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学科视角下的课堂教学研究背景价值与途径

时间:2019-05-15 07:32:4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跨学科视角下的课堂教学研究背景价值与途径》,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跨学科视角下的课堂教学研究背景价值与途径》。

第一篇:跨学科视角下的课堂教学研究背景价值与途径

本文获“江苏省第八届新世纪园丁杯一等奖”

跨学科视角下的课堂教学:研究背景、价值与途径

◇邵俊峰

【摘要】:目前对跨学科的研究大都集中在综合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上,本文侧重于探讨跨学科视角下的课堂教学。课堂教学研究必须由单一学科走向跨学科,这是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决定的,也是解决一些课堂教学困局所迫切需要的。跨学科视角下的课堂教学不是淡化、虚化本学科的教学,而是以更广阔的视角来“借力”其他学科优化本学科的课堂教学行为,具有理论完善和实践创新价值。学科间沟通、课内渗透及课外延伸是跨学科视角下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跨学科

课堂教学

一、课堂教学研究必须由单一学科走向跨学科

(一)课程改革基本理念倡导超越学科中心的“跨学科视角”

全国新课程改革的实施逐渐深入,对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的再思考成为当下的热点。而对课程改革基本精神的再认识有必要追溯我国基础教育顶层设计的思想。其中,“超越学科中心”的思想是新课程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思想,新课程的所有理念几乎都基于这点【1】。这一思想要求柔化学科的界线,改进学科课程。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这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尽管仅从跨学科综合课程、地方课程的设置等角度诠释“超越学科中心”的理念,但无疑也为“跨学科角度”的课程观和教学观定下了基调和方向。因此,“各学科教学都要注重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各学科教学都力求与相关学科相互融合,使教学内容跨越原学科间的道道鸿沟,最大限度地回归和体现知识的整体面目【2】”。

(二)课堂教学现状呼唤跨学科视角下的课堂教学 传统单一学科视角的课堂教学存在着许多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借助“跨学科”的力量。

一是许多教材由于视角、篇幅限制,许多内容“一带而过”或“语焉不详”。如历史教材对涉及政论性的内容阐述比较粗糙,不利于学生的立体理解,需要联系政治学科【3】。不同学科教材有众多对应内容,如地理和物理(右表为两学科对应的部分知识点),但“隔科如隔山”的教师没有借力其他学科为教学服务的意识。二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缺乏跨学科的视野,分析学科问题时解释单薄,甚至错误百出。如地理教师缺乏化学基础,在讲解喀斯特地貌的成因及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时解释不透甚至出现错误。三是教师缺乏对学生已有经验和方法的跨学科了解。如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一单元就有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内容,涉及到正切、余切角的计算,但高一数学中的三角函数是在第一学期后阶段学习,学生没有相关知识基础,学习起来非常困难。

另外,缺乏“跨学科视角”的教师没有借鉴其他学科的教学方法来解决教学难题,忽略了身边众多的教学资源和方法。许多教师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虽然有“专”,但无法做到“博”,无法适应新时代教师素质发展的要求,无法适应新时期学生开放、综合发展的需求。同时也不利于组成不同学科的教师共同体,对学校的整体管理和师资培训带来影响。

可以看出,目前学科教学之间的“老死不相往来”,缺少学科间的拓展结合和相互衔接的现状,违背了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也制约了学科教学效益,不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不利于人才的培养,也不利于教师专业的厚度发展。

二、跨学科视角下课堂教学的价值分析

跨学科视角下的课堂教学不是淡化、虚化本学科的教学,而是以更广阔的视角来“借力”其他学科优化本学科的课堂教学行为。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各学科之间隐存着众多的直接联系和作用力。“跨学科视角”的课堂教学就是寻找一学科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的联系,打通不同学科教学之间的藩篱,通过本学科向其他学科“借用”相关知识和方法,为学科教学打开一扇便捷、高效之门的教学研究方法。因此,跨学科视角的课堂教学具有重要的研究、实践价值。

