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中语文:作文指导课《美食美谈》、实录、反思
新人教版初中语文:作文指导课《美食美谈》教学设计、实录、反思
《美食美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大生活:关注生活,在熟悉的素材中挖掘生活的内涵。
2、小叙事:描绘生活,将生活中的素材写得准确、生动、有情趣。重点:在美食中品出生活的滋味,在平淡中发现生活的情趣。难点:在熟悉的素材中挖掘新意。
过程:看图片,说味道;猜美食,品情趣;赏习文,悟生活 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学生品尝三种花生:五香花生米,带壳炒花生,原味生花生
一、导入:
作家陆文夫曾说过:吃饭问题永远不会成为过去。我们自古就有圣贤之言:“衣食足则知荣辱”;“民以食为天”。我们呱呱落地时,最大的愿望就是吃一口母乳,长大了进入社会,有时会被人问道“你在哪儿混饭吃”。试想在座的各位哪一个不是天天与“吃”打交道?吃是一门学问,而谈吃则更是一门学问。今天的作文指导课,我们就以吃为话题,分享一下自己的美食体验,来个美食美谈。
二、粗尝美食:
交流课前活动中自己最喜欢的一种花生,引出本节课的学习重点:说味道;品情趣;悟生活。Ppt:
三、细品美食
(一)说味道 看图片,说味道。
1、学生交流自己喜欢哪种味道的食物?
2、以白米饭为例子,引导学生明确:写出食物的味道,可以运用比喻的修辞,联想的手法,细化味觉感受。
3、根据学生的问卷调查说说图片中他们喜欢的巧克力、水煮鱼的味道。Ppt:
美食美谈宝典
味道
情趣 感悟
美食美谈宝典
味道
细化味觉感受 情趣 感悟
(二)品情趣 猜美食,品情趣。
过渡:刚才几幅图片中的美食让人垂涎,下面我们看看文字中的美食。
1、分次出示三段文字,学生通过猜美食,品读其中的情趣。例一:豆腐
引导学生品味吃的情趣味在于美食,也在于享受美食的人。例二:周村烧饼
引导学生品味可以从可以从多角度去把玩,欣赏美食:谓观其色,闻其香,品其味。例三:螃蟹
引导学生体会可以写品食美食时人的动作,神态,声音等。
2、方法小结:
看了刚才的几段文字,引导学生思考他们到底是如何把平日里司空见惯的“吃”写得如此生动,有情趣呢? 学生交流,教师从两个角度归纳小结:
情趣就在于你对食物多角度的把玩与欣赏上,从色香味等角度生动再现食物的诱惑。情趣还在于喜爱美食的人,我们可以生动展现人物的动作、声音、神态。Ppt:
(三)悟生活 赏习文,悟生活。
1、欣赏教师习文:
教师朗读自己创作的习文:《记忆里的美食》
我总是怀念儿时冬日里那一大锅冒着热气,会嘟嘟叫的炖白菜。妈妈总是做得分量很足,一家人就吃这一个菜,大白菜伴着葱花、肉末儿懒洋洋地躺在冒着小泡的浓汤里。一上桌,妈妈总是盯着这盛满菜的大白瓷盆,熟练地挑着打着卷
美食美谈宝典
味道
细化味觉感受
情趣
1、再现食之诱惑(色、香、味)
2、展现人之情趣(动作、声音、神态)
感悟 的菜心,并不看着我,但那甜甜的菜心早已搭在我的米饭上。吃饭时说得最多的话就是“趁着热乎吃”。记忆里,冬日里的炖白菜就是这样“热乎”。现在,在饭店里望着满桌子的美味,一旦看到白菜,就觉得像久处的亲人。平日,不会有特别的动心,真的要离开了,才会感到那平平淡淡中永远难舍的温暖和亲切。与学生交流:这也可以算作是美食吗?谈谈看法。引导学生明确:在美食中可以体味到浓浓的亲情。
2、拓展其他素材:
我们在美食中不仅可以体味到浓浓的亲情还可以有对生活更多的感悟。鲁迅在罗汉豆里寄托了对童年的眷恋,汪曾祺在小小的鸭蛋里品出了浓浓的乡情,梁实秋在一碗萝卜汤里获得了做文章的道理。Ppt:
四、寻找美食
1、当堂写作:
借鉴宝典上一起总结的方法,写写你记忆里难以忘怀的一道美食。建议:可以从味道,情趣,感悟中侧重于一个方面写一个片段,100字左右,突出最精彩的地方即可。
2、交流习作:
①先展示单个同学的习作。
教师与学生一起依据美食美谈宝典上的方法点评同学习作。②再一齐展示几个同学的习作,组成班级的一桌“美食盛宴”。
五、美食作文
1、小结与提升
①由美食引导学生从日出日落,花开花谢,衣食住行,柴米油盐,这些看似平常的素材中咀嚼生活的滋味。
②拓展阅读:汪曾祺的《五味》,梁实秋的《味至浓时即家乡》,石光华的《我的川菜生活》。
2、作文要求:
美食美谈宝典
味道
细化味觉感受
情趣
1、再现食之诱惑(色、香、味)
2、展现人之情趣(动作、声音、神态)
感悟
品味生活滋味
以“吃”为话题,完成一篇习作,写出对生活的独特感悟。写作重点:在平淡的素材中咀嚼生活的滋味。
3、师生齐诵《美食美谈宝典》的结束语:
在美食中品出生活的滋味,在平淡中发现生活的情趣。
《美食美谈》课堂实录
课前活动:学生品尝三种花生:五香花生米,带壳炒花生,原味生花生。
师:作家陆文夫在《美食家》一文中曾说过:吃饭问题永远不会成为过去。是啊,我们自古就有圣贤之言:“衣食足则知荣辱”;“民以食为天”。我们呱呱落地之时,最大的愿望就是吃一口母乳,长大了进入社会,有时会被人问道“你在哪儿混饭吃”。试想在座的各位哪一个不是天天与“吃”打交道? 吃是一门学问,而谈吃则更是一门学问。今天的作文指导课,我们就以吃为话题,分享一下自己的美食体验,来个美食美谈。课前同学们品尝了三种花生,你最喜欢哪一种?
生1:我喜欢吃五香花生,香味很浓,吃起来很脆。
生2:我也喜欢五香花生米。(表情激动)就是感觉香,好吃!(众生笑)师:你的表达简洁而实在,看来五香花生的味道深深吸引了你。
生3:我喜欢吃带壳炒的那种花生,这种花生不但好吃,我吃的时候还要“啪”得一声把它捏开,(边说边比划捏花生的动作)我喜欢这种声音。(众生笑)
师:哦,看来花生虽然带壳,也带出了吃的乐趣。你也一定是个满富生活情趣的人。
生4:我喜欢原味花生,没有什么特别附加的调料,感觉味道很自然,很淳朴。
师:你居然吃出了自然的味道,你是个贴近自然的孩子,而自然也总会带给我们很多启迪。刚才大家尝的原味花生是我老公老家里自己种的。今年中秋节,公婆刚从地里回来,在院里将花生摞成了一座小山,我的孩子在这座小山上边吃边玩,花生对于他来说就是泥土,就是童年,对于生长在都市的我们,花生可能就是对田园牧歌的向往。
听了大家的选择,我发现有的同学钟情于花生的味道,有的喜欢动手剥花生的情趣,还有的还从中发现了生活的感悟。如果我有一本美食宝典,我会这样记下大家刚才的表现。大家在小小的花生中吃出了味道,情趣和感悟。我们今天就从这三个角度来谈一下“天下美食”。
我们先来说说味道。我常常感谢上苍给了我们人类可以品尝无穷美味的舌头,而每个人的口味有所不同,对味道的喜好也不同,你比较偏向于哪种味道的食物?
