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教学复习的想法与做法[优秀范文5篇]

时间:2019-05-15 07:03:5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考历史教学复习的想法与做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考历史教学复习的想法与做法》。

第一篇:高考历史教学复习的想法与做法

高考历史教学复习的想法与做法 ——从2009年广东卷的第9题说起

李翰

广东省罗定中学

广东 罗定 527200

2009年广东高考历史有这样一道试题:

共产党领导的边区政府在工作报告中说,国民党肤施县党部在延安公开出版几种壁报,张贴通衢。共产党的印刷厂替国民党印刷传单,已是尽人皆知。这反映出当时()A.国民党已在军事上占领延安 B.边区政府由国民政府直接管辖 C.正处于第二次国共合作时期

D.共产党允许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 答案:C 《历史教学》(中学版)就这个题目提出问题:高考复习要使学生对上述试题并不感到困难,应该怎么办?我连续三年执教高三历史,以我的经验回答,主要有两点需要注意: 1.把握好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2.摆脱某些传统的偏见,尽可能客观公正地还原历史事实。这两点其实都涉及对史实的把握,第一点涉及怎样用史实解释的问题,第二点涉及史实的选择及其真假的问题。而要做到这两点,我平时的做法是:给学生适时补充一些资料——包括图片的,文字的,视频的;并结合材料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利用晚读时间带着问题阅读,或者利用课堂时间,我和学生一起分析。给学生补充的这些资料,增加的历史素材,一方面在丰富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的历史感;另一方面也从侧面还原历史的真相。这当然也符合新课改的要求。

先说为什么要把握好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这个题目考查的是第二次国共合作。教科书上也提到“第二次国共合作”这个概念,但是第二次国共合作到底是怎么回事情,教科书上语焉不详。原来的教材还讲第二次国共合作实现的标志,介绍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八路军、新四军(参阅人教版《高中中国近代现代史》2004年5月第1版和新课标高中《历史·必修Ⅰ》2005年5月第2版),现在这些都没有了,连国共合作这个概念都没有直接提,只是说“国共两党停止内战,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参阅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Ⅰ》2007年1月第3版)。

每次我讲到这里,都会花点时间给学生讲国共合作和抗战的一些事情:

比如当时毛泽东每个月要象征性地从国民政府那里领5块钱的工资(见[美]罗斯·特里尔《毛泽东传》第175页);

周恩来当时被国民政府授予中将军衔;

八路军是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后改称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的简称;

新四军是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的简称;

“国军”是国民革命军的简称,而不是国民党军队的简称; 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组织的22次大会战的基本情况,张灵甫、薛岳、戴安澜等抗战名将和“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等抗战时期的豪言壮语;

还有八路军办事处、驼峰航线、滇缅公路及滇缅公路24拐段(见图片一);

蒋介石是二战期间中国战区的最高统帅; 当时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合法政府是国民政府;

中国在鸦片战争后同西方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大多数是在抗战后期经国民政府努力废除的;

中国人民在抗战期间付出的努力和牺牲(见图片二)等。或者在课堂上给学生展示像《抗战一瞬间》《中国国际通讯照片》《宽容与正义》《铁蹄下的南京》这些书中的一些照片。或选取视频《四万万人民》、《一寸山河一寸血》、《喋血会战》、《中国远征军》中的某些片段;或复印像《重庆晚报》记者张卫采写的文章《一个老兵的回忆》让学生阅读。所有这些,都是为了让他们知道抗战不仅只有小兵张嘎、地道战、地雷战、铁道游击队。今年广东高考这道试题的解答情况,我还没有看到统计资料,但我教的学生考后反映,解答很顺手。我今年教的高一学生也能顺利地解答此题。因为他们知道国共合作的一些史实,头脑里已经有了国共合作的历史情景,能够初步理解国共合作的含义。

