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孙双金《观察作文》指导课实录
孙双金《观察作文》指导课实录
写作对于少年儿童,是一种不可缺少的生活本领,更是表情达意,陶冶品性,触及心灵,点燃智慧,培养创新人格,学会做人的一种锻炼。它不仅关系到小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更关系到民族整体素质的提升。
多年来,小学生习作教学存在种种问题,如何帮助广大语文教师走出作文教学的“费时低效”的困境,教师如何指导儿童喜欢作文、学习作文,走进无拘无束、快乐表达的世界,是我们研究探讨的主题。
前几天去北京参加小学“走进儿童作文” 教学研讨会,大会特别邀请老、中、青三代名师执教六堂风格各异的小学作文课;特邀著名儿童文学作家、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梅子涵先生与语文教研员吴琳老师对部分作文课进行谈话式互动评析;特邀国内著名语文杂志资深主编裴海安先生以及著名特级教师张光璎、贾志敏老师讲述他们对小学作文教学的理解与感悟。与会教师深受启发。下面整理江苏特级教师孙双金老师现场作文指导课和讲评课的课堂实录。希望各位老师根据平时自己习作教学的研究实践,结合课堂实录,在评论中谈谈自己的感受。
《观察作文》课堂实录
江苏孙双金
师:今天我们上什么课?
生:作文课
师:怕不怕作文课?生摇头
师:为什么不怕?
生:郑渊洁教过我作文
师:名家教过
生:丁丁老师在教我作文
师:有没有怕作文的生:有点怕,也有点不怕
师:为什么怕
生1:怕语言不生动
生2:怕写不好,挨老师批,句子也不会编,词语也用不上
生3:总写错别字,挨批
生4:编的不是真情实感
师:因为编的不是真实的,没有真情实感,作文难不难呢?今天,孙老师给大家上一节作文课,上完后,咱们再说。
师拿出一个盒子
师:孙老师千里迢迢给大家带来一个好东西,精致的盒子里面,红绸布包着的,猜,这里面是什么东西?
师板书:猜
师:猜对了,有奖
生1:是你们家的镇宅之宝
生2:是一本作文书
生3:南京的特产
生4:一种石头,雨花石
生5:一件衣服
生6:一块玉
生7:没有东西
师:有猜是镇宅之宝的,有猜是作文书的,有猜是南京特产的。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下就是
生:五花八门
师板书五花八门
师:想不想知道是什么?开始揭晓谜底了。
师边抖包袱,边让大家喊:一、二、三、(一块砖头展露在大家面前)
生:啊!
师:你现在有什么感觉?说给我听听
生1:很好笑
生2:失望
生3:不可思议
生4:奇怪
生5:这不是一块普通的砖头
师:你上来瞧瞧
生:太普通了
师:大家几乎天天看到,请大家用语言描述一下你天天看到的东西,你说的出来吗?
师拿着砖头在教室里走了一圈
师板书:看
生:它是长方形的,红色的,外面包着一层很薄的水泥
师:长方形的不够准确,谁用一个词改一改,应该叫
生:长方体
师:观察一件东西,首先要观其形
板书:形
它还是一块红色的砖头
板书:色
外面还包裹着一层水泥,你观察得很仔细
师:我们观察一件东西,不仅要观其形,还要辨其色,仅仅观其形,辨其色还不够,谁再来说说?
生:这块砖头是凹凸不平的,有点地方被水泥包裹住了,不是红色的。
师:这说明他的观察更细了
师:刚才谁猜里面什么东西也没有?请上来
一生上台
师:面朝大家,把手伸出来,我们给他掂量掂量
生:约1.5公斤
生:2公斤
师:想知道它有多重吗?老师在家称过,3公斤,有时,观察一件东西,不光要观其形,辨其色,还要称其重
板书:重
没有秤的时候,拿手掂掂,有时候,还要听其声
板书:声
师:谁来敲敲
生1敲完甩手:很疼
生2:太重了
生3:有点疼,拍起来咚咚的师小结:观察事物,要多角度,仅仅观察观察外面还不是真正会观察,真正会观察得有绝招
生1:掰开砖头
生2:调查它在什么地方
生3:它出现在哪些地方
师:观察一个最核心的本领是要用脑子去联想
板书:想来历
师:砖头是怎么来的生:土做的师:你怎么知道的生:听老爷说的师:有时,听老人家说话是很长见识的。砖头前身是泥土
板书:泥土
师:泥土是怎么变成砖头的呢?
生1:被烧过
师:把一堆泥土扔到火里,随便一烧就成砖头了?烧制以前还要做什么工作
生:把泥土过滤
生2:放入特制的模具
师:你太厉害了
板书:塑形
师:还要做什么
生:烧
师:还没到烧
生:还要进行晾晒
师板书:晾晒
晾晒之后要进行烧制
板书:烧制
师:烧制之后,拿出来再次晾晒,最后才成为坚硬的砖块
师小结:一块泥土变成方方正正的,坚硬的,历经风吹雨打不会变形的砖头要经过这么多的程序,你从砖的烧制中得到什么启示?
生1:人不经过各种磨练不成才
生2:做事要一步步来,不要鲁莽
生3:泥土像婴儿,塑形师我们正在成长,后面的是经过挫折,最后才能成就自己的事业
师:他联想的多具体
师:什么叫观察,这种联想包括同学们想的由砖的烧制领悟的道理,深层次的观察,用眼睛看到的东西,用脑子想到的东西。我们想想仅仅可以写砖的来历吗?还可以写些什么呢?
生:还可以写砖的用处。
师板书:用处
师:砖有什么用呢?大声回答
生:盖房子
师:这是砖的基本用途、我们北京的孩子一定可以想到砖还有哪些其他的用途呢?我想你们可以想到砖的其他十几种用处
三人讨论
生:砖可以铺地
生:可以做台阶
生:当做笔
生:当砖刀
生:当练武的工具
师:砖还可以进行雕刻,师板书:雕刻
师:一块如此普通的、丑陋的砖竟然有这么多作用,从中,你悟到了什么?
生: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生:人要服务社会
生:天生我才必有用
师:让你写一篇作文的话,你想起什么题目呢?
生:一块砖
生:砖的启迪
生:感悟人生
师介绍南京的小朋友出的题目
砖的魅力和观砖记
学生下去完成习作。
第二篇:孙双金教学实录
孙双金教学实录——《三顾茅庐》
课前谈话:
由姓孙——孙悟空(本领)——四大名著
T:你喜欢《三国演义》里什么人物?
S:我喜欢刘备,他待人谦虚
T:我喜欢诸葛亮,他神机妙算
S:我喜欢刘备,他胸怀大志„„
T:诸葛亮、关羽、张飞、赵子龙这些名将都是谁的手下呢?
看来刘备这个人值得我们好好研究研究,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写刘备的历史故事。(板书:三顾茅庐)
T:谁来用自己的话解释一下“三顾茅庐”是什么意思?
S:(开始沉默还不够有勇气)
T:说对的要表扬,说错的也要表扬,表扬他的勇气„„
S:我的理解是三次去拜访。
T:噢,三、就是三次,顾,就是拜访。茅庐,茅草房。谁能说得更完整呢?
S:刘备三次去拜访住在茅草房里的诸葛亮。
T:(激励)这次说得很准确,看来没有你小小的错误哪来他大大的正确呢?
板书:诸葛亮(引导生看字形)
(认识诸葛亮)孔明——卧龙
T:“诸葛”是复姓,你还知道哪些复姓呢?
S:上官
S:夏侯、司马、玄武„„
T:同学们真不简单,知道这么多,单凭这一点,你做我的老师了,有些姓我还没听过,回去我杳杳字典。
T:由这个题目你还想问自己或我什么问题呢?
S:刘备为什么要三次拜访诸葛亮呢?„„„„
T:下面我们就带着你们三个人的问题去读课文
首先要把课文读正确。
S:(读书)
T:如果生字你读一遍读不准可读二、三遍。
T:(检查课文朗读,及时正音)请同学读第一节
愿意读的请举起你们的手,举手的都是勇敢的、自信的,将来你们也一定是成功的,孙老师就喜欢举手的同学。
S:(读第一节)
T:这段讲了刘备前两次去拜访诸葛亮,第一次,他听说诸葛亮是个了不起的大才,于是在一个秋天,他和他的两个兄弟去拜访诸葛亮,但是没有见到,便给童子留个口信:“刘备来拜访过诸葛亮。”第二次到了隆冬腊月,刘备又决定去拜访诸葛亮,他俩兄弟不愿意:“这个诸葛亮有什么了不起的,充其量一介村夫,还劳大哥亲自去吗?”刘备仍然亲自前前去,但仍没见着。冬去春来,刘备决定第三次去隆中拜访诸葛亮,课文中就写他第三次拜访的经过。这次他拜访到了没有?谁来读第二节。
S:读第二节
T:(板书:结拜)这一节中有一个词语是什么意思?他还有个故事呢?叫什么?
