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1-1浙美版美术第十一册教案
浙美版美术第十一册教案 《热爱祖国优秀传统艺术》
一、教学目标:
1、以强烈的视觉形式来展示中国传统的工艺美术作品,使学生获得一种视觉上的体验,并初步直观地了解中国漆器的艺术风格特征。
2、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获得对传统艺术的熏陶,培养学生从小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美好情感。
二、教材分析:
1、《热爱祖国优秀传统艺术》是本套教材的特色栏目之一。当你打开每册教科书的首页,映入眼帘的就是一幅幅我国传统艺术的精华之作。这个栏目贯穿整个义务教育阶段。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的传统艺术日益受到现代社会生活方式,尤其是西方文化的挑战,如何正确对待我国传统艺术,如何从小培养学生热爱本国优秀传统艺术的美好情感,是新世纪赋予每一个艺术教育工作者的任务。
我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内容涉及相当广泛,就美术领域而言,有绘画、书法、雕塑、建筑、工艺、民间艺术等等。本栏目撷取传统艺术中的精品,同时符合学生不同年龄阶段欣赏特点,使学生首先对这些优秀的作品留下深刻的视觉印象,并能初步了解我国传统艺术的种类以及特征。在教材编写中,选用图片的原则是在兼顾内容的前提下,强调作品的视觉冲击力,把美术是视觉艺术的这一重要特征强化出来。
2、在内容安排上,本栏目小学阶段以我国工艺美术作品为主,中学阶段以绘画、雕塑、建筑为主。小学阶段选取的作品有民间玩具、剪纸、泥塑、青铜动物雕塑、皮影、陶瓷等。本册选取了中国古代的漆器,有战国的虎座立凤、彩漆豆,西汉的彩绘云龙纹漆案与杯盘,明朝的黑漆描金云龙纹药柜。这些漆器不仅灿烂夺目,构思奇巧,而且彩绘与雕刻结合得很协调,突出地反映了我国漆器工艺的精湛技艺。
用漆涂在各种器物的表面上所制成的日常器具及工艺品、美术品等,一般称为漆器。漆器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出现。从文献记载和现存实物两方面来看,战国的漆器工艺已经十分成熟,至汉代则达到了高峰。汉代以后,漆器工艺持续不断地发展,有许多新的创造,如唐代的螺钿镶嵌,宋、元的雕漆,明、清的描金漆器和脱胎漆器等。
书中的虎座立凤漆器(复制品)就是很有代表性的作品。这件作品通高103厘米,集“壮、美、奇于一身”。其中凤鸟是楚文化鼎盛时期的象征,凤、虎、鹿角的超现实组合赋予了作品神秘的象征含义。这说明了我国的漆器工艺在2000多年前就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三、教学建议:
本栏目的内容主要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可适当进行引导和启发,也可以通过适当的提问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评述的欲望。学生学习本页内容可以在课堂上,也可在课后学习。教师还可以利用新书下发的时机,提出诸如:这些是什么器物,你喜欢或不喜欢等问题。也可以提出学生课后可以探究的问题,如:中国古代漆器的发展史是怎样的?各个时期的工艺特点是什么?建议学生收集相关资料,并写出研究报告。
第一课 美丽的家乡
教材分析:
编写思路。
人们以为最美的风景只在远方。远方固然有迷人的景色,但在我们的身边美景也无处不在。无论是繁华的新街,还是广阔的农田;无论是鸟语花香的新小区,还是宁静古朴的水乡老街„„美有千万种模样。
通过本课教学,旨在让学生了解家乡的风景、风情,初步掌握风景画的构图技巧,同时学会运用一定的表现手法创作描绘家乡风景的作品。教学时应寓景于情,从而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热爱家乡的美好情感。
本课的内容编排是从欣赏入手,让学生感受不同的风景有不同的美感。由此学习风景画构图基础知识以及一般的表现方法,并通过造型实践提高学生表现风景的能力。
本课未具体规定必须的表现形式和技法,由学生自主选择,从而达到降低技能难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一、教学目标:
1、赏析家乡的自然风光和风景画作品,了解简单的构图知识。
2、初步掌握风景画的构图技巧,学会运用一定的表现手法,完成一幅描绘家乡的作品。
3、培养观察生活的能力和热爱家乡的美好情感。
二、教学重点:感受风景中的艺术美,初步掌握风景画的构图技巧。
三、教学难点:灵活运用构图技巧和表现手法,描绘家乡的风景。
四、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家乡富有特色的风景图片资料或美术作品。(教师)各种风格的风景画图片作品、课件及背景音乐。
五、教学过程:
课时1:
1.感受风景中的艺术美。提问:你认为最美的风景在哪里?(1)让学生讲述自己心目中最美的风景。
(2)教师课件演示:展示各地风光图片资料,运用比较法引导学生感受城市与乡村的不同特色。(引导学生欣赏感受不同风格的美景,并通过画面引导学生理解——不同风景具有不同美感。)
2.欣赏描绘风景的绘画作品。
提问:风景画和风景照片效果一样吗?为什么?
(1)引导学生欣赏课本中的风景画作品。从这些风景画作品的形式、艺术风格等方面展开欣赏与讨论。
(2)教师重点讲解《雨》、《干草车》等三幅作品。引导学生观察“画家用不同手法表达对雨景独特的审美感受”,并让学生探究“表现手法与意境表达”之间的关系。
(3)小结:看似平凡的风景,在艺术家的眼里会有不平凡的美,这取决于一个人对于美的感受能力。
3.分析风景画的艺术特点。
提问:你知道怎样才能画好风景画吗?(了解风景画的构图特点。)师生互动:赏析作品,理解不同的表现形式给人不同的感受。
教师举例分析:①油画具有写实效果较强和色彩丰富的特点,适合表现色调优美、色彩丰富、写实的风景画,如《干草车》、《村口》;②水彩画具有色调明快、善用肌理效果的特点,适合表现色彩及写实或有特殊效果的风景画,如《都市情怀》;③版画具有线条块面明确,色彩较为单纯的特点,适合表现明暗对比强烈,造型以线条块面为主,色彩关系较简单的风景画,如《山城印象》、《西递村系列之十一》。
4.表达自己家乡的美。
提问:我们的家乡有哪些美丽的风景?(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点明课题。)(1)学生分组:交流课前收集的家乡风景图片和美术作品,并谈谈自己对家乡景色的感受。小结:我们的家乡杭州,是富有历史文化内涵的美丽城市。
(2)继续分组讨论:何种构图形式和表现手法适合表现自己家乡的风景特点。
小结:到处都是美丽的风景,我们需要拥有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和感受美的心灵。在我们最熟悉的家乡就有最美的风景。揭示课题:《美丽的家乡》。
5.布置下节课要准备的绘画工具。下节课就让我们来画画我们美丽的家乡!
提问:你准备表现怎样的风景?选用怎样的材料和工具?
小结:同学们可以结合自身的兴趣爱好和表现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表现方法和材料工具。课后画好草图,下节课完成创作。
课时2: 课前准备
(学生)适合自己的材料和工具,自己喜爱的家乡风景图片资料。
(教师)课件、范画作品、绘画工具(如水彩、水粉、素描、油画棒等常用工具)。
教学过程 1.技法介绍。
提问:怎样才能有效地使用你们的绘画材料和工具?(介绍绘画工具的使用方法。)(1)了解学生材料和工具的准备情况。
(2)师生互动,了解水彩、水粉、素描铅笔、油画棒等常用工具的使用方法和表现效果。(3)教师现场演示一些特殊技法(如湿画法等),开阔学生的眼界,拓宽创作思路。2.教师演示作画步骤。
提问:怎样开始你的风景画创作呢?
教师展示自己的范画和优秀的学生作品。通过直观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1)选择自己喜爱的风景。(2)根据表现内容确定构图形式。
(3)确定画面的主次关系。选择最感兴趣的风景作为画面的中心。(4)开始表现。3.学生创作。
根据教科书中的学习建议布置作业。要求学生修改上一节课的草图,开始进行创作。教师巡回并作个别指导。
4.作业展示与评价。
课后反思:
第二课 街市新貌
教材分析:
编写思路。
中国城乡在经济、文化领域的发展速度,已经渐渐接近国际步伐。我们能从街道两旁的店面变化深切地感受到发展的速度。比如,街边普通小商铺的每个设计细节,都体现着个性化经营的理念。本课教学,旨在通过调查家乡特色街的文化艺术成果,让学生感知环境设计与生活的关系。同时,通过美术设计与制作实践,训练学生平面与立体的美术表现能力,培养他们热爱家乡的积极情感。
教材选用了大量的图片资料,如:道路边上的电话亭、花坛、绿化植被、雕塑作品等公共设施,意在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熟悉的景象,进行深入的分析与思考:环境设计怎样体现特色?又如:具有特色的店面图片,意在提示学生,店面设计、招牌设计应考虑到商店的经营内容和所处的环境特点。
根据教材内容,教学时间建议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学生独立完成平面设计;第二课时,选用适宜的纸质材料,从美术设计的角度,与同学合作制作“特色街”的局部平面图或模型,并添加绿化植被、电话亭、行道树、公共汽车站等道路设施,使作品丰富完整。
一、教学目标:
1、调查家乡特色街的文化艺术成果,并感知环境设计与生活的关系。
2、学会选用适宜的纸质材料,从美术设计的角度,与同学合作制作“特色街”的局部平面图或模型。
3、通过综合探索感受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培养热爱家乡的积极情感。
二、教学重点:选用适宜的纸质材料,从美术设计的角度制作“特色街”的局部平面图或模型。
三、教学难点:平面设计基础知识的灵活应用。
四、课前准备:
(学生)彩色瓦楞纸、彩色卡纸、双面泡沫胶、彩色水彩笔、剪刀、胶水等。(教师)纸雕范作、常用的手工工具和材料、教学课件。
五、教学过程:
课时1:
1.创设情景,欣赏感受。
(1)走入特色街。(播放:河坊街的录像。)
提问:这条街有什么特色最吸引你?(仿古建筑、民间游戏项目、小吃食品、工艺品、扮演者等。)
(2)新旧街道的对比。(播放:老照片。)提问:比一比,今昔的河坊街有什么变化?(3)小结:我们家乡的街道日新月异。提问:说一说,家乡还有哪些著名的特色街?(4)揭示课题:《街市新貌》。2.欣赏图片,分析探索。
(1)特色街上有许多特色店铺。提问:找一找,店铺的特色具体在哪些方面体现出来?(师生讨论:色彩、招牌、门面、陈列的商品等。)
(2)师生互动:比较两家特色商店的店面特点。提问:你更喜欢哪一家?为什么?(店面和招牌的设计富有个性。)
(3)教师为学生创设以下情景,引导学生展开讨论:① 如果你将成为特色街的小店老板,你想开一家什么样的店铺呢?②你的小店要装修啦,你有什么好主意让小店引人注目、更容易招揽生意呢?
小结:店面设计必须与经营内容、环境、色彩相协调,招牌要体现该店的经营特点。3.范例赏析,拓展设计思路。出示范作,引导学生分小组讨论。(1)如何巧妙地利用瓦楞纸的条纹?(2)如何确定表现主题?(3)如何绘制设计草图? 4.提出作业要求。
请运用平面设计的基础知识,绘制店面设计草图。教师巡回进行个别指导。5.作业展示、教学评价。
(1)欣赏同学的设计草图,并展开美术评价。(2)吸取他人的建议,调整自己的设计草图。6.课后调查。
布置课后调查作业:以小组为单位,利用周末时间对家乡的特色街进行调查。调查内容:街道的历史和现状、人文特色、建筑风格与环境氛围。调查方法:可采用新闻调查、网络搜索、摄影摄像、速写笔记等方式。调查报告形式:图文结合。
课时2: 课前准备
(学生)彩色瓦楞纸、彩色卡纸、双面泡沫胶、彩色水彩笔、剪刀、胶水等。(教师)纸雕范作、课件。教学过程
1.谈话引入,欣赏评述。(1)组内交流课外调查作业。
(2)各组推荐一位同学向全班展示,师生就“特色街”展开话题。提问:说一说街道中的哪些环境设施让你觉得很美或者很有特色?
2.精心策划,组合构建。
提问:假如你是城建设计师,怎么规划设计“特色街”。(1)特色街的“特色”在哪里?(文化主题、商业主题„„)(2)街道的环境设施设计。(围绕主题,整体规划。)
街头的电话亭、指路牌、花坛、坐椅、行道树、路灯、街边的雕塑、人行道的砖面„„ 3.小组合作,同建特色街道。
(1)建议:与同学一起规划,把自己设计的小店落户到特色街上。(注意布局的合理性、设施与环境的协调性,并规划出绿化植被的面积。)
(2)学生合作完成作品。
4.特色街的设计展示交流会:有条件的可邀请设计院的叔叔阿姨一起来欣赏我们的设计作品。
课后反思:
第三课 首日封
教材分析:
编写思路。
首日封对学生来说是一个相对陌生的名词。在让学生展开首日封设计之前,教师必须引导他们知道什么是首日封。
本课教材以“2002年世界杯足球赛”的首日封为例,介绍了首日封设计应关注邮票、邮戳、邮编格子、主体图形、主题等相关元素。接着又以小知识的形式,明确阐述了首日封的概念:首日封是邮票发行部门在新邮票发行首日,将该套邮票的全套或单枚贴在特制信封右上角,加盖当天邮政日戳或特别纪念邮戳的信封。
教材选了六张不同内容与形式的首日封作为学生欣赏的范例。教师要引导学生欣赏并感受它们各自的形式美感。这样有利于学生拓展设计思维,为课内展开设计奠定了认知基础。
在这些范例中,有四张是已经寄递的首日实寄封。教师可就此提示首日封的实用价值。
一、教学目标:
1、探究首日封的形式与内容,理解它的设计主题和文化内涵。
2、学会首日封设计的基本方法,形成创意思维和实践能力。
3、感受首日封的形式美,提高审美能力。
二、教学重点:首日封的设计方法。
三、教学难点:在设计元素中体现创意思维。
四、课前准备:
(学生)与信封相同大小的白色或淡色的卡纸若干张,彩色铅笔、水彩笔等绘画工具,事先搜集的首日封样张。
(教师)学生的优秀范作、课件、不同的首日封样张。
五、教学过程:
1.提问导入。
(1)教师出示载人航天飞船首次发射成功的邮票。提问:这是为纪念什么而发行的邮票?指名回答。
(2)教师出示中国载人航天飞船首次发射成功的首日封。提问:请知道的同学说说这是什么?
(3)揭示课题:《首日封》。请学生说说自己对首日封的了解。2.小组学习、欣赏感悟。
(1)请每组同学拿出事先收集到的首日封。
(2)分组研究、讨论。
①首日封一般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 ②你能发现这些首日封有哪些相同之处?
③首日封的主体图形和邮票的主题图案之间有什么关系?(3)小组讨论交流,组际反馈。
(4)教师简要小结并板书。首日封:邮票、邮戳、主题、邮编格子、主体图形。3.探究学习。
(1)欣赏北京奥运会的相关图片资料。
(2)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以北京奥运会为主题的首日封设计活动。设问:选择怎样的主体图形?主体图形安排在画面的什么地方?(3)画设计草图。
(4)学生相互交流,教师适时点评。(5)欣赏2008北京奥运会的首日封。4.创作实践。
(1)请学生说说自己感兴趣的校园生活。如:每年的校园狂欢节活动、校园田径运动会、万圣节的化装舞会、六一节的庆祝活动等。
(2)课件展示以校园生活为主题的首日封,学生欣赏。
(3)设计一个以校园生活为主题的首日封。(学生也可以自由选择主题。)5.展示评价。
(1)展示学生的作业。
(2)引导学生大胆表述和评议,对有创意、有个性的作业进行表扬、鼓励、分析。(3)学生相互签名留念,相互赠送首日封。6.课后拓展。
选择优秀的学生作业和已经收集到的首日封,在班里举办一个小型展览会。课后反思:
第四课 难忘的一件事
教材分析:
编写思路。
生活中总有一些难忘的片段,值得人们通过各种方法将其表达出来。本课的教学旨在让学生回忆生活中的难忘经历,关注生活场景中的细节之美。
本课教材围绕课题,选用了多种形式的欣赏范例,如:漆画、版画、儿童画、漫画等,意在帮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表现方法以及材料和工具。教材中的4幅不同题材、不同形式的漫画作品,从多角度表现了同一个主题。漫画的画风简洁,幽默风趣,人物形态丰富,叙事风格紧凑,为学生创作提供了形式和内容的借鉴。
一、教学目标:
1、回忆生活中一次难忘的经历,感受事物的细节之美。
2、选择适合自己的工具和材料,学会用记忆画的形式描绘一件难忘的事。
3、通过造型表现活动,形成将生活与创作相结合的美术实践能力。
二、教学重点:刻画最难忘的场景细节。
三、教学难点:人物的动态表现。
四、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思考什么样的事最难忘,为什么难忘?常用的绘画工具,假日生活照片。(教师)美术工具一套、课件、范作、班集体活动的照片。
五、教学过程:
1.活跃气氛,趣味导课。
(1)提问:你最难忘的事是什么?(简单地描述当时的场景。)
(2)情景表演:请一位或一组学生上台大胆地表演一场难忘的情景。教师用简笔画的形式描绘表演的情景,让台下同学充分感知肢体与表情的特征。
(3)师生共同点评讨论,解决课程难点。2.探究需要表现的主题。
出示课件“最难忘的一件事”。展示班集体活动记录或播放班级活动视频,师生讨论确定最适合表现“难忘”的场景。
3.深入讨论。
(1)学生出示自己的假日生活照片,通过照片回忆场景。四人小组讨论:从什么角度选择表现内容?
(2)反馈后,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著名的叙事画,拓宽学生的创作思维。
4.大胆创作。
选择适合自己的工具和材料,学会用记忆画的形式描绘一件难忘的事。5.欣赏交流。
(1)评一评同学或自己的作品。
(2)教师评价:主题是否明确、构图是否饱满、色彩表现是否合理等。(3)小结。课后反思:
第五课 木版年画
教材分析:
编写思路。
教材提供了多幅中国民间木版年画典型图例,给予学生一种视觉上的艺术感受。教师应通过讲小故事,引导学生感受民间木版年画的形式美感和独特的色彩搭配,加深学生对民间木版年画的认识,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提高他们的审美素养。
本课的前半部分是民间木版年画赏析,介绍民间版画的色彩搭配原理,后半部分则是介绍木版年画的制作方法和步骤。由于版画的操作形式符合小学生游戏心理的需要,故学生比较喜欢。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观察木版年画的形式特征、色彩搭配的特点,以提问式教学手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落实教学重点和难点。在木版年画的制作实践中,让学生由浅入深地掌握漏版制作法和纸版制作法,独立创作一幅版画。
一、教学目标:
1、欣赏我国不同地区的民间木版年画,了解民间版画的制作工艺和艺术特色。
2、学会民间漏版印制的方法,能独立创作一幅版画。
3、通过版画的欣赏和制作实践,建立对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的认同感和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掌握制版技术。
三、教学难点:学会拓印方法。
四、课前准备:
(学生)厚卡纸或纸板、宣纸、中国画颜料、油墨、线绳、布料、调色盒、水粉笔、水杯、夹子、木蘑菇、刻刀等。
(教师)课件、年画图片和文字资料、刻刀、拓印用纸、木蘑菇、常用绘画工具。
五、教学过程:
1.导入课题。
(1)教师提问:以前学过哪几种绘画表现手法?学生答:有水彩画、水粉画、水墨画、蜡笔画„„
(2)玩游戏:把一张薄一点的白纸盖在一枚硬币上,用铅笔在上面涂抹,就可以印出硬币上的文字和图案。为什么会这样呢?请学生回答。
(3)教师小结:年画,古称“门神画”。早在明朝的时候,中国民间就开始使用木版印刷技术来印刷年画。木版画即凹版制作的版画。
(4)揭示课题:《木版年画》。2.欣赏木版年画。
(1)教师提问:民间木版年画给你们什么感受?学生答:色彩鲜艳、造型复杂、内容喜庆、栩栩如生。
(2)教师介绍木版年画的发展史:年画在200多年前的清朝康熙、乾隆年间十分流行。全国出现了天津杨柳青、河北武强、山东潍坊和高密、苏州桃花坞、河南开封朱仙镇、陕西凤翔和汉中等十几个大大小小的年画产地。其中四川绵竹年画、江苏桃花坞年画、天津杨柳青年画、山东潍坊杨家埠年画在历史上久负盛名,被誉为中国“年画四大家”。
①教师提问:年画一般表现什么题材?