生1:酸的。
生2:我喜欢吃辣的。麻一点也喜欢。生3:最喜欢甜甜的味道。
生4:喜欢咸一点的,喜欢那种比较浓烈的味道。生5:我喜欢酸的。
师:大家知道吗?我们的舌头上有一万多个味蕾,可以品尝一万多种味道,而我们常常表达的却只有“酸、甜、苦、辣、咸”,有很多味道难以具体传达,所以,说味道,似乎不是件容易的事。偶然间在电视上听到这样一句话:她说 “舌尖有股淡淡的清香,仿佛春风吹过草原一般”。大家猜猜这是在形容什么食物的味道?
生1:牛奶?(声音很小)
师:这居然是在形容一碗餐桌上最常见的白米饭的味道。从哪儿可以看出这是在形容米饭?
生2:我从“淡淡的清香”一词中感觉是在说米饭,米饭没有浓烈的味道,嚼在嘴里很清香,百吃不厌,不像大鱼大肉,吃多了会腻。
师:味道品得很细。
生3:白米饭吃起来糯糯的,有一种很细腻的感觉。从“仿佛春风吹过草原一般”中可以看出是在形容米饭的清香,这种比喻把白米饭的特点很形象地说了出来。
师:春风吹过草原来给人的惬意,恰似米饭留在舌尖上的清甜。现在回想起来,我们的舌尖上是不是还有这样的感觉刚刚拂过?丰富的联想,恰当的比喻会把把这种味道具体化了。世间美食多矣,在昨天的问卷调查中,统计结果显示,咱们班同学最喜欢的是巧克力,水煮鱼。现在一并奉上。你能参照我们刚才的经验说说它们的味道吗?选择你喜欢的一种,讲给同伴听听,看能不能说得他口舌生津。
(生交流后发言)
生1:我喜欢巧克力,感觉舌尖上甜甜的,满口都是浓郁的香味儿,仿佛蔓延到身体的各个部分。
师:你很好地细化了这种味道,我的舌尖也仿佛尝到了那种香甜,希望这个过程在我口中可以一直延长。
生2:我喜欢巧克力,吃到嘴里很滑,很甜,感觉像是丝绸在嘴里舞动,此刻尽丝滑。(众生笑)
师:你居然想到了丝绸,怪不得有一则广告说“牛奶香浓,丝般感受”。你联想太丰富了,丝绸在舌尖缠绕,妙!
生3:我喜欢水煮鱼,吃到嘴里感觉麻麻的、辣辣的,像一下子冲到了嘴里,像遇火一样。
师:过瘾!真是激情燃烧的水煮鱼啊。还有谁想说说水煮鱼吃到嘴里的感觉,像什么?
生4:感觉像被电了一样!(众生笑)生5:吃到嘴里麻麻的,感觉每一个味蕾都在尖叫,在跳舞。
师:在跳什么舞?(生只笑不答)在欢快地跳着桑巴舞吧。(众生点头)我发现,大家在说味道的环节中,已经不停留于对“酸甜苦辣咸”的简单描绘了。我们刚才细化了味道的感受,还有很多同学运用了比喻和联想。刚才几幅图片中的美食让人垂涎,下面我们看看文字中的美食。让我们猜美食,品情趣。
师朗读大屏幕上的文字:这并不是吃饭,只是玩儿。一上桌我们就眼巴巴望着那锅,等着那热气。水热腾腾的,翻滚着,像好些鱼眼睛。一小块一小块养在里面,嫩而滑,仿佛反穿的白狐大衣。——朱自清
师:美食家们,能不能猜猜这是何种美味?
生1:水煮鱼?我感觉水煮鱼也很像“反穿的白狐大衣”。生2:馄饨? 生3:水煮豆腐? 师:你从哪儿看出这是在写豆腐?
生4:豆腐就是“一小块一小块养在里面”,切得很整齐,豆腐很白,所以说像“反穿的白狐大衣”。
师:不仅是豆腐变了身份,看煮豆腐的水像什么? 生齐答:像鱼眼睛。
师:这便是视觉上的趣味了。怪不得作者说“这并不是吃饭,只是玩儿”。从哪儿还能看出孩子们真的很喜欢这种美食?
生齐答:“眼巴巴地望着”。
师:有时对美食的期待会远远超出了美食本身的诱惑。看来,吃的情趣味在于美食,也在于享受美食的人。下面的文字就从这两方面呈现吧。
一生朗读大屏幕上的文字:巴掌大,圆而薄。通体泛着淡淡的金黄,颜色像极了刚刚成熟的麦田。正面粘满芝麻,背面布满酥孔。闻一闻,浓郁的芝麻味和着面粉味扑鼻而来。轻咬一口,“咯吱”一声,脆脆的薄片落入口中。
生七嘴八舌地答:烧饼!
师:我们家乡也有烧饼,这是什么烧饼? 生1:周村烧饼。
师:对,就是你们家乡的淄博特色美食——周村烧饼,你们从哪儿看出来的? 生2:这里面提到周村烧饼“巴掌大”,而周村烧饼就很小。师:嗯,你在从外形上判断。
生3:从“咯吱一声,脆脆的薄片落入口中”,也可以看出来,因为周村烧饼最大的特点就是脆。
师:嗯,你还留意到了声音。从“咯吱”一声可以看得出来(突出“咯吱”的读音,以纠正刚才同学的读音)。
生4:周村烧饼香味浓郁,从“闻一闻,浓郁的芝麻味和着面粉味扑鼻而来”可以证明。
师:你在闻其香啊。
生5:从“正面粘满芝麻,背面布满酥孔”上也可以看出来,我吃的周村烧饼就是上面布芝麻,下面很有一个个的小孔。
师:看来你平时不仅留心于它的味道,在视觉方面观察得也很细啊。原来,走进一种美食,可以从多角度去把玩,欣赏它,大家可谓观其色,闻其香,品其味啊。下面是一位父亲在教儿子如何品味一道美食,看谁先猜出来。师分条朗读大屏幕上的文字:骨可以拼成一只很好的蝴蝶
脚爪可以当作剔肉的针
脚上的拳头(即关节)里的肉
怎样可以吃干
先折蟹脚,后开蟹斗 学生不等教师念完,一齐抢答:螃蟹!师:对,就是螃蟹。这个教我们吃蟹子的人就是散文大家丰子恺的父亲,他的父亲说:吃蟹是件很风雅的事。在这段文字中,你认为哪里最具风雅?最有情趣?
生1:他把螃蟹的骨看作“一只很好的蝴蝶”,把平时我们认为不怎么美观的脚爪当成“剔肉的针”。(边说边笑)
师:你平时吃螃蟹会拼成蝴蝶吗? 生1:我没有。(还是笑)
师:丰子恺就会,他吃螃蟹时也会像父亲那样把毛茸茸的大夹子掰下来,拼成一只蝴蝶。中秋时分,他家的墙上总是蝴蝶满飞。看来,吃的过程也可以如此有情趣。我们一起来跟他学吃螃蟹吧。一起来试试,模仿一下。(学生和老师一起做动作,折蟹脚)师:你听到了什么声音? 生齐答:啪啪。咔咔。
师:注意了,我们要开蟹斗了。(学生和老师一起做动作,开蟹斗)
师:一二,开!哎,打开以后你看到了什么? 生七嘴八舌地喊:我的这只是满黄的!
师:我的也是。哎,小心,你的那只的黄挂在壳上了,明晃晃的,真鲜亮。大家的表情很丰富啊,看看你同位的表情吧,谁来描绘一下?(众生很兴奋)
生2:她的表情有点夸张。
师:怎么个夸张法?眼睛,嘴,什么样,具体说说。
生2:她的眼睛在发光!眼突然变大了,也变亮了,嘴微微张着,想流口水。师: 只等美食下肚了!(众生笑)看来,“一折一开”的动作,让美味和惊喜一齐涌来。大家的表现也给了我很多启示,看来,在品食美食时,除了写动作,我们还可以写什么?
生七嘴八舌地答:声音。神态。
师:有了这些,你笔下的美食定会股股诱人了。看了刚才的几段文字,我在想他们到底是如何把平日里司空见惯的“吃”写得如此生动,有情趣呢?需要交流吗?