S:桃园三结义
刘备、张飞、关羽在桃园结拜为兄弟,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所以称为“结拜兄弟”,明白吗?
第3段比较长,请同学们限度前半部分,描写“卧龙岗景色的”(这一次举手的要喊,不举手的也要喊。)照顾整体。
S:个别读。
T:隆中怎样景色呢?作者写了山冈、溪流和竹林,哎,写“山冈”用了什么词?] S:蜿蜒
T:“蜿蜒”什么意思,看它的偏旁
S:就是弯的意思
S:弯弯曲曲的,像蛇一样
T:中国汉字的偏旁帮助我们理解。弯曲高低在人们眼中就像一条„„
S: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
T:像谁?
S:诸葛亮
T等待谁让他腾飞?
T这里描写竹林还有一个词“青翠欲滴”是什么意思?
T竹子绿得要滴下来了
T景色“秀丽宜人”“秀丽”?“宜人”
S美丽迷人
T噢,真是一块宝地啊,不愧称之为卧龙。大家再一齐读读
S读
T接下来刘备是怎样拜访的呢?往下读
S“离诸葛亮住处还有半里多路„„”
T这节我们将在下一节重点讨论,请大家齐读第四节
S“诸葛亮分析了群雄纷争的形势„„”
T这里有两个词(板书:群雄纷争 茅塞顿开)
雄,是乱世英雄,两汉末年,你还知道有哪些乱世英雄?
S孙权、曹操、吕布、董卓„„ T纷,纷乱,争斗,当时战火边缘,民不聊生啊„„ 茅塞顿开你是怎样理解的呢?
S像瓶盖一样一下被打开了,人的思想解放了
T你比喻得很形象,就像我手里的瓶盖一样是“砰”的一声打开了,下子打开的,叫“顿开”茅塞呢?堵在人们心里的堵塞人们思想的茅草一下子打开了,心里豁然开朗。谁茅塞顿开(刘备)读一读词语
T最后一段请女同学读(生读)抓住“如鱼得水”
T请同学们放下课本,我就纳闷:像诸葛亮这样的人肯定有许多人去请他,曹操有没有找过,孙权,天下的群雄有没有请过,为什么他在刘备请他时出山呢?刘备哪一点打动了诸葛亮呢?
S四个字“诚心诚意”
T哎,了不得哎,孙老师为了奖励你用笔写出这四个字,还有别的吗?
S别人都是派手下去的,而刘备是亲自去的?
S刘备是恭恭敬敬的,别人手下也不礼貌
S天很冷,刘备还去了三次
S刘备很尊重诸葛亮
S刘备待人诚恳
S刘备还有半里多路就下马步行了„„
T同学们说得都很好,下面到课文中找找刘备打动诸葛亮的关键词或句子,引导同桌交流看找到几处
第二课时:
T:你认为哪些地方表现了刘备的“诚心诚意”?
S:诸葛亮出山后,刘备把他当做自己的老师,两人同桌吃饭,同榻睡觉„„
T:你这是请他出山之后的“诚心诚意”,之前呢?
S:“这次用不着大哥亲自去。他如果不来,我只要用一根麻绳就把他捆来了!”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也不懂尊重人才,这次你就不要去了!”你再帮张飞“嚷一下”
T:自己练一练,看谁来做一次“猛张飞”。
你说张飞嚷时是怎样的心情?
S:生气、讨厌(怎么搞的又去了)
个别读/齐嚷
T:“捆”只能捆来人却捆不来人的心啊!刘备怎么说?
S:齐读
T:这地方能看出刘备诚心诚意,还有什么地方?
S:“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吩咐关羽、张飞在门口休息,自己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侍侯。”
T:刘备为何让他俩在门外等侯?
S:刘备怕他俩打扰诸葛亮,怕张飞闹堂„„
T:是啊,刘备是怎样“恭恭敬敬”的,看这个恭字,(指导识写出恭)
谁来表演一下刘备恭恭敬敬„„]
S:一生表演(两手立正站好)
T:一个刘备,还有不同站法吗?
S:另一生表演(低头弯腰,双手抱拳)
弯腰低头是对一个人的尊敬
T:噢,更恭敬,这样才能体现对人的虔诚和恭敬。
看看书上刘备站了多久,一个时辰就是?两个小时,还有一个时间,半晌是多长时间?“半天”起码也得一个小时,同学们想象一下,刘备恭恭敬敬站了半晌又两个时辰„„刘备是什么人?诸葛亮又是什么人?你知道他们年龄吗?„„一位47岁的首领,对着一位27岁的毛小伙子站了半晌,一个站一个还躺着。哎呀,了不起啊!齐读这部分。
S:在等的时候,张飞„„刘备急忙又把他拦了回去。T:还有哪些地方体现刘备的诚心诚意?
S:“到了诸葛亮的家,刘备上前轻轻敲门。刘备“轻轻”敲门说明他怕惊醒诸葛亮,对他尊重、诚心。
T:噢,抓住了“轻轻”,连敲门声都是那么小心翼翼。生怕惊醒了诸葛亮。
S:还有这里也能体现出刘图示的诚心诚意。“刘备站在台阶下等候。”封建社会是分等级的。大臣参见皇上的时候是站在阶下,而此时,刘备是首领,诸葛亮不过是一介村民,刘备却站在阶下,可见他诚意。
S:“这次你就不要去了!”张飞是刘备的结拜兄弟。却没听他兄弟的话,说明诸葛亮比张飞更重要。
T:都突出了诸葛亮更重要。还有一些地方说明刘备的诚心诚意,他看见你,你看见他了吗?
S:“冬去春来”刘备在两兄弟不同意下去的时候,去了,可见他诚心诚意。
T:刘备是打马一路奔去的吗?
S: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
T:他为什么不骑马到跟呢?
S:他怕马蹄惊扰了诸葛亮。
T:刘备不至于半里多路就下马,说明他把诸葛亮当成了自己的老师。
读读看,看谁能读出刘备的诚心诚意,谁就是小刘备。
S:读:“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才悠然醒来。”
齐读
转折
T:刘备轻轻敲门轻轻地进去,恭恭敬敬地等,等啊等啊,诸葛亮翻了个身,又等啊等啊,等了半晌,才悠然醒来,刘备先前等得那样耐心,这时刘备怎样?刘备为何那么“快步”?
S:刘备想见诸葛亮。
S:刘备见诸葛亮醒来很兴备,想马上进去和他讨论国家大事。
T:噢,刘备真是求贤若渴,那诸葛亮到底值不值得刘备这样“诚心诚意”地去请呢?读读最后两节。
S:读最后两节。
T:你读了有何体会,刘备为何“三顾茅庐”你看出来 了吗?
S:他得到诸葛亮就像鱼儿得水一样,这叫什么成语?
T:板书(如鱼得水)噢,我刘备是条再大的鱼,没有水又有何用啊!
得到诸葛亮就像什么?(板书:拔云见日)
你读过《三国演义》吗?诸葛亮帮刘打过哪些仗?
S:“火烧赤壁”、“草船借箭”„„
T:以少胜多的办法,都是谁设计的,可见诸葛亮对刘备有多么重要,再读读最后一节。
T:(延伸)刘备“三顾茅庐”靠他的诚心诚意请出了诸葛亮。“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这是三国的故事,那今天我们学了这故事又有何作用呢?
S:待人诚恳,谦虚
S:不要摆架子
S:对人要尊重„„
T:诸葛亮用我们现在的说是什么?(板书:人才)
只有尊重人才,才能干一番大事。
二、请看练习4
用“来到„„只见„„”说几句话。(仿书上写)
1、提示:写你去过的地方,三分钟写三句话。
2、生写
3、师检查择优赏读:
我来到玉龙河,这里山绵延不断犹如一条盘旋的龙,这里树郁郁葱葱,河面清澈见底,像一面明亮的镜子。
4、调查及作业(把手放好坐正!)
