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萨斜塔的建筑特点

时间:2019-05-15 07:06:4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比萨斜塔的建筑特点》,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比萨斜塔的建筑特点》。

第一篇:比萨斜塔的建筑特点

比萨斜塔的建筑特点

摘要

比萨斜塔位于意大利托斯卡纳省比萨城北面的奇迹广场上。它的外墙面均为乳白色大理石砌成,为罗马式建筑风格。钟楼始建于1173年,设计为垂直建造,但是在工程开始后不久便由于地基不均匀和土层松软而倾斜,1372年完工,塔身倾斜向东南。

Pisa tower the Tuscan province is located in the north of pizza in the square miracle.It were milky white metope outside of which swashbuckling libertine giacomo casanova, for Romanesque architecture style.Clock tower was built in 1173, designed for vertical construction, but the project is due to start soon after the foundation soil soft and uneven toward tilt, completed in 1372, minus its tilt to the southeast.关键字:罗马式建筑物 宗教 倾斜 世界遗产 正文

比萨斜塔是比萨城的标志,1987年它和相邻的大教堂、洗礼堂、墓园一起因其对11世纪至14世纪意大利建筑艺术的巨大影响,而被联合国教育科学文化组织评选为世界遗产。

意大利比萨斜塔修建于1173年,由著名建筑师博纳诺·皮萨诺主持修建。它位于罗马式大教堂后面右侧,是比萨城的标志。开始时,塔高设计为100米左右,但动工五六年后,塔身从三层开始倾斜,直到完工还在持续倾斜,在其关闭之前,塔顶已南倾(即塔顶偏离垂直线)3.57米。1990年,意大利政府将其关闭,开始进行整修。

在实际工作中,许多有关专家对比萨斜塔的全部历史以及塔的建筑材料、结构、地质、水源等方面进行充分的研究,并采用各种先进的仪器设备进行测试。比萨中古史学家皮洛迪教授研究后认为,建造塔身的每一块石砖都是一块石雕佳品,石砖与石砖间的粘合极为巧妙,有效地防止了塔身倾斜引起的断裂,成为斜塔斜而不倒的一个因素。但他仍强调指出,现在当务之急是弄清比萨斜塔斜而不倒的奥妙。

从事观测该塔的专家盖里教授根据比萨斜塔近几年来倾斜的速度推测出,斜塔将于250年后因塔身的重心超出塔基外缘而倾倒。但是公共事务部比萨斜塔服务局的有关人员,针对盖里教授的看法提出了反驳,认为只按数学方式推算是不可靠的,比萨斜塔是“一个由多种事实交织成的综合性问题”。另一些研究者调查发现比萨斜塔塔身曾一度向东倾斜,尔后又转向南倾斜,他们同样认为该塔在过去几百年间斜而不倒,250年后倒与不倒恐怕不能局限于简单的假设和预测。建筑风格

罗马式建筑罗马式半圆形的拱券结构深受基督教宇宙观的影响,罗马式教堂在窗户、门、拱廊上都采取了这种结构,甚至屋顶也是低矮的圆屋顶。这样,整个建筑让我们感到圆拱形的天空一方面与大地紧密地结合为一体,同时又以向上隆起的形式表现出它与现实大地分离。罗马风建筑还常采用扶壁和肋骨拱来平衡拱顶的横推力,罗马风建筑的另一个创新是钟楼组合到教堂建筑中。从这时起在西方无论是市镇还是乡村,钟塔都是当地最显著的建筑。钟塔的建立在现实意义上是为了召唤信徒礼拜,但是在战争频繁时期也常兼作瞭望塔用;当悠悠的钟声从高高的塔顶上传出时,人们又何尝不觉得这是神在召唤。罗马式建筑的窗户很小而且离地面较高,采光少,里面光线昏暗,使其显示出神秘与超世的意境。门窗上方均为半圆形。在艺术风格上,罗马式教堂表现为堂内占有较大的空间,横厅宽阔、中殿纵深,在外观上构成十字架形。

罗马式建筑11世纪晚期,罗马式建筑在法国达到了盛期,出现了最具有地方特色和创新观念的建筑风格。法国南部图卢兹的圣赛尔宁教堂是一座朝圣路上给香客提供食宿的“朝圣教堂”,它建在通往西班牙圣地亚哥的路线上,规模稍小,保存完好,是“朝圣路”类型的罗马式教堂的典范。圣赛尔宁教堂平面呈拉丁十字型,在十字型平面交叉点上,矗立一座五层楼高的塔楼,外观上各种几何形体有机地组合在连续的圆拱结构中,十分和谐壮观。教堂内部墙体坚厚,高直的列柱把空间分隔成许多方形小单元。回廊和圆形小教堂成为朝圣教堂不可缺少的部分,回廊上有容纳朝圣者的走道,回廊把圣坛与后殿末端的小礼拜堂分开,小教堂内用来存放“圣物”、“圣骸”,并允许朝圣者在此祈祷,瞻仰圣物。圣赛尔宁教堂只是罗马式风格的开始,真正罗马式风格的形成以英国杜勒姆教堂为标志。

罗马式建筑在意大利罗马式建筑的杰出代表是托斯坎纳的比萨教堂建筑群。它建于1063~1174年,包括大教堂、洗礼堂、钟塔和公墓四个部分,是欧洲中世纪最著名的建筑群之一。中世纪的意大利人习惯将教堂、洗礼堂、钟塔建成独立的建筑物。主教堂建于1063年,它是平面呈“巴西里卡式”长方形会堂,全长95米,纵向有四排柱子,正立面高约32米,有四层连列券柱廊作装饰。在十字交叉点上有一圆盖加顶,整个教堂规模宏大,比例匀称,结构紧凑合理。教堂正面分为五层,上面四层重叠,结构清晰,每一层立面上装饰有纤细清秀的连券柱,给人一种轻松明快的节奏感。教堂的内部装饰也十分考究,墙面用红、白两色的大理石嵌板装饰,色调明快华丽。洗礼堂位于教堂前面,其正门与教堂正门相对。平面呈圆形,直径35.4米,总高54米,立面分为三层,上两层为连列券柱廊,圆顶上矗立着施洗礼者圣约翰铜像。钟塔即举世闻名的“比萨斜塔”,外观呈圆形,直径16米,高55米,分为8层。中间6层围以连列券柱廊,底层在墙上作连续的券拱,最顶上一层是钟楼。由于地基原因,钟塔斜得很厉害,故有“斜塔”之称。这三座建筑的形体各异,形成鲜明的对比和丰富的变化,但它们的构图手法十分统一,因为都应用了连列券柱廊作装饰且色彩统一。券柱廊造成的强烈的光影和虚实对比,使建筑群显得端庄、和谐、宁静。

比萨斜塔毫无疑问是建筑史上的一座重要建筑。在发生严重的倾斜之前,它大胆的圆形建筑设计已经向世人展现了它的独创性。虽然在更早年代的意大利钟楼中,采用圆形地基的设计并不少见,类似的例子可以在拉文纳、托斯卡纳和翁布里亚找到,但是,比萨钟楼被认为是独立于这些原型,在更大程度上,它是在借鉴前人建筑经验的基础上,独立设计并对圆形建筑加以了发展,形成了独特的比萨风格。

比如,钟楼的圆形设计被认为是为了同一旁的大教堂建筑形成反射而相对应,因此有意地模仿教堂半圆形后殿的曲线设计。更重要的是,钟楼与广场上对圆形结构的强调是相一致的,尤其是在宏伟的、同样是圆形的洗礼堂奠基以后,整个广场更像是有意设计成耶路撒冷复活教堂(Anastasis)的现代版本。这种的设计正来源于经典的古代建筑。

