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记》读书报告

时间:2019-05-15 07:47:0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学记》读书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学记》读书报告》。

第一篇:《学记》读书报告

中国及世界的珍贵教育遗产《学记》

——读书报告

《学记》是古代汉民族典章制度专著《礼记》中的一篇,写作于战国晚期。据郭沫若考证,作者为孟子的学生乐正克。文中的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学记》系统及全面地总结和概括了先秦汉民族的教育经验,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论著。

《学记》主张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课本学习和实际训练相结合,既要扩大知识领域,又要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生活习惯。书中用较多的篇幅,阐述“教”与“学”的辩证关系。文中的“学然后知不足”认为只有通过“学”的实践,才会看到自己学业方面的差距。文中的“教然后知困”说的就是只有通过“教”的实践,才会看到自己知识和经验方面的贫乏。人在看到自己与别人的差距,才能力求上进,看到贫乏,才能鞭策自己,从而得出“教学相长”的正确结论。文中的“开而弗,达则思”、“不陵节而教之谓孙”说明教育者要重视启发式教学,重视教学的循序渐进,强调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学记》还十分地重视因材施教,十分主张从了解学生学习的难易,才质的美恶,作为启发诱导的依据。书中内容主张由浅入深,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的教学顺序,并且提出一条积极性的教育原则,即要在学生不良的行为没有发生前,引导他们向善的方面发展,并指出在学习过程中同学之间要取长补短。《学记》赋予教师以崇高的地位,提出了学生要尊师的崇高思想。

下面我就八个方面来分析《学记》一文所涉及到的教学原则以及自己的一些感悟:

所谓原则,就是说话或做事所遵循的根本法则或标准.教学原则,就是开展教学活动所应遵循的基本法则标准,是指导教学工作的一般原理。

一、教学相长

《学记》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学相长有本义和引申义之分.本义仅指教这一方的以教为学,它说明了教师本身的学习是一种学习,而他教导他人的过程更是一种学习,通过教发现自己的困惑.正是这两种不同形式的学习相互推动,使教师不断进步.我认为“教学相长”,是指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通过教学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过程.教学相长原则也反映了教与学的辩证法,对我们今天的教学活动仍起积极的指导作用。

二、防患于未然

《学记》说:“禁于未发之谓预”.预防性原则的提出是针对大学教育的.一般的说,教师教育学生无非两个方面:一是传授知识,使之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或品德教育,使之形成优良的道德品质,二是在传授知识和品德教育过程中,帮助学生克服不良的学习习惯和纠正不好的道德品质.但是,不良的学习习惯和不好的道德品质一经形成,或积习已深,克服纠正就会格格不入,倍感困难.就像《学记》所说的:“发然后禁,则捍格而不胜”.这就要求教师做好调查工作,从各个方面了解学生,以便作到防患于未然,尽量把问题消灭在萌芽之中.三、及时施教

“当其可之谓时”,要掌握学习的最佳时机,适时而学,适时而教.从教师教的方面说,抓住一切施教的机会对学生进行教育,特别是学生已有的学习的欲望、动机.当他们心求通,口欲言,急切需求知、排疑、解惑时,教师必须抓住这个时机及时施教,从学生学的方面来说:一是学生按年龄特征接受教育.就是学生在什么年龄阶段应该接受什么层次的教育,不能错过应该受教学习的时机,这就是适时受教.否则“时过而后学,则勤苦而难成”.这已涉及到教学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准备、教学内容和顺序等问题,要求寻找诸因素的最佳结合点,使教学显见成效。

四、循序渐进

《学记》提出了“不陵节而施之谓孙”,“学不

等”,“敬孙”,反对“杂施而不孙”,“及于数进”等教学中杂乱无章,急于求成的做法,主张“先其易者,后其节目”,重视“先河后海”,求其本末.只有循序渐进,教学才会取得成功,否则,就会失败.我认为这里的循序渐进,一是指教的对象学生,要按照学生年龄的顺序,而教之以相应的知识;另一方面要求教师从教学内容的实际出发

五、观摩性

《学记》强调了在“群育”中,要求大家的相互影响教育都必须以“善”为前提.突出了正面教育的作用.“相观而善之谓摩”学习中要相互观摩,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在集体中学习,借助集体的力量进行学习.相互的学习切磋琢磨,都要以好的方面影响,以达到“善”,这就是“相观而善”的实质.《学记》强调,教师不仅要教育好学生“论学取友”,引导学生接近“益友”,而且还要争取使“损友”转化为“益友”.这正是“相观而善“另一方面的积极意义.否则,“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六、启发性

《学记》反复强调:“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想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能力,最根本的一条,要按“喻”的原则教学,就要用启发式,这是教学成功的根本保证.教师如何喻,《学记》提出了三项要求: 一是“道而弗牵”.道即导,引导,指导.也就是教师引导学生而不牵着他们走.教师只有很好的启发诱导,认真指导,学生一定会乐意而且能够很好地接受的.这样,教与学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关系自然就会和睦友善,这就是“道而弗牵则和”.达到了“和”,就是说学生产生了乐学、愿学的喜悦的心理倾向.这样,学习起来就轻松愉快,从而也就会取得最佳的效果.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就会得以充分发挥.二是“强而弗抑”.强是严格要求,认真督促;抑即强制、压抑.教师教学对学生必须严格要求,认真督促,但要把握分寸,掌握限度,不至于过度而成强制,让学生感到压抑.这样不仅达不到教育目的,也得不到预期效果,甚至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厌学,畏学.只有真正做到了“强而弗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觉性、主动性才能很好发挥,决不会视学业为畏途.因为没有思想负担,心理压力,所以学起来自然会心情舒畅,轻松愉快,而且会信心十足,困难也易于克服.这就是所说的“强而弗抑则易”.三是开而弗达.开,开启,使露其端倪.教师给学生讲解问题,必须把握要领,抓住重点,突破难点,讲清带有启发性的关键,不必把所有一切全盘托出.这样,学生便可得到老师的某种启发,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充分体现其主体地位与作

用.所以,启发的主要目的就在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根本一点就是促进学生的积极的思维活动.针对当时教学的弊端:“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才”,学生就会以学习为苦差事,甚至埋怨老师,并很快地把所学的东西丢弃得一干二净.因此,教学要重启发诱导.正因为启发诱导原则重在学生智力的开发、能力的培养.是教师不断改进教学,进行教学改革、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所以,它很适合当前社会发展的实际,教学改革的需要.启发性克原则在当前的教学改革中被普遍地运用,并大力倡导,原因就在于此.七、长善救失

教学很可能会有得有失,得与失就是教学结果这个矛盾中的两个方面.失,可分教之失和学之失.《学记》认为:“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指出了学生学习中存在的四种缺点.而这四种缺点,又是“心之莫同”——个体的心理差异造成的.对教师来说,要起主导作用,必须善教,就要克服自身的“失”,发扬其“善”.对学生的“失”,教师只有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摸透学生的内心世界,对学生施教,才能做到“长善救失”,这就是《学记》说的:”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得和失并不是绝对的,永远固定不变的,而是辨证的.学生学习中的“多”、“寡”、“易”、“止”在某些情况下是“失”,教师必须尽一切努力去救之.但另一方面,失中又蕴藏着得,即转化成得.正如王夫之说“多、寡、易、止虽各有失,而多者便于博,寡者易以专,易者勇于行,止者安其序,亦各有善焉.救其失,则善长矣.”如果能正确地做到这一点,在教学过程中便能正确地做到“长善救失”.八、藏息相辅

