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师教学语言的有效性
浅谈教师教学语言的有效性
烈山中心校新北小学
李影
主要内容的摘录: 教师语言的有效性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语言的优劣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课堂上只要教师在导入时能激起学生的兴趣,能合理、科学地提出问题,对学生进行真诚评价,巧妙地引导过渡,最后进行简练总结,提升迁移,就能打造高效而优质的课堂。
关键词: 教师
语言
有效性
兴趣
科学
真诚
引导
延伸
正文: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的语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教师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利用教学时间的重要条件。”因此,教师教学语言的优劣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也间接影响学生语言素养的提高,学生思维习惯的形成,甚至影响到学生人生态度的确立,以及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导向。
可见,教师的教学语言有着其他功能语言不可比拟的作用和力量。那怎样才能让教师的教学语言更具感染力?更有魅力?怎样在宝贵的四十分钟的有限课堂上,让教师的每一句话高效发挥它应有的价值呢?
首先,课前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堂语言。特级教师徐斌说过:“没有备课时的全面考虑与周密设计,哪有课堂上的有效引领与动态生成;没有上课前的胸有成竹,哪有课堂中的游刃有余。”只有精心预设,才有精彩课堂。
然后,课堂上教师要具有机智应变的调控能力。课堂是一个瞬息万变的语言交流、思维碰撞的舞台,偶发事件时有发生,教师只有灵活妥善地处理好突发事件,才能确保课堂上的精彩生成,确保学生创造性的思维火花不至泯灭,确保教学有序进行,确保当堂课时目标有效达成。
再者,教师要不断学习,多读书。“腹有诗书口自畅”,教师只要不断积累沉淀,语言自然富有感染力。
最后,课下教师要善于反思。下课后,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语言进行反思,是导入不够精趣,还是过渡语不够精炼?是问题语不够精准,还是评价语不够精辟?反思的过程就是对自己教学语言颠覆休整蜕变提升的过程,教师的课堂语言才能在反思中不断成熟而有魅力。
优质的课堂源于优秀教师的优美语言。教师语言的有效性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教学实践中,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提高教师语言的有效性:
一、导入语重在“激趣”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是依赖于兴趣。”孩子们的学习更应该在兴趣引导下进行。所以,导入环节虽然所占时间不多,但作用不可忽视。一堂优质高效的课堂开头就要漂亮醒目,先声夺人,才能拨动学生的心弦,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从而引领学生进入学习最佳状态。
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在上《万里长城》一课时是这样导入的:课件出示(万里长城)起立!同学们,今天王老师和大家去登——(生齐读:万里长城),一起去看——(生齐读:万里长城);一起去游——(生齐读:万里长城);一起去感受、去理解、去赞美——(生齐读:万里长城)。“起立!”课
堂开头的一句日常用语,在王老师的嘴里,成了一道有力而威严的军令,调动起孩子内心敬畏长城的千万情感。随后王老师简简单单的几半句引语,如同吹响了一声号角,鼓动起孩子冲上长城一饱眼福的欲望,高度集中起孩子的注意力,激发起孩子 一览《长城》的高度兴趣,帮孩子调节到跃跃欲试的学习状态,为一节成功课堂订好了基调。
二、问题语重在“准确”
“疑是思之路,学之端”疑才多思,多思才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才能激励学生深入探索。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一个好的问题设计,可引领学生急于释疑,促使学生带着问题投入到学习中,并把他们的思维引到深处。所以,教师在设计问题语时重在“准”,即要合理、科学。