钟楼的装饰格调继承了大教堂和洗礼堂的经典之作,墙面用大理石或石灰石砌成深浅两种白色带,半露方柱的拱门、拱廊中的雕刻大门、长菱形的花格平顶、拱廊上方的墙面对阳光的照射形成光亮面和遮荫面的强烈反差,给人以钟楼内的圆柱相当沉重的假象。大教堂、洗礼堂和钟楼之间形成了视觉上的连续性。维修过程

因为比萨斜塔的倾斜和它同时具有的美丽,从1173年建造伊始至今,它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在建造过程中,起初人们先是采用特殊的建筑设备试图阻止倾斜的继续,其后又替换掉柱子和其他破损的部件,现在人们又在地基间插入材料,大大地减少了倾斜程度,保证塔楼能够维持更长时间而不倒塌。

进入20世纪以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政府部门的投入,对比萨斜塔维护的研究工作有了进展,专家成立委员会评估任何一个可能导致倾斜加剧的危险可能性,并研发阻止继续倾斜直至逆转倾斜的方法。

由于倾斜程度过于危险,比萨斜塔曾在1990年1月7日停止向游客开放,经过12年的修缮,耗资约2500万美元,斜塔被扶正44厘米,基本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专家认为,只要不出现不可抗拒的自然因素,经过修复的比萨斜塔,300年内将不会倒塌。2001年12月15日起再次向游人开放。相关数据 比萨斜塔从地基到塔顶高58.36米,从地面到塔顶高55米,钟楼墙体在地面上的宽度是4.09米,在塔顶宽2.48米,总重约14453吨,重心在地基上方22.6米处。圆形地基面积为285平方米,对地面的平均压强为497千帕。目前的倾斜约10%,即5.5度,偏离地基外沿2.3米,顶层突出4.5米。

参考文献:网络资料罗马建筑物建筑特点13大倾斜建筑 宗教建筑特点

世界 比萨斜塔的建筑特色

第二篇:比萨斜塔说明文

比萨斜塔说明文

比萨斜塔说明文1

从小学到现在,我每天上学总是要带一瓶水。由于担心长期喝纯净水对我身体没有好处,老爸就用纯净水瓶装上开水让我带去。

夏天天气炎热,老爸总是头一天把装满冷开水的瓶子放在冰箱中冷藏,甚至冷冻。第二天早上从冰箱里拿出来时,这个由于结冰膨胀而变得有点弯曲的冰坨子“全身直冒冷汗”。到了学校,大汗淋漓的我拿起同样“大汗淋漓”的瓶子猛吸一口,一股甘洌的清泉沁人心脾。

我嫌每天冷藏一瓶开水太麻烦,就自己动手烧了两壶开水,放凉后,装了十来个瓶子一起放到冰箱里。心想:这样虽不能说一劳永逸,至少可以“一劳十逸”吧。老爸却说:“自家烧的开水没有经过彻底消毒杀菌,也未加任何防腐剂,两三天之内喝是没问题的,放了十来天的开水即使冷藏也不太好。像你这样哪里是什么“一劳十逸”,分明是“一曝十寒”!

于是,我只好每天带一瓶“鲜”冷开水去上学。

秋去冬来。天气一天比一天冷,天亮的时间也一天比一天晚。由于学校早自修时间是不变的,我和老爸就一天比一天起得“早”。即使这样,从早晨铃响起床到我“整装出征”这段时间总是最“高效”的。冬天的早晨,我总是在家里吃完早饭再出门,这样走在路上就不会感到很冷。老爸总是在我吃早饭的时候从热水瓶里倒出开水装在瓶中。

时间实在太紧,开水实在太烫,老爸的性子实在太急,塑料瓶的耐热性实在太差!

每次装完热开水,瓶子总有一点变形。新的瓶子是棱角分明、像模像样的,以后一天比一天圆,一天比一天弯,一天比一天站立不稳。最后瓶子实在“站”不起来了,只好换一个新的。但几天以后这一幕又重演了。

夏天的瓶子是冻弯的,冬天的瓶子是烫弯的。我对老爸说:老爸你真“伟大”,每过几天就能“制造”出一座“比萨斜塔”。

老爸说:造一座比萨斜塔并不难,但愿这些“比萨斜塔”能孕育出一个“伽利略”。

比萨斜塔说明文2

比萨斜塔是意大利比萨城大教堂的独立式钟楼,位于意大利托斯卡纳省比萨城北面的奇迹广场上。奇迹广场的大片草坪上散布着一组宗教建筑,它们是大教堂(建造于1063年—13世纪)、洗礼堂(建造于1153年—14世纪)、钟楼(即比萨斜塔)和墓园(建造于1174年),它们的外墙面均为乳白色大理石砌成,各自相对独立但又形成统一罗马式建筑风格。

比萨斜塔位于比萨大教堂的后面。比萨斜塔从地基到塔顶高58.36米,从地面到塔顶高55米,钟楼墙体在地面上的宽度是4.09米,在塔顶宽2.48米,总重约14453吨,重心在地基上方22.6米处。圆形地基面积为285平方米,对地面的平均压强为497千帕。倾斜角度3.99度,偏离地基外沿2.5米,顶层突出4.5米。1174年首次发现倾斜。

比萨斜塔说明文3

比萨斜塔的鼎鼎大名早以如雷贯耳,暑假里,我终于如愿以偿,有幸参观了这座百年不倒的斜塔,亲身体验了它的奇特与奇妙。

走进斜塔,便能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斜塔的“斜”。整个人都不由自主地往斜塔的一边斜,连站都站不稳,似乎随时都有可能“砰”的一声栽倒在地上。我们随着人流,开始攀登斜塔。由于楼梯全部是绕斜塔的边缘沿着圆形360度向上攀延,因此我们整个人都一会儿向东,一会儿向西,一会儿向南,一会儿向北。我不得不躬着背,缩着腰,猫着身,向上攀爬,在斜塔内竟会感觉到这么“斜”,真是百闻不如一试啊!

终于,我们有惊无险地登上了塔顶。那旖旎的风光热情地迎接着我们的到来。我连蹦带跳地跑到栏杆旁,极目远眺,瞻望四周,只见一栋栋星罗棋布的房子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熠熠生辉,整个比萨城虽然破破旧旧,但却井然有序,也是颇有意境的。房屋虽然外形不一,但在顶层总会有一个小窗户从瓦砾堆里“探”出头来,探头探脑,无言静观着大街小巷内来来往往、熙熙攘攘的人群。

我来到了著名科学家伽利略曾经做“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地方。望着塔下那曾经坠落过两个铁球的石板,踩着那曾经有一位伟人站着做实验的地方,我心中有说不出的激动。曾经辉煌一世的成功,尽管已经化为泡影,不复存在,但却深深地埋藏在这座百年不倒的斜塔内。伽利略,这个家喻户晓、举世闻名的科学伟人,尽管已经与世长辞,但却永远矗立在人们的心中。伽利略,告诉了人们“我们要尊重权威,但不能迷信权威”的人生哲理,就像在漆黑的夜空中为迷失方向的人们点亮了一盏灯,指明了道路的方向!

