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第22课《都市精灵》教案 (新版)苏教版1
二十二 都市精灵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的重点字词,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2.理解课文主要内容,熟知文中所写的都市精灵。3.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重难点】
1.理解课文主要内容,熟知文中所写的都市精灵。(重点)2.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难点)【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精灵”原是反抗上天统治的“恶魔”,这里却成了作家笔下可爱的小动物。有“咕哇—咕哇”乱叫的乌鸦;有“叽喳—叽喳”鸣叫的喜鹊;有憨态可掬的小松鼠;有漂亮的红嘴鸥;更有雪白的鸽子……它们是我们人类的朋友。然而,居住在大都市的人们,在那片片水泥、钢筋林立的楼群的上空,越来越少见到它们的身影了。这真的值得我们反省了!
时代在进步,科技在发展,我们更应当与我们的朋友和谐相处,我们在发展我们自己的同时,也应当给它们一片生存的天空!
二、自主预习1.走近作者。
舒乙,当代作家,著名作家舒庆春即老舍先生的儿子,任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代表作品有《老舍的爱好和关坎》《我爱北京》、长篇传记文学《老舍》等。
2.朗读课文,读准下面加点字的字音。栖(qī)息
黄鹂(lí)
老鸹(guā)...荒诞(dàn)硕(shuò)大 肆(sì)无忌惮(dàn)....3.理解词义。
精灵:神仙;精怪。文中指可爱的动物。
居高临下:处在高外,俯视下面。形容处于有利地位。肆无忌惮:任意妄为,没有一点儿顾忌。
孤城寡人:这里指一座城市只有人没有动物。司空见惯:看惯了的事情,并不觉得奇怪。4.阅读课文,思考问题。阅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明确:
第一部分(第1-5段):写现代文学馆仍有各种鸟类及小松鼠栖息,慨叹北京城已少见鸟兽踪迹。
第二部分(第6-12段):写每座城市都应有每座城市钟爱的小动物,人类应该与鸟兽、鱼共存。
三、合作探究(一)整体感知
(1)从文中找出一句话来回答动物本来应该生活在什么地方。明确:同在一个蓝天之下,共同生长在一块土地之上。
(2)课文中“精灵”指什么?文章写了现代文学馆内哪些精灵?作者对它们的感情有什么相似之处,又有什么不同点?
明确:“精灵”指可爱的动物。文中写光顾文学馆的“精灵”有成帮成伙的灰喜鹊,一只小松鼠、啄木鸟、百灵鸟、小黄雀、黄鹂、一种体形特别小巧的鸟,还有一对硕大的乌鸦。作者对这些动物都非常喜爱,对它们的存在感到欣喜和自豪。但仔细推敲,感情又同中有异。对嬉戏的喜鹊,作者对参观者宣称“这是我们的一景”,颇多自豪。对小松鼠,则视为”一宝”,欣喜之余,却也表明北京全城鸟兽生存嬉戏之景已成过去;听小鸟鸣叫,视为“难逢的幸事”;对一对乌鸦,则用“呆呆”、“孤独”、“寂寞”等词语,表达了深深的惋惜之情,明确显示对现代都市的针砭之意。
(二)深层探究
(1)都市精灵们能给城市生活带来哪些好处?现在它们总体上的处境是怎样的? 明确:都市动物可以成为都市居民的伙伴,给都市带来生机,成为都市的一种景观,使人感到欢欣,享受生活的乐趣,从而提高都市生活的质量。由于人类的霸道和生存环境的不断恶化,城市精灵们逐渐退避三舍或渐渐灭绝。
(2)如何理解“城市里有没有鸟、鱼、兽,倒是一个不错的衡量标准,首先是衡量人类意识的自觉程度,其次是衡量生活环境质量的优劣程度。”? 明确:城市的“一个不错的衡量标准”,指的是以“城市里有没有鸟、鱼、兽”来衡量“人类意识的自觉程度”和“生活环境质量的优劣程度”。不以经济产值和人均收入作为城市衡量标准,而以有无其他生灵来衡量,可见城市里拥有某种值得钟爱的小动物是多么难得而又重要。城市中的居民应该善待精灵、保护精灵,应该和精灵们和睦相处,和谐共存。
(三)写法探究
作者写了北京城的现实状况,为什么还要写国内外其他城市的动物,而且着墨较多? 明确:作者以羡慕、佩服、向往的感情,写了昆明、上海、美国的旧金山等城市人与动物友好相处的情景,这和北京鸟兽稀少的情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褒贬分明,为下文提出自己的观点作了铺垫。
四、课外拓展
你认为人类应该怎样做才能使林中的小鸟真正快乐起来?
