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师情感 重要的课堂教学资源
教师情感 重要的课堂教学资源
生物教材中情感教育资源的应用
情感不但能激发学习者浓厚的学习兴趣,长时间保持、迁移和深化这种兴趣,还能提高认知加工的水平和效率,促进知识内化水平的发展,对认知活动发挥一系列的作用。因此,新课程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情感品质和情感态度。情感具有信号功能和感染功能。
所谓信号功能,是指一个人能通过自己的表情来表达其思想感情,这就为教师运用丰富的表情展示教学内容中的情感提供了可能。
情感的感染功能是指一个人的情感具有对他人情感施以影响的效能。情感教学倡导的一个最基本的教学情绪气氛,就是让学生处在快乐-兴趣的情绪状态下从事学习活动,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益。
要使学生在良好的情绪状态之中,教师应操纵各种教学变量,其中,首先要倡导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情绪是快乐的,以教师自己的快乐情绪来影响和引发学生的快乐情绪。通常,我就充分利用进课堂的几分钟,我总是带着微笑,怀着快乐的心情走进教室,然后用期望性、激励性的语言组织教学,有时我会让大家分享某个学生的成功来组织教学,让学生从一开始就感受愉快,受到鼓舞,感到教师和蔼可亲,从而产生快乐的情绪,有利于学生学习活动的展开。快乐的情绪不仅对学生的学习活动有促进作用,对教师的教学活动,也有相应的促进效能,一旦教师的教学积极性高,教学水平也易发挥,也易使学生在教学中领会教师的教学要求,又产生快乐情绪,由于情绪感染有互动性,学生的快乐情绪又会通过情绪感染功能影响教师,进一步促进教师的快乐情绪,由此形成良性循环,形成师生共乐的教学气氛,这是情感的感染功能决定的。
同时,在教学中我也注意学生和学生间的情绪感染,我往往用齐声朗读来调节全体学生的情绪,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控班级气氛,有时我用表扬和肯定来稳定、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情绪,同时,又让这些同学的积极情绪去感染其他同学,或其他同学受这些同学的积极情绪而感染,从而使课堂教学始终在教师学生积极的情绪中进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和质量。情感的感染功能还体现在教师对教材内容的挖掘和表现上,特别是一些人文类学科,教师要充分把握、理解教材所隐含的思想内容,要把这些情感内容通过教师的语言表达等手段正确地传递给学生,让学生受到感染,既学到了文化知识又陶冶了情操。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在提高学习效能、优化认知结构方面,“情商(EQ)”比“智商(IQ)”更为重要。良好的情感发展与智力的发展同等重要。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必须把认知与情感有机结合起来。笔者认为,良好的情感能激发认知者强烈的学习兴趣,激励认知的积极性,提高认知的效果。论教师情感资源的开发
在学校教育中,教师的教育情感是一种维系教育关系的重要因素,也是一种宝贵的教育资源。重视和有效开发教师的情感资源,有益于提高教师素质,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教师精神是教师的教育灵魂,教师的童心是开启孩子心灵的钥匙。教师的精神状态对教学工作能够产生重要的影响,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师爱就难有教育的人性化。情感是体育教师的教学资源
情感是体育教师宝贵的教学资源。在体育教学和体育教师专业发展中,教师要合理、科学地运用情感、培养情感,通过情绪与情感的调控,完成体育教学,实现师生的共同发展。教师情感——数学课堂的重要资源
新课程在根据人的培养目标以及现代教育教学理论所提出的三维达成度中,把情感体验确定为最高层次目标.学生情感体验来源除了教材或知识体系中隐含的情感因素和信息的提取外,更重要的是来源于在 课程资源背景下的教师情感控制
现代课程观认为,教师也是一门课程,而且是重要的课程。与其他课程相比,教师这门课程资源的重要性,可以用美国教育心理学博士吉诺特的一段话予以说明:"在学校当了若干年教师
教师情感:重要的课堂教学资源
现代课程观认为,教师也是一门重要的课程。教师自我管理中的情绪自理和情感控制,不仅直接影响教学过程及师生双边活动,也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情感体验。新课程根据现代人的培养目标以及现代教育教学理论所提出的三维达成度中,情感体验被认为是高层次目标。学生情感体验主要源于两个方面:一是教材或知识体系中隐含的情感因素和信息的提取。二是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情绪管理和情感控制的有效度。教师的情感控制是指教育过程中,教师自然地控制、支配和迁移自己的情感,消除不良或不健康的情绪的自我管理行为,它是教师最基本的职业修养。从微观层面来看,课堂教学既是传授知识的过程,也是师生双方感情交流的过程。教师的情感控制不仅影响自己的行为,而且直接影响学生的心境和教学效果。心理学家伊斯特布鲁克(Eaeterbrook)的研究证明:人在情绪饱满的时候,能更快地理解词语之间的异常关系,提取带有相应感情色彩的信息的速度加快,因而能更敏捷地思维。现代心理学认为,人的情感与情绪是从不同的角度标示感情这种复杂心理现象的,情绪和情感彼此依存,交融一体,情感是在情绪的基础上形成的,同时又通过情绪反映与表达。情绪的外部特征更易于表面化和显现化,对周边群体而言具有较强...运用情感资源优化生物教学策略
情感是一种心理过程,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其需要所产生的态度体验。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教学是一个认知过程,同时也伴随着情感过程,调动情感因素可有效地提高认知过程的积极性和认知加工水平等。生物教学中教师巧妙组织教学内容,积极运用情感资源调节学生心向,陶冶学生情操,努力形成情知互促、并茂的教学格局,可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达到优化教学的目的。情绪情感的功能
(一)动力功能