比萨斜塔说明文4

比萨斜塔毫无疑问是建筑史上的一座重要建筑。在发生严重的倾斜之前,它大胆的圆形建筑设计已经向世人展现了它的独创性。

虽然在更早年代的意大利钟楼中,采用圆形地基的设计并不少见,类似的'例子可以在拉文纳、托斯卡纳和翁布里亚找到,但是,比萨钟楼被认为是独立于这些原型,在更大程度上,它是在借鉴前人建筑经验的基础上,独立设计并对圆形建筑加以了发展,形成了独特的比萨风格。

比如,钟楼的圆形设计被认为是为了同一旁的大教堂建筑形成反射而相对应,因此有意地模仿教堂半圆形后殿的曲线设计。更重要的是,钟楼与广场上对圆形结构的强调是相一致的,尤其是在宏伟的、同样是圆形的洗礼堂奠基以后,整个广场更像是有意设计成耶路撒冷复活教堂(Anastasis)的现代版本。这种的设计正来源于经典的古代建筑。

钟楼的装饰格调继承了大教堂和洗礼堂的经典之作,墙面用大理石或石灰石砌成深浅两种白色带,半露方柱的拱门、拱廊中的雕刻大门、长菱形的花格平顶、拱廊上方的墙面对阳光的照射形成光亮面和遮荫面的强烈反差,给人以钟楼内的圆柱相当沉重的假象。

比萨斜塔说明文5

毫无疑问的是,伽利略选择这座中世纪的古城作为他实验的场所:一是用以吸引民众的眼球,这是在向权威亚里士多德挑战;二是比萨斜塔的“斜”,一定不同凡响。比萨斜塔适合铁球坠落时的观察角度,我大概还恶意地想象,那种斜拉桥状的古塔,三角形一样的弧度。然后两颗铁球,从高空直线坠落,砸在草地上或者石板上,尘土飞扬。

上世纪末,都说比萨斜塔堪忧。人类贪婪对地球的索取,导致比萨城地下水被过度开采;加上比萨斜塔年代的久远,这座闻名世界的斜塔面临倒塌的危险。意大利政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关键是修复者经过严谨的推算和演绎,成功运算了比萨斜塔坍塌的时间。然后模拟修复的可能,终于找到一种可行的途径,完成对比萨斜塔的修复。既然已经修复了,那么比萨斜塔还是中世纪的比萨斜塔吗?这座每年以微小的角度倾斜的比萨塔,所有的魅力都在这种微小的倾斜运动中;都在将倾不塌的诡异路径上。人类是不会允许斜塔的毁掉,修复也只是时间的问题。

这段路途仍然属于托斯卡纳。金黄成熟的向日葵地掠过车窗,看见成堆滚成圆柱的草垛,在午后的艳阳里,像极了外星球。真的,那种陌生感从踏上托斯卡纳就一直出现。在这样美妙金黄的阳光里,万物都会自然发酵成熟。旷野的边缘,山丘渐渐平缓,在这样成熟的阳光里我们进入比萨。比萨临近意大利西海岸,没有高楼大厦,没有喧嚣的集市,比萨冷清的让人迷惑。千年一叹,绝非平常。

车子泊在城角的一家加油站,意大利的加油站一般都是自助式。土路尘灰,城墙是新修的,内斜。几个垛口开发成观景台,巨大石块垒成的缝隙里,野草萋萋。城内城外,两种景观。虽然都是低矮的建筑,城内大多古老而有规划;反而是城外的民居,杂乱的,一幅休闲图景。隔着一条大路,间或几个空旷有院子的住宅,也清爽地改建成酒吧、饮食铺,或者民宿。这样的比萨,闲散慵懒;配上午后的艳阳,人人都想躺着,听风看景。

过了一座古老的城门,内里豁然开朗。中世纪的建筑体在眼前晃动,这样逼真,有这样梦幻。比萨的这份被人遗忘的清冷,在这古城的遗址前面得到很好的诠释。我们站着看了历史变迁,秘密都在这些中世纪的建筑里。一抹断墙,几粒砖瓦,都沉浸着历史的风雨。几棵松柏常青,默默兀立在时间的清流里,亭亭如盖。

我们沿着石头铺就的街面行走,尽头就是比萨斜塔。几杆铁臂戳在那里,一架杂乱的重型机械。边上就是比萨斜塔。逆光,挺在斜阳的界面上,是几何学。路旁的阴影里零散地坐着几个黑人老外,看见我们居然说:“你们好!”我晕。意大利有大量做生意的华人,也许前人的慷慨,让这些黑人老外品尝到甜头。

路上没有什么游客,现在的比萨还太热,这里的温度更是离谱。靠近斜塔的路面一侧有大量的意大利餐厅,石头路面上摆着餐厅的桌椅,即使这样热火朝天的夏季,意大利人依旧可以浪漫地在座在热浪里喝一杯意式浓咖,或一杯葡萄酒。巨大的排风扇吹着雾化的水汽,桌布飞扬。我感觉四周的是热腾腾的,选了一家餐馆吃饭,随口报出:“巴萨尼奥!”四周投来惊疑的目光。

不是我们太大声了,应该是我们太随意了。服务员笑了,点点头去忙。我们吃到了地道的乡村千层面,闷热的餐厅里忽然想起早年去过的卡帕多西亚仙人烟囱,我们也是这样坐在平常人间的房子里吃馕,一室闷热。饮料是烫的,千层面是烫的,连着木头的桌椅都是烫的。

比萨,绝不是只有一座孤零零的斜塔。这里已经被开辟成成熟的景区,一条甬道的尽头是教堂,教堂绵延着教堂,侧边的空地上就是比萨斜塔。一层地基下陷,又叠上一层地基,中间兀立着的就是大理石斜塔,弧形的窗,拱形的洞檐,筒状升起;顶部有廊道,可以观看低矮的比萨城。我可以想象当年伽利略的实验,他是对的,这斜塔有点古怪!斜得骇人听闻。入口处有铁栅栏,没有什么游客上塔楼。

然而,斜塔是新的。边上不远有铁臂,叠着巨石,想来是修复的时候用来平衡斜塔。斜塔的石头居然全是新的,不是以旧修旧吗?这完全不是我以为的中世纪比萨斜塔。它成了现代实验的产物。修复,没有还原比萨斜塔的历史。那些石块上的青藤和苔藓已经完全没有踪迹了,大理石块被打磨的异样完整与光滑。这座斜塔,还可以矗立无数个世纪。

比萨斜塔说明文6

建塔之初,塔体还是2113笔直向上的。但兴建至5261第三层时,发现塔体开始倾斜,工程4102被迫停1653工。塔体出现倾斜的主要原因是土层强度差,塔基的基础深度不够(只有3米深),再加上用大理石砌筑的塔身非常重,因而造成塔身不均衡下沉所致。这种情况的发生,完全是由于建筑师对当地地质构造缺乏全面、缜密的调查和勘测,使其设计有误、奠基不慎造成的。塔停建后,又开始继续施工。为了防止塔身再度倾斜,工程师们采取了一系列补救措施。如,采用不同长度的横粱和增加塔身倾斜相反方向的重量等来设法转移塔的重心。但由于建成的三层倾斜已成事实,所以,全塔建成后,塔顶中心点还是偏离塔体中心垂直线2米左右。600多年来,因松散的地基难以承受塔身的重压,仍然继续而缓慢地向南倾斜。塔基南面已开始下沉。特别是近一个世纪以来,塔已向南倾斜了大约30厘米,斜度达到8度,塔身超过垂直平面5.1米。1972年10月,意大利发生的一次大地震使斜塔受到了强大的冲击,整个塔身大幅度摇晃达22分钟之久,极其危险。幸运的是,该塔仍巍然屹立。这种“斜而不倾”的现象,堪称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使比萨斜塔闻名遐迩。