图片一:抗战期间运输抗战物资的滇缅公路24拐段 图片二:抗战期间化为废墟的城市

其实,教科书对很多重要概念都是一带而过,但这些概念又是高考的重点。说实话,就教科书的内容和一般学生的认知水平来看,解答类似的高考试题还是有点麻烦。由于教科书的编写者习惯于非情景的叙述,而试题在某种程度上在提醒教学要注意克服这种将历史抽象化的倾向,让学生获得情感体验。我觉得高考这样命题是符合课程标准要求的。教科书只是一种课程资源,更多的课程资源要靠教师去开发,使学生感知历史、认识历史。基于这样的认识,在平时教学和高三复习中,对一些重要概念,不管教科书上是否讲清楚,我们都要给学生认真解释,切忌从概念到概念。比如: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加强是怎么回事,削弱又是怎么回事?西方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是怎么回事?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在鸦片战争后解体是怎么回事?等等;教师都要帮助学生在了解基本史实的基础上理解这些概念,讲解或补充一些文字材料、视频材料。这个过程,其实就是使学生从内涵到外延理解概念的过程。

比如教科书上讲文艺复兴时,是这样定义“人文主义”的:“主张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认为人是现实生活的创造者和主 人,要求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教科书还进一步解释了这个概念,“他们反对教会的禁欲苦行,抨击教会的腐败,提倡追求自由、幸福和物质享受,鼓励发财致富和冒险精神,崇尚理性和科学,追求知识”。我告诉学生,是不是把这几句话记住就行了呢?不是,关键要理解,高考不会直接考你是否记住这几句话,它要考你是否理解了什么是人文主义。要理解什么是人文主义,又必须从这几句话出发。我提了几个问题帮助学生理解这个概念:对金钱的追求或者拜金主义思想,开辟新航路的航海家的海外探险,这些算不算人文主义?等学生说出自己的答案后,我再带着他们回到课本去找答案的依据。之后,进一步举出几个相关的高考题目(见2001年全国文综第21题和2005年广东卷第18题)进行验证并加深理解。这样一来,学生自然就牢固地掌握了这个概念。

又如,讲到中国传统的小农经济在鸦片战争后解体时,我这样帮助学生理解:首先从小农经济的概念出发,小农经济是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反过来,当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分离时,我们就叫小农经济解体;接下来我给学生解释农业和家庭手工业为什么会分离:总的说来,是客观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然后举例说明。恰好2008年广东高考单科的历史试题就考了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解体这一概念,考的角度正是从概念的内涵到外延。

在平时教学中注意尽可能客观公正地还原历史也非常重要。由于传统的观点多强调斗争,忽视合作、妥协,因此,一些重要的史实或被忽略、或被歪曲。假如考生根本就不知道国共合作的史实,不理解 国共合作是怎么回事,看到上述试题肯定会吃惊或者奇怪:怎么国民党敢在延安公开出版壁报?怎么共产党还替国民党印刷传单?革命史观黑白分明、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将历史简单地分成好人和坏人、正面与反面、革命与反革命的对立,长期以来意识形态的灌输造成了很多历史的偏见,因此在教学中有些教师难免会囿于传统,习惯于旧的东西。2004年上海高考历史曾出过这样一道试题:

宋女士一身历经世事沧桑,半个多世纪前,民族危亡存续之时,投身全民族抗战……(汪道涵《致宋美龄亲属唁电》)这段话表明了对()

A.国民党政府片面抗战的谅解 B.宋美龄反对日本侵略的赞扬

C.宋氏三姐妹毕生事业的赏识 D.蒋介石推行亲美政策的肯定

答案:B 这道试题并没有引起人们的特别关注,但我从中捕捉到一些信息,看到命题专家的思路。在传统的历史观念中,宋美龄得不到客观的评价,而这道题从一个侧面客观公正地肯定了宋美龄为反对日本侵略所作的贡献,客观还原了宋美龄真实的一面。由此我得到启发,在平时教学中有意识地用各种方法帮助学生了解历史的真相。比如在学习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时,我选择了纪录片《大国崛起》中的一部分给学生看,还复印过《一个德国‘钉子户’的故事》等文章给学生阅读,让他们自己去感受西方的民主政治和民主制度。在学习晚清史 时,我复印文章《李鸿章之死》让学生课外阅读,让他们了解真实的李鸿章,而不是被歪曲的李鸿章。

2006年上半年的《南方周末》有篇关于蒋介石日记的文章,我当时正担任高二年级的教学工作,于是我利用课堂时间给学生阅读,一边读一边讲解。巧的是,2006年上海高考历史有一道试题就是以蒋介石日记为材料。2006年下半年的《南方人物周刊》刊登了一组与蒋介石日记有关的专题文章,在高三历史复习时我把这组文章复印给学生,一是让他们读,二是我在课堂上和他们一起学习。2008年广东的历史单科题和2009年广东理科基础的历史题目都涉及蒋介石。蒋介石一度被描绘成“人民公敌”,而这道题目的最大亮点在于命题者借《时代周刊》之口,引导学生对其做客观公正的评价。

