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生研究性学习成果报告

时间:2019-05-15 07:38:2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生研究性学习成果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生研究性学习成果报告》。

第一篇: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生研究性学习成果报告

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生研究性学习成果报告

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生研究性学习成果报告 冠山联校南关学校郭荣秀

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生研究性学习课题,已有多年的时间,在这几年时间里,我们在教师的观念更新、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师生运用网络环境的能力、网络环境与新课程整合的实践方面进行了研究与探索。由此获得一些成功的经验和初步的理性熟悉。使我们教师的思维、学生的探究能力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现就以上几方面的活动情况总结如下:

一、题目的提出

教育信息化是现代教育的重要标志。将信息技术整合到学科教学之中,改革学科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信息素养已经成为基础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

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已不能满足课堂教学信息高速、及时、全面反馈的要求;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的传授式教学,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重书本知识、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们在被动、封闭、强化性学习(填鸭式)的环境下,不利于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从而限制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更不适应现代经济时代的要求。

学生参与教学,冲破封闭,自主学习,已成为当代教育发展的必然潮流。“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已成为学习环境中不可缺少的的四大要素。2005年9月,我校安装了校园网,计算机教室进行了联网改造,为本课题的研究实验提供了极其有利的条件。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我们提出:“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优化课堂教学过程”的课题。

二、研究方法与过程

1、经历了前期预备工作阶段和实施阶段,前期预备工作阶段的具体做法是:(1)请有关信息技术权威人士到我校进行专题讲座,普及有关知识及课题发展、研究状况;(2)组织动员,组建研究队伍,为了更好的实施和落实,制定研究方案:

实施阶段具体做法是:(1)利用互联网收集相关资料和相关案例材料。校园网的接通为我们的研究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使我们的思维伸向了世界各地,使我们的眼界看遍五湖四海。从网上我们学习到了研究性学习的特征、研究性学习的方式。我们把这些内容进行编辑、并形成文字、电子文档收录在文件夹内。现已搜集、整理了大量研究资料。从而使我们从一种模糊的研究向规范化研究迈出了一大步。(2)参观学习,以感性的方式拓展教师的思维。每学期我们都要进行一次大型的参观学习活动,其目的就是要开阔教师的眼界,用教师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识就是从学习和实践熟悉中积累起来的。我们把实际的研究纳进到我们学习研究的日程中来了。

每年我们组织全体教师参观南关村的苗圃园,了解了那里科技发展的新概况和采用的技术手段,在欣赏美丽的环境的同时,我们也深刻地领会到了那里的设计思想的发展理念。从具体的设置到远景的发展、从个体的培育到整体的规划、从设备的控制到人才的治理,我们都学习到很多的东西,对于我们的视觉和思维都是强大的冲击。

往年我们又组织一次大型的纠正错别字活动。动员3―― 6年级的学生到各个街道、商店、餐馆、小卖展、医院等地进行实地考察。统计一些常用的繁体字、错字、别字、简化字等,通过上网搜集熟悉一些繁体字。同时规劝他们正确书写汉字。从中我们熟悉到:眼界就是思维、眼界就是学问,眼界就是思路。

2、以课堂教学为载体,结合新课程教学,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将研究性学习方式作为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

①语文组建立了语文教学的资源库,活化语文教学的授课模式,开阔学生的读、写视野,逐步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方法,终极进步语文教学质量。

②数学组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使数学教学中的学生研究性学习科学化,基本题材的档案化,基本过程情景化,知识输出的高效化,师生之间的教与学互动化。

③英语组利用网络资源,创设听、说、读、写、议的环境,进步英语会话模拟环境的质量,进步学生获取信息、应用信息的能力,进步学生在英语学科中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④综合校本组:利用网络技术进行学科间、教师间的资源共享,进步知识输出效率,进步课堂教学质量,培养团队的合作精神是研究的主要方向。

在现行的新课程中,综合实践活动从题目的提出开始,让学生们自己选择课题,自行确立研究方案,进行实际实施,写出探究报告。在这方面,同学们表现出了极大的爱好,提出了各种各样的题目,制定了各种研究方案,进行小制作、小实验,并以实物模型制作说明,调查报告等方式展示研究成果。在创新能力培养的过程中促进了课堂教学的进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激励课题研究的发展。从而达到了课题研究和教学发展的和谐和同一,这也是我们课题研究中一个重要方面的体现。

3、信息技术在课堂上注重培养学生信息素养以及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加工信息,利用信息能力。

研究重点:在学科教学中学生学习运用网络技术、网络资源,促进或帮助学生完成研究性学习,达到与课堂教学整合的目的。

主要内容:在部分学科教学中运用网络技术,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帮助学生主动获取信息、加工信息、利用信息,进而探索一条运用网络技术、网络资源,全面进步初中学生研究性学习模式,同时进步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整体素质的教学模式。

三、研究成果分析

取得的理论成果: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生研究性学习模式,根据多年来的研究,结合课堂教学各个环节和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我们初步总结出一套研究性学习的模式以开展教学实践活动。

1、借助信息技术,利用实验、文字资料、生活现象等,帮助学生发现题目:

学会提问是学会学习、学会发展的一项基础功,所有学习活动都是围绕题目而展开的。发现题目也是一种能力,有题目才能有思考,所以我们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十分留意题目意识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借助信息技术,结合课程目标,利用实验、文字资料、生活现象等,设置题目情境,帮助学生发现需要探究的题目。

2、进行猜想并提出假设:

进行猜想并大胆提出假设是针对题目提出的解决方向,是多样化的,在这种宽松的环境下,轻易使学生们的思维得以发散,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3、探究假设:

通过探究,不但可以得出结论,还可以进步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探究求实的科学素养。

4、得出结论:

结论可以是一些规律,也可以是对事物的熟悉,学生在各种不同思路的引领下,互相讨论,深进研究,原有的知识再次巩固、应用,往往能够找到题目的答案,从而增强自信心和成就感。当学生得出结论时,通过表述锻炼了语言表达的科学性和严谨性。

5、交流结论:

通过交流结论,课堂效率进步,学生思维更加开阔,经过比较还可以找到最佳途径解决题目。

6、应用结论:

应用结论是对获得知识的巩固练习,并在牢固把握的基础上进步,达到灵活运用的目的。

总之,以题目为核心,在题目驱动下开展探究实践活动,能极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我构建知识系统并进步、扩展,每个学生都能在各自基础上有不同程度的进步。所以,我们总结出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生研究性学习模式:

借助信息技术,利用实验、文字资料、生活现象等,帮助学生发现题目→进行猜想并提出假设→探究假设→得出结论→?交流结论→应用结论

上述模式只是一个低级研究性学习模式,还有待于进一步充实、完善、细化,我们将继续沿着这个思路研究下往。

取得的实际成果(一)论文:

1、王秀英老师撰写的《运用信息技术,进步语文教学效果的方法》论文获得《阳泉市陶行知研究会》一等奖。

2、郭荣秀老师撰写的《综合实践活动中假日生活调查点滴体会》论文获得《阳泉市陶行知研究会》一等奖。

3、魏银萍老师撰写的《小议探索性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在创新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研究征文活动中获市二等奖。

4、陈晓琳老师撰写的《研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相结合,探讨英语教学》

5、王建彬老师撰写的《浅谈学生的体育爱好――喜欢和风俗》论文获得《阳泉市陶行知研究会》二等奖。

(二)课例

1、赵凤云《》录像课

2、刘丽琴《》录像

3、岳巧林《》录像(三)课件:

1、王凌云老师制作的《识别交通符号》

2、王彤霞老师制作的《七巧板》(四)实施案例:

白凤仙老师的《》案例,在年、11月“"研讨会上获三等奖。

四、研究结论:

把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教学方式在各学科教学中进行应用,实现了教学方式、教师角色和教学观念的转变,建构一种自主性、开放性和发展性为主要特征的研究性课堂教学模式,把教师、学生、教材和网络技术有机结合,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高度和谐自然的整合,顺利实现了学科教学改革转轨,利于创新精神培养、实践能力练习和信息技术运用。进而进步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和创造精神、题目意识的进步。终极使学生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知识,进步课堂教学效率。

五、讨论与建议:

1、使用信息技术手段,既可节省大量的时间,拓展大量的空间,优化课堂结构,又可令枯燥、难于理解的知识变得直观、形象,寓教于乐,对突出知识和技能的重点、突破学习和把握的难点,进步教学的效果有独特的作用和上风,是传统教学方法无法相比的。

2、研究性学习教学方式,学生是在自我构建知识系统,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利于创新精神培养、实践能力练习和信息技术运用。

建议:

其一、选择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必须在真正吃透大纲和教材后才能确定,切忌”灵机一动“"信手拈来”。

其二、选择信息技术手段,尽不能为用而用,装点门面,一定要用其所用,重实在效。

其三、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要持之以恒,并且需要不断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在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其高效的教育功能。

总之,在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过程中,在创新思维的思想指导下,结合信息技术环境为我们拓宽了新的领域,信息技术环境与研究性学习模式相结合,可以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转变教师的角色,使教师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学习者、研究者、合作者、帮助者、引导者、开发者。学生学会主动学习、协作式探索,培养学生研究题目、提出题目、分析题目、解决实际题目的能力,有助于素质教育的深进开展。

历史上的今天:

钗头凤2010-10-08【金氏打油】赠眼科医生张健2010-10-08秦王扫六合2010-10-08转:三十而立,普通家庭财产的完全规划2010-10-08

第二篇:研究性学习成果报告

《中学生如何说好口语》研究报告

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是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对于一个英语学习者来说,“说”与其它能力的提高和发展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它既是学习语音、语法、词汇、句型、课文的根本目的,也是培养阅读和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此,笔者就这一问题作一探讨。

一、引言

《全日制中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本)》指出:“中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基本训练,培养学生在口头上和书面上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其中侧重培养阅读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和运用英语切实打好基础”。在大纲中多处强调教师要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强调英语课是实践课。从大纲的要求中可以看出,在中学英语教学中有必要对学生“说”的能力加以培养。

二、中学生“说”的方面存在的障碍

首先,表现在“不敢说”,即不敢“开口”。何为“开口”?开口是中学生学习英语要过的第一关,也是最关键的一关。开口包括发音、拼读、朗读、基本句型操练和简单的问答。“开口难即学生想说但说不出来或说不明白,不知该从何说起,也就是其不能将思维直接转化为言语,不能做到”想说什么就说什么“。究其原因,一是学生的”怕羞“心理,怕”出洋相“,所以不敢说,不常说,就越怕说,从而造成恶性循环;二是缺少说的训练,回答问题很少用英语来表达。

其次,表现在“不愿说”。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表现为年级越高越不爱说英语。究其原因,除了说的基础没有打好之外,随着教材难度的加深,句子结构渐渐复杂起来,语法知识也没有以前那么简单,再加上受旧教材的影响和高考的压力,考什么教师就教什么,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解题方面,很少甚至没有对学生进行“说”的训练。这种应试教学使学生主观上对“说”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觉得“不说”对其学好英语并无多大影响,于是自然就“不愿说”了。

第三,表现在“不会说”。即不知道如何“说”好英语,不能掌握“说”的规律和技巧。究其原因,除没有现成的“说”英语的氛围之外,由于我国大多数中学生在学习英语之前所掌握的惟一语言是母语,即汉语,他们用汉语思维,用汉语交际,汉语习惯根深蒂固,当要求他们说英语时,他们自然会用汉语习惯来表达自己,把“说”汉语的规律和技巧强加在“说”英语上,而忽略了英汉两种语言的文化差异和表达方式及习惯上的不同之处,如 there be 结构、定语从句的用法等,从而导致一说就有错。

三、如何培养学生“说”的能力

在英语教学实践中,对如何培养学生“说”的能力,笔者认为可以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来培养。

(一)就学生而言

1.模仿、朗读、背诵

让学生从开始学习英语时就模仿,模仿的内容包括音标、单词、词组、对话、段落、文章等等,由简到繁,由易入难,其形式可以让学生跟着录音机念,一句一句地模仿,留意其语言、语调。通过模仿,学生能认识到英语是一种用来说的语言,模仿来的正确的语音、语调也为以后的开口打好了基础。