怎样把握问题语的合理性科学性?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说:“如果问题创设全在知识范围内,只是大脑皮层的简单探索,就引不起学生的兴趣。如果提出的问题过高,大脑皮层模糊一片,就不会有明显的兴趣点,引不起大脑在多种形式、多种层次的交错综合。只有把问题设在最近发展区内,才能引起最大的兴奋点。”可见,把问题设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才是科学合理的。问题的设计要难易适度,大小适宜,忌宽大空泛,忌高深繁杂,否则,学生听后摸不着头脑,无从切入;忌琐碎,忌浅易,时时问,处处问,无疑而问,学生不必动脑,无需思考,缺乏主问题的有效引领,等于问而不问。
问题里面有学问,教师问得好才能教的好,学生才能学得好。富有艺术性的设疑,可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思维。所以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情,依本据标,适时设疑,才能更好地导达目标,使学生达到迁移应用的目的。
三、评价语重在“真诚”
评价语是教师对课堂提问学生回答情况进行分析评价时的语言,是教学中最直接快捷、使用率最高、对学生影响最大的一种评价方式,是小学语文教学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
美国学者卡耐基指出: “使一个人发挥最大能力的方法是赞赏与鼓励。”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评价语,是沟通师生情感,启迪学生智慧,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自信的桥梁,教师在学生发表意见时,给予适时适度地鼓励和赞许,让学生获得一种愉悦的心情,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从而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北京特级教师王文丽在给三年级的孩子上《锡林郭勒草原》时,王老师叫同学们读课文,如果对哪部分感兴趣,就多读几遍。学生读后纷纷举手。王老师走到一位低着头没有举手的女生前,轻声地问道:“你为什么不爱举手?”小姑娘说:“我有点紧张。”“读书就不紧张了,能试一试吗?”小女孩没有回答。王老师扶着她的肩膀,轻声地说道:“我给你起个头,能读吗?”小女孩说:“能。”于是王老师起了头。小女孩开始小声地读,后来越读声音越大,越读越流利。待她顺利地读完后。王老师问她:“你现在还紧张吗?”小女孩答道:“不紧张了。”王老师又问:“你知道你在多少人面前读书吗?”“不知道。”“不知道我告诉你吧,你在四千多人面前读书,多不简单啊,回去告诉你爸妈。你敢当着四千多人的面读书。多么了不起,多么自豪,多么骄傲啊!”小女孩的脸上渐渐浮现出了笑容。
王老师随堂入境的几句真诚评价,可能改变孩子的一生。孩子脸上那浅浅一笑,也许是这个孩子从自卑走向自信的里程碑,从此,她的生命之帆扬得
鼓鼓的,等待起航,这节课的学习也一定信心百倍。教师评价的作用和力量不可估量。
教师的评价语要让学生动心,教师必须动真情。教师对学生的赞美一定要真诚而亲切,只有发自肺腑的表扬才能触动学生的心灵,切忌假大空浮,词不达意。无论学生回答怎样,都来一句“真好!”“真棒!”“了不起!”,这种随意性,显得简单机械,苍白无力,缺乏针对性缺乏真诚的评价,就失去评价的作用。
评价语因时因境而生,充满灵动与智慧,教师要从爱与尊重的角度,巧妙适时给予学生真诚评价,为引导学生向高处攀爬搭建一个阶梯,从而引领学生充满自信地向上,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起到“点石成金”的作用。
四、过渡语重在“引导”
过渡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中间环节,是教师用语言搭起的一座座衔接桥。课堂上只有凭借教师的过渡语,才能使教学过程严谨而有序。过渡语不仅有利于对课堂教学的组织与调控,而且会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课堂上有了起承转合,才能成就生气灵动的课堂。
教师的过渡语要随文入境,得体自如,淡而无痕,重在引导与衔接。
于永正老师在上《新型玻璃》一课时是这样过渡的:
“同学们,这五种新型玻璃有什么特点,有什么用途呢?请带着这个问题默读课文,边读边想。”(学生默读课文,于老师巡视)
互相交流之后,于老师巧妙过渡说:“五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作用都弄明白了吗?(学生举手示意明白)不过,我不打算让你们说了,我想让你们写。写什么呢?(于老师在黑板上写下了“自述”两个字)‘自述’是什么意思?对,就是自己介绍自己。现在我把全班分为五组,第一组写‘夹丝网防盗玻璃自述’,第二组写‘夹丝网玻璃自述’,第三组写‘变色玻璃自述’,第四组写‘吸热玻璃自述’,第五组写‘吃音玻璃自述’。现在你们都是新型玻璃了。(众笑)请把你们各自的特点、作用写出来,为自己作个广告。看谁会夸自己。当然喽,要实事求是,不要吹牛。”(众笑)(学生写“自述”)
于老师独具匠心的过渡语,搭建了从读到写的桥梁,将学生从读的波峰引领到写的波峰,行云流水般实现课堂教学内容的转换,以写促读,让读写结合得天衣无缝,既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又利用课文提供的材料进行作文训练,使枯燥的写变得妙趣横生,体现了一个特级教师的质朴而又韵味无穷的语言功底。