(2008年广东)‚尽管他衣着简要,不事张扬,但蒋仍表现出一个征服者统领一切的气势,而不是和布尔什维克过于亲密的同志。他谨慎运用各种方式(包括布尔什维克主义)来实现其目标,只要它适合于‘中国是中国人的’口号。‛美国《时代周刊》的这段报道,把蒋介石描述成()

A.民族主义者 B.专制主义者 C.自由主义者 D.布尔什维克主义者

答案:A(2009年广东理科基础)1937年,美国很有影响的《时代》杂志把蒋介石夫妇选为‚1937年伉俪‛。这一举动反映出美国()A.在冷战后需要中国加入西方阵营 B.肯定蒋介石对北伐战争的贡献 C.非常认可国民政府的经济改革 D.重视中国顽强抵抗日本侵略的行动

答案:D 为什么近年来广东、上海的高考历史试题得到广泛的好评?我认为好就好在命题专家把握了历史的本质:求真。在教学中,我们应有意识的改变一些语境和话语体系,不能总是被某种情绪的东西所主导,要让学生在学习中变得理性和成熟。人教版必修Ⅰ在讲到三大战役时,有这么一句评价:

“三大战役共歼灭或改编国民党军队一百五十多万人,从战争的规模和取得的战果上看,在中国战争史乃至世界战争史上都是空前的。”

在讲到课文上这句话时,我特别告诉学生,内战是同胞之间的撕杀,同胞不是我们的敌人而是我们的骨肉,,没有赢家,我们要做的不是炫耀而是反思。我给学生看《内战结束的前夜》那些国军官兵的照片,——印象最深的是一张士兵理发的照片(见图片三);让学生欣赏《一个时代的谢幕》《1947年春:延安》(见图片四)的照片,让他们直观地了解历史,感受那个时代人们的苦难。我告诉学生,当年国共内战时,取得胜利的国军军官,看着四平大街上堆满的解放军的尸体时,有的国军军官哭了;仅仅一年后,当胜利的解放军打扫长春的战场时,也有战士哭了。如果让我编中学历史教科书,一定不会写“从战争的规模和取得的战果上看,在中国战争史乃至世界战争史上都是 空前的”文字,我要引用龙应台讲的一段话:

‚我不管你是哪个战场,我不管你是谁的国家,我不管你对谁效忠、对谁悲叛,我不管你对正义或不正义怎么诠释,我可不可以说,所有被时代践踏、污染、伤害的人,都是我的兄弟、我的姊妹。‛ 我想,这是对内战秉持的比较公允的立场。在我们的历史教学中,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当尽可能多给学生丰富的历史史实,把握客观公正的立场。有人或许会说,这会加重学生的负担,其实不然,这恰恰与新课程的理念一致;这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促使他们自主学习、独立思考。有学生曾在课后问我:“老师,有没有类似你复印的那些学习材料的书”,问我从哪里可以买到那些书。这样教历史的效果比死记硬背不是好得多吗?

我写这篇文章的主旨是提高复习备考的效率,但是,学生在应对高考的过程中全面提高了素质,这不正是新课程追求的目标吗?

图片三:内战期间从前线撤下来的国军士兵在理发 图片四:《1947年春:延安》书影

【作者简介】李翰,男,1980年生,四川仁寿县人,现任教于广东省罗定中学,中学历史一级教师。

第二篇:高考历史复习

一、万丈高楼平地起——依托考纲夯基础,以不变应万变

复习时要做的事有很多,面对一大堆复习资料同学们可能不知该如何下手。千头万绪抓根本。什么是根本?那就是基础。近两年高考考查能力的分值增大,但若没有牢固掌握主干知识,能力的提高也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不论试题形式如何变化,“万变不离其宗”,历史学科的基本框架、基本技能和技巧不会发生变化。所以,在复习时同学们应注重对重要史实、历史概念、历史结论、阶段特征、基本线索等主干知识的掌握,这也是考纲和高考的主要要求。

如: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等。对这部分知识,一要切实加强记忆,二要充分理解,三要进行联想。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在多角度联想的基础上夯实知识,提升能力。