朗读是模仿后应进行的教学形式。朗读的内容与模仿的内容相同。模仿后,可以让学生在课内个别朗读或集体朗读,也可以让学生在课外(如早自修时)朗读。通过朗读,学生对所朗读的内容会有较深的印象,教师也能从中发现一些问题,如可以发现学生的语音、语调或意群停顿等不正确的地方,及时予以纠正。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同样,英语教学中的“说”也是如此。经常性地让学生熟读和背诵一些基本句型和精彩的课文段落是很有必要的,这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这些内容,而且能形成长久记忆。这样,在要求学生“说”的时候,这些储存信息就会自然而然地被调出来,一些基本的句子模式学生只要套出即可,就不会觉得有“开不了口”的困难了。

学习总结报告 ·学习工作报告 ·公司学习报告 ·交流学习报告 ·出差学习报告

2.对话、问答

对话可以是最基本的日常会话、句型操练,也可以是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而需要做的引导提示的内容。据其内容,对话形式可分两种。一种是在学生与***之间进行的“师生对话”。这样的对话常有一定的目的,或作对话示范,或为强化某一句型结构的用法而进行的操练,这时假如有必要的话,***可以作一定的提示,提出诸如 who,what,when,where,why,how 等形式的问题,或把对话时使用的某些词句写在黑板上。例如教师刚讲授了“ have / has been ”的用法,就可以和学生进行对话,让学生使用这一用法。如:

T: I have been to Hangzhou.Have you ben there?

S: Yes,I have.T: He has been there,too.I haven't been to Beijing.Have you been to Beijing?

S: No,I haven't.T: Where else have you been?

S: I have been to Nanjing and Guilin.另一种是在学生之间进行的“学生对话”。如可以让学生分角色个别或小组朗读句型中现成的对话,教师也可根据课文中的句型创设一定的情景,让学生自由对话。如:

Make a short dialogue with the following patterns according to the given situation.(1)I advise you to do / not to do …

(2)You'd better do / not do …

(3)I suggest(that)you(should)do / I suggest your doing …

(4)Why not do …

(5)Why don't you do …

(6)How about / What about doing …

Situation: You can't sleep well.Your classmate gives you the following.Advice: don't worry / not to stay up too late / not to drink tea or coffee before you go to bed / drink some milk,etc.问答即一问一答,无论是怎样的问题,答法只有两种:一是用“ Yes ”或“ No ”即可;二是需要有具体的内容。一般的问答实际上是对话的一种形式,我们在这里要谈的回答形式是听一段文章回答有关问题。教师可以选定一篇有趣味性的文章,先让学生听短文,然后根据短文回答提出的问题,提问应有层次,要根据学生水平做到难易结合、灵活多变,这样才有利于活跃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3.复述、看图说话、自由发挥

复述即听或读一则材料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原文大意。最基本的复述应从让学生改变原文中的人称,把直接引语改为间接引语开始;进一步的复述是提供原文的关键词和主要句型结构让学生复述;最后的目的是让学生完全可以用自己的话来复述。

看图说话尽管是一种要求较高的说话形式,它要求达意流畅、准确,但是它也是一种极好的训练说话的方式。在训练看图说话时,同样可以提供一些有助于学生理解图画、表达意境的关键词句,提醒学生注意时态、人称和数的变化,并鼓励学生能说多少就说多少。

自由发挥适合高年级学生使用,其方法是指定一个话题,让学生自己选材,自由表达自己的见解、想法和感受。

4.长久坚持,使之成为一种习惯。需要指出的是,培养学生“说”的能力并非“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所能做到的,教师和学生都需要有持之以恒的决心和毅力,从初一到高三始终坚持,方能有所成就。

(二)就教师而言

1.激发学生兴趣。可以说,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有了兴趣,学生就会从心底里愿意学,而不是为了某种任务硬着头皮去学。为培养学生“说”的兴趣,笔者认为教师可以从以下几点做起:(1)因材施教。即给不同年级、不同水平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如要求低年级的学生多熟读、背诵,高年级的学生多复述、讨论、自由发言等等。要求说的能力相对弱的学生回答稍简单的、表面化的问题,说的能力相对强的学生回答稍难的问题。(2)设计多种说话机会,运用多种教学形式。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进行五分钟轮流演讲,在课内讲故事、做游戏,在课外设立英语角,开展英语口语竞赛等。这里介绍一个笔者常做的游戏:在课堂上要求学生进行单词接龙,接不上的同学必须谈谈课前布置的话题,当然这些话题应尽量是学生感兴趣的或与课文内容及学生生活有关的。(3)多鼓励学生。如学生在说的过程中犯了语法错误,不要立即纠错;学生说得不够流利时,应该及时予以提示;对说得较好的学生要多多表扬,多说几个“ good ”,这样做有助于使差生消除怕羞心理,建立自信心;有助于成绩较好的学生树立自豪感,从而对“说”产生更大的兴趣。

2.练好基本功,用英语组织课堂教学。提高学生“说”的能力,教师自己得有好的说话能力。试想一个自己都说不好英语的教师,怎么能要求学生去说好呢?所以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应先做到,要求学生做好的,教师应先做好,教师应不断进取、刻苦钻研,努力提高自身的口语水平。另外,教师要力求用流利、准确的口语组织课堂教学,这样既能创造英语氛围,使学生置身于直接用英语进行交际的环境中,从而潜移默化地鼓励学生去说,又能使学生掌握最基本的口语。再则,笔者认为教师口语应根据学生水平常换常新。如:

Expressions used to dismiss the class:

There's the bell for dismissal.We'll continue our class after the break.It's time for break.Let's take a break.Let's stop here today.We'll leave off here today.That's all for today.Shall we call it a day?

