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当代小学教育教学改革》2大全
北京师范大学网络教育课程论文
课程代码:0456
课程名称:《当代小学教育教学改革》考试方案及内容要求
学习中心 庆城县
姓 名 苏 苗
学 号 161348103029
专 业 小学教育
年 级 16春
浅谈对小学教学评价的问题分析与改革策略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以及世纪之初新课程改革实验的进行,基础教育教学评价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与此同时,当前我国教育实践中各种非素质教育的行为仍然存在,导致这一状况的原因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方面就在于教学评价中存在的诸多
问题,对之进行分析和思考有利于素质教育教学评价的发展和新课程改革实验的全面推广。
关键词:教学评价;问题分析;改革策略
世纪之初,积极推进课程改革成为我国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之一。教育部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新课程标准、新课程理念使基础教育实践发生了许多新变化,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中小学校、广大教师、学生和社会力量都积极投入这一改革之中。在此背景下,我国基础教育教学评价理论研究逐步深入,新的评价手段得以研究和使用。评价内容逐步拓宽,形成由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思想道德、情感态度、能力发展水平、个性发展等构成的多方面评价对象。注重学生的感受、体验,联系学生的实际和社会生活,采用自评、他评、相互评价和操行评语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能力发展方面注重学生的探究能力,对知识的运用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评价。在此,笔者仅对当前教学评价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改革策略。
一、当前教学评价存在的问题剖析
1.教学评价观存在一定程度的模糊性:鉴别性、诊断性与形成性评价的关系与地位需要进一步明确当前,基础教育教学评价观仍然存在一定程度的模糊性,突出表现在某些地区和学校对鉴别性、诊断性和形成性评价的运用上,主要是强化鉴定性评价,忽视和弱化诊断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应有地位和作用的发挥,不自觉地走向应试教育的老路。鉴别性、诊断性和形成性评价是教学评价的三种类型,发挥着不同的功能,对其功能注重程度不同则导致现实教学状况的不同。在应试教育思想指导下,鉴别性评价被严重异化,被空前强化为唯一手段,发挥其分等、分层和选拔作用,其极端是分数被空前强化为选拔人才的唯一依据,现实表现为对升学率的追求,这样,分数、升学率成为评价学校、教师、学生的唯一标准。由此,教育部门、学校、教师、学生都成为升学率或考试分数指导下庞大教育体系的一个组件。此时,“应试”成为教育活动的目标,而作为教育目标中人的发展反而成了“应试”手段。而诊断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则处于从属地位。诊断性评价是为鉴别性评价服务的,是为了更好地发现问题学生,区分学生的优劣,其相伴随的措施为抛弃劣等学生,而不是因材施教。形成性评价同样难以摆脱这种处境。由于鉴别性评价的主宰地位,评价者只注重对教学结果进行评价,而不大注重过程评价,即使有一定的形成性评价也是为最终做出鉴定而服务的,没有获得其应有的地位和发挥其应该发挥的作用,人们在教育过程中不能及时地得到改进工作的信息,评价无法起到随时反馈及时矫正的功能。素质教育具有全体性和全面性,以促进学生知识技能和人格的全面发展,提高国民素质为教育价值观,因此,素质教育中的教学评价应该围绕以上目标开展。新课程改革确立了以学生发展为本,实现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个性特长等的全面进步。二者的要求是一致的。反映在教学评价上应实现鉴别性评价、诊断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的有机结合,全面反映学生的发展状况,必须打破长期对升学率追求而强化鉴别性评
价的评价导向,构建以上三种评价相互协调的评价理论和体系。如何更好地发挥三种评价的作用,特别是如何发挥诊断性和形成性评价对教学改革的诊断和改进作用,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教学中进行鉴别性评价是必要的,也是当前教师们运用得非常普遍和熟练的一种评价形式,其主要思想就是采用目标实现程度的方式来考察教师和学生,主要手段是书面考试,因为通过考试获得的分数更容易测查、比较,因而更容易操作。对于诊断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由于教学活动的复杂性和教师素质水平的差异导致有些教师并没有很好地理解其中的精髓和要领,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容易简单地给学生下结论,从而以鉴别性评价代替形成性评价。2.教学评价手段仍然显得单一:书面考试与其它评价手段的配合协调尚需进一步加强教学过程本身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但长期以来,主要是通过评价学生来反映教师的工作,其中主要运用书面考试手段,即对于所有学生采用根据统一评价指标体系而制定的书面考试工具来进行评价。书面考试有其它评价手段难以代替的优点,如高效率,客观性等等。但是,书面考试的定量评价手段存在某些弊端,“近些年,在教育评价中却又出现了把量化技术绝对化的倾向”。“甚至像德育这样具有非序列性、非数量性特征的领域也在朝着量化方向发展。片面追求量化,迷信数字,实际上是否认了教育现象的复杂性,忽视了学生个性本质的不可测性,在实践中,这不但消耗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且造成了不可忽视的负作用,把评价引入歧途”。“评价结果的数量化,虽然有助于鉴定、比较和选择,但却丢失了许多有价值的反馈信息,削弱了评价的诊断、改进功能”。[1]在使用定量评价手段时,许多评价者还停留在低层次的手工统计资料,对于现代统计理论和方法以及计算机手段在教学评价中的运用没有达到自觉和熟练的程度,这也直接影响到评价的效度和信度。因此,对教学活动完全用定量的方式加以考察是很难做到全面的。现实对书面考试的争论不在于是不是应该取消它,而是如何使其更客观、更科学、更全面地反映教学状况。针对其弊病,当前新课程改革提出了采用多种评价手段作为书面考试的补充,如档案袋评定法、专题作业法、成果展示法、学生成长手册法等等,这无疑是一种进步。不过,这些方法主要是定性的,保证定性方法的客观性和可比性又是当前教学评价手段研究不得不面临的问题之一。如何使书面考试与其它评价手段配合协调,特别是在中考、高考等选拔人才活动中充分考虑运用其它评价手段所获得的结果,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多种评价手段配合协调的方式及各自在评价中发挥作用的大小权值等问题是难以回避的,而这些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所以,虽有论者建议在高考中实行结合考生在中学时期的诸种表现和评语,并相应赋予它们不同的权值来全面评价学生,结果难以实施。有些中小学校受师资力量的限制,仍然单纯采用过去常用的量化方法,使现实的评价手段仍然显得单一。在评价实践中仍然维系过去的模式,这是当前教学评价实践中还广泛存在的现象。如果不改变这种状况,中小学教育就难以改变走向应试教育的覆辙。3.教学评价方向呈现明显单极化:由上至下的评价模式尚需进一步改变新课改革倡导建立多元主体的评价模式,发挥教育行政部门、中小学校、教师、学生和社会力量在教学评价中的作用,评价形式多元化,提高自评在评价中的地位,实现教学评价中的多极互动,构建一个纵横交错的立体评价框架。这种评价模