二、宏观在宇、微观在握——构建网络抓联系

在牢固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要把教材中大量的史实根据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加以整理,简化成历史线索,以建立主干知识的结构和知识间的相互联系。抓“点”—串“线”—铺“面”—织“网”,构建成“点、线、面、网”立体式的知识体系。具体来讲就是:

1.抓“点”

“点”,就是历史纵向联系和横向联系的交叉点,即坐标。一系列关联的“点”就可以串联为一条线。如复习世界市场形成的过程时可抓住四个点:(1)新航路开辟——世界市场雏形出现;(2)殖民扩张——世界市场拓展;(3)第一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初步形成;(4)第二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2.串“线”

“线”,就是有内在联系的历史事件构成的知识线索。如,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涉及的知识点有秦朝至高无上的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汉朝郡国并行制,隋唐三省六部制,北宋二府三司,元朝行省制度,明太祖废丞相、设立内阁,清朝设立军机处,这些 “点”构成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秦朝)—发展演变(汉至元)—强化(明清)的“线”。

3.铺“面”

“面”,就是某一时期或阶段历史的全部内容构成的知识整体。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现,这一部分知识可以总结为:

一是巩固政权(重要措施,如抗美援朝、土地改革);二是恢复经济(建立国营经济、合理调整工商业等措施);三是完成过渡(两项措施:三大改造和“一五”计划);四是民主法制建设(1949年《共同纲领》、1954年宪法的颁布,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五是外交建树(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亚非会议等);六是科教文化(文艺:“双百”方针。教育:开基创业,确立方针)。

通过上述总结,不仅可以迅速掌握主干知识,还有利于构建知识体系,把握主干知识间的联系。

4.织“网”

高考是对知识的综合考查,因此在复习中不能仅限于复习某个知识点,而应该纵横联系,前后贯通,构建“网状”知识体系。织“网”就是把零散的知识串联起来,“织”成完整的、立体的网,实现学科内的“超级链接”。下面以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为例进行展示:

通过抓“点”—串“线”—铺“面”—织“网”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可以有效掌握某一专题或阶段的整体内容,从而发现历史现象的本质特征。只有这样,解题时才能“撒得开、收得拢”。

三、视线在书外,答案在书内——联系热点,渗透历史,创设新情境

关注社会现实、注意历史与现实的有机结合、以史为鉴,是历届高考的重要命题思路。高考历史试卷以隐性或显性的方式关注社会热点,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色。2011年高考仍可能关注一系列社会热点,同学们在复习时应加以注意。

1.关注2010年和2011年的周年历史事件。如: 2010年是八国联军侵华110周年;2011年是辛亥革命爆发100周年、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等。

2.关注2010—2011年的社会热点,尤其是长效热点。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新农村建设”问题等。

当然,高考考查的不是热点本身,而是热点涉及的历史主干知识及相关能力。因此,同学们在复习时要以热点为载体,分析、思考和挖掘与热点相关的历史知识,培养运用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细节决定成败,态度决定一切——规范性训练

复习不等于读、背知识,高考也不仅仅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记忆能力。近两年高考考查能力的倾向十分明显,这些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不断的复习、经常的练习中逐渐形成的。

就考试来说,需要具备三种基本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分析概括能力、表达能力。掌握这些能力需要具备以下几点:

1.理解试题中常用词语的含义

试题中的常用词语有三类:一类是回答问题的中心词,如原因(为什么)、措施、目的、本质、意义、影响、启示等;一类是回答方式的限制词,如指出、说明、评价、概括、分析等;一类是回答依据的限制词,如根据(依据)、结合、联系、综合等。

同学们在做题时一定要找准这些词语,这有助于准确、完整地回答问题。

2.掌握答题的一般方法

(1)选择题

①审读题目(从题干到备选项),弄清限制性条件(如时间、空间、程度等),理解特殊词语的含义,答案应该符合每一个限制性条件。

②对有一定难度的题目,变换思维方式,反向排除。

③对备选项中提供了新知识的题,判断另外三个备选项是对还是错(以熟定新)。④对材料型选择题,坚持一点:读懂材料。因为这类题的答案大都与材料有关,在材料中有对应语句(信息),如题干“下列对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2)非选择题

非选择题是历史高考的重要题型之一,也是同学们最容易失分的。在复习中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尤其是规范性训练。