藏息相辅原则就是“正业”(正课)与“居学”(课外作业、课外活动)相结合,学习进修与游戏休息相结合,也就是课内外劳

逸结合.教学的这个过程,决不可能永远处于紧张、兴奋或者绝对松散的状态.总要有一张一弛的合理安排,师生都必须有劳有逸,课内外各项教学活动必须相互结合,辨证统一.首先,必须安排按时的正课教学,当正课完毕后,学生便可离校休息,但必须布置一定的课外作业,“大学之教也,明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课内外必须紧密结合,它们可互相补充相互促进.因为从复习的角度说,“居学”是“正业”的复习、巩固,又是使正业转化为能力的必要途径,即《学记》所说的“不学操缦, 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从预习的角度说.“居学”既是学习正业的准备,又能增进“正业”的兴趣.即“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正业”的弦、乐、诗、礼是学的主要内容,而居学的操缦、博依、杂服是艺,是练,是掌握正业的重要保证,二者相辅相成,不可或缺.同时,“藏修”与“息游”偏重于课内外的劳逸结合,意为学习应有张有弛.学生既可以在游息中消除学习中的疲劳,发展爱好特长,又可以扩大视野,培养兴趣,增长智慧,学得愉快又有信心.自然容易达到安学、亲师、乐友和信道的目的.正如清人姜兆锡所说“藏焉修焉之,谓正业专习而志不分;息焉游焉之,谓居学养纯而义愈熟”.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藏息结合的原则,抓住了人生理机制的紧张与疲劳和心理活动的兴奋与抑制等基本特点及其相互作用的规律,有其科学依据.合理而辨证地处理好这种关系,既保证正常的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也促进学生自学能力和独立思维能力的提高,更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符合教学规律。

作为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专门论述教育、教学活动的论著,先秦儒家学派教育思想和教学经验的高度概括,《学记》为中国教育理论的发展树立了典范,其历史意义和理论价值十分显著.它的出现意味着中国古代教、预防性原则、及时施教原则、循序渐进原则、观摩性原则、启发性原则、长善救失原则和藏息相等辅原则,是以当时的教学实践为基础,是当时教学活动客观规律的反映和教学实践经验的总结与概括.它对以后历代的教育教学活动起着很好的指导作用.但时代发展了,社会进步了,教育内容、过程、手段和过去相比已发生了很大变化,所以,这些教学原则的应用,要紧密结合当前的教学实践,以便更好地为当前的教育服务。

第二篇:读书心得----学记

读《学记》心得体会

《学记》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论著。它是中国古代一部典章制度专著《礼记》(《小戴礼记》)中的一篇,写作于战国晚期,继承了先秦儒家,尤其是孔子和荀子重视教师问题的光荣传统,认为教学成败的关键在教师。有了好的教师,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可以得到斧正,不科学的内容体系可以获得调整,不明确的教育目标可以被明确,被突出出来。所以教师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

关于教师的作用。《学记》用“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来形象地说明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导作用。由于人才的成长离不开教师,社会的进步亦离不开教师,所以《学记》提出了尊师的主张。

关于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一是具有很高的政治素质和道德觉悟,因为“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二是要有广博的知识。“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只靠事先记诵,然后照本宣科,背诵现成的答案,是当不好老师的;做一名合格的教师,必须有广博的知识基础,且精通自己所教授的专业知识,做到博大精深,能够随时回答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

三是要懂得教育规律。知道“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的道理,“然后可以为人师也”;要灵活地运用教育原则和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做到“博喻”,即因材施教。

四是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意思是说,教师在讲解问题的时候,应该做到语言简明而透彻、含蓄而精妙,举例不多但却具有典型性,能够充分地说明问题。

关于教师如何进行自我提高的问题,《学记》在世界教育史上首次提出“教学相长”的命题。《学记》说:“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教学相长”的本意是指教师自身的学习是一种学习,他教导别人的教育实践也是一种学习。由于这两种学习活动的相互推动,才使得教师不断进步,因此,《学记》提倡教师一方面必须向书本学习,只有学习才能发现自己在知识积累上的缺陷和不足,使自己不断进步,这是自我提高的重要途径;另一方面就是要在教学实践中学习,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自己还有给学生讲不明白的问题,即“知困”才能促使自己自强不息,不断提高业务水平。“教学相长”后来也将其引申为师生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彼此激励的辩证统一关系。无论是本义,还是引申义,提出教学相长的光辉命题都是《学记》对世界教育史的重大贡献。

《学记》是教育科学宝库中的一件珍品,它不仅对中国古代教育史的发展产生过深远影响,而且至今仍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我们应该珍视这份教育遗产,认真研究,汲取其精华,用以指导我们的教育实践,从而构建我们民族自己的教育理论体系.

第三篇:《巴黎城记》读书报告

《巴黎城记》读书报告

巴黎一直是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城市,但它却是在“第二帝国”时期才摇身成为我们今日所知的现代性样板。在1848到1871年两次失败的革命之间,巴黎经历了一场惊人的转变,俗称“巴黎大改造”。奥斯曼男爵,传奇的巴黎首长,一手打造巴黎的外观,以今日巴黎四处可见的林荫大道,取代了昔日的中世纪城市面貌,成就了今日如梦如幻的巴黎。这段时期也兴起了以高度发达的金融业为主体的新资本主义形式,以及现代的大众消费文化。城市外貌及社会景观的剧变,带来崭新的现代主义文化,同时也导致巴黎沿着阶级的界线断裂,结果是1871年巴黎公社的建立,以及随后的血腥镇压。哈维的全景式观照与戏剧式的叙述,使得阅读本书一直充满着张力。本书堪与卡尔•休斯克《世纪末的维也纳》媲美,是研究现代都市兴起的历史杰作。

从20世纪30年代以来,都市地理研究者已经开始“有意识地将城市人口、布局、风貌和景观的变化,这些可以直接观察到的地理过程,放到相对较为抽象的彼时彼地的政策法令、经济结构和活动、阶层构成等等组成的社会经济背景框架中”(Celad Evra ,2013)进行讨论。而《巴黎城记》的独到之处在于其并未局限于这个框架。大卫•哈维从1848年这个“创造性破坏的关键时刻”(P2)出发,通过对1848年前后的观念表述、城乡关系、空间模式、道德秩序、街道景观、时空关系等进行比较,发现“现代性”神话背后的延续性。接下来,尝试 “以螺旋的形式„„从空间关系开始、行径分配(信贷、租金、租税)、生产和劳动市场、再生产(劳动力、阶级与共同体关系)以及意识形成”(P115)等一连串交错而连锁的主题,让空间的变化贯穿其中,来理解第二帝国巴黎历史——地理的转变,以达到“拥有真实生命的城市历史地理学”的写作目的。最后,通过“建造圣心堂”这个案例分析了巴黎公社事件前后的法国社会经济状况,巴黎人的心理,以教堂建造过程中的空间重整。

《巴黎城记》展示了哈维的城市研究方法的独特性:一方面,把历史唯物主义的引入地理学之中,在现代城市研究中把握历史检视与空间关照的双重视域,以改变列菲伏尔研究中的“空间拜物教”的倾向;另一方面,在对现代城市发展演变研究中更加注重政治经济学的实证方法,以弥补本雅明过分美学化的城市研究中的不足。并且,在对现代性的批判和其出路的思考上,相对于列菲伏尔对城市日常生活革命的热情期待以及本雅明对现代性的美学救赎的神秘迷恋,哈维从资本主义社会生成和发展的内在逻辑对现代性命运所作出的历史性思考就显得更加理性和令人信服。因此,无论是从理论立场、研究方法还是从理论的最终指向来看,与列菲伏尔和本雅明相比,哈维都是一个更加纯粹的马克思主义者。诚然,哈维和马克思一样充满了对资本、阶级、现代性等的关注,一样表现出冷峻、踏实、集大成的研究风格。