精心设计和运用课堂过渡语,既是一种教学方法,又是一种语言艺术,是语文课堂的美味作料,教师若能在平时教学实践中自觉积累、锤炼教学过渡语,并合理、巧妙地运用,不仅会大大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还会让语文课堂富有情趣,充满魅力。
五、总结语重在“延伸”
优质的课堂不仅开头要扣人心弦,过程生成要精彩纷呈,还要有画龙点睛的结尾。结束环节虽临近尾声,作用却不可小觑。好的结束语不仅要对前面的知识作简要地回顾复习,归纳概括,回顾开头,让课堂教学有始有终,更重要的是对教学知识的迁移,对学生思维的发散,对知识和技能的迁移,对有限课堂的延伸,把学生的视野由课内引向课外,使学生自觉地去课外探求知识,以弥补课堂教学之不足。让课堂教学真正达到意犹未尽,回味无穷,发人深省的作用,收到“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艺术效果。
著名教育学家夸美纽斯说:“ 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但愿每一条溪流都能不断流出,但愿每一个孩子从溪流中汲取的不仅仅是知识技能,更多的是爱心,是扬起生命之帆的信心和力量。
参考资料:
《小学语文情趣课堂》
李亚玲 《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 皮亚杰
第二篇:评价语言有效性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评价语言有效性的实施策略
教师的课堂评价对学生来说应该是欣赏,是激励,是点拨,是导向。课堂评价在教学中越来越被重视,各种评价手段也被广泛采用。我就如何充分发挥教师课堂评价语言的有效性谈两点认识: 1.教师的评价要发自肺腑,诚心诚意,用自己内心的激情唤醒、感染、激励和引导学生
有句话叫 “只有赤诚才能唤起赤诚”。我们教师应该躬下身来,结合自己的肢体语言,对学生进行真心诚意的评价。如在做四年级上册的第五课“空气力量小游戏”的实验时,有的同学就说:“老师,我做过这个实验”我抚摸着这位同学的头说:“你是一位爱动手、勤观察、善思考的同学,你将来一定会成为小科学家的。”这位同学会心的笑了。这样的评价不仅会激励该同学对科学学习充满兴趣,全班的其他同学也会在教师的启发下不断的努力进取。学生对科学课的兴趣最初只是一种意向,需要在实践中通过获得成功的体验来不断地激活、加强,最后才能形成相对稳定的兴趣。
2.教师的评价要把握好时机,采取及时评价和延时评价相结合的方法。教师在评价时,要进行精心的预设,并在评价过程中选择好评价的时机。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成果展示时,可以采用“同步评价”的时机性策略对学生进行评价,来维持学生的内部动机,激励学生学习科学课程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开发他们的智力,激发他们的创造意识。小学科学的课程特点使课堂充满诸多评价因素:“探究”过程中形成的困惑、“实践”过程中的亮点、“成果交流”带来的发散„„教师要抓住稍纵即逝的机会,在学生最需要点拨、引导、深化、激励之时,运用“同步评价”的时机性策略,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行为、知识结构进行语言评价,帮助学生主动参与、认真操作、积极展示,促进学生的发展
同时在一堂课中对学生的评价并不一定都要用及时评价的方法,有时过早的评价反而会扼杀学生思维的发展,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具体的生成情况选择延时评价的形式。
不论哪一种评价,都不是对学生学习的结果进行简单的评定,而是对学生整个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情感、态度、价值观,对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表现,对学生的不同体验和不同的学习成果进行的积极的、正面的、实事求是的评价。这样,不仅维护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积极性,同时引导学生树立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师运用评价语言策略,对发展学生身心、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随着我们的不断努力,教师课堂评价语言的有效性策略还会不断丰富。
总之,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正确的课堂评价会使学生充满自信心,对科学学习充满兴趣。那么你的课堂会充满活力,你的孩子们会非常喜欢你教的课,教学效果会超出想象,达到近乎完美的境界。
第三篇:教师教学语言
教师教学语言
广义的教师语言包括四种类型