(一)顺应学科发展趋势,通过提炼教学共性为提高教育质量寻找一条新路。21世纪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之一便是各学科之间的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科学技术综合化、整体化的趋势日益增强。科学技术的这种发展趋势必然反映到教 2 育上,必然要求现代教育在体系、内容、方法上体现这种综合化的特点,要求通过教育使学生具备经整合的综合的知识体系和综合的能力等基本素质。同时,学会学习能力的培养和终身学习的习惯养成,以及团队合作精神和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些诸多元素是各学科教学活动中的共性,因此,现代各学科教学的教育功能、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之间是交叉、关联和渗透的。顺应教育改革,通过跨学科的课堂教学教师可以很好地寻找一条利于教学、利于学生综合发展的有效之路。

(二)创新相关理论,形成跨学科视角下的课堂教学新模式。

传统的单一学科的课堂教学有许多业已成熟的理论和教学模式,跨学科视角下的课堂教学不是摒弃这些理论和模式,而是从新的角度应用这些理论,形成新的教学模式。课程、教师、学生和媒体构成了课堂教学的四个基本要素,在跨学科视角下的课堂教学中,“课程”不仅仅是本学科的课程、教材,它还包括与其他学科联系的“枝干”,每一门学科课程都包括这样的“枝干”,展现给学生的就是一张融合贯通的知识之网;“教师”也不是传统意义的只懂本专业的狭窄视野的学科教师,而是专业侧重、文理兼识的有着广阔视域的“杂家”;培养的“学生”,也是思维开阔、创新意识强、不拘泥于学科细枝末节“死知识”的未来人才;这里的“媒体”,是教师跨学科获取能量、素材的工具,是学生学习资源获取的工具,是学生拓展探索知识、延伸自己潜能的工具,是师生协作、交流的工具,是激发和维持学习动机,激励情感的工具,也是自我评价和反馈的工具。因此,跨学科视角下的课堂教学需要对上述要素进行重新认识、组合,在创新理论,形成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方面有广阔的空间。

(三)形成更广泛意义的教师共同体,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教师共同体是一种校本的在职教师专业发展的组织形式。跨学科的视角拓展了“教师共同体”的内涵,使其由一般意义上的“教研组”、“学科中心组”或“学科名师工作室”拓展为由学校不同学科教师组成的、教师基于共同的目标和兴趣自愿组织的本意上的共同体。在学科互补中通过合作对话与分享性活动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在新的教师共同体背景下,教师“先专后博”,借力于其他学科使自身专业素养在高平台上获得新发展。

(四)与时俱进,利于培养有创新精神和综合能力的学生。

教育要面向未来培养跨世纪的人才,必须努力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创造能力。近年来,非智力因素的开发、课程综合化的探索和整体改革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借鉴。就学生而言,他们面对日益开放、纷繁复杂的现实社会.已有了自己思考和疑惑。他们提出的问题往往超出课本的范围、学科的范围。一个知识结构单

一、对相邻学科知识不甚了解的教师是很难做出圆满的答复的。教师更新课程观念,用跨学科的视角,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加强学科间的联系,不仅为教学的最优化奠定基础,也能够为培养出具有综合应用能力的、能创造性解决问题的一流学生创造条件。

三、跨学科视域下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

(一)学科间沟通

首先,课程目标总体是“培养什么样的人”,尽管不同学科有不同的侧重点,但多维度培养的总体目标是不变的。通过学科间的沟通,跳出学科的范围,从更为广泛的角度进行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学科的“三维目标”。例如,通过数学与语文的沟通、对照,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数学文化”的内涵与特征:如果说语文教学主要是一种以情感带动知识学习的“情知教学”,那么,数学教学就是“以知怡情”,即希望通过数学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养成一种新的理性精神、新的认识方式【4】。

