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中数学教学论文 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
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
摘要:人类社会已进入信息时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不仅渗透了各行各业及百姓家庭,也已经向教育提出了挑战。“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就曾明确提出,教育要跟上科学和社会现代化发展的步伐,就必须加快教育的信息化。那“如何在网络环境下进行课堂教学”就是各中小学所关心的比较重大的问题。本文结合一堂网络教学课的教学过程,论述了网络环境下课堂教学等方面的问题。关键词:网络、网络环境、资源
一、教育信息化是时代的需要
当前,以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信息技术,对当代社会产生着重大的影响,改变着我们的工作方式、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以上种种情况表明,知识经济的来临,呼唤着教育必须进行创新和深刻的变革。同时也表明,教育的深刻变革,以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是突破口,勇立教育潮头的是现代教育技术。为此教育信息化是时代的需要。
1、网络技术是改进课堂教学设计的切入点
在中国,现实的教育现状是:教育比较落后,发展很不均衡,需要接受教育的人口特别多。这种情况决定了我们的教学形式主要是面向学校班级的课堂教学,虽然素质教育是开放的(学校、社会、家庭的范畴),但在很大程度上,我们所强调的素质教育也必须在这一基础上实施。这给课堂教学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然而,每个学校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教育信息化是时代的需要一套办法,我们应该如何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现代教育技术中的网络技术是改进课堂教学设计的切入点。
2、网络环境下教学资源的特点为素质教育提供实施环境
看看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资源的特点:信息资源是开放的;传播媒介多向交流;传递系统是多媒体的;知识是跨越时空的。这一特点决定了网络环下教学过程是:开放性;学习过程的交互性;学习内容选择的自主性和个性化;内容形式的多媒体化。应合了人本主义和素质教育的倡导,这也说明,一旦网络环境下课堂教学组织起来,必然带有松散性、不确定性、难控制性,在不脱离学校模式、班级模式的课堂形式下,这种研究性教学,的确是一种新的尝试,在我校校园网这一智能教学环境下,我做了课堂教学实践。
二、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的尝试过程 1.网络教学的前期准备。
根据网络环境的开放性与不确定性的特点,并结合数学学科教学的严谨性及结果唯一性进行综合分析,发现利用网络教学和数学教学有机结合在一起有一定困难,但是网络环境的资源非常丰富,有大量的文字、图片及音像资料,提供了大量生活中的几何模型,与课本上提供的几何模型相比要生动的多、丰富的多,如果把这些网络资源应用到数学几何教学中来将会产生非常好的效果。根据初一几何的特点,在网络环境下进行平行线性质及判定的综合应用的研究性学习比较适合。2.网络教学的过程。
①由学生熟悉的跳高运动引入(复习近平行线判定及性质)
通过校园局域网播放动画,设置情景:一幅跳高的图案,横杆是倾斜的。提问:有什么办法让横杆横平?并说明依据?(使用三角板的直角使横杆和立杆都垂直)。
横杆横平就是使横杆与地面平行,而横杆与两根立杆都成直角,根据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可推出横杆与地面平行。
由此引入课题,利用书本上的知识也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②平行线判定与性质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让学生利用互联网查找有关斜拉桥及斜塔的有关资料,然后由学生展示斜拉桥及斜塔的图片和影像,使学生对这两个事物有了比较直观的了解后根据抛锚式教学给出问题。
问题1:南浦大桥是一座斜拉桥,桥身的重量都是由图中的钢索所牵引。若要在现场用简单工具测量出桥塔与钢缆之间的夹角,请同学们想一想,给出测量的方案。
问题2:虎丘塔塔身大约向右倾斜,现要在塔的左侧用钢索牵引,钢索一端已固定在塔尖,一端固定在地面上,当钢索与塔身成 时效果最佳,因条件限制,无法到塔尖直接测量,请你设计施工方案。
学生活动:4人一组,分组讨论,由组长给出方案并讲解。并通过学习小组相互讨论让学生把实际图片抽象转换成几何图形,让学生结合问题给出已知和求证,并通过局域网展示。③课堂小结
整个教学过程以校园局域网为平台,学生从网络找到想要的资料,以学习小组的形式对资料分析、加工并抽象成几何模型,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推理论证的训练,从而提高学生分析、抽象实际问题的能力,达到论证严密,表达合理,融会贯通的目的。
3.网络教学尝试的个人体会
网络环境下教学中,作者的个人体会是:一是学生不太习惯于这种不太“象”上课的模式,大部分学生不知道如何进入角式(可能与传统的根深蒂固的教学模式有关),学生普遍反映信息太多,没有次序,不容易进入学习的角色,另外网页内容外观花样多、干扰大。但这次课堂教学实现了教学目标,大部分的学生学会了自主获取信息,学习兴趣增强了。教师和学生的地位发生了很大改变,教师的角色主要是教学信息资源的设计者、学生学习促进者,教师表现主要是从前台走到了后台;教师在教学当中不能由计算机或计算机网络代替,相反教师在这种模式下的重要性更大了,计算机只是一种信息加工和呈现的工具,网络化的课堂教学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是如何制作教学课件、如何把它们组织成为符合教学要求的教学资源形式。因此,如何制作符合网络环境下优秀的教学课件是网络环境下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当然,学生使用计算机进行学习,首先要具有计算机知识(最起码是基础知识),其次必须要有跨学科的知识与能力,才能驾驭各种计算机软件,学生对计算机操作的不熟练性也制约了网络教学的发展,这对我们的教师、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学生要转型到这种模式下,我们要做的工作还很多,这条路将会很长。总之,随着教学改革的发展,教学技术也应及时作出相应的改善,用网络教学、网页式课件,作为一种新生事物,随着计算机的日益普及,以及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校园网将实现全区、全国的联网。这对我们每一位教师来说是一种机遇,更是一种挑战,只有不断努力进取,才能跟上时代潮流,为我国的教育事业注入新的活力。
第二篇: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论文
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论文