该功能是指情绪情感对人的行为活动具有增力或减力的效能。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不只是人类实践活动中所产生的一种态度体验,而且对人类行为的动力施加直接的影响。在同样有目的、有动机的行为活动中,个体情绪的高涨与否会影响其活动的积极性,在高涨情绪下,个体会全力以赴,努力奋进,克服困难,力达预定目标;在低落情绪下,个体则缺乏冲动和拼劲,稍遇阻力,便畏缩不前,半途而辍。一项对11至15岁青少年的实验研究(柴文袖、王文娟1984),更以量化手段揭示了正情绪和负情绪对实际活动所产生的增力相减力作用。该实验让男女青少年进行400米跑,采用鼓励组和挫折组相对照的办法。结果鼓励组情绪高涨,成绩提高,而挫折组情绪低下,成绩降低,两者差异显著。
(二)调节功能
该功能是指情绪情感对一个人的认知操作活动具有组织或瓦解的效能。研究表明,情绪的性质影响着认知操作活动。一般而言,快乐、兴趣、喜悦之类的积极情绪有助于促进认知操作活动,而恐惧、愤怒、悲哀之类的消极情绪会抑制或干扰认知操作活动。同时,情感对认知操作活动的积极与消极作用,还反映在情绪的强度上。早在本世纪50年代,赫布就发现,一个人的情绪唤醒水平和认知操作效率之间似乎存在着一种非线性关系。当情绪唤醒水平较低时,有机体得不到足够的情绪激励能量,认知操作效率不高。随着情绪唤醒水平的上升,其效率也相应提高。但唤醒水平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后,再继续上升,情绪激励的能量过大,使人处于过度兴奋状态,反面影响效率。这样,便存在着情绪唤醒水平的最佳点--中等程度的情绪唤醒水平最有利于认知操作活动。此后,有人(Wolford,1974)不仅用实验证实了赫布所指出的那种关系,而且发现,情绪唤醒水平的最佳点随智能操作活动的复杂性而变化。在实验中设置三种难度的智能操作活动,结果发现,活动越复杂,唤醒水平的最佳点越偏低。这就是反映情绪强度与认知操作活动效率之间关系的耶尔克斯-道森定律。根据这一定律,我们在进行认知操作活动时,情绪强度不宜过高和过低,应保持中等水平,并且这一适中点还应根据认知操作活动难度作相应调整,难度大的,适中点偏低些,难度小的,适中点偏高些,这样才能积极发挥情感对认知操作活动的调节功能。
(三)信号功能
该功能是指一个人的情绪情感能通过表情外显而具有信息传递的效能。确切地说,一个人不仅能凭借表情传递情感信息,而且也能凭借表情传递自己的某种思想和愿望,一言蔽之,能传递一个人的思想感情。研究表明,情感的信号功能在传递信息方面具有一系列独特的作用。主要表现为(1)加强言语的表达力。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表情伴随言语,能对言语进行必要的补充、丰富、修正和完善,从而提高说话者的表达能力,帮助他人更好地理解说话者的言语内容。同时,表情具有一定的直观性、形象性,也有助于说话者藉以表达一些较为抽象的言语,使听者较容易接受、领会。(2)提高言语的生动性。没有表情的言语,即使是再优美的语言,仍给人以呆板、平淡、缺乏生气和活力的印象。而富有表情的言语,则会使一句极普通的话语顿时被赋予了诱人的魅力。(3)替代言语。由于表情能传递一个人的思想感情,所以在许多场合,它可以单独承担信息交流职能。表演艺术上的早期无声电影和现代哑剧,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种种体态语言的运用便是这方面的典型。(4)超越言语。首先,由于人类表情发展到今天,已极为丰富,它能比言语更细腻、入微、传神地表达思想感情。英国著名戏剧家萧伯纳曾说过:“动词‘是’,有50种表现法,‘不’,有500种左右的表现法,但这两词的书面形式却都只有一种。两者差异由此可见一斑。”其次,表情比言语更富有真实感。人们在交流时,事实上存在着两个层次上的信息交流,第一个层次是通过言语实现的,第二个层次是通过表情实现的。常言道,“锣鼓听声,听话听音”。这里的“话”是指言语,而这里的“音”即指言语表情。当一个人的表情与言语所表达的态度不一致时,人们往往更倾向于把表情中流露出的态度视为其真正的内心意向,而把言语中表达的态度看作“表面文章”、口是心非之说。可见表情在人际信息交流中又胜言语一筹。(5)认识事物的媒介。这一现象在婴幼儿中表现得最明显,在成人中也经常发生。如婴儿从一岁左右开始,当面临陌生的、不确定的情景时,往往从成人的面孔上寻找表情信息(鼓励或阻止的表情),然后才采取行动(趋近或退缩),这一现象称为情绪的社会性参照作用。
(四)保健功能
该功能是指情绪情感对一个人的身心健康有增进或损害的效能。情绪的生理特性己告诉我们,当一个人发生情绪时,其身体内部会出现一系列的生理变化。而这些变化对人的身体影响是不同的。一般说,在愉快时,肾上腺素分泌适量,呼吸平和,血管舒张而使血压偏低,唾液腺和消化腺分泌适中,肠胃蠕动加强等,这些生理反应均有助于身体内部的调和与保养。但焦虑时,肾上腺素分泌过多,肝糖元分解,血压升高,心跳加速,消化腺分泌过量,肠胃蠕动过快,乃至出现腹泻或大小便不自主泄出。这一切又有碍身体内部的调养。倘若一个人经常处于某种不良情绪状态,久而久之便会影响一个人的身体健康。
(五)感染功能
访功能是指一个人的情绪情感具有对他人情绪情感施予影响的功能。当一个人产生某种情绪时,不仅自身能感受到相应的主观体验,而且还能通过表情外显,为他人所觉察,并引起他人产生相应的情绪反应。这种现象称为移情或情感移入。日常生活中还可以看到,当一个人的情绪引起另一个人完全一致、且有相当强度的情绪时,我们称之为情感共鸣。其实,这就是最典型、最突出的移情现象。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情感会影响他人的情感,而他人的情感也能反过来再影响这个人的原先情感。这就使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发生相互影响。情绪情感的这一功能为情绪情感在人际间的交流、蔓延提供可能性,使个体的情绪社会化,同时也为通过情感在影响、改变他人情感,达到情绪控制方面的效果而开辟了一条“以情育情”的途径。
(六)迁移功能
该功能是指一个人对他人的情绪情感会迁移到与此人有关的对象上的效能。一个人对他人有感情,那么对他人所结交的朋友,所经常使用、穿戴的东西,也都会产生好感。这似乎是把对他人的情感“迁移”到他人所接触的人和物上去了。这便是情感的迁移现象。“爱屋及乌”即是指这一独特的情感现象。
http://qf.glsch.com/diangu/ShowArticle.asp?ArticleID=19 情感的独特功能 卢家楣主编《情感教学心理学》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11月第2版
情感的动力功能
指情感对一个人的行为活动具有增力或减力的效能.情感的动力功能是最典型的体现情感在人类生存上的适应性价值的.例如,达尔文认为,人类祖先在捕猎、搏斗和防御时,发生愤怒的情绪反应,有助于增强体力,战胜猎物或敌手。现代科学更清楚的揭示了,人在情绪发生时所表现出一系列的生理变化。在剧烈、紧张的情绪状态下,认得血压升高,脉搏加快,单位时间内心脏的排血量增加;呼吸的强度增大,频率提高,吸/呼比例加大,单位时间内氧气得吸入量增加;唾液腺、胃液等分泌减少,而肾上腺分泌增加,促进新陈代谢和集中使用能量……所有者一切变化,都有助于一个人充分调动自身的体力,取应付紧急环境,提高适应能力。