这座堪称世界建筑史奇迹的斜塔,不仅以它“斜而不倒”闻名天下,还因为1590年,意大利的伟大科学家伽俐略,曾在斜塔的顶层做过自由落体运动的实验,让两个重量相差10倍的铁球,同时从塔顶落下,结果,两球同时着地,一举推翻了束缚人们思想近的希腊著名学者亚里士多德关于重量不同的物体其下落的速度也不相同的“物体下落速度与重量成正比”的理论。伽俐略开创了实验物理的新时代,被人们称为“近代科学之父”,而他用来做实验的斜塔也因而更加遐迩闻名。

比萨斜塔说明文7

早晨,我拉开窗帘,呼吸着意大利清新的空气,沐浴着异国他乡明媚的阳光,心情十分舒畅。

二十年后,我背起行囊,来到意大利的比萨大学留学,一睹那矗立现在意大利奇迹广场的独立钟楼――比萨斜塔。

终于,我如愿以偿,看到了梦想已久的比萨斜塔:比萨斜塔整个塔身都为香槟色,正如它的名字一样,微微倾斜。在比萨斜塔的最顶部,有着五只大钟,这五只具有古典气息的大钟偶尔发出肃静而深沉的钟声,那是来自岁月的召唤,仿佛开启我尘封的回忆――

一阵银铃般清脆的笑声打破安静的氛围,原来是个小女孩。她用稚嫩的声音问我:“大姐姐,为什么比萨斜塔只斜却不倒呢?”我陷入沉思,那个小女孩的话语不断在我的脑海里重复,一股熟悉的感觉油然而生。这个问题仿佛在我的童年里出现,我何曾没有过这样的疑问?

开学,我带着一个个疑问走进比萨大学。终于一天,教授为我揭开了这个谜底,1173年时,比萨斜塔开始建造,因为地基不均匀和土层松软而倾斜,16世纪时,伽利略曾在比萨斜塔上做了个著名的实验――自由落体实验,当时比萨大学的师生也曾目睹了这个实验。从此,比萨斜塔经过几个世纪的风吹雨打,依然巨人一般矗立在广场上。

几日后,我再次来到比萨斜塔下,那位天真可爱的小女孩正在塔下快乐玩耍。她看见我,期盼地再一次问了我同样的问题,我帮她解了谜,她快乐地笑了,有礼貌地说了声“Thankyou”

第三篇:建筑特点

苏州博物馆 博物馆新馆的设计结合了传统的苏州建筑风格,把博物馆置于院落之间,使建筑物与其周围环境相协调。博物馆的主庭院等于是北面拙政园建筑风格的延伸和现代版的诠释。

新的博物馆庭院,较小的展区,以及行政管理区的庭院在造景设计上摆脱了传统的风景园林设计思路。而新的设计思路是为每个花园寻求新的导向和主题,把传统园林风景设计的精髓不断挖掘提炼并形成未来中国园林建筑发展的方向。

尽管白色粉墙将成为博物馆新馆的主色调,以此把该建筑与苏州传统的城市肌理融合在一起,但是,那些到处可见的千篇一律的灰色小青瓦坡顶和窗框将被灰色的花岗岩所取代,以追求更好的统一色彩和纹理。博物馆屋顶设计的灵感来源于苏州传统的坡顶景观一一飞檐翘角与细致入微的建筑细部。然而,新的屋顶已被重新诠释,并演变成一种新的几何效果。玻璃屋顶将与石屋顶相互映衬,使自然光进入活动区域和博物馆的展区,为参观者提供导向并让参观者感到心旷神怡。玻璃屋顶和石屋顶的构造系统也源于传统的屋面系统,过去的木粱和木椽构架系统将被现代的开放式钢结构、木作和涂料组成的顶棚系统所取代。金属遮阳片和怀旧的木作构架将在玻璃屋顶之下被广泛使用,以便控制和过滤进入展区的太阳光线。由世界建筑大师贝聿铭与贝氏建筑事务所设计,工程建设历时3载,投资3.39亿元人民币的苏州博物馆新馆,位于齐门路以东、东北街以北的地块上,紧邻苏州博物馆老馆忠王府,这样一个选址文化底蕴深厚,内容集中,内涵深刻,充满着古今融合,汇通发展的历史眼光和人文精神,是建立在对所在区域文化遗产的深刻理解、慎重把握和科学决策的基础上的,是经过反复的比较,多方的论证、层层的审批,甚至经过了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的最终评审才确定的,因而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新馆建筑用开放式钢结构,替代了苏州传统建筑的木构材料。我们在新馆的大门、天窗廊道、凉厅以及各个不同的展厅的内顶上都可以看到这一特点。开放式钢结构既是建筑的骨架,又成为造型上的特色,它带给建筑以简洁和明快,更使建筑的创新和功能的拓展有了可能和保障。展厅的灯光都不那么刺眼,但由于房间设计巧妙地利用了自然光线,所以整间展厅不显得那么的昏暗。

四周围的落地窗旁都放置着长凳供游人休息,人性化的设计处处可见….而上海博物馆用的是自动灯光,人走近展品的话就会亮灯,人离开了就会熄灭。但要是走累了的话只能走出展

厅到外面长椅上去休息。一下车就看见了那气势磅礴的建筑群,灰白的复古风格融合传统与时尚为一体,大气而不失典雅精致,使人一到门口就禁不住想到里面去一看究竟。

新馆建筑独特的屋面形态,突破了中国传统建筑“大屋顶”在采光方面的束缚。新馆屋顶之上,立体几何形框体内的金字塔形玻璃天窗的设计,充满了智慧、情趣与匠心。木纹金属遮光条的广泛应用,使博物馆充满温暖柔和的阳光。“让光线来做设计”是贝氏的名言。我们在新馆的大门、天窗廊道、凉厅以及各个不同的展厅的玻璃内顶上都可以看到这一特点。

新馆建筑将三角型作为突出的造型元素和结构特征,表现在建筑的各个细节之中。在中央大厅和许多展厅中,屋顶的框架线由大小正方形和三角形构成,框架内的玻璃和白色天花互相交错,象是一幅几何形错觉绘画,给人以奇妙的视觉感受。展厅都在这条神秘走廊的一侧,使人仿佛置身于古代现代和未来的时空交织处

拙政园 屋顶运用了很多几何图案来表现空间感值得称道。

建园特点

(1)因地制宜,以水见长。

据《王氏拙政园记》和《归园田居记》记载,园地“居多隙地,有积水亘其中,稍加浚治,环以林木”,“地可池则池之,取土于池,积而成高,可山则山之。池之上,山之间可屋则屋之。”充分反映出拙政园利用园地多积水的优势,疏浚为池;望若湖泊,形成晃漾渺弥的个性和特色。拙政园中部现有水面近六亩,约占园林面积的三分之一,“凡诸亭槛台榭,皆因水为面势”,用大面积水面造成园林空间的开朗气氛,基本上保持了明代“池广林茂”的特点。

(2)疏朗典雅,天然野趣。

早期拙政园,林木葱郁,水色迷茫,景色自然。园林中的建筑十分稀疏,仅“堂

一、楼

一、为亭六”而已,建筑数量很少,大大低于今日园林中的建筑密度。竹篱、茅亭、草堂与自然山水溶为一体,简朴素雅,一派自然风光。拙政园中部现有山水景观部分,约占据园林面积的五分之三。池中有两座岛屿,山顶池畔仅点缀几座亭榭小筑,景区显得疏朗、雅致、天然。这种布局虽然在明代尚未形成,但它具有明代拙政园的风范。