摘要:研究性学习具有综合性和开放性的特征,但究其实施过程,也需要依托相应的课程作为载体。从而,现行的中学各学科教学中也都应该为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做出自己的努力。那么,高中数学中如何进行研究性学习呢? 论文针对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中存在的误区及应坚持正确的导向进行了认真审视和深入思考。
关键词:高中数学 研究性学习问题 思考
2004年4月,教育部颁布《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实验修订版)》首次明确提出:在必修课的内容中安排“研究性课题学习”(12课时),并给出了其教学目标和参考课题。研究性学习,作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种重要途径和载体,无疑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热点、亮点和难点。应该说,目前中学对数学研究性学习进行了一些积极的尝试,并且取得了一定成绩,体现在推动了学校管理体制的改革,促进了学校、社会、家庭间的相互配合,从整体上推进了数学素质教育的实施,加快了教学设备的更新,为学校发展奠定了基础。而且,数学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充分尊重与满足师生及学校环境的独特性与差异性,有助于学校形成支持和激励的氛围,有助于教育质量的提高。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由于数学研究性学习没有非常成熟的经验可供借鉴,因而在具体运作过程中,也会出现一些问题,需要我们认真审视和深入思考,并在实施前就要加以注意。
一、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的展开要学会因校制宜
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强调要结合学生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实际选择研究专题,同时要充分利用本校本地的各种教育资源。学校内部资源包括具有不同知识背景、特长爱好的数学教师,包括图书馆、实验室、计算机、校园等设施设备和场地。也包括反映学校文化的各种有形无形的资源。有条件的地方应尽量利用高校、科研院所、学术团体等部门的数学人才和数学电子信息资源为数学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提供有力支持。从某种意义上说,越是困难的地区和学校,对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的需求越迫切。上海郊县一所中学的农村学生在数学和生物教师指导下,针对当地经常受到乳虫危害,造成麦子大量减产的情况,成立了“勤虫诱因与防治预报”课题组,他们的研究结果被镇植保站采纳,课题组也深受鼓舞。
除了充分利用校内外教育资源外,学校也要结合自身实际对数学研究性学习的开展进行有效管理。在这方面,上海市晋元高级中学做法有可取之处。他们有研究性学习的两级管理指导协调系统:一是学校和教师,包括研究性学习教研室,教务处、年级组、学生处、团委、总务处,大家分工明确,互相配合。二是教研室与学生之间管理协调系统,例如,他们有高一年级组研究性学习协调委员会,由学生干部担任主要角色,对包括数学研究性学习在内的各类研究性学习进行学生间的协调和管理,有助于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二、教师观念的转变和角色的转换
数学研究性学习的具体操作者是学校和教师,除了学校以外,数学教师的作用更是不容忽视。数学研究性学习是为了让学生“会学数学”,数学研究性学习应视学校学习为起点,以“终身学习”为目标,为了更好的开展研究性学习,数学教师要进行如下观念的转变:以人为本,以问题和问题解决为中心,因为“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数学研究性学习应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在数学研究性学习的实施中,要让全体同学参与其中,乐在其中;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因此,数学研究性学习应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公务员之家
在数学研究性学习的实施中,数学教师观念转变是前提,同时要求数学教师也要进行角色的转换。首先,数学教师应是学习者。因为“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是“以人为本”,数学研究性学习是人本思想的体现,因此数学教师要摸清学生在数学研究性学习中的心理机制和认知特点,以学习者的身份去体验数学研究,以学习者的立场参与其中,去发现问题,反思问题,进而引发学生学会向数学提问,学会向数学问题解决提问。
其次,数学教师应充当指导者.数学研究性学习是与数学问题的解决密不可分的,而问题的解决又不是一朝一夕之功。为此,数学教师在选题阶段,要针对学生学习与发展需要,结合学校和社区教育资源条件、特点,开发设计适合学生研究的课题。另外,还可提出建议,让学生讨论,形成具体计划,还可提供相关背景知识,诱导学生寻找值得研究的课题:在实施阶段,教师要进行分工指导,帮助学生明确目标任务和职责。另外,数学教师还要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激励学生研究探索,鼓励学生克服挫折。在方法上,教师也要根据新情况新问题鼓励学生不断对实施方案进行微调。除此之外,教师要指导学生在数学研究性学习中,获得数学科学态度、科研方法、探索兴趣的感悟和体验。
再有,数学教师应充当评价者。这里的评价包括两方面,一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在这一过程中,要注意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多注重过程,注意激励与导向的结合。注意多元化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在数学研究性学习方面已达到的程度水平,更要关注学生行为、情感、态度的生成和变化,一些中学转自http://开展的数学研究性学习论文答辩会和成长纪录袋的评价形式值得借鉴;二是数学教师对自身的评价。数学课程的改革,要求教师对任何学习活动都要有反思与体验,对研究性学习也是如此。从这一点来讲,数学教师应当去反思自己在研究性学习中的表现,强化评价意识。只有知道什么样的选题是好的选题,自己才能帮助学生把好关、选好题,只有知道什么样的指导最到位,才会引领学生在数学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少走弯路,提高效率。
三、研究性学习的定位及其与数学教学的关系
数学研究性学习是面向全体学生的,而不是只针对少数优秀学生的,它以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追求目标,鼓励学生介入数学学科前沿的研究,要求学生的研究结果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但并不强求每个学生的最后研究结果都必须独一无二.。强调这样的定位,有助于预防数学研究性学习变为新的数学学科竞赛。