我国古代教育家王充对情感的增力性的论述:“有水火之难,惶惑恐惧,举徙器物,精诚至矣,素举一石者,倍举二石。”
在现代情感心理学中,当我们论述情感的动力功能时,已不局限情感对人的体力上的影响,而是泛指情感对人的行为活动具有普遍的增力的效能,设及到对的活动的积极性上的影响。传统心理学把一个人的行为活动的直接推动力,归结为动机的作用,而动机又主要是由一个人内部需要所引起的。需要动机,也就成为推动一个人行为的基本动力系统。但现代情感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与这种动力系统有着密切的关系。用美国现代情感心理学家汤姆金斯(S.S.Tomkins)的话说,情感起了“放大”内驱力的作用。西方心理学中的“内驱力”相当于我们所说的“需要”,也就是说,在有需要引起动机行为的过程中,情感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这种调节作用,确切地说,着重表现在对动机所发动的行为的强度上的影响。例如,同一个人,在同一个需要动机系统支配下活动,在情绪高涨和低落两钟情况下,其活动的动力强度有着十分明显的差别。情绪高涨时,他会全力以赴、努力奋进,能克服重重困难,去直达预定目标。情绪低落时,他却缺乏冲动和拼颈,稍遇阻力,便畏缩不前,半途中辍。正如马克思所说:“情欲、激情是人指向着自己的对象努力追求的性能。”“热情就是一个人努力达到自己目标的一种积极的力量。”正是 在这一意义上,现代西方情感心理学家更倾向于把情感视为第一性动机。美国心理学家利伯(R.W.Leeper)明确提出情绪本身就是动机的观点。他认为情绪性动机在指导行为上的效果,可以同有生理基础的动机一样,但它们却不依赖于生物组织的需要,而可由更细致而复杂的社会信号所激发,它们受刺激物的意义(过去的和现在的)所制约。
我国情感心理学家孟昭兰教授也强调指出:“情绪的动机作用并非只体现在对内驱力的放大作用上。人类的高级目的和意志行为的驱动作用中,十分重要地包含着情绪因素。在这方面,我们还可以从心理学理论上作进一步的说明。这是因为动机和情感都与需要有直接关系。一般说,动机是在需要和诱因的作用下发生的;情感的发生则是受需要和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制约(关于这方面的详细情况见本书第六章)。但通过需要这一共同的媒介所维系着的这两种心理现象——动机和情感,在对客观事物的趋向上并不总是一致的。因为人也会在负诱因(压力)作用下发生动机行动,但在情感上是否定的。例如,一个学生出于教师的压力(惩罚威胁)而学习,但在情感上是抵触的、厌恶的。因此,这里就会出现两种情境:当情感与动机在需要和客观事物的关系上一致时,情感便起着积极的推波助澜的作用;而当不一致时,便起着消极的离心作用,从而表现出情感对个体行为活动的增力或减力效能。
情感的强化功能
这是指情感具有巩固或改变一个人行为的效能。
所谓强化,一般是指影响有机体在活动过程中产生某种反应可能性的力量。起强化作用的刺激物被称为强化物。它呈现于有机体某一行为发生之后,影响其后继行为的反应倾向。强化分正强化和负强化两种:前者以强化物的呈现来增加后继行为重复的可能性,该强化物是个体所向往的,常与奖励相联系,称为正强化物;后者则以强化物的排除来增加后继行为重复的可能性,该强化物是个体所要避免的,常与惩罚相联系,称为负强化物。如孩子放学后先做功课后玩耍,此行为受到父母奖励。这里的“奖励”便是一种正强化物,实施奖励的操作便是正强化,有助于孩子增长保持这一行动,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相反,孩子放学后不做功课而一味玩耍,到晚上人困了才应付白天的作业.。此行为受到父母的批评.。这里的“批评”是负强化物,为孩子所要避免的。因此,他改变行为方式,一回家先做功课后玩耍,父母便不批评,也即撤销负强化物,这一撤销负强化物的操作,便是负强化,强化的是孩子改正后的行为。这也有助于孩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趣的是,在现实生活中,情感体验也能对人的行为活动产生强化作用。即儿童会为获得愉快体验或为避免不愉快的体验而出现某种行为反复呈现的倾向。这是“愉快”和“不愉快”的情绪体验本身,也就成为影响一个人后继行为的正、负强化物。一般说,一个人的行为会因受到积极的情感体验而得以巩固,也会因受到消极的情感体验而获得改变。
汤姆金斯认为,“愉快的情感”、“由新奇引起的舒适的兴奋”和“对于威胁生命的一种天赋的恐惧反应”斯人在进化过程红经自然选择而形成的三种基本情绪。如果说,情感的动力功能主要是对动机行为的强度发生作用,那么情感的强化功能则主要是对动机行为的维持或改变发生作用。
前苏联心理学家进而指出,这一情感功能对一个人新的社会性动机的形成具有促进作用。查波 洛热茨(A.B.3anopo*en,1905——1981)等心理学家说:“已经揭示动机活动得内部决定作用不是直接实现得,而是藉助于特别的心理调节过程来实现得,这个过程我们称之为行动的‘情感校正’过程。”
情感的调节功能
这是指情感对于个人的认知操作活动具有组织或瓦解的效能。
情感的动力功能和强化功能涉及到的是情感对于个人行为活动的积极进性和方向性影响问题。情感的调节功能则涉及情感对一个人认知操作活动的效果的影响问题。这是随着现代情感心理学家把注意力越来越多地集中于情感和认知的相互关系方面以后,所揭示出来的一个最为引人瞩目的情感功能。以往人们对情感的偏见,也主要集中在情感对认知活动的干扰或破坏方面。他们认为人是受理智支配的,一旦情感上升,理智便会下降,从而扰乱人的智慧活动。然而,大量的研究表明,适当的情感对人的认知过程是具有积极的组织效能的,而只有不适当的情感才会产生消极的瓦解作用,从而揭示了情感独特的、较为重要的调节功能。这一发现,不仅是对历史上把情感作为理智的对立面来认识的“观念”的一个根本性挑战,而且标志着人类对自身情感认知上的一个重要飞跃,并从而又打开了非智力因素直接情感认知上的一个重要飞跃,并从而打开非智力因素直接影响智力因素直接的一条重要通道。
(一)、情绪极性对认知活动影响
前面提到,适当的情感对人的认知过程具有积极的组织效能,而不适当的情感则会产生消极的瓦解作用。这里所指的“适当”与“不适当”,首先反映在情绪的极性上。一般说,诸如快乐、兴趣、喜悦之类的正情绪有助于促进认知过程,而诸如恐惧、愤怒、悲哀之类的负情绪会抑制或干扰认知过程。
情感的这种 调节功能在一个人最基本的认知过程——感知觉活动中,就已有明显表现。一个人愉快时,更容易通过感知觉接收外界信息,而不愉快时,则易闭塞接收外界信息的通道。例如。当一个人忧郁、苦闷的时候,往往会出现“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无味”的情形。正如古人所说,“耳之情欲声,心弗乐,五音在前弗听。目之情欲色,心弗乐,五色在前弗视。鼻之情欲芬香,心弗乐,芬香在前弗嗅。口之情欲滋味,心弗乐,五味在前弗食。欲之者,耳目鼻口也;乐之弗乐者,心也。心必和平然后乐,心必乐然后耳目鼻口有以欲之。”心理学试验也进一步发现,情绪会影 响感知觉的选择性:有过强烈情绪体验的东西,往往会被一个人首先感知。