广义的教师语言包括四种类型:1.以语音为信号的口语;2.以文字为信号的书面语;3.态势语(包括眼神、手势、身姿等);4.其他辅助语(主要指教具,包括实物、图片、音像资料等)。教师语言的几种类型相辅相成,常常交叉或综合运用。然而唯有口语才是教师语言的主体。作为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使用最多最便捷有效的是口语,因此我们这里讲的教师语 言主要是指教师的职业口语。教师是“吃开口饭的”。深入研究、探讨和把握口语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影响及其规律,应该是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和教学质量的一条正确而又重要的途径。
教师语言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教师语言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一)规范性;
(二)科学性;
(三)针对性;
(四)鼓励性;
(五)教育性;
(六)审美性;
加里宁对此曾作过形象的比喻:加里宁对此曾作过形象的比喻:“教师每天仿佛都蹲在一面镜子里,外面有几百双精细的、富于敏感的、善于窥伺出教师优 点和缺点的孩子眼睛,在不断地盯视着他。世界上没有任何人受这样严格的监督,也没有任何人能对年轻的心灵加以如此深远的影响。”
教学语言的分类教学语言大致有导语、提问语、阐释语、应变语和结语。
1、导语:常常用于一切课的起始和一个问题的开头。一节课开场白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有人说上课在五秒钟之内,就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是很有道理的。导语的基本任务是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和兴致,使他们对将要学的内容产生好奇感,引导他们进入预定的教学轨道,揭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等。使用导语要巧设引人入胜的开头,防止千课一“招”平淡无奇。
2、提问语:这是教师以发问的形式开发学生的智力,唤起学生进行思维活动而使用的语言。提问是一种教学手段,它在教学中有很重要的作用。提问是深入的阶梯,是触发的引信,是觉悟的契机。提问效果的好坏,往往成为一堂课成败的关键。
3、阐释语: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时进行叙述并解释的语言。它是使用频率最高、运 用最广泛的教学语言,常常在一节课中要很多次地使用它。要将一个全新的知识和学生不明白的问题传授给教学对象,讲好阐释的话是重要的。既要把概念原理等知识性的东西解释清楚,又要把怎样做的方法、要领传授好。阐释语要求规范明了,准确流畅,还要求针对学生特点,讲得通俗、生动活泼,带有趣味性、启发性,使学生觉得学习是一种快乐,而不是一种负担。
4、应变语:应变是一种教育机智的表现。它是根据学生接受能力灵活调整的语言。在课堂教学中,师生双方活动,处于错综复杂的状态,往往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情况,这就要求教师敏锐地发现问题,适应千变万化的形势,灵活地、及时地用应变语来驾双课堂教学。应变语要求教师有敏捷的思路,善于顺着学生考虑问题的轨迹,找出症结所在。要尊重学生,因势利导,用画龙点睛的话语使学生幡然醒悟。与此同时,教师还应有宽容精神,言语要和蔼。切不可因困窘而一味指责学生。
5、结语:结语包括总结语和小结语。它可以是一堂课的,也可以是一个问题的结语。结语的作用在于让学生当堂消化、理解、巩固强化新学的知识,并帮助他们理清思路更好地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结语要求语言简洁,明了清晰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切忌虎头蛇尾,草率收场。最好能创设耐人寻味的结语,给人以悠远绵长的感觉。要防止只作简单重复,语言乏味而无新意。结语常用的有总括式、讲评式、歌谣式、布置任务式。
教学语言的构成要素
(1)语音。语音是语言的基本结构单位,是信息的载体和符号。在教学中对语音的基本 要 求是发音准确,即吐字清晰、用普通话。讲话含混不清,多数是没有掌握说普通话要 领的缘故。吐字是发音的重要一环,只有通过吐字才能传情达意。要想使吐字准确、清晰、圆润、流畅,就必须努力锻炼自己的发音器官(唇、齿、舌),使其发音到位。上下颌关节的运动,使口腔能开能合,增加或减少口腔的容积,从而带动齿的运动和舌的活动范围,保证音节的准确形成。为了使字音清晰圆润,要求舌的活动幅度比日常口语发音时要大,因此 必须适当打开牙关。同时我们要注意,唇、齿、舌在发音中是一个整体,这三者相互协调才能完成准确、清晰发音的任务。