由于数学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大大改变了以往的教育模式,学生不再只是被动接受者,而是成为学习的主人,是问题的研究者和解决者,而教师则是在适当的时候对学生给予帮助,起着组织和引导的作用。从初步开展数学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情况来看,凡是认真参加数学研究性学习的学生,基本上都没有影响数学学科内容的学习。访谈结果显示,因为开展数学研究课题的需要,学生“用然后知不足”,常常自觉的加深或拓宽了与课题相关的数学学科课程的学习:有的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更加加深了对数学学科课程的理解和热爱。因此,是否
可以这样说,数学研究性学习和现有数学学科教学之间,不是一个反对一个,一个否定一个,而是互为补充,相互促进的关系。
四、应着眼于使学生认识数学文化的魅力,将知识融入到生活实际
毫无疑问,数学作为一种科学,描述了一种最高的文化成就。美国数学家怀尔德1981年从数学人类学的角度提出了“数学——一种文化体系”的数学哲学观,这是很长时期以来出现的第一个成熟的数学哲学观。数学作为一种文化,除了具有文化的某些普通特征外,还有其区别于其他文化形态的独有特征。数学是科学的语言,是思维的工具,也是传播人类思想的一种基本方式:数学用一种客观的方式将自然与社会连接起来,并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延续性:数学作为一种思想方法,充满着理性精神。学校数学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有助于学生认识数学文化,在数学研究性学习中,我们要发挥这种魅力对同学们的吸引。一些中学显然认识到了这一点,如在北京某中学进行数学研究性学习的活动动员中,数学组长的发言为同学们提到了海湾战争中的数学,提到了推理小说中蕴涵的数学,提到了古汉语研究中的数学,还提到了经济中的数学、化学中的数学等等,让同学们充分认识到了数学文化的无处不在,同时也认识到了数学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一斑窥全貌,由此可见,开展研究性学习有助于让学生们进入到数学文化的氛围,从而感受到数学文化的魅力。如果数学研究性学习能为人们认识数学文化、推动数学文化的发展做一些贡献,那么在未来培养出大批积极主动和有能力的年轻的数学文化传播者,也是指日可待的。
另外,数学研究性学习应首先着眼于让学生融入生活实践,所研究的数学问题不要求很大,只要能有一定的生活实践意义和价值,不管多么小的问题,都不失为一个好问题。在以往的数学研究性学习课题中,也己体现了这一着眼点。如某中学同学研究的“学校食堂窗口的设置问题”就是从生活实践的角度出发,从统计学的角度出发,找到了学生到达窗口与厨师盛饭时间的大致规律,从而让同学们更加融入了身边的生活实际,也增强了服务于生活实践的意识。学校和教师作为数学研究性学习的真正的管理者和执行者,一定注意不要贪大舍小。要首先从观念上教会学生融入生活实际。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数学是生活世界的财产,在实践中应用数学财产,而且这种应用与感兴趣的日常实际密切结合,就可以让学生走进生活实践、提高生存能力,从而使生活变得轻松,因而会让学生们感到学习数学的轻松愉快。
总之,研究性学习,作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种重要途径和载体,无疑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热点、亮点和难点。研究性学习具有综合性和开放性的特征,但究其实施过程,也需要依托相应的课程作为载体。从而,现行的中学各学科教学也都应该为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做出自己的努力。
参考文献:
[1]宋益大.信息技术和数学教学之关系的思考与研究[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05,(01).[2]李茜,李卫祥,毕如田.试谈课程论文的评价[J]高等农业教育, 2003,(05).[3]熊有胜,李建辉.合作探索学习的指导:原则与策略[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6).[4]文可义.研究性学习的课程价值[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3,(01).[5]李允.论“研究性学习”的教师角色期待[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04).[6]李莹,乔占奎.试论师范生研究性学习能力培养[J]集宁师专学报, 2002,(04).[7]高飞,秦贇.关于研究性学习评价若干问题的思考[J]蒙自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03).[8]汪基德,王萍.研究性学习实施现状的调查与思考[J]教育科学,2003,(04).
第三篇:谈谈网络环境下语文研究性学习
谈谈网络环境下语文研究性学习
●杨光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语文课程标准》准确指出了语文学科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探究精神,创新精神的优势和突出特点。然而受时间、空间、资源的限制,语文“研究性学习”在教学实践中经常受到制约,效果不够理想。现在,随着通信、网络、多媒体以及虚拟现实等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全球网络的普及,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方式出现了新的变革。网络教学以其强大的技术支持突破了教学时空的限制,丰富了学习资源,具有传统课堂教学无法媲美的优势,大大优化了语文学科的教学,为语文研究性学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一、网络环境下语文研究性学习的优势
1.借助网络,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多媒、网络本身就是一个新兴的科技产物,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和新奇性,网络,学生可以获得生动、鲜明、直观的图文声像等原始资料,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各种感官,增强学习材料对大脑的刺激强度,使学生对学习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
教学《索溪峪的“野”》我设计了网页课件(包含了全部课文内容,本机资源的链接和与课文内容紧密相关的Internet网络资源的链接),将图片、文字、音乐、视频等学习资源以图文并茂、生动活泼的形式再现于课堂。学生借助于设计的网页,点击相关链接,浏览与课文内容紧密联系的图片、文字等资料,尽情地领略索溪峪那天然的、野性的美。学生的心灵与文本产生移情效应,情不自禁的关注、向往、投入。同时,让学生利用BBS在线交流学习体会,增强学习过程的互动性,进一步激发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兴趣。
2.提供环境,自主学习。
网络环境具有共享性、无限性、适时性等特点,利用网络资源学习不受时空限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学习的兴趣和需要,选择、筛选信息,弥补了传统教学中信息仅来源于教师、教材的局限,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自由广阔的环境。