①读懂材料。联系所学知识,弄清考查的是什么知识;分析并明确材料中的史实和观点,并分点或分层次理解。

②仔细审题。通过审题,明确三个方面:回答内容、限制条件、回答依据和方式。一般而言,材料解析题在设计问题时对回答依据都有明确的规定(根据答题依据可以确定答案的来源),大致情况有三种:A.根据(依据)材料……回答……(答案一般在材料中);B.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答案由从材料中提取的信息和所学知识组成);C.没有规定答案来源(先看问题与材料是否有关。若有关,首先根据材料回答;如不完整,再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如问题与材料无关,则据所学知识回答)。

在审题时要注意两点:

A.把模糊时间转化为明确时间。在一些试题中,时间是相对模糊的,如“改革开放初期”“„冷战‟结束后”“近代以来”“清朝晚期”“中国近代”。

B.注意“各”“及其”“哪些”等词语,防止遗漏要点。

③规范表达。

A.格式规范。

B.书写规范,字迹清晰。

C.按顺序回答问题,观点与史实结合,不写与答题无关的话。

D.在答题时要注意四点:

★按问作答。注意针对性和具体性,根据分值确定答案要点的多少。

★从不同的方面或角度回答,克服思维定式,坚持“论从史出”。

★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准确辨别材料观点的正误。这是因为材料题所引用的材料多是原始史料,有些材料可能是封建史学家或资产阶级史学家的观点。★怎么问就怎么答,避免画蛇添足,弄巧成拙。如“请列举近代法国侵略中国,给中国文化造成严重破坏和损失的最突出事例”,本来只要答出“焚毁圆明园”就行了,但有的学生答“八国联军焚毁圆明园”,结果因史实性错误而不能得分。对那些没有明确要求回答时间、人物等的设问,尽量不要多答,以免出错。

五、月是故乡明——关注地方历史

突出地方文化魅力,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是历史高考的一大特色。省(区、市)自主命题有利于各省(区、市)挖掘本省(区、市)丰富的命题资源。如:山东省可以考查山东籍的历史人物及其思想、古代山东地区拥有的辉煌灿烂的文化;广东省可以考查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江苏省可以考查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等。复习时,可结合本省(区、市)实际,对本省(区、市)的历史适当挖掘整理,形成系统的知识。

第三篇:高考历史复习-材料与结论

《金》P18-3

下表选项中,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A

罗马法规定,债务人无力还债时,债主有权将他卖为奴隶

古罗马的高利贷者政治地位很高

B

1801—1844年,英国的伯明翰市人口从7.1万增加到20万

19世纪初,英国的城市化进程发展迅速

C

1860年,俄国的工厂中雇佣工人占61.4%

当时资本主义的雇佣生产方式已经在俄国

经济中占主导地位

D

1910年,德国钢业联盟和铁业联盟的钢铁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98%

当时德国已经出现了居于垄断地位的大企

业组织

16.(09广东)(14分)

下表是某中学研究性学习课上,三个研究小组展示的材料和所得的结论。

组别

材料

结论

东汉组

史料记载,东汉桓帝是中国第一位实行道教及佛教教化政策的帝王,他也支持翻译佛经和其他佛教活动。

佛、道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的主流。

宋代组

游酢和杨时去拜访老师程颐,程颐正用佛家打坐法瞑目而坐。游、杨二人遂恭敬地站在其身旁,等候良久,直到程颐发觉。

中国古代有尊师传统。

晚清组

孙家鼐建议京师大学堂应“以中学(中国传统学术与政治思想)为主,西学为辅;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1896年)

这份奏折中,孙家鼐认为中学比西学重要。

请回答:(1)上述各组的结论,哪些是从材料可以直接推导出来的?(1分)

(2)上述各组的结论,哪些是不能从材料直接推导出来的?你认为应补充怎样的材料或者修改成怎样的结论,才能使结论与材料相符?(若修改结论,不得照抄材料)(5分)

(3)本堂课的主题是“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请结合所学知识,紧扣主题,重新分析各组的材料,建立材料与主题的联系,说明中国传统主流思想在东汉、宋代、晚清三个时期的变化。(8分)

16、(1)晚清组。(1分)