With that,we conclude our class today.Time is up.Class is over.The lesson is over.Class is dismissed.由上面大家可以看到,“下课”的表达法有多种,所以教师可以在不同阶段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教给学生以不同的“下课”表达法,让学生体会到语言的丰富多彩,并有兴趣地学着说,从而不断提高口语水平。

中学英语教学中学生“说”的能力的培养给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分别提出了严格的要求,教和学密切配合,相互促进,长久坚持,定能使模仿力极强的中学生能开口说,并能说好。

第三篇:环境研究性学习报告

随着现代都市的发展,出现了一种新的污染——光污染,它已成为现在都市的环境公害,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而这种光污染是由反光、反热的建筑材料造成的,如一些大厦的玻璃幕墙。在下午约2~4时折射的太阳光正好对着公路,司机们的视线受到干扰,存在安全隐患。在深圳也存在此种问题,特别是繁华地段的高层反光反热的玻璃幕墙,因此,本小组在深圳市的蔡屋围等繁华地段进行调查研究,开展了“光污染”的课题研究。课题目的:

1.认识和了解光污染的有关知识。

2.调查城市光污染,并提出有关建议。

3.学会团结合作,学会对知识的探讨与研究。

课题研究过程与方法:

1.查找资料:上网查找,翻阅书报。收集资料。

(1)光污染分为人造光与自然光,这些光照对人体有害处。

(2)人对光的色彩有何反应。

(3)光污染对各种人群的危害。

2.实地调查

(1)对行人、司机的采访。

(2)采用拍照,进行实情记录。

3.总结整理

(1)整理资料,分析内容。

(2)制作网页。

研究结果和分析:

1.光污染及其危害

根据环境科学的解释,光污染是指过量的光辐射,紫外线辐射和红外线辐射对人体健康,人类生活和工作环境造成不良影响的现象。

(1)眩光

造成光污染的光辐射中常见的是眩光。眩光是指在视野内有光亮度范围不适宜,在空间或时间上存在着极端的光亮度对比,以致引起不舒服或降低可见度的视觉现象,玻璃幕墙的光污染就是由于其反射太阳光、灯光等光线过强造成眩光。眩光使人的视力下降并迅速疲劳,日常生活中的眩光污染有很多,如夜间迎面而来的汽车前灯的眩光会使受到光刺激的司机和行人控制力降低,很容易发生危险等。

(2)自然光

自然光主要来源太阳辐射。太阳光主要有紫外线、红外线、可见光等。而光污染是指过量的光的辐射,紫外光的辐射,能对人体健康、人类生活和工作环境造成不良影响。如:受日光中的紫外线过度的照射,便会引起日光性皮肤炎,会使人身体暴露部位红肿,严重者起水疱,患部有灼热,刺痒或疼痛感;病情严重时,可伴随身体不适、发烧、恶心及心跳加速,长期日晒过量会造成慢性损害,长期照射阳光,紫外线能诱发皮肤癌。但适量的阳光照射是必要的。

(3)反射太阳光

反射太阳光,这种光污染是城市中最为严重的。例如,我市的建筑,虽然以玻璃幕墙为主,是很美观,但在美丽的背后却潜藏着杀机,它给周围的人带来了很多危险,如:使正常细胞衰亡,出现血压升高,心急燥热等不良症状,还可以使人的视力下降尤其是眩光。

(4)人造光

人造光就是指我们日常使用的电灯,舞厅用的彩灯等。在舞厅里,我们看到的灯光五光十色,美丽万分,可你对它的危害又认识多少呢?各式各样的彩灯是光污染的来源之一。彩灯虽然能够强烈的刺激感官,同时刺激也能病发细胞,使人的眼睛不适,影响人的中枢神经,令人产生头晕目眩,站立不稳的感觉,长期处于这种灯光下会引起头痛,失明,食欲不振。此外经科学研究表明,彩光能给人产生心理压力,不同的颜色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

学习总结报告 ·学习工作报告 ·公司学习报告 ·交流学习报告 ·出差学习报告

(5)彩光心理压力指数

灯光颜色 白光 黄光 绿光 蓝光 紫光 红光 黑光

压力指数 100 113 133 152 155 158 187

(6)光污染如何导致近视

作为学生的我们受到光污染的危害就更严重了,现代学生的近视眼有不断上升的趋势,其中必不可少原因是光污染。学生所用的台灯,光质分为红外光、紫外光。红外光易被水分吸收,而人的眼球80%左右是水分,长期吸收红外光会使眼组织变异;紫外光有穿透力,杀伤力强,长期受紫外光辐射,眼细胞受到伤害。台灯的光污染会对眼睛造成疲劳,损伤,从而使视力下降。 2.光污染的防治与建议

(1)在光污染比较严重的地区,可以多植树,树木可以减少光污染的强度,从而减少光污染对人

体的影响和危害。

(2)在交通繁忙地区的建筑物应少用或不用反光、反热的建筑材料,最好使用不反光、不反热的建筑材料。

(3)住宅区不用反光、反热性强的建筑材料,因为它会直接危害到人们的健康,生活习惯。

(4)若使用反光的建筑材料做外墙,应有自动转向反光系统。如:两栋楼隔着一定的距离而对立,若太阳光从对面大楼方向射过来,那么这栋大楼的反光外墙通过自动反光系统调节一定的角度,射向另一栋大楼再经过自动反光系统,把光反射到天空去,这种设想的可行性是可以的,但依现在的科技水平要完成这一系统是不可能的,它需要高新的科技与高能量的消耗,因此这种想法只有在未来实现了。

(5)现代社会提倡使用新能源,而太阳能就是其中之一,我们可以利用太阳的高热能来发电,在某些高原地区长年受到太阳的照射,我们就在那里安装了太阳能转换成电能的仪器,同样我们也可以在高楼大厦上安装此种仪器将太阳能转换成电能,一是能使世界上的二氧化碳污染大量减少,因为我们利用太阳能发电,可以减少对植被的砍伐,也可以减少燃煤的数量。二是能为此大厦减少电费,甚至可以倒卖电给发电公司,同时,能给在此大厦工作的人们带来合适的室内温度,夏不热,冬不冷。

(6)对已经产生光污染的玻璃幕墙,专家建议可采取其他补救方法,如用新型的亚光外墙建筑材料置换或对受光污染影响的地方增加隔光措施等。

(7)目前我国尚未对光污染立法。随着社会的发展,市政府应制定有关光污染的法律。如,如何使用反光、反热的建筑材料,与对它的使用加以限制;对光污染严重的地区要如何改善等。配合我国现阶段,制定有效的法律来改善现代化都市和国际性大都市的光污染情况,这样才能保证这里的人们的健康。

参考文献

1.《研究性学习方法指导》《广东省教育初版社》2001年。

2.“不可忽视的光污染”《深圳法制报》2001年10月10日

第四篇:信息技术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案例评析

信息技术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案例评析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研究性学习中开展的五个典型案例,然后分别作了评析,最后说明目前研究性学习开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以及信息技术特别是计算机网络为其提供了有力保证。