(学生自由交流)
生1:我想,他们是抓住了美食的特征,不仅用了味觉的描写,还从动作,神态等多方面去描写这种美食。
师:嗯,不仅写了食物还写了喜欢美食的人。还有想补充的吗?
生2:他们用大量的笔墨进行比喻,甚至是夸张,把美食描写得淋漓尽致。我们也应该仔细地观察,甚至可以由食物的本身发散出去,看看他们的样子像什么,这也是一种乐趣。通过对人物的表情刻画,还可以从侧面突出食物的美味。
师:你的发言很有灵气,除了用眼睛去看,甚至可以用耳朵去听,用鼻子闻闻。你在品味“食外之趣”啊。
生3:还应该注重对各种细节的刻画,选段所写的动作啊,神态啊都使得美食非常诱人。
师:经同学们一说,看来,吃是一种快乐的人生态度,而这种情趣就在于你对食物多角度的把玩与欣赏上,从色香味等角度生动再现食物的诱惑。情趣还在于喜爱美食的人,我们可以生动展现人物的动作、声音、神态。总之,再现食之诱惑,展现人之情趣,便构成了我们美食宝典上的又一秘籍。
我的记忆里也有一道美食,想与大家分享。老师配乐朗读自己的习作片段:
而我总是怀念儿时冬日里那一大锅冒着热气,会嘟嘟叫的炖白菜。妈妈总是做得分量很足,一家人就吃这一个菜,大白菜伴着葱花、肉末儿懒洋洋地躺在冒
着小泡的浓汤里。一上桌,妈妈总是盯着这盛满菜的大白瓷盆,熟练地挑着打着卷的菜心,并不看着我,但那甜甜的菜心早已搭在我的米饭上。吃饭时说得最多的话就是“趁着热乎吃”。记忆里,冬日里的炖白菜就是这样“热乎”。
忽然觉得白菜像久处的亲人。平日,不会多有特别的动心。真的要离开了,才会感到那平平淡淡中,永远难舍的温暖和亲切。
师:这是我离家在外时在汽车上写的一个片段。我写的这道美食可能不及很多大餐那样绚烂,只是一道家常的大白菜。这也可以算作是美食吗?谈谈你的看法。
生1:只要是自己觉得好吃,即使是白菜也是美食。
师:说实话,那道大白菜的具体味道我已记不真切,但那吃饭的那股热乎劲至今难忘。还有谁想谈谈?
生2:这可以算作是美食,因为有妈妈的爱在里头。
师:你是个人情感很细腻的男生,大家是从哪些些文字里读出这份暖暖的亲情的?
生3:“白菜像久处的亲人”,有一种“温暖和亲切”的感觉,这是平淡中的真情。
生4:我想这之所以算作美食还因为是妈妈做的饭,味道最独特,难忘亲情。师: 哪些描写给了你这种感受?
生5:我从“妈妈总是盯着这盛满菜的大白瓷盆,熟练地挑着打着卷的菜心”中读出了暖暖的亲情。而且“趁着热乎吃”也给了人温暖的感觉。
师:你的感受力很敏锐,你抓住了动作和和语言的细节。知道吗?那甜甜的菜心搭在了我的米饭上,也搭在了我暖暖的记忆里,温暖至今。同学们在家吃饭时,有没有留意你的父母常有的动作和语言,说来听听?
生1: 我妈妈常说慢点吃。师:要细嚼慢咽啊。
生2:我妈妈常把桌子上好吃的留着,留给我。常给我往碗里夹肉,或者虾等好吃的。
生3: 妈妈常说“多吃点”,“多吃点青菜”。生4:我妈妈好说“快点吃”,还好说“再来一点”。
师:简单的话语和动作勾勒出了最质朴的爱。相信,这一切,会幻化成了你记忆里最美的味道。其实我们从美食中不仅可以体味到浓浓的亲情还可以有对生活更多的感悟。鲁迅在罗汉豆里寄托了对童年的眷恋,汪曾祺在小小的鸭蛋里品
出了浓浓的乡情,梁实秋在一碗萝卜汤里获得了做文章的道理。看来,美食不仅是口腹之需,有时,一粒米现大千世界、一盘菜显幽深人生。我们应该感悟美食的真谛,品情谊,悟哲理。这其实也是品味生活的滋味啊。
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美食体验。你能不能也借鉴一点我们宝典上一起总结的方法,写写你记忆里难以忘怀的一道美食?可以是宴席上难得一见的一道大餐,也可以是胡同小摊上的一份特色小吃,更或许是日常餐桌上妈妈烹饪的家常小菜,甚至是一个原生态的果蔬。写作时大家可以从味道,情趣,感悟中侧重于一个方面写一个片段,我们不要求写多了,100字左右,突出最精彩的地方即可。(学生低头沉思片刻,开始伴着音乐写作片段)
师:我看到很多同学沉浸于自己文字所打造的美食中,有的甚至还不忍驻笔,那就把这种美味一起与大家分享一下吧。如果没写完还可以在发言中继续补充。
生1:儿时的记忆中,煎饼果子可算得上美味了。校门口的小摊上,大婶熟练地舀起一勺面糊,倒在铁板上,手势一转,便摊出一个圆饼,再磕一个鸡蛋,捣碎摊开,撒上芝麻,一股浓香便钻入鼻孔。大婶用铲子把圆饼翻过来抹上自制的酱,放上油条,撒上香菜,最后把饼折起来,煎饼果子就做好了。每天清晨,捧着煎饼果子和伙伴蹦来蹦去去学校。怀念儿时和伙伴的美好时光。
师:最是小吃滋味儿长。你不仅写了美味还欣赏了制作美食的过程。像你这么大的孩子很少去关注别人制作食物的过程,但你却细细品味了其中的乐趣,实属不易。“舀”“倒”“转”“磕”“捣”“撒”等动词的使用,写得饶有情趣,非常生动。难能可贵的还有她在其中品出了童年的滋味儿。鲁迅也说过小时候吃的东西是最好吃的,希望你也能被这种滋味所“哄骗”,忆起那醉心的童年。
生2:都说女儿随爸爸,我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我和爸爸都爱吃粽子,每次去买,都要买许多粽子,每次去买,都招来别人惊奇的目光。
粽子用翠绿色的苇叶包裹着雪白的糯米和鲜红的小枣,煮熟后,颜色变深了,剥开墨绿色的苇叶,只见洁白如玉的珍珠米团里镶嵌着几颗深红油亮的玛瑙枣,红白绿三色互相映衬,显得十分艳丽动人。那味道可就更没得说了。苇叶散发出高雅的清香,咬一口,甜而不腻,粘而爽口,吃了第一口还想吃第二口。
(师将该生的作品投影到大屏幕上)
师:啊,粽子诱人,书写也很隽秀。谁来说说她的美食哪里打动了你? 生3:他笔下的粽子,颜色特别诱人,她把糯米说成洁白如玉的珍珠团,把红枣比喻成深红油亮的玛瑙,很好地再现了食之诱惑。
师:真是五彩斑斓啊,粽子给了我们视觉上的享受。
生4:粽子的味道也很诱人,那是一种清香,可能还有苇叶的味道,让人感觉自然,怡人。而且粽子是妈妈买的,味道自然更好。
师:对,粽子还包裹了浓浓的亲情。刚才我看到很多同学的佳作也很精彩,今天是各路美食荟萃一堂,那就一次请上多种美食吧,我们找几个同学一起展示一下吧,组成我们班的一桌美食盛宴。谁先来?(一生起立)
师:你来再推荐几个同学?把你们写的美食一起读来听听。(他又另外叫起了两名同学)
生5:每年过年奶奶都要打上一锅酥锅,奶奶的酥锅堪称一绝。记忆里总是有大大的脆藕,海带,排骨,冻豆腐,要用稳火慢慢炖。刚一入口就觉得酸甜适宜,醇香滑爽,顿时欲罢不能。入口即化,肉瘦而不柴。味蕾又上高潮。奶奶总是面对微笑凝视着我,一种幸福感在唇齿间油然而生。现在才知道酥锅的美味是真正属于奶,属于家乡的味道。
