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于漪语文教师必须有教学自信力
于漪:语文教师必须有教学自信力
语文课改从起步到现在快要十年了。这十年,我们语文教学第一线教师们的艰难辛苦是难以用语言来表达的。时至今日,我们对许多问题的认识逐步一致起来,但也存在着不少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借此机会和同行切磋切磋。
一、语文教师的误区:被他信力左右
十年路程走下来,我们很多教师,包括一些优秀的教师,在上课的时候,自信力都很少,往往是不知道课怎么上。我想这样一种心态,会影响我们语文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升。
国学大师、文史泰斗陈寅恪先生教课有四个“我不讲”。他说:“前人讲过的我不讲,今人讲过的我不讲,外国人讲过的我不讲,自己过去讲过的我不讲。”他这种自信力,使他每堂课都有新的见解,从不人云亦云,令人崇敬。而我们语文教学的现状,相当程度是被他信力所左右。
第一,相当数量的教师信教参。实际上编教学参考资料是不得已而为之,因为我们要保证教学质量的底线。可对有思想的教师来讲,对有抱负的教师来讲,这往往是一种束缚。我审过教材也审过教参,每次审的时候,心里真的是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什么时候我们的教学能不要教参呢?
第二,信教学时尚。比如说,我们用多媒体,把语文教学和先进技术整合起来,这无可非议;但不该用的时候用就多此一举,甚至成为赘疣。
我曾经看过一个录像,教杜牧的《山行》。那个多媒体做得漂亮极了!“霜叶红于二月花”,“石径”顶端是白墙黑瓦的房子。整个一堂课,就是对着这幅画来讲。因此我就想,这首诗如果用来培养孩子的想象力,那多好啊!“白云生处有人家”,这“白云生处”是多少米呀?这完全可以发挥孩子的想象力。可我们的教学把这无限的想象定格在那么狭小的画面里,你们说这个多媒体起的是正面作用还是负面作用?
还有信什么呢,信评价标准。教师上课就是怕评价,评价就好像是孙悟空脑袋上的紧箍咒。我参加过一些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的论文答辩,有时我看那论文中评价一节课有三十几个指标。三十几个指标,多少项目?一级指标,二级指标,教师微笑几次,学生微笑几次……我想这叫什么课?我也听过一些评课教师的高见,如:这节课如果让我来上会怎么怎么上,我想这大概不叫评课,这是评课人自己的亮相、自己的诉说。任何一种手段都不是万能的钥匙,所以在这些方面我们自己要有清醒的头脑。
还有,信一课一练。如果说,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可以靠题海题库这样来一课一练的话,那还要语文教师做什么呢?诸如此类的东西,影响了我们的教师,导致教学自信力消解,被他信力左右:到底什么是语文搞不清楚了,到底怎么教语文、教什么也不知道了。初中高中的语文教学,几乎是差不多的模式,差不多的样式。
二、加强自信力:树立理想,提升修养
我希望我们的优秀教师要有自信力,要树立教学人生的目标,建设你自己的语文教学人生。美国一位管理大师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三个石匠,在建筑教堂。有人问第一个石匠:“你在做什么?”第一个石匠回答说:“我只是在这混饭吃的。”问第二个石匠,第二个石匠回答说:“我要盖一个全国数一数二的教堂。”说完就埋头敲石头,他要做一个能工巧匠。问第三个石匠,第三个石匠目光遥视远方,然后说道:“我要盖一个世界上最有特色的教堂!”同样是石匠,他们的目标不一样,他们的道路和成果也就迥然不同。
哈佛大学曾经作过一个调研,有一届毕业生,无目标的是27%,目标比较模糊的是60%,有近期目标的是10%,有3%是有远期目标的。25年之后,再追踪调查,这有远期目标的3%成为了美国的精英。因此,人生的道路上必须要有自己的目标,而树立目标的能力是综合素质的反映。
我树立的目标是终身做一名教师,我一辈子树立的目标是做一名合格的基础教育的教师。我认为每堂课的质量关系到学生生命的质量,求学时期,学生的生命大部分是在课堂里成长的。因此,教师须建设教学人生。日本哲人池田大作讲过:人一辈子都在建设,没有建设的人生是失败的人生,一定是随波逐流的。
语文教师要构建语文教学人生,我热切地期望我们中青年教师能够人才辈出。台湾作家白先勇讲过,百年中文是内忧外患。外患什么呢?西方语言的冲击。上海小学一年级就要学外语,跟语文平行。初中的保送生,测试两门:数学和外语,没有把语文当回事。语文建科以来,一百多年的时间,老觉得语文是难题,如果五十年以后仍然是难题,一百年以后还是难题,那么我们这一代一代人在干什么呀?因此,我想我们建设的教学人生,要有一种雄心壮志,要破解这个百年以来中文教学的难题。
语文教学是母语教学,汉语言文字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根,但是现在我们自己没有多少发言权,而让国外很多的概念术语来左右我们的语文教学。我们的教学常被作为例子作为证据来证明他们的某个概念的正确性。那么我们中国培养这么多教师做什么?