[关键词]: 研究性学习

案例

信息技术

网络

一、引言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是教师和学生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环境所提供的各种软件工具、信息资源和智力资源,围绕要研究的主题,获得新知识、产生或者进一步实践问题解决方案的过程[2]。

在网络环境下实施研究性学习有四种主要模式: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开展微型探究、整合课堂教学和网上探究实施拓展学习、设计整合多学科领域的问题开展基于网络的主题探究学习、网上成立学习社区实现研究共同体。

本文主要阐述五个在网络环境下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案例,然后作简要评析,希望能给读者以启示。

二、案例评析

案例1:Internet资源辅助开展调查研究

北师大南山附属中学的赵玉芹老师充分利用Internet资源辅助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调查研究。该调查是通过学生做一个小记者的采访和调查,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了解人人乐与沃尔玛超市的经营理念、促销手段、宣传战略、顾客购买心理、经营状况等活动,获得了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

这个课题从实际生活出发,着重研究比较两超市的竞争与发展现状,让学生亲身体验深入超市和小区探究的快乐。该课题针对超市具体情况,设计了针对顾客、员工和管理层的调查问卷,并对他们进行了随机抽样调查,同时对两超市总部管理层、超市员工和顾客分别进行实地采访,另外,同通过网络和书城了解有关两超市的发展历程及分布、经营理念、成功经验等。

课题结束之后,老师将同学们调查的统计结果和提出的合理化建议反馈给超市管理层,他们提出了好的建议,认为如果让学生先看,提出问题去研究,会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评析:该案例可以让学生真切地体验种种挫折和感受,激发了学习学科知识的热情,使学生更加热爱生活、关心他人,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和创新精神,学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了合作与沟通。网络在这里的作用是辅助的,学生通过网络查询信息,获得知识,提高能力。

案例2:完全基于Internet的研究性学习

2002年10月人大网院率先各网络教育学院决定开展研究性学习方面的研究并在全院3万多学员中试验开展研究性学习课程。该项目以《红楼梦研究》作为试验课程,这是一门公共选修课,不局限于中文系学生,面向人大网院各地各专业全体学生,所以选择本课程的多为红学爱好者。

《<红楼梦>研究》是小学分课程,学习期限为一学期(4个月左右),学生只需完成一个综合性课题的研究即可得到学分。人大网院根据课题探究的基本程序(准备、实施、反思),以时间为轴线,结合课程时间安排,强调学习过程的监控与评价,将课题探究划分为开题报告、阶段汇报、研究成果、研究总结四个阶段,各阶段基本历时1个月。

在该课程中,一共有6个课题,题目分别是:(1)《红楼梦》主题、人物和结构的研究;(2)贾宝玉、林黛玉爱情悲剧的研究;(3)如何评价《红楼梦》的后四十回;(4)《红楼梦》的政治背景;(5)凤姐论;(6)《红楼梦》里的家族式管理。

统计表明,选课学生来自9个专业41个教学服务站,各组人数3——8人,基于网络开展远程协作。从数据读者也不难看出以上课题都非常受欢迎,如第二个课题“贾宝玉、林黛玉爱情悲剧的研究”是个千年不衰的话题,引起学生广泛兴趣,最终形成的小组数均高于其他课题,而“如何评价《红楼梦》的后四十回”小组数最少,将在实践中逐渐淘汰。

该课题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方法,由人大网院的专职研究人员和网络教学一线教师共同在网院的研究性学习实践行动中开展研究。《红楼梦研究》课程采用小组协作的研究性学习方式,而且是完全基于Internet 的研究性学习,没有面授,而是充分利用人大网院的研究性学习的平台进行交流,数据也是通过平台提供的学习档案袋、问卷调查来收集,在课程结束后还对课程辅导教师进行访谈。

评析:该案例充分利用互联网对研究性学习开展提供的资源、交互及管理性支持的功能。之所以能够顺利开展,得益于他们抓住网络教学过程的四个关键环节即课程导入、网上学习活动组织、学习支持服务、教学评价,这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网络课程的教学质量。进一步分析该案例,我们可以知道它属于在网上成立学习社区实现研究共同体这种模式,就是充分利用研究性学习的平台提供的各种交流工具如BBS、Email、QQ、聊天室,学习者之间展开充分沟通和交流,他们互相之间是协助者、同伴;同时把网络作为整个研究性学习实施过程的管理工具,以保证实施过程有条不紊地进行。

案例3:音乐欣赏中的小组探究

音乐欣赏课不受升学压力的制约,以此为契机,北京五中的张建敏老师承担了北京市信息中心“十五”规划项目支持下的“基于网络的高中音乐欣赏课堂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课题,在高中音乐欣赏教学中进行一次行动研究,开展网络环境下学科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该课题力求通过在非高考科目中尝试网络与研究性学习的研究,进而推广到其他科目中去。学校的校园网(最好与Internet相联)为基础的网络教室包括多媒体教室、多媒体网络教室、电子阅览室等与校园网相联的相对固定的网络环境为该课题的顺利开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该课题主要以两个专题为研究内容,一个是学习《西洋管弦乐队中的乐器》,另外一个是欣赏作品《沃尔塔瓦河》。实施过程中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学习。在教学进行之前,对全班进行分组。将全班划分10个小组,每组5-6人,小组的形式由学生自由组合,每组设组长一名,负责全组的协调工作;设记录员一名,负责记录小组的思维过程和工作过程;推选2人作为小组代表,向全班呈现小组成果;推选出一名评委,组成全班评价委员会(共10人组成),对各组的成果及其展示进行评分,若干次后轮换。此外,确定音乐课代表为总组长,协助教师的研究活动。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课前通过网络或图书馆收集相关信息,让学生学习必要的预备知识。课上教师对概念性的知识进行讲解,利用多媒体课件(网络工具)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课件完成个别化和协作式相结合的自主学习,同时教师提供相关的学习资源或网站,使不同的学习者在相应的学习条件下以不同的进度进行学习,组内讨论,组间交流,最后教师总结、点评。课后为学生提供相关的资源和网站,让感兴趣(或有能力)的同学继续研究,使音乐学习由课内延伸到课外。期间,让学生做两个专题研究,小组以电子作品的形式完成并进行成果展示,进一步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通过完成电子作品达到意义建构的目的。小组的主要成果有课外搜集的资料、专题研究成果、自评、互评材料等。