师:这几天也接触了一些淄博美食,豆腐箱子,肉丸子。口味儿浓郁,用料实在,粗犷中透着细腻,像极了淄博人直爽热忱的性格。
生6:我最爱吃的是奶奶包的饺子。我不太爱吃饺子,每次妈妈包的饺子我只吃一两个。而每次去奶奶家,我总是吃的最多的一个。我不爱吃姜,我的那份总是特别包出来,不放姜。记得那次在奶奶家吃饺子,没有特别为我包,我便不依不饶。最后奶奶刮着我的小鼻子,依着我的小性子,又去重新调馅。奶奶为我重新包,每一张皮都擀得格外薄,馅包得格外大。妈妈说奶奶偏心眼,奶奶笑而不答,却很得意地撇撇嘴。我贪恋的或许不是那格外大,格外香的饺子,是那一口一个的温暖,那个温暖一口一个暖在我心里。
生7:我最喜欢的是拔丝粽子。不管是哪家饭店里做的都没有妈妈做得好吃。11
小时候,当姐姐在家时,妈妈总是要做上那道美食——拔丝粽子。筷子一夹,许多条丝线便不约而同地飞舞了起来,又是一蘸,便完全消失了。我和姐姐谁也不让谁,都奋不顾身地抢着,当妈妈来看时,我们早已把它们消灭地干干净净。拔丝地瓜是一道美味佳肴,是一道载着童年美好回忆的佳肴。
师:大家对哪道美食印象最深? 生七嘴八舌地喊:酥锅,粽子,饺子
生8: 最喜欢拔丝粽子,因为充满童年的情趣。生9:喜欢在一起吃的乐趣。
师:听了大家的描述,我感觉各路美食携着同学们最独特的感受,凝成了一股关于生活的大滋味。我也感动于同学们能在这看似平淡的日常之事中吃出细腻的味道,品出美食的情趣,感悟生活的真谛。
作文,何尝也不如此?日出日落,花开花谢,衣食住行,柴米油盐,如果大家能在看似平常的素材中咀嚼生活的滋味,你的文章也会股股诱人。
其实,有着如此想法的人,不仅仅是我们。不然,怎么有了汪曾祺的《五味》,怎么有了梁实秋的《味至浓时即家乡》,怎么有了石光华的《我的川菜生活》。那么就请拿起笔来写写自己的美食体验吧。请以“吃”为话题,完成一篇习作,写出对生活的独特感悟。希望大家能在平淡的素材中咀嚼生活的滋味。最后,送给大家一句话作为我们美食美谈宝典的结束语吧。
学生齐读:在美食中品出生活的滋味,在平淡中发现生活的情趣。
《美食美谈》教学反思
生活很美,书籍很美,学生到底体验到了什么?雨天送伞,我们体味了亲情;汶川地震,我们感悟生命;路边的一朵牵牛花,让孩子们想到了昂扬的生活态度。这些都是我们从生活中发现的感动,都可以作为作文指导的良好素材。可是,除此之外,我们还发现了什么?我们每天的生活都是鲜活的,独特的。我在想,能不能让学生更好地关注身边的生活,在平淡中发现生活的情趣呢? 我想到了“吃”。每个人每天都要与吃打交道,我们对此如此熟悉,甚至是亲切,但真正将此如文的并不多见。我私下与学生交流时发现,十三四岁的孩子对于“美食”深感兴趣,且津津乐道。“吃”对于他们既熟悉又新鲜,而且对其的感受及感悟也往往不尽相同,个性鲜明。这是很好的写作素材。只是很少有人对其整合。我想把散落在学生生活里的点滴灵感激发出来,让他们的文章飘出生活的味道。“美食”成了作文的一个切入点。
但是在设计这堂作文指导课时,我却发现关于美食的介绍多,描绘少;评论多,感悟少。成型的作品也往往避重就轻,话题较散。而大家的作品有些又与孩子的生活较远,学生很难体会古人的“莼鲈之思”,很难理解一碗豆汁儿对于骆驼祥子的影响。汪曾祺给了我很大启示,他认为真正具有可体验的美的特征的,恰好是真实的个体生存中的无时无刻不在的“小文化”“小话语”“小叙事”。我们也可以引导学生关注自己身边的“凡人小事”之美。
为此,整堂课的重点就落在了“在平淡的素材中发现生活的情趣”上。从上课的实际效果来看,“说味道”这个环节本是难点,学生的表现却可圈可点。他们一开始时课堂发言较干瘪,而通过“白米饭”的例子学生们的思路打开了,语言丰富了。这还源于对于学生兴趣点的把握。之前,对该班学生做了一个简单的问卷调查,我从大家所选的最喜欢的美食中挑出了“巧克力”“水煮鱼”这两大热点美食,话匣子容易打开。
“品情趣”这个环节学生思维比较活跃,从大家的眼神和坐姿就能看出比上个环节更有兴趣。但是,在这个环节中,学生的发言不够充分。原因不在于学生,在于我设计的问题锻炼了学生思维,却没有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
“悟生活”这个环节是难点,我不想让学生故意拔高,非得硬硬地生出感悟,这样会抽干了学生的思维,破坏了原有的情趣。在朗读完自己创作的小片段时,我希望学生能打开思路,从多个角度评价老师的文章。学生的课堂发言集中于亲情,我就又跟上了一个问题,“说说你平时吃饭时,家人的动作、语言”,而学生的发言很“规范”,多是“多吃点”,“夹菜”之类,亮点较少。私下和我自己的学生交流时,答案更生活化,有感人的,又有趣的,真实可触。学生在这节课上还没“放得开”的原因恐怕不仅仅因为这是公开课,还在于老师的引导没让孩子更放松地进入情境。
学生的习作给了我很大的感动。同学们既有从味道上诱惑我们的,也有欣赏美食制作过程的,还有的从地方特色美食中生成感悟的。情趣在同学之间荡漾开来。我想,这肯定得益于这个班的学生本身具有的良好作文素养,但或许也和这节课上学生之间的切磋与互动有关。课堂结尾部分,本想通过“吃”,让学生关注更多生活中的“凡人小事”,但过于匆匆。下课后,一名学生把他的习作塞到我手中,让我一定看看。他的片段里说他想到的可乐鸡翅是源于老师的习文,这节课给了他很大感动,那一刻,我似乎忘了是在比赛现场,和孩子们继续着我们的“感动”。但愿学生能在下课以后发现更多生活的美丽吧。
第二篇:《美食美谈》省级写作课大赛教案
《美食美谈》教学设计
济南外国语学校 贾坤
教学目标:
1、大生活:关注生活,在熟悉的素材中挖掘生活的内涵。
2、小叙事:描绘生活,将生活中的素材写得准确、生动、有情趣。重点:在美食中品出生活的滋味,在平淡中发现生活的情趣。难点:在熟悉的素材中挖掘新意。
过程:看图片,说味道;猜美食,品情趣;赏习文,悟生活 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学生品尝三种花生:五香花生米,带壳炒花生,原味生花生
一、导入:
作家陆文夫曾说过:吃饭问题永远不会成为过去。我们自古就有圣贤之言:“衣食足则知荣辱”;“民以食为天”。我们呱呱落地时,最大的愿望就是吃一口母乳,长大了进入社会,有时会被人问道“你在哪儿混饭吃”。试想在座的各位哪一个不是天天与“吃”打交道?吃是一门学问,而谈吃则更是一门学问。今天的作文指导课,我们就以吃为话题,分享一下自己的美食体验,来个美食美谈。
二、粗尝美食:
交流课前活动中自己最喜欢的一种花生,引出本节课的学习重点:说味道;品情趣;悟生活。Ppt:
三、细品美食
(一)说味道 看图片,说味道。
1、学生交流自己喜欢哪种味道的食物?