班里有多少人看过或听过《三国演义》故事?(一半)
建议你为买来或借来少儿版本乃至连环画,一个月后,请你们的班主任搞一个“三国故事”演讲比赛。看谁的故事最能打动人的心。
第三篇:孙双金教学实录
孙双金教学实录:《送别组诗》
作者:梁西发
来源:梁西发 博客 时间:2005年11月2日
热点推荐:
冯为民:教好语文选修课的浅见 李彬:中学语文教学的美育内涵探
唐建新:感受台湾中小学《国文》课本的编排
《送别组诗》课堂教学实录 孙双金
师:(板书“诗”)你们学过诗吗?(生答学过)
(在“诗”前板书“组”字)“组诗”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一组诗歌。
师:(在“组诗”前板书“送别”)“送别组诗”是什么意思呢?
生:这一组诗都是写送别的。
生:把送别的诗放在一起,成为一组诗。
师;是呀,以前我们一堂课一般是学习一首诗,今天啊,我们一堂课来尝试学习一组诗,一组写送别的诗,大家有没有信心?(生答有)
我们先学习第一首诗。(板书:赠汪伦)请大家自读这首诗,自己尝试解释它。我相信大家有能力完成这个任务。
(学生各自投入地读,然后各自尝试解释诗句。)
师:谁来试一试?我最喜欢自信、勇敢的学生。
生:李白乘着小船刚要离开,突然听到岸上传来踏歌声,桃花潭的水啊,即使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情谊深。
师:(高兴地)你真能干,不用老师讲,自己就理解了!谁再来试试。
生:(小手举成一片,个个跃跃欲试,老师又点了一位同学)李白乘着小船刚要离去,忽然听到岸上有人踏歌相送。桃花潭的水啊,你即使有千尺深,也抵不上汪伦送我的感情深呀!
师:不错,不错,看来同学们自学能力挺强,离开老师也能学习。古人讲:“学贵有疑,小疑者小进,大疑者大进。”对这首诗,你们有什么问题呢?
生:“踏歌声”是什么意思?
生:为什么李白说“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呢?
生:李白和汪伦的感情为什么这么深呢?
师:苏州的小朋友真聪明,提出了一些好的问题。但我想念你们再读读诗,1 再思考思考,讨论讨论,可以提出更有水平的问题。
(生埋头默读,陷入沉思,然后窃窃议论)
生:(疑惑地)老师,一般人离别时都很伤感,为什么汪伦送李白时高高兴兴地踏歌相送呢?
生:(大声地)老师,为什么汪伦早不送晚不送,偏偏等到李白上船要走的时侯才送呢?
师:(极度高兴地)这两位小朋友多聪明,多能干呀,提出两个十分有价值的问题。他们是联系生活实际来提的。按常理送人应在家里告别,送别朋友一般比较难过,他们发现了诗上写的与生活实际不同。下面请你们围绕这两个问题展开讨论,猜猜看,汪伦为什么等李白上船时再送?为什么汪伦要欢欢喜喜踏歌相送?
生:李白怕汪伦知道自己要走了,破费钱财买礼品送自己,因此不告诉汪伦悄悄地走了。汪伦回家寻不见李白,向邻居打听才知李白走了,急急忙忙地赶到桃花潭边相送。
生:李白和汪伦朝夕相处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李白担心汪伦知道自己要走会伤心难过,因此就不辞而别,汪伦知道后赶来相送。
生:汪伦去买酒了,李白接到家书,需要立即回家,来不及和汪伦告别,就在桌上留下纸条。汪伦回家后发现纸条,急忙赶到潭边相送。
生:我是这样认为的,李白和汪伦情投意合,可能汪伦已在家门口送别李白。但李白走后,汪伦觉得这样不足以表达对李白的一片深情,于是又赶到桃花潭边踏歌相送。一送李白上路,二送李白上船。
师:(赞叹道)真了不起。你们想象得合情合理,说得有理有据。看来想象是学习诗歌的一个好方法。那你们说一说汪伦为什么踏歌相送呢?
生:我认为踏歌相送是当地的风俗。
生:(自信地)我认为李白是豪放的人,他不希望朋友分别十分伤感。而汪伦因为十分了解李白,于是针对李白特点欢欢喜喜地踏歌相送。李白听到汪伦踏歌来送,极为感动,觉得汪伦真是了解自己,是自己的知音。因此,跳上岸去迎接汪伦,握着汪伦的双手,千言万语涌上心头,执笔写下“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千古佳句。
师:(拍案叫绝)如果说汪伦是李白的知音,那我说,你们就是李白和汪伦的知己,是这首诗的知音啊!你们能不能把这首千古佳诗背下来?
生:(信心十足)能!(生齐背古诗,摇头晃脑,入情入境)
师:这首诗是谁送谁呀?用什么方式送的?
生:是汪伦送李白,用踏歌的方式相送。
师:(板书:以歌送别)如果说这首诗是汪伦送别李白,那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李白送别别人的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多媒体显示)请大家自读这首诗。(生自读)谁来把这首诗解释一下?
生:老朋友向西辞别了黄鹤楼,在烟花三月的时侯乘船去扬州。孤单单的小船越走越远,最后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地方,只看见长江水滚滚地流向天边。
师:说得好。我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说李白在黄鹤楼上送孟浩然送了多长时间?理由是什么?
生:送了一个小时,因为从船离开黄鹤楼到消失到天边大约要一个小时。
师:此时长江水在李白眼中仅仅是水吗?
生:滚滚长江水仿佛是李白对孟浩然的思念。
生:李白对孟浩如烟海然的感情就像这滚滚长江水一样绵绵不断,源远流长。
师:太好啦!如果说汪伦送李白是以歌相送,那李白送汪伦呢?(这里编者可能是笔误,应该是李白送孟浩然)
生:以目相送。
生:注目相送。
师:(板书:以目相送)请大家背诵这首诗。(生吟诵)
师:我请大家看第三首诗----《别董大》(电脑显示)请大家根据下面的注释自学这首诗。(生自学)董大是什么人?
生:是著名的琴师,当时闻名全国。
师:高适是在什么情况下送别董大的?
生: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生:天气阴沉沉的,大雪纷飞,大雁南飞,一派凄凉的景象。
师:在这样的天气,这样的环境下好朋友离开,心情怎样呢?
(学生纷纷回答:难过,压抑,沉闷,伤心。)
师:作为好朋友,高适能让自己的朋友-----一代琴师带着这样的心情离去吗?不行!高适用什么办法驱赶董大心中的不快呢?
生:用“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来鼓励他。
生:用振奋人心的话语勉励自己的好友。
师;是呀,听着这样暖人的话语,董大心情为之一振,离别的愁绪一扫而光,充满豪情地踏上了漫漫路程。这叫“以话相送”。(板书)请大家齐背这首诗。(生背诵)
师:最后请大家看这首诗----《渭城曲》,根据译文自学。(生自学)
师:如果说前三乎诗,分别是以歌相送,以目相送,以话相送,那么这首诗是以什么相关这?
生:(齐)以酒相送。
师:(板书:以酒相送)不管是以歌相送,以目相送,以话相送,以酒相送,说到底诗人是以什么相送?