不同情绪极性还会影响一个人的记忆效果。我们平时也有这样的体会,当自己心情好的时候,记东西快,且不易忘记,而当心情不佳时,读了好几遍的材料,仍记不住,勉强记住了,也会很快忘记。C•M.•海特纳和B•L•鲍里夫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们选择令人愉快和不愉快的6个句子作为学习材料。例如,“因为葡萄质量优良,所以纯葡萄酒滋味醇美”作为令人愉快的句子;“居民们感到忧郁和身体不舒服,因为他们害怕自来水中含有石棉,会致癌”作为令人不愉快的句子。实验时,先用魏斯曼——瑞克斯心境修订量表(Wessman——Ricks,1966)测定被试的心境。然后让被试对6个句子,按照自己认为愉快或不愉快程度,作十等分的等级评分。接着让被试以每30秒一个句子的速度进行学习。为了使评分和学习以随机顺序进行,所有6句句子是随机排列的。最后让被试以自由回忆的方式,写出自己记住的句子的内容。实验结果发现,心境好的被试比心境差的被试,不仅更能正确评定6个句子的愉快与不愉快的程度2,而且能记住更多的句子内容(见表4——2)。例如,13个第8等心境(心情很好,很高兴)的被试呢8个第3等心境(心情不好,情绪低落)的被试在识记意义单位得分上有着显著差异,而在完全忘掉得句子方面得分析上,后者得4倍半!我国心理学家张述祖等又做过更精细得实验。他们选择带有快乐(美感)不快乐(恶感)和性情调色彩得词各6个作为被试得情绪刺激,再在每一词旁都配以随机得3位数号码(见表4——3),实验时将18张词-数搭配的卡用随机编制的顺序向被试速示,每张呈现10秒钟,要求被试识记。18张卡片速记,让被试写出各词旁的号码。这样共识记6次,隔25日后再检查保持成绩。为了检查所选用的词的全国刺激效应,还专门比较了各词所引起的皮肤电反应强度。一边由主试向被试逐个口述山类词,并要求被试逐个想象这些词所指的事物,一边对被试进行皮肤电反应测试。由此证实,无论是带快乐情调色彩(美感)的词,还是带不快乐情调色彩(恶感)的词,所引起的皮肤电反应强度均较中性词所引起者大,而中性词引起的皮肤电反应强度的标准差较小。这表明他们所用的情调色彩的词具有一定的情感刺激效应(见表4——4)。
整个实验结果表明:这些带情绪色彩的词的确能引起被试快乐或不快乐情绪,并由此影响他们识记和保持记忆的效果;带有快乐情绪色彩的词比带有不快乐色彩的词,无论在识记效果还是保持效果上都有相当显著的优势。
表4—2 被试在六种心境水平上的识记成绩
心境水平等级
人数
识记意义单位得分
能回想出的 句子总数(人数×6)
全忘掉的句子数
全忘的 百分数平均分
标准差8
32.8 9.9
5.17
30.6
9.1 114
10.56
30.8
8.2
222
10.45
25.7
9.3
15.74 11
32.5
8.8
12.13 24.3
10.5
22.9
第二篇:积累课程资源对于教师来说很重要
教师教学资源积累的重要性
积累课程资源对于教师来说很重要,作为一个教师 只有不断地注重积累课程资源才能不断的充实着自己,充实课堂教学内容。下面就谈谈我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积累资源方法和途径。
一、认真研读教材及课程标准 注重开发教材资源。
教材、课程标准及考试大纲是每一个老师必认真研读和钻研的内容。因为它是指导课堂教学的基础和关键。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的内容,教师都要在课前进行精心设计。在设计中就会遇到许多问题:如学生学习知识的连贯性,如何让学生突破重点、难点,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学生容易接受,又能增加学生的积极性等问题,这就需要教师收集相关教材资源,对本节课做完善补充。例如对高一新生来说十字相乘法分解因式在初中没有讲,而在高中会经常用到解一元二次方程,因此我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在讲新课之前做了补充。事实证明这为后续的教学做了很好的铺垫,也同时为初高中数学的学习做了衔接。
二、收集历年高考试题及相关资料及相关资料
在课余之时,对于高考的相关信息,我随时收集,看教育频道,看相关的高考资料,我经常到新华书店去阅读相关书籍。而每年的高考试题我是必收集的,并进行整合。在这次高三的二轮复习中,我把自己收集的资料进行整合,结合学生的特点,结合高考大纲,自己编写专题学案。我注重了相关知识和相关题型的整合,学生用起来比较顺手,比市面上现有的二轮复习资料实用,学案难易程度适中,适合自己的学生学习特点。
三、充分利用网络收集资源
我经常上网查找、观看其他教师或专家的优质课,把他们的优质资源经过处理后用到自己的课堂上,对于一些好的课件我下载到自己的电脑里充实自己的教学资源。
四、积极参加教研活动 收集同伴中的教学资源
学校开展的各种赛讲及观摩课,太原市组织的教研活动我都去观看和聆听,从中,我学到不少同伴们的教学经验,用于指导自己的教学。例如我校三月份组织的一次校外专家来听课,我听了同行们的几节课,在讲评中,我聆听了专家们的点评,受益匪浅,从中感悟到,交流可以很快的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五、在收集和积累教学资源过程中,我有时会遇到时间紧没有及时整理,过后又忘记了,而到用时又想起来,后来我干脆将我看过有用的资料收好,将标题和资源的出处记在备忘录中,过后再整理。在网上下载资料时,我有时由于技术上的问题整合不好,我就虚心请教别人。总之,在教学过程中,只有不断的积累,不断的完善自己,就能获得更多更好的优质教学资源,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效果。
第三篇:思想政治工作是党的重要政治资源
思想政治工作是党的重要政治资源
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是党执政的重要政治资源。在当前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新的历史时期,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必须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
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是党的建设“基础”工程