美食美谈宝典
味道
情趣 感悟
2、以马踏湖白莲藕为例子,引导学生明确:写出食物的味道,可以运用比喻的修辞,联想的手法,细化味觉感受。
3、根据学生的问卷调查说说图片中他们喜欢的巧克力、水煮鱼的味道。Ppt:
(二)品情趣 猜美食,品情趣。
过渡:刚才几幅图片中的美食让人垂涎,下面我们看看文字中的美食。
1、分次出示三段文字,学生通过猜美食,品读其中的情趣。例一:周村烧饼
引导学生体会美食的情趣,可以从多角度去把玩,欣赏美食:谓观其色,闻其香,品其味。例二:螃蟹
设置吃的情景,引导学生体会情趣在于品食美食时的人,引导学生关注他们的动作,神态,声音等。例三:白吉馍
通过观看视频,引导学生体会情趣还在于制作美食的人。
2、方法小结:
看了刚才的几段文字,引导学生思考他们到底是如何把平日里司空见惯的“吃”写得如此生动,有情趣呢? 学生交流,教师从两个角度归纳小结:
情趣就在于你对食物多角度的把玩与欣赏上,从色香味等角度生动再现食物的诱惑。情趣还在于喜爱美食的人,我们可以生动展现人物的动作、声音、神态。Ppt:
美食美谈宝典
美食美谈宝典
味道
细化味觉感受
情趣 感悟
味道
细化味觉感受
情趣
1、再现食之诱惑(色、香、味)
2、展现人之情趣(动作、声音、神态)
感悟
(三)悟生活 赏习文,悟生活。
1、欣赏教师习文:
教师朗读自己创作的习文:《记忆里的美食》
我总是怀念儿时冬日里那一大锅冒着热气,会嘟嘟叫的炖白菜。妈妈总是做得分量很足,一家人就吃这一个菜,大白菜伴着葱花、肉末儿懒洋洋地躺在冒着小泡的浓汤里。一上桌,妈妈总是盯着这盛满菜的大白瓷盆,熟练地挑着打着卷的菜心,并不看着我,但那甜甜的菜心早已搭在我的米饭上。吃饭时说得最多的话就是“趁着热乎吃”。记忆里,冬日里的炖白菜就是这样“热乎”。现在,在饭店里望着满桌子的美味,一旦看到白菜,就觉得像久处的亲人。平日,不会有特别的动心,真的要离开了,才会感到那平平淡淡中永远难舍的温暖和亲切。与学生交流:这也可以算作是美食吗?谈谈看法。引导学生明确:在美食中可以体味到浓浓的亲情。
2、拓展其他素材:
我们在美食中不仅可以体味到浓浓的亲情还可以有对生活更多的感悟。鲁迅在罗汉豆里寄托了对童年的眷恋,汪曾祺在小小的鸭蛋里品出了浓浓的乡情,梁实秋在一碗萝卜汤里获得了做文章的道理。Ppt:
四、寻找美食
1、当堂写作:
美食美谈宝典
味道
细化味觉感受
情趣
1、再现食之诱惑(色、香、味)
2、展现人之情趣(动作、声音、神态)
感悟
品味生活滋味
借鉴宝典上一起总结的方法,写写你记忆里难以忘怀的一道美食。建议:可以从味道,情趣,感悟中侧重于一个方面写一个片段,100字左右,突出最精彩的地方即可。
2、交流习作:
①先展示单个同学的习作。
教师与学生一起依据美食美谈宝典上的方法点评同学习作。②再一齐展示几个同学的习作,组成班级的一桌“美食盛宴”。
五、美食作文
1、小结与提升
①由美食引导学生从日出日落,花开花谢,衣食住行,柴米油盐,这些看似平常的素材中咀嚼生活的滋味。
②拓展阅读:汪曾祺的《五味》,梁实秋的《味至浓时即家乡》,石光华的《我的川菜生活》。
2、作文要求:
以“吃”为话题,完成一篇习作,写出对生活的独特感悟。写作重点:在平淡的素材中咀嚼生活的滋味。
3、师生齐诵《美食美谈宝典》的结束语:
在美食中品出生活的滋味,在平淡中发现生活的情趣。
第三篇:作文指导课反思
一颦一笑皆有情——神态描写作文指导课教学反思
湖塘明德小学 刘电英
摘要:以一节作文指导课为例,我分别从课前、课堂、课后三个方面阐述了作文教学中的具体写作方法,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就自己在教学方面的点滴,通过本次备课、赛课进行深刻的反思,旨在提升了教学水平,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关键词:作文教学,过程反思,方法指导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遵循这一思想,我这节课的基本思路是:感受神态描写魅力——教师的具体方法指导——学生将理论付诸实践:自己修改——比较修改前后的不同效果——再次感受神态描写的魅力,体会神态描写方法的具体运用。
下面我就详细分析这节课的得失:
一、课前反思 在上作文课之前,我查了很多的资料,却发现很多的资料不符合我们小学生的的现状,突出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很多学生知道写什么,可是具体怎样写、怎样写好就成了一个大难题。参看学生们的作文我觉得将一篇记叙文写得夺人眼球,细节描写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这堂作文指导课,我就将教学内容落实在指导学生如何写好细节上,尤其是在人物的神态上要将人物写活。在精心准备好课件以后,我分别在两个班级上了这节课,但是每上一遍之后,总会觉得教学内容不尽人意,再根据课堂效果和同事的建议进行相应的修改。
在修改的过程中,我感觉自己的教学水平和认知水平似乎也在进步。很多专家说好的老师是在不断上公开课的过程中成长的,一堂好课也是在反复试上的过程中磨炼出来的,对此,我觉得特别赞同!