本课题体现了网络化教学与研究性学习发展趋势的有机融合。通过小组协作开展研究,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因为小组研究成果是小组成员共同的劳动结晶,是学生以前未曾尝试过的,许多学生不愿下课。另外,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整理信息、撰写报告,也培养了学生们的协作能力和写作能力。

评析:该案例的特点是以小组协作的方式贯穿整个过程,而且小组中设有记录员、评委,每个成员都有详细的分工和明确的角色,小组通过协作展开组内讨论、组间交流。也许大部分研究性学习过程都通过小组来实施,但是很少时开展真正的协作学习,仅仅是一种小组学习。这种方式是值得在研究性学习的开展过程中借鉴。

案例4:创设数学应用的情境 山东省胜利油田河口社区第四小学的刘莉丽老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来组织学习,可以发展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先了解学生个人旅游的情况,让学生回忆外出旅游前家人所作的准备,再提出由学生当家作主,开展参观果园的数学实践活动,使学生萌发一种强烈要求感受的愿望。正是这种感受性,使学生产生一种积极的心理体验,并迅速转化为一种求知欲望,转化成一种进入创造学习的主动性。

学生带着为“班级参观果园筹划经费”这个问题,借助虚拟网络进入“套餐、租车、门票”网页,小组初步讨论,根据经费要求与条件的许可,学生填写电脑表格完成“经费预算”的活动;借助“为果园预算产量与收成”这个题材,在学生初步学习乘、除法后,大数目的产量收成计算让学生利用计算器操作完成,培养操作的能力;在浏览“套餐、租车、门票”方案网页时,学生提出问题:这么多的方案,怎样选择呢?然后采用讨论式的学习方式,不仅帮助小学生解决了该问题,而且提高了他们选择和分析信息的能力。

通过此次活动,学生学会了乘法、除法的计算方法,掌握了“单价×数量=总价”的数量关系,并有了一定的数据收集、统计和微机操作等知识作为基础。同时学生明白了计算知识与生活有着密切联系,培养了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利用数学知识和网络资源的丰富性、便捷性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评析: 可以看出,该案例属于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开展微型探究这种模式。教师创设了与实际生活结合紧密的情境,引发学生去思考。如果教师在整个过程实施之后,能够及时帮助学生反思和总结探究过程中的方法和心得,比如引导学生思考学习过程应用了什么方法,得出了什么结论,学到了哪些知识,这些知识还可以应用于哪些情境等,那么就可以举一反

三、触雷旁通。

案例5:拓展课堂学习的语文探究

佳木斯一中的隋艳秋老师带领同学们开展了关于《飘》的研究性学习。老师让学生组成小组,研究选题,确定课题。任务布置下去,学生们群情激跃,对《飘》中主人公郝思嘉性格的复杂性的分析在众多课题中凸现出来。

历来评论都把郝思嘉定格为资本主义社会冷酷、虚伪的形象代表,而我的学生们能看到郝思嘉性格的复杂之处,看到她人性化的一面,这是难能可贵的。同学们分别从原著中找出了支持自己观点的论据,整理出来粘贴在校园网的“语文自主课堂”的论坛上,与大家一起讨论。经过同学的多方上网查寻几整理思考,意见也越来越统一,那就是思嘉身上很多人性恶的方面,但不得不承认她身上的确也有她的魅力,同学们对内因分析得已经比较透彻了,惟有内因也即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同学们还不太了解,于是有同学负责上网查寻相关资料,他们查询了大量关于美国南北战争时期的相关资料并分发给组内其他成员。

另外,同学们由郝思嘉的性格分析想到自身,这也是一种意外的收获,因此这个课题无疑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从中,学习可以自己学习,开展讨论,从而内化为自己的知识。

评析:本案例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学生在学习课本基本知识的同时,还通过研究性学习这种方式,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超越了课堂学习的要求,从中有所提升。这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目标之一。

三、案例总结

上面的5个案例各有特色,他们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开展研究性学习。虽然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模式各不相同,但是目标是相同的,就是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帮助学生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让学生学会如何分享与合作、培养学生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社会责任心和使命感。

开展研究性学习也许会遇到各种困难,比如说选题不当、资源不足、教学时间不充足、升学压力等等。但是借助于信息技术手段,可以为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这种支持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工具性支持、资源性支持和管理性支持。特别是互联网可以为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提供更为丰富的共享资源,这是研究型课程实施的坚实基础,同时学习者通过网络可以实现超越时空的虚拟交互会话,协商、交流、反思更为充分,还能有效准确记录和跟踪学习进程,促进评价和反馈。网络还可以实现自动化管理教学信息、资源,这样教学组织更为灵活。随着技术手段的不断更新和发展,相信信息技术将能够为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提供更方便、高效的平台。

第五篇:研究性学习成果_或_探究性学习报告

研究性学习报告(一)

课题:关于中学生上网调查

一、摘要:本小组6名成员通过探究实践,阐述了网络的产生及发展,调查了各

年级初中生对网络的看法,及网络对各年级初中生的影响。最后,我们对调查结果进行了总结归纳,并通过分析结果得出网络对中学生学习生活的利与弊,针对这些利与弊,我们向广大中学生提出了良好的建议。

二、关键词:网络发展,网络用途,心理健康,学习生活。

三、前言:

(1)问题的提出::经调查发现,周围同学普遍拥有电脑,并能够上网。但同学

们对网络的认识及应用不尽相同,为了明确网络在我们生活中究竟有何作用,并使同学正确认识网络,我们决定以网络对中学生的影响为课题展开研究。

(2)探究方法及成员分工

①方法:a,向附近三所学校的学生共100名分发问卷,并收回反馈。

b,通过网络,书籍等方式搜查相关资料。

②成员分工:

③步骤:

9月1日:讨论研究内容,确定主题

9月2日—9月3日:拟订实施方案,人员分工

9月4日—9月11日:开展研究调查

9月12日:小组成员讨论调查结果,归案总结

9月13日:撰写研究成果。

四、正文

(一)网络及网络的诞生与发展

1、什么是网络:

用通信线路和通信设备将分布在不同地点的多台自治计算机系统互相连接起来,按照共同的网络协议,共享硬

件、软件和数据资源的系统

2、网络的诞生:

最早的网络,是由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

划局(ARPA)建立的。现代计算机网络的许多概念和方法,如分组交换技术都来自

ARPAnet。ARPAnet不仅进行了租用线互

联的分组交换技术研究,而且做了无线、卫星网的分组交换技术研究-其结果导致

了TCP/IP问世。

1977-1979年,ARPAnet推出了目前形式的TCP/IP体系结构和协议。1980年前后,ARPAnet上的所有计算机开始了TCP/IP协议的转换工作,并

以ARPAnet为主干网建立了初期的Internet。1983年,ARPAnet的全部计算机完成了向TCP/IP的转换,并在 UNIX(BSD4.1)上实现了TCP/IP。ARPAnet在技术上最大的贡献就是TCP/IP协议的开发和应用。2个著名的科学教育网CSNET和BITNET先后建立。1984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规划建立了13个国家超级计算中心及国家教育科技网。随后替代了ARPANET的骨干地位。1988年Internet开始对外开放。1991年6月,在连通Internet的计算机中,商业用户首次超过了学术界用户,这是Internet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从此Internet成长速度一发不可收拾。

3、网络的发展:

第一代:远程终端连接

20世纪60年代早期

面向终端的计算机网络:主机是网络的中心和控制者,终端(键盘和显示器)分布在各处并与主机相连,用户通过本地的终端使用远程的主机。只提供终端和主机之间的通信,子网之间无法通信。

第二代:计算机网络阶段(局域网)

20世纪60年代中期

多个主机互联,实现计算机和计算机之间的通信。包括:通信子网、用户资源子网。终端用户可以访问本地主机和通信子网上所有主机的软硬件资源。电路交换和分组交换。

第三代:计算机网络互联阶段(广域网、Internet)

1981年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制订:开放体系互联基本参考模型

(OSI/RM),实现不同厂家生产的计算机之间实现互连。TCP/IP协议的诞生。

第四代:信息高速公路(高速,多业务,大数据量)

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信息高速公路

ATM技术、ISDN、千兆以太网

交互性:网上电视点播、电视会议、可视电话、网上购物、网上银行、网络图书馆等高速、可视化。

(二)调查问卷内容及结果

1、调查方式:通过发放给周围三所中学的100名来自不同年级的学生,并收回反馈信息,运用统计学知识进行总结。

2、调查问卷内容:

中学生如何看待网络调查问卷

年级:学校:

①你上网的地点是?

A 家中 B 网吧 C 其他

②你认为网络是用来?

A查找资料 B收发邮件 C用来娱乐 D网上聊天

③你一天上网?

A1小时以下 B 1-2小时 C 2-3小时 D 3小时以上

④你认为网络对学习?

A有帮助 B不影响 C影响成绩

⑤网络对于你的身体健康有影响吗?

A无影响 B视力下降 C睡眠不足 D头昏眼花

⑥网络对你的性格有影响吗?

A 无影响 B情绪低落 C烦躁 D孤独

⑦ 家长对你上网的态度如何?

A 认可 B 无所谓 C 不认可

3、调查结果:

小组成员回收问卷,并通过统计得出以下结果

在100名同学中,①52%的同学上网地点在“家中”,32%的同学上网地点是“网吧”,16%同学在其他地点如“学校机房”、“图书室”等。

②34%的同学认为网络是用来“查找资料”,19%的同学用来“收发邮件”,30%的同学用来“娱乐”,17%的同学运用“网络聊天”。

③67%的学生每天上网“一小时以下”,24%的学生每天上网“1-2小时”,5%的同学每天上网“2-3小时”,%4的同学每天上网“3小时以上”。

④43%的同学认为网络对学习“有帮助”,21%的同学认为“不影响”,36%的同学认为“影响成绩”。

⑤32%同学认为上网“不影响健康”50%的同学认为“视力下降”,12%的同学认为上网导致“睡眠不足”,6%的同学因上网导致“头昏眼花”。

⑥45%的同学认为上网对性格“无影响”,18%的同学由于上网导致“情绪低落 ”,21%的同学认为上网使人“烦躁”,16%的同学因上网感到了“孤独”。

⑦45%的家长“认可”孩子上网,13%的家长认为孩子上不上网“无所谓”,42%的家长“不认可”孩子上网。

(三)调查结果分析

小组成员统计出调查结果后,对于调查结果大

家持有不同的看法,通过讨论,大家根据每个调查

问题的回馈情况得出了以下分析。

1、周围的中学生家中普遍拥有电脑,所以大多

数中学生上网地点是“家中”,但是仍有部分学生

出入“网吧”等未成年人禁止入内的场所上网,这

些场所有些常常不利于青少年的成长,还可能有危

险发生。

2、关于中学生上网的用途,越来越多的同学运

用电脑来获取信息和搜集资料,也有很多同学视网络为展示自己的平台,或交友园地。还有一部分同学运用网络来释放压力,比如听音乐,看电影等。但仍有一部分同学沉溺于网络游戏,这样上网会残害身心。

3、多数同学的上网时间控制在每天2小时以内,这令我们拥有充足的睡眠时间,保证体力充沛。

4、几乎一半的同学认为网络不会影响学习。因为很多同学通过将网络视为学习工具,非但没有成绩下降,反而取得了进步。但对于过度上网的同学们,大多数人认为这样影响成绩。

5、电脑对人身体有一定的辐射,所以如果上网时间过长,会导致身体的不适,长时间盯着屏幕更会导致视力下降。更有同学因为长时间上网而没有时间休息,这样不仅对身体不利,也对学习不利。

6、多数同学认为上网不影响性格,但有部分同学因为上网而出现了烦躁、失落等心理反应。还有一些同学因为上网,而忽略了与同学之间的交流,从而自闭,感到孤独。

7、家长对于孩子上网的态度是一半一半,认可的家长认为通过上网,孩子见识了更多,学习了更多,只要有节制地上网,网络不乏是一个完美的学习工具。而反对的家长认为,孩子一上网就不想离开,这样会影响学习。

(四)中学生上网的利与弊

小组成员在对结果做出了详细分析之后,发现中学生的上网情况不尽相同,多数小组成员认为上网对于中学生是具有帮助的,但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危险。通过进一步的讨论,大家总结出几条中学生上网的利与弊。