外患是外部来的,内忧就是奴性——崇洋。中国语文,汉语言文字是世界非常优秀的双脑文字,有它独特的东西,是人家没有的。我想,我们的语文教学重振价值不靠天不靠地,就靠我们这支浩浩荡荡的队伍的自信力。如果我们在教学岗位上不断地认识语文教学的规律,这个难题总有破解的日子。
有学才有识,有学识才有胆识。教学的自信力来自教师深厚的学养。一个有胆识的教师必然是好学深思的,能够身体力行的。以下说三点。
第一是好学。作为语文教师要有文史哲的底子,必须要有文化的积淀。知识不等于文化,知识是一种本领,文化是一种素质。知识是文化的一小部分,是文化的基础。我们过去的一些大学的、中学的教师文化积淀很深,他们没有什么教学参考书,拿起一个教本来,就可以左右逢源。他们的文化底子好,学生再怎么问,他们也不怕。我们现在上课就怕学生问,一问就不知道怎么办,回答不上来。
我们确实要有点文化积淀。我们的语文内容丰富复杂,它的家属成员很多,它的社会关系非常复杂,字词句篇,读写听说,并且跟很多学科都有关系。因此对这些问题,我们必须作出哲学的思考。
作为语文教师还需要智慧。智慧就是认识、辨别事物的能力,判断的能力,发明的能力,创新的能力。你有了底子就能辨别这是科学的,还是伪科学的;是真正反映规律的,还是三流化妆。三流化妆是脸上的化妆,二流化妆是精神的化妆;我们要的是一流的化妆,是生命的化妆。我就是语文,我和语文是融为一体的,要全身心地投入到语文的教学中,不要涂脂抹粉,满足于三流的化妆。
第二是深思。一个不会思考的人是成不了优秀教师的。各行各业都是如此,一定要深思。比如说,我们为什么会浅阅读,为什么会误读,就是没有通过纷繁复杂的文字表象看到它的内核。
不深思,你怎么知道这些文字背后的东西呢?感性的认知都是蒙眬的,因此你要学生真正理解,获得清晰的认识,就一定要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形成系统的语言,形成理性的思考。为什么我们的课不能刻骨铭心?不能震撼学生的心灵?不能打动他们心灵深处的一隅?就是因为我们往往是泛阅读,是在文字的表面游移。任何字句都是语言整体里的一个部分,七级浮屠呀,拆下来就不行了,那就不是浮屠了,不是宝塔了,一句一句的相加不是文章。
文章是有逻辑,有内涵,有情感的。语言本身是双刃剑,课堂上我们要发挥它的正面作用,我们通过语言文字的咀嚼、品味来理解背后的作者的写作意图、作者的情和义乃至文外的东西。品味语言是中国的特色,因为中国的语言文字是很值得品味的。英语每年的新词大概要增加两万,所以莎士比亚的文章,现在英国人读不懂了。中国的词是妙得不得了的,你再增加新的事物,只要把字重新组合一下就好了。过去是牛车、马车、人力车、自行车,现在是火车、磁悬浮车、动车,你怎么组合都可以。因此品味语言确实是很有意思的。但它是双刃剑,弄不好就掉进了语言的陷阱。为什么这么说?言过其实,就是语言的陷阱;我们教师驾驭语言的能力也被消解了,一直被词句拖着走,文没有了,被肢解了。
教课,一是要研究语文和语文教材,第二要研究学生。任何优秀的教师都无法代替学生的成长。师傅引进门,修行在自身,教师的作用是引导,你的方向引得对,方法正确,修行还要看学生自己。汤显祖在《牡丹亭》中写杜丽娘步入园中,情不自禁地说:“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同样,语言文字非亲身实践不可,要读,要说,要写,要听。教师要养成倾听学生的好习惯。学生有很多思想、意见是很值得我们思考的。你要教他,教心必须知心,一定要养成倾听的习惯。所以课堂,不只是教师展示的场所,它也是引导学生学习思考的场所,实践语言文字的场所,要让学生亲自实践。
第三是力行。事情是干出来的,绝对不是吹出来的,不是捧出来的。捧不出优秀教师,也捧不出领军人物。一定要艰苦奋斗,一步一个脚印,不断地总结自己的经验教训,哪些做对了,哪些错了,用流行的话讲,就是反思。身体力行,才能获得真知。
三、执著追求:形成自己的教学个性
我非常希望我们的语文教学能出现很多流派,百花齐放。有了很多流派,就可以相互促进。我们什么时候有教师专门从美育入手来教语文,就可以使我们的学生在美的世界里徜徉。也可以从文言文这个角度入手,从朗读入手,从写作入手,等等。应该研究教学,研究学生,研究自己。教师一定要充实自己,研究自己,要认识你自己,这叫自信力。我的优势在哪里?我的特长在哪里?我从哪一个地方切入,最能发挥长处和优势?在教学实践中要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个性,逐步成长为出类拔萃的顶尖人物。
到底教师要不要教学个性?我觉得改革到今日十年了,如果我们全国各地都能出一批个性鲜明的优秀教师,一定可以顶起我们语文教学的一片天,而不是都“差不多”。这个差不多,绝对不是胡适先生讲的“差不多先生”,而是我们的课基本上面貌是差不多的。我们听了很多课,特别是年轻教师的,教学过程可以说是天衣无缝,一个环节一个环节,丝丝入扣,分秒不差。对怎么教考虑得很多,但对教什么考虑得显然不够。
上个世纪80年代,全国各个地方很多教师都有自己鲜明的教学个性。我不是说这些个性都非常完美,从科学的层面、从哲学的层面、从语文本体的层面,也可能有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但是这个人的教学就是这个人的,不是其他人的,这就叫个性。差不多一个模式,我是比较反对的。大家用一个模式,会出现什么状况呢?标准化的教师。标准化的教师就无法张扬个性,你这个人的才华和潜能自然也就显示不出来了。我们很多中青年教师很有才华,但是被框住了,潜能出不来。因为一个模式定型了以后,已经是死水一潭了。语文教材中有那么多丰富多彩的文章,怎么可能是一个模式呢?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教法,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教育对象。难道你用一个模式就可以套住了吗?套不住的。所以我觉得这是一种危害。
我们语文学科太需要领军教师了。放眼看全国,前不久,季羡林老先生过世了,东方文化的大学者呀;钱学森老先生过世了,任继愈老先生过世了,继承发展的大师何在?当然,那是学术界、科学界的大事。但我们教语文的也要深思,语文是我们民族文化的根啊,我们太需要全国性的出类拔萃的领军的语文教师。可是没有个性就根本没有可能领军,不可能出类拔萃。出类拔萃需要有智慧。我们的课堂是时间和空间的聚焦点,是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包括时代精神的交汇点,是教师和学生心灵沟通的一个场所。语文教学不仅需要知识,而且需要智慧。智慧的起点就是思考。
我们国家最需要的就是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昨天下午约好了去补牙齿,医生跟我讲修牙用的小小材料不到两克重,却比金子还贵。他说这种材料在中国是没有的,是日本的材料、技术,在我国昆山造的,我们只会模仿。众所周知,模仿只是停留在原来的基础上,它不可能有创新。因此我就想,如果我们总是跟在人家后面走,那是永远不能超越的。什么叫超越?要赶上人家,超越人家,就要有自己的独立思考,有自己独特的认识与做法。
我作为一名老教师,想诉说的就是无限的期望。我一直在想,什么叫未来?未来就在自己的脚底下。语文是陪伴人的终生的,没有一个人一辈子不跟语言文字打交道。传统不是“统”,传统就是把我们最精彩的传给我们的年轻人,在他们身上开花结果。一个对当前工作不全力以赴的人,是没有资格讲未来的。所以我们要树立宏大的目标,志存高远,脚踏实地。经过一代一代人的努力,我们终能够破解百年语文这个难题,能够真正找到我们新时代语文教学的规律。