其次,为了保证学生能够通过加强科际联系获得正确、立体的知识,形成各学科有机结合的知识体系和综合能力,教师一方面要认真分析本学科的课程标准和教材,准确把握学科知识要点和目标要求。另一方面更要通过有目的、有侧重地阅读分析相关学科教材,通过和相关学科教师对相关知识及教法的探讨,来确定本学科与相关学科的相联系、相重复、相交叉、相衔接之处,来确定各学科间的分工协作,在此基础上有的放矢地决定安排具体的教学内容、形式和方法。学科间沟通也包括全面了解学生的学科经验和已有知识结构,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学科经验是课堂教学设计的前提。

(二)课内渗透

1、知识迁移

基于学科之间的联系,用相关学科知识帮助学生理解本学科知识,为相关学科知识的应用创造条件。跨学科知识迁移包括学科知识点的补白、补缺、补正等。如人教版历史教材与政治教材就“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影响”阐述各有偏颇,若融合相补,可以使学生获得多角度、更全面的认识【5】。

2、方法移植

不同学科由于学科性质不同,采取常用的教学方法和模式也不同,但教育思想与方法是没有学科界限的。通过方法移植,用其他学科的理论方法直观地表现或分析本学科的现象和规律,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化学学科有老师用改编《青花瓷》的歌词帮助学生理解化学元素的性质,一位地理教师就借鉴这一方法,把地理《地球上的大气》一章主干内容编成一首《菊花台》,由学生在吟唱 中探究,效果良好【6】。再如,将物理电磁学部分常用的左右手定则加以改造,在地理教学中可以用于帮助理解俯视日照图中地球自转方向和气旋、反气旋气流流动的方向。

3、创设问题情境

各学科的课程标准都非常重视利用其他学科的资源来创设问题情境,如《义务教育阶段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要将数学与其他学科密切联系起来,从其他学科中挖掘可以利用的资源(如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和人文遗产)来创设情境,利用数学解决其他学科中的问题” 【7】。这一理念倡导的是一种走向综合化的学科教学,是从“知识本位”转为“发展本位”的教学。相关学科可以成为数学学科的教学资源和情境,而数学学科可以成为其他学科的问题解决工具。

4、“移位”教学

教师寻找其他学科中与本学科的相关知识点,利用本学科的课堂对其他学科相关知识点进行拓宽、加深、细节解释及学科性纠错,即为“移位”教学。如江苏省现行的英语教材与高中地理知识点直接相关的部分有20多处【8】,地理教师在这方面的教学,弥补了英语教师的不足和忽视点,能使学生对相关知识有更深的理解,也利于英语的学习。同时,由于有了英语教材作支撑,不仅大多数高中学生的英语能力所能承受,而且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课外延伸

课外活动作为教学体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重要形式。通过开展各种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可以培养学生对各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现实生活中的许多问题研究及解决往往涉及到多个学科,跨学科教师通力合作下的综合案例及课外活动的设置,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综合思考与应用能力。课外活动及拓展案例的总体情境及方案由各科教师共同协商完成,在具体教学中再由每科教师根据自己的学科特点进行提炼与再加工。例如,研究北非利比亚战乱这一热点,政治、历史、地理教师可以从不同学科的角度设计问题指导学生研究,英语、语文教师可以利用相关报道结合图片指导学生研究。再如,数学、物理、化学教师可以结合自己的学科在课堂内外指导学生进行同一科学方法(如演绎推理法、实验归纳法、控制变量法等)的个性化研究活动。

当然,如果对过多的学科外“枝节”、大量的跨学科内容处理不当,容易造成教学内容的泛化,削弱学科教学的本质。因此,寻找有效的学科间“链接”非常 5 关键。学校的教学工作是一张网,各学科的教学活动就是织网的网线。每一根网线之间是既互相独立,按各自的方向纵深发展,又以结点的方式相互联系。抓住这些结点就是抓住了教学质量的新的增长点,贴近了学科教学的本质。这些联系结点的获得需要教师运用教学智慧和相应的方法,也需要通过跨学科的教师合作才能成为可用资源。跨学科团队合作是一个必然的途径,不仅助力于各科课堂教学,也促进了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杨九俊:《课程改革基本精神的再认识》2011.8 【2】余文森《主干内容为终身学习奠基 ——专家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国教育报》2001年9月19日