(2)①东汉组、宋代组。(1分)②考生可从增加材料或者修改结论两方面提出自己的看法,但材料与结论必须相符。每组2分,共4分。

如:东汉组的结论可修改为“东汉桓帝受道教和佛教思想影响比较大”。宋代组可增加其它朝代学生尊师典型事例、中国古代典籍中的尊师思想等。

(3)东汉:佛教和道教成为某些帝王的治国理念,汉武帝以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治国思想被动摇,佛教、道教产生了较大影响。(3分)

宋代:程颐吸收佛教的某些修习方法和思想,与其它思想家一起创立的理学逐渐成为中国占主流地位的思想。(3分)

晚清:某些官员的教育思想受到西学影响,西学对中学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但儒家思想仍占主流地位。(2分)

考生答案如超出要点但言之成理,可在每问总分范围内酌情给分。

第四篇:2014年高考历史复习策略

2014年高考历史(新课标)复习策略

《考试大纲》规定,“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必修课程、选修课程系列的内容,确定历史学科考试内容。历史学科考查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注重考查在科学历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考试大纲》规定,“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必修课程、选修课程系列的内容,确定历史学科考试内容。历史学科考查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注重考查在科学历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新课标改革与高考情况:

2004年开始新课程改革。

2007年广东、海南、山东、宁夏启动新高考,2008年江苏加入,2009年辽宁、天津、福建、上海、浙江、安徽六省加入,2010年北京、黑龙江、吉林、陕西、湖南五省加入,2011年河南、山西、江西、新疆加入。2012年全国展开。

2、历年试卷分析(数据根据真题统计出来)

1)、历年高考真题(新课标卷)试卷内容分析表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代史世界史

2007宁夏卷17%46%37%

2008宁夏卷17%50%43%

2009宁夏卷24%39%37%

2010新课标卷28%31%41%

2011新课标卷34%46%20%

2012新课标卷29%33%38%

2013新课标卷(1卷)35%28%37%

2013新课标卷(2卷)31%34%35%

2)、历年高考真题(新课标卷)试卷选择题分析

2007年,12道题,1236字,图1幅; 2008年,12道题,1179字,表1幅; 2009年,12道题,1121字,图1幅; 2010年,12道题,1281字,图2幅; 2011年,12道题,1518字,图2幅; 2012年,12道题,约1500字,图1幅;

2013年(鄂),12道题,约1200字,图1幅。

选择题部分,字数越多,阅读时间越长,导致分析题没有时间书写。加强选择题的速度训练很关键。同时要保证正确率。

3)、历年高考真题(新课标卷)试卷分析题分析

选修部分都是四选一(第45,46,47,48题任远一题,序号为文综试题顺序,下同),没有变化。变化最大的就是第40题与41题。2007年到2009年这三年只有40题,分值为37分;2010年也只有40题,分值37分,但第三问为评析题,分值为13分;2011年正式改成40题,25分,41题评析题12分;2012年沿用41题评析题,但要求更高;2013年41题分值还是12分,但出现图表说明,难度有所降低。2014年变化何在?我们拭目以待。

所以,认真钻研《考试大纲》与近几年真题,是把握和适应高考的基础。在研读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有以下几点的变化:

1、考试内容从无所不包的通史,转向知识相对集中的专题史

新课标的内容体系,以学习主题的形式构成,在必修三大模块25个学习主题中,古今贯通、中外关联,分别反映了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等领域的重要历史内容,又以若干历史专题组合成一个整体,淡化了历史的学科体系,所以,新高考改变了历史知识体系完备和无所不包的大通史,浓缩成一个代表性高、概括性强的专题史。

在新课程下,历史考试的范围大大缩小,但对考试内容的深度与广度却不断增强。

例如,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其体例结构是中央集权和专制主义两个方面,但它包括了从战国以来两千多年的历史。在高考考查这个专题时,命题专家往往在横向知识上拓展不宽,可纵向知识上挖掘得却很深,如:

近几年新课程高考选择题中,关于宋朝的历史,涉及如下: 2007年,考查宋朝中书门下的职能与唐朝相同的地方,2008年,考查宋朝的通判,2009年,考查宋朝城市商业功能的增强,2010年,以王安石的观点入口,考查宋理学的形成。2011年没有涉及,2012年,考查宋朝文学艺术领域的平民化, 2013年(1)卷,考查宋朝程朱理学,2013年(2)卷,考查宋朝农业经济领域的土地兼并政策(选修部分考查了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