加强党的建设,首先要加强党的思想政治建设。我们党历来把思想政治建设摆在党建工作的首要位置,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都十分重视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并把它作为我们党增强凝聚力、提高战斗力、拓展创造力的一个重要途径。我们党是一个拥有7080万党员的大党,要把党员凝聚起来,靠的是共同理想,靠的是坚定信念,靠的是组织纪律。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对于全党确立共同理想,坚定政治信念,增强组织纪律,解决好长期执政,为人民掌好权、执好政这一重大历史课题,具有十分重要的保证作用。
只有筑牢基础,才能建好大厦。我们党不仅是一个在13亿人口大国执政的党,而且是一个在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的执政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随着改革步伐的不断推进,一些新的课题摆在我们面前。要更好地适应新的环境,完成新的任务,实现新的目标,就必须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的传家宝,在 1
党执政的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不仅要把这个传家宝继承下来,坚持下去,而且要结合新的执政实践,把它丰富起来,发扬光大,使它在加强党的建设中更好、更充分地发挥作用。
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对保持社会和谐稳定意义十分重要
思想政治工作本质上是群众工作,是党与群众联系的纽带。作为执政党,不仅要加强自身的思想建设,而且要用自己的先进思想去影响广大社会成员。通过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把握意识形态,调和社会思想,形成社会共识,保持社会和谐与稳定,促进经济发展、政治文明和社会进步。无论是在过去革命时期还是在建设和改革的年代,思想政治工作都是我们党教育群众、组织群众、动员群众为实现其自身利益而奋斗的强大思想武器,在统一人们思想、统一目标指向、统一行动步伐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实践告诉我们,做好广大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是实现党的战略目标的根本保证。加强群众思想政治工作,不仅能为群众引领正确的政治方向,激发精神动力,而且有利于整合社会资源,完善社会管理,建立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使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形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随着对外开放的扩大,各种文化相互激荡,各种思潮不断涌现,社会意识形态出现多样化趋势。在今天这样一个开放、复杂、多样、变化快的社会,人们的思想行为呈现出独立性、选择性、多样性、多变性特点。面对经济转型时期社会各个层面发生的深刻变化,面对社会利益的构成与变化的新
实际,我们要不断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坚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武装人民头脑,打牢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提升和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倾听群众呼声,把准时代脉搏,科学认识和准确把握不同群体的要求和愿望,建立和健全能充分反映和表达社会各方面利益要求的民主机制;有针对性地做好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解疑解惑,理顺情绪,整合思想,化解矛盾,保持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对调和多元社会思想显得尤为重要
现代社会是十分复杂的社会,抓住热点、难点,早发现,早疏导,把各类矛盾和纠纷解决在萌芽状态,这既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又要靠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做保障。
在多元利益和多元价值观念的现代社会,思想政治工作在调和社会矛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作为执政党,必须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调和社会思想、调节社会利益矛盾的功能。我们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又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共产党要为完成工人阶级的利益和全体人民、整个民族的利益而奋斗。因此,必须把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贯彻到全体人民中去,贯彻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使全国人民、社会各个阶层、各方面力量认同党和国家的基本价值,并拥护党的方针政策,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打好思想基础。
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是发展市场经济的重要手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但又是竞争经济。我们必须认识和尊重市场经济规律,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否则就会与市场经济产生冲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对于增强党的市场经济意识,对于发展市场经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这个过程中,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有利于帮助人们树立新的观念,转变领导方式,转变工作作风,巩固诚信体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必然带来人们民主意识的增强,客观上要求我们党重新审视和正确处理自身与人民群众、与社会组织的关系。要运用思想政治工作,利用各种形式和渠道有效地监督和约束公共权力,保证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和正常运行,防止和化解市场经济的矛盾和缺陷。