1、利处

①网络为中学生提供了更多受教育的空间。据调查发现,许多中学生能通过网络搜寻适合自己的学习资料并有43%的同学认为上网对学习有帮助。网络使中学生的受教育环境不仅仅限制在课堂上,并使不同的学生都能够得到适合于自己类型的教育。

②因特网网络信息交流速度快,自由度强,实现了全球信息资源共享。调查表明,34%的学生都能通过因特网随意获得自己的需要的信息,可以“不出门便知天下事”,不但开阔了中学生的视野,也给学习带来了巨大的便利和乐趣。③中学生也可以通过使用网络培养自己的个性。网络给中学生带来了更多的资源。每个中学生都可以全面了解自己的爱好。很多中学生对信息技术有一定的兴趣,网络可以帮助他们更加透彻的了解信息技术,并提高学生的信息技能。

④网络可以增强中学生的交流能力。网络的匿名性等特性决定了中学生可以在网络上与更多的同龄人交流自己的看法,而得到更小的侵犯与伤害。19%的同学运用电脑来收发邮件,14%的同学能够网上聊天,这对于现在多数是独生子女的中学生来说,无益是拓宽了交际面。

⑤适量的游戏,可以帮助中学生放松心情,摆除压力。一些电脑游戏还能锻炼中学生的电脑操作能力,反应能力和应变能力。

2、弊处

①网络信息的丰富性容易使中学生滥用网络,容易弱化中学生的道德意识。②中学生上网情况的不同,32%的同学上网地点是“网吧”,一些在网吧上网的同学容易遭到人身危险。过度上网也对身体有所损害。50%的同学认为“视力下降”,12%的同学认为上网导致“睡眠不足”,6%的同学因上网导致“头昏眼花”

③网络的虚拟性容易使学生缺乏与现实的交流,16%的同学因上网感到了“孤独”。

④调查中也发现18%的同学由于上网导致“情绪低落 ”,21%的同学认为上网使人“烦躁”。网络的诱惑性造成中学生“网络上瘾”、“网络孤独”等症状。

⑤中学生自制能力较差,上网容易导致学习成绩的下降。

关于中学生上网的利与弊,小组成员认为,只要正确上网,不滥用网络,上网的利大于弊。

五、结论及建议

关于中学生上网情况调查已经结束。通过调查,小组成员发现,大多数学生都是能够正确认识并使用网络的。但有部分学生仍因使用不当而使身心受到伤害,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1、学校引起重视.调查中发现:许多学校对校园网建设进行了大规模的投入,促进了学校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但大多数校园网功能、校园网资源(包括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信息资源)还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甚至不少教育工作者对网络知识、网络应用还知之甚少,远不及自己的学生。这样去引导被教育者,结果可想而知。调查中一些学生呼吁:教育工作者要积极迎接挑战,努力提高自身信息素养,提高计算机水平。

2、家长学会方法,减少或者避免网络文化对孩子的负面影响。

通过调查了解:中学生在上网时可能遇到这些潜在威胁:

(1)不适宜的内容。很多中学生在网上经常接触一些非法行为的内容。调查表明,有很多同学因此导致了性格的变化与成绩的下降。

(2)技术问题。中学生可能因为无意中打开了神秘邮件的附件或者从不安全的网站上下载内容而将病毒、蠕虫、僵尸、特洛伊木马或其他恶意程序代码引入计算机。

那么家长应该做些什么呢?作为父母,可以采取很多方便的措施,在孩子上网时得到保护。

(1)指定互联网规则。明确地了解什么样的网站是适合访问或可接受的,使用互联网有 么样的规则。

(2)制定家庭政策。列出一系列家庭里任何成员在浏览网络时应该或不该做的事情.(3)将计算机安臵在所有家庭成员都可以使用的地方,而不是放在孩子的房间里。

(4)监督孩子接收和发出的电子邮件。

(5)安装一套互联网安全产品,对孩子浏览的网站加以限制。

通过采取上述简单的步骤,家长和孩子就互联网指南作开诚布公地交流,这样家长就不必焦虑不安,而孩子也可以享受安全而有教育意义的网上体验,从而最大限度减少或者避免网络文化的负面影响。

六、收获与反思

通过这次实践活动,我们解决了什么是网络,网络的诞生与发展,中学生如何看待网络,网络对中学生有何影响,及学校和家长应如何帮助学生正确上网等一系列问题。使我们大家对网络有了一个正确的认识。并使我们在探究当中,学得了许多知识,提高了综合实践能力。

在调查过程中我们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例如,并没有明确各年级同学的调查人数;调查方式较单一;调查内容略显不足的问题,将来定会注意。

下载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生研究性学习成果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生研究性学习成果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研究性学习成果报告[精选合集]

    研究性学习成果报告 《中学生如何说好口语》研究报告 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是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对于一个英语学习者来说,“说”与其它能力的提高和发展有着相辅相成的......

    研究性学习成果汇报

    县实验学校举行高一物理研究性学习成果汇报及纸桥模型展示作者(来源):县实验学校发布时间:2009-12-1812月16日下午,县实验学校的多功能厅热闹非凡,掌声不断。台上的一位同学正拿着......

    研究性学习成果展示

    研究性学习成果展示 小组成员 组长:王方圆 组员:李韬、康欣、黄茜玉、周瑞琳、崔珑方 《红楼梦》中的主要人物及其性格特征的探讨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中一部最优秀的现......

    第二次研究性学习成果

    关于市民是否了解世博会的调查报告 关于市民是否了解世博会的调查报告 一,研究背景及目的: 研究背景及目的: 中国 2010 年上海世界博览会, 是第 41 届世界博览会. 2010 于......

    信息技术环境下

    《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语文 “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策略》研究方案 新安县正村镇白墙小学 一、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有效教学......

    谈谈网络环境下语文研究性学习

    谈谈网络环境下语文研究性学习 ●杨光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

    研究性学习终期探究成果报告

    综合实践活动终期成果报告研究性学习终期探究成果报告 学校:大连22中第10小组 组长黄蓉婷,组员于雨晴、郑泽仁、刘世豪 主题:初探全国各地饮食风俗和习惯 研究时间:2008年5月20......

    环境研究性学习报告(范文大全)

    环境研究性学习报告 随着现代都市的发展,出现了一种新的污染——光污染,它已成为现在都市的环境公害,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而这种光污染是由反光、反热的建筑材料造成的,如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