学生答:吉祥图案、门神、福娃、民间生活、戏剧。
②教师小结:年画的表现内容包含戏剧故事、民间传说、历史小说、世俗生活、时事趣闻、名胜风物、门灶诸神、仕女娃娃等,几乎涵盖了中国百姓生活题材的全部。它植根于民间,集中了劳动人民的艺术才能、淳朴的思想感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强烈向往。
(3)课件展示:年画的制作过程。
教师小结:古代的年画都是先由画工设计画稿,再由雕工雕刻制版,最后才由印刷工上色印刷成画。画、刻、印是各自分开的。
3.重点研究两幅年画。①分析它们的用色特点。
学生回答:民间木版年画的用色比较单纯,色彩鲜艳„„
教师小结:木版年画的色彩鲜艳,对比强烈。提取自然形象的色彩并进行夸张和随心所欲的搭配,常采用互补色的对比关系,如:红加绿的搭配。
②分析它们的造型特征。
学生回答:民间木版年画画着许多人物和动物,看起来很夸张„„
教师小结:民间木版年画中的人物、动物的造型,都源自于生活中的自然形象,由民间艺人提取夸张。
4.学习漏版技术。
①教师出示已经刻好的漏版。提问:我们如何利用漏版来制作年画呢?学生根据教材上的图解回答。
②教师边示范边讲解制作要点:漏版又叫孔版,在刻制漏版的时候,图案要负形相连。5.作业要求:使用漏版技术印制一幅年画。
6.展示作业,评析奖励:评选最佳年画作品,并在教室内或校园内展出。7.课外延伸:课件展示年画的其他制作形式。课后反思:
第六课 有趣的脸谱
教材分析:
编写思路。
五彩缤纷的戏剧脸谱不同于面具,是中国特有的一种独具风格的造型艺术。如今,脸谱这一古老艺术非但没有历尽沧桑而消失其魅力,相反,它被广泛应用于工艺美术中,形成很多品类,如彩塑、国画、剪纸、竹刻、烧瓷、面塑、蜡染、风筝、面具、蛋壳、皮影、木偶、邮票以及装饰包装等,都有丰富多彩的脸谱造型,格调各异,绚丽多姿。选择这一课教学内容,有利于提高学生对设计元素的借鉴能力。
脸谱是一种色彩浓重、线条分明、夸张与象征相结合的脸部造型艺术。特别是脸谱的色彩运用,富有褒善贬恶、评判好坏的涵义。如红色脸谱大多用于表现忠义、勇敢善战的人,如关羽等;黑色常表现正直无私、刚直不阿的人,如包拯等;白色表现阴险疑诈、飞扬跋扈的人物,如曹操等。这一课安排了许多脸谱人物造型以及脸谱的化妆方法,是为了让学生了解传统脸谱艺术的造型规律及艺术特色,引导学生参与中华民族传统艺术的传承。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初步了解中国传统戏剧脸谱的有关知识,感受戏剧脸谱的造型规律及艺术特色。
2、用不同的方法设计一个有特色的脸谱,并能用脸谱作为元素设计美化一件生活物品,培养艺术创造能力。
3、通过脸谱欣赏,感受脸谱艺术的美感,引导学生参与祖国优秀文化的传承。
二、教学重点:了解传统脸谱的艺术特色,能设计一个有特色的脸谱。
三、教学难点:能用脸谱作为一种设计元素,装饰、美化生活物品。
四、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各种脸谱,绘画工具、材料等。(教师)多媒体课件、圆形纸片。
五、教学过程:
课时1:
1.京剧欣赏,初步感受。
(1)欣赏京剧(音乐)。提问:我们听的是什么音乐?(2)相互交流:你还知道哪些关于戏剧的知识?(3)京剧片断欣赏。(音乐、图像、课件演示。)(4)出示脸谱。板书课题,明确学习目标。
2.脸谱欣赏,激发兴趣。
(1)课件出示各种脸谱(戏剧音乐和脸谱一起出现)。提问:欣赏各种脸谱后,有什么感受?发现了什么?(2)根据学生回答,教师介绍脸谱:
戏剧脸谱是中华民族戏剧独有的一种化妆造型,这种面部化妆具有图案的抽象性,在用色、描纹和构图上都有一定的要求与谱式,所以叫脸谱。在京剧表演中尤为讲究,多种人物都有特定的谱式和色彩,借以突出人物性格特征,表现对人物的褒贬。(课件出示各种谱式的脸谱。)
(3)欣赏脸谱,初步了解脸谱的颜色和造型特点。出示各种脸谱,边欣赏边介绍各种脸谱的颜色特点:红色——忠勇;黑色——公正;白色——狡诈(重点欣赏关羽、包拯、曹操的脸谱,让学生初步理解色彩在脸谱中的运用。)
3.学生创作脸谱,了解脸谱的制作方法。(1)出示脸谱,了解脸谱的造型特点。提问:脸谱的造型有什么特点?
学生初步讨论后,教师归纳小结:脸谱以对称为主,在绘制上采用线面结合的方法,使用色彩鲜艳,对比鲜明。
(2)课件演示脸谱的绘制方法。
设计脸型(圆形卡纸)——勾画纹样——定稿上色。4.学生作业。
(1)作业要求:在圆形卡纸片上设计一个自己喜欢的戏剧脸谱。(2)播放戏剧音乐,学生边听音乐边绘制,教师巡视指导。5.作业展示。
戴脸谱表演“戏剧脸谱大联欢”。(每人学唱一句京剧。)课时2: 课前准备
(学生)各种生活物品,绘画工具材料。(教师)课件、实物。教学过程
1.戴脸谱表演,激发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1)表演。
(2)教师提问: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哪些脸谱知识? 2.带脸谱设计元素的生活用品欣赏。
(1)课件出示带脸谱设计元素的生活用品(服装、U盘、开瓶器„„)
(2)学生欣赏、思考:这些生活用品有什么相同点?
(3)教师总结:脸谱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民间艺术中的瑰宝,在现代设计中这一元素的运用越来越广泛。
3.继续欣赏,了解脸谱元素在设计中使用的要求。(1)教师出示以脸谱为设计元素的生活用品。
(2)学生欣赏、思考:这些生活用品在利用脸谱设计元素中有哪些特点?(3)欣赏交流。
(4)教师以实例说明:夸张、变形、组合。4.学生设计,教师巡视。
(1)设计要求:在自己带来的物品上设计京剧脸谱。(2)播放音乐。学生设计,教师巡视辅导。5.组织京剧脸谱生活物品展。
课后反思:
第七课 电话亭
教材分析:
编写思路。
21世纪是信息网络时代,电话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重要的沟通工具。同样,电话亭也是城市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日常生活中最为常见的公共设施之一。教材从现代社会生活实际出发,组织编写了这一教学内容,具有鲜明的时代感。
本课的编写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设计制作一个电话亭,培养学生的设计意识以及善于观察生活、善于发现生活之美的能力。
教材呈现了一组有代表性的电话亭图片,以此拓展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创作潜能。在教学设计中,应让学生体会到电话亭设计要考虑周围环境,与环境一起进行整体性设计,才能使之达到美化城市的目的。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公用电话亭的造型特点,知道电话亭已经成为生活环境的一部分。
2、用不同材料设计一个造型新颖、外观优美的电话亭,提高动手能力与创意水平。
3、培养学生关注生活、爱护公共设施、爱护环境的习惯。
二、教学重点:运用不同材料设计一个造型新颖、外观优美的电话亭。
三、教学难点:设计出与相应环境协调的电话亭。
四、课前准备:
(学生)1.了解城市中的公用电话设施,收集图片。2.手工用具、卡纸或瓦楞纸等制作材料。
(教师)课件、范作等。
五、教学过程:
1.激发兴趣、初步感知。
(1)播放课件中的图片(一个造型别致的电话亭),请学生猜猜这是什么?(2)教师揭题:《电话亭》。
(3)让学生说说了解到的各种各样的电话亭。(4)课件播放:介绍各种电话亭。
提问:看了这些电话亭你有什么感想? 知道这些漂亮的电话亭有什么用吗?
(5)教师小结:这么多漂亮的电话亭不仅为人们交流传递信息提供了方便,还作为一种公共设施与城市环境和谐相配,美化了市容市貌,成为城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2.范作欣赏,加强理解。
(1)请学生看书中图示,了解电话亭各部件的名称。小组交流各电话亭的材质、色彩与造型特点。
(2)学生上台汇报。3.小组讨论,激发创意。
(1)提问:怎样设计电话亭的外形?分小组讨论外形的各种变化,进一步拓展思路。(2)小组汇报交流,教师概括小结,并示范几种基本形的制作方法。(3)小组讨论并交流美化方法。4.欣赏拓展,学习制作。(1)出示几种学生范作。
(2)明确作业要求:以个人或同桌合作的方式设计一个漂亮的电话亭。
(3)学生练习,教师指导并提示:外形和美化上都要有创意,要实用性和个性并重。5.展示交流,小结延伸。
(1)让学生将作品放在展示台上,同学间进行交流。
(2)请学生评评感兴趣的作品。(教师提示评价要点:造型、装饰、色彩等。)(3)请作者说说制作时的意图。
(4)小节拓展:电话亭是公共设施的一种,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公共设施,需要我们共同去爱护。
课后反思:
第八课 路灯设计
教材分析:
编写思路。
本课属于设计应用领域,随着社会的发展,路灯不断呈现在我们生活中,并从单纯的照明功能向欣赏和实用相结合发展。本课设计意图是将生活中的元素与美术相结合,让学生通过对生活中路灯的观察、欣赏,了解路灯造型设计的演变以及路灯的造型、色彩、功能与环境的关系。让学生关注生活,认识到美妙多彩的世界来自人们精心的设计,优秀的设计会使世界变得更美好。
同时通过对路灯设计的尝试,激发学生美化生活的愿望,培养其设计意识。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了解路灯的种类、形式和功能,了解设计路灯应从美观、实用和环境协调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
2、初步了解路灯造型的基本要素,能设计一组造型新颖、构思巧妙与环境协调的路灯。
3、感受路灯造型的美感,提高学生对生活物品和环境的关注,激发美化生活的愿望,培养设计意识。
二、教学重点:路灯的造型设计。
三、教学难点:灯杆、灯罩及灯体的统一设计。
四、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分组:以小组为单位,明确小组成员间的分工和责任,各组做好拍摄、收集图片等工作。
(教师)课件,各种路灯造型的图片资料,范画。
五、教学过程:
1.直观感知。
播放不同地方的路灯(农村、不同城市之间),让学生欣赏不同造型、不同材质的路灯。通过欣赏,让学生述说看到的路灯基本结构(灯罩、灯体、灯杆)。
2.交流反馈。
通过课外以小组为单位的学习,汇报成果。可以是文字述说,也可以是图片、DV展示。3.探讨研究。
(1)结合书中图片,交流路灯的设计思路。(2)探讨灯杆、灯罩、灯体的设计元素。4.拓展思维。
路灯功能的创意,如: ①可以通话、拍照、放音乐; ②可以在热天喷出水雾给人以凉爽;
③路灯灯具可以如同花朵一般,白天成花蕾状,晚上绽开时具照明功能; ④可以投币充电(无论是手机还是电动车等)。5.尝试练习。
设计一组造型优美、功能独特的路灯,并说明设计意图。注意造型之间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主次关系、线条的疏密关系等。
6.交流评价。
表扬有创意的路灯设计。
课后反思:
第九课 适合纹样
教材分析:
编写思路。
把图案纹样组织在一定外形轮廓中的一种装饰效果纹样就是适合纹样。适合纹样的外形可以是方形、圆形、三角形等。在确立了外形之后,定出骨架线,再在骨架上具体表现纹样的动势走向。这种纹样还可用来装饰我们的生活,如有适合纹样装饰的地面装饰品、靠垫、桌布、瓷盘、茶杯垫、手帕、方巾等。适合纹样的图案内容可以用花卉、人物、动物、风景等来设计。虽然适合纹样有多种外形特征,但本课主要是设计方形和圆形两种适合纹样,但不阻止学生设计其他形状的适合纹样。从方形和圆形适合纹样的图像形式来分析,一般有对称式、均衡式、向心式、离心式、旋转式等。要设计一个漂亮的适合纹样,不仅图纹形态要美,色彩搭配也很重要。学生已学过冷暖色调,教师只须借用作品引导学生直观感知便可。教材中有相应的图形介绍,教师可以作为教学参考,引导学生欣赏感知。为了进一步让学生直观感知适合纹样的美和适合纹样与生活的关系,教师和学生可课前收集生活中有适合纹样的物品(可以制作成多媒体课件的形式展示),和学生一起观察分析、欣赏感知适合纹样的特征。
本教学内容可以上1至2课时,上2课时的大致安排为:第一课时学习用绘画的方式设计适合纹样。绘画材料可以拓宽到油画棒、水彩笔、彩色铅笔等。第二课时用手工制作的方式设计适合纹样。可以尝试用彩纸剪贴、实物拼贴、雕刻等。
一、教学目标:
1、认识什么是适合纹样,了解适合纹样的种类及构成特点。
2、学习用多种方式制作适合纹样。用颜色绘制、雕刻制作、剪纸粘贴、实物拼贴等方法来制作,不拘泥于形式,使学生感受到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形成开放的思维意识,并掌握适合纹样的设计方法。
3、通过学习,感受适合纹样的艺术特色,发现适合纹样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艺术的生命力和实用性,提高美化生活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适合纹样的构成特点。
三、教学难点:掌握适合纹样的创作方法。
四、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适合纹样图片和生活中有适合纹样的物品,绘画工具。(教师)课件、范作,生活中有适合纹样的物品。
五、教学过程:
课时1:
1.欣赏揭题。
教师用课件展示生活中有适合纹样的物品,引导学生感受适合纹样美化生活的作用。在教师展示部分图像后请学生也展示自己收集的作品,并请学生简单说说自己对纹样结构特点的认识。
由于师生未曾探讨过,所以学生还不能讲清楚纹样的结构特点,这时教师引出课题——适合纹样。
2.讨论研究。
(1)适合纹样的结构特点是怎样的? ①学生欣赏分析教材中的范图。
②教师请学生说说自己的认识,同时归纳并板书学生的观点。
(2)结合教材中的图例,教师组织学生集体交流讨论,同时小结板书适合纹样的结构形式:对称式、均衡式、向心式、离心式、旋转式等。教师再利用课件让学生感知图案样式。
(3)组织学生讨论适合纹样的内容选择。
①教师播放课件收集的适合纹样作品,引导学生了解适合纹样的图案内容。②师生共同归纳纹样内容选择:花卉、人物、动物、风景、几何形状等。(4)教师展示设计作品,引导学生欣赏感知,激发学生设计兴趣。①学生看图片范作。
②教师引导学生观看教材中展示的“制作步骤”。3.学生作业。作业要求:
(1)设计创作一幅适合纹样作品。(2)允许用不同的绘画工具。(3)圆形或方形均可。4.交流评价。
(1)老师展出学生的作品。
(2)请学生介绍自己的创作想法,并对自己的作品做出评价。(3)同学之间互评并提出建议。(4)教师评价,并提出建议。5.教师小结本节课学习情况。
6.提示学生:下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是用不同材料设计适合纹样:编制、雕刻、剪贴、物品粘贴等,以便学生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好材料准备工作。
课时2: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设计制作材料。
(教师)收集手工制作的适合纹样作品图片或实物。教学过程
1.表扬上节课学生们的良好表现。
2.教师与学生共同回顾适合纹样的样式:对称式、均衡式、向心式、离心式、旋转式。强调作品的色彩搭配:冷色调、暖色调、强烈对比色等。
3.欣赏启发。
(1)教师播放课件,引导学生感知手工制作的适合纹样。(2)教师再出示实物作品。
(3)师生共同讨论手工制作应注意的问题。①材料选择合理。②材料搭配合理。③工艺制作精细。4.作业要求。
①可以合作完成,但参加人数最多为四人。合作时最好分工明确,配合协调。②制作时要注意安全。③争取在课堂上完成作品。5.交流评价。①展示学生的作品。
②请学生介绍自己的创作想法,并对自己的作品做出评价。③同学之间评价,并提出建议。④教师评价,并提出建议。6.教师小结本节课学习情况。
课后反思:
第十课 泼墨画
教材分析:
编写思路。
本套教材中,低年级学生已开始尝试学习水墨画的表现方法。让学生在高年级进一步学习泼墨画的表现方法,对学生美术能力的发掘具有更重要的意义。水墨画与泼墨画都是传统中国画独特的表现形式,本课的目的是通过泼墨画教学引导学生了解泼墨画的艺术风格与特点,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审美情趣。
泼墨画法是在了解掌握水墨画墨色调配的基础上,用泼墨的方法直接泼洒在宣纸上,然后利用形成的自然外形及墨色,添加作画而完成,具有自然淋漓、气韵生动的效果,不失为一种丰富多彩、奇妙新颖的绘画方法。让孩子们在泼墨、泼彩实验中玩起来,感悟自然,创造丰富想象的表现形式,开辟出儿童绘画活动的新天地。
本课以欣赏名家泼墨画与普通中国画的对比分析为切入点,让学生通过体验感受泼墨画的水墨韵味之美,充分发挥想象与创造才能,来学习完成创作。教师在教学时应重点引导学生了解与利用泼墨过程的各种变化,体验比较泼墨画法的技法特点。
想象与自由创造是美术学习活动的乐趣特点,本课让学生通过轻松愉悦的泼墨、泼彩表现形式,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充分欣赏了解祖国传统泼墨画的特点及表现力,体验、感受泼墨画独特的艺术之美。
一、教学目标:
1、认识泼墨画的基本概念,了解泼墨画的艺术特点。
2、学习泼墨画的基本知识与技法,懂得泼墨、泼彩方法的运用,在泼墨的基础上作添画的造型练习。
3、感受泼墨中国画独特的韵味,体验泼墨的乐趣,培养热爱民族传统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学习泼墨画方法及泼墨效果的巧妙利用。
三、教学难点:泼墨、泼彩方法的掌握及有效利用。
四、课前准备:
(学生)调墨盘、墨汁、国画颜料、纸杯、宣纸、毛笔。
(教师)多媒体课件、中国画若干幅、8开宣纸两张、墨汁、颜料、纸杯。
五、教学过程:
1.导入教学。
(1)课件展示:认识泼墨画,欣赏我国历代名家的泼墨画作品,若干幅一般写意中国画作品,引导学生观察、欣赏、思考。