式能够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有利于真正实现全面评价。从当前我国教学评价的实践来看,多数评价仍然是指令性的、行政命令性的一种自上而下的评价,表现为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的教学评价、学校对教师的教学评价、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这种评价中的评价对象是被动服从评价要求,评价主体是单一的。从课堂教学来说,主要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虽然在评价指标体系中也有学生自评和学生评价教师这些项目,但其权值和在做出决定中的作用是非常小的。从评价的内涵来说,就是要评判价值。那么,谁来评,谁规定评价的标准,最终决定权仍然在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中小学校和教师只是作为教育行政部门的代表进行常规教学评价,评价结果的解释是依据教育行政部门早已定好的标准。可以说,教育行政部门对教学评价的导向直接影响着现实教育教学实践活动。自上而下评价模式弊病是显然的,难以反映整个教学活动的全貌,要作出公正客观的评价结论是困难的,评价也难以发挥较大的诊断与改进功能。4.教学评价存在一定程度的随意性:规范化学评价制度尚需进一步完善教学评价应该是学校一项长期坚持的工作,并贯穿学年始终,同时作为教学管理的重要手段加以运用。然而,当前我国中小学教学评价的主观性、随意性仍然较强,还处于一种可有可无的状态,尤其是对一些落后地区、农村地区的学校,缺乏一整套稳定规范的制度和程序,未能形成必要的制约机制,使教学评价基本上处于“人治”的混乱状态,从制度上影响了教学评价的科学化。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师资力量的局限,学校教学管理本身没有较强的评价能力,难以运用定量和定性手段进行制度化的教学评价,而教育管理部门将教学评价仅仅作为一种行政管理职能履行,对其规范化建设重视和指导不够。另一方面,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评价思想必须与这些学校的实际相结合,这也需要有一个转化过程。事实上,我国中小学教育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城镇学校与农村学校,少数民族与非少数民族地区等的教育发展是不平衡的,如果用同样的、绝对的评价指标体系去进行教学评价显然是行不通的。因此,必须加强中小学规范化教学评价制度的建设和监督检查,避免流于形式;还必须完善适宜各地区、各类型学校的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和标准,使之可行。前者是教学评价实施的保证,而后者是关键环节,是教学评价制度化的重要条件。
二、教学评价的改革策略构建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实践的发展以及新课程改革向全面推广的过渡,基础教育教学评价必须在已有发展的基础上,加大改革力度,着力解决以下几个重要问题: 1.完善评价理论,改革评价制度,建立与素质教
育相适应的立体教学评价模式评价理论的成熟和完善与否将直接影响到现实教学评价的开展。当前新课程改革提出的评价思想代表着教学评价的发展方向,但其中几种矛盾关系的处理、协调将决定其能否很好地走向实践,如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鉴别性评价的作用发挥,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的协调配合,定性评价手段的开发研究,知识、情意、能力等评价内容的比例关系等等,这都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评价制度的改革,一方面体现在教学评价制度的建立与完善,使教学评价具有更强的组织性,明确有关教学评价的法规条例,对评价人员的
岗位规范和任职资格做出明确规定。各级各类学校应把教学评价作为学校管理的一项基本内容,评价的标准、内容、方法、程序等应有一套科学的规定,并形成制度稳定下来,保证使教学评价工作能定期经常地进行,同时又可以随机开展。另一方面,主要体现在行政性、指令性评价的改革上,既要发挥自上而下教学评价机制的作用,又要真正发挥学校、教师、学生在评价中的自主作用,扩大评价主体和范围,实现自评、他评和相互评价的有机协调,克服单一评价的偏向,形成纵横交错的立体评价模式。要加强对评价指标体系及量化标准的研制。在评价实践中综合考虑自上而下评价和自下而上评价两个方面的作用,克服其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和消极因素。2.提高教学评价人员的素质,学习新课程理论,更新评价观念对于课程改革实验学校来说,教师培训工作必须进一步加强,提高他们熟练运用各种评价手段的能力。对于许多未进入课程改革实验的中小学校来说,学习新课程理论是首要问题。因为这些学校只是通过间接途径了解到新课程改革理念,其教学评价的改革还处于一种自发状态,鉴别性评价由于其容易操作而仍然是这些学校教学评价的主要形式。因此,应加强对新课程评价思想的宣传,使中小学校及其教师掌握新的评价理论,更新评价观念,努力探索根据各地区、各类型学校教学实际,建立素质教育思想之下的教学评价体系。注重发展,强调改善,使评价作用于教学全过程,发挥其导向、激励、调控的功能。3.研制和掌握新的评价手段和工具,结合书面考试和评语等描述记录实施全面评价当前,档案袋评定法、专题作业法、成果展示法、学生成长手册法等新的评价手段虽然已经被提出来,但对其操作和客观性还需要进一步研究,为广大中小学教师所掌握和熟练运用,还需要一个过程,这需要理论研究者和实践工作者共同努力进行。在此条件下,书面考试结合定性评价手段是教学评价改革的方向,这是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内在必然要求,要防止走向片面强调定性手段的极端。评价工作者需要掌握新的数理统计工具和定性方向方法,如教育统计方法、计算机数据库工具等。事实上,教学评价科学性不强的表现之一就在于结果统计分析和解释的经验性,许多教师往往凭自身经验来做出最后结论,从而难以避免走向片面性。所以,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者必须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提高,特别是应加强对教学评价工作者的现代教育理论培训。
第二篇:当代小学教育教学改革
浅论当代小学教育教学改革
一个民族的兴衰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育。“科教兴国”、“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应从小学抓起。
小学教育是多元教育中最基础的教育之一,它是按照一定的社会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年轻一代进行培养教育的阶段。传统上,人们都把教育视为学校的问题,而现实中,教育不仅是学校的事情,它既是一个教育实体,也是一个社会实体。因此,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综合的、立体化的问题。
在当今时代,创新非常重要,创新是一种主体价值,创新教育是尊重人的个性差异,是每一个人个性健全发展的教育,是与社会经济生活内存整合的教育,是与社会生活确立起新型关系的教育。因此创新教育是我国小学教育改革的一个方向。小学教育向创新教育方向改革,就能培养出具有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新人,最终使之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推动我国的各项事业的发展。
首先应摈弃传统的教学观念。