一位教师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时在主题学习网站中,设计了“学习目标”、“自学指南”、“资源分布及现状”、“山光水色”、“地球探秘”、“神秘的宇宙”、“世界风情”、“友情链接”等几个板块。课上,学生不仅可以登录老师的网站,还可以上因特网查询所需的资料。这样,学生不仅得到大量的信息资源,主体作用也得到了充分的发挥,真正实现了自主学习。采用这种网络环境下的开放式的学习,指导学生从课本知识扩弃到课外知识,从课堂走向生活、社会,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又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3.创造条件,合作学习。
利用网络提供的各种沟通、协作工具,学生可以围绕当前学习的主题进行讨论交流,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独特看法,相互分享各自的想法,相互争辩和评价,相互合作解决各种问题。
在教学《两小儿辩日》时,在学生自读自悟并将课文熟读成诵的基础上,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交际表演现代版的《两小儿辩日》。我提醒同学们,为了完成任务,请借助课文以及相关的网络资源,就“太阳到底是早上离人近还是中午离人近”这一问题寻求科学的答案,然后以小组进行角色分工:编剧两人(负责剧本的编写),导演一人,美工两人(负责复制、粘贴、剪辑图片,再以Powerpoint形式投影到屏幕,设计“舞台背景”)演员三人。这样分工完毕,小组内同学有的上网寻求科学答案;有的开始编写剧本,商量角色动
作;有的搜集图片,设计舞台背景„„在此活动中,学生合作精神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和全面提高。
4.改进教法,因材施教。
传统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分强调求同,忽视了对学生个别化教育,这与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精神相违背。小学语文网络教学可以进行异步的交流和学习,每个人都能根据自己的知识基础与学习进度自定步调进行学习,在吃“自助餐”的过程中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王安石表达思乡之情的名作——《泊船瓜洲》,内容比较浅显,思乡之情流露于字里行间,学生只用了二十几分钟左右时间便学完了。这时,我让学生登录我的主题网站——思乡名作集锦,选择自己喜欢的作品,根据作品后的“自学指南”进行赏析。有的学生赏析的是以前学过的作品,如李白的《静夜思》,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有的同学选择了余光中或席慕容的诗作——《乡愁》;还有个别学生同时选择了几首诗进行赏析。学生们在这顿“自助餐”中各自汲取了不同的营养,我们的课堂也从真正意义上做到因材施教。
5.反馈评价,提高效率。
交互性是所有网络教学的显著优势,网络无疑为教学信息反馈增加了一个通道。在网络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人与机器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都可以通过网络互相沟通、交流、协同学习。学生在网上发布自己的研究成果,一方面可以满足学生展示、推介自己的成果,让更多人知蛲共享的愿望,另一方面可以对成果进行评价。这种双边、多边的交流和讨论,促使学生思维碰撞,萌发创新意识。
一位教师在教学《黄山奇松》,教者在学生充分感知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打开画板,引导学生画一画黄山奇松。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兴致勃勃,精心地设计自己的作品,然后把自己的佳作发表在网上。有位同学在画板上画了一株迎客松,画出了迎客松的特点:姿态优美,枝干遒劲,一丛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一位同学通过网络提议:何不再画一株小迎客松?那位同学接纳了他的意见。一会儿,一株小迎客松迎风而立,充满了童趣!这位同学的指导激发了这名学生的创造力:两只小鸟又立于迎客松的枝头,画边还赋诗两名:“此景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观!”此番设计令人拍案叫绝!
二、网络环境下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方法与策略
杜威曾提出“儿童中心”、“从做中学”的教育教学原则,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从解决眼前问题出发,以自己的需要与兴趣来确定学习的目的、内容及整个学习过程,从而摆脱过去只能被动学习的班级授课制度和传统的教科书的束缚,让儿童在自己设计与亲自动手的活动中,得到个性、兴趣与能力的发展。因此,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在让学生感受到问题,内心充满想到了解更多知识,想要突破课堂这个空间的冲动时,我们便可以从问题入手,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带领学生广泛阅读,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创设情境,激发研究兴趣
创设情境的主要作用是使学生了解知识主题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研究的兴趣,产生完成主题的动机,可以将学生引入到要进行研究的主题之中,由好奇心产生对主题的学习动力。
2.明确问题,组成研究团队。
研究性学习中的“问题”十分重要,作为研究性学习的问题的特点,表现为具有探究性,即问题的指向不是为了巩固学生已有知识,而是指向学生对未知世界的探究和已有知识的应用探究和知识延伸扩展的探究。研究性学习的问题既要有助于个性化学习又要有助于全员的参与。研究性学习问题的提出,一般应提倡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但一方面,小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需要一个培养的过程;另一方面,学科教学中,研究性学习应服务于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所以,学科教学研究性学习不仅不排斥教师提出问题,而且教师应认真研究怎样提出问题,将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作为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的过程。在这个过
程中,随着学生发现能力的形成,以老师提出问题为主,逐步让位于以学生提出问题为主,老师处于指导、点拨的位置。
①结合内容,创设研究问题。还以《只有一个地球》这篇课文的教学为例,教师将“学习目标”以醒目的字体出现在主页面上,让每个学生都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在学生借助“自学指南”这一板块自学了文章内容后,教者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假如你是一位颇负盛名的文学家,或是一位浪漫的旅行家,或是一位致力于环保研究方面的环保专家,或是一位知名的丹青高手,你将从哪些方面关注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同时,以大屏出示任务:文学组——用文字描绘美丽的“地球村”;旅行组——游历名山大川,了解世间风情;环保组——敲敲世人的警钟;绘画组——用美丽的画笔描绘我们人类的家园。然后,在各小组组长和组员商量确定自己的身份后“整队出发”——登录主题网站及老师提供的相关网站,收集、筛选有效信息,共同合作,完成任务。学生也可以在留言板上任意发表学习心得。