【3】【5】马宁《用“政治”点化“历史”》,《内蒙古教育》2010年12期 【4】郑毓信《数学课程改革如何深入》,《人民教育》2010年5期 【6】邵俊峰《用流行歌曲增强地理课堂活力的尝试》,《地理教学》2010年1期

【7】《义务教育阶段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第101页《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8】邵俊峰、邵凤莲《探索地理双语教学,课堂引入英语教材》,《地理教学》2003年6期

第二篇:网络环境下课堂教学研究实施方案

网络环境下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实施方案

一、课题界定:

1、“网络环境”指学校计算机教室网、校园网、因特网和其它丰富的教育资源库。

2、本课题以学校为单位,在网络环境下,运用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以信息技术为载体,研究新课程如何教和如何学的理论和方法,以及研制、开发网络环境下的课程资源并建好锡山教育资源中心等问题,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供优秀教学案例、有效的教师培训模式和教学资源库建设的范例。

二、课题研究背景:

1、社会背景:社会发展呼唤研究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表现在:

(1)当今社会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社会发展的日新月异,对未来劳动者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必然要求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中小学教育要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从以培养知识型的人才向培养创新型、能力型的人才转变,而学校教育的趋势应当由教师主导学生学习的过程及方向转变成为由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及方向,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发展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学会创新性地学习和生活。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是创新教育的最终目标,更是终身学习理论的具体实践。

(2)以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为代表的网络时代已经来临。以现代教育技术为核心的多媒体教学正在改变着学校的教学面貌。以计算机辅助教学为核心的多媒体教学能给学生的学习提供丰富多彩的信息资源,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和探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特别是互连网技术在教学中的积极运用更是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它使学生的学习从课堂延伸到了全国乃至全球,学生可以更加自由地选择对自己有用的学习内容,这必将对基础教育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2、地区背景:我区需要研究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并具有研究该课题的条件。表现在:教师培训工作已在全区范围内全面展开。许多老师家里已购买了电脑。全区基础硬件设施与环境已基本能满足网络环境下的教与学的需要。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是:

1、运用现代教育理论与教育思想,探索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设计理论,通过教学改革与实验,构建基于网络环境的各类教与学模式;通过利用网上资源和Internet信息,构建研究性、自主性和协同性学习的学习模式,探索普通中小学利用网络资源的途径与方法。

2、通过网上资源的共享,进一步更好地建设并利用好教育资源,提高教学资源利用率。

3、通过课题研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行为。

4、通过课题研究,更新教师的信息教育观念,进一步提高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

四、研究内容:

1、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教学和学习整合研究。具体研究如何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潜能,优化教学过程,改进学习方式,并为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和交流合作等提供技术支持。发掘、总结并评介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的优秀教学案例和经验,帮助教师在理解、迁移的基础上提高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的教学设计水平,积累相关教学经验。发掘、总结并评介网络技术应用于教学的优秀教学案例和经验。

2、信息技术应用于课程教学的教师培训研究。根据我区的区情和需要,具体包括研制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的教师培训标准;探索有效的教师培训模式,开展面向课程改革实验区的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的教师培训。

3、信息技术装备和利用研究。总结与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有关的信息技术设备配备、使用管理及其他组织实施方面的有效措施和经验;研究如何提高高中学生信息技术设备的利用率,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和信息的共享,帮助学校为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提供学校管理及组织保障和必备的技术支持。

五、研究价值:

在整个教育体系中,教师、学生是其基本的构成要素,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教育信息化的深入展开,使教师的作用、学生的能力要求等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1、教师的作用:传统的教育中,教师的基本作用是向学生传递一定学科的专业知识。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学生可以自主地通过各种途径,以各种方式进行学习。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作用为: 学习的组织者和协调者对于给定的学科内容,学生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不仅通过老师,还可以通过因特网、光盘学习,也可以通过小组讨论、调查访问等多种途径学习。教师不再只是讲授,而应对学生的多种学习活动进行指导、计划,对各种学习活动进行组织、协调。学习网络的促进者为了对学习活动进行有效的指导和计划、组织和协调,教师必须把握对应于各种学习课题的学习途径、学习资源。为此,教师应广泛地收集各种分散的学习资源、学习信息,注意加强不同学校、不同教育部门的联系与交流,并逐渐形成一种支援学生学习的网络系统。学生信息能力的培养者学生在利用多种途径进行自主学习中,信息能力是十分重要的。教师应注重学生信息能力的培养。

2、对学生的价值:信息社会需要的是具有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和善于实践的人才。这对我们的学校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何为素质教育?就是在学习知识的基础上,还要能够学会如何获取知识、如何运用知识、如何创新知识。以知识的传递、知识的理解为中心的接受学习中,学生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对学生的要求是理解知识、掌握知识。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要求学生不仅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更重要的是主动地获取知识。在这种情况下,要求学生更注重学习方法、思维方法和讨论方法的掌握,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自我学习能力。在教育信息化的环境中,学生实现知识的探索,实现发现学习、实现问题解决学习,实现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信息的获取、处理、创造、表现的能力,即信息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在教育信息化的学习环境中,需要学生具有很好的信息能力。

六、研究方法:

本研究拟采用文献资料法和行动研究相结合的手段,通过搜集国内外信息技术开发运用的崭新成果与发展动态,学习其先进的手段、理论及设计原理、方法等,在一定的范围内系统地、科学地解决实验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七、操作步骤及时间安排: 1、2011.4-2011.6制定研究方案,组织课题组成员,讨论落实各层面具体工作,对课题组人员实施分层次的培训。2、2011.6-2011.8完成信息中心设备安装工作,建好网络平台,安装有关软件,整合首批资源;完成软、硬件应用培训;利用网络平台及其资源实施有关教学方案,追踪记录整个教学设计思路、教学实施过程。3、2011.9-2014.9选择优秀教学案例,召开优秀教学经验展示现场会。全

面实施实验教学方案,同时积累材料。4、2014.10-12整理分析研究结果,结题论证。

八、预期成果及体现形式:

本课题总的预期成果除研究报告和相关论文和案例外,其它成果体现形式为:

1、学校领导及有关职能部门能利用网络实施各种管理和服务,师生的信息素质明显提高,学会运用Internet上网查找、筛选信息,中青年教师会使用创作工具,开发网络资源;人人会运用网络技术,教育信息观念普遍形成。

2、学生能养成一种全新的、基于Web形式的研究性,自主性学习模式。开设网上学习课程,开展基本网络的协同式学习活动。

3、学校网上资源(软件、课件)数量有较明显的增长,质量进一步提高。

4、规章制度更加具体和完善。校园网良性运作,最大限度的发挥效率,形成完善的运作体系。

九、课题组成员:林淑春、孙喜阳、霍介全

第三篇:城南小学举行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论坛活动

城南小学举行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论坛活动

11月5日,城南小学举行了“新课标背景下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业务论坛之二)”活动,8名新课程实验骨干教师进行了论坛交流。

本次论坛围绕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打造“激励、简约、高效”的课堂教学改革,以“探究、实践、合作、共赢”为主题,展示、交流和研讨新课程实施以来自己在课堂教学改革方面的做法、成效、问题与对策。从一件件课堂教学的具体事例中,我们感悟到了课堂教学改革的真谛。