传统教学往往以教师为中心,以教科书为纲,忽略学生的自我发展和创新。其潜在原因在于教师在小学教育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教材设计者教学理念的影响,而在这种影响下教师无论是备课还是讲课都易忽略学生这个主体,采用的也是固定的模式,固定的思维,教学过程的设计当然主要考虑的就是成人的。而小学生的心理顺序最大的特点是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现代心理学研究证明,儿童的发展不是一个量的累积过程,而是其结构不断重新组合而产生质的区别的过程,是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的统一,世界现代教育史上的伟大教育家杜威也严厉地批评了传统教育的弊端,即学校同社会生活隔离,课程与儿童及现实生活需要脱节,教学是灌输式的,学生充当消极的听从的角色,以及教师在课堂充当监督者或独裁者。这样的教育方式课程与教学方法,学生失去学习兴趣与动力,造成教学双方的精神紧张。所以在班级授课制的条件下,教师应摈弃传统的小学教育教学观念,在教学上做到师生互动教学相长,致力于教学的创新。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近几年来,我国小学教育的研究有很大进展,切实贯彻落实素质教育,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便是小学教育改革的要求之一。
教师要转变观念,改传统的“灌输”式教育为传授知识,鼓励学生积极思考,由学生自己“消化”和积累并进行辨析、归纳和概括。除上课之外,教学过程中还拓宽活动空间,让从小有特别天赋的学生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使学生群体生活中学习生存,在
实践中学习技能,在人际交往中学习合作,在学习过程中形成强烈的创造情感、动机和能力。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所以在开放式的课堂中,教师应鼓励学生质疑,开发学生思路。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让学生亲自实践,美国华盛顿大学有这样一个条幅“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我领会了,我做过了,我理解了”。这充分说明了让学生亲自实践的重要作用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的重要性。
其次树立创新精神是新形势,并对教育提出要求。
小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未来的社会是学习化的社会,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提出了高要求,学生的成长缘于学习而受教师指导,教师在创新的小学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仍要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掌握学习方法,让学生学以致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创愉悦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感受成功。爱学习首先要对学习有兴趣,要把学习当成一件乐事。要在促进小学生主动学习的研究与实践中,采取多种措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形成人人爱学习的良好局面。“兴趣激发热爱,热爱促进钻研,”,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古人云:“思而不学则罔,学而不思则殆”,所以创新的教学还应该给学生提供边学边思的空间,从而发现问题,找出学习重点,提高学习效率,达到教学创新的目的。
然后因材施教,培养学习的创造性思维。
目前我国正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一种理想,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要求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宗旨,面对当前教育形势要推行素质教育就要因材施教的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因材施教即所谓的个性教育,这种教育要求教师坚持用科学的眼光去设计实施自己的小学教育教学计划,去评价和塑造每一个学生,不断用富有创造性的思路去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学会不拘一格,学会求异求变。国际形势的变化,教育实践的发展,要求教育不断创新。教育、教学的创新是新形势下迫在眉睫的事情。
作为教师,要尊重差异,分层指导,使每个孩子都得到发展。针对不同学生、不同学科将学生动态地分为“学有余力生”、“学习顺利生”、“学习困难生”,教学过程中将目标、提问、训练、作业、测试分层,对不同学生分别进行指导。这样缩小了学生学习水平的差异,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民主、和谐、愉悦和尊重的氛围中愉快学习。针对课堂发言时学生存在的各种心理障碍,教师应采取恰当的对策,营造和谐民主氛围引发发言。尊重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学生发言时当好听众,活动时当好参谋,学生遇到困难热心帮助。课堂上没有挖苦、抱怨,有的是谆谆诱导与民主和谐。
教师应提供条件,让学生能突破课堂教学的局限,根据自己的特点,广泛阅读课外读物,参加兴趣小组或学科小组活动,广泛联系社会生活的实际,使学生得益于课内,延伸于课外,从而扩大自己的知识视野。因材施教的教育方式下,教师的威信和力量不是建立在界限分明的师生关系上,而是来源于教师自身的渊博知识的个性魅力的完美结合。教师和学生问应保持着流畅的双向互动的关系,让学生学会自尊、自立、自信。要有自己的观点和立场不能被动趋从,人云亦云。
罗杰斯曾经说过:“自主程度越高的学习,身心投入的程度就越高。”这要求教学要努力实现因材施教,积极鼓励学生自己选择教学方法,培养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并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够独立地获取知识,个性发展,不断走向成功!
最后,最重要也是最难的一环就是发展学生思维,引导合作探究,让学生大胆实践会学习。在学习的各个环节,教师都把方法传授给学生,使他们成为会学习的人。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培养学生乐于质疑、善于质疑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手段。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小组合作扩大了学生参与的广度,学生在活动中学会了尊重、互助。从小就培养了互助与合作精神,让他们知道好多事情不是一个人就能解决的,懂得合作的重要性,促进同学间的人际交往能力。课外的实践活动更能有效的加强学生的思维与动手习惯,例如让他们使用放大镜等一些工具以做一些观察记录,以及记录数据的处理,加强小学生的开阔性思维。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充分体现出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重要性,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我们应有意识地、系统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以此为起点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收集、处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共同发展并建立起终身学习的理念。
第三篇:当代教育教学改革六大动向
当代世界教育教学改革六大新动向
精华提示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到来是我们所处时代的重要特征,也是世界许多国家教育改革的基本动力。