示例:不随便倒垃圾和排污;保护珍稀动物,禁止猎杀;禁止滥捕滥捞;禁止滥砍滥伐,设立保护区;与动物在同一地带友好相处;加强宣传教育等等。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正确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
2.了解人类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增强保护动物的意识。
3.学习在叙述议论中表达观点和流露感情的方法以及对比手法的运用。【学习重难点】
1.了解人类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增强保护动物的意识。(重点)2.学习在叙述议论中表达观点和流露感情的方法以及对比手法的运用。(难点)【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对《都市精灵》作了整体感知,这一节课我们将深入到每一个段落对本文作微观研究。
二、自主预习
(1)作者在写到一些动物和它们所生活的环境时,心情经历了哪些变化呢?请找出文中 直接抒发作者感情或通过自我描写流露感情的句子。
明确:
喜爱——悲伤——难过——惋惜——羡慕——佩服
①“我常常带领……这是我们的一景!”——流露出自豪、喜爱之情。
②“我常常感叹生物界生命力之顽强,于是我又常常说:‘现代文学馆……小松鼠。’”——流露出欣喜之情,同时抒发了为北京环境恶劣而悲伤的心情。
③“一听见它歌唱,……难逢的幸事。”——流露出惊喜之情,同时又有一丝悲伤。④“我常为……感到难过。”——抒发了发自内心的难过之感。⑤“如今……实在是非常的可惜。”——抒发了深深的惋惜之情。⑥“我很羡慕春城昆明。”——抒发了强烈的羡慕之情。⑦“我佩服上海人。”——抒发了强烈的佩服之情。(2)作者的情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
明确:为自己的庭院有动物而欣喜;为发现北京其它地方没动物而悲伤;为北京失去自己钟爱的动物而难过、惋惜;对其他城市拥有自己的动物而羡慕、佩服。
三、合作探究
(1)全文提出了怎样的观点?你认为怎样才能使都市拥有更多的“鸟”“鱼”“兽”? 明确:
提出了看一个城市有没有鸟鱼兽,可以衡量人类意识的自觉程度,可以衡量生活环境质量的优劣程度的观点,表达了优化生活环境质量的愿望。
要让城市拥有更多可爱的动物,就不能滥砍滥伐树木,破坏动物们的生存环境。一些对空气和水质污染严重的工厂必须进行整改,使城市空气中的灰尘指标恢复正常,创造最佳的人居和兽居环境。不要随意丢弃垃圾,让动物们误食。人类要与动物友好相处,和谐共存。在动物集中的地方设立野生动物保护区,给动物创造良好的生活和繁殖环境。加强《环境保护法》的宣传和执法力度,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对违法者教育与惩戒并用等等。
(2)说明下列词语概括的具体内容,想一想文章表达了什么见解。①行宫(现代文学馆)“一景”一“宝” ②北京“一景”
③城市的“一种标志和象征” ④昆明人的“一大骄傲” ⑤旧金山人的“传统节目和一大享受” ⑥城市的“一个不错的衡量标准” ⑦一个“漂亮而荒诞的词组” 明确:
①行宫(现代文学馆)“一景”指的是行宫里群鸟栖息和嬉戏的景象,“一宝”指的是行宫里奇迹般地存在的一只小松鼠。“一景”“一宝”表达了作者对人与鸟兽共处现象的礼赞之情,这种情况在他处已不可见,显得十分可贵。
②北京“一景”指的是几十年前北京城有成群老鸹飞行栖息,颇为壮观的一种景象。作者回忆这种景象,抒发了对今日北京连乌鸦都已久违,“老鸹不老呱”的某种伤感之情。
③城市的“一种标志和象征”指的是每座城市应有深为广大市民所钟爱的小动物。以这种小动物而不以其他与城市历史有关的重要物件作为“标志和象征”,意味深长,因为它“标志和象征”的是城市环境的优美、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人类意识的自觉程度等。
④昆明人的“一大骄傲”,指的是“近年来那里每年春节前后都有成千上万只红嘴鸥由西伯利亚飞来过冬”的景象。作者对此无比“羡慕”,表明作者向往、追求这种境界。
⑤旧金山人的“传统节目和一大享受”,指的是看海兽“旁若无人地打斗、游戏、抢地盘”,看海鸟群集低空滑翔,百发百中入水叼鱼的景象。作者对此浓墨重彩地加以描写,可见心向往之。
⑥城市的“一个不错的衡量标准”,指的是以“城市里有没有鸟、鱼、兽”来衡量“人类意识的自觉程度”和“生活环境质量的优劣程度”。不以经济产值和人均收入作为城市衡量标准,而以有无其他生灵来衡量,可见城市里拥有某种值得钟爱的小动物是多么难得而又重要。
⑦一个“漂亮而荒诞的词组”指的是“与狼共舞”。说它“漂亮”,是因为它浪漫而富于想像力;说它“荒诞”,是因为它不可思议且具有危险性。作者肯定“与狼共舞”,实质上是肯定与鱼、鸟、兽共存,以一个奇崛的词语表达一个深刻的意思。
(3)品味语言
①它们高高地在树枝上跳来跳去,飞来飞去,叫来叫去,非常活跃,为这座学府式的大庭院带来了一派生机和欢快。
连续使用“跳来跳去,飞来飞去,叫来叫去”这样三个句式一致的短句有什么作用? 明确:连续使用三个句式一致的短语,能充分表现鸟和人的和谐相处。②它们并不叫,呆呆地蹲着,居高临下地瞧着这忙碌的大城市,像两个孤独而寂寞的旁观者。
“居高临下”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居高临下”本来的意思是形容处于有利的地位,用在文中是表现鸟在城市中已经没有安身的地方。
(4)作者运用对比的写法,为我们展示了几幅反差强烈的生活图景,你能从中找出几幅,说说作者这样写的用意吗?