祝愿我们的中青年教师,能够在教学实践第一线千锤百炼,炼出钢筋铁骨,成为真正的优秀教师。既有知识又有文化,更有对学生对学识的无限挚爱,能够出现出类拔萃的语文教育家,这是我这个80岁老人的迫切心愿,谢谢大家。
(本文为于漪老师在“四方杯”全国优秀语文教师选拔大赛上的讲话,《语文学习》记者根据录音整理,并经作者审订。)
于漪在讲台上要用生命歌唱
2009教育年度新闻人物——于漪:
从事中学语文教学五十余载,她用朴实的人生答卷,注解了何谓“传道授业”,她的三尺讲台如万顷良田,培育出了无数英才。她就是语文特级教师、上海市杨浦高级中学名誉校长于漪。
心中得有“两把尺子”
于漪认为“为师之道”必须追求人格的完美。对此,她心中有“两把尺子”:一把用来量别人的长处,一把用来量自己的不足。于漪意识到,自己讲课有时候废话多。于是,她每次都记下自己的“废话记录”,努力改正。
“你对孩子是全心全意,还是半心半意、三心二意,孩子心中清清楚楚。只有把爱播撒到学生的心中,他们心中才有你的位置。”在50多年的教育生涯中,于漪曾不顾自己腹部刚动过手术,背着一名发着高烧的学生走十几里泥路将其送到医院,也曾接手“乱班”,把逃学的孩子一个个找回来上课……
学会做“第三种境界”的教师
于漪曾说,当教师有三种境界。第一种境界,最普通的教师,将教书当作一项工作,备课、上课、批改作业,按流程完成工作,领取工资。第二种境界,热爱工作,善于吸收新鲜元素,但过多关注自己,上课教书更多“以我为中心”。第三种境界,热爱工作和学生,教学设计以学生为本,教育目的是让学生获得知识、培养能力。优秀教师要向“第三种境界”靠齐。
于漪指出,大多数老师在第二种与第三种境界之间徘徊。两者之间的转换,在于对以学生为本的课改理念的领会实践。她举例说,一些教师备课的大量时间花在制作幻灯片上,缩短了备课中的“学生时间”,也就是这堂课教给学生的内容。于漪认为:“任何教学形式,都是为内容服务,形式大于内容的教学就是不成功的。”
教师别被“他信力”左右
面对不少语文教师“课越来越不会上”的抱怨,于漪认为,语文教师被“他信力”左右,才是问题的症结所在。
于漪指出,优秀教师要有自信力,要树立教学人生的目标,建设自己的语文教学人生。她还认为,每堂课的质量关系到学生生命的质量。求学时期,学生的生命大部分是在课堂里成长的。因此,教师须建设教学人生。中国语文,汉语言文字是世界非常优秀的文字,有它独特的东西,是人家没有的。
如何从“他信”中走出来,建立自信?于漪强调,有学才有识,有学识才有胆识。教学的自信力来自教师深厚的学养。作为语文教师要有文史哲的底子,必须要有文化的积淀。同时,一个不会思考的人是成不了优秀教师的。各行各业都是如此,一定要深思。比如说,为什么会浅阅读,为什么会误读,就是因为没有通过纷繁复杂的文字表象看到它的内核。
在讲台上要用生命歌唱 于漪老师常说:“教师应该在讲台上用生命歌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只有把爱播撒到学生的心中,学生心中才有你的位置。”
于漪在教学上从来不重复自己,即使是同一篇课文反复地教,也绝对不重复。面对如潮好评,她总是谦逊地说:“我上了一辈子课,教了一辈子语文,但还是上了一辈子深感遗憾的课。”
在她眼中,教育事业是培养下一代爱国主义精神的事业,也是爱的事业。于漪说:“教育是一项伟大的事业,一头挑着学生的今天,一头挑着国家的未来啊。” “怎样做好教师?”许多人都问过于漪老师这个问题。
她的回答是:“教师要追求人格上的完美,身教重于言传。”
“我一辈子的生命,和肩负着的历史使命结伴同行。”于漪说,“如果下一辈子还叫我选择职业,我仍然选择这永远光辉灿烂、青枝绿叶的教育事业!”
——文章来源:《现代教育报》
第二篇:于漪语文教学提炼
于漪语文教学提炼··教法·解决问题不能多,目的落实具体课文中·局部重敲激活,引生举一反三精设计问题,引导生分析解决问题过程中掌握知识。但不碎尸万段分析错,要顾全文内容思路意图,分析词段在文中作用,选动情点启发提问吟诵,段段讲千课一面差,反馈及时了解学情,学越积极越好·引导生多读看写积累实践,讲解决不了大问题,生自己读写实践,点拨开窍引导鼓励读写,否则没表达能力。培养发现、思维想象记忆能力·文学作品情景教学讲趣味性形象科学性·在知识传授能力的培养序列上有突破好。尖子生、大面积生都要提高,研究生实际(思想状心理特点兴趣方法习惯)人的研究要有突破,质量才提高的快,列出问题,提出方案改革·不无限加作业负担,减少无效劳动。养自己文字表达自己思想情意·灌死记硬背机械重复影响学生智力,练听的能力。把思想情操能力认知情感人格贯穿在听说读写过程·别人经验总结攻自己之玉,据此班找症改革,梳理教育思想思路,审视自己的教学习惯、方法·素质:创造性独立思考听说读写交际能力。班教授课制小组教学个别教学结合·由于习以为常对学生问题熟视无睹·学古外经验(比较研究法)·背古诗好·提倡自学进行启发式,把课文上活,善于点拨问题关键处,启发学生五官、心·在主动积极获知识培养能力。哪些采用讲解、讨论、多训练,要因文而异,没固定启发式·牢固掌握基础知识,研究不能停,不创新就不能发展·寻章摘句肢解不能只重视字词句中的技能技巧,在知情意上收获少,文章灵魂不见了·作文要细水长流,文字技巧思想内容要硬·阅读教学:写什么(内容)怎样写(思路)为什么这样写(意图),书声琅琅,舍人文无法掌握语言,工具性和人文教育结合····以前语文问题:1以考题为准绳,教学出现程式化,题海成纯技术训练课,脱离生思想生活,离生活文化熏,认知能培,缺情少意不能提高语文水平·对语文的认识:语文教是基础,塑造学生心灵;不能照本宣科,拘泥于固模式,现人应有强阅读能力,观认识生活,运用语言表情达意的能力;重积累;因材施教,语文能思文化素质提高才是语文教学的成功·研究规律注意:不舍传统好的,采“洋”论理,静心提炼研究;真正科学20、30年跟踪调查,在反馈基础上修正提高·对青年教师希望:从实际出发,发特形成风格,找到学生学习最佳方法;爱事业的激情;上好每节课,师生共同参与,钻(语文最耗心力)·送诵读感悟涵泳体味积累(这是传统好的)但不守旧。不培养生成书橱,应有理解运用语文能力·过去路思考:任何做法有利弊,适度,超度就枉;机械练题利润驱、误青春变异教;教功能:调他们学语的内驱力、亲历语文之境,实践、提能,教师组指导启发者,可领跑示范,以多样性满生需·激爱读指学生会读、自主阅读表达,师生平等交流;高集中超水平发挥;形成知情意的交流网络。以上1-80页。
第三篇:于漪语文教学特色研究
于漪语文教学特色研究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语文教学模式越来越多样化,语文教学流派异常繁多。其中,主要包括以于漪、欧阳代娜、程翔为代表的情感派,以钱梦龙、蔡澄清、黎见明为代表的导读派,以代表宁鸿彬为代表的思维派、以魏书生、张富为代表的管理派,以洪镇涛为代表的语感派,以张孝纯、姚竹青为代表的大语文教学派,以武镇北、王文延为代表的目标教学派等九大流派,本论文旨在研究情感派代表人物于漪老师的教学风格及其主要特色。
众所周知,于漪老师被称为语文教育审美派或“情感派”代表人,属于情感型教师。她不仅能将文学作品讲得流光溢彩、情趣盎然,而且就算是一般人觉得枯燥无味的课文也能挖掘出丰富的情感内蕴,讲得娓娓动听、引人入胜①。经过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于漪老师形成她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而今天我们将从于漪老师具体的教学实录和教学设计等来分析和探究其教学风格和特色。