二、课堂反思
1.导入环节——精心导入 激活课堂
我原来的设计是直接用作家巴尔扎克的话点出细节描写的重要性,但是在磨课的时候发现这样的导入效果很不理想,没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没有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在反复地琢磨、讨论之后,我将导入做了如下修改:
导入新课:
我采用的是视频导入新课,意在上课之前,创设一个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观看憨豆先生的视频,让孩子们抓住憨豆先生的一系列动作和神态中,感受人物的魅力。为了更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我刻意选择了一段非常滑稽可笑的一个截取片断,将孩子们直接引入到这一节课的主题中来,果然带来学生一阵会意的笑声,这堂课就开始活了起来。
我觉得一堂好课就像一篇好作文一样,首先要有一个精彩的开端,本堂课的导入我觉得较为成功。
2.教法指导——精讲细品 把握方法 虽然感受到了神态描写的魅力,也有了想用神态写活人物的愿望,但是如何去写就需要教师的详尽指导,因此在课堂中恰到好处地运用点拨教学,具体指导显得尤为重要。接下来是具体的方法指导:我秉持“课堂指导力求点拨出语文味来,即真正使学生嚼出一点味道来或者把学生引向语文审美阅读的轨道,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的原则,进行了如下的方法指导:
我教给学生的第一个神态描写的具体方法是:精选动词、形容词,细致地描摹。在教授这一方法时,我选取的是一个小女孩伤心哭泣的图片,让学生比较两句话不同的效果,学生立刻可以感受到:适当添加一些动词和形容词可以使句子更生动,更形象,还将人物的神态描摹得更为清晰。
我还特意选取了现代著名作家刘心武先的的一篇短篇小说《班主任》,让学生感受词语的魅力,这个环节的教学效果较好,加上教师的适当点拨,学生基本能掌握这种方法。
我教给学生的第二个神态描写的具体方法是:
合理想象、巧用修辞(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如果说,第一个方法是仅仅对词语进行细化,而这个方法是建立在前一个方法的基础上的,从句子入手,采用多种修辞的手法,将人物不同的神态加以细致的描写,在这个环节中,我例举了几个具体例文,其中有课内的例句,也有课外的例句,同时还分别用了不同的修辞手法,比喻、夸张、排比等。让孩子们充分感知神态描写对于人物特性的刻画,同时还能使句子更富有诗情画意,增加了文章的亮点。其实在这一环中,我应该出示一些句子,让孩子们去修改,这样才能真正将这一方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当中。但由于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我却忽视了。
我教给学生的第三个神态描写的具体方法是:多种描写,配合运用。这一方法是建立在前面两者的基础上的,因为人物的神态是和人物的外貌、动作、心理等描写是紧密相连的,达到让人物活起来,打动人心的效果,就必须把多种描写相结合起来,我给学生的例子是,出示了一组图片,让学生在图片中,去观察,去揣摩人物的表情,俗话说:面由心生,也就是说,如果能在描写人物神态的同时,适当的插入一些内心独特的感受,可以使文章锦上添花,语言富有表现力,也就更加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同时我注重和学生一起分析了达到这样效果的原因:即作者抓住了神态描写,并且运用了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和生动的比喻对人物的神态进行了修饰,为了能学以致用,三种方法讲解完毕,再做一个方法总结,给学生一个整体印象。我还特意请一个同学上台做了一个游戏——捏鸡蛋,让学生观察台上同学的面部表情,来写一段话,本想一边拍摄,一边让孩子们观看,让孩子们从观察的过程中为写作提供素材,但在多媒体的操作过程中,没有把视频及时放出来,从而耽误了一些时间,我觉得很遗憾。
接下来就是习作修改,我选择的是本班学生较有代表性的作文差的一篇和中等的一篇的两个片段。
„„
在课堂点拨这一板块,我觉得教师一定要做到适时、适量、适度。适时点拨是学生在遇到疑难、把握不准时,教师及时指点思考分析的途径,拨通知识理解上的关卡,拨繁为简,化难为易,使学生的研讨活动得以继续进行;适量点拨是
教师千万不可一言堂,应该还给学生充分思考、讨论、品味、吸收的时间和空间;适度是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进行教学,虽然我们每位教师都希望将自己的知识倾囊相授,但是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尤其作文教学更是一个漫长的积累和进步的过程,教师不可急于求成,更不可指望一蹴而就,只能依据学生现有水平进行一步步地计划性指导。
我在本节课上没有做到这些,但是在适量点拨这一环节因为限于课堂时间,做法嫌急躁,没有还给学生充分思考、品味、吸收的时间,总体感觉学生对于这三个神态描写的方法虽有感知,但仍处于较为被动的接受状态,想改变这种情况只能依靠在接下来的作文教学中一点点的渗透。
三、课后反思 第一,教师首先要提高自己的能力,作文指导课其实是最能考验教师的基本素质和应变能力的课,因为作文现场教学中预设与生成其实是不能匹配的,更多的时候看教师如何进行现场指导,尽管已经做了较为充分的课前准备,我还是感觉现场指导不够完美,这其实是提醒我要不断进行知识补充,深入研究课堂。磨课和评课是极好的促进方式。
第二,转变观念,既要激发学生的学生兴趣,更要引导学生参与评价。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上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引导学生参与评价,正是给学生提供了发现、研究、探索的空间,为学生有所发展、有所创造创设条件。本堂作文课较为成功的就是导入部分对学生兴趣的激发,以及作文评改部分让学生参与评价,学生的写作水平和认知水平也就在评价中得到展现和提升。
第三,要深化方法指导,就要还课堂给学生。我们要交给学生的不能是“鱼”,而要是“渔”。道理虽然简单,做好却不容易。就象我这课堂只是按照事先设计的来进行,虽然尽量还课堂给学生,但是时间仍然不足,学生在这节课上并没有深入的情感体验。要想让学生课堂展示活泼有序、精彩纷呈,从教师的角度来说,关键还在于有计划的方法指导和张弛有度的课堂节奏。
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将会不断鞭策自己,努力寻找每节课的优缺点,尽量让每节课都能展现出更多的亮点。
第四篇:对话描写作文指导课课堂教学实录
《对话描写作文指导课》课堂教学实录
徐州市鼓楼区教研室:于永正
师:(显示大屏幕)这儿有,你们的讲义里有,同学们看,这是从一篇很著名的课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当中选的一段,这篇文章是鲁迅先生的侄女周晔写的,写得非常棒。请咱们班朗读得比较好的同学来读一读,以前没有读过,拿到手就去朗读,有点难为你了。
生:(朗读)又一次,在伯父家里,大家围着一张桌子吃饭,我望望爸爸的鼻子,又望望伯父的鼻子,对他说:“大伯,您跟爸爸哪儿都像,就是有一点不像。”“哪一点不像呢?”伯父转过头来,微笑着问我。他嘴里嚼着,胡唇上的胡子一动一动的„„
师:(纠正)嘴唇,嘴唇上的胡子,再读这句话。生:(朗读)嘴唇上的胡子跟着一动一动的。“爸爸的鼻子又高又直,您的呢,又扁又平。”我望了他们半天才说。“你不知道,”伯父摸了摸自己的鼻子,笑着说,“我晓得时候鼻子跟你爸爸的一样,也是又高又直的。”“那怎么——”“可是到了后来,捧了几次壁,把鼻子碰扁了。”“碰壁?”我说,“您怎么碰壁呢?是不时您走路不小心?”“你想,四周围黑洞洞的,那还不容易碰壁吗?”“哦,”我恍然大悟,“墙壁当然比鼻子硬得多了,怪不得您把鼻子碰扁了。”在座的人都哈哈大笑起来。
师:有趣吗? 生:有趣。
师:很有趣,你读得也很好,刚刚拿到一篇课文,就读得那么棒,真是难为你了。幸亏你的朗读水平高,不然的话就读不好。同学们看,这篇课文是写周晔到鲁迅先生家作客的一件事,你看这篇短文,作者写得最多的一篇是人物的什么呢?
生:(齐声)对话。师:(板书:对话)除了最后一小节,其他的都是人物的对话。所以阿,学会写对话,相当重要,好多事情就是在对话过程当中进行的。对话完了,事也就结束了,所以我们要写好人物的对话。再说啦,人物的语言也可以表现人物的思想,人物的性格,所以,从这个角度上说,写好对话也非常重要。我经常对我的学生说,如果你发现写的作文字数不够,我有个诀窍:字不够,对话凑。(笑声)脊柱没有?不要跟别人说阿,这是诀窍,发现字不够,就写对话!东扯葫芦西扯瓢,说就是了。张三说,哈哈,我今天真高兴,玩得多痛快阿,你知道我在什么地方玩的吗?在什么什么地方,一说一大套,三说两说,三行五行就下来了。于老师跟你们开个玩笑。不过也可以试一试,不纯粹是玩笑。周晔在写对话的时候,你发现有什么特点?
生:我认为她写的对话加了人物的神态,还有动作。师:交代这句话谁说的,怎么说的,那叫什么,知道吗? 生:这叫人物的神态、动作。
师:老师告诉你,这叫提示语,记住它。(板书:提示语)在写人物对话的时候交代这句话谁说的,怎么说的,这叫提示语,作者写提示语变化很多,它们在说的话的什么地方,迅速看课文。比如说第一自然段的提示与在什么位置?
生:在前面。
师:在说的话的前面。一起把这句话念一念。生:(朗读)我望望爸爸的鼻子,又望望伯父的鼻子,对他说:大伯,您跟爸爸哪儿都像,就是有一点不像。“
师:对了,这是一个发现,有的提示语在说的话的前面,有的呢?再看。生:有的提示语是在后面的。师:在什么后面? 生:在说的话的后面。师:找一句,读一读。生:(朗读)“哪一点不像呢?”伯父转过头来,微笑着问我。师:还有呢,再找。
生:还有的提示语放在说的话的中间。师:找一句读一读。生:(朗读)“你不知道,”伯父摸了摸自己的鼻子,笑着说,“我小的时候,鼻子根你爸爸的一样,也是又高又直的。”
师:读得好,看看,提示语镶嵌在说的话的当中了,还有,没有提示语的,哪一句没有提示语,一起读。
生:“那怎么——”
师:这一句省略了提示语。为什么可以省略呢?因为不写谁说的,大家业务知道是谁说的,在这种情况下,就可以省略提示语。这些发现对于我们写好对话,相当重要,这是个非常重要的发现。再迅速的看一看提示语的位置,看得时候要注意标点符号,提示语在说的话的前面,这个“说”后面用什么号,看在眼里,记在心中,快。提示语在说的话的后面,“说”后面变成什么号?提示语在说的话的当中,“说”后面一般用什么号?
