、交往、爱好,等等,做到对学生的思想、学习心中有数。要做到这一点,不仅要求教师要有热爱教育事业、寓教于乐的敬业精神,更要求教师要从学生心理的角度认识学生,全面、全局地把握学生的心理动态,通过各种渠道认识每一个学生的不同之处,不能笼统地把所有的教育对象都认为是相同的“学生”,而要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和心理反应,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3.教学过程中完美的心理教学方法的演绎和运用是教育好学生的有效途径

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当教师的知识水平达到某一关键值时,教学水平的提高将取决于教师对教学的理性认识———教学思维能力。教师教学思维能力的高低和正确与否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好坏,只有在正确的教学思维指导下,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才能真正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 教学实践中,心理学教学方法在教育过程中的有效运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和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沟通。

有效的心理沟通是教师成功教学的前提和保证,教师要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想什么,这对抓住学生的心理、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非常必要。与此同时,教师还要让学生知道自己在想什么,这样更有利于和学生增进了解、互相沟通,这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但当前很多教师缺乏这方面的尝试,甚至相当一部分教师担心学生知道自己的想法,这为教学过程中的互动带来了极大的障碍,需要教师在今后的教学过程当中尽量改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经常告诉学生自己下一步的安排,自己的教学目的和想法,同时有针对性地了解学生对自己教学安排的看法和意见,及时和他们保持交流、交换意见。这样调动了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使教师的教学计划能够顺利完成,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心理沟通的一个有效途径就是要关心爱护学生,教师首先要有爱心,“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任何一个远离父母、家庭,来校读书的学生,他们在生活上、学习上、精神上都特别渴望得到关怀与爱护,尤其是当他们碰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这种要求和渴望就更加强烈。所以教师对学生实行必要的“情感投资”,用爱心温暖学生、感化学生、实现情感交融是增进师生感情的最佳途径。

正确、耐心引导学生也是关心爱护学生的良好方法。心理学家认为,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了解、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耐心倾听学生的诉说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3.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运用情感教学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所谓情感教学,就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充分考虑认知因素的同时,注意改进教学方法,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发展学生积极的情感,帮助学生克服消极的情感,从而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推进学习效果。著名教育家赞科夫说:“我们要努力使学习充满无拘无束的气氛,使儿童和教师在课堂上能够„自由地呼吸‟,如果不能造就这样良好的教学气氛,那么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可能发挥作用。”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给学生提供自由的“呼吸空间”,就是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兴趣,给学生提供学习的良好环境,使学生对学习、对教师充满感情,变得想学、爱学、会学,从而以“课堂”推动“课下”,以“兴趣”带动“效果”,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

3.3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形成互动式的教学氛围。

互动,是教师和学生双向沟通的一种教学方法,这与传统的教学模式,即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不同。它要求学生积极参与、以学生为教学的主体,但这并不是否定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教师仍是整个教学过程的规划者、控制者。“教学”本来就是教和学同等重要的,教是目的,我们要达到一个什么目的,在达到这一目的的过程中怎样解决出现的问题,这就需要规划者、控制者适时调整整体目标,使其向着正确的方向进行;而学是结果,任何一个结果都要有一个主体来承载,学生即是教学过程的终极目标,所以学生永远应该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教师和学生在明确了各自的位置后,形成良好的互动才会极大推动教学活动的开展,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另外,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三维的,内容是丰富的,我们不能用其中的一种教学方法坚持到底。教学方法不是孤立隔开的,很多时候一节课上教师会选择多种教学方法,采取多种方法配合,发挥各种教学方法的优点,弥补缺点。

总之,在现代教学体系中,教师自身的心理学知识是开展良好教育的基础,有效的心理学教学思维是成功教学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张春兴.教育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2]严长浩.开展互动教学提高《高分子化学》专业课的教学质量[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7.