明确:反差强烈的有:①今昔对比的图景:几十年前的北京城乌鸦“遮天蔽地”“成群结队”“城里城外飞来飞去叫着闹着”的热闹景象和如今“两只老鸹不老呱”的寂寞惨淡的景象进行对比。②不同城市的对比:北京城“连乌鸦都久违了”的现状和旧金山“简直是个海兽海鸟城”的景象进行对比。通过对比,倡导每座城市都应该有自己钟爱的小动物,人类应该与鸟、鱼、兽友好相处,从而提高生活环境的质量。
四、板书设计
都市精灵
鸟鱼兽 人类 动物 和谐发展
五、课外拓展
举办“动物先进事迹报告会”。设想你就是文中写到的一种可爱的小动物,请你以这种小动物的口吻说一说你为城市生活作出了哪些贡献,又是怎样与人类和谐共处的。
示例:白鸽介绍道:“我是上海城市广场上的一只白鸽子,长得白白胖胖的,漫步在绿草地上。穿着花花绿绿的人们走近我和我的同伴们身边,亲切地向我们微笑、召唤。小孩子们伸着小胖手给我们喂食,真是美死我们啦!”
六、教学反思
首先让学生反复诵读课文,从文本提供的详实丰富的材料中,去揣摩作者鲜明的观点,体味文章语言平常中蕴含的感情和道理。其次借助有关资料,拓展学生的视野,让学生懂得尊重动物、保护动物就是尊重生命,就是尊重人类自己。注重文本阅读与体验,拓展延伸自然有效,既有利于听写读说能力的提高,也有利于拓展能回归文本。
第二篇: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第22课《陋室铭》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1
《陋室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文言词汇,了解“铭”的特点。
2、技能目标: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3、情感目标:理解作者不慕荣利、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情趣。
4、能力目标:背诵。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朗诵并背诵课文。
结合学习重点文言词汇,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
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并学会仿写。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方法:诵读法、质疑法、讨论法、提问法。教学过程:
一、导入
设计一:提问:提一个问题让大家选择一下:假设有一个王公大厦,要得到它,须说若干句违背自己良心的话,做若干件伤天害理的事;假设有一简陋室,那里青山绿水,有知音相伴,只要你想拥有它便在你的眼前。你要哪个?
师:恭喜你,你的选择居然与一名唐代大名鼎鼎的诗人不谋而合,他便是刘禹锡。你有望成为新时代的刘禹锡!让我们来看一看刘禹锡的《陋室铭》吧!(板书课题,出示学习目标:指读了解)
设计二:在上课之前,请大家先来做个选择题:A、假设有一栋富丽堂皇的大厦,要得到它,必须说一辈子违背良心话,做尽伤天害理的事;B、有一间简陋的屋子,那里风景迷人,有知音相伴。如果是你选择哪个呢?(学生回答:选择B,因为„„)很好,你的选择与一位诗人一样,他是唐代刘禹锡。他的一篇文章《陋室铭》很出名。下面我们来看一看他的《陋室铭》吧!(板书题目)
二、作家及写作背景简介
1、本文选自《全唐文》,作者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诗人、哲学家。世称“刘柳”、“刘百”、“刘兵客”,作品《竹枝词》、《秋词》等(学生根据预习介绍)。刘禹锡生活在安史之乱以后的中唐时期,因参加王叔文的政治革新运动得罪了当朝的权贵,被贬为安徽省和州通判。在此背景下,刘禹锡创作了《陋室铭》。
2、文体介绍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座右铭”、“墓志铭”)
三、整体感知课文
1、朗读感知,熟悉课文。
(学习文言文首先要学会流畅的朗读,流畅的朗读时理解文意的基础。)学生自由读一遍,读时注意字音、停顿。读准、读顺。
(1)陋室
(2)德馨
(3)苔痕
(4)鸿儒
(5)调素琴
(6)案牍
听教师范读,对照字音、停顿,纠错。认真听并揣摩体会字音、停顿。抽生单独读,其他同学认真听读,听后进行评价。学生齐读,体会感受。
2、疏通文意
(1)学生自由默读,同时结合注释和工具书,口头翻译全文,了解课文大意。(提醒学生注意勾画重点字词,写好笔记)如果有疑难处可前后桌小声讨论,仍不能解决做记号等会提出来大家一起讨论解决。(该环节为按照预先设计实施,主要由学生逐句翻译。)
(2)组织解疑,检查自学效果并引导解疑。
(3)翻译重点文言词汇和语句(提问学生单独回答),学生思考、回答、识记。老师点拨、指导。
名:著名。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案牍:官府的公文。鸿儒:博学的人。劳形:使身体劳累。(强调“形”是使动用法,绝大多数学生掌握不好)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是间简陋的房子,只是我(住屋里的人)的品德高 2 尚就不感到简陋了。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与我谈笑的是博学的人,往来的没有不懂学问的人。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公文劳累身心。
何陋之有:有什么简陋的呢?(宾语前置:有何之陋?)