(2)语调。语调是指讲话时声音的高低,声调的升降及抑扬顿挫的变化等,是增强语言生动性、体现语言情感的主要因素。但语调的运用一定要从所表达的内容出发,自然合度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语调的抑扬顿挫和声音的高低在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要注意声调高低对关键词的强调作用。语调的情感是随语言的抑扬顿挫而产生的,是教师对教学内容体验的自然流露,不是生硬的外加成份,也不是增加感叹词所能奏效的。教师的语言如果没有真情实感,只在形式上兜圈子,就会降低语言的表达力,也会倒了学生的胃口。(3)节奏。节奏是教学成功的要素,主要包括语言、内容、时间三种。语言节奏是指语调高低、快慢的变化。例如,讲到重要的地方提高声调放慢速度;讲到快乐的地方自然地露出微笑;讲到愤怒的地方显出激昂的情绪;讲到悲伤的地方声音变得低沉。这种语调高低、速度快慢交迭伴随着情绪的起伏,就形成了一种节奏,这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情绪和接收信息的效率。内容节奏是指要讲究内容的布局。开头要醒人耳目,一下子把他们带入学习情境,引起兴趣和注意;中间论述要善于变化,使学生的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有节奏地交替转换;结尾要有余味,激起继续学习新知识的渴望。时间节奏是指要合理地分配时间。师范院校的实习生或新教师往往不能很好地把握时间节奏,容易出现前松后紧或前紧后松的现象。因此,在课前必须熟悉自己的讲稿,对每个问题大致占多少时间要做到心中有数。
(4)速度。语言的速度是指讲话的快慢。其快慢是否科学合理,对教学效果的好坏有直接的影响。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讲话的速度是各不相同的。但是教学语言是一门专门的工作语言,不应该用日常习惯的语言速度去讲课,而必须受课堂教学自身规律的制约,受与教学有关的诸多因素的支配,不得有任意性。发送信息的频率太高,会使学生大脑对收取的信息处理不迭,势必会造成信息的遗漏、积压,而导致信息处理的障碍。如果信息发送得太慢,跟不上学生大脑处理的速度,不仅会浪费许多时间,而且会导致学生的精力涣散。因此,语言速度过快 或过慢对学生的学习都会产生不良影响。
(5)响度。响度是指声音的高低,实际上是强度、长度、高度的总合。在课堂上教师声音 的高、低、强、弱,不仅对教学效果有影响,而且影响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响度合理 是理想教学语言的重要条件之一。课堂教学是传授知识、交流思想的活动。为了提高教学效 果,不能不努力寻求教学语言的合理响度,也就是使教师语言的音高、音强、音长达到和控 制在最适当的程度。
(6)词汇。语言是语音、语义结合的符号系统,词是这一系统中最基本的构成单位,没有词就没有语言。修辞是使语言表达得准确生动、得体的手段,在课堂教学语言中,对词的要求是规范、准确生动。生动选词和用词要做到精选妙用,注意词的形象性、感染 力和感情色彩。语言的生动不是靠词藻的堆砌可以达到的。往往一个很平常的词由于用得精当巧妙而格外生动传神。语言的生动与教师的科学知识有关,也与教师的语文水平、讲话的技能技巧有关。通过不断的学习和训练,是可以得到不断的提高的。
(7)语法。语法是遣词造句的规则,是某一民族的共同语言在长期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按照这一规则进行语言表达,就能被人理解,违反这些规则,就无法进行交流。课堂教学与一般讲演不同,它除了让学生听明白外,还必须使学生理解、掌握,即不但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仅应注意教材的内在规律,运用逻辑推理的方式进行教学,而且要注意语言的逻辑性。
口头语言艺术技巧。
口头语言艺术技巧。要研究教学最优化语言的表达艺术,必须首先看它的生成。心理语言学认为语言的生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即从最初的表述动机,经过表述的语义初迹(即表述意图)和内容言语,到扩展的外部言语。
为了更好地体现教学语言艺术,在运用口头语言时,要注意运用好以下艺术技巧。
1.修辞术是运用语言,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一种具体的艺术技巧。讲课时,如果能适当运用以上修辞手法,可使语言顿生光彩,提高语言感染力。如有位化学教师在讲课时,把剧烈的燃烧称为“轰轰烈烈的氧化”; 把溶液中的氧化还原反应称为“静悄悄的氧化”,比喻贴切,形象逼真,容易记忆。再如孙 敬修老人给孩子们讲故事时,经常用拟声,使故事非常生动。他讲《胆小的兔子》时这样说:老山羊“嘭嘭”敲门,门“吱呀”一声开了,狐狸让山羊“扑通”一下栽了个跟头,兔子一 哆嗦,草“唰唰”直响。拟声词的连续运用,为故事增添了很多光彩。