第四篇:重要的资源节约型社会
重要的资源节约型社会
人类的发展十分迅速,其中必不可少的因素是资源的开发利用。但资源不是无限的,有许多资源是一去不复还的,如煤、石油等,而且对环境的污染破坏也是很难做到亡羊补牢的。所以说,建立一个资源节约型社会是十分有必要的。既然要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那么首先要了解什么是资源节约型社会。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在生产、流通、消费等领域,通过采取法律、经济和行政等综合性措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收益,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简而言之,资源节约型社会是低耗能,高效率,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对于常人而言,最重要的就是“节约”二字的含义。节约,字面意义是有节制、受约束,在此就是指减少使用不必要的资源。这对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是很重要的。全世界的资源消耗几乎都源于人类,其中还有大部分是无意义的浪费行为,人总有一些坏毛病:拥有时不珍惜,失去后只叹息。在资源方面,一旦出现紧缺,对于现代经济社会的影响是非同一般的。如果通货膨胀是金融界的8、9级大地震,那么资源紧缺就是世界末日。原因很简单,资源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即使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相对减少了,仍是必要的。因此,加强人们对资源节约的重视应该放在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首位。
当社会风气好了,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就会容易许多。但人又总很难控制自己,所以制定相应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是能起到很好的,与道德规范互补作用的。
在铺设完基层后,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就方便了,可也要从国情出发,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并做好各方面的工作: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产权制度、实行科教兴国战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制定和完善战略性资源的中长期规划,发展循环经济、加强法制建设等。我认为“低碳生活”就是资源节约型社会的体现,从本届世界博览会的主要观念,我们也能发现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已逐渐成为各国主流发展方向。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重要性开始被众人所了解,这是利于人类发展的。
说了这么多,作为普通百姓的我们究竟该做什么呢?其实很简单,我们可以从各种小事做起,如少用纸巾,纸张用满两面,节约水电煤,少开家用车等等。虽然都是些细琐的小事,但许多人长期坚持的话,节约的资源可想而知,反之亦然。因此为了将来,做这些小事是不困难的。
还有很多想写的,但仔细想想,说太多重复的意思相同的话也是一种资源的浪费啊!不写了,总之一句话: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是很重要的,也是必要的。
第五篇:建构课堂教学情感生态环境
建构课堂教学情感生态环境,优化课堂有效教学
【摘要】良好的课堂教学情感生态环境,是提高思想品德学习效果的必要前提。为此教师要尊重学生、善待学生,对学生要有积极的期望,帮助他们建立自尊、树立自信;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创造更多的条件
让每个学生都取得学习上的成功;要
给学生提供展现自我的平台,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张扬学生个性;要积极挖掘学生的学习资源,通过学生自身的合作、探究等获取知识,把预设性目标与生成性目标有机融合,使学生在一个和谐平等的情感环境中学习,从而激发课堂活力,提高课堂效率,落实课堂效果,实现学生、教师的个体发展,使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回复生机与创新。
一、尊重学生,树立自信
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指出:教育目标主要体现在三个领域――即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领域之中,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有自信心。伽利略也曾说过:“人不可只被教,重要的是帮助他发现自己。”而发现自己的关键在于情感的调控和兴趣的培养,教师通过情感控制帮助学生确立目标和接受失败,帮助他们建立自尊、树立自信,从而以一定的心理优势投入学习活动。现代教育观念提倡在教学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应尊重学生发展的身心特点,因材施教,与此同时更应该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生命价值,尊重学生的生存方式,尊重学生独有的文化,将学生看作有尊严、动态成长的独立个体。课堂是一个传播知识的地方,但学生在这里期望得到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更多的来自教师的真诚的爱,和在学习中给予的点滴关怀与支持。对学生要有爱心,要爱护每一个学生。因为只有爱,才能使学生感到温暖,才能使学生消除戒备心理,才能使师生之间没有隔阂,情感更为融洽;因为只有爱,才能消除学生压抑的心理,才能为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英国著名教育家斯宾塞说过:“野蛮产生野蛮,仁爱产生仁爱,这就是真理。待儿童没有同情,他们就变得没有同情;而以应有的友情对待他们,就是一个培养他们友情的手段。”作为教师,应该完全尊重学生的个性,包括所有的缺点,以我们的热情,宽容,理解,去爱他们,要多用鼓励与赞扬,让学生感到成功并不遥远,在课堂上发现他们拥有的点滴进步,要毫不吝啬地通过言语、神态、动作给他们以赞赏,当着同学的面表扬他们,让他们能真正地感受到老师的期望与爱。教师必须注意语言和态度,不应使用太尖锐的话语批评学生,更不能挖苦讽刺,避免给学生造成伤害,窒息刚燃起的求知之火,直至产生逆反心理与教师对立。给学生以心理的安全感,把学生的错误看作是一种纠正原有假设或者结论的信息,做到善待学生的错误,善待学生。尊重他们,关心他们,让他们能感受到老师的爱,用他们情感上的満足感,燃起对课堂活动的积极性。