●尽管各国倡导的价值观的取向并不一定相同,但将价值观教育作为教育的首要功能则越来越趋于一致。
●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就像婴儿学走路一样,要经过一个想错—再想—再错—再想的过程。学生的每一个错误都意味着成长,教师要有“祝贺失败”的修养。●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可能产生的教学模式甚至学校形态的改变,将会成为本世纪教育的最大变革,这一动向已经为许多国家所关注。
习近平同志在中关村科技园区调研时指出:“即将出现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为我们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了难得的重大机遇。机会稍纵即逝,抓住了就是机遇,抓不住就是挑战。”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到来是我们所处时代的重要特征,也是世界许多国家教育改革的基本动力。
我们现在正生活在危机与机遇并存的时代。一方面,很多危机威胁着人类的持续发展,比如,人与自然之间的生态危机,人与社会之间的人文危机,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危机,人与自己的心理危机,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安全危机,文化与文化之间的价值观危机等;但另一方面,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又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发展机遇。
2000年人类刚跨入新世纪的门槛,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和美国商务部共同资助一个研究计划,目的是要弄清楚哪些学科是新世纪的带头学科,70多位一流科学家研究的结果是一份480页的研究报告《聚合四大科技,提高人类能力》。报告认为,纳米技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认知科学四个领域是被世界公认的21世纪最前沿技术,每个领域都蕴藏着巨大潜力,而其中任何几项技术的两两融合、三种会聚或四者集成,都将产生难以估量的效能。
美国经济学家Jeremy·Rifkin的著作《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出版,引起人们对以信息控制技术革命为核心的产业变革的高度关注。在新一轮产业变革中,科学技术将在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方面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科学技术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速度加快,科研探索领域不断拓展,科学技术各个领域之间相互渗透,科学、技术、生产三者之间的联系大为加强。在这种背景下,知识型员工将成为核心竞争资源。
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教育是重要的武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人类可持续发展最终要依靠教育,要教育出新一代的人,他们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而公平与质量是全球教育的永恒主题。顺应时代的发展,当代世界基础教育改革形成了一股涌动的潮流,关注点相对聚焦。
动向一:
从“全民教育”到“全民学习”
世界银行在“2020年教育战略”中提出,面对全球教育面临的挑战,未来教育的目标应从促进“全民教育”转变为促进“全民学习”。“全民学习”目标的提出是在获得入学机会的基础上更强调受教育的结果,有利于在促进教育机会公平的基础上进一步促进教育结果的公平。
上个世纪后半期,世界各国关注全民教育,努力扩大教育规模,增加入学机会,取得了重大进展。从本世纪初开始,关注点已从规模扩展向质量提升转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关于制定质量监测与评估体系的概念性文件中曾指出:增加入学机会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功并未带来教育质量和教育针对性的提高,对于发展中国家尤其如此。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正面临教育质量危机,大部分发达国家也并没有为所有学习者提供有质量的教育。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举行的“2013年论坛”也认为:当前,来自贫困家庭的年轻人在高等教育领域的代表严重不足,那些不能在义务教育阶段减少社会经济背景对学生成绩影响的国家,也不可能在高等教育阶段解决这一问题。
因此,当代世界各国教育改革几乎都指向提高教育质量。动向二:
从以课程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
以学生为中心正在成为很多国家提升教育质量的核心导向。以学生为中心,一是全员化发展,即每个学生都是重要的;二是个性化发展,即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与此相适应的是学校的多元化发展。
美国联邦教育部(微博)曾邀请学生代表共同讨论教育改革问题。联邦教育部长邓肯说:“如果我们不倾听学生的声音,我们的教育将难以进步。”在座谈中,不少学生提出,学生应该有更多发言权来评价教师,考试应该更符合社会生活的需要等。俄联邦教育与科学部部长安德烈·富尔先科宣布,新的联邦高中教育标准草案规定,学生不仅可根据自己的意愿来选择学习不同的科目,而且还可自行选择学习不同的课程水平。法国2010年秋季进入高一的学生已经在按改革后的“新高中”的学业组织模式接受法国的高中教育。用新的“探索课程”取代“定向课程”,对所有学生进行“个性化陪护”,为困难学生开办“学业水平补习班”,学生可以更换“学业道路”,所有学生都可以享受个别辅导,提高学校的自主性。自2013年6月开始,韩国首尔定期对全市中小学生的快乐指数作调查。调查内容分四大领域:对学校生活满意度、对家庭生活满意度、对自己满意度及综合满意度,并且公布了调查结果。第一次调查的满意度是62%左右。首尔官方认为,虽然现在满意度较低,但这将引导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更多考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
动向三:
从以能力为导向到以价值观为导向
世界各国教育出现的另一个引人瞩目的新动向是,从能力导向朝着价值观导向转变。价值观导向,归根结底就是教育学生如何对待自己、对待他人以及对待社会、国家和世界。
新加坡的教育导向一直随着时代要求不断更新:从1959年起的“生存导向”,到1979年以后的“效率导向”,再到1997年以后的“能力导向”。2011年9月22日,新加坡教育部长提出让教育系统变得更加以学生为中心,更加关注全面教育,更加强调价值观和品格发展,并将之概括为“学生中心、价值观导向的教育”。
法国政府则公布了《共和国学校重建导向规划法》,目的就是建立公正、严格、富有包容精神的学校,使教师在新的德育和公平教育的框架下,在各级各类教育中贯彻共和国的价值观。
新西兰从2007年开始实施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性,提出必须将基础价值观教育融入到学校各门课程的教学当中,并明确指出,新西兰的学校应教育学生具有追求卓越、创新与好奇、多样化、尊重他人等八种价值观。尽管各国倡导的价值观的取向并不一定相同,但将价值观教育作为教育的首要功能则越来越趋于一致。
动向四: 从知识授受到创新精神培养
学习型组织倡导者彼得·圣吉说:“婴儿学走路,是在跌倒、爬起、再跌倒、再爬起的过程中学会的。”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就像婴儿学走路一样,要经过一个想错—再想—再错—再想的过程。学生的每一个错误都意味着成长,教师要有“祝贺失败”的修养。