①一般中国画与泼墨中国画有哪些不同之处?泼墨画表现出怎样的特点? ②猜猜泼墨画运用何种表现方法来完成创作,说说画面墨色变化的感觉。(2)揭题:这堂课,我们就尝试用泼墨的方法来创作完成一幅漂亮的中国画。2.深入教学。
(1)课件展示:近现代泼墨画名家张大千等人的泼墨画作品,引导学生欣赏作品中泼墨的各种效果,并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2)教师介绍泼墨画用具及泼墨方法,并作操作示范。
(3)教师在泼墨形成的自然外形上作想象添画,完成一幅泼墨画。3.泼墨游戏。
(1)学生将调好的墨汁泼洒在一张宣纸上,做泼墨游戏,体验观察形成的自然外形特点。(2)教师展示两幅学生习作,分析泼墨效果,提示操作要领。4.泼墨画尝试。
(1)学生在另一张画纸上,再次进行泼墨或泼彩,并在形成的自然墨色及外形上进行想象添画,完成一幅泼墨画。
(2)引导学生互评作品并互相交流,教师分析点评、归纳总结。(3)收拾工具材料。5.课堂延伸。
鼓励学生到美术馆或在网上欣赏泼墨中国画作品,感受体会泼墨画表现的韵味意境。
课后反思:
第十一课 指墨画
教材分析:
编写思路。
本教材在学生已了解用毛笔作中国画的基础上,让学生了解用手指作画的表现方法,对开拓学生视野、发展美术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课的目的是通过指墨画教学,引导学生了解手指作画的艺术特点,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审美情趣。
指墨画是一种传统的作画方法,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到了现代,已有很大的发展与创新,但指墨画在儿童美术教育中未能引起重视。其实,用手指作画与用毛笔作画一样,都能产生奇妙的效果。指墨作画,所产生的特殊风格与情趣又是毛笔难以达到的,它与水墨画、泼墨画一样都能引起孩子们的极大兴趣,从而开创一块儿童绘画的新天地。
想象与自由创作是美术学习活动的有效方法,本课让学生通过用手指作画的探索与实践,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充分欣赏并了解祖国传统指墨画的特点及表现力,体验、感受指墨画的艺术之美。
一、教学目标:
1、认识指墨画的基本概念,了解指墨画的艺术特点。
2、学习指墨画的基本知识与技法,运用指墨画技法做各种指墨效果练习。
3、感受指墨画独特的韵味美感,体验指墨画探究的乐趣。
二、教学重点:各种指墨效果技法的掌握及运用。
三、教学难点:灵活运用不同手指作画,体现水墨效果。
四、课前准备:
(学生)调墨盘、墨汁、颜料与宣纸等中国画工具材料。
(教师)多媒体课件、毛笔和指墨中国画各两幅、墨汁、宣纸等工具材料。
五、教学过程:
1.导入教学。
(1)课件展示:认识指墨画,欣赏我国清代高其佩等名家的指墨画作品。引导学生观察、欣赏、思考。
①毛笔画与指墨中国画有哪些不同之处?指墨画表现出怎样的特点? ②猜猜指墨画有几种指墨表现方法,说说指画墨色变化的感觉。(2)揭题:这堂课,我们就尝试用指墨的方法来创作完成一幅中国画。2.深入教学。
(1)课件展示:近现代指墨画名家潘天寿等的指墨画作品,引导学生欣赏作品中指墨的各 27
种效果,并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2)教师介绍指墨画用指表现方法,并作示范。
(3)教师在宣纸上作各种指墨效果示范,完成一幅指墨画。3.指墨游戏。
(1)学生在一张宣纸上,试作各种用指方法,体验、观察形成的指墨效果。(2)教师展示两幅学生习作,分析指墨效果,提示操作要领。4.指墨画尝试。
(1)学生在另一张宣纸上,再次用手指作水墨画,完成一幅指墨画。(2)引导学生互评作品并互相交流,教师分析点评、归纳总结。(3)收拾工具材料。5.课堂延伸。
鼓励学生到美术馆或在网上欣赏指墨中国画作品,感受体会指墨画表现的特点和韵味。
课后反思:
第十二课 光和影
教材分析:
编写思路。
光与影是什么?是母与子之间的默契与感应,是挚爱伉俪的如影随形,是明眸与心灵的互呈表里,是绿叶对根的深情相依。光与影的相聚是如此的美丽,或显现眩目的色彩,或呈现冷静的优雅,或表现和谐高古的沉静。
光与影是生活中最常见的现象,六年级学生能做较好的理解,本课教材编写时没有加入太多的专业术语,目的在于从贴近生活的现象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关注自然现象的习惯。
设计意图的重点放在引导学生从光影的黑白、黑白灰出发,由浅及深地发现光与影、表现光与影。通过游戏互动,引导学生在探究中逐渐认识不同角度的光与影,看光源,画光源,表现黑白及彩色光源。引导学生自主探索透过音乐般律动的光与影,将认知的体验反映于表现光影给人的强烈效果上,通过引导使学生明白只有在创意上给观者强烈心灵体验的光与影才会美丽,完成后共同欣赏、分享。
一、教学目标:
1、学会观察生活中的物体在不同的光源下影子的变化,了解光影能表现物体的立体感和空间感。
2、通过引导学生对光与影的观察、回忆、思考,初步学会用光与影来表现物体。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培养学生综合创作能力。
3、引导学生对生活的情感体验,使学生感受并喜欢光与影,激发创作兴趣,拓展想象空间。
二、教学重点:认识光与影的黑白灰;欣赏光影效果的作品。
三、教学难点:选择使用各种工具大胆地表现光与影。
四、课前准备:
(学生)自选画笔。
(教师)各种形式的画笔、色彩卡纸、图片、范画。(教师可采用的游戏参考:皮影、手影、剪纸、踩影子等加强对光与影的认识。)
五、教学过程:
1.有趣的引导及互动。
(1)做游戏:光在哪里?我的影子在哪里?游戏的目的为了促使学生从生活中寻找光影、发现光影。
方法:在拉上窗帘的教室里,教师请五六位同学上来,表演光与影的游戏。一位学生拿着 29
手电筒分别从前后左右向其余几位同学照去,下面的同学分辨光源,体会光与影的变化。同时配音乐:可将阿牛的《对面的女孩看过来》改成《一束光线照过来》:“我左看、右看、上看、下看,原来每种光影都不一样„„”
教师提问:同学们,看到影子随着光在变化了吗?我们应该怎么称这些光源呢?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总结:左侧光源、右侧光源、逆光、顶光、正面光源等等。教师鼓励:我们也来表现在不同光源下的影子,好吗? 教师示范:用各种形式的画笔表现规则几何形体的黑白光源。学生练习。
2.继续了解——光影的黑白灰。
拍一段视频,给学生更直观的印象,操作如下:选取一个很暗的房间,突然照进一束手电筒的光,问学生,这个时候有什么样的对比光线,学生一般都能够回答:手电筒强烈的亮光和房间的黑暗形成鲜明的对比。
教师总结,只有黑和亮两种光影。这时微弱的电灯光亮起,黑暗的房间里霎时有了层次分明的色彩光影效果,但那束手电筒的光依然强烈。
教师提问:这时房间里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在这里光与影产生了层次,形成了黑白灰的关系,物体有了更明显的立体感。如果要表现的话,只要在暗的旁边加一块灰的面即可。请结合刚才的视频,参考课本上的图片,在你们刚才画的几何体上尝试一下好吗?
3.深入探究——有趣的色彩光影。
(1)教师提问:对光与影有了深刻的体验和了解后,想一想在你们的生活中有哪些有趣的光与影?你打算怎样来表现?
学生回忆、表述。
(2)展示光与影效果的图片,引导学生发现不同方向、粗细、曲直的线条与块面会产生各种不同的光影效果,还要发现物体亮部的颜色和暗部的颜色通常会形成互补色,了解红色和绿色、黄色和紫色、蓝色和橙色是互为补色的关系。
4.布置作业,表达创意。
(1)教师提出工具与题材:选择你认为适合的笔在色卡纸上,画你心中的光与影。尝试用“光怪陆离”、“流光溢彩”、“五光十色”、“绚烂夺目”等等与光有关的词句为主题,表现你心目中花(也可选用其他简单且易表现的题材,比如:树与天空、房子与云朵„„)的光影效果。
(2)教师提出创作建议:注意光与影的巧妙结合,注意点线面上下聚散的排列变化,可以 30
表现具象的,也可以表现抽象和意象的,为自己的作品写几句心灵的体验。
(3)学生进行作业。5.评量。
(1)能否表现黑白灰的光影效果。
(2)能否表现色彩形式的黑白灰光影效果。(3)能否感知并欣赏作品的美感。6.延伸及其他表现手法。
(1)课外可以和同伴或父母一起去感受大自然的光与影。(2)可以用相机把生活中所见的光影拍下来。(3)也可以把你对光影的审美感受写下来。
课后反思:
第十三课 正负图形
教材分析:
正负形,正形与负形相互借用,在一种线形中隐含着两种各自不同的含义。
在一个正负图形中,一般包括有图案的部分及衬托图案的部分。属于图案的部分一般称为“图”,也叫做“正形”;而衬托图案的部分称为“地”,也就是“负形”。按照“相互统一、相互排斥”的这一物理学原理,正负线形成了各不相让的局面。正是由于这种抗衡、这种矛盾而显示出艺术化图形的特殊魅力和视觉上的满足与快感。
图底关系,有时就被称为正负形、反转现象或视觉双关原理。大师们精到掌握和运用图底关系、矛盾空间等错视原理,使正负形作品大放光彩。
设计师们利用正负图形这种形式,让我们了解如何感受共享空间的存在以及它们的美妙之处。正负形在我们生活中常被采用,如: 儿童的智力填充游戏;在我国道教文化中广为传播的太极图形——中国先哲们很早就认识到阴和阳对立的互补性,并且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看成是所有自然现象和天地人关系的本质。同时本课中借助了埃舍尔的较多作品,让我们了解到在常人看来,理性的思考与生动自由的想象似乎是矛盾的,其实在设计家眼里,这二者的结合正是通往自由创作的途径。世界上一切相反的事物,往往都互为其根,相互依存。
一、教学目标:
1、学生欣赏正负图形,有效强化观察的整体性、选择性和多样性。
2、学生分析、体验大师的正负变异作品,初步了解大师设计正负图形在形的重复、多形组合、解构与重构、形的虚实表现以及图底反转等构成方式和形成风格上的区别。
3、学生能感受正负图形的特殊魅力,拓展学生的创作思维,了解正负图形独特的艺术价值。
二、教学重点:欣赏大师作品,学生感受“正负图形”的艺术价值。
三、教学难点:学生对“正负变异”图式的创作尝试。
四、课前准备:
(学生)彩纸和剪刀等。(教师)课件、彩纸和剪刀等。
五、教学过程:
1.观察“错觉图式”的导入。(1)游戏激发兴趣。
提问:是你的眼睛骗了你,还是精心设计的图形迷惑你了?它们的构成有一定的规律吗?引导学生找出共用的关键线形,同时课件显示“图”与“地”的区别。它们的创作分别有什么含义吗? 32
(2)广告引导探索。
畅谈:直觉与联想,在正形与负形中完美体现,使招贴的主题淋漓尽致。那么要如何进行图形的表现,实现图形创意的视觉化呢?
一般来说,有形的重复表现、多形组合表现、解构与重构、同构异质表现、形的矛盾表现、形的虚实表现、形的荒诞表现等等。
2.体验“正负变异”的情感,设疑解惑。
(1)课件播放埃舍尔的作品集《错乱空间》,让学生解析这些作品的神秘所在。①形的重复表现。②多形组合表现。③同构异质表现。④解构与重构。⑤形的虚实表现。(2)课件播放福田繁雄的作品。(3)欣赏评析,引导创作。
3.实践“正负变异”的魅力,探索设计。
(1)展示范作,为学生创作提供创意与造型灵感。
(2)学生为自己创设一种物与物之间、人与物之间的或对立或依存的关系,比如“大鱼吃小鱼”、“风车转”、“蚕吃桑”„„
(3)学生随堂剪纸作品尝试:
(4)小结:大量大师创作的经典正负形,让学生感受其采用概括、夸张、归纳、简洁、添加等手法突出对象的特征的方式,形象鲜明、典型、强烈。交流总结,正负图形使创作者和欣赏的再创作者走进了一片如此广阔而神秘的创造图案的新天地。课后反思:
第十四课 圆筒造型
教材分析:
《美术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和第二学段的“设计·应用”领域中分别提出了关于纸材料的教学活动建议,要求从“平面造型的练习”向“立体、半立体纸工制作”发展,因此,本学段设计了《圆筒造型》一课,旨在让学生用撕、剪、刻、折、揉、捏、卷曲、插接、粘接等方法进行纸的立体或半立体的造型活动,展开联想,赋予圆筒造型各种不同的用途,并且在现代艺术作品的欣赏活动中渗透现代艺术观念,让学生树立自己也能设计出有创意、有想象力的艺术作品的信心。考虑到小学生在纸工制作活动中普遍存在的平面化、程式化倾向,缺乏奔放、自由、富有想象力的立体表现等因素,因此教师在设计和选择教学内容时,可以根据当地环境、学校条件和学生的可操作情况进行拓展。
本课设计《圆筒造型》的初衷,是从结构和材料上表述圆筒造型的丰富形式语言。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对圆筒造型作品的欣赏、评述、设计,使学生初步了解圆筒等基本形在自由线体造型, 面的切割、折叠、切割翻转,层面排列(重复、渐变)等创造重组设计后,多变而富有节奏感的艺术特色。
2、通过收集材质、交流分析和小组讨论等方式学习、研究和创作圆筒造型作品;初步掌握纸造型的基本技法,了解圆筒纸造型中形式美的基本法则。
3、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提高学生想象能力、动手创造能力,启迪设计灵感。
二、教学重点:了解纸造型的基础知识,掌握纸造型的基本方法,进行有目的的创意、设计和制作活动。
三、教学难点:在欣赏、评述与设计练习中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了解圆筒造型的形式美感,在学生作品中体现个性化风格。
四、课前准备:
(学生)纸杯、各种可装置的圆筒材料。(教师)圆筒造型的各种作品、课件。
五、教学过程:
1.激发兴趣,新课导入。
(1)欣赏圆筒造型的各种作品,对形成方式进行探讨,并作简单分析与归类。2.自主探究,新课展开。(1)感受纸杯造型的形式美。
①书中橙色纸杯造型图:插接构造。②课件展示,作品欣赏。
a.纸立体扭曲组合 b.纸立体多型组合 c.纸立体经典作品
提出问题:你了解纸造型吗?你曾接触过纸造型吗?作品的哪些地方紧紧地吸引了你的眼球?你能感受这些作品的特点吗?
(教师参考:长短、粗细、圆切面、斜切面、材质、色彩等给我们的造型带来的多样的形式美:圆润、鲜亮、跳跃、稳重、富有节奏感„„时而像精灵,时而像跳跃的音符,时而是后现代的奇锐武士„„)
③文中三件单体造型组合圆筒纸造型作品欣赏,交流纸造型技法。
④教师引导并归纳:a.纸造型基本技法:使一张平面的纸变成立体形态,要借助于折、卷、粘贴等方法,而这些方法又结合点、线、面的变化派生出纸造型的丰富技法,运用这些技法可使平面的纸形成各种生动的立体形态与有趣的肌理效果。
b.纸杯造型中的可参考尝试的形式美法则。
(基本形)变形与分解(等分割:切刻、切形)
组合与堆积(插合与粘贴)板式结构的聚散联系(半立体)
柱式结构联系(立体)
单体造型组合(主体+附加:卷曲„„)
转体组合
框架组合 3.探究方法,技法解析。
(1)提出问题:你想动手试一试怎么做吗?那你觉得在制作中会有什么困难?(2)学生分组研究制作方法。
(3)教师引导指点并逐一演示具体方法:分割、组合、折叠、卷曲、叠加、接插„„ 4.尝试设计。
假设你现在是一位知名的艺术设计师,要求你根据学校实际情况设计一件纸杯造型作品,美化我们的校园。接到这个业务,你将如何展开工作呢?
提示:①引导学生在制作中,创造性地用美术语言发表自己的见解。②小组协作,各展特长,设计、构思、选材。③色彩形体搭配方法。5.成果展示。
(1)优秀作品展评:自评、互评。
(2)评出最佳创意奖、最佳制作奖、最佳色彩奖。6.拓展。
(1)谈一谈,生活中还有哪些可以用来造型与装置的圆筒材料? 比如:笔杆、竹子、吸管、象棋、硬币、队鼓、电池、纸杯、饮料罐„„
(2)交流分析不同材料适合的造型方式,为多角度、多层面的创作做好铺垫。
课后反思:
第十五课 彩点拼图
教材分析:
点是一切形态的基本,点是力的中心。静止的点具有集中、凝固视线的作用。点的连续会产生线的感觉,点的集合会产生面的感觉,点的大小不同会产生深度感。点、线、面、体及色彩,是美术造型最基本的形式元素,它是美术家构成视觉形象、传情达意的艺术语言。欣赏美术作品,只有熟悉这些语言,才能进一步理解作品,与作品对话。凡·高、修拉、波洛克等画家,都是不同门类最擅长以点来造型的大师。本课主要从点的视觉特性、点的构成方法以及点色彩组成规律等方面来探求点造型的丰富多彩性。材料的传统性与时尚性相得益彰,使得彩点拼图佳作不断。
一、教学目标:
1、学生能了解点的视觉特性,掌握点造型的基本语言(形状、色彩、材质的有机融合)和形式规律;能运用不同的手段有主题、有创意地设计彩点拼图。
2、学生以演绎、欣赏、联想、对比观察等方法,交流、分析等方式学习、研究和创作彩点拼图。
3、能用自己的眼光赏析和评价彩点艺术作品;对点的色彩美、材质美、图案美、工艺美等发表自己的看法,感受点的魅力。
二、教学重点:发现、认识、探索点的造型基本语言(形状、色彩、材质有机融合)和形式规律。
三、教学难点:选择合适材质运用不同的手段有主题、有创意地设计彩点拼图。
四、课前准备:
(学生)综合材料。(教师)课件、综合材料。
五、教学过程:
1.情境演绎,激发兴趣。
(1)教师演示课件:用特殊的点组成的画面,演绎自编的童话故事。点的规律(兴趣)。
(2)学生欣赏由自然物——点构成的彩点拼图,感受从点引发的奇妙联想。点的材质(创意)。2.巧妙联想,探究方法。(1)读图:点的视觉特性。
(2)演绎“点”:在非常洁净的黑板上,画单点图①,引导描述对这一点的视觉观感。
小结:单一的点具有集中凝固视线的效用,容易形成视觉中心,感觉一起向纵深消失于无尽处。
(3)演绎“多点”:有序地添加点,图②至图④,自由描述多点形式的视觉观感。小结:多点会创造生动感,大小各异就更加突出了。连续的点会产生节奏、韵律,点的大小不一的排列也容易形成空间感。
3.深入感知,尝试表现。
(1)读图:点的构成方法:等间隔、规律间隔、不规律间隔、点的线化、点的面化。①点的多种构成(形色)。
②思考:通过观察,你觉得以上作品各以点的哪一构成方法为主?产生了怎样的视觉效应? ③教师小结:这些视觉形象可以是具象的,也可以是抽象的,总之小巧简洁、活泼灵动的点创造演变着多姿多彩的视觉华尔兹,请让点的形与色达到完美的结合吧!(2)读图:点的色彩对比(情感)。
(教师参考:作品《星》反映出米罗采用单纯的点、线和明亮干净的色彩,用天真无邪的眼睛来看这个世界,但同时,通过作品《子夜之歌》可以看出他对这个混乱的世界发出嘲讽的笑,血红色或古蓝色的各种形状,散布在深浅不同的背景上,大小相间着的黑点、黑团、黑块等等,它们共同构成一个反复无常的滑稽世界。)
4.拓展材质,创造表现。
(1)讨论:不同材料适合怎样的构成方式?