(3)庭院错落,曲折变化。

拙政园的园林建筑。早期多为单体,到晚清时期发生了很大变化。首先表现在厅堂亭榭、游廊画舫等园林建筑明显地增加。中部的建筑密度达到了16.3%。其次是建筑趋向群体组合,庭院空间变幻曲折。如小沧浪,从文征明拙政园图中可以看出,仅为水边小亭一座。而八旗奉直会馆时期,这里已是一组水院。由小飞虹、得真亭、志清意远、小沧浪、听松风处等轩亭廊桥依水围合而成,独具特色。水庭之东还有一组庭园,即枇杷园,由海棠春坞、听雨轩、嘉实亭三组院落组合而成,主要建筑为玲珑馆。在园林山水和住宅之间,穿插了这两组庭院,较好地解决了住宅与园林之间的过渡。同时,对山水景观而言,由于这些大小不等的院落空间的对比衬托,主体空间显得更加疏朗、开阔。

这种园中园式的庭院空间的出现和变化,究其原因除了使用方面的理由外,恐怕与园林面积缩小有关。光绪年间的拙政园,仅剩下了1.2公顷园地。与苏州其他园林一样,占地较小,因而造园活动首要解决的课题是在不大的空间范围内,能够营造出自然山水的无限风光。这种园中园、多空间的庭院组合以及空间的分割渗透”、对比衬托;空间的隐显结合、虚实相间空间的婉蜒曲折、藏露掩映;空间的欲放先收、欲扬先抑等等手法,其目的是要突破空间的局限,收到小中见大的效果,从而取得丰富的园林景观。这种处理手法,在苏州园林中带有普遍意义,也是苏州园林共同的特征。

(4)园林景观,花木为胜。

拙政园向以“林木绝胜”著称。数百年来一脉相承,沿袭不衰。早期王氏拙政园三十一景中,三分之二景观取自植物题材,如桃花片,“夹岸植桃,花时望若红霞”;竹涧,“夹涧美竹千挺”,“境特幽回”;瑶圃百本,花时灿若瑶华。”归田园居也是丛桂参差,垂柳拂地,“林木茂密,石藓然”。每至春日,山茶如火,玉兰如雪。杏花盛开,“遮映落霞迷涧壑”。夏日之荷。秋日之木芙蓉,如锦帐重叠。冬日老梅偃仰屈曲,独傲冰霜。有泛红轩、至梅亭、竹香廊、竹邮、紫藤坞、夺花漳涧等景观。至今,拙政园仍然保持了以植物景观取胜的传统,荷花、山茶、杜鹃为著名的三大特色花卉。仅中部二十三处景观,百分之八十是以植物为主景的景观。如远香堂、荷风四面亭的荷(“香远益清”,“荷风来四面”);倚玉轩、玲珑馆的竹(“倚楹碧玉万竿长”,“月光穿竹翠玲珑”);待霜亭的桔(“洞庭须待满林霜”);听雨轩的竹、荷、芭蕉(“听雨入秋竹”,“蕉叶半黄荷叶碧,两家秋雨一家声”);玉兰堂的玉兰(“此生当如玉兰洁”);雪香云蔚亭的梅(“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听松风处的松(“风入寒松声自古”),以及海棠春坞的海棠,柳荫路曲的柳,枇杷园、嘉实亭的枇杷,得真亭的松、竹、柏等等。

【《大屠杀纪念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曾是侵华日军集体屠杀遗址和遇难同胞的丛葬地。该馆占地面积28000平方米,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建筑物采用灰白色大理石垒砌而成,气势恢宏,庄严肃穆,是一处以史料、文物、建筑、雕塑、影

1、该馆正大门左侧镌刻着邓小平手书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名

2、陈列分广场陈列、遗骨陈列、史料陈列三大部分。

3、它叫标志碑,外形像一个巨大的十字架。碑高12.13米,象征着南京城是在12月13日沦陷的。碑的上端刻着一排黑色的阿拉伯数字;“1937.12.13~1938.1”,那是南京大屠杀发生的时间。碑的下方是一个方形的坑,坑内铺满了象征遇难者白骨的鹅卵石,寓意着纪念馆是建立在江东门“万人坑”遗址之上的。

4、墓地广场有鹅卵石、枯树和沿院断垣残壁上的三组大型灰色石刻浮雕及院内道路两旁的17块小型碑雕,部分地记载着南京大屠杀的主要遗址、史实,这是全市各处集体屠杀所立遇难者纪念碑缩影和集中陈列,还有大型石雕母亲像、遇难者名单墙、赎罪碑、绿树、草坪等诸多景观,构成了生与死、悲与愤为主题的纪念性墓地的凄惨景象。

5、“和平大钟”由旅日华侨林同春、林伯耀等14位爱国侨胞捐资在南京铸造,以铭记历史教训,祈祷世界和平,悼念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

6、是东南大学齐康教授精心设计的,每一处都蕴涵庄严和肃穆。据在铺设现场的朱成山馆长介绍,这条经过专家们反复研究设计的“历史证人的脚印”铜版路,由222块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的幸存者和重要证人脚印铜版以及178块光铜版相间铺设而成。我们从万人坑遗址看过来,注意到这条路上有的脚印只有一只脚,有的少了一只脚趾头,这足以说明日本法西斯所犯的残暴罪行是不可饶恕的,应该向我们有个郑重的交代。看着这条路,我们感觉这不是用铜版铸成铺成的,而是用30万遇难同胞的血肉和泪水浇铸的,我们不忍心走在上面,担心惊动那些冤屈尚未安息的灵魂。作为我们年轻一代,当将这段历史铭记在心,做好自己的事情,让国家强大起来,让这样的悲剧不再重演,以告慰那些死难的同胞。

7、“古城的灾难”。它是由残破的“城墙”、残缺的“军刀”、“历史的桥梁”、“遇难者的头颅”和“手臂”、“长明火”等一个个雕塑,以及象征着遇难者累累白骨的鹅卵石组合而成的。它们表达的主题为悲与愤。象征古城南京的高大城墙上弹痕累累,墙体的左上角虽然被炮火震开了裂口,但仍然刚强地屹立,不倒不塌,寓意为中国人民在侵略势力面前英勇不屈的大无畏精神。这是一把折断的“日本军刀”后半截,刀的截面处作了颜色处理,好像仍残留着遇难者的血迹,刀面上刻着“300000”的数字,寓意为侵华日军曾经在南京杀害了30多万人。这尊象征着遇难者的头颅高2.7米,直径为2.5米,重达2吨,是用青铜浇铸而成的。它圆睁着不屈的双眼,张开着含冤的嘴巴,脸颊因被刀砍开一条深深的缺口而痉挛的抽搐着。那座用青铜铸造的手臂长7米、高2.75米、重5吨,意为被活埋的遇难者从泥土中伸出不屈的手臂,那只挣扎着的大手仍紧紧地抓住南京的土地。这两尊青铜雕塑,是由南京青年雕塑家吴显林设计,南京晨光机械厂浇铸的。整座雕塑寓意为:站在历史的桥梁上,回眸20世纪30年代发生在古城南京的一幕人间特大惨案。

8、遗骨陈列有外形为棺椁状的遗骨陈列室,这里陈列着该馆1985年建馆时,从纪念馆所在地的江东门“万人坑”中挖出的部分遇难者遗骨。1998年4月以后,又从该馆所在地的江东门“万人坑”内新发掘出208具遇难者遗骨(表层土层中),这批万人坑遗骨经过法医学、医学、考古学、历史学者的严格鉴定,被确认为南京大屠杀遇难者遗骨,是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暴行的铁证。