通过交流,大家达成共识:在新课程背景下,作为一线教师,一定要更新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方式,大胆突破“以讲为主”或“精讲多练”的传统教学模式,严格落实学校提出的“三个转变”、“三讲三不讲”、“五个要让”(三个转变:变注入式为启发式、变学生被动听课为主动参与、变单纯的知识讲授为智能并重;三讲:讲学生理解不了的问题、讲学生归纳不了的问题、讲学生运用不了的问题。三不讲:过易的问答题不讲、过偏的问题不讲、过难的问题不讲。五个要让:能让学生观察的要让学生观察、能让学生思考的要让学生思考、能让学生表述的要让学生表述、能让学生动手的要让学生动手、能让学生自己总结的要让学生自己总结。)真正给学生提供自主、合作、探究的时间、空间、条件,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让学生积极思考,勇于表达,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学习,在思考中成长。

第四篇:新课程背景下教学管理策略与途径

新课程背景下教学管理策略与途径

第三完小

于红彬

新课程改革的开展,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机遇和挑战。要知道教学管理是不是到位,是一个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标志。作为一名小学校长,我只有将教学管理落实到教师的观念转变、教师的角色转变、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升等方面上来,才能适应现代的教育教学。通过近几年的锻炼和学习,我认为教师是新课程发展的关键,只有带好教师这支队伍,才能完成祖国赋予我们的教育教学事业。怎样带领建设好这支队伍呢?我个人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让教师认清形势把握方向。

我们每一位教师都清楚新课程要落实的目标——素质教育,他所体现的是以人为本、以每个学生的发展为本、以每个学生的生存为本、以每个学生的一技之长为本。只有明确新课程的目的和目标,我们教师才能把握教育教学方向,提升教育教学素质。

二、重视学习,提升教师教育教学理念

教师有了新的理念,才能有创新。本学期我校在中心校的领导下,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加强了教师的理论和校本学习,积极鼓励教师自学和集体研讨相结合,提倡教师写教后反思、学后反思,让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深入每一位教师的心中,从而,使我们的教师新理念能准确指导我们的教学实践,更好的为教育教学服务。

三、重视研讨、推进高效课堂

在高效课堂的推进中,学生一个优化的教学环境和谐的学习氛围,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我校强化教师的教学实践要和先进的教学理念相结合,强化教师从我做起,把握高效课堂的重心、中心。

1、要知道教师只有备好课,才有可能上好课,我校利用教研组学习时间,开展集体备课,让每一个教师都有题目做,然后相互交流,在我们的共案中进行修整,从而更加提升了课堂的有效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自信、自强、自立、自理和自学。把备课的重点放在如何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最后让学生学会学习,不是让学生学会,而是让学生会学。同时学校要指导教师写出适应不同学生发展需求的教案、学法指导及教学反思。我认为我们的教学目的不仅是学生的全面发展,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全体发展。

2、在教学中要突破教学新理念,不管怎样教学的主阵地还是在课堂上。我校为使高效课堂在我校稳步推进,强化引导师生要树立新的知识观,明确知道知识是媒介,是学生学习的桥梁。让学生明确树立学习观,只有学生真正、自主、主动去理解,明确学习是自己的事,没有人能代替,是自己生存、成长、发展的必经之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才能形成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

3、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讲课只是为学生提供参考,为学生学习提供方法的借鉴。课堂是学生学会学习的主要场所,是学生学习方法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主要过程,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要适时准确地加以引导、启发、讲解,促进学生合作、交流,师生互动、互促互进,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学习的主体能动性。

4、要知道新课程中我们各自的角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是具有多角色的,教师既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也是学生学习过程中互促互进的学习者。教师永远不能代替学生做事,只能在学生学过程中加以引导及时点拨,要永远把学生放在学习主体的位置上。学生是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在课堂中教师要做好导演,要积极主动引导学生自主理解,将书面知识吸收内化为自己的头脑思维,形成新的知识体系。教材是课堂教学中的主线,师生的教学活动,学生的学习活动,要以教材为载体、为引发点。教师要精心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所以我们每一位教师都要清楚三为主,以及他们之间的联系,才能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

总之,只要我校全体师生齐心协力,共同进退,我相信高效课堂会在我们这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最终使我们学校脱颖而出。