一、丰富的情感表达及其代入性
丰富的情感表达及其代入性是指于漪教师课堂教学充满激情,注重情感表达,并将这种深切的情感渲染给学生,使学生能够带着丰富的情感融入文本及课堂。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有的人语音动听,感情充沛,有相当深和广的知识,有细腻准确的感受能力。讲起课来声情并茂、生动活泼、绘声绘色,长于以声感人,以情动人,特别是讲授文艺作品,老师站在讲台上就如演员站在舞台上一般,无论是喜怒哀乐都能进入角色,使学生在学得知识的同时,还受到感染。”②,这明显说的就是情感派语文教学,也充分说明了于漪教师丰富的情感表达及其代入性。
例:“今天,学习朱自清先生的《春》。一提到春,我们眼前就仿佛展现了阳光明媚,东风荡漾,绿满天下的美丽景色,就会觉得有无限的生机,无穷的力量。古往今来,许多文人用彩笔描绘春天,歌颂春天? 同学们想一想,诗人杜甫在《绝句》中怎样描绘春色的?(同学背诵:“两个黄鹤鸣翠柳,一行白簿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油东吴万里船。”)王安石在《泊船瓜州》中又是怎样描绘的?(同学背诵:“京口瓜州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苏舜钦在《淮中晚泊犊头》的诗中又是怎样写春的呢?(同学背诵:“春阳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晚泊孤舟古铜下,满川风雨看潮生。”)”③,本短话出自于漪教师《春》的教学实录,是该课程的导入部分。我们从该导入分析,于老师在讲朱自清先生的《春》时,先用饱含情感的语句以及大篇幅关于“春天”的诗句给学生营造了一个具有浓厚情感基调的课堂。在一句句优美的句子中,我们充分体会了关于“春”的情感色彩,使学生对《春》文本产生了极高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不自觉的代入课堂。
二、重视学生心灵的重塑性
于老师的课堂丰富多彩,其教学特点突出面极多。如果我们要研究于老师的教学特色,抛开丰富的情感表达及其代入性来讲,关于学生心灵的重塑性,这是我们不得不提的一点。
于漪老师曾说:“我们语文教师要怀着春风化雨的热情,在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能力的同时,以美好的事物,高尚的情操熏陶感染他们,在他们心灵深处撒下美的种子”。因此,于老师的课堂是极其重视学生心灵的塑造的。于老师在教育学生方面,主张“只有丹心一片,才能心心相印”;在教学上,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的情感,提倡要“教之以情,授之以趣”。
例:“师;‘现在请每位同学就你所知道的名胜古迹说一处。我不一个一个地叫名字了,请挨着次序讲下去。你先说(示意第1排的一位学生)。’生;‘青岛八大关。’生;‘故宫。’生:‘善卷洞。’师:‘在什么地方?’生:‘宜兴。’生:‘福建厦门的鼓浪屿。’生:‘上海南翔古猗园。’生:‘北京的颐和园。’生:‘西藏的布达拉宫。’师:‘好,讲得很响亮。’生:‘河北省的赵州桥。’师:‘河北省的赵州桥,我们什么地方碰到过?’生:‘课文《中国石拱桥》。’师;‘对。’„„④”这是于老师《晋祠》教学实录的节选,在这一教学环节中,于漪老师要求学生用一句话介绍自己所熟悉的名胜古迹,看似平常,实则高明。在当今中国社会对传统文化模式的现状下,在课堂上简单的述说我国的名胜古迹,这本身就对学生的心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学生对我国的文化产生了较深的文化回忆,其实质便是一种心灵塑造。由此,于老师引入课堂教学,也让我们对课文的内容产生了猜测和情趣,教之以情,授之以趣。
三、强调语文教学的整体性
语文教学是个系统工程。它首先应具有科学的序列,然后才能有序有效地传授知识、进行训练。教师对每个学期教学工作的安排,既要全局在胸,又要明确每堂课、每个单元、每个阶段的教学目标与教学任务。
于老师在实际教学中,她善于引导学生遵循“文道统一”的规律,从整体上去理解、把握课文,使学生不仅理解、把握课文写什么、怎样写,而且理会为什么这样写。学生从课堂教学中不仅学到知识、技能,而且受到思想教育。于老师十分精通于教学艺术,例:《春》的教学步骤“
一、复习旧知识,展现春的意境。
二、进行比较,激发兴趣。
三、学生朗读全文,要求(1.提出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2.文中以迎接春天写到描绘春天的美丽景色,再写到歌颂春天,读后分分看,哪几节写什么。
四、讲读体会(1.第一段:迎春。
2、第二段:绘春。3.第三段:颂春。
五、课堂小结)”。对于一堂课怎么开头,选择什么作突破口以带起全局,怎样展开教学进程,怎样收尾,都有独创的整体设计。从于老师的教学设计还是课堂实录,我们都能感受到的是:教学环环紧扣,节奏鲜明,抑扬顿挫,起承转合,有张有弛,波澜起伏,引人入胜。而且由于她的整个教学能“和学生的心弦对准音调”,所以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四、语文课堂教学强烈的文学性 除了上述诸多特色之外,于漪老师的语文教学,带有浓厚的文学色彩。看于漪老师的讲课视频,读于漪老师的文章,文学味浓是一个突出的感受。
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她的教学语言也充满了优美的文学词语,感染力很强,例:“第5节写风,写鸟,写牧童的短篇。怎么写的呢?背诵僧人志南的诗句:“古木阴中系短篷,杖基扶我过桥东。沾衣不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写风的“抚摸”,风的芬芳醒郁,鸟的呼朋引伴棗叫朋反,引伙伴,短笛的嘹亮。鸟的清脆的声音,轻风流水的声音,牧童短笛喷亮的声音应和着,构成了一首非常动听的春天交响乐,和谐优美,此起彼落。”⑤。这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把学生带入文学的情趣之中,可以提高语文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语文教学的效率也就必然随之提高。
我们只要从于老师的教学视屏中,看学生在发言时能熟练地运用古诗词,能恰到好处地使用成语表达自己的意见,能在课堂上一首又一首地背诵古代诗词,也就可以知道于漪平时是怎样成功地向学生进行文学教育了。
总的来说,从于老师的部分教学实录、教学设计中探究分析,我们能够轻易的得出于老师独特的教学特色,即:丰富的情感表达及其代入性、重视学生心灵的重塑性、强调语文教学的整体性、语文课堂教学强烈的文学性。需要注意的是,虽然说于老师的教学模式,在于老师的课堂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不一定适合我们,我们需要的是多学习、多探索,汲取各流派的精华,从中寻找出最适合自己、最适合学生、最适合教材的教学方式,设计出最适当的课堂类型,以期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注:
①节选自《语文审美教育论》张永昊、周均平②节选自《中学语文教坛风格流派录》藤英超 ③节选自《春》教学实录于漪 ④节选自《晋祠》课堂实录于漪 ⑤节选自《春》教学实录于漪
第四篇:于漪教学艺术
浅谈于漪的教学艺术魅力
[摘要] 于漪是从讲台上成长起来的语文教师,她长期从事语文教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艺术风格,是目前我国著名的语文特级教师之一,是“情感派”教育的代表。她的语文教学充满了神奇的艺术魅力,这魅力来自于心的沟通,智的启迪,情的感染,美的熏陶,爱的奉献。
[关键词] 于漪
语文教学艺术
魅力
一、教学艺术的含义
教学艺术就是教师在课堂上遵照教学法则和美学尺度的要求,灵活运用语言、表情、动作、心理活动、图象组织、调控等手段,充分发挥教学情感的功能,为取得最佳教学效果而施行的一套独具风格的创造性教学活动。把教学艺术看成是某种高超的教学技巧、某种创造性教学设计、某种教师的动人表演都是不全面的。教学艺术是一种高度综合的艺术,属于教学实践活动的范畴。教学艺术具有形象性,运用生动、鲜明、具体的形象来达到教学目的。教学艺术具有情感性,师生双方的教学活动是情感交流、心灵碰撞的过程。教学艺术具有审美性,教学设计美、教态美、教学语言美、教学过程美、教学意境美、教学机智美、教学风格美、教师人格美等既是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最终目的,又使教学具有了审美价值。教学艺术具有表演性,机智幽默的语言、惟妙惟肖的表演和恰如其分的笑话等表演手段,使教育教学寓于娱乐之中。教学艺术具有创造性,教学的新颖性、灵活性能解决教学中出现的各种复杂问题,教师独特的教学风格使教师具有吸引学生的独特魅力。艺术是一种发自于内心的美,一种灵魂美,教学是一门科学,同时还是一门艺术。
二、于漪语文教学的艺术魅力
于漪是我国著名的特级教师,她的每一堂语文课,都像是一篇起承转合协调统一的优美散文,又像是一曲旋转动听节奏鲜明的乐曲,充满了神奇的艺术。从她的语文教学思想和教学课堂实录,我们不难发现,这魅力来自心的沟通,智的启迪,情的感染,美的熏陶,爱的奉献。
(一)心的沟通
教学艺术是教师遵守教学规律,充分发挥教学机智和灵活运用高超娴熟的教学技法,创造一种师生和谐共振的教学情境,以取得较高教学效果的教学实践活动。师生和谐共振,首先得心灵沟通,于老师深谙此理。她说:“课堂生活其实就是师生间心的沟通,情的交流,不达到心心相印的程度,是教不好学生的。”[1]本着了解学生,与学生心灵沟通的教学思想,她认真地研究课堂心理,研究学情,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平等身份加入其学习讨论中。她认为:“教学中只有发扬了教学民主,才能真正了解学生。师生处于平等地位,感情才能融,洽,思想才能一致,上课就能心心相印,浑然一体。”[2]走进于老师的课堂,就会感到自由和谐的氛围:教师和蔼豁达,引导得法;学生积极主动,思维敏捷。师生敞开心扉,交流沟通,相互补充学习,完全融为一体。
为了达到“心心相印”,于老师的每个教学步骤,每一堂课用语,都经过精心设计,在实施中,又能依据学生心理,随机应变。教《藤野先生》时,学生对“油光可鉴”一词弄不懂,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心理,于老师作了深浅不同的讲解。她先浅解为“涂了油的头发梳得很光,可当镜子照”,指出“鉴”就是“镜子”,在此名词用作动词“照”,然后又将“鉴”举一反三,引出朱熹《观书有感》一诗,说明诗中的“鉴”也作动词镜子解,最后又指出“鉴”的引申义“警戒”,并列有关成语佐证,从而使好差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满意。
心的沟通,使于老师常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引导他们学习。在讲授《宇宙里有些什么》,课文里有“宇宙里有几千万万颗星星”一语,一学生突然问:“一千万万颗是多少?”结果引来一片笑声。有人插嘴说:“万万就是一亿,这都不知道”使提问的学生很尴尬。于老师见状,顺势接过话题问:“万万是一亿,可课文中为什么不用‘一亿’呢?”在引导学生得出“万万”一是读起来响亮,二是让人觉得比较多的结论后,她又引导学生想想“这么有价值的问题是谁提出来的”,致使所有的同学都用尊敬的眼光看提问的同学,既解决了学生的问题,又可以有效地化解了课堂上的尴尬。这一细节说明因为师生的沟通,才保持了师生间、生生间的高度和谐,从而使教学产生了艺术魅力。于老师的学生曾动情地说:“我们每一次听于老师的课,总是睁大眼睛,怀着强烈的求知欲,一刻不停地跟着她转,而于老师的眼光也十分敏锐地观察着每一个同学的表情,捕捉我们学习中的难点和疑问。凡是同学似懂非懂,或容易浮光掠影、一晃而过的关键之处,她就像一个钉子一锤子地引导大家琢磨推敲,使每个同学都有不同程度的收[3] 获。”
(二)智的启迪
语文教学既要注意心的沟通,又要发展学生的智力。于漪认为,开发智力、培养思维,是现代社会和时代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语文学科“教书育人”的重要内容,也是当前语文教学改革的关键所在。同时,知识经济社会“需要的人是要基础知识扎实,思维敏捷,应变能力很强,有创新精神,而不是培养书呆子”。[4]于老师指出,语文教育的着眼点,应放在培养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上,“学生的智力结构本身能激发学生更浓的兴趣”。“使学生眼看,耳听,口读,手写,心想,吸取知识养料,获取语文能力”。学思结合成了她教学艺术上一条件基本规律,不仅要学生“学有所思”,而且是“似有所得”。[5] 思起于疑,于老师善于激疑,并激在关键处。教《七根火柴》时,她在课始就提出“文章的主人公是谁”的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当出现不同意见时,她说出自己的观点:主人公是无名战士,然后又设疑:“为什么主人公是无名战士,为什么作者还要花那么多的笔墨写卢进勇呢?”开课仅几分钟,就巧妙地抓住了学生容易弄错的疑点,借提问钩出文章的精义,迅速地打开了思维之门,既为学生钻研课文打下了基础,又在他们脑海里激起了新的悬念,使之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真的是引导有方又魅力十足啊。
在教学中,于老师还鼓励学生谈看法,摆见解,向老师质疑,激发学生的创 新精神。教《变色龙》时于老师抓住了文中的关键“变”启发学生思考主人公有几变,怎么变,因何而变,变中的不变的本质是什么等问题,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帮助学生理解主人公变得背后掩盖着媚上欺下的不变本质,她以一条波浪曲线与一条直线来表达。可这两条线一画出,立即就有学生提出不同的意见,认为波峰波谷不可能等距离,前后振幅应有变化。对此,于老师不但没有制止,还很为学生的独到见解兴奋,表扬并让其上台修正从而使学生竞相发言,课堂气氛活跃。