②整合教材,设计研读专题。(A)以文章的内容进行整合,设计研读专题。整合的文章可以是介绍同一事件的,可以是记叙发生在同一背景下相关事件的,可以是写作对象属同一类事物的„„这样的整合便于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对事物形成完整的认识并培养认真钻研的精神。如小语教材中的《赤壁之战》、《草船借箭》就可以整合在一起,并产针与赤壁之战有关的《黄盖诈降》、《蒋干盗书》等内容补充进来,形成一组有关赤壁之战的“模块”,该“模块”的研读专题可设计为:试析赤壁之战中东吴以少胜多的原因。(B)以文章的思想进行整合,设计专题。“模块”可以是一组描写祖国壮丽河山的文章,可以是一组记述人类文明史的作品,可以是一组抵御外侮的英雄赞歌„„如此整合,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如将小语教材中《只有一个地球》、《鹿和狼的故事》等组合为一个“模块”,研究专题设计为:环境保护和我们的生活。(C)以文章的作者进行整合,设计专题,如教学完《草原》后,可以设计“走进老舍”这样的专题。(D)以文章的表现形式进行整合,设计专题。文章的表现形式包括体裁、结构、写作顺序、表现手法等,可以从某一个方面设计相关专题。
3.阅读素材,制作研究网页。
确定一定的研究方向后,接下来是怎样进一步通过强大的网络组织素材。现在的小学中高年级一般学生都能掌握一些搜索工具的使用,如Google、百度、Open搜索工具。把符合某一阅读主题的文章都归档或下载到统一文件夹中,以便于在制作网页时用上。
网页制作比较简单,一般情况下分为“引言”、“研读任务和要求”、“研读资源”、“作业展示(学习讨论区)”四个部分。“引言”部分重点谈谈本次活动的特点和老师的一些激励性语言;“研读任务和要求”部分提出本次研究性新闻记者的内容、方法和读写结合的要求以及怎样进行作业展示的要求;“研读资源”是用超级链接的一些文章,在文章阅读之后附加一些作业练习题,要求完成;“作业展示”部分是学生通过阅读后按要求写出的读后感受,演示完成文稿的作业等。
4.广泛阅读,完成研究作业。
阅读资源中提供了大量已经分类的文章,学生边读边想,如有想法,可以马上动手在学习讨论区中发表自己的看法,或者通过BBS、邮件等形式进行交流。学生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重点读感兴趣的文章。感悟创作阶段,是根据不同主题和阅读研究的要求而定,如“环境保护和我们的生活”等主题研究性阅读,他们的作品不仅是文字介绍说明,还可以有图画、音乐等。通过广泛深入地阅读,进行感悟创作,完成研究作业。当然,小学生掌握信息技术水平一般,加之知识结构不够完善,还不能做到尽善尽美。
5.展示作品,交流研究成果。
学生通过一个阶段的努力,把他的文章、图片、观点制作成电脑作品展示给大家,并要求讲述是如何把这些成果一步步做好的。在讲述过程中,一个同学主讲,其他同学补充。在展示的过程中,哪些是合理的,哪些又是不合理的,哪些地方要在以后的合作中加以注意,都在老师的评论和学生的争论中得到认识,为以后的学习和竞争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对网络环境下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几点思考
1.选择适当的研究专题。
作为研究性学习的专题,不宜过大,关键要找准切入点,使学生能够利用网络平台,体验活动的过程,通过呈现一些需要学习、探究的问题,由学生自己探究归纳,自己得出结论。
2.融合传统的教学方法。
网络是新型学习环境的一个组成部分,尽管它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学习情境的特质,但是它仅仅是构成这类新型学习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而已,不是学习情境的全部,这意味着我们必须要重视研究性学习的直接经验活动。另外,由于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思维多样性和个体差异性,还需要教师进行指导,帮助学生利用学习过的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因此,网络教学不能代替教师进行所有教学,还必须与传统教学相结合而进行。唯此,它才能避开自身固有的教学“盲点”,使其在研究性学习中功能得到充分发挥。
3.拓展课堂的学习空间。
教师们在实践中往往困惑于“40分钟”的局限。研究性学习的特点是基于真实生活情境的任务,强调思维发展的不断提升,这意味着研究性学习是一个过程,一个因境而异、因人而异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不能像过去那样局限于40分钟,而是在一个单元的概念下设计我们的教学活动,要将割裂的学习课时逐步地融合为一个整体的学习过程单元。
4.加强教师的指导作用。
网络教学具有较高的灵活性和较强的交互性,教与学的路径是多样的,可以从一条路径跳到另一条路径。如果我们忽视了教师的作用,忽视了对教学目标的分析,学生的研究就会成为没有目标的盲目控索,讨论交流将成为不着边际的漫淡。须知,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只是由场上的“主角”变成了场外的“指导”,教师对学生的直接灌输减少了,甚至被取消了,但教师的启发、引导作用和事先的准备工作,组织工作都大大增加,所以在多媒体网络教学中,教师必须重视对教学目标的分析,必须加强备课。
总之,在探究性学习中应用网络技术,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多种学习途径和生动真实的学习情境,但任何一种教学方式、方法都有其局限性,我们在实践中应将网络环境的探究性学习与真实情境中的实践、交流、体验相结合,将探究性学习方式和其他教学方式相结合,以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杨光阜宁县实验小学)
第四篇:高中数学教学论文网络环境下数学课堂教学的探讨
网络环境下数学课堂教学的探讨
摘 要:互联网的出现,教育模式将有革命性的变化,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已成为当今教学改革的核心,也更能够体现新课程标准精神。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数学教学,有助于突破难点,真正实现分层教学和因材施教,从而提高教学效益。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数学教学应处理好网络与学生的和谐关系,网络与教师的关系,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关键词:教学 数学 网络 新课标
传统的教育模式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评价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和人们学习的需要,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学科教学和课堂评价的出现和普及,极大的丰富了教学改革的内容,充分有效的利用了教学资源,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与评价把文本、图像、图形、视频、音频、动画整合在一起,并通过互联网进行处理、控制传播、为学生提供了最理想的学习环境。