2.变调术。声调是语言的组成要素之一。课堂教学中语调富于变化,能使口头语言有声有色,增强感染力。课堂教学时,要注意根据教学内容和课堂教学的进展情况不断地改换语调,运用变调术 来增强教学语言的表现力和吸引力。特别是语文课朗读课文,更应如此。高兴、激昂的时候,声音就高一些;深沉、悲哀的时候,声音就低一些。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文章前一部分写的是百草园里的自由快乐的生活,后一部分写的是三味书屋里枯燥无味,深受约束的生活。两部分表达的内容和感情彩截然不同。因而我们在讲课时,不论是范读,还是讲授,都要用两种不同的语调和语速。前一部分用欢畅、活泼的语调,速度可稍快一点;后一部分用低沉、苦闷的语调,速度可稍慢一点。这样,不仅使课堂教学富于变化,而且能启发 学生较好地把握课文的写作特点和主题思想。
3.停顿术。停顿,是指教师在讲课时,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应留有适当的停顿。恰到好处的停顿,能起到叙述清晰、引起思考的作用,有时还能像《琵琶行》中所描写的那样,收到“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如有位教师讲《周总理,你在哪里?》时,他不像有些教师那样条分缕析、按部就班地讲解课文,一讲到底,满堂填塞,而是先在黑板前挂上一幅镶着黑纱的周总 理的照片,然后用注满真情的语言,把学生带入庄严肃穆、荡人魂魄的氛围之中。师生的感 情酝酿着,积蓄着。当大家的悲恸感情达到最高峰时,教师呼唤了一声“周——总——理”,突然戛然而止。尽管此时整个课堂一点声音没有,但学生的心早已随那一声悲恸的呼唤飞出 了课堂,飞越了高山、大海、森林,去追寻周总理的踪迹。大家声泪俱下,对周总理的缅怀、崇仰之情全都凝聚、升华在这个特定的艺术停顿、空白之中。停顿的艺术作用,由此可见一斑。
4.幽默术 幽默是趣味语言的一种,也是一种教育艺术。幽默诙谐的语言可以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使学生在看似说笑打趣中进行严肃认真的思考,从中受到启迪,受到教育。因而有人说,幽默是语言的调料。
教师口语艺术的主要特征
(一)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统一。科学性是指教师口语既符合教学内容的学科特点,具有专业用语的科学性,表述得准确、全面、严密,又指符合语言学意义上的科学性,即语言的规范性。它的艺术性则表现在语言运用的巧妙、机智与灵活性和独特的话语风格上。两者的统一,是优秀教师口语艺术的显著特点。
(二)教育性与审美性的统一。优秀教师口语的教育性不仅体现在语言内容饱含着积极的思 想教育和健康的情感滋润上,而且体现在语言本身的教育作用上。教育性与审美性的完美统一,是优秀教师口语艺术的显著特点。
(三)声、情、义的统一。优秀教师的口语艺术,还体现在声、情、义的结合上。声音 清亮、甜美,吐字清晰,字正腔圆,表达顺畅;语调讲究抑扬顿挫,高低有别,强弱迥异; 语速讲究快慢变化,优美动听,富于音乐美和韵律美。情 话语中饱含真情、热情,能用温 情 的语态,深情的语气来感染学生。义 言简意赅,言近意远,饱含哲理而发人深省。声、情、义的统一,使得教师口语具有某种语言的“震撼力”“穿透力”,使学生为之动心,为之动情,正像特级教师于漪描述的:教师语言的魅力来自于善于激趣、深于传情、工于达 意,对学生产生吸引力、感染力,产生春风化雨般的魅力。教师口语艺术化有以下两个标准。
教师口语艺术化有以下两个标准。
(一)富于审美性。教师口语应该是标准的普通话,声音宏亮而清晰,语言流畅而明快,做 到语音美;讲话形象生动、幽默风趣,方法灵活,做到形式新;条理分明,环环紧扣,信息含量高,做到内容好;以姿势助说话,巧妙配合态势语,字字含情,声声入耳,句句感人,做到声、情、意并茂。只有这样,才能既给学生以丰富的知识,又给学生以浓郁的审美感受。
(二)富于创造性。教师口语在具有常规美的基础上,还要具有独特美、个性美,要独具风采,这就需要在口语运用中富于独创注,创造出更新更美的表达语言和表达方法。有人善于用比喻、对比、夸张等格式增强语言的感染性,有人善于用长句表达,有人善于整句散句配合使用,有人善于巧妙地搭配词语,有人注重语气、语调的作用,有人善用态势语等等,都可以形成独特的口语风格。
第四篇:谈语言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谈语言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幼儿期正处于学习使用语言的最佳时期。幼儿园的语言教育,应该以言语教育为手段,以一日生活为途径,利用一切积极因素和机会,灵活、随机地引导幼儿的语言活动。使他们乐意地运用语言进行交往,帮助他们积累运用语言的技能,培养幼儿初步的听说能力以及交往技能,进而使幼儿在品德和思维等方面都得到一定的发展。幼儿期的语言学习与发展,是人的一生中语言发展与运用的关键时期。幼儿只有具备了一定的语言素质,才能表达思想,吸收知识,才谈得上今后的全面发展。近年来,幼儿园语言教育改革研究有不少突破性的进展,但在现实中,语言教学的低效益现象仍然较普遍。如何改变现状,变苦干为巧干,努力提高语言教学的效益,这是摆在每位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因此说,幼儿语言教育问题,是现在和今后一段时期幼儿教育中的重要问题。