第四篇:浅谈教育心理学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浅谈教育心理学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汉语言文学专业2010级 彭利媛

指导老师罗先德

摘要:本文通过作者的学习和自身的教学经历,从教学思维角度出发,以心理学教学实际应用为主要目的,提出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自身心理学知识是开展良好教育的基础,有效的心理学教学思维是教学过程中的关键因素。

关键词:情感教学,心理沟心理学是与教育学关系密切的知识体系,掌握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并将其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中,既是教育的基本要求,又是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职业素质。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和人类精神资源开发者的教师,必须学习有关人类“灵魂”的科学心理学,掌握学生的心里活动规律,从而更好的开启学生的智力,优化学生的人格培养,丰富与完善学生的精神世界。教育的对象是学生,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有一系列有规律的心理活动。心理学是研究学生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所以,教育改革必须借助于心理学,理应把心理学作为教育的理论基础。教育有了心理学的理论作为指导,教育实践就能把握正确的方向,推动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

心理学运用到教学中去,就能科学地分析教学过程,认识教学过程中心理活动的实质、规律和作用,就能从心理学角度去分析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智能的发展状况,以利促进教学改革。教育心理学为基础,改进教学效果,满足现代教育的要求,教师应从创新教学方法方面入手做到以下几点。

1. 教师自身良好的心理学知识基础是教育好学生的根本保证多少年来,人们思想中根深蒂固的思想是,教师是教学生读书的,教师的职责是把自己掌握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但是,教育工作是塑造完美心灵的职业,这

一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所以学生要有健康的心理发展,教师首先必须有健康的心理水平。教师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者.组织者.指导者,当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受到挫折,发生危急时,就需要教师及时加以排解。韩愈曾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其真正内涵并不单单在于传道和授业,更为重要的是解惑。这不仅需要教师了解学生不懂的知识,为学生解决他们所不明白的学习疑问,更需要教师理解学生的心理。教师成为学生心理健康的引导者和维护者不是要求教师成为心理咨询师或者治疗者,而是要求教师应具有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并将这种意识融入到日常的教育活动中,为教育教学创设良好的心理背景,心理氛围。教师要宽容和理解学生,维护学生的自尊心,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对学生予以情感支持。因此,教师不仅应掌握有关教育技能,更应具备健康的心理品质。郭沫若说“书是死的,人是活的,死读书把活人读死,活读书把死书读活”。为了教学生读好书,教师仅仅有课本的知识还远远不够,还应该懂得心理学。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抓住学生的心理状态对教育的长期效果非常关键。

2.教师对学生情况有全局的把握,是教育好学生的先决条件了解研究学生,这是教育理论与实践的主要交接点,也是掌握教育艺术的基本功。“对一个有观察力的教师来说,学生的欢乐、惊奇、疑惑、恐惧、受窘和其他内心活动的最细微的表现,都逃不过他的眼睛。一个教师如果对这些现象熟视无睹,就很难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教育实践表明:师生之间关系比较好,教育过程中常表现出积极参与的态度,愿意主动配合,即使是开展有益的创造性教育活动,学生也会有抵触情绪。所以说,教学的中心与重心是人,教师首先要了解教育对象,才能有效地实施教育、教学。做到这一点,不仅要求教师要有热爱教育事业、寓教于乐的敬业精神,更要求教师要从学生心理的角度去认识学生,全面、全局的把握学生的心理动态,通过各种渠道认识每一个学生的不同之处,不能笼而统之地把所有的教育对象都认为是相同的“学生”,要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和心理反应,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俄罗斯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过:“教师对青年人心灵的影响所产生的教育力量,无论什么样的教科书,无论什么样的思潮,无论什么样的奖励制度都代替不了的”。因此,教师对学生情况有全局的把握,是教育好学生的先决条件。3. 教学过程中完美的心理教学方法的演绎和运用是教育好学生的有效途径

在实际教育中,许多教学方法和行为都是传统的沿袭或者传统的自想。教育心理学常常对这些方法和行为进行分析和研究,提出不同的观点。例如,在课堂上,老师应该采用什么方法指定学生起来回答问题。传统常识认为,教师应该随机点,这样做使每个学生认真地跟着思考。如果教师每次都以同样的顺序提问,学生就会预先知道什么时间该轮到自己,因此只注意自己要思考的那一部分,而不关心其他部分。但是,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在一定情境下,按顺序轮流回答确实存在弊病,但是不能以偏概全,也有其优越性的一面。利用教育心理学原理,教师可以正确分析学生行为的原因,并能采取一定的干预措施,达到预期的效果。教育心理学虽不能直接告诉教师如何进行针对性的处理学生学习困难的方法,但可采用多种方法来了解困难的原因。例如,一名中学七年级学生在语文阅读方面存在困难,我们就可以从各种测验的结果中找出困难的症结。如果智力测验成绩较低,而且其他各科成绩也都很差,那么就表明他在阅读和其他科目方面的困难与智力有关。如果发现他的智力水平较高,而除阅读外,其他各科成绩并不差,那么,我们就知道他在阅读方面的困难与其智力及学习能力无关。总之,正确利用教育心理学的指导作用能够为学校的教学工作带来非常有效的积极作用,能大大提高教学水平,改进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效率。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 当教师的知识水平达到某一关键值时,教学水平的提高将取决于教师对教学的理性认识———教学思维能力。教学思维能力的高低与正确与否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所以教学思维是一种最基本的教学方法,只有在正确的教学思维指导下,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才能真正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实践中,心理学教学方法在教育过程的有效运用体现在:

3.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和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沟通。教师要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想什么,就要通过心理沟通改变学生的认知.信仰.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来改变学生行为的一种方法。有效的心理沟通是教师成功教学的前提和保证,教师要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想什么,这对抓住学生的心理、循序渐进的教学非常必要;但是,与此同时,教师还要让学生知道自己在想什么,这样更有利于和学生增进了解、互相沟通,这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因此,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使之摆脱直接引起问题行为的各种不良情绪,是心理沟通所要达到的效果。其效果的好坏直接取决于师生间的认知距离和情感距离,教师要多从尊重学生的感受与体验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和处理问题,改变学生对周围环境的偏执认知和情绪反应,确定适当的抱负水平,克服不良行为。心理沟通的一个有效途径就是要关心爱护学生,教师首先是要有爱心,“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任何一个远离父母、家庭,来校读书的学生,他们无论在生活上、学习上、精神上都特别渴望得到关怀与爱护,尤其是当他们碰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这种要求和渴望就更加强烈。所以一个教师对学生实行必要的“情感投资”,用爱心去温暖学生,感化学生,实现情感交融是增进师生感情的最佳途径。正确、耐心引导学生也是关心爱护学生的良好方法。心理学家认为,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了解、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耐心倾听学生的诉说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心理沟通是一种合作式,民主式的协助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

3.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情感方法与语言学习的密切关系,运用情感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好,从而提高学习的效果。

所谓情感教学就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充分考虑认知因素的同时,注意改进教学方法,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发展学生积极的情感,帮助学生克服消极的情感,从而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推进学习效果。著名教育家赞科夫说:“我们要努力使学习充满无拘无束的气氛,使学生和教师在课堂上能够’ 自由地呼吸,’ 如果不能造就这样良好的教学气氛,那么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可能发挥作用”。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给学生提供自由的“呼吸空间”,就是要给学生学习的动力、兴趣,给学生提供学习的良好环境,使学生对学习、对教师充满感情,变得想学、爱学、会学,从而以“课堂”推动“课下”,以“兴趣”带动“效果”,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常言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必须遵循教学的规律和原则,按一定的教学方法施教,但又不能机械照搬和只用一种方法施教,而应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变换自己的教学方法。也就是说,要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教师要综合、地灵活地、创造性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同时,还要善于调适、增进和保持学生的心理健康。

3.3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形成互动式的教学氛围。

互动,是教师和学生双向沟通的一种教学方法,这与传统的教学模式,即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不同。它要求学生积极参与、以学生为教学的主体,但这并不是否定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教师仍是整个教学过程的规划者、控制者。“教学”本来就是教和学同等重要的,教是目的,我们要达到一个什么目的,在达到这一目的的过程中怎样解决出现的问题,这就需要规划者、控制者来适时调整我们的整体目标,使其向着正确的方向进行;而学是结果,任何一个结果都要有一个主体来承载,学生即是教学过程的终极目标,所以学生永远应该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教师和学生在明确了各自的位置后,形成良好的互动才会极大推动教学活动的开展,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另外,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三维的,内容是丰富的,我们不能用其中的一种教学方法坚持到底。教学方法也不是孤立隔开的,很多时候一节课会选择多种教学方法,采取多种方法配合,发挥各种教学方法的优点,弥补缺点。

实践证明:如果一个教师不懂得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而且在自己的教育工作过程中也不去丰富教育理论方面的知识,那么,是肯定不能胜任自己的工

作的。每一个教师都应当认真学习普通教育学,学科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学科知识,并与自己从事的实际教育工作和教育改革实践紧密结合,才能真正提高自己的专业文化水平和教育教学工作能力。总之,在现代教学体系中,教师自身的心理学知识是开展良好教育的基础,有效的心理学教学思维是成功教学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冉苒,张长英.我国教育心理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6.(3).