如马克思所说,“如果一切事物都跟表面上看来一样,也就不需要科学了。”哈维在《巴黎》中所做的努力都是为了发现1840-1870年代巴黎城市与社会面貌改变背后的根本原因。然而第二帝国的巴黎正如巴尔扎克所说“是个巨大而丑陋的奇迹,一个运动、机器 与观念的惊人组合,一座有着一千则各式罗曼史的城市„„一个永不止息的万城之后。”(P38)各种现象出现且变化,错综复杂的组成了“巴黎的湍流”。

奥斯曼的巴黎改造成为了哈维对现象辨析的始发点。这场改造运动重塑了巴黎的空间关系与空间规模:新的道路网改善了巴黎市内货物与人员的流通量也加强了都市主义的外在形式,新的铁路网改变了巴黎的外在空间关系,将郊区纳入巴黎而创造了繁复的地区行政等级,但是也为巴黎带来了地缘政治的紧张感。奥斯曼的“创造性会计”通过“直接干预、大量信贷、以及改革金融结果等混合做法促使过剩的资本和劳动力能转化为有形的新基础建设”(P128),化解了还未察觉的经济危机;土地信贷成为了奥斯曼和佩雷尔兄弟的最好盟友。通过强权政策和信贷金融的鼓励,巴黎的住宅数量大大增加,同时也带来了两元阶级导向的住宅供应体系和与地主阶级的矛盾。伴随而来的还有共同体感受的普遍丧失、小企业发展和产业零碎化、工业的迁出、外省移民与妇女卷入劳动力的买卖、工人阶级劳动力再生产的阻碍、大道、百货商场、咖啡店等成为了私人空间占用公共空间的道具等等。以上种种现象,在哈维看来正是资本所推动的空间化和地缘政治的表现。

唐晓峰在序言中说到:“奥斯曼新巴黎的现代性空间的魂是资本”。以政治形象和吸收剩余资本及劳动力为目的的奥斯曼改造,最终却“让巴黎成为由资本流通掌控一切的城市”(P123)。

奥斯曼所打开的资本流通将土地及土地上的建筑物变成了虚拟的资本形式,同时基于“把巴黎打造为法国的现代之都”的政策导向,金融资本的任务被局限在满足富裕阶级或大商人住宅及商业建筑的需求上,以新大道的建设为基点,将资本集中在巴黎的中心与西部。而中低收入的住宅供应以及工业则被排除在这个开发体系之外。这类住宅由“相对较为贫穷”的小地主开发体系供应,聚集于巴黎的北部与东部边缘地带,从而构成了真正的都市边界。这一两元化的住宅体系产生了相对严重的负面结果,如流离失所的人口与空间区域的增加、距离工作地点太远、高租金以及过度拥挤等。工人住宅除了分布在巴黎周边,还在接近市中心的出租屋地区形成了贫民窟。这些贫民窟中工人生活的不稳定与不健康,都是的它成为了集体政治骚动与意识形成的中心,为帝国的统治造成了地缘政治的危险。

另一方面,土地的利用形式也被以租金为代表的资本所操控。“曾经刻画巴黎租金地貌、起伏不定的各地复杂模式开始被熨平。代之以较有系统的土地价值地图。”(P147)土地地价的投机性使得不同使用者之间出现极为竞争,因此在城市空间上出现明显的城市区隔:“金融与商业用途提高了证劵交易所与昂叹道一带的租金,使得其他用途无法在此立足,因此便产生了往西北部中心发展的强大动力,„„左岸的房地产发展缺乏商业中心,却吸收了不成比例的教育与宗教机构,„„与市中心市场紧密连接的工业,倾向于群聚在内城的东北部,也就是手工业工人的分布地区„„若不如此,工业就必须往外在周边地区寻找较为便宜的土地。“(P150)在资本所驱动的空间转变中,奥斯曼及拿破仑三世担当了什么样的角色呢?正如哈维所说,资本的力量“非奥斯曼所能驯服,它是法国经济、政治与文化发展下所产生的深层2 的骚动,这个风暴最后将奥斯曼弃如敝屣,其冷酷的程度与奥斯曼当初将中古巴黎交给拆除工人如出一辙。在此过程中,巴黎逐渐散发出资本主义现代性的气息——不管是外观还是行政的基础建设——直到今日。”(P163)

哈维经由对空间关系的梳理,将金融资本、土地利益和国家三个主题的联结、并将社会生产转变为利息、租金和租税的理论分析,以及对生产和劳动过程的检视和对于意识形态与意识状态的重构,最后提出了所谓的“都市历史地理学的地缘政治”。

1860年代在巴黎展开的斗争,被看成是“转变巴黎经济、政治与文化的地缘政治斗争。”(P314)这一地缘政治来源于拿破仑三世政权在阶级上的矛盾性:“帝国权力没有也不能拥有稳定的阶级基础,而原先设想的全能政府完全无法应付位置的市场理性”。(P312)深陷在阶级矛盾和资本积累矛盾中的帝国最终在1871年以巴黎公社的形式爆发出来。

因此在1860年代的暴动之前,巴黎城市空间内部已经出现这样的地缘政治现象:君主派大本营在法国乡村,在巴黎的影响了局限在左岸贵族区;帝国自己的支持者是击中在巴黎西部的金融资本家、国家公务员与资产阶级地主;右岸的贸易、商业与专业服务中心成为共和主义的据点;而左岸的共和主义则是大学生和学院人士的产物,具有革命性与乌托邦的色彩。而在1868年开始的公众集会中则可以看到“集会不只是不均匀的分布在巴黎空间中,连听众、主题和场所也很快出现分化的现象”(P321)巴黎被明显的区分为了“两个民族”:一个是政治经济学者和资产阶级改革这的集会;另一个是激进派、女性主义者、社会主义者、布朗基主义者与其他革命分子主导的集会。最终这场“凶残闹剧”以3万巴黎公社成员的牺牲而落幕。

那么导致这一出地缘政治的闹剧的原因是什么呢?哈维认为“真正供其燃烧的原料却是在资本主义缓慢改造巴黎历史地理的韵律中汇聚而成的。”(P325)各色人物在这个历史地理的时间和空间中交错出现,但是“无法在自己选择的历史与地理条件中进行塑造与控制”(P327)。

大卫•哈维作为一个由地理学家走向马克思主义的现代学者,从文中可以看出他对马克思主义有自己特殊的贡献:

(1)强调空间、位置、环境在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中的地位,弥补空间在马克思 的研究中的“空盒”(hiankbox)的现象,突出了地理学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意义,从而发展处历史地理唯物主义这种全新研究方法;

(2)从“空间压缩”的视域下阐释了对资本积累的新理解,为从整体上理解资本主义(特别是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综合视角,并积极影响了现代城市文化研究;

(3)重视把阶级与共同体两种概念混合起来考虑,并发展出一种多元的阶级阶层观念,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中二元的阶级对立观的不足,有利于更加清晰和全面地讨论社会关系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巴黎城记》作为哈维历史地理唯物主义方法下的经典之作,它以纷繁复杂的叙述方 式和表现手法展示了19世纪巴黎如何从一座传统的、封闭的、落后的城市转变成一座现代的、开放的、先进的世界都市的过程。在该书中,我们可以看到梯也尔与瓦尔兰、奥斯曼与拉扎尔、普鲁东与布朗基、佩雷尔家族与罗斯柴尔德家族匆忙地行走于巴黎的人群之中,他们会与手工工人与流浪者、游客与娼妓、地主与投机商、大学生与街头诗人、店铺老板与房地产商人偶然相遇:这些历史面孔在巴黎的笔下哈维笔下游走于相同的城市空间,同时也改变着城市的面貌,形塑着城市的社会关系。当然我们也可以看到,马克思与圣西门、列菲伏尔与本雅明、巴尔扎克与波德莱尔、福楼拜与左拉、杜米埃与马维尔、福柯与萨义德也与哈维“一起”关注巴黎这座古老而有魅力的城市如何成长迥异的现代之都。然而,研究对象的复杂性以及研究视角的多样性并没有让哈维陷入破碎的星丛无法自拔。在对资本与空间、阶级与共同体、现代性与传统整体关照下,哈维不断旋转研究的万花筒,获得了巴黎研究的全面性:从资本的空间改造与生活方式到资本的空间压缩与生存体验,再到资本对空间区隔和流动与现代性的悖反,哈维完成展现了新巴黎的产生,同时也完成了对现代性的历史批判。