一、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数学教学的含义
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数学课堂教学,根据新课程标准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需要,继承传统教学的合理成分,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全天候,不间断,因材施教的新型教学方法,教学与评价的信息在互联网上传输与反馈,极大的优化了教师群体,极大的丰富了学生的知识能力。
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可以共享教学资源,传递多媒体信息,适时反馈学生学习情况,刺激学生不同的感官,符合学生的学习认知规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大了信息接受量,增大了课堂教学容量,同时又具有实时性,交互性,直观性的特点大大丰富了课堂教学模式,同时又满足了分层教学,因材施教,远程教学等社会需要,开创了教学的全新局面。
二、基于网络环境下数学教学与评价的应用
基于网络环境下数学教学与评价有两大优点:
1、能做到图文并茂,再现迅速,情境创设,感染力强,能突破时空限制,特别是基于.Net技术的交互式动态网页更能提高学生的多种感官的感知效能,发挥个体的最大潜能和创造力,加快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接受和记忆,也最能体现新课标的精神,也极大的满足社会全民教育,终身教育的要求。
2、同时全体老师又能通过网络共享教学资源,适时创新资源,使每一位老师都成为名师,使教学的方法水平永不落后。如在讲授函数这部分内容时,二次函数,幂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三角函数的图像以及图像变换是重点内容,关于函数图像的传统画法,是通过师生列表,描点,连线而得,这些工作烦,静止孤立,间断的点和线。教师要自制每一节的课件难度大,时间又有限,而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数学教学,就可以充分利用网络版课件,进行网上学习,从而化静为动,化繁为简,减轻教师的体力负担,使教师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创新研究,同时让学生在交互的动态的网络环境下学习,函数值随自变量变化而同步变化以及对应运动的轨迹,从而得到完整精确的函数图像,通过交互学习让学生充分体会同一函数不同参数与图像特征之间的联系,充分掌握函数的性质和抓住图像的平移、反射、压缩、拉伸和对称变换特征。若有疑问或好的见解,还可以通过网络进行远程的交流互动。通过多媒体,交互反馈,使学生深刻理解,不易遗忘。也培养了学生自我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网络环境下的数学教学,教师教得轻松,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个别指导,学生学得愉快。学得有趣,这样数学教学的效率也提高了。
二、基于网络环境下数学教学突破教学难点
高中数学中有一些知识需要通过抽象思维来解决问题,而这也正是高中数学的难点之一,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可以化抽象为直观,有利于突破难点。
如“二次函数即:y=ax2+bx+c(a≠0)在[m,n]上的最值的探讨,学生对二次函数的开口,对称轴移而区间不动或图像不动而区间变化时函数的最值”不易理解,在网络环境下,学生通过对网络课件的阅读和对a,b,c,m,n的动态控制,能深刻理解数学知识的要点,加上在网上的即时测试和评价,更能有效的掌握它,不再感到难以理解。
三、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数学教学与评价形式多样化,即时化。
传统的教学形式是教师讲,学生听,这样教学方式课堂容量有限,反馈方式单调,信息交流少,所有的学生步伐相同不利于因材施教,不利于培养学生现代的终身的学习能力,同时不能解放教师,让教师从事更有意义的教育工作。而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可以同时满足不同用户不同要求,培养活学活用的能力,真正实现教学以学生为中心,教学面向全体通过互联交流互联互动进行分层教学、个别教学实现因材施教,体现新课标的要求,四、基于网络环境下数学教学应处理好的关系
(1)网络与学生的关系
和谐是教学成功的关键。实践中发现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学科教学,应加强对互联网 海量信息的搜索,筛选,加工,创新。在选好教育资源后,教师要努力探索适时、适用问题,创设学习情境,营造和谐的环境。加上学生对网络应用知识基本掌握,达到网络与人的和谐统一。
(2)网络与教师的关系
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学科教学优势空前,实践中发现,只有网络环境下的教学与教师灵活生动的讲解和创新的适时评价互相配合,相互促进,协调传递信息,最大限度地发挥网络和教师的优势。
(3)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教为主导,学为主体,这是在任何教学模式中都应遵循的原则,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发展与教师的主导相互作用的关系。专题教学网站和网络教学资源库的形成,即将教师从繁杂的重复劳动中解放出来了,但教师的主导作用不是减弱了而是加强了,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挤出大量的时间学习Windows,Authorwear,3Dmax,Flash等方面的知识,还要学会搜索,筛选,创新信息的能力,甚至包括各种电教媒体的操作技能和技巧,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在网络环境下的学科教学中获得自由,掌握主动,充分发挥网络教学的优势,提高我国的教育教学质量。
第五篇:浅析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不良倾向及对策
浅析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不良倾向及对策(1)
互联网的发展对教育已经产生并正在产生着不可忽视的影响,这种影响迫使人们重新审视当前仍带有浓重的传统特质的教育教学方式,思考其在网络背景下的发展方向。对此人们反应各异,评价不一。但不管人们是否认同,我们的教育教学方式已经带上了网络时代的一些新特征。在研究性学习中,网络已经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它为学生提供了几乎是无限的信息资源,呈现了对同一问题的多元化视角,构筑了一个无围墙、超时空的“虚拟教室”,使学生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拓展自己对课题的认识深度和广度。同时,相关的计算机软件工具、教学支撑平台等又为研究性学习提供了探索实践、交流管理的工具。