(三)情的感染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不仅具有主导作用还具有情的感染作用。情,是语文教育的根,语文教育不仅是认知教育,还包括情感教育。教之以情,是于老师教学艺术的一大特色。她认为“‘情’是文章内在的、固有的,贵在咀嚼语言文字,深有所悟。教师只有自己真正动情了,才能以情感染学生,” [6]她强调语文教学要“传之以情,以情激情”,这样语文课堂就能迸射出艺术魅力。
她常说语文教师要“披文入情”、“以情激情”为学生创造一个溢满哲理和情致的情感世界,对学生进行熏陶感染,细水长流地进行滴灌、渗透,塑造他们的心灵。因此,语文教师在备课时,要做到“披文入情”,进入角色;上课时,要做到“以情激情”,情感交融。于老师先对教材进行艺术处理,全身心地沉浸在一种特定的情境氛围中,再将课文的情思、形象等再现出来,传递给学生,师生间达到和谐完美的契合妙悟,实现认知过程与情感濡染的自然融合。有人说,于老师教《春》是诗人,教《挥手之间》是个摄影师,教《最后一课》是个朗诵家,教《马克思在墓前的讲话》又是个政治家„„无论课文表现何种内容,她都能融而化之,以独特的情感方式驾驭它们,去感染学生,使情感充满整个课堂。
(四)美的熏陶
于漪老师的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充满诗情画意,神韵非凡,独树一帜。不仅是学生,即使是语文界同仁乃至前辈专家,听了她的课都感到是极好的艺术享受,美不胜收。有人曾作这样的评价:听于漪老师的课,知识如涓涓溪流,伴随美妙的音律,流进你的心田,潜入你的记忆。她把教学活动变成了审美实践,以 丰富的教学形态和美感的多渠道诱发诉诸学生的认识与审美意识,化抽象为具体,化平淡为神奇,化枯燥为魅力,在美的熏陶渐染中净化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情操。
她主张努力把每一堂课上得情趣横溢,充满美感。她追求准确生动的语言美,善于将教学语言的科学性和教育性,用艺术化的优美形式和方法诉诸学生的感官,使之入耳入脑入心灵。既准确、明晰、自信、沉着、雄辩、闪耀着理性的光辉,又风趣、生动、形象、亲切、自然,充满诗情画意,令人赏心悦目,在潜移默化中受到陶冶、激励和鼓舞。她的教学语言层次丰富,优美生动,感情真挚,富于节奏感,感染力强。她还追求结构美。她的课堂结构独具风采:导入设计精彩纷呈,发展阶段跌宕多姿,“小高潮”缤纷夺目,大高潮震撼心灵,结束部分余味无穷,板书则画龙点睛,优美的教学节奏和深邃多姿的意境更使教学锦上添花。听课者如入山阴道,旖旎风光应接不暇,心神俱醉。
(五)爱的奉献
交心、启智、激情、审美从不同方面展现出于老师的教学艺术魅力,把它们有机融为一体的是“爱”,是对事业的爱,对学生的爱,对语文教育实践与研究的酷爱,“爱”是于老师教学艺术魅力的根本。她有句口头禅:“教师的天职就是爱学生”。她将语文教学工作称之为“爱的事业”。她上课始终洋溢着高尚的的爱的氛围,她慈爱的目光,微笑的脸庞和亲切的语言,时刻向学生传递爱的心胸、爱的温馨、爱的信任、爱的尊重和爱的期待。
于漪老师奉献给学生满腔的爱,为了爱,于老师“教海无涯学作舟,做一辈子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7]为了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好习惯,她一再“沉”到学生中间,悉心体察和准确了解学生看书、写字、思维的种种表现,然后在教学中因人而异有的放矢地耐心指导;她对作业精批细改,“滴滴红墨水,字字肺腑言”;尤其可贵的是,她极为尊重学生,优等生、差生一视同仁,鼓励他们给自己的教学提意见,出点子,并及时予以表扬。爱具有双向鼓舞行和协调性,她的学生回报给老师的也是满腔的爱,对母语的热爱,对语文课的喜爱,对于老师的敬爱。“每每上到语文课,我们常常怀着兴奋渴望的心情期待着上课的铃声,目光专注地等待着于老师走进我们的教室。”在他们心目中,于老师是高尚的,难忘的,于老师的语文课永远充满了神奇的艺术魅力。
结论
于漪的教学艺术魅力在于寓情于教,声情并茂,教出趣味,活而有致;教学环环相扣,节奏鲜明,抑扬顿挫,有张有弛,波澜起伏,引人入胜。于漪无愧于整个中国教师心目中的偶像,她的教学艺术永远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参考文献
[1]周新干.用心教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2][3]中学语文探索[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1,120,84,236.[4]于漪.谈素质教育背景下的语文教学改革[J].课程·教材·教法.2000,﹙2﹚:21-26.[5]于漪.小学语文教学应以激发兴趣为先导[J].课程·教材·教法.1994,(9).[6]于漪.兴趣·情感·求知欲――阅读教学艺术谈[J].语文学习,1989,(2).[7] 年青的教师,要发展,要创新―访语文特级教师于漪[J].语文学习,2001,(9)
钦州学院中文与传媒学院
课程论文(设计)
浅谈于漪的教学艺术魅力
课程名称 ___语文名师研究_____ 姓 名 ___农 芳 香______ 班 级 ___中本101班 _____
学 号 ___1002401107______ 专 业 ___汉语言文学______ 方 向 ___师范教育_______ 指导老师 ___黄 福 艳 论文评分 ______________
年6月
2013
第五篇:于漪语文教育艺术
钦州学院中文与传媒学院
课程论文(设计)
美的享受——于漪语文教育艺术探究
课程名称 姓 名 班 级 学 号 专 业 方 向 指导教师 论文评分
2014年6月15日
语文名师研究
冯添美 中本111班 1102401138 汉语言文学 师范类 黄福艳
美的享受——于漪语文教育艺术探究
[摘要] 于漪的语文教育是一场美的盛宴,是一种美的享受,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美的语文教育艺术境界。她的语文教学课堂充满了美的艺术力量,这力量来源于情感熏陶塑心灵的感情披露,得益于美感焕发富激情的艺术熏陶,贯穿于灵活应变善诱导的教育机智,归根于扎实功夫创真知的创新意识。
[关键词] 美; 享受; 于漪; 语文教育; 探究
一、情感熏陶塑心灵
于漪老师属于情感型教师,被称为语文教育“情感派”的代表,不仅把文学作品讲得流光溢彩,情趣盎然,还把一般人觉得枯燥无味的课文讲得娓娓动听,引人入胜。这都得益于于漪老师“情感熏陶塑心灵”的语文教学艺术和“披文入情”、“以情激情”的语文情感世界,正如她说:“我们语文教师要怀着春风化雨的热情,在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能力的同时,以美好的事物,高尚的情操熏陶感染他们,在他们的心灵深处撒下美的种子。”
(一)披文入情,进入角色
于漪曾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刘勰《文心雕龙·知音》)自古至今,一篇篇名诗佳作。之所以传诵不衰,常读常新,就是因为作家文人笔墨饱蘸着自己的思想感情,甚至凝聚着心血和生命。”好的文章往往是作者思想感情的最好体现,教师如何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呢?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之时首先要做到“披文入情”,即在感性研读课文的基础 上,发现作者表达情感的语段,理解作者所要抒发的情感,把课文的脉络梳理清晰。其次是进入角色,即更深层次地挖掘课文语言文字信息,感性和理性相结合,根据课文的具体形象,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生活知识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对课文的形象和内涵进行补充和说明,真切地体味其中的深意。