第四篇:《大地构造学》读书报告封面

《大地构造学》读书报告

你的题目XXXXXXXXXXXXXX

学号:200602109

序号:01

姓名:张三

院系:石油资源系

专业:资源勘查与工程

2014年6月

第五篇:农业推广学读书报告

我们的收入怎么这么低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13亿人口中有8亿生活在农村,研究和思考中国的一切重大问题,都必须从这一实际情况出发,否则就不能真正解决中国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动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然而农业的发展速度一直滞后于国民经济的总体发展。

我是一名来自农村的孩子,亲眼见到家乡的农村的经济发展,但是经过了二十多年的发展,我们家乡的经济还是很落后,大家努力的使城乡差距变小,但是现实却在背离大家的愿望,在我以前简单的认为是政府没有给予我们机会去发展,搞试点从不在我们这里,只会怨天尤人,但是慢慢的才发觉原来我们还是很落后,不管技术,知识,还是外界其他因素,我可以说如果我们还是这样下去,我们会被社会乃至全世界淘汰。

常常我都会想为啥江苏江阴华西村是村庄里的都市、河南省新乡县刘庄村是中原小康第一村、深圳市龙岗区南岭村有着江泽民、胡锦涛两位领导同志对南岭村发展经验的科学总结,为啥我们家乡就没法这样发展呢?

看了第四章的第一小节,我才真的明白了这都是什么原因了。

在以前的我看来,每年家里的收入都有很大的提高,以前没电视,现在能买上电视了,以前没有用上电话,现在有了,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了,我们就会觉得农民的生活有了很大的提高,我们却没有想到原来农民人均收入增幅是在下降的。如下图

其实我每次看到关于农业致富的电视节目时,我总是想:那些发展农业的人,怎么会想到要发展那个产业呢?是什么让他们有那么大的激情呢?怎么同样的土地,同样的条件,怎么我们就没法去发展呢?每年那么多的农民工出门打工,他们为啥不发展自己的土地呢?

到底是什么造成了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甚至下降呢?

在受到亚洲金融危机影响,经济持续低迷,消费不旺,导致对农副产品需求总量的下降,农产品呈结构性过剩,形成农业增产不增收,农民收入中出现现金收入与实际收入比例不合理,实物收入比重偏大且不真实,近年来许多地方农民收入的增长,其实是卖不出去的粮食和其他剩余农产品库存的增长,是农民手中可支配收入减少,实际上农民的收入就进一步的降低。

其次,农民素质不高,文化程度有限,对科技农业的了解、运用、推广有很大的难度,而且农产品在市场中处于相对被动地位,农民的收入风险大,农业“靠天吃饭”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善等。

面对这样的现状,我们怎样才能提高我们的人均收入呢?

增加农民的收入,需要做很多的工作,比如政策支持、资金和科技投入等,但从根本上讲,农民增收还要靠市场,靠农民自己,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大背景下,行政调拨资源的手段已不再适用,以国家目前的财力,靠大量补贴来解决农民的致富问题,既不现实,也不可持续,不可想象,在市场经济的汪洋大海中,8亿农民能够退守在一个非市场化的“小岛上”,依赖外界输送“给养”能够生存下来,更不要说富裕起来。当前我们发展农业生产,一靠政策,二靠科学,近几年来,国家放宽农村经济政策,实行了各种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在这基础上,应该引导农民搞好科学文化素质,更快的发展农业生产。

建国以来,党和政府对农业的政策有过几次大的调整,每一次调整的出发点都是尽量解除政策对农业的束缚,使农业劳动力得到充分的解放,特别是近年,政府不但完全减免了几千年来一直附着在土地上的税赋,而且还拿出巨额的资金对农业生产进行补贴。农村城乡建设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出路,是农村工业经济活动在地域点上集聚后,带动相关第三产业相应发展后的结果,农业为城乡提供食物产品、原料产品、人力资源、资金积累、土地空间,而城乡化为农产品提供市场、提供导向,为农业剩余劳动力创造就业机会,城乡化对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吸收,是农业劳动力不断减少,这为农业经营规模的扩大创造了条件,会拉动农业经营的规模化,城乡建设会形成大量反哺农业的资金,从而对农业发展形成有力的资金支持。

培育和壮大农民的合作经济组织,大力发展“合作社+农户”或“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化经营形式,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市场竞争力。农民要赋予,农民要振兴,农民必须给自己学会在市场中“游泳”到市场上打平,这不仅需要完善我们的户籍与土地经营制度,而且更需要用现代化市场经济知识,去武装农民,增强农民适应市场,把握市场的能力。

在农村经济发展上,我们还欠缺很多,还有很多我们值得学习的地方,我们是落后的地方出来的人,我们需要将先进的技术,高端的知识带回去,我相信我们不会永远都在低收入下生活,我们会依靠科学技术来发展农业,我们会不断的运用和推广科学技术,提高农民素质。我们会努力变成“四川省成都市高碑村是大城市近郊农村城市化的典型(四川省成都市高碑村发展,是与20世纪90年代簇桥乡地区发展变化的大环境分不开的,高碑村的发展是以城市交通设施的改善和延伸为契机,依托区位优势动员社会资源,大市场带动大产业,促进经济非农化的发展模式)”的下一个典型。

参考文献:

【1】陶佩君.农村发展概论,中国农业出版社

【2】张秀生,陈立兵.村经济发展,武汉大学生出版社

【3】贾华强,石霞.农民的经济学,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4】王松霈,王梦奎.农村经济概说,北京出版社

【5】冯海法.农村城镇化发展探索,新华出版社篇二:农业推广学复习题(有答案)《农业推广学》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农业推广:(狭)农业创新的传播活动。(广)农业创新的传播、采用和扩散活动。2.相对经济效果:[新成果单位面积亩产量(产值)-对照单位面积亩产量(产值)]×单产(产值)增量缩值系数 3.农业创新传播:指推广组织、科研院校及其科技人员通过宣传、培训、试验、示范等活动,有意识地推广农业创新的过程。4.项目推广:以特定地区特定时间内,借助项目经费,从事以项目内容为课题的农业推广活动。

5.农业创新集群传播:是推广人员把农民集中起来传播创新的方法。6.农业推广学:研究农业创新传播、采用、扩散规律及其方法的科学。7.推广上的农业创新:指应用于农业领域内的成果、技术、知识、信息等对推广对象而言是新事物的统称。8.农业推广示范:在推广过程中,以观看实物、讲座说明和动手操作,直接有效地此向农民展示科研成果,加深农民对农业新技术的兴趣和认识的一种活动。9.农业创新扩散:指一项创新被传播到农村之后,农民之间对创新的交流沟通和模仿学习的过程,是农民的无意识推广活动。10.农业创新人际传播:农业推广人员与农民单独接触,通过交流传播农业创新的过程。

11、案例研究法:从若干典型案例中找出一般性规律的研究方法。

12、经验效应:指人们凭借过去的经验来认识某种新事物的心理倾向。

13、成果示范:把在当地试验成功的某项技术成果,在农业推广人员的指导下,由科技示范户采用,将其技术成果在大田生产的表现展示出来,引起周围农民的兴趣,鼓励他们效仿采用的一种推广方法。