[2]张春兴.教育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3]严长浩.开展互动教学提高《高分子化学》专业课的教学质量[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7.通,教学思维,互动教学

第五篇:浅谈教育心理学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浅谈教育心理学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摘要】本文结合作者自身教学经历,从教学思维角度出发,以心理学教学实际应用为主要目的,提出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自身心理学知识是开展良好教育的基础,有效的心理学教学思维是教学过程中的关键因素。

【关键词】情感教学;心理沟通;教学思维;互动教学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教育事业认识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学生、家长,乃至教师已经对“填鸭式”的“教”和“说教式”的“育”持否定态度。更倾向于要求教师全面掌握学生的心理、注重师生的互动等教学心里技巧,掌握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并将其运用于教学实践中,这对于教师来说,单纯的“教好书”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教育的发展,时代赋予了教师更艰巨的历史任务和使命。以教育心理学为基础,改进教学效果,满足现代教育的要求,教师应从创新教学方法方面入手做到以下几点。

1. 教师自身良好的心理学知识基础是教育好学生的根本保证

多少年来,人们思想中根深蒂固的思想是,教师是教学生读书的,教师的职责是把自己掌握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但是,就长远的教育发展方向和趋势来看,任何一个学生、家长都希望教师是一个有感情的人,而不仅是一架教书的机器。韩愈曾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其真正内涵并不单单在于传道和授业,更为重要的是解惑。这不仅需要教师了解学生不懂的知识,为学生解决他们所不明白的学习疑问,更需要教师理解学生的心理。郭沫若说“书是死的,人是活的,死读书把活人读死,活读书把死书读活”。为了教学生读好书,教师仅仅有课本的知识还远远不够,还应该懂得心理学。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抓住学生的心理状态对教育的长期效果非常关键。

2.教师对学生情况有全局的把握,是教育好学生的先决条件

俄罗斯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过:“如果教育者想从各方面去教育一个人,那么,这就应当从各方面了解这个人……教育者应当努力了解一个人,看他在实际上究竟是怎样的人,了解他的一切优点和缺点,他平素的一切琐细的需要以及他的一切崇高的精神要求等等……”。所以说,教学的中心与重心是人,教师首先要了解教育对象,才能有效地实施教育、教学。多渠道接触学生,全面掌握每个学生的家庭背景,经济状况,家庭教育,社会影响,思想动态,知识层次以至个人性格、特长、交往、爱好等等,做到对学生的思想、学习心中有数。要做到这一点,不仅要求教师要有热爱教育事业、寓教于乐的敬业精神,更要求教师要从学生心理的角度去认识学生,全面、全局的把握学生的心理动态,通过各种渠道认识每一个学生的不同之处,不能笼而统之地把所有的教育对象都认为是相同的“学生”,要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和心理反应,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3. 教学过程中完美的心理教学方法的演绎和运用是教育好学生的有效途径

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 当教师的知识水平达到某一关键值时,教学水平的提高将取决于教师对教学的理性认识———教学思维能力。教学思维能力的高低与正确与否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所以教学思维是一种最基本的教学方法,只有在正确的教学思维指导下,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才能真正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实践中,心理学教学方法在教育过程的有效运用体现在:

3.1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和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沟通。

有效的心理沟通是教师成功教学的前提和保证,教师要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想什么,这对抓住学生的心理、循序渐进的教学非常必要;但是,与此同时,教师还要让学生知道自己在想什么,这样更有利于和学生增进了解、互相沟通,这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但当前很多教师在这方面缺乏这种尝试,甚至相当一部分教师担心学生知道自己的想法,这为教学过程中的互动带来了极大的障碍。需要我们在今后的教学过程当中尽量去改进。