第五篇:新课改背景下初中与高中地理衔接教学研究

新课改背景下初中与高中地理衔接教学研究

摘 要: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发现初中地理和高中地理衔接出现了问题,初中地理知识过渡到高中地理知识存在较大的跨度,导致学生难以适应高中地理的教学,进而使学生成绩不理想。因此,高中地理教师应该意识到初中和高中地理知识衔接问题的重要性,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将高中地理和初中地理知识衔接起来进行教学,从而提升高中地理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初中地理;高中地理;衔接策略

初、高中地理课程具有非常密切的联系,但在现实的高中地理教学中,存在与初中地理不衔接的现象,始终困扰着绝大多数高中地理教师。由于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教师将高中地理和初中地理衔接的问题作为重点研究的对象,进而不断完善高中地理教学的模式和手段。本文主要分析了新课改背景下初、高中地理的衔接问题,探究出切实可行的教学策略。

一、导致初、高中地理脱节的原因

1.师资问题

根据调查显示,我国目前初中地理师资力量有限。因为受传统思想和初中升高中考试要求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大部分初中学校对于初中地理的教学不够重视,在初中教学中,地理通常被看成副科,导致一部分初中尤其是农村初中缺乏专业的地理教师,由其他教师代教地理课程。由于教师的专业能力较低,导致初中生地理基础普遍较差。另外,因为教师地理专业文化程度不高,并且对于初中地理课程缺乏整体了解,导致其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无法把初、高中地理的内在知识联系起来,这也就造成了初中生在升入高中后无法适应高中地理教学,以致对高中地理教学的效率造成一定影响。

2.课程时间安排不合理且内容存在较大差异

通常,根据新课标的安排,初中学校一般都在学生初一和初二时开设地理课程,在初三就不再作安排。这样就造成一年时间学生没有进行地理知识的学习,必定会导致学生遗忘之前所学的地理知识,这是造成初中地理与高中地理无法很好衔接的原因

之一。

初中阶段的地理课程主要强调的内容是中国以及世界地理,重点是描述区域内的地理现象和现实,所涉及的问题层次较浅,系统以及理论性都相对较差,对于学生的要求也较低。

二、衔接初、高中地理的有效策略

由于初、高中地理知识衔接不到位,使学生学习地理知识受到了较大的影响,导致高中地理的教学质量无法保证。因此,高中地理教师必须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使学生在学习高中地理知识的过程中和初中的地理知识有效地衔接起来。

1.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而学生则是学习的主体,新课改要求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同时,不能忽视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在将初、高中地理进行衔接的教学中,教师必须使自身的主导地位得到充分的发挥,了解学生掌握初中地理知识的程度,同时还要关心学生心理以及学习的状态。注重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进而因材施教,从多个方面和层次有针对性地展开教学。帮助学生温故知新、夯实基础。比如,在高中地理教学前一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顾和回忆初中有关地球仪、经纬网的知识,以备与高中“地球运动”知识相衔接。

2.钻研教材,把握课标

初中地理的教学理念就是让学生学习对生活和未来发展有作用的地理知识,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地理的问题以及以地理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从而使生存的能力得到增强。而高中是为了培养学生成为具有地理素养的公民,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实践的能力,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积极的探讨以及合作交流。通过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从而使学生掌握应该具备的地理知识,不断提升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地理观念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3.拓展思维,提升能力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学生的身心都比初中时成熟,因此,要使学生在获得基本技能的同时发展地理思维的能力,全面掌握学习以及探究地理知识的方法和手段,这些也是高中地理教学的目标之一。

(1)提升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在地理思维能力中空间思维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由于初中生的空间思维能力还比较弱,在学习地图知识和等高线以及区域地图和地球运动时,都相对困难。由于学生很难理解地理事物的组合结构以及空间形态,从而对其掌握不够好。因此,在进行高中地理教学时不仅要顾及学生的基础知识还要在教学中增强其直观性。在教学中可充分利用地球仪、挂图、双手、板书等进行演示。在讲解地球自西向东转,从北极上空俯视,呈逆时针方向旋转;从南极上空俯视,呈顺时针方向旋转,①可以充分利用地球仪进行演示,鼓励学生课后自行演示与思考;②让学生拿出双手合十,按地球转的方向,从上俯视,从下仰视,观察地球自转情况。除此之外,还可借助多媒体帮助学生构建空间的概念。