回归书中提问:采用镶嵌和拼贴的方法拼出的图形经常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你认为它与一般绘画有什么不同?
(教师参考:在色彩、肌理、纹理、质感、光泽„„都有着天壤之别!这就是彩点拼贴的特色。)
(2)创作小尝试。
①拟题:快乐没有什么道理!②选择材料,彩点拼贴小品图。
③利用简单色笔,进行点的构成设计或创意小品。(延伸)
课后反思:
第十六课 外国传世名作
教材分析:
我们了解从古至今的人们如何生活,除了文字记载之外,感性认识主要依靠美术作品中看到的形象。各国艺术家创造的优秀美术作品都是世界艺术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它们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技术发展进程息息相关。它们通过不同的艺术语言、不同的艺术形式与风格流派,从不同的角度反映各国人民的社会生活或自然环境。
教材选择了从古代到现代各个时期的一些经典美术作品,供学生了解与欣赏,借以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丰富知识,提高艺术素养。本课编排的目的是让学生在欣赏优秀外国美术作品的同时了解外国艺术的悠久历史,知道这些传世名作是人类珍贵的文化遗产。艺术源于生活,通过欣赏艺术的造型美,了解美术与社会历史千百年来的渊源关系。在欣赏各种外国传世名作的过程中研究艺术形式的多种状态和风格特点。
因此,我们在内容的选择中安排了12幅供学生欣赏的图片,主要是建筑、雕塑和油画。配备精练的文字资料便于学生的自学。教师可适当地借助其他辅助材料,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使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交流感受。并且让学生懂得艺术家精湛的技艺与他们平时认真的观察以及不断创新是分不开的,以此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初步了解外国传世美术作品的表现形式与风格特点,懂得外国的优秀美术作品和中国的优秀美术作品一样,都是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对多元文化有感性认识。
2、通过欣赏外国传世名作,学习用自己的感受和语言表达欣赏体会,评述美术作品,提高学生的审美认识和审美语言的应用能力。
3、培养健康的审美观和感受美、评价美的能力,培养热爱艺术作品,自觉保护文物的良好品德。
二、教学重点:了解多元艺术,初步认识和了解外国经典艺术作品的表现形式与风格特点。
三、教学难点:了解美术的多元文化。懂得艺术与生活、社会之间的紧密关系。
四、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各种著名的外国美术作品。
(教师)课件(包括经典的美术作品的照片、视频等)等。
五、教学过程:
1.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1)谈话:大家说说外国著名的美术作品有哪些?学生交流自己收集的资料。
(2)小结:各国艺术家创造的优秀美术作品都是世界艺术宝库中的璀璨明珠。
(3)交流:经典的外国传世名作有哪些?你会喜欢哪件美术作品?教师板书课题《外国传世名作》。
2.引导欣赏,加强体验。(1)出示课件,欣赏评述。
①观看课件,结合教师讲解,了解外国美术作品的发展历史及艺术的种类。
②作品欣赏。结合教材上的作品和教师提供的作品,让学生自己阅读书本上的文字介绍说明。
(2)让几名学生说说平时看到最多的是哪一件作品,说说欣赏后的感受,教师小结。3.布置作业,表现感受。
(1)提出问题:为什么这些作品被命名为“传世名作”?
(2)请学生在多媒体教室上网查找相关资料来说明自己的欣赏观点,并将资料汇编成一份文档。
(3)学生整理资料并与同学交流感受,教师巡视指导。4.小结回顾,研究拓展。课后反思:
第二篇:浙美版小学美术第十一册教学计划
浙美版小学美术第十一册教学计划
教师:龙有飞
一、学情分析:
该年级学生在绘画方面具有较强的写实能力,已初步理解并能应用透视、色彩等基础知识和技法,具有较好的欣赏能力。但是,学生的美术技能基础和理论基础参差不齐,对美术的兴趣也远不如低年级。创作形式上缺乏想象力,一般是比较实际的去描绘事物。造型和审美能力相对低年级比较强。
学生具备一定的理性分析能力,对绘画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能够对美术现象进行较为理性和深刻的分析,但每个班也存在相当数量的门外汉。
学生作品缺少童趣,难得想象力,绘画技巧日渐成熟但同时画风呆板,喜欢社会生活中流行的“动漫卡通”与教材中倡导的审美意象差异太大。
本学期主要对学生加强美术技能、创意思维和审美情趣这三方面的培养。并努力调动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和培养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教材分析
1、从整体结构上看,注重学生审美感受和视觉经验的培养。
本册教材的各课内容彼此没有非常紧密的联系,和以往一样采用并列式散点式而非单元式,因此,教师在安排教学时,课序可以根据上课内容、学校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做一定的调整。同时本册教材进一步延续整套教材的知识体系。
2、从学习领域上看,强调综合性。
全册共有16课,其中造型·表现和设计·应用占有较大比重,欣赏·评述有一课专题欣赏,“综合·探索” 领域也是一课,但其他课中也渗透了综合,如:《难忘的一件事》中美术于语文相结合,体现了学科内的综合。再如:《路灯设计》、《电话亭》等是手工制作与设计的结合,体现了跨学科的总和。
三、教学目标
这册教材分为欣赏、绘画、工艺三部分内容组成。教参中有说明每一课的教学目标分为认知目标、技能目标、思想情感目标。
(一)、认知目标分了解、理解和初步掌握三级。
(二)、技能目标分练习和初步学会两级。
(三)、情感目标分接受和初步具有两级。
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各种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的方法,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了解基本美术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方法,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美化环境与生活。在美术学习过程中,激发创造精神,发展美术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
四、存在问题:
1、基础知识薄弱,想象力下降。
2、部分学生上课缺少兴趣,作业完成男生较差。
五、教学措施:
这是学生从儿童绘画到少年绘画的过渡时期,欣赏内容和设计教学的内容在教材中的比重增大。这既要尊重学生目前的兴趣爱好,又要深入浅出的灌输客观的美术学科理论知识,注重知识内容的趣味性,锻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思维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使之更具有理性思维的深刻性。
2017年8月25日
第三篇:2015版浙美版小学美术第十一册教案
2015版浙美版小学美术第十一册教案
第1课
徐悲鸿与奔马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徐悲鸿的生平与艺术成就,感受徐悲鸿笔下的奔马的艺术特点与精神内涵。
2、通过比较分析的方式,了解徐悲鸿笔下的奔马与现实中的马不同的特点。以临摹或创作的方式画一画奔马,体会徐悲鸿笔下的奔马体现出来的强烈的思想情感。
3、提高美术观察与欣赏能力,加深热爱祖国、热爱和平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徐悲鸿奔马作品的表现方法和艺术特色。难点:感悟徐悲鸿奔马作品的精神内涵。
三、教学课时 一课时
四、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手机徐悲鸿的相关资料、中国画的工具。
(教师)中国画的工具、教学课件、奔马图片等。教学过程:
1、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出示北京荣宝拍卖公司2010秋季艺术品《奔马图》,让学生竞猜成交价。作者是谁?
(2)教师总结板书课题:《徐悲鸿与奔马》。
2、了解画家的艺术人生。
(1)自幼习画,艰难求索。
(2)旅欧深造,孜孜不倦。
(3)技融中西,名垂画史。
3、欣赏分析,共同探究。
(1)通过视频播放,欣赏马奔跑的动态,感受马的文化,了解马的造型结构。
(2)欣赏徐悲鸿奔马系列图,感受徐悲鸿结构严谨,用笔纵放淋漓的画面中,把马的形体表现得十分强健而丰腴,纵横驰骋,气势磅礴,观之使人倍感精神振奋。
学生交流,徐悲鸿笔下的奔马与自然界中的奔马有什么异同点?
(3)欣赏雕塑《铜奔马》,感知无比高超的技艺将马踏飞燕这一惊心动魄的刹那表现得淋漓尽致。以烘云托月的手法,反衬出奔马的神骏,设想奇绝,堪称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千古绝唱。
学生探讨,徐悲鸿笔下奔马的姿态与雕塑《铜奔马》中马的姿态有什么不同?(4)欣赏郎世宁《八骏图》局部,马的形体结构、皮毛质感、体积空间都画得细腻逼真。感受中西绘画手法的融合。
学生分析,徐悲鸿笔下的奔马与郎世宁笔下的马在表现技法上有什么不同?(5)概括徐悲鸿奔马作品的表现方法和艺术特点。(6)感悟徐悲鸿的艺术思想,他曾说:“我画马,其实也牵着思想的马。只要出笔,便会情动于衷。”
4、掌握方法,尝试体验。
(1)出示徐悲鸿画马步骤图,分步骤讲解怎样用笔用墨。(2)欣赏同龄人的作品,感知用笔用墨。
(3)鼓励学生展开联想,大胆表现,画出自己心中的奔马。
5、展示评价,拓展延伸。
(1)教师设想多种形式展示学生的作品。
(2)让学生互相介绍自己的作品,在自我评价的基础上进行学生互评与教师点评相结合的方式来加强对作品的理解。
(3)课后收集奔马作品进行欣赏与临摹,体验用不同表现方法进行表现。
第2课
戏曲人物
一、教学目的
1.了解传统戏曲艺术,掌握用水墨表现戏曲人物的方法。
2.欣赏、总结戏曲人物的服饰、动作、道具等相关造型及色彩的特点。向 水墨戏曲人物表现名家学习他们的表现方法,尝试用简练的墨色效果进行表现。
3.体会戏曲艺术的魅力和用水墨画来表现戏曲艺术的快乐,增进对中国传统艺术的热爱之情。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编写思路。
本课为“造型·表现”学习领域内容,倡导在结合戏曲艺术人物造型、水墨戏曲人物美术作品欣赏的基础上加以展开。戏曲是一项中华民族古老且流传广泛的艺术活动,其人物造型、服饰、化妆及道具等,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和审美趣味。采用水墨这一传统绘画方式来表现戏曲人物,我国的艺术家曾作出过广泛探索,形成了丰富而各具特色的艺术精品,可以启迪学生的水墨表现和个性创作。为此,我们要善于用好戏曲艺术、水墨表现戏曲人物作这两大课程资源,通过课前收集戏曲人物图文资源和课堂的典型图片导引等办法,让学生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学习美术,从而强化其对人类社会及文化的体验,培养其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
抓住戏曲人物的艺术造型特点,并采用水墨方式加以童趣表现,这是本课关键学习点。为此,我们要善于选取典型图片引导学生以角色体验等方式感受戏曲人物的神态、动作。在创作上,要引导学生学会抓住戏曲人物的典型动作,并把其服饰、眼神、脸谱等加以夸张表现。水墨画的表现上,不仅要借助教师的局部示范获得创作所需基本表现技能的支持,更要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发现其多样个性的表现方式,从而使之获得稚拙、天真、自由的水墨造型表现信心与热情。
2.重点、难点。
重点:尝试用水墨画的形式来表现戏曲人物的动作、神态。
难点:对具体的戏曲人物造型特征的捕捉、把握及个性化的表现。
三、教学课时
1课时
四、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戏曲人物图片及其相关故事等资料;水墨画的相关工具。
(教师)课件、各种戏曲人物造型图片、水墨画工具。教学过程
1.欣赏水墨微动画,趣味人课。
(1)引导学生边欣赏水墨微动画边想一想这段动画片表现的是什么内容?是运用什么艺术手法来表现的?用水墨表现的戏曲人物给你怎样的感觉?
(2)引出学习主题:(戏曲人物)
2.欣赏戏曲人物.获得感知:
(l)以“我的戏曲印象”为话题,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看过的戏曲。戏曲的哪些方面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引导学生结合资料研讨、发表个人独特看法。
(2)引导学生说一说戏曲人物有哪些特点。请他们秀秀戏曲人物的有趣造型:谈一谈这些戏曲人物在服饰、化妆和道具等方面各有什么不同:
3.探究水墨表现,增长技能。
引导学生探究关良的作品《戏曲人物》,思考:艺术家是用怎样的笔墨来表现戏曲人物的?根据学生回答,教师结合图片解构,进行必要的提点和示范,从而使学生获得多种水墨表现技能:
4.借助比较欣赏,发展个性。
(l)比较陈九和韩羽的戏曲人物水墨画作品,说说其不同之处(如线条、墨块等)。
(2)比较这两幅儿童水墨戏曲人物在色彩表现上有什么不同(如一幅色彩比较艳丽浓重,一幅以淡雅点缀为主)。
(3)再看这组儿童水墨戏曲人物和前一组相比,在色彩表现上有什么不同(如这组纯粹以墨色的变化来加以表现)?这样的水墨画创作需要注意什么(如水的比例控制、墨色浓淡变化等)? 5.我画戏曲人物,个性表现。
(1)学生选择收集的戏曲人物图片,截取最佳的表现角度。(2)引导学生用简练的墨色效果表现戏曲人物。6.展评结合拓展,激活学习。
(1)引导学生从作品的水墨韵味、戏曲人物的动作、神态的表现等方面赏评自己和他人的作品,从而使学生在参与自我、他人的作品评议过程中,获得对于本课所学的“活用”。
(2)我们再来欣赏几种表现戏曲人物的不同艺术表现方式,说说自己最喜欢的作品和喜欢的理由:想一想:我们还能怎样表现戏曲人物?以此激发学生持续创新表现的积极学习情感。第3课
水墨人物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水墨人物画的基本知识和艺术特点,掌握用水墨表现人物的基本方法。
2、在欣赏名家水墨画作品的基础上,尝试用水墨来写生表现身边的人物。
3、提高对水墨画的兴趣,培养对这一传统绘画方式的持久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尝试体验水墨人物画的表现方法。
难点:对水墨人物画造型的掌握及墨色关系的处理。
三、教学课时
一课时
四、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学生)宣纸、墨汁、中国画颜料、毛笔、调墨盘、水桶等工具。
(教师)范画、墨汁、中国画颜料、宣纸、毛笔、调墨盘、水桶等工具。
教学过程:
1、说一说。
(1)、课件出示三张画,说一说它们分别属于什么画种。让学生比较它们不同的特点。
(2)、教师小结,引出课题。
2、赏一赏。
(1)、教师通过从古至今水墨人物画图片欣赏,介绍水墨人物的历时发 展过程,感受水墨艺术的魅力。
(2)、教师引导学生对名家作品进行谈论、交流,分析水墨人物画不同用笔和表现方法。
(3)知识回顾:通过作品欣赏总结出了中国水墨人物画的表现手法:泼墨写意、勾线设色、墨色的浓淡变化等。常见的画法有:纯用水墨画法、色彩渲染画法、细线勾描画法,粗笔大墨块画法,细笔与粗笔结合画法、干擦与湿染结合画法等。
3、想一想。
出示爱因斯坦像与学生的作品。仔细观察,作者是用怎样的线条来表现爱因斯坦的形象的?着色有什么规律?
4、学一学。
(1)、出示一幅课本中的水墨人物画作品,引导学生分析与思考:作画的步骤是怎样安排的?对于交流观察与思考的结果,教师要充分地肯定学生的观察与思考,同时进行必要的引导与补充。
(2)、教师示范:
1、从五官入手,先画眼睛,以淡墨为主画出人物脸部。
2、用变化的浓墨以侧锋画头发。
3、画出人物的胸部及上肢。
4、添加人物背景。
5、待墨色干后着色,完成作品。
(3)、学生交流自己的一些见解,补充相关的问题,如“有其他更好的表现方法吗”、“画面中怎样安排人物形象才好看”等。
(4)学生作品欣赏。
5、画一画。
要求:根据素材,观察人像特点,创作一幅水墨人物画。
6、作业讲评。
学生互评;教师点评,并加以鼓励。
7、课后拓展。欣赏彩墨人物画作品。
第4课
画家林风眠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画家林风眠及其作品的艺术台特色,初步学习彩墨画的表现方法。
2、通过对比欣赏、递进式体验感知作品的独特韵味,尝试彩墨画的用笔、用墨、用色技巧。
3、感悟画家的人格魅力和坚持不懈的艺术创新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林风眠作品的艺术特点。难点:彩墨画技法的运用。
三、教学课时
一课时
五、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学生)毛笔、生宣纸、水彩或国画颜料、墨、水、毡垫等。
(教师)多媒体课件、毛笔、生宣纸、水彩或国画颜料、墨、水、毡垫等。教学过程:
1、设疑激趣。
(1)、出示课件。
有一个人,被称为中国现代画坛杰出的艺术大师,当代艺术教育的奠基人。以为中国现代绘画的启蒙者,开创了彩墨画的新纪元,至今仍极深远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后辈画家。
(2)、提问:猜一猜,他是谁?教师揭题并板书:画家林风眠。
2、讲授新课。
(1)、初步了解。(林风眠生平介绍)
A、了解林风眠生平
B、教师介绍林风眠的艺术人生。(2)、作品初赏。
A、师生一起欣赏教科书中《三月梨》、《琵琶仕女》、《秋之湖》、《秋鹤》等作品(教科书第10、11页),了解林风眠其人其画。
B、教师提问。(说一说)
问题一:画家林风眠的作品表现了哪些内容?(静物、仕女、芦苇、鲜花等)问题二:你能感受到作品中彩墨交融的独特效果吗? C、学生欣赏、讨论。(3)、对比欣赏。(比一比)
A、教师提问:为什么林风眠的画那么有名?作品与齐白石、徐悲鸿的作品有何不同?
B、比较欣赏:欣赏林风眠与徐悲鸿、齐白石、张大千的作品(鸟、风景、仕女、芦苇等),学生通过对比欣赏找出独特表现形式。
a.构图:以正方形为主。
b.造型:不是纯写生,有装饰意味。c.用笔:随意、干脆、简练、迅疾。
d.用色:以墨色为主,以墨显色,以色助墨。色彩浓重,彩墨交融。e.落款:落款简单,基本只有姓名与印章。
C、笔墨体验:仔细观察林风眠作品的用笔、用墨和用色,并尝试用笔蘸上颜料或墨,结合水在宣纸上临摹林风眠的作品局部,感受其用笔用墨。
D、教师总结。
什么是彩墨画?在中国画里,以“水墨画”为基底,在其上敷色、点彩,使画面在色彩上比水墨画更丰富、明快、鲜亮。林风眠作品独特的表现形式不同于其他水墨画,他的作品被为“风眠体”的彩墨画。
(4)、尝试实践。(试一试)
A、临摹林风眠彩墨静物画一幅。要求:构图饱满、形体概括;用笔简练】设色明快、鲜亮。PPT演示作画步骤:第一步:勾线打形;第二步:淡墨敷色;第三步:添加重彩;第四步:深入调整。
B、学生作业。
C、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学生大胆作画,敢于用墨、用色、敢于下笔。(5)作业评价。(评一评)
A、学生互评;教师点评,并加以鼓励。B、同龄人作品欣赏、林风眠作品再欣赏。
3、课堂总结。
教师总结:林风眠作品有如此强大的影响力,在于他一生勤奋笔耕和“融会中西”的创新思想。我们做任何事情,只有不断努力,不断创新,才会有生命力。
4、课后拓展。
(1)、尝试以生活中常见的景、物为对象,用彩墨画的艺术形式去表现。(2)、收集林风眠的相关资料,了解他的艺术对其学生及后世的影响。
第5课
蔬果造型
一、教学目标
1、根据蔬果自身的特点加以想象进行夸张装饰,掌握蔬果造型的基本方法。2.运用蔬果变化多样的质感、肌理及形状,采用削、剪、拼、插等方法设计制作出情趣盎然的蔬果造型。
3.体验蔬果造型的乐趣,善于发现并表现生活中的美。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编写思路。
艺术源于生活,那些造型独特、色彩鲜艳的蔬菜瓜果只要稍加改变,就变成了情趣盎然的艺术品。在课上学生找到了立足点,点亮了思维的火花,展开了想 象的翅膀,激发了创造美、表现美、用美点缀生活的兴趣和欲望。
本课要求学生首先选取相应的蔬果,然后根据塑造对象特有的形、色进行联想,运用削、剪、拼、插等方法,做一个有趣的蔬果动物造型,使学生从中获得创作的灵感和快乐,在动手操作中提高造型的技能。
2.重点、难点。
重点:运用多种方法创作出有趣的蔬果形象。
难点:有针对性地进行联想,创作生动的蔬果造型。
三、教学课时1课时
四、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学生)参考教科书设想自己想要的造型,寻找合适的蔬果。牙签、切刀、彩纸及一些废弃物品等。
(教师)课件、示范作品、蔬果、刻刀等。教学过程
1.情境演绎,激发兴趣。
(1)教师出示蔬果:说一说它们的名称、形状及颜色特点。
(2)观察自己带的蔬果的外形有什么特征,准备将它变成什么?怎么变?(鼓励学生有不同的想法。)
(3)揭示课题。
2.深入感知,发挥想象。
(1)变变变,我是怎样变出来的?(指向蔬果造型的不同方法。)
(2)变变变,看我有几变?(指向相同蔬果的不同造型。)
①萝卜变变变。②茄子变变变。③菠萝变变变。④生姜变变变。
(3)变变变,大家一起变。(指向多种蔬果的组合造型。)3.熟悉技能,尝试表现。(l)变变变,我来变一变。
分小组将收集到的蔬果展示出来,展开联想,然后集体交流一下想法。(2)指导学生根据联想的形象在蔬果的基本形体上用刀切、割或挖,做出作品的大致造型,进一步了解塑造作品的方法:镂、刻、组合、插接等。(教师现场制作兔子造型。)
教师提示学生正确使用刀具。(注意用刀安全。)
(3)分组自由创作。4.展示评价。(1)这节课你开心吗?