但是,在为网络的巨大功用欢呼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冷静地审视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中存在的不良倾向。这种不良倾向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我们应该如何调整教学思想和策略,最大程度地发挥网络的积极作用并限制其消极影响?这是本文将要论及的主要内容。
一
网络以其灵活、便捷、连通的特点推动了研究性学习的蓬勃开展,但诚如西哲所言:“一切社会进步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它总是右手扔给人类一束闪光的金羊毛,左手又悄悄地拿走一点人类原来拥有的东西。”无可否认,网络对研究性学习潜在的消极影响不可忽视。
一、网络为学生提供了海量的信息资源,但同时也可能使研究性学习成果沦为各种资料的拼接和堆砌,并由此带来浮躁的学习态度和无深度的思维习惯。
21世纪是信息社会,其最大特征就是“信息爆炸”。这种“信息爆炸”在网络中得到鲜明体现。它一方面表现为信息结构的无序呈现,另一方面表现为信息数量的无限增长。据美国南达科他州“光明星球”网络公司2000年7月26日发表的研究报告显示,互联网上至少储存有5500亿页的资料,并且每天以惊人的速度递增[1]。现在如果在Google搜索引擎中打入“儒家文化”这个词,可以搜索到86300条网页资料;输入“孔子与儒家文化”,有36500条网页资料。这意味着,学生的研究好比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他们对课题的认识深度因为占有丰富的资料而有可能得到很大程度的提升。但是,在海量的信息面前,如果不学会选择,就容易陷入一种无所适从的茫然,或者择取的是一些无价值的信息,使网络的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面对信息,学生应该分辨其正确和谬误、主要和次要、新颖和陈旧、深刻与肤浅的差异,以便对其作进一步的加工处理,创造出新的信息。
占有了信息资料以后,又出现了一个新的问题:如何正确地使用它们?研究性学习培养的是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都有赖于学生对研究全面、深入的参与。网络上可以找到大量的辅助资料,但它仅仅是提供一种参考和借鉴,绝不意味着学生可以直接拿来贴上自己的标签。而面对无数的资源信息,一部分学生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依赖心理,把研究性学习的过程简化为一个对现有资料剪切、拷贝的过程。一些必要的调查因为网上有结果而可以不做;一些观点可以直接拿来“为我所用”……当研究性学习跳过了许多运算过程和推理步骤而直奔科学结论,省略了阅读构思而通过对现有资料的概括综合轻易完成文本写作,研究性学习成果也就不过是低层次的资料拼接和堆砌,是对他人劳动成果的毫无责任感的复制,谈不上研究主体意识、价值的发挥。它背离了研究性学习的初衷,不仅
无助于学生的能力发展,而且导致学生将严肃的科学研究过程游戏化,带来一种浮躁的学习态度和无深度的思维习惯。
二、网络使学生能随时随地享受到文化与知识的盛宴,但却可能导致研究过程中学生情感体验的缺失,从而消解研究性学习的意义。
教育改革的真正意义在于,从“教育是人的一种生命体验”、“学习是人的生命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出发,在调整传授性教育、接受性学习的同时,大力提倡和发展体验性教育,还学生一个完整的生命历程。体验是建立在个体的内部知觉基础上的一种特殊的活动,是生理和心理、感性和理性、社会和历史等方面的复合交织的整体矛盾运动,“是以主体在认识过程中和心理过程中所积累的经验内容为对象的,是对经验带有感情色彩的回味、反刍、体味”[2]。研究性学习是整体性、综合性的学习,它强调培养独立自主的学习精神,提倡学生经历知识产生的过程,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所经历的认知过程中获得人们常常称之为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那种东西——体验。互联网也许可以让学生体验到人类思想的广博,感受到一种在传统课堂上无法感受到的刺激,但它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剥夺了学生体验自然、社会,体验真实人生的机会。传统课堂上过多的理性分析难以引发学习主体体验的获得,而互联网上轻而易举可以占为己有的资料观点同样容易使学生产生思维的惰性,从而有意无意地省略掉自己独立的思考探求过程,带来认知上的另一种肤浅。比如研究“儒道思想对中国文人的影响”这一课题,就必须广泛涉猎中国古代文人的代表性作品,观照课题中作为研究对象的文人们坎坷不平的生命旅程,深入体察他们在儒道文化影响下的思想对抗,进而对这个课题作出自己个性化的理论阐述。如果省略掉了大量的阅读、思考过程,而单单凭借网络资料完成对这个课题的研究,那么学生就无法得到相关的情感体验,无法领会柳永“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后隐藏的忧伤,无法读懂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里无限的期望,无法从一首短短的诗中读到隐含着的一个民族几千年的情感激战。这样的话,即使结题的论文做得再漂亮,也难以弥补学生在研究过程中情感体验的缺失,这样的研究性学习也就没有真正完成既定的目标,其意义也就大打折扣了。
网络上的信息对于学生而言是静态的,因为它没有经过学生自己思想的内化。一切停留在情感体验之外的知识是假知识、死知识。“对意义、价值、美的感受和体验绝不是客观化、概念化的知识分析所能代替的。”[3]缺乏情感体验的融入,教育或许能在大脑中留下短暂的痕迹,但无法在心灵中、人生中留下震撼。如果学生只忙于领会他人丰富的精神世界,忽视了对自己思维空间的挖掘,研究性学习就注定将走向一条弯路。
三、网络使学生能更多地依靠自身的力量完成对课题的研究,但却可能带来对话与交流的不足,不利于学生的自我反思和进步。
研究性学习不像学术性课程那样,在实施之前就已由专家预先设计好课程基本目标,由教师在教学前制定好具体的操作性目标,而一般只是在学习开展前确定一个总的、大致的方向,许多具体、微观的目标,要在学生的探究过程中,在学习者与学习对象的交互作用、相互对话的过程中逐渐构建。“所谓对话,就是主体之间通过互动进行意义的重构。”[4]对话是必要的,它是为了促进自我的回归性反思,使学习者产生新的行为,从而实现自我意义的建构,促进学习者的发展,让学习者尝试永无止境的探索。在研究性学习中,师生的对话、同一兴趣爱好的伙伴之间的交流切磋,对于开启研究思路、提高学习质量,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通过这样的对话与交流,促进学习者之间的取长补短,养成合作学习的能力,这又是
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目标。网络突破了远距离传送的“瓶颈”,提供给人们自由交流的机会。全球范围内的传递与共享、零成本的复制、个人话语权的实现,使学生自娱自乐,“心游万仞”,享受与远方人士“面对面”打交道的快感……但需要注意的是,当人们沉浸在与虚拟世界中的对象的交流中时,现实的世界正从他们身边慢慢退隐。可以这样说,学生因网络而方便地获得信息、获得知识,但网络媒体的介入却使人际交流变得间接化、符号化、数字化了。在网络上,师生之间呈现分离状态,教师的“言传身教”、“润物细无声”的情感熏陶无从实现了。从这个意义上说,网络就如同一口“温柔陷阱”,使人不自觉地丧失了与活生生的人、事物交流的机会。