教师对学生要有积极的期望,应该相信每一位学生都有巨大的潜能,如果相信学生的潜能能够被发现并得到发挥,那么教师自然就会对学生有信心、对教学有热情,教学时就会有激情。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说得好:“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与鼓舞,而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能激励人,没有主动性怎么能唤醒沉睡的人,没有生气勃勃的精神,怎么能鼓舞人?”课堂中教师的麻木冷淡,会造成气氛的死气沉沉;课堂中教师的枯燥讲解,会造成学生的昏昏欲睡;课堂中教师的心灰意冷,会造成学生的信心散失,因此教师的教学应该充满激情,通过充满激情的教学以影响和带动学生的学习激情,从而让学生在情感、态度、认知、行为上产生积极的反应,进而让学生爱学、乐学、主动学。
二、激发兴趣,感受成功
夸美缪斯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条件之一”。针对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特点,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就要充分注意运用不同的有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这就要我们改变以往单一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因材施教,借助于多媒体、投影、录音等教学辅助用具,设置巧妙的悬念、组织竞赛、动手实践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创设情境,采取自主探究的方式,行之有效地发挥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从被动学变为主动学,达到快乐学的境界。课堂教学设计的每个环节,都要注意激发和保护学生的探索欲,使学生对知识感到新奇、有趣,让知识保
鲜,学生学起来才更有趣味。对学生的错误理解回答,不要一棒打死,不要让学生对学习产生畏惧心理,要循循善诱,本着“你不会学习,我来教你学习”。教师要通过教学的吸引力,激发学生动机来促使学生对学习的投入,增加他们的有效学习时间。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他们用自己的方法去探索知识,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减少模式化的教学设计,让真实的生活走进课堂,给学生以真切、自然感。课堂上要让学生觉得学习是内在需要,能学以致用,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
心理学家认为:人有一种自我实现、获取承认、取得成功的愿望和需要,成功和失败在学生的心理上会引起不同的情绪。所以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注意设置教学内容的层次和梯度,教师对传递知识的准备,对传递途径方法的处理,应成为课堂教学情感生态环境调控的重要环节。教学中教师除了采用多种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外,还要适应学生的发展,创造更多的条件让每个学生都取得学习上的成功,使他们获得心理上的满足,从而增强学习的信心。传授的内容和提出的要求要难易适度,即应有一定的难度,但这个难度又不是不可逾越的,当学生经过努力克服困难,取得了胜利时,就会感到自己的智慧和毅力的力量,体验到一种经过刻苦努力而获得成功的幸福和喜悦。教师在组织教学测验、考试或者设置教学环节时,要精心设计,不要让学生考得灰溜溜或者学得索然无味,觉得自己怎样努力也学不好,要让学生从考试、学习的阶段性结果中知道他们已学到了知识,有所收获和提高,这样学生就能产生积极的学习情绪,诱发出对学习的内部情感动力。
三、自主学习,张扬个性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过程是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三者之中,自主是合作、探究的基础和前提。个人的自主学习对于思想品德学习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地位和作用。新的科学研究发现,大脑细胞的成长和发展不仅仅取决于先天的遗传因素,也不仅仅取决于后天环境的影响,它还受制于自身——一种随机的自我的成长和发展因素的影响。因此,我们的课堂教学,就应该在各个环节上体现人的本性,张扬人的个性,努力促进学生的成长。在课堂上,应打破内容与形式的封闭,给学生提供展现自我的平台,让他们把自己独特的看法、奇思异想,甚至是荒唐的问题都可以随时呈现,更要精心呵护学生的质疑。每个学生都有每个学生的价值,他们是个性化的个体,他们的发展是有差异的,作为教师应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个性特点,不能用一把尺子去衡量每一个学生。要让学生扬其所长,补其所短,看书也会“标新立异”,促使他们在课堂中自我要求、自我探寻,同时努力挖掘学生的闪光点,给予赞扬,这样合理的评价就不断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和发展的动力,张扬学生的个性,促进乐观向上的课堂教学情感生态环境氛围的营造。