(2)这节课你完成自己满意的作品了吗?(3)课后你会尝试做更有趣的蔬果作品吗?
第6课
秋之韵
一、教学目标
1.感受秋天的收获与色彩缤纷之美,掌握用秋天植物材料造型的方法。
2.利用植物的原始形状或纹理来造型或运用一些简单的美术形式表达自己对秋天的感受和理解。
3.培养热爱自然和生活的情感,增强对自然生态资源的保护意识。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编写思路。
秋天是多彩的,那黄叶、绿树、红花,还有那旷野、长烟、黄昏的牧童、暮色里的笛声、溶溶月色中的阵阵馨香,秋林间的美丽背影„„这一切的一切,无不如诗、如画、如歌、如梦,在人们的心头萦绕,牵动着人们一片片悠悠的远思。
教科书通过各种摄影作品向学生展示了秋天多姿多彩的美丽。这些图片为学生观察、感受秋天提供了很好的视觉资源,使学生从多角度感受秋天。特别是从自然、生活等角度引导学生感受秋天不仅是一个美丽的季节,更是一个“收获的季节”,可以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运用秋天大自然所特有的植物树叶、树皮、种子等材料进行造型表现,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学习综合运用一些简单的美术语言表达自己对秋天的感受和理解,提高学生的绘画表现能力和动手制作的能力。
2.重点、难点。
重点:用植物材料表现对秋天美的感受。
难点:植物材料的运用和创作主题的结合。
三、教学课时
1课时
四、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各种秋天的树叶、树皮等材料,手工用白乳胶、水粉笔一支、剪刀。
(教师)课件,秋天的树叶、树皮等材料,手工用白乳胶、水粉笔一支、剪刀。
教学过程
1.激趣导入。
(1)欣赏一段时长2分钟的关于秋天的视频,让学生从视觉上有更直观的感受。
(2)说一说:能用最美的语言描述你喜爱的秋天吗?(在视频欣赏、图片感受、身边亲历之后谈感受。)
2.欣赏评述。
(1)讨论:所谓“一叶知秋”,秋天是一个收获的季节,也是一个多彩的季节。随风飘落的秋叶缤纷满地。你有办法留住秋天的美吗?
(2)美就在脚下,你发现它们了吗?这些树叶美在哪里? 3.技法探究。
(1)每一片叶子都是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就像我们每一个同学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创作的想法一样。
(2)仔细观察自己捡到的叶子的形状、颜色有什么特点。
(3)拼摆游戏。
和同桌一起拼摆一下自己的叶子,根据形状和颜色,启发学生讨论该材料最适合表现的形象。
(4)想一想:除了变换角度,还有什么方法可以帮助我们进行联想?(上下左 右旋转、正反面、叠加、适当裁剪、各种植物材料组合„„)
4.评价交流。
(l)欣赏学生作品,师生共同探究这些拼贴作品的制作方法。(材料、技法、粘贴的顺序等)
(2)师生共同讨论综合材料的运用需要注意的事项。(布局、预先拼摆、拼贴先后顺序)
(3)工具使用注意事项。
(4)白选作业。
①可以用树叶、树皮、草、枯枝等材料拼贴一幅作品。
②可以用以上方法拼贴设计一枚独特的书签。
5.展评拓展。
(l)教师巡回指导,实物投影展示学生作品,学生互相观赏。
(2)师生互评;学生自评。
(3)学生自我小结实践心得,说一说自己满意的地方和需要完善的部分。
(4)拓展:收集落叶和种子、剪刀、双面胶等,可以在课余制作信纸、贺卡等。
第7课
做做陶艺
一、教学目标
1.了解陶艺的制作方法,进行立体造型练习。
2.欣赏中外优秀的陶艺作品,在实践中用捏塑、泥片、拉坯成型等方法制作一件陶艺作品。
3.提高对陶艺作品的审美能力和立体造型能力,感悟艺术与生活的关系。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编写思路。
陶艺是陶瓷艺术的简称,泛指以陶瓷为主要媒材,从事艺术创作的活动。在世界各地不同的人类文化艺术活动中,陶瓷以其丰富的造型与多彩的釉色,留下了许许多多精美的艺术珍品.它既是物质产品,又是精神产品,其独特的艺术效果,深受学生喜爱。
陶器诞生于火与土的交响之中,是伴随着人类的生活被自然而然地发现的。制陶技术是我国古代的重大发明之一,有着近万年的历史。陶器和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息息相关,从碗、盘、杯、壶等日用器物扩大到现在的建筑、室内装潢、卫浴设备、机械工具、医疗器具、电器材料、电子制品、航天工业等,应用领域十分广泛。由此可见,陶瓷在当今的人类生活中,具有明显的时代意义。现代陶艺作品是从日用陶瓷品中演变而来的,它更注重了作品的审美价值,摆脱了实用功能的制约。
本课教学是让学生初步了解陶艺知识及简单的技法,并大胆进行立体造型。教科书呈现了古今中外几件风格各异能陶艺作品,激发了学生的审美激情,使学生了解古代、现代陶艺作品的不同功用和审美情趣。教科书中的“小知识”有助于帮助学生明白现代陶艺作品的主要特点,初步了解陶艺的相关知识。制作工序图与文字的完美结合,使学生清晰地了解陶艺制作的不同工具材料和一般制作工序,从细致处感悟到陶艺制作的严谨性和科学性。
教科书还提供了陶艺成型的四种简单技法图示,学生可以直观地学习不同的制作技巧。教学中,借助学生已有的陶艺知识,帮助学生选择合适的技法,大胆尝试制作一件陶艺作品,从而提高学生泥塑的造型能力,激发学生热爱这“土与火的艺术”的情感。
2.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陶艺的相关知识及简单的技法。
难点:选择合适的技法制作陶艺作品。
三、教学课时
2课时
四、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陶艺制作主要工具材料一套,袖套、围裙等。
(教师)课件,陶艺制作的主要工具材料,生活或艺术陶制实物等。教学过程
1.引导学生欣赏东汉时期的陶艺作品《绿釉陶水亭》图片,感受该作品的艺术魅力。
2.引导学生欣赏隋代的陶艺作品《彩绘伎乐陶俑》图片,了解彩陶和人们 生活的关系。
3.教师小结,出示课题:《做做陶艺》。
4.引导学生欣赏不同时代不同地域文化的陶器,了解陶器和人们生活的关系。
5.引导学生欣赏现代名家的陶艺作品《碗》、《狗》,说说这些作品各自的特点。
6.欣赏比较:与古代的陶艺相比,现代陶艺作品有什么新颖和奇特的地方? 7.想一想:为什么人们说陶艺是“土与火的艺术”?
8.引导学生认识陶艺制作的主要工具和材料,了解陶艺制作的整个流程。
9.玩一玩:感受陶艺制作的主要工具和材料,掌握陶土的特性。10.课后拓展:查阅中国古代陶艺的相关资料。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陶艺制作主要工具材料一套,袖套、围裙等。(教师)陶艺制作主要工具材料,生活或艺术陶制实物等。教学过程
1.揭示课题,引导学生交流课前收集到的陶艺相关知识。
2.师生共同探究:重点了解陶艺的捏塑成型、泥条成型、泥片成型及拉坯成型四种成型方法,学习一种简单手工成型方法,激发学生制作兴趣。
3.结合步骤图,教师适当进行演示其中捏塑、泥条、泥片等方法。4.欣赏同龄人的作品,进一步学习陶艺多样的表现方法,拓宽创作思路。5.学习建议:选择合适的技法制作一件陶艺作品。
6.展示评价,以“陶艺作品展览会”的形式,互相交流作品。7.拓展延伸:陶艺在生活中各个地方的应用。
第8课
中国扇子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扇子的历史文化和工艺特点,掌握用水墨画扇面的基本方法。
2.欣赏不同时代和不同种类的中国扇子,体会中国扇子深厚的文化底蕴。在中国扇子制作的工艺和扇面的绘制过程中,感悟中国扇子的独特魅力。
3.感受中国扇子的文化气息,提高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关注与热爱。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编写思路。
扇子虽然是我们夏季日常纳凉的用具,但却有着丰富的种类与艺术形式,特别是在我国的古代,扇子更是以其独特的造型以及与诗书画的巧妙结合而成为一种艺术品。这种把实用与艺术结合的方式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并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教科书中呈现了一幅《韩熙载夜宴图》作品的局部,引导我们在进行教学设 计时要关注扇子的文化背景。同时,教材的整体设计紧紧围绕有关中华扇子的种类、形式、内容、结构、艺术特点等几个方面展开,扇面的表现内容涉及山水、人物、花鸟、书法等,引导学生从多个方面和层次进行了解与感受、比较与分析,在欣赏的基础上获得自己的艺术感受与理解,并展开自己的创作活动。构图作为教学的一个侧重点,始终贯穿其中,帮助学生掌握随形构图的能力。由于教科书中以欣赏优秀的中华扇面作品为主,较少有学生水墨创造素材和方法的展示,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能给予一些考虑,适当地提供一些学习的素材,演示一些简单的水墨表现技法,帮助学生较好地完成自己的水墨创造活动。由于教科书中关于中华扇面的知识点涉及较多,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整合,更多地引导学生自己了解与感受,多从艺术欣赏的角度展开教学活动,而不要过多地对有关知识进行讲解与灌输,要注意充分地挖掘中国扇子的文化内涵,引导学生对中国扇子艺术特点和构思构图的学习,提高学习的目 的性和有效性,突出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2.重点、难点。
重点:对中国扇子的了解、感受与创造。
难点:根据扇面的特点来设计创作水墨画。
三、教学课时
1课时
四、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学生)水墨画工具,收集一两把好看的扇子带到课堂。
(教师)教学课件,课件可以包括一些优秀的中国扇子、人们日常使用的扇子、扇面画等图片,教学示范用的工具与材料,裁成扇面的宣纸(学生作业用)等。教学过程
1.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教师引语:同学们,在炎热的夏天,你们是怎样纳凉消暑的?
简单交流,教师引出《韩熙载夜宴图》,简要介绍作品的名称与作者,然后请学生观察:
“古人是怎样纳凉的?”揭示课题《中国扇子》。2.了解与感受。
(1)设问:“画中的扇子叫团扇,根据形状、材料、结构等的不同,扇子还有许多种,同学们还知道有哪些不同的扇子?你带来的是什么扇子?每个部分可以怎么称呼?”了解扇子的有关知识。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通过课件展示一些现代日常生活中的扇子和中华古代的扇子图片。
(2)比较分析:现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所用的扇子与我们中华古代的扇子,你觉得有什么不同?
学生结合自己带的、教师带的扇子、课件上展示的扇子进行交流,了解与感受中华古扇子的艺术与文化。
结合学生的交流与回答,教师再展示一些适合学生欣赏与感受的国画扇面作品。
3.布置作业。
在感受扇面作品艺术特点的基础上,鼓励学生用水墨画的方式进行临摹或创造性临摹。
4.学生创作,教师巡回指导。
5.展示作品,交流评价。
由于刚画好的扇面展示起来不太方便,教师也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互评。评价的标准可以这样建议:你学习的是哪一幅扇面画?是否有自己的一些想法?画面的安排是否好看?等等。
最后教师可以把各小组较好的作品用扇面的底板与骨架进行展示,并开展一些全班性的评价交流活动,共同学习与提高。
6.课堂小结拓展。
教师小结:从中国扇子可以看出传统艺术的优秀与伟大„„
拓展要求:课外制作或购买一把白底的扇子,然后用水墨画的方式进行美化。
第9课
小小果壳箱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果壳箱的结构和功能,掌握果壳箱设计的基本知识。
2.设计造型新颖的果壳箱,并用废旧材料等设计制作一个立体、美观实用的果壳箱。
3.增强环保意识,培养设计意识和创新精神。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编写思路。
有句戏言说得好:“看别人的果壳箱,就能知道这户人家的生活水平。”以往不被人们重视的果壳箱,现在已经是“家居用品”的重要部分。看看路边的果壳 箱,就能了解一座城市的发展水平与文明程度。《小小果壳箱》一课属于“设计·应用”领域。通过本课教学,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能力,了解设计与应用之间的关系,能对生活中常见的果壳箱进行功能、材料、外形、色彩与环境等方面的分析,发现生活中的很多物品在设计时是要与实用相联系的,启发学生从既美观又实用的角度出发,进行果壳箱的设计。在设计与制作中,学生可以充分利用手中的材料,展开想象的翅膀,打开创造的空间,积极地参与进来。通过动手、动脑,使设计制作出来的果壳箱不但外表新颖,而且注重功能设计:通过设计与制作,不但培养了学生设计意识和创新精神,也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2.重点、难点。
重点:用废旧材料、纸张等设计并制作一个立体、美观实用的果壳箱。
难点:启发探索创新。
三、教学课时
1或2课时
四、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学生)瓦楞纸、剪刀、双面胶。
(教师)课件、范作。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课前导入。
教师:我们在欣赏一座城市美景的时候,有没有留意街边的“环境卫士”呢?请学生们猜一猜街边的“环境卫士”是什么呢?
学生:果壳箱。
揭题:《小小果壳箱》。
2.引导谈话。
你们知道果壳箱的作用是什么吗?
配合出示的图片,初步了解果壳箱的构造,增强环保意识,激发学生对保护环境的强烈意识。
①你在哪里见到过果壳箱呢?
配合图片让学生了解到果壳箱可以分为室内和室外:
②让学生说一说室外果壳箱和室内果壳箱有什么不同,材质的不同:
室外:木质、水泥。室内:不锈钢、塑料。
形状大小的不同: 室外:形状较大。室内:形状较小。
3.欣赏图片,发散思维。
(1)教师出示果壳箱的构造图,请学生简单了解果壳箱的构造。果壳箱分为箱盖、投入口、箱体、箱底、可开启处。
提示:可以让学生讨论在果壳箱的每个构造区域想要设计的形状。
(2)欣赏果壳箱图片,说一说这些果壳箱有哪些吸引人的地方。
(3)果壳箱的外形你们有什么新的设计吗?
(4)欣赏同龄人的优秀作品,发散设计思维。(请学生说一说投人口有哪些类型。)
(5)出示制作步骤,进行简单讲解。
(6)每个果壳箱都有不同的形状,也有不同的作用,请学生们说一说设计的果 壳箱是在什么地方使用的,有什么功能。
(7)了解不同的垃圾。
4.学生创作。
(1)用准备好的瓦楞纸和其他材料设计并制作一个新颖的果壳箱。
(2)注意色彩的搭配,做到实用性和美观性相统一。
作业:可以独立创作,也可以合作完成一个果壳箱。
要求:①造型独特,美观实用,注重环保并符合学校环境;
②合作完成的要合理分工。
5.教师巡回指导。
6.课后评价。
投票,交流评价。
(1)在展台(讲台)展出学生作品。
(2)选择典型作品,请学生口述自己的设计思路或想法。适时教师点评或学生评价优点和不足。
(3)收集制作过程中的垃圾,作为选票,投入不同功能的优秀的果壳箱作品中。谁的果壳箱里的垃圾多,谁的作品就最有人气。
教师小结:世界上没有真正的垃圾,关键是我们有没有赏识它们的眼睛。老师希望同学们平时做个小小环保者,用慧眼和巧手变废为宝。
7.课外拓展。
保护环境是我们每个公民的责任,不能随便乱丢垃圾,还要注意垃圾分类。
第10课
流动的风景线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汽车装饰的方法和作用,感受车身外部装饰的魅力.2.通过汽车装饰的赏析,尝试用剪、贴、绘等技法体验车身装饰,独立或小组合作完成一个车身装饰作品。
3.培养对汽车装饰的审美能力,生活美的鉴赏能力,拓展创新思维。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编写思路。
本课属于“设计·应用”领域的课程。随着我国汽车保有量的增长,汽车装饰改装目前已经成为一种汽车文化潮流,并发展成为一项庞大的汽车文化产业。教材列举了不同款式装饰的汽车,通过欣赏汽车图案,感受点、线、色彩等造型元素带来的视觉美感。进一步讨论分析、了解汽车装饰的方法和作用,引导学生利用不同的装饰技法对汽车进行装饰美化,以此来拓展和丰富学生的创新思维,为下一课的《公交站台设计》做铺垫。
2.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汽车的装饰方法,尝试车身的装饰。
难点:运用多种装饰方法美化车身。
三、教学课时
1课时
四、教学设计
(学生)彩色卡纸、双面胶、尺子、水彩笔。
(教师)多媒体课件,剪刀、美工刀等用具。
教学过程
1.设疑导人。
(1)猜一猜用青花瓷纹样装饰的是什么,先后出示5个青花瓷纹样,最后完整出示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青花瓷纹样装饰的汽车。
(2)引出课题:《流动的风景线》。
2.问题探究。
(1)汽车装饰的起源——赛车。
(2)汽车装饰的作用:商业广告、公益广告、美观等作用。
(3)什么样的车能进行装饰?