14、推广度和推广率:

推广度:反映创新技术推广程度的指标。推广度=(实际推广规模/应推广规模)×100%。推广率:

16、先驱者农民:最早接受或采用具有创新性的知识或技术的农民。

17、刻板效应:指人们在认知过程中,将某一类人或事物的特征给予归类定型,然后将这种定型的特征匹配到某人或某事上面。

18、现代农业:以现代发展理念为指导,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物质装备和现代科学管理方法,形成贸工农紧密联接、产加销融为一体的多功能、可持续发展的产业体系。

19、半结构访谈:当访谈的框架是受控制的时候,在访谈的过程中融入参与式的方法,则会使访谈具有更多的对话式的、非正规的,访谈者和被访谈者就某一主题进行轻松交谈的特点,这就是半结构访谈。20、组织传播:组织内部、组织之间、组织与外部环境之间的有关创新的信息交流过程。

21、农村发展:农村从经济不发达走向经济发达的历史过程。

22、传播:广泛散布

23、农业创新扩散:是指一项创新被传播到农村之后,农民之间对创新的交流沟通和模仿学习的过程,是农民的无意识推广活动。

24、沟通:在社会交往中,人们借助共同的符号系统彼此交流各种信息的过程。(推广人员与农民之间以及农民与农民之间的农业创新信息交流的过程)

25、社会态度:人在社会生活中所形成的对某种对象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反应倾向。

26、普及:大面积地传布

27、创新的相对优越性:只人们认为某项创新比它所取代的原有创新优越的程度。

28、社会心理:人们对社会现象的普遍感受和理解,是社会意识的一种形式。

29、田间插旗:推广人员在田间发现生产技术问题,未遇到当事人而将解决办法写到事先准备好的小纸旗上,插到农户易于发现的地方,传播技术的方法。30、问卷调查法:通过调查对象回答问题的方式收集资料的方法。

31、意见领袖:是一个社会系统中在某一件事或大多数事情上对其他系统成员的态度和行为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人物。

32、需要:人对必需而又缺乏事物的欲望或要求。

33、经验效应:指人们凭借过去的经验来认识某种新事物的心理倾向。

34、方法示范:在推广工作中,通过实际操作向农民演示某种技能的一种方法。

35、农业创新传播:指推广组织、科研院校及其科技人员通过宣传、培训、试验、示范等活动,有意识地推广农业创新的过程。36.接近性:指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在信仰、民族、外貌、籍贯、专业、个性、情趣、背景、价值观、距离等方面的相似程度。38.现场指导:推广人员在生产现场,指导农民认识生产问题、解决生产问题和正确采用新技术的传播方法。39.农业推广咨询: 针对推广对象的需要和问题,把有用的信息传递给推广对象,并帮助其有效地运用这些信息,改善生产和生活状况的服务过程。40.目标市场:指在市场细分的基础上,企业所确定的为之服务的最佳细分市场,也就是准备开拓和占领的市场。41.随机误差:在严格控制非试验条件相对一致后,由于偶然原因或难以控制的因素引起的,没有规律性和方向性的误差.43.巡回指导:推广人员走乡串户,深入田间地头面对面的对农民进行技术指导的活动。44.大众传播:职业传播者通过报纸、广播、电视、杂志、电影、书籍等媒介,按照一定制度,向人数众多、范围广泛的人们公开传递信息的过程。45.元认知:就是对认知的认知。具体地说,是关于个人自己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对思维和学习活动的知识和控制。46.主题访谈法:研究人员就某个事先预定的问题与调查对象面对面交谈,获取资料的 方法 48.集体指导法:指推广人员在同一时期内把条件相近和相似的农民组织起来,采取小组会议、示范、培训、参观、考察等方法,集中进行指导和传递信心的交流方式。49.推广分摊系数:指推广单位在所取得的纯收益中应占的比例。50.动机:指一个人为满足某种需要而进行活动的意念和想法。

二、单项选择 1.自己亲自选育水稻,并令下属示范推广的皇帝是(d)。a、汉武帝;b、唐太宗;c、宋太宗;d、清康熙。2.在二十世纪90年代,四川农民采用创新的第一信息来源是(c)。a、大众媒介;b、亲朋邻居;c、乡镇推广站;d、集市贸易 3.作物杂种优势机理的发现是(b)。a、开发性成果;b、基础性成果;c、应用性成果;d、理论性成果 4.以下哪项不是知识学习的过程(d)。a、获取知识;b、保持知识;c、应用知识;d、传播知识; 5.动机不具备以下哪个作用(c)。a、始发;b、导向;c、认知;d、强化 6.在农业创新传播工具中,环境管理属于(c)。a、身体动作,b、副语言;c、非语言;d、自我表现。7.实行教育、科研、推广“三位一体”农业推广体制的国家是(a)a、美国;b、英国;c、日本;d、中国 8.“公司+基地(农户)+市场” 属于(a)推广方式。a.企业牵动;b、技物结合;c、项目推广;d、农业开发 9.向农民推广和销售新品种的种子是(d)经营传播。a、产前;b、产中;c、产后;d、ac 10.以下哪项不是影响农民采用行为的主要因素(d)。a、环境因素;b、生理心里因素;c、世界观;d、创新的技术原理 11.十九世纪中叶,爱尔兰为防治(c)病害,开展了近代推广史上的一次重大活动。a、小麦;b、大豆;c、马铃薯;d、玉米 12.一个作物新品种的配套技术是(d)。a、无形科技成果;b、有形科技成果;c、应用性成果;d、ac 13.改变农民行为关键的一步是(b)。a、知识的改变;b、态度的改变;c、技术的改变;d、经济条件的改变 14.在向农民人际传播前先(a)。a、认同;b、同化;c、内化;d、顺应 15.农业普及所是(c)农业普及的主体和实施机构。a、美国;b、英国;c、日本;d、中国 16.演讲稿的中心论点是(b)。a、标题;b、主题;c、内容;d、摘要 17.根据操作条件理论,对人行为影响最大的是(d)。a、外因;b、内因;c、外部强化;d、ac 18.“情人眼里出西施”是(d)效应。a、首因效应;b、晕轮效应;c、刻板效应;d、移情效应 19.在创新采用的感兴趣阶段,(b)的推广方法效果较好。a、大众传播;b、成果示范;c、技术指导;d、小组讨论 20.大学最早进行校外教育的“推广教育”活动的国家是(c)。a、德国;b、美国;c、英国;d、日本

21、十九世纪中叶,爱尔兰为防治(c)病害,开展了近代推广史上的一次重大活动。a、小麦;b、大豆;c、马铃薯;d、玉米

22、一个作物新品种的配套技术是(d)。a、无形科技成果;b、有形科技成果;c、应用性成果;d、ac

23、改变农民行为关键的一步是(b)。a、知识的改变;b、态度的改变;c、技术的改变;d、经济条件的改变

24、与农民沟通之前先(a)。a、认同;b、同化;c、内化;d、顺应

25、农业普及所是(c)农业普及的主体和实施机构。a、美国;b、英国;c、日本;d、中国

26、演讲稿的中心论点是(b)。a、标题;b、主题;c、内容;d、摘要

27、根据操作条件理论,对人行为影响最大的是(d)。a、外因;b、内因;c、外部强化;d、ac

28、“情人眼里出西施”是(d)效应。a、首因效应;b、晕轮效应;c、刻板效应;d、移情效应

29、在创新采用的感兴趣阶段,(b)的推广方法效果较好。a、大众传播;b、成果示范;c、技术指导;d、小组讨论 30、大学最早进行校外教育的“推广教育”活动的国家是(c)。a、德国;b、美国;c、英国;d、日本