生:以心相送。
生:以情相送。
师:对呀,诗人是以真心相送,以真情相送(板书:以心相送,以情相送)让我们怀着和诗人一样的心情吟诵这四首送别古诗。
(生投入地吟诵)
师:同学们,请你们课后搜集有关的“送别诗”,研究一下这些诗的表达特点。马上我们就要分别了,请你们用一句话送送孙老师。
生: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全场大笑)
孙双金教学实录——《赠汪伦》 作者:周剑波
日前,笔者听了特级教师孙双金的一节古诗教学课,感触颇深。孙老师根据所教古诗《赠汪伦》这首送别诗的特点,巧妙设计了“精读一首,带读一组”的教学模式,使学生不仅读懂了一组送别体诗歌,而且初步领会了这一类诗歌的表达方式,收到了举一反三的效果。
一、明确目标,激发学习热情
教学伊始,孙老师就告诉学生:“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一组送别体古诗,相信大家一定能学好。我们先学习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赠汪伦》。”这显然是一段经过精心设计的导语。导语不仅告诉了学生今天学习的是送别体诗,而且让学生感觉到今天的目标稍高了一些——要学习一组送别体古诗,“要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子”,这样做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使其一上课就处于“愤”“悱”状态,对提高学习效率是很有帮助的。
二、精读一首,领悟表达方式
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发挥教材的“例子”功能,让学生在课堂上掌握知识,形成语文能力,为课后的广泛阅览打下扎实的基础。《赠汪伦》是一首唐诗,而且好读易懂,孙老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自始自终引导学生自学古诗,掌握送别体古诗的表达方式,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1.自主朗读,了解诗歌大意。孙老师先让学生自主读诗,思考诗中说的是谁 4 送谁?谁别谁?让学生明白送别体诗歌中人物的主客之分;然后指名读诗歌,让学生说说“汪伦是怎样送李白的?”“李白是怎样别汪伦的?”旨在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诗歌大意;最后请两名学生试说诗歌的意思,重在了解学生是否真正读懂了诗歌。学生在老师的点拨下,学得生动、充实,基本上明白了诗歌的意思。
2.自学质疑,理清作者思路。学贵有疑。孙老师用明代学者陈献章有关质疑的名言激励学生主动质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希望同学们认真读诗,善于动脑,提出你的疑问。孙老师愿和大家共同进步!“学生听了思维非常活跃,提出了两个有价值的问题:”汪伦为什么要踏着节拍、唱着歌送李白?“”为什么汪伦早不送,晚不送,却在船即将离开时送?“孙老师并不急着作答,而是引导学生再次自读诗歌,并让学生同桌讨论,解决了这两个问题,使学生进一步明白了《赠汪伦》一诗是汪伦用踏歌的方式送别李白的,表达了二人之间深厚的情谊。学生通过主动质疑、自读释疑、互助学习,完成了教学意图。
3.自由诵读,体会思想感情。诵读,是传统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强调诵读的重要性。事实上诵读遵循了形象感知的原则,有利于学生有效地吸收语言、转化语言。古诗尤其要重视诵读,让学生充分领悟其图画美、语言美、意境美。孙老师在学生读通、读懂诗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入角色,想像李白和汪伦分别的场面:“假如你是李白,会对汪伦说些什么?”让两个学生分别扮演李白和汪伦,通过学生口语交际的形式,帮助学生进一步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最后孙老师引导学生进入诗境,诵读全诗、领悟诗情,学生从声情并茂的吟诵中读懂了诗歌,领悟了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迁移转化,带读一组诗歌
孙老师在学生学会《赠汪伦》一诗的基础上,分别出示了《送孟浩然之广陵》和《别董大》两首送别诗,让学生运用学习《赠汪伦》所掌握的方法自学这两首诗。学生通过朗读,很快弄清了《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作者李白是用目光送别孟浩然,《别董大》一诗作者高适是用语言送别董大,通过吟诵领悟了诗中所表达的朋友之间依依惜别之情。短短三十五分钟,学生便读懂了三首古诗,可见效率是很高的。课末,老师设计了开放式作业,布置学生课后搜集、吟诵有关送别的诗歌,更是将语文教学的空间延伸到课外,培养学生搜集、整理、吸收信息的能力,有利于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
综上所述,孙老师“精读一首,带读一组”的古诗教学方法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如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诗歌的体裁特点、内容特点,结合大纲推荐篇目,精读一首,带读几篇,丰富其文化底蕴。尤其在教学中,孙老师很好地充当了引导者、组织者、点拨者的角色,引导学生自学、自读、自悟,组织学生质疑、讨论,着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这一点更值得我们借鉴。
探究 ● 体验 ● 感悟 ——《赠汪伦》教学实录 西华师大附小 彭贇
一、质疑导读
板书“李白”(旁打?)师:谁能把想到的告诉大家?生如数家珍: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伟大的诗人;
生:他的祖籍在今甘肃秦安附近,五岁迁居四川江油县,还可算是我们老乡呢!(众笑)
生:李白留下了上千首诗篇,有《静夜思》《蜀道难》、《秋浦歌》„„
生:我们学过《静夜思》、《早发白帝城》、《望庐山瀑布》(即兴背诗)
师:孩子们知道今天要学什么吗?生齐呼:《赠—汪—伦》(抽生板书课题,给“伦”注音,并教读)
师:说说题目是什么意思?生:“赠”就是“送”,“汪伦”是“人名”。
师:看到题目你想知道什么?生一一提出:我想知道汪伦和李白是什么关系?为什么李白会写诗送他?这首诗表现了什么思想?„„
设计思路:运用“立体教学模式”“提问式”开讲艺术,将学生从对旧知识的回顾引向新内容的学习,既满足了孩子的表现欲,又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
二、立体探究
师:孩子们提了不少好的问题,在学习诗歌时还会发现新的问题,怎么解决呢?生齐:自己解决!
师:行!老师有一些学习诗歌的方法,现在推荐给大家。
出示“学习建议”:自由组合选择喜欢的方式学习,限时八分钟。
1、朗读法:朗读全诗,读出自己的感受、体会,读出重音、节奏;
2、绘画法:选择自己有理解的诗句作画(注意不与插图雷同),并作解说;
3、领悟法:对自己感兴趣的词语或诗句做深入研究,结合所查资料仔细玩味,写出体会。
(生自主合作学习,师巡视、参与)
设计思路:充分信任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读读、画画、说说、写写中自我品味语言,感悟诗意,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
师:刚才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很高,现在来把你们的学习体会与大家分享分享。
生:还是我们朗读组的先来吧!然后较有感情地读了一遍。
师:你的声音真好听,如果再注意点节奏就更好了。
又一生自告奋勇读。师:你读出了自己的理解,还有谁愿意来挑战他?
生:我是绘画组的,但我认为读不该是朗读组的专利,大家请看这幅画——他边指图边解释道:李白乘船要离开的时候,听到汪伦踏着节拍唱歌的声音,他满脸惊喜地转过身来,所以第二句诗该读出“惊喜”的语气。(范读)
师由衷赞叹:你不仅画得好,说得好,还读得棒极了!(热烈的掌声)
生:他的理解与我们领悟组的不谋而合,我们认为,可能头一天汪伦说今天有事不会来送行了,李白才独自一个人乘船离开,他的心里也许有一点忧郁,“忽闻”一词形象地表达出了他看到汪伦出现时惊喜万分的心情。
(师来不及鼓励)一生:我有个问题,李白本是汪伦请去的,可为何李白走时汪伦却不去送别呢?
师暗暗佩服:是啊!老师也想不明白。
生:我猜想汪伦不愿意面对离别的伤感,于是约定不去送行,但最终还是来了。
生:我认为这又是汪伦的刻意安排,就象当初用“十里桃花,万家酒店”“骗”李白去一样,(众笑)这种特别的送行方式具有更加感人至深的魅力,以此给李白留下终生难忘的印象,“忽闻”体现的正是意料之外的惊喜。(师作出肯定,并顺势指导读出由忧而喜的情感变化。)
师:(播放前两句诗的情节动画)假如你是李白,在一‘忧’一‘喜’之下,会想些什么呢?
生:我想到这一段时间以来汪伦对我的种种好处,不由得心潮起伏。
生:我想到:汪伦是个多么淳朴善良、热情友好的人啊!„„
师:愿意以什么方式来表现诗人的感受?(生自发品读,书声朗朗。)
设计思路:《新课标》指出语文课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入多种教学形式,转换课堂模式,让每个孩子都投入地学、生动地学,再尽情展示学后的成果。在这一环节中,尽力做到了开放思维、激发想象、发挥潜能。
师:作为一代文豪的李白,因此脱口而出——
生齐诵: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生:我认为这首诗后两句该这样读“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不及”应该读重音,才能表示汪伦对“我”的情意深。(指名反复试读)
师:千尺是多深?(学生刚在数学中学过度量,沉默片刻后)生一板一眼算出:1米=3尺,1千尺=333.3米„„。
一生接过话头:我们上次量过了,我们教室的高是4米,1千尺相当于84层教室那么高的楼房。
师:桃花潭真有那么深吗?
生迫不及待:我知道桃花潭并没有那么深,这是‘夸张’的写法。
师:真聪明!那为什么说‘千尺桃花水’不及‘汪伦送我情’?
生略一思忖,说:这里又用了‘比喻’,把汪伦送‘我’的情谊深比作桃花潭的水深。
生:“不及”就是“比不上”,先突出这桃花潭水的深,再说明比不上汪伦的情意深,以此表现情意的深厚。看看图中二人抱拳相向,就可体会他们依依惜别的深情了。
生:那么“桃花/潭水/深千尺”中的“深千尺”也应读重音。(师肯定其说法,师生练读。)
生:老师,我发现一个问题:第一行诗写的是“李白”,而第四行诗却变成了“我”,这是为什么呢?