各国教学模式的改变几乎都朝着通过探究式学习、实践式学习和合作式学习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方向发展。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2年可持续发展教育报告《塑造明天的教育》指出,“学习”是指:学习以批判的方式提出问题;学习阐述本人的价值观;学习设想更加光明和可持续的未来;学习有条理地思考问题;学习如何通过实践知识来作出应对;学习如何探索传统和创新之间的辩证关系。
近日,部分美国教育专家列出以下五种美国未来的教育趋势:一是智慧型的教学方法。很多一线教育工作者会根据专家们的研究成果,寻找出学生最佳的学习方式作为实际教学时的方针。比如教师应以学生努力的程度为奖励目标而非学习成果,要把传授学习策略、帮助学生找出最有效率的学习方式作为主要教学任务等。二是以游戏为基础的学习。哈佛、麻省理工和威斯康星大学的一些专家提出了游戏可帮助学生学习并增进学习成效的研究成果。三是磨炼不屈不挠、努力不懈的精神。认为失败是儿童成长的最佳机会,让他们学习从失败中得到教训并改进,这项能力会让儿童终身受用。四是家庭作业被质疑。是否真的有必要为了完成这些作业而剥夺了儿童游戏玩耍和家庭欢聚的时间?家庭社交活动和情绪发展与在学校的课堂学习,对儿童来说同等重要。全美已有许多教师及校长支持“没有作业的晚上”(no homework nights),或以某项目标取代家庭作业。五是培养创造能力。应该通过科学、科技、工程、数学学科与人文设计学科的整合,来激发儿童的好奇心和创意。很多学校开始尝试以“项目”为基础的学习。印度提出将“高级思维技能”培养贯穿在中学所有学科中,包括理解技能和批判性思维。强调以应用为基础的问题解决,反对机械学习,目标是使学生能够建构知识体系,并且在真实的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
2013年8月,新加坡教育部勾勒了该国未来所面对的挑战时强调,面对科技和经济形势的改变,下一代不但要拥有良好的知识基础和技能,还要懂得创造新的知识,并以创新的手法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案。
动向五:
从信息工具的使用到教学模式的改变 2011年9月,美国联邦教育部长邓肯重复提出著名的“乔布斯之问”:为什么在教育领域信息技术的投入很大,却没有产生像在生产和流通领域那样的效果呢?邓肯认为,原因在于“教育没有发生结构性的改变”。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可分为三个阶段:工具与技术的改变、教学模式的改变,最终可能产生学校形态的改变。
2013年《新媒体联盟地平线报告》认为,在近期发展阶段,“云计算”和“移动学习”技术将进入基础教育的主流应用;在中期发展阶段,“学习分析”和“开放内容”预期将会在20%以上的教育机构得到应用;在远期发展阶段,“3D打印”和“虚拟远程实验室”将应用于基础教育。
最近,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公布了一项针对15岁学生数字化阅读技能的调查报告,这篇报告测试了15岁的学生在互联网上寻找信息、解读信息、理解及评估电脑图表等能力。16个OECD成员国以及3个非成员经济体的学生参加测试,结果显示:韩国学生在这方面名列第一。这说明OECD国家十分关注学生的信息素养。
法国特别提出,让教师、学生和家长能够轻松在网络上找到自己需要的教育资源,真正掌握多媒体。2013年新学期开始,法国的学校为学生提供11项必要的数字化服务。
为了让iPad走进学校,印度发布了一款7英寸的平板电脑,出售给学生的政府补贴价仅为120元人民币左右,这让更多人可以应用它。目前,印度在250所大学已有1.5万名教师接受了这种平板电脑应用于教学的培训。
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可能产生的教学模式甚至学校形态的改变,将会成为本世纪教育的最大变革,这一动向已经为许多国家所关注。
动向六:
从单一测评到综合评价
OECD发布的报告《为促进更好学习:评价与评估的国际视角》中称,全球教育系统正将对教师和学校绩效的评估作为帮助学生更好学习以及提高成绩的重要推动力。
教育质量评估关注评估标准、评估体系和评估政策的建设。报告指出,OECD各成员国在学校是否以及如何测试“成绩”两个方面的看法均存在巨大差异。但报告建议,评估要采取全面综合的方法,使其与教育目标保持一致。评估的重点应放在改进课堂实践,确保所有利益相关者尽早参与以及将学生置于核心。OECD目前已开发出新的测试工具,被称作“OECD面向学校的测试”,是基于PISA(国际学生评估项目的英文缩写)测评开发而不同于PISA的面向学校的测试,旨在测评学校15岁学生的阅读、数学和科学能力的情况,以帮助学校改进教育教学工作。
综观世界各国,美国联邦政府已投资3.5亿美元支持各州创立更加综合复杂的评估体系,不仅用于发现问题,更用于为教师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帮助他们改善教学,提高学生学业成就。英国从2011年3月31日开始,每所中学的GCSE考试(即学业水平考试)结果要向社会公布,让家长了解学校的总体学科表现和学校教学状况,同时也为孩子选择更适合的学校提供参考。
综上所述,提高质量是全球教育共同的话题,而关注点相对聚焦:以全民学习为重点——教育质量,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以价值观为导向——教育目标,培养创新精神——教育方法,信息技术的应用——教育模式,教育质量的评估——教育结果。这些都对我们实现国家《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注重教育内涵发展,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出名师,育英才”的目标提供了借鉴。
第四篇:北京师范大学网络教育课程论文:《当代小学教育教学改革》
北京师范大学网络教育课程论文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
0456
学习中心 清溪宏扬教育
姓 名 刘金明
学 号 162863102028
专 业 教育管理
年 级 16年9月
/ 7 《当代小学教育教学改革》浅议小学数学教育改革的教学生活化
刘金明
关键词:小学教育;数学教学;生活化
数学是人类在生活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的经验、揭示的规律,它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是人类几千年来智慧的结晶。我们教学生学数学,就是教他们发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使学生能够在生活中更好的使用数学,把数学同生活融为一体,紧密地联系起来,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新课标》中也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教学,教师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体会到数学的用途,并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教师应该把学生的生活实际与数学学习结合起来,让学生熟知、亲近、实在的生活数学走进学生视野,进入数学课堂,使数学教材变的具体、生动、直观,使学生能切实领悟,发现“数学”这一基础性学科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客观世界,增强数学实用意识。
那么,现行的数学教材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体现在何处?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让学生感受它们之间联系?教师应该怎样处理教材,才能体现数学教学新理念,怎样组织教学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呢?现将观点阐述如下:
首先,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具体体现在那些方面?