3.交流技法。
(1)汽车形体大揭秘,分析了解大巴车、货车、小汽车三种汽车的基本结构。
(2)汽车的车身装饰有哪些基本方法?(图形装饰法、文字图形装饰法、色彩线条装饰法)
方法拓展:文字装饰法、线条图形装饰法等。
(3)如何装饰汽车?从图案位置、图形面积、主体色调等三方面分析,强调装饰汽车应注意的问题。
(4)欣赏同龄人的作品。
4.实践探究。
(1)作业布置:小组合作完成一个平面的车身设计,并用剪、贴、绘等技法进行车身装饰与美化。
(2)动动手,做一做。学生根据已学知识和参考图片动手制作,完成作品。
5.评价展示。
教师在黑板上画好一条车辆通行分道线,小组把完成的作品按车道线贴于黑板,形成流动风景线的景观。
6.拓展延伸。
趣味装饰汽车欣赏,开阔欣赏视野,增加学生兴趣。
第11课
公交站台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公交站台的功能和特点,学习设计一座有特点的公交站台。
2.通过自主探究学习,尝试实践应用手绘草图或立体模型等方法来大胆表现设计构想,感受设计和工艺与其他美术活动的区别。
3.养成爱护公共设施的习惯,提高对社会生活的关注。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编写思路。
公交站台是人们生活中最常见的公共设施之一,其外观可体现一座城市的审美价值取向及文化底蕴。本课学习材料和前一课《流动的风景线》是一个单元的内容,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能用美术的方式来关注社会生活。本课属于“设计·应用”学习领域。本课教学要突出该领域的学习特点,在教学中应指导学生初步了解环境设施功能后进行站台设计的学习活动,从而逐步养成善于发现、勤于思考、大胆想象和追求创意的习惯。教师要提醒学生关注站台的形状与用途的关系,学会根据站台的用途大胆进行想象,表达自己的创意。
本课学习内容以身边的公交站台实景图片欣赏分析来引入,目的是让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公共环境设施。这些来自生活中的视觉现象可以启发学生懂得设计和生活密切联系的重要性。同时在欣赏评析三个不同风格的站台中也可以启发学生知道公共没施的设计需要因地制宜,要有多元化的视角,教材中呈现的提示和几种常见的公交站台造型.绘草图构思独特、创意新颖,从内容纠形式,从艺术
手法到表现语言,都透出真实而又有震撼的艺术力量,可以激起学生学习和创作的热情。教师在教学中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式学习。
书中的学生作品可以为学生后面的创作开阔思维广度,让学生在欣赏同龄人的作品中深刻感受设计和工艺与其他美术活动的区别。
2.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设计公交站台的基本方法。
难点:抓住站台的功能和特点进行适当的创新设计,并能大胆表达出自己的设计构想。
三、教学课时
l课时
四、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学生)铅笔、彩色卡纸、美T刀、胶水等。
(教师)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美工刀、胶水、彩色卡纸、公交站台纸模型作品若干。教学过程
1.引导学生观看生活中的公交站台图片后,教师简单介绍公交站台的功能,并出示课题《公交站台设计》,提出本课学习任务——初步了解环境设施功能,进行站台设计。
2.分析、了解公交站台的结构等知识,初步感受公共设施与生活之间的关系。
3.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公交站台设计图绘制方法,尝试手绘一座公交站台设计草图。
4.引导学生小组成员之间自主交流评价:说说同伴设计的公交站台哪些地方最吸引你。教师巡视辅导,启发学生重点注意各部分的协调统一。
5.教师演示制作步骤,引导学生能通过卷、折、穿插等技法用彩纸把自己的设计稿制作成一座立体的公交站台模型。
6.布置作业要求:能用纸张制作表现一个公交站台,要体现自己的设计构想。
7.学生进行作业,教师巡视并进行个别化辅导。
8.引导学生展示介绍完成的作业,互相观赏并进行评价。评价重点放在造型上是否已将自己的设计构想表现出来。
9.教师小结:要求学生课后寻找身边的公共设施不完美的地方,试着画画重新改进后的设计稿。
第12课
街市新貌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家乡特色街的文化艺术成果,明确店面设计的基本内容,在感知环境设计与生活的关系时提高设计应用能力。
2.学会选用适宜的纸质材料,从美术设计的角度,与同学合作规划与设计“特色街”平面图或模型。
3.通过综合探索感受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培养热爱家乡的积极情感。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编写思路。
中国城乡在经济、文化领域的发展速度,已经渐渐接近国际步伐,我们能从街道两旁的店面变化深切地感受到发展的速度,比如,街边普通小商铺的每个设计细节,都体现着个性化经营的理念。本课的教学旨在通过调查家乡特色街的文化艺术成果,让学生感知环境设计与生活的关系。同时,通过美术设计与制作实践,训练学生平面与立体的美术表现能力,培养他们热爱家乡的积极情感。
本课属于“设计·应用”学习领域,教师可引导学生从美术设计的角度,与同学合作规划设计“特色街”,并选用适宜的纸质材料,运用多种方法,设计制作各种店面,添加绿化植被、电话亭、行道树、公共汽车站等道路设施,使“特色街”丰富完整。
2.重点、难点。
重点:选用适宜的纸质材料,进行店面设计,并合理规划设计“特色街”的平面图或立体造型。
难点:街市特色的表现。
三、教学课时
l课时
四、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学生)彩色瓦楞纸、彩色卡纸、双面泡沫胶、彩色水彩笔、剪刀、胶水等。
(教师)纸雕范作、常用的手工工具和材料、教学课件。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欣赏感受。
(1)走进古街。(欣赏《清明上河图》局部)
提问:这是我国古代哪一幅传世名作的局部画面?它描绘了什么?
了解:描绘了清明时节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东角子门内外和汴河两岸的繁华热闹景象。这段描写的是市区街道,城内商店鳞次栉比,大店f]首还扎结着彩楼欢门,小店铺只是一个敞棚。
(2)同到现代。
(3)小结:我们家乡的街道日新月异。揭示课题:《街市新貌》。
2.任务学习,了解提升。
(1)走人特色街。(展示:特色街图片)
提问:你知道哪些著名的特色街?我们的家乡有哪些特色街?
提问:这条街有什么景致最吸引你?它的“特色”是什么?(仿古建筑、民间游戏项目、小吃食品、T艺品、扮演者等)
了解:特色街的“特色”是什么?(文化主题、商业主题、美食、休闲等)
小结:特色街道的环境设计,无论是商铺店面,还是街头的电话亭、指路牌、花坛、座椅、行道树、路灯、街边的雕塑、人行道的砖面„„都要围绕主题,整体规划。
(2)了解店面设计。
①特色街上有许多特色店铺。
提问:走进特色街最吸引你的是什么呢?(店铺)
了解:店面没计包括招牌设计、店门设计、橱窗设计、外部照明设汁、壁面照明等。店面设计是店面给人的整体感觉,能够体现店面的档次和个性。从整体风格来看,可分为现代风格和传统风格。现代风格的外观给人以时代的气息和现代化的心理感受。传统风格的外观给人以踏实稳健、传统丰厚的心理感受,许多百年老店,成为影响中外的传统字号,其店而形象早已在消费者心中形成固定模式,其传统的外观风格也能吸引部分顾客。如果店铺开在一个充满古朴色彩的老街中,也可采用与整体风格相一致的传统风格。
②完成“学习单”。
“学习单”题一:比较两家特色商店的店面特点,你更喜欢哪一家?为什么?(店面和招牌的设计富有个性,感受不同)
“学习单”题二:找一找,店铺的特色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招牌、门头、橱窗、陈列的商品等)
小结:店面给人的整体感觉,能够体现店而的档次和个性。设计必须与经营内容、周围环境、商店建筑结构相协凋,要先确立是现代风格还是传统风格,招牌要体现该店的经营特点。
3.观察学习,概括方法。
(1)欣赏作品,概括方法。(纸质、平面、剪贴、组合)
(2)技法点击,鼓励创新。(材质、半立体、立体、折等)
4.欣赏作品,拓展思维。
提问:这些作品的创意在哪里?
5.精心策划,组合构建。
(1)分组规划,同建“特色街”。(我们都是城建设计师)
讨论:你们组“特色街”的主题是什么?想怎么规划设计?
交流:①如果你将成为特色街的小店老板,你想开一家什么样的店铺呢?②你的小店要装修,你有什么好主意让小店引人瞩目,招揽生意呢?
建议:与同学一起规划,设计特色街。(注意布局的合理性、设施与环境的协调性,并规划出绿化植被的面积)
(2)学生创作(合作完成作品)。
6.作业展示,教学评价。
(1)欣赏同学设计的特色街,并展开美术评价。
(2)学习同伴的设计理念,改进自己的设计方案。
7.综合探索,知识拓展。
布置课后调查作业:以小组为单位,利用周末时间对家乡的特色街进行调查。
调查内容:街道的历史和现状,人文特色,建筑风格与环境氛围。
调查方法:可采用新闻调查、网络搜索、摄影摄像、速写笔记等方式。
调查报告形式:图文结合。
第13课
生活与科幻
一、教学目的
1.了解生活与科技的关系,学习用绘画的方式表现科学创意的方法。
2.欣赏改变生活的科学技术,了解科学技术以及科学技术带给人们生活的变化,并联系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进行科学创想,提高创新能力。
3.培养热爱科学、热爱生活、美化生活的情感和创新意识。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编写思路。
本课为“造型·表现”学习领域内容,同时兼有“设计·应用”和“综合·探索”的学习内容,其主要任务是让学生感受奇妙的科学技术给生活带来的便利和丰富多彩,理解科技与生活的关系,并进行科学创想。学习用科学创想的方法,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并通过绘画手段表现出来。书中的图片给我们展示了现代科技的发展给人类带来的方便,科幻画将人类的梦想表现出来,但要飞得更远,更好地开发利用一切资源,还需我们不断地进行幻想和艰苦地实践。科幻画是科学创新与绘画表现的有机融合,既要有科学的创新性、合理性,又要有绘画的艺术表现性。
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通过科学课的学习和平时实践的积累,已经掌握了部分的科学技术知识,有了一定的科学基础。随着年龄的增长,六年级孩子已会关注四周环境,愿意并善于幻想。针对学生的这一心理学习基础,科幻画的创想课完全能有效地开展。但学生们往往在科学设想和构思上还需教师加以启发引
导,教师应收集和掌握相关的科学技术图片资料,在学生画科幻画之前进行欣赏,使学生能心中有物,以物画之,天马行空地想象。在导人时将图片、影像资料展示给学生,也可课前布置学生去查找有关的科幻知识。当学生拥有相关材料后,才会对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好的解决办法,通过草图表达意思,在教师的指导下,最后进行想象创作直至完成。怎样画的问题虽不是本课的重点,但也要进行一些的指导。如构图的饱满、所画形象的生动以及色彩等。科幻画创作可按照三大步骤进行:①联系生活创想构思;②整体把握画草图;③浅入深出的绘制。这可以利用已有同龄人的优秀作品以及借鉴画家作品加以引导,途径可以是各具特色、多种多样的。
2.重点、难点。
重点:用美术的形式表现科学幻想。
难点:从不同角度发现身边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三、教学课时
1课时
四、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学生)观察生活中先进的科技用品和存在的问题;准备水彩笔、油画棒、彩铅等绘画工具。
(教师)课件、智能手表型手机f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准备)、科幻画作品展示台。教学过程
1.激趣导入。
教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块有趣的手表,它可不是一块普
通的手表哦!”(展示手表,学生猜一猜。)
教师:
“这是一块多功能的手表型手机,它和你的手机通过蓝牙连接,就可以直接打电话、拍照、发短信了,有趣吗?而且戴在手上,不容易遗失,打电话又方便。这就是科学技术给我们带来的方便和舒适。”
2.继续感知,科技给生活带来的变化,展示图片。
教师:“你们看,这是什么?”(会飞的汽车,时而飞在空中,时而降落到地面,时而行驶在陆地,最后停在家门口)
教师:
“这样的汽车不仅体型小巧,而且还会飞!大家堵车的时候,是不是总幻想自己的车子能够长上一对翅膀立即起飞?如今,人类的无限想象力和高科技的融合已经让这些幻想变成现实。”
教师:“从过去到现在,甚至未来都是如此,人们拥有着科学幻想,然后进行发明创造,社会才会不断进步:”
3.实例赏析,了解如何创作科幻画。
(1)学生通过课前预习,介绍达·芬奇手稿作品,教师小结。
教师小结:达-芬奇是一位15世纪意大利画家,他不仅画画特别棒,也非常有创新思想,还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用绘画的方式记录了自己的科学幻想,科技创作手稿达10000多页。500多年前他所画的设计手稿充满了无限的想象力,因而他的手稿也被称为一部15世纪科学技术的“百科全书”,例如:密码筒、机器人、闹钟、照相机、温度计等,至今还被广泛应用于我们的生活中。
(2)继续了解先进的科研产品给生活带来的变化。
我们来说说目前科研的一些实用产品。
①电动型自行车电动功能藏于小巧的细节中,轻便、实用)。
眼镜摄像机(戴着眼镜就可拥有拍照、摄像等功能)。
教师:
“这些发明是怎样被创造出来的?”
②学生讨论科幻画的创作步骤及科幻画的意义。
教师小结:
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根据科学依据,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科学创想
“科”——科学性——基础
“幻”——想象性——内容
“画”——艺术性——形式
(3)通过欣赏作品,了解科幻画的创作过程。
①展示图片,思考创作过程。
②启发思考生活中存在的问题。
说一说生活中令你最烦恼事是什么?(激发学生从不同角度发现身边存在的问题。)
学生互相讨论。
教师小结:我们的社会,大到宇宙,小到家庭,每天都会遇到一些问题,这就需要我们进行发明创造。
首先要解决科幻画的“科”。
“科”——科学性——基础
③教师总结遇到的问题。
学生分小组完成讨论:如何解决自己或同学提出的问题,以及老师展示的5
个问题。(激发学生的创作意识,构思如何用绘画形式表现自己独特的科学幻想内容,解决科幻画的“幻”和“画”。)
④展示科幻画作品,思考如何表现“幻”与“画”。
“幻”——内容需要大胆想象、创新。
“画”——形式需要追求美观、新颖。
教师小结:
A.以上科幻画作品想法新颖、独特,画面的色彩很好地烘托出画面的气氛。
B.科学和生活是紧密结合的,我们要运用科学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把生活变得更美好!
C.我们现在真处于一个高科技的社会,今天的幻想可能会成为明天的现实,未来的生活是美丽的,未来的世界是靠大家去创想的。’
⑤欣赏作品,引导启发与思考:
思考课件所展示的科幻画属于哪一范畴的科学幻想,分析作品的科学幻想性,并从创意、构图等稍作简评。
结语:这些小画家用丰富的绘画形式表达了自己的科学幻想,我们也一样,不但要幻想未来,还要将幻想变成一幅幅美丽的画面。”
4.指导创作。
提出作业建议:针对生活中的问题进行科学创想,并创作一幅科幻画。
提示:用绘画的方式表达科学思想,既要有科学的创新性、合理性,又要有绘画的艺术表现性。
5.学生创作。
教师巡视辅导。
6.展示、交流。
(1)欣赏科幻画作品。
(2)课件出示评画标准。
①学生根据评画标准,评一评自己或同学的科幻作品:
②陈述自己对于科幻作品的欣赏感受。
③教师:
“同学们的科幻画各具特色,今天你们的幻想,将会成为明天的现实。至于实现这个幻想需要多久,也许会很长,也许会很短„„”
7.视野拓展,趣味引导。
(1)继续欣赏别具特色的电脑绘制的科幻画作品。
(2)鼓励学生课后从多角度观察、发现生活中的问题,不断地创新。
(3)也尝试用电脑技术,进行科幻画的创作。
第14课
窗外的风景
一、教学目标
1._了解窗户的造型特点,以窗口为画面取景框表现窗外的风景,掌握画面
取舍和构图的方法。
2.欣赏不同形状的窗口美景,强调取景的重要性。通过取景框来取舍不同构图的同一处风景,领会画面构图、景物取舍的方法。
3.体会不同的窗户结构带给人们不同的美感和情趣,引发美化生活的情感和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美的意识。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编写思路。
窗既为建筑的室内空间提供自然采光、通风,满足建筑功能的使用要求,同时也是一个非常重要而又灵活多变的建筑造型元素,在建筑立面造型设计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窗是中国圆林中结构性和装饰性完美结合的元素之一,是建筑家在营造借景的空间效果时运用的一个重要元素。清代美学家李渔在其《闲情偶寄·居室部》中着重论述了窗的设计及其美学思想。他不仅强调窗棂与栏杆的设计应讲究装饰美,而且还力求把窗从整体上变成一幅画。即用门或窗作为取景的画框,每一个窗(门)就像一个取景框,在画框内有计划地组织景面,框取不同的景物。外面望去,窗(门)内就形成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是画也是窗,是窗也是画。正是这些不同类型的窗的存在,才使园林空间更加深邃,景色更加丰富。
本课教学旨在让学生欣赏窗户和窗外的美景,感受不同的窗户带给人们不同的看景心情和生活情趣,同时学会运用一定的表现手法创作描绘窗外风景。教学中,引导学生细细品味江苏苏州网师园的“殿春簃”内的窗景:斋壁上置有一方方精雕细刻的木格花窗,斋后的小天井里略置垒石,再植数棵梅、竹、芭蕉、天竹等,透过花窗,便形成了绝妙的框景,如同一幅幅雅致的国画。由于花窗与天
井里的花木形成空间距离,小小的书斋显得从容畅达,景面丰富多彩。教科书还选用了江南园林的窗景、江南水乡的窗景以及一些不同形状的窗户与窗外的景色的摄影作品。图片中这些造型不同的花窗犹如一个个天然的取景框,与窗外的景色相映成趣,一年四季,无限景色入画来。教学时应寓景于情,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在教学过程中,借助学生已有的绘画基础,帮助学生初步了解风景写生的方法与步骤,学习风景画构图基础知识以及一般的表现方法。处理好画面的主次关系,观察取景时,要抓住重点,进行取舍,强调构图的安排,通过造型实践提高学生表现风景的能力。
2.重点、难点。
重点:感受不同的造型特点并表现窗外的风景。
难点:观察取景时,画面的主次关系及一定的概括表现。
三、教学课时1课时
四、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学生)油画棒或水彩笔或水粉(彩)颜料等工具。
(教师)课件、油画棒或水彩笔或水粉(彩)颜料等工具。教学过程
1.欣赏导人。
(1)欣赏苏州网师园“殿春移”内的窗景,思考图中哪些地方最吸引你。
(2)提示课题:《窗外的风景》。
(3)试一试:用简笔画的形式表现生活中见到的一些不同形状的窗户。
(4)欣赏一组江南园林的窗景,说说有什么特别的美感。
(5)小结:窗口就是一幅美丽风景的取景框。
2.深入探究。
(1)以窗口为画面的取景框,练习取景。
①分析比较同一景致不同的取景方式,理解不同的构图给人不同的感受。
②提示:观察取景时,要进行取舍,琐碎和难于表现的可舍弃,应强调构图的安排。
(2)教师示范窗外景色的绘画步骤。
(3)欣赏同龄人的作品。
3.尝试创作。
(1)作业建议。
以窗口为画面取景框画出窗外的景色,也可根据自己的想象画出窗外的景色。
(2)学生创作,教师巡视指导。
4.展示评价。
以“窗外的风景”绘画作品展的形式展示作品,围绕作品“构图合理、主体突出、层次丰富”等方面进行评价。
5.课后拓展。
欣赏不同方法表现的窗外的风景,鼓励学生课后也去试一试。
第15课
新家园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建筑设计的有关知识,掌握建筑模型制作基本的制作方法。
2.欣赏新家园的建筑及环境没施,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设计与制作新家园的模型。
3.提高动手实践的能力和环境保护意识,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感。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编写思路。
古人为了生存结庐而居,随着文明的进步与经济的发展,现代人的家园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高层住宅、花园别墅,人们不停地追求“好”房子。什么样的房子才是“好”房子呢?豪宅不一定都足好房子,好宅不必是蒙宅。家是幸福的源泉,住得好足人人所追求向往的,“新家园”所谓的“新”,不该是一味追求环境的改变、新建筑的落成;而是让我们用另一个视角来审视自己的住宅,看看房子是否能提供自己一个良好的居住环境,看看房子是否能满足新时代的环保节能的要求。其实,只要有足够的信念、知识和经验,动动手,老变新化腐朽为神奇,那是绝对有可能的。通过本课教学,旨在培养学生关注建筑艺术,提高学生的设计意识与动手能力。通过推广环保绿建筑的理念,让学生感受到对于居住
质量的要求除了舒适、健康之外,还应倡导人造的建筑不能对r|然环境造成过多的负担。
本课的学习过程分五大块。第一,欣赏各类住宅建筑。学生比较、讨论与思考,对什么是宜居的住宅建筑有一个初步的认识。第二,通过个案分析,让学生了解住宅建筑建成的大概流程,体会相关人士的付出与努力。第三,寻找灵感,进行住宅建筑的草图设计。第四,将设计的草图制作成模型。第五,展示、交流与思考。
2.重点、难点。
重点:新家园的建筑草图的设计与模型制作。
难点:将建筑的设计草图制作成模型。
三、教学课时
2课时
四、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学生)铅画纸、记号笔或水彩笔、彩色铅笔。
(教师)收集有特色的建筑图片和小区规划图,制作成课件。教学过程
1.导入。
(1)教师邀请学生聊聊所居住的房子与小区环境。
(2)教师:你对自家的房子满意吗?如果你现在有能力买房,那么你会把新家园选择在哪里?选择什么样式的住宅呢?为什么?