师:你真是一个爱动脑的孩子!这个问题该怎么解答,我想听听大家的意见。
生:“李白”是别人对他的称呼,这里是采用三人称手法来自称。
生:我认为后两句诗用“我”便于直接抒发感情,更显出感情的真挚。
师:大家分析的很正确,诗的前两句是叙事,后两句是抒情,叙事时李白将自己冷静地置于三人称,而汪伦的突然出现和特殊的送别方式使李白的心受到强烈震撼,感情如滔滔江水,一泻千里,转换成“我”是感动之余情到深处的结果。
生:所以我认为“桃花/潭水/深千尺”语调该稍高,“不及/汪伦/送我情”该略降,才能体现出李白和汪伦之间情谊的深厚,同时给人语意完整的感觉。(范读)
师:大家都知道怎么读这首诗了,老师准备了一段乐曲,你们在优美的伴乐下尽情地朗读吧?
(师播放录音带《送别》,抽生朗读、背诵全诗。)
设计思路:子曰:“不悱不启”,教师应做好学生求知路上的引导者,适时启发、适势启发,方能牵一发而动全身,促使学生多角度、全方位思考问题,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抓住关键词语‘深千尺’‘不及’深入理解,进而领悟全诗情感,结尾孩子的顿悟便如水到渠成,看似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
三、评价归纳
(师生共同对学习方法、效果进行评价,对学习内容进行归纳,完成板书设计。)
赠汪伦(lún)
李白(?)
将欲
深千尺(升)
忧郁
惊喜
不及(感动)
忽闻
送我情(降)
设计思路:将归纳与板书有机融合,对本课进行梳理、回顾,概括、总结,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完整的知识。
四、训练迁移
抽出“优”“中”程度的两位学生,询问他们:今天准备完成什么作业?
师归纳其意见,让其余同学自由选择一两项作为家庭作业。
1、有感情朗读、背诵,能默写;
2、把李白和汪伦的故事讲给家人听;
3、课外学习一首李白的诗,抽时间与同学交流;
4、为《赠汪伦》写续篇(可采用诗歌形式),也可改编故事或制作连环画。
设计思路:自己给自己布置作业,过一把当老师的瘾,使孩子倍感新奇自豪,有利于切合不同孩子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爱好,进行分层教学,最大限度发掘孩子的潜能,发展创新能力,使每个孩子都品尝到学习的快乐,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总体设计思路:
《新课标》对三、四年级诗词教学的要求是“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中体验情感。”古代诗词语言精美,生动,教学时切忌逐字逐句串讲支解。本设计将课堂主动权交给学生,从合作伙伴、学习内容、探究方式,到作业设计都给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力,并有效利用音乐、绘画、媒体教学等手段,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自研自得,借助想象、入境悟情,从而领悟诗意,体验诗情。的确,放开学生的手脚,放飞学生的思维,就会收获许多意想不到的惊喜。板书简洁、明了,为这一设计意图做了较好的诠释。
第四篇:孙双金教学实录——《赠汪伦》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目录式免费主题备课平台!
孙双金《赠汪伦》教学实录
日前,笔者听了特级教师孙双金的一节古诗教学课,感触颇深。孙老师根据所教古诗《赠汪伦》这首送别诗的特点,巧妙设计了“精读一首,带读一组”的教学模式,使学生不仅读懂了一组送别体诗歌,而且初步领会了这一类诗歌的表达方式,收到了举一反三的效果。
一、明确目标,激发学习热情
教学伊始,孙老师就告诉学生:“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一组送别体古诗,相信大家一定能学好。我们先学习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赠汪伦》。”这显然是一段经过精心设计的导语。导语不仅告诉了学生今天学习的是送别体诗,而且让学生感觉到今天的目标稍高了一些——要学习一组送别体古诗,“要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子”,这样做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使其一上课就处于“愤”“悱”状态,对提高学习效率是很有帮助的。
二、精读一首,领悟表达方式
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发挥教材的“例子”功能,让学生在课堂上掌握知识,形成语文能力,为课后的广泛阅览打下扎实的基础。《赠汪伦》是一首唐诗,而且好读易懂,孙老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自始自终引导学生自学古诗,掌握送别体古诗的表达方式,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1.自主朗读,了解诗歌大意。孙老师先让学生自主读诗,思考诗中说的是谁送谁?谁别谁?让学生明白送别体诗歌中人物的主客之分;然后指名读诗歌,让学生说说“汪伦是怎样送李白的?”“李白是怎样别汪伦的?”旨在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诗歌大意;最后请两名学生试说诗歌的意思,重在了解学生是否真正读懂了诗歌。学生在老师的点拨下,学得生动、充实,基本上明白了诗歌的意思。
2.自学质疑,理清作者思路。学贵有疑。孙老师用明代学者陈献章有关质疑的名言激励学生主动质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希望同学们认真读诗,善于动脑,提出你的疑问。孙老师愿和大家共同进步!“学生听了思维非常活跃,提出了两个有价值的问题:”汪伦为什么要踏着节拍、唱着歌送李白?“”为什么汪伦早不送,晚不送,却在船即将离开时送?“孙老师并不急着作答,而是引导学生再次自读诗歌,并让学生同桌讨论,解决了这两个问题,使学生进一步明白了《赠汪伦》一诗是汪伦用踏歌的方式送别李白的,表达了二人之间深厚的情谊。学生通过主动质疑、自读释疑、互助学习,完成了教学意图。
3.自由诵读,体会思想感情。诵读,是传统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强调诵读的重要性。事实上诵读遵循了形象感知的原则,有利于学生有效地吸收语言、转化语言。古诗尤其要重视诵读,让学生充分领悟其图画美、语言美、意境美。孙老师在学生读通、读懂诗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入角色,想像李白和汪伦分别的场面:“假如你是李白,会对汪伦说些什么?”让两个学生分别扮演李白和汪伦,通过学生口语交际的形式,帮助学生进一步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最后孙老师引导学生进入诗境,诵读全诗、领悟诗情,学生从声情并茂的吟诵中读懂了诗歌,领悟了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迁移转化,带读一组诗歌孙老师在学生学会《赠汪伦》一诗的基础上,分别出示了《送孟浩然之广陵》和《别董大》两首送别诗,让学生运用学习《赠汪伦》所掌握的方法自学这两首诗。学生通过朗读,很快弄清了《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作者李白是用目光送别孟浩然,《别董大》一诗作者高适是用语言送别董大,通过吟诵领悟了诗中所表达的朋友之间依依惜别之情。短短三十五分钟,学生便读懂了三首古诗,可见效率是很高的。课末,老师设计了开放式作业,布置学生课后搜集、吟诵有关送别氖瑁墙镂慕萄У目占溲由斓娇瓮猓嘌鸭⒄怼⑽招畔⒌哪芰Γ欣谘镂乃刂实娜嫣岣摺?br>
综上所述,孙老师“精读一首,带读一组”的古诗教学方法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如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诗歌的体裁特点、内容特点,结合大纲推荐篇目,精读一首,带读几篇,丰富其文化底蕴。尤其在教学中,孙老师很好地充当了引导者、组织者、点拨者的角色,引导学生自学、自读、自悟,组织学生质疑、讨论,着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这一点更值得我们借鉴。
一、质疑导读
板书“李白”(旁打?)师:谁能把想到的告诉大家?生如数家珍: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伟大的诗人;
生:他的祖籍在今甘肃秦安附近,五岁迁居四川江油县,还可算是我们老乡呢!(众笑)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今日用大师 明日做大师!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目录式免费主题备课平台!
生:李白留下了上千首诗篇,有《静夜思》《蜀道难》、《秋浦歌》……
生:我们学过《静夜思》、《早发白帝城》、《望庐山瀑布》(即兴背诗)
师:孩子们知道今天要学什么吗?生齐呼:《赠—汪—伦》(抽生板书课题,给“伦”注音,并教读)
师:说说题目是什么意思?生:“赠”就是“送”,“汪伦”是“人名”。
师:看到题目你想知道什么?生一一提出:我想知道汪伦和李白是什么关系?为什么李白会写诗送他?这首诗表现了什么思想?……
设计思路:运用“立体教学模式”“提问式”开讲艺术,将学生从对旧知识的回顾引向新内容的学习,既满足了孩子的表现欲,又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
二、立体探究
师:孩子们提了不少好的问题,在学习诗歌时还会发现新的问题,怎么解决呢?生齐:自己解决!