(生回答,略)
师:把这些记住了,对你写对话很有帮助,这又是一个发现。作者在写对话的时候还有什么特点?
生:动作。
师:动作是提示语的一个内容,它说错了,说错没关系。生:是一问一答。
师:一问一答,作者写的时候怎么样啊? 生:分段(板书:分段)
师:对啦。作者在写对话的时候是分段写的,分段有什么好处呢?第一,它非常清晰,看上去非常舒服。第二,读者眼睛不疲劳。当我们读完一段,比如说,读到这个地方,“就是有一点不像”,(在屏幕上指示)不光从这儿移到这儿的时候,有个短暂的休息过程,所以,我们的眼睛读这样的文章不疲劳。还有个好处,不要跟别人说,显得文章很长(生笑),老师不是让你写三页吗,一分段,三页就变成四页啦。最重要的是清晰,读者读起来很省事。这个发现对我们写好对话也很重要。看,通过学习这篇短文我们知道,写对话很重要,好多是在对话的过程当中进行,对话完了事就没有了,所以从这个角度说,同学们,可写的事实在太多太多了。只要早上一睁眼,就跟爸爸妈妈说话,写下来就是一篇作文,题目就叫《早晨》;回到家爸爸妈妈要跟你说话,写篇作文,题目就叫《晚上》;中午回到家里,爸爸妈妈要跟你说话,写篇作文,题目叫《中午》„„有说话就有作文。咱们下面看看能不能掌握周晔写这篇短文中对话的要求。拿出自己的作文本来,听写两个人的对话,一个老师和一个同学的对话,做好准备。我的要求:第一,要分段,也可以不分段,但我希望你们能分段。第二,希望你能正确地使用标点符号,标点符号相当的重要。开始了。(师读)王老师关切地问:“你们休息好了吗?”“休息好了。”同学们齐声回答。王老师和同学的对话,听见没有?
生:听见了。师:开始记了。(语速放慢)王老师关切地问:“你们休息好了吗?”注意,开始空两个字,分段哦。王老师关切地问。注意这个“地”阿,说,、问、道、喊、叫,这些词前面如果用“地”的话,大多数是土字边的“地”,王老师关切地问:“你们休息好了吗?”注意下面这句话怎么写,在什么位置写,“休息好了。”同学们齐声回答。写好了吗?(拿过一生的作文本)好,写好的举手,(多数人举手)同桌互相交流,互相检查一下,哪些地方值得你学习,哪些地方还有问题,请你指正。好咱们看这个同学写的。(把作文本放到投影仪下)王老师关切地问,冒号,前引号,你们休息好了吗,问号,后引号。另其一行,空两个字,休息好了,叹号,两头加引号,同学们齐声回答,句号。后面变成句号了,这个同学完全正确,格式也符合老师的要求,和他一样的请举手。(多生举手)太棒了,到底是育才小学六(1)班的同学!看来写好对话对你们来说是轻而易举的事了。下面请大家听段录音,这段录音有几个人在说话,通过听他说话的声音,你想象他们说话的样子,表情啦,动作啦。再想象一下这几个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说这些话的,如果你再加个结尾,就是一篇作文了,想不想听啊?好,大家听听。(放一段录音)
女:哎,你挤什么挤,没长眼哪!男:年轻轻的,怎么不说人话? 女:你挤着我了,你!男:来劲了是吧!
老人:算了算了,年轻人,把心放宽,就不挤了。师:这是中央电视台的一个公益广告,几个人在说话? 生:三个。
师:说说他们都是什么人?
生:我认为是一个女人,一个男人和一个老人。师:老人可以,女人、男人不好听,换一个词。生:一个妇女。师:一个妇女。生:和一个年轻人。师:哦,年轻男士。(请另一生)你说说看。生:一个女士,还有一个先生。师:一位女士,一位先生。生:还有一个老者。
师:老者,长者,你看,多会说话。是不是她说的更好听一点?你看,到处都有我们的老师。说话也是一门学问,她说的就中听,她改的也中听。你想象一下,他们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说这些话呢?我想每个同学脑海里一定出现一幅画面。再想象一下他们三个人说话的表情、动作。再想象一下他们两个年轻人听到老者的劝告以后,他们二位又会如何呢?事情怎么结束的?想好了吗?注意,加个开头,加个结尾,他们说话时加上提示语,在写对话是如果能够做到分段、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就是一片好作文呀,拿起笔来,暂时不要起题目,写好以后再起题目,好不好?快,抓紧时间写。要不要再听一遍?
生:不要。
师:写吧,动作快啊,我给大家七分钟的时间。(学生写作,教师巡视)
师:你们的讲义后面有文中的对话,可以参考。把你们想象的事情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写出来,暂时不要写题目。(看一生)一天早晨„„在这位同学的想象中,这件事发生在公交车上。(看另一生)他想象的这件事发生在公交车的车站里,没上车。我看有没有不是公交车的?(拿起一生的作文本)在这位同学的想象中,这件事发生在菜市场,早上卖菜的地方,菜市人当然多了,熙熙攘攘的。我看这边有没有想别的地方的,哦。上班的路上,好的。(来回巡视)抓紧时间,快,加油。有的同学想象人物的动作非常好,看谁写的又快又好。大家都分段了,而且注意提示语的变化,这很好i。写好的请举手,一二三四五„„好,放下,最后给大家再延长两分钟,写好的同学各人读各人的,放声读,开始。没写好的加油。(部分同学开始读出声来)都好了吧,检查完啦,写好的同学给文章加个题目。咱们交流一下,看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水的作文写得漂亮。(请一生)这位男同学的作文我一直没看,咱们看他的作文写得怎么样,注意听,由题目马?
生:(摇头)有一天,一位先生和一位女士在商店里买东西的时候,发生了争吵。师:注意,在他的想象中,这件事发生在商店,继续读。生:妇女说:“嘿,你挤着我啦,没长眼啊?”“年纪轻轻的怎么不说人话?”先生说。妇女说:“哎,你挤着我了,你!”“来劲了是吧?”先生说。老人说:“算啦!算啦!年轻人把心放宽就不挤了。”这一听,他们俩脸红了。
师:听老人这么一说,两位年轻人脸红了。两大优点:第一,对话分段显得很清晰。第二,提示语交代得明白。还有你光说,谁说啊,女士说,老人说,交代这个话谁说的,这是最重要的,你等一下注意听别人写提示语,除了交代谁说的,还要交代他怎么说的,你到座位上去听好吗?谁来读?