新的数学教材与以往的教材有很大的区别,它不再以单一的学科知识为主,而是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为蓝本,取学生的生活实际作为素材,着眼于小问题,升华出科学性的知识和技能,把学生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到大课堂,使得学生融入其中,其乐无穷。如小学低年级课改课程中,开篇以符合孩子心理的智慧老人、机灵狗、淘气、笑笑等作为主人公,贯穿于整册教材,学生和活灵活现的主人公一起,畅游数学这个充满智慧的王国,寓教于乐。教材中包括如《人民币》、《观察物体》、《统计与猜测》、《时分秒》等直接联系生活实际的课题,使得学生能够寓学于用,活学活用,乐学乐用,直观而又真切的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学和学习数学的乐趣和用处。课堂练习的设计,摒弃了枯燥的写写、算算,而是以比一比、赛一赛等游戏形式呈现,学生在情境中充满激情的完成知识练习和个性形成,高质、高效的达到教学目标和要求,体味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 7
其次,如何处理教材和课堂教学,让学生感受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是有用的?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一、创设教学情景,使“数学教学生活化”。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主要包括:
1.新课导入生活化,激发学习兴趣
枯燥而又干涸的语言环境,会禁锢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使得学习变成生硬的知识灌输过程。然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教师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在教学中,要从孩子的心理特点出发,设计孩子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采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以讲故事,做游戏,表演等趣味性的形式导入,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如:在教学《可爱的企鹅》一课时,可以以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看过动画片《海尔兄弟》吗?海尔兄弟经常和爷爷一起到世界各地去探险,春暖花开的这一天,海尔兄弟和爷爷又登上热气球出发了,不一会儿,热气球飘到了南极,在这里他们看到了许多可爱的小企鹅(出示图片:可爱的企鹅)。这是,海尔兄弟又发现了新的数学问题,同学们,你们发现了吗?小组互相说说,看哪一个小组发现的问题多。”这样,孩子们的情绪很快就被调动起来,投入到快乐的学习情境中去。
2.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
多媒体教学具有直观、形象、具体、生活化的特点,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可以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直观化,使难以理解的问题简单化。如在教学观察物体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可以直观的像学生展示不同方位下的立体图形,学生通过看、想,交流,更加具体直观的了解物体的方位特性。
3.教学例题简单易懂 创设生活情境
以往的教师在把握教材是,大都是有什么教什么,不能够灵活的使用教材。而今的数学教学要求把学生的生活经验带到课堂,要求在简单的知识框架和结构上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让课堂变得有血有肉。如在一节三年级的《钟表的认识》中,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把加菲猫这个孩子们熟知而又非常喜爱的卡通形象带到课堂上来,生动而又形象地给学生展示了加菲猫一天中的作息时间,让孩子们主动说出主人公每个活动的准确时间,借此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对时间的知识有了深刻的了解。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反应是积极的、热烈的,充满兴趣的,这就使得学生把生活和知识融会贯通,对生活和学习产生了热情和浓厚的兴趣。
/ 7
4.模拟生活 创设情境
既然数学来源于生活有应用于生活,因此,如果在课堂上将学生的生活经验带到课堂上来,那么,就真正实现了生活和学习的统一。例如,在进行《人民币》的教学中,可以为学生创设购物情境,让学生用人民币进行购物实践活动,在此过程中,孩子们不仅可以真实的感受到实践的细节,合作的乐趣,而且还能够学习到购物时要守秩序,讲文明,用过钱后洗干净手,买自己需要的东西,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等生活经验,切实地在课堂上学会生活。
5.动手操作 创设情境
好动是人的天性,孩子更是如此。在课堂上,可以通过让学生亲身体验、实践操作、合作与交流,各种感官积极参与,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与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与人合作的意识。如在教学《有几枝铅笔》时,让学生自己动手把铅笔摆一摆,和同伴一起列算式,实践与合作能力都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一摆,和同伴一起列算式,实践与合作能力都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发挥。
6.运用实物(挂图)创设情境
直观具体的图和物是学生最为感兴趣和最能调到学生积极性的,生动的图画和具体的形象可以很让学生快乐的陶醉在其中,不知不觉地把知识牢牢掌握。如在教学《找规律》时,可以准备小熊、兔子、猴子、青蛙等生动多彩的形象图片来吸引孩子主动发现其中的规律。“动物园里举行运动会,小动物们可高兴了,你瞧,他们排着整齐的队伍走出来了。”教师分步出示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试着自己贴出图片,说出理由。
创设情境应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合知识背景出发,让学生感觉到所面临的情境是熟悉的,常见的,同时优势新奇的,富有趣味和挑战性的。使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产生强烈的探索欲望,真正做学习和生活的主人。在数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认知规律,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的实际,转化“以教材为本”的旧观念,灵活处理教材,根据实际需要对原材料进行优化组合。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加深学生对“身边处处有数学”的体会。
二、研究生活中的数学,使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
数学教学不单单是为了把书本上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要让学生发现知识及规律产生的过程,长一双充满智慧、善于捕捉问题,发现问题和研究问题的眼睛。所以,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采撷生活数学实例,提炼生活中的实践素材,为课堂教学服务。
/ 7
1.指导学生发现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数学,既可以帮其积累数学知识,更是培养学生徐锡数学的最佳途径。低年级的学生数一数路上的交通灯、家里的凳子、家用电器的数量,比一比身高、体重,认一认周围的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知道中高年级学生观察数学美,如形体美、结构美等。感受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养成主动发现数学问题、学习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好习惯。
2.挖掘生活素材 丰富教学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课本上所展示的知识相对来说是非常单
一、静态的,那么,如果把学生的生活经历拿来作为素材,就可以丰富课堂气氛,使课本知识和生活经历更好的结合起来,让学生整体、客观的感知数学,在生活中灵活的用数学,达到相辅相成的作用。如在教学小数的意义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去留意或收集平时的学习用品或生活用品的价格资料,如一枝铅笔、一块橡皮的价钱,或者一条毛巾、一斤葱的价钱是多少,在课堂上把这些资料展示出来作为题目资源,学生自然会觉得非常亲切、真实,培养其热爱生活的精神,也能在课堂这个小小的空间里感受生活中的数学给自己带来的乐趣。