新课程强调“教”服务于“学”,教师通过与学生合作,依靠学生自主动手活动、实践、合作与交流去实现教学任务;新课标要求教师以学生的心理发展为主线,以学生的眼界去设计教学,预测学生可能的思维活动并设计相应对策。这就要求我们尽可能让学生参与课前备课,让学生自己收集有关资料,选择教学内容,自己设计学习方法。这其中教师只充当参与、促进和指导的角色。这个过程不仅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还能使教师了解到学生的需求,掌握学生的情感状态,把握学生的现有水平,使教师组织课堂教学时,更多地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教学方案,以便对症下药,有的放矢,真正做到了师生间的信息传递和情感的沟通。比如,在讲到爱护水资源这个主题时,因学生从小就耳熟能详,所以在处理这部分知识时我就特地创造机会让学生自己收集相关资料,在教学中展示学生课前调查准备的课件、短片、漫画、手抄报等,让学生通过互动实践、资源共享,展示环节培养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引起他们的共鸣。学生将“自我”摆进了教学的内容,成功地塑造自我、展现自我,给心灵以触动,将知识延伸到课外,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更坚定了他们的心理价值取向。
四、合作探究,营造和谐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理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合作学习的课堂,体现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认知感受与情感流露,是教师、学生、学习内容与环境之间的全新整合,是生命与生命的对话,是情感与情感的交流,是思想品德学习生长与发展状态的优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积极挖掘学生的学习资源,把学生的差异看作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尽可能
通过学生自身的合作、探究等获取知识。学生有差异,那么教师在对待不同层次的学生时就应该有不同的要求和标准,在教学环节的设置上也应体现着这些不同层次的铺垫,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以参与的机会,多点探究空间,多点实现自我的满足。当课堂教学进入到合作学习这一环节时,学生之间的人际沟通会形成多方面的信息互动,众多的信息供每一个学习个体参考、选择和学习。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学生以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对新的知识信息进行加工、理解,建构起新的知识,同时原有的知识经验又因为新知识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并由此产生新的疑问。这时,教师应适时介入,或以平等的态度陈述看法,或以简洁的提问因势利导,以自己对文本的感受和认识,引导学生在个体多元解读的基础上,正确理解文本,正确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这样,师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就形成了平等对话、信息多方交流、师生互助、师生与文本互动的格局,新型的师生平等关系也就构成了愉快、轻松、民主、自由的情感生态环境。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个性化的,每个学习者都有自己的个性感受与体验,由于学生的基础不同,各人的知识水平、学习态度以及价值观等方面的不同,对于同样的学习内容,就会出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反应。这些反应课前无法预设,却是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必然要出现的。教师要及时捕捉有价值的生成性话题,组织学生展开思想的碰撞,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地思考,提高对话的质量,从而帮助学生完成知识意义的建构。因此,在实施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学目标应该由两部分组成:一个是在课前依据教学内容所蕴含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等所预设的目标;另一个是在教学活动中由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激发出来的生成性目标。在教学中如果能把预设性目标与生成性目标有机融合,学生的个性体验得到尊重,学生就能处在一个和谐平等的情感环境中合作学习。通过合作解决问题、小组讨论、意见交流、游戏、辩论等形式,大家明晰地陈述自己的观点和相互质疑,观点对立或不相一致的认知冲突就会激发出新思想、新思维,促使师生进行自我反思,深化各自的认识,兴致勃勃地主动探究下去,从而实现了认知结构的迁移和整合。不管成功与否,他们都能有所收获,自然就能体验到收获的喜悦和兴奋。而对于那些认知水平不足的“学困生”来说,他们也能在合作讨论、交流信息的过程中得到别人的尊重和帮助,也能有所收获。如现在初中的思想品德课有许多单元主题都是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其实“探究性学习”是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一种学习方法,它强调的是学生的“学”是以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为切入点,注重学生情感的发展,引导学生思维的形成,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在学生的成“人”教育上,又起到了帮助学生形成独立人格的重要作用。所以在探究学习中,我们都尽量让学生既能获取知识和技能,又能锤炼思维,同时张扬个性,感受成功。
总之,构建思想品德课堂良好的教学情感生态环境,开创课堂的生命长廊,需要教师从多层面考虑,多种手段综合运用,更需要教师的悟性、创造性劳动的积累。构建思想品德课堂良好的教学情感生态环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和谐友爱、理解信任的课堂氛围中学习知识、接受教育,让教师满怀激情地有效指引,让思想品德课堂变得快乐,成为一种享受,让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中得到尽情地释放,激发课堂活力,提高课堂效率,落实课堂效果,实现学生、教师的个体发展,是使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回复生机与创新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