学生回答。
教师:一般人对好房子的定义是地段好,面积足够,视野好,周边环境漂亮
等等。那么,今天这节课,老师就带大家去欣赏世界各地有代表性的住宅建筑,看看其他人眼中的“好”房子。
(3)出示课题:《新家园》。
2.欣赏与思考。
(1)出示卡延塔的图片。
教师:刚才有同学提到了“高层”、“豪宅”,老师先带领大家到迪拜,欣赏高达310米的扭曲住宅大厦——卡延塔。这栋大厦包含456个居住单位,建造花了8年时间,耗资达81亿美金。看到它,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回答。
教师简单介绍卡延塔的建筑特点与设计理念。
2.出示流水别墅的图片。
教师:有些同学向往别墅生活。我们到美国的流水别墅看看!这是建筑师赖特为卡夫曼家族设计的别墅。别墅共三层,约380平方米。看到它,你能感受到建筑师的设计理念吗?是什么呢?
学生思考、讨论。教师:
(流水别墅的简单介绍)别墅坐落在岩崖之中,与自然契合,与环境交融,成为一种以建筑词汇再现自然环境的抽象表达。它可是非常上镜、被拍摄最多的私人住宅呢!
(3)出示高迪的米拉之家图片。
教师:你会选择这样的住宅吗?为什么? 同学讨论、回答。
教师:这样不算雄伟宏大的石头楼房,却被许多人评判为现代建筑中最具代表性、最具独创性的建筑。米拉之家是著名建筑师高迪的代表作之一。他认为这
是他建造的最好的房子,是“用自然主义手法在建筑上体现浪漫主义和反传统精神最有说服力的作品”。(简单介绍米拉之家的建造过程,设计理念)
教师:课前,许多同学们提出好房子要新建。米拉之家建于1906-1912年间,上百年的老房子如今仍有八家住户,非富即贵。
(4)出示上海的老洋房、北京的四合院的图片:
教师:好房子也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改建,上海的老洋房、北京的四合院经过建筑设计师和工人的努力,保留了原有的建筑特色,又重新进行规划整建。老树发新芽,魅力和作用得到再次的体现。
(5)出示江南民居和福建土楼,小区和农村的住宅建筑图片。
我国各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情况不同,各地民居也显现出多样化的面貌,代表着一方人民的生活习惯。
3.深入探究。
(1)不管我们现在居住的家同,还是我们欣赏的这些有名的住宅建筑,它们是如何建成的呢?大概有哪些流程?
学生交流、分析与回答。
教师总结:住宅建筑的建成,简单地可分为前期规划与设计、住宅建筑的建设、后期的装饰与美化三大步骤。造房子是个大工程,这期间我们会需要很多专业人士的帮忙。
(2)教师:我们如果要造一栋住宅建筑,会需要哪些擘业人士的帮忙呢?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建筑设计师、建筑工程师、包工头、泥水匠、装修设计师、水电工、园艺设计师„„一栋优秀的住宅建筑,需要很多专业人士的合作才能完成。
第四篇:浙美版第十一册《木版年画》教案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木版年画的历史文化,通过欣赏民间木版年画感受中国民间艺术。
2、欣赏民间木版年画的构图、造型、色彩和含义,用漏板的手法制作一幅木版年画。
3、通过欣赏、学习制作,激发起学生对民间文化遗传的热爱,对民间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光大。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的重点:让学生了解年画的文化历史,通过欣赏民间木版年画的构图、造型、色彩和含义,用漏板的手法制作一幅木版年画。
教学的难点:用漏板的手法制作一幅构图、造型、色彩和含义独特的民间木版年画。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前准备:
教师:课件、示范的作品。
学生:卡纸1—3张、吹塑纸1—2张、美工刀、剪刀、垫板、水粉颜料、盛水的杯子、毛笔、调色盘、抹布1块、旧报纸4张。
教学过程:
(一)变图片(对比欣赏)课前
1、欣赏各种民间艺术图片(5—10分钟)1)你看到了什么? 2)给你什么感受?
过渡:今天,老师特别的高兴,想在这节课中变魔术,给同学带去快乐,而且老师还会把变出的礼物送给听的认真、坐的最好、表现最棒的学生。课中:
2、对比欣赏(5分钟)
1)问:瞧,老师先变出了什么?(出示很多生活中的图片:有鱼、寿桃、鸡、元宝、老鼠等。)
2)问:又变出了什么?(出示相对应的年画作品)
3)问:你发现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吗?例如:鱼——“余”,年年有余。学生回答:(1)如果说:“画面里出现了两条鱼。”教师接着问:有什么含义吗?
(2)学生回答:有年年有余的意思。4)教师总结:是的,像这样有一定祝福、吉祥、喜庆含义的画,我们都称为——年画。
(1)问:那你知道年画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吗?(教师简单介绍:年画已经有600年的历史了,从明朝开始,到清朝的时候发展的最好。)
(2)那最早的年画又是怎么制作,你知道吗?(木版水印制作。)
3、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木版年画》。
(二)变魔术(先教师变,再学生变)
过渡:原来古时候是用木版水印制作年画的,那么今天,我们要用另外的变法来变一幅木版年画,怎么样?
1、教师变:(2分钟)
1)教师准备好底稿,并已经剪刻好图形,快速的印刷,出来了一幅漂亮的木版年画。
过渡:我厉害吧!
2)问:那你知道我是怎么变出来的吗?(出示打乱的步骤图,学生讨论。)3)学生反馈。
2、学生变:(8分钟)
1)问:谁来说说正确的步骤,并来变给大家瞧瞧。
(1)画图:学生快速画一个图案,问:画的是什么?大家觉得好吗?
教师出示其它各种图案,有的图案负形是相连接的,有的是断开的。(2)剪刻:学生剪刻局部,出现了镂空,或者断了。
问:怎么会断了,这个是为什么呢?
教师总结:说明图案的负形要相连接。
(3)印刷:教师沾上又干有厚的颜料让学生印刷,问:为什么?(水分太干)
教师又沾上很湿很薄的颜料让学生印刷,问:有出现什么情况?(水分太湿太薄)
问:那在印刷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呢?(不能太干也不能太湿,掌握好水分。)
2、教师总结:我们可太厉害了,知道了木版年画的正确步骤,变出了一幅漂亮的木版年画。
(三)边表格(欣赏不同地域的年画,通过表格填写特点)(5分钟)
过渡:我们是变出来了,来看看古时的人们是怎么变的吧!老师变出了一张表格,想请同学们自己欣赏阅读资料,并填写表格。
1、欣赏各种地域的木版年画。1)学生填写表格。
2)从四方面总结:构图:完整匀称;造型:粗壮朴实;色彩:绚丽鲜艳;含义:喜庆吉祥。
2、教师总结:同学们都概括的很好。这就是木版年画的特点。
(四)变作品(欣赏学生作品,学生用漏板版画制作)(12分钟)
过渡:多么美丽又有含义的木版年画啊!古时候的人们会变,我们现在的人们也会变,来看看和我们一样大同学们变出的木版年画。
1、欣赏同龄人的作品
1)问:你喜欢哪一幅?是什么图案?有什么含义吗?
2)教师总结:他们把版画变的那么美丽又有含义。让我们也来变一变。
2、学生用漏板版画制作木版年画。
1)作业要求:用漏板版画的方法,可以自己也可以小组之间合作完成一幅木版年画。
2)学生制作,教师巡视指导。
(五)变用品(用画册的形式展示木版年画作品,以及生活中的书签和贺卡)(5分钟)
过渡:同学们都已经变出了一幅幅木版年画。让我们贴到黑板上,再变一变。
1、展示作品。
1)制作完成的学生把作品贴到老师准备的画册上。
问:老师把你们的木版年画,变出了一本什么?(画册)2)问:你喜欢哪一幅?为什么?(学生评)
你的这幅有什么含义吗?能给你的年画取个好听的名称吗?(学生自评)教师评。
2、与生活结合
1)老师把年画贴到卡纸上,前面加一根丝带,变出了一张书签。2)老师把年画贴到对折的卡纸上,变成了一张漂亮的贺卡。
3、教师总结:聪明的同学一定会在可爱变出更多与生活有联系的年画作品。
(六)变图片(拓展欣赏其它年画)(3分钟)
过渡:最后,让我们再欣赏一下现代的年画作品吧!
1、欣赏图片。
2、教师总结:今天我们的变出了那么多有祝福、吉祥、喜庆的木版年画作品,而且把它变成了一本班级画册,送给了老师。课外,你们可以去欣赏更多的木版年画,用漏板版画的方法去制作更多的木版年画,送给你想送的人。
阳明小学 励静
第五篇:人美版第十一册美术教案
人美版第十一册美术教案
德育纲要要求
为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学生初步具有爱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和良好品德;遵守社会公德的意识和文明行为习惯;良好的意志品格和活泼开朗的性格;自己管理自己、帮助别人、为集体服务和辨别是非的能力,为使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打下初步的思想品德基础。
美术教学要充分发挥艺术教育的力量,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活泼开朗的性格和爱美情趣。
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各种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的方法,表达自己的感情和思想,美化环境与生活。在美术学习过程中,激发创造精神,发展美术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
二、阶段目标(第三学段)
造型?表现l
运用形、色、肌理和空间等美术语言,以描绘和立体造型的方法,选择适合于自己的工具、材料,记录与表现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发展美术构思与创作的能力,传递自己的思想和感情。
设计?应用l
运用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等组合原理,了解一些简单的创意、设计方法和媒材的加工方法,进行设计和装饰,美化身边的环境。
l欣赏?评述
欣赏、认识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的材料、形式与内容等特征,通过描述、分析与讨论扽方式,了解美术表现的多样性,能用一些简单的美术术语,表达自己对美术作品的感受和理解。
综合?探索l
结合学校和社区的活动,以美术与科学课程和其他课程的知识、技能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策划、制作、表演与展示,体会美术与环境及传统文化的关系。
1凝固的音乐--------建筑
教学目的 通过欣赏“凝固的音乐--建筑”,了解建筑与音乐的内在联系,运用立体构成的某些技术技法创造具体的造型,表达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了解现代建筑与古代建筑在材质、造型特点上有什么不同?了解美术的门类有很多,建筑是其中的一个。使学生审美能力不断提高,更新审美观念。培养学生用探究性学习方式学习。
重点难点 认识古代建筑的一些建筑特点及现代建筑与古代建筑相比较有什么变化?能够把自己喜欢的建筑描绘出来。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提问学生:“你觉得美术有哪些门类?”学生根据平时理解,结合所学知识,讨论回答。
课件展示美术各门类图片,创设一种置身于美术世界中的氛围,引起学生兴趣,形成美术除绘画外还有许多门类的初步认识。其中我们展示的中国古代建筑图,大家肯定不陌生。同学们说是什么建筑?对,是我们的天安门城楼。德国诗人歌德把建筑比喻为“凝固的音乐”,这节课我们就来欣赏一下具有音乐美感的建筑艺术。
出示课题 凝固的音乐--------建筑
二、讲述新课
大家肯定会有这样一个疑问,建筑怎么会跟音乐有联系呢?
欣赏课本中故宫的门、故宫的云龙大石雕等图回答问题。
1、你知道浮雕上的图案的意思么?
2、大门上的门钉、铺手除了装饰作用以外,还有其它的意思么?
3、你留意过古建筑屋檐上的仙人走兽么?你知道他们叫什么呢?
我们了解了关于古代建筑的一些知识及造型,现在我们再来了解一下外国建筑有什么特点?欣赏凡尔赛宫殿内景及科隆大教堂、泰姬陵等古建筑。
回答问题,1、中国古代建筑与外国古代建筑在材质、造型特点上有什么不同?
教堂是西方代表性的建筑之一,不同地区、不同宗教的建筑展现着不同的风格。
建筑与音乐的关系。运用立体构成的某些技术技法创造具体的造型,表达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具体的建筑分析。
随着时代发展,建筑有了巨大的变化,你认为现代建筑与古代建筑相比较,最大的变化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欣赏现代建筑图片了解。
三、学生作业
你家乡最古老的建筑是什么?你最喜欢的建筑是那座?把它画下来或用文字记录下来。
四、教师点评
五、教后反思:
第二课《有特点的人脸》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课业类型:造型表现课
教学内容与目标
1、显性内容与目标
应知:了解中国人物画是中国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初步学习人物画。
应会:学习中国人物画的基本用笔、用墨、用色方法,能用生宣纸、毛笔、墨、色参照有特点的人脸图片画一幅能突出人物五官和表情特点的肖像画。
2、隐性内容与目标
一、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和艺术的情感。
二、通过本课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表现和感悟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表现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学习中锋、侧锋、淡墨、重墨在人物画中的绘画技巧,引导学生关注中国人物画的传统与创新。
难点:掌握墨色浓淡程度,能准确地表现人脸、五官的比例知识,进而创作有特点的人脸。
教学准备
课件、毛笔、宣纸、墨汁、颜料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眼力大比拼
出示几张著名人物的脸部特写:刘欢、李咏、肥肥、成龙……
请学生说说这几位人物的脸部特点,包括发型、脸型、眼睛、鼻子、嘴巴等。
2、欣赏漫画
出示其中几位人物的漫画像,说说这些漫画是怎样表现人物脸部的。
小结:要抓住人物脸部特点来表现。
3、欣赏国画肖像并与照片相对比:鲁迅、阿Q、齐白石、观鱼图。
师:不是只有漫画可以表现有特点的人脸,中国画的写意手法也可以画出生动的人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国画写意人物。
4、板书课题《有特点的人脸》
二、讲授新课
1、以马三立为模特,分析人物的脸部特点。
脸形:中国画家咏我们最熟悉的汉字总结出绘画头部的理论,其中头部的基本形分别为:国、申、田、由、甲等。
说说课本中的人物脸形分别属于哪种基本形?
五官的特征:眼睛、眉毛、鼻子、嘴巴、耳朵……
发型的特征、皮肤的特征、其他装饰(眼睛,耳环等)。
2、讲解人物脸部的结构比例。
“三停五眼”“三停”:发际线——眉毛——鼻尖——下颚
“五眼”:左外耳孔——左眼角=左眼长=两眼之间的距离=右眼长=右眼角——右外耳孔
3、用一个词形容书中人物脸部的表情,思考自己会怎样来表现这些有特点的脸。
4、学习马三立肖像的具体绘画步骤,注意墨色的浓淡及用笔的灵活,控制好画面的水分,掌握脸部的比例。
(一)用中锋蘸淡墨勾出人物轮廓和五官。
(二)用侧锋重墨画出人物的头发。
(三)用淡赭石加水染出肤色。
三、学生实践
1、作业要求:参照有特点的人脸图片,用中国画表现一幅人脸的作品,注意突出人物的五官和表情特点。
2、第一课时画草图,第二课时上色完成。
2、教师辅导学生作画。
四、总结评价
1、展示学生作业,请学生互相介绍,评价自己或他人的作品。
2、提出改进意见。
教学情况:
授课班级 六(1)六(2)六(3)
授课日期
授课情况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课业类型:造型表现课
教学内容与目标
1、显性内容与目标
应知:了解中国人物画是中国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初步学习人物画。
应会:学习中国人物画的基本用笔、用墨、用色方法,能用生宣纸、毛笔、墨、色参照有特点的人脸图片画一幅能突出人物五官和表情特点的肖像画。
2、隐性内容与目标
一、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和艺术的情感。
二、通过本课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表现和感悟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表现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学习中锋、侧锋、淡墨、重墨在人物画中的绘画技巧,引导学生关注中国人物画的传统与创新。
难点:掌握墨色浓淡程度,能准确地表现人脸、五官的比例知识,进而创作有特点的人脸。
教学准备
课件、毛笔、宣纸、墨汁、颜料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三停五眼
“三停”:发际线——眉毛——鼻尖——下颚
“五眼”:左外耳孔——左眼角=左眼长=两眼之间的距离=右眼长=右眼角——右外耳孔
2、展示学生优秀草图,分析表扬。
二、讲授要点
1、同学们在作业中要注意的几点:
A、抓住人物的脸部特点来画。
B、表现出一定的表情。
2、师点评部分需要改进的作业。
三、作业要求: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完成作业。
2、色彩的运用要恰当。
3、同学们修改作品,继续完成作业,教师指导点评。
四、教学总结
1、展示学生优秀作业,学生互相点评。
2、鼓励有进步的,绘画细致的同学。
五、课后拓展
可以用学到的方法为家人写生。
六、教后反思:
3、戏曲人物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收集资料和欣赏戏曲表演等活动,了解中国戏曲的艺术特色及戏曲人物的表演特征。
2.运用水墨画的基本技法表现学生喜爱的戏曲人物。
3.通过欣赏和表现戏曲人物,让学生感受戏曲的魅力,促进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戏曲人物图片、戏曲人物有关故事等资料;准备水墨画的相应工具。
(教师)课件、各种戏曲人物造型图片,小组学习任务图片(将一张完整的水墨戏曲人物图片按小组撕成若干张碎图片),水墨画工具。
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进入学习状态。
(1)欣赏京剧开场音乐进课堂。
(2)组织纪律,安定情绪,进入学习状态。
2.导入激趣。
(1)谈话导出小组学习任务。(请各小组长领取小组学习任务图片)
(2)小组任务:尝试用水墨表现各自小组领到的纸片上的图像。(提示:引导学生运用中锋、侧锋来表现线条,注意墨色
浓淡的变化,同时探索墨破色、色破墨等基本水墨技巧的运用)
(3)各小组展示作业,表扬能用中锋、侧锋来表现线条,并注意墨色浓淡变化的同学,鼓励学生大胆探究。
(4)揭示碎片的完整图案,揭示课题《戏曲人物》。
3.感知引趣。
(1)分小组交流各自收集和准备的有关戏曲资料,表扬准备了资料的同学;
(2)教师小结有关戏曲表演及戏曲人物的知识;
(3)欣赏戏曲表演片段,学生感受并模仿戏曲表演的动作造型,体验其表演特色;
(4)欣赏艺术作品中的戏曲人物,观察分析如何用水墨表现戏曲人物的神态、动作等主要特征,体会夸张、变形的艺术作
用。(提示:关良的《武松打虎》笔简意劲,用夸张、变形的水墨造型抓住戏曲人物的动作和神态。引导学生观察和体会水墨语言 的大胆运用。)
4.尝试探趣。
(1)作业要求:用水墨的形式表现自己最喜爱的戏曲人物;
(2)依据自己收集的图片或心中的戏曲人物形象进行大胆自由地造型表现,教师在巡视中给予学生鼓励与及时提示。对发
现的普遍问题,如构图大小、用墨浓淡、形象拘谨等,给予及时点拨、启发、帮助学生解决。
5.评价延趣。
(1)即时用数码相机或摄影机把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让学生自评、互评,进一步开拓学生思维。
(2)教师总体评价优点及存在问题,评价要点可以是水墨语言的自如运用,戏曲人物的动作、神态的表现等方面。
(3)欣赏不同的材料表现的戏曲人物,体会文化与生活的关系。
课后请学生关注身边的戏曲表演,并尝试运用更多的材料来表现戏曲人物。
6、教后反思:
第4课 图形的魔术组合
教材分析
本课通过学习夏加尔《我和我的村庄》的表现方法,将生活中看似没有关系的物象组合在一起,变成一幅奇妙的作品。本课主要是改变学生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想。
教学目标:
1、欣赏夏加尔的作品感受他带给我们童话般的奇妙世界。
2、学习夏加尔的表现方法,将生活中看似没有关系的物象组合在一起,变成一幅奇妙的作品
3、改变思维方式,利用提供的图形组成新的形象。
教学重点: 任选一组课本提供的图形组成新的形象。
教学难点:改变思维方式,培养创新思想。
教学准备:范画若干、若干图片、彩色笔、记号笔。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名作欣赏
1、《我和我的村庄》(油画)夏加尔(俄国)你们看,今天的绘画有什么特点呢?