幼儿园语言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幼儿园语言教学小学化。有些教师模仿小学语文的授课方式,对幼儿进行“语文教学”,有的甚至把小学一年级的语文学习材料提前到幼儿园大班使用;
2、在语言教育中只重视教师讲,忽视幼儿的口语表达。还有些教师为了满足家长的需要,把教学重心放在教幼儿识字方面。另外在口语表达方面也只注意到简单的对话与重要或模仿,体现不出对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
3、在语言教育中体现不出教学内容的有序性,无一定计划与目标,有的是即兴发挥,有的是年年照搬,不去注入新的内容,新的方法,不能利用幼教的研究新成果;
4、孤立地进行语言教育。只知在语言课中进行语言教育,不知在其它学科与活动中进行语言教育,不懂得学前儿童语言学习与其它方面发展的有机统一和语言本身的综合性和通用性特性;
5、在语言教育中缺乏创造性因素。我们在听课中发现大多数教师只能按预先的备课方案展开一节语言课,在遇到幼儿的发言或听课表现有“意外”时,不能因势利导,转化为课的内容。至于从备课到讲课体现教师的创造性因素,则更少。
二、活动环节中存在的问题
1、目标表述不当。自从新《纲要》颁布以来,就有专家提出了三维目标,即知识技能、情感态度、过程体验。具体到语言领域,有时就不得不将一些空泛的诸如“体验与人用语言交流的乐趣”等等之类的废话充当第二个维度的目标。这么写的时候就总是在怀疑,作为教师又如何可能确定孩子“体验”到了什么呢?看起来是从儿童的角度在提出所谓的“发展性”目标,实则是太过笼统而很难在教育过程中操作并对教育结果加以评价。
2、目标内容不细。虽然目标要从三个维度来提,但是又不是完全按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内容来的,而是仅采用了其前两项,即认知和情感,但在动作技能方面,则以过程体验置换了。第一维度的知识技能来说,布鲁姆的“认知”目标包括了六个不同水平的层级,即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而我们的通常做法是将这些不同水平的目标混在一起。可以说有些教材编写者本人,对每一篇语言材料,在认知方面幼儿应达到怎样的水平,有时也未必真的非常明晰。
第五篇:谈语言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谈语言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尽管我们知道,幼儿的一日生活皆是课程,语言主要不是通过集中教学活动而获得的,但集中的语言教学活动还是目前绝大多数幼儿园无法摒弃的一种重要组织形式;尽管我们关注着教师与幼儿的互动,但总会发现一些“悄然静坐”的孩子被“忽略”;虽然他们不是大多数,但语言教学的有效性会大打折扣。那么,什么样的语言教学活动能最大限度地调动更多的孩子参与?需教师精心的营造、深情的唤醒与热情的激励。
一、为什么会有孩子悄然静坐
在园内一段时间的听课研讨活动中,我开始注意到了兼课班级自始至终静坐的那几个孩子,幼儿6号、13号、17号:文静、内向、沉默,始终一言未发;20号:神情漠然、懒散,索然无味地呆坐;3号、7号:胆小、怯懦、怕羞,不敢主动举手;这六个孩子没有影响到整个教学活动,也没有给老师增添任何麻烦,但是可以断定:长此以往,可能会影响他们自身语言、思维能力以及性格的健康发展。
除了个别孩子天生“低调”,不爱表现;多数幼儿退缩行为是因为个性以及心理层面的原因造成的。父母的过分溺爱、迁就和照顾,给孩子过多的生活限制,使孩子性格内向、意志脆弱。他们一见到生人就手足无措,显得胆小、被动,更不敢在集体活动中表现自我。一旦犯了错误或遇到挫折,就会情绪低落。这些孩子在班级集体活动中,常常表现得怯懦而犹豫、自信心不强。
幼儿期是一个人个性倾向形成的关键期,这一时期所形成的心理素质将在人的一生中留下深刻的烙印。胆小怯懦缺乏自信的孩子是需要关注、干预的。只有及早发现,及早纠正,才有利于幼儿心理方面的健康成长。从这个角度看,在语言教学中,让那些游离于集体之外的孩子回到语言教学的“活动”中来,不仅能让每个孩子的语言都得到发展,而且涉及到儿童个性健康发展的问题。
二、精心营造宽松的集体氛围
心理学告诉我们,一个良好心理品质的培养或是一个不良心理品质的纠正,在集体活动中完成的效果会大大优于喋喋不休的个别说教。幼儿在集体中,往往会产生强烈的情绪体验,而当他们完成某一项任务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时,往往会大大增强其自信心,当再度面临问题时,就能充满自信地克服困难了。因此,要解决幼儿“敢于说话”的问题,首先必须创设有利于教学活动的班级集体,使幼儿在这个集体的学习活动中,感到舒心、欢愉、无拘束。一般来说,老师们总感觉到,集体教学与个别教育,面向全体与因人施教是矛盾的。提到个别教育问题,往往会丢掉集体教学,浪费课堂教学宝贵的时间去与几个“不敢说话”、“不善交流”的孩子“纠缠”。其实,这样的做法,收效甚微。在沉闷、压抑气氛中是不可能出现孩子们的积极与活跃的,特别是性格内向,心理发展有障碍的孩子。相反,在非常活跃的群体中,在一种非常宽松的气氛下组织的学习活动,即使是那些处于封闭状态的孩子,也会释放出热情来,也会产生某种交流的愿望,甚至出现“奇迹”。