师:行!老师有一些学习诗歌的方法,现在推荐给大家。
出示“学习建议”:自由组合选择喜欢的方式学习,限时八分钟。
1、朗读法:朗读全诗,读出自己的感受、体会,读出重音、节奏;
2、绘画法:选择自己有理解的诗句作画(注意不与插图雷同),并作解说;
3、领悟法:对自己感兴趣的词语或诗句做深入研究,结合所查资料仔细玩味,写出体会。
(生自主合作学习,师巡视、参与)
设计思路:充分信任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读读、画画、说说、写写中自我品味语言,感悟诗意,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
师:刚才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很高,现在来把你们的学习体会与大家分享分享。
生:还是我们朗读组的先来吧!然后较有感情地读了一遍。
师:你的声音真好听,如果再注意点节奏就更好了。
又一生自告奋勇读。师:你读出了自己的理解,还有谁愿意来挑战他?
生:我是绘画组的,但我认为读不该是朗读组的专利,大家请看这幅画——他边指图边解释道:李白乘船要离开的时候,听到汪伦踏着节拍唱歌的声音,他满脸惊喜地转过身来,所以第二句诗该读出“惊喜”的语气。(范读)
师由衷赞叹:你不仅画得好,说得好,还读得棒极了!(热烈的掌声)
生:他的理解与我们领悟组的不谋而合,我们认为,可能头一天汪伦说今天有事不会来送行了,李白才独自一个人乘船离开,他的心里也许有一点忧郁,“忽闻”一词形象地表达出了他看到汪伦出现时惊喜万分的心情。
(师来不及鼓励)一生:我有个问题,李白本是汪伦请去的,可为何李白走时汪伦却不去送别呢?
师暗暗佩服:是啊!老师也想不明白。
生:我猜想汪伦不愿意面对离别的伤感,于是约定不去送行,但最终还是来了。
生:我认为这又是汪伦的刻意安排,就象当初用“十里桃花,万家酒店”“骗”李白去一样,(众笑)这种特别的送行方式具有更加感人至深的魅力,以此给李白留下终生难忘的印象,“忽闻”体现的正是意料之外的惊喜。(师作出肯定,并顺势指导读出由忧而喜的情感变化。)
师:(播放前两句诗的情节动画)假如你是李白,在一„忧‟一„喜‟之下,会想些什么呢?
生:我想到这一段时间以来汪伦对我的种种好处,不由得心潮起伏。
生:我想到:汪伦是个多么淳朴善良、热情友好的人啊!……
师:愿意以什么方式来表现诗人的感受?(生自发品读,书声朗朗。)
设计思路:《新课标》指出语文课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入多种教学形式,转换课堂模式,让每个孩子都投入地学、生动地学,再尽情展示学后的成果。在这一环节中,尽力做到了开放思维、激发想象、发挥潜能。
师:作为一代文豪的李白,因此脱口而出——
生齐诵: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今日用大师 明日做大师!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目录式免费主题备课平台!
生:我认为这首诗后两句该这样读“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不及”应该读重音,才能表示汪伦对“我”的情意深。(指名反复试读)
师:千尺是多深?(学生刚在数学中学过度量,沉默片刻后)生一板一眼算出:1米=3尺,1千尺=333.3米……。
一生接过话头:我们上次量过了,我们教室的高是4米,1千尺相当于84层教室那么高的楼房。
师:桃花潭真有那么深吗?
生迫不及待:我知道桃花潭并没有那么深,这是„夸张‟的写法。
师:真聪明!那为什么说„千尺桃花水‟不及„汪伦送我情‟?
生略一思忖,说:这里又用了„比喻‟,把汪伦送„我‟的情谊深比作桃花潭的水深。
生:“不及”就是“比不上”,先突出这桃花潭水的深,再说明比不上汪伦的情意深,以此表现情意的深厚。看看图中二人抱拳相向,就可体会他们依依惜别的深情了。
生:那么“桃花/潭水/深千尺”中的“深千尺”也应读重音。(师肯定其说法,师生练读。)
生:老师,我发现一个问题:第一行诗写的是“李白”,而第四行诗却变成了“我”,这是为什么呢?
师:你真是一个爱动脑的孩子!这个问题该怎么解答,我想听听大家的意见。
生:“李白”是别人对他的称呼,这里是采用三人称手法来自称。
生:我认为后两句诗用“我”便于直接抒发感情,更显出感情的真挚。
师:大家分析的很正确,诗的前两句是叙事,后两句是抒情,叙事时李白将自己冷静地置于三人称,而汪伦的突然出现和特殊的送别方式使李白的心受到强烈震撼,感情如滔滔江水,一泻千里,转换成“我”是感动之余情到深处的结果。
生:所以我认为“桃花/潭水/深千尺”语调该稍高,“不及/汪伦/送我情”该略降,才能体现出李白和汪伦之间情谊的深厚,同时给人语意完整的感觉。(范读)
师:大家都知道怎么读这首诗了,老师准备了一段乐曲,你们在优美的伴乐下尽情地朗读吧?
(师播放录音带《送别》,抽生朗读、背诵全诗。)
设计思路:子曰:“不悱不启”,教师应做好学生求知路上的引导者,适时启发、适势启发,方能牵一发而动全身,促使学生多角度、全方位思考问题,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抓住关键词语„深千尺‟„不及‟深入理解,进而领悟全诗情感,结尾孩子的顿悟便如水到渠成,看似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
三、评价归纳
(师生共同对学习方法、效果进行评价,对学习内容进行归纳,完成板书设计。)
赠汪伦(lún)
李白(?)
将欲
深千尺(升)
忧郁
惊喜
不及(感动)
忽闻
送我情(降)
设计思路:将归纳与板书有机融合,对本课进行梳理、回顾,概括、总结,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完整的知识。
四、训练迁移
抽出“优”“中”程度的两位学生,询问他们:今天准备完成什么作业?
师归纳其意见,让其余同学自由选择一两项作为家庭作业。
1、有感情朗读、背诵,能默写;
2、把李白和汪伦的故事讲给家人听;
3、课外学习一首李白的诗,抽时间与同学交流;
4、为《赠汪伦》写续篇(可采用诗歌形式),也可改编故事或制作连环画。
设计思路:自己给自己布置作业,过一把当老师的瘾,使孩子倍感新奇自豪,有利于切合不同孩子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爱好,进行分层教学,最大限度发掘孩子的潜能,发展创新能力,使每个孩子都品尝到学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今日用大师 明日做大师!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目录式免费主题备课平台!习的快乐,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总体设计思路:
《新课标》对三、四年级诗词教学的要求是“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中体验情感。”古代诗词语言精美,生动,教学时切忌逐字逐句串讲支解。本设计将课堂主动权交给学生,从合作伙伴、学习内容、探究方式,到作业设计都给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力,并有效利用音乐、绘画、媒体教学等手段,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自研自得,借助想象、入境悟情,从而领悟诗意,体验诗情。的确,放开学生的手脚,放飞学生的思维,就会收获许多意想不到的惊喜。板书简洁、明了,为这一设计意图做了较好的诠释。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今日用大师 明日做大师!
第五篇:孙双金送别组诗教学实录
孙双金《送别组诗》教学实录(2011-12-07 12:00:33)师:刚才这堂课因为诗歌的情感比较沉重,杜甫的诗的最大特点,有人说是沉郁顿挫,是不是?杜甫他是个忧国忧民的诗人,所以同学们刚才学得也比较凝重,学得非常沉重。下面几首诗我们要比较活泼一点。
师:我们来看看古代诗人,他们在送别朋友的时候,(板书:送别)他们是怎么表达他们的情感的。(补充板书:送别组诗)今天这堂课呢,孙老师要带大家学习第一组诗,所以我们就把它称为(师生齐读)送别组诗。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先学第一首(屏幕出现《赠汪伦》并配乐),一起把这首诗朗诵一遍。
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生有感情地朗读诗句。)
师:读得很好,这首诗是谁写的?
生:(齐答)李白。
师:李白写给谁的?
生:(齐答)汪伦。
师:谁知道汪伦是什么人?你说。
生:汪伦是个乡下人,他也非常地喜欢写诗,可是他自己不会写。
师:基本讲对。汪伦是安徽泾县人,他是个酿酒师,他非常喜欢诗歌,非常地仰慕诗人,尤其是当时唐朝鼎鼎大名的诗人,谁?
生:(齐声大声答)李白。
师:李白诗写的好,好到什么程度呢?被皇帝传到宫里面去写诗给皇帝看,用现在的话说,李白是当朝最大最大的大腕了。他非常仰慕李白,他怎么见到李白呢?(指着一位男同学说)你知道你说?
生:他是写了一封信给李白,上面写着他那边有十里桃花,还有万家酒店,李白很喜欢喝酒,所有就来了。
师:李白喜欢游玩祖国的大好河山,喜欢饮酒,李白斗酒诗百篇是不是?一个十里桃花,一个万家酒店,正中李白下怀,于是李白就来到桃花庄上。到那里一看,只有桃花潭一圈桃花,只有一个姓万的人家开了一家酒店,但是李白有没有怪汪伦呢?