3、再读课文,体会感情。
感受音韵美。这是一篇铭文,有押韵的特点,读起来朗朗上口。大家一起有感情的朗读一遍,感受它的音韵美。
4、赏析课文、研读课文 提问:
(1)同学们对陋室总的印象如何?(陋室不陋)(2)“陋室”为什么“不陋”?(斯是陋室,惟吾德馨)(3)这八个字中哪两个字最为关键?(德馨)
(4)作者要写的是陋室,为什么开头却先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这句话的修辞手法是什么?作用是什么?(对偶、起兴。以有仙之山、有龙之水比喻“陋室”,以引起对陋室的吟咏。这种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的方法叫“起兴”。)
(5)作者列举诸葛庐,子云亭的用意是什么?这种写法叫什么?(作者意在用古代的贤士来自比,说明自己也具有他们的志趣和品德。这种写法叫类比)
(6)“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两句描绘了陋室周围的环境,可以用怎样的词语概括这里环境的特点?(提示:环境幽雅)
(7)“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行” 作者为什么要写自己的朋友是些什么呢?(写自己的朋友是博学之士、高雅之士,以显现自己“德馨”,说明陋室主人的交往——高雅)
(8)朋友走了之后做些什么呢?可以看出室主人的志趣如何?(调素琴、阅金经。看出主人兴趣优雅)
(9)作者的“德馨”表现在何处?(“苔痕上阶绿”至“无案牍之劳形”五句。提示:安居陋室,只与鸿儒交往,悠闲自得,胸怀着诸葛亮、杨雄那样的抱负。)
3(10)文章题目为“陋室铭”,文中又说“何陋之有”,这些矛盾吗?陋室不陋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11)结尾引用孔子的话有什么作用?(结构上,与开头呼应。内容上,总结全文。引孔子的话证明只要主人“德馨”,陋室就不显其陋的哲理。)
教学活动4
四、悟读课文
1、你认为哪一句才是本文的主旨?(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本文借“陋室”,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本文通过对陋室的描写,分析了陋室不陋的原因,表达了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和高洁傲岸的节操。)
3、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的这种写法叫什么?(托物言志)
4、你还知道历史上哪些人具有这种品质?现在还有这样的人吗?(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有所准备。例如:孟子的“贫贱不能移”;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杜甫的“贫贱至极,笔耕不辍”;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吃美国的救济粮„„还有抛弃都市生活自愿选择到汶川支教的年轻教师)
教学活动5
五、写作手法分析:
文章一开头以山、水作比,引出陋室,接着从自然环境、交往人物、生活情趣三方面来描写陋室,暗示陋室不陋,又以“诸葛庐”“子云亭”作比,表明“惟吾德馨”,最后引用孔子的话画龙点睛,总结全文。文章通过赞扬简陋的居室,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高尚情趣。我们把这种写法叫做托物言志。
托物——陋室:对陋室的环境及室主人的日常生活进行描写。言志——表达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文章主题思想)
六、课后作业
1、熟练背诵并默写全文。
2、文言字词积累 附:板书设计
陋 室铭 刘禹锡
山 水 陋室
环境之幽雅
名 灵 德馨
交往之儒雅
陋室不陋
托物言志
情趣之高雅
类比
第三篇:八年级语文上册 《都市精灵》基础训练题 苏教版
苏教版初中八上《都市精灵》基础训练题
1.给加点的字注音。
硕大()
.
2.解释下列词语。
(1)嬉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居高临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久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肆无忌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驻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光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词填空。
(1)我常为现在我院中的那两只大呆鸟__________难过。
(2)我常常_______生物界生命力之顽强。
(3)这些颜色与草木的绿色配合,引起人们安静闲适的__________。A.感叹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这里有我汗水浸过的土地,这里有我患难与共的亲友,这里有我相濡以沫的妻子,....这里有我生命的根。
B.他们差强人意的服务质量,不仅给社区居民的生活带来诸多不便,而且有损职能部....门在公众中的形象。
C.为了缩短时间,突击队躲开楼房林立的大院,潜入瓦房鳞次栉比的胡同,出其不意,....取捷径,奔袭望海楼。
D.木船在风浪中剧烈地摇晃着,那人却稳稳地站立着,就像一个身怀绝技的骑士,骑在一匹桀骜不驯的野马上,任凭野马狂奔,他却泰然自若。
5.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无误的一项是()
A.以鸟来说,麻雀、老鸹、燕子,是北京的最大众化的鸟类,多少年来,它们都陪伴着北京人生活,是北京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空中伙伴。
B.感觉
C.感到 老鸹()栖息()遮天()... 肆无忌惮()围剿()荒诞()觅食()....
用心
爱心
专心 1 B.我佩服上海人!他们开始在城市广场上放养鸽子,绿草地上漫步着白白胖胖的大鸽子!小孩子们伸着小胖手给大鸽子喂食,多可爱!