在我的语言集中教学活动中,从不试图让那些“爱说话”的幼儿少说几句,腾出时间让其他孩子发言。正相反,我继续鼓励他们去“畅所欲言”,以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我认为这时候教师要做的是注意那些沉默寡言的孩子的“动静”,悄然而有意地关注他们。当他们的情绪被集体气氛鼓动起来的时候,教师立即以极大的热情鼓励他们,深情唤醒悄然静坐的孩子,例如:自编有趣情节《红帽子》,我假装戴了一顶红帽子,然后夸张地吹一阵风“呼——”“咦!我的红帽子呢?”东张西望,四周找找,一幅“真不知道”的模样,神情夸张,表演逼真。孩子们一下活跃起来,“能说会道”的孩子你一句我两句编得热火朝天,“小狗捡到了,当碗装肉骨头了。”“小鸡捡到了,放在河里当小船”„„.孩子们思维的闸门打开了,整个集体的氛围轻松、愉快、热情高涨。在这种自然、有趣的集体气氛中,每位幼儿的情绪都深受感染,我特别注意那几个静坐不语的孩子,也是一脸灿烂的笑容,暂时忘记了“平时的自我”,也争着举起了小手。“小猫捡到了,这顶红帽子真不错,我把它当摇篮吧!挂在两棵小树上,谁知风一吹绳子断了,红帽子不见了„„”这就是最不爱发言的7号幼儿编的情节。热烈的集体活动的“热度”使幼儿的心理受到牵引,教师的深情唤醒使幼儿的心理处于一种“高峰体验”,体验快乐的愿望是他们突破自身性格的局限,浑身洋溢着参与的意识和表现自我的愿望。在这个时刻,平时沉默的幼儿也会感到坚强自信,善于表达,更具有创造性。
三、热情激励胆小怯懦的孩子
在语言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偏爱”那些“不善言谈”、胆小怯懦的孩子,用自己生动形象、妙趣横生的语言,热情激励他们,最大限度地调动起绝大部分幼儿的积极性,激起他们的表现欲。
特别有效的是运用体态语,通过举止神态传出的热情,感染幼儿,刺激其兴奋。有时用自己的表情、眼神、手势,对幼儿传达出赞赏、鼓励、信任。如竖起大拇指,高度惊喜、赞叹地直点头,有时故意忘记、背错、拍拍脑门,假装冥思苦想。有时即兴模拟,假装我是奶奶,咳咳嗓子说句:“乖孙子,太棒了!这么难的问题也会呀?”同时表现出膛目结舌的惊讶。这些独特的形式,新鲜的模拟,充满情趣,营造了一种完全放松、有趣的学习氛围,吸引了每一个孩子。那些胆小怯懦的孩子,热情也会被完全地释放出来,在集体氛围的感染下也充分地动脑、动口,活跃起来了。
另外还要注意的是多层次、多角度的提问技巧,把内容易答的问题让给这部分孩子,并及时肯定、鼓励,让胆小怯懦的孩子多次尝试成功的体验。如“故事中有谁呀 ?”只要答对一种,就给予肯定;只要大声、响亮、不胆怯就表扬。需要动脑思考的问题让幼儿互相讲讲、议论,再回答。开放式的问题,则让幼儿积极动脑,畅所欲言,没有统一答案,不管孩子们的方法多么幼稚可笑,也要用赞赏、信任、惊讶的目光,让他们消除顾虑,充分展开思维。有时因教学需要,问了一个不好答的问题,要马上换角度,多侧面地启发思维,谆谆善导。如:看图讲述活动《兔子搬家》时,被集体气氛所感染的13号小朋友也举起了小手。我很欣喜地叫了她,结果她马上面红耳赤,不知如何回答“兔子是怎样搬家的?”这样一个空洞而不明确的问题。这时,如果很快换一位幼儿替她作答,她一定会产生一种挫败感,自信心会受到打击。因此我马上换一个角度,用轻松的语气,提示她看看图上小兔的模样,满头大汗,“这几只在抬什么?”“那只呢?”这样一问,她马上答出“这四只兔子在抬桌子,那只兔子在搬椅子。”老师在集体中对她肯定的评价,小同伴们热烈的掌声,让她低下头,红着脸笑了。或许就是因为这一次回答问题的成功,让她增强了自信心,变得活泼、大胆起来了。
在学前阶段,幼儿的自我意识是朦胧、肤浅的。他们往往通过成人的言语、行动来认识自己,从老师、同伴的态度中评价自己。教师的评价对幼儿来说至关重要。教师有意识地在集体活动中表现出对这些孩子的关注和肯定,唤醒了这些悄然静坐的孩子,还可以潜移默化地带动其他幼儿来注意和接纳这些暂时不善言谈的小伙伴,让他们体会到集体的可爱温暖,尝试到表现自己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从而获得自信和进步。
在语言教学中,调动那些悄然静坐的孩子的积极性,诱导他们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并让他们在语言交流的实践中亲身体验,感受到乐趣,这是“让每个孩子的语言都得到发展的前提和保证”。
由于我在语言教学中努力营造出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采取顺应幼儿学习心理的课堂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悄然静坐、游离于课堂教学之外的孩子明显少了。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原来在课堂上爱沉默的幼儿还能积极动脑,举手发言,大声回答问题,语言表达能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同时,这部分孩子的进步,又使群体更加活跃起来,使得语言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