从近四年全国1、2卷、海南卷、宁夏卷(这些试卷都是考试中心命制的试题,有共性和互补性)来看,共16套试卷,宋朝的试题占14道,这是所有历史知识考查频率最高的知识点,表现在第一:几乎年年都有题,如:

2007年,全国卷二,1道,2009年,全国卷一,1道,2010年,全国卷一,1道,2010年,全国卷二,2道,海南:2007、08、09三年各1道,2010年为2道,海南卷共5题 宁夏:2007、08、09、10四年各1道,宁夏卷共4题 第二:宋朝的知识覆盖面很广: 政治:共5题

2010年全国二卷,14题,科举制中进士科的考试内容,影响到唐宋 2008年海南卷,6题,宋枢密使,分割宰相的军权 2009年海南卷,6题,宋朝中书门下,行使行政权

2007年宁夏卷,28题,宋朝中书门下的职能与唐朝相同 2008年宁夏卷,26题,宋朝的通判经济:共4题

2009年全国一卷,15题,汉至宋南北户数的变化因经济格局的变化而变化2009年宁夏卷,27题,宋朝城市商业功能增强

2010年海南卷,3题,宋朝因土地高度集中,均田制未在实行 2010年海南卷,5题,宋南方商业比北方发达

文化:共5题

2007年全国二卷,15题,宋明理学 2007年海南卷,6题,宋理学的形成2010年全国一卷,13题,印刷术的进步,导致文化传播方式的变化,进而影响到政府的管理

2010年全国二卷,15题,印刷术(科技)的进步推动了文化发展 2010年宁夏卷,26题,宋朝理学的开始

再如,专题《古代中国的文化史》,考查内容基本上全部涵括,重点内容反复考查。表现在2007年,30题,考查西汉董仲舒的新儒学,31题,考查书法艺术的演变(以苏东坡的诗帖),2008年,27题,考查明清之际的四位思想家(李贽),2009年,没有涉及(32题考查新文化运动与陈独秀),2010年,26题,以王安石的观点入口,考查宋理学的形成,2011年,26题,考查明清之际的四位思想家(黄宗羲),2012年,25题,考查宋朝文学艺术领域的平民化,27题,考查陆王心学(王阳明),2013年1卷,25题,考查宋朝程朱理学(朱熹),2013年2卷,27题,以明清小说为入口,考查宋代以来文学艺术领域的平民化,与201

2年25题相似。28题,考查京剧等戏曲剧种。

2、从考查历史教科书的知识向考查历史课程知识转变、深入。

随着课程改革的展开和深入,新课程下对高考知识的考查,使我们认识到,历史教材虽然是最重要的课程知识,但绝不是惟一的课程知识。

在一标多本的情况下,依据某一版本命题是不可行的,所以,必须以《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为根据来命题。试题中的历史知识只要不超越《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范围,都可算作是历史课程知识。

如:2010年宁夏卷的29题,美国与英国的和解,表面看超《说明》,但从试题所给出的材料上看有二个关键的地方,一是时间1782年,二是漫画中的提示语“‘不列颠娜’与流浪的女儿‘美利坚’”这些知识是教材上所没有的,但这却与美国的独立有关。可以说这道试题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即学生知识的掌握是在教师的帮助下,以教科书为桥梁,由“学生自己主动学习,并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分不开的。

又如近几年的文化常识题中的避讳制度、阴阳五行、姓氏的来源、干支、生肖纪年等等,教材中都没有直接涉及,但这又是学习历史的基本内容。

所以说,高考知识的考查,以教材知识为线,以超教材的课程知识为面,考查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最大化的获取知识的能力。

3、从重视考查历史问题的结论,向重视考查历史问题的认识过程转变。在新课程下,课程标准和教科书基本上没有提供历史的观点和结论,这就是课程倡导的新理念。即,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过程与方法远比学生掌握现成的结论更重要,要求教师与学生共同构建出结论来。如近几年高考试题中选择题的最后一道史观题、非选择题的开放性提问,都体现了这一点。

在整个文综试卷中,同学们普遍反映《历史》科目的难度在加大。但作为全国选拔性试题,我们认为难度适中,区分度很好。当然具备一些历史常识,掌握一些答题技巧,会事半功倍。因此建议:

1、学生应理性看待平时考试分数,不应有心理包袱。发现问题,及时补救,才是上策。

2、回归《考试大纲》,认真总结错题和不能下笔的题,建立自己的错题库。认真总结分析题的答题技巧。

3、认真研究近5年的真题,寻找真正高考的感觉。特别是2011,2012,2013年高考真题。

4、准备5-10套高质量的模拟题,最好是文综合卷定时练习。对于平时调考分数在40分以下的同学要求:选择题训练保持在40-50分钟完成。不能超过一个小时。

5、答题妙法供参考:

第一,平时练习争取选择题一分钟搞定,不能做出来的题说明遇到知识盲点,做好记号,回头再做,没必要在这里浪费时间。如果选择题耗时太多,肯定没时间做分析题。选择题力争做对8道以上。想过70分的同学,力争做对10道以上。

第二,材料评析题可以放在选择题前面先做,力争15分钟内完成。开放型题目,言之有理,即能得分。力争8分以上。千万别空着。

第三,选考题可以先做。在拿到试卷后看看选考【重大历史改革】和【中外历史人物评价】,如果能够下笔的,先做到答题卡,再去做选择题。

第五篇:历史教学中的几点想法

历史教学中的几点想法

单位:山枣九年制学校姓名:王纪 联系电话:1507435727

4新课程改革为历史教学树立了新理念,提出了新要求,中学历史教学正在发生着变化,历史教师也在思考着过去和现在的历史教学,理解新的历史课程理念,建立起新的中学历史教学观。本人任教该学科有五六年的时间,现有几点想法,与广大历史教师共享。

一、分数的高低是否意味着水平的高低

当前中学历史教学中存在着一些普遍的问题。课堂教学上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默默的听,教师搞一言堂;对学生的考查只注重对历史事实的记忆,让学生错误的认为历史就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死背。上课画教材,课后对教材,考前背教材成为历史学习的主要环节。如果教师再多分析些题型,分析往年常考的知识点,就容易出炉高分。然而就能说这些教师的教学水平高吗?从新课改的理念“在目标上突出体现知识性、能力性,情感性;在内容上应强调现实的、有意义的教学内容;在方式上强调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来看,这种做法是不合适的。这些教师只能说是一位很好的课堂组织者与决策者,但却不是一位很好的引导者与合作者。

二、

下载高考历史教学复习的想法与做法[优秀范文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考历史教学复习的想法与做法[优秀范文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2013年历史高考复习研讨会

    2013年历史高考复习研讨会2013年4月24日下午,遵义师范学院、遵义市汇川区高考历史复习研讨会在遵义师范学院图书馆一会议室举行。 此次研讨会由汇川区历史学会、遵义师范学院......

    历年高考高考历史高考历史复习建议

    。。 . . 。。. . 09高考历史复习建议 作者:陈天宁 针对2009年我省普通高中新课程高三历史复习首次进行的这一情况,根据国家教育部制订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版)》和......

    高三地理高考复习的几点做法

    高三地理高考复习的几点做法 海南华侨中学地理组 凌敏训《高三地理高考复习的几点做法》高三地理高考复习是将中学阶段所学的地理知识进行总复习,不仅包括高中地理必修1、必......

    2008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建议

    2008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建议 一、指导思想 2007年的高考刚刚结出,2008年的高三复习又开始了。高三备考复习采用三轮次复习策略,一轮复习原则上在春节前基本结束,以“导向正确、......

    2014年教师招聘考试历史热点复习:高考分析与教学建议

    2014年教师招聘考试历史热点复习:高考分析与 教学建议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在我国古代和近现代都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党中央十分重视农业和农民问题。“三农”问题在当今......

    2013届高三历史高考第一轮复习基本思路(优秀范文5篇)

    2013届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的基本思路 高二历史备课组 复习计划制定依据: 年级组的总体要求(2013年3月1日之前完成第一轮复习、复习要做到“细磨”) 本备课组教学实际 其他年级......

    2016高考历史卷分析及复习探究与总结

    2016高考历史卷分析及复习探究与总结 陈宗胜 核心素养,是2015年高考以来,高中教育教学改革领域最热门的一个关键词。我在调查了解部分学生答题情况的基础上,对全国II卷(甲卷)进......

    高考历史复习热点.中国航母与南海主权doc

    高考历史复习热点:中国航母与南海主权 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与发展,郑和下西洋的原因、目的、经过、结果及影响,近代西方列强从海上打开中国国门,洋务运动与近代海军的建立,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