C.它们中有啄木鸟、百灵鸟、小黄雀、黄鹂……,还有一种体型特别小巧的鸟,只及麻雀的一半大,歌可是唱得很好听。
D.在北京喧闹繁忙的三环路旁边,居然有野生的小松鼠,简直是奇迹。它是打哪儿来的呢。
用心
爱心
专心
【参考答案】
1.shuò guā xī zhē
dàn
jiǎo dàn mì
2.(1)游戏,玩耍。(2)处在高处,俯视下面。形容处于有利地位。(3)一般作久别重逢的套语。违,离别。(4)任意妄为,没有一点儿顾忌。惮,怕。(5)停留。(6)敬辞,称客人来到。3.A 4.(1)C(2)A(3)B 5.B 6.A 7.(1)说它“漂亮”是因为它浪漫而富于想像力;说它“荒诞”是因为它不可思议而具有危险性。作者肯定“与狼共舞”,实质上是肯定人与鱼、鸟、兽共存。用词奇崛,含义深刻。
(2)对于“最末次的相见”来说,已经隔了七八年,印象已经淡薄,故用“似乎”来表示不肯定语气。然而追忆儿时生活,却又历历在目,故用“确凿”表示肯定语气。8.⑤②①④③
9.答案示例;西部是一座书库,青藏高原是书库里最厚重的一本书;西藏是一页纸,布达拉宫是纸上最神奇的文字。
10.我国土地沙漠化面积越来越大,沙尘暴发生频率越来越高,造成的危害越来越大。
用心
爱心
专心 3
第四篇: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2课《短文两篇》精品教案 新人教版
短文两篇
知识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字词。
2、了解两篇短文的思想内容,充分领略作者的情怀,认识这种情怀产生的社会背景。
3、背诵并默写这两篇短文。能力目标
1、加强朗读训练,提高朗读能力。
2、把握两文托物言志的写法。德育目标
1、学习《陋室铭》,感受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学习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
2、学习《爱莲说》,认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受其高雅脱俗的情怀。教学重点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引导学生理解文章表达的情感,欣赏两文的语言之美,手法之美。教学难点
1、辨析《陋室铭》中结尾引孔子的话“何陋之有”的含义,及“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的言外之意;理解类比手法的运用。
2、《爱莲说》文,具有哪些美好品质的人才是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如何辨析“莲之爱”与“菊之爱”?理解映衬手法的运用。教学时数
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陋室铭
一、导入
刘禹锡的《陋室铭》如今早已成了家喻户晓的“名文”,但其实这篇名文却是被“气” 1 出来的。据说当时刘禹锡被贬至安徽和州当刺史。和州知县见他被贬而来,便横加刁难。先是安排他住在城南门,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没有埋怨,反而还撰写了一幅对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这个举动可气坏了知县,于是他将刘禹锡的住所由城南调到城北,并把房屋从三间缩小到一间半。新宅临河,杨柳依依,刘禹锡触景生情,又写了一幅对联:“杨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知县见他仍悠然自得,又把他的住房再度调到城中,而且只给他一间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房子。半年时间,刘禹锡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想想这县官实在是欺人太甚,于是便愤然提笔写下了《陋室铭》。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一下这篇被气出来的铭文。
二、作者及文体介绍
1、刘禹锡,字梦得,唐朝著名诗人和散文家。
2、铭,原来是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在这里是一种文体,本文“陋室铭”,意思是刻在鄙陋居室里的文章。
三、齐读课文,划分朗读节奏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曰:何陋/之有?
四、翻译
山不在(1)高,有仙则名(2),水不在深,有龙则灵(3)。斯(4)是陋室,惟(5)吾德馨(6)。苔痕上(7)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8),往来无白丁(9)。可以调素琴(10),阅金经(11)。无丝竹(12)之(19)乱耳(13),无案牍(14)之劳形(15)。南阳(16)诸葛庐(17),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18)?”