2、你能总结它的表现方法吗?
颠倒的人物、房屋,动物眼中映射出的蓝天,像花草一样握在人手中的果树……画家对故乡的种种美好回忆叠映在一起,仿佛把我们带入了一个童话般的奇妙世界。
3、同学们,你有没有想过,把生活中看似没有关系的物象组合在一起,也能变成一幅奇妙的作品呢!
4、揭题:图形的魔术组合 板书
二、新授
1、出示图形
2、小组合作讨论:这些图形进行组合排列可以组成哪些新的图案?
3、图形的组合方法
根据需要重复图形、放大图形、缩小图形、重组图形。
4、总结:看,在同学们的笔下,不同类别的图形变成一幅幅神奇的图画。他们能够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改变思维方式,来了个“脑筋急转弯”。
a)学生作品欣赏
5、练习
a)任选一组课本提供的图形组成新的形象。你也可以自己创作一组图形进行创作。生活中的小物件,动物、植物、花卉、照片、风景、人物都可以是绘画的主题。看谁画的形象最有创造性!
b)注意
根据需要重复图形、放大图形、缩小图形、重组图形。
最后上颜色时注意色彩的对比。
3、说一说,你将用哪一组图形来表现什么?
4、练习、辅导。
6、作品展览和评述
a)学生活动:你觉得教室里同学们的线描作品哪张最吸引你呢?
b)自己找找优缺点,为同学提点建议或者帮他修改一下作品。
c)教师点评。
d)修改、评优。
7、布置下节课的准备工作
8、教后反思:
第5课 线描画中的黑白对比
教学目标:
欣赏感受线描画的独特魅力
1、学习线描的表现形式:线条的粗细疏密排列,点线面合理安排
2、完成一幅用线画具有黑白对比效果的作品
教学重点: 感受线描画中线条的独特魅力
教学难点:掌握线条的粗细疏密排列,点线面合理安排
教学准备:范画若干、粗细黑色或兰色水性、若干图片
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范画导入,揭示课题
2、你们看,今天的绘画有什么特点呢?
3、你能总结它的表现风格吗?
4、揭题:线描画 板书
二、新授线描画,感知学习线描画的绘画形式
1、《鸭子》、《鱼》欣赏,你能感受线条的魅力吗?这些线条分别是怎么表现鸭子和鱼的纹样的呢?
(小组探究)(汇报)
2、线条的种类:点(大点、小点);线条(点的延长);面(点的聚集和线条的增粗)……
8、感受作品中线条所产生的对比效果
(1)《门神》《印第安人》对比,你发现有什么不同?(线条的粗细不用;线条的疏密排列不用;线条的各种样式不同……)
(2)《门神》《牛仔裤》对比,你能发现同样是线描作品,他们又有什么最明显的不同呢?(黑白色块)
(3)想一想,这些黑白作品在画面中有什么作用呢?
(4)哪幅画对你的启发最大呢?能不能谈谈你的感受呢?(可以和色彩画想比较)
(小组讨论相互的感受)
(5)小结:我们手中的画笔就像乐器,那黑白的色块、疏疏密密的线、错落有致的点,犹如跳动的音符演绎出优美的旋律。刚才我们所看到了线描作品,都是以生动丰富线条表现出变幻多姿的视觉世界。
三、练习
1、如此魅力的表现手法,你也先过来尝试一下吗,那你想画什么呢?
2、生活中的小物件,动物、植物、花卉、照片、风景、人物都是你绘画的主题呢!
3、练习用线描述物体,力求表现物体的质感,讲究线的疏密粗细、黑白对比。
4、作画步骤:
(1)构思
(2)起稿
(3)线描
(4)调整
5、练习
6、辅导
四、作品展评
五、课堂小结
第 二 课 时
一、作品展览,进行评优
1、学生活动:你觉得教室里同学们的线描作品哪张最吸引你呢?
2、为你的好朋友提点绘画建议或者帮他修改一下作品
二、优秀作品展示,激发创作激情
3、优秀作品欣赏,强调黑白对比
4、比较自己的绘画作品,找出存在的优缺点
三、继续创作绘画作品
四、辅导
五、教后反思:
6、《自制小相框》(设计 应用)
教学目标:
1、认知:运用多种材料制作新颖漂亮的小相框,研究“立”起来的方法。
2、智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大胆创新的能力。
3、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动手制作的细心品质。
教学重点:材料的的创新与小相框的多种造型的设计。
教学难点:研究小相框支架的设计。
教学用具:生活中的小相框实物;各种制作材料,收集生活中的可利用的废旧物品。(冰棒棍、牙膏盒等)
教学过程:
一、实物导人,揭示课题。
1、课前师生准备小相框的实物。
研究:用途、外型、色彩、图案。
2、揭示课题。
二、探究活动。
1、小组研究:
(1)可以用什么材质来制作自己的小相框?
(2)什么样的相框造型与色彩能更好的烘托你的照片?
(3)怎样将相框的背板固定在相框上?
(4)参考收集到的资料,研究如何更好的为相框设立支架。
2、学生发言:
结合实物、图片、教材,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思考一系列问题,表达自己的设计构思。
三、实践活动:
作业:自选材料,设计制作小相框,装点自己的生活。比一比谁的相框更新颖、更漂亮。
四、作业评价:
帮助学生分析、归纳,提高审美能力。
评选设计之星。
五、小结拓展:
可以将相框放在什么地方?还可以用其他的材料来制作吗?
六、教后反思:
7、色彩的调和(造型 表现)
教学目标:
1、认知:学习色彩调和方法,感受色彩的变化。
2、智能:了解色彩调和知识,提高学生色彩审美感受能力。
3、情感:感受色彩调和在生活中的运用,体会色彩调和带来的美感。
教学重点:了解色彩调和的方法。
教学难点:以更多的方法进行色彩调和,完成色彩调和的作业。
教学准备:水粉用具。
教学过程:
一、欣赏感受。、欣赏色彩调和的作品《鸡冠花》
在淡淡的阳光照耀下,红色的鸡冠花与绿叶和谐地相互辉映,使画面浓艳却不浮躁。
2、提问:你能从这样的色彩搭配中体会到色彩调和的美感吗?
3、小结:色彩调和通常指的是色彩的量比关系和秩序关系应该符合视觉审美的心理要求。在保证色彩变化丰富的同时,也应注重色彩关系的协调统一。
二、研究活动。
1、欣赏色彩调和范画。
教师介绍两种简单的色彩调和方法
调和方法A:混入同一种黄色调和,作品为黄色调。
调和方法B:混入同一种灰色调和,作品为灰色调。
2、学生思考:你还能想出其他的方法来调和色彩吗?
学生思考后回答。
3、实践学生的想法。
三、艺术实践。
想一想,学生作品用了什么方法使色彩调和?你也试着创作一幅色彩调和的作品。
四、展示作业。
组织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
五、评价作品。
1、介绍你画中的色彩调和的方法。
2、表达了什么样的感受?
3、你认为自己画的优点是什么?还有什么不足?
课后记:
第8课:《画一幅色彩和谐的画》(造型 表现)
教学目标:
1、认知:学习色彩知识,了解邻近色的画面色彩效果。
2、智能:培养学生对色彩的审美感受力。
3、情感:感受色彩带来的美感,激发色彩创作的愿望。
教学重点:了解邻近色的知识。
教学难点:运用邻近色组织创作色彩和谐的美术作品。
教学准备:色相环、水粉用具、学生优秀作品。
教学过程:
一、分析色彩。
介绍邻近色:邻近色就是色相接近的颜色。如红与橙、橙与黄、黄与绿、绿与青、青与紫、紫与红。
二、研究体会。
欣赏课本中的作品《红土地》、《顾盼》。
1、小组研究。
数一数,《红土地》用了几种颜色?
《顾盼》用了哪些邻近色?
不同的邻近色带给你哪些不同的感受?
2、小结:以邻近色为主的绘画作品,给人色彩和谐统一的感觉。要想画一幅色彩和谐的作品,其方法之一可多用邻近色,不用或少用对比色。
三、欣赏感受。
1、欣赏优秀的学生色彩作品。
2、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3、说说自己的创作思路。
四、艺术实践。
选取一组自己喜欢的邻近色,创作一幅色彩和谐的作品。
五、展示评价。
1、组织小组展示作业。给自己的作品起个名字。
2、组织评价作业。介绍自己的画中最得意之处。
六、课后拓展。
和谐色彩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请同学们说一说,在什么地方,什么场合可以应用。
课后记:
选取一组自己喜欢的邻近色,创作一幅色彩和谐的作品。
七、教后反思:
8、《画一幅色彩和谐的画》(造型 表现)
教学目标:
1、认知:学习色彩知识,了解邻近色的画面色彩效果。
2、智能:培养学生对色彩的审美感受力。
3、情感:感受色彩带来的美感,激发色彩创作的愿望。
教学重点:了解邻近色的知识。
教学难点:运用邻近色组织创作色彩和谐的美术作品。
教学准备:色相环、水粉用具、学生优秀作品。
教学过程:
一、分析色彩。
介绍邻近色:邻近色就是色相接近的颜色。如红与橙、橙与黄、黄与绿、绿与青、青与紫、紫与红。
二、研究体会。
欣赏课本中的作品《红土地》、《顾盼》。
1、小组研究。
数一数,《红土地》用了几种颜色?
《顾盼》用了哪些邻近色?
不同的邻近色带给你哪些不同的感受?
2、小结:以邻近色为主的绘画作品,给人色彩和谐统一的感觉。要想画一幅色彩和谐的作品,其方法之一可多用邻近色,不用或少用对比色。
三、欣赏感受。
1、欣赏优秀的学生色彩作品。
2、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3、说说自己的创作思路。
四、艺术实践。
选取一组自己喜欢的邻近色,创作一幅色彩和谐的作品。
五、展示评价。
1、组织小组展示作业。给自己的作品起个名字。
2、组织评价作业。介绍自己的画中最得意之处。
六、课后拓展。
和谐色彩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请同学们说一说,在什么地方,什么场合可以应用。
课后记:
选取一组自己喜欢的邻近色,创作一幅色彩和谐的作品。
七、教后反思:
第九课 箱板上的新发现
课时1课时
课业类型造型?表现
教学目标显性目标应知:学习利用瓦棱纸进行有趣的艺术活动
应会: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想象力和创造能力
隐性目标引导学生在小组学习的探究中,相互交流,培养学生合作,探究意识。通过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实践精神。
重点利用瓦楞纸的特点,掌握在瓦楞纸上镂空造型的技法和多层瓦楞纸与色彩卡纸拼贴等方法。
难点层次感和画面整体效果的把握
教学方法欣赏观察法、比较法、小组学习法、尝试法、谈话法、交流讨论法、讲解法等。
教学准备瓦楞纸、刻刀、颜料等
教学过程第一节
教学流程教师引导学生活动教学调整
一、组织教学稳定情绪,检查用具准备情况。稳定情绪,准备上课。
二、回忆交流
我们曾经尝试过用哪些方式方法进行创作?(结合实物欣赏)学生讨论回忆:绘画、剪贴画、版画等。
三、导入新课以前我们都是用商店里出售的“正式”材料进行创作,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个新朋友——纸箱板。撕开表面的牛皮纸,你会发现里面藏着弯曲排列的瓦楞纸。搜集资料并反馈。
四、分析思考瓦楞纸和其他的纸张相比有什么独特之处?
用纸板箱创作时我们应该发挥它的哪些特点?避免哪些不足?小组探究。
撕一撕:箱板上的瓦楞纸不止一层,两边还夹有光滑的牛皮纸,可以撕出不同的层次;纸箱的厚薄不同,里面的瓦楞纸也不同;箱板纸层之间粘接的牢固度不同,撕出来的效果也各不相同。
五、艺术实践组织学生进行接力游戏的创作活动,教师参与活动,并给予合理建议,以引导完成作品。
选取一张瓦楞纸或纸箱板备用。接力游戏(以小组为单位,每组一块箱板,全班合作完成):
1.几位同学分别在纸箱板上撕出或刻出自己喜欢 的形象或肌理。
2.撕到一定程度,滚油墨或刷色,挑选合适的角度在大纸上印制。
3.继续撕刻,改变底版,再在大纸上印制。
4.调整构图,直至全班完成一幅满意的作品。
六、评价展示展示作品,引导学生评议。学生互相介绍、评价自己或他人的作品。谈谈自己的感受。
板书设计
箱板上的新发现
教后反思:
第10课 参观劵的设计
教学目标:1.使学生基本了解参观券的一般知识、特征,并掌握有关设计知识。
2.发展学生的设计意识和艺术创新能力,扩展审美情趣。
教学设计:关于券面的尺寸大小、构成的形式、内容等应该有所规定。有的必须严格,如券面总体尺寸——长宽各多少,其中存根留多少,副券占多少,或者只要求设计正券券面,其余略去。至于构图形式是横是竖,选取什么图饰内容和表现手法等,则可宽泛、灵活一些。再
则,对文字内容,也必须作出明确规定,如名称、票价等。要培养学生的设计意识,掌握有关基本常识,必须提出适当的要求进行制约,使他们的思维能自由地,但又有目的地运行。要多鼓励学生运用各种表现手法去完成作业。
教材分析:本课编排了数枚参观券供欣赏、借鉴。从中我们不难了解设计参观券的基本形式和内容。首要的是名称,如“故宫博物院”、“武陵源游览券”……以及与其相应的图饰,图饰往往占居券面的绝大部分面积;其次是票价和有关注明等。总体形式是以图为主,以文为辅。券有正反两面,以正面为主,有的在反面印有导游图,或印有关要求乃至广告等。为了方便各种类型的参观者,有些券面还附加了英文或其他文字。
教具准备:参观券(实物)数枚,启示设计思维的图片若干
学具准备:作业用纸,直尺,铅笔,彩色笔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教师出示一张参观券说:大家都知道老师手上拿的是一张参观券。参观券是参观展览或参观名胜古迹时,用来表示已付参观费的凭证和留作纪念的纸片。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设计参观券。
板书课题:设计参观券
(二)传授新知。
1.参观券的设计形式。
请同学们把书翻开,书中为我们介绍了两种设计形式,是哪两种?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小结并板书:设计形式:(1)摄影;(2)绘画。
2.参观券的构成。
参观券主要是以图为主,再配上必要的文字而构成。
(板书:构成:以图为主,文字为辅)
图是指参观券的图案纹样,其内容一般是供参观的内容或景点,具有纪念意义。(板书:纹样:内容,景点)
文字主要由地点、名称、票价等组成,(板书:文字:地点,名称,票价)字体可采用美术字、行书、隶书、篆书等。
(三)学生作业。
提出作业要求:选择本地区的一处名胜古迹,设计一张参观券。
出示几张范画粘于黑板,供学生设计时参考。
教师巡回指导,对设计得较好的同学及时提出表扬并展示其作业。
(四)展示优秀作业,总结全课。
板书设计:
设计参观券
设计形式:(1)摄影;(2)绘画
构成:以图为主,文字为辅
纹样:内容,景点
文字:地点,名称,票价
(五)教后反思:
第11课 神秘的礼盒
课时1课时
课业类型造型?表现
教学目标显性目标知道礼盒的结构、形象、功能,了解设计美观与实用相结合的道理。
隐性目标感悟利用改变常规的思维方式进行创作所产生的艺术效果。
重点了解礼盒的结构、形象、功能,学习设计美观与实用相结合的相关知识,利用综合材料设计制作礼品盒。
难点利用综合材料,创新制作礼品盒。
教学方法欣赏观察法、比较法、小组学习法、尝试法、谈话法、交流讨论法、讲解法等。
教学准备课件、纸盒、各种制作材料。
教学过程第一节
教学流程教师引导学生活动教学调整
一、组织教学稳定情绪,检查用具准备情况。稳定情绪,准备上课。
二、导入新课
欣赏夏加尔作品《我和我的村庄》,讨论:
这幅画上画了什么?
你感觉与以前看到的作品有什么不同?给你什么感受?
你能用自己带来的这些物品进行魔术组合吗?
展示组合得巧妙的作品。
板书课题。学生欣赏。
学生思考、回答问题。
课前搜集自己身边的小发卡、造型新颖的糖果、学习用具等物品放在一张纸上小组同学互相摩,分析哪些部分组合得巧妙。
三、讲授新课布置讨论题:
1.课本上的这些作业是怎样进行的魔术组合的?
2.你认为哪些地方组合的巧妙?
3.你还想怎样组合?
教师用课件演示几种与课本不同的组合方法。学生实践课后拓展巡视辅导。
组织学生小结、评价。
展示几种利用废弃物组合的新形象,引导学生回家可以试一试。
同学之间互相介绍、评价自己及他人的作品。
四、实践活动练习绘制。把自己的创意用绘画形式表现出来。
可以单色绘画,也可用彩色表现。
五、总结评价1.展示学生作业,请学生互相介绍,评价自己或他人的作品。
2.提出改进意见。学生互相介绍、评价自己或他人的作品。
板书设计
图形的魔术组合
夏加尔《我和我的村庄》
教后反思:
12、故事中的人
课型 工艺 课时 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能用粘土塑出一个故事中的人。(了解)
2、抓住人在故事中的特有姿势,塑出运动中的动态。(练习)
3、努力表现出人的美。(接受)
重、难点 重点是用泥土塑出自己熟悉的人的姿势。
教学准备 教师:泥塑“故事中的人”的不同作品投影片若干、范作、彩泥及泥塑工具等。学生:课本、彩泥及泥塑工具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讲故事
1、观察投影中的人物。
2、出示教师的泥塑作品。师:今天,我们用橡皮泥塑故事中的人。
二、教学新课,指导泥塑故事中的人。
1、请一位同学来摆一个姿势的造型在黑板上演示。
2、小结:用粘土塑一个运动着的人,首先要塑出个完全的人,即有头躯干,上肢和下肢。然后,依照人在运动中的不同姿态,适当将头躯干四技作适当的扭转。弯曲,就可塑出千变万化的姿势。给人物穿上与故事中的角色相符合的衣着。
2、教师示范。
三、提出作业要求,学生塑造,教师巡回指导。
四、作业讲评。
作业 A类作业:参考书中的图片及范作,能用彩泥塑出一个故事中人的动态,人物造型较生动、结构稳定。
B类作业: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能用彩泥塑出一个故事中人的动态,人物造型生动、结构稳定。
板书 课题*《故事中的人》 幻灯屏幕
四、教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