生:在公交车上。
师:题目是《在公交车上》。
生:一天早晨,是上班高峰,在公共汽车站,一位女士生气地说:“哎,挤什么挤,没长眼哪?”那位先生一听,火了。
师:(指刚才男生)你站起来,那位先生一听,火了,这就是想象出来的,听见没有?坐下听。
生:“年纪轻轻的,怎么不说人话?”“哎,你挤着我啦,你——”说完,女士又挤了过去。
师:看,又加了动作,那位男同学注意听,“哦,你挤了我了,”女士说,又挤了男士一下,(做挤人状)这个动作想象得多好啊!往下读。
生:“来劲了,是把?”先生越听越生气。“算啦!算啦!一位老人和气地调节他们。师:接下来提示语在当中了,“算啦!算啦!”一位老人和气的调节他们,逗号。往下读。生:“年轻人把心放宽就不挤啦”听完老人的话,女士和先生的火气都降了下来,排队上车了。
师:听见没有?提示语除了交代谁说的,还要想一想他怎么说的,什么表情,什么动作。谁愿意读?你来,先读题目。
生:《把心放宽就不挤了》
师:用文章中人物的话做题目,这样的例子是非常多的。
生:早上,一位女士、一位先生和一个老人,在公交车站等公交车,过了一会儿,公交车来了,女士和先生都挤了上去。
师:真是的,老人都不顾了。生:“哎,你挤什么挤,没长眼哪?”女士凶巴巴地说,两眼瞪得大大的。听见没有?你加上去就好了。
生:“年纪轻轻的,怎么不说人话?”说完,先生把女士往旁边一挤。师:哦,又挤了一下,应加个“又”字。生:又挤了一下。女士又开口了:“哎,你挤着我啦,你——”“来劲了,是把?”先生大声吼道。
师:大声吼道。多形象啊,不是一般的叫。生:大声吼道,眼睛瞪得比女士打两倍。(生笑)师:听见了吧?你瞪得大,我瞪得比你还大,(生笑)有个词叫以牙还牙,现在是以眼还眼。(生笑)(拍该生肩膀)你光看人家笑自己不笑,真是沉着老练。
生:“算啦!算啦!”老人语重心长地说道,“年轻人把心放宽就不挤啦!”两位年轻人听后,脸顿时红了。
师:从他们脸红就知道,他们接受了老人的劝告。同学们,他们的作文有三大优点:第一,对话分段。第二,标点符号用的正确。第三,提示语写得好。刚才阿,我们是听一段录音,只闻其声,不见其人,根据声音想象事情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根据声音想象人说话的表情、动作,这是一种想象。下面呢,我想请一个同学跟我合作一下。你们推荐一个男同学,善于表演的,我想请同学们看一个哑剧。顾名思义,哑剧只有动作、神态,没有语言,你就根据我们二人的表演,想想我们会说些什么,刚才是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现在是只见其人不闻其声,如果这个练习你做好了,我可以肯定地说,你写对话绝对不成问题了,今后写作文,你一定会把对话写得很精彩。
(以下内容略:教师找了一个男生和他一起表演一段哑剧,然后让同学们想象描写他们的对话情景,然后交流。)
第五篇:初中语文作文指导
初中作文指导
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切实加强对学生的写作指导呢?我认为,关键是指导学生在审题构思、选材取料、写作角度、修改润色上下功夫。
1.审准题眼好下笔——指导学生从审题与构思入手作文
审题立意是决定作文成败的关键一步。
审题就是用敏锐的眼睛,精深的思想,仔细分析,推敲辨析给定的作文题目,从而正确地理解题目要求我们写什么或怎么写。审题不清,往往可能会“下笔千言,离题万里”。严重偏离题意的,即使文字功底再好,也会大打折扣。而要想准确无误地审清题目,就要掌握一些审题的方法,这样才能为顺利成文打好基础。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抓住题目的关键性词语(即“题眼”),审准题目,确定好中心及立意,选择好材料及写作角度,安排好文章结构。同时,要指导学生反复阅读题目所提供的材料或引言,领会其内涵,并看清楚题目在字数、体裁等方面有哪些要求,有哪些附加条件,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审题、构思、列提纲的习惯,克服题目都未看清、要求都未弄明白就仓促动笔写作的毛病。
同时,在审题时还要做到“三定”。
一是定体裁。
审题要思考这个题目适宜哪种文体、本人长于哪些文体、材料宜于哪种文体,从这三者中去寻找相一致的、最善于表现文章思想内容的文体。
二是定立意。
作文要“意在笔先”,文章的结构是根据“意”(即中心思想)来安排的。确定了中心后,写作时所有的事件都要围绕这个中心展开。先要确定好中心思想再动笔,不要想到哪儿写到哪儿。
三是定人称。
审题时,必须弄清人称,否则,文章的语气、角度和内容,就有可能出现混乱。在审题中一旦确定了人称,作文时,就要按照一定的人称去写,做到前后一致,文章才能角度一致,前后连贯。
2.匠心独具选好材——指导学生慧眼选取写作材料
人们常说,写作文三分在技巧,七分在选材。选材如何,决定作文的高低成败。因此,每次的作文练习,都应该注重作文选材的指导,引导同学们善于独立观察,勤于思考,精于表达,鼓励他们从小养成以自己独特的视角、纯净的童心、天真的语言来描绘心中的世界。而在写作中,不少学生存在选材单
一、范围狭窄的弊端。因此,教师应尽量避免只限于学校生活的作文题目,引导学生突破校园樊篱,自觉走出校园这个圈子,深入到社会中去,用自己手中的笔去写社会上的人,叙社会上的事,让作文的内容鲜活起来。同时,应注意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平凡小事,并指导他们透过现象看本质,从平凡之中看出它的不平凡,使之成为自己的写作素材。此外,教师还应引导学生突破思维定势,即使是写自己十分熟悉的学校生活,也要学会选择那些别人看不到的典型画面,给人以新鲜感和真实美。
学生的写作材料大多来源于平时的积累。因此,在教学中,还应切实加强对学生进行积累材料方面的指导。一是要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例如,如何观察人物、动物、静物,如何确定观察的角度,如何撰写观察记录等等。此外,还要采取多种途径,对学生进行观察方面的训练。如让学生在不同场合,根据不同的训练要求进行观察,以积累写作素材。二是要教育学生注意收集。如组织学生根据写作训练的要求,到图书室、网上查找、筛选、分析材料,并制成卡片,使收集的材料为己所用。三是要开展多种活动让学生积累材料。如通过社会调查、参观访问、课外活动等,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变化,关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动态,关注人的生命与人生的价值,并就这些现象进行分析、研究和提炼,以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和写作素材。
3.立象以尽意——指导学生找准写作角度和情感倾向
在教学中,应切实加强对学生进行写作角度的指导,引导他们在精心选材的基础上,认真思考,选好、找准写作角度,安排好写作结构,做到写作角度新颖独特,结构形式有所创新。选择最佳的写作角度,有两个要点:
一是要从自我出发,选择能深刻揭示题意、有社会价值、自己有真切体会并能给人以启迪的写作角度。
所谓“从自我出发”,就是选择的写作角度一定是自己有话可说,有理可论的。
二是要符合“小”和“新”两个要求。
角度要小,选择的角度太大,必然涉及面广,就容易面面俱到,泛泛而谈,角度小,集中一点,走笔成文,效果就好;角度要新,就是不落俗套,我们说,对同一个问题和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去阐述,见解也就不同,有些文章,写出来一看面孔就很熟,似乎在哪儿见过,这除了材料陈旧之外,主要是写作角度不新,无法议论出新意来。只有从新的角度观察事物,才能发现事物的新的特点,从新的角度分析事物,才能获得对事理的新的认识。写作角度的选择和确定也要运用眼力,“独辟蹊径”。
4.文章不怕改——指导学生掌握修改润色习作的技巧
俗话常说:“文章不厌百遍改。”指导学生对习作进行修改、润色,应把握好以下几个要点。
一是端正修改的态度。
老师经常向学生介绍文学大家修改文章的故事,让学生明白,作品与草稿的差别就在于——作品是反复修改之作。
二是提供修改的范例。
学生完成试写后,就指名学生朗读习作,师生倾听。根据本次习作的要求,教师指出不妥的地方及原因,提出修改的意见,让学生根据要求自己进行修改,久而久之,使学生明白怎样修改文章。
三是提供修改要求。
作文修改是作文修改的一把尺子,即文章的一般要求和各次习作的要求。要以此对照各自所写的文章,使修改后的文章努力达到感情真挚、中心明确、详略得当、条理清楚、语言表达正确、没有错别字的好文章。四是教给学生修改的方法。默读,修改文章的内容和结构;轻读,修改文章的词句;朗读,全面修改提高。自读自听,发现拗口、不自在的地方,就得考虑修改,这叫三读三改。还可以同学之间互相帮助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