(1)在:在乎、在于,动词。(2)名:名词作动词,著名。
(3)灵:名词作动词,灵异,神奇,也有灵气的意思。(4)斯:指示代词,这。是:判断动词。陋室:简陋的屋子。(5)惟:只有,只要,唯独。
(6)惟吾德馨:只是我的品德好(就不觉得有什么简陋的了)。德馨:品德高尚。馨,2 散布得远的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吾,我,这里指作者,陋室的主人。
〔7〕上:方位名词用作动词,蔓延。
(8)鸿儒:即大儒,学识渊博的人,博学而又品德高尚的人。鸿:同“洪”大。儒:旧指读书人。
(9)白丁:原指没有官职的人,平民百姓,这里指没有学问的浅薄无知的人。(10)调(tiáo)素琴:调,弹奏;素琴,没有任何装饰的琴。(11)金经:泛指佛经。
(12)丝竹:琴、瑟、箫、笛等乐器的总称,“丝”指弦乐器,“竹”这管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13)乱耳:扰乱耳朵。乱,扰乱。(14)案牍(dú):官府的公文。
(15)劳形:使身体劳累。形,形体、身体。劳,使动用法,使„„劳累。
(16)南阳:地名,今河南省南阳市西。诸葛亮在出山之前,曾在南阳卧龙岗中隐居躬耕。
(17)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这两句是说,诸葛庐和子云亭都很简陋,因为居住的人很有名,所以受到人们的景仰。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蜀汉丞相,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出仕前曾隐居南阳郡隆中山中。扬雄,字子云,西汉时文学家,蜀郡成都人。芦,简陋的小屋子。
(18)何陋之有:有什么简陋呢?之,助词,无实意,是宾语前置的标志。全句意为“有何陋”。语见《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认为,九夷虽然简陋,但是有君子住在那里,就不简陋了。本文只用“何陋之有”,兼含着“君子之居”的意思。此处引用孔子的话证“陋室”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与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遥相呼应。把个“陋”字彻底翻了过来,达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19)入:这里是“映入”的意思。(20)之:助词,定语“乱耳”后置的标志。
译文:
山不在于高低,有了神仙就可以名声远播。水不在于深浅,有了蛟龙就显得有灵气。这是所简陋的房子,只因为我的品德高尚(就不感到简陋了)。青苔的痕迹蔓上台阶,苍翠碧绿;绿草的颜色映入竹帘,一片青葱。在这里谈笑的都是博学而又品德高尚的人,跟我往来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闲时)可以用来(可以:可以用来。)弹奏不加装饰的琴,阅读佛经。没有管弦乐演奏的乐声扰乱双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人劳累。(我的陋室真比得上)当年南阳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过:“(既有君子住在里头)又有什么简陋呢?”
五、重点之词句
1、古今异义
在:古义(在乎,动词)今义(表示某物在某地,介词)馨:古义(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今义(芳香)调:古义(调弄)今义(调动)形:古义(身体)今义(形状)
2、词类活用
有仙则名,名词作动词,变得有名。有龙则灵,形容词作动词,变成灵异的水。
苔痕上阶绿,上,名词作动词,蔓上。绿,名词作动词,变绿。草色入帘青,青,名词作状语,使„„变青。惟吾德馨,馨,名词活用为动词,道德美好高尚。无丝竹之乱耳,乱,形容词作动词,使„„扰乱。无案牍之劳形,劳,形容词作动词,使„„劳累。
3、一词多义
①之:
①用于主谓之间,不译:无丝竹之乱耳 ②倒装标志,不译:何陋之有 ②往来:
①表示交往的人:往来无白丁
②表示来来往往的人:其中往来种作(《桃花源记》)③是:
①判断词,是:斯是陋室 ②这个、那个:当是时(《口技》)④名:
①著名:有仙则名
②名词作动词:不能名其一处也(《口技》)
3、特殊句式:
何陋之有?宾语前置句
六、作业布置
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合作探究,分析文章内容。
1、你觉得文中哪一句话表现了文章主旨?作者写这一句话要突出什么?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作者写这句话意在表明只要屋主人道德高尚,就不会觉得屋子简陋,反而能以素雅的环境衬托出屋主人的高雅情趣。
2、本文哪些语言是描写陋室环境的,从哪些方面表现陋室不陋的? 苔痕上阶绿„„无案牍之劳形
(1)、环境清幽: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2)、交往高雅: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3)、行为脱俗: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3、文章结尾处提到了“诸葛庐”、“子云亭”还引用了孔子的话是为了表明什么? 以古人自比,表明了作者以古代贤者为榜样的志向、操守和抱负。文章最后 引用孔子 5 的话照应了开头的“惟吾德馨”,说明了陋室为何不陋的观点。
三、写作手法分析:
托物言志:借助某种事物来抒发感情说明道理
文章全文写的是作者的陋室,但是却是在通过对陋室的描写表现出作者的高尚道德和高雅生活情趣。
比兴手法:触景生情,因事而兴
文章本是写“陋室”,但却用“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的诗句开头,触景生情,因事而兴,由山水说到陋室,自然而贴切。
修辞手法:文章运用了比喻、排比、反问等多种修辞手法,从不同角度表现出馨香的品德和高洁的志向。
四、拓展延伸及写作训练
有学生学了刘禹锡的《陋室铭》后仿写了一篇《学生铭》,你觉得它反映的是何种学习态度?你对这样的学生是如何看待的?
分不在高,及格就行。
学不在深,作弊则灵。
斯是教室,唯我闲情。
小说传得快,杂志翻得勤。
琢磨打篮球,寻思游戏厅。
可以打瞌睡,观窗景。
无书声之乱耳,无复习之劳心。
自习说闲话,讲课听不进。
心里说,混张文凭。
看了刚才的学生铭,了解了刘禹锡借陋室以言志,表达自己不贪恋富贵荣华,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你能否借鉴他们的写法写一篇仿作?
要求
1、为自己要仿写的内容选定标题,如“电脑铭”,“考试铭”,“旅游铭”等等
2、仿写练笔的句式要基本相同,最好能大致押韵;
3、主题要明确,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第三课时
爱莲说
一、导入:
莲花,自古以来就被人们看作是美丽圣洁的象征。今天我和大家合作学习一篇优美的文章。请同学们翻开《爱莲说》。
二、了解作者、体裁。
1、周敦颐(1017-1073)
宋代道洲(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字茂叔,北宋哲学家。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就称他为濂溪先生。
周敦颐任职南康郡(今江西星子县)时,曾率属下在府署东侧开辟一个四十余丈宽的莲池(后被称为“爱莲池”),池中建“赏莲池”,南北曲桥连岸。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清香扑鼻。作者触景生情,写下《爱莲说》,借花述志。
2、本文的体裁。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的范畴,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那么课文标题“爱莲说”可以怎么解释?