呈墓穴形状且半地下的史料陈列大厅内陈列着1000余件珍贵的历史照片、文物、图表和见证资料,并配有中、英、日文字说明。采用灯箱、沙盘、泥塑、油画、复原景观、多媒体触摸屏、电视和电影(厅内近200座位的电影放映厅全天用中、日、英三种文版循环放映日军南京大屠杀暴行史料纪录片)等多种陈列手段,再现南京大屠杀的悲惨历史,揭露日本军国主义者的血腥暴行。

此外,该馆院内还有约翰.拉贝日记资料展览和东史郎日记案资料展。这两个展览用大量珍贵的史料、照片,分别从一个德国人当年在南京所记录的日军暴行和一个曾参加南京大屠杀的日军士兵所记的日军暴行史实,再次真实具体地向人们展示了日军南京大屠杀的历史真相,这是一个真实的历史记录和特殊的证言展览。

从2005年起,我们在做了新馆陈列布展时,从建筑设计和陈展设计之初,就开始把握如何“采光”和“用光”。我们受南京博物院、上海博物馆、上海历史博物馆等国内陈展设计先进的博物馆,大胆采用人工光源的艺术手法启发,在奉行自然采光与人工采光相结合原则的基础上,为了从陈展效果出发,在大幅度地采用人工光源的前提下,适当地选用自然光源。主要体现在三处:

一是把好入口处光源的逐步减弱变化。从博物馆的服务大众的功能上来说,凡是优秀的陈展艺术,一定要首先考虑到观众的接受度和舒适度。我们在门厅设计上,采用了自然光源,适应观众从自然中走进博物馆的光源需求。在进入情景中庭的“战火中的南京”时,我们便采用自然光源与人工光源相结合,让观众在视觉和心理上有一个光的过渡。由于台阶的落差和自然光线的变化,特别是傍晚夕阳西下时,一缕阳光穿透门厅的玻璃墙,穿过情景中庭敞开的入口,远远地投射在复原的高大城墙上时,形成了只有在影院中才能看到的一束投射光束,十分奇妙和独特。只有当观众走过了情景中庭,转身进入序厅开始,才完全进入人工光源区域,感受沉重压抑的氛围。

二是展厅内遗骨坑复原上方的“苍天有眼”的局部自然采光,它原来是展厅建筑材料的出料口,巧合的是它正对着遗骨坑中央。陈列设计时保留了这个出料口,加盖了玻璃封盖,并在室内做成聚光槽,形成了独特的自然用光环境景观。

三是尾厅的“一道天光”自然光线的处理,倒是华南理工大学何镜堂院士等人事先的创意,在建筑外形上是一把断裂的军刀,在展厅内部,它是唯一的被设计为自然采光的一条天际线。在与整个展厅的灰黑色氛围及较暗的人工采光的比较中,形成了强烈的光亮,使观众仿佛看到了一种光明,一种希望,这种环境被用在陈列设计的结尾部分是合适的,通过对具体展品的处理和对这一特殊空间的塑造,形成了个性化的新的亮点。展示南京大屠杀特大惨案的专史陈列“折断的军刀”寓意

扩建后的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将以军刀造型示人,以控诉侵略者的罪行。

据何镜堂介绍,纪念馆在南京城市近郊,扩建用地呈狭长的船形,因此赋予其弯刀的理念,用“军刀”表达杀戮的主题,象征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以深埋在土中的折断的军刀寓意日本法西斯侵华企图的破灭,表达正义战胜邪恶的理念。

设计者说

新建纪念馆有五大特点

昨日,本工程的总设计师、何镜堂院士向记者揭开了该方案的神秘面纱。

百国文字

写上哭墙

参观者在入口处将会看到长明火把,接着映入眼帘的是哭墙,哭墙上用100个国家不同的文字写下“300000遇难同胞纪念馆”,旨在让来参观的全世界的人都能看明白,给人震慑之感。

枯树卵石

象征哭诉

参观者随后进入和平广场,场地内布满枯树、卵石,人踩在地上能听到沙沙作响之音,象征着无声的血泪控诉。

万人坑旁

要设碑林

参观者进入万人坑,感同身受杀戮现场,这是展览的高潮。设计者着意在万人坑旁边增设碑林,以高矮不一的坟墓营造祭场的感觉,国殇的气氛。

水中蜡烛

铺“烛之路”

参观者随即进入冥思厅。该厅中间为行人道,左右以漂浮在水中的蜡烛铺设烛之路,两边是镜面玻璃,烛光在镜面的反射下使空间得到无限延伸。

纪念碑形

状如“犁”

人们随后到达和平公园。公园内建有南京大屠杀纪念碑,纪念碑以黑色花岗岩为基座,透明水晶体顶端消失在空中,为亡灵铺就通天之路。纪念碑形状如“犁”,以铸剑为犁的设计理念寓意不再有战争。

图:

冥思厅室内。

馆。上海博物馆新馆于1993年8月开工,1996年10月12日全面建成开放。上海博物馆建筑总面积39200平方米,建筑高度29.5米,象征“天圆地方”的圆顶方体基座构成了新馆不同凡响的视觉效果,整个建筑把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巧妙地融为一体,在世界博物馆之林独树一帜。

从远处眺望,圆形屋顶加拱门的上部弧线,整座建筑宛如一尊中国古代的青铜器。建筑面积共4万平方米,地下一层半,地面四层半,建筑总高度为29.5米。上海博物馆的平面布局,分开放区、库房区、学术区、科研区、管理区、设备区等6个区域,现开设12个专题陈列室,展示的珍贵文物以青铜器、陶瓷器、书画为其特色,此外尚有钱币、玉器、雕塑、查印、少数民族工艺等。上海博物馆陈列面积共计12000平方米,上海博物馆用地0.8公顷,建筑总面积38000平方米,由地下二层、地上五层构成,建筑高度29.5米,从高处俯瞰,上海博物馆圆顶犹如一面硕大的汉代铜镜,若从远处眺望,新馆建筑又仿佛如一尊青铜古鼎,默默承载起五千年的历史与文明。

传统文化与现代风格的完美契合,在室内装饰上也得以充分的表现,大堂扶手栏板均由回首卷尾的龙纹图案组成,均胎息于商代青铜器的龙头、当作沿着石阶,登堂进入博物馆时,将会领略到推开历史之门的沉重和喜悦。

上海博物馆收藏的青铜器驰名中外,庄重肃穆的青铜馆在1200平方米的展室内,陈列了400余件精美的青铜器,许多流传有绪,具有盛名的重器和近几年获得的名件构成了青铜馆展品的特色,中国古代青铜器是当时特定社会条件下的产物,在青铜馆内用具体、典型的实例、完整地反映了公元前18世纪至公元3世纪古代社会青铜艺术发展的历史,青铜器雄伟的造型,精湛的纹饰,史料丰富,书体优美的铭文和高超的铸造技术,显示了绵延一千五百多年中国古代青铜器萌生,发展和变化的历史。顶部为圆形,底部为方形,圆顶方体基座构成了新馆不同凡响的视觉效果,暗合中国人“天圆地方”的宇宙观。传统文化融和时代精神,具典型江南水乡特征的乌镇,具典型江南水乡特征的乌镇,完整的保存着原有晚清和民国时期水乡古镇的风貌和格局。以河成街,街桥相连,依河筑屋,水镇一体,组织起水阁、桥梁、石板巷、茅盾故居等独具江南韵味的建筑因素,体现了中国古典民居“以和为美”的人文思想,以其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和谐相处的整体美,呈现江南水乡古镇的空间魅力。乌镇虽历经2000多年沧桑,仍完整地保存着原有的水乡古镇的风貌和格局。全镇以河成街,桥街相连,依河筑屋,深宅大院,重脊高檐,河埠廊坊,过街骑楼,穿竹石栏,临河水阁,古色古香,水镇一体,呈现一派古朴、明洁的幽静,是江南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