31、自己亲自选育水稻,并令下属示范推广的皇帝是(d)。

汉武帝;b、唐太宗;c、宋太宗;d、清康熙。

32、在二十世纪90年代,四川农民采用创新的第一信息来源是(c)。a、大众媒介;b、亲朋邻居;c、乡镇推广站;d、集市贸易

33、作物杂种优势机理的发现是(c)。a、开发性成果;b、基础性成果;c、应用性成果;d、理论性成果

34、推广者采用暗示法影响农民心理时,一般影响较大的是(c)。b、男性;b、女性;c、文化程度高的人;d、年龄大的人;

35、农业推广沟通的客体是(c)。a、推广人员;b、农民;c、农业创新;d、ab

36、“绿色证书“工程的重点是(d)。a、中专毕业生;b、乡村干部和技术推广员;c、有技术的农民;d、bc

37、实行教育、科研、推广“三位一体”农业推广体制的国家是(a)a、美国;b、英国;c、日本;d、中国

38、“公司+基地(农户)+市场” 属于(a)推广方式。a、企业牵动;b、技物结合;c、项目计划;d、农业开发

39、向农民推广和销售新品种的种子是(d)服务。a、产前;b、产中;c、产后;d、ac 40、用深入浅出、生动活拨的语言阐述科学道理的文章一般是(c)。a、调查报告;b、论文;c、广告;d、科普文章

41、最原始的农业推广活动是(c)。a、跳跃式;b、辐射式;c、父传子、师传徒;d、波浪式

42、椐日本研究,从创新采用过程看落后者农民试行的时间(a)。a、最短;b、最长;c、比先驱者长;d、比早期多数长

43、一个作物新品种的配套技术是(c)。a、开发性成果;b、基础性成果;c、应用性成果;d、理论性成果

44、把蔬菜地膜栽培的方法借用到大田作物栽培上的思维方法是(b)。a、侧向思维;b、发散思维;c、逆向思维;d、动态思维

45、根据平衡理论,当一个人的认知不平衡时,就会引起内心的(d)。b、高兴;b、紧张;c、不愉快;d、bc

46、农民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是(c)。b、自学;b、听广播;c、相互学习;d、看电视

47、我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是(d)型农业推广组织。a、项目;b、行政;c、教育;d、自助

48、我国水稻、玉米等杂交种子生产技术的推广属于(b)推广方式。a、一般;b、产品专业化;c、群众性;d、项目

49、项目的可靠性和相对稳定性是项目(b)性的表现。a、需求;b、适应;c、先进;d、成熟 50、一般由标题、正文、署名和日期几部分组成的文章属于(b)。a、论文;b、总结报告;c、科普宣传;d、演讲稿

51、传统农业生产利用的动力主要是(a)。a、人畜力;b、电力;c、石油;d、煤

52、美国学者罗杰斯包最后才接受创新和拒绝接受创新的人称为(a)。a、最后者;b、顽固者;c、胆小者;d、反对者篇三:农业推广学复习总结

农业推广新整理

绪论

1.狭义农业推广:是指对农事生产的指导,即把大学和科研机构的科研成果,通过适当的方法介绍给农民,使农民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并且在生产中应用,从而提高产量、增加收入。

2.广义的农业推广:农业推广是在改进耕作方法和技术、增加产品效益和收入、改善农民生活水平和提高农村社会教育水平方面,主要通过教育来帮助农民的一种服务或体系。(推广工作的重点包括:对成年农民的农事指导,对农家妇女及其他人员的家政(农家生活教育)指导,对农村青年的4h教育即“手hands、脑head、身health、心heart”教育。)3.现代农业推广是一种将有用的信息传递给人们(传播过程),并且帮助他们获得必要的知识、技能和观念来有效地利用这些信息或技术(教育过程)的不断发展的过程。4.我国农业技术推广法将农业技术界定为“应用于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的科研成果和实用技术”。

农业技术具体包括:

(1)良种繁育、栽培、肥料施用和养殖技术;

(2)植物病虫害、动物疫病和其他有害生物防治技术;

(3)农产品收获、加工、包装、贮藏、运输技术;

(4)农业投入品安全使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5)农田水利、农村供排水、土壤改良与水土保持技术;

(6)农业机械化、农用航空、农业气象和农业信息技术;

(7)农业防灾减灾、农业资源与农业生态安全和农村能源开发利用技术;

(8)其他农业技术。

第一章

1.创新 :可以是新的技术、产品或设备,也可以是新的方法或思想。创新并不一定或并不总是指客观上“新”的东西,也可以指解决问题的一种较新的方法。2.农业创新 是应用于农业领域内各方面的新成果、新技术、新知识及新信息的统称。3.创新采用过程:是指农民群众从获得农业创新信息到最终采用的心理、行为变化过程。分为5个阶段

1)认识阶段(即感知阶段)2)兴趣阶段 3)评价阶段

4)试用阶段(即尝试阶段)5)采用阶段(即接受阶段)

罗杰斯根据采用时间的先后,将采用者划分为5种类型:

1、革新先驱(即创新者)

2、早期采用者

3、早期多数

4、晚期多数(后期多数)

5、落后者(晚期采用者)4.创新的扩散方式

传习式(世袭式)

接力式(单线式)

波浪式(辐射式)

跳跃式(飞跃式)5.创新的扩散过程 4个阶段:

(1)突破阶段(农村中一些专业户、科技示范户、农民技术员,文化素质高,改革意识强。往往率先带头搞试验,实现0的突破。)

(2)紧要阶段(关键阶段)

(一旦有10%-20%的农民采用创新,即使没有推广服务或发展措施的进一步支持,扩散也会持续进行。)

(3)跟随阶段(自我推动阶段)(4)从众阶段(随大流阶段)

第二章

1.农业科技成果:在农业各个领域内,通过调查、研究、试验、推广应用,所提出的能够推动农业科学进步,具有明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并通过鉴定或被市场机制所证明的物质、方法或方案。

(1)基础性研究成果 农业领域中客观自然现象的本质、机理及其生物体与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变化规律。

(2)应用性研究成果 应用性成果是指运用基础性成果的原理,对一些能够预见到应用前景的领域进行研究,开辟新的科学技术途径和行之有效的新技术、新品种、新方法、新工艺等。(3)开发性研究成果 是指对应用性研究成果寻求明确、具体的技术开发活动。2.依成果的表现形式分类

(1)物化类成果:基础性成果的科学知识赋予在有直接应用价值的载体中,形成新的物质形态的成果。

(2)方法技术类成果:将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技能等知识,以研究报告、论文、图纸、音像、配方、技术规程等形式表现。2.科技成果转化:通俗地讲:对具有实用价值的农业科技成果进行的后续试验、开发、应用、推广,直至取得经济、社会或生态效益的运作过程。3.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条件

(1)成果质量:创新性、成熟性、效益性、适应性、实用性(2)转化体系建设:成果产出系统、鉴定系统、推广系统(3)农民需求:农民是成果的使用者,是生产者,也是经营者(4)政策与资金:如农业法、农业技术推广法、专利法。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撑

3.我国科技成果转化常见的几种运行机制

1、科、教、推三结合的运行机制

农业科研、教学、推广部门既有分工,又有合作。

2、技、政、物三结合的运行机制

农业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投入”

如科技攻关联合体、集团承包服务体

3、农业高新技术科技园的运行机制

如苗木工程、生物疫苗、温室栽培,科技含量较高

4、企业、基地、农户三结合的运行机制

(1)南京丰程渡实业有限公司与宿豫县的蔬菜(荷兰豆、草莓等)基地及农户三结合。(2)灌云金田集团与植棉乡(基地)、棉农三结合。

(3)江苏三大卷烟厂与云南、贵州、四川等烟叶生产基地、烟农三结合。

特点:

(1)以经济利益为纽带,风险共担,利益共享。

(2)通过定单农业形式,实现专业化生产,解决产供销分离问题。

(3)延伸农业生产的产业链,增加了农产品的附加值。

(4)企业产前、产中、产后的一系列的服务。

(5)易受国内、外市场的影响。

(6)企业投资开发、引进技术成果,国家负担减轻

5、经营、咨询、推广三结合的运行机制

农业推广机构将种子、苗木、农药、化肥、疫苗、饲料等与专业知识结合,解答农民各种咨询,指导农民正确合理的使用。

单纯服务型向有偿、无偿服务相结合过渡,解决了技术服务与物质供给相分离的矛盾。

4、经济上限:是指某项技术成果应用后,单位面积所获得的最高纯收入(利润)。

5、技术(产量)上限:是指某项技术成果在最佳环境条件和管理调控措施的作用下,所达到的单位面积最高产量。

6.经济效益:是指生产投入、劳动投入与新技术推广的产值比较。7.社会效益:是指农业推广项目应用后给社会提供优质、丰富的产品,满足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的需要,促进社会安定,提高农民素质,促进农村两个文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效果。8.生态效益:是指推广项目推广应用对生物生长发育环境和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效果。第三章

1.心理定势:又称心理惯性、动力定型:是指在人们的心理活动中,以前形成的心理准备状态对后续同类心理活动的决定作用和定向趋势。2.心理定势的类型:

(1)首因效应:第一印象对以后认知的影响。

包括农民对推广者,新技术、新产品等的第一印象。因此必须做好人力、物资的充分准备,争取一次推广成功。

(2)晕轮效应(晕圈效应、光环效应):指将认知对象的某种特征泛化,从而掩盖其他特征而形成整体的印象。如放大优点忽视缺点,或相反。“情人眼里出西施”。

(3)刻板效应:在认知一个人时,由于人们在头脑中已存在着关于与该人相联系的某一类人的固定印象,并把这类人的固定印象作为判断和评价这个人的依据,从而产生偏见的认识现象,这种现象称之为刻板效应。

(4)经验效应:指人们凭借过去的经验来认识某种新事物的心理倾向。如农村里的“老玩固”,就是典型的经验派。

(5)移情效应:指人们把对特定对象的情感迁移到与该对象有关的人或事物上的一种心理现象。“爱屋及乌”。3.心理定势与推广

利用首因效应:宣传教育,精心策划,争取一炮打响。

利用晕轮效应:请农民信任的人帮助,产生名人效应。

防止刻板效应:打破心理定势,消除消极因素。

防止经验效应:打破固有经验的束缚,减少推广阻力。

利用移情效应:推出最优产品,带动其它产品。

第四章

1.行为的概念: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在人的意识支配下,按照一定的规范进行并取得一定结果的活动。

2.动机:一个人为满足某种需要而进行活动的意念和想法。3.马斯洛动机理论:

(1)需要顺序:生理,安全,社交,尊重,自我实现。由低到高

(2)存在优势需要

(3)低层次需要始终存在(4)未满足需要才有激励作用

局限性:

(1)把需要层次看成固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程序,是一种机械运动。实际上低水平需要未满足时,高水平需要也可以发展。

(2)一切从个人的需要解释人的行为有失偏颇,无法解释绝食,舍己救人的行为。

(3)需要是先天产生还是后天形成的,个人的一切需要是否都是合理的、都是应该满足的并且能满足仍是争论的问题。4.模拟平衡学说

(1)阻力:农民本身的文化素质(落后的生产技术、低水平的教育)

农业环境中的阻力(较低的生产投入、缺乏生产资源)

(2)动力:农民需要(原动力)

市场需求(拉动力)

政策导向(推动力)5.群体行为的改变方式:一是参与式改变,二是强迫性改变

参与式改变(特征):1)权力来自于低层; 2)自愿参与,积极性高;

3)知识和态度的改变持久有效; 4)适合于成熟水平较高的群体; 5)费时较长。

强制性改变(特征):1)权力来自于上层; 2)带有强迫性;

3)适用于成熟水平较低的群体;4)耗时少。

第五章

1.沟通(传播):指个人或群体运用媒介彼此交流信息的过程。2.农业推广沟通:指推广人员和推广对象之间彼此交流知识、意见、感情、愿望等各种信息的社会行为。

3.推广沟通的重要性

在某种意义上说,沟通比信息更为重要。这是由于信息是一种客观存在,但农民对信息的接受则受多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同一推广内容可以遇到农民的不同的态度和看法。所以推广人员要根据不同推广对象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采用有效的沟通方法,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推广沟通的分类

1、正式沟通与非正式沟通

2、语言沟通与非语言沟通

3、单向沟通与双向沟通

4、个人沟通和大众沟通

5、信息沟通与心理沟通

农业推广沟通要领

1、摆正教与学的相互关系

推广人员是“导演”,农民是“演员”

2、正确处理好与农民的关系

要与农民打成一片,了解他们的生产和生活需要,共同讨论关心的问题,帮助他们排忧解难。

3、采用适当的语言与措辞

如解释f1代时,可用马跟驴杂交得骡,既形象又贴切。

忌“学究腔”,“书生腔”、“官腔”。

4、善于启发农民提出问题

启发农民准确地提出问题,再互相分析。

5、善于利用他人的力量

如充分发挥示范户的二传手的作用。

6、注意沟通方法的结合使用和必要的重复

大众传播、成果示范、家庭访问与小组讨论相结合。

广告中重复现象很多。

第六章

1.农业推广的特点:普及性、实用性、实践性、时效性 2.农民学习特点:(1)学习目的明确(2)认识能力、理解能力强(3)精力分散,记忆力较差(4)学习时间有限(5)农民之间的相互学习 3.绿色证书:指农民达到从事某项农业技术工作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要求,经当地政府或行政管理部门认可的从业资格凭证,是农民从业的岗位合格证书。

第七章

1.我国农业推广方式

(1)项目计划方式

政府有计划、有组织地以项目的形式推广农业科技成果的方式。

(2)技术承包方式

是推广单位或个人与生产单位或农民在双方自愿、互惠、互利的基础上签订的合同,也是联系经济效益、计算报酬的有偿服务方式。

技术承包的5种类型: 1)联产提成承包方对其承包的项目负责技术指导,规定产量指标,超产的部分按合同规定比例提成,技术失误减产的要赔偿。2)定产定酬

规定产量指标,超产了则按合同规定收取报酬,技术失误减产的要赔偿。3)联质联效

达到或超过规定的效果和质量指标,则给予合理的报酬,技术失误达不到规定的效果和质量而造成损失,则应适当赔偿。4)技术劳务

不仅包技术,还包劳务。如包治虫,包育秧、插秧,包收获、脱粒、运输、销售等。又分为全包、半包和临时包。篇四:农业推广学

中国农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2012年7—11月学期

《农业推广学》课程论文

题目:

一、农业推广的社会功能

写作提示:

这里仅提示部分写作要点,写作时要联系实际自己发挥:直接功能,增进农村居民的基本知识与信息、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生产技术水平、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技能、改变推广对象的价值观念、态度和行为、增强推广对象的自我组织与决策能力;间接功能,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提高农业生产与经营效率、改善农村社区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优化农业生态条件、促进农村组织发展、执行国家的农业计划、方针与政策。

参考文献:

[1] 王慧军.中国农业推广理论与实践发展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03 [2] 郝建平,杨家朴,彭锁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推广的动力及

其作用模式[j]农业科技管理, 1994,(12)[3] 封岩.荷兰农技推广的变化[j]世界农业, 1997,(10)

二、论农业推广方法的选择和应用

写作提示:

这里仅提示部分写作要点,写作时要联系实际自己发挥:写好该题目需要掌握农业推广方法的种类、特点和应用条件等知识点,学员可以联系某一特定的推广场合,分析其推广的现实条件,论证如何有效地选择和应用推广方法。

参考文献: [1] 张萍.中国农业推广体系改革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 2005,(08).[2] 黄天柱.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创新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7,(06).[3] 扈映.我国基层农技推广体制研究:一个历史与理论的考察[d].浙江大

学, 2007,(03).三、联系某项技术在某地区推广的实际,试论如何正确选择和运用农业推广方法。写作提示:

这里仅提示部分写作要点,写作时要联系实际自己发挥:选择和运用农业推广方法时,应当考虑以下因素:根据推广的目的选择推广方法、根据农业技术创新的类型选择推广方法、根据技术创新采用的阶段性特点选择、根据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选择推广方法、根据采用者的科技文化水平及其他特点选择推广方法、根据推广机构的资源条件选择推广方法。

参考文献:

[1] 孙雄松,戴育滨,吕建秋,全锋,倪慧群.广东农技推广体系现状及其模式

创新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 2011,(15).[2] 钱锦铭.温州市农业推广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d]浙江大学, 2007.[3] 陈萌山.适应新形势确立农技推广工作新思路[j]中国农技推广, 2000,(05).四、农业技术推广中的采用者行为分析

写作提示:

这里仅提示部分写作要点,写作时要联系实际自己发挥:写好该题目需要掌握农民行为产生与改变原理以及行为变化的影响因素,学员可以联系某一技术推广项目的实际,分析采用者的行为表现与影响因素,并进一步探讨改变采用者行为的策略与方法。

参考文献:

[1] 旷宗仁,左停.我国农民认知与行为改变研究综述[j]中国农业教育, 2006,(04).[2] 王雨,邢丹英,王丰.现代农技推广中的农民意愿转变分析[j]现代农业

科技, 2008,(06).[3] 李晓春.农业技术推广效果评价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7.五、根据农业推广的框架模型理论,联系实际,试论怎样提高推广服务的工作效率。

写作提示:

这里仅提示部分写作要点,写作时要联系实际自己发挥:框架模型包含推广服务系统和目标团体系统、沟通与互动关系、系统环境。要提高推广服务的工作效率,应当:提高扩散效率、提高接受效率、改善沟通与互动效果、改善外部环境。

参考文献:

[1] 韩国明,安杨芳.贫困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参与农业技术推广分析——

基于农业技术扩散理论的视角[j]开发研究, 2010,(02).[2] 薛庆林.我国区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运行机制与模式研究[d]天津大学, 2009.[3] 于水,安开根.试析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与机制创新[j]科学学与科 学技术管理, 2009,(01).具体要求:

1.从以上五个题目中任选一题进行写作,要切中题目。2.论文字数3000字以上。(专科2500字以上)3.论文要有充分的调查资料,提倡使用本人调查的第一手资料。4.论文应立论准确,文必对题,重点是联系实际,有自己的观点和体会,通过课程论文考核,学习应有所提高、有所创新。5.论文要求规范化:

标题——内容提要(100—150字)——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 6.论文要求结构严密,语言流畅,富有哲理,要体现学术性,不能用文学语言,也不能公文化。

7.引用资料要注明出处,文章最后列出参考文献,否则扣分。题目所给参考文献仅供参考,论文写作不限于这些参考文献。8.不在上述选题范围内写作,以及复制、抄袭别人论文,论文内容雷同者均以零分计。:

中国农业大学现代远程教育

课程论文(设计)

课程名称:13 农业推广学

论文题目:

学生姓名

专 业

层 次

批 次

学 号

学习中心

年 月

中国农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制 附:

论文格式要求 1.论文开本及版芯

论文开本大小:a4纸;

正文页面设置:左边距:30mm,右边距:25mm;上边距:30mm,下边距:25mm。2.层次和标题

一级标题:宋体、三号、加粗,段前段后间距为一行、左对齐、单列一行;

如:1 课程论文;

二级标题:宋体、四号、加粗,段前段后间距为一行、左对齐、单列一行;

如:1.1课程论文 ;

三级标题:宋体、小四号、加粗,段前段后间距为一行、左对齐、单列一行;

如:1.1.1课程论文 ; 3.封面

课程名称:隶书、二号、加粗;

论文题目:隶书、二号、加粗; 4.摘要

摘要标题:宋体、三号,加粗,段前段后间距为一行、居中、单列一行宋体、小四号; 5.关键词

3~5个,宋体、小四号、各关键词间距3个空格; 6.目录

目录标题格式要求同摘要标题,目录内容中一级标题、后记、参考文献和附录为宋体、四号,二级标题为宋体、小四。7.正文 必须从正面开始,并设置为第1页。(1)正文字体:正文采用小四号宋体,行间距为20磅。(2)图、表、公式:图形要精选,要具有自明性,切忌与表及文字表述重复。图形坐标比例不宜过大,同一图形中不同曲线的图标应采用不同的形状和不同颜色的连线。图中术语、符号、单位等应与正文中表述一致。图序、标题、图例说明居中置于图的下方。

表中参数应标明量和单位。表序、标题居中置于表的上方。表注置于表的下方。

图、表应与说明文字相配合,图形不能跨页显示,表格一般放在同一页内显示。

公式居中对齐,公式编号用小括号括起,右对齐,其间不加线条。

文中的图、表、公式、附注等一律用阿拉伯数字按章节(或连续)编号,例:如图1-1,表2-2,公式(3-10)等。

文中表格均采用标准表格形式(如三线表,可参照正式出版物中的表格形式),图表单位要统一为国际单位制(si)。

图、表标题采用小五号加粗;表格中文字、图例说明采用小五号宋体;表注采用六号宋体(3)量和单位:应严格执行gb3100~3102:93有关量和单位的规定(参阅《常用量和单位》.计量出版社,1996)。

下载《学记》读书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学记》读书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洛阳伽蓝记读书报告(精选)

    《洛阳伽蓝记》读书报告 一、 版本考辨 《洛阳伽蓝记》版本众多,有明刻本及清刻本。明刻本主要有三种:一、如隐堂本,二、吴琯所刻古今逸史本,三、毛氏汲古阁所刻津逮秘书本。如......

    《杜拉拉升职记》——读书报告

    《杜拉拉升职记》 ——读书报告 在这个暑假,我过得充实而有意义。在参加深圳第二十六个大运会志愿者行列的同时,在学习上,我也阅读了许多课外书本。例如《俄狄浦斯王》、《源氏......

    《杜拉拉升职记》——读书报告

    《杜拉拉升职记》 ——读书报告 《杜拉拉升职记》被誉为白领女性的职场宝典,讲述了一个都市白领杜拉拉从默默无闻的小职员,在经过自己的奋力打拼之后,终于成为一个职场高手。......

    读书周记

    读书周记1 这个暑假,我看了《佐贺的超级阿嬷》。看这本书时,作者生动形象的语言让我身临其境,感觉走进了书里,眼前浮现出了这样的画面:昭广和阿嬷站在家前的`河边,正在这条“超级......

    学记论文

    浅谈《学记》中的教学原则在当今教育中的意义 摘要:《学记》是世界教育史上最早的一部体系里十分完整而系统的教育理论专著,是先秦儒家学派教育思想和教学经验的高度概括。本......

    《学记》题库

    学 记 一、填空 1.《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学的专著 ,它比捷克大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早面世一千八九百年。2.《学记》......

    《学记》读后感

    《学记》 ——中国教育史上的奇葩 摘要:《学记》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经典文献,它的历史意义和理论价值都是十分显著的。师范生在阅读它的过程中,就是要取其精华......

    《学记》翻译

    《学记》翻译 1.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