就是说说爱好莲花的问题。
三、初读课文,扫清字词,划分朗读节奏。
1、生字
蕃(fán)颐(yí)濯(zhúo)淤(yū)涟(lián)
蔓(màn)亵(xiâ)噫(yī)鲜(xiǎn)有闻
2、朗读节奏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7 可远观/而不可近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四、翻译全文
水上,陆上各种草和木的花,可爱的非常多。晋朝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唐朝以来世人的人们非常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污泥中长出来,却不受到污染,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的,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可以远远地观赏但是不能贴近去轻慢地玩弄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宝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爱好,像我一样的人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爱好,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五、重点之词句
1、词类活用:
远:形容词作动词,远播,远远地传送出去。例句:香远益清
清:形容词作动词,显得清幽。例句:香远益清
2、古今异义词
(亭亭净植)植: 古义:立
今义:种植
(宜乎众矣)宜:
古义:当。和乎连用,有当然的意思
今义:合适,应当。
3、一词多义:
之:结构助词,的(水陆草木之花);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等闲视之,置之度外);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意(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或舒缓语气
焉:语气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兼词(故日月星辰移焉《共工怒触不周山》)
清:清澈(濯清涟而不妖);清香(香远益清)
远:远播,形容词用作动词(香远益清);不可以去靠近它,也就是距离长,(可远观而不可近亵玩焉
鲜:少(陶后鲜(xiǎn)有闻);新鲜,(无鲜肥滋味之享);鲜艳,(芳草鲜美)
直:挺立(中通外直);只,仅仅(岂直五百里哉)
4、特殊句式
①判断句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判断句。以上三句均用“者也”表示判断。
②被动句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染,沾染污秽。
③文章主旨句
莲,花之君子者也。
④省略句
濯清涟而不妖(谓语 “ 濯 ”前面省略了主语“莲”
六、作业布置
背诵全文
第四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理解本文的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1、作者把莲花比作什么?哪些语句具体描写了莲?表现了莲的哪些品质? 比作君子;
具体描写:环境——出淤泥而不染;生活习性——濯清涟而不妖;体态——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亭亭净植;;气味——香远益清;气质——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纯真自然无媚态——通达、正直——不攀附权贵——美名远扬——独立高洁——令人肃然起敬
2、作者表面写莲,其实意在写人,赞莲目的是赞人,这种手法是什么写作手法? ——
托物言志。①在社会大环境中,作者自喻自己像“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一样高洁质朴; 9 ②作者自喻不与俗人为伍,以莲花的正直芳香的形象比拟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③把莲花人格化,自喻自己刚直、庄重,大有如屈原所说“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的高贵品质。综观全文,似句句写花,而意不在花;通篇无人,却字字写人。作者以花喻人,借莲自况,以莲的清逸来比喻君子的美德和节操。
3、课文中作者列出了哪几种花? 莲花、菊花、牡丹
4、这三种花分别有哪些人喜欢?
莲花(周敦颐)、菊花(陶渊明)、牡丹(世人)
5、这三种花的象征意义?
菊花,花之隐逸者。牡丹,花之富贵者。莲花,花之君子者。
6、陶渊明为什么独爱菊花?
因为菊花不畏严寒,傲霜斗雪,品格高洁。菊花又是花中的隐士,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超凡脱俗,这符合陶渊明的处世态度。写菊是为了正面衬托莲的形象。
7、文中为什么要写牡丹?