(2)培养学生析图能力

“无图不成地理”,因而看懂地图特别重要。初中地理的教学中含有较多的图像资料,但是由于学生知识和智力发展有限,因此,初中生对于地理中的图像分析以及解读的能力普遍较弱。高中地理教学应该在初中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学生对地理图像的观察以及分析能力,使学生通过观察以及分析图像来获取地理的信息,并要求必须要快速、全面和准确。同时,还要利用所学的知识将其进行概括和分析并进行描述与阐释,并且进一步论证以及深入探讨地理问题,从而使学生图文转换的能力得到提高。

4.改善教学方法

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师的教学方法能够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以及学生的主体作用,想要做好将初中地理和高中地理的衔接工作,必须要善于运用各种教学手段与方法,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进一步优化课堂的教学。

(1)激发学生兴趣

初中生通常对于地理产生兴趣源于感性认知,例如,一些地理的奇闻轶事和各个地区不同的风土人情都会引起学生的兴趣。高中生对于地理的学习动力不仅来自理性的认知,并且还来自于感性的认知,因此,需要不断增强其感性认知。例如,可以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播放图片和视频以及热点话题等来进行情境的创设,从而引发疑问。例如,在教学必修一第三章第二节《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时,就先引出马航MH370失联的报道,并利用多媒体投影出来。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北京时间3月8日1时20分,马航MH370从吉隆坡至北京的航班在越南胡志明市空中管制区失联,地点为北纬6°55′15″,东经103°34′43″。

材料二 中国海军舰艇队航线示意图(图略)

问:马航失联地点附近发现了大量的油污,该季节油污扩散的方向是,原因 引发兴趣,然后就讲解课标要求的相关的地理知识,避免对高中地理产生枯燥乏味的印象,进而使学生还能够适应高中地理的教学。

(2)开展活动激发思维

改变高中地理课堂中学生被动学习的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以及地理学习能力,同时,教师还要改变教学方式,采取自主学习以及合作、探究式学习的形式,重视活动教学,开展地理观测以及考察和实验等实践类活动,这样可以锻炼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3)强化教学直观性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要求教师必须结合现代的教育手段,从而使教学更加直观,为学生建立地理空间的概念,使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抽象的地理动态,如,在教学“等高线”时,在手上画等高线,把手伸开就是平面的等高线,握住拳头就是立体的地形,学生对山顶、山脊、山谷、鞍部等一目了然;在教学地理必修一中重点的示意图:热力环流形成图、大气的水平运动的一力、二力、三力作用下的风向图、地球上七个气压带与六个风带的形成图时都可采取边讲边画的形式,要求学生跟着教师一起仿绘,在教学常见天气系统气旋与反气旋时,可以用“左右手定则”判断气旋与反气旋运动方向。

在教学时还要多加利用教学挂图,教学区域地理时,把重要的经纬线用粗色笔直接划在挂图上,运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区域地图,以此作为教学的辅助。通过各种途径以及长时间的教学的影响,使学生熟悉区域地图,从而消除学习高中地理的障碍。

基于新课改的背景,通过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以及开展教学活动,进行地理知识的传递,能培养学生的地理能力以及思维能力,进一步达到新课改的要求和目标,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发挥,解决初中地理和高中地理脱节的现象。这样有利于提高教学的质量以及教学的效率,从而加强师生间的良好沟通与

交流。

参考文献:

余巧云.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编辑 郑 淼

下载跨学科视角下的课堂教学研究背景价值与途径word格式文档
下载跨学科视角下的课堂教学研究背景价值与途径.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