生:(齐答)没有。
师:他就欣然住在汪伦家里,和汪伦饮酒谈诗,成了非常好的知己朋友,这首诗就是李白离开汪伦的时候,写给汪伦的。再把它吟诵一遍。
(生有感情地朗读诗句。)
师:这首诗比较好理解的,诗的意思你们会解释吗?
生:(齐答)会。
师:谁来说说看?这首诗比较好懂的,我请没有发过言的,你来试一试。
生:李白乘舟将要离开了,忽然听到岸上有歌声,桃花潭水虽然深千尺,不过也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情意。
师:你叫什么名字? 生:冯超。
师:冯超同学基本解释的准确,90%,老师不讲能够理解90%已经非常了不起了。好,如果你能把嘴巴张大一点,声音响亮一点,自信一点,就更棒了!我们掌声给他好不好?相信冯超下面的发言会更精彩,请坐。
生:(齐答)好!(掌声响起)
师:谁再来解释一下《赠汪伦》?你来。
生:李白乘舟将要走,忽然听到岸上传来一阵阵歌声,桃花潭水虽然深千尺,但也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情谊深。
师:你叫什么名字?
生:赵婷婷。
师:赵婷婷回答的非常好,已经达到98%了,我们掌声献给她。
(掌声再次响起。)
师:读诗基本意思懂了,我觉得还没有真正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读这首诗你有问题吗?你们讨论讨论看有什么问题?
(生小组讨论。)
师:交流一下,能够发现问题的同学有双慧眼,火眼金睛。(指名问)你发现什么问题?
生:桃花潭水深千尺,为什么比不上汪伦给我的情意?
师:是啊,桃花潭的水深千尺,为什么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情意呢?这是一个问题,还有不同的问题吗?(指名问)你的问题?
生:既然李白舍不得离开汪伦,他为什么要离开汪伦呢?
师:没有不散的宴席,朋友之间总是要离别的。(竖起大拇指)好的,能够发现问题比发现不了问题总是要好。你的问题?
生:我的问题是汪伦把李白骗过去,为什么他们还能成为好朋友?
师:我来读诗。你们能不能再发现一点问题?“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李白这时已经来到哪里了?你的问题是什么?
生:为什么要在李白要走的时候才来送别呢?
师:(兴奋地)听到没有?为什么要在李白离开汪伦的家,上路之后,来到桃花潭坐到船上,要走的时候,汪伦才来送呢?他为什么早不送,迟不送,偏偏到这个时候才来送呢?送客你会这样送吗?
生:(齐答)不会。
师:你肯定在家里就要这样送了,是不是。为什么早不送,迟不送,偏偏要等到人家坐到船上的时候才来送呢?你们这时候就做做汪伦,猜想猜想,展开你想象的翅膀,有哪几种可能呢?为什么到这个时候才来送呢,几个人讨论一下。
(生小组讨论,教师在其中一组学生中小声提出问题。)
师:好,坐正。“天一学校”了不起的,“天一”不是天下第一吗?我来看看“天一”的学生是不是天下第一。你说说看。为什么早不送、迟不送,偏偏到这个时候再来送了呢?
生:因为这里有汪伦和李白的美好回忆。
师:什么回忆?为什么汪伦早不送、迟不送,偏偏要等到李白坐到船上才去送呢? 生:可能因为他们在这里相遇。
师:可能他们在桃花潭边相遇的,汪伦是从桃花潭把李白接来的,所以故意到桃花潭来送他。接的时候在桃花潭边接,送的时候也在桃花潭边送,让李白留下终身难忘的印象。你叫什么名字?
生:冯松。
师:这是冯家的观点,了不起,在哪里接我也要在哪里送,给李白留下难忘的印象。冯家的观点。
生:有可能是李白没有告诉汪伦,而后来汪伦知道就急匆匆地赶到桃花潭送他。
师:说明李白是不辞而别,汪伦知道这个情况后匆忙来送。你叫什么名字?
生:徐畅。
师:徐畅,这是徐家的观点。不同的,我就喜欢听到不同,看你们的小脑袋瓜聪明不聪明。你说。
生:我的观点是:我们一般送亲人是在家里送,汪伦故意不在家里送,特别安排走的时候送,这样给他留下非常深的印象,让他记住汪伦这个朋友。
师:叫什么名字?
生:我叫殷涛杰。
师:殷涛杰,殷家的观点是什么观点。你们听听看,故意在家不送,让李白到桃花潭,突然赶来还要踏歌相送,给李白终身难忘的印象,给李白一个惊喜。
师:殷涛杰,真是大脑袋,大脑发达,这个想象超出一般。你说说看。
生:可能是因为李白喜欢喝酒,而汪伦又是酿酒的,他在家里特地为李白酿了酒,李白快要走了,他才酿好,急急忙忙地给李白送了过去。
师:专门为李白特制太白酒,酒还没有酿好,李白突然有事要走,急急忙忙赶去相送。你姓什么?
生:张。
师:张,这是张家的观点,又是一种奇特的观点。你说。
生:我认为是他们一起到酒店去,然后汪伦给他准备了一桌宴席给他送行,然后李白走的时候,就在那个里面给他送行了。
师:已经在酒店送过行了?
生:对,然后就在那边拍打唱歌。
师:已经在酒店送过行了,送过行之后,他觉得就这样把李白送走还不够。我是写一封信把人家骗来的,现在人家走了我就这样送别不行?再次赶到桃花潭边踏歌相送。一送李白上路,二送李白上船。你叫什么名字?
生:莜玲莹。
师:莜玲莹,给莜玲莹掌声,(掌声响起)莜家人就是聪明。还有不同的观点?不得了,真是天下第一,来,这个天下第一的人再说一个。
生:我觉得可能是因为李白的名气很大,所以汪伦想组织一个很大活动来告别李白。
师:你的想象当中,不是汪伦一个人踏歌相送的,他是把整个村子的人都组织来踏歌相送。那个场面是了不得,李白坐在船上,本来都要走了,突然听到一阵阵歌声传来,李白坐在船上还坐得住吗?
生:(齐声答)坐不住。
师:李白就要站起来,跳上岸去,握住汪伦的手说:“汪兄啊,你真是对我太好啦!你这样的情意我怎么表达呢?我一介书生,没有什么可以送给你,拿笔来。”于是,李白挥毫写下了《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汪兄啊,就把这个送给你吧。”汪伦收起了李白送给他的诗,把它当作传家之宝,一代一代传下来,这首诗就是面对当时的此情此景李白即兴挥毫写下的,我们一起来吟诵一下好不好?
生:(齐声答)好!(生有感情地朗诵。)
师:是啊,桃花潭的水你纵有千尺深,也深不过汪伦对我的感情啊。在家送一下感情就深了吗?送过了再送,不是我一个人送,把一个村的人都组织起来送,抬着美酒,踏歌相送,这才能感动李白。起立,一起摇头晃脑地吟诵一下。
(全体起立,配上音乐,全体动情地吟诵。)师:我只看到一个摇头晃脑的晃起来了,你们太拘谨一点,还可以放开一点吗?看我这里,能不能背下来。不看屏幕上的,看着我这,《赠汪伦》你们可以动起来,要做动作的可以做动作。(生在教师的提示下有感情地背诵。)
师:请坐,这首诗是谁送谁呀?
生:(大声答)汪伦送李白。
师:汪伦用什么形式来送李白的?
生:(齐声答)踏歌相送。
师:汪伦是以踏歌相送的形式。(板书:以歌相送)这是汪伦以歌,踏歌的方式来送李白的。古代诗人送别的方式有很多种,除了用歌声来送别,还有什么送别的方式呢?我们来看看李白他是用什么方式来送别他的朋友的?(屏幕出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读。(师声情地朗诵)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 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配上音乐,生齐声朗读。)
师:你知道孟浩然是什么人吗?
生:(齐声答)诗人。
师:(竖起大拇指)也是唐朝的诗人,比李白大11岁。当时的名气比李白还要大,但是和李白的感情非常好,这首诗是李白在黄鹤楼送别谁?