因为牡丹雍容华贵,历来人们把它当成富贵的象征。“世人甚爱牡丹”说明人贪慕富贵,追名逐利。这种世风,这种人生态度是作者否定的。因此牡丹是本文的反面形象,作者写牡丹实际上是从反面衬托莲的君子形象。
8、找出课文中的原句,体会作者对三种花各持什么态度?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有德者鲜 惋惜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君子者无 赞美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趋利者众 讽刺
三、小结
回顾整篇文章,作者以高洁的莲自况,运用托物言志衬托的手法,名为写莲实则写人咏志,抒发了自己对高尚人格的追求和对浑浊世风的鄙弃。
四、作业布置
1、有关写莲的诗句。(幻灯片9)
2、模仿例句,用托物言志的方法造句。
例句:我爱莲花,因为它出淤泥而不染,恰如清高正直,人格高尚的君子。
造句:我爱
,因为它。
第五篇: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2课愚公移山备课资料新人教版
中小学精品试卷、试题、教案、复习资料
第六单元 第22课 愚公移山
《列子》一书,在汉代以后已有所散佚。今本《列子》八篇(《天瑞》《黄帝》《周穆王》《仲尼》《汤问》《力命》《杨朱》《说符》),是东晋人张湛辑注的。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其中著名的有《愚公移山》《杞人忧天》《纪昌学射》等,都是两千多年以前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和辩证观点的作品,是十分可贵的文化遗产。
本文选自《列子·汤问》(《列子集释》,中华书局1979年版)。题目是编者加的。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思想家,是老子和庄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隐居郑国四十年,不求名利,清静修道,先后著文二十篇,约十万字。
本文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寓言是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常常有讽刺或劝诫的性质。其特点为:(1)篇幅一般比较短小,语言凝练,结构简单而富有表现力;(2)具有鲜明的讽刺性和教育性;(3)故事具有虚构性;
(4)常用拟人、比喻、夸张、象征等手法。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解析】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黄河北岸的北边。【段析】第一部分:交代故事的背景。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中小学精品试卷、试题、教案、复习资料 1
中小学精品试卷、试题、教案、复习资料
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解析】北山下面有个叫愚公的人,年纪将近九十岁了,在山的对面居住着。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远,就集合全家人商量说:“我和你们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向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异口同声地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样的小山丘都不能削减,能把太行山、王屋山怎么样呢?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也)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段析】第二部分:愚公移山。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解析】河湾上的智叟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简直太愚蠢了!就凭你的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说:“你的思想真顽固,顽固到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寡妇和小孩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还怕挖不平吗?”河曲智叟无法回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解析】握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不停地挖下去,就报告了天帝。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所感动,命令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部。从此,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
1.运用对比和衬托的写法。
中小学精品试卷、试题、教案、复习资料 2
中小学精品试卷、试题、教案、复习资料
在对比方面,最突出的是愚公和智叟这两个人物。愚公有实现“指通豫南,达于汉阴”以造福人民大众和后代子孙的宏伟抱负,对人力的无穷尽怀有坚定信念。智叟只看到自然的威力,看不到人力的伟大,认为愚公“以残年余力”去移山是“不惠”之举。两相对比,一个高尚,一个平庸。作者在命名上还特意将这两个人物加以颠倒:以愚公的大智大勇而命名为“愚”,以智叟的鼠目寸光而命名为“智”。这一颠倒,不仅加重了对比的色调,而且增强了讽刺的效果。此外的对比还有京城氏之子和智叟,京城氏之子刚七八岁,听说愚公移山就“跳往助之”,而智叟则是“笑而止之”。对比之下,更显出智叟对造福千万人的事业的冷漠态度。
首先,在命名上就有对比的效果,一个愚公,一个智叟,实际的行为却相反,起到加强讽刺的效果。其次,愚公有造福子孙后代大众的远大抱负,而智叟却只从年龄上、自然威力上考虑到移山的困难,没有远大的理想,只有平庸的思想。再次,在实际的做法中,愚公有坚定信念,坚持不懈地努力的精神,而智叟不但不出力,反而横加嘲讽和讥笑。两相对比,效果更强烈。
在衬托方面,文中开篇介绍了太行、王屋二山的雄伟高大,运土路程的遥远,时间的绵长,这些都衬托了愚公移山的决心,以及不怕困难,勇于改造自然、战胜自然的魄力。此外,结尾写操蛇之神的“惧”,以及天帝的“感”,也从侧面衬托了愚公移山的决心坚不可摧。
2.故事安排巧妙,引人入胜。
全文篇幅短小,然而却写得曲折多姿,波澜起伏,加之行文紧凑,笔墨舒洒自如,令人读后兴味盎然。文章摆出了人和山的矛盾,写愚公“聚室而谋”,全家人纷纷表示赞成,接着本该是行动起来移山,谁知愚公之妻献疑,产生了波折,而所疑的都是移山中碰到的具体问题,这些具体问题不解决,那人和山的矛盾也就不能解决。经过讨论,商量了办法,出现了移山劳动的盛况。接着本该是苦战不休,不料跳出来个智叟,形成了移山的阻碍,老愚公就和智叟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在辩论中揭示出寓言所包含的哲理思想,这样既凸显了愚公精神的可贵,又深化了作品的主题思想。
列子射箭
列御寇为伯昏无人表演射箭。他拉满了弓弦,把装满水的杯子放在
拿弓的手肘上,然后射出箭去。一箭连着一箭,前一箭刚射出,后一箭已拉满弦。在这个时候,他全神贯注,像木偶一样一动也不动。伯昏无人说:“你这是有心的射箭,而不是无心的射箭。如果我和你登上高山,走在摇晃的岩石上,面临着万丈深渊,你还能射吗?”
中小学精品试卷、试题、教案、复习资料 3
中小学精品试卷、试题、教案、复习资料
于是伯昏无人便领他登上高山,走在摇晃的岩石上。当临近万丈深渊时,伯昏无人背对着深渊往后退,双脚已有三分之二悬空了,才拱手作揖,请列御寇上来。列御寇早巳吓得趴倒在地,汗水流到了脚后跟。伯昏无人说:“修养最高的人,朝上能看到青天,往下能潜入黄泉。他遨游八方,精神和真气都不会改变,现在你全身发抖,心中十分恐惧,你的这种心理也太糟糕了!”
中小学精品试卷、试题、教案、复习资料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