于老师的备课,不是一次简单的条条框框的填写,而是一次头脑风暴的情感艺术演绎。不仅仅是深入研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于老师还联系自己生活的所见、所感和所悟进行回味,咀嚼文章的深刻涵义。披文以入情,她写《周总理,你在哪里》的教案是用泪水凝聚而成的,讲课时更是声泪俱下,引得满堂皆泣。于老师把自己内心对周总理的真实情感和课文作者的情感结合起来,表达了无法抑制的悲伤和无限的崇敬之情,更演绎了一幕幕真情流露的告白。披文入情,进入角色,于老师点燃了自己,更燃烧了学生的情感花火。
(二)以情激情,情感交融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不仅有主导作用,还有情感的传达感染作用,教之以情,以情激情,最终达到情感交融的效果,是于漪老师语文教学艺术的一大亮点。她认为:“‘情’是文章内在的、周有的,贵在咀嚼语言文字,深有所悟。教师只有自己真正动情,才能以情感染学生。”所以,于漪老师的课堂教学以情字贯穿始终,不仅教之以情,以情激情,使学生内心的情感得到激发,还注重课文感情的发展与升华,推出师生感情流动的浪花,制造教师情、学生情和教材情“三情”合一的感情波澜,叩击学生的心灵,在他们心中引起共鸣,使学生渐入佳境,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学习境界。如教学《春天的沉思与回忆》,这是一篇纪念周总理的散文,一开始她就把心中积蓄的情感巧妙地用泰戈尔的诗“让死者有那不休的名,让生者有那不朽的爱”导入课文,这深情的诗句奠定了课文悲壮和思念的情感基调。接着于老师继续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紧扣散文的结构特点和环境与人物的描写,与学生一起背诵赵朴初的词《金镂曲·周总理逝世周年感慨》“缓缓灵车经过路,万众号呼总理,泪尽也,赎公无计”,加深学生的情感,以情激情,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感情。最后又引用杜甫的《七律》“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来升华感情,潜移默化地塑造学生的心灵,在他们的心中引起共鸣,达到情感交融的最佳状态。
二、美感焕发富激情
有人评价:听于漪老师的课,知识如涓涓溪流,伴随美妙的音律,流进你的心田,潜入你的记忆。于老师把每一堂课都看作是师生共同创造的一篇优美散文,不仅注重整体教学氛围的和谐融洽,还追求课文导入、语言表达和文章结构等方面的完美无瑕,给学生以听觉的享受、视觉的冲击和心灵的震撼。
(一)开讲美
都说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于漪老师的课堂开讲,美不胜收,导入课文是“未成曲调先有情”。如教学《七根火柴》的开讲导语,“火柴,我们生活中天天用到,看起来是那么微不足道。可是,你们可曾想过,在艰苦的革命战争年代,在红军行经荒无人烟的草地时,就是这小小的火柴,发出多少热,放出多少光,它具有怎样的价值和意义?我们今天学习的这篇课文,作者就紧紧扣住火柴,描述了一个动人心弦的故事,谱写了一曲动人肺腑的悲壮赞歌。”深情的话语,耐人寻味的意义,不仅掀起了学生情感的波澜,还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又如教学《孔乙己》的开讲:“同学们,你们知道孔乙己叫什么名字吗?一个生活在世上连自己的姓和名都没有的人,是多么可怜和多余。”简简单单的两句话,虽然没有优美的文字和词缀,但却巧妙地运用了提问导入法,并通过设疑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开动脑筋去思考,同时也道明了孔乙己的身世以及课文的整体思想内涵。开讲美,并不都是华美的词缀、深奥的句子,而是一种自热而然的情感流露,一种道不尽的韵味萦绕。
(二)语言美
语文,顾名思义是一门以组织语言、言语表达为主要目标的学科。语文课堂教学中,最忌一潭死水,无波无澜。乏味频繁的词语,一个腔调,一种语速,一味的平铺直述,很容易让学生感觉压抑而进入昏昏入睡的状态。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把握好语调的高低和谐、语气的轻重缓急、句式的参差交替,力 求语言的优美生动、词汇丰富、幽默风趣和机智,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于漪老师课堂教学语言就是这样一种美的存在。“美的语言悦耳动听,学生不仅兴趣盎然,而且容易入耳入心”,于老师特别注重课堂语言的运用表达,她充分采用朗读、描述、抒情、议论、面部表情和手势等语言艺术技巧,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语言的魅力。如教学《最后一次的演讲》,于老师在小结时慷慨激昂的语言表达:“这篇演讲是庄严的宣言,动员的号角,讨伐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檄文。它像一团炽热火焰,从肺腑中喷射出来。它没有作词句上的修饰,但句句向投枪,像匕首,直刺敌人要害,使敌人招架不住,躲闪不及。”生动准确的词语,长短句式的交叉使用,比喻和排比等修辞手法的交错运用,让学生激情万丈,如沐一阵排山倒海的气势之中。于老师优美动听、跌宕起伏的教学语言,声情并茂地演绎了语言的魅力,语言无与伦比的美。
(三)节奏美
节奏是事物运动过程中有秩序有规律的变化,课堂的节奏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心理,有规律地施加教育影响力,从而使教学过程呈现有规律、有秩序的变化。于漪老师的课堂就充满了节奏美,不仅在于教学进程的起伏变化、教学气氛的张弛适度,还在于教学速度的疏密相间、教学情感的跌宕有致和教学语言的抑扬错落,就如“大珠小珠落玉盘”般掷地有声,富有韵律感和节奏美。于老师的课文进程环环相扣,节奏起伏,就像一张一弛的波浪,呈螺旋式上升,有节奏感地推进。如教学《茶花赋》时,于老师首先设计一段深情的导入影响学生的情绪,让学生产生紧张急切的心理;接着让学生认真聆听朗读,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感受课文情感交错的优美意境;再引导学生回忆相关赞美祖国河山的诗句,通过回忆思考使学生的思维进入紧张而又活跃的状态,教师再做适时的点拨,让学生在聆听中时脑海里浮现“春深似海”的美景图画。当学生沉醉优美画境时,于老师又问“茶花美从何而来?”,再一次让学生进入思考状态,最后于老师展示“童子采花”图,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展开联系和想象,再用自己的话语描述少年儿童充满活力的状态。于老师的课堂意境渐渐深入,学生的认识也渐渐深化,给学生紧张而又轻松愉悦的之感,使课堂教学呈现环环相扣又紧张适度的节奏美。