乌镇,中国江南的封面。传承千年的历史文化 ; 淳朴秀美的水乡风景;风味独特的美食佳肴;缤纷多彩的民俗节日……深厚的人文积淀和亘古不变的生活方式使乌镇成为了东方古老文明的活化石。智慧的传承伴随脉脉书香,在这儿展现一幅迷人的历史画卷。这是一种与生俱来的美丽。

第四篇:清真寺建筑特点

《旅游与中国建筑》课程作品分析

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姓名:陈世川

班级:10级公共事业管理 学号:41021040113

清真寺的建筑风格

在中国,以阿拉伯建筑风格为主的清真寺也很多。这类清真寺,多分布在新疆维吾尔民族集聚等地区,内地则是早期的某些古寺或是近年来的新建寺。以下将以拉萨的清真寺为例。

(一)中国早期清真寺的建筑特点

早在唐宋时期伊斯兰教就开始传入中国,也是伊斯兰教建筑在中国出现时期,有人亦称之为伊斯建筑的移植时期。这一时期遗存的清真寺为数不多。归纳起来,这时期清真寺建筑的特点大致有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从工程用料上看,多为砖石结构。就拉萨市清真寺而言,该寺大门及大殿石墙的砌法很独特,系长石条及正方形丁头交替使用法,使石墙外观每隔一层即是一方块形物,殿面极富装饰趣味。这种砌石法,据说常见于伊朗一带,国内则极为少见。拉萨清真寺不仅塔身上下全用砖石砌成,塔内盘旋而上的两条蹬道也皆为砖砌。这种砖邦克楼双蹬道的建筑技术,对我国砖砌佛塔的建筑技术产生过明显影响,在我国工程技术史上应占一席地位。

第二,从平面布置看,早期清真寺多非左右对称式,不甚注意中轴线。邦克楼或望月台一般都建在寺前右隅。清净寺大门开在寺南墙东侧,进门有甬道,甬道后向左转弯即为礼拜大殿。这种大门与大殿密集的平面布置,与我国传统的寺殿制度明显不同,是西方清真寺的制度。

第三,从外观造型上看,基本上是阿拉伯情调。拉萨清真寺整座建筑恰如一支兀立苍穹的巨大蜡烛,凡两层,下层如烛身,上层如烛心。塔为双层砖壁筒式结构。内壁之中用土填实,成为塔心柱。双壁间砌蹬道两条,相对盘旋而上,从底至顶各为154级砖阶。每上数阶,即设一窗口以采光线。塔身内外均墁白灰,故外表光洁古朴,“望之如银笔”。塔顶旧有一金鸡,可随风转以测风向;后被人盗去一足,又为飓风所坠,塔顶改装葫芦;今为葫芦形宝顶。总之这是一座阿拉伯式样的建筑。其他如泉州清净寺门楼,核其型制,亦与中世纪阿拉伯世界普遍的伊斯兰教寺院的式样相若:长方形的寺门,葱头形的尖拱,包括它的门楣、门顶都颇具异国情调。

第四,从细部处理上看,早期清真寺也是阿拉伯风格。让我们还以清净寺为例说明这个问题。该寺大门平面为一窄而深的长方形,分为内外两部分:外部是开敞式门厅,内部为封闭式门厅。两个门厅由四道貌岸然尖拱券状门组成。第一道貌岸然拱门高10米,宽3。8米,拱顶甚尖。拱门用辉绿岩石装饰,图案华丽。门内作穹窿顶,上有密肋八条,状似藻井,饰以龟斑纹。象征宇宙的无究威力。在此穹窿顶下,即为第二道拱门。此门高6。7米,较外门略小,也以辉绿岩石为饰,层层叠叠,象征安拉的无尚崇高。顶下为一门洞,安有普通大小双扇门板。第三道和第四道拱门,高度分别为4。3米和4。06米。在这两门之间的甬能道上,罩一完整的砖砌圆顶盖,即所谓的“拱北”,是盛行于阿拉手的一种建筑形成,这个拱北涂垩洁白,毫无装饰,古朴大方。这种门外有门的门楼建筑,尖拱大门的发券做法,蜂巢状的小尖拱雕饰,气势雄伟壮丽,正是阿拉伯地区伊斯兰教建筑特色之一。

第五,中国早期清真寺建筑中也揉进一些中国传统的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比如金鸡,作为吉祥的象征,是我国古建装饰中喜用的题材。而伊斯兰教认为雕塑和绘制任何人物、动物形象都属非义行为,绝不用于清真寺建筑。有学者甚至认为,清净寺大门内那个三层穹窿顶的设计和砌筑方法,其实是中国传统建筑方法中藻井式的变体;在此半圆的天花藻井上饰以龟纹图案,与我国宋代《营造法式》相若;其藻井的做法,以肋骨数据为主,与河北定县古料敌塔及南京南唐李陵的做法多有雷同。

综上所述,中国早期清真寺采用砖石结构,平面布置、外观造型和细部处理上,基本都取阿拉伯式样,是以阿拉伯建筑风格为主的建筑物。但尽管当时受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影响很少,这种影响也并非绝无。这些清真寺的建造,一方面为中国古代建筑增添了新方式、新内容;另一方面也为伊斯兰教建筑的中国化奠定了基础,进行了某些尝试。到元代,这种尝试更加趋于大胆,除一般外观仍基本保留阿拉伯形式,后窑殿用砖砌圆拱顶做法之外,已开始吸取中国传统建筑的平面布局的木结构体系,出现了从阿拉伯式建筑向中国建筑的过渡形式或中西混合形式的清真寺。如浙江杭州凤凰寺、河北定县礼拜寺等均如此。这些清真寺以其独特的无梁殿结构以及精美的伊斯兰教石雕,丰富了我国古建筑文化的艺术宝库,同时也是中国与阿拉伯两种文化相互影响和交流的历史见证。

(二)当代新建清真寺的阿拉伯风格

解放后,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获得新生。党和人民政府制定并贯彻执行了宗教信仰自由、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等一系列正确的方针政策,许多伊斯兰教寺院和陵墓予以重新修茸,清真古寺得到妥善保护,同时还兴建了不少新清真寺,以满足广大穆斯林宗教生活需要。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新建清真寺如雨后春笋,其中不少寺借鉴了阿拉伯的建筑形式和风格,使伊斯兰教建筑的特色更为突出,宁夏银川南关清真寺、辽宁锦州市清真寺、北京中国伊斯兰教经学院等,都是这种“返祖”之作的典型代表。

这类建筑的阿拉伯风格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第一,外观造型看,是阿拉伯风格。这些新建寺不再使用大木脊的中国传统庙宇型制而是仿阿拉伯式样。最引人注目的,是在大殿顶上的那一组浑厚饱满的绿色穹顶,四个小穹顶,各居殿顶一角,簇拥着中间一个巨大穹顶。顶上均置宝瓶或以不锈钢球为饰,大穹顶上一弯新月静静地、有力地挺向蔚蓝天空。这组穹顶,在形象上相互呼应,在尺度上恰成对比,组成了丰富的天际线,在整个清真寺建筑艺术形象的构成中,起着统率作用。有人说,这组穹顶含有象征的意义:大穹顶象征穆罕默德,小穹顶象征伊斯兰教的四大法学派或四大哈里发。这种说法确否置不论,其艺术效果确实很好。如果说中国传统建筑形式的清真寺外观,与其他庙宇殿堂相似,不易区别,那么这种穹顶式建筑则使人一望便知,这是伊斯兰教的清真寺。