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告诉学生自己下一步的安排,自己的教学目的和想法。同时,有针对性地了解学生对自己教学安排的看法和意见,及时和他们保持交流,交换意见,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也常常使教师的教学计划能够顺利完成,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心理沟通的一个有效途径就是要关心爱护学生,教师首先是要有爱心,“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任何一个远离父母、家庭,来校读书的学生,他们无论在生活上、学习上、精神上都特别渴望得到关怀与爱护,尤其是当他们碰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这种要求和渴望就更加强烈。所以一个教师对学生实行必要的“情感投资”,用爱心去温暖学生,感化学生,实现情感交融是增进师生感情的最佳途径。正确、耐心引导学生也是关心爱护学生的良好方法。心理学家认为,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了解、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耐心倾听学生的诉说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3.2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情感方法与语言学习的密切关系,运用情感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好,从而提高学习的效果。

所谓情感教学就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充分考虑认知因素的同时,注意改进教学方法,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发展学生积极的情感,帮助学生克服消极的情感,从而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推进学习效果。著名教育家赞科夫说:“我们要努力使学习充满无拘无束的气氛,使儿童和教师在课堂上能够’ 自由地呼吸,’ 如果不能造就这样良好的教学气氛,那么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可能发挥作用”。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给学生提供自由的“呼吸空间”,就是要给学生学习的动力、兴趣,给学生提供学习的良好环境,使学生对学习、对教师充满感情,变得想学、爱学、会学,从而以“课堂”推动“课下”,以“兴趣”带动“效果”,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

3.3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形成互动式的教学氛围。

互动,是教师和学生双向沟通的一种教学方法,这与传统的教学模式,即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不同。它要求学生积极参与、以学生为教学的主体,但这并不是否定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教师仍是整个教学过程的规划者、控制者。“教学”本来就是教和学同等重要的,教是目的,我们要达到一个什么目的,在达到这一目的的过程中怎样解决出现的问题,这就需要规划者、控制者来适时调整我们的整体目标,使其向着正确的方向进行;而学是结果,任何一个结果都要有一个主体来承载,学生即是教学过程的终极目标,所以学生永远应该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教师和学生在明确了各自的位置后,形成良好的互动才会极大推动教学活动的开展,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另外,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三维的,内容是丰富的,我们不能用其中的一种教学方法坚持到底。教学方法也不是孤立隔开的,很多时候一节课会选择多种教学方法,采取多种方法配合,发挥各种教学方法的优点,弥补缺点。

总之,在现代教学体系中,教师自身的心理学知识是开展良好教育的基础,有效的心理学教学思维是成功教学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冉苒,张长英.我国教育心理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6.(3).

[2]张春兴.教育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3]严长浩.开展互动教学提高《高分子化学》专业课的教学质量[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7.

下载体验式教学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word格式文档
下载体验式教学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信息技术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信息技术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作者:东风小学 王变 21世纪是信息时代,计算机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和核心,是信息社会的主要技术,它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对当代社会产生了......

    在教学实践中

    在教学实践中,举例您如何的运用初中“体操—技巧”教法、学法的案例体操技巧教学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全面锻炼身体且必须经常练习的体育活动,体操技巧教学却是枯燥......

    体验式教学在思想品德教学中的应用

    体验式教学在思想品德教学中的应用 莆田第二十五中学童丽维 摘 要:新课程改革之下的初中思想品德课应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更新,体验式教学作为一种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教......

    “体验式” 在智障教学中的应用

    “体验式教学法” 在智障教学中的应用 湖里区特教辅读班 林素利 智障学生的学习往往带有浓厚的情感色彩,对熟悉的生活情境感到亲切、有趣。在课堂教学若能以学生身边的实例为......

    体验式教学在小学美术课的应用

    体验式教学在小学美术课的应用 太山小学陈建华 在美术新课程中,体验学习的内容占了很大的比例,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宽泛的体验学习空间。那么,怎样在美术教学中实施体验教学呢?......

    体验式教学在语文课堂上的应用

    体验式教学在语文课堂上的应用 语文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有大量具体形象的、带有个人情感和主观色彩的内容,不能简单地把它等同于物理科学,过度地进行理性分析。语文更重要的是......

    “体验式教学”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精选合集)

    “体验式教学”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内容摘要: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乐于探究,主动参与,勤于动手的学习方式已经成为教师们的共识,让学生在多样的学习活动中体验数学是符合儿......

    体验式教学在师范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及思考

    体验式教学在师范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及思考 摘 要: 在体验式教学课堂中,学生的主动参与性与合作性得到提高,促进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发展。师范生需要拥有学生心理健康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