(四)和谐美 于漪认为:“课堂生活其实就是师生间心的沟通,情的交流,不达到心心相印的程度,是教不好学生的。”本着追求融洽无间的师生关系的和谐美,于老师认真研究课堂心理,研究学情,重点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她用满腔的热情、满腔的爱,努力营造爱的心灵,爱的课堂,爱的氛围,爱的海洋。在教学《宇宙里有些什么》时,有一个学生突发提问“几千万万颗中的‘万万’是多少”,引得其他学生的大笑。有人接着说“万万就是一亿,这都不懂”,使得提问题的学生十分尴尬。于老师见状就立即接过话题提问:“万万就是一亿,可课文为什么不用‘一亿’呢?”,在得到问题答案之后,于老师再次引导学生“这样有价值的问题是哪位同学提出来的?”,使得所有学生都用尊敬的眼光看着提问的学生。于老师敏锐的觉察,高超的教学技艺,通过师生的沟通,保持了师生间、生生间的高度和谐,营造了一个和谐美好的课堂氛围。正如陈钟梁先生对于漪老师课堂氛围的恰当比喻,给人“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和谐美感。
三、灵活应变善诱导
于漪老师的课堂教学不仅富有情感、美不胜收,还活而有致、灵活多变。她把知识的源头活水引进课堂教学,让教学内容不断更新;她在学习和借鉴别人的优点之时,使自己的教法更多样性和多变性;她面对课堂突发事件,临危不惧,高度机智和灵活应变;她善于激趣,善用教育机智,善于诱导,尽展她高超的教学艺术。
(一)善于激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是现代语文教育中必不可少的条件。现代心理学之父皮亚杰曾经也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可见兴趣的重要性,兴趣不仅是学习的一种动力,更是一切精神活动的先导,是学习知识和发展智力的首要条件,是激发学生求知欲的必经之路。于漪老师认为,趣味性是与知识性、科学性、思想性紧密相联的。知识对青少年学生有巨大的吸引力,了解并熟悉学生渴求知识的心态,紧扣课文特点,以知识的清泉浇灌,以兴趣的浪花激荡,让学生沉浸在求知的知识海洋中。
于漪老师就是把课堂教学当作培养学生语文兴趣的主战场,其一,她用新奇的刺激引起学生的定向探究活动,让课堂充满新鲜感和趣味性;其二,她带着情感去教学,用思考咀嚼心态去挖掘课文的深邃思想、精辟的见解和高尚的情操;最后,她把时代的活水注入课堂,让课堂活跃,让学生有所感奋。如于老师在教学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时,由于大多数城市学生对农村生活不熟悉,所以对诗中描述的恬淡自然的农家生活就不易动情,她就让学生把诗中的文字变成图画,激起学生兴趣,让学生深刻理解和体会,再现翁妪的音容笑貌和大儿、中儿、小儿的动作形态,勾勒一幅充满生活情趣、乡村野趣和‘小儿’童趣的诗意画面。
(二)善用教育机智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中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于漪老师就是善于运用自己的智慧,灵活机敏地处理一些课堂的突发事件,借题发挥,谆谆诱导,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教育机智,首先是叩动心弦的共鸣力和感化力。于老师善于激疑,让学生思起于疑,教学《七根火柴》,一开始她就提出“文章的主人公是谁”的问题,当学生意见不同,出现矛盾争论时,她又一语道破“主人公是无名英雄”,接着她又设疑“为什么主人公是无名英雄呢?既然是无名英雄,为什么作者又花那么多笔墨写卢进勇呢”,短短的几分钟,于老师巧妙地运用教育机智,抓住了疑点,提出了文章内涵,不仅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设置了新的悬念。可谓导而弗牵,活而有致。
于漪老师教学艺术的起点在于“她那慈祥敏锐的目光,笑意横溢的脸庞和亲切明亮的语言,时时刻刻传递爱的心胸、爱的温馨、爱的信任、爱的尊严和爱的期待”。教育机智还表现为教师的表现力和说服力,敢于坦白承认自己的不足,寓于机智运用自如的表现意态,是作为一个良师不可缺少的条件。于漪老师教《木兰辞》时,学生提问问题:“在于古代妇女都是缠小脚的,花木兰是小脚。怎能行军作战?”于老师坦然地告诉学生:“花木兰是否缠小脚,我 还不清楚,等弄清了,我再来回答。”这是善用教育机智的教师的坦白,而不是‘不懂装懂’,让学生对自己更加崇敬。
四、扎实功夫创真知
于漪说:教学究其本质而言,是教师人类已知的科学真知(包括真理)创造条件转化为学生的真知,同时引导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一种特殊形式的一种认知过程。教学是否成功,要看是否把知识转化为能力。首先要求教师要有扎实的基本功。于漪老师一生从事语文教育,她一身正气,为人师表,有着高尚的人格力量、先进的教学知识和高超的教学艺术;她德、才、识、能兼备,有着扎实的知识底蕴、丰富的语言修养和大胆的创新精神。在六十多年的教学生涯中,她努力探索语文教学规律,坚持语文育人,着力塑造学生良好的文化素质,训练与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为语文教育事业一直耕耘着。
于漪老师在扎实的语文基本功的基础上,还敢于创造真知,敢于创新精神。她以‘教文育人’为教学目的,努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她真诚地提醒学生,切不可迷信书本,迷信教师;她的课堂气氛民主,创新气息浓郁;她的教学内容符合规律,具有科学性,并建立了点线面体相结合教学体制;她“锲而不舍,永不知足”,要永远站在语文教育的最前线!
结论
于漪老师是“情感派”的代表,对语文教育事业“倾心倾情”。听她的课,犹如在优美的梦境里遨游,知识如涓涓溪流,伴随着美妙动听的旋律,渐渐地滋润你的心田,潜入你的记忆。这是一场美的盛宴,是一种美的享受,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语文教育艺术境界。于老师的语文教学课堂充满了美的艺术力量,这力量来源于情感熏陶塑心灵的感情披露,得益于美感焕发富激情的艺术熏陶,贯穿于灵活应变善诱导的教育机智,归根于扎实功夫创真知的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1] 黄福艳.语文名师研究[M].钦州学院中文与传媒学院出版,2014(春季学期).[2] 王绳媛 杜慧春.于漪语文教学艺术魅力探微[J].江西教育科研,2004,(3):32~34.[3] 马洁.浅析予以老师创设语文课堂情境的方法[J].科技信息,2013,(8):357.[4] 王绳媛 杜慧春.于漪课堂教学节奏美说略[J].景德镇高专学报,2006,(9):85~87.[5] 武玉鹏.于漪语文教育思想述要[J].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1992,(2):87~91.[6] 彭艳秋.心怀信念 甘做红烛——读《于漪语文教育艺术研究》之感[J].人民教育,2003(2):79.9