3.客观展现生活中的数学原形
在进行教学时,让学生从自身的生活经验出发,搜集资料,了解生活,提炼生活。例如在教学《出租车上的数学问题》时,教师没有自己把资料展示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在课前自己搜集搭乘出租车的有关资料,如出租成的起步价,每公里几家及等待时间与价格之间的问题,熟悉了解这些问题后,学生在课堂上大胆的发表自己的见解,使得课堂成为师生、生生之间生动交流的平台,种种生成性的问题在交流与研讨中产生。学生借此走进了生活,又了解到了生活中的数学,真诚成为了生活和学习的主人。见解,使得课堂成为生动交流的平台,产生很多生成性的问题。学生借此了解了生活中的数学,真正成为了生活和学习的主人。
三、数学练习生活化,做到学以致用
设计生活化的问题,让数学从生活中走来,再将数学知识回归生活,既能让学生感受生活化的数学,用数学眼光看待周围的生活,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增强学生生活中的数学意识,又有利于发掘每个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这对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数学课程标准》中也指出:“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学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并被广泛应用于现实世界,才能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学习数学知识,是为了便于更好地去服务生
/ 7
活。应用与生活,学习致用。因此,在课堂教学结束后,可以设计符合学生口味的实际行的练习,培养学生运用的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实践活动、生活问题相结合。
1.具有生活化、应用性的练习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教学中,教学应该努力发掘出有价值的实习作业,让学生在现实中寻求解决方案。因此可以设计具有可操作性、趣味性和开放性的练习,让学生喜欢主动地完成。如低年级学生年龄小,形象思维占优势,喜欢生动形象地事物。因此,可以使用过关游戏、儿童乐园和数学王国等形式,激发学生的热情和兴趣,高年级学生可以进行实际生活中数学问题的探索研究,找到最佳解决方案,改变学习和练习是学生负担的状况。
2.数学练习的合作性和实践性,使学生自主完成
现行的数学教材使得教师不断思考,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与合作性。为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与实践能力,为形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个性和品质,可以定期让学生以班或组等为单位,制作内容丰富多彩又充满生活乐趣的《数学手抄报》或《数学墙报》,学生自主收集生活或通过图书、网络等发现的数学问题或数学常识,通过交流、研讨,制作出趣味性、综合性、启发性的报纸,学生易于养成主动发现数学问题、自主交流合作解决问题的习惯。
3.学科生活结合 综合发展
学生可以在已有基础上,把生活中发现的已解决或尚未解决的数学问题,道听途说的或充满趣味的数学问题,通过《数学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不限制内容和形式,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获取数学知识,使得数学练习更具有时代性、自主性和个性。学生对发现和探索生活中数学问题的能力更加深入。
4.评价生活化 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
以往的数学评价往往只是单一的等级评价,只是起到了调查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以调整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枯燥而又起不到对主体的激励作用。而生活化的数学评价,恰恰弥补了这些。在对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作以评价之余,从学生的解题思路、能力、习惯、情感、品质等多方面进行综合性评价,表扬优点,提出不足,指出方向,使学生在真实而又生活化的情境中认识自我,肯定自我,树立学习的信息,大大提高了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如对认真踏实、书写工整地的学生评价:你的作业书写的真漂亮,批改起来可真是一种美的享受啊!继续努力吧,相信你一定会更加优秀!对聪明而又马虎的学生:你的 6 / 7
想法可真不错,但是却出了问题,好好查一查,看看问题出在哪里?希望你告别粗心,和细心交朋友,老师相信,你一定会成功的!等等诸如此类的语言,会让学生更爱学数学,更会学数学。
总之,在新课程理念下,我们的数学教学,需要靠教师积极的为学生创造条件,在教学中为学生尽可能的创设生动有趣、贴近生活、富有生活气息的生活问题情景和练习,把生活实例融入数学,数学问题回归生活,做生活中的有心人,认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切实体验到“生活离不开数学”,“人人身边有数学”,用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通过贴近生活的评价方式激励学生学数学,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学习有用的数学,学会用数学。
2018年6月12日
/ 7
第五篇:桂花小学教育教学改革工作总结
桂花小学教育教学改革工作总结
按照县教育局、谭家湾镇的统一布置,在四至八年级开展“三维互动,五步导学”教学模式课改工作,按照中心校及学校实施方案的总体安排,加大课改推进力度,由语数英学科逐步辐射到其他相关学科,促进了课改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推进,逐步形成了适合于本校实际的教学模式。
一、课改工作重点推进情况
1、明确重点狠抓落实,促进课改工作有序开展
按照镇中心学校的统一安排,重点推进四至八年级语文和数学、英三个学科课改实验工作,并逐步向其他学科延伸,从本学期开始要求品德、科学向“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转型,可以采用一部分内容进行探索和尝试,逐步积累经验,把握其要点之所在,为下一的全面铺开打下基础。并且在常规教学工作中,要求任课教师多学相关理论书籍,多听洋思课堂教学,多反思教学得失,积累知识储备,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做到从思想上认识到位,从行动上落实到位,从制度上保证到位。在校本培训中,重点向洋思课改班级倾斜,加大了对洋思教学模式的基本要求和流程的培训力度,并选择四年级进行教研活动,结合进修校下发的学案进行重点的适用,在进修校教研员听课中虚心向其请教,并组织任课教师与教研员进行互动交流,从而提升了思想认识,明晰了思路,解决了困惑。组织骨干教师、实验教师对教研员的交流内容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和研讨,达到从思想观念上更新,从行动上保持一致的目的。通过交流使教师能够真正认识到洋思教学模式的核心和重点是什么,便于教学工作的开展。为了使教师能够借鉴洋思中学课堂教学的基本操作方法,要求教师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教室观看洋思教学课堂教学实录,增强学科针对性,使教师能够做到心中有数。
2、做好家校沟通互动,形成推进实验双重动力
为了有效地推动实验教学工作的开展,促进家校合一,形成推进实验工作的强大动力,一方面组织四至六年级教师开展家访活动,深入到学生家庭向家长介绍洋思教学模式的主要做法和它的优势之所在,并从洋思中学的发展历程入手展现其在学生发展过程中的推动作用。使家长对这项课改实验由误解到理解,由反对到支持,并在一定程度上协助老师指导学生的课前导学活动,本学期课改年级家访率达到了100%,重访率达到30%。为了便于与家长的及时沟通,建立了师生联系卡,学校固定电话向课改班级及其他班级开放,达到随时与家长沟通交流的目的。另一方面,召开了四至六年级家长座谈会,由校长向全体家长介绍洋思教学模式在我校实验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重点剖析了它对于促进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发展主观能动性、提高学习兴趣方面有着独到的促进作用,使家长对这项课改工作有了全新的认识,有了更深的理解,从而为此项实验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基础。