四、网络的平等开放给了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但却有可能导致自由和约束的失衡,引发网络道德行为问题的发生。
网络以其平等性、开放性、丰富性为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提供了强大的物质支撑,而其超大容量的信息汇聚更使学生有可能站在一个高起点上去发现、思考问题。但在流光溢彩的背后,也隐藏着它最具威胁性的东西。网络既可以传播知识,也可以制造精神鸦片;既可以是闪耀智慧光芒的所在,也可以是传播混乱思想的源头。网络之战被人称为“争夺眼球的战争”,为了吸引网民的注意,色情惑众、暴力宣泄都成了争取更高点击率的法宝。在网络管理还不够健全的情况下,人们必将面对一场有关道德水平、文明素质的考验。当考验的对象圈定在孩子身上时,当所有的一切都放在学生“触手可及”的地方等待他们择取时,我们觉得无比的沉重与担忧。因为当我们把鼠标交给学生,我们就已经无条件地下放给了学生操控虚拟世界的权利;他们用它打开通向未来世界的哪扇门,取决于他们的自控力、鉴别力。我们相信大部分学生将凭借网络找到“芝麻开门”的秘诀,但也难免有部分学生以此打开的却是隐藏着灾祸的“潘多拉魔盒”。
教育的本意应是追求真知、捍卫正义、升华人性,正如法国教育家斯普朗格所言:“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知识,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价值感唤醒,直到精神生活之根。”[5]研究性学习正体现了这种追求,这是由研究性学习的内在性决定的。其内在性是指学习者自己替自己做主,自己决定自己,即“自由”的本意,学习者有自己的兴趣、欲望、方法、调控机制和评价体系等。也就是说,学生在发现、探索一个理性世界时,也正在寻求一个自己为自己立法的精神世界。这意味着,学生必须谨慎地面对每一次选择,为自己构建一个健康的精神空间。自由必须与约束、责任同在。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获得最大限度的学习自主权的同时,也意味着要承担比学科课程学习大得多的责任。否则,网络上无边的自由将成为学生发展的灾难。
二
以上分析表明,网络给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带来了莫大的便利,但也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消极影响,并且这潜在的消极影响正在日益凸现。那么,如何诊治?下面是在原则意义上提出的对策思路。
一、提高教师素质,强化教师在研究过程中的指导作用。
相比传统教学,研究性学习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转换。但转换并不意味着教师退出学生的学习过程。那种样样精细加工、事事扶持不放的包办式教学固然无益于学生的发展,但一切不管、绝对自由的方式也不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妙方。面对开放的、虚幻的、信息量庞大而又存在安全隐患的网络世界,如果没有教师的指导,学生很容易迷失其中,浪费大量的时间,却
实现不了初始目标,徒劳无获。因此,教师应该教给学生搜索信息、阅读信息、加工创造信息的方法。另外,教师还要把握好网络教学中学生心理的变化。学生本身的许多特点决定了在网络环境下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和要求。在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观察新理念给学生造成的心理变化,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网络在研究性学习中所起的作用,鼓励学生创新,培养学生严谨踏实的治学态度。在研究过程中,要根据具体情况相应调整研究过程,促进学生心理品质的发展和社会技能的提高,防止学生因盲目依赖网络而有急功近利的错误行为。最后,教师还应充当学生的网络卫士,尽力使学生能处在一个相对纯净的空间中。网络作为工具,它指向天堂还是地狱,方向盘操控在很多人手中,其中教师的手最有力。因此,教师教给学生的除网络技能外,还应该有一双慧眼——在鱼龙混杂、瞬息万变的网络空间中区分真理和谬误,有坚定的立场——能抵御各种不良信息的干扰,有敏锐的信息意识——对信息敏感。这关系到学生的信息视野和信息安全。因此,在网络背景下的研究性学习中,教师的责任相比从前更重了。
二、创建网络平台,提供对话与交流的场所。
研究性学习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也可以采用个人研究与全班集体讨论相结合的形式。在此过程中,网络是最好的交流和共享平台。比如,先由每个同学把自己搜集的资料和得出的结论、形成的观点在网上发布,再全班集中讨论,也可以通过Email或BBS异步讨论,然后将初步的成果公布在网上,再继续通过网络进行讨论,如此反复。我们设想可以创设一个网络平台,其目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实现“充分对话”,通过学习共同体促进“自我反思”;2.鼓励“展示表现”,满足自由生长和自我实现的需求;3.进行“问题诊断”,及时判断和解释情境性问题中特定的学习条件和学习者情况;4.呈现“多重解释”,让更多的公众进行开放评价,尊重不同的观点发生;5.信息“自动记录”,把搜集与整理繁琐的评价信息的工作交给计算机。这样,学生就可以通过网络不断和老师、同学沟通,不会因为沉迷于网络而忽视和周围人的交往。
三、充分运用评价功能,规范学生网络行为。
评价也是研究性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如何进行评价,关系到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具体应从过程和效果两方面进行评价。研究性学习的评价重点是学生在“研究性课程”的整个探究过程中的参与程度、所起的作用、合作能力,以及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信息素养等方面的提高。例如在开展主题研究活动的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系统地搜集信息并进行整理、组织和分析,教师的指导这时就是一种隐性的过程评价。它指导学生进行价值判断,引导和激励学生在研究的领域中不断探索。它关注的是学习探究的方法和途径,强调学生学会搜集、分析、归纳和整理材料,学会处理反馈信息,注重研究过程。课题研究完成后,不是交一篇结题报告了事,而是以评审答辩的形式进行总结评价。这样,也可以促使学生在研究过程中更多地参与、独立地思考,而不是把网络视为惟一的信息来源,从而提高了研究性学习的效能。
以上的这些探讨并非由于笔者对网络在研究性学习中应用前景的悲观,相反,正是出于对它的热切期待。我相信,只要指导到位,形成健全的管理机制,我们一定能够将网络的消极影响限制到最小,使之更好地为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发挥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孔义。《开展网络阅读教学,培养学生信息处理能力》。《教学月刊》,2001,4.[2]瓦西留克。《体验心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3]石欧,张倩。《网络教学三论》。《课程•教材•教法》,2003,8.[4]柳栋、王天蓉等。《基于网络应用的教师角色以及研究性学习辅导》。惟存教育网。
[5]《研究性学习中科学主义问题的反思》。课程研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