第二,平面布置上不再使用中国传统的四合院制度,而是采用集中式构图。宁夏银川南关清真寺,不是强调平面的中轴线,而是强调垂直的轴线,体形完整,轮廓稳定。整个姥物被处理成上下两层,最高点是正吕大穹顶上那盏月形灯,距地面近22米,从而使大寺具有一定的高度和体量。下层是宽敞明亮的男、女浴室、小礼拜殿、阿訇休息室和会客室。其间有回廊相连。沿弧形楼梯拾级而上,是上层那座礼拜大殿。殿前有水磨石地面的月台向南北延伸,围绕着大殿,使殿前现出一片缓冲的余地,舒殿而水局促。大殿与月台之间,还有一道用汉白玉贴面的双心圆券柱廊,这既是殿室内外空间的过渡,又是穆斯林礼拜出入殿时脱履空鞋之处。大殿呈正方形,长宽各21米,也与那种呈窄而深平面的清真寺大殿有异大蓼中部有绿色瓷饰面的四根方柱,支撑着那直径9。5米的巨大穹顶。穹顶底部与方柱之间,有一段圆柱体的鼓座,上开二十四扇窗,加上大殿南北两侧各开出的六扇大窗,可保证殿内光线充足,视野开阔。显然,这种集中式构图,强调垂直轴线的建筑,阿拉伯风格是很浓的。

第三,殿堂一般都很淡雅、素洁、雕塑和彩画不多。辽宁锦州清真寺殿内宽敞明亮,一派淡雅、柔和、庄重的色调。十组乳白色玉兰花壁灯,犹如两排光明的使者,整齐地装置在南北两侧洁白的墙壁上。殿顶悬八盏吊灯和四组日光灯,可保证夜间礼拜时殿内亮如白昼。大殿地板一抹紫红色,承尘为乳魄,上面铺着有葵花图案的钙塑板,红白相间,煞是美观。窑殿前,有四根白色梁柱顶天立地,支撑着殿顶。壁龛上刻有涂金的赞主赞圣经文。此外,殿内再无其他彩画和雕刻,处处给人以朴实、肃穆的印象。银川南关大寺也基本如此,但阿拉伯风格更为浓些。大殿南北侧大窗上部呈尖拱形,与东部的柱券、屋面的穹顶相呼应,尖拱中心部位雕有精美的古兰经文。壁龛采用多圆心复叶型券壁龛形式,系由汉白玉做成,晶莹洁白,上刻古兰经文,别无他饰。整个大殿色调明快、简洁、朴实无华。

另外,这些新建寺的设计师们很注意整体色彩的运用。银川南关大寺下层按基座处理,色调全灰,从面增加了沉稳之感。二层是全寺核心部分,墙面用绿色水刷石,与汉白玉柱券在质感上是粗细对比,在色度上是深浅对比,形成一种典雅明快的色调。整个建筑使用最多的是中国穆斯林喜爱的绿色,绿色穹顶,厚3公分,采用铅丝网水泥薄壳外罩玻璃钢制成。穹顶上托一弯新月,直插天际,与蓝天、白云、红日构成一幅艳丽的彩画。

第五篇:日本建筑的特点

日本建筑的特点:

(一)木构架,通透轻盈

(二)属于中国木构架建筑体系。日本的木构架采用了中国式的梁柱结构,甚至也有斗拱

(三)民族特色突出

(四)矫饰夸张

中国近现代建筑

中山陵香山饭店 由国际著名建筑设计大师贝律铭设计的上海金茂大厦

华裔美籍建筑设计师——贝律铭卢浮宫扩建 主要作品有肯尼迪纪念图书馆、台湾东海大学鲁斯教堂、北京香山饭店、香港中银大厦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现代主义建筑

勒·柯布西耶 主要作品有朗香圣母院赖特的流水别墅纽约帝国大厦

洛可可式建筑风格,于18世纪20年代产生于法国并流行于欧洲,是在巴洛克式建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表现在室内装饰上。风格倡导者是蓬帕杜夫人

洛可可风格的基本特点是:纤弱娇媚、华丽精巧、甜腻温柔、纷繁琐细

洛可可建筑风格的特点是:室内应用明快的色彩和纤巧的装饰,家具也非常精巧而偏于繁琐,不像巴洛克风格那样色彩强烈,装饰浓艳。

洛可可装饰的特点是:细腻柔媚,常常采用不对称手法,喜欢用弧线和“S”形线,尤其爱

用贝壳、漩涡、山石作为装饰题材,卷草舒花,缠绵盘曲,连成一体。天花和墙面有时以弧面相连,转角处布置壁画。

洛可可代表作品:苏俾士府邸室内

下载比萨斜塔的建筑特点word格式文档
下载比萨斜塔的建筑特点.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土楼建筑特点

    建筑工艺 一、择址 中国传统建房择址都讲究"风水",永定土楼也不例外。 土楼宅址要选择在避风聚气的地方,即地势高爽,四周有青山拱卫,前方开阔有溪流,阳光充足之处。永定客家人还......

    奥运鸟巢建筑特点

    奥运鸟巢建筑特点,结构形式,施工过程 该帖被浏览了913次 | 回复了8次 【“鸟巢”的设计理念】 国家体育场坐落在奥林匹克公园中央区平缓的坡地上,场馆设计如同一个的容器,高地......

    砖混结构建筑特点

    砖混结构建筑特点 框架结构住宅的承重结构是梁、板、柱,而砖混结构的住宅承重结构是楼板和墙体。 在牢固性上,理论上说框架结构能够达到的牢固性要大于砖混结构,所以砖混结构在......

    建筑施工围挡作用特点

    武汉和通号交通设施科技有限公司 官方网站:.cn 建筑施工围挡作用特点围挡介绍建设工程施工现场围挡是安全文明施工的重要组成部分,围挡除了为施工现场的管理及财产安全提供保......

    阿拉伯风格清真寺建筑特点

    阿拉伯风格清真寺建筑特点 (1)外观造型不取大木起脊的传统庙宇形制,多为阿拉伯穹顶式建筑,大殿上面一组(1大4小)浑厚饱满的绿色穹顶,顶上一弯银白色新月,形象上相互呼应,尺度上......

    云南少数民族建筑特点介绍

    云南少数民族建筑特点介绍 傣族竹楼最具有代表性。竹楼是采用干栏式建筑形式,房屋离开地面,建筑在柱桩上,下部架空。上层住人,下层关牲畜和放置东西。竹楼都背负青山、依山而建,......

    建筑施工安全生产六大特点

    建筑施工安全生产六大特点建筑施工主要是指工程建设实施阶段的生产活动。它有着与工矿企业明显不同特点: 一、工程建设最大的特点就是产品固定,这是它不同于其他行业的根本点......

    建筑产品的的特点(合集5篇)

    1、 建筑产品的的特点:建筑产品的庞体性,固定性,多样性,复杂性。 2、 建筑施工的特点:建筑施工的长期性,流动性,个别性,复杂性。 3、 组织流水施工的要点:划分分部分项工程,划分施工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