生:(齐声答)孟浩然。
师:“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什么意思?解释,你来。
生:(一女生在教师的引领下断断续续答)老朋友向西辞别黄鹤楼,在春天的时候要去扬州。
师:在什么时候?在烟花三月,在繁花似锦的时候,在这么好的季节要乘船到扬州去。请坐。“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什么意思?你来。
生:朋友的小舟离我越来越远,我只看见那长江那滔滔的江水向天边流去。
师:孤零零的一只帆船越驶越远,最后它的影子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地方,只看见长江水浩浩荡荡流向天边,它流去的仅仅是水吗?还流去了什么?带去了我对孟浩然的思念,带去了朋友的友情,这种思念啊,就像滚滚的长江水一样永不停息。你说李白站在黄鹤楼上看着诗人孟浩然离去,看了多长时间?你说说看。
生:看到天色已暗了下来。
师:你说天色暗了,什么地方写天色暗了?
生:“孤帆远影碧空尽”。
师:什么地方写天色暗了?要根据诗来想象,不能离开诗。你说。
生:我根据“孤帆远影碧空尽”这句话知道了,李白是直到帆船没有了影子之后才离开的。
师:孟浩然离开黄鹤楼,走啊,走啊,等那个影子都看不到了,猜猜看那个李白在那里站了多长时间?你猜猜看,用现在的时间,你大概用了多少时间?一分钟,两分钟,十分钟。你说大概用了多长时间?
生:可能接近半个钟头。
师:半个钟头,有不同的吗?你说。
生:我认为他看了半天。师:看了半天,你认为呢?
生:我认为他看了半天多。
师:半天多,那个船消失之后,李白是不是掉过头就走了呢?
生:(齐声答)不是。
师:他还在那里看,他看到什么——“唯见长江天际流。”他还在那里看那长江水滚滚流向天边。一个小时,两个小时,(指名)你这样送过客人吗?实话实说。
生:我没有。
师:你这样送过客人吗?
生:没有。
师:你这样送过客人吗?
生:没有。
师:我也没有。看看李白和孟浩然的感情深到什么程度了?读(生齐声朗读。)
师:非常整齐,非常响亮,但是不像李白的情感。谁来像李白那样吟诵一下?莜同学,刚才发言最漂亮的莜同学。(莜同学高声地朗读)
师:掌声给莜同学。(掌声响起)你的嗓音非常好听,读得也非常响亮,如果你能读得适当再含蓄一点,(教师示范前两句)我相信你能读好,我们掌声给她。(掌声又响起)
(莜同学再次有感情地朗读,教师示意语速减慢。)
师:进步了,掌声给她。(掌声再次响起)
师:(教师范读最后两句)是不是更有味道一点?你来有味道一下?坐在位子上吟诵一下。(生纷纷坐在座位上摇头晃脑地吟诵。)
师:(指名)你的头摇得最好,我们给掌声他。(掌声响起)但是幅度不能太大,一大话筒就跟不上了。(全体学生笑起来)
生:(摇头晃脑地)有感情地朗读。
师:掌声给他。(掌声响起)前面你们一个都没有晃起来,这堂课你这样晃起来,孙老师真高兴。“孤帆远影碧空尽”越去越远,“唯见长江天际流”。诗人李白是以歌声来送别孟浩然的吗?
生:(齐声答)不是。
师:他是用什么方式来送别他的?你说。
生:是用目送。
师:用眼神、眼光、目光相送的。(板书:目)就在那里看啊,看啊,这场面是多么的感人啊。古人就是不唱歌就这么看着也能把感情表达出来呢。我们再看看古代诗人还有什么样的送别方式?第三首《别董大》(屏幕出现《别董大》)别董大 高 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师:想不想读?
生:(齐声答)想。
师:大声读,齐读。(配上音乐,生齐声朗读)
师:高适是唐朝著名的什么诗人?知道吗?边塞诗人。他一个好朋友著名的琴师叫什么人?董大,千里迢迢去看望高适,朋友聚会终有一别,那一天,董大要离开高适了,是在什么样的天气呢?“千里黄云白日曛”,乌云滚滚,遮天闭日,大雪纷飞。“北风吹雁雪纷纷”,大雪纷纷地下着,这样的天气,人心里好过吗?(指名问)你说这样的天气人心里感到怎么样?
生:心里感到沉闷。
生:悲哀。
生:心里感到十分地难过。
生:伤心。
师:伤心、压抑。天气是这样的天气,而且我的朋友就要离开我了。本来朋友的离别就非常的伤感,加上这样的天气,伤感中加上伤感,沉重中加上了沉重。作为一代大诗人高适,能让他的朋友带着伤感、带着沉重、带着这样郁闷的感情踏上漫漫行程吗?
生:(齐声答)不会。
师:作为好朋友能这样让他走吗?
生:(齐声答)不能。
师:于是好朋友说了句什么话?读。(生齐读三、四句)
师:什么意思?
生:不要担心路上没有知音,因为天下很多人都认识你。
师:(指名问)你说说看这句话什么意思?“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生:不要担心前面的路程里,没有一个知己,天下人都认识你。
师:不要担心漫漫的长途中没有你的知心朋友,天底下谁人不知道你董大的名字呢?琴弹得那么好,你是大名鼎鼎的琴师,音乐家,听到这样的话,你说董大的心情怎么样?
生:他的心情从黑暗一下子转到喜悦。
生:他的心情可能有点放松。
师:放松,你说。
生:他的心情可能变得开朗起来了。
师:变得开朗起来了。对呀,这样的千里黄云、这样的白雪皑皑,对于董大来说都变成美好的景色。于是他欢快地、喜悦地、开朗地踏上他的漫漫长程。高适是用什么来送别他的朋友的?是目送吗?是歌送吗?是用什么来送他的?你说。
生:语言。
师:是用暖人的话语来送别朋友的。(板书:话)鼓舞人心的,暖人的话语,人听了之后就像一阵热浪涌上心头。读《别董大》。(生齐读)
师:好!拿起第四首诗,发给你们的讲义《渭城曲》,自己把这首诗读一读,放开声读。
(生自由地读)
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谁来把这首诗读一读,你来。
生:大声地朗读。
师:你把这首诗的解释再读一读。
生:(看着讲义,大声地朗读解释。)
师:请坐,我们一起把这首诗朗诵一遍。《渭城曲》齐。
生:(齐读)
师:这首诗中王维是用什么方式来送别他的朋友的?
生:(低声)酒。
师:大声说。生:(大声)酒。
师:(板书:酒)朋友啊,再干了这杯酒吧,向西走出阳关之后,你再也见不到你的朋友了。“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多么感人的。同学们,古代诗人送别他们亲朋好友的时候,可以以歌相送,可以以目相送,可以以话相送,也可以以酒相送。不管是以歌送,以目送,以话送,以酒送,最根本的还是要以什么相送?
生:真情
师:以真情相送,以真心相送。(板书:情心)只有这样以真情相送,以真心相送,才能写出这样千古流传的诗句。这四首诗你喜欢吗?
生:(齐声大声说)喜欢。
师:请你选择一首读给我听,或者背给我听,自己选一首。
(生自由的朗诵)
师:谁来?勇敢的孩子?(面带微笑地说)谁没有发过言的,把手举高一点,把手摇一摇。告诉我你没有发过言,好多人都发过言的,你还再摇嘛!(指名说)你没有发过言的,你来背一首。
生:有感情地背诵《赠汪伦》。
师:好,谁还要来吟诵一首。(指名说)你来吟诵一下。
生:有感情地背诵《渭城曲》。
师:好。我们这样来连诵一下,把书放下,我诵上句,你们诵下句,你们说好不好?
生:(齐大声地说)好!
(师生互动,吟诵了《渭城曲》和《赠汪伦》这两首诗)
师:大家诵得很好。我们今天学了一组古代诗人送别的诗。我们了解古代诗人是多重情意啊!这节课马上就要下课了,下课后孙老师就要和同学们告别了,回到南京去了,你怎么送别孙老师呢?
(生窃窃私语)
师:谁来送送我?你用什么方式来送我?(向一位男同学走去)(举起大拇指,笑着说)重情意,够朋友。你来。
生:孙老师,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你走了,我们会想念你,相信有一天我们还是会再见面的。
师:相信我们一定会再见面的。握个手,(师生握手)请坐。
师:(指名问)你怎么送别我?又遇到一位朋友、知己。
生:孙老师,你不仅是我们的老师,还是我们的知己,我们会永远记着你。
师:谢谢,谢谢,称我是他的知己。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请坐。朋友,握个手。(师生握手)
师:(指名问)你准备怎样送别孙老师。
生:孙老师,紧紧地握一下手,(师生握手)
师:用握手的方式来送别。握了又握,握了又握,久久地不肯散去。
(全体学生大笑。)
师:下课,同学们再见!
生:老师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