3、强化课堂教学改革,提高实验工作推进力度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学校加大了对课改班级的管理力度,抓住课堂教学主渠道不放松,为课改的实施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一是加大听课评课力度,校长与教导处、教研组、骨干教师经常深入到教学实践中去,认真梳理、仔细揣摩、深入点评、重点反思,与实验教师一道查找在实验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并分析产生问题的根本原因,本着发现一个问题解决一个问题的原则,因势力导,把一味的生搬硬套改为有针对性的变革,逐步形成适应于农村小学实际,适合于我校实际、适合于学生特点的教学模式,做到学经验一分为二,看问题一针见血,解难题一步到位。二是加大教研工作力度,开展了课改班级公开课展示、教研课研讨、镇观摩课出新等活动,通过执教教师与听课教师的互动,为实验工作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帮助,形成了一种群策群力搞课改的工作局面。三是加大了反思与总结的力度,要求课改教师要不断地总结,不断地反思,从实践中明得失,从观摩中长见识,从而提高从事课改教学的能力,做到了一课一反思,一月一总结。加大了集体备课的力度,并且在教研组的集体备课中进行了有效的监督与指导,提高了课前准备的充分性和准确性。四是加大了课改教师自学的力度,要求课改教师要经常利用网络资源学习有关洋思中学的理论性文章和评价,学习现代教育理论,书写自学笔记5000字以上,教学札记2000字以上。五是加大了反馈的力度,通过课改班级的统计分析,查找在实验中的得与失,及时调整工作思路,做到课改促教学,课改提质量的目的。
4、推进洋思实验工作,促进学校教改稳步前进
通过洋思课堂教学改革工作的开展,使我们深刻地体会到在常规教学工作中要不断加大对思想观念的更新,摒弃因循守旧的思想,从有利于学校发展,有利于教学发展,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不断进行思想更新,工作创新的尝试,从而增强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为此,我们借鉴洋思中学的管理模式,从科学管理入手,从制度创新入手,从特色创建入手,不断改革学校教育管理、教学管理的思路和方法,以改革的意识去统领学校的工作,不搞经验型管理,而是突出学校管理的创新性、实践性、针对性,促进学校管理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
在课改实验工作中,既抓住课堂教学这条主线,又重视课改资料的收集和管理工作,按照县教育局的统一安排完善课改实验的专项档案,课改教师也要把自己在实验中取得的经验、做法、反思、札记等内容进行整理并及时归档。同时,在推进学洋思课堂教学改革过程中,我们对非课改年级也进行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尝试,以培养学生的自学意识、自学能力为主,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由被动学习向主动探究的转变,在实践中增长本领与能力从而有效地完成学习任务。
二、总结课改实验经验,提升课改实验阶段效果
经过前一阶段的课改实验工作,我们积累了这样的经验:一是先学注重巧引导。先学是学生自主学习,必须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才能保证先学的效果。刚开始时,教师在目标的确定、自学形式、自学时间安排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导致学习效果不理想。经过一段时间的实施与总结,使我们认识到了教师根据目标,确立自学的方法指导,展示其中某个小组的学习活动,让组长掌握一定的组内学习方法,通过这些措施来保证自学的效果。二是后教注重兵教兵。后教中也要注意教师不能包办,而是学生在充分自学后,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式沟通研讨,教师要通过巡视,准确掌握学情,发动学生通过讨论质疑、交流发言等形式来解决先学中出现的问题,由此实现兵教兵。教师要善于运用适当的评价方式来鼓励学生,用恰当的方法来指导学生,使学生及时扫清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障碍。三是分层训练不搞一刀切。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分层次安排好训练内容,增强针对性,既不放松要求也要使学生能够在自已原有的基础中实现最大程度的发展。四是时时关注学困生。在学困生自学过程中小组内要进行帮助,教师也要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困难,及时地加以解决,减少学生的的挫折感,增强学习的信心和动力。四是要做好课改实验本地化工作,通过课堂教学主渠道,逐步形成具有本校的特色的教学模式,例如课前导学的有效实施方面,课后延伸训练的反馈方面以及先学后教与边学边教、先教后学等有效结合方面等等。尤其是洋思教学模式不能一味的照搬照用,对于其中不适用的部分也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其中语文和数学学科采用课前导学模式进行,即教师对学生家庭预习部分进行细化,布置明确的学习任务,采用灵活的检查方式,确保学生自学的效果,当堂训练改变由教师包办的方法,适当引入学生互评机制等等。
三、突出重点工作,促进课改工作提速
1、参加县网络教研培训。
中心学校组织课改年级教师参加县教育局组织的教改、教法改革专题培训活动,担任课改教学任务的四至八年级教师全员参加了本次培训活动,同时在中心小学在管理、教研活动、德育管理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做到了以点带面、提纲挈领,深入浅出地介绍了洋思模式的精髓之所在,使全体教师进一步加深了对洋思模式的认识和理解,对今后的实践工作提供了一定的帮助。培训结束后,校长就本次培训活动进行了小结,要求各位教师要深刻理解培训内容,在教学实践中活学活用,改出特色、教出水平,全面推进课改工作的实施。
2、开展课改年级专项教研活动。举行了五年级数学教研活动,本次教研活动没有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而是采用了常态教学方式,目的就是为了展现一节真实的课堂教学,使全体听课教师能够从中体会到在现有条件下,通过理念的更新、模式的更新、教法的更新、学法的更新,同样能够出色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并且在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方面取得较好的效果。教研活动结束后,针对每一节教学展示活动,进行了集中评议,针对本节教学活动的优缺点进行了客观的评价,既肯定了其中具有指导意义的做法,同时也指出存在的不足,整个评价活动在民主和谐的气氛中取得了一致意见。
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向家长介绍本班的基本情况,学生本学期的学习、生活情况等内容,并向家长提出学生课外学习和活动的相关建议。每位班主任教师做到了针对每一位学生的实际特点进行详尽介绍,力求让家长能够全面了解孩子在校期间的实际情况,便于家长能够真实地了解,从而更好地配合教师共同教育好学生,促进其全面和谐地发展。征求家长对学校和教师的意见和建议作为一项重点内容也被引入到家长座谈会中来,家长能够当面表达的可以直接阐述,需要保密的,班主任则发放了征求意见单,由学生家长自行填写。
本次家长座谈会本着接受批评不怕丢面子,改进教学不怕加担子,促进合作不能装样子的原则,在民主、坦诚、和谐的气氛中学校与家长、教师与家长进行了广泛的沟通与交流,促进了家校的密切合作,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拓宽了教育途径。
四、课改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及下步打算
1、实验中存在的问题
(1)在课改实施过程中,承担教师参加相关培训观摩的机会太少,基本上处于一种边实践边摸索边总结的状态,影响了实验改革的推进进度。
(2)学校在教改实验实施中,管理经验相对薄弱,没有成功的案例可以借鉴,致使在管理和推进中科学性、规范性、有效性方面欠缺。
(3)课改实验校之间缺乏互动机制,相互之间的沟通没有理顺,基本上处于一种各自为战的状态,使一些成功的做法得不到借鉴和应用。
(4)课改年级教师得到有针对性的外出培训学习机会,影响到教师深入领会教学模式真谛,驾驭课堂教学能力的提升。
2、下步工作打算(1)进一步统一教师的思想认识,实施榜样带动策略,引领更多的年轻老师、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参与到实验中来,为实验工作的开展献计献策,共同促进。
(2)非课改年级课堂教将要逐步实现从教案设计向学案设计的转变,在下学期将全面推开,实现教师教学模式的根本性转变。
(3)结合教育管理效益年活动,加强学校管理、课改工作管理,把“四清”意识落实到教师工作的各个方面,提高工作效率和教学效果。
(4)重视阶段性总结工作,要求教师按照中心校的统一要求,及时总结教学实践,分析课堂实践的全过程,做到实践与反思、实施与反馈的